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一)选题依据与问题提出 1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1.诺维克的著述 2
2.关于诺维克评论的著作 3
3.关于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著作 5
(三)彼得•诺维克与《那高尚的梦想》 7
1.彼得•诺维克的生平 7
2.诺维克的史学思想 8
3.《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史学界》 9
一、 美国史学界的发展与职业化问题 11
(一) 美国史学界的发展 11
1.美国历史学界多元化思想的呈现 11
2.职业化问题初探 13
(二) 职业化的要素 14
1.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美国历史学会 14
2.历史学会的会刊——《美国历史评论》 15
3.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构一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6
4.职业化的基础——史料搜集 17
二、 彼得•诺维克对职业化进程的论述 18
(一) 一战前职业化的起步 18
1.专业团体与规则的建立 18
2.专业期刊的创办 19
(二) 两战之间职业化的停顿 20
1.历史学家社会地位的下降 20
2.地区主义的盛行 21
3.文化市场与自主性的丧失 22
(三) 二战后职业自主化的逐步实现 23
1.快速成长的历史学 24
2.放弃垄断后的历史学 25
(四) 60年代以来历史学的碎化 26
1.历史学分支的细化 26
2.普遍论与特殊论的对立 28
三、诺维克论述的特点及评价 30
(一) 诺维克论述的特点 30
1.以时间为轴展开论述 30
2.客观性与职业化相结合 31
3.富有批判性的阐释 32
(二) 对诺维克论述的评价 33
1.忽略了档案在职业化初期的重要作用 33
2.翔实史料支撑下的论述 34
结 语 36
参考文献 38
后 记 43
(一)选题依据与问题提出
在史学理论中,客观性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不同学者都有不同的 看法,在历史学著作中客观性问题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20世纪, 因为彼得•诺维克的著作《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史学界》(%e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的出版,在美国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客观性问题的广泛争论,虽然很快这种思想 就完全融入到美国多元化的思想中,但仍然给美国的史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时代,主要是由于在这个时期,历史学逐渐获得自 主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学家也开始对历史学有了归属感,职业历史 学家开始取代业余历史学家。对于职业化这个问题,美国不少历史学家都有研 究,诺维克在研究美国史的过程中,将历史学的命题 “客观性”与美国历史学 职业化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也是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 美国史学界》的创新之处。
彼得•诺维克的代表作《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 中概括了自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历史学的诞生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对于职 业化的核心思想“客观性”在美国的际遇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对于客观性,诺维克在书中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不认同。但是在《那高尚 的梦想》一书中,他却坚称自己始终坚持超然的态度来阐释美国历史学职业化 进程。总的来说,虽然诺维克对于客观性思想多有质疑之处,但是却并没有将 客观性完全抛弃,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梦想。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诺维克是如何阐释美国职业化进程的?在阐释的 过程中如何将职业化与客观性相结合?诺维克的论述有何特点?对于诺维克的 阐释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对于这些问题将一一展开。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诺维克,侧重于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客观 性问题”与美国史学界》①(以下简称《那高尚的梦想》)一书中对客观性问题 以及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进程的阐释。为了对诺维克的阐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对史料进行梳理。首先是对诺维克本人的著作进行梳理。
1.诺维克的著述
1988年出版的《那高尚的梦想》一书是最能代表诺维克史学思想的著作。 在国内,普遍使用的英语版本是198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广泛使用的中 译本是由南京大学杨豫教授翻译的,属于西学源流系列,1991年由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书中,诺维克主要是通过论述19世纪至20世纪这 一个多世纪中,美国职业史学家对客观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主要叙述客观性 思想是如何被加冕,受围困,重建和处在危机中的过程。
诺维克的著作《抵抗运动与维希政府:自由法国队和作者的清洗》(The Resistance Versus Vichy: The Purge of Collaborators in Liberated France )② 1969 年出版。在这部颇具争议的著作中,诺维克打破了法国抵抗纳粹占领的神话, 与先前评论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法国的反应是更加多样化的,并不需要放在 如此高的一个位置。
《美国生活中的大屠杀》(The Holocaust in American Life)③是诺维克的另 一部著作,目前在国内市场仅可以看到的2000年的版本。这是关于美国大屠杀 和集体记忆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使诺维克迅速回到公众视野中。在书中,他采 取了一种颇具争议性的立场:美国犹太人利用组织大屠杀纪念活动来防止因生 活中被同化而忘记自己身份现象的发生。此外,诺维克认为,美国的犹太人组 织用大屠杀的回忆尖锐地批判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态度,以借此表达犹太人才 是大屠杀的真正牺牲者。美国著名的大屠杀历史学家贝伦鲍姆(Michael Berenbaum)指出,《美国生活中的大屠杀》实际上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著作, 他指出诺维克是“恰好表现出美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别的学者做好一名严肃 的学者的榜样”实际上他也表示 “诺维克关于大屠杀的观点与我的职业生涯是 相对立的”。但是由于这是一部关于德国犹太人大屠杀记忆的著作,于在书中 特别关注了大屠杀被构造、被植入集体记忆的政治过程和特定历史社会因素, 而使此书备受争议,在各以色列犹太团体中更是一片批评之声。
①[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杨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1年。
②Peter Novick, The Resistance Versus Vichy, The Purge of Collaborators in Liberated Fra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③Peter Novick, The Holocaust in American Life, Boston: Mariner Books, 2000.
2.关于诺维克评论的著作
在美国史学界,《那高尚的梦想》涵盖了诺维克的史学思想,尤其是包含 了诺维克对于客观性思想的阐释,因此这本书一出版就广受关注。很多历史著 作中都包含了对诺维克思想的评述。
理查德•艾文斯在《捍卫历史》一书中对诺维克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对于 客观性思想,艾文斯与诺维克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诺维克在书中将客观性这一 概念具体化了,在艾文斯看来“客观性”的概念是一个信仰,就是要相信“关 于过去的事实,以及与这种事实相符的真相”,①艾文斯将客观性思想与中立的 态度区别开来,他认为客观性是一种情怀,是中立的思想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 度。
海克斯特(J. H. Hexter)发表了《卡尔•贝克尔,诺维克和我,或者,欢呼 吧,诺教授!》。②海克斯特是坚决的客观主义理论的反对者,他这篇文章的主 旨是试图将《那高尚的梦想》所描述的主题彻底颠覆,海克斯特对客观性的态 度相当鄙视,对于诺维克在书中对客观性思想的描述,海克斯特认为这简直就 像在为客观性思想作墓志铭。
琳达•戈登(Linda Gordon)与海特斯特的态度完全不同,琳达以高度赞扬 的态度对《那高尚的梦想》一书进行评价,琳达甚至在自己的文章《评价<那高 尚的梦想>》中毫不避讳的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琳达称赞《那高尚的梦想》 是诺维克送给历史学界的“礼物”。同时她评价诺维克的著作《那高尚的梦想》 是“不能轻易被超越的”。③虽然琳达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讳的表达了对诺 维克的好感,但是也表达出对于诺维克在书中介绍客观主义时将其与相对主义 的行为表示不满,除此之外也对诺维克在书中过度重视认识论的态度不是不赞 同。
大卫• A.霍林格(David A. Hollinger)与琳达•戈登一样,对于诺维克的都 给与高度的赞扬。但是与琳达不同的是,他对《那高尚的梦想》一书中对职业 化的描述给予充分肯定。他在《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践》④中认为:《那高尚的 梦想》更适合说是一部描写职业化进程的史书。但是对于诺维克书中所描写的 客观性问题,他并不乐观:认为《那高尚的梦想》并不能够作为预测客观性的 发展。而且对于诺维克在书中将80年代作为历史学结束的的悲观理念霍林格表 示强烈的不满。
①[英]理查德•艾文斯:《捍卫历史》,张仲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9年。
②J. H. Hexter, “Carl Becker, Professor Novick, and Me; or, Cheer Up, Professor 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75-682.
③Linda Gordon, “Comments on That Noble Drea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3 (Jun., 1991), pp. 683.
④David A. Hollinger, “Postmodernist Theory and Wissenschaftliche Practic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88-692.
麦吉尔(Allan Megill )与前几位历史学家所选取的角度不同。他是就具 体问题对《那高尚的梦想》进行评述。《碎化和历史编纂学的未来》对诺维克 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中所描述的史学界四分五裂的状况和碎化问题进行了 专门研究。与诺维克对历史学20世纪后三十年历史学碎化所表现出来的悲观情 绪不同,麦吉尔认为:“我没有发现有什么理由将‘碎化'作为一种贬义词, 而将 ‘综合'作为褒奖的词语。只要我们将这些词语作为中性词,我们有希望 在这个问题上达到清醒的认识”。①对于《那高尚的梦想》一书所描述的历史学 家之间的争论,他认为诺维克应该将这个问题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
《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一一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中也提到了诺维克 关于客观性的解释,约翰•吕森对于历史学界所建成的客观性表示怀疑,因为 历史学界所坚称的这种客观性是受到更重政治和经济利益影响的。但是对于彼 得•诺维克的著作,他认为在这部著作中诺维克对客观性的描述“让人信服, 人们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叙述'”。②
除上述著作外,国外还有一些著作涉及到诺维克。但是由于与本文主题不 相关,因此不做赘述。目前国内对于客观性这个问题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美 国历史学家诺维克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章可著有书评——《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在文中他对诺维克 写作目的进行了充分探究。他认为诺维克在书中的研究重点“不仅在史学研究 本身……它更关心的是一百年里美国历史学界的学术政治和学术生态。”③在章 可心中《那高尚的梦想》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史著作。他还认为诺维 克的重点“并不放在研究史家们的著作是否‘客观',而是关心史家们如何利 用‘客观性'这个问题相互攻击,相互施加影响”。④
黎学军的《〈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论析》也是一 篇书评性质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那高尚的梦想》一书的主要内容为线 索,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客观性史学的“返乡”情结,主要 介绍了美国客观性思想的来源以及诺维克所认为的客观性思想;第二部分,主 要介绍了诺维克在书中所写的美国史学界客观性思想的争论,第三部分,主要 介绍了诺维克关于历史学客观性的看法即绝对客观性的史学史是不可能实现 的。最后,作者就客观性问题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们真正争论的东 西,实际上是谁的史述更有‘良心'、更具教化意义罢了。”⑤
①Allan Megill, “Fragment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istoriograph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3 (Jun., 1991), pp. 693-694.
