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傣族织锦的时尚设计实践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1 14:09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图表目录 VII
第 1 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4
1.3研究现状 6
1.3.1学术理论方面 6
1.3.2实际运用方面 9
1.4本文研究方法 9
1.5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0
1.6应用研究路线 11
第 2 章 傣族织锦相关概述 12
2.1傣族织锦的起源及其发展沿革 12
2.2傣族织锦织物的主要特点分析 13
2.2.1傣族织锦的工艺特点 13
2.2.2傣族织锦的图案特点 15
2.2.3傣族织锦的颜色特点 16
2.2.4傣族织锦的材质特点 17
2.3 织锦在傣族服饰上的呈现分析 19
2.4本章小结 21
第 3 章 当代织锦时尚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22
3.1织锦相关概况 22
3.2织锦的时尚设计应用分析 23
3.2.1宋锦-厚重且精致、复活传统古画 23
3.2.2云锦-绚烂又立体、高级定制设计 24
3.2.3黎锦-简单纯粹而流畅、独具文化衬托韵味 25
3.2.4蜀锦-华丽显大气、原汁原味应用 26
3.3傣锦时尚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27
3.3.1傣锦服装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27
3.3.2傣锦视觉设计案例分析 30
3.4本章小结 33
第 4 章 傣族织锦在现代审美背景下的应用探索 34
4.1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研究 34
4.1.1调查结果统计 35
4.1.2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36
4.2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行性分析 39
4.3用户访谈与分析 40
4.4市场需求调研总结分析 40
第 5 章 傣族织锦的时尚设计实践 42
5.1傣族织锦的时尚设计实践 42
5.1.1设计实践路线 42
5.1.2灵感来源 42
5.2设计过程 43
5.2.1流行趋势的调研 43
5.2.2面料和色彩的选择 44
5.2.3图案的提取和应用 45
5.2.4廓形结构的选择 49
5.2.5细节的设计与处理 50
5.3效果图及样衣制作 51
5.4本章小结 57
第 6 章 傣族织锦创新载体选择思考 58
6.1傣锦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 58
6.2基于市场调研创新思路总结 58
6.3 傣族织锦对现在服装设计的启示与意义 59
6.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9
参考文献 61
附录 64
附录 1:关于民族纺织手工艺品与傣族织锦创新研究的问卷调查 64
附录 2:关于傣族织锦在现代服装上的时尚设计调研 68
附录 3:用户访谈 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4
致谢 75
图表目录
图 1 :傣族在世界的主要分布 1
图 2 :傣族在中国的主要分布 2
图 3 :论文应用研究路线图 11
图 4 :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纺织女 13
图 5 :传统木质梭子 14
图 6 :云南傣族传统的木质织机 14
图 7 :云南傣族织物织造基本流程 14
图 8 :傣族织锦中的颜色提取 17
图 9 :傣族妇女染布 18
图 10:傣锦染色所用的草食 18
图 11 :傣族女性传统服装 19
图 12 :傣族女装套装系列 20
图 13 :傣锦纹样 20
图 14 :筒帕 20
图 15 :披肩 20
图 16 : 2019BT & 上久楷秋冬系列大秀 23
图 17 : 2015 劳伦斯许云锦礼服大秀 24
图 18 : 2021 荷木春夏发布会 25
图 19 : 2020 高正雅装时装发布会 27
图 20 :傣锦设计系列一 28
图 21 :傣族系列设计二 29
图 22 :傣锦创新图案的创意设计 30
图 23 :万象牙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创作“非遗傣锦家居套装” 31
图 24 :纳勐海茶叶公司的普洱茶叶外观设计 31
图 25 :傣锦文化元素视觉演绎系列之乐堡啤酒限量版包装设计 32
图 26:塔曼餐饮品牌傣家特色菜平面设计 32
图 27 :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纺织品的态度 37
图 28 :对于购买民族设计元素产品的意愿调查 37
图 29:消费者最期待的民族设计元素 37
图 30 :消费者对傣锦在不同服装类型中的偏好 38
图 31 :消费者对傣锦创新的期待 38
图 32 :消费者对傣锦图案的期待调查 38
图 33 :消费者对傣锦图案工艺的表现方式的选择 38
图 34 :通过 logistics 回归结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39
图 35 :基于傣族的时尚开发设计实践流程图 42
图 36 :设计实践灵感来源 43
图 37 :消费者对傣锦在不同服装类型中的偏好 44
图 38 :光泽类面料之醋酸面料 44
图 39 :光泽类面料之丝绸面料 44
图 40 :设计实践色彩提取 45
图 41 :设计实践之孔雀图案提取 46
图 42 :醋酸面料刺绣实验效果 47
图 43 :丝绸面料刺绣实验效果 47
图 44:刺绣图案在服装纸样上的定位 47
图 45 :孔雀图案的机器刺绣效果 48
图 46 :几何图案的傣族织锦 48
图 47 :图案提取 48
图 48 :傣族女子服饰 50
图 49 :褶裥设计 51
图 50 :“锦瑟”系列服装效果图 51
图 51 :第一套效果图 52
图 52 :配色实验方案 53
图 53 :第一套实物配色对比 53
图 54 :第一套成衣实拍 54
图 55 :成衣上孔雀图案刺绣细节 54
图 56 :第二套刺绣款效果图 55
图 57 :第二套无刺绣款效果图 55
图58:第二套成衣实拍① 56
图59:第二套成衣实拍② 56
图 60:细节实拍 56
表 1 :研究现状分类统计 8
表 2 :傣族织锦图案整理 15
表 3 :不同分类的织锦 18
表 4 :当前代表性织锦的图例及名称 22
表 5 :数据人群分析 36
表 6 :用户访谈内容汇总 40
表 7 :数码印花图片与实物对比 49
 
 
 
 
1.1 研究背景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成为当下具有重大意义与探讨价值的研究主 题。新时代下,文化自信是我国现代化全面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党的十九 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 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民族文化在新 时代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又是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 兴的重要部分。同时,报告中亦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 育新型文化业态。”因此,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探索发掘及创新改进成为当前亟
 
