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5 17:15
(一)研究缘起
教材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蓝图、作为见证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播知识的基础工具、作为塑造青少年心灵的启蒙文本,教材用其丰富和神奇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每一个人,都经过长期精读教材而成长起来,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子的教材,在一定意义上就有什么样的人。而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接受和传递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有着与其他学科教材不同的内容结构,顾黄初和顾振彪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说道:“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①其中助读系统作为四大系统之一,对整个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助读系统编排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教材整体的编写水平和实际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文学界,鲁迅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创作题材广泛,散文、小说、杂文等形式众体皆工,风格自成一体,或幽默诙谐,或辛辣讽刺,或温情脉脉,饱含作者自由独立之人文主义精神。②鲁迅说到《孔乙己》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小说,因为在这篇小说中,他用短短两千余字便将社会对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并且讽刺的还不露骨,具有大家风范。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亦称道,我们从小就应该读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作品的过程中,汲取精神食粮,提升自我,形成为具有民族独特气质的人。
正因如此,《孔乙己》进入语文教材且在主流教材中从来没有退出过,不仅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虽然以近乎残酷的手法剖析出现实的真实,但又让我们相信,生活虽然像一条漫长的隧道,有时甚至幽暗到伸手不见五指,但隧道的尽头必然会是光明。语文教材不断的、无停息的浸染着青少年的灵魂,人们对语文教材的关注胜过对语文教育本身的关注,笔者的写作初衷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前人对《孔乙己》助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关注语文教材、助读系统、鲁迅作品,通过新视角对①顾黄初,顾振彪.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5.②牛之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及课后习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③钱理群. 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2).
- 1 -
绪 论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及其助读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形成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流变的全貌,说明典型版本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编写的优劣,为今后教材编写《孔乙己》的助读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现状
 鲁迅其人其文一直以来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与焦点,而对《孔乙己》的研究则更其中焦点,关于《孔乙己》的研究,自从 1922 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专 家学者以及教师对其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 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主要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和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两个方面对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进行综述。
1.关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
 以“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助读系统分类的研究、助读系统编写和使用研究、助读系统功能的研究三种。
(1)助读系统分类研究
 关于中学语文教科书结构分类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知名专家的专著中,看法较为 一致,顾黄初、顾振彪在专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认为语文教材的结构与其 他科目教材相比要复杂得多,主要可以总结为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四个系统分别 是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并认为助读系统可以分为编辑说明、单元学习要求、课文预习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以及附录等。从顾黄初提出语文教材内部结构四大系统后,奠定了语文教材内部结构的理论基础,后人的研究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与延伸。阎立钦、倪文锦在专著《语文教育学引论》中指出,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是构成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要素,并认为这个改变是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的显著进步,四大系统相互组合改变了原来只有单一的范文系统的情况,与顾黄初的观点大同小异。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语文教材内部结构可以分为这四大系统。 李凌慧的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河北师范大学,2020)指出助读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单元导读、作者简介、课下注释、插图、课后研讨与练习、资料补充。并且梳理分析的内容归纳,找出助读
- 2 -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系统演进的趋势,从而得出基于助读系统实用性的建议。①黄思宜的硕士论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扬州大学,2015)写道,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可分为提示语类、注释类、图像类和附录类。②关于助读系统的分类虽然有很多同的划分,但是总的来看,基本可以分为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文插图、知识补白五种。
(2)助读系统编写和使用研究
首先,是关于助读系统整体使用的研究,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论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中强调统编语文教材力图让“教读”“自读”“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助读系统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后,围绕某一版教材助读系统所进行研究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指向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吴永旭的硕士论文《统编本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信阳师范学院,2020)通过研究统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通过对该册教材助读系统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师生运用助读系统的建议。④同样,周艳的硕士论文《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扬州大学,2019)以初中统编本教材为基点,分析助读系统的每一个构成要素的内涵、功能,分析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并且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分析统编本助读系统的编写特色和不足,探究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
使用原则,提出统编本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其次,关于研究助读系统的某一要素进行研究。张萌的硕士论文《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编写与使用研究》(延安大学,2020)研究助读系统众多要素的一种“知识补白”,首先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的编排进行分析,宏观上阐述统编本教材的总编写特点,从“知识补白”板块的数量和类型着眼,以得出编排特点,之后就师生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知识补白”板块在实际教学出现的问题最后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编写与使用建议。①李凌慧.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②黄思宜.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5.③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④吴永旭. 统编本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⑤周艳.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9.
