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生物材料红茶菌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23-05-21 18:54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社会环境 1
1.1.2 行业环境 1
1.2 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4研究创新点 3
1.5 研究方法 3
第 2 章 生物材料概述 5
2.1生物材料界定 5
2.2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7
2.3红茶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9
2.4红茶菌材料的发酵机制 12
第 3 章 红茶菌材料的特性分析 16
3.1红茶菌材料感官特性分析 16
3.1.1 视觉效果 17
3.1.2 触觉体验 17
3.1.3 味觉感受 18
3.2红茶菌材料服用性能分析 18
3.2.1 有机性 19
3.2.2 强韧性 19
3.2.3 透气、透光性 20
3.2.4 易染色 20
3.3红茶菌材料的交互体验分析 21
3.3.1生物材料科学与时尚产品设计的交互 21
3.3.2红茶菌材料的情感化交互 22
第 4 章 红茶菌材料的设计应用分析 23
4.1红茶菌材料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23
4.1.1天然色彩--红茶菌材料的色彩表现 23
4.1.2 “无缝合”时装--红茶菌材料的立体塑形 25
4.1.3未来织物--红茶菌材料与先锋设计理念的结合 26
4.2红茶菌材料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28
4.2.1观念艺术--概念型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29
4.2.2个性化设计--独立设计师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30
4.2.3同质化产品--可批量成品的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32
4.3红茶菌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3
4.3.1 Form Peel to Peel--“一次性”红茶菌包装设计 34
4.3.2天然防腐剂--红茶菌茶包设计 35
4.3.3 “生物闭环”--可持续性红茶菌包装设计 36
4.4红茶菌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37
4.4.1红茶菌时装引领时尚泛生物化趋势 37
4.4.2当代背景下红茶菌生物时装的机遇与挑战 38
4.4.3生物材料红茶菌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探索与前景展望 39
第 5 章 红茶菌材料的再设计研究 40
5.1红茶菌材料再染色实践 40
5.1.1天然培养基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40
5.1.2环保染剂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42
5.1.3 “扎染”效果实践 44
5.2红茶菌材料工艺结构创新设计 45
5.2.1 平面维度 45
5.2.2 立体维度 51
5.3红茶菌材料与其他生物材料结合设计 52
5.3.1红茶菌材料与生物塑料结合实验 52
5.3.2红茶菌材料与菌丝体材料缝合制作 53
5.4红茶菌材料的全过程处理工艺 54
第 6 章 红茶菌材料在服装上的创新应用 55
6.1 设计方案 55
6.1.1 设计主题 55
6.1.2 设计说明 55
6.2 设计实践 55
6.3设计成果 58
结论 60
参考文献 61
附录 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
致谢 67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环境
在全球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时代,生物材料的多领域应用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良 性的改善。近年来,生物材料“进军”时尚设计领域,实现了服饰艺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 使我们可以从生物时尚的视角重新审视生物材料及其未来。以红茶菌材料为代表,生物材 料在正以多种角度诠释其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创作优势:在服饰美学层面,生物材料的质 地、纹理及色彩有别于传统织物,其应用为服装增添了独特的生物时尚美感;在设计思维 层面,生物材料包含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其应用引发了人们对创造和消费时尚的方式的 思考。生物材料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助力当代时尚多元化的发展,生物科技与可持续时尚逐 渐形成了共生共赢的局面。
1.1.2 行业环境
红茶菌生物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生物材料,不仅能协助创作者创造出极具想象力 的新的美的表现形式,也能从思维上改变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式,越来越多的服装行 业的创作者们开始在生物面料红茶菌中寻找环保视角下服装设计创新发展的契机与途径 [1]。
在服装行业环保升级的大背景下,服装设计的创新发展逐渐将环保原材料的开发与运 用作为可持续时尚的重要一环。受生物艺术思潮的影响,拥有跨学科视野的服装创作者从 生物技术领域寻找灵感,运用生物科技从自然素材和回收废物中获取可供织造用的生物纤 维,继而进行新材料和服装的创作[1]。生物材料“入侵”可持续时尚无疑是一种可见的趋势, 并且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话题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新型生物材料--红茶菌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极强的亲水力、环境友好性和 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良特性,近些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3]。红茶菌材料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已经在医药、环保、造纸、精纺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应用,目前
1
其作为可循环、纯天然的生物基材料可直接运用在服饰设计中[3]。
近年来,生物材料红茶菌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时尚的设计语言逐渐在时尚平台以及秀 场上展露头脚。2003年,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苏珊•李(Suzanne Lee)在 生物学家的影响之下首次提出生物时装的概念,摒弃传统的纤维材质的使用,转身开辟一 条全新的研究方向——红茶菌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引起 设计界与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昆士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主管迪安•布鲁(Dean Brough)表示,在美国和英国,康普茶服装已经在时装秀上走红了,萨莎•劳琳(Sacha Laurin) 等设计师便是领头羊。萨夏•劳林现在在加州的戴维斯市经营着一家名为康普茶时装的公 司。萨莎•劳琳用引人注目的设计制作了康普茶服装,并且改善了其味道,使得这种材料闻 起来像鲜花和蜂蜜。萨莎•劳林说:“在这个漂浮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细菌会自然地制造纤 维素,即构成纸张和棉花的纤维。如果你把细菌纤维素膜弄干,你就得到了一种坚韧的、 多功能的、对地球友好的材料,这种材料有可能改变时尚界和其他行业。 ”
同时,各个艺术院校也捕捉到了生物材料红茶菌的时尚基因。来自英国爱丁堡艺术学 院的设计师奥雷利•丰坦(AurGlieFontan),在其研究生系列中使用发酵的红茶菌,糖,细 菌和酵母种植出自己的面料,并通过回收材料和四套完全回收的皮革服装组成完整的生物 设计服装。这些服装没有一套是缝合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创新的可重复使用的元素连接而 成,这些时装设计元素允许完全的拆卸和二次回收,奥雷利•丰坦用这种方式将可持续理念 践行到底,于两年前推出了个人同名品牌,身为一名坚持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时装设计师, 专注于生物设计和循环经济(包括纹理制作和切割的零浪费生产方法)。于东伦敦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学习时装纺织品和生物学的泰勒•威尔逊(Taylor Wilson)也是红 茶菌时尚的践行者之一。泰勒•威尔逊在研究了如何在可持续时尚行业发挥影响力之后,她 运用自己仿生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对红茶菌材料进行研究,仿照生物实体设计和生产红茶菌 材料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仿生学在时尚领域创造的可持续未来织物诞生了。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红茶菌材料的研究整体偏向于理论阶段,将其归总于细菌纤维素的范畴,研究 其基本特性与应用。 2014 年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 汪丽粉等人对细菌纤维素性质及应用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展望了其优良性能 基础上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此研究基础上国内逐渐掀起了红茶菌生物时尚的热潮,各大时尚机构和艺术院校纷
 
目前,时尚产业对生物材料的关注度仍在不断提升,此现象背后包含了当代社会人们 对于服装定位与认知的变化。生物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发展寄托了当代艺术家、设计师乃至 大众的共同的时尚审美价值倾向,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对未来地球生态发 展的责任心。生物材料在时装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运用,顺应了绿色生产时代的服装材料的 发展需要,创造可循环再生的材料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3红茶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1886年,红茶菌材料被英国科学家Brown首次发现。在生物材料领域,早期红茶菌材 料还是作为一种微观上的细菌纤维素膜被应用在生物医药与组织工程等领域。 2003 年,红 茶菌时尚先锋苏珊•李开始创作红茶菌时装并于2011年在TED发表演说。红茶菌时装的出 现表明了红茶菌材料在宏观上的服用性能、时尚属性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开始被时装领域 挖掘。 Suzanne Lee 创办的 Biocouture 公司对于红茶菌“生态纺织品”的生产研发,探索了红 茶菌溶液中生长的细菌纤维素在未来生物纺织品生产行业中的潜力。
以时间为轴的纵向角度分析红茶菌材料的研究进展,自 2003年开始,该材料材料逐 渐实现了从Lab (实验室)型生物材料,到应用于秀场等时尚领域的创新性服装面料,再 到人人均可 DIY 创新的“民主化”仿生材料的三个阶段的两次“质”的跨越。设计师、艺术家 与研究者的通力合作让大众看到了这种材料的更多可能性。
以苏珊•李关于红茶菌材料的生物时装创作为首,服装设计创作者们达成了红茶菌材料 从Lab (实验室)型生物材料,转化为应用于时尚领域的创新性服装面料的第一阶段的质 的转变。设计师与研发公司针对红茶菌材料的色彩外观以及制作工艺都进行了创意改造与 应用。设计师与研发公司采取多种方式针对红茶菌材料的色彩表现进行研究:2013 年,西 澳大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加里•卡斯(Gary Cass)和新纺织艺术家唐娜•富兰克林(Donna Franklin)由葡萄酒发酵过程为灵感源,一起发现、创造并致力于创造一种由葡萄酒(白或 红)、啤酒和红茶菌制成的纺织品;2014年6月伊斯特利德斯堡学院(Desbo-rough College, Eastleigh )在 WordPress.com 上发布了运用靛蓝等一系列植物染料完成的的红茶菌材料实 践,伊斯特利德斯堡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导师Susan Chapm-an的带领下完成的红茶菌“成长 中的织物”的染色;Ellen Rykkelid于2015年使用来自苏珊妮•李(SuzanneLee)提供的生 物时装配方种植纤维素,并在Lee实验的基础上探究了培养物是否能够在除甜茶之外的其 他培养基上生长; Materiom 公司则通过天然染料的制取,完成了为红茶菌材料加入环保染 料的染色实验。
表2:红茶菌材料在纺织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材料色彩层面
设计师/品牌/公司
设计师加里•卡斯/
唐娜•富兰克林
年份 材料研究方法及目的
2013年 葡萄酒为培养基为材料染色
(培养基内添加葡萄酒浓度的不 同会形不同色彩及透明度的材料 表征)
伊斯特利德斯堡学院
2014 年
设计师 Ellen Rykkelid
2015 年
Materiom 公司
2020 年
植物染料对材料进行扎染染色
(利用靛蓝染料对材料进行整体 染色以及扎染、扎结防染的实验 操作,实验效果很好,同时额外 的实验成果是红茶菌材料酸性气 味也得到了改善)
使用蔬果作为培养基为材料染色
(该图为红茶菌材料在加入甜菜 根的培养基上的生长实验。设计 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红茶菌 甚至可以在加入蔬菜和干草的培 养基内生长)
制取天然染料为材料染色 (将红色甘蓝用煮开凉凉滤出获 得天然染剂,并将材料放置在染 液中保持 24 小时以上利用由于 红茶菌材料在发酵过程产生大量 的醋酸,会影响染料的着色效果。 为了降低材料活性,在将 scoby 加入染料浴之前,将其放在水中
一段时间。)
 
 
 
 
 
 
 
 
 
 
 
 
 
 
 
 
 
 
 
 
 
 
 
 
 
 
 
 
 
 
 
 
 
 
 
 
设计师与研发公司为创造形式更加丰富的红茶菌生物时装,将材料与多种处理工艺结 合:装苏珊•李(SuzanneLee)以经过激光切割与缝合的红茶菌材料为创新点设计了生物裙 装(BioSkir) t。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设计师BeaBrucker (比亚•布鲁克)于 2018年7推出了她的毕业设计系列“SOME DEEP SHIT”,并于2019年在柏林时装周的新 时尚展上展示;2018年,K-Lapse(K-递减)生物时尚项目中设计师通过纳米涂层的方式 以保证材料的防水性能的,并且使用用于制作潜水衣等的弹性合成橡胶--氯丁橡胶进行材 料的缝合;2019年设计师Taylor Wilson (泰勒•威尔逊)选择了用融合线作为尝试将红茶 菌材料与传统材料进行结合,形成特殊的的材料肌理效果;2020年十月德国ScobyTec公 司将印压工艺于红茶菌材料的设计,并展示这种新的工业印压效果与原生材料之间的差 别。
表3:红茶菌材料在纺织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材料工艺层面
设计师/品牌/公司 年份 材料研究方法及目的 材料表征
 
 
 
