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12:58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学类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硕士毕业论文有所帮助,本文仅供大家参考,旅游资源的明确化是指旅游资源的整个过程,这些资源在使用未被市场参与者认可或认可的旅游资源时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主导旅游资源”概念最早由翟辅东教授在2004年“明确的旅游资源显性概念与应用”一文中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明确旅游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资源显性化的原理,动态和机制,分析了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明确策略。通过分析发现,影响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区旅游资源显性化的主要因素存在于资源本身,市场需求和资源所处的环境中。
面条。完善民族政策的实施,拓展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市场,深化旅游者意识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可以增强旅游资源优势的驱动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的产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化进程尚待完善。保证了旅游资源的明确机制。
目  录
摘要
1 绪论 1
1.1黑龙江省少数民族1
1.2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分布1
2黑龙江省国家旅游区特点3
2.1资源珍稀 3
2.2更好地保护国家环境4
2.3强烈的民族文化氛围4
2.4更多跨境资源4
3黑龙江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现状5
3.1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区旅游资源无形转化5
3.2自然资源丰富,多数处于占主导地位的第7州。
3.3非物质旅游资源占人文和旅游资源的主体地位,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7
4.1以优势促进资源保护8
4.2尊重民族感情8
4.3注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8
4.4维护国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实性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致谢
黑龙江民族旅游区旅游资源优势研究
1 绪论
黑龙江省有53个少数民族,有许多民族聚居点。本文主要研究了11个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基于旅游资源可视化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1.1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国籍是一个人类社区,具有与长期发展过程中相同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同的社会生活表现和文化认同。根据2010年黑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黑龙江省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在古代黑龙江地区,民族分为三个主要民族:西部的湖北东部房间,以及维依奇丹 - 蒙古族的系统。中年人与一天的Yuyidou Moss分开,也被称为古老的亚洲系统;沉一燕,一个乞丐,一个靴子,一个女孩,后来被称为通古斯卡。今天,它已演变成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柯尔克孜,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和俄罗斯的11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农村,近40%的人生活在一起。按城乡比例,城乡人口占27.3人,农村人口占72.7人。按照少数民族地区和分散人口的比例,39.9%的人口居住在自治区、民族地区和民族乡,60.1%的人口居住在分散人口中。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分散性大、聚落性小的特点。
1.2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分布情况
旅游目的地是指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资源的区域组合。客观存在并能够进行旅游活动的民族聚落是国家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集聚为民族文化氛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民族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黑龙江省共有县、乡、村各级少数民族聚居区768个。在黑龙江省11个少数民族中,回族、锡伯族和俄罗斯少数民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聚居,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包括少数民族城镇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以上)。哈尔滨市满族聚落最多,16个,其次是绥化,7个。齐齐哈尔市有多种民族聚落,有5个少数民族,共有12个,其次是黑河,3个少数民族,共有7个。黑龙江省有许多民族聚落,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聚落。在同一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感受到各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魅力,这为民族旅游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总的来说,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民族村。由黑龙江省旅游局编撰的《黑龙江省民族景区志》中记录的15处民族游览景区中,民族村寨式总计13处,包孕牡丹江市的朝鲜民族小区、镜泊湖瀑布朝鲜民族文明村,齐齐哈尔市的达斡尔族哈拉新村,大庆市的杜蒙寿山风俗休闲度假村,大兴安岭地域的呼玛县鄂伦春民族村、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鸡西市的鸡林朝鲜民族风情园,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民族文明村、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渔猎文明旅游区,双鸭山市的四排乡赫哲族风俗风情园,黑河市的重生鄂伦春民族乡、中俄民族风情园,佳木斯市的星火乡朝鲜族民族风情园。与黑龙江省乡级民族聚居点数量相比,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族旅游目的地数量仅相当于其中的五分之一。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类型多,资源丰富,但只有达尔风景名胜区,说明仍有大量民族旅游资源属于隐蔽性国家。
2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特征
2.1资源珍稀
黑龙江省11个少数民族中,有赫哲个、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被称为“四个小民族”。其中,赫哲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是黑龙江省特有的民族。黑龙江省通江市赫哲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民族乡。一个赫哲民族文化村;黑龙江省是满族唯一的保留地,赫哲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萨满教是黑龙江省许多少数民族信奉的阿尔泰语系的原始宗教,至今仍有一些宗教信仰。黑龙江宁安满族村落祖传礼仪中的有丝分裂现象。萨满教的内容被称为萨满教的“活化石”,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国家旅游资源。
2.2民族生存环境保存完好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林甸县胜利村,有满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尔族、锡波族、鄂伦春族等8个民族,位于林甸县美丽的湿地风光中,建立了“九道沟民族风格花园”。达拉新村位于嫩江东岸,西南与明月岛隔江相望,自然风光秀丽,每年四月、五月或八月、九月,约有两三百种野生珍禽聚集在此,景色壮观。
2.3民族文化丰富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不仅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民族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例如,在饮食文化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虽然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许多独特的民族饮食不仅得到了继承,而且得到了推广,如满洲沙其玛、火锅、朝鲜辣白菜、桔梗等。大花奥东等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其生产技术也十分普及。它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此外,黑龙江省仍保留着大量满族特色民居,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仙柱”、“木雕”和赫哲民族的“七罗子”也有一些遗存。
