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4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4
1.4.1研究的创新点…………………………………………………………………………4
1.4.2研究的难点……………………………………………………………………… 4
1.5研究方法……………………………………………………………………………… 4 第2章 立体书籍结构的概述 5
2.1立体书籍的历史与发展………………………………………………………………5
2.2立体书籍结构的发展变化……………………………………………………………7
2.3立 体书籍 结构分 类 …… …… ………… …… …… …… ………… …… …… …… 9
2.3.1基底结构…………………………………………………………………………… 9
2.3.2支撑结构…………………………………………………………………………… 11
2.4立体书籍结构的特性……………………………………………………………… 13
2.4.1基 底结构的 多角度 翻动 性 ……… ………… …… ……… ………… …… …… 13
2.4.2平行结构的层次感………………………………………………………………… 14
2.4.3相交结构的伸缩性……………………………………………………………………14
2.4.4拉条结构的联动性……………………………………………………………… 15
2.4.5旋转结构的视错性………………………………………………………………… 15 第 3 章 立体书籍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7
3.1基底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探究…………………………………………………17
3.1.1中线特性与服装结构线设计……………………………………………………………17
3.1.2材料对服装廓形的影响………………………………………………………… 20
3.1.3几何形结构版片 与服 装裁 剪省料的探 究 …… …… …………… … …………21
3.2平行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22
3.2.1平行结构的层叠效果转化到服装中的探究……………………………………………23
3.2.2材料受力程度的影响因素…………………………………………………………24
3.2.3激光切割对服装特殊裁片的探究………………………………………………………25
3.3相交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26
3.3.1结构片大小在服装中的设计探究……………………………………………………26
3.3.2结构片受力的材料探究………………………… ………………………………28
3.3.3结构片折痕合理化设计对应不同的服装工艺………………………………………28 3.4 拉条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29
3.4.1拉条结构及其拉动方向在服装中合理化设计…………………………………………30
3.4.2影响拉条折叠结构的材料因素…………………………………………………… 31
3.4.3特殊裁片的工艺处理……………………………………………………………………31
3.5旋转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31
3.5.1旋转结构在服装中的整体与局部设计…………………………………………………32
3.5.2旋转结构的材料特殊性与工艺探究……………………………………………………33 第 4 章立体书籍结 构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34
4.1设计作品的主题与灵感来源………………………………………………………………34
4.2设计转化及作品制作过程…………………………………………………………………34
4.3创新实践成果展示…………………………………………………………………………41 第 5 章 总结与展望……………………………………………………………………………42
5.1结论 …………………………………………………………………………………… 42
5.2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展望 …………………………………………………43 参考文献 ……………………………………………………………………………………43 致谢 ………………………………………………………………………………………… 45
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5G网络的普及使得消费者能够 便捷且快速地获取大量的资讯,随时接受各种新事物的冲击。成长在此环境中的 Z 世 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培养出更有个人态度的消费观和时尚意识。与此同时消费 的主力军也正逐渐向Z世代倾斜,比起品牌效应,该人群更注重自我态度的传达,看重 创意和个性化的产品。其中“跨”设计,如跨界,跨学科设计的产品带来的新鲜感及联 名的趣味性,更受该人群的青睐。此外,后疫情时代和大国崛起背景下的消费需求呈现 出多样化趋势,如慢生活理念,多功能设计,国风时尚等。设计师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 考如何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合理地融合在服装中。
立体书有趣的弹出式结构和实用的伸缩结构恰好与 Z 世代消费群的需求不谋而合。 立体书是以纸为载体的多种组合式纸艺设计,通过纸艺结合基础的机构运动原理,巧妙 地展现变化多端的内容。将三维的“大千世界”收纳进二维书页之间的方式兼具实用与 趣味,能够吸引各年龄层的人群,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究立体书籍结构的形式,将其结构原理和特性创新运用到服装设 计上,增添服装的趣味性和个性,同时提高服装在不同人群及不同环境下的多用途性, 将实用的伸缩结构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丰富服装创新设计的途径。立体书籍结构的多 重组合形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为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源,同时也为打 破服装同质化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1.2.2研究意义
1.2.2.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立体书籍结构是一种复合型的纸艺技术,现有对单 独一项纸艺技术的研究已有许多,但对可以收合的组合式纸艺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探究 却还比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填补这一方向的空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给未来相关 方向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2.2.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2020 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指出85%的中国人不 懂空间规划,其中91%的人患有囤积症,不舍得扔衣服, 83%的人衣柜衣物超过 500 件,75%的人浪费大量储物空间。[ 行业研究报告-前瞻网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707-5cb77948.html]而立体书籍的结构无论多复杂都能平整收合在二维书 页的空间中,可以借鉴此设计方法转化到服装收纳设计中,优化服装整体的收纳折叠空 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进行检索发现,目前 研究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几乎没有,但是立体书籍 结构包含了组合式纸艺和基础的机构原理,关于纸艺或立体书籍设计角度的研究资料则 比较丰富,能为前期把握立体书籍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课题的实践应用则可以 从相近的纸艺领域探寻可供参考的部分,同时结合笔者的实践应用。