提及,其文化与历史都较为悠久,加之,优渥的地理生存条件为傣族人民提供了
艺术创作与发展手工纺织业的肥沃土壤,其最具代表性与民族特色的当属做工精
 
习俗、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丰富。
经过长期发展,傣锦纹样与工艺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迭代,与其他少数民族及类似
的文化艺术品相比,更易于与现代化的审美理念相融合,其创新与应用的效果也 会更为突出,这也是本文选择傣族织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当前,傣族织锦在民间代代传承,也得到了关注与重视,学术界与政府也积 极思考保护之道,采取保护措施。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重视且相继出台一系列
政策文件着力于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中央发布的全国性文件来 看:2017年十九大报告为近年来的政策提供了指导方向,其中明确要推动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1年3月发布的 《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 3 月 5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包含:“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政策实施方向。同年8月, 中央出台专门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2021 年 8 月 1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意见》的通知],其中包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阐释、宏观指导意见及 多项各方面细化保护措施的要领,其中包含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加强分类
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合理利用、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等方面。
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还得依靠地方来具体落实:就傣族主要分布的
云南省亦逐步加大对于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文化振兴的重视程度。早在2008 年,在云南省政府制定的保护计划推动下,傣锦成功被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入到民族文化的名片,迎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发展机遇。 2016年,《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6 年 11 月 4 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6 — 2020 年)]中指出发展重点及方向,要 “以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刺绣和织锦为基础,打造“云绣”、民间扎 染刺绣、“云锦”系列产品及品牌,促进染织刺绣布艺品业加快发展。”2018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8年1 月2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实现资源整 合、协同发展。”不仅如此,历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有涉及到要加强 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傣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困境与阻碍。首先,傣族织锦本身表现 形式较为单一,存在创新难度,并且应用场景单一、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新需 求,在现代化的当下已面临创新瓶颈。其次,织锦织造人员流失、织造技术趋于 封闭,由此带来了产业化不足,与市场化经济追求的效益产生差距。最后,社会 大环境对傣族织锦仍然缺乏广泛认知、对其认同度也相对不高。
现有的研究对傣锦自身优势与特点梳理不够深刻,对于织锦等民间工艺的创 新与传承往往泛泛而谈,针对性不足。面对当前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与应用出现的 种种困境与瓶颈,本文立足于傣锦自身优势与特点,挖掘其潜在价值,具体结合 傣锦特点,研究创新与应用,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 化自信。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包含了介绍傣族织锦、分析其特征与价值、探索不同领域的创 新应用等方面。结合傣锦特有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开展服装领域的创新及应 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傣族织锦创新方式与传承应用的优化角度,为傣族织锦 注入创新活力与现代元素,提升傣锦融入当前现代化社会的能力,丰富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路。
助力提升傣族织锦知名度。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傣锦需要为更多人所 熟知,使大众聚焦傣锦、了解傣锦、关注傣锦、渴望探索傣锦,也使更多人开始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深入掌握与理解傣锦所具优势,加强针对性创新及应用研究。通过梳理傣锦 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从傣锦的材料质地、色彩视觉、纹样构成与文化价值等 方面挖掘傣锦的内在价值,突出傣锦自身的特点与独特优势,发扬文化传承精神, 论证傣锦可现代化的理论可行性与突出傣锦融入现代化的优势,使傣锦创新与应 用的具体研究根植于此,以此为源,创新拓展。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傣锦自 身的美学特征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以求更好地弘扬其艺术价值。
丰富良好的创新方式帮助傣锦走出大山。通过对傣族织锦在纹样上、技术上 等方面的创新应用研究,结合具体方法,对傣族织锦图案进行创新性改良。现代 化的潮流之下,单纯封闭的民族手艺,走不出大山与乡村,唯有创新和与时俱进 才能带来一线生机与活力。想要傣族织锦打破封闭的恶性循环,能够“引进来, 走出去”,傣锦自身的创新与优化必不可少,提出能达到良好效果的改进方法、 创新方式十分必要。
提出傣锦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思路。本文从提升文化认同等方面,提出具 体有针对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使得傣锦应用具有可行的改进优化路径。傣锦的 发展困境不仅有自身内在原因,还面临外在不利环境等因素。当前傣锦产业的经 济效益不够良好,市场需求不足,产业品牌塑造无力,社会大环境与文化认同度 不高,还需进行更多方面的探索,如可持续发展等研究。
1.2.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宏观指导的发展意义、可具体实践的现实意义与较深刻的理 论研究意义。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内在根基与精神内涵的核心落脚于其文化传 统。
其一,傣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繁荣起到积极作 用。傣族织锦是傣族人民生活、文化、艺术与宗教的集合,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 具有文化气息和宗教色彩,从中可以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外在表达与内涵 意义。傣族织锦的创新性传承可以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能有效带动当地 经济发展,在较为贫困的地区助力我国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加速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在当地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发展当地特色民族产业。
其二,傣族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承有利于我国对外交流,打造文化品牌, 建立文化认同。傣族文化于地理上处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临近东南亚诸国,同 时也临近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创新与推广傣族文化有利于其通 过“一带一路”走出中国,形成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广至东南亚, 甚至走向全世界。故而,探索与研究傣锦,能让更多人知晓傣族织锦与了解傣族 人民,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使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更加得到重视。
其三,本文研究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理念,为以傣族织锦为代 表的一类民族非遗文化发展尽绵薄之力。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 黔西县,点赞苗绣,这也是对以绣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肯定,我们要认真学习 领会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认识到傣锦也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员,要发扬光 大,贡献力量给扶贫产业及乡村振兴。本文的研究为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探 索与传承发展的路径,为傣族织锦一类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与传承发 展及应用提供具体指导,帮助其解决处于转型时期对市场依附性较大等主要问 题,挖掘与提升傣族织锦的审美文化价值及其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有助于其突破自身发展困境与创新瓶颈,具有较为重要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其四,本文基于傣族织锦等非遗文化所进行的创新设计,为设计师提供民族 设计的思路,丰富现代服装的艺术语言。傣族织锦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其绚烂的色彩与充满民族特色的纹样图形都是宝贵的设计来源,拓宽了设计思 路。通过设计实践,鲜明的民族特色结合现代的美学需求,为当下中国服装设计 提供更具有中华文化特点与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语言,更有利于现代设计的 现实意义思考。另外,本文也为民族艺术文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填 补傣族织锦应用上的理论空缺,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性继承 完善学术研究,为具体实践操作完善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
1.3 研究现状
1.3.1学术理论方面
目前国内对云南傣族织锦的研究往往将视角放在其保护与传承、图案艺术、 织造工艺等方面,以及立足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分析其审美变迁和文化价值。 有少部分的学位论文研究云南傣族织锦在服装上的创新运用。除此之外,较少的 学者聚焦于现代的服装创新以及可持续的应用研究。
综合现在国内外的研究,梳理研究现状如下:
(1)关于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的研究 陈洁在《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7.]对傣族服饰色彩、款式、材质 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艺术研究和审美分析,并对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进行探 究,研究其中对现代服装的可取之处。陈婧在《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陈婧.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9.]深 入研究傣族织锦图案的组织形式和题材分类,并将傣族织锦图案与云南部分民族 织锦进行对比,对傣族织锦图案的传承与利用进行探讨,更加吸引眼球。高乐、 王宏付在《傣锦与南通色织土布图案的比较分析》[高乐,王宏付.傣锦与南通色织土布图案的比较分析[J].丝绸,2012(9): 66-69.]中,将傣族织锦和南通色织 土布纹样进行颜色对比,分析差异及成因。在《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 样探源》[向致寰,王羿.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J].理论研究,2017: (05) 47-48],向致寰、王羿则是选择对傣族织锦纹样中的代表性图案象纹样进行 研究,通过大象纹样及其于傣族民族人民心中的解释与阐述,并且列举代表性的 象纹样,解释其蕴含的意义。
(2)关于傣族织锦的织造工艺的研究 在《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掘》[王秀霞.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掘[D].苏州大学,2012.]一文中,王秀霞研究发现傣 族采用一种类似纬二重的组织,其中平纹组织为变化的斜纹。整理分类傣锦织机, 分为多综多蹑机和地花本机。在《云南傣族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高乐.云南傣族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2.]中,高 乐将傣族织锦分为工艺流程和工艺结构两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对实物进行分析, 解析对西双版纳的傣锦和德宏傣锦的纹样及其组织结构,分析两种傣锦在工艺上 体现的风格差异。同样的《西双版纳曼暖典寨傣族织锦工艺调查研究》[解梦伟.西双版纳曼暖典寨傣族织锦工艺调查研究J].名作欣赏,2019 (04) : 79-80],解梦 伟通过实地调研西双版纳曼暖典寨傣族织锦工艺,对其原料、工艺流程进行记录 和分析,阐述傣族织锦的准备工作以及织造过程。
(3)关于傣族织锦的传承和保护 晓飞在《傣族手工织锦技艺》[晓飞.傣族手工织锦技艺[J].版纳,2007(10): 36-43]中,通过对傣族手工织锦技艺的基本内容和 基本特征进行介绍,以及傣族手工织锦在部分地区的传承情况的分析,说明傣族 手工织锦技艺的濒危状况,提出对傣族手工织锦技艺的保护建议。在《傣族传统 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宋宁,王绍伟.傣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一一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J].艺术教育,2017(Z4):170-171.]这篇文论中,宋宁、王
绍伟通过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手工艺为例,对其发展进行论述,找到发展 的瓶颈,探索傣族织锦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模式,找出有效的传承方式, 使其实现自主生存的良性模式。同样的玉章在《傣族织锦里的文化和传承》 [玉章.傣族织锦里的文化和传承.J].视野,2018:64]一 文中提出在原汁原味的保留傣锦形式和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如何创新和发展傣 锦。
(4)关于其他民族元素的服装创新应用 蒋超伟在《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蒋超伟.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0.]论文中,以黎族 织锦元素为落脚点,通过对黎族的织锦概况、美学分析和现代服装审美的关系, 最终将黎族元素在服装上进行应用。在《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 应用研究》 [尤伶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文中,尤伶俐选取研究对象为凉山彝族服饰元素,研究其款式、色 彩、工艺、配饰四个方面,分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可行性,丰富 了现代服装中的民族语言。在《满族传统图案在现代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汤博.满族传统图案在现代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沈阳航天航空大学,2018.] 论文中,汤博从满族传统图案出发,概述满族传统图案的特征、总结现代时装图 案的特点,研究满族传统图案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使用手法,提出应用原则。
另外,金少萍在《场域视阈下傣族织锦艺术审美及其变迁_以西双版纳曼暖 典村为个案》 [金少萍,王璐.场域视阈下傣族织锦艺术审美及其变迁一一以西双版纳曼暖典村为个案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 2015(9) :133-142.]中,运用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解读,细致分析曼暖典村傣族织锦
纹样和色彩,总结它的纹样及色彩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骆鋆墁在《傣 锦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运用》20中,对傣族的概况和傣锦进行系统的研 究,同样也以服装的角度出发,探讨傣锦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应用,为本文提供 参考。
表1:相关傣族织锦论文研究现状分类统计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研究类型 论文名称及作者 关键词
图案艺术 《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陈洁 傣族、傣族服饰、傣族服饰图案、
艺术特征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陈婧 傣锦、织锦图案、蜀身毒道、文
化内涵
《傣锦与南通色织土布图案的比较分析》
王宏付 傣锦、南通色织布、图案、色彩、
对比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
源》向致寰、王羿 象纹样、傣锦、表现形式
织造工艺 《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
掘》王秀霞 组织机构,傣族织机
《云南傣族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高 乐 傣族、组织结构、织造工艺
《西双版纳曼暖典寨傣族织锦工艺调查
研究》解梦伟 历史发展、工艺调查
传承与保护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晓飞 基本特征、文化价值、保护意见
《傣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宋宁、王绍伟 西双版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保护
《傣族织锦里的文化和传承》玉章 概况介绍、文化传承
其他民族元
素的创新应
《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的应用研究》尤伶俐 凉山彝族服饰、元素色彩分析,
与现代服装的可行性分析
《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 黎族织锦、现代服装设计、应用
20骆鋆墁.傣锦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运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3.
 
用研究》蒋超伟 分析
黎族织锦、现代服装设计、应用分析 满族传统图案、创新设计
《南通色织土布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杨飞 南通色织土布、色彩、保护、可
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傣族织锦的图案艺术以及织造工艺上,很 少从服装的角度思考傣族织锦的创新和发展,且根据傣族织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较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3.2实际运用方面
傣锦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其能反映出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正因如此,傣锦成为了傣族人民生活的记录带。傣族妇女们精美的服装上离 不开傣锦的装饰,除此之外,傣族妇女的披肩、筒裙都是用傣锦织造而成,他们 会在筒裙上绣上纹样来装饰自己。此外,傣锦也应用在傣族人们的日常用品“筒 帕”等配饰上,生活用的被面、床单、门帘以及嫁妆等均为傣锦织成,都带有美 好的祝福和寓意。傣族人们信奉佛教,傣锦常常被织造成佛幡,作为祭祀用品悬 挂在寺庙中。
然而,傣族织锦的实际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其工艺市场与从业人 员的流失,自身存在尺寸局限性等问题。所幸,傣锦工艺技术在2008 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良好的发展机遇随之打开。傣锦在现今 社会传承主要还是需要思考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商品市场、符合人们的审 美观念。从设计源头上着手也是改变困境的有力手段。为了扶持傣锦,当地的政 府和企业都在努力成立生产合作社,走出了一条“政府——企业——农户”的产 业化道路。
1.4 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五种方法。首先以文献研究法对傣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 理,对傣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用比较分析法对织锦时尚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品牌织锦的设计手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一些经验,为之后的创新实 践提供思路。进而用数据解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利用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对民族 手工艺品的喜好和相关立场,最后以设计应用法将形成的创新方案落实于现实设 计当中。具体介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 文献研究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关于云南傣族织锦领域的研 究书籍、文献、史料、相关报道等材料,更加全面与深入了解云南傣族织锦的概 况,从中提取文献研究要点,梳理已有研究方法、过程与结论,从而为研究云南 傣族织锦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二)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当今品牌运用傣锦的方式与手法进行比较,为本 文的实践创新提供思路。
(三) 数据解析法: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解析以挖掘其 中信息,了解消费者对傣锦及以其为代表的一类民族手工艺品的喜好,也为本文 的傣锦创新实践提供不同的思路。
(四) 问卷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清晰 地了解与掌握人们对傣锦相关设计的看法和立场。
(五) 设计应用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已有设计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将结论进行分析以达到实践与实现创新的目的,从中对云南傣族织锦在服装纹 样、技术创新等巧妙运用,更好地改进傣锦纹样,与现代服装进行结合。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本文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但由于一些原因,本文的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难点, 具体有以下方面:首先,一手资料获取较为不便。当前,以做工精良,传统纯正 的傣锦为良好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在现代化城市中较难以获得完整保存,需要到 保护较为完善的偏远地区实地调研,受到疫情管控等影响,较有难度。其次,民 族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已并非全新的研究话题。故而,如何在云 南傣族织锦风格的基础上创新,并且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为大众所接受,是本 文的难点之一。最后,云南傣族织锦是如何在遵循傣族的风俗习惯下,将傣族织 锦的元素和现代服装相结合,和谐共存,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虽然傣族织锦元素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而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总结归纳傣族织锦的纹样所蕴 含的内在文化意蕴,通过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分析消费者对傣锦这
类型的民族手工艺品的需求与看法,寻找傣族织锦与现代服装审美的设计结合 点,将最佳的视觉表现融入到服装设计中。
1.6应用研究路线
 
