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基于WEB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01-03 13:31
第一章 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1.2系统开发的意义 2
1.2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内容 3
1.2.1研究的目的 3
1.2.2课题研究的内容 5
1.3研究的思路 5
1.4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6
第二章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分析 8
2.1系统体系结构 8
2.1.1C/S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8
2.1.2B/S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9
2.1.3体系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9
2.2开发语言、数据库与工具介绍 12
2.2.1ASP 概述 12
2.2.2Access2002 概述 12
2.2.3Dreamweaver MX 2004概述 14
2.3本章小结 15
第三章 系统分析 16
3.1系统分析相关概念 16
3.1.1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 18
3.1.2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 19
3.2系统需求分析 20
3.3数据流程图 21
3.4系统功能分析 22
3.4.1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23
3.4.2部门管理模块分析 23
3.4.3员工管理模块分析 24
3.4.4考勤管理模块分析 25
3.4.5工资管理模块分析 25
3.4.6福利管理模块分析 25
3.4.7人事信息统计模块分析 25
3.5本章小结 27
第四章 系统设计 28
4.1系统总体设计 28
4.1.1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28
4.1.2人事管理系统的目标要求 30
4.1.3系统开发框架 31
4.1.4系统体系结构 32
4.1.5系统总体模块 32
4.2系统详细设计 33
4.2.1系统处理流程 33
4.2.2系统登录处理流程 35
4.2.3新增员工处理流程 36
4.2.4添加请假记录处理流程 37
4.3数据库设计 38
4.3.1数据库设计概述 38
4.3.2系统主要实体与关系 39
4.3.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1
4.4本章小结 44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45
5.1系统登录 45
5.1.1登录主界面 45
5.1.2关键代码 46
5.2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47
5.2.1角色管理 47
5.2.2用户管理 49
5.3员工管理 50
5.3.1新增员工界面 51
5.3.2新增员工关键代码 51
5.3.3员工查询界面 53
5.3.4员工信息编辑界面 53
5.4考勤管理 53
5.4.1员工请假信息录入界面 53
5.4.2员工请假信息保存关键代码 55
5.5工资管理 56
5.5.1员工月工资信息录入界面 56
5.5.2员工月工资信息保存关键代码 56
5.5.3员工月工资信息查询界面 57
5.5.4员工月工资信息编辑界面 58
5.5.5员工月工资信息编辑保存关键代码 58
5.6人事报表 60
5.6.1员工基本档案报表界面 60
5.6.2员工基本档案报表关键代码 60
5.6.3员工工资报表界面 63
5.7系统测试 63
5.7.1人事系统测试计划和设计 64
5.7.2人事系统测试流程 65
5.7.3系统测试的过程 66
5.7.4测试项目 66
5.7.5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测试方法 68
5.7.6测试举例 68
5.8本章小结 70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71
致 谢 72
参考文献 73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投入了大力资金用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尤 其是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与信息化技术在各企业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等得 到了大力发展,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已成为信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企 业中,人事信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还十分复杂,它是企业日常管 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人工进行操作,会有很大的困难。由于企业的发展,人事 管理的工作量难度和复杂的程度也有所提高,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很难 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为 企业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发展思路,只有加强企业人事 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用人机制和人才的管 理,使企业人事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发展趋 势[1]。
但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人事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对人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人事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完善。我国 30 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入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人事管理工作也不例 外,要求人事管理工作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一成不变的年代,已转化企业 人才频繁流动的时代。但是,当今许多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 的脚步,无论是人事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与方法,还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均 存在许多问题,无法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平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 发展管理的需要。
(2)企业的用人机制难以改善。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在 企业中不断的运用,现代社会的政策和制度也要求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的力 度,相应地,企业对自身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方式和要求也需要逐步提高,以 落实国家的政策制度。同时,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档案和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管 理,注重对员工任用和提拔,才能培育自己的人才,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 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文化品质,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伴随 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入现代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也有能力和素质底下的人,这给企业在提拔人才、甄别用人方面的难度增加, 人事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的选择和挖掘能够完成这些复杂的任务,给企业的决策提 供数据支持的依据。
(3)企业业务和生产规模的拓展为企业人事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企业业 务与生产规模的扩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层次、种类方面出现 多种要求,即企业人才、人员的构成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因此在企业人才的 选拔、人才梯队的建设、员工收入分配等等方面的管理,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须进一步加强企业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 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办公自 动化管理系统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已相当普及。与办公自动化相比,企业的人 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虽然在人事管理方面有些内容需要纸张材料作为原 始材料保存,但是在其他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员工的社会统筹保险系统、 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等方面均可实习无纸化的信息管理。只有加强企业人事管理 信息化的建设深度才能与企业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流程相协调和发展[2-3]。
1.1.2系统开发的意义
(1)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未开发之前,企业的管理都 是运用传统管理方法来管理完成的。由于那时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发达,企业的管 理不是很繁琐,运用传统的方法能够完成管理,但是当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扩大, 企业生产的集成化程度加高,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就越来越多,各种文档资料的汇 编、人力数据的处理、人事档案的管理等多种具体的工作如果依然用人力来完成, 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错误率和失误率加大,阻碍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工作 效率降低,而且在出现错误之后,很难查找出错误的位置,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 人事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实施先进管理的一 种策略,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 生产和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人事管理工作如何规范化、高效化、便利化已成为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设计出一个可以规范化、自动化的 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节省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促进企业在人事管理的改革。当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业生产 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企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单位的人 事改革,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但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好地实现 现代企业人事信息管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的 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企业工作环境,能够使复杂的日常的人事管 理工作变得简单、快捷,促进企业向现代化转型,这种高效平台能够推动企业人 事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现代化改革。 计算机管理企业的人事信息具有其独特高效的优点是它检索方便、快捷,能够有 效的利用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的人事信息管理的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方式,也是企 业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企业的改革,是企业与世界企业 接轨的重要改革平台。
(3)是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重要手段。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和应用, 可以节约开支,减少企业人事管理的时间,企业间的人事信息的管理可以通过网 络传递,是实现企业无纸化办公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使用创造极为 方便的平台,为现代企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提供重要的平台。企业 的管理随着管理的方式不一样,也就具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形成不同人事管理方 式,也就需要不同人事管理系统。鉴于信息化市场的发展,企业人才流动变化较 大,提升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这样就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任务数据十分复杂, 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的需求。高效化的管理方式是现代企 业所追求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系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的 工具。本研究致力开发简洁、方便使用,能够完成企业需求的人事管理系统,帮 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使系统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向办 公自动化发展[4,31-32,37]。
1.2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内容
1.2.1研究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规模效 应,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社会化,大规模的生产已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改 变着企业的生产模式,企业的综合性功能也变得强大,企业间的分工也要求的越 来越高,越来越细,信息化使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强烈,行业间信息的 沟通也就显得越发重要。企业的结构也变得复杂,管理的难度加大,企业如何面 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对信息的变化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人事 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的办公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正是适应 这种要求而在企业的生产运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就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乃至物 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拥有了相应信息管理技术,企业在自己的网 站上展示自己的企业的生产产品,促进了自身信息的推广,这种快速的网上反应 服务,成为企业对外宣传自己的一个窗口,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 在多种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的完美结合,能够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这些企业发市场经济需要、提高自 身利益的发展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正在向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的模式,转变企业的发展思路,改善了企业生产方式,也 促进了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发展也转变为更广泛的发展区域。就我国企业 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落后与国外企业的发展,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广泛 应用,使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也越来 越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生产管理的水平,可以看出,企业的信息管理 现代化是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管 理的技术手段运用到现代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的改 制和生产思路的改变,也能够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全球化大生产 的意识。
同时因为计算机具有高效、便倢、快速反应的功能,对企业的人事数据具有 方便准确的加工处理、检测分析的功能,所以已逐渐替代企业的人工管理企业的 人事管理,成为现代化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并且正在改变企业的管理方 式和模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帮手。现在计算机已经由传统的数据录入工作转 向企业的数据分析工作、编辑、整理等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服务,节 省企业的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进计算机向企业的生产 的更深层次发展,计算机已经开始数据库管理和企业决策等重要的工作领域,帮 助企业进行快速的决策,促进企业的改革,使企业向无纸化办公发展。
由于企业的人事管理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市场上也有一些系统,但 是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要,但是,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的人事管理系 统来说,只要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能够快速反应的系统,一个能满足对企业人 事数据的处理及需求的人事管理系统,能够适应企业人事网上办公的需要,就是 一个很好的管理系统。因此,本文研究的目标就是开发一个功能使用合适,能够 适应市场要求,满足企业实现人事管理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5]。
1.2.2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上面的论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现代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的含义、 发展现状与设计的最新技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人事管理的效率入手,通过市场的 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析企业人事管理的需要,在前人开 发人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设计一套可行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以提 高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效率为目的,对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作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 详细分析系统的基本功能,确定本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人事管理的主要是由考勤 和系统分析以及员工的基本信息等模块组成。在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时,需要登陆之后方可进行操作,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系统还需要修改和 添加等相应的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数据的录入、用户的管理、数据的处理工作的 完成是由系统管理员的操作完成的,模块的设置基本能够满足企业日常人事业务 管理的需要。
1.3研究的思路
与其他系统开发一样,企业人事系统的开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系统的开 发与设计首先需要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开发技术,经过具体 的分析论证,熟悉企业人事管理的需求。同时深入企业,与企业人事相关人员进 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人事管理实际的运行模式与操作过程,最后结合企业的用 户需求,开发一套实用、可行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 的登陆管理,数据的录入管理、数据的处理、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开发 的测试、系统的稳定测试,文件的链接,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 沟通,及时的调整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在各项认真分析和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学 习其间的预期时间的要求,对涉及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按计划的逐步开展研 究工作。具体研究的流程图 1-1所示,反映了我学习的基本过程[6]。
 