红茶菌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发展使得大众逐渐接接触和感知了这种新型材料传达出的 生物设计之美,并且由于红茶菌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美感且获取方式十分便捷,越来越来 多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到参与到红茶菌时尚的进程中来,在此过程中,红茶菌材料达成了 从应用于时尚领域的创新性服装面料,普及到人人均可DIY创新的“民主化”仿生材料的第 二个阶段的质的转变。彼得•马斯克(Peter Musk)博士于2016年开始从事红茶菌生物纺织 品的研究[ ABC新闻:斯蒂芬妮•斯迈尔(Stephanie Smail)报道。]。马斯克博士是昆士兰科技大学负责红茶菌生物纤维研究计划的负责人,马斯克 表示:“红茶菌材料一种民主的材料,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简易的实验操作中获得这种 生物材料。”红茶菌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发展消减了时尚设计对于设计者身份的局 限性。
2.4红茶菌材料的发酵机制
红茶菌生物材料也称为红茶菌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7],在生物 材料的分类中属于生物组装材料,即该材料可通过活的微生物直接生长以获得宏观的纤维 纺织结构。红茶菌材料由红茶菌菌群的发酵获得,红茶菌菌群由一种或几种酵母菌和一种 或几种醋酸杆菌即乳酸菌组成,这几种菌互利共生组成红茶菌,其中真正分泌纤维素蛋白 的是醋酸杆菌。在红茶菌菌群的发酵过程中,由于醋酸杆菌不能直接利用蔗糖且利用蔗糖 的速度较慢,菌群中酵母菌先将蔗糖降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并进一步发酵产生乙醇,醋酸菌 杆则在培养液中有了葡萄糖、果糖和乙醇之后开始大量生长繁殖并进行纤维素蛋白的分 泌,将葡萄糖和果糖氧化产生葡萄糖酸乙酸等代谢产物,并将酵母菌产生的乙醇氧化成乙 酸[8],以形成较好的生长环境供应红茶菌菌纤维素膜的生产。
基于 Biocuture 公司提供的红茶菌生物材料培养配方(配方可以按照正比例调整)。制 备实验之前需准备一下实验用品: 200毫升有机苹果醋(非必须,加入效果更好) 、两升 水(自来水) 、200g 砂糖、一块红茶菌原片、绿茶茶包(或茶叶) 、培养容器(尺寸为 20*17cm左右,材料应选择塑料等非金属类别)。以下是红茶菌材料制作的具体操作流程 (如表 4):
(1) 第一步--制造培养液 将两升水烧开倒入容器中,加入绿茶,浸泡十五分钟,取下茶包或过滤出茶叶,最后
加糖搅拌至溶解。在此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实验器具均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个人实验时可以采用酒精喷洒实验器材的方式处理),且实验者需佩戴消毒过的一次性 手套,实验过程中的灭菌处理能够避免红茶菌材料的培养液中混入其他杂菌,否则会对材 料培养造成影响(杂菌会导致材料更加易碎,严重时会使材料变面产生大量霉斑)。
(2) 第二步--制造红茶菌培养基
静置培养液至温度低于30摄氏度后将液体倒入准备好的容器中,并加入200ml有机 苹果醋(纤维素在PH值约为3的酸性液体中生长最好),最后将原菌片放置在培养液表 面即可。个人实验操作证明,若想加速红茶菌材料的生长,可将红茶菌材料剪成小块均匀 的放置在培养液的表面(材料与培养液接触面积的增加或能加速红茶菌菌群的生长速度)。
(3) 第三步--创造较佳生长环境等待细菌纤维素的生长 为了避免果蝇的干扰用透气的纺织品或牛皮纸盖住容器(培养物需要氧气才能生长),
保持容器在室温下且需避免阳光直射,为了纤维素模能够快速生长,最佳生长温度应控制 在25-30°C左右。原菌片在实验初期会沉入容器底部发酵将在48-72小时内开始,之后液体 表面开始产生气泡和一层透明的纤维素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菌片会上升至表面,并与 液体表面的纤维素膜粘合形成新的“增稠层”。在纤维素额培养的过程中需静置,生长开始 后切记不要晃动容器,最终经过2-4周的时间,材料会达到2cm左右的厚度,此时便可将 纤维素膜从容器中取出,之后用冷肥皂水彻底冲洗即可。
( 4)第四步--干燥 将冲洗干净的材料平铺在平滑木板或塑料板上,等待纤维素中的水分蒸发,可以通过 调整环境温度以及通风情况加速纤维素膜的干燥。待干燥完成后可像对待皮革一样切割或 缝制红茶菌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制造培养液
表 4:红茶菌材料的制备流程
实验器材 实验操作图示 阶段实验状态展示
两升开水、10 克茶、
200 克砂糖
第二步
制造红茶菌培养基
200 毫升苹果醋、
原菌片
200m障果醋
原菌片
 
 
 
 
 
 
 
 
 
 
 
 
 
 
 
 
 
 
 
 
 
 
 
 
 
 
 
 
 
 
 
 
 
 
 
在现实的红茶菌材料培养过程中,培养者者只需在第一次酿造购买红茶菌原菌片,之 后先前的酿造中重复使用的培养液中会有足够的红茶菌菌群,之后的每次获得纤维素膜的 过程都要经历原培养液菌群将新的培养液“同化”的过程,所以原菌液与新加入培养液的配 比要掌握适当,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获细菌纤维素面料。在长期的红茶菌材料的培养过 程中,若要更快速获得均匀的纤维素材料,也可直接跳过起始培养,相互叠加也可使纤维 素膜(Scoby[ Scoby 译为培养物,这里特指微生物培养物红茶菌纤维素膜。
15])更高效地生长,即使纤维素膜遍及整个容器,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此外, 细菌可以从葡萄糖、果糖和甘油获得生长所需的养分。这意味着培养者可以添加各种含糖 量较高的水果、蔬菜、糖甚至草,且纤维素可根据容器的形状形成相对应的纤维素膜,由 此可见,培养者可以通过改变营养素和培养容器的方式影响纤维素的生长速度、材料性能 以及外观。
 
图 2 相互叠加可以使红茶菌材料更高效地生长
第 3 章 红茶菌材料的特性分析
红茶菌材料是以红茶菌菌群发酵获得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为原材料 [7][9],经过进一步加工制成的红茶菌生物纺织品。利用红茶菌来培养微生物“面料”,根据茶 叶品种、时间、温度及碳源配方等培养条件的不同,培养出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也不尽相同。 因此造就了其作为织物的多样性,也成就了这种新型材料在时装领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由于人类科技和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服装材料研究愈发的向智能型、生物基、可回 收型等新的研究方向发展,服装设计界不断涌现出更加新颖、优越的材料作为传统纺织材 料的替代品。红茶菌材料作为新型服装材料,开启了运用生物材料制作环保型服装的设计 趋势,同时,该材料在服装领域的设计实践与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材料本身获得了创新 与优化。通过将ElvinKarana[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设计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 MDD ( Material Driven Design )即材料驱动设计的创新性型材料研发理论。]等人提出的材料驱动设计(MDD)的创新性型材料研发理论 7带入到红茶菌生物材料的研究中[10],可得出设计界对红茶菌生物材料在服装领域的创新应 用,应建立在对此材料在感觉性、表现性、解释性以及情感性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 出完整的材料经验体系,以便进一步形成更加优质的红茶菌服装设计产品。如今材料科学 家和材料研发行业已经逐步对接到各个领域的设计师,在此大环境下,将材料驱动设计理 论带入早期对红茶菌材料的性能认知与探究,是旨在将“材料思维”带到产品设计过程的前 期阶段,使这种新型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局限于传统服装制造的思维模式。未来的服 装产业必须是跨学科甚至是多学科的,由此红茶菌材料在绿色时尚界才能成为满足设计实 施功能性与观者享乐审美性双重需求的新型可持续纺织材料。
3.1红茶菌材料感官特性分析
红茶菌材料的感官性能分析即材料驱动设计理论中的感觉性的探究,也是我们在产品 设计中经常会提到的本能层[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次的设计:源于人类的天生本性,关注点更多涉及到外型、 色彩、声音、材质气味等多个感官层面,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的感受。]的表达。康德认为当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从没有概念性认识 的阶段到我们对此事物达到一个理性的认知的阶段的过程中,我们对此事物的审美便产生 了;在我们未对红茶菌材料建立较为完备的认知之前,其首先会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 面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官刺激,通过与材料的直接物理接触探索逐渐理解了材料的独特品 质和限制性,在此过程中关于红茶菌材料在时装领域的生物设计美学的才得以初步形成。
3.1.1 视觉效果
区别于丝、麻、棉以及化工面料等传统的纤维产品,红茶菌材料在视觉感受上传达了 的独特的生物材料美感。在色感上,原生的红茶菌材料在视觉效果上呈现为深浅不一的茶 棕色,具有纯天然的色彩表现。在其材料图案的形成上,由于红茶菌材料培养基内营养物 质分布不均匀使其呈现出斑驳的类似于皮肤的自然肌理,具备生物材料特有的有机感,能 够充分体现自然生物的变化特色;并且由于红茶菌材料的生长条件的不可完全 1:1 复制, 因此生产收获的每张红茶菌纺织品摒弃了机器生产的单一面貌,都能够达到独一无二的图 案视觉效果,除此之外,材料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镂空、以及发霉造成的区域性斑 斓的色彩效果都使得红茶菌材料具有不可预料的纯天然美感与生物美学特性。
红茶菌“素食皮革”拥有介于动物皮革和半透明PVC塑料之间的材料美学感受,且相对 与皮革和 PVC 此类纺织材料来说,红茶菌材料不仅是一种能够展现出更加柔和的视觉效果 且具有独特生物美感的纺织材料,其更能传达出生物材包含的绿色时尚的设计理念,并且 作为服装材料能够向大众传达可持续的服装设计理念,红茶菌时尚的出现即是一种有形的 对未来服装行业达到可持续生产的希冀。
 
图 3 红茶菌材料“类皮革”的视觉效果
 
3.1.2 触觉体验
红茶菌生物材料作为一种细菌纤维素,其在组织形式上与植物纤维素相比不含半纤维 素、木质素等杂质,以 100%的纤维素形式存在[11],有皮革般的触觉体验,轻薄而坚韧; 独特的组织形式造就了材料皮革般的质感体验,因此红茶菌材料也被称为“素食皮革“。
 
图4 红茶菌材料以 100%纤维素形式存在
 
3.1.3 味觉感受
红茶菌材料的味觉感受在广义上应分为两部分去描述--即一方面落在作为食品类的红 茶菌饮料,另一方面则是落在本文所指的红茶菌在纺织时尚当中的应用。在成为新型纺织 材料之前,红茶菌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发酵食品其菌群生产的纤维素膜以及培养液均可为人 食用,红茶菌纤维素膜食用后会产生饱腹感且菌片本身为低热量的食品,作为纤维素食品 其具有清肠胃、排毒、降低胆固醇的功效,这类食品具有爽滑、脆嫩、细腻的口感,倍受 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红茶菌细菌纤维素通过传统发酵工艺可制成含有丰富纤维素的液态发 酵饮料,它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青年人美容瘦身的梦想,而且可以防止老年人 的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成为广受好评的保健品饮料。近年来,红茶菌材料在绿色纺织品行 业的运用将这种食品级的天然材料带入了可持续性“废物设计”(红茶菌纤维素膜在食品行 业中利用率不高)的领域,这一设计行为开启了生物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征程。但就红茶菌材 料作为新型纺织材料的客观表现上来看,其在味觉感受上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种材 料最明显且令人不愉快的感官体验在于其生长发酵的原理导致了红茶材料在成衣后仍会 保留一定的刺激性酸味。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者(设计师SachaLaurin、德国创 业公司ScobyTec)尝试用专用的调和油去改善材料的味觉特性,并得到了显著性成果。
3.2红茶菌材料服用性能分析
红茶菌材料的服用性能分析将此材料上升到了产品材料设计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需 针对其作为服装纺织品的具体性能进行整理归纳,探究其作为服装材料的表现性以及优势 所在。红茶菌材料作为生物纺织品其在服用性能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若要将红茶菌材料 落实到纺织材料并研究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可通过材料驱动设计理论对其表现性的进行探 究,同时采取更加严谨的科学性的实验操作来反馈红茶菌材料在服装产品设计行为层[ 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的是功能和实现,包含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感受这四个要素,好的行为设计应该是以 人为本,专注于了解和满足真正使用产品的人]的表 现。
3.2.1 有机性
红茶菌材料自带有机属性,其在“零加工”的情况下即可展现出生物材料天然的美感, 符合了现代设计中的减法思维,将材料的美学回归到了其物理本质上。原生层面--红茶菌 材料本身具有皮肤般的自然质感,其色泽、机理因发酵过程中的偶然性能产生无可替代的 有机感,红茶菌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应用创造了在色泽、肌理上都无可替代的生物时装材料, 给观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2 强韧性
红茶菌材料工艺层面--红茶菌材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再创作的机会:红茶菌纤维素 是由直径3~4nm的微纤组合成40 - 60 nm粗纤维束交织形成的超精细的三维网状结构 [12],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与普通皮革相仿,红茶菌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量感以及悬垂 性,产品设计师兼艺术家Varsha Sankar在Ins平台上的发布了对此材料的基本测试--0.6毫 米厚的kombucha皮革可以承受12公斤的重量。以此可见,红茶菌素食皮革能有满足作为 纺织品材料的基本要求。
 