国内外对立体书的研究都已经比较完善,在著作方面:国外大卫• A•卡特(David
A . Carter)的《立体书制作指南》保罗•杰克逊(Paul Jackson)的《The POP-UP
BOOK》等,从实例、照片到平面图例都整理得十分细致。国内立体书收藏家杨贵清的著 作《立体书简史与收藏指南》,则是十分详细地归纳了立体书的历史及其结构的发展变 化。同时国内外都有相关的民间组织科普宣传立体书,美国的立体书协会每两年颁发一 次梅根多佛奖,鼓励艺术家们不断创作新颖的立体书。国内的立体书屋,立体书联盟均 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宣传教授制作立体书。由此可见在研究本课题中的立体书籍结构部 分已有充足的基础。
本课题的实践应用部分,通过对相近概念的文献检索后发现有运用不织布制作立体 书籍结构的,如学者吕晓娟,徐军的《非织造布立体书的设计应用及可行性分析》;有摘 出立体书籍结构其中一类进行探究的,如学者庞敏婷的《V型立体纸雕艺术形式特征在服 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从侧面论证了立体书籍结构与服装设计的结合有可行的 探究路径,二者有相互共通之处,可取长补短,实现更好的效果。
在国内外现有的实践应用中,虽然没有直接运用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中的案例,但 从相似概念检索到的实例则有不少。
首先,可穿着的平面几何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乌克兰设计师Dzhus的设计理念主
要是从几何造型和结构出发,设计服装与人之间的交互,构建服装之间的模块转化;日 本学者滨田明日香的《廓形手作服》中的内容全部利用平面几何,通过在不同位置开口 的方式设计成形态各异的服装,这些思路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乌克兰设计师品牌DZHUS 2022年春夏(左)、滨田明日香的《廓形手作服》(右)
其次,可折叠的组合式纸艺是立体书籍结构的特点之一,日本设计师渡边淳弥 2015 秋冬、2016秋冬设计作品中的头饰、三宅一生 2021春夏系列中的头饰都与立体书籍结构
中的插片栅栏手法同理。
图2渡边淳弥2015秋冬、2016秋冬(左1-2)、三宅一生2021春夏(右)
最后,立面结构收合到平面中是立体书籍结构的重要特点,三宅一生2021 春夏系列 中服装可巧妙拆解成平面的形式,盟可睐(Moncler) 2019早秋成衣系列中的羽绒服可 拆解成不同尺寸的独立羽绒模块的方法,这些案例从拆解的角度为立体书籍结构转化到 设计服装收纳提供可行的参考路径。
图3三宅一生2021春夏系列(左)、盟可睐2019早秋成衣系列(右)
综上所述,立体书籍结构在其本身的学科领域中已有完备的理论支撑,虽然与其他 领域的结合应用只有少量的文献成果,但通过提炼分析相近概念的研究和实践案例,能 够给本课题起到明确有效的参考方向。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选题创新点
目前国内研究立体书籍结构结合服装设计的应用还较少,本课题的研究正好可以弥 补这一空白领域。立体书籍的基础结构虽然简单,但是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依据 题材内容组合出不同结构,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为设计师提供持续不断的灵感源以及借 鉴手法。基底结构的中线特性结合服装结构线,启发新的服装造型。同时从整体应用的 角度设计服装,能够规整化服装收纳空间。立体书与服装的结合同时涉及到多用途的服 装,契合现如今城市休闲结合轻户外的时尚理念,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1.4.2选题难点
研究难点首先在于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比较少,已有的案例是从单个 结构进行探讨,所以要详尽了解还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后再实践。
其次对于立体书籍结构的学习,入门容易,掌握难,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设 计师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又需要将想法向符合人体和服装的结构进行合理转化。 1.5研究方法
(1) 文献查阅法:针对选题内容,通过网络收集和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相关资 料,并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对文献资料进行整合,筛选有参考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2) 归纳总结法:对立体书籍结构的构成原理,特性进行研究后,通过实践结构在 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比较系统的运用方法,最后总结出立体 书籍结构向服装设计的转化过程。
(3) 设计实践法:将研究的理论结果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服装材料和工艺可行性, 以及基于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第 2 章立体书籍结构的概述
2.1立体书籍的历史与发展
国内立体书收藏家杨贵清在其著作《立体书不可思议》一书中对立体书在欧美地区 的发展历史写得十分详细,但对国内立体书的发展写得比较概括,简单提及了中国作为 欧美国家的代工生产阶段,引进阶段和初期原创阶段,而近三年的国内原创立体书正以 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对于此段时间还未有系统的整理,故笔者主要从立体书近五年的 新发展进行补充。
首先概述国内外立体书早期的历史,欧美地区的立体书最早可追溯到 13 世纪马 修•派瑞斯(Matthew Paris)撰写的《编年史》,其书中结合了可动纸盘。之后出现大量 的立体机关主要运用在学术类和教育类书籍中,直到18世纪,立体书受儿童文学影响, 二者结合,相互成就,开始了立体书面向儿童化发展。纵观立体书在欧美地区的发展 史,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事情有:1932年美国蓝带出版社将“pop-up” 一词注册为商 标,使得立体书(pop-up book)这一专有词语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沃多•亨特
(Waldo Henley Hunt)首次使用了名词“纸艺工程”(paper engineering)和“纸艺工程 师” (paper engineer),打破了 19世纪以来,只有文字与插画作者署名的传统,使得纸艺 创作者有了一样的地位;1993年立体书收藏家安•蒙塔纳罗(Ann R.Motanaro)邀集其他 七位美国立体书收藏界名人于美国设立了跨国民间组织“美国立体书协会”; 1996年该协 会设立了以德国立体书天才罗塔•梅根多佛(Lothar Meggendorger)为名的立体书大奖“梅 根多佛奖”。 [杨贵清《立体书不可思议》立体书发展演变大事记]
每两年评选出获奖的立体书都有其做到极致的特点,也代表了市场上现有的不同类 型的立体书,从书籍的内容角度上,可以分为艺术性,故事性, IP 化。艺术性强的代表 如罗伯特•萨布达(Robert Sabuda)的《圣诞字母书》,大卫• A •卡特的《一个红点》都 是巧妙地运用结构体现抽象化,艺术化的内容;故事性强的如西蒙•阿利兹(Simom Arizpe)的《扎哈克:蛇王传奇》则是结构服务故事内容,使得故事情节在结构的帮助下 走出二维平面变得立体化或者“动”起来;IP化的代表有罗伯特•萨布达的《绿野仙 踪》,马修•莱因哈特(Matthew Reinhart)的《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都是在已经广
为人知的IP形象基础上,结合结构使得IP形象“活起来”近年来国外立体书基本就以 上述三大类特点而多样发展。
图 4《一个红点》(左)《星球大战》(中)《扎哈克:蛇王传奇》(右)
国内立体书的发展历史根据学者王愉,辛向阳和刘亚庚在《立体书发展与我国出版 现状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最早的立体书可以回溯到明代中国古代术数著作《奇门遁 甲》中的风水罗盘。笔者认为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判定立体书,中国最早的立体书还可 以再往前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龙鳞装书籍,如现存的《刊谬补缺切韵》。此后在立体书籍的 角度没有过多进一步的发展。直到千禧年以来,港台地区作为早期欧美立体书的代加 工,奠定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再到 2006 年由西安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 立“乐乐趣”品牌,引进第一本立体书《游戏时间》,立体书开始在国内被更多人熟知且 喜爱。