②陈新:《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一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第72页。
③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7日B10版,第2页。
④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第2页。
⑤黎学军:《<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论析》,《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罗凤礼的《当代美国史学新趋势》①中也涉及到了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 梦想》一书,作者否认了诺维克在书中否定客观性的态度,作者认为各种人文 学科的发展已经使得最初的客观性的理想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历史学家无论如 何都不能将这种理想回复到以前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生论文涉及到彼得•诺维克。孟翊洁的论文《卡 尔一埃尔顿论战述评》中对诺维克做了简单的评价,认为他“作为一名欧洲史 家,敢于直面美国史学界是一份不小的勇气。同时,书中不自觉地对大量欧洲 史学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②易兰的《兰克史学研究》也涉及到诺维克 的史学思想。在这篇论文中易兰不仅论述了美国历史学的专业化、独立化而且 还评述了彼德•诺维克的史学思想,易兰认为诺维克对兰克的研究并没有超过 伊格尔斯的研究,因为诺维克的研究仅仅是继承了一些错误的陈旧理论,并没 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但是对于《那高尚的梦想》一书易兰却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成功的阐述了美国历史学界接受兰克史学这一过程,可以作为兰克史学 影响研究的代表”。③
上述著作都涉及到了诺维克以及《那高尚的梦想》,对诺维克的研究大多 集中于他的著作《那高尚的梦想》一书。该书涉及两个主题,一个是客观性思 想在美国的际遇,另一个是历史学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但是国内学者在对这本 书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仅对诺维克的客观性思想进行研究,鲜少涉及到美国 历史学职业化这个问题。
3.关于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著作
对于本文涉及到的另一个主题:历史学职业化,国内外对于的研究相对较 多。约翰•海厄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海厄姆的研究领域广泛,除了移民史 和族群史,他还喜欢进行史学史研究。他一本美国史学史方面的专业著作《历 史学:美国的职业学术研究》④(该书中文名称有时被译为《历史学》)。在《历 史学》这本书中,以美国历史协会的发展为线索详细论述了美国历史学职业化 的发展,讨论的最根本问题是美国职业化。与诺维克不同的是,海厄姆在《历 史学》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国史学界的发展前途肯定,对于历史学界之后 的发展前途表示岀一种乐观的情绪,因为在海厄姆看来历史学正在逐渐获得自 主性摆脱各种条件上的局限。
第137页。
①罗凤礼:《当代美国史学新趋势》,《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②孟翊洁:《卡尔一埃尔顿论战述评》,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第7页。
③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第14页。
④John Higham, History: professional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Char Villag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983. 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一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①中以 20世纪以后的历史学的发展为线索,讨论了古典历史主义与社会学在各个历史 时间段内的进程、挑战和变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后 其基本原则的变化,以及二战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
1895年创刊的《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作为19 世纪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因此国内不乏对其的研究。程群在 2004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历史评论〉:第一份科学的美国历史杂志》,在 这篇文章中,程群首先肯定了《美国历史评论》在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进程中的 地位,同时又介绍了《美国历史评论》的发展历程和内容与形式的变更。除此 之外他还在2009年出版了《战后美国史学:以<美国历史评论>为讨论中心》一 书,书中以《美国历史评论》为核心,详细介绍了二战后美国史学界出现的变 化:美国史学界开始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史学的“碎化”、 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对“美国例外主义”的批判等等问题。书中所考察 的内容重在“历史思维、历史方法等方面”。②这对于研究美国史学家具有重要 意义。
徐良在《科学化和职业化:美国历史学学科的建立》③一文中详细介绍了 美国职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他指出美国史学在19世纪末由业余向科学 化和职业化的转变为美国史学在20 世纪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过 程中,在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进程中,历史学家的史料整理工作为后世历史学 家的研究鉴定了基础;全国性专业历史协会的建立和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的创 办,为美国史学的科学化和职业化提供了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的学术交流平 台;而以德国“习明纳尔”培训班为蓝本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为美国 历史学职业化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最终推动美国史学实现了由业余到科学 化和职业化的转变。
田志红的硕士研究论文《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④首先肯 定了詹姆森是19—20世纪美国史学职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文中,作者指出詹 姆逊一生虽然著述不多,但却通过自己丰富的史学实践大大推动了美国史学的 职业化进程。他的史学实践涉及美国史学职业化的各个方面:史料编辑、专业 人才培养、专业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的创建以及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设立。不仅 詹姆逊的史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史学研究,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史 学的研究主体转向专业历史学家,从而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美]伊格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济南:山东大 学出版社, 2006年。
②程群:《论战后美国史学:以<美国历史评论>为讨论中心》,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10月 第2页
③徐良:《科学化和职业化:美国历史学学科的建立》,《史林》,2015年第5 期,第196—209页。
④田志红:《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大量涉及到美国史学家职业化的文章,如《科学史 学与史学研究一一美国科学史学的历史地位》,《略述美国史学评论语与总结 机制》,《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一一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 《“挑战”与“捍卫”之间一一当代西方史学界对“史学危机”与“终结论” 的回应》,《特纳的史学观念与其编纂实践》①等。
(三)彼得•诺维克与《那高尚的梦想》
1彼得•诺维克的生平
彼得•诺维克(Peter Novick) 1934年出生于美国泽西市,2012年因肺癌于 芝加哥去世,享年68岁,生前是芝加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彼得•诺维克于 1953——1955年间在美国服兵役,1957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 于1965 年获得该校欧洲史学的博士学位后,开始转向美国史学方面的研究。
1965 年他担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助教,并以此开启了他的学术生 涯, 1966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他生前曾任西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客 座助理教授,到1999年他退休之际芝加哥大学仍旧保留他的原属学院。此外, 他曾担任美国大学协会芝加哥分会会长及大学理事会参议院的成员。
诺维克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大部分任教生涯都在芝加哥大学,后来 他设法改变了自己30年的研究和教学领域,成为一名最具争论性的历史学者。 但是他并没有从争论中退缩,事实上他似乎非常乐于接受这种争论。他的同龄 人,几乎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在史学理论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虽然诺维克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是先驱,但是诺维克的学术思想却受到了诺 曼•芬克尔斯坦和对手亚伦•德修兹的尖锐批评。诺维克曾在70年代任教于芝 加哥大学历史系时名声大噪。他似乎注定要成为一个有才华的现代法国的学者, 1968年出版了他的呼声很高的著作《抵抗运动与维希政府:自由法国队和作者 的清洗》。
但事实上,诺维克并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反而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史学史研 究,在1988年出版了一部关于客观性在历史解释中所起作用的富有争议性的著 作《那高尚的梦想》,他引发了美国历史学界对客观性的争论,美国历史学会 协会在1990年的会议上为这个崇高的梦想专门举行了一场会议,并在1991年
①钱皓:《科学史学与史学研究一美国科学史学的历史地位》,《史学理论与方法》,1998年第4期;孙 卫国:《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李刚:
《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一一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5期; 邓京力:《“挑战”与“捍卫”之间一一当代西方史学界对“史学危机”与“终结论”的回应》,《郑 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王邵励:《特纳的史学观念与其编纂实践》,《史 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6 月的整个会议上发表了专题报告。这本书很快就成为了大学历史编纂和历史 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尤其重要,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引发 了关于真理和相关性的争论。
诺维克在他的下一部著作,也是最后一本即1991年开始撰写并于1999年 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大屠杀》一书中再次证明了自己。因为该项目他获得了 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奖学金。
2.诺维克的史学思想
自十九世纪开始,科学性已经逐步成为各自然学科的标准。对于历史学来 说,要想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就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再加上留德的美国留学生 将客观性带回美国,美国史学界深受客观性的影响。从外在来看客观性是指得 到普遍赞同、不存在争议的。也就是说历史学界实践活动的结果只能存在一种 结论,这样说来历史知识应该与自然学科所发表的结论是相同的,即历史学家 与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应该具备真理性。因此,诺维克认为对于职业史学 家们的来说,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客观性'的思想和理想。它是这项事业的 基石,也是它继续存在的理由”①。
诺维克对客观性的概念作了一个简要的归纳,他认为客观性“基本原理是 忠于过去的事实,忠于与过去的事实相吻合的真理”而且在诺维克看来最重要 的是要把历史与虚构、事实与价值观、认知者和认知对象几种个体进行区分。 根据这个概念,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要判断一个历史解释具 有多大的历史价值就要看它是否说明了事实。在诺维克看来,要坚持客观主义, 对历史学家也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一位坚守中正 或公正不阿的法官”②。历史学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能忠于客观的历史真相,不 能带有任何偏见或倾向。而且在诺维克看来,要保证客观性仅靠历史学家个人 的努力是不够的,客观性需要依靠集体来维护。由于人们对历史学家不受价值 观影响的态度越来越不坚定,因此越来越倾向于把客观性置于社会机制之上而 不再仅仅依靠个人的素质。因此人们对假设也越来越宽容,历史学家不再遵从 旧的历史事实中得出历史假设的模式,而是提出历史假设应该接受历史事实的 检验。
诺维克认为客观性的各种思想是相互冲突的,也是混乱的。因为在诺维克 看来很多客观性的哲学前提都是值得商榷的。而且他认为客观性捍卫者的观点 远远不如客观性批判者提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为捍卫者心中的客观性思想 是被夸大了的。
①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
②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2.
诺维克对坚持客观性的史学家表示了担忧,因为客观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 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情感问题。“非理性主义”给历史学界造成了惶恐但是在 历史的研究中由于受到所谓“超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双重标准,这种态 度与他自身的学术和教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从学术背景来讲,诺维克是 一名欧洲史学家,在美国史研究中更能坚持超然的态度。
诺维克坚持自己在写作本书时秉承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坚持中立的立场, 试图将美国一个世纪里历史学的发展状况如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这并 不意味着诺维克接受美国史学界中的客观性思想。
对于客观性问题,诺维克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他从来不曾对客观性抱 有乐观的态度。
3.《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史学界》
《那高尚的梦想》是诺维克著作中最能体现他史学思想的作品。《那高尚 的梦想》作为一部“史学问题史”,把客观性作为全书的研究主题,将美国史 学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客观性的加冕;受围困的客观性;客观性的重建; 客观性在危机中。诺维克将客观性与职业化放在一起进行书写,主要是因为他 认为,职业化与客观性“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性关系”。①历史学家对客观性的追 求推动了职业化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在讨论客观性问题的过程中,诺维克 把客观性比喻为“神话”,他“并不是要说明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真理还是谬 误,而使用它来说明‘历史的客观性'在维护职业历史学的事业中发挥的重要 作用”,因此史学家要维护客观性,在维护客观性的过程中,“要靠每个历史 学家去追求,又要靠集体来维护”。因此在这本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 国历史学职业化的发展也可以了解客观性在美国的各种际遇。
彼得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的导论部分就表明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他明确指出在书中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客观性观念在美国历史学界遭遇的命 运”,除此之外他还将叙述“客观性观念的形成、修正、遭遇的挑战以及得到 的捍卫……这一观念以什么方式推动了(或有时阻滞了)职业化历史学的学术 发展”②。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准备花大量的篇幅和精力来讨论客观性思想,他只是会 将客观性当做一种神话来进行研究。之所以将客观性作为一种神话来研究,不 仅可以说明客观性在维护历史学职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对职业历史学 活动中发挥的整合和稳定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变化而受 到挑战来说明客观性在近代也受到了质疑。
①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51.