图1-1 开发流程图
 
1、运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课题的选题、调查研究;
2、运用三周的时间查阅和收集参考文献,选择系统的开发工具、熟悉企业人 事系统开发环境;
3、系统的概要设计,运用一周的时间将其完成;
4、人事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设计,运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数据库 的选择;
5、运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开发和功能模块测试;
6、运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人事管理系统进行文件和系统的链接、调试,系统试 运行和修改;
7、运用两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稳定性检验和系统安全性检测。 最后,完成上述全部工作内容和本学习研究的过程大约历时 4个多月的时间。
1.4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本文根据中小企业人事信息管理实际业务运作流程,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 以Dreamweaver MX2004为开发工具,采用成熟的ASP技术,选择ACCESS 2002作 为后台数据库,设计实现了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论文开发的关键技术分析,详细介绍论文系统开发所用到的关键技 术。
第三章: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利用UML技术 对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对系统功能作详细分析,给出了系统的用例图。
第四章: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模块进行设计,同时对数据库进行 了分析和设计,给出了实体间的关系,并建立了逻辑结构。
第五章: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进行界面、代码设计,并进 行相关的测试。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说明,同时提出一些改进 方法。
第二章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分析
信息是企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在企业的生产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50年代末,真正的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管 理系统中,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的高效处理和应用,运用现代比较先进的管理理论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 展结果。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特点,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运用 先进信息技术带动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就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言,开 发一套功能强大,能够完成复杂工作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相当重要的,进行改 革,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事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 息系统和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的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效率。
2.1系统体系结构
目前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中体系结构大致有两种。
2.1.1C/S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C/S模式的体系结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最典型、最流行的是两层结构: 其一为客户端层,应用程序安装在用户客户机上,集中了用户操作界面与各种业 务逻辑与处理功能;第二层是服务层,客户端用户的申请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库 服务器。C/S模式数据业务流程如图2-1所示。
在 C/S 两层结构中,客户端保持着应用程序,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端存 放有所有数据;每一个客户端与数据库保持一个任务连接。客户端通过应用程序 向数据服务器发出请求,数据服务器响应请求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向客户端返回 结果。
 
 
2.1.2B/S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B/S模式是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Web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共分为浏览 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3个层次。如图2-2所示。
 