中国立体书产业从代工生产,引进和初期原创的时间相距较短,从千禧年开始,港 台地区出现的立体书数量和规模较小,工艺较简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刘斯杰 的《香港弹起》,《中国弹起》等系列作品。内地也有集团或印刷厂尝试自主设计立体 书,如 2009 年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推出原创立体书《会动的 ABC》, 2010 年上海世博会 事务协调局授权广州市番禺艺彩印刷联合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集珍-中国 2010 年上海 世博会珍藏纪念邮册》,书中共有四个不同的世博会馆的立体模型,做工精致。在初期原 创阶段,因为立体书涉及的学科比较宽泛且尚未有相关专业人士,国内的出版社只能不 断地自主摸索。
图5《刊谬补缺切韵》(左一)、《会动的ABC》(左二)、刘斯杰弹起系列作品(左三)、《集珍》内页
从引进第一本立体书后,历经十五年的探索,据中国日报报道, 2019年似乎是国内 原创立体书的分水岭[ 中国日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534514785056169&wfr=spider&for=pc],纸艺设计师的成长和产业的成熟,国内立体书也从技术导向转为 内容导向。其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创作的立体书成为国内立体书一大特色。以传统 节日为主题的《过年啦!》,《欢乐中国年》,《我们的新年》等;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大 闹天宫》,《中国神话故事互动立体书系列》等;以传统建筑为主题的《打开故宫》、《打 开圆明园》等,传统文化结合立体书的形式,二者相互促进。同时不少民间爱好者组织 如立体书联盟,立体书屋等相继出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科普带动立体书的传播和 发展,促使立体书爱好者逐年增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美国立体书协会的梅根多佛奖评选中,中国原创立体书 《打开故宫》获得最佳立体书奖项,由此国内立体书在经历了代工,引进,初原创后, 开始以成熟且带有本土文化的设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 6 《欢乐中国年》(左)、《大闹天宫》(中) 、 《打开故宫》(右)
2.2立体书籍结构的发展变化
现代的立体书默认包含了平面变化结构、半立体和立体结构,但这些丰富的结构并 不是在一开始就全部涌现出来的,而是历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与新技术融合, 拓展变化而来,直到现代,由立体书收藏家或者纸艺工程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得初 学者能更加有条理地认识和学习立体书籍结构。
立体书籍结构中最常使用层景技术达到视觉上的立体效果。通过叠加形态不一的平 面纸片,利用纸片间的距离产生的阴影达到整体画面立体的效果。这种原理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西洋镜,一种透过多层层景片等距重叠排列后产生的景深透视技术。[杨贵清《立体书不可思议》P220]如今的隧 道书、旋转木马结构的立体书、平行结构中的层景效果都是借用了西洋镜景深透视的原 理。
图 7 西洋镜(左一上)、隧道书(左下)、相交结构(右二、三)、旋转木马结构(右) 平面变化中的拉条结构和旋转结构则是与基础的机构学息息相关。机构是由若干构 件所组成的具有确定运动的构件系统。[梁庆华《趣味机构学》P24]机构运动包含了立体空间和平面空间的运动,立 体书中的拉条结构主要是运用了平面连杆机构。通过连杆之间的距离差,连接到拉条上 设计内容的移动变化。对基础的机构原理进行纸质结构的转化,丰富了立体书的技术。
图8 《趣味机构学》(左)、梅根多佛立体书结构局部正面、背面图(右)
现如今的立体书是内容导向型,技术服务于内容。这一点也说明了现今优秀的立体 书不再是以高超的技术为批判标准,而是技术要能巧妙地体现内容,为内容服务。对这 一点的理解有利于后期将结构对服装进行转化,有明确的方向。
2.3立体书籍结构分类
目前对于立体书籍结构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纸艺工程师保罗在其著作中从技 法的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单纸技法和多纸技法,书中的结构主要是以单一卡片的形式 展现。学术类文献则是将结构按照动能的方式或平立面的层次划分得十分细致。但笔者 认为立体书籍区别于立体卡片和立体纸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其结构多么五花八门,最 终都能回归为共同阐述同一主题的书的本质。在探讨其结构时不能忽略承载这些内容结 构的基底。故笔者认为可以将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底结构,另一类是支撑结构。 如图9所示的蓝色区域为基底结构,橙色区域为支撑结构,两大类结构又能各自再细 分。
图9 不同类型的立体书结构分类示意
2.3.1基底结构
基底结构是立体书的枝干,选择恰当的基底是成就一本立体书最重要的一步,契合 主题又巧妙的翻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观感。常见的基底结构可以分为四大 类。
图 10 基底结构分类(左至右依次为一字结构、折叠结构、十字结构、旋转木马结构)笔者绘
2.3.1.1 一字结构
一字结构指的是可以在平面翻开90°或180°,就是常见的书页结构。在此平面的 基础上还能根据设计意愿继续叠加大小不等的一字翻开页面,以拓展平面的空间增加更 多设计内容。平面的一字结构上虽然简单,但诸多出色的立体书还是常在这种结构上操 作,正所谓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2.3.1.2 折叠结构
折叠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国外立体书常用折叠隧道的方式制作层景的效果,通过 多层交错的平面展现出深邃的立体景象,如《凡尔赛公园》。国内则更倾向用古时奏折的 形式,优势在于既能单页翻开,又能全景铺开。如图11所示。
图 11 国内立体书《打开圆明园》(左1-2)、国外立体书《凡尔赛公园》(右)
2.3.1.3 十字结构
十字结构是在普通书籍的翻页中间增加一页折叠的纸,使得展开后的书籍能变成立 体的空间,其限制性是由于需要保持平衡且折叠空间有限,最多以十字结构展开。虽然 水平面只能容纳四个角,但纵向可以继续叠加,娃娃屋类型的立体书籍常使用这类基底 结构。
图12《娃娃屋》(DOLL'S HOUSE ) 20世纪50年代
2.3.1.4 旋转木马
旋转木马结构因其与游乐园的旋转木马相似故有此称。未展开时与书本无异,展开
后将封皮与封底相连则变成立体的结构,以六角形结构居多,六个小场景的呈现方式多 以层景技术展示,与折叠隧道结构的叠加原理相同。旋转木马结构制作的立体书是书籍 的同时更是一件艺术摆件。
图13《小王子》(Le Petit Prince)立体书
2.3.2支撑结构
支撑结构指的是在基底结构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立体结构或者平面变化结构的创作。 没有体现内容的支撑结构只是简单的框架形式,但要进行后期复杂的创作,必须对基础 的框架有细致的把握和了解。目前文献研究普遍将支撑结构分为四大类,主要在立面变 化的平行结构和相交结构与主要在平面变化的拉条结构和旋转结构。
2.3.2.1 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指的是搭建此类的结构都是以平行于翻折线的方式折叠或粘贴,这种结构 也是所有立体书使用最多的,比较容易上手。虽然其中有些结构最终展现的视觉效果与 相交结构相同,但区别在于二者展开时的动态方向不同,平行结构创作的几何体打开时 是从左至右移动,相交结构创作的几何体打开时则是从下到上移动,但这一点更多是在 组合式使用时才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欧阳予婧•立体书籍结构设计[几设计,2017(02):122-123.
