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明代马面裙的文化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

发布时间:2023-05-22 09:14
摘要 I
Abstract 11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 研究综述 3
1.4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及可实施性 4
1.4. 1 选题的创新点 4
1.4. 2 选题的难点 4
1.4. 3 选题的可实施性 5
1.5 研究方法 5
第2章 明代马面裙的概述 6
2.1 马面裙的定义 6
2.2 马面裙的渊源辨析 6
2.3 马面裙各部位的名称 7
2.4 马面裙的类型 7
2.4. 1 无禰裙 8
2.4. 1. 1 无禰裙-素面裙 9
2.4. 1. 2 无禰裙-暗花裙 10
2.4. 2 有禰裙-单禰裙 12
2.4. 2. 1 单膝禰裙 13
2.4. 2. 2 单底禰裙 14
2.4. 3 有禰裙-双禰裙 18
2.4. 3. 1 宽膝禰窄底禰裙 19
2.4. 3. 2 窄膝禰宽底禰裙 20
2.4. 4 有禰裙-多禰裙 21
2.5 明代马面裙的常见搭配 21
第3章 明代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分析 24
3.1 马面裙的款式特征分析 24
3.1. 1 廓形特征 24
3.1. 2 结构特征 27
3.1. 2. 1 裙片结构 27
3.1. 2. 2 折徊结构 28
3.2 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30
3.2. 1 书籍史料中明代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30
3.2. 2 出土实物以及传世明代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32
3.3 马面裙的纹样特征分析 38
3.3. 1 纹样题材选择广泛、寓意丰富 38
3.3. 1. 1 动物类题材的纹样 38
3.3. 1. 2 花草果木类题材的纹样 39
3.3. 1. 3 人物形象类题材的纹样 40
3.3.1.4器物类题材的纹样 41
3. 3. 1. 5自然气象类题材的纹样
3. 3. 2 纹样构成饱满精致 43
3.3. 3 纹样表现形式独特 44
第4章 明代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46
4.1中国传统服饰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简述 46
4.2马面裙的结构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46
4.3 马面裙的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49
4.3. 1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50
4.3. 2 当代汉服设计中明代马面裙纹样的创新应用分析 53
4.4小结 54
第5章 创新设计应用实践 55
5.1 设计思路的阐述 55
5.2 设计说明 55
5.3 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58
5.4 成衣及服装细节展示 63
第6章结论 66
参考文献 68
附录1明代墓葬中出土的马面裙实物资料 72
附录(续表1) 73
附录(续表2) 74
附录(续表3) 75
附录(续表4) 76
附录(续表5 )
附录(续表6) 78
附录2文中插图出处 79
致谢 83
插图目录
图1古代用于防御敌人的城防平面图 6 图2福州南宋黄升墓葬:黄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裙款式图 7 图3明代马面裙款式图 7 图4明代马面裙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8 图5明代马面裙分类示意图 10 图6江苏无锡周氏墓:素绢单裙 11 图7六十六代衍圣公继配吕夫人 11 图8 五品曲氏夫人官像 11 图9沈石田夫人像 11 图10四合如意云纹暗花缎裙 12 图11遍地云纹暗花缎裙 12 图12 遍地团花暗花缎锦裙 12 图13花缎裙 15 图14花缎裙纹样细节 15 图15父济民和母赵氏及其画像细节 18 图16唐白云夫人像 18 图17王渊夫人像 18 图18 六十五代衍圣公侧室陶夫人小像 18 图19佚名夫人像及裙子底摆细节图 19 图20 墨绿色暗花纱单裙 19 图21明代容像画《邵锦男女画像》 21 图22麒麟芝草莲塘鸳鸯纹缎女裙 22 图23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22 图24折枝凤凰麒麟奔马织金缎裙 22 图25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22 图26明代女子着装搭配图 23 图27明代常见马面裙搭配图 24
图28 “A”型马面裙示意图 26
图29 “H”型马面裙示意图 26
图30《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26
图31《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26
图32《燕寝怡情图》局部 27
图33《燕寝怡情图》局部 27
图34江苏无锡周氏墓:素绢单裙 28
图35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 28
图36 八宝团凤云膝禰裙 28
图37驼色缠枝莲地凤禰妆花缎裙 29