 
B/S模式在服务器端集中了所有的应用逻辑,在客户机上通过直观、易用的浏 览器来从Web服务器获取信息。Web服务器通过HTTP建立各种页面和相关后台 数据库的超文本连接。B/S由表示层、应用层、数据层构成,其中浏览器为表示层、 Web 服务器与 Web 应用服务器构成了应用层、数据服务器构成了系统的数据层 [14-17]。Web应用服务器是构架于Web服务器的中间件,可以提供稳健、安全、高 效的应用环境和连接机制,使客户端和后台的数据库紧密连接和集成[7]。
2.1.3体系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体系结构是美 国 Borland 公司最早研发的, B/S 体系结构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目前,国内公 司以 C/S 体系结构和 B/S 体系结构开发出的产品都很多,这两种技术有各自的特 点和应用。
C/S模式优势在于用:
(1) 交互性强。B/S模式通常利用JavaScript、VBScript脚本也具有一定的交 互能力,但与C/S相比其交互功能非常有限。C/S模式因为在客户端安装了一套完 整的应用程序,因此在用户交互功能方面,不仅处理大量,而且实时的数据流, 响应速度快,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
(2) 存取模式更安全。C/S模式一般应用在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局域网、可以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网络安全。而B/S 一般使用在Internet网络,采用开放的TCP/IP 协议,因此安全性相对难以保障。
(3) 网络通讯量低。B/S与C/S模式物理上结构基本相似,但因为B/S逻辑 上是多层结构,会造成各层间的通信共享同一条线路,因此网络处理量低。而C/S 只有两层结构,网络通信量只包括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量,因此在处理 大量信息时C/S比B/S更强。
(4) 与B/S模式相比,C/S模式实时处理能力较强,在数据库实时处理、大 批量数据更新方面,C/S模式更适合。
(5) C/S模式有十分完善的面向对象技术,同时具有丰富的优秀开发工具。
(6) 事务数据处理能力强。C/S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己相当成熟,因 为有大量优秀开发工具的支持,C/S结构系统具有事务处理能力强的特点。
C/S结构具有以下不足:
(1) 培训、维护工作量大。由于客户端软件功能复杂,一般来说,客户端用 户需经过培训才能会正确使用,因此培训工作量较大;其次,系统软件升级时, 每一台客户机需要重新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
(2) 对客户端操作系统有限制。根据软件开发的要求客户端软件可能适 应于Windows 98,但不能用于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或者不适用于 微软新的操作系统等等,更不用说Linux、Unix等。
(3) 跨平台移植困难。虽然有众多的开发工具,但通常开发工具对应用程序 的运行环境有要求,因此很难做到跨平台运行。
(4) 开发成本较高。
B/S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 客户端简单易用。在基于B/S结构的系统中,客户端不需要安装功能复 杂的专用软件,而只需简单易用的浏览器(如 IE 等),便可通过访问服务器资源 实现各种信息查询等功能。
(2) 界面统一,用户操作容易,无需专门培训。
(3) 可跨平台操作。 B/S 结构系统中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资源,而 随着浏览器的发展,克服了传统浏览器的弊端,可以支持多种平台,无论是 PC 机、 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均可通过跨平台浏览器进行访问。
(4) 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B/S 模式下客户端只有浏览器,无论客户端 的数量多少均无需维护。因为所有业务逻辑功能都处于服务器端,因此对系 统的维护、升级工作仅关心服务器端即可,系统维护、升级的工作量、费用 得到极大的降低。
B/S 结构具有以下不足:
(1) 效率较低。客户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服务器以实现数据处理,须先向中 间WEB服务器申请,由WEB服务器实现对数据服务器的数据操作后,将相关数 据转换成WEB页面,提供给客户端,因此不适合大量实时数据的处理。
(2) 安全性不高。目前网络安全仍是一个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需不断发现 各种安全漏洞。HTTP可靠性低,有可能造成应用故障,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来说, 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系统的维护是非常不安全和不方便。
(3) 对复杂的操作和处理感到困难。由于浏览器只是为了进行 WEB 浏览而 设计的,因此较复杂的业务逻辑功能,如大量数据的输入、复杂报表的处理等, 应用在Web系统时,将不能实现或实现较困难。
(4) 服务器负载重。 Web 服务器在处理众多客户端的请求同时,还要复杂对 数据库连接、数据操作等处理。因此在访问量较大时,服务器端负载较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C/S与B/S结构各有利弊,总体上来说,在进行系统结构 设计时,应当综合考虑需求的各个方面,以选择最为合理的系统结构。通过以上 C/S和B/S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在系统结构模式的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网络范 围小、客户端数量较少,交互性能要求高、数量处理量大,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 高,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下,应选用 C/S 模式;反之,则应选用 B/S 结构。当然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 C/S 与 B/S 混合的方式。如对于数量较少的管理员采用 C/S模式,而对于数据较大的普通用户采用B/S模式[8-9,29-30]。
结合企业人事管理的实际情况及今后的发展需求,本文采用 B/S 模式。
2.2开发语言、数据库与工具介绍
2.2.1ASP 概述
由于传统的公共网关接口 CGI开发技术比较复杂,同时对于CGI来说,每一 个连接将启动一个进程,严重影响系统性能。1996年微软公司开发替代CGI的脚 本程序ASP。ASP基于服务器端动态脚本,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开放式动态交互网 页或 Web 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之一,可以产生和执行动态的、互动的、高性能的 Web 服务应用程序。
ASP采用脚本语言VBScript(Java script)作为自己的开发语言,简单易学, 结合HTML代码可快速开发Web应用程序。
与客户端脚本(如Java Applet)须在客户端运行不同的是,ASP中的命令和 脚本全部由服务器端解释和执行的,再将执行后的结果以HTML页面方式传给客 户端浏览器。另外,ASP提供了简单方便有效的数据库访问方法。使用ASP环境 开发网页,可以减少服务器的压力,提高系统的操作性能,也能够使系统更稳定、 安全,而且使用比较方便。
(1)ASP 文件主要是包含在网页文件中的,结构简单,功能容易实现,它突 破了静态页面功能的限制,能够实现动态网页的交互功能。另外ASP服务器配置 比较简单,实现比较容易。
(2)对于用户的各种请求,如表单提交等均在服务器端完成对ASP脚本的解 析,并将请求结果以 HTML 方式传送给客户端浏览器,因此对客户端浏览器要求 很低,只有能执行HTML代码即可。
(3)ASP无需编译,编写容易,如可利用Windows的记事本也可编写。
(4)ASP 可以使用内置或第三方开发的多种服务器 ActiveX 组件已实现各种 应用功能(如数据库存取、Email发送或文件系统访问等)的要求,达到可扩充的 目的。
(5)ASP 能与多种数据库方便连接,如 DBF、DBC、MDB、Excel、SQL 数 据库。小型Web站点一般使用ACCESS,而中大型站点常用SQL类数据库[10,35-36]。
2.2.2Access2002 概述
Access的最初被称为Cirrus软件。它的开发在Visual Basic之前,使用的技术 大多是Basic语言开发的,当时的窗口引擎称作Ruby。Access是一种关系型、可 视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强大且使用方便,是运行于现在流行的各种 Microsoft Windows 系统环境中。 Access2002 是 Access2000 的一个全新的升级版本,是微软 Office2002办公软件自带的数据库组件,是Office2002套件成员之一,是中小企事 业单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之一。 Access2002 关系数据库是数据库对象的集合,数 据库对象包括: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在每一个数据 库中可拥有众多的数据对象。Access2002主要特点有:
(1) 可视化界面,操作简便。 Access 运行在 Windows 系统环境中,具有与 Windows 一样的可视化风格。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鼠标对相应对象进行拖放,图 形用户界面直观、操作方便。同时 Access 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丰富的向导功 能,包括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的创建均提供了方便的向导功能。
(2) “数据透视图”和“数据透视表”视图。Access2002为表、查询、视图、 存储过程、函数和窗体引入了“数据透视表”视图和“数据透视图”视图。可以 比以前更加快捷地进行数据分析。
(3) XML支持。扩展标记语言XML已成为商务软件应用程序间交换数据时 的首选技术方案。Access2002提供了有强大功能而且直观的XML数据共享功能, 而无需考虑平台、数据格式、协议、架构或商务规则之间的差异。利用熟悉的 Access 用户界面,可以方便地利用Jet或SQL Server结构和数据创建XML数据或架构 文档。同时,还可使用来自窗体、报表和数据访问页中其他应用程序的XML数据。
(4) 无需格式转换。在 Access2002 使用和修改 Access2000 文件无需转换文 件格式,更便于与其他Access用户共享不同版本的数据库文件。
(5) 数据访问页。在Access2002中,用户可以通过数据访问页创建绑定数据 的Web页,将数据库应用扩展到企业的Intranet 中,更加有效地共享数据库中的数 据。
(6[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的扩展属性支持。Access2002 与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之间的内置集成功能已得到进一步的改善,Access数据库管理功能得 到了良好的拓展,可以利用SQL server技术创建企业级数据库。
(7)具有强大的数据库扩展功能。Access除了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的 扩展属性支持外,还具有其他的数据库扩展功能,如Access还支持ODBC (开发 数据库互连)、DDE (动态数据交换)、OLE (对象联接和嵌入)等功能,可以与 多种文件、数据进行交流,如位图文件、声音、 Excel、 Word 文件等。 Access 还可 以数据处理的结果发布到网络中,与网络上的动态数据相连接,进行相互的处理 和操作[11]。
2.2.3Dreamweaver MX 2004概述
Dreamweaver是Macromedia公司所开发的著名网站开发工具。Dreamweaver 是超过全球七成占有率的网页编辑软件,在历经多次改版后,于2004年将所有同 类型的产品线统一,推出了 Dreamweaver MX2004。它不仅集成了所有浏览器前端、 服务器后端的网页制作技术,更推出了全球不同语系的各种版本。
Dreamweaver MX2004不仅加强了原来方便编辑的画面与工具,更针对不同类 型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的网站程序,推出了更强大的牙缝工具,让网页 设计师与程序开发人员从此能在同一平台中轻松合作,制作出功能强大的网页。 Dreamweaver MX2004具有以下特点:
(1)标准化流程。
Dreamweaver MX2004将网页与数据库的互动流程标准化,用户不需要学习正 统语法,便可以经过一定程序的设置与编辑,开发出适合的互动程序。即使是不 会深奥语法的网页制作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成为一个高超的程序设计师。
(2)跨越不同的平台与程序语法。
Dreamweaver MX2004可以在同一设计环境自动产生ASP、JSP和CFML的程 序代码,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工作平台快速开发应用程序。
(3)支持多种不同的数据库。
Dreamweaver MX2004 能够支持市面上的大部分数据库类型,包括 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SQL Server、MySQL、Oracle 和 Informix 等主流产品,同时还 可以才有ODBC、JDBC及ADO等方式链接数据库,应用到网页中。
(4)实时产生结果。
以往的工程师在写程序代码后,都必须使用浏览器与服务器软件来测试结果, 不但费时、而且麻烦。在 Dreamweaver MX2004 中,用户只需配置好应用程序服 务器与网站服务器软件,就能在原来的编辑画面中看到执行结果,方便又迅速。
(5)通过强大的服务器行为来制作互动功能。
Dreamweaver MX2004内置有许多强大的服务器行为,让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控 制链接的数据库。用户不需要编写深奥的程序代码,也不用考虑复杂的参数,便 可以在服务器行为的交互搭配上,完成一项又一项高手都望尘莫及的任务。
(6)外挂插件的扩展、无限可能的延伸。
在 Macromedia 公司的 Exchange 中心,聚集了世界各地爱好者提供的扩展程 序,供用户下载,延伸Dreamweaver MX2004的功能[12-13]。
2.3本章小结
本章就开发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的技术理论与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 着重阐述了网络体系结构C/S与B/S的特点与区别,并确定本系统采用B/S结构; 对 ASP 技术、 Access2002 数据库、 Dreamweaver MX2004 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和分析,最后确定选择 ASP 作为 Web 服务器端开发技术、 Microsoft Access2002 为系统后台数据库、Dreamweaver MX2004作为开发工具。
第三章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开发技术的需要,通过对用户和客户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并选择一套合适的系统开发工具。它是开发企业人事管理信 息系统的关键性环节,是一个对人事系统开发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它是具体的 系统开发的基础,为下一步的具体开发设计提供指导,为具体的数据库设计、人 事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的调试及物理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
系统分析首先是要从系统需求分析入手,与用户换位思考,从用户的需要和 观点出发,从人事系统的概念和具体的要求,全面的实现系统的功能,并从人事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建立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模型。系统分析主要是 从系统实现的每一个具体的方法步骤和具体的环境来进行分析的,是对系统逻辑 结构的具体的、综合的分析。把系统分析阶段作为一个具体的环节,不同于系统 的实现环境,它可以保证依据系统分析建立起来的系统架构便于以后的修改和维 护、移植或拓展,这样的系统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1系统分析相关概念
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 )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系统开发前 期必须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开发的新系统的功能进行具体详 细的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
系统分析主要是以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最早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 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此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员是系统分析员, 完成这个阶段任务的关键问题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 系统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实际的应用效果,为系 统开发给予了相当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证明系统分析的方法是成功的,在近 几十年中无论是研究重大问题或建立复杂系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资模块、考勤 模块、系统管理等模块,为保证企业人事系统开发成功后的各种功能得以实现, 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有了分析的详细资料之后就可以进行开发与设计了,在实 施具体的工作时,必须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分解,进行认真、详细、具体的安排, 以避免开发的人事系统在功能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或不足。在系统分析阶段,应用 设计出将要开发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和相应的数据流程图,便于以后进行开发时 能够更好的把握,具体的分析情况、实际开发的主要功能模块、重点难点、数据 字典和物理逻辑表达式,最后要写出详细的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开发 所要的技术和解决的方法,并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设计出系统的架构流程等。 主要包括:
一、 对企业的需求、人事管理情况的把握和理解;
二、 熟悉企业的相关人事数据和系统的业务流程及具体的使用;
三、 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使用功能的要求和具体导航设置的作用;
四、 系统的管理功能、功能模块、数据的处理方式、系统内部的通信方式和 管理数据指标体系;
五、 新系统对原有系统的拟改动的地方、新增的管理模型以及对原有系统的 优越之处等等。
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系统的功能的分析,得出系 统分析的结果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整合,使系统达到企业的要求,具体情况、结 构如表 3-1所示。
表 3-1 系统分析表
序号 需要分析的内容
1 企业的业务和数据的流程处理是否合理、通畅,能否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
2 企业的原有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够 促进企业的人事改革,能否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开发的系统中的数据、业务过程和实现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否高效、便捷、方 便企业实现相应的管理功能。
4 新开发的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模块和可开发的意义、是否有利于企业对人事的管理 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企业人事系统设计逻辑方案与具体开发的物理方案时完全不一样的,二者有 着本质的、明显的、意义上的不同,表现的功能也不相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是对 开发的逻辑方案实施具体的系统分析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描述,而物理方案主要设 计与开发技术的实现。人事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如表 3-1的分析所表示。由表中可 以看出在系统分析的过程所确定的内容是新系统开发、设计、系统功能实现的依 据和基础。
系统的分析是在对企业详细调查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系统要实现的目标 分析的过程中,对企业原有的功能进行分析,补充,并对相应的功能进行优越性 的对比,提出新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充实系统资料内容及其优化信息、数据处理 流程,这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的分析是开发系统的首要工作,系统的逻辑结构可以全面反映系统的功 能与优越性:
(1) 信息结构的表示方式。即系统信息如何进行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2) 系统信息处理的行为。信息的加工处理如何能够正确地完成系统的需求;
(3) 系统信息的表示方式。如何提供完整的界面,将处理过的信息呈现给用 户[14]。
3.1.1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源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 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 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系统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把研究问题的总体作为系统的、整体的、可分析的框 架,首先要对问题的总体架构立体式的、整体性的、框架性模型,主要是对系统 的基本功能进行分析的梳理;然后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详细的列出问题解决的重 要节点、次要节点、具体的内容,首先解决节点代表的问题,然后分析主干代表 的问题,最后解决系统整体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系统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当我们将系统分析方法来解决系统开发的问题时,它就成为一种科学 的思维、系统的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从科学的观点来开发人事管理系统。这 样,我们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开发系统,能够节省系统的开发时间。
在本论文的写作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上述系统分析的方法看似很合理、很 完美的、科学的系统分析的方法,只是解决问题和开发系统的方式,而忽略了问 题解决问题的立体性,这样就方便系统的开发,只要考虑到系统的目标性、要素 整合、功能、环境分析并将企业的资源背景、员工的人事变动等等因素要融合在 一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人事系统的管理。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企业人事 系统开发具体功能,把握系统开发的技术,不仅可以全面解决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面对系统开发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开发的习惯,以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
3.1.2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
1、 问题的界定
问题就是实际存在的情况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是计划实现的目标与 理想状态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对问题的性质进行研 究和判断,其次是对问题进行决策,提出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可操作的方案。
界定问题就是要对问题的特点、表现形式、和问题所包含的性质,以及问题 影响的广度、深度进行准确的界定和分析。在系统分析中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 首要条件,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向,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 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否则会使问题的解决出现错误,那么将使问题解决的流程 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将会使问题的解决陷于僵局,后面的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方案 就不可能正确,导致系统开发不能按时完成,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建立一 个立体性的框架、可以思量的模式,来指导我们的开发工作。要详细的区分问题 的主要部分和次要因素,着重解决主要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
2、 确立问题解决的目标
在确定需要解决问题目标过程中,首先要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确定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式和问题解决的具体办法,这 不仅是企业系统开发的需求,也是系统科学解决问题的要求,也是方法论的具体 体现。定量分析应辅助定性分析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数据 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使问题的解决具有可操作性的,让定性 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混合使用,使问题的解决更为科学高效,能够为企业人 事系统的开发提供一个系统的思维。
3、 收集数据,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调查研究并进行具体的、详细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科 学研究的基础,人事系统数据的收集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调查研究可以从分析问 题的起因、预测问题的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办法、界定问题的范围,构建解决 问题的模型和路径为出发点。收集数据在调查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为分析 问题提供数据支持的依据。常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实地访谈、查阅资料、阅读文 献、实践观察和问卷调研等五种方法。
4、 评价标准,备选方案
在对企业的人事信息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有效途径。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首先确定解决问题的重要和范围,提 供多种可以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供我们进行选择。在企业人事系统开发的过程 中,对准备好的备选方案的评估,我们要分析问题解决注意流程的合理性、完整 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企业开发的系统所具备的条件,判断系统开的过程中,企业的相关条件对系 统开发的约束性、限定性和缺陷性,直到选择合适的方案。
5、方案评估与选择
根据人事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要对备选方案的实用性、方便性、可操作性 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研究考量,它代表了系统开发工作者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 社会协调能力。要对不利于系统开发的技术和现实情况进行考虑,实现理论与现 实二者的完美结合。在诸多的企业人事管理体系、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中,我们应 该相信,可行的方案不等于最佳方案,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要 求和人员的技术水平限定性指标的影响以及实际情况的限制,因此我们认为的最 佳方案并不一定是企业的满意的设计方案,因此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以企业的 需求满意为标准,如果得到了企业的满意肯定,就可以认为系统分析达到了理想 的效果[15]。
3.2系统需求分析
总之,系统需求与系统分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基本要求也不一样, 它的出发基点是必须考虑企业用户的应用性特点、开发的主要目的、应用的具体 环境、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和实现系统功能的限制情况,在此基础上,要对系统用 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总体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对目标提出确定性的 要求和相应的功能模块,如表3-2所示。
表3-2 系统的需求分析
序号 需求分析的内容
1 企业环境的需求,对系统运行的技术平台以及所处环境的具体要求、对人的基本 素质的需求
2 系统性能需求,开发的新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能否适应企业具体的应用的性能。
3 企业的功能需求,确定新系统应做什么,能否弥补原有系统的不足,并且能够高 效、快捷的使用。
4 未来需求,新设计开发的系统能否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就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而言,大体上把企业的需求划分为两类:系统需求和软 件需求。系统需求是相对整个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而言的,它包括系统开发的物理 环境和实际环境,软件需求是针对人事系统中软件应用部分所包含的功能,能否 满足企业的需求。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从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应用性 特征来分析,系统需求分为特定需求和基本需求。就企业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而言, 系统的深度、广度、功能、对系统的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新系统设计开发 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对企业现行系统作具体的调查分析,发现系统存在的缺点和 改进之处,给出具体的系统分析报告,提出企业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 体的实施方案,这就应用了我们系统分析的方法。这对于大型集成化的企业人事 管理信息系统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切实的可行的分析的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 的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
3.3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用于描述开发系统的过程,建立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通过它 可以很清晰的而了解系统的开发过程,它能够清晰的描述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系 统使用的工具、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过程等相关的额情况,是描述系统数据处 理和流程的工具,它具体的是将数据独立抽象出来,并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给 用户,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信息的加工处理、传统、交换和实际流程。数据 流程图在系统开发设计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系统结构化分析常见的工具,它 阐述了系统数据处理的具体情况,并提供数据支持的方法,方便开发者对数据的 具体分析,由于在流程图中,有些数据不能清晰的表示出来,也能用流程图对数 据的处理进行解释和说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字典和变换逻辑说明[16]。
本文的人事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型如图 3-1表示。
 