图15《BLUE2》中以平行结构为基础创作出不同的效果
2.3.2.2 相交结构 相交结构指的是折叠与粘贴时,结构的角度要相交在基底结构的中心折线上。通过 调节结构片角度的大小设计内容的高低。从简单的结构片能延伸成角和体的多样化结 构。弹出式,伸缩性,收纳性都是相交结构最突出的特点,简单的层叠剧场效果常用相 交结构最基础的片的形式来体现,如下图左一所示。
图 16《Fairy Tale Play》(左)、《BELIEVE》(中)、《ONE RED DOT》(右)
2.3.2.3 拉条结构
拉条结构是传达内容变化时最常用的结构,通过隐藏遮挡变化片、计算动态距离、 使得拉动拉条时,画面的内容产生图色变化,或者使内容人为移动起来。结合其他结构 的复合型拉条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图17《Inventions》通过拉条带动人物头部的转动
2.3.2.4 旋转结构 旋转结构又可以细分为手动和半自动两种结构,立体书籍中的平面旋转变化主要是 手动的旋转结构,通过固定中心点,变化内容片从而达到不同样式的平面转动、图色变 化或者视错感。
另一种半自动旋转结构本质上是组合式结构,将中线转轴通过直条连接在基底结构
上,达到只需要通过翻动书籍就能带动结构旋转,如《HERMES POP-UP》的第十页,随着
书本的翻开自动产生旋转效果。此类设计多用在体现转盘,时间,胶片等题材。
图 18《HERMES POP-UP》(左)《Inventions》(右)
2.4立体书籍结构的特性 基于前文对各类结构原理的探究,了解到虽然不同的结构能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 但是每个结构还是有区别于彼此的特性。
2.4.1基底结构的多角度翻动性
基底结构最突出的特性是可以多角度翻拉动,既可以在平面九十度至一百八十度翻
拉开,也可以在三维空间以Z轴、Y轴、X轴等方向翻拉开。
Z轴 Z轴 X/Y轴
图19基底结构翻、拉开的方式示意图(笔者绘)
如一字结构是从二维平面翻开 90°或者 180°。十字结构和旋转木马结构都是围绕 三维空间的Z轴翻开。而折叠结构最为灵活,既可以在平面二维翻开,也可以在三维空 间翻拉开。折叠结构中常见的平面翻动主要以单边折叠结构为主,以中国的奏折为例。 而该结构在三维空间中主要是以双边折叠从X或Y轴方向拉动的居多,如常见的折叠隧 道。立体书大师梅根多佛的作品《城市公园THE CITY PARK》则做到了可以在平立面以
不同的方式翻开。由此可见,多样的翻拉开基础给后期的创作建立了无限的可能性。
图 20《城市公园 THE CITY PARK》
2.4.2平行结构的层次感
有多种视觉效果是平行结构与相交结构皆能达到的,但平行结构最特别的还是其稳
定性与层次感,所以平行结构常被用于体现建筑类比较有量感的内容,如《贝聿铭的建 筑密码》一书中多个建筑结构都是由平行结构所创作。或者呈现纵深画面的丰富感,如
《HERMES POP-UP》一书中,支撑第二页、第四页和第七页的层景画面的结构都各不相
同,但究其本质仍然是属于平行结构。平行结构不单止在支撑结构上与基底结构平行,
其所展现的画面也是与展开页 180°平行,所以该结构的最佳观看角度是立起书本观看。
图 21 《 HERMES POP-UP》 P2、P4、P7
2.4.3相交结构的伸缩性
相交结构虽然也可以体现立体的模型,但其突出的特性是极强的伸缩性。最佳的视 觉角度是与书籍垂直 90°的立面。这个结构是跃然纸上最好的诠释,随着翻开书本的动 作,相交结构将内容弹出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HERMES POP-UP》一书中第九页的豹 子是以相交结构为基础的半立体展示,其体现的内容本质上虽然还是平面的纸版印刷但 是通过相交结构使得画面从平面“站立”起来,显得尤为“立体”。又如《BLUE2》一书 中最后一页的结构,是基于相交结构创作超出书本开本页面的内容。
纵观多本立体书,最常使用平行结构为基础,再结合相交结构的伸缩弹出,做出空 间拓展的效果。
图 22 《HERMES POP-UP》(左)、《BELIEVE》(中)、《BLUE2》(右)
2.4.4拉条结构的联动性 简单的拉条结构多用于变化颜色,内容移动等设计,联动性是该结构最特别的地 方。通过拉条,结合其他结构展现复杂的内容与动作。设计时重点考虑每个动作的“长 度”(距离、,如若距离差过多,则通过内容去弥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平面 变化多设计两种差别很大的图色变化,如《HERMES POP-UP》第三页,将画面切割成六个 长方形条,通过拉条联动六个长条形变化画面。而《The CHRISTMAS STORY》第四页,将 手动拉条转变成连接在相交结构的书页上,使得读者在翻动书本的时候带动拉条,实现
“自动”化的联动。
图 23《HERMES POP-UP》(左)、《The CHRISTMAS STORY》(右)
2.4.5旋转结构的视错性
旋转结构在平面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视错性,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内容
片,利用莫尔纹原理就能达到视觉上的扩散或者收缩感,读者手动操作内容的变化,增 强了阅读者的参与感。如《BLUE2》一书的第二页,将旋转结构结合齿轮转动原理和视错 原理,做到只需转动一个内容片,全部内容都一起旋转,实现了只动一处,处处皆动的 艺术美。
图 24《BLUE2》
第3 章 立体书籍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基底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探究
基底结构的多角度翻动无论是在平面或是三维空间翻开,都需要遵循有中线或有中 心轴作为翻开的条件。将其向服装设计转化的过程首先用纸版进行初步探究,发现四种 基底结构的共通性。这四种基底结构作为书籍时,因为需要考虑生产的便捷性,所以是 由许多单独的页片组合的形式。而只从结构角度探究的话,笔者发现可以在一张纸上, 通过剪开和折叠就能制成不同基底,同时四类基底结构能够相互转化,从一字结构,到 折叠结构,再到十字结构和旋转木马结构的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25 四类基底结构相互转化过程(笔者绘、
3.1.1中线特性与服装结构线设计
根据前文中对四类基底结构的探究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四类基底结构可以通过剪切 折叠相互转化,因此在后续向服装应用时可以考虑从平铺的折线和开口位置进行设计, 而非单纯从视觉上的差别做设计。二是结构的翻拉动角度受中线与中轴的条件影响,在 服装应用时可以从服装结构线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根据上述两个要点笔者进行了局部 小样实践结合CLO 3D软件模拟,应用方法从局部与整体两个方向进行。
局部运用主要是通过加片或者折叠藏量的方法,从常规款式的服装上增加可翻动的 部分,为后续的支撑结构创造基础条件。加片的方法比较灵活,可以随设计需求能动地 改变增加片的位置、大小、形状。藏量的方式主要是捏褶法,位置随设计需求变化,但 藏量的形状和大小可设计的灵活性不如加片法。
图 26 不同位置和方向的加片法(左)与不同位置的藏量捏褶法(右)(笔者制)