图 5 Var sha Sankar 关于红茶菌材料强韧性的测试
 
3.2.3 透气、透光性
由于红茶菌纤维素特殊的的三维网状构造,致使这种材料的结构中存在很多“孔道”, 并且红茶菌材料在分子的构成中存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气、透光性能。 良好的透气、透光性能使得红茶菌生物材料在转化为纺织材料时能够提供良好的舒适性以 及审美效果。
 
图 6 利用红茶菌材料的透光性制作的灯具
 
3.2.4 易染色
红茶菌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吸水和保水性能使其最早应用在生物医学领 域。在当代生物服装设计领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红茶菌材料的染色提供了可持续的方 式,红茶菌纤维素膜可以在含有环保染料的培液中生长不受阻碍,这使生产材料所需的染 色技术和处理工艺都能够更加绿色环保。
 
 
图 7 Mater iom 公司制取天然染料为红茶菌材料染色
3.3红茶菌材料的交互体验分析
红茶菌材料由食品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跨越到绿色时尚产品的应用当中,预示着时尚 愈来愈不再以单一表层审美为标准,以红茶菌时装为代表的生物时尚在给消费者带来实用 价值的同时,也触动了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创造更美好生活环境的行 列中。当代设计的发展是多维度的,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有设计元素的应用与堆 砌,在现代设计产品已经能够极大的满足我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设计师有责任不 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设计以达到不断完善且健康的产业模式。由此可见,我们以服装 设计的视角探究红茶菌材料时,更多的应该将红茶菌时尚产品置于反思层[ 反思层次的设计: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它与信息、文化以及产品的含义和用途都紧密相关。同一个产品能够激起一个 人的回忆,对另一个人却不起作用;在一个文化里面会产生共鸣,在另一个文化系统则不会。
21]的水平上的, 考虑这种以生物材料为亮点的服装设计行为的意图,即通过材料设计驱动理论中解释性、 情感性的材料体验角度更深入地研究红茶菌生物材料在当代时装设计领域的存在价值。
3.3.1生物材料科学与时尚产品设计的交互
生物材料研发与时尚产品设计之间交互合作的已成为当下全球时尚产业迈向可持续 的战略要素之一。生物材料的跨领域探索,是近年来国内外盛行的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 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逐步加深对自然原生态的追求和对材料的关注,期望采用绿色可持 续循环利用的材料取缔不可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材料[13]。
红茶菌时装的出现促进了时尚产品设计与生物材料科学交互融合理念的形成,并与当 下设计行业所推崇的绿色时尚趋势充分契合。在当今服装设计领域在实用性与审美性方面 的发展已经足够完备的基础上,时尚领域开发这种红茶菌材料生物时装的契机就不能单纯 的被看作是一种“实验艺术”形式的表演或设计师“猎奇”心里的展现,红茶菌时尚更多的包 含了设计师在意识到当下时尚产业对可持续性迫切需求后产生的社会责任感。新兴材料是 支撑一切高新技术的基础,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13],其中红茶菌材料这类 天然生物材料的创新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在国内外,社会和大众文化 对新型生物材料的接受度也逐步提高,在设计师的努力下红茶菌材料紧跟着时代的需求变 化进行相关产品的更新迭代,以红茶菌材料为首环保型生物材料逐步实现了绿色时尚产业 与生物材料科学的跨界交互。
3.3.2 红茶菌材料的情感化交互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设计不再是只以造型为主的活动,新的经济模式使得整个服装 设计行业致力于提升消费者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参与性,以形成双向的交互体验,并进一步 开发服装的隐性价值[14]。红茶菌材料与当代时尚行业的交互不仅仅停留在单向的形、色、 质等外在物质层面,在内在情感体验上,这种生物属性的时尚媒介也能传达双向的反馈。
从狭义的客观感受的角度分析,当使用者初次与红茶菌材料进行交互,这种新型的生 物材料就会传达双重的情感体验--即“温和”与“挑衅性”兼备的原生属性。红茶菌材料的“温 和”在于这;种生物材料的自然属性使得这种材料本身往往是“不完美”的,具备天然的独特 性;材料的“挑衅性”则在于当设计师将这种食品级材料服装设计领域当中,就会给大众一 种突破性的情感体验。红茶菌材料作为服装材料被欣赏和接触,观者与这种新型生物材料 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中,会发现虽然“温和”与“挑衅性”这两个含义看似是相互矛盾的,但 同时它们也会相互增强,并引发了诱发观者与材料接触的预期交互。 [10]红茶菌材料所包含 的“挑衅性”不仅在于材料所传达的生物服装的创新理念,更体现在这种天然的生物时装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可持续性消费趋势与价值观的形成。
从广义的宏观使用体系来说,可以通过设计、制造、获取、穿戴/护理、丢弃五个阶段 探究红茶菌材料与自然及使用者的交互:在设计和制造中,材料的生产方式和创作理念上 相较于传统工业均有所突破;材料的获取简便快捷,且作为体验型材料可使用户获得全过 程参与感;穿戴体验时,材料的微生物属性使其可以作为亲肤面料使用,但也因其强吸水 性使材料仍存在防水性能上的缺陷;材料最终作为“时尚垃圾”丢弃时能够被天然降解,不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红茶菌材料的整个时尚生命过程形成了良性的生态闭环,通过其交互 体验有效地使我们从时尚行为上靠近自然,远离污染。
第 4 章 红茶菌材料的设计应用分析
4.1红茶菌材料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红茶菌生物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应用以Suzanne Lee关于生物材料红茶菌的开发作为开 端,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Lee关注服装行业中的污染现象,提出BioCouture (生 物时装)这一理念并创办同名公司,此后便开启了生物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应用。如今红茶 菌材料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天然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可直接运用在服饰设计中,时尚领域 对此材料的应用也被《时代周刊》评为 2010年50项最佳发明之一。目前,红茶菌材料作 为一种半开发材料,对其主要成分细菌纤维素膜的运用属于对生物材料的再创造。红茶菌 时装设计师利用生物材料进行探索性设计,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针对红茶菌材料的审美途 径、服用性能、交互方式等方面对其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材 料开发的反馈[10]。此外,由于红茶菌材料的应用在服装设计领域较为新颖,大众对这种时 尚元素的识别需要一个过程,红茶菌生物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发展亟需设计师以材料功能为 中心,开发个性且多样化的环保材料,以获取独特且有意义的用户体验。
伴随着红茶菌材料在服装生态设计领域的初探,Bio-Couture (生物时装)公司正在预 测另一个时尚未来,我们不再依赖不可持续的石化工业产业,而是转向生物技术模式。在 这种模式下,诞生了生物材料工程的闭环系统,该系统通过天然发酵获取材料,不需要化 学染料,制作过程无污染。生物科技在时尚领域的应用让我们相信一个充满生物设计的美 好的未来[15]。在此生物时尚的蓝图下,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积极探索红茶菌时装的创新方式, 以进一步开发其在时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潜力。
4.1.1天然色彩--红茶菌材料的色彩表现
红茶菌材料的色彩表现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传统的培养方式,使红茶菌材料呈现 出茶的本色;二是在生长过程中或在获得纤维素膜后经染色使材料呈现丰富的色彩效果。 观其色,以红茶菌材料为载体的时装色彩在审美层面上直接给予我们天然感与艺术性兼备 的视觉感受,目前多家公司针对材料易染色的特性,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其在色彩上的创意 再造。
以 BioCouture 公司为首,设计团队创作了“生物系列”服装并且在红茶菌材料的色彩方 面有所突破。生物牛仔夹克(Bio-denim Jacket)使用靛蓝快速、有效地染出深沉的牛仔蓝; 生物飞行夹克(BioBomber)运用甜菜根等天然染料印制出有机图样;生物摩托车手皮夹 克(BioBiker)则通过添加金属钉以增加服装的细节设计,在铁氧化作用下使纺织材料产
23
 
生预设的装饰图案;生态和服(EcoKimono)同样借由铁氧化原理,局部染色达到深色印 花效果。
 
 
 
 
 
图11 EcoKimono by BioCouture
此外,另一位专注于红茶菌材料色彩研究的设计师萨莎•劳琳(Sacha Laurin)于2015 年在巴黎时装周展出了她的红茶菌时装,其中作品《美人鱼裙》(如图 12)于 2017年5 月荣登《国家地理》杂志。劳琳目前在加州的戴维斯市经营着一家名为康普茶时装的公司, 她结合天然染色和人工工艺,针对红茶菌面料的色彩、光感和质感做了进一步的创造,使 材料可以模仿皮革、帆布、丝绸等材质给人的视觉感受。萨沙•劳琳拓展了材料在审美层面 的多样化,她将红茶菌生物材料塑造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时尚的设计语言,引领了红茶菌时 装的秀场潮流。
 
 
4.1.2 “无缝合”时装--红茶菌材料的立体塑形
纳米级结构造就了红茶菌材料远超植物纤维的强韧性,也为设计师探索材料服用性能 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塑其形,干法--红茶菌材料可以待干燥平整后像普通织物一样裁剪和 缝制;湿法--红茶菌材料无需缝合可直接立体塑形为特定的模制形状。制作工艺的多样化 使红茶菌材料在服务于服装立体造型艺术的过程中规避了新型材料在服用功能方面的阻 碍,拓展了生物时装的新形象。
疤痕紧身胸衣是 BioCouture 公司在造型艺术上做的创新尝试,设计师提出制造仿人类 皮肤的生物时装的设计构思,将湿的纤维素覆盖在处理过的的木质体上待其干燥后直接成 衣。这种工艺同样适用于服饰品类制作,BioCouture公司在“生活”展览中展示用微生物生 产的世界上第一只“长大”的鞋子,并且在“制作的力量”展览中展出利用3D木制模具建模 成型的红茶菌手提袋。“纤维素手套”艺术家阿兰娜•林奇甚至将人体作为模具,利用红茶菌 材料作为艺术媒介探索我们与微生物的关系。
 
 
 
相较于品牌和艺术家的创作,设计院校则为红茶菌时装注入更个性化的再创造思维以 发挥材料立体塑形的特性。就读于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的设计师 Wells,S.J 将红茶菌材料 拉伸到三角剖分算法创建的激光切割结构上,用三维建模软件创造出一组可穿戴物品,使 作品在设计和生成上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而不仅是有机化;来自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的 设计师Aurelie Fontan专注于生物设计和循环经济,通过种植和回收材料来创造可完全拆 卸和二次回收的红茶菌时尚元素,最终完成“无缝合”时装系列以践行生物设计的可持续理 念。
 