图 3-1 企业人事系统数据流程图
 
3.4系统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需求、数据流程的分析,可将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可分7个主要模 块:员工管理、部门管理、考勤管理、工资管理、福利管理、人事信息统计、系 统管理[17]。其功能结构如同3-2所示。系统用例图如图3-3所示。
 
3.4.1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前,必须先由管理员对系统进行基本设置,包括部门、 相关部门主管等基础信息管理,相关用户的权限设定与初始密码的设置等工作。 系统管理用例图如图3-4所示[17]。
3.4.2部门管理模块分析
部门管理主要针对企业划分的不同部门的管理,具有添加、修改、查询等功能 其用例图如图3-5所示。
 
 
 
 
图3-5 部门管理模块用例图
 
3.4.3员工管理模块分析
员工管理主要针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基本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工作,同时
还包括员工调离、退休的状态的处理。其用例图如图3-6所示[18] 。
 
 
 
3.4.4考勤管理模块分析
考勤管理主要针对企业员工日常上班考勤情况的处理,包括考勤规则的设置、
考勤记录导入、员工请假等的处理。其用例图如图 3-7所示。
3.4.5工资管理模块分析
工资管理主要对企业员工的薪资进行管理,工资数据的构成会涉及到员工管 理、考勤管理两模块。工资管理模块主要有工资帐套管理、工资标准设定、工资 计算等。其用例图如图 3-8所示。
3.4.6福利管理模块分析
福利管理主要对企业员工享受的社会福利,如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内容的管 理,主要涉及福利名称设置、福利信息添加、查询等。其用例图如图 3-9所示。
3.4.7人事信息统计模块分析
人事信息统计主要对与企业员工相关的各类数据的统计,包括员工工资、年龄、
文化程度等信息的统计。其用例图如图3-10所示[19-22]。
图3-9 福利管理模块用例图
普通用户
普通用户
 
 
 
 
 
 
 
 
 
 
 
 
 
 
 
 
 
 
 
 
 
 
 
 
 
 
 
 
 
 
 
 
 
 
 
o
员工管理者
图 3-10 人事信息统计模块用例图
 
 
 
 
 
 
 
 
 
 
 
 
 
 
 
 
3.5本章小结
本章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数据流程作详细分析,构建系统功能 结构。同时对系统的管理、部门、员工、考勤、工资等主要功能模块作用例描述。
第四章 系统设计
企业人事系统设计与企业的 OA 系统有一定的区别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范围 比较小,它具有针对性、专用性、鲜明性等特点,OA系统是一种企业自动化办公 系统,它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特性:一是系统的全面性,及人事信息的全面性,必 须综合考虑企业人事的各种限定性的因素和各种技术因素;二是系统的充分性, 即人事系统的能够完整的展现企业的所有人事信息,必须利用具体的、方便的、 简洁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开发手段;第三是系统的针对性,主要用于企业 的人事系统开发的,对企业的其他方面不能做出反应,必须全面考虑实施方案的 可操作性、并不对企业的所有事物都起管理作用,及时解决系统问题的方法。根 据企业人事系统开发设计的诸多特性,要综合考量企业的具体需求,能够及时地 完成数据输入与输出、基础数据传递和处理、系统管理等相关的功能如图所示, 具体的结构设计原理如图4-1所示。
标准图标工具和准则 确定系统模块 确定系统的链接方式
数据输入输出存储详细设计◄ 确定系统结构
图4-1 结构化系统设计原理图
4.1系统总体设计
4.1.1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人事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也是企业主要的管理工作 之一,人事系统的开发,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企业内部发生人事调 动,工资变化时,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很轻易的实现这些功能。传统的人事管理很 难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人事组成,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形成大量的 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不能有效的配置,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因此,开发企 业的人事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能够改善企业人力缺乏的状况。在开发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数据量具有独特性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人事的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人事管理包括 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情况,对工作的熟练程度等都有详细 的说明和记录,对员工的成长过程有着详细的说明,要为人员的晋升与提拔提供 数据支持,涉及到对企业人事数据的分类、综合计算、数据的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企业内部机构人员的复杂性,员工的招聘和录用以及人事信息变动的情况等,这 些数据的处理和计算相当的复杂,需要在企业内保留较长时间,资料数据量较大。
2、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复杂
随着国家制度对对劳动和保险政策的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程度也逐步加强, 这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提高。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企业 人事信息比较复杂,而且数据量大,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数据结构层次较多,数 据处理比较复杂。为了稳定人才,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档案的管理,以方便提高 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够更好的增强企业凝聚力。
3、信息处理的方法要求严格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有着比较严密的管理规定,有着比较明确的 管理方式,如奖励制度和一般的企业运行的制度等,都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 能随意改变的。对人事信息的数据加工处理和传递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可执行的 方法也比较固定。
4、人事信息的管理要求真实性、准确性
企业人事管理的资料是否正确,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 体现企业现有的、可以管理和调配任用的人才,人才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方 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的日常的运营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都可以在 人事管理系统中体现出来。这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提出要求,要求去也对数据 的处理的真速度要高,准确性要好。
5、人事信息管理内部控制的功能
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人事管理系统不仅要有较强的数据 处理功能、稳定的数据处理方式、具有足够的保密措施,而且要具备严格的内部 控制功能和系统纠错功能,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在数据 对人事信息处理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方式来保证企业信息内部安全,保证人事管 理信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企业管理活动正常运行,从而能够保证企业的人事管 理的正常运行。
6、事信息管理有充分的安全性
人事信息的管理是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要求具有高 度的保密性,不允许随意泄露人力资源的信息,更不能破坏人力资源的信息,要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系统信息的产生错误,保证信息的安全,充分保证人事管 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等。
有效地进行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可以增进系统和用户的关系, 提高企业高效的办公、信息的交流、方便信息的处理,可以做到企业人力信息资 源的合理分配、实用、调动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节省企业人力信息系统的投资, 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促进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 的深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3,33]。
4.1.2人事管理系统的目标要求
企业人事管理的功能可以促进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 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证。所以目标系统的设计应满足:
1、安全、稳定、可靠。
这三者是人事管理系统的最首要的保证,系统要能连续准确地处理各项数据、 准确的传递信息、方便高效的对信息进行分析,系统要有较强的容错功能、安全 的信息防护功能和防止数据泄漏丢失的功能,具备有自动备份数据的功能,以防 止突然的断电或其他情况,导致系统数据信息的丢失。
2、 系统应方便高效。
管理系统要具备让信息快速、准确的发布的功能,能够迅速发布本企业的相 关通知、新闻、工作简报、活动安排等相关的企业活动,也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 上传情况以及对这些资源的分析、分类和管理。
3、 系统要易理解和便于操作。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要便于管理人员 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能够体现出系统交互性、导航性、可理解性,不但 在界面设计上要简洁优美,在功能上能够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护性,要有辅助醒目 的控件图,使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快速的掌握系统使用功能。
4、 可维护性、拓展性、适应性。
这是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的要求,系统应方便管理员易于修改、功能扩 充、方便维护,能够适应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不同的硬件和系统管理平 台上实现兼容。
5、 稳定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这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额问题之一,系统的管理要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为防 止恶意攻击,系统应保证必须的物理安全,在数据存储和读取、数据传输的安全 与保密,保证系统能有效的防止病毒的攻击,能够做好使用人员的授权管理功能。
4.1.3系统开发框架
在企业人事开系统开发中,由于 web2.0 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是基于 B/S 结构的,而这种架构能够使人事系统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操作,而且统一美观、简 洁的人机界面、简单的操作、系统的适应能力强,能够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这 正是基于 B/S 结构的开发方式的优点所在。采用 Web 技术和 B/S 结合方式开发的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体实现功能如图 4-2所示[24]。
 