- 3 -
绪 论
①同样,关于助读系统的编排,陈彦含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使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关于提示语的编排指出一些建议,各个版本编写提示语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使用提示语时,要有勇气、有信心且有技巧地使用提示语,让其辅助生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
(3)助读系统功能的研究
关于助读系统功能的研究,周卓敏的硕士论文《21 世纪人教版初中文言诗词课文助读系统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0)中主要写到,助读系统主要有提供教师教学思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理解文言诗词这三大功能,认为助读系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李敏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写到,助读系统主要有帮助教师教材内容教学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彰显编者意图等功能,说明助读系统在教学中对师生的双重作用。
通过对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够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助读系统当下使用情况和发挥作用等方面,对于助读系统的历史缘由、完善过程和流变特点的研究有所欠缺。
2.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研究
以“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为“篇关摘”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检索信息 60 条,其中博硕学位论文 18 条,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在与本论文研究方向一致的文献资料中,按照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孔乙己》教学策略研究、《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史研究三种。
(1)《孔乙己》教学策略研究
《孔乙己》作为教材中重要的课文,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占《孔乙己》研究的大多数。张敏的硕士论文《<孔乙己> 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上海师范大学,2015)从学者、教材和教学三个角度对《孔乙己》的教学价值进行论述,①张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编写与使用研究[D].延安大学,2020.②陈彦含.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使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③周卓敏.21世纪人教版初中文言诗词课文助读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④李敏.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 4 -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对新时期的教学策略做出研究,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①陈丹的硕士论文《<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则是从对课文的解读入手,论述了不同时期对《孔乙己》的解读,通过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对《孔乙己》的教学提出策略。②朱金玉的硕士论文《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聊城大学,2019)注重学术界和语文界的联系,把王富仁对《孔乙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孔乙己》课堂教学中,提出了教学实践构想,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2)《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
关于《孔乙己》教学课例的研究是当下的一大热点,研究者们通过搜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孔乙己》教学的案例,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例如,王庆樾的硕士论文《<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 ——以饶美红、黄厚江、余映潮、肖培栋为例》(吉林师范大学,2019)认为当前小说教学中“套路化”和“程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而且呈现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论文中以《孔乙己》为例, 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三方面比较分析黄厚江、肖培东、饶美红、余映潮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讲授《孔乙己》的课例,在比较之中反思与提炼教学经验,形成小说教学的启示。
丁小琦的硕士论文《<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 ——以余映潮、黄厚江、肖培东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海南师范大学,2017)认为当今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存在把小说当成记叙文来教和按照小说要素教学的两种固化模式,导致教学缺乏小说味,也降低学生了学习小说的热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语文教学经验,这些教学课例汇聚着他们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论文中对三位语文特级教师进行大致介绍后,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得出了对《孔乙己》教学的启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①张敏.《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5.②陈丹.《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③朱金玉. 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D].聊城大学,2019.④王庆樾.《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 ——以饶美红、黄厚江、余映潮、肖培栋为例[D].吉林师范大学,2019.⑤丁小琦.《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 5 -
绪 论
(3)《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史研究
田芳的硕士论文《<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其内在规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整理出一百年以来不同时期的《孔乙己》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位置,解读特点,从中探索出支配语文教材变迁的某些内在规律,并且对现在教学现状做出反思。①苗顺芳的硕士论文《<孔乙己>教学史研究》(河南大学,2020)则是从史的角度更为系统地论述了不同时期《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价值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后揭示出《孔乙己》的教学史对当今教学同类型课文的启示。②这一研究内容的论文注重从“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孔乙己》的编排特点和解读特点。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中《孔乙己》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仍然不全面、不完善,侧重于对《孔乙己》教学策略和文本解读的研究,对于教材中《孔乙己》的编排方式及助读系统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两篇覆盖到所有中学鲁迅作品的硕士论文。牛之琳的硕士论文《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及课后习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是关于教材中鲁迅作品及其助读系统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对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内部要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归类,总结出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的编排特点与规律并且根据这些分析,在肯定现行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同时,针对鲁迅作品整体的编排提出了一些建议。③还有罗新梅的硕士论文《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及使用策略》(石河子大学,2020)对统编本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注释进行研究,把注释分为基本词汇注释、一般词汇注释、引文注释、专有名词注释这四类,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分别分析了鲁迅作品注释的特点和作用。并且与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发现编写者对鲁迅作品的注释随时代发展与教育特点进行了一些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看出,关于教材中助读系统的研究有助读系统分类研究、助读系统编写和使用研究、助读系统功能研究三种,关于语①田芳.《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其内在规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②苗顺芳.《孔乙己》教学史研究[D].河南大学,2020.