 
4.1.3未来织物--红茶菌材料与先锋设计理念的结合
当代先进科技与艺术思潮正在不断颠覆红茶菌生物材料的形象,多领域融合推动着红 茶菌材料在服装设计界拓展新的表现形式,使其在基本服用性能之外,延伸到交互层面创 建更有价值的用户体验。
从材料的天然性来看,红茶菌时装作为一种有机媒介能够延展和反馈我们与自然的交 流:于东伦敦大学学习时装纺织品和生物学的泰勒•威尔逊(Taylor Wilson)将仿生学理念 注入生物时尚,仿照生命体来设计材料结构,创造了仿生视角下的可持续未来织物;纽约 设计师Ali Schachtschneider则设想了一个生物设计的未来:人们使用生物材料来制造家具、 服装和工具。设计师Ali将成片的红茶菌湿面料放置在穿戴者身上保持静止干燥七天,以 此过程来感知身体与可穿戴时尚产品间的关系,让生物制造成为“身体的延伸”。
就时装的前卫感而言,红茶菌“未来织物”能够实现微生物的有机感和先进制造力相互 作用的目的:德国创业公司ScobyTec于2014年创作了红茶菌情绪感应机车夹克,这是摩 托车爱好者 Karl-Ludwig Kunze,艺术家 Carolin Wendel 和大学教授 Bernhard Schipper 的合 作。该作品结合了两种新兴趋势:可穿戴计算和可持续时尚,设计者用皮革油涂抹红茶菌 材料并将其熨烫以增强韧度,同时采用纳米技术对其编程,最终制成实时可视化驾驶员心 情的多功能感官机车夹克。以苏珊•李(SuzanneLee)的细菌纤维素衣服为例,生物时装的 设计与应用通常是针对女性的,而德国创业公司ScobyTec则以男性需求的视角重新构建 红茶菌生物时装的创作思路。ScobyTec生产的这款的红茶菌机车夹克共装有150条光缆, 10个LED (RGB色彩)灯负责照明,所有电子元件由微处理器控制,且设计师将LED的 排布设计成驾驶员背部的肌肉线条的形状,使服装整体效果更具机能风与科技感。这款背 心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用目的则是旨在实时可视化驾驶员的心情,通过LED灯光的变幻将 自己的“情绪”穿在背上。夹克由电池或摩托车供电,可通过智能手机对灯光自定义编程。 设计成员Schipper解释说:“此款机车夹克基于不断增长的数百种情绪数据库对灯光进行 编程。”制作过胶带太空服的艺术家Wendel表示:“摩托车文化,功能性服装,细菌纤维 素和与互联网连接的微电子技术的结合被证明是非常实用且可行的,这种制服将伴随着骑 行者的一生,就像一本日志。”西奥•乔维里和怀特费瑟2017年夏天在“投机生命生物实验 室”研发了红茶菌混合纤维素服装,该项目入选了第11届《时尚流行》。红茶菌混合纤维 素服装的生产渗透了生物塑料印刷的设计理念,使用3D打印基板将图案合并到红茶菌材 料上:有机生产的红茶菌和机械生产的PLA这两种纤维素的交错增加了服装材料的结构强 度,同时也为红茶菌时装增添了对比鲜明的线性设计元素。
 
4.2红茶菌材料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环保低耗能生活理念的兴起和新型可持续材料的普及与应用,在家居产品设计
界,可持续的特性已不再是产品研发的制约因素,相反,它已成为新型家居产品设计的起
点。一件新型家居产品设计的成型,需要集合设计师自身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设计能力,将
人们在感性的生活体验中涌现出的好的创意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打磨,突破材料适配、制造
规划以及市场竞争的重重考验,进而使产品本身成为一种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行
为。同样,红茶菌生物材料作为一种待开发的环保材料,其在家居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及
应用,首先要从概念上将红茶菌材料包含的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大众生活,继而以新材料为
创新途径重新定义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最终通过严谨的试验分析得出其在外观以
28
及功能层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加以改善从而提升红茶菌家居产品在人群 接受度、产品耐用度、地域及环境的适用性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目前红茶菌材料要完成 这个过程仍需要递进式地进行实验与探究。
4.2.1观念艺术--概念型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红茶菌生物材料在家居设计领域的应用起始于一种观念的表达,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 半观赏性半实用性的以红茶菌材料为载体的装置艺术品,借由特殊的场地例如网络公众平 台或展览馆呈现给观者,以传达创作者的特定情感与思想观念并最终用来指向未来家居产 品的设计表达。这种观念艺术的展示往往带有极大的启发性和冲击感,能够快速且有效地 引导大众视野对红茶菌生物材料这类环保可持续天然材料的关注度。
当红茶菌材料包含的绿色时尚“观念”开始与日常生活相互碰撞时,纽约设计师Ali Schachtschneider 设想了一个生物制造的未来, Ali 的 Vivorium 项目汇编了各种实验室生长 的材料例如红茶菌纤维素、菌丝体和组织培养物,这些生物材料形成了 Vivorium 生活方式 概念的时装和家具,新型的可持续家居产品创造模式与应用方式就此展现。Hussein Chalayan2000年秋冬的品牌大秀“Afterwords”成就了该品牌经典且极具颠覆性的概念型设 计风格,并将“服装装置”艺术跨界并扩展到雕塑、家居、建筑和表演领域,创作出充满观 念性的“服装行为”。伴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2015年设计师Ali Schachtschneider将设计领 域跨界观念的应用从展示方式延伸到了材料层面,将红茶菌材料这种有机废弃物(以大型 康普茶饮料生产厂商作为参照)以“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大众一种新的家 居生活体验(如图 23)。 Ali 表示该项目旨在激发生物材料产品作为传统家居时尚的可持 续替代的创新形式以及使用潜质,使用生物生长的材料来制造家具,服装和工具,这些家 具,服装和工具成为了“身体的延伸”。并使大众此过程中重新认知人类身体与自然和时尚 的关系。 Ali Schachtschneider: “该过程涉及广泛的多种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实验,并且将整 个设计行为放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这项研究更大程度上被用来创造性地建立重新思考我 们与周围物体互动的方式。”Vivorium这种"实验”性质较强的红茶菌材料应用尝试的核心价 值在于其独特性与超常性,产品被赋予了突破性的概念设计,利用未来主义来拓宽视野并 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产品制造方式进行有形的批判,该项目所包含的“观念性”已不能被简 单地看作艺术家Ali Schachtschneider将生物制造概念象形化于作品上,而是她在用自己的 直觉形成对家居产品设计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感悟、判断与思考。
 
图 23 设计师 Ali Schachtschneider 的概念型生物家居设计
 
4.2.2个性化设计--独立设计师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受到概念性的红茶菌家居设计作品的启发,更多的设计师和红茶菌工艺品爱好者正在 青睐于以Studio (独立工作室)的形式在个人官网例如Ins上发布自己的作品,通过红茶 菌生物材料为创新途径来尝试重新定义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纺织设计学士 Emily Hopkins 目前作为可持续纺织品设计师,专门从事生物材料的研究以及环保产品的开发。 自 2019 年起,尝试用天然染料制作红茶菌生物材料,并且注重研发红茶菌材料在图案形 式上的创新,探索纯素食皮革样品的自然色彩。2020年1月Emily通过尝试在菌片生长过 程中使其发霉镂空,以及在材料成型后缝纫并覆以激光切割的回收纸等的制作方式来改造 红茶菌这一素食皮革类型的纺织材料(如图 24),结合红茶菌材料的透光性,制作 Kombucha"皮质"灯具,创造不同的家居照明效果(如图25)。Emily坦言:"我认为这是 一项至关重要的创新,可以在我们耗尽所有自然资源之前扩大纺织品所用材料的多样性。 纺织品是世界上第二大污染行业,因此创造替代品是减少其影响的简便方式。 ”Emily 参加 了 Bradfordtextile比赛并获得艺术学院的资助,当下她正在进一步视觉化并完善kombucha 皮革照明、屏风等功能性家居陈列设计,也在尝试红茶菌材料的编织工艺。 Emily Hopkins 在 2020 年 2 月 14 日的访问中补充道: “我对生物材料领域在纺织设计的应用非常感兴趣, 并且预言生物材料将成为未来面料的关键元素。其中红茶菌材料完全可生物降解,甚至可 以在你的花园中堆肥,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时尚设计和消费方式。 ”Emily 希望通过她对红 茶菌材料创新研究可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生物材料的创新可以成为在家居时尚产品中 加强可持续性的主要途径。 Emily 对生物材料设计领域的深入研究期望能够鼓励大众更加 注重绿色和环保,以共同探索生物材料纺织品创新。
 
 
图24设计师Emily Hopkins结合激光切割回收纸制作的红茶菌材料灯具
 
 
图25设计师Emily Hopkins创作的红茶菌材料灯具系列设计
 
同样从事红茶菌生物材料研究的Lionne Van Deursen2019年从AKV. St. Joost艺术学院 空间和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就创立了同名工作室并专注于生物材料的研究和产品设计。
31
在2021米兰设计周上,Lionne Van Deursen带来了由纤维素制成的灯罩Luna (月亮)。
Lionne的设计契合了 2021年米兰设计周趋势——生物材料。回顾这次设计周上的展览和 设计师作品,不难发现"可持续"依旧是热点话题,尤其像Lionne Van Deursen这种对新型 材料的探索已成为大多数设计师研究的重点方向,将大众视野回归到对环境友好型设计的 关注已是大势所趋。 Lionne van Deursen 的个人工作室的研究项目名为“不完美的完美”。 设计团队试验了不同的天然植物染料和由水果废弃物制成的染料,改变了红茶菌纤维素膜 的颜色和质地并将其转变为一系列不同的面料来制作灯罩Luna。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该 工作室提供了“新开发红茶菌生物材料的可能性”的探究成果,由 于红茶菌产成纤维素材 料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最终形成每张“纤维素纸”都具有不同的半透明纹理和颜色,这 使得每盏 Luna 灯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 26 设计师 Lionne van Deur sen 设计的纤维素灯罩
 
4.2.3同质化产品--可批量成品的红茶菌家居产品设计
红茶菌生物材料家居产品在可持续产品的道路上若想走得更远,必须经由生物科学团 队经过严谨的试验分析并得出更高效且优质的培养和应用方案,产品设计师 Susana Sanmartin作为设计师以及实验室技术员实习生联合由BIFI聘请的生物化学家、技术和研 究人员Cristina Hernandez于2018年成立的"红茶菌开源项目"。该项目由生物计算与复杂 系统物理研究所(BIFI)区域化学&MCB中心、热拉哥萨大学学院(UNIZAR)机构以及
32
埃托皮亚艺术与技术中心塞萨尔实验室三方支持下完成。此Kombucha开源项目于2018 年以埃托皮亚艺术与技术中心和“Marroquineiia植物”纺织实验室为项目研发“工作车间”, 并在埃斯库埃拉高级皮革公司(ESDA)的支持下举行关于“康普茶作为细菌皮革”时尚革 命的演讲。Susana Sanmartin研发此项目旨在利用eTOPIA基金会提供的开放性艺术与技术 中心艺术工作室的生物实验技术以及硬件支持,以红茶菌细菌纤维素为原型,开发新家居 产品和应用。红茶菌材料在这种开源项目中通过多方设计团体的协作参与,能够实现其在 外观以及功能层面的优化设计,真正将生物材料的应用提升到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成熟 家居产品设计的水平上。
 
图 27 设计师 Susana Sanmar tin 研发的红茶菌椅
 
4.3红茶菌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服装、家居产品等设计领域争相开发可持续的概念、系统、产品、策略以及 生产模式,现代包装材料设计在此可持续设计视域下应该博采众长,积极采用并渗透绿色 设计观念--绿色设计既体现了人们对当前环境及生态遭受破坏的反思,也体现了设计师对 生态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作为一种新型包装材料红茶菌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微 生物纤维素结构,不仅在外观上体现了仿生材料的自然美感,表达了现代包装设计所追求 的简约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功能上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或者塑料包装其具有更高耐水 性、天然氧气屏障、一次性使用可降解等特质,有效的发挥了“绿色包装”的概念,材料具
有新意,且更符合可持续包装绿色生产模式。红茶菌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强调了对 自然的利用和顺应,既达到环境友好型的设计目的,又进行绿色设计观念的信息传达,成 为新型的可持续性仿生包装材料研究对象之一。
4.3.1 Form Peel to Peel--“一次性”红茶菌包装设计
20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达芬奇级别的艺术家兼设计师Brono Munair (布朗•莫奈尔) 曾感言:“大自然是世界上第一个包装生产商--每一个果皮、外壳或皮肤都旨在保护它的内 容物。”Emma Sicher (艾玛•西彻)的“From Peel to Peel (从一层到另一层)”包装实验项目 中红茶菌材料有望成为“大自然”的替代品。Emma Sicher是一名多学科设计师,出生于意 大利北部的特伦托,目前在博尔扎诺自由大学设计和艺术学院担任设计研究人员,专注于 可持续性和仿生学领域在包装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该包装材料实验项目于2017年推出, 旨在探索红茶菌材料在“一次性”包装产品设计领域的可能性,寄望于实现维护人与自然之 间生态平衡这一绿色设计观念的核心目的与美学思想。该项目中的糖果、糖包、标签设计 的方案重点突出了实现可持续“一次性”包装的设计目的,实验结果证明仅需要涂抹蜂蜡或 经过天然防渗处理,红茶菌材料就能够适用于短期使用的糖果、糖包、标签、酱汁以及三 明治这类“速食”产品的包装。 “一次性”红茶菌包装的设计,一方面转换了以往可持续设计 专注于放缓人们生活节奏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一次性”产品会造成污染的刻板影响,红茶 菌包装的应用无需改变当前人类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模式,使一次性包装产品的丢弃不再对 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解决了红茶菌材料使用时长相对有限的问题,将材料的劣势转 化为优势,达到了理念与应用双赢的效果。
 