图 4-2 系统开发框架
 
它既发挥了 Web 技术的优势,能够实现系统的信息的查询、发布与维护,系 统的功能扩展和规模扩展更加便利、高效;系统所使用的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开 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又发挥了 B/S 结构有利于大数据量
处理和快速传输的优点。
4.1.4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B/S模式,企业内部100M以太局域网。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与可
靠性,采用两台服务器,其一为应用服务器,另为数据服务器。同时采用双机热 备份方式,在系统故障时能迅速切换到备份主机。工作组交换机可根据企业建筑
物、部门的具体结构进行设定。系统网络拓扑图如图4-3所示。
 
主要硬件配置最低要求:
服务器:采用双路四核机架,内存至少2GB,SSD80G硬盘,双千兆网卡; 交换机:主交换机 100M 速率、24 端口、支持第三层交换机;部门交换机 10M/100M 速率、24 端口。
4.1.5系统总体模块
根据前一章的分析,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共有7个模块,如图4-4所示。
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图 4-4 系统总体模块图
各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设置:用户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用户密码恢复、数据备份与恢 复。
(2)基础数据:部门管理、职务管理。对部门信息、职务信息的添加、修改 删除和查询。
(3)员工管理:员工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人事变动信息的维护 包括员工部门、职务、离退职等状态的记录。
(4)考勤管理:考勤信息的导入、缺勤加班信息管理。对考勤、请假、公出 加班信息添加、修改、查询;同时对上述信息进行汇总、创建报表。
(5)工资管理:工资帐套设置、工资标准设定、工资计算、工资导出。
(6)福利管理:福利名称管理、福利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导出。
(7)人事报表:员工信息、工资、文化程度等的查询、报表输出。
4.2系统详细设计
4.2.1系统处理流程
使用系统必须先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即必须通过登录验证,只有合法的用户和 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系统主页。系统根据登录用户的不同权限作相应的处理功能 系统管理员相应系统设置操作功能;人事管理员相应除系统设置外的所有功能; 普通员工只能进行与个人相关的内容查询,如个人信息、工资福利、考勤记录。。 系统处理流程如图 4-5 所示。
 
 
 
 
4.2.2系统登录处理流程
系统登录主要是验证用户是否合法,同时分析用户的权限。用户的用户名或密 码有错误,将提示出错信息,并返回登录界面重新输入。通过验证的用户,系统 读取用户的权限,配置系统菜单。系统登录处理流程如图 4-6所示。
 
图 4-6 系统登录流程图
 
4.2.3新增员工处理流程
点击“添加新员工”后,填写或选择相关栏目后,点击“保存”,系统对必填 字段、输入内容形式合法性进行检查,如果有漏填或非法输入,将给予提示信息; 上述检测通过后,系统再根据员工工号进行重复记录的检查,如果数据库中已经 有相同的工号,则显示相关信息,不保存记录,否则保存并显示添加成功提示信 息。新增员工处理流程如图4-7所示。
 
图4-7 新增员工流程图
 
4.2.4添加请假记录处理流程
点击“添加请假记录”后,首先选择工号,系统读取职工的基本信息,选择请 假类型,填写请假日期、事由等内容后,点击“保存”,系统对必填字段、输入内 容形式合法性进行检查,如果有漏填或非法输入,将给予提示信息;上述检测通 过后,系统再根据工号查找是否有相同日期的请假记录,如果数据库中已经重复 记录,则显示相关信息,不保存记录,否则保存并显示添加成功提示信息。添加 员工请假记录处理流程如图 4-8所示。
 
4.3 数据库设计
4.3.1数据库设计概述
由于人事系统的开发所需要的数据相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加工、经营、 销售的数据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本系统的开发采用 access 数据库作为人事系统开 发的数据库,而且access数据库能够与SQL Server数据库集成,增强数据库的扩 展功能,可以很好的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平台融合和兼容在一起,也能够独立的 使用。数据库在通俗的理解上就是对数据进行集成、加工、处理的过程,数据库 设计是指根据企业人事系统开发设计的需求,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 过程。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首要技术,数据库的设计是企业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重要过程,是企业人事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 术,也是系统开发重要步骤。
本次人事系统开发的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主要有以下6 个主要的步骤:
(1) 数据的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的人事数据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根 据实际的情况,认真分析企业的数据与类别、使用的范围,确定企业的的要求和 对数据的限制性条件。
(2) 数据的概念设计:首先建立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表示方式,体现出人事信 息管理的一种信息的综合流,对数据的类型进行分析、归类,厘清人事数据信息 的流动、 传输、处理、连动、制约和结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分类,便于系统的 管理和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计要具备抽象性。
(3) 数据的物理结构设计:人事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存储的 方式和数据的存储的结构,数据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储路径、方法和结构。
(4) 逻辑设计:数据在完成物理设计之后,还需要将数据的转换为计算机能 够处理加工的模式,这就是逻辑设计,它的主要工作是将现实的数据模型转换成 数据库处理的一种方式。
(5) 验证设计:在对数据概念、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设计完成之后,就可 以建立企业的人事管理的数据库,但是刚开始设计的数据的结构、路径、方法不 一定能够满足数据库的需求,就需要对数据的设计进行验证和修改,保证企业数 据库的可用性和可修复性。
(6) 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设计;在完成数据库的建设之后,需要将数据库投 入到正式的运行中进行试验,以保证数据库在以后的运行中不会出现问题,必须
不断地对数据库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总体评价调整与局部修改[25-27]。
4.3.2系统主要实体与关系
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系统主要实体和它们 之间的关系。主要实体有:部门信息、角色信息、员工信息、用户信息、工资信 息、人事变动信息、出勤信息、请假加班信息等。
部门信息实体E-R图,如图4-9所示:
 
图 4-9 部门信息实体 E-R 图
 
 
 
 
员工信息实体E-R图,如图4-12所示:
 
 
图4-12员工信息实体E-R图
 
工资信息实体E-R图,如图4-13所示:
 
图4-13工资信息实体E-R图
 
人事变动信息实体E-R图,如图4-14所示: 出勤信息实体E-R图,如图4-15所示: 请假加班信息实体E-R图,如图4-16所示:
 
 
图4-14人事变动信息实体E-R图
 
 
图4-15出勤信息实体E-R图
 
 
图4-16请假加班信息实体E-R图
 
4.3.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系统包含的主要表有部门信息、员工信息、角色信息、用户信息、工资信息、 人事变动信息、出勤信息、请假加班信息等。以下是对部分表做的结构设计。
(1)部门信息表 部门信息表用来存储企业组织机构划分的相关信息,如部门编号、部门名称 等。其表定义如下,如表4-1所示。
 
表4-1 部门 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部门编号 文本 4
部门名称 文本 20
部门经理 文本 10
部门地址 文本 50
部门电话 文本 30
 
(2)角色信息表 为了简化权限分配,将系统的大类权限采用角色描述,可以根据权限的要求, 分为几类角色。用户的权限属于某一角色后,将继承此角色的所有权限。其表定 义如下,如表4-2所示。
表4-2 角 色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角色代号 文本 20
角色名称 文本 20
角色权限 备注
 
(3)用户信息表 用户信息表用来保存授权使用系统的帐号、密码、所属角色、是否禁止使用
等信息。其表定义如下,如表4-3所示。
表4-3 用 户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UserID 自动编号
帐号 文本 10
姓名 文本 20
密码 文本 20
角色 备注
状态 是/否
 
(4)员工信息表 员工信息表用来存储员工基本信息,如工号、姓名等。其表定义如下,如表
4-4所示。
 
表4-4 员工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姓名 文本 20
工号 文本 10
身份证号 文本 18
性别 文本 10
民族 文本 10
家庭住址 文本 60
出生日期 日期/时间
毕业学校 文本 40
学历 文本 20
部门编号 文本 4
职务 文本 20
电话 文本 50
Email 文本 50
籍贯 文本 50
入职时间 日期/时间
备注 备注
 
(5)工资信息表 工资信息表用来存储每月每个员工的详细工资信息。其表定义如下,如表4-5 所示。
表4-5 工资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工资年月 文本 10
工号 文本 10
姓名 文本 20
基本工资 货币
加班费 货币
工龄工资 货币
奖金 货币
津贴 货币
扣款 货币
养老保险 货币
医疗保险 货币
 
 
待业金 货币
公积金 货币
应发工资 货币
实发工资 货币
 
(6)出勤信息表
出勤信息表用来记录员工的日常出勤情况。其表定义如下,如表4-6所示
表4-6 出勤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工号 文本 10
姓名 文本 20
上下班情况 文本 10
上下班时间 日期/时间
日期 日期/时间
是否异常 文本 10
异常时间 文本 20
 
(7)请假加班信息表
请假加班信息表用来记录员工请假、加班情况。其表定义如下,如表4-7所示
表4-7 请假加班信息表结构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字段大小 必填字段
工号 文本 10
请假类型 文本 10
开始时间 日期/时间
结束时间 日期/时间
天数 数字 长整型
事由 备注
 
4.4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本系统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拓扑、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流程
图;着重分析了系统中各实体E-R图,并对主要表进行结构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系统登录
5.1.1登录主界面
登录主页后,首先出现系统用户登录界面,验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界面如
同5-1所示。登录成功后主页界面如同 5-2所示。
±iiS有IR公司人事當息管理系球
r 登录系统
 
 
图5-1系统登录界面
 
5.1.2关键代码
用户身份校验的主要代码如下:
<!--#include file="Conn.asp"-->
<%
Dim UserAcc,UserPwd,rs
UserAcc =Request("UserAcc") UserPwd =Request("UserPwd")
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用户 Where 帐号='" & UserAcc & "' And 密码='" & UserPwd & "'"
rs.Open sql,conn,1,1
If rs.EOF 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1"
Else
If rs("状态"尸"否"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5"
End If
Session("LoginID") = Trim(rs("UserID"))
Session("UserAcc") = Trim(rs ("帐号"))
Session("UserName") = Trim(rs ("姓名"))
Session("UserRoles") = Trim(rs("角色"))
Session("UserActiveFlag") = Trim(rs ("状态"))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parent.bottomFrame.location.reload(); parent.topFrame.location.reload(); parent.leftFrame.location.reload(); document.location="ok.asp?ok=login_ok"
</script>
<%
End If
%>
权限菜单配置主要代码如下:
If Session("LoginID")<>"" Then
arUserRoles=split(Session("UserRoles"),",")
For k=0 to Ubound(arUserRoles)
Set rsright=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角色 Where RolesID="&Trim(arUserRoles(k)) rsright.Open sql,conn,1,1
RolesRights=RolesRights & ", " & rsright("角色权限")
Next
RolesRights=RolesRights & ","
End If
5.2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本系统采用角色、用户两个层次确定用户系统使用权限,首先根据系统使用 情况建立角色,并授权角色相应权限。其次为新建用户分配相应角色,可分配多 种角色。
5.2.1角色管理
新增角色界面如图5-3所示。
保存角色的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RolesCode = Trim(Request("RolesCode")) RolesName = Trim(Request("RolesName")) RolesRights = Trim(Request("RolesRights"))
If RolesRights="" 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10"
Response.End
End If
Set rs1 = 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角色 Where 角色代号='" & RolesCode & "' Or 角色名='" & RolesName & "'"
rs1.Open sql,conn,1,1
If Not rs1.EOF 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9"
Else
rs1.Close
rs1.0pen "角色",conn,1,3 rs1.AddNew
rs1("角色代号")=RolesCode rs 1("角色名")=RolesName rs1("角色权限")=RolesRights rs1.Update
End If
 