整体应用的方法是将四类基底结构展开平铺,得到折线和开口不同的平面版片,首 先在不增加新开口的情况下直接在人台上立裁设计,得到新的基础廓形,在此基础上可 以继续深入设计,增加合适的袖子或其他开口,同时还配合辅料,如拉链、魔术贴、扣 袢、挂钩等,使得服装款式可多样变化,提升服装多种穿着性。整体应用的服装虽然只 有部分结构得出的款式能够在穿着状态下有可翻动的结构,但整体应用的设计重点在于 服装廓形的能动性及服装平铺后在二维空间可以简单地收合平整。
图 27 笔者对基底结构整体应用实践
图28 笔者在一字结构增加开口及抽绳的应用实践
图29 笔者在一字结构增加袖子的应用实践
局部应用和整体运用从翻动角度可总结为三大类:纵向翻动,横向翻动及斜角度线 翻动。形式多样的翻动方向为后续设计提供多样的选择。设计师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主 题选择合适的翻动方式。从翻动方式的角度思考,出于非刻意打开的设计,在上半身的 结构线设计符合这一要求;从创意服装廓形及平面便捷收纳的角度而言,结构作为整体 运用设计到服装中的方式更符合;从工艺制作角度思考,局部应用的加片藏量式设计更
为方便,符合工厂流水线作业。
图30笔者对不同翻动角度的应用实践(由左至右依次为纵向、横向、斜角度线翻动)
3.1.2材料对服装廓形的影响
基底结构向服装转化后的版型,因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效果,笔者
结合三维服装软件CLO3D模拟多种面料,记录如下图,同时针对模拟结果选取比较合适 的面料进行实物尝试。最后得出有挺阔感的面料如斜纹织物、PU皮革等更适合塑造版 型,而柔软的材料如针织面料,偏薄的棉麻丝及化纤等模拟的服装垂坠感强,适合廓形
完整的结构,但不适合作为后续支撑结构的基底使用。
图31笔者结合CLO3D软件进行不同材料模拟
3.1.3几何形结构版片与服装裁剪省料的探究
整体应用的版型是在简单几何形的基础上,设计基底结构折线,通过裁剪折叠后得 出不同廓形。对基底结构的设计是为后续支撑结构创造符合的基础条件,所以重点在于 保留服装的一体性和完整性,给后续深入设计留有创作的空间。因此,版型平铺后基本 是较为完整的几何形,同时此类版型可以利用幅宽制衣,有利于减少服装裁剪时余料的 产生。通过改变领口和袖口的开口位置,使得版片可多样穿着的同时平铺后依旧是平整 的状态。一字结构从边缘开口与从图形内部开口得到的廓形不同,但展平后皆是长方 形;折叠结构从中缝开口,即可得到廓形多样的设计;十字结构的版片前后各有两片可 左右翻动,可作为假两件设计,平铺后仍是长方形;旋转木马结构版片的基础也是长方 形,可以通过设计中间折叠部分的形状,设计不同造型,如下3 所示。
图 33 规则几何方形的版片与造型(笔者模拟)
图 34 其他几何形的版片与造型(笔者模拟)
从上述三小节的探究可以得出立体书籍的基底结构设计到服装中,能够创作出廓形 各不相同的服装,将折痕与开口任意设计到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同时还能满足服装简易收合平整的需要。
3.2平行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平行结构从结构版片出发可以再细分为一体式平行结构和分体式平行结构,两类结 构的纸板如图所示,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直接将内容设计在结构上或单独设计内容片, 即在一体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内容片后也就变成了分体式结构。
图 36 平行结构版片实例,来源:《立体书制作指南》
3.2.1平行结构的层叠效果转化到服装中的探究 一体式平行结构的景深效果是借助镂空设计和错位层叠的几何体产生的,所以从不 同角度有不一样的层叠效果。而分体式平行结构呈现的层叠感是借助结构支撑单片页 面,不断叠加出来的效果,一般需要从与页面平行的角度正视观看,从页面的侧边只能 看到层叠的页片。从制作工艺角度出发,一体式平行结构创作的层叠效果更方便制作, 而分体式因其结构片对材料的受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服装中除了可以直接应用结构以 外,考虑到服装制作与穿着的耐久性,笔者尝试适当调整结构,结合半透明材料达到层 叠效果。
图37 分体式平行结构纸版(左)、一体式平行结构纸版(右)(笔者制作)
图38笔者进行的一体式平行结构实践
图39平行结构层叠特性向服装应用的转化过程(笔者制作)
3.2.2材料受力程度的影响因素
《服装面料与辅料》一书中讲到“人们穿着服装除了要求服装的基本功能之外,不 同的服装有不同的穿着目的,因此对服装的面料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应服装需 求的面料或材料,能对设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行结构的版型对材料有一定的受力要求,笔者从三个方面探究材料受力影响。一 是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结构的影响,二是同一面料的经纬纱向不同向对结构的影响,三是 结构的距离与高度不同对材料的影响。
从实践小样可以得出,非纺织材料制作的平行结构受力最佳,但更适合在创意服装 设计中使用。纺织面料中纱线的粗细和编织紧密度不同,其制作的平行结构受力程度也 不同,其中厚而硬挺的面料比软而垂坠的面料更适合。而同一面料的经纬纱向对结构受 力影响较小。随着结构的高度越高,结构距离中心线越远,材料越容易塌陷下垂,需要 选择挺阔度更高的材料,或采用复合面料,辅料支撑的方式增强面料的支撑度。同时由 于随着设计主题与内容的不同,结构上增加的内容片越多,对材料的受力程度要求越 高,越需要复合工艺或者增加辅料确保结构稳定不容易塌陷。
图 40 平行结构不同材料受力实践(笔者制作)
3.2.3激光切割对服装特殊裁片的探究
出于版型的特殊性,使用恰当的工艺处理显得更为重要,虽然手工包边制作能够满 足特殊版型的工艺需求,但是选取与时俱进的新工艺处理,能够提高创意型服装更加便 捷快速地制作。笔者尝试结合激光切割,制作单纸技法的平行结构,收合平铺与打开展 示皆呈现出不同的美感。面料使用双面复合的真丝绡,既有一定的透明度能够看到结构 层叠的效果,又有足够的挺阔度能够支撑起结构的造型。该版片在激光切割后没有毛 边,可以作为局部点睛设计运用到服装中,增添服装的趣味性。
图41笔者结合激光切割的特殊裁片实践
综上所述,平行结构应用到服装中,通过简化运用得到的层叠效果最好。而激光镂 空后的面料组织被打破后,常规纺织面料的支撑力度均出现不足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 的方法是在保留基本支撑结构的基础下,可以通过数码印花或热熔胶膜创作出模拟镂空 的视觉效果,达到结构既可以开合视觉上又有镂空层叠的效果。
3.3相交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相交结构同样可以再细分为一体式相交结构和分体式相交结构,两种结构都是通过 对结构片角度的设计,确保结构片能闭合,且闭合后不超出基底。与平行结构的细分原 理相同,一体式结构增加内容片后也就变成分体式结构。但两种结构片的折痕有所不 同。在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合理的折痕对服装有正面积极的效果,反之亦然,故将相交