②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1-3. 在书中作者数次强调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他并不会提出赞同或者是反对 的意见。他的目标只是想要完整的记录客观性的批判者和捍卫者的观点。作者 写作本书的目的更不是想要为自己的某一观点做辩护,而是为了将客观性问题 充分展示出来。
关于本书到底归属于“专业史”还是“学科史”,诺维克进行了详细地论 述。这两种著作的区别在于“专业史”更容易受主流思想的影响,而“学科史” 则相对具有“超然态度”,包括约翰•海厄姆的《历史学:美国职业学术研究》 在内的大多数史学史的作品都受到“古为今用”观点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合理性。 作者还强调在当今大部分史学史的著作中很多作家都带有一种肯定美国史学界 的态度而作者所做的就是努力坚持超然的态度。而且作者并没有像其他历史学 家一样,将历史写作当成是为人类造福的唯一事业,也没有突出自己书中所涉 及到的历史学家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只是针对 “客观性问题”的某一 方面进行介绍而不对其中的某位历史学家和某部著作做具体的评价。
诺维克在书中强调,精英主义是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史料时不可避免的心理。 但是由于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中的覆盖面比较宽,不可能对所有人 的思想都做比较系统的分析,而且作者在写作本书的时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史 的研究领域中“内力论”与“外力论”、“认知论”与“非认知论”的对立, 将这些理论都放到本书中,更是将本书的书写范围扩大化,因此虽然诺维克在 书中极力避免精英主义的思想,但是在论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这种倾向。 作者为了避免被说成是“简化论”而采取的一种多层次的研究方法。
书中所讨论的并不是许许多多的历史解释如何演进的问题,而是仅仅讨论 历史学家们对客观性的看法以及各学者之间的论战。虽然这本著作的厚重并非 诺维克本意,但是却也为我们研究美国历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详细地梳理 的美国历史学界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将历史学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尽可能 全面的展现在书中。
一、美国史学界的发展与职业化问题
(一)美国史学界的发展
20 世纪对于美国历史学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史学 得到迅速发展,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理论逐渐完善,美国史学界 各种思想相互碰撞,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美国历史学界多元化思想的呈现
19世纪末,历史逐渐脱离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历史学开始形成。 对于科学历史学,历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将历史学归于科学, 历史学家应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致力于寻找历史学的发展规律;第二种是将客 观性引入历史学中,历史学家仅需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陈述事实,并不需要进 行任何的解释。科学历史学家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主张在历史研究中摆脱情感 的影响。
20世纪初,道尔在(Earle Wilbur Dow)《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文章,正 式提出“新史学”这一概念。新历史学逐渐取代科学历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新史学对科学历史学的全盘否定,对于科学历史学家所提倡包括达尔文的进 化论和对坚持历史事实等一些重要的理念仍然持有认同的态度。所不同的是新 史学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与社会学科加强合作、注重现实问题等方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特纳和鲁滨逊的努力下,新史学被发扬光大。特纳作为新 史学的代表,他的边疆史研究虽然很多东西都只是流于表面但是他喜欢用经济 和地理来解释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特纳希望历史学家能够学习自然科学家 的研究方法。特纳还为美国史学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家。与特纳同时代 的历史学家鲁滨逊继承了科学历史学注重史料的优秀传统。对于历史学的作用, 鲁滨逊提出历史学应该为现实服务,学古通今。鲁滨逊提出的史学研究理念与 方法逐渐融入美国史学,为后世历史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历 史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在鲁滨逊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包括比尔德、贝克尔、 桑代克等人的美国史学研究新学派:新史学派。
进步主义历史学是在新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是1890年至一战前“改 革时代”①的产物。进步主义历史学家信仰进化论,相信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美 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社会的矛盾。特纳重视地区冲突尤其是西部 边疆对美国文明发展的意义。比尔德开创了用经济来解释美国史学的先河。从 经济利益方面的相互冲突来论述美国社会的进步;帕林顿则是将特权与自由作 为两种力量的冲突作为美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对主义孕育于新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中,但是直到比尔德和贝克尔才得到 全面阐述。比尔德将历史分为三类:历史事实、写作的历史、记载的历史。突 出强调历史记载主体的作用,表明历史的相对性。贝克尔认为历史学家会受到 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不能完全保证思想的客观性。他认为:历史事实并不是历 史事件,只是历史事件在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贝克尔将历史研究的课题分为 两类:一类是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另一类是人们书写的历史事件。第一类 是客观的,不会发生变化,是绝对的;第二类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学 家的经历、兴趣等发生变化,是相对的。贝克尔的思想是零碎的,他的目的并 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史学思想,而是为了表明科学历史学是存在问题的,无法 实现的。
二战不仅给世界物质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对于精神世界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美国历史学界开始出现保守主义思潮,反对社会变革。与进步主义 史学家不同的是,新保守派主张历史的一致性与和谐性。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是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美国政治文化史的研究,认为虽然美 国历史学界存在各种冲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文化和政治 传统。布尔斯廷主要研究思想文化领域,认为美国文明是延续的。他的这种文 明延续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欧洲文化在美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美 国社区观念的形成;最后是美国文化中的调和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社会矛盾突出,保守派的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 的美国,新左派运动发生,历史学界的新左派也产生了。新左派史学家主张以 冲突的观点来解释美国的历史;重视史学的现实性作用;突破传统的自上而下 的史学观念,主张自下而上的历史写作,注重社会下层民众。新左派历史学家 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二战后的社会问题。威廉•阿普曼•威廉斯作为新左派 史学家的代表,主张应该重视历史的现实价值。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美国外交 史的书写。他认为美国的扩张主义不仅来源于英国扩张主义的传统更是来自于 自身舒缓压力的需要。
除此之外,以贝林为代表的新思想史学派以及60年代的新社会科学史学家 都对保守派的思想提出挑战。美国史学界自19世纪末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 仅研究领域扩大,史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等都在发展。美国史学界多元化趋势逐
① 于沛:《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渐显现。
2.职业化问题初探
对于美国职业化的起步,张广智先生在《西方史学思想史》一书中就曾提 出,美国史学“滥觞于殖民地时期”。①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这一时期 的历史学家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清教徒史家”,回忆录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 史学作品形式。
独立战争结束后,又出现了一批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历史学家,他 们被称为“贵族学者”②,他们将独立战争作为研究重点但是当时的历史学家并 没有从美国的整体出发,而是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由于当时的历史学著作大多 集中于地方史,不仅研究范围较窄而且形式单一,因此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并 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历史学家。
对于科学历史学的形成,也就是历史学职业化的开端,历史学家们有大致 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历史学的形成和美国历史学科的独立化、历史 研究的专业化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一过程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高等 教育的兴起、职业历史学家开始取代业余历史学家的地位、美国历史学会成立 以及后来《美国历史评论》的创刊,这些都标志着美国历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虽然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班。 虽然这个培训却大多流于表面,但是海厄姆却认为亚当斯是美国历史学职业化 的重要推动者。在詹姆森之前,美国历史学会的会长一职均是由业余历史学家 担任的,詹姆森作为第一位担任会长的职业历史学家,这是美国历史学职业化 进程中一次尤为重要的转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学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大众市场的控制力 方面,专业历史学家开始取代业余历史学家的地位。两战之间的历史学界,按 照历史学家对职业化的最初设想,不仅丧失了大众读者的市场而且还失去了中 小学历史教学的垄断权,历史学家的自尊心遭到损伤。二战后,美国历史学会 的入会标准进一步提高,提出会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但是此时的职业历史学 家仍然坚持的是外在的标准化的计量方式,逐步实现历史学家早期设立的职业 化目标。但是在 60年代以后,职业历史学家开始摆脱这些外在的东西,逐步争 取历史学内部的自主性,历史学逐步成为一个自主性的学科,一些可喜的变化 极大地激发了历史学家的自信心。经过这三代历史学家的努力后,历史学的职
①张广智: 《西方史学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190页。
②田志红:《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第15页。
③于沛:《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81页。 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世纪的后三十年的时间里,历史学内部开始逐渐碎化, 诺维克就曾指出此时历史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历史学 分支越来越细,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相应的其他学科也开始 涉猎到历史学。逐步形成今天历史学的模型。
(二)职业化的要素