新增角色
角色代号 *
角色名称 *
权限
(匚全选) 护系统设置 田基础数据 :*员工管理 :*:考勤管理 ¥工资管理 玉福利管理 S人事抿克
退
 
|W| |W|
图5-3 新增角色界面
5.2.2用户管理
新增用户界面如图5-4所示。
 
图5-4 新增用户界面
 
保存用户的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UserAcc = Trim(Request("UserAcc"))
UserPwd = Trim(Request("UserPwd"))
UserName = Trim(Request("UserName"))
UserRoles = Trim(Request("UserRoles"))
UserActiveFlag = Trim(Request("UserActiveFlag"))
If UserRoles="" 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10"
Response.End
End If
Set rs1 = 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用户 Where 帐号='" & UserAcc & "'" rs1.Open sql,conn,1,3
If Not rs1.EOF Then
Response.Redirect "error.asp?errno=11"
Response.End
Else
rs1.Close
rs1.Open "用户",conn,1,3
rs1.AddNew
rs1("帐号")=UserAcc
rs1("密码")=UserPwd
rs 1("姓名")=UserName
rs1("角色")=UserRoles
rs 1("可用")=UserActiveFlag
rs1.Update
Response.Redirect "editusers.asp"
End If
5.3员工管理
员工管理主要是对员工的基本信息的录入、编辑修改、查询。
 
5.3.1新增员工界面
新增员工的界面如图5-5所示。
新増取员资料
工号 姓容
性别 9男 出生年月
学ffi
专业 身份证号
婚否 a S 政治面貌
电话 住址
邮政编码 E-Mai!
部门 行政部- T]
扎胆日期 2012/10/22 状态 a在惡 离肌
1
工作经验
备注 1
蹈[ig
 
图5-5 新增员工界面
5.3.2新增员工关键代码
新增员工的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EmployNo=Trim(Request("EmployNo"))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员工 Where 工号='"& EmployNo &"'" rs.Open sql,conn,1,3
If Not rs.EOF Then
Response.Writ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Response.Write "alert('此工号已存在,请重新输入');" Response.Write "</script>"
Else
rs.Close
rs.Open "员工",conn,1,3
rs.AddNew
rs("工号")=EmployNo
rs("姓名")=Trim(Request("EmployName"))
rs("性另 U ")=Trim(Request("GEnder"))
rs("出生年月")=ChkDate(Request("Birthday"))
rs("籍贯")=Trim(Request("NativePlace")) rs("学历")=Trim(Request("Education")) rs("专业")=Trim(Request("Specialty")) rs("身份证号")=Trim(Request("IDCard")) rs("婚否")=Trim(Request("Marry")) rs("政治面貌")=Trim(Request("Polity")) rs("电话")=Trim(Request("Telephone")) rs("住址")=Trim(Request("Address")) rs("邮政编码")=Trim(Request("Postcode")) rs("Email")=Trim(Request("Email"))
rs("入职日期")=ChkDate(Request("EmployDate")) rs("部门")=Trim(Request("Department")) rs("职务")=Trim(Request("Position"))
rs("状态")=Trim(Request("EmployStatus")) rs("工作经验")=ChkText(Request("WorkExp")) rs("备注")=ChkText(Request("Remark")) rs.Update
End If
Set rs=NoThing
Response.Redirect "editemp.asp"
End If
 
5.3.3员工查询界面
员工查询界面如图5-6所示。
昭员资料查词
 
图5-6 员工查询界面
5.3.4员工信息编辑界面
员工信息编辑界面如图5-7所示。
5.4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主要对员工请假、加班、缺勤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
5.4.1员工请假信息录入界面
员工请假信息录入界面图5-8所示。
 
修改职员资料
工号 01001 姓名 张浩
性别 Q臭 出生年月 1975/1/1
曙贯 上海 | 学历 本科
专业 企业管理 身怡证号 310012197501010978
婚否 否*是 预治面貌 党员
联系电话 12345678 住址 威海路88号
邮政编码 666666 E-Maii wyh@sina.com
部门 行政部 + 題务 总经理
入职日期 2001/4/8 状态
工作经验 1
1
备注
1
 
 
图5-7 员工信息编辑界面
 
5.4.2员工请假信息保存关键代码
员工请假登记信息保存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aTemp=Split(Trim(Request("EmployeeId")),",")
EmployeeId=aTemp(0)
BeginDate=ChkDate(Request("BeginDate")) EndDate=ChkDate(Request("EndDate"))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请假加班 Where 工号='" & EmployeeId & "' And 开 始日期=#" & BeginDate & "#"
rs.Open sql,conn,1,1
If Not rs.EOF and rs.BOF Then
Response.Writ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Response. Write "alert('此员工当天已请假,请重新输入!');"
Response.Write "</script>"
Response.End()
Else
rs.Close
rs.Open "请假加班",conn,1,3
rs.AddNew
rs("工 号")=EmployeeId
rs("请假类型")=ChkInt(Trim(Request("LeaveType")))
rs("开始日期")=BeginDate
rs("结束日期")=EndDate
rs("天数")=ChkInt(Trim(Request("LeaveDays")))
rs("请假事由")=ChkText(Request("Reason"))
rs.Update
End If
rs.Close
Set rs=NoThing
Response.Redirect "editleave.asp"
 
End If
5.5工资管理
工资管理主要对员工月工资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
5.5.1员工月工资信息录入界面
员工月工资信息录入界面如图5-9所示。
 
图5-9 员工工资录入界面
 
5.5.2员工月工资信息保存关键代码
员工月工资信息保存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aTemp=Split(Request("EmployeeId"),",") EmployeeId=aTemp(0)
Riqi=ChkDate(Request("Riqi"))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工资 Where 工号='" & EmployeeId sql=sql & "' And 工资日期=#" & Riqi & "#" rs.Open sql,conn,1,1
If Not rs.EOF Then
Response.Writ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Response.Write "alert('已有此员工本期的工资记录,可通过编辑对其进 行修改。');"
Response.Write "</script>"
Response.End()
Else
rs.Close
rs.Open "工资",conn,1,3
rs.AddNew
rs("工号")=EmployeeId
rs("基本工资")=ChkInt(Request("Jiben"))
rs("岗位工资")=ChkInt(Request("Gangwei"))
rs("奖金")=ChkInt(Request("Jiangjin"))
rs("其他")=ChkInt(Request("Qita"))
rs("考核")=ChkInt(Request("Kaohe"))
rs("社保")=ChkInt(Request("Shebao"))
rs("所得税")=ChkInt(Request("Suodeshui"))
rs("工资日期")=Riqi
rs("实发工资")=ChkInt(Request("TotalPay"))
rs.Update
End If
rs.Close
Set rs=NoThing
Response.Redirect "editpay.asp"
End If
5.5.3员工月工资信息查询界面
工资查询界面如图5-10所示。
 
工资查询
工号: 姓容:
页]/[共1页]
工号 姓名 日期 实发工资 挟作
01002 李睚 2012/2/1 3693 编辑删除
01003 林华丰 2012/2/1 2574 编辑刪除
01002 李醴 2012/4/29 1120 编辑删除
01001 张浩 2012/4/29 4785 编辑刪除
图5-10 员工工资查询界面
 
5.5.4员工月工资信息编辑界面
工资编辑界面如图5-11所示。
 
fW [W1
图5-11 员工工资编辑界面
5.5.5员工月工资信息编辑保存关键代码
员工工资修改后保存的关键代码如下:
payId=Trim(Request("payId")) EmployNo1=Trim(Request("EmployNo1")) EmployName1=Trim(Request("EmployName1"))
Page=Trim(Request("Page"))
If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QUEST_METHOD")="POST" Then
Riqi=ChkDate(Request("Riqi"))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工资 Where 工号='" & EmployeeId & "' And 工资日 期=#" & Riqi & "# And payID<>" & payID
rs.Open sql,conn,1,1
If Not rs.EOF Then
Response.Write "<script language="'avascript'>"
Response.Write "alert('已有此员工指定日期的工资记录,请重新输入日 期。');"
Response.Write "</script>"
Response.End()
Else
rs.Close
sql="Select * From 工资 Where payId=" & payId
rs.Open sql,conn,1,3 rs("基本工资")=ChkInt(Request("Jiben")) rs("岗位工资")=ChkInt(Request("Gangwei")) rs("奖金")=ChkInt(Request("Jiangjin")) rs("其他")=ChkInt(Request("Qita")) rs("考核")=ChkInt(Request("Kaohe")) rs("社保")=ChkInt(Request("Shebao")) rs("所得税")=ChkInt(Request("Suodeshui")) rs("工 资日期")=Riqi rs("实发工资")=ChkInt(Request("TotalPay")) rs.Update
End If
rs.Close
Set rs=NoThing
Response.Redirect "editpay.asp?EmployNo="&EmployNo1 &
"&EmployName="&EmployName1&"&Page="&Page
End If
5.6人事报表
人事报表主要针对员工基本档案、工资信息创建报表。
5.6.1员工基本档案报表界面
创建员工基本档案报表界面如图5-12所示。
 
图5-12 创建员工档案报表界面
 
员工基本档案报表如同5-13所示。
职员档案报表
(SH页)/供项1
工号 姓名 性别 部门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 电话 入职曰期 状态
01002 李憔 财务部 财务总监 广东 1980/8/8 323347198008081234 8876876 2002/3/2 在职
01003 林华丰 营销部 部门经理 湖南 1981/9/9 410103198109092345 9090980 2003/10/8 在职
01001 张浩 行政部 总经理 上海 1978/1/1 310012197501010978 12345678 2001/4/8 在职
图5-13 员工档案报表
 