结构运用在服装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结构片的角度设计及其折痕的合理设计。
图42相交结构版片示意图(笔者绘)
图 43 相交结构版片实例,来源:《立体书制作指南》
3.3.1结构片大小在服装中的设计探究
基于前文探究得出结构的顺利开合与基底的中线有关,相交结构的结构片粘贴到基 底时,页片的其中一端一定要置于中线上。如图35 所示,影响结构片大小和展开形态的 因素有三点:一是结构片本身的长宽尺寸和角度 A 的度数;二是结构片与基底结合的角 B 的度数;三是结构片在基底的位置。
当结构片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基底片的情况下,超出基底的面积与角B的度数和结构 片在基底上的位置有关;当只改变角B的度数时,角B越大,打开后的结构片展示越 多,但收合后超出基底的部分也更多;当只改变结构在基底的位置时,打开后的结构片 效果上只有远近的差别,但收合后越靠近读者的结构超出的面积越多;当只改变角A度 数时,角A越大结构片越能站立起来,但角A大于90°时,看到的地方是结构的反面。
图 44 相交结构角度探究(笔者绘制)
图 45 相交结构角度探究实践(笔者制作)
因此将结构片应用到服装时需要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对结构片的大小进行设计,通 过改变结构片的角度使其不超出基底,二是设计超出基底部分的造型使其合理且巧妙地 存在。进一步考虑服装面料垂坠的因素,从正面的视觉效果看,角A的度数小于90度的 结构能看到的部分更多同时结构也比较稳定,更适合设计到服装中。
图46 笔者结合 CLO 3D 软件模拟相交结构应用在服装中
3.3.2结构片受力的材料探究 相交结构的版片既要满足支撑性又要保证收合后平整,因此材料不能过硬或者过 软。现已有的类纸材料杜邦纸比较符合结构所需的条件,但出于服装穿着舒适的角度出 发,有必要探究其他同样适合此结构的常规纺织材料。
通过实践尝试,一体式相交结构由于只有一片版片,通过控制角度和版片大小,基 本没有太大的材料限制。而分体式结构受增加片重量的影响,一般承重片硬于内容片的 效果较佳。内容片更适合轻的同时但又具备一定挺括度的面料,如绡,欧根纱等.
此外,笔者在实践中,将侧面带有结构片的半裙反穿后,发现硬挺的一体式结构还 能起到支撑造型的作用,由此发散设计服装为双面可穿着,当结构在正面时起到装饰和 口袋收纳的作用,将结构置于反面时起到支撑服装造型的用途。
图 47 笔者进行的相交结构材料受力实践
3.3.3结构片折痕合理化设计对应不同的服装工艺
结构片折痕可以分为基础的结构折和美观的装饰折。结构折痕是为了结构能伸缩折 叠而存在,一般折痕的存在规律是与中线或中轴平行,结构越立体,折痕越多。结构折 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但对内容片的设计是可变动的,设计师需要设计内容片使结构折 合理美观存在,即基础结构折痕的合理存在可以靠设计主题弥补,而美观的装饰折痕一 是为适应主题而存在,二是可以隐藏基础折痕而搭配使用。
不同折痕效果,对面料和工艺有不一样的要求。美观复杂的装饰折痕适合用高温定 型,但该工艺对材料有一定限制,化纤类的聚酯纤维面料更易定型且洗涤后不容易消 失,而棉麻丝类的天然面料洗涤后折痕容易消失。此外根据不同材料折叠后的厚度有所 不同的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高温定型方式:收合后基本平整的裁片可以通过高温压衬机 定型,但压衬机对面料宽度有一定限制;收合后为几何体的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如纸 夹,夹板,绳固定后放入高温蒸锅定型。
结构折痕设计还可以选择拼接工艺,根据受力程度不同而拼接各类材料,此项工艺 对材料限制小,只需要符合受力要求和设计主题的材料即可。除了高温定型与拼接工艺 以外,在折痕处车缝0.1 厘米明线的方式也能够起到折痕定型与受力增加的作用,而且 此方法对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角度而言更为省时简单,方便快捷。
3.4拉条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拉条结构的基础版型分为单条折叠式和条轴带动式。两类纸版如下。在向服装转化
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其拉动变化的合理性和拉动时材料间的摩擦。
图48拉条结构版片示意图:单条折叠式(左)、条轴带动式(右)(笔者绘)
图 49 拉条结构版片实例,来源:《立体书制作指南》
3.4.1拉条结构及其拉动方向在服装中的合理化设计
单条折叠式的拉条结构包括拉条带,固定片,内容片。拉条带上的折痕是该结构产 生变化的关键,通过拉,带动折叠的部分,改变拉条的长度,从而产生变化。条轴带动 式的拉条结构包括拉条带,卡扣,内容片和移动区域。此结构就是将内容片和拉条结合 在一起,通过限制内容片的移动区域,拉动产生变化,此为同向变化。反向变化只需在 增加一条细线,将内容片固定在细线上而非拉条上,从而拉动时内容反向移动。
在向服装应用转化时,纸质卡扣可以用服装辅料替代,增强耐用度。单条折叠结构 制作的裙片拉动变化,本质上是利用面料正反两色变化,由此可以将拉条转化成腰带, 将分割出的细条裙片的左右两个端点分别固定在底裙和腰带上,通过转动腰带即可带动 裙片翻面,达到颜色变化。
图50单条折叠式结构实践(左)、结构合理转化实例1940's Venetian Pleated Dress (右)
拉条结构更适合作为局部的点睛设计在服装中,将结构调整简化后,通过拉动产生
小面积的变化,增添服装趣味性的同时更适应工厂流水线的生产,如图1所示。
图51笔者结合CL0 3D制作的拉条结构实践
3.4.2影响拉条折叠结构的材料因素 前小节实践中,可以看到拉条移动需要有活动空间,不同材料产生的效果各不相 同。单条折叠式结构向服装转化时,面料本身的折痕力度不够,难以流畅地带动内容片 变化。笔者尝试粘贴不同硬度的布衬在结构片和裙片上,以此增强材料的力度。但拉动 的流畅度一般,将裙片换成无布衬后,拉动的流畅度有所提升。由此可见除了不同材料 会影响拉条的折叠结构,其他部分如裙片(即内容变化片)的厚薄和硬挺程度也对拉条 的折叠有所影响。
图 52 笔者进行的拉条结构实践探究
3.4.3特殊裁片的工艺处理 对拉条结构直接应用的设计,其版片的处理工艺可以使用激光切割,更为高效便 捷。当版片形态为简单几何形时,可以选择里衬包裹或包边等工艺处理其毛边,为确保 折痕的力度,可以距边车缝0.1cm的明线起到类似软鱼骨的定型作用。
3.5旋转结构的特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旋转结构可细分为手动旋转和半自动旋转,其版片如图53 所示。手动旋转结构是利 用中心卡扣和镂空结构片做变化,半自动旋转的结构片融合了平行和相交结构的原理, 通过将结构片连接在书页上,达到打开时三个圆形内容片同时旋转一定距离。将其向服 装设计转化的重点在于增添服装趣味性,及结合视觉错误图案设计。
图53旋转结构版片示意图,手动旋转(左)半自动旋转(右)(笔者绘)
图54旋转结构版片实例,来源:《立体书制作指南》(左)《HERMES POP-UP》(右)
3.5.1旋转结构在服装中的整体与局部设计