 
 
同样具有可持续产品设计意识的危地马拉设计师Elena Amato (埃琳娜•阿马托)2019 年用红茶菌材料创造可持续的化妆品包装(如图33)。Elena Amato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红 茶菌包装的审美需求, 在材料培养的过程中,将螺旋藻、木槿、藏红花和木炭等天然色 素添加到混合物中,以获得不同天然色彩。Elena Amato设计了三层包装概念,模仿水果 结构层中的自然包装系统,包括果汁、果肉和果皮:包装设计的最内层存放面霜等护理产 品;第二层是由固体天然肥皂制成的胶囊状容器,用于将护肤产品储存在里面;第三层也 就是最外层是由细菌纤维素制成的薄片,用于保护下面的肥皂容器,同时也显示产品的品 牌信息。 Elena Amato 解释说:“打开包装并使用该产品复制了剥皮和食用水果的行为,给 产品带来了一种自然的感觉。”Elena Amato的产品将包装的可持续利用率达到了最高。
 
4.3.2 天然防腐剂--红茶菌茶包设计
设计师Emma Sicher (艾玛•西彻)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通过探索红茶菌微生物纤维素 区别最常用塑料和纸张的替代产品的特殊性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类别包装产品的研
 
发。苹果干包装方案利用微生物纤维素与从植物中提取的半纤维素或木质素这种相比,更 细、更纯和更复杂的结构以形成的更长、更强和更宽的纤维作为保证,拥有较高的拉伸强 度,并且这些纤维似乎起到了有效的防潮性能与氧气屏障作用,以增加果干包装的保质效 果。在经过实验检测后的证明,红茶菌材料特别适合作为需要保持干燥的食品类,如面粉、 糖、面食、大米、茶叶等颗粒状食品、以及干果、种子等的包装材料,是一种天然的“防腐 剂”。茶袋包装方案则着重开发与利用红茶菌材料的吸水性能,微生物纤维素单位体积的吸 水性很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和亲水性,所以比“普通”纸更耐水,是适用于茶包设 计的优质选择;且红茶菌茶包材料天然生产造价低,高温浸泡后无有害物质产生,目前市 面上的尼龙和无纺布茶包均无法解决因高温、长时间浸泡时会释出微塑料的缺陷,另一种 玉米纤维材料也称为聚乳酸(PLA),则因造价过高难以落实到产品的生产中,在此中环 境下,红茶菌材料的应用或可解决目前茶包材料的设计问题。
 
 
4.3.3 “生物闭环”--可持续性红茶菌包装设计
Emma Sicher的项目于2018年更新命名为“InnoCell”,该项目经由内外部委员会审批 后,获得了博尔扎诺自由大学提供的研究补助金。目前由两个学院的团队领导协同合作: 科学技术学院的设计团队和食品技术团队。InnoCell项目将持续36个月,其目标是进一步 探索该材料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并继续发现微生物纤维素的应用潜力。将红茶菌包装材 料这种可持续性仿生材料在国际上广泛推广,不仅需要专业生物学家和工程师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设计师们进一步探索其通过模仿天然的生产模式和消耗策略,寻求更加可持续系 统与方法也尤为重要。目前来看“封闭循环系统”是实现将红茶菌包装材料这一具有高度创 新潜力的项目将推向全球性设计的一种手段:InnoCell项目研发地,意大利的生产商和设 计者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包装工业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废物污染, “封闭循环系统”可有效消减 产品包装以及货物长途运输形成的污染。每个意大利地区都有堆肥工厂,因此,如果每个 工厂都有红茶菌纤维素包装产品生产部门,那么该项目可以使每个地区在包装产品领域达 到自给自足,以形成十分可观的可持续效果。本项目计划先通过通过小范围地与当地生产 规模和环境合作,同时促进生物材料在包装设计领域的研究;在实现可行且成熟的系统后, 进而扩展大范围的全球影响力,在国际平台上展示人类生活如何在更可持续的生产系统中 对环境产生有益的影响。
ElenaAmato 则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将拥有纸质品质的红茶菌细菌纤维素膜作为护理 产品中塑料包装的可持续替代品。与Emma Sicher的“封闭循环系统”设计思维相仿,Elena Amato用当地康普茶生产商的剩余Scoby (红茶菌纤维素膜)来代替从零开始种植和培育 Scoby。 “目前,我们的经济主要运行在一个线性的、不可持续的‘获取—制造—处置'系统 上。 ”Elena Amato 表示,为了打破原有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新兴的红茶菌包装材料应 作为材料技术和生物物质在循环再生系统中流动,以保持其应有的可持续价值。 ”为了符合 循环经济的原则,阿马托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红茶菌环保包装,这种包装的核心材料Scoby 所需制造工艺的能耗水平都较低,且可在当地制造,以在该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 消除从远处运输原材料的需要。
4.4.红茶菌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4.4.1红茶菌时装引领时尚泛生物化趋势
从生物艺术到生物设计,“From Bio-art to Bio-design”[i6],设计师们探寻生物设计的思 维模式,将生物科技与当代美学融合,实现设计行为从“大众化”到“艺术性”再到“突破性” 的创新目的。生物艺术又称BIOART,BIOART被解释为生物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这 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来源于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17]。在此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魏颖老师成立 "泛生物艺术”工作室(PBS,pan-bioart studio),并于2016年举办《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 学和当代艺术的相遇》展览后,提出“泛生物艺术”这一概念。 “泛”旨在说明艺术与生物的 结合可以超越技术上的借鉴与融合,延伸到材料、图像、数据和概念等诸多层面[18]。 “泛 生物艺术”的概念为生物设计从维度的拓展上寻到一个出口,正如策展人威廉•迈尔斯在《生 物设计:自然、科学、创造力》一书中所说:“生物设计超越了单纯的仿生学设计,其在实 现整合与跨界的同时合成了新的复合对象与系统建构[19]。 ”
红茶菌生物时装设计引领时尚泛生物化,使得时尚在生物设计的视域下能够更好的朝 着可持续的目标前进。随着可持续设计理念被推上热潮,生物设计也逐渐从一个生物医学 领域的专有词汇,变为广泛应用于生物时尚领域的新兴概念。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 术与设计学院也指出: “生物设计是探索生物信息化的设计策略,可以作为可持续创新的驱 动力。”在生物设计视域下,时尚泛生物化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新的未被命名的,动态趋势 的特征,目前生物设计本身正作为其核心,支撑着时尚泛生物化的进程。
当代时尚的泛生物化令大众在选择时尚时,能够与自然建立更健康且平等的关系,体 现了生物设计中环境友好的特征。生物设计引领时尚泛生物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设计师在 设计思维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上能够搭建有别于传统的设计语言框架,采用生物学概念的设 计手法,传达生物设计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当代时尚现状的反思。
4.4.2当代背景下红茶菌生物时装的机遇与挑战
红茶菌材料作为从实验室里诞生的,集时尚、科技、生态联合起来创造的下一代新型 纺织材料,其未来的时尚潜力是无穷的。但同时红茶菌生物材料究其“生物”本质,红茶菌 材料的创新性应用给生物材料在时尚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这种材料在成为“稳定型” 纺织品的道路上也存在很多限制条件。目前,大多数红茶菌服装作品都是以艺术化时装的 方式呈现,究其功能性而言,并没有达到可完全替代其参照对象皮革的服用性能的水平。 红茶菌材料除了在功能属性上需要生物材料科学对其进行不断提升之外,以“生物未来”为 导向的红茶菌可持续时尚的发展应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设计师罗米娜•卡迪洛(Romina Cardillo)表示:"纺织材料将改变用户与他们的服装的 关系,围绕我们集体以消费为导向转变为以形成可持续为目标的消费行为习惯。”罗米娜•卡 迪洛设计的红茶菌时装被马丁•玛吉拉推荐并通过Fashion Scout进入伦敦时装周(London Fashion Week),并受《时尚》意大利版编辑萨拉•梅诺(SaraMaino)和菲拉格慕之家(Casa Ferragamo)的邀请,举行为期一年的展览。Romina Cardillo致力于慢时尚且希望通过理 性研究的 100%生物降解服装设计能实现从生物材料的实验到商业模式的改变。罗米娜认 为提高可持续时尚认识迫在眉睫,就连快时尚的代表品牌H&M也在努力重新思考时装行 业的可持续方式。 可持续时尚”一词现在往往与“慢时尚”一词同时出现,红茶菌材料代表 的生物“慢时尚”不仅是一种生物时装概念,它与材料的生产模式有关。红茶菌生物材料若 能达到广泛的应用则从材料层面构建了该材料的环保“功能层”,红茶菌材料的生产制造尊 重环境,且其需求量的提升有利于恢复红茶菌可食用产品的传统工艺工与生产地传统的延 续,最重要的是,为大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工厂工人创造体面的生产条件。红茶菌生物 材料对全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一项更为自愿而实际的努力,能够涉及与服装生产和消 费有关的广泛问题。
4.4.3生物材料红茶菌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探索与前景展望
在时尚趋向可持续与跨界融合的时代,科学家与设计师正通力合作推进全球红茶菌 时装的创新性发展。着眼生物时尚的未来,红茶菌时装不单是一种可持续的创作形式,作 为艺术理念与设计实践充分融合的生物时装范本,它诠释了生物时尚的当代价值并推动着 时尚泛生物化的发展进程。
红茶菌时装因涵盖了生物与艺术共生的设计理念,其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价值 也必然是多维度的:从这种新型绿色时尚产品的本质来看,红茶菌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 用挖掘了生物材料的服用价值,使有机材料成为时尚的愿景不仅限于理想的范畴[20];对当 今时尚的反思上红茶菌时装也区别于以往的时装艺术,它正在以生态发展的视角引导社会 和消费者思考时尚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可持续时尚领域中,红茶菌材料可再生且获取较 为平民化,能使不同阶层的创作者与消费人群参与到红茶菌时尚中,引发大众开放性的情 感反应,并在此过程中敦促服装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向公众过渡的目的[22]。
就目前红茶菌服装未能在商业上得到批量化生产的情况来看,红茶菌时尚产品若想真 正做到从“摇篮到摇篮”[23],重塑我们创造和消费时尚的方式,其仍需正视产品研发与达到 商业规模之间存在的差距。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合成生物学家汤姆•埃利斯认为,在大规模 生产之前红茶菌材料还需要做一些调整:“如果我们能生产出一种细菌纤维素,它具有皮革、 棉花或合成纤维从未出现过的新特性,那么它就有了真正应用价值,而不仅仅是成为一种 有趣的时尚。 ”红茶菌时尚的发展仍需要国际生物时尚的响应,红茶菌时装制造商 BioCouture 公司正在发起“追求时尚为善” 的全球倡议,创建全球性创新平台并召集品牌、 零售商、供应商、非营利组织和创新者,共同志向红茶菌时尚引领下的“时尚为善”的未来[1]。 相信在各领域和各阶层爱好者的带领下,红茶菌材料推动时尚以生物设计为核心,从技术 到产品再到行业的蜕变将指日可待。
第 5 章 红茶菌材料的再设计研究
服装领域的“绿色设计”随着新型生物材料的引入而向着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进步,为 新型生物材料注入创新思维,使材料达到能够超越其本身的独特性与美感,进而创造了一 个充满可能性的生物时装的世界。针对红茶菌材料这种特殊的生物材料进行再设计研究, 需要设计师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以材料驱动设计(MDD)方法为模本 探究红茶菌从材料到产品的设计,在完成设计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即理解红茶菌材料本身的 材料属性和体验表征后, 继而构建材料体验愿景并通过多种创新途径以展示红茶菌材料 材料在更丰富的体验模式,不仅从二维的色彩、触感、质感等方面改变材料原本的状态, 同时把原本单一且平面化的面料立体化、雕塑化,从而丰富红茶菌服装面料在三维空间上 的时装语言表达[24]。
红茶菌材料再设计的具体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要求设计师“从有形到抽象”,即在了 解材料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预估材料可能达到的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之后设计师通过实 践将预估的材料特性从抽象“落地”,改变红茶菌材料的物质表现以进一步开发有形的新材 料的感官体验。红茶菌材料的再设计研发应以前人的设计思维为引导并进行延伸,通过对 红茶菌材料再设计的创新性思考与改造完善红茶菌服装设计的理念并尝试在此过程中碰 撞出更优秀的红茶菌时装设计思路。在以红茶菌材料在服装领域的开发为核心的设计目标 引导下,红茶菌材料的再设计创作应以环保可持续的创新方式为前提,不断放大红茶菌材 料独特的生物美感,以此为基础协助我们重新理解红茶菌材料的应用方向和成衣状态,并 拓展该材料在服装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1红茶菌材料再染色实践
红茶菌材料本身就具有以“茶色”皮革为标志的自然美感,若打破此材料的单一属性, 最直观且快速的就是以增加材料色彩表现为途径来改变材料的原生面貌,本文按照不同的 再染色方式,将染色实践分为天然培养基、环保染剂与抗染剂扎结下的扎染三大模块进行 操作与分析,以期获得红茶菌材料的色彩上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破。
5.1.1天然培养基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为红茶菌纤维素的生长配置天然培养基,一方面保证了红茶菌材料作为环保材料的特 性,从另一方面或许可为地区的食余废料找到了可持续的处理方案,服装产业与农产品行 业的互利加强了此生物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加
 