③牛之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及课后习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④罗新梅.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及使用策略[D].石河子大学,2020.
- 6 -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文教材中《孔乙己》的研究主要有《孔乙己》教学策略研究、《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史研究三种,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仅仅有两篇硕士论文。但是,这两篇硕士论文仅仅是立足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一版教材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关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鲁迅作品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和编写建议,从历时性角度来说,论证缺少时间的厚重感,从针对性的角度来说,对本篇论文研究对象《孔乙己》的覆盖较少。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空缺之处,用更长的时间维度,更聚焦的研究视角,尝试以《孔乙己》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内容,梳理《孔乙己》所显现出来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助读系统流变的线索,以助读系统各要素为维度,呈现出流变的脉络和特点,探寻更符合语文课程改革新浪潮、展现《孔乙己》教学新面貌的助读系统编排体系。
(三)研究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成立之后,所出版的教材一直是教材出版界的“风向标”,其出版教材都是当时的典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中挑选出四版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对《孔乙己》的助读系统编排进行研究。第一版是 1956 年版《文学》教材(以第三册出版时间为准),“汉语”“文学”分科版教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套分编型语文教材,在探索语文教材选文和编排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中共中央批准,召集张毕来、叶圣陶、吴伯箫等权威学者参与编写,代表新中国对语文教材的最初探索成果;第二版是 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地方主动担负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1986 年全国中  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教材编审制度由“国定制”演变为“审定制”,呈现出“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局面,该版教材就代表着这一转型时期的教材编写风格;第三版是 200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语文大讨论”之后,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初入新世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迎接 21 世纪挑战的紧迫时刻,为落实“为每个 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肩负我国新一轮基础
- 7 -
绪 论
教育课程改革任务的 2001 年版教材应运而生;第四版 2016 年版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材编审制度由“审定制”转变为“国定制”背景之下,教育部领衔,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的一版语文教材,也是当下的现行教材,因此,此版教材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时代性。这四版教材分别体现出各自时代的语文教育理念,都代表着当时人们对语文教材的认知程度,也是各个时代初中语文教材的集大成者,都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版初中语文教材。
《孔乙己》作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自从 1922 年被选入教材之后,便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是语文教材中的“定篇”,对《孔乙己》及其助读系统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探寻《孔乙己》助读系统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程度,同时,也可以借住其“定篇”不缺位的特点,更好地呈现出助读系统的流变全貌。因此,以这四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课文为研究对象,进而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流变的过程,力争呈现出全景式的流变脉络,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助读系统,尽可能搜集相关文献研究,将其梳理整合,总结《孔乙己》助读系统在各个不同版本教材中发生流变的本质及特征。最后,根据流变的脉络、流变的本质和流变的特征,结合最新语文教育理念,在肯定现行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编排新特点的同时,针对其中的一些不足分别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论文选题出发,搜集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原版教材、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等。围绕研究的内容与方向进行筛选,并经过归纳与整合,结合这些己有的研究成果与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2.对比分析法
 对人教社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版教材中的《孔乙己》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同版本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不同的编排方式和编排特点,进而分析出其发展演进的脉络以及呈现出的流变全景。
- 8 -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3.分类归纳法
对教材中《孔乙己》的助读系统和要素的数量和类型进行统计和分类,归纳出《孔乙己》这篇课文应有科学合理的助读系统的特点,并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五)创新之处
与本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现有研究结果都是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蓝本,以一版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助读系统各个要素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之后,结合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本文则是以人教社出版的四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单篇作品《孔乙己》助读系统流变的过程,呈现出全景式的流变脉络。因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新、时间跨度长、选取教材具有代表性、研究文本《孔乙己》课文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内容更为完整充实,主要关注不同年代的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演进流变脉络,同时分析对比不同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文插图、知识补白等各自所体现出的流变,之后总结出不同教材所编写《孔乙己》助读系统发生流变的特征,最后,以期对当今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修订有所启示。
一、理论之基: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
如果说,教材是学生“不出声的教师”,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助读系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①要求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编排科学巧妙,师生对助读系统的使用合理高效。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笔者从助读系统的概念辨识、缘起、编排依据、运用价值等方面开始探究。
(一)核心概念辨识
 通常来讲,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而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的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 9 -
理论之基: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