作为整体运用时,尝试直接在整圆裙片上设计,外层圆尺寸比内层圆稍大且镂空, 内层裙片的图案莫尔纹使用数码印花,穿着走动时呈现似动非动的视错感。但实践结果 是版片穿着后,由于裙片的摆量过大,难以看见内层的莫尔纹。笔者尝试在图案大小不 变的情况下,将裙片的摆量缩小成A摆裙。走动后裙片呈现的视觉错误效果比整圆裙更 清晰,同时由于镂空变少,外层的裙片也不容易变形。此外笔者还尝试改变A摆裙上莫 尔纹的大小,内层图案变密集后视觉感更强,但外层由于镂空数量变多,裙片造型容易 变形,有待改进。
图55笔者结合CLO 3D制作旋转结构应用在半裙中(从左至右依次为整圆裙、A摆裙、A摆裙细纹)
图 56 笔者将旋转结构应用在半裙的实践探究
3.5.2旋转结构的材料特殊性与工艺探究
旋转结构中镂空的版片也前文其他结构一样,适合激光切割工艺,有效处理面料的 毛边,或者选择光滑的 PU 类面料,易滑动的同时切割剪开后不需要额外处理毛边。旋转 结构的内层裙片不宜使用过软垂坠的面料,挺阔的面料结合粘衬后效果更佳。层内裙片 的莫尔纹除了可以使用数码印花以外,拼贴,热熔胶膜等工艺也适用。
手动旋转结构直接运用到服装中,其版片中轴点的卡扣可以转化为双脚钉扣使用, 增加结构耐用性。
图 57 旋转结构卡扣辅料转化
第4 章 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
4.1设计作品的主题与灵感来源
基于前文对立体书籍结构的探究,得到重要的一点结论是结构的使用都是为了阐述 同一主题。所以在设计服装作品前,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和构思内容所需的结构。
本次设计主题最开始是从山水文化出发,从古至今每个时期的人都深受影响,山水 中蕴含的意境之博大,使得每个人所感悟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内容。主题最初设想来自山 水之间,雨雾之中,或许是某次登山途中天降大雨,又像人生境遇忽高又低,但最终释 然于烟火气之中。但从诗词绘画中所感的山水仍是他人之情,而比起一两次接触真实大 自然山水的经历,现如今的新生代更习惯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似的“山”,人工池湖的 “水”,更熟悉游走在虚拟世界中的“山水”,虚山幻水系列是阐述对现境不真实的质疑 又是对“真实”梦境的向往。
由主题延展出具体的内容,笔者先制作纸版结构,从“蝶化”“雾起”“听雨”“云隙 光”四个角度间接、抽象地表达主题。
图58 设计作品纸质结构效果
4.2设计转化及作品制作过程
四套设计作品根据主题所需要传达的不同内容与情感选择适应的结构进行设计及转
化。整体色彩由黑灰向蓝白转变,如黑夜破晓,梦中苏醒。服装设计为可双面穿着,从
实用角度提高服装的多穿性,一面是有防风防水性能的风衣羽绒面料,另一面为亲肤舒 适的天然面料,使得服装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满足当下城市休闲及轻户外的生活理 念。
通过双面不同的面料对比传达真假虚实相混,即棉麻丝类的天然材料表达真实的部 分,而另一面用带有暗纹及偏光的化纤类面料表达虚幻的部分。
图 59 设计作品面料版
设计作品一“蝶化”传达的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质疑,故作品的廓形像沙漏,外套版 型的基础来源于十字结构一体成型,有四片可以左右翻动的衣片,形成八个可创作的空 间,借此传达空间的多维度。其中只在前后创作内容,前中翻开的内容是由平行结构创 作的蝶群,以庄周梦蝶隐喻主题的虚幻,后背是简化线条构成的组合式图案,借用旋转 结构制作两条飞鸟游鱼逆时针转向中心镂空的圆,共同又组成像眼睛的纹样。搭配的不 规则半裙平铺后是规则的六边形,裙片可以从前后中线或侧缝折叠收合。左右装饰相交 结构创作的口袋,意为旅人捕梦。
图60 设计作品一的结构制作过程
图61 设计作品一结构的开合状态及服装正反多穿展示
设计作品二“雾起”的上衣是以一字结构为基础,将前后中为作为翻折线,在侧缝 创作层叠设计,图形来源于笔者平时所摄的照片,层叠后简化处理线条。意象化的图形 在众人眼中各不相同,像对望的婴童与老人,像交错的山峦,但最终其实不过是层叠的 云雾,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雾起”是旅人一翳在目,空花乱 坠,“雾起”其实只是旅人行走间所遇的云雾。下装搭配的裤子是在裤原型的基础上从侧 缝放量增加翻折空间,左右相同大小的版片,通过向内折叠与向外折叠呈现不同的造 型。
图 62 设计作品二结构转化及制作过程
图 63 设计作品二正反穿着及侧面结构展示
图 64 设计作品二多穿展示
设计作品三“听雨”是在长方形的一字结构中增加袖子,可正反及上下倒穿,其中 倒置穿着的上衣后片版型有一定支撑力度,作为挡雨设计,下裙是十字结构一体成型。 “听雨”衔接上一套设计作品“雾气”,逻辑上意为体现自然气象变幻莫测,借天气将设 计作品的结构从装饰化转为功能化。正反面料都使用如细雨般的竖条纹,“真实”的一面 为提花天丝麻,“虚幻”的一面为幻彩条纹的防水涤纶面料。
图 65 设计作品三多穿展示
设计作品四“云隙光”的外套从后背横向破缝,只收肩省,尽可能保留面料的完整 性,内层上衣后背竖向破开,层叠出类似破晓时分的云隙光景,色彩上由里到外从偏光 蓝到浅驼色到白色。外套可正反两穿,一面为白色云纹绸,另一面为反光防水涤纶面 料。后背结构兼具装饰和实用性,即可作为装饰置于背后,也可作为帽子或背包。
图 66 设计作品四内搭及整体多穿展示
图 67 设计作品四后背正反面穿着展示
图68设计作品四后背结构转变为背包展示
四套设计作品均使用面料的幅宽制作,领口与袖口包边。款式皆以宽松为主,对身 材没有过多的限制,能够适合多种身形的人群穿着。在裁片上多为规则几何形,做到尽 可能减少余料的产生,使得服装更加可持续化。设计上结合拉链,扣子,挂扣等能动性 强的辅料,可随穿着者的喜好进行变动,提升了服装的多穿性。同时,服装平铺后皆为平 整的几何形,简单折叠成方块即可整齐地收纳起来,无论是出行携带还是居家收纳都更 为方便快捷。
图 69 设计作品平铺及简单折叠状态
4.3 创新实践成果展示
图 70 设计作品整体展示
图 71 设计作品一“蝶化”成衣拍摄
图 72 设计作品二“雾起”成衣拍摄
图 73 设计作品三“听雨”成衣拍摄
图 74 设计作品四“云隙光”成衣拍摄
第 5 章 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通过前期的资料调研到后期的实验探究,立体书籍结构向服装设计、转化、应用的 过程中,能够切实地碰撞出新的启发。结合基底结构创作新的服装廓形;结合平行结构 和相交结构增加服装可收合的立体部件;结合拉条结构和旋转结构提升服装平面变化手 法更多的可能性。
基底结构的探究部分原本是为了给支撑结构保留完整的空间才在设计上尽可能减少 破开版片,只在各种几何形中,通过对一个开口的折叠,设计出各类不同新廓形,此项 手法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的新服装造型。在对支撑结构的研究应用中,主要在 立面展现视觉效果的平行结构和相交结构与服装的融合性较好,但主要在平面展现视觉 效果的拉条结构和旋转结构与服装的融合效果一般,如旋转结构转化运用到服装的过程 中,因结构的分割线在平面和立面的方向完全不同,受面料垂坠性影响,无法实现有效 的转动,最多做出趣味分割线设计。诸如此类的平面结构难以在立面服装上立体重现, 虽然通过简化结构和在局部位置平面地运用在服装上也能达到,但效果确实还有待研究 改进。同时,简单折叠收纳的方式也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在探索中,笔者也逐步发现立体书籍结构除了趣味性和互动感,向服装转化运用时 还能够涉及到可持续,多穿性,功能性服装等概念,同时立体书籍结构在设计题材上的 适应性十分宽广,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文化,从抽象艺术到具象事物,皆能体现。不 得不感叹其包容性和极强的变动适应性。