5.6.2员工基本档案报表关键代码
员工档案报表创建的关键代码如下:
<%
Page=ChkInt(Request("Page"))
If Page<1 Then Page=1 EmployNo=Trim(Request("EmployNo"))
EmployName=Trim(Request("EmployName"))
Department=ChkInt(Request("Department"))
Set rs=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a.*,b .部门名称,c .职务名称”
sql=sql & " From (职员 a Inner Join 部门 b On a.部门=b.DeptId)"
sql=sql & " Inner Join 职务 c On a.职务=c.PosiId Where a.工号 Like ' %" sql=sql & EmployNo &"%' And a.姓名 Like '%" & EmployName &"%'" If Department<>0 Then
sql=sql + " And a.部门="& Department
End If
rs.Open sql,conn,1,1
If Not rs.EOF Then
rs.Pagesize=30
rs.Absolutepage=Page
End If
%>
<body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eftmargin="0" topmargin="20">
<%If Not rs.EOF Then%>
<table width="95%"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tr>
<td colspan="10" align="center" style="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25px"><b > 职员档案报表 </b></td>
</tr>
<tr>
<td height="30"><table width="870" border="0" align="center"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tr>
<td align="right">
<%PageBreak
Page,"Emploreportemp1.asp?EmployNo="&EmployNo&"&EmployName="&Em ployName&"&Department="&Department&"&",rs%>
</td> </tr>
</table></td>
</tr>
<tr>
<td>
<table width="870" border="1" align="center"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bordercolor="<%=bdcolor%>">
<tr align="center">
<td width="55" height="30"><b> 工号 < /b></td>
<td width="55"><b > 姓名 < /b></td>
<td width="30"><b > 性别 < /b></td>
<td width="80"><b >部门 </b></td>
<td width="80"><b > 职务 < /b></td>
<td width="80"><b > 籍贯 < /b></td>
<td width="90"><b >出生年月 </b></td>
<td width="170"><b > 身份证号< /b></td>
<td width="110"><b > 电话 < /b></td>
<td width="95"><b> 入职日期< /b></td> <td width="40"><b> 状态 < /b></td>
</tr>
<%Do Until rs.EOF%>
<tr align="center">
<td width="55" height="30" align="left"><%=rs("工号")%></td>
<td width="55" align="lefT><%=rs("姓名")%></td>
<td width="30" align="left">
<%If rs("性别")=1 Then% >男< %End If%>
<%If rs("性另 U ")=2 Then% >女< %End If%> </td>
<td width="80" align="left"><%=rs("部门名称")% >&nbsp;</td> <td width="80" align="left"><%=rs("职务名称")% >&nbsp;</td> <td width="80" align="left"><%=rs("籍贯")% >&nbsp;</td> <td width="90" align="left"><%=rs("出生年月")% >&nbsp;</td> <td width="170" align="left"><%=rs("身份证号")%>&nbsp;</td> <td width="110" align="left"><%=rs("电话")%>&nbsp;</td> <td width="95" align="left"><%=rs("入职日期")% >&nbsp;</td> <td width="40" align="left">
<%If rs("状态")=0 Then% > 离职 < %End If%>
<%If rs("状态")=1 Then% > 在职 < %End If%> </td>
</tr>
<%rs.MoveNext%>
<% Loop %>
</table>
</td>
</tr>
</table>
<%End If%>
</body>
5.6.3员工工资报表界面
创建员工工资报表界面如图 5-14所示。
工号: 姓容: 部门: --全部一+
日期范国: 2012/2/1 至 2012/10/22
|W| |W|
图 5-14 员工工资报表创建
员工工资报表如图 5-15 所示。
职员工资表
[M项1/供项1
工号 姓名 部门 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 奖金 其他 扣考核 扣社棵 所得税 实发工资 计发日期
01001 张浩 行政部 5,000.00 200.00 100.00 600.00 500.00 200.00 415.00 4,785.00 2012/4/29
01002 李唯 财务部 1,000.00 100.00 50.00 20.00 30.00 20.00 .00 1,120.00 2012/4/29
01003 林华丰 营梢部 1,500.00 300.00 1,100.00 300.00 280.00 265.00 80.00 2,574.00 2012/2/1
01002 李唯 财务部 2,500.00 500.00 800.00 500.00 .00 385.00 222.00 3,693.00 2012/2/1
 
图 5-15 员工工资报表
5.7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 )是人事系统开发的最后环节,要保证人事系统要 实现与网络、计算机的软件平台、硬件相融合,能够稳定的运行,提高系统的稳 定性。在测试的过程中要以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目标,以及时发现系统院中安 全、模块功能的测试能否满足企业的要求,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整改,保证系统 在企业的测试中,以“零缺陷”为测试目标。系统的测试分为四个步骤,具体的情况 如表 5-1 所示:
 
表5-1 人事系统测试表
步骤 内容 功能
1 模块测试 测试模块的程序是否有错
2 组装测试 测试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争取而
3 确认测试 测试系统能否满足企业的功能需求
4 安全测试 测试系统的安全性能否保证安全
 
人事系统在测试结束后,应该提交提供系统测试的详细报告,包括测试的数 据、系统运行的环境,要以实时的数据反映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来保证系统的运 行,并将相关的系统处理措施一起提供,共评估使用。
5.7.1人事系统测试计划和设计
系统的测试规划首先要确定系统测试人员的构成,制定系统测试的方案,当 系统出现问题时的应急处理方案,如何提高企业的系统运行效率,具体的系统测 试的小组成员表具体的情况如图5-2所示。
表5-2 人事系统测试小组成员构成表
序号 构成
1 具有成功经验的测试机构和提出新见解的测试人员
2 其他项目开发人员参与系统的测试
3 管理机构的质保人员
4 本系统的开发部分工作人员
5 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
 
系统测试小组应当根据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项目开发的实际特征确定测试内 容。系统测试内容如表5-3所示:
表5-3 人事系统测试的内容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功能测试 测试系统的功能是否正确、完善
2 环境测试 对系统的跨平台、在不同的软件、硬件系统环境下得运行状况
3 拓展性测试 软件在异常情况下能否正常运行,纠错能力是否完备
4 界面测试 操作是否简便、视觉效果是否合理
5 性能测试 人事系统处理事务的速度
6 安全性测试 人事系统防止非法入侵的能力
5.7.2人事系统测试流程
一、 人事系统测试的目的 人事系统测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开发的系统运行的快速、安全,能够对外界
的命令做出快速的反应,保证系统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 人事系统测试的主要过程
1、制定人事系统详细的测试办法和计划 测试的人员要测试详细的测试计划表,保证系统进行正确的运行。系统的测 试要共同协商,保证系统的准确运行,详细的测试计划内容如表5-4所示:
表 5-4 人事系统测试的计划内容表
序号 计划内容
1 测试的范围、内容
2 测试的环境和工具
3 测试的目标
4 测试人员的分工
5 测试的方法
6 安全性能的测试
 
2、 人事系统测的主要项目和内容。
3、 进行人事系统具体测试过程。
4、 测试的标准和运行的标准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
5、 系统运行环境测试和跨平台的测试。
三、人事测试系统的输出 人事系统的输出代表系统测试的具体结果和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具体的输
出结果如表 5-5 所示:
表 5-5 企业人事系统测试输出内容表
序号 输出内容
1 最终完善的企业事业的人事系统
2 系统测试的具体情况
3 系统测试的报告
4 系统测试的详细数据报告
5 缺陷处理办法报告
5.7.3系统测试的过程
1、 确定系统测试的具体状况。成立人事系统软件开发测试小组,负责具体的 系统测试,准确列出所要测试的标准和测试的具体细节。
2、 制定系统测试表。制定详细的系统测试分析表、系统的前景分析、制定具 体的系统分析表,对软件的性能稳定性测试、软件的具体使用范围,并制定详细 的系统评价表和评价时间。
3、 制定详细的测试策略。制定详细的测试策略和测量评估的方法、系统的评 审方法,制定详细的系统测试表。
4、 对系统测试的详细分工。对系统测试的模块进行详细的分工,每一个模块 的测试要进行详细的分工和具体的测试计划,保证测试的合理顺利的进行。
5、 制定详细的《系统测试计划表》,要求测试的每一个部门积极的配合,相 关的部门对具体的测试情况要彻底了解。
6、 建立系统测试的详细测试的过程,包括对环境、测试的接口、功能模块的 功能、测试系统的入口条件,并填写详细测试评价、评估表。依据《系统测试的 试用条例》对系统进行详细的测试。
7、 建立系统测试的具体情况登记表,对每测试的一项的实际情况,要将具体 的环境,测试获得的详细数据,具体实施测试人员的编号、测试的时间等因素详 细的登记在册,便于以后的专家评估测试用。要认真的做好系统测试的执行入口 条件,以确定企业最终使用的系统版本。
8、 人事系统测试进入产品稳定期测试。制定具体的测试缺陷评议表,将详细 的结果都登记在案,最后将所用测试的数据进行总体的评价,以及如何对产品的 缺陷进行补救措施,制定具体的测试评价的详细评估表。
9、 形成人事系统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的具体情况包括具体测试的人员、 详细测试的功能模块、测试时间的长度、具体的测试的时间、测试的内容、测试 的人员、测试所获得的数据、测试的实验对比和功能的测试、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系统的稳定性的测试,并将具体的结果在报告中体现出来,以及企业最后确定系 统的具体性能指标和具体的数据都要详细的登记。
5.7.4测试项目
人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分析,对企业的具体要 求都考虑在内,但是,随着企业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发生变化,虽然在开发开始时, 制定详细的紧急保障措施,但是不可能避免的出现相关的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当, 有些缺陷会导致系统的崩溃,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所以系统的测试是整个系统 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要设计比较特许的环境,对开发的系统进行 对样化的测试,制定具体的测试方案,主要针对系统的缺陷性问题进行测试,在 开发的过程中及早的发现系统的问题。
(1) 系统的单元测试。针对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单独的、具体的、详细的测 试,重点是系统程序的接口测试,对它进行破坏性的测试,检验系统的模块是否 安全、可靠、能否满足系统设计的需求。另外,对接口还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处理 错误,监测实际的运行效果跟预期的效果是否一致。对系统设计的源码要进行详 细的检查,以确定它是否按照最初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的,能否满足设计的功能 要求。
(2) 系统的组合测试。对系统的组合测试可以采取自下向上的系统测试模式, 它表现为系统流程的一种形式,从下向上的测试,不针对某一功能模块进行测试, 而是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测试,考虑系统优化设计和具体的功能在组合到一起 时是否安全可靠、稳定。也可以采用自顶向下的人事系统测试模式,它也采用的 是一种连贯的流程测试模式,主要是通过程序测试的具体的、详细的模块进行测 试,在对系统的组合测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系统化的测试方法、对系统的安全 性,所有模块组合在一起时的功能进行测试。在测试的进行中,要建立具体的应 用环境条件,并在系统目标机上实施,向研发人员、用户以及评估人员整体展示。
(3) 系统测试的确认。系统的确认测试主要确定系统的使用已经达到“软件 需求”的要求,以及可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在系统的性能和功能上能够满足企业 的需求,而且安全性、可靠性、整体的运行效果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保证系统 的拓展功能、维护的性能能够满足要求。最后还要对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具体的测 试,保证软件的每个部分都能兼容,稳定的运行。
(4)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对系统整体性 能进行检测,最后一次彻底的、完整的确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稳定性的测试, 它的基本目标是测试系统的每个子系统与网络的通信和数据传递的过程的安全性 和稳定性,确定系统的整体特征,以符合系统的要求。系统测试的基本目标是它 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
(5) 企业对系统的验收测试。企业对系统的验收测试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的 最后环节,也是决定系统的最后能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它的稳定性安全在网络环 境下是否能够跟开发者测试的效果一样,企业的验收测试是系统应用的最后的、
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体现系统的可靠性和应用性。测试的基本原则与表5-6所示:
表5-6 用户测试表
序号 基本原则
1 系统开发之外的人测试
2 测试报告实际输入的数据和预期输出的结果两部分
3 要选用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数据输入测试
4 检测人事系统的预期功能和是否多增加了内容
5 集中测试容易出错的模块
6 对程序修改后,必须重复步骤1进行测试
 