主要载体,学生用教材学,教师用教材教。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四大系统之一,起着连接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学术界对于助读系统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本质上基本相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阎立钦在专著《语文教育学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助读系统,指出“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二十一世纪初,顾黄初和顾振彪在专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指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部结构,一般来说包含着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两条线索分别是知识的线索和能力的线索,四个系统分别是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系统。导学系统又叫助读系统、提示系统,其实质性的要求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②助读系统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图表。石鸥在专著《教科书概论》一书中指出,助读系统或者助学系统,在国外多称之为教材的“支架体系”,是教材编写者为读者设计、帮助读者理解教材,以使读者方便地使用教材的手段和工具。严格来说,助读系统不仅帮助阅读和学习,它本身就是引领者,代表教材编写主体的思想,也就是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主题,具有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综合以上学术界的权威观点,本论文主要依照顾黄初先生的观点,助读系统就是教材编写者帮助教材使用者自如有效地使用教材的手段,是提高教材使用效果的得力帮手。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内容丰富多样,与《孔乙己》单篇课文直接相关的主要可以分为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文插图、知识补白这五种类型。
(二)助读系统的缘起
中国的语文教育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教育就是语文教育,包含着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哲学教育、政治历史教育以及自然百科教育,因此,专①阎立钦,倪文锦. 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8.②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③石鸥.教科书概论[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19:55.
-10-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门为语文教学编制的教材很少,这些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儿童启蒙识字的课本,例如流传比较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另一种是供青少年研读的选文课本,例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古代的这些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蕴含知识的文章汇编形成,并没有教材独有的编排体系,更没有辅助学生更好接受知识内容的设计。近代以来,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在沿海开设的学堂中开始逐步进行分科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危局开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参考西方的教育体制设立新式的分等、分科学堂影响极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创办新式学堂之风。并且先后颁布和实施《钦定学堂章程》(1902)和《奏定学堂章程》(1904),①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正式确立,语文开始单独设科 。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就此提上日程,发展至今,语文教材编制和助读系统设计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旧制文选改良突破时期。这阶段的语文教材放弃古老的诗文选本,重新编选文章,选文都为历代名家散文,不录诗词歌赋,散文又重点选录书、论、传、记、事、铭等体式,思想内容重儒家经典和传统思想,意在让学生学习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以及文学史。但选文编排方式突破单纯以时代先后为序,既以文章难度为序,又分大单元集中选读各种体式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有力条件。个别教材开始注意到对助读系统的编排,每篇选文都有题解、作者简介、夹评夹注、总评,重在不同体式或同一体式的不同课文的不同写作思路,意在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作思路。此时的助读系统刚诞生便发展较完备,为之后助读系统自身进一步发展和在语文教材中保持重要地位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建国,为新制文选创编探索期。五四运动以后,文化界、教育界同样焕发新生,语文教材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其“崭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文选新、思想内容新,大量现代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如鲁迅的白话小说、周作人的散文小品、郭沫若的新诗,陈独秀、蔡元培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议论文,以及一些优秀的外国作①石鸥.弦诵之声——百年中国教科书的文化使命[M].长沙南教育出版社,2019:168.②石鸥,刘学利.跌宕的百年:现代教科书发展回顾与展望[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3):28-34.-11-理论之基: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品都入选语文教材,这些反映新思想、新时代、新文化的文选进入语文教材,让语文教材紧随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第二是编排方式新,开始用单元组合的方法编排选文。以往的“单元”仅仅是把选文按时代、题材、体裁进行集中编排,每个单元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语文知识,到此阶段开始,教材编者们开始有意识地把语文知识、读写结合等内容编入教材,因此,开始探索更有效、更复杂的单元组合方式。代表成果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①以后,《国文百八课》成为编制语文教材的典范,单元组合编排方式也广泛成为教材编排的主流方式。第三是教材内部结构新,教材编者逐渐意识到语文教材虽然是文选型教材,但单纯堆砌文选的方式不能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因此,编者开始逐渐丰富教材的内部结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同时出现到教材中,并且开始就课文本身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编排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第三阶段,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为新制文选徘徊摸索期。呈现出在徘徊中发展,曲线式上升的发展态势,选文注重思想政治性,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强调教育要结合革命活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基本上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不够重视,缺乏系统、具体、有效的助读系统。但是,在这阶段也有突破时代局限,能够代表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编写最高水准的 1956 年版《文学》《汉语》分科教材,这套教材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实施语文分科教学背景下进行编写,教学目标明确、建立起完整的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编排方式创新、助读系统灵活。例如,插图的选用在《文学》教材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出版的四册《文学》教材中,插入大量精美的图片,数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减,插图内容主要是由名家所画的作者肖像、课文的画面、故事的情节,既生动形象,表现出课文独特的意蕴,又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这个阶段助读系统进一步完善,助读系统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并且开始考虑师生实际使用效果,是助读系统重要的发展丰富期,开始关注学生兴趣和实际使用效果。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新制文选守正出新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7.