图38卍字地西番莲纹暗花缎裙 29
图39 合抱褶示意图 30
图40 三对三褶示意图 30
图41四对四褶示意图 30
图42 五对五褶示意图 30
图43葱绿地妆花纱蟒裙色彩构成示意图 38
图44同类色马面裙示意图 38
图45 对比色马面裙示意图 38
图46织锦绒绣裙 40
图47四季花凤狮织金妆花缎裙 41
图48 宝折枝花绫织金折袖]单裙 43
图49 杂宝折枝花绫织金折徊单裙 43
图50 四合如意连云缎织金狮子补服纹样 44
图51四合如意连云缎织金孔雀补服纹样 44
图52 秦锡夫人画像 44
图53 明代男子画像 44
图54 谭玉燕2019秋冬发布会系列女装 49
图55谭玉燕2019年秋冬发布会系列女装 49
图56 迪奥2012年秋冬发布会 50
图57 PeterDo2020年春夏发布会 50
图58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 52
图59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吊带款式细节图 52
图60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裙子马面纹样细节图 52
图61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连衣裙款式 52
图62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连衣裙款式纹样细节图 52
图63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仙鹤纹样细节图 52
图64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凤纹 52
图65郭培2019年东•宫春夏高定系列凤纹细节图 52
图66谭玉燕2012年春夏发布会系列女装上衣款式 53
图67谭玉燕2012年春夏发布会系列女装上衣款式纹样细节图 53
图68谭玉燕2015年春夏发布会系列女装连衣裙款式 53
图69谭玉燕2015年春夏发布会系列女装连衣裙纹样细节图 53
图70改良版马面裙 54
图71改良版马面裙 54
图72改良版马面裙 54
图73改良版马面裙纹样分布方式图 54
图74凤穿牡丹织金裙 57
图75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禰纹样 57
图76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裙禰纹样 57
图77棉麻手工剪花面料 58
图78立体颗粒提花面料 58
图79立体提花面料 58
图80 (款2)上衣肩部手工缝制装饰纹样 58
图81 (款4)裙子手工缝制装饰纹样 59
图82 (款2)上衣下摆部位工缝制装饰纹样 59
图83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裙禰纹样 59
图84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纹样的二次设计 60
图85款1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60
图86 裙禰纹样的二次设计 61
图87款2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61
图88上衣纹样的二次设计 62
图89裤子纹样的二次设计 62
图90款3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62
图91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禰纹样中的羽葆纹样 63
图92款4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63
图93 成衣展示(正面) 64
图94成衣展示(背面) 64
图95 款1成衣细节展示 65
图96 款2成衣细节展示 65
图97款3成衣细节展示 66
图98款4成衣细节展示 66
表格目录
表1 明代墓葬出土的马面裙数量 9
表2暗花裙 13
表3 明代墓葬出土的马面裙数量 14
表4 单底禰马面裙 16
表4 单底禰马面裙(续) 17
表5 宽膝禰窄底禰马面裙 20
表6 “三对三褶”马面裙 20
表7 “四对四褶”马面裙 20
表8 黄色系马面裙 34
表9棕色系马面裙 35
表10 绿色系马面裙 35
表11 驼色系马面裙 36
表12 白色系马面裙 36
表13 褐色马面裙 36
表14 蓝色马面裙 37
表15 红色马面裙 37
表16明代徐蕃夫妇墓葬(女)陪葬服饰 37
表17 人物形象类题材的纹样 42
表18 马面裙中的八宝纹样 43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中国服饰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有人喜欢魏晋时期风流洒脫、逍 遥自在的褒衣博带;有人喜欢汉唐时期的雍容华贵;有人喜欢宋代衣裙的内敛雅致、 休闲惬意,但我唯独对明代服饰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原因有三:其一,明代的图案 深深吸引我。例如,具有神话色彩的飞鱼纹、斗牛纹以及麒麟、蟒等瑞兽纹样;其 二明代服饰的款式深深吸引我,衫袄的直领以及纽扣的运用,让我看到了明代女性 的含蓄内敛和对服饰细节之美的追求;其三,惊叹蕴含于服饰之中的妆花、织金、 挑线、等织绣染技艺的高超,正是由于这份好奇,才引发了对于明代服饰之美的探 索。机缘巧合的是跟随导师楚艳老师参与到了山东博物馆举办的明代服饰文化展 (展览中的服饰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为主)的服饰复原工作。在这期间,感受着明代 衣裳之美、纹样图样之华丽、织造技术之高超的同时,被一件小小的裙子所吸引一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我对古代服饰颜色时而鲜艳、时而 厚重的以及对厚重的刺绣工艺的全新认知。这件裙子的面料十分精致,是有暗纹的 纱罗面料,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透过光看到面料上清晰的图案,裙子纹样的题材 有花有树、有灵动的小鸟,也有亭台楼阁,图案的构成疏密有致,配色清新亮丽。 该件裙子少了一些古装穿着于身的厚重感,多了一些现代服饰的气息,更像是这个 时代的产物。源于这样一个契机,便展开了对明代裙装的探索。