图3:论文应用研究路线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第 2 章 傣族织锦相关概述
2.1傣族织锦的起源及其发展沿革
傣族织锦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特有的民族文化代表物品,追寻傣族织锦的起 源,从傣族的发展讲起:傣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极具特色的是在傣族人民的生 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属于傣族民族的织造文化。所谓“男耕女织”,在傣族人民日 常生活的角色分工中,女性大多擅长织造,织锦就是她们的织造产物,具有着鲜 明的民族特色,历史上以两州为代表的傣族聚集地是傣锦的发源地[1],这两地的 傣锦是众多傣族织锦的代表,充分蕴含了傣族织锦的文化及艺术内涵。
虽然傣锦起源的准确时间现已无相关文献能够确认,但是根据昆明市晋宁显 石寨出土的滇国青铜贮贝器(见图4),其上雕刻着滇国妇女纺织的现象,可以 印证该地区的傣锦纺织业生产规模大,出现时间早。从《景泰云南图经》[ 《景泰云南图经》明前期流传下来的一部省志,对于今人研究明代方志和云南一地的社会历史状况都有 重要价值,见证了明代云南方志编修的发展水平。]中: “干崖(今云南盈江)境内盛热,四时皆蚕,以其丝质五色土锦充贡”以及唐代 《蛮书注解》[ 《蛮书注解》为唐朝时樊绰所著的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中所记载:“沙罗笼义为衣服也”[3],仍然可以得知傣锦现今已 然具有悠久的历史[2]。可以得知披肩织造着五彩的图案为当时的傣族妇女主要服 饰纹案,这指的就是傣族织锦;宋元时期,傣族人民擅长养蚕,蚕结出的蚕丝是 织造丝绸的原料,傣族人民织造的丝绸以质地柔软、色泽光润受到大家的青睐。 在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也会穿着带有锦的衣裳;到了明代,傣锦 种类繁多并且已闻名于世,声名远播,例如“兜罗锦”在当时远近闻名,其中具 有极高艺术水平的“丝幔帐”和“绒锦”一般作为贡品进贡于中原王朝[4];近现 代以来,德宏、西双版纳地区是傣锦的主要产地,村落、小镇中多有擅长傣锦织 造的手工艺人,她们在农业生产之余进行织造,其织造的产品多为自用。在长时 间的历史发展当中,傣锦逐步成为傣族人民及当地居民的宗教表达方式,具有更 高的艺术价值,在生活中极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古往今来,傣锦依靠当地人 民不断传承与发扬得以流传于 世,在日常使用场景中,傣族妇 女织造傣锦一般是为了自家使 用,不过,只有当有富余的时候, 才会在市场上进行售卖。当前, 现代纺织技术逐步迭代与升级, 市场中出现了批量生产的工业 化纺织品,他们对依靠传统纯手 工织造的纺织品造成了一定的 冲击,其中就包含本文所研究的 傣族织锦。导致传统手工纺织品 的竞争力下降,市场需求减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从事手工纺织的从业人员 越来越少,质量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而大幅度下降。如果保护不能到位,很有可能 这项古老的手工织锦技艺频临消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部分傣族人民居住地,
特别是经济状况较为良好的地区,其傣锦成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浓厚的傣族传统 文化。
2.2傣族织锦织物的主要特点分析
本章主要从织造工艺、经典图案、用料颜色及使用材质四个方面对傣族织锦 的特点进行总结。
2.2.1傣族织锦的工艺特点
傣族织锦的织造工艺不仅有效承接了其传统的特点,还应用创新设计独树一 帜。具体来说,织锦时通过分别牵引经线和纬线的算子和梭子(见图5),在织 机(见图6)上织造,这是主要的织造手法[5]。整体织造的过程主要是:在织造 前,先要构思好傣锦织造的主要图案,对制作样式进行初步构思,准备好不同颜 色的纬线分别装进梭子里,在织机的一端系上经线,按照顺序逐一的穿过算子并 将其在滚轴上裹紧,算子上连接着织机的踏板。织造的人只需要踩动踏板将经线
分开,另外用手拿着梭子穿过去,拉着算子将纬线压紧,循环往复见(图7), 直到织出想要的傣锦[6]。
 
 
图片来源: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
图片来源: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
德宏地区的傣锦为经棉纬线,德宏地区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多种文化 在此交汇融合,并且又受到蜀锦文化的影响,其织造的工艺大大提高。在工艺方 面主要采用通纬织花和段纬织花。西双版纳地区与德宏地区相比,交通不便,也 使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锦少了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机会,同时也更具有傣族的风 格。在使用材质上,区别于其他的民族织造物,傣锦则是采用棉线起经纬,织花 通经通纬,不同材质于织造工艺当中,不仅反映其审美与文化,更是体现了其独
 
 
傣族织锦的织造工艺经历了漫长的手工艺时代,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完全被工
业化,而是继续保留了纯手工制造的特点,也正是由此大多保留了原始的使用价
 
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2.2.2傣族织锦的图案特点
傣锦图案的织造是通过经纬纱交织形成,图案无法呈现出写实的样子,而是 抽象、简化的手段表现实物的特色[7],这也形成了傣锦明快、简洁的图案。大致 上可以分为: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建筑图案和综合图案,其中以主 要的两个地区为例:德宏的傣锦图案多以正方形或者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的四方 连续为主,加以八宝花与万字纹等填充其中。另外,几何纹样也是德宏人们较为 喜欢的图案,其能够承接描绘各种织锦图案,做到千变万化,这是其他没有采用 几何纹样的服装无法比拟的。在傣族织锦图案色彩方面,傣锦呈现出浓艳的风格 特征,其底色多为深色,采用撞色的方式表现,并且会加入金线或者银线,极具 视觉冲击力,醒目耀眼,充满活力。
表2:傣族织锦图案整理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傣族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想都织在傣锦之中。他们善于体会生活, 加以创造。傣族妇女有着丰富的织造经验,以高超的技巧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神 灵的信奉都结合起来,这也使得傣锦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既简洁又丰富,饱含泥 土的芬芳,记载着傣族人们多年来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是傣族历史忠实的记 录者和守护者。
2.2.3傣族织锦的颜色特点
德宏地区织锦用色特点:从地理位置来看,在起自四川成都,通达缅甸、印 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上,德宏地区正是贸易要道经过的地方。其较西双版纳的傣锦 用色更为浓厚,风格上也融合了外来文化,如国内的中原文化和国外的东南亚文 化、印巴文化等,异域色彩较西双版纳织锦更为浓重。具体在颜色使用上,德宏 傣锦单色和多色之分较为明显,且锦底并非使用浅色,而是均使用黑色或其他深 色。单色织锦图案中常见为高纯度与饱和度的颜色。然而,单色在德宏傣锦中并 不属于多数,多色织锦相较于单色占比还是较大。多色的使用主要以黄与蓝、红 与绿等对比强烈的色彩为主(见图8),体现出颜色强烈的对比与相套的层次感。 常见的颜色搭配上,主要是深绿色为纹,深色、黑色为底。在边饰上采用大红、 桔红、柠檬黄、淡绿、桃红等,一般有在丝质的织锦中加入金银线点缀,增添鲜 艳明亮,快活缤纷的配色效果。西双版纳因其山区地貌较为闭塞,其傣锦更多保 留傣族原有的特色。以白底或者浅色为底色,黑白红为主要配色。
 
傣族人民在服饰装扮 上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十 分重视,关于色彩基调和 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 建树与想法也通过纺织品 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 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还揭示其民族文化内涵背 后包含的审美习惯。西双 版纳和德宏这两个自治州 是傣族人民主要的聚居 区,但是,两地的傣锦在 色彩及其搭配上有着各自的风格,呈现出不同。
色彩的搭配是每一位纺织人在设计纺织产品时重点关注的要点,实际中我们 可以看到,纺织品上设计的花纹条纹表现形式丰富,以颜色加以辅助呈现出所需 要的立体感。在傣锦这种蕴含民族文化的纺织品上,色彩搭配一定需要符合该民 族的色彩审美与文化习惯。傣锦的色彩搭配与其图案都保留了鲜明的、浓厚的傣 族特色。这使得我们在对傣锦分析时,有机会透过色彩来对傣族的民族文化进行 深入探究。
2.2.4傣族织锦的材质特点
傣锦的材质是十分讲究的,是傣锦表现的物理载体,别具特色。傣锦的制作 材质在古籍中已早有记述与描绘:《传扬生活妙韵的巧技--云南民族工艺》[杨雪果.传扬生活妙韵的巧技--云南民族工艺[M].云南:云南教育岀版社.2000.]系 统记录着:傣锦的基本原料有丝、棉、木棉、麻、毛五类,其中丝与棉使用最多, 用天然的材料和传统的染色方式染成红、紫、青、绿、蓝等颜色的彩色棉线和丝 线[9](见图9)。天然的染料多为草食(见图10)、植物茎叶的色汁和矿物颜料, 动物血加染也是典型方法,到了现代,化学染料逐步流行,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 影响,傣族织锦的原材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一大进步。
 
 
图9:傣族妇女染整过程 图10:傣锦染色所用的草食
图片来源: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社
图片来源: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社
傣锦制作材质的种类繁多,其颜色也缤纷多彩,我们对其作简单划分,以更 好分门别类梳理不同材质、颜色的特点,在之后的创新中进行合理运用:一方面, 我们按照材质划分,可以分为以棉为主要材料的棉织锦和以丝线(分别为棉、麻 为其成分)为主要的材料的丝织锦(见表3)。按前文所提到的文献追溯,傣锦 的材质具有其本身的特色,从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来看,棉麻材质更 适用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更加易于进行图案的织造与表达。另一方面,按 照颜色划分,可以分为单色织造的素锦和彩色织造的花锦。在生活中,虽然以实 用为主,但是也会有不同色彩的表达。总体来说,不同材质、不同着色,是傣锦 不同表现形式的重要划分,不同的表现形式背后都透露着背后的文化价值。因此, 只有保留傣锦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才能作出更具其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
表3:不同分类的织锦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类型 按照材质分类 按照颜色分类
I""
 