2.4跨界资源较多
黑龙江省的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均为跨境或跨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跨界民族的文化格局与周边省区的文化格局仍然相似。利用跨界民族文化资源,吸引周边省、民族地区的旅游者,利用文化共性开展跨省、国际合作。形成区域合作,开展旅游资源的推广。
(3)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现状。
3.1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旅游资源的历史
黑龙江虽有许多先天优势,但与西南少数民族相比,具有可比性。
西北少数民族在得到旅游者的承认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其原因是,即使通过对旅游资源基本转型过程和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区物质旅游资源的价值无法反映出非物质旅游资源的增多和旅游载体的缺乏。旅游资源只能存在于一个隐藏的状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西南省和西北省民族旅游的兴起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兴起时间相对较晚。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开始集中和显现,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转型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3.1.1物质型旅游资源处于隐性转型阶段
在黑龙江民族旅游目的地,物质旅游资源的主导地位开始于民族旅游的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赫哲民族旅游资源。中国的赫哲博物馆建于1990年。它展示了赫哲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1997年春,开发渤海风情园,建设多个民族住宅,成为集美食、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景区。1999年,通江市建立了赫哲民族民俗文化村和赫哲民族博物馆等旅游景点。许多赫哲民族生产和生活必需品都陈列在旅游景点。物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民族旅游的前10年。
现今仍有物质旅游资源由隐蔽向明显转变的现象,但与此阶段相比,数量少、规模小。物质旅游资源在实物上表现出其吸引力,可直接给予游客感官刺激,更易被游客识别,更易被隐藏的变化过程所实现。因此,物质旅游资源就显得更为明显。
3.1.2非物质旅游资源由隐蔽阶段向显性阶段转变
虽然物质型旅游资源的转型伴随着非物质旅游资源的转变,但其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2001年,首届赫哲旅游节举行,并形成了“民族风情”。花园“在Sipai乡成立。公园里的游客不再欣赏具有纯实用价值的鱼皮产品。鱼皮画,桦木画等表达赫哲人生产生活的手工艺品,生动地反映了民族风情;黑龙江新口腔春风民俗区于2009年进入施工阶段,将演唱莫苏昆艺术是表达鄂伦春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 2010年,佳木斯市在齐齐湾开设了赫哲旅游区。园区建有赫哲小学,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Yimakan教授,鱼皮技能和赫哲语言使赫哲家庭的非体育文化信仰和语言显而易见。牡丹江景博湖在2011年创造了一个精彩的冬季捕鱼表演项目。同江的赫哲冬钓活动真正体现了赫哲人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成为吸引黑龙江省游客的一大亮点。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今天。旅游从业人员有意或无意地将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关注的是无形旅游资源的表现,而不是仅仅展示物质遗存。无形旅游资源和物质旅游资源都是具有吸引力的现象。然而,由于无形旅游资源的无形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无形旅游资源在主导过程中需要依靠载体,难以实现其主导地位。
3.1.3从可见阶段到隐蔽阶段的部分旅游资源
一些少数民族迁出原居地后,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习俗也逐渐被抛弃。比如赫哲民族,鄂温克族人可以用动物皮、桦树树皮等原材料来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现在只有少数从事手工艺或年纪较大的艺术家掌握这一技能,年轻一代不知道这一点;“伊玛干”等说唱艺术随着老艺术家的去世而逐渐消失。
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赫哲,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没有语言,他们的继承只能通过上一代和下一代。语言的老人逐渐过世,文化已经崩溃,不能传承下去。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尚未体现,其文化价值一直在下降甚至消失。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民族旅游资源的保护。 2007年,赫哲鱼皮服装工艺,桦木工艺和Imakan说唱艺术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些工艺品的继承者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黑龙江省的民族旅游资源数量从重大变化的数量开始下降。
3.2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占主导地位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水草美景之中,现已成为观光旅游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湿地、农产品等自然资源。比如齐齐哈尔铁峰区扎龙满村有着珍贵的湿地旅游资源,扎龙湖和咸河湖都是美丽的,因为国家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目前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
由于观光旅游较早进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到了较早发展,具有发展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到了发展,成为主导旅游资源。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自然旅游资源存在于民族生活的地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在国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国家环境也留在了生命的自然环境中。印记。在这个阶段,虽然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处于主导状态,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容处于隐性状态。例如,白桦林包含了鄂伦春族的民族传说,但人们通常只知道它是一棵树上有白色树干上的眼睛图案及其用途,很少知道它与鄂伦春的深层关系。因此,更准确地说,自然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变得明确,但其文化价值仍处于隐性状态。
3.3非物质旅游资源占据了人力旅游资源的主体地位,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魅力源泉,主要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目前,非物质旅游资源比物质旅游资源多。物质旅游资源包括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一切物质成果。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区的物质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族食品、居民区、交通车辆、生产资料、日用品等。从民族角度看,黑龙江省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旅游区主要是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民族聚居区。在上述民族居住区,人们所知的旅游资源多为鱼皮产品和桦皮产品。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虽然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但主要是由于对外宣传和推广民族旅游目的地。黑龙江省的上述少数民族资源,只有旅游目的地附近的人才知道。在一些地区,它可以被称为占主导地位的旅游资源。
(4)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显性机制。