里•卡斯(Gary Cass)和新纺织艺术家唐娜•富兰克林(Donna Franklin)用不同浓度的葡萄 酒和啤酒使红茶菌材料具有不同深浅的的色调,此外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改善红茶菌材料本 身的味道,制造出带有葡萄酒气味的衣服。 Ellen Rykkelid 将纤维素培养基里加入蔬果为 红茶菌纤维素膜着色,并表示实验证明,红茶菌能够利用植物纤维素[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甚至是草根都可 以)中汲取的葡萄糖进行生长,且绝大部分蔬果作为茶糖水的替代物可为红茶菌材料带来 更出色的生长效果。Ellen在实验中将甜菜根(Beetroot)这类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或块根植 物作为培养基,可以加快纤维素的生长,但由于材料的快速生长状态以及培养基内的蔬果 糖分相对不均,会使得纤维素表面形成气泡状凸起(如图33)。Ellen Rykkelid对细菌纤 维素的探索获得了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 ns)简称CC,中国大陆正式名称为知识共享,台湾正式名称为创用CC。是一个非营利 组织,也是一种创作的授权方式。知识共享的主要宗旨是增加创意作品的流通可及性,作为其他人据以创作及共享的基 础,并寻找适当的法律以确保上述理念。])4.0的国际认可。
 
由以上设计案例作为参考,个人再设计实践选取含糖量及色素含量较高的桑葚、火龙 果进行染色尝试。实验操作相较于基础的红茶菌材料培养,第二步制造培养基时在冷却好 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提前榨汁的桑葚和火龙果(加入量的多少会影响获得材料的速度和 色彩深浅度),并混合均匀。经过实验发现,加入含糖量较高的蔬果材料的生长状态相对 茶糖水能达到两到三倍的生长速度,但就两组实验对象而言,虽然桑葚和火龙果含糖量均 较高,但最终获取的干材料表征还是存在区别。首先从色牢度看,培养基中加入桑葚获得 的材料颜色偏深色牢度相对更高,且风干获得的最终材料色彩与湿材料色差较小,存在部
分材料会呈现斑驳的自然图案;加入火龙果获得的材料色彩相对较浅,但能呈现出由浅粉 到蓝紫色的色彩变化,但在获得干材料后色牢度较差,色彩变化相对不明显,最终色彩倾 向于原本的红茶菌“茶色”。从材料的结构表征来看,加入桑葚和火龙果的材料在培养过程 中均会在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突起,桑葚的突起更小且密集,在获得干材料时,加入桑葚的 材料的强韧性和完整性更高,加入红龙果的材料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
表5:天然培养基条件下的红茶菌材料再染色实验
天然培养 培养时间容器内尺寸 湿材料表征 湿材料厚度 干材料表征 材料最终厚
基的品类
桑葚 12 天
(8.23 ~
9.3)
火龙果 10 天
(红心) (8.27 ~
9.5)
5.1.2环保染剂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利用环保染剂为红茶菌材料进行再染色,从加入染剂的时间段划分,可以分为操作前 置实验和操作后置实验。个人染色操作前置实验即将食品级染料[ 食品级色素配料液(以大红色为例):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液50%、胭脂红3.56%、日落黄 0.44%、甘油 1.88%、 羧甲基纤维素钠、0.1%山梨酸钾 0.04%)、生活饮用水。
42]加入培养基中,并在实 验过程中观察红茶菌材料对不同色彩的吸收能力,以及加入食品级染料是否会对红茶菌材 料的生长时长和最终获得的材料特性造成影响。在茶糖水原配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实 验结果可得,要达到合适的面料厚度,红色、橙色、绿色所需的培养时间相对较短,剩余 颜色蓝色、紫色、黑色等需要的培养时间更长。从获得干材料的整体情况来看,风干后的 材料色彩相较于湿材料往往色彩程度更深,由于加入的染料虽为食品级环保染料、但其人 工制备的性质是材料的色牢度相对天然染料更高,且最终不会影响材料的物理强度。
 
 
表 6:食品级染剂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橙色
438*293mm
24
(3.23 〜4.20)
绿色
24
3.23〜 4.20)
438*293mm
蓝色
29天
3.22〜 4.20)
366*247mm
紫色
29天
3.22〜 4.20)
366*247mm
 
 
 
 
 
 
 
 
 
 
 
 
 
 
 
 
 
 
 
 
 
 
 
 
 
 
 
 
 
 
 
 
 
 
 
 
棕色
29天
(3.22-4.20)
366*247mm
黑色
29天
3.22- 4.20)
438*293mm
 
 
 
 
 
 
 
 
 
 
 
Materiom的实验人员Josefin Aberg以红甘蓝(Red kale)天然染料为原材料完成了红 茶菌染色的后置实验,将水与红甘蓝一起煮 15分钟以上,过滤出红甘蓝,在滤出液中加 醋,并待其冷却,最终再加入已收获的Scoby。在操作过程中,具备活性的Scoby由于发 酵过程中会带有大量的醋酸,并影响染料的着色效果,再染色之前,Josefin Aberg会在将 Scoby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再进行染色,整个染色完成需要scoby在红甘蓝染料中静置大约 24 小时以上,具体时间取决于饰演者所需的材料颜色深度。个人染色操作后置实验则是利 用天然环保染料直接进行材料的涂色,将染料均匀地涂抹在材料的表面,晾干后即可获得 一定的染色效果,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染色过程快速且便捷,但缺点是其色牢度会弱于在培 养基中放入染料的前置实验。
5.1.3 “扎染”效果实践
相较于相对整体的单色红茶菌材料,这种新型生物材料的再设计研究更期获得天然且 丰富的色彩变化效果。将扎染这一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施加于红茶菌生物材料 的创新设计实践,以环保的植物染料为染剂,可通过传统的防染扎结方式实现材料在图形 以及色彩上的变化,获的形色各异的红茶菌材料的同时也为这种材料添加了古朴的美感。 且与棉、麻、丝等等传统面料扎染出的面料效果相比,扎染后的红茶菌材料能够呈现斑驳 的天然皮革的质感。
个人扎染实验选用的染源为紫草,这种天然植物染源无需蒸煮,用酒浸泡即可制备染 液。具体紫草的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制备染液--将紫根放在浓度75%的酒精中浸泡5—10 小时(浸泡时保证酒精表面没过紫草即可),过滤出浓缩染液后加入3—5倍的水稀释(也 可按照所需颜色的深度将浓缩液溶入水中),并须立即染色。其次制取媒染剂--将明矾放
入沸水中煮化,在过滤融入常温水中。为了达到预期的图案效果,在进行染色实践之前, 取用两块去活性的红茶菌材料,分别进行多次折叠与包裹成球状两种形式进行捆扎,并在 捆扎用的绳子上预先涂抹防染剂以加强防染的效果。红茶菌材料、染液、媒染剂均准备好 后,将适量媒染剂放入染液中,随后将红茶菌材料放入,整个染色过程维持了三天,在此 过程中间接性地将材料翻面以达到均匀染色的效果。以此染色流程获得的红茶菌材料扎染 图案效果的自然生动,但得到的干材料的物理特性会受到影响,尤其韧性会稍差一些。
表7:不同捆扎方式下红茶菌材料的染色效果
 
5.2红茶菌材料工艺结构创新设计
就生物材料在时尚产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红茶菌材料“原生”基础性的视觉与功能方面 的服用性能难以满足不同服装风格红茶菌时装的应用演绎 ,红茶菌材料在服装领域应用 的延伸需要其在工艺结构层面进行大量的再设计实践。本文以制作工艺的维度划分整个实 践计划,由易至难逐步从平面维度上升到立体维度的创意设计,以获得在更符合服装用途 的多样式的红茶菌材料。不断针对“细菌织物”的服用工艺进行创新改造,红茶菌材料最终 才能真正“落地”成为实用型纺织材料。
5.2.1 平面维度
(1)土耳其湿拓工艺
红茶菌材料有着介于纸与皮革之间的材料质感,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带有不规则凸起 的结构,这使得材料对液体颜料具有一定的抓合力,此次便能够与土耳其湿拓工艺结合。 土耳其湿拓艺术作 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 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Ebru”,其雏形出现在中亚,极富变化的色彩样式能使材料图案呈现 大理石花纹般的视觉感受。将红茶菌材料与土耳其湿拓工艺结合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配 制画液,将适量黄芪胶放入水中混合并搅拌至糊状,加入牛胆汁静置12小时以上并将液 体倒入扁平的容器中;第二部绘制图案,将液体状颜料(可用丙烯或湿拓专用颜料)滴入 画液中,绘制出不同的色彩区域之后,用细密的梳子或条状物滑过液体表面以绘制出类似 花卉或大理石图案的纹理花型;最终工艺结合,将红茶菌材料需染色的部分轻轻贴合在液 体表面,等待 20 秒左右,将材料从朝自己方向的一侧轻轻提出,由此便可获得极富天然 感且独一无二的红茶菌“湿拓材”料。
 
图 39 红茶菌材料与土耳其湿拓工艺结合
 
(2)幻彩烧箔工艺
红茶菌材料本身的“茶色”传达给人独属于生物材料的素朴的感受,犹如斑驳的画板, 在红茶菌“画板”上附以较常用于岩彩绘画中的烧箔工艺,能够产生很好的契合效果,为红 茶菌材料增添古朴兼具华丽的材料美感。目前烧箔的主材料以铜箔、铝箔、银箔、真金箔 最为常见,较完整的烧箔工艺通常需要工艺师将箔附着于器物或纺织品表面,并由原本的 纯金属色经过特制的硫酸布熨烫的方式达到如宝石般幻彩的效果。考虑到红茶菌材料并不 具有长时间耐高温的特性,此个人实验采取较为简便的贴箔的处理方式,用镊子取烧制好 的箔片,按照预估的图案通过贴箔胶粘合在红茶菌材料的表面。烧箔工艺之于红茶菌材料 既为其提供了新的创新途径,又保留了材料原本的天然质感。
 