 
图片 Bi bi; ■- '' ■- - jS
张T 了 .- 总?湘:枷'J a ' ,*,.. ■ a x v 亠
J
,怎耀J綸缈 f •' ''
! ;. .I<t,
■ ■ 1 ■ ;':"'■;?■;■
 
名称 以棉、麻为主的 以丝为主的丝 以单色为主的素 以两种或者以上
棉织锦 织锦 为主的彩锦
 
 
2.3 织锦在傣族服饰上的呈现分析
服饰作为生活必需品,承载人类共有文化。傣 族聚居于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带,地处边境,在生活 习俗、宗教信仰等生活方面融合了内地以及印度 和中南半岛诸国文化,使得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 中极具特色,无论其材质和工艺都独树一帜。虽然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支系不同而异,但是窈 窕之美跃然其中。德宏地区的傣族传统女装以短 衫搭配筒裙为主(见图11),上衣在腰部以上位 置贴体下摆处向外扩张,突出女性胸部曲线的同 时又不失活泼,和贴体的筒裙搭配,形成具有三 段美的波浪形曲线,颜色艳丽多彩,有时还会披 上披巾加以装饰,体现了傣族女性的爱美之心。
形质特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傣族作为我 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相比于大多数传统服装以含 蓄的方式展现女性美不同,傣族传统服装则更加高调的体现女性的美。傣族女装 的颜色艳丽丰富,饱和度较高(见图12),粗细对比和色彩的深浅对比在实际应
用中更为考究,尤其每一条花纹中间还设置了不同的嵌线,这样将不同的两种风 格的条纹结合起来(见图13)。为了搭配色彩丰富的傣族传统服装,织锦的颜色
和图案也是多姿多彩。以丝为主要材质,又使得傣锦上具有一定的光泽感,颜色 也更加鲜亮;此外采用织机进行人工织造的方式,经纬线的穿插使得傣锦具有一 定的肌理感。
 
 
图12:傣族女装套装系列
图片来源: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社
窄而紧俏的造型方式:服装上的傣锦多以“绦”为主,所谓的绦就是用丝线 或者棉线编织出来的带状织物,也被称为花带。绦面的幅宽一般在1-8厘米,作 为服装的缘条,专门用于服装的领、襟、袖、边摆等部位的条状锦。采用丝线织 造,用两种以上的颜色,采用通经断纬、浮经起花的手法织造,图案以几何纹样 为主。
 
图13:傣锦纹样 图14:筒帕 图15:披肩
图片来源:云南网 图片来源:云南网 图片来源:云南网
结构特征:除了以上所说用作花带的形式,傣锦还出现在傣族妇女的筒裙上。 傣锦以横向条纹为基本构架,内填至图形,多以几何图形为主,线条简约流畅, 造型变化丰富,加上色彩的巧妙应用,表现出别样的风采。
除了服装之外,傣族妇女也会将傣锦织造在“筒帕”(见图14)和“披肩” (见图15)上,“筒帕”相近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挎包,也是用傣锦制作而成的。 筒帕的形状为四方形,图案丰富多样,傣族妇女会在筒帕上织造各种传统图案, 从几何纹样到动植物图案,其构成图案以二方连续的形式为主,也会采用四方连 续的形式组成图案。精致的图案筒帕体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筒帕的 两角有流苏,样式美观,颇具有鲜明的傣族气息。
2.4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总体介绍了傣族织锦的概况,追溯傣族历史与傣锦渊源,概述其文 化内涵及艺术价值,介绍其主要分类与当前发展现状,指出其面临一定的发展瓶 颈,需要进行创新与传承。
接下来本章主要从织造工艺、经典图案、用料颜色及使用材质四个方面对傣 族织锦的特点进行总结。在工艺特点方面,不仅承接了其传统的特点,还应用创 新设计使其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完全被工业化,而是继续保留了纯手工 制造的特点。在图案纹样方面,以抽象、简化的手段表现实物的特色,形成了傣 锦明快、简洁的图案。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建筑 图案和综合图案。在颜色方面,傣族人民在服饰装扮上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十分 重视,关于色彩基调和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建树与想法也通过纺织品的形式 表达出来,这不仅体现的是他们具有创新的精神,也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包 括其主要的审美习惯。不同地区傣锦上的用色也呈现出不同。在材质特点上,种 类繁多,其颜色也十分缤纷多彩,我们对其作简单划分,以更好分门别类梳理不 同材质、颜色的特点。总体来说,不同材质、不同着色,是傣锦不同表现形式的 重要划分,不同的表现形式背后都透露着其文化价值。因此,只有保留傣锦原汁 原味的表达方式,才能作出更具其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在呈现分析方面,主要 从形质特点、造型方式、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阐述,展现不同的傣锦表现形式。
第 3 章 当代织锦时尚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3.1织锦相关概况
织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丝织物中结构最为复 杂、工艺最为精湛、纹色最丰富的一种。它用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染色丝线,应 用二重或二重以上的重经组织织造多彩提花织物,故而称之为织锦。其曾随着路 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源源不断输送向世界。在不同民族、 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因地域以及各地生产力的发展等 各种因素呈现各种风格,云锦、宋锦、蜀锦、傣锦、黎锦、土家锦、苗锦、壮锦 等(见表4)。中国的织锦由最初的面料存在发展成当今工艺美术中不和或缺的 一员。
表4:当前代表性织锦的图例及名称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3.2织锦的时尚设计应用分析
3.2.1宋锦-厚重且精致、复活传统古画
宋锦的时尚设计创新能结合其厚重精致的特点,充分融于所代表的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将古画复活于服饰之上,有韵味地进行创新设计。宋锦起源于宋朝, 其色泽华丽、图案富丽典雅,质地坚柔,被称为“锦绣之冠”。作为四大名锦之 一的宋锦,也是设计师们喜爱运用的材料。在2019年设计师薄涛携手上久楷品牌 带着关于宋锦的作品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见图16),“锦衣御裳”繁华新梦, 将宋锦以时装秀的形式做了一场面向未来的中国式审美表达。
 
图 16 :2019BT & 上久楷秋冬系列大秀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时装周微信公众号
在这个系列的服装上,设计师不拘泥于宋锦面料本身的运用,发挥宋锦质地 厚重精致的特点,将宋锦纹样与中国经典的国画相结合,通过宋锦的织造方式巧 妙地将色彩与图案融入宋锦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宋锦面料散发着优雅,勾勒出 别具一格的摩登质感。以宋锦为主,又搭配上清脆的绡,甜软的针织,相得益彰 的刺绣,含蓄的香云纱,让所有古画再一次苏醒,衬托宋锦的同时,又为服装加 入丰富的细节,最终将这传统的创新落实在现代的服装款式中,薄衫、迷你裙、 活泼的连帽风衣、干练的通勤装等一系列日常人们穿着的服装款式,从而使得传 统的宋锦面料也展露出十足的年轻态时尚。
本次系列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设计师对宋锦图案的改变,设计师并非将 宋锦拿来直接运用,而是从宋锦所在的产地出发,寻找其相关的传统文化,结合 宋锦自身的形质特点、织造结构,重新设计宋锦上的图案,在最大程度的发挥宋 锦优势的同时,又宣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最终将宋锦这种传统材质与国画文化 结合后落实到现代的服装款式中,继承创新、灵活运用,为服装带来中国风的同 时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是我们进行民族元素时尚设计 的良好借鉴。
3.2.2云锦-绚烂又立体、高级定制设计
云锦的当代时尚创新设计更体现其现代性,绚烂的设计体现,立体的工艺剪 裁,无不体现其高级定制的时尚创新。云锦作为最古老且工艺水平最高的织锦之 一,是人们较为熟悉的织锦,被誉为“四大名锦”之首。其色泽光丽灿烂、织造 精细、锦文绚丽,在古代曾作为皇家的御用品,对于云锦的重视也使得云锦成为 最早开始宣传和保护的民族手工艺品。其高定设计师劳伦斯•许在米兰世博会南 京周举办云锦礼服大秀(见图17),为人们呈现出一场绚丽缤纷,独具魅力的云 锦大秀。
 
图 17:2015 劳伦斯许云锦礼服大秀
图片来源:https://www. sohu. com/a/22888578_101570
同样是华贵的织锦,云锦的设计与宋锦大不相同,设计师将重点放在服装款 式的设计上,在造型款式中采用西化的立体裁剪,使得其更趋于时尚化,服装更 偏向于礼服类型。通过西方的立体裁剪表现作为东方设计元素的云锦,将中国传 统文化的底蕴和西方自由文化的气息两者完美地相结合。在云锦面料的使用上, 设计师改变了以往以刺绣为主的工艺制作方式,充分发挥云锦现有面料特色,并 且增加了更多的羽毛和局部刺绣的方式去完成。云锦这种中国传统的织锦面料, 演绎来自东方的古典和时尚,从而体现出恢宏、壮美的南京史诗,彰显了他在驾 驭历史文化与当代时尚艺术的结合上,所表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底蕴。
对于云锦这类民族手工艺品,设计师从结构造型入手,运用传统的云锦面料 为主,呈现在立体剪裁的服装上,中式的传统面料,西方的裁剪手法,相互结合 设计成高级定制的服装,使得云锦以一种更加华丽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云锦 面料本身的华贵绚丽与高级定制礼服的正式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一致。民族织物的 特性与表现方法结合一致,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借鉴的。
3.2.3黎锦-简单纯粹而流畅、独具文化衬托韵味
黎锦的创新设计更加贴近于原汁原味,干净利落,表现纯粹,其设计更多是 凝结沉淀独特的文化韵味。黎锦是黎族人们使用的传统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黎锦的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其内容是黎族审美意识、文化价值还有生活方式 的体现。它是大自然的色彩,再加上纺染织绣的纯手工工艺让黎锦具备独特的艺 术魅力,吸引了海南岛内外设计团队和美学人士的目光。服装品牌荷木在2021 年春夏发布会上将黎锦运用到本季“无相山海”的主题设计中。以黎锦为创意源 泉的服饰新品登陆上海时装周T台(见图18)。
 