5.2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展望
首先,立体书籍在自身领域的发展中,也不断在与新技术结合,与AR,VR技术的融 合是其创新的大方向。其次,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中还有很多可以更加深入探究的内 容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加细化地研究,例如从服装可持续设计的角 度、从服装多穿,多功能设计的角度、从收纳方式的角度、结合VR等新技术做交互智能 服装的角度等等。由此可见,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领域所能碰撞的想法和创意还有 很多等待挖掘的部分。笔者就目前个人的能力,所做出贡献还比较有限,在未来还会继 续就这一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完善还不足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杨清贵•立体书简史与收藏指南[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David A . Carter, The Elements of Pop-up,[M].TX U.S.A,2014
[3]David A . Carter, 600 Black Spots[M].1230 Avenue of the Americas , New York,2007
[4]Hedi Kyle and Ulla Warchol . THE ART OF THE FOLD[M],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 2018
[5]Paul Jackson. The POP-UP BOOK.Anness Publishing Limited , U.K,2009
[6]吕晓娟,徐军.非织造布立体书的设计应用及可行性分析[J].天津纺织科 技,2019(05):59-62.
[7]王聪聪,宋贞海,申冉.跳立类立体书的设计模型[J].印刷技术,2015(11):43-47.
[8]周婕.思考“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2):50-52.
[9]欧阳予婧.立体书籍结构设计[J].设计,2017(02):122-123.
[10]雷雨霖•纸塑艺术与服装设计[J].艺术科技,2017,30(09):141.
[11]马迁利•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服装产业同质化竞争原因与对策研究J].纺织学 报,2018,39(09):182-188.
[12]王丹,邱佩娜.服装空间在立体造型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4):57-60.
[13]魏建华.试论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立体思维[J].纺织报告,2019(12):45-47.
[14]李充和.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结构手法应用[J].艺术科技,2015,28(02):108.
[15]李先颖,顾研,胡事民.V型立体纸雕的几何理论与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 形学学报,2012,24(01):5-7.
[16]庞敏婷.V型立体纸雕艺术形式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 学,2017.
[17]岳向辉.立体书的“生存之道” [D].中央美术学院,2018.
[18]赵瑶迪.跃然纸上一立体书籍设计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19]甘菁菁.纸质机械运动机构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20]谢洋洋.折叠技法在服装仿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20.
[21]谢珂.现代儿童书籍设计中的立体形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22]车思漫.立体书视觉造型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23]王文韬.探索纸质书的形态创新[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4]马晓晴•儿童立体书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5.
[25]徐源鸿.立体图画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
[26]赵静英.纸艺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6):70-71.
[27]王玮琪.立体书籍设计的多样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9.
[28]张珂.立体结构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17.
[29]黄婕.西方早期立体书常见样式设计解析[J].大众文艺,2018(23):118-119.
[30]韩梦.三维打印技术在立体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20.
[31]王文韬.探索纸质书的形态创新[D].北京理工大学,2015.
[32]向菲,饶晓宇.试论书籍装帧设计的立体形态[J].大众文艺,2020(02):111-112.
[33]Harquail, Nook.FOLDLINGS: an Interface for Interactive Pop-Up Card Design[D].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Full-text Search Platform,2015.
[34]Wei, Bingyue.Sustainable Fashion Development: Applying Transformational Design[D].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Full-text Search Platfor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