一方面,希望通过对于明代马面裙的探究可以管窥那个时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另外一方面,马面裙作为明代妇女使用最为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裙装款式之一, 不仅对前朝裙装有所传承,而且代表了明代服饰发展的创新,款式变化丰富多彩、 用料之精美以及别出心裁的穿搭方式,都在向世人描述着明代服饰发展的进步性。 依据明代服饰制度的变迁、律令约束,借助大量的出土服装材料等对明代马面裙展 现出的服饰之美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仅探究其外在样式、图案布局、质料色彩等, 更注重服饰文化背后的意义,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展现“有据可依”的明代 马面裙的文化研究。同时,分析“马面裙”的款式结构特征,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 一些灵感元素与素材,结合当代设计手法尝试创新设计。
第1章绪论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1研究目的
在中国服装史发展的里程碑上,女装的款式变化相对于男装来说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时代特征以及人们审美旨趣的体现也更为鲜明具体。裙装作为女性服饰中最常 见的服装款式,承担了女性更多对于服饰之美的表达和追求。对明代女性裙装中的 代表一一马面裙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射出许多社会背景信息,为我们 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设计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对明代“马面裙”的深入探究之后,并结合现代设计 的手法,进行创新设计的思考和尝试。
1.2.2研究的意义
根据调研而得出,本选题的意义主要分为以下3点:
其一,明代马面裙作为中国服装史上灿烂的一笔,对它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对具体服装款式研究的空缺,从另外的角度丰富了 对于明代服饰文化的探究。
其二,借助大量的服装实物资料对明代马面裙进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其定义、 历时来源,同时参照对比大量的马面裙实物,对马面裙进行合理适当的分类整理, 旨在以史为鉴,明确明代马面裙的发展变化,进而通过服装设计的方式对其所蕴含 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创新,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遵循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 向世界各地弘扬中国服饰之美,让中国服饰之美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充分 绽放。
其三,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要将其所体现的艺术特性与人们 当下的审美标准相结合,更要借助合适的方式向人们表达服饰之美,满足人民群众 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希望通过对明代马面裙的文化研究,带给当代服装设计师对 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深思,同时为当代服饰设计师以及传统服饰文化爱 好者、国风服装设计师,影视造型设计师等提供更多强有力、正确的服饰文化方面 的阅读参考、素材借鉴。
1 ■ 3研究综述
有关明代马面裙研究的著作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论性著作,另外一类是 专论性著作。通论性著作的撰写者主要为:沈从文先生、孙机先生、黄能馥先生等【I】 [%他们从纵向的角度来探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另外一类是专论性著作的编写 者,这类著作的撰写者主要为:王熹、张志云、商传等Pl Hl Pl。以上两类著作的编写 者们,主要以明代历史背景为基础研究明代服饰在整个中国服饰史的情况,为马面 裙的渊源、定义等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材料,如黄能馥先生最早在《中国服饰通史》 一书中对马面裙下定义,即“前后有平幅裙门,后腰有平幅裙门,两侧有折,裙门 和裙背加纹饰,上有裙腰与系带冋”。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倾向于中国古代服饰保 护和抢救、传承的研究者,他们从墓葬的发掘中来探究我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相对 于文献资料,这类人员可以较为直接的观察实物,并对此进行保护和修复,带来更 多具体的实物测量等资料。如楚和听香创始人北京服装学院楚艳教授及她的研究团 队对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中个别服饰进行了实物测量,对服装的款式特征、质料色彩、 纹样图案、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复原研究。综合以上两类文献资料与实 物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探究明代马面裙的各类问题。