1839年历史学才成为美国大学中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此时的历史学只是 文学的一个分支。直到19世纪末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善,历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开始出现职业历史学家。
最初,美国历史学职业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的,后来自主化才作 为衡量职业化的标准。不仅诺维克抱有这样的想法,约翰•海厄姆对此也持有 类似观点。通过整理我们不难发现,职业化初期的标准化要素大致包括:组织 机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受到学术界内部统一认可的学术刊物、专业的历 史学家、专业技能训练机构、有效准入从事职业性的实践活动等。
1.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美国历史学会
在美国历史学会这个全国性的组织成立以前,18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存在 许多地方历史学会。由于美国是由各个州组成的邦联政府,受美国的政治因素 影响,史学界因此也存在了这种想法,认为美国的历史就是各州历史的总和, 美国史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性。除此之外,各地方历史学都试图成为能代表美国 的历史机构。杰里米•贝尔纳普仿照伦敦古物学家学会(London Society of Antiquaries) 和苏格兰古物学家学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在波 士顿成立了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受马萨诸塞历史学会成立的影响其他各州也 纷纷成立了地方历史学会:1804年建立的纽约历史学会,1815年宾夕法尼亚州 成立了美国哲学学会的分支机构后来又成立了宾夕法尼亚历史学会,除此之外 美国西部的一些州也都成立了历史学会。与此同时,一些更小的行政区划和大 学也开始建立历史学会。这些历史学会成立后与马萨诸塞历史学会坚持着同样 的原则,都希望能够搜集尽量多的史料。这为后来美国职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1884年为了结束各地方历史学会的分裂状态,更好地搜集和保存史 料,在吉尔曼、亚当斯、泰勒等人的倡议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历史 学会。
美国历史学成立之初仅有41人,但是在成立初年就有近400人的加入。研 究的重点也从地方史转向全国史。按照规定,美国历史学会每年要在不同的城 市举办会议,这就加强了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同时这也促进了美国历史学职 业化的发展。后来,美国历史学会按照国会法案加入史密森学会,成为一个独 立的法人学术组织。不仅会员中教授和大学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这些会 员不仅忠于任教大学而且也开始忠于历史这个学科。美国历史学会的成立标志 着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建立,同时也带动了美国其他学科的职业化进程,美国 职业化获得极大发展。
2.历史学会的会刊——《美国历史评论》
1895 年,《美国历史评论》创刊,该杂志作为研究美国历史学界不可或缺 的部分。因为它所发表的文章实际上揭示了美国历史学界发展的趋势。此时的 欧洲史学迅猛发展,美国史学也开始受德国史学的影响发展起来。1895年以前, 美国史学界也存在一些专门的历史杂志,但是这些历史杂志的主题主要研究领 域较为狭窄的传记题材且主要对象是美国史。除此之外,那些期刊杂志并不是 面向所有人的,仅仅是一些大学内部的刊物。因此,美国历史学会成立以后就 迫切需要创办一分拥有更全面的读者基础、研究范围更广阔的历史学杂志。因 此与以前的历史学杂志相比,这份杂志不是一份机关刊物,更是一份面向所有 人的开放性的杂志。当时美国历史学会中 100 名大学历史教师中有近一半的人 有留学德国的经历, 1859年,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与同仁一起创办了《历史科学 这份杂志》,为了追随德国历史学界的步伐,美国于1895年正式创立了《美国 历史评论》。
对于《美国历史评论》(以下简称《评论》)这份杂志由于多与美国历史 学会放在一起,因此多数人存在一个误解:美国历史学会创办了这份杂志。其 实,《评论》是由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亚当斯教授、史 蒂文斯教授等人倡议创办的。不仅如此,《评论》在创办最初的两年时间里, 自负盈亏。但是后来由于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于是才开始与美国历史学会合作。 会员向《评论》缴纳财政津贴,相应的《评论》也向每位会员赠送《评论》。 1898 年纽黑文会议上《评论》正式成为历史学会的机关刊物,而且当《评论》 的编辑任期结束后,学会会员有权对新一任的编辑进行选举。
《评论》作为一份杂志,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其中以 书评的影响最大。直到二战前,《评论》的栏目变化很小:
基本上包括四个部分:主要论文,迄今未发表的档案资料,书评和关于
历史职业、新的出版物或者(欧洲或者美国的)历史领域发展的消息栏。①
论文在评论中占据较大篇幅。虽然在《评论》创刊初期一直致力于创办全
① 程群:《<美国历史评论>:第一份科学的美国历史杂志》,第 73 页。 民性的杂志,但是在最初的25年,《评论》仍然只是在专家和教师中比较流行。 至于档案这个专题,最初评论也却是在保存档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 1949年这个部分就被取消了。书评这个专区,评价过不少著作,在1895到1920 年前20年的时间里,就有近4000本书的书评,不仅所涉及范围十分广而且这 些书评的质量都很高。1980年又增了论坛这一专区,论坛是为了历史学家更方 便进行讨论而设立的,这种讨论都有一个主题。作为美国历史学的晴雨表,通 过对看在文章和讨论主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国历史学的走向。
3•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对于历史学职业化,专业的历史学家才是关键。但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 前的美国,历史学的人才培养却相对落后:大学里缺少职业历史学家,因此历 史课程大多是其他专业教授代为授课;历史不仅在高等教育中不受重视,在中 小学教育中也往往受到歧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历史学家,成为美国首个专 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它抛弃了传统的美国的教 育制度,以德国柏林大学为原型而建立的。研究生教育以德国的博士教育制度 为蓝本,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重点项目而受到重视。
诺维克对霍普金斯大学设立的研究生班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是一 种流于形式的培训方式。作为这个研究班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J.弗兰 克林•詹姆森对这个培训班的会议评价说:“令人生厌的”、“喜欢搞外表的 噱头”。
19世纪开始,为了改变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的落后状况,一 些自欧洲学习归来的留学生开始对美国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内战后,“习明 纳尔”研讨班的引入虽然在最初并没有得到普及,但是后来却在亚当斯的推动 下在霍普金斯大学得到推广,亚当斯对这种讨论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霍霍 普金斯大学历史和政治科学研究》所出版的大量优秀研究生著作更是让美国民 众看到了这种研讨班的价值,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詹姆逊、安德鲁斯、特纳等 都这个研讨班培养出来的优秀历史学家。后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这些优 秀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又将这种讨论班的形式传播到其他学校,培养了更 多的历史学人才。
为了能将这种讨论班式的新型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推广到全国,亚当斯还 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是在全国历史大会撰文宣传了这种研究生的培养方 法,后来还编写了一份详细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历史系博士生培养章 程……成了其他大学博士培养章程的模板”,①后来美国的其他大学也开始建立 起博士生的培养基地。
4.职业化的基础——史料搜集
搜集历史资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美国历史学职业 的基础,美国历史学家也同样对史料搜集表现出极大地兴趣。贝尔纳普就是其 中的典型代表,在搜集了众多史料之后写作了《美国名人传》。
众所周知,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是美国历史学会的雏形,因为马萨诸塞州 历史学会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历史学会。马赛诸塞州历史学 会成立以后,出版很多的史料,在贝尔纳普的提议下为更好地将史料进行传播 创办了刊物《美国的阿波罗》 。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自1972年开始,马 萨诸塞州历史学会就开始出版了大量史料文集,这种史料搜集逐渐带动了其他 的地方历史学会。
美国历史学会成立以后为了更好地搜集史料,1895 年成了美国历史手稿委 员会,这个委员会不仅是美国历史学会的常设机关,而且还出版了大量的原始 资料。公共档案委员会也出版了大量的史料,包括美国各州史料的目录。文献 委员会还出版了《历史知识指南》这些原始档案资料的出版,对美国历史学的 研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美国史料搜集具有重要贡献的另一个人就是斯巴克士,他是美国历史 山第一位专业的历史学教师。他认为美国的历史研究中缺乏专业的史料,正是 由于认识到这种研究史料的不足,斯巴克士在不到 20年的时间里搜集了大量的 史料,并且出版了 “《乔治•华盛顿文集》(1834-1837)、《美国传记丛书》、 十卷本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文集》(1836-1840年)和四卷本的《美国革命外 交通讯》(1853)”。②
除此之外,19世纪还出现了彼德•福斯、巴塞罗缪•卡罗尔、威廉•斯普 拉格等大批史学家。他们搜集史料,并且编著成书,这些书目成为美国历史研 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然,美国历史学职业化并不仅仅包含这几个方面,还包括行业准入原则、 奖学金制度、学位证书颁发、专业人士社会地位的提高、职业自主化等诸多方 面。这几个方面对于美国职业化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美国历史学会作 为美国职业历史学家的组织,《美国历史评论》是美国专业的历史学学术期刊, 再加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历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职业历史学家取 代业余历史学家成为历史学学术的主体,历史学职业化正式成一种可能。
①徐良:《科学化和职业化:美国历史学学科的建立》,《史林》,2015年第5 期,第208页。
②徐良: 《科学化和职业化:美国历史学学科的建立》,第198页。
二'彼得•诺维克对职业化进程的论述
诺维克在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紧紧把握时间的脉络,以 客观性在美国的传播为时间线索,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列举前文论述 的职业化要素的发展状况来阐释美国职业化进程。
(一)一战前职业化的起步
在客观性思想传入的初期,历史学的职业化开始建立。但是此时美国历史学 职业化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化的层面。
1.专业团体与规则的建立
19 世纪,客观性的权威在美国思想界受到一些挑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由专业史学家组成的团体;其次是这个团体要有一定 的行为准则。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建立客观性思想在历史学职业化中的 地位。
就历史团体来讲,19世纪末的历史学家并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与其他学 会相比,美国历史学会会员中“只有大约 25%是大学教师”,同时期的政治学 会和哲学学会中大学教授所占的比例则高达“80%”、“90%”。①直到两次世 界大战期间,美国历史学会才开始做出改变,历史学会主席只能由取得博士学 位的大学教授担任。早期的历史学会为了迁就一些重要的议员,学会主席由一 些业余历史学家担任的。不仅如此,当时的美国历史学会中,业余历史学家占 据很大的比重;就连当时重要的历史学著作大多也是由业余学者完成的,这些 历史学家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职业训练。虽然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受德 国的影响而发展的,但是与德国的严格要求相比,美国在这方面的要求则低得 多②。为了更好地巩固客观性的地位,历史学家还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训练,包 括为提高学术性将学界同行重新定义为历史著作的读者,这也就预示着20世纪 初的历史学家抛弃了大众读者市场。
除了此时的学者团体以外,历史学家还试图在这些团体中建立一系列的规
①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49.