图 18 :2021 荷木春夏发布会
图片来源:荷木微信公众号
相比于设计师对宋锦图案上的传承与创新,荷木则更加侧重于对黎锦的改 良,对黎锦的使用也更加的纯粹。通过干净利落的版型、流畅的线条、披挂式的 设计,较为粗旷的棉麻面料,最大程度地保留黎锦完整性。衬托出黎锦独特的韵 味,传递出品牌对黎族文化的运用和喜爱。设计师对黎锦的巧用与其说是本季的 亮点,不如说更像是本季的主角。除了服装之外,设计师也将黎锦运用到服饰箱 包的设计中,黎锦丰富的纹样、细密的肌理加上流苏的倾泻,与服装上的图案相 辅相成,相互呼应,让黎锦绽放于舞台之上。
本场的设计中,淳朴自然却又动人心弦。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够体现出设计 师的观点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这场时装秀设计师做到了。简单的款式, 为数不多的颜色、天然粗旷的材料, 都成为黎锦最好的衬托。设计可以光芒四 射,也可以动人心弦,对于民族设计而言,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将民族元 素创新,还要思考如何将民族的材料元素变得更好,简单的表达民族本身的味道, 这样才会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关注。
3.2.4蜀锦-华丽显大气、原汁原味应用
蜀锦的创新设计结合其地理位置与古文化传承,更能从原汁原味的纹饰运用 中体现华丽高贵。蜀锦历史悠久,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汉民族特色和少数民 族特色的结合。主要在四川一带,是汉朝至三国时期蜀郡所产的特色产物,对中 国传统织锦生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悠久、充满特色的产物在设计师们 的眼中成为设计的亮点。服装品牌高正雅装在2020广东时装周上呈现首秀,蜀锦 大师胡光俊先生与高正雅装设计总监李军叶合作,用蜀锦演绎现代时装,高定设 计、制作精美(见图19),让传承几千年的华美蜀锦成为当代的时尚,令古老的 蜀锦织造技艺焕发出了新鲜生机。
 
图 19 : 2020 高正雅装时装发布会 图片来源:高正雅装微信公众号
设计师将精美的蜀锦面料作为装饰的重点缝制在服装上,同时也使用丝绸等 光泽度好的面料进行搭配,用纱进行衬托,从而打造出穿着者的华丽典雅。唯一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师对于蜀锦的运用太过于直接,虽然服装保留了蜀锦原有的 纹样颜色,相比于荷木对黎锦的使用,蜀锦的运用可以考虑好自己的定位与亮点, 除了在服装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外,纹样创新上还可以增加更多亮点。
蜀锦和云锦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想借助高级定制去呈现织锦,究 其原因也是因为高级定制与蜀锦和云锦的调性一致。蜀锦和云锦等织锦都是较为 华丽的面料。运用在日常的服装上未免会显得太过隆重。另外其面料的价格也会 昂贵,不适合休闲服装的大面积使用。高级定制的服装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特性, 这种设计的思路是值得设计师们学习和借鉴的。
3.3傣锦时尚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3.3.1傣锦服装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傣锦作为傣族人们的织锦绵延千年,至今还保留着它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展 示着傣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吸引了高校老师、学生们对它的时尚设计。北 京服装学院的杜冰冰老师与德宏地区芒市民宗局展开合作,进行傣锦织锦的开发 设计,除了在2018年芒市泼水节的闭幕式上,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民族服装走 秀外。这些系列是建立在北京服装学院教改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且获得 了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颁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第一个系列设计(见图20)与粗旷的牛仔面料不同,系列设计一将细腻的牛 仔面料与德宏地区素锦的风格组合相得益彰,蓝白两色也是当地素锦的多用之 色,在此进行开发之际,也着重打造这一色调的款式:既有代表性,又具时尚感, 同时利于相关产品的开发。在传统织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改变和创新,这样一 古一今的材质碰撞,激发出传统和时尚的激烈花火,令人耳目一新。
 
图20:傣族系列设计一
 
图片来源:杜冰冰老师团队研发成果
第二个系列(见图 21)在面料上的创新结合与图案的多样化表达吸引了人 们的注意。相比于用传统的傣族织锦,设计师创新性的利用牛仔斜纹布这种服装 材料,以牛仔面料为载体,将傣锦图案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在牛仔面料上进行二 次再造,其中运用到水洗褪色、烂花、活性染料印染等化学手法增加牛仔服装面 料的多样性和艺术创意审美感。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之间更容易找到融 合的契机,实现形式上的多元。另外,对于图案的运用上,设计师也给出了不同 的方式,提取具有代表的傣锦纹样,将其打散重构,在保留其傣锦纹样的基本特 质上又加以创新,运用现代的机器刺绣、编织等工艺去表达呈现。
 
图21:傣锦设计系列二
图片来源:杜冰冰老师团队研发成果
民族手工艺品的呈现可以更加多样化,相比于作为服装面料的一部分,我们 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多尝试与不同的面料结合,还可以进行面料改造,使得面料 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图案的设计上,提取经典图案重新设计,这个方式是目前 图案创新的主要设计手法之一,设计师可以自己把握图案创新的风格,使得图案 不失传统美感的同时又更加灵活,适应当代的审美特征,更好的在当代服装中呈 现运用。
第三个系列(见图22)的设计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云锦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的灵活应用,图案是傣锦中最体现特色的地方,为避免生搬硬套,设计师巧妙 的运用傣锦的图案,将傣锦最具特点的几何图案以散点的形式散落在衣服的领 子、腰部、裙摆,看似随意,实则体现设计师的灵活多变,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 美特征,图案在颜色的选取上以红色单色为主,采用渐变的方式,随着图形由聚 到散逐渐变浅,用干净的白色为底色作依托,运用数码印染,对比研究,转移印 花等方法凸显出图案的多变与美感。
 
 
3.3.2傣锦视觉设计案例分析
除了服装领域外,傣锦这种具有浓厚傣族特色的文化产物也在其他领域进行 视觉效果上的尝试创新。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上, 万象牙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创作“非遗傣锦家居套装”(见图23),采用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的理念,将以孔雀绿为主的五彩配色,色彩缤纷艳丽的 傣锦和中国丝绸文化中的云锦素锦缎结合。除了简单地将傣锦与丝绸相结合之 外,还可以在图案纹样上有所创新,这样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家居审美,才能使 家居用品更好地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中。
傣锦在家居用品上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领域,其与服装不同,相较而言服装 的使用周期更短,人们会根据季节时尚更换我们的服装,但家居用品是长久使用 的,因此傣锦在家居用品上的设计有着更广阔的未来。将传统的傣锦纹样融入现 代人的家居中,是设计师可以思考和尝试的课题。
 
图 23:万象牙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创作“非遗傣锦家居套装”
 
图片来源:http://www.vfund. org/html/94/n-894. html
除了家具设计外,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叶公司的一款普洱茶叶包装设计(见 图24),包装上提取傣锦纹样中最为经典的几何纹样,以土黄色黑色进行图案的 填充形成包装的图案背景,配上红色、白色这两种傣锦中常用的颜色进行提亮, 整体形象上既突出了包装上的文字,又充满云南的特色。作为西双版纳旅游纪念 品的普洱茶叶包,在使用傣锦元素设计上更多的是保留其原汁原味,让每一位购 买的旅客都能感受到傣族的特色,同时也很好的宣传傣族文化。
 
图 24:纳勐海茶叶公司的普洱茶叶外观设计
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勐海茶厂/10894931?fr=aladdin
相比于茶叶特产包装上的原汁原味,乐堡的啤酒傣族新年限量装则是更加潮 流时尚(见图25)。其啤酒包装设计上以傣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巧妙的运用傣 锦织造方式将菩提叶、孔雀和傣楼体现出来,呈现出傣锦独特的编织质感,最有 特点的是搭配上醒目的英文字母和乐堡1 ogo,颜色上的选择也以春光绿、电光蓝 和红金色等极具现代潮流的颜色,创新的演绎傣族织锦的新风潮,表达了向傣族 文化的致敬。
傣族文化限量装的啤酒将傣锦图案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无疑具有很强的视
 
觉感染力和冲击力,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又体现出品牌的民族情怀,诠释品牌的
多样性和创新的理念。
 
 
 
图 25:傣锦文化元素视觉演绎系列之乐堡啤酒限量版包装设计
图片来源:https://www. sohu. com/a/454174066_100075420
前面提及的家具、特产和食品包装等方面,傣锦特色餐厅塔曼——作为经营
傣族菜系的品牌(见图26),在品牌的视觉设计方面,无不体现浓郁的傣族风格。
品牌的视觉形象灵感来源于傣锦,选取傣锦上经典的动植物图案,运用点状的方
式保留傣锦的编织感,图案内容则选择傣锦最为经典的动植物图案,比如大象、
孔雀等,将其应用在品牌的1 ogo、菜单、手提纸袋上,渲染了深厚的民族氛围,
色彩上选用绿色、黄色和卡其色等复古色,在传统的傣锦风格上多了一份时尚感。
 
