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探究

发布时间:2022-08-15 18:2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先民们用智慧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成就之一,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以及抗疾病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09 年 4 月,国务院印发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抓好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并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规划。①2015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周年贺信中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② 2016年 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首次从战略层面规划了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并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③ 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由此不断推进。2021年 1月 19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指南》,其中有涉及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内容,即历史学科要在初中阶段介绍中医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医在救死扶伤、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学习医者的仁爱之心;高中阶段介绍中医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医阶段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天人和谐等思想。④ 此文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2009年4月21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9-05/07/content_6230.htm。②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2015年12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2/content_5026645.htm。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国发〔2016〕15 号)》,2016年 2月 26日,
 
是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课程的明确要求。同年 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①由此可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大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教育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势在必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亦是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着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开创中医药文化教育新路径。2.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挖掘与运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借鉴。3.研究意义第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第二,中医药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合理饮食等方面有着指导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利用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丰富人生哲学与道德伦理思想进行生命观与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1.关于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研究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价值何在,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研究。朱红英指出中医药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防治”的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2021年 2月 9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09/content_5586278.htm。
2
疗观利于推动当前的医疗改革。①许凤秋从哲学、文学、审美、文化传播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②。有学者③关注中医药文化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有学者④认为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前提。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再次让中医药文化成为热点,为此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如杨艳梅、黄姗回顾了武汉抗疫过程中中医药的治疗方案与案例,指出在大疫面前中医药勇挑历史重担,再次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医药的伟大,当今发展中医药要遵循规律,坚持原创,中西结合构建医学新模式⑤。魏春宇、杨丽娜指出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深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两者同出一脉,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中医药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做出了巨大贡献⑥。2.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不少学者关注中医药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徐颖洲等对如何利用中医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健康观、生命观开展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提出建议。⑦苏森森、王未强认为中医文化中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济世悬壶”仁爱观、“动而不已”恒动观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⑧ 马建军指出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完善青少年的生命观,培养其人格,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推广⑨。育人的主阵地是校园,中医药文化如何进校园,王国强认为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依据对象设计具体内容、努力探索新途径。⑩傅文第指出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要始终中医药文化历史为主线,以医史文献为基础,贯穿人文医学内涵,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更好传承中医药文化。11何清湖、陈洪是从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编写的角度去分析其应该要处理好的十个关系12。闫士翔、毛雁荣分析了当①朱红英:《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医学与社会》2009年第 22期。②许凤秋:《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如何促进中医的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③张宗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1期。④牛素珍:《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论析》,《中医药文化》2020年第 15期。⑤杨艳梅:《从武汉抗疫看中医药文化认同与新的医学模式》,《中医药文化》2020年第15期。⑥魏春宇,杨丽娜:《参与全球疫情防控:论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16期。⑦徐颖洲:《从古今中外生命教育看中医文化对当代生命健康教育的启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第 21期。⑧苏森森,王未强:《中医文化与人生观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⑨马建军:《陇西县义教阶段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 2期。
⑩王国强:《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3月 1日,第 1版。11傅文第:《加强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传承》,《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12月 18日,第 3版。12何湖清,陈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重在进课堂》,《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8月 9日,第 3版。前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目的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新模式①。在具体的实施对策上,有不少成果,如杨璞②、张安然等③、徐中平等④均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提出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对策。刘巧、高峰提出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与课堂教育结合、与体育教育结合、课外参观四个进校园的建议⑤。高琛提出中医药进校园、进课程应遵循实施策略中强调“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值得关注⑥。在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上,李萍介绍了北京市开展中医药进校园的项目,并分析其成效⑦。崔敏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经历,介绍了如何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班级活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⑧。何贵新、秦伟彬等就南宁市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与需求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并提出相应建议⑨。王曼宇总结归纳了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状况,并在对北京 5所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强调体验式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⑩。由上可知,自中央出台有关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政策以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逐渐成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颇丰,这有助于本文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现状,为写作指明方向。3.关于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历史学科作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如何做好中医药文化教育,以此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如肖晓红论述了医学史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与作用,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岳麓版、川版四种教科书在医学史方面的编写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提出了医学史教学的几点建议11。这为本文在进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梳理提供借鉴。杨乐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外化与外延、发展成就与现状,并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开展中医文①闫士翔,毛雁荣:《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探索》,《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年第 15期。②杨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形式多样》,《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4月 7日第 3版。③张安然,徐彩云:《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 5期。④徐中平,王玉鹏:《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智慧健康》2018年第 27期。⑤刘巧:《中医药文化传承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 51期。⑥高琛:《东北育才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策略》,《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 1期。⑦李萍:《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探索》,2013中医中药健康行第八届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峰论坛文集,北京,2013年,第 23页。⑧崔敏:《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班级特色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 2期。