②德国学者博士毕业后要获得大学的任教资格并不仅需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要完成一篇质量非常高的 任职资格论文的写作,在美国则仅需要完成一篇由已刊史料为基础的简短论文。
则:奖惩制度也是职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历史学家们表面上也对这种奖惩制 度表示承认。这种奖惩制度具体表现为由职业界负责发各种奖励、刊登文章、 提供就业机会,以往过于强调市场缺乏规则的“古典自由市场”式的奖惩制度 将逐步被取消。历史学界的人才选择也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则,但是这个规则的 制定却受到了阻碍。确切的说,在当时的发展状况下并不需要这样一种制度来 挑选人才。因为在当时的历史学家看来,进入历史学界的学者不一定要有非凡 的文采,当时的工作是“靠能力有限的人便能做到的积累”,因此人才选择规 则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并不需要。
2.专业期刊的创办
就专业刊物来说,职业化起步阶段的美国历史学界专业期刊仅有《美国史 学评论》和《美国叙事史和批判史》,诺维克明确指出,专业期刊的撰稿人大 多数并没有受到正规培训,以《美国叙事史和批判史》为例, 34名撰稿人仅有 1人受过专业训练,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
就当是历史学研究方法来看, 20世纪初的历史学界,历史学家们注重的是 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并不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美国历史评论》的创刊人富 兰克为例,他们认为历史学家最大的贡献不是向以前的历史学家那样“以卓越 的文采展现道德观念”而是需要“储存经过仔细考证的资料”。在诺维克看来, 当时的历史学家更注重的是史料的积累,他们把这种积累当成是一种集体活动, 将史学研究比作是建造房屋的过程,历史学家们并不关心他们最终将会建成一 个什么样的房屋,他们所进行的事业仅仅是为这间房屋的建设搬砖运瓦,
虽然在诺维克看来,美国史学界职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客观性的地 位,但是客观性和职业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客观性 和职业化的观念之间存在一些冲突造成的。客观性思想中存在着潜在的矛盾, 学术界坚持客观性的一个规范就是不包庇同行所犯的错误,但是有时他们在公 开场合为了彼此的形象,相互之间还需要坚持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互相尊重。 我们知道无论是何种行业,直接公开的批评同行都是一种禁忌。早期历史学会 的会员们之间“主要是靠友谊、庇护或相互吹捧的纽带联系在一起”,①再加上 绅士文化中对批评与争论的憎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时的美国史学界充 满着和谐和文雅。但正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批评和争论,却阻碍了客观性思想的 发展。
这一时期的美国一些职业化的特征如专业化学者对历史学的垄断、学者需 要的技能等并未有所体现。至于历史行业的自主化则在很多年以后才得以实现。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57-58. 19
因此19世纪的美国职业化仅仅出于起步阶段。虽然历史学职业化仅仅出于起步 阶段,但是此时历史学家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团体与规则的建立促进 了客观性的“权威”,同时客观性又反过来促进了职业化的发展。
(二)两战之间职业化的停顿
一战前的历史学家,对于职业化运动和客观性思想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 但是到了二战之后,这种乐观思想逐渐变为消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从一些重要指标来衡量职业历史学家的社会地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① 因此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历史学的职业化进程进入一种相对停滞阶段,职业化 的停顿引起了历史学家对客观性观念的怀疑。
1.历史学家社会地位的下降
首先是职业待遇上的变化。虽然此时的学者仍能像以前那样获得历史学的 博士学位。但是与一战前的情况相对比来说,此时的博士并不像一战前能够进 入著名大学任教,他们往往只能进入一些较小学校或二三流州立大学任教;而 且教授的待遇也不像以前高于其他职业,而是低于商业部门和其他行业。与此 相应的,这种低工资对新生力量融入职业化大军起到了消极作用。
由于缺少了对新生力量的吸引力,一战前 25%的历史学教授来自特权家庭 的情况被打破,30 年代的历史学家大多出身于较低的社会阶层,但是在人们的 普遍意识中美学意识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尤其是出身低下的人更是无法达到 这种认知的高度,只有出身高贵并且可以长期受到熏陶的人才能具有这种美学 意识。
从1890年到1940年,学术界的平均工资水平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比例从
高于5:1下降到低于2:1……他们普遍抱怨依靠职业界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维持 中产阶级生活的必要开支。②
由于教授工资较低,造成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达成人们的需求。 一些教授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额外教学,这种教学活动严重 阻碍了教授们的研究工作,因此有人评价此时的教授“一生当中只发表过两篇
①这些指标主要包括:教育学家占据了中小学教育的地盘;业余历史学家比职业历史学家更受广大读者的 青睐;学术成果达不到期望的水平;新的史学计划也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
②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170-171. 重要文章”。①与此相应的是当时的一些高校,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对学术成果的关注度也开始下降,位于教学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之后, 排在第三位。
这个时期,美国历史学界的著作质量也着实令人堪忧,这个时期大部分的 学术成果仅仅是缺少解释的陈述性成果,而且研究范围来说对比以前大为减少。 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著作集中于欧洲史的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但是在这两 个主题下的历史著作也开始脱离客观性:致力于宗教改革的作家多带有狭隘的 民族主义的偏见,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也开始转移到概念上来;这个时期 美国学者的欧洲史著作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积,在许多方面都表现的像初学者。 美国史的研究状况也是相似的,约翰•沃尔顿•考格在《历史学家的选择:美 国出版的历史和专辑著作民意调查报告》一书中对美国1920—1950年的历史著 作进行了民意调查。但是这个民意调查却充满了恭维的语气,提到的有些著作 也是在一战前完成的多卷本的著作,而且书中提到的作者并不是历史学家。此 时的美国社会史研究也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两战之间的第二代史学家并没有 对客观性思想提出任何质疑,他们盲目崇拜客观性的思想,历史学家施莱辛格 坚称:客观性是“历史学家的唯一正当目标”,②因此对他来说,客观性的叙述 要比评价重要的多,这也是两战之间绝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特点。
2.地区主义的盛行
历史学家为了防止自己社会地位的下降而产生了普遍的排犹主义。美国学 术界的排犹主义也带动了地区主义的发展,这种地区主义实质上是对职业化初 衷的背叛,因为最初的职业化是希望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支持这个学 术团体的理念当然也只有一个(这个理念也是客观主义的核心)。但是这种地 区主义却是反对这种理念的。
美国历史学界的地区主义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获得博 士学位的学者在求职时往往进入地区性市场。不仅一些大学仅在本区招生,即便 有些大学是面向全国进行招聘,但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仅选择在学校的周边地区。 除此之外,南方和中西部的历史学家也认为美国的历史学界是由东北部尤其是哈 佛大学的历史学家控制。1907年成立了密西西比河谷历史学会并与1914年创刊 《评论》。1934 年成立了南方历史学会并创立了《南方史学杂志》,这种地区 性的历史学会的建立宣告着詹姆斯所希望建立的全国性历史学会的失败。尽管该 学会最初仅仅是将目光集中在密西西比河谷发生的历史片段,直到40年代学会
①Norman Cantor :The Me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3, pp22-23.
②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179. 才宣布该学会已经开始超越地区主义,逐步变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个组织的 出现也成功的将“东部机构”对于历史学界的控制解除。东北部以外的地区普遍 认为是东部地区的历史学家垄断了美国的历史研究,并且对此极为不满。
3.文化市场与自主性的丧失
诺维克指出,每个组织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个领域的垄断权,历史学家 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获得历史领域的垄断特权。他们希望可以垄断 历史生产和消费的霸权,但是他们仅仅获取了文学市场的垄断权却丧失了对中 小学的历史教育的控制。一战后“职业历史学家对中小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影响 开始减弱”。1890年至1924间,美国的高中数量增长迅速由“不足5千所增加 到2万所……中学生人数的增加更是惊人:1890年每一千个美国人当中有三名 中学生,到了 1924年这个比例增长了 10倍”,①高中数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师范 院校和高中数量的增加,但是此时历史学家逐步失去了培训中学历史教师的权 利。
与此同时全国教育协会开始着眼于一个更加长远目标——“培养合格公 民”。枯燥的历史事实对于学生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与历史学家一直提 倡的厚古薄今观念不同,教育学家提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应该关注于现在而不 应该集中在古代,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因为教育学家认为职业历 史学家所强调的历史全面性和连贯性与他们强调的厚今薄古的观念相违背。虽 然这是一场关于历史学家的培训,但是历史学家却无权阻止这场变革的发展。 这个时期传统的客观主义思想已经被破坏。最终,在二战之前,职业历史学家 向教育部门表示妥协。他们认可在中学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授传统的历史知 识外,还应该包括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此时的历史学家们对此表现出强 烈的失望,甚至有些悲观的表示历史学处于孤立的境地。历史课程在此时已经 处于中小学教育的边缘。
除此之外,历史学家的著作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令历史学家感到不 安。虽然在两战之间的文化市场出现了对历史著作的强烈需求,但是在这个市 场中获益的却大多是战地记者等业余历史学家而非职业历史学家。在此时,业 余历史学家与职业历史学家的著作之间展开了竞争,但是职业历史学家对业余 历史学家却是相当轻视,他们还对业余历史学家企图披露传统历史学弊端的做 法表达了愤怒和厌恶。与职业化初期不同的是,历史学家们开始试图将历史著 作的读者定位在普通民众并不仅仅是同行之间。内文斯②作为业余历史学家公开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186-187.
② 内文斯原本是一名战地记者,1938年开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想要创办一种以所有人为主要阅读对 象的杂志,遭到拒绝后特邀部分职业历史学家和业余历史学家建立了一个新的美国历史学家协会,旨在 抨击美国历史学会时,深知此事的一些著名历史学家也加入到他的阵营,这些 都可以说明当时的历史学现状堪忧。
两战之间历史学职业化的停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学没有自主 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私人资助。因此一些历史学家不得不在资助者的要 求下对教科书进行书写。这种修改有时候仅仅是为了迎合资助者或者说是说将 历史描述成能够符合人们情感的类型,否则他们将无法避免沦为殉道者的命运。 历史学者对于历史著作的质量问题也表现出极为担心的态度,虽然他们在两战 之间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但是他们此时的论著大多集中于档案方面。
职业历史学家的著作往往会受到青年历史学家的批评,尤其以书评为甚。 青年历史学家看不惯职业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吹捧,认为这让美国的历史学家 长期处于一种比较麻木的状态。但是历史学家们在对著作进行评价时,为了避 免给作者带来消极影响,而不去做一个批评家。甚至在受到邀请时往往以各种 理由婉转拒绝。詹姆斯为了避免评价的不客观性,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作 者不可自主选择评价者。但是这一规则也遭到了后来的执行者的破坏。
总体来说,两战之间的历史学者在职业化的概念方面还是比较模糊混乱的, 甚至有人认为可不必坚持职业化的计划。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客观性在 两战之间的困境,加之客观性与历史学职业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历史学者 职业化信念的削弱带来了人们对与之相关的客观性思想的怀疑,这种客观性的 危机又加剧了职业化的停滞。
(三)二战后职业自主化的逐步实现
虽然此时的职业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时期职业 化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学开始摆脱外界的控制、取得自主性、并且有 了 “评价论著的普遍标准和历史研究的基本特质”①提高了历史学的地位。也正 是因此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开始重新建立起信心,“历史学界因失去应有的地 位而产生了低落情绪……已经有了根本的逆转”。②此时的历史学家不再像前两 个阶段一样重视职业化的各种表象特征,而是开始重视历史学职业的自主性, 客观性思想在两战之间的危机促使客观性思想的重建,因此人们对客观性也逐 渐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此事的客观性思想,人们更多地是采取一种保留的态度。
创办通俗的历史杂志,并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中发表了一篇抨击历史学界的文章。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264.
②John Higham: History: professional scholarship in America, Charles Villag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65-66.