4.1明确促进资源保护
黑龙江民族旅游目的地非物质资源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缺乏文化载体,不利于旅游资源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文化变迁的加速,许多民族旅游资源不仅面临着由显性向隐性转变的困境,而且许多尚未挖掘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也开始向隐性向不存在的方向发展。例如,黑龙江省的许多少数民族信仰萨满教,在各个民族的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礼仪内容也会有细微的差异。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萨满教教义及其表现形式。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彰显,肯定旅游资源的价值,使之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没有充分满足发展的条件,也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旅游资源,使其在当前时期不被忽视,导致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最终消失。旅游资源不仅要引起旅游资源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旅游资源综合保护的目标。
4.2尊重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尊重民族情感是尊重民族文化,是保护国家旅游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也是民族旅游资源表现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尊重民族情感,少数民族才能充分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民族旅游资源显性化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载体来正确表达民族旅游资源,合理安排表演内容、时间和地点是尊重民族情感的有效途径。
4.3关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在黑龙江民族旅游目的地现有的隐性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占有主导地位,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很快消失。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应成为主导对象。此外,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和吸引源是民族文化。只有把握民族统一的本质,才能避免在向朋友推销民族旅游商品的过程中出现相似之处,使游客能够清楚地识别旅游资源,被旅游资源吸引,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资源。直率。否则,即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也不会被旅游者所认同,仍处于隐性状态。
在突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重视精神文化价值的挖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对旅游者的了解较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较少。很少有人知道深层的精神文化。只有在明确民族旅游资源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民族宗教信仰、民俗等制度性文化以及民族手工业等表面文化内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游客可以充分理解的.因为对精神文化内容的隐蔽性,变化是最难发现的。探索隐藏的精神文化中可以表达的内容是必要的。这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
4.4保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实性。
为了暂时的利益,国家旅游资源得到自由处理和改造,民族文化被扭曲。游客面前展示的国家旅游资源被扭曲。其结果必然会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使民族旅游区的居民态度从珍惜变为好玩,导致旅游资源的不利发展。此外,从旅游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明确的旅游资源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通过人工意愿转移处理来重新创造。文化和艺术确实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但是,与创造相比,打捞更为重要,至少对于黑龙江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更为重要。
民族旅游目的地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资源,需要恢复和维护。对客人来说,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氛围。黑龙江各少数民族性格开朗热情。无论哪一个民族,他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客人热情友好。民族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旅游接待方式在其他旅游目的地没有实现,是吸引游客的特殊旅游资源。然而,在外来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居民经常发生抢劫、杀害游客的行为,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形象。这使得民族旅游目的地充满了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认为热情友好的接待方式是游客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文化内容,应积极推进,避免被经济大潮淹没。
5结论
本文系统地解释和论述了显式旅游资源的原理,探讨了如何增强显式旅游资源的力量,并在显式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提出显式旅游资源的机制。
本文以旅游资源可视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确定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受资源本身、市场需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应加强资源保护,尊重民族情感,注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维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实性。
旅游资源的明确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长期监测。由于时间限制,旅游资源的过去发展只能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分析来获得。突破时间的局限,注重旅游资源的演化过程,从多个角度研究旅游资源显性机制的运作。
参考文献
[1]翟辅东,肖矜艳.显性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应用“J]。《旅游杂志》,2004年,第19(6)页。
[2]黄英。引用该论文从现象学角度解读隐性旅游资源的显性机制[J].2006年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8(4).
[3]陈国生,黎霞.游览资本学概论「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497”。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优势研究[J].满族研究,2008(2)
[5]孙丹。欠发达乡镇隐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瑞安市永安乡为例。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李澜.狭义民族学逐一民族迷信研讨的新高峰逐一评施正一先生的《广义民族学导论》fJI.学术论坛,2009年31(12)。
[7]翟辅东,肖矜艳.显性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应用“J]。旅游杂志,2004,19(6)。
[8]高永久。民族学入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致谢
时间匆匆如流水,转眼间是大学毕业的季节,春梦秋云,真的很容易聚在一起。离校的日期已逐步结束,毕业论文的完成也已接近尾声。从项目开始到论文顺利完成,一直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感谢!在此,我衷心感谢学校和专业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辛勤的培养,感谢你们的教诲,同时更多地教导我们做人的真谛,感谢你们辛苦的教学!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guanlilei/lvyouguanli/1002.html

上一篇:旅游经管 毕业论文选题集

下一篇:旅游管理硕士毕业论文3000字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