图 40 红茶菌材料与幻彩烧箔工艺结合
 
(3)裁切编织工艺
红茶菌材料作为“素食皮革”可尝试效仿皮质面料常应用到裁切、拼合、编织等处理工 艺,此类工艺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为两块甚至多块的红茶菌材料提供除缝合之外的拼合方 式,以增大整块材料的面积,并减少红茶菌边角材料的浪费,同时可以将不同颜色的材料 以多种形式拼合达到“马赛克”、“蒙德里安”等极具风格的绘画艺术效果。红茶菌材料经过 裁切编制工艺的处理,再加上区块的划分,即可在平面维度造型就达到服装结构造型的效 果。
 
图 41 红茶菌材料与土耳其湿拓工艺结合
 
(4)激光切割工艺 红茶菌材料由于其透光的特性,对材料进行镂空处理能够更好的呈现材料的光影美 感,激光切割工艺的应用对于大面积的材料镂空图案的精密程度有效的提升。红茶菌材料 改造实践者 Andreablum 在 Craft-instructable[ 知名创客网站 instructables.com ,来自 MIT 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的 EricWilhelm 和 Saul Griffith 在 2005 年创办了它。] 网站上发表的《工艺大于时尚》一文中将染 色与切割两种工艺结合完成材料的创新实践。 个人实验设想采取纸质品(通常用在包装 制作上)切割的方式,用Ai软件制作图形样式,在两张铜版纸中间夹如红茶菌材料,放 入机器中进行材料的切割。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由于激光切割成本较大,仅对材料进行
手工切割并展示效果。
 
图 42 红茶菌材料与切割工艺结合
 
(5)布上生长实验
即使在生物设计美学与生物材料科技的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材料仍不能完全“退居 幕后”,就红茶菌材料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与传统材料的结合一方面增添了面料的复合 美,另一方面也有望使用二手或废弃的传统材料来实现新的红茶菌可持续方式。
个人的此项创新实践则经过三个阶段才完整的实现与红茶菌材料传统材料结合生长 的材料实践。第一个阶段:为了保证红茶菌纤维素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 且布料能够静置在培养液表面不下沉,选用医用纱布进行结合实验,红茶菌材料能够成功 地与医用纱布结合生长,但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拉坎,由于纱布的组织结构较大且粗糙,在 纤维素生长的同时,会有部分糖分在纱布上结晶,最终导致整体面料局部硬度过高,难以 形成适用程度合格的面料;第二个阶段:为避免由于结合的织物构造粗糙而造成的最终获 得材料的性能弊端,采用轻薄的欧根纱面料进行二次结合实验,此次实验结果较为成功, 最终的材料并不会达到基础条件培养的材料厚度,约1mm左右,与欧根纱材料贴合生长, 使获得的干材料仍能达到服装材料的基础要求;第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的实验的较为 成功基础上,运用更多的透气或镂空的面料进行材料的生长尝试,并更具共同生长的面料 的表征选取搭配的食用染料进行染色,最终在传统面料与红茶菌材料交接处都会形成自然 的纹理、颜色以及薄厚程度的变化。三个阶段的生长设计实践,每个阶段都贯穿了从预估 分析、到实验尝试、最后总结经验的流程,并且循环往复。严谨的实验步骤使与传统面料 结合生长获得的红茶菌材料无论从视觉、触觉还是使用效果上都达到了多样化的材料审美 效果与应用属性。
 
表 8:红茶菌布上生长实验实践结果
生长结合面料种类 加入染料 容器内尺寸 湿材料表征 干材料表征
 
 
个人实践结果证明,红茶菌材料与传统结合生长的再设计实践方法,不但能够保留生 物材料与传统材料本身的美感,并且在此基础上,两种材料的结合相得益彰,造就了“复合 型”红茶菌材料的独特魅力。红茶菌材料与牛仔面料、鸟巢肌理面料、镂空面料等结合,材 料呈现不规则的透明孔洞,坚硬的的纺织材料与柔软的天然生物材料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的 具有冲突感的红茶菌材料美学;而红茶菌材料与压褶肌理面料的结合丰富了材料的表现层 次,红茶菌材料自然的生长在压褶面料的凹陷处,形成了和谐生动的材料面貌;就红茶菌 材料与草木纱的结合来讲,草木纱的与红茶菌材料的都具有“暗纹”型的肌理特点,两种材 料的结合形成了正反两面效果不同的“暗纹”面料效果。
 
5.2.2 立体维度
(1)干花实验
个人实践在红茶菌材料的培养过程中放入干花,保持了红茶菌材料的自然美感的同 时,又能够增加材料在立体维度上的层次。干花实践进行了两次才获得可使用的材料:首 次尝试时,在制备培养液阶段即加入干花,实验结果混合的干花碎片会间隔开纤维素的生 长区域使其不能形成完整的膜,这种方式培养的材料极易碎且难以使用;第二次尝试时, 在配置培养液时只多加入食用级别颜料,之后在纤维素形成一层较薄的膜后再将少量干花 加入,实验获得的材料干花部分粘附在表面,部分于纤维素生长在一起,这种方式获得的 材料富于自然感,却能达到应用标准。
 
(2)印压工艺 红茶菌材料具有类似皮革的质感与厚度,其可以呈现除自然肌理之外的工业印压的浮
雕质感。2020年十月德国ScobyTec公司将印压工艺于红茶菌材料的设计,并展示这种新 的工业印压效果与原生材料之间的差别。个人实验更偏向于手工DIY操作,将塑料平网置 与红茶菌湿材料的表面,隔着塑料平网放置重物以形成压力,放置一定时间后,将重物与 塑料平网取下,待材料晾干后即可获得有规则的凹凸肌理。
 
 
(3)模具立体塑形
红茶菌材料再其湿材料状态时相较于干材料具有更强的韧性15,因此材料在没有风干 时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使用者可以借用不同形状的模具将材料塑造成各种形态。个人实 验使用了造型比较复杂的骷髅酒瓶,由于模具形状特殊,在为红茶菌材料塑形湿叠加了多 层菌片,待其风干后这些菌片能够自然粘合且包裹了酒瓶的形状,又如雕塑般,最终形成 了立体维度的异形的红茶菌材料。
 
 
 
 
5.3红茶菌材料与其他生物材料结合设计
5.3.1红茶菌材料与生物塑料结合实验
 
个人的实践选用的生物塑料即明胶,明胶的制作较为简便,通常我们可以将买到的适 量的吉利丁粉在煮开的水中融化静置凉干后便可得到此种生物塑料。第一组实验:1:将 明胶与红茶菌材料进行简单的结合,事先在原有的红茶菌材料表面天然形成的孔洞处涂上 金色涂料作为装饰,之后将未融化的明胶均匀倒在材料表面上,待其晾干,便可获得正反
 
两种质感的红茶菌材料;2:将染色的红茶菌材料剪呈不规则形状,按照平面构成的方式摆
放与实验皿[ 400mm*280mm 的白色浅口方盘]中,并“留白”,将食用染料滴入留白处,最后将明胶均匀倒入,食用染料随 着液体明胶的流动形成自然的絮状图案,实验最终红茶菌材料获得了有如装饰画般的视觉 效果。
 
第二组实验的设置为了体现并加深红茶菌材料天然的粗糙质感,选用明胶、羊毛、茶 叶(体现红茶菌材料的来源)与红茶菌材料结合,实验过程如下:原色的红茶菌干材料放 置在实验皿中,并将茶叶,羊毛毡按照交错的形式摆放,最后将未融化的明胶均匀地倒入 实验皿中,形成一层膜覆盖在红茶菌材料上,综合了不同层次与质感的材料红茶菌材料, 由于选用结合元素如茶叶等的天然感,反而造就了一种十分和谐的材料外观。
 
5.3.2红茶菌材料与菌丝体材料缝合制作
菌丝体作为另一种当下流行的vegan leather (纯素皮革),其与红茶菌材料的结合更
能够凸显生物服装设计的环保理念。个人实验中,两种材料以缝纫的方式进行结合,将两 片红茶菌材料缝合在一片长条状菌丝体材料的两面,形成一个圆柱体形状的材料装置,若 等比例放大该装置,并放入发光灯泡,即可获得全生物材料制作的环保灯具。
5.4红茶菌材料的全过程处理工艺
将红茶菌材料培养成为适用于服装应用领域的创新材料,不仅在需要实践者在材料的 外观上不断拓展,更需要就材料的实际的功用性,针对从生物材料到生物成衣的每一步的 需求,有目的地对材料特性进地修补与改善。
首先在培养过程中,实验室的条件并不能够保证培养红茶菌材料的温度能够保持在 25-30°C左右,为了不让温度影响材料的生长,将电热毯提前放置在培养皿的下方,并且将 保温纸覆盖在培养皿的上方(注意留出透气的位置以保证材料的生长),此实验条件下的 红茶菌材料生长能够在保温与遮光两方面同时得到保障。
基础的红茶菌材料经过实践者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工后,材料的特性能得到完善,以便 更好地投入到服装的缝制环节。红茶菌材料中水份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导致材料的柔软 度降低,个人实践在材料基本风干时将甘油均匀涂抹在材料表面,实验结果显示,甘油的 应用可以保证材料色彩及柔软度的状态基本保持不变。此外,由于红茶菌的培养皿的形状 基本都是方形,为了提高红茶菌材料的利用率,可利用细菌纤维素的自黏性将材料浸湿便 可直接黏合,也可减少缝纫造成的工艺操作的浪费。经过处理后的红茶菌材料在制作成衣 可直接机缝缝制,但由于自然生长获得的红茶菌材料会出现材料品质上的参差,在这种情 况下可以通过粘合衬或热压衬的方式使材料能够统一达到缝纫水平。
第 6 章 红茶菌材料在服装上的创新应用
6.1 设计方案
6.1.1 设计主题
本次毕业创作的主题为《KOMBUCHA/噬•能》,英文名称则译为《KOMBUCHA/Bite the Energy》 。该作品运用时下最流行的生物材料之一--红茶菌面料,红茶菌材料入侵未 来绿色时尚,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服装设计趋势。噬:表达了作品设计中将红茶菌材料 与传统面料结合生长的创新方式,也是这套系列服装最大的看点;能:则体现了生物材料 红茶菌的可持续特性,红茶菌材料的运用是未来服装产业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 一。本系列以红茶菌材料的创造性应用为核心,辅以传统材料创造出独属于红茶菌材料的 复合型生物美感,旨在传达对于“生物未来”的美好创想。
6.1.2 设计说明
《KOMBUCHA/噬•能》服装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对于“生物未来”的创想,选用未来主 义科幻电影常用到的三个色调--蓝、紫 、绿为主色调蓝,服装造型整体以机能风格为主, 整个系列希望营造一种生物科幻的视觉观感,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彰显生物材料的魅力。服 装的图案由生物材料与传统面料的自然衔接构成,笔者将红茶菌材料与传统材料进行区块 化的安排,远观服装的整体带给观者和谐统一的视觉享受,近观穿戴者与观者可在视觉与 触感上体验到红茶菌材料的独特生物质感。 服装的结构上以简约的中廓形为基础,契合 红茶菌材料减少缝纫的可持续理念,并且按照不同种类生物材料的属性进行区域的分配, 将大面积的红茶菌材料集中在上衣的设计当中,以期作为视觉焦点进行展示,下装以裂口 形状的红茶菌材料作为服装整体的点缀装饰,最终整个服装系列呈现出倾向于未来主义的 生物设计美感。
6.2 设计实践
依照对红茶菌生物材料特性的研究、红茶菌材料的再设计实践以及设计主题的诠释这 三点的综合应用分析,笔者将以上三大设计要素融合贯通,形成了如下的红茶菌服装设计 系列。(如图 51)
 