1.快速成长的历史学
此时历史学家对职业化的信心是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标准进行衡量的。从历 史学会的会员人数上来说,60 年代达到了 15000,增长速度也达到 90%;大学 教授的数量也一直呈增长趋势,1940至1970期间人数增长了5倍,每年获得历 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由30年代的150人增长至60年代末的一千多人。
历史学界的迅速成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著名的大学出现了研究领 域局限于一个方向的状况,使得大学教授以及学生们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窄,但 是专门史研究的著作和期刊却越来越多。历史学会内部的职业由二战时达不到 人数要求变成现在的由几所名牌院校的历史学家所垄断。
与历史学界规模的快速增长相比,历史学家的待遇却相对增长较慢,直到 1957 年,由于冷战的持续发酵,美国开始增加对科研的投入。虽然此时的就业 市场还在延续40年代的萧条之境。但是职业自主性已经趋向明显,“特别是给 予出国研究生的资助,已经有了稳步的上升”。①
与两战之间雇佣工作人员需要经过私人资助者的批准衍变成行政官员在聘 任教师时会越来越多的尊重各系的意见。这种变化彰显了聘任制度的变化,过 去那种带有个人偏好的资助也逐步转变成按照同行评价分配科研基金的制度。 虽然在大学中历史仍是以教学为主,但是相比二战时期历史学家的工作中心已 经开始逐步转向科研。学校的聘任制度越来越公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历史 学界已经开始有犹太学者进入。
两战之间的反犹主义也给美国的历史学界带来了不良影响,但是此时美国 史学界反犹主义的行为给美国史学带来影响却相对减少,战后美国著名大学历 史系教师中,犹太人所占比重达到22%, 60年代美国优秀著作中犹太人的著作 占 40%,尤其是在现代欧洲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此时美国历史学界的排犹 主义并没有消失,只是持有这种偏见的人越来越少,并将这种偏见隐藏的越来 越深。
历史学界在对待新生力量时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印象:逐渐开始坚持一视 同仁。从出身来说,战后历史学界的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出身较低。但是从 性别来讲,在战后历史学界妇女所占比重急速下降:由1949年之前妇女所占比 重的20%到1965年的12%,②但是在当时普遍存在的''一门职业的地位得以提 高,往往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男性的职业”的观点,虽然这个看法在现 在看来是荒诞的,但是在诺维克甚至是当时的历史学界看来都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诺维克也将妇女在历史学界所占比重的下降作为历史学职业化的一个重要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362-362.
②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365-367.
标志;关于地区主义也是两战期间职业化停滞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在二战后 地区主义逐渐削弱,“全国化”这一思想正在逐步得到更多的认可,以密西西 比河谷历史学会为例,50年代学会内部展开了争论,直到50年代中期主张将该 学会变为全国性组织的呼声占据上风,虽然还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已经可以 看到前景是明朗的。
2.放弃垄断后的历史学
职业化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者的士气,但是对于历史 教学和历史研究垄断一直没有实现。虽不情愿但是历史学家们仍然放弃了在中 小学的历史教学中的垄断。此时的中小学的社会研究课程已经取代了历史教学, 中小学的历史教学权威已经被教育家获得。这就造成了中小学生“对美国的历 史一无所知”。①因此部分历史学家开始出来呼吁改变历史教学在中小学被社会 教学取代的状况,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是反对这种主张的。因为在多数历史学 家看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美国史培训是毫无意义的。这也导致了由内文斯和《纽 约时报》发起的争论因史学界内部的不支持而失败。②随后历史学爆发了另一场 历史学界收回中小学历史教育垄断权的运动,但是这场运动也仅仅得到了和先 前那场运动一样的结果,多数历史学家仍然采取的是谨慎的态度。历史学界终 于在50年代放弃将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权威纳入历史学家职业化的规范。
与放弃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垄断权相比,对于放弃普通读者这个广大的市场, 历史学家要平静的多,因为20世纪初美国职业化初期,历史学者就主动放弃了 普通读者这一市场。因此业余历史学家的著作一直处于畅销书的行列,仅有极 少数职业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吸引大批读者的眼球。这种状况直到50年代平装 书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学生对专业著作的喜爱才稍稍得以改变。
正是由于历史学家们放弃了对中小学历史教育和普通读者这两个市场的垄 断,促使着历史学内部开始对职业化的学术规范展开新的探究。
专业的历史著作比过去更加关注于学术性,对于读者历史学家也开始更加 针对专业性的学者,开始不再纠结于大众读者的情感和舆论而开始转向真正有 意义的历史研究。历史学家们开始真正解脱自己,仅仅为同行写作。对于历史 学家,研究历史与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争端,历史学家在“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 史”,从而在相对主义之间举棋不定。历史研究究竟是应该保持客观性研究过 去还是应该关注现实这个问题在史学家之间展开了讨论。直到60年代初,历史 学家对于客观性不再像二战时期那样执着。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369.
② 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无知状况内文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写给美国人的历史》 (American History for Americans)呼吁美国应该强制性的推行美国历史教学。但是却遭到大多数历史学 家的反对,甚至一些历史学机构都采取措施避免卷入这场争端。
两战之间的学术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但是二战后这种局面 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学术成果的质量也出现了两极分化,据诺维克记载,杰克•赫 克斯特对此时著作的质量分为两类,一类是“令人窒息又毫无创意”的作品, 第二类著作则是“称职、精力充沛和思想丰富”。①此时的历史学家为了避免出 现第一类著作,而开始关注历史系研究生。不同学校对研究生的录取是不同的, 弗里茨•斯特恩就曾抱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比例过高,不仅如此,历 史系研究生对待原创性和创新性时也不甚在意。但是第二类著作更能引起重视。
相对主义对二战后历史学的进步表示怀疑。虽然相对主义承认历史学作为 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所获得历史知识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这些历史知识却不是 以当前文化为标准。相对主义者所主张的历史学是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并以 当前需要做为标准。
相对主义给历史学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消失,批判者们仍然对相对主义展开 批评。比尔德、贝克尔甚至是克罗齐和杜威等都受到了批判,甚至连草原派的 马林也开始批评相对主义。但是只有少数历史学家围绕相对主义进行论述。历 史学家在强调不能过于沉迷于哲学的同时对客观性这个问题也越来越谨慎,历 史学家普遍的做法是不再明确的表示自己坚持客观性思想而是用一些温和的中 性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最终历史学家对待相对主义就像奥斯卡•汉德林所说 的那样采取漠然的态度,批判只会使它变得更加嚣张。历史学职业化过程中自 主化的获得也大大改善了客观性的状况。客观性也在相对主义的影响下开始重 组。
(四) 60年代以来历史学的碎化
40 年代至 60 年代之间的肯定和共识与客观性的初衷是一致的,但是在 60 年代以后,美国历史学界的同时遭到了破坏。从60年代开始,客观性就受到了 强烈的冲击,客观性的学术标准受到敌视,一些学者公然向客观性的规范发起了 挑战。
1.历史学分支的细化
70 年代开始,历史学界出现了过剩的现象,不仅学术成果出现过剩就连大 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都出现过剩现象:“就业状况的恶化达到了最严重的程 度……1970年,美国历史学会的年会能提供的职位有188个,但有2481人申请”。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377-378.
①而且即使是顺利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保障。与60年代的 繁荣相比较历史系教授的工资已经出现严重下降。虽然整个学术界都出现了萧 条的景象,由于大学中学习历史的人数下降,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始取消职 业历史学的课程。再加上教师的工资与学生数量的多少紧密相关的政策,造成 了历史学教师的工资却要远远低于经济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教师的工资。为了吸 引大众对历史学的重视,历史学会开始创办通俗杂志,但是也以失败告终。比 学术萧条更严重的是历史学地位的下降,这甚至比工资水平的下降更让历史学 家感到忧心。
历史学科形成后,在历史学家的努力下开始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并在历史学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却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瓦解,虽然这种信念的瓦解并不仅仅出现在历史学这一个学科但是在 历史学表现地最为明显。
历史学家面对历史学界混乱顿感失望。历史学不同的研究领域互相分离, 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性,甚至连最基本的连贯性也消失。历史学内部的分裂已经 形成,历史学家对美国历史学会的兴趣已经被各种专业历史学组织取代,甚至 历史学年会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就历史学专业来讲,学科的设置也发生了变 化,课程设置越来越细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历史学家对史料的要 求比其他学科要严谨,但是后来由于专业著述的增加,历史学者们并不能够完 全掌握自己专业的资料,这也是历史研究范围越来越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60年代开始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就不断的扩大,这就造成了专门化和碎化, 造成了 80年代历史学家研究主题的分散,最终导致历史学家共同历史意识的消 失。“历史学向新领域的扩张不可避免地造成历史学家跨越学科的界限……它 自己的边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渗透不少历史学家开始涉猎其他学科领域”,③ 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进入历史学领域。就历史学 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分支学科也造成了历史学界交流的困难的问题。但是历 史学家最开始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有凝聚力的历史学。按照最初的设想,历史学 内部还应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历史学应该是建立在整体性之上的一门学科。 但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学与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学相比已经悄然改变。
在诺维克看来,虽然历史学界处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混乱的时期,但是历 史学界仍然是一个整体,多数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界的忠诚还是值得信赖的,但 是也有历史学者并没有表示出对历史学科表示忠诚。历史学界也像其他学科那 样发生了碎化而且比其他学科的碎化更为严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横向的
①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574.
②在整个70年代,主修历史学的大学本科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80年代中期,美国历史系本科生的入学 人生持续减少。
③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584. 分裂,尽管美国历史学会一直以来都极力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是历史学的 整体性遭到破坏却是不争的事实。
2.普遍论与特殊论的对立
普遍论是构成客观性的重要支撑,而特殊论作为普遍论的对立面被视为客观 性的挑战。美国历史学家更重于普遍论的规范,并以这一规范在历史学界的发展 中得到的增强而感到骄傲。不仅在美国职业化的过程中,作为普遍性的发展,大 批犹太人也进入历史学界,区域性逐渐被全国性所取代。但是当黑人和妇女进入 历史学界时则是对普遍论的挑战,因为他们都强调自己团体的特殊性,特殊论得 到公开表达。
黑人史学家主张应该由黑人来书写黑人的历史,但是这种规则却在60年代 被打破。这引起了暴力派的强烈不满,他们的不满不仅针对试图写作黑人历史 的白人史学家,甚至包括反对种族隔离的黑人史学家。这种反抗起到了一定的 效果,黑人研究成为一门专业课并且教授者和学习者仅仅局限于黑人。但这种 状况仅仅到80年代就发生了急速变化,不仅叙述成果的数量减少,教授和学生 们也失去了对这个专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这个专业。同时期一些年 轻的白人和犹太人历史学家也开始研究黑人史,他们的著作不尽相同,犹太人 的著作大多以描写黑人的经历为主。新黑人史最大的不同在于黑人与白人一样 都成为心理健全的主体,且将研究领域拓宽到黑人文化和社区后来还扩展至宗 教和传说。①新黑人史强调黑人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性,并且称赞黑人。综合来看, 黑人史研究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黑人的自主性这一话题。诺维克认为在黑人史 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位史学家约翰•布拉欣加姆与纳丹•哈金斯都坚持了学术活 动的客观性。
妇女史与黑人史都是特殊论的体现,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诸多不同。从研 究主体来说,妇女史具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研究内容上来讲,并不像黑人史 学家那样极力主张将黑人史研究控制在黑人手中。②女性历史学家的女权思想并 不是体现在史学所有方面,仅仅体现在妇女史的研究过程中。也就是说女权思 想的影响要比黑人史学小的多。
妇女史与黑人史一样都是反对普遍论提倡特殊论的,但是妇女史研究并没 有像黑人史学那样获得研究自主性,并且妇女史研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 具有女权意识的女性历史学家之间是一种非常团结的团体。
妇女史的一些主题与黑人史是相通的,他们都强调自己这个团体受到的压
①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484.