图片来源:
http://www.cndesign.com/opus/53d55bed-d047-4e7d-9747-aba200d56343.html
3.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了织锦的概况,然后对傣族织锦服装、视觉传达上的时 尚案例进行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其他织锦的时尚案例,给民族设计提供了一些 经验,将此总结为如下几点:
1、 民族手工艺品的运用可以从面料入手,在了解民族手工艺品特性的同时, 选择现代的服装面料进行搭配,不同面料的形式质感不同,与传统的织锦面料进 行搭配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火花。
2、 对于民族手工艺品的时尚设计,可以从纹样入手,提炼典型的纹样个体, 运用打散重构灵活设计,这样既可以带有民族纹样的韵味,同时又可以根据自身 风格进行创造,是民族纹样设计中可以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3、 纹样的表现手法可以多变,传统纹样是通过织机织造出来的,随着服装 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手法繁多,将传统的纹样用现代的技术表现出来,保留民族 纹样的同时又增添了时尚感。
4、 民族手工艺品的载体也十分关键,从服装入手,款式设计的不同对民族 手工艺品的表达也大不相同。在不同服装上所体现的氛围也会有所差别。除服装 外,还可以在家居装饰、服饰、配件、平面设计等各个不同领域运用。
本章的案例分析可以为设计师对傣锦的时尚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但民族 类时尚创新设计远不仅如此,作为傣锦的时尚设计应用仍然有很多的可能性等着 我们去发现。
以上是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经验、设计方法,若想要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 更好地结合离不开市场消费者的观点和看法,正因如此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市场的 角度进行探索与分析。
第 4 章 傣族织锦在现代审美背景下的应用探索
基于以上章节的内容及研究,本章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及总结相应案例。在阅 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将傣族织锦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提取,以普通群 众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提问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傣族织锦的需求市场进行调研, 以实际的调研结果梳理市场需求特点,从需求端改进供给侧,为供给端的创新提 供指引,以供给端的创新拉动市场。
4.1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研究
本文设计的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基于傣族织锦设计元素的探 索与实践(见附录 1);后半部分为关于傣族织锦在现代服装上的时尚设计调研 (见附录 2)。前后两个部分看似独立,其实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前一份问卷主 要是对受访人进行基本情况调研以及他们对于民族特色服饰的看法,而后才逐步 深入对于傣锦的认知;后一份问卷可以认为是第一份问卷的升级版,深入调研关 于傣锦的需求端看法,深入创新领域进行创新。数据发放科学合理,问卷受众分 布均匀,以普通消费者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文 计划采用 SPSS 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挖掘其中信息,阐述 统计意义,指导本文的傣锦创新实践。
问卷共设置 20 个问题,问卷第一部分有 12 题,为了获得更为广泛的数据, 将对傣锦的调研扩大至民族设计元素,其中 1-3 题主要是收集被调查者的信息, 确定消费者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进行更准确的分析,为研究提 供数据支撑。4-12 题调研人们对民族设计元素产品的态度和需求点,探析在当下 背景下民族设计元素的发展空间。问卷第二部分则更加有针对性,共设置 8 道问 题,深入调研傣锦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方向。通过问题的设计,了解人们对傣锦 创新设计的喜好,也为接下来的实践部分提供参考价值和设计思路。问卷第二部 分主要是在问卷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细化问卷提问并进行问题探究,探究重点 主要聚焦于从问卷一的民族文化产品缩小为关于傣锦的相关创新问题。
4.1.1调查结果统计
样本人群结构分析:性别、年龄与职业。
(一)人群性别构成:
经统计数据搜集,利用 SPSS 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得出本问卷样本人群 387 人中分性别包含男生 165 人,占比达 42.6%;女生 222 人,占比达 57.4%。数据 如下表第一部分所示。从绝对数值来看,样本女生的绝对人数大于男生,直观上 感受女生更多,也符合本问卷投放的主要目标及可能的现状。男女生频率统计图 如下图所示。进一步地,我们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 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是用卡方统计量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依据总体分布状况,计 算出分类变量中各类别的期望频数,与分布的观察频数进行对比,判断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是否有显著差 异,从而达到从分类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意在 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针对单一问题及选项对统计量进行检验,并得出差异 化等显著的检验结论。本项检验原假设为男女生在统计学意义上相等,但经检验, 卡方优度检验的 P 值为 0.004 小于 0.05,显著,则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其 在统计学意义上,男女显著不均匀,女生显著多于男生,由此,在本份问卷中, 更偏向于代表女性的态度观点。
(二)人群年龄构成:
对样本人群的年龄进行单一组成分析,从频率分布上可以看出,样本中有3 人小于 20 岁,占比 0.8%,有 215 人在 21-35 岁之间,占比达 55.6%,有 161 人 在 36-50 岁之间,占比达 41.6% ,有 7 人在 51-65 岁之间,占比 1.8% ,只有一人 在 65 岁以上,占比表格如下图所示(见表 4)。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样本人群 集中在 21-50 岁的中青年位置,符合问卷目标人群定位,也在 21-35 及 36-50 岁 人群上做了区分。通过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本样本人群具有显著差异,更能代 表 21 - 65 岁人群的看法态度。
(三)人群职业构成:
样本调查的最后一项是职业的分布,分布更多的占比于上班族,323 人都来 自于上班族,占比达到了 83.72%,是商务女装的主要受众,其次第二大是即将 步入职场的学生群体,有 45 人,占比为 11.6%这两个群体代表了新时代的潮流 及看法。结合指标得出,调查群体科学合理,符合当前样本要求。
 
表5:数据人群分析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人数 占百分比
性别 165 42.6
222 57.4
总计 387 100.0
人数 占百分比
年龄 小于20 3 0.8
21-35 215 55.6
36-50 161 41.6
51-65 7 1.8
大于66 1 0.3
总计 387 100.0
人数 占百分比
职业 学生 45 11.6
自由职业 9 2.3
上班族 323 83.5
家庭主妇 3 0.8
其他 7 1.8
总计 387 100.0
 
4.1.2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本次的调查结果上,将其总结程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消费者的态度: 首先消费者的态度对傣锦的创新时尚十分重要。通过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的肯定和接纳,大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 所期待,尤其是在服装领域方面。如在第二题“您如何看待民族手工艺纺织品?” (见图 27)问题上,51.7%的消费者认为是需要保护和传承,还有 30.9%的消费 者认为是需要加以改进创新;此外,在“您愿意购买民族设计元素产品吗?”(见 图 28)问题上,有 70.18%的消费者表明态度,愿意购买;在第四题对于民族手 工艺品期待的创新方向上(见图 29),有 40.05%的消费者选择服装领域。
 
图 27: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纺织品的态度 图 28:对于购买民族设计元素产品的意愿调查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2)喜爱偏好:
通过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的了解,筛除出一些不了解的消费者,进而我们 对以傣锦为主,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了解。我们通过对消费者提出的问题所得到 的反馈归纳出一些结论。在“对待傣锦的应用喜好”问题上(见图 30),数据 表明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家居和商务女装类型的服装。此外,对于傣锦的创新期 待上(见图 31),有36.43%的消费者选择图案纹样和 35.92%的消费者选择表现 形式。
 
 
图 30:消费者对傣锦在不同服装类型中的偏好 图 31:消费者对傣锦创新的期待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3)创新方式:
接下来我们对消费者偏向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前文可知消费者偏向 于图案创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在“您更希望哪一类型的傣锦图案出现在现代服装 设计中?”问题中(见图 32),32.82%的消费者选择几何图案的创新,另外对
于图案的创新形式上选择机器刺绣的比重最大(见图 33)。对与图案的使用方
式上,双面的使用也是消费者主要选择的方式。
 
 
 
图 32:消费者对傣锦图案的期待调查 图 33:消费者对傣锦图案工艺的表现方式的选择
 
(4)群体研究:
通过 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见图 34),职业为上班族,偏好于民族手工 艺品天然的材质,期待于服装与家居用品上民族手工艺纺织品的创新,将具有更 大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可能概率。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4.2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于消费者的喜好有了一定的了 解,得出一些可行性分析。
(1) 服装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最直观地向大众展示出设计师的想法和 观念。从数据中可知,消费者对商务女装的需求不断增加,可以考虑将傣锦与商 务女装相结合,需要考虑到这一部分人群对面料的追求,从而考虑使用天然材质 的面料。
(2) 在进行傣锦的时尚设计的过程中,图案的创新设计十分重要,可以考 虑从传统的傣锦几何图案入手,考虑图案创新的同时如何表现,借助现代技术和 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3) 对于傣锦或者傣锦图案的使用,小面积的使用起到装饰效果会比其大 面积的直接使用更让人们接受,将傣锦或者傣锦图案融入服装在不突兀的前提 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用户访谈与分析
用户访谈的目的是将消费者的需求罗列出来(见附录 3),从而了解消费者 对傣锦织锦的喜好并运用在商务女装中。访谈选取了5 位喜爱民族元素风格的女 性消费者,其年龄主要在 28-45 岁之间,归纳总结消费者对傣锦的创新设计的需 求和偏向品类(见表 6)。
表6:用户访谈内容汇总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主题 偏向品类 消费需求
商务类 创新性的出现的局部设计,点缀即可 家居服、配饰类 工艺的创新,将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技术表现
家居类 图案需要创新 商务类 抽象化处理后能保留其神韵 休闲类、商务类 融合摩登时尚
在用户访谈中发现,对于傣锦的时尚创新设计,消费者更偏向选择商务女装 和家居服装休闲类型,其原因在于:第一,商务女装可以进行局部设计点缀,给 正式的商务女装中加入一些独特的装饰元素,丰富商务女装的同时也体现穿着者 的品味和细节,家居服装上则可以在设计上更加轻松夸张一些,傣锦的创新设计 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惊喜。第二,傣锦这类型民族手工艺注重工艺本身的特点, 带着浓厚的民族氛围,可以给商务女装增加一些独特的民族细节。
4.4市场需求调研总结分析
本章节主要就市场对于民族手工艺纺织品、傣族织锦的观点、看法与行为的 调查研究进行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并统 计数据,再进行科学的处理与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透视市场、研 究需求,弄清偏好,为创新做好方向、引导设计,制作出更符合市场偏好的创新 结果。
问卷主要从人员结构、样本人群对民族手工艺品的态度、观点以及实际购买 意愿、行为,进一步调查对于傣族织锦及其创新的看法等方面展开。设计问卷名 义选项题目 20 道,收集并处理有效问卷数 387 份,进行问卷科学性、样本群体 概况、每一题结果情况、交叉透视、Logistics回归等分析。
通过分析,主要的结论包括:其一、问卷设计逻辑明确,目标清晰,覆盖需 要调研的方面,处理科学,结论较为有效,可以作为下一步创新的参考。其二、 样本人群合理科学,覆盖男女、多年龄、多职业身份人群,也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女性群体、中青年和上班族群体较多,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加符合目标受众的群体。 其三、在对样本人群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群有意识地明白民族手工艺品 需要保护与传承,创新是重要的手段。对创新的期待更集中于服装及家居用品, 图案与材质的创新更加吸引人群购买。其四、调查人群对民族手工艺品购买行为 发现,占比更多的人购买过民族手工艺品,并从整体样本来看,大部分样本人群 具有购买意愿,且会因为创新购买。其五、在傣锦相关的调查题目中,更多的人 喜欢在服装上进行傣锦的创新,图案中也更偏好丝锦及使用小面积的装饰表现形 式,对图案类型及表现形式也有自己更加偏好的选择。其六、通过 Logistics 回 归分析发现,职业为上班族,偏好于民族手工艺品天然的材质,期待于服装与家 居用品上民族手工艺纺织品的创新,将具有更大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可能概率。
第 5 章 傣族织锦的时尚设计实践
5.1傣族织锦的时尚设计实践
本章节基于第二章对傣族织锦相关概述的研究和整理,第三章织锦的相关案 例分析及其经验和不足,以及第四章了解消费者对于民族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的了 解和喜好,结合前文,将上述结论运用并进入本文的设计实践环节,对傣锦进行 时尚设计实践,意在设计出既能呈现出傣锦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
5.1.1设计实践路线
 