图 51 系列效果图
 
本服装系列的设计从整体上突破了红茶菌服装以茶色为主的刻板印象,通过冷色系皮 革质感的红茶菌材料的应用,结合服装硬朗的结构造型,以期创造一种生物机能风的红茶 菌时装系列。最终红茶菌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符合材料驱动设计(MDD)的第四 步--创建新型材料的概念型产品设计,该阶段对先前的材料研究进行归纳整合,以更好地 完成新型材料的设计实践。整个实践过程,包含了面料的定制、培养时间的安排、 图案 的放置等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
系列设计一由解构的廓形休闲西装和休闲长裤组成。笔者准备 890*690mm 大尺寸的 培养皿将红茶菌约破洞水洗牛仔面料结合生长已形成前衣身的整幅面料,前衣身的左右片 均从此大块红茶菌面料上裁下,这导致上衣前片在结构上虽然是分割的,但面料的图案仍 连 结 在 一 起 , 这 种 设 计 加 强 了 服 装 图 案 的 整 体 性 。 右 袖 的 衣 片 从 拼 接 的 两 块 575*380mmpin“牛仔”红茶菌材料上裁片,依旧形成良好的图案衔接。上衣除了红茶菌材料 之外,剩余的衣片运用与牛仔风格接近的涂层款杜邦纸结合,背后廓形解构形成“双翼‘的 形状,强化了服装的机能风格。裤装为了分割服装的整体色彩,左右衣片分别为黑色醋酸 面料和杜邦纸面料,并在裤腰处进行解构设计,实为外加衣片内部为短裤的假两件结构。 此套服装整体包含了了丹宁风格与机能风的生物材料美感。
 
 
图 52 红茶菌与牛仔面料结合在服装中的应用细节展
 
系列设计二由廓形假袖口短上衣和斜裙裤组成。笔者在890*690mm的大尺寸培养皿中 将三宅一生压褶肌理面料与红茶菌材料结合生长,左右两边的前袖片均从此块红茶菌面料 上裁下,整个上衣前片均采用红茶菌面料以凸显该材料的应用。斜裤裙已然保留红茶菌材 料的裂口形状设计,此套服装整体廓形夸张,袖子的廓形与材料的使用是本套设计的亮点。
 
图 53 红茶菌与压褶肌理面料结合在服装中的应用细
系列设计三由解构的披肩上衣和解构的喇叭状长裤组成。笔者通过红茶菌材料的切割 与重叠让上衣整体与领口处形成镂空和异形的效果,且为凸显上一前衣身材料的整体性, 将上衣设计成内藏袖口的形式。笔者将裤装整体进行斜向分割,并在分割处安排裂口的位
置。此套服装线条分明,结构清晰,整体呈现中性风的红茶菌生物设计美感。
 
 
 
 
6.3 设计成果
 
 
1)设计作品一
 
 
 
 
 
 
 
 
 
 
 
 
 
 
 
 
 
2)设计作品二
3)设计作品三
 
 
 
 
 
 
 
 
 
 
 
 
 
 
 
 
 
 
 
 
 
 
 
 
 
 
 
 
 
 
 
 
结论
随着生产以及消费方式的更迭加上时尚之于当下社会价值的改变,红茶菌生物材料从 最初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与食品制造领域的生物材料,到目前其逐渐发展为备受时装领域 瞩目的环保型服装材料。红茶菌材料在其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为我们呈现着意料之外的 生物设计之美,同时,其包含的生物时尚属性以及材料表达的多样性为可持续时尚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创作媒介。
在现今绿色生产领域中,生物材料的介入为新型产品的创意和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空间;同时在可持续服装设计理念的推动下,红茶菌材料在时尚行业中挖掘自身的生物时 尚属性,并开启了“泛生物化”的时尚设计趋势。自2003 年第一件生物时装出现至今,生物 科技正在逐步定义“生物织造”及其未来,各类生物材料纷纷派生出新形式的生物设计美 学;如今,红茶菌材料在时尚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应更多考虑该材料的市场价值,结合材 料当前在家居包装等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经验,综合性地探究该材料未来在服装应 用上的特性优势,为红茶菌材料找到更准确的应用价值与市场定位。以解决以上红茶菌材 料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为导向,并结合当前红茶菌材料的发展状况,笔者在本次课题的研 究过程中,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开拓性的研发,通过桑葚培养 基培养、与布料结合生长、与其他生物材料结合等设计方法,开发红茶菌材料在服用性能 方面的可能性,弥补该材料本身在气味、柔韧性等方面的不足。生物材料红茶菌在服装领 域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创新与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但该材料以及 众多生物材料在服饰领域的发展应用能够以生物设计的方式实现更环保的时尚产品制造 理念。由此可见,红茶菌生物时尚的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理论支撑与应用价值,红茶菌 材料在时尚界的创新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生物领域从科技到艺术再到设计的发展演 变。
聚焦于未来时尚,生物材料的发展应用使我们可以通过生物时尚的视角更广泛地思考 如何设计一个更美好、更绿色的市场环境。时尚领域应当呼吁更多的设计师、艺术家与爱 好者参与到红茶菌“素食皮革”在服装领域的多样化创新与应用型发展当中,充分利用材料 的生物特性,使红茶菌材料携一众新型环保生物材料共同开创未来生物时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Biofabricate and Fashion for Good,UNDERSTANDING 'BIO' MATERIAL INNOVATI ON:a primer for the fashion industry.[Z].December 2020.
[2]邹璐,姜晓曦.环保视角下科技对服装材料创新发展的推动J].轻纺工业与技 术,2020,49(07):100-101.
[3]张沙沙,卢蔚波,张婷,沙如意,毛建卫.红茶菌生产细菌纤维素及其结构表征J].浙江科技学 院学报,2018,30(06):445-450.
[4]刘丹青,谭静娟,王雷.基于PBL模式下材料学专业创新研究短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 东化工,2019,46(04):183-184.
[5]汪海燕JISAIHAN A,傅珈豫,徐珊珊,娜日苏.0BE理论在生物纺织产业人才培养中的应 用 J].染整技术,2021,43(04):56-60.
[6]张倩倩,PARIA FARZANEH,VAQAR,罗伊•阿格海伊伊朗时尚:一种延续一次颠覆[J]. 艺术与设计,2021,1(02):42-47.
⑺杨敬轩,陈仕艳,王华平.细菌纤维素制备技术与应用J].高分子通报,2013(10):115-128.
[8]向博文,庞月兰,蒋立文,等.红茶菌及其优势菌种的发酵液蛋白质组成分析[C]. //湖南省 第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分论坛论文集. 2009:234-239.
[9]匿名.细菌织物[J].装饰,2016(09):10.
[10]Karana, E. Barati, B. Rognoli, V. & Zeeuw Van Der Laan, A. (2015). Material drive n design (MDD): A method to design for material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J]. 9(2), 35-54.
[11]黄莉,王英男,夏秀芳,丁一,杨明,王松•细菌纤维素的基本特性与其应用[J].包装与食品机 械,2013,31(05):60-63.
[12]Ul-Islam M, Khan T , Park J K. Water holding and release pr-opertie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obtained by in situ and ex situ modi-fication[J].Carbohydrate Polymers , 2012, 88(2):
596-603.
[13]傅淑萍.天然生物材料创新设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稻草”材料创新设计为 例[J].工业设计,2016(11):103-104.
[14]张翕.互动体验设计中多穿式服装设计研究与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9.
[15]Anonymity.To gose a shoe-The Biocouture shoe.[EB/0L]. http://thisisalive. com/biocou
ture/,2021-7-20.
[16]Christina Cogdell.From BioArt to BioDesign[J].American Art:Vol25,No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17]李伟,张月•假借上帝之手——生物艺术的伦理及意义探究J]•美术大观,2017(10):76-77.
[18]匿名. 生物艺术在中国破冰, better late than never.[EB/OL].http://beta.dooland.com/inde x.php?s=/magazine/article/id/1021042.html, 2021-7-17.
[19]William Myers. BioDesign[M].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2012.
[20]欧盟委员会:有机废物已成为一种时尚.[EB/OL].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 les/research_and_innovation/research_by_area
[21]/presentations/ec_rtd_greendeal-material-boxes.pdf,2020-7-19.
[22]马里恩•麦肯罗伊•希金斯,汪芸.新理想一一可持续发展(二)J].装饰,2021(02):66-77.
[23]McDonough. William.and Michael Braungart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 Make Things[M]. Vintage. 2009.
[24]张德智.服装面料的再造创新与设计的结合[D].长春工业大学,2012.
附录
图片来源:
[1]图 1 Biofabricate 公司提供的生物材料
Biofabricate and Fashion for Good,UNDERSTANDING 'BIO' MATERIAL INNOVATION:a primer for the fashion industry 文章总结
[2]图2相互叠加生长的红茶菌生物材料 https://growingproducts.tumblr.com/post/116720734816/drying-the-culture-more
[3]图 3红茶菌材料表征 https://www.futurity.org/scoby-fabric-kombucha-leather-1149392-2/
[4]图 4 红茶菌纤维素以100%纤维素形式存在 https://growingproducts.tumblr.com/post/116720831406/what-is-bacterial-cellulose
[5]图 5 Varsha Sankar 关于红茶菌材料强韧性的测试
Varsha Sankar在ins官网上发布的红茶菌测试实验视频(2020年3月27日)
[6]图 6 edenpowercorp 测试 scoby 灯 edenpowercorp 的 ins 主页发布(2020 年 9 月 5 日) ⑺图7Materiom公司制取天然染料为红茶菌材料染色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89147435/DYED-SCOBIES
[8]图 8-11 Bio-denim、BioBomber、BioBiker、EcoKimono by BioCouture https://www.designboom.com/design/suzanne-lee-eco-textile-fashion/
[9]图12《国家地理》刊登萨莎•劳琳(SachaLaurin)的红茶菌礼服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article/explore-kombucha-dress
[10]图13萨莎•劳林创办的库普茶时装公司(KombuchaCouture) https://boingboing.net/2018/01/11/clothing-made-from-kombucha-te.html
[11]图 14、16 疤痕紧身胸衣、红茶菌手提袋 (by BioCouture) https://www.designboom.com/design/suzanne-lee-eco-textile-fashion/
[12]图 15 The Biocouture shoe http://thisisalive.com/biocouture/
[13]图 17 红茶菌可穿戴设计( by Wells,S.J) https://www.dezeen.com/2014/08/12/skin-sammy-jobbins-wells-wearable-objects-bacteria-cellul
ose/
[14]图 18 “无缝合”时装(by Aurelie Fontan) https://thedifd.com/articles/biodesign-tensegrity/
[15]图 19 仿生“未来织物” (by Taylor Wilson) https://aequem.com/blogs/news/kombucha-leather-with-taylor-wilson
[16]图 20 Wetgarment“湿材料” (by Ali Shachtschneider) https://www.dezeen.com/2015/05/10/vivorium-lifestyle-concept-lab-grown-materials-mycelium- cellulose-fashion-furniture/amp/
[17]图 21 Mood-Sensing Jacketby ScobyTec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9ak3me/a-smart-mood-sensing-jacket-made-of-kombucha-beca use-thats-what-bikers-need
[18]图22混合纤维素服装(by Th6o Chauvirey) https://theasrj.com/articles/whitefeather
[19]图 23 设计师 Ali Schachtschneider 的概念型生物家居设计 https://www.dezeen.com/2015/05/10/vivorium-lifestyle-concept-lab-grown-materials-mycelium- cellulose-fashion-furniture/amp/
[20]图24-25设计师Emily Hopkins创作的红茶菌材料灯具系列设计 设计师 Emily Hopkins 的 ins 主页
[21]图 26 设计师 Lionne van Deursen 设计的纤维素灯罩
Studio Lionne van Deursen ins 主页
[22]图 27 设计师 Susana Sanmartin 研发的红茶菌椅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67127811/Kombucha-Material-Studies-Vegan-Leather
[23]图28-31 Emma Sicher糖果包装设计1/2、糖包设计、标签设计 https://frompeeltopeel.tumblr.com/PACKAGING
[24]图32-34红茶菌化妆品包装、红茶菌天然色素染色、红茶菌化妆品包装结构(by Elena Amato) https://www.dezeen.com/2019/02/28/elena-amato-bacteria-packaging-design/amp/
[25]图35-36 Emma Sicher果干、茶包包装设计 https://frompeeltopeel.tumblr.com/PACKAGING
[26]图37加里•卡斯和唐娜•富兰克林用葡萄酒作为培养基发酵的红茶菌材料 https://culturacolectiva.com/diseno/vestido-hecho-de-vino-y-bacterias/amp
[27]图 38 甜菜根作为培养基发酵的红茶菌材料
https://growingproducts.tumblr.com/post/116720734816/drying-the-culture-more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jiaoyuxue/8574.html

上一篇:立体书籍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无器官的身体”一一德勒兹身体美学在服 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