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以滇西地区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15 18: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该论断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开展了不同视角和视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诚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人民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祖国完全统一。面对国内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行动指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识”
①;
在党十九大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要以此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夯实基层基础,一起做好民族工作。③在2021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④由此可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是当下各类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对此必须要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① 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②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③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④ 习 近 平 . 以 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为 主 线 推 动 新 时 代 党 的 民 族 工 作 高 质 量 发 展 [EB/OL].http://politics.rmlt.com.cn/2021/0829/623332.shtml.
 
绪 论
治工作是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①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这既是高校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研究的选题,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 研究意义
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新任务的背景下,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高校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次,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也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民族工作的相关理论。再次,更现实的意义是以滇西地区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有利于促进滇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有利于维护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开展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国外还没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共同体”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研究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最初意义上是与地域、血缘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演变为与国家、人民、主权有密切联系的政治概念。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本质上是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③斯大林对民族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03):2.②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0.③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壑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6.
 
绪 论
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①通过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共同体”,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但是也可以看出,由于受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民族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加工和综合,批判的运用。
2. 关于共同体的研究
最早对“共同体”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其认为共同体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可以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其中精神共同体是真正属人的、最高级的共同体类型②。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将共同体比喻为一个温暖的、舒适的庇护场所,也或是一个“家”,认为共同体是安全的标志,人们在这个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与稳定。同时,共同体也给个体带来归属感。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共同体进行批判,认为其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并指出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应该先是由“自然的共同体”,然后演变为“虚幻的共同体”,最后是要达到“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在这个“共同体”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④因此,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出共同体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受血缘、地缘、语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情感、心理、精神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共同体能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在这个共同体里人们会获得安全感,并且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共同体。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其共同体只能是想象的、虚幻的共同体,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是比较丰富的了。截止 2021 年10 月 17 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知网检索发现,期刊论文 839篇,硕博论文 115 篇。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检索发现,共有期刊论文 114 篇,硕博论文 55 篇。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国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M].中央民族出版社,1913.② 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4.③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④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绪 论
1.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研究
对其内涵的研究,学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认同论。杨鹍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种认同既是国家认同,又是民族认同,但更重要的是共同体认同。①郎维伟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②郭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是升华对祖国的认同,既涵括民族认同也内廓国家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第二种是意识论或意识集合论。哈正利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集体身份认同,包含国情家底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④。陶文昭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意识、法治意识、共同的地域意识、共同的语言意识及共同的文化意识等五种意识。”
 
第三种是心理学的角度。青觉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发现不管是认同论,还是意识论,也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都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的研究,前辈们的研究思路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提供了许多指导。
2.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研究
对于其意义的研究,通过对众多学者的观点的提炼,发现都是围绕“两个大局”来展开的,或者说由此来推出其意义的,均认为其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其中彭谦认为能最大限度唤起各民族积极投入国家建设,促进民族团
 
绪 论
结,提升社会凝聚力,最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巴特尔认为是凝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纽带,是凝聚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张全省、刘晓勇认为是奠定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③。由此,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并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3.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研究
关于其路径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汇总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加强认同方面。陆卫明等提出要深化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共同体的认同。④杨鹍飞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来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是从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李秀敏呼吁,要注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重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完善民族政策。⑥哈正利主张要强化“以人为本,心物并重”的民心意识;要强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包容意识。三是从文化方面。张志远提出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牢固树立各民族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法治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四是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杨胜才、赵继伟主张要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⑨褚远辉还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研究展开了详细的梳理,并进一步论述二者的关系。五是从民族语言的使用方面。李秀华认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言是铸牢的有效工具,要加强教育和运用。⑪以上学者均从不同的方面,对铸牢的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可以看出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其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路径还有待加强探究,
绪 论
还有待构建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可传播的、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4. 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大概分为两个方面。有的从不同类型的高校的角度进行思考,主要聚焦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开展铸牢工作;有的从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针对各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如何进行培育。因此,已经比较丰富了,既有涉及为什么,又有涉及怎么办,既有提出观点,又有提供有效路径,值得一一陈述。一是从不同类型的高校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杨胜才认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向,应该高度重视。①由此,在民族高校方面。苏淑敏认为要聚焦民族高校,以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助力于各民族学子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②刘吉昌等认为民族高校需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把握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认知的特点,挖掘和利用好本区域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助力于共同体意识的铸牢。③在民族地区高校方面。包银山认为“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是从高校的其他视角进行的研究。在高校思政课方面,邓娟认为要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环节。⑤吴月刚提出要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在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在授课教师等方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⑥在具体融入思政课程方面,狄鸿旭以“纲要课”为例进行具体阐述。⑦刘玉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⑧包海燕等还从图书馆文化育人的角度来增进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⑨谭天美等从高校校园文化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认同。⑩① 杨胜才,余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08.② 苏淑敏.基于“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 究,2020-10-01.③ 刘吉昌,徐润.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思考——以贵州民族高校大学生情感认知调查为例[J].兴 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2-25.④ 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08-15.⑤ 邓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0-06-15.⑥ 吴月刚,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08-11. ⑦ 狄鸿旭,杨宗丽.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料”选择与实现路径——以“纲要”课为中心[J].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20-10-20.⑧ 刘玉.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2020-06-15.⑨ 包海燕,李楠楠,王媛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J].2020-11-15.⑩ 谭天美,刘燕群,欧阳修俊.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5-05.
 
绪 论
三是从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有的以一般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有的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重点对象进行研究。李海凤认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肩负着实现历史重任,承继着历史使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①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重点对象的研究。蒋如娟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是民族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对其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四是高校铸牢或者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郭颖从建立民族交流平
台、开展实践教育、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校园环境、打造网络平台等方面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王玉刚认为要深刻认识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思政教育,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理论探索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对国内现有研究的梳理,国内的相关研究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力的借鉴。但文的写作留下一点空间。滇西地区高校地处我国的西南,云南昆明的西部,属于边疆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能为滇西地区高校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从而推进滇西地区高校铸牢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简称,下文如有出现,其意也同)的开展,并进一步取得实效。
(三) 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国外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还没有,但是对“民族”和“共同体”的研究比较早,值得学习和借鉴。国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大部分学者都主要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路径的研究;还有部分学者立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的研究。但可以发现,有的学者主要是以“大学生”为关键主体进行研究,而有的学者主要是以“高校”为关键主体进行研究。在以“大学生”为关键主体① 李海凤,卢林保.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08.② 蒋如娟.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现代交际,2019-12-15.③ 郭颖,余梓东.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23.④ 王玉刚.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9-20.
 
绪 论
的研究中,有的从大学生的角度,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研究;有的还只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专门研究。在以“高校”为关键主体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从高校的角度,整体上、宏观上进行研究;有的从民族高校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民族地区高校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从高校的微观视角进行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由于所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的角度和内容也有不同。因此,可以发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在已有的研究中还没有达成一致,需要进一步交流和探讨;关于铸牢的路径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五个认同”、“交流交往交融”、“文化”、“民族团结”、“通
用语言”等方面,大多也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微观方面路径还有待加强探究,还有待构建一套可复制、可传播的普遍的实施路径。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的成果还很少,硕博论文还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能更好的认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更能突出高校的责任,更好的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好的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还没有以滇西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样本的研究,这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一点空间。滇西地区高校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的西部,属于边疆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滇西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滇西地区高校铸牢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维护滇西这一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滇西高校的力量。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deyu/3005.html

上一篇:基于 STEAM 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 科普文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教学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