图35:基于傣族的时尚开发设计实践流程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5.1.2灵感来源
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傣族的孔雀舞(见图 36)。孔雀是傣族人民喜爱的
动物,他们认为孔雀是美丽、幸福的象征。孔雀舞也成为傣族最负盛名的舞蹈, 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 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至今,形成孔雀舞。傣族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孔雀舞有着较高的审美价 值,与傣锦一样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二者都是傣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作 为灵感来源,可以从孔雀舞中更好找地把握对傣锦的运用,也可以更加充分与深 入地宣传傣族及其织锦文化。
 
 
图 36 :设计实践灵感来源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5.2 设计过程
5.2.1流行趋势的调研
通过权威发布的流行趋势分析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商务女装受到越来越 多女性的欢迎。在前文问卷调查中,“您更喜欢傣锦在哪类服装中的设计运用?” (见图 37)本题为调查样本人群对于傣锦在哪类服饰上应用的看法,结果显示 有商务女装 117 人,占比 30.23%,占比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女性受
教育水平的提高,意识的觉醒,女性 更加追求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社会价 值,积极投入工作当中;另一方面, 当今的商务女装大改以往中性刻板的 造型,加入带有时代女性气质的元素, 在保持严肃氛围的同时又不失柔美。 女性作为服装行业的最大消费群体, 各大品牌不断朝商务女装靠拢,迎合 女性消费市场。
5.2.2面料和色彩的选择
面料是服装设计的物质基础,任何设计想法的表现都离不开面料的应用。传 统的傣族织锦作为天然的纺织织造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代的服装 设计运用可以更好地创新和传承傣锦和傣族文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 虑本次服装的类型定位和时尚设计,光泽类的面料作为礼服等高档类服装的首选 面料,以光滑的表面、高雅华丽的质感给人带来活泼明快的膨胀感,醋酸面料(见 图 38)、各种丝绸(见图 39)色彩明亮丰富、给人以华丽夺目的视觉效果。另 一方面,在前文第四章通过 logistics 回归结果分析(见图 34)职业为上班族,偏 好于民族手工艺品天然的材质,因此加入同样与醋酸面料材质色泽相似的天然的 真丝面料,(见图 39)。两种面料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本系列的设计过程中 都会应用到。
图片来源:笔者创作用料整理 图片来源:笔者创作用料整理
在主题故事下审视传统的傣族服饰,其鲜艳亮丽的服饰色彩,以拼接的方式 带来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层次丰富,显示出傣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从傣族服饰色 彩上汲取灵感,奠定了本次服装色彩基调。现代服装设计注重色彩与色调的和谐 统一,傣锦的色彩丰富亮丽,因此在本次系列中,每一套服装都会有明显的色彩 倾向。明度一样的同时,呈现出本系列每套服装各不相同的颜色。这样既保留了 服装的整体和谐感,又能为本系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见图 40)。
 
图 40:设计实践色彩提取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5.2.3图案的提取和应用
(1)孔雀图案-机器刺绣
在傣族人民眼里,孔雀是幸福、美好的象征,因此傣锦的图案也经常使用孔 雀作为纹样进行织造。从第四章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图案创 新应用的期待。因此在本次设计中,从傣锦图案上提取较为经典的孔雀图案(见 图 41 ),保留散点式的视觉效果,其图案特点具有鲜明的傣锦特色。
 
图 41 :设计实践之孔雀图案提取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傣锦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现代的表现形式体 现图案出来。刺绣是其中一种表现图案的方式,赋予了服饰品更加丰富的视觉效 果和触感。现代服装大部分是批量化生产,其刺绣也可以利用电脑技术,运用机 器进行刺绣。机械化的刺绣在精细度和图案完成度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设计人 员可以考虑提前根据刺绣的技巧特点进行编程转化,由机器代替手工完成。机器 刺绣可以将不同颜色的丝线交织和叠加,在构成美观图案的同时,色彩也更加丰 富华丽。还可以将缎带、皮草等搭配在一起,共同组成服装的点缀和装饰,提升 刺绣图案的美感。这种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表现传统图案,相互结合,在传承的同 时进行创新,赋予传统民族元素新的生命力,使其获得更大的市场。
同样,本次的孔雀图案也是采用散点式的图案效果,在第四章的问卷调查中, 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图案最期待的表现形式为机器刺绣(见图 32)。可以借助机 器刺绣还原孔雀图案,在不同的材料面料上进行机器刺绣,效果也不同。笔者采 用醋酸面料和丝绸面料进行刺绣实验,其醋酸面料质感较厚,机器刺绣后的孔雀 图案体现出的流畅感和凹凸的肌理感与面料更加搭配(见图 42)。丝绸面料光 泽度更好,丝绸的质地较为轻薄,因此在刺绣的效果上较醋酸面料的效果弱一些 (见图 43)。从而确定孔雀图案的面料采用醋酸面料为宜。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在确定好刺绣的面料后,考虑到刺绣图案的完整性,我们对图案需要呈现位 置的纸样进行图案定位(见图 44),确保面料在机器刺绣后的位置与效果图呈 现的一致。在确定好图案的纸样位置后,通过机器扫描到刺绣机器中,最后按照 图案的路径,完成刺绣部分(见图 45)。
 
孔雀图案的刺绣定位 袖片 前片
图44:刺绣图案在服装纸样上的定位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2)几何图案-数码印花
从第四章的问卷调查中,几何图案的创新运用成为人们对民族类元素的创新 重点,几何图案简约大气,其结构十分复杂多变,在单独的纹样结构中,有中心 对称、旋转对称和轴对称等方式,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中,有共线平移、共点 平移等重复方式。这些形式运用写意的手法给人带来美学的愉悦,也形成傣族织 锦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倾向,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因此从经典的几何图案入手,提取个体,保留散点式构图的同时将其简化,更加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见图46和图47)。
 
 
几何图案的面积较大,大面积的表现更加适合数码印花技术。其印花可以保 证图案的颜色清晰度,耗时短,速度快,尤其适用小批量生产与多色彩设计码印 花,成为了服装图案表现手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相比传统印花,数码印花 大幅降低了废水污染与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灵活性与产品多样性。
提取图案后,首先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的配色。通过从傣锦中提取颜色重新配 色,最终确定四种配色方案,进而对数码印花工艺进行测试,将四种配色的图案 在白色的面料上进行数码印花,对比电子版与面料上的差异(见图表 6)。
表 6:数码印花图片与实物对比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5.2.4廓形结构的选择
服装的廓形上从傣族妇女的服装中汲取灵感(见图 48),傣族妇女的服装 较为贴身,特别是位于腰部的位置有贴身效果。在穿着之后,紧身形设计会使女 性在臀部部位体现出丰满的效果,线条轮廓更佳能够描绘出女性躯体原本具有的 曲线力量与曲线柔美。在这一角度上,服饰的美学设计构造,在形态上就对穿着 者的身体与服饰进行恰当的结合。从中体现的是女性身材的线条美。
傣族妇女服饰线条美的特征十分鲜明,动静结合,有静态的均衡美,也有动 态的节奏韵律美。服饰设计的局部与整体也参与到这种联动当中。这样的服饰能 够体现设计美学,又具实用性。在文化上也颇能体现出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 态度。傣族妇女的服饰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因此本系列服装主要以修饰女性
的身材廓形为主,采用收腰设计,同时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服装更加贴合人
体的目的,这样可以在服饰创新的同时保留傣族服饰的特性。
 
图 48 :傣族女子经典服饰
 
图片来源:云南网
5.2.5细节的设计与处理
在细节设计主要用于服装的局部,如胸、腰、肩等部位。细节设计体现服装 的风格特点,突出设计的视觉中心。细节设计与结构相结合与细节相结合形成对 结构的设计感,同时面料设计与创新改变了服装的整体廓形与节奏。褶裥作为服 装设计细节的主要手法之一,可以突破尺寸的限制,为身体营造立体感,为此本 次设计中可以巧妙地运用褶裥,将其融入傣锦的设计中。
为了设计出具有曲线美的傣锦的现代服装,褶裥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腰部服装中褶纹的起点处在人体的“凹部”,腰部就集中了多数褶裥的端点,通过 折叠、扭曲、抽缩与缠绕等手段,形成褶纹方向朝着人体的“凸部”,如胸部、腹 部以及臀部隆起的部位。处于腰部的褶裥有缩褶、垂坠褶、折叠褶和辐射褶等, 深度都大于处于胸、腹、臀等部位的褶裥的深度,堆积量较多。而褶纹的长度受 其深度的影响,深度越大,褶纹的长度就延伸得越长。
 
 
图 49:褶裥设计
图片来源:VOGUE官网
 
5.3效果图及样衣制作
 
图 50 :“锦瑟”系列服装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本系列主要设计了三套服装(见图 50),其中第一套服装效果图(见图 51) 以孔雀形态为灵感,连体裤的款式,腰部为款式的亮点之一,其灵感来源于孔雀 下垂的尾巴,服装从腰部位置展开不规则的荷叶边下边,前短后长,如同A字 形向外扩张,形成流畅多变的曲线效果,使服装更加灵动。此外将数码印花的几 何傣锦面料运用在下摆出的内层,随着荷叶边的展开,内层的面料图案也随之露 出,如同孔雀的尾巴一样,美丽而多变。本套的另外一个亮点是机器刺绣的孔雀 图案运用在服装的锁骨处,精美的刺绣衬托出穿着者的精致,同时选用蓝灰色的 醋酸面料,两者的结合,低调奢华的同时更复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
虽然前期在数码印花上做了很多的实验,但是为了更好地搭配第一套服装的 蓝灰色,设计了不同的配色配色方案——1,2,4 和 6(见图 52),蓝色系和撞 色的效果对比呈现在他们的实物面料上(见图 53)。考虑到第一套的系列风格 更加的低调奢华,作为内层的面料若用撞色太过抢眼,综合考虑选择方案 1 的配 色。
 