②妇女史学家并不都研究妇女史,老一辈的妇女史学家中,大多数不从事妇女史研究甚至反对将妇女史研 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迫、做出的贡献、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等方面。但是妇女史研究在史学上却一直
没有引起重视,诺维克认为与黑人史学相比,女权主义历史学家并没有认识到 妇女之所以受到压迫是由于社会上男性的家长地位。并且与古老的种族问题相 比,性别歧视在社会中正以我们普遍认知的方式存在,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 性都不承认这种歧视。
对于历史学界,客观性是指达成共识的、没有争议的。但是后来超现实主义、 相对主义等思想的发展,史学界所达成的共识遭到了破坏。就造成了客观性的危 机,再加上特殊性严重冲击了客观性的哲学基础。历史学界思想的多元化就造成 了历史学界的分裂。
三、诺维克论述的特点及评价
(一)诺维克论述的特点
1.以时间为轴展开论述
诺维克在书中,将美国史学界自1884年美国历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历 史学职业化的开始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19世纪末客观性思想传入美国 也可以作为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开端,直到20世纪60年代历史职业的逐步碎 化也就是客观性的危机时代为终端,详细描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历史学职 业化的进程以及客观性在美国的际遇。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也为了更好地进行 叙述,诺维克将美国历史学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战前,两战之间、 二战后、60年代以来,时间界限鲜明。在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承认这 种划分是人为的。
正如前文提出的,诺维克认为客观性在美国史学界职业化的进程中起到决 定性的促进或者是阻滞的作用,即便诺维克在划分这四个时代时主要依据的是 客观性思想在美国的际遇,因此也可以认为诺维克的这种划分是依照美国历史 学职业化的发展历程而划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高尚的梦想》一书的目录 部分得到答案:
第一篇 客观性的加冕
第二篇 受围困的客观性
第三篇 客观性的重建
第四篇 客观性在危机中①
既然诺维克要阐释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史学界的发展,就避免不了对这个 时期历史学界发生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论述。这也就是说在诺维克划分的每一个 小的时间段里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因此诺维克又将自己所划分的每一个时 间段分为几个小标题进行写作,其中每一章都涉及到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进程的 描述,对于这些较小的主题以及思想的发展也是以时间为序层层剖析进行论述。
①[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目录首页。
因此这本书虽然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大部头的著作,但是读起来能够轻而一举 地梳理出文章线索。
诺维克曾经不止一次表示,客观性作为职业化的核心内容,客观性在美国 的传播与职业化进程有紧密联系。诺维克的这本书虽然是一部长篇巨著,但是 读起来却并使人感到枯燥,书中提到很多的历史学家,但是并没有给人一种简 单罗列繁冗的感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诺维克在论述的过程中,以客观性 发展为线索,中间穿插了对各史学家的评述,在对各个历史学家进行描述的过 程中诺维克并不是简单的介绍其思想而是以历史学家之间的论战为基础借此描 述其史学思想。
2.客观性与职业化相结合
对于诺维克将客观性与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结合起来进行论述追根溯源,是 由于两者都来源于德国,都是受德国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客观性思想深 受德国“兰克学派”的影响,由留德的美国留学生引入美国。而职业化这一进 程又与德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历史学职业化初期的大学主要是受 德国习明纳尔讨论班的影响而建立的,更不用说美国历史学会与《美国历史评 论》也都是受到德国的影响,因此这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写法颇具研究性和创 新性。
彼得•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明确提出了自己写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他明确指出在书中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客观性这一哲学观念在 美国历史学界传入、受围困、重建的过程。
虽然诺维克在书中多次强调客观性,书中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学家的著作, 但是诺维克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他们的著作是否包含客观性,他所关心的仅仅 是这些史学家以客观性为武器进行的争论,以及这些争论与职业化的关联。
而关于客观性与职业化进程的关系,诺维克在论述《那高尚的梦想》一书 的写作目的时明确表示:
本书还要讨论这一观念以什么方式推动了(或有时阻滞了)职业化历史
学的学术发展。①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史学界的职业化一直对客观性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他 始终坚信职业化与客观性两者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早期由于客观性思想的传 入,强调历史认知的无争论性,这也就促进了历史学职业化的发展,因为职业 化的最初目标就是建立一种无争议的学科规范,由于职业化规范的建立,促使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1. 31
历史学家增加了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也就促进了客观性思想的传播。两战之间
由于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从一些指标来看历史学家的社会地位下降,造成了历 史学家对客观性思想由一战前的乐观转向消极,客观性思想受到围困。二战后, 由于历史学家放弃了对职业化一些显性因素的垄断权,转向重视历史学职业蒜 的自主性,客观性思想在此时也开始重建。自60年代以来,历史学在职业化的 过程中由于分支越来越细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越爱越密切逐步产生了交 叉学科,这种特殊性重归了客观性思想的基础普遍性,客观性因此就处于危机 中。
职业化和客观性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两者“在占据优势的时候能 相互促进”、“职业化的信念遭到削弱,结果,与它有关的各种原理(客观性 原理)都开始连带地遭到怀疑”,①在二战后历史学科的职业自主化大大提高, 历史学家深信,历史学作为一种学术性的职业,正在走向不断确立客观历史真 相的方向。近代以来,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建立在普遍论 基础上的“客观性”遭到了特殊论的挑战。
对于诺维克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做法,历史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黎 学军在文中指出:
诺氏认为,职业化与客观性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性关系,史学
界对客观性的追求推动了职业化的进程,两者相得益彰……美国史学界
为建立“客观的”史学根基,大力推动职业化进程……核心目的就是确立
学科的唯一权威性,在职业化以前没有“客观性”可言。②
3.富有批判性的阐释
诺维克在书中,对于客观性才去的是一种富含批判性的评论。从本书的题 目我们就可以窥探出诺维克在本书写作时的态度。将客观性比喻为一种“梦想” 和“神话”,预示着客观性的高不可攀。而且对于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这个问题, 诺维克并不认为历史学时会随着时间的前移而逐步发展的。对于海厄姆在《历 史学》一书中对历史学持肯定态度是不认同的。他认为历史学的发展是一种昏 花的过程。
对于同行约翰•海厄姆的《历史学》一书,诺维克毫不客气的指出是为同
行“歌功颂德”的一部著作,《历史学》一书主要是为历史学同行进行肯定。
①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pp205.
②黎学军:《<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论析》,《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第133页。
诺维克认为海厄姆的这部《历史学》是一部受到社会意识影响的“专业史”。 诺维克与海厄姆在对历史学职业化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诺维克 的这种说法,海厄姆并没有表示不满。他认为自己是“更强调认同”,①海厄姆 表示诺维克更多的是旨在揭示差异。
在诺维克看来,为了达成自己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可以置身事外的坚持超然 的态度完成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过程的阐释。对于专业史,诺维克认为是社会 实践者所述写的著作,受到“古为今用”思想的影响,除了歌功颂德外有时也 会对当今世界的主流思想发起诘难。而与专业史相比,历史学家所书写的学科 史则相对来说更能体现出作者“超然的态度”。
为了坚持超然的态度,诺维克将本书写作成一部学科史。在书中坚持以尖 锐的态度对待客观性问题和同行。
除此之外,诺维克在论述的过程中富有批判性的论述,以及在论述的过程 中鲜少研究古典和中世界史学家都是他论述的特点。诺维克可以说是在美国历 史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他的著作《那高尚的梦想》更是研究美国历史 必不可少的书目。
除此之外,诺维克在论述的过程中鲜少研究古典和中世界史学家都是他论述 的特点。诺维克可以说是在美国历史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他的著作《那 高尚的梦想》更是研究美国历史必不可少的书目。
(二)对诺维克论述的评价
1.忽略了档案在职业化初期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档案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巴勒克拉 夫在自己的著作《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中曾说:“总的来说,历史学家要依 赖档案工作者去获得自己需要的史料”。②也就是说档案工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 为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二战后,在美国历史学界相应的在学术成果中,档案的数量相比于前时代 明显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转移到档案研究中,传统的政治史研究也开始转向经济史和社会史,因此档案 在此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战之间,美国历史学会的会刊杂志《美国历史评论》中刊登了大量档案 类的成果,或者说美国历史学界此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原始档案的整理。
①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7日第B10版,第3页。
②[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岀版社,1987年,第292 页。
对此,诺维克与美国史学家纳斯和房龙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与诺维克不同的
是他们反对当时盛行的二手文献脱离了真实的历史事实观点。但是他们之间也 存在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对档案的真实性感到怀疑。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不相信客 观性的存在,坚决不承认历史学者在阐释历史过程中能够完全摆脱社会意识的 影响。
诺维克将客观性思想与职业化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建立历史学的权威性, 因为客观性的思想就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将客观性作为职业化的核心内涵。虽 然“客观性”存在着很多的解释,但是正如前文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客观性” 则意味着没有争议性,得到普遍认同的。为了保持客观性的权威,20世纪初的 历史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史料大 部分史学家的态度是相当重视的。
如前文所述,诺维克虽然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著作,但是他本人却忽视了 档案在职业化初期的重要作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中鲜少涉及到关于档案 在职业化中作用的内容。但是指的注意的是史料在保证史学客观性方面却发挥 了重要作用。
在诺维克看来,当时的历史学家更注重的史料的积累,并不进行以史料为 基础的研究工作,他们把这种史料的积累当成是一种集体活动。诺维克认为当 时的史学家所做的工作只是为历史学的建设添砖板瓦,并不关心他们会建成一 个什么样的建筑。由此不难看出,诺维克对于有些历史学家的史料整理工作并 没有认同,更没有了解他们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诺维克忽视了美国历史学职 业化过程中,档案整理的作用。
2.翔实史料支撑下的论述
诺维克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地记录美国历史学界发生的变化,在论述时选用 的资料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一些在当世著名的书目和文章,甚至为了能够更好 地了解当时的情况还引用了很多的信件,除此之外他也引用了一些报告,和采 访记录。
首先从资料的种类来说,引用最多的除了当时一些非常著名的书籍以外, 最多的就是信件,因为在诺维克看来,信件能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者的思想,诺维克还引用了大量的回忆录和传记,其中不 仅包括一些学者晚年自己所做也包括其他人对学者所做的传记;为了更切当地 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诺维克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会议报告;为更全面了解 史学界的发展状况,诺维克在论文中还引用了一些对当时著名学者的一些采访。
诺维克的引用资料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历史学的书目,还包 括政治著作、哲学书籍、人类学著作、教育学著作、新闻学著作、博物馆学著 作。除此之外还包括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著作。
诺维克在论述过程中,所引用的书目的作者并不仅局限于美国学者,还引 用了大量其他国家学者的著作。还包括德国人文主义学家库尔特、英国学教育 学家数学学家皮尔森科、美国天文学家托马斯• C.张伯伦等。
诺维克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于欧洲史研究,后来转 向美国史学研究,为了更客观地记录美国历史学界20世纪以来客观性在美国的 际遇从而作了《那高尚的梦想》一书。在书中,诺维克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 设定的目标:他不仅完整地描述了客观性自19世纪客观性传入美国直至20世 纪后三十年间客观性在美国史学界传播、遭遇危机等过程还详细地阐释了美国 历史学职业化的进程。
诺维克虽然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表示客观性仅仅是一种“神话”,是历史学 家不可能到达的高度。诺维克对于客观性持有一种否定甚至是一种近乎批判的 态度。但是诺维克在《那高尚的梦想》一书的导言中也表露出本书的写作目的 是想尽可能将当时的状况记录下来,并不多作论述。诺维克的这种做法与书中 自己的观点相悖。在书中他对早期职业历史学著作仅仅记录并不做评论的行为 表示极大地不满。这也表明了诺维克虽然并不承认客观性,并且深知客观性的 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诺维克自己思想中也存在着客观性。他在书中也坦诚自己 仅仅是尽可能全面的记录,并没有夸大自己的工作给美国史学界带来的影响。 对于诺维克来说,他并没有彻底清除自己思想中的客观性因素,正是因为他对 客观性思想的了解,所以他才极好地避免了客观性的弊端。