5.7.5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测试方法
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开发的人事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的修改和 纠正系统存在的问题,使系统与企业的应用实现完美的结合,在系统测试的过程 中要运用较少的时间、人力、物力,以确保系统安全的运行,并及时的发现问题。 人事信息管理的测试方法主要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也叫驱动测试, 主要是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不考虑系统程的序内部逻辑结构和特性,按照程序 的需求和说明进行系统的测试,检查系统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检查系统的功能 是否符合要求。白盒测试是对软件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和有关信息进行检测,保 证在不同的环境的测试过程中发展程序运行的缺陷,白盒测试主要是对系统的程 序的逻辑结构进行测试,通过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是否与预期 的状态一致。表5-7所示的是人事系统具体的测试方法[28,34,38]:
表5-7 人事系统的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具体内容
白盒测试(软件的结构测试) 通过测试检测程序的内部工作过程
黑盒测试(系统的功能测试) 对系统的每一个功能进行测试
 
5.7.6测试举例
测试环境:
公司内部100M局域网络;
服务器端:windows server2003, Access2002 数据库; 客户端:Windows Xp, IE 6.0浏览器。
 
1) 用户身份验证测试用例,如图 5-16所示。
2) 用户权限验证测试用例,如图 5-17所示。
功能模块名称 系统登录
功能特性 用户身份验证
预置条件 在Access用户表中添加1个用户,用户名为admin,密码为admin,角色为管理;客户端 IE登录系统登录主页。
测试目的 验证输入信息是否合法:用户身份验证。
用例编号 测试步骤 输入数据 预测结果 测试结果
A001 没有输入用户名和 密码,点击“提交 提示“输入用户名” 提示“输入用户名”
A002 仅输入用户名后点 击“提交”按钮 用户名:admin 提示“输入密码” 提示“输入密码”
A003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admin 密码:123 提示“密码长度为5-
16位” 提示“密码长度为5-
16位”
A004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admin 密码:123456 提示“用户名或密码 错误” 提示“用户名或密码 错误”
A005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admin2 密码:123456 提示“用户名或密码 错误” 提示“用户名或密码
错误”
A006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admin 密码为:admin 登录成功,进入系统 登录成功,进入系统
A007 输入用戶瑕SW
&点击"磁定”
按钮 用户名=dladmin
密码为123456 提示“密码错误” 提示“密码错误”
图 5-16 用户身份验证测试用例
 
 
功能模块名称 系统登录
功能特性 用户权限验证
预置条件 通过管理员登录系统,添加用户名为kaoqing,密码为kaoqing,角色为考勤;添加用户 名为gongzi,密码为gongzi,角色为工资:添加用户名为zhangwei,密码为zhangwei, 角色为考勤+工资:客户端IE登录系统登录主页。
测试目的 验证用户的权限与系统菜单是否匹配。
用例编号 测试步骤 输入数据 预测结果 测试结果
B001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kaoqing 密码:kaoqing 系统菜单除了 “考勤 管理”能用外,其他 子菜单全部变灰色。 系统菜单除了 “考勤 管理”能用外,其他 子菜单全部变灰色。
B002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gongzi 密码:gongzi 系统菜单除了 “工资 管理”能用外,其他 子菜单全部变灰色。 系统菜单除了 “工资 管理”能用外,其他 子菜单全部变灰色。
B003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 户名:zhangwe i 密码;zhangwei 系统菜单除了 “考勤 管理”、“工资管理 ”能用外,其他子菜 单全部变灰色。 系统菜单除了 “考勤 管理”、“工资管理 ”能用外,其他子菜 单全部变灰色。
B004 输入用户名和密 码,点击“提交” 按钮 用户名:admin 密码:admin 系统菜单全部子菜单 均正常。 系统菜单全部子菜单 均正常。
图 5-17 用户权限验证测试用例
5.8本章小结
本章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模块的界面、代码进行设计,并对系统测 试进行了简单描述。相关模块的界面、代码设计有:系统登录、用户权限、员工 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报表。测试用例有:用户身份验证、用户权限 验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企业生产 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现代化的经营、生 产、销售模式,要求企业向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迈进,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 开发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背景。实现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企业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很好的 解决节点代表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人事管理问题,开发好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
本文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企业人事管理实际运作模式,采用 B/S 体系 结构,以Access2002为后台数据库,以Dreamweaver MX2004为开发工具,采用 成熟的ASP技术,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反复的测试,最终完成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 统,基本实现了上述的功能。
就现在的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本研究还存在以下的缺陷与不足,还需要 继续学习和改进:
(1)人事工资信息管理功能还不够强大,设计的具体功能还不够完善,对 管理员的登录界面设计的好不够完美,没有设计系统的验证码的功能,只能满足 中小企业的人事管理的需求,有些功能的实现只是静态的,还不能实现系统动态 办公的功能。
(2)还没实现人事管理系统的错误处理的模块,系统的纠错功能还不是很强 大,对用户的操作权限的限制还不够完善,由于缺乏系统帮助功能,系统没有实 现帮助功能这一模块。以后需要继续完善,扩大和完善系统的功能。
首先,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王焱教授对我本次论文撰写提供的帮助和专业的 指导。使我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论文撰写期间,王焱教授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并将对我今后的 学习、工作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论文的完成,凝结了导师的辛勤汗水,将使我 受益终生。在此,谨对导师培养和关心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电子科技大学能为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冰涛.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意义.计算机应用,2011(8):331-331
[2]羊建国.对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4):169-170
[3]刘晓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催宏.人事管理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应用与思考.管理学家,2012(2):111-111
[5]李文琴.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事档案查询中的应用实践.黑龙江档案,2008(5):42-42
[6]杨东方,刘丽娜,张晓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探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20):324-324
[7]贺智明.C/S模式应用向B/S模式转换的相关技术研究.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25(4): 40-43
[8]张淑荣,苏兵.C/S与B/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电脑学习,2010(6): 126-127
[9]李云云.浅析B/S和C/S体系结构.科学之友:中旬,2011(2): 6-7
[10]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一ASP.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林青,阚先宏.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方晨.Dreamweaver MX 2004中文版实例教程.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13]龙马工作室.Dreamweaver MX 2004&ASP动态网页编程完全自学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5
[14]Jeffrey L.Whitten, Lonnie D.Bentley.系统分析与设计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5]Leszek A. Maciaszek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6]毕硕本,卢桂香.软件工程案例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杨洋.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探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6):62-64
[18]刘学,郭劲夫,韩洪杰.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决策管理,2008(9):37-37
[19]李玉梅.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20):60-61
[20]王养廷,李磊,宋汉珍.UML基础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1]胡荷芬,张帆,高斐.UML系统建模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刘晓华.UML基础及Visio建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3]钟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4]张晓龙.现代软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5]C.J.Date .数据库系统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6]Hector Garcial-Molinajeffrey D.Ullman,Jennifer Wido m,数据库系统实现,2001
[27]张立科.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8]姚茂群.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9]Renaud P E. Introduction to Client/Server systems.John Wiley&Sons Inc.2004,34(3):125-129
[30]B. Kelley.Testing Client/Server System.Huntsville,McGraw-Hill Inc,1997
[31]Peter Goodge. Ready for HR partnering?.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Digest,2005,13(4):32-36
[32]Dave Ulrich, Jon Younger, Wayne Brockbank, Mike Ulrich. HR talent and the new HR competencies. Strategic HR Review, 2012,11(4):217-222
[33]Moonsang Chung, Zong-Tae Bae, Jinjoo Lee. Evaluating MIS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hree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types. 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9,3(2):1-16
[34]D.M. Hutton. Testing software 一 structured and automated approaches.
Kybernetes,2000,29(3):392-398
[35]Bryan H. Davidson.Database driven, dynamic content delivery: providing and managing access to online resources using Microsoft Access and Active Server Pages.OCLC Systems & Services,2001,17(1):34-41
[36]Neil Yerkey.Active server pages for dynamic database Web access. Library Hi Tech,2001,19(2):133-142
[37]Santiago Melian Gonzalez .Improv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ome practic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4,16(1):59-64
[38]D.M. Hutton.Software Test Automation: Effective Use of Test Execution Tools.
Kybernetes ,2000,29(3):392-398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5921.html

上一篇:涉密文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MBD的集成式CAPP技术研究 与系统开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