图 51 :第一套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 52:配色实验方案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 53 :第一套实物配色对比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 54 :第一套成衣实拍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本系列的第二套设计款式上结合了傣族女性传统服装的特征。紧身连衣裙的 款式凸显女性的曲线美。本套服装的设计重点在于侧领口处多层的褶裥和腰部侧 面的褶裥相互呼应,层层叠叠,相互错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本套服装用两种 方式去演绎,一款为刺绣款(见图 56),另一款则是无刺绣款式。其中蓝色刺 绣款,采用蓝灰色的醋酸面料,刺绣图案位于服装的褶裥位置,羽毛随着褶裥缓 缓下落,图案逐渐散开,灵动轻快。无刺绣款(采用紫色的丝绸面料(见图 57), 紫色是成熟和魅力的代表,在褶裥部分内层又搭配这丰富的几何图案,打破单一 的颜色,同时小面积的图案,调和了服装的单调。
 
 
侧面
细节说明
图案
正面
背面
款式图
图56:第二套刺绣款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细节说明
11
侧面
图案
正面
款式图
背面
图57:第二套无刺绣款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58:第二套成衣实拍①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59:第二套成衣实拍②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图 60 :细节实拍
 
图片来源:笔者整理
5.4本章小结
本次系列较为满意的地方是图案的机器刺绣方面,最能直观的体现傣锦的孔 雀图案,其精致的孔雀刺绣在锁骨位置展开,装饰服装的同时又将注意力吸引过 来,体现服装的精致和细节。服装的廓形上,本次的设计都注重修饰身材,体现 女性的美丽,同时作为商务女装的设计,本次设计没有拘泥于经典的商务女装、 礼服的款式,并且加入褶裥的设计手法,通过褶裥的设计增加女性的柔美,丰富 款式细节的同时,服装的实践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面料的问题,本系列的服装以醋酸面料、丝绸面料为主要面料。其面 料的特性柔软具有良好的光泽,但也正是因为太过柔软,在制作的过程中,对于 一些需要塑造造型的位置而言,比较难达到想要的造型。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 尝试在面料上复合了多层的有纺衬,可以增加一定的厚度,但是面对一些需要出 效果的位置依然有差距,所以我们加入鱼骨,使得面料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造型。 因此,对于面料这一块,我们还可以尽可能的多了解和选择一些,在保证光泽度 的同时质感更加厚实,或者稍微硬挺一些,这样可能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减少一些 问题、更好的塑造服装的造型。
其次傣族织锦的图案题材表达形式多样本次设计只运用了几种大家熟悉的 表现形式,并未能多尝试与多种不同的新技术形式相结合。对傣锦图案运用的不 够充分,只是运用经典图案进行提取,并没有重新构建新的图案,欠缺创造性。
在实践的设计当中,本文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尝试,从而把傣族织锦 纹样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实践,本文梳理后认为,设计中直接使用并嵌 入的方法优点在于原汁原味,易于实现与掌握,能体现出民族特色的浓郁、鲜明。 但这样的应用手段会使得完全“剪贴”的痕迹体现在服装当中,如若无法完全融 合,并深刻理解,会显得格格不入,故作牵强。自我发挥的应用手段更能将现代 设计原理在创新设计与传承当中予以体现,也更适应人们对现代服装的审美需 求,故而是较为理想的旧为新用的方法。
第 6 章 傣族织锦创新载体的选择思考
6.1傣锦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
正如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所言:“传统并非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的 源泉。”在面对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创新传承时,我们更需要厘清其中的关系 与内涵。传统文化是民族服饰的根,代表其来源,在历史长河中,为民族服饰本 身打上烙印。傣锦的诞生与出现、发展与传承在傣族文化及傣族人民心中已然是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云南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 中,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及其追根溯源工作,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理 环境的特殊性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当地生 活的人类思想受到其影响,也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标准,这都可以通 过穿衣服饰这种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出来,体现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情感。
民族传统服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也成为研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发展历史的重要 材料。回到傣族传统服饰的研究中,傣族民族所在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 精神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情态及外在审美情趣等方面与其密不可分,并以傣族民 族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傣族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及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多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逐渐开放,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出现了忽视传 统文化的现象。在当下提出文化自信,将有利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也为文 化自信与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6.2基于市场调研创新思路总结
对傣族织锦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是市场调研,在充分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的基 础上,获取市场信息,能更好地做出创新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的 处理与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透视市场、研究需求,弄清偏好,为 创新寻找方向、引导设计,制作出更符合市场偏好的创新结果。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我们主要得出结论:首先,在样本人群对民族手工艺品 的调查中,结果更偏向于更多占比的人群有意识地了解对民族手工艺品进行保护 与传承的重要性,说明创新是重要手段的同时,对创新的期待更集中于服装及家 居用品,图案的材质与创新的表现手法更加吸引人群购买。其次,从调查人群对 民族手工艺品购买行为发现,占比更多的人购买过民族手工艺品,并从整体样本 来看,大部分样本人群具有购买意愿,且会因为其创新设计购买。再次,在傣锦 相关的问卷题目中,更多的人喜欢以服装上为创新载体,对傣锦进行创新设计, 图案中也更偏好丝锦及使用小面积的装饰表现形式,对图案类型及表现形式也有 自己更加偏好的选择。最后,通过 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职业为上班族,偏 好于民族手工艺品天然的材质,期待于服装与家居用品上民族手工艺纺织品的创 新的样本人群,将具有更大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可能概率。
6.3 傣族织锦对现在服装设计的启示与意义
对于现代服装设计,主要可以从其内在与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分析,通过本 文的研究,我们主要发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对这种文化 积淀进行创新继承与开发,才能真正对社会与经济有正向且持续的作用,能够对 本国少数民族族群和主流社会族群的文化发扬及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认识到,傣族织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 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弘扬文化自信的当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傣锦创新与传承的外在表现载体是其具体体现。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 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不仅面临着社会问题,还是个人的三观培养,尤为 渴求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滋养。
在现代的设计方面,关于民族服装设计的灵感层出不穷,织造工艺日新月异, 当代设计师们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发掘出优美的民族元素,使我们不仅 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其所具备的广阔市场前景。在这样的背景 下,我们的讨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6.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不足主要有:(一)创新设计不够全面,仍然具有全面创新的空间。 本次的设计实践部分,笔者虽然运用几种方法对傣族织锦进行创新实践,操作方 法具有可行性,但是太过于直接,没有完全抓住傣族织锦的所体现的内在韵味。 (二)市场调研仍旧不够全面,数据样本有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调查也可以 更加详尽。(三)对傣族织锦的梳理和了解不够,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的 整理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笔者对傣族织锦的认识也不够,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都有所欠佳。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设计不够全面,因此,可以展望未来,傣锦 技艺的保护和发展研究需要通过各渠道的宣传和创新设计应用使之获得更多的 关注与支持,从而更加全面地创新,这是传承发展的大势所趋,传统民族艺术的 创新设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文化的挖掘内涵能够更加深入,在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 下,傣族传统织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傣族织锦,这是 喜人的,也是令学者感到更具挑战的,未来课题的研究任重道远。
傣族织锦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差异,期待在日后有更多的学者根据不同区域 傣族织锦的差异进行研究创新,抓住傣族织锦的精髓和韵味,逐步建立完整的理 论和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蔡小晃.德宏傣族传统文化概述[M].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2016
[3]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刘荣昆.傣族生态文明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晓飞.傣族手工织锦技艺[J].版纳,2007 (10) : 36-43
[5]汪榕.傣族手工织锦的审美特征分析一一基于云南部分傣族地区的调查J]. 思想战线, 2012(5): 135-136.
[6]高乐.云南傣族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2.
[7]陈婧.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9.
[8]高乐,王宏付.傣锦与南通色织土布图案的比较分析[J].丝绸,2012 (9):
66-69.
[9]杨雪果•传扬生活妙韵的技巧一一云南民族工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 社, 2000.
[10]骆鋆墁.傣锦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运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2013.
[11]张建世,张正文,杨嘉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保护研究[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5.
[12]段梅•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3]袁宣萍•近代中国织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7 (0 9):319-324.
[14]宋宁,王绍伟•傣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一一以西双版纳地区为 例[J].学术论坛,2016: 170-171.
[15]金少萍余卫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工艺及其保护与传承文献研究述评[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4(7): 136-148.
[16]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7.
[17]钱小萍•中国织锦大全[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18]刘天勇王培娜•时装设计中的民族元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
8.
[22]周梦•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 社,2009.
[23]钟志文•民族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1
2.
[24]李洁•少数民族服饰材料与时装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12.
[25]周至禹.设计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6]谢卓夫.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
11.
[29]李晓岑,朱霞•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
4.
[27]金少萍,王璐•场域视阈下傣族织锦艺术审美及其变迁一一以西双版纳 曼暖典村为个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 (9) : 133-142.
[15]解梦伟•西双版纳曼暖典寨傣族织锦工艺调查研究J].名作欣赏,2019 (0
4): 79-80
[17]井菲,赵媛媛,郝云华. 浅析德宏傣族织锦——以德宏芒市芒核村织锦为 例J].艺术之窗.2012:92
[18]向致寰,王羿•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J].理论研究,20
17:( 05) 47-48
[20]张妍,张婕. 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 护研究[J].包装工程,2019 (2) : 192-196.
[21]任学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 7(22): 249—250.
[22]高艳芳,孙正国.日常需求与文化创意:“生产性保护”的观念与路径J]. 民俗研究, 2014, 115(3): 151— 159.
[24]刘丽丽.基于当代服装设计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6( 17).
参考文献
[25]王巍•基于拼凑理论的余料再设计研究一一以土家织锦为例[J].装饰,2
017( 09): 140-141
[ 26] Adetayo, Hezekiah Olufemi, Kareem, Alidu Olatunji. Effects of Perceptio n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of Traditional Textiles in Ogun state, Niger ia[J]. 2019(10)
[27]桂星星.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9]杨飞•南通色织土布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
[30]张嫣•礼仪与利益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现代化的思考[D].北京:北京服装 学院, 2014.
[34]蒋超伟.黎族织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20.
[35]汤博•满族传统图案在现代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沈阳航天航 空大学, 2018.
[36]王大凯•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研究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江苏:苏 州大学, 2008.
[37]尤伶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 学, 2014
[ 38 ] Cheng Yu, Liang Huie, Du Bingbing, S M Minhus. An Analysis of Dai Brocade Patter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in Denim Garment[ J]. Arts and D esign Studies, 2020, 80(0).
[39]王秀霞.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掘[D].苏州大学,2012.
[40]王康龙•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工艺[M].云南:德宏出版社,2016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jiaoyuxue/8572.html

上一篇:生物材料菌丝体的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