对于客观性,诺维克有着强烈的不认同心理。他并没有否认历史事实的存 在,也就是说诺维克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但是他认为客观历史事实在转化为 史料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就造成了不客观。这主要的原因就出现在记录者身 上。因为从记录者的角度来说记录着只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而且这些历 史学家并不能够总是亲历事件现场,即便他们能够作为现场目击者也不能看到 事件的全貌。
即便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也不代表着就可以客观地记录事件。在诺维克 意识中,没有人会不受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做到完全客观。因此,在不 同人的眼中存在不同的历史事件,没有人可以在历史书写过程中完全脱离个人 情感。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诺维克在介绍兰克思想时,引用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这句名言,与其他大多数历史学家相同,他仅仅引用了《拉丁与条顿民族史•前 言》中“如实直书”四个字,并以此来代指兰克的史学思想。“如实直书”仅 仅是兰克思想的片面,这只能表明兰克的一种愿望他希望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 中可以坚持客观性的思想,他从来没有表明自己做到了“如实直书”。诺维克 与托马斯•哈克斯的观点类似,都秉承着客观不等于中立的立场。诺维克在《那 高尚的梦想》一书中极力反对客观性思想,但是却坚称自己将坚持中立的态度。
虽然诺维克是反对客观性的,但是并没有将客观性作为洪水猛兽,仍然将 客观性合理的部分,或者说他自己所理解的客观性思想体现了自己的作品中。 对于历史学职业化的过程,诺维克显然是将其与客观性结合在一起,认为客观 性是职业化的核心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职业化的论述,不少美国历史学家也有涉及,诺维克用了“歌功颂德” 来评价海厄姆在 1965年出版的《历史学》一书,认为海厄姆的这部《历史学》 是一部受到社会意识影响的“专业史”。诺维克与海厄姆在对历史学职业化这 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诺维克的这种说法,海厄姆并没有表示不满 他认为自己是“更强调认同”,①海厄姆表示他更多的是旨在揭示差异。
对于诺维克在书中对于美国职业化问题的论述,虽然并不占据本书的大部 分但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诺维克以时间发展为顺序,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 以客观性的际遇为线索,详细地描述了美国史学家自19世纪职业化的发展历程。
诺维克在书中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描述较为全面。从时间的角度来说, 自一战前职业化的起步开始,经过两战之间的发展,一直到 60年代以后职业化 的分崩离析结束。从职业化的内涵来说,诺维克在职业化前期的论述中,详细 论述了各种“显性指标”的发展状况,后期又论述了自主性这一关键要素的发 展。在关于职业化发展过程中,诺维克紧紧地与客观性在美国的传播联系在一 起。因为在诺维克看来,客观性是职业化的核心内涵。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诺维克将碎化作为60年代以后历史学职业化的特点, 并且对于这种碎化带有消极的情绪。认为历史学内部分支越来越细,历史学与 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严重,交叉学科的形成是历史学的挑战。
通过诺维克的阐释,我们清楚的了解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进程。短短一个 世纪,美国历史学职业化就已经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 而且还出版了不少质量上乘的著作,值得我们学习。诺维克对于美国史学职业 化的阐释,是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标尺。
①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7日第B10版,第3页。
参考文献
(一)英文著作
1.Cantor, N., The Me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3.
2.Foner, E., The New American History Now,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Higham, J., History: professional scholarship in America, Char Villag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4.Novick, P., The Resistance Versus Vichy, The Purge of Collaborators in Liberated Fra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5.Novick, P., That Noble Dream: The“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6.Novick, P., The Holocaust in American Life, Boston: Mariner Books, 2000.
(二)英文论文
1.Brogan, H., “Review, The English HistoricalRe^vie^, ” Vol. 106, No. 421 (Oct., 1991), pp. 1073-1074.
2.Elton, G, “Review,”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49, No. 3 (Sep.,
1989), pp. 775-777.
3.Gordon, L., “Comments on That Noble Drea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3 (Jun., 1991), pp. 683-687.
4.Haskell, T. L. “Objectivity is not Neutrality: Rhetoric vs. Practice in Peter Novick's That Noble Dream,” History and Theory, Vol. 29, No. 2 (May, 1990), pp. 129-157.
5.Higham, J., “Review,”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 62, No. 2 (Jun.,
1990), pp. 353-356.
6.Hollinger, D.A., “Postmodernist Theory and Wi s senschaftliche Practic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88-692.
7.Hexter, J. H., “Carl Becker, Professor Novick, and Me; or, Cheer Up, Professor 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75-682.
& Kedar, A., “Review,” Poetics Today, Vol. 11, No. 3 (Aut, 1990), pp. 717-718.
9.Lichtenberg, J., “The Will to Truth: A Reply to Novick,”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60, The Future of Fact (Nov., 1998), pp. 43-54.
10.Matthews, F., “Review,” Isis, Vol. 81, No. 2 (Jun., 1990), pp. 313-314.
11.Megill, A., “Fragment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istoriograph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93-698.
12.Noble, D.W., “Perhaps the Rise and Fall of Scientific History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 Vol. 17, No. 4 (Dec., 1989), pp. 519-522.
13.Novick, P., “My Correct Views on Everything,” The American HistoricalRe^vie^, Vol. 96, No. 3 (Jun., 1991), pp. 699-703.
14.Novick, “P., (The Death of) the Ethics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Why I Am Not in Mourning),”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60, The Future of Fact (Nov., 1998), pp. 28-42.
15.Novick, P., “Response to Lederhendler and Lang,” Jewish Social Studies, New Series, Vol. 7, No. 3 (Spring - Summer, 2001), pp. 169-179
16.Novick, P., “Review of Book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Re^vie^, Vol. 107, No. 1 (February 2002), pp. 156-157 .
17.Turner,S.,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5, No. 2 (Sep., 1989), pp. 539-542.
(三)中文译著
1.[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 杨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2.[英]理查德•艾文斯:《捍卫历史》,张仲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年。
3.[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4.[美]方纳等著:《新美国历史》,齐文颖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5.[美]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新旧历史学》,余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 年。
6.[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7年。
7.[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分册)孙秉莹、谢德风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 [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美]鲁滨孙:《新史学》,何炳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法]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4年。
11.[英]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年。
12.[美]伊格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何兆武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四) 中文著作
1.陈启能:《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程群:《论战后美国史学以 <美国历史评论〉为讨论中心》,北京:光明日 报出版社,2009年。
3.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5.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盛宁:《人文精神的困惑与反思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7.于沛:《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五) 中文期刊
1.陈新:《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一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 研究》,2004年第3期。
2.程群:《<美国历史评论>:第一份科学的美国历史杂志》,《史学月刊》, 2004年第4期。
3.邓京力:《“挑战”与“捍卫”之间一当代西方史学界对“史学危机”与“终 结论”的回应》,《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 6期。
4.樊书化:《美国历史协会<美国历史评论〉杂志简介》,《史学集刊》,2008 年第03期。
5.罗凤礼:《当代美国史学新趋势》,《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6.李剑鸣:《关于二十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7.李霞、李恭忠:《历史学的客观性:后神话时代的思考》,《求实学刊》, 2002年3月总第29卷第2期。
& 李剑鸣:《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
9.李其荣:《从同一到多元的历史轨迹一一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管窥》,《中南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5卷第4期。
10.黎学军:《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论析》,《史学 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11.李刚:《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一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档 案学通讯》,2010年第5期。
12.钱皓:《科学史学与史学研究一美国科学史学的历史地位》,《史学理论与 方法》,1998年第4期。
13.任静雯、杨旭:《简评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 战〉》,《青春岁月》,2012年7月(上)。
14.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
15.孙卫国:《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16.王建华:《美国史学发展趋势评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6 期。
17.王希:《何谓美国历史?围绕 < 全国历史教学标准 > 引起的辩论》,《美 国研究》,1998年第4期。
18.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和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 第2期。
19.王微:《欧美社会学传统及对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河海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4期。
20.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21.王邵励:《特纳的史学观念与其编纂实践》,《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 第3期。
22.谢国荣:《19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及其影响》,《世界历史》, 2010年第1期。
23.徐良:《科学化和职业化:美国历史学学科的建立》,《史林》,2015年 第5期。
24.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25.张广智:《社会科学新史学派》,《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1期。
26.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东方早报》,2009年12月 27日B10版。
(六)硕博论文
13.孟翊洁:《卡尔一埃尔顿论战述评》,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年。
2.田志红:《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 师范大学,2015年。
3.徐孝虎:《战后美国史学的挑战与应变研究(1945—2005)—以美国历史协 会主席演说词为考察中心》,硕士研究生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5.闫玉琼:《约翰•海厄姆史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