⑨何贵新,秦伟彬:《关于南宁市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大众科技》2018年第 10期。⑩王曼宇:《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价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1肖晓红:《四版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化教育的具体途径。①朱仲秋全面梳理了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搜集了历史教科书外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学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以上关于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主要梳理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补充课外中医药文化资源,并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以及提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相关建议。这为本文重新梳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运用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及教学提供了借鉴。可惜此类研究成果仍偏少。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这些研究都是采取片段式的教学。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只指明方向,并没有详细的活动方案。这些方面也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地方,希望能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可行方案。当前研究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论文较少。本文拟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意义、现况、存在问题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历史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思路,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可挖掘和可利用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学和教育学中的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课例实践等相关研究方法,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文献研究法文献法是指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本文整合了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借助网络数据库搜集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通过阅读中医学相关著作,以期对中医学、中医药文化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论文写作需要,总结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相关学术论文、期刊。反复研究与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相关的言论、政策、文件,了解中医药文化教育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①杨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医文化教育探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②朱仲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5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通过制定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根据问卷的回答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进行了问卷设计,对当前中学教师与学生对于中医药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况进行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为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思考方向。3.课例实践教学实践是本文展开论证的重要支撑,本文还将遵循案例教学的要求,撰写教学设计,并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课例实践活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意义(一)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众多伟大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来不断完善发展,一直被中国人民所沿用,它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上是科学有效的。现如今中医药文化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区,是当今与西医并驾齐驱的中国原创医学。从学科内涵而言,中医学与中药学是两门既紧密相连又各自发展的学科,“中医学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天时、地理、物候、以及阴阳、五行等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医学。”①“中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传统药物基本理论、实践经验以及药物来源、采制、炮炙等一系列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防治疾病的药物古代多称为药,有时也称药物,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始有中药之称,其目的是与西药区别。”②由此可知,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而中药学又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而“中医药”这一称谓是为了区别于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所以中国医学界将自身固有的医学称之为中医。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将中医药的概念定义为: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防治疾病理论的医学体系。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起的,长期以来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直至 2005年 8月,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③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概括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④由此我们可了解到,中医药文化是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同时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属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①《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 261页。②吴贻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 1页。③海霞:《“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定义》,《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08月 25日,第 1版。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7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盘继承。因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与精华,而且也受到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医药文化也存在着糟粕部分。特别是在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时,要善于辨别,既要弘扬优秀的文化,也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国繁荣昌盛的强大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和范例。中医学以腑脏经络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重要特点。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大体包括中医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
1.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无论在生理活动还是病理变化等各方面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各个器官相互联系和配合,以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行。在病理上各器官之间,则又是相互影响或相互传而发生疾病。同时,无论是人体的生理还是病理又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①所以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都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不仅要治疗病变器官还要调理未病变的器官,从而通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也要注重起居饮食,促使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此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观念颇有契合之处。
2.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指“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对所搜集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当前阶段病位、病性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是中医立法处方用药、取得疗效的关键,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髓。”②“辩证”就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从患者身上搜集到的有关病症并加以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①《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 263-264页。②宋美芳:《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概述》,《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8候”。“论治”是针对“证候”所采用的相应治法和方药。这一诊治方法主要是着眼于疾病的本质来认识和解决疾病。①中医讲辩证,并不是讲病,讲病也包括其证,主张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所以常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现象。3.“预防养生”的防治观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还有着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中医向来强调防重于治,提倡养生保健。其中“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健康养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已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以此为基础,阐发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见解,形成了中医已病则治、不如预防而无病的观念。据此,中医提出了通过养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思想,并形成了中医养生体系。如:注意跟随季节变化调节起居饮食的四时调摄法;注重道德修养和调节心态的
精神调摄法;服用保健方药的药物养生法;练习功法,强身健体的锻炼养生法等。4.“以仁存心”的道德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孔孟将“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虽然“仁”在儒家学说中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其核心主要是指爱与慈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的爱,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中医视为“仁”的代表之一,例如“仁医”、“仁术”、“妙手仁心”都是“仁”的重要体现。正所谓“医者,仁也”,中医实际就是一门尊重生命、关爱病患、服务社会的职业,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道德理念。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急备千金要方》中就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观点,“精”就是要有精湛的医术、“诚”就是要有崇高的品德,这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必须恪守的职业准则。历史大凡名垂青史的医家,他们不但具有高超精湛的临床医术和慧眼匠心的理论创新,还具有“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悲悯苍生、济世活人的价值信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下,一代代医者们为之而奋斗,激励着他们始终追求真、善、美,砥砺他们革故鼎新。这也是中医学理论学说能够不断走向完善、成熟,临床应用逐渐趋于系统、全面的重要推动力。①魏子孝,聂莉芳编: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deyu/3007.html

上一篇: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教学研究

下一篇:来华留学生汉语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