-12-
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也焕然一新,社会各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眼光投向教育界,九十年代“语文大讨论”引发全社会对语文的讨论,以及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席卷全国,语文教育进入新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①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改变过去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转向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学习必备技能和关键品格;改变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转向注重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内容继续丰富的基础上,总体设计思想向“以生为本”靠拢,在关注课文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一阶段的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变化也促进了助读系统的发展。2001 年 7 月,国
务院通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多样化政策,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②资格核准通过后的出版部门编写好的教材,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就可以出版和发行。在倡导各出版部门编写教材后,打破过去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纲一本”的局面,以多样化为标志的教材发展揭开了序幕,众多社会资源参与到教科书编写过程,调动社会巨大能量加入到教材的建设之中,众多学者专家细微细致的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截至 2011 年,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 15 家出版单位的教材入选教育部教学用书目录,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就助读系统来说有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补白、有的注重插图的美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材编写有多方面批示,要求对包括语文在内的三科教材进行统编,以温儒敏教授为主编的团队历时四年完成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2016年秋季,全国大多省市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那么语文教材从统一到多样再到统一,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路径为语文教材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13-
理论之基: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
从助读系统来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吸收了之前众多版本教材中助读系统的长处,达到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发展的又一巅峰,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不同时代的教材勾画出不同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我们现在看来,自会有一番不同的体悟,助读系统出现的百年是徘徊中发展的百年,在助读系统已经成熟完备的今天,我们更有理由来回顾、来感受这一段缘起。
(三)助读系统的编排依据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是如此,理论经过大量的实践概括提炼而得出,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深度的开展,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编排自然在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众多流派、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螺旋式上升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是一切与语文教学相关活动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同时,编写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因此,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编写必须要体现课程标准的意志,助读系统所有的设计意图必须遵循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刚进入二十世纪,全国范围开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随后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由此兴起。2001 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改原先的“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课程标准”也产生了新的内涵: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具体学习内容的规定;第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统一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第三,课程标准寓意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也就是说“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①这样看来,课程标准是宏观的课程内容系统,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它仍然需要①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14-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助读系统的流变研究进一步细化为师生可以操作和学习的内容,这一性质决定了教材的编写必须有而且也应该有一定的创新空间。一般来说,课程标准越是笼统,教材的创新空间越大,反之,课程标准越具体,教材也就越束手束脚,当今的语文课程标准只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等方面做出宏观的规定与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着宽广的发挥空间和创新空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者需要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匠心独具,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丰富教材内容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细化为师生可以操作和学习的内容,助读系统便承担着此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得到外延相等,综合性一方面体现为语文所包含内容的综合性,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九流百家无所不取;另一方面体现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发挥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特点,推动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为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创造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说到“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①课标中的这些内容都对助读系统做了要求,助读系统应该通过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勤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获得综合性技能,并且要贯穿学生学习始终,逐渐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重点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和 18 个学习任务群,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材料组 织方式应该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言语经验,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deyu/3003.html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研究

下一篇:基于 STEAM 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 科普文教学策略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