另外,明清笔记、小说等是本文讨论明代马面裙的重要的文献基础。李斗、李 渔、叶梦珠等人都有关于明代女性裙装的记载,例如叶梦珠、李渔二人分别在《阅 世编》、《闲情偶寄》中描述了颜色如月亮光晕一样斑斓华丽的月华裙Pl冈。《金瓶梅》 是以明代后期为时代背景撰写的一本小说。书中不仅描述了明代后期的社会状况、 风土人情等,还详细记录了其社会风俗,世俗人情,更是对人物的着装打扮、服饰 名称、形制样貌、质料色彩、发型首饰等做了详细记载,甚至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 穿着打扮以及应用方面都做了阐述,唯一的不足是对于个别单一款式的细节描写记 载不详。这类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通过侧面了解明代马面裙的色彩、款式的分类。
以下是有关于马面裙研究的学术论文中涉及其发展历史、形制、款式结构的相 关问题。如北京服装学院曹雪在期刊发表的《从开衩旋裳到罗裾撷芳一一马面裙的 发展过程》一文中,从马面裙的起源入手,文中对马面裙的形制、历史起源进行了 简要的描述[9】。李红梅《明清马面裙的形制结构与制作工艺》(服装技术纺织导报, 2016),在文章中对明清两个时期马面裙的形制结构进行料阐述,并详细描写了这两 个时期马面裙的制作工艺[训。江西师范大学柳晓菊的期刊论文《马面裙的款式结构
第1章绪论
研究》着手描写了马面裙的渊源发展,并着手于马面裙纹样所涵盖的寓意以及马面 裙的色彩搭配、整件裙子中纹样的分布这几个方面去发掘马面裙的款式结构特征[11]。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高冰清2015年在故宫博物院发表的期刊论文《凤尾裙 小考》,在文中详细述了明末凤尾裙的形制、面料、工艺等【I%杨楠《明代笔记中女 性裙装管窥》一文中,从笔记记载中探究明代女性裙装的基本式样、发展来源和对 历代裙装的承继[⑵。上文献资料对本文探究明代马面裙的概述有一定的启发。
除此之外,倘若将研究的深度提升,只有进一步的观察实物,将相关的服装实 物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依托文献资料、实物样本、图像资料三方互证,多个角度、 多个视角来探究明代马面裙。在前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当下有关于明 代裙装的研究,依然有许多明代出土或者是收藏的实物资料没有被运用到相关研究 中去,这些服装实物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技术等信息,具有十分重要 的研究意义。本文对于马面裙的文化研究所引用的案例和实物样本资料则侧重于传 世实物和考古遗存的马面裙,引用的案例分析紧密依托文献记载。
「4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以及可实施性
1.4.1选题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一,本论题依据真实的实物样本为研究的主体,结合相关文献资 料对明代马面裙进行研究。
本文的创新之二,依据大量的实物样本资料对马面裙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明代 马面裙的穿着人群、场合及搭配方式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的创新之三,中华民族的衣冠之美,不仅仅是美在外形,更美在它的内在 文化。对与中华服饰之美的热爱,还体现在对它的传承与创新,经过对明代马面裙 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尝试有关现代服装设计应用的实践。
1.4.2选题的难点
本文的研究除了相关文献、书籍资料的阅读,其次依托于出土实物的研究素材。 由于明代服饰年代久远,实为珍贵,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之考古报告的描述 有些只是文字性的叙述,无法看到其色彩、图案、形制等,难以获取更为准确的信 息。面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寻找更多的书籍文献资料进行辅助,增加其描述的准确 性和真实性。
1.4.3选题的可实施性
其一,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了大量有关于明代马面裙研 究的书籍、期刊文献、图像等资料,为本论题的文字写作奠定了丰富的文献考证基 础。
其二,在大量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挖掘出土的服装实物数量可观,如已经 公开进行展览的出土服饰以及收藏的传世明代服饰等,为本次对明代马面裙的研究 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物凭证。
1 ■ 5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首先对相关明代服饰的史籍资料,如通论性和分论性著作,期刊 论文、相关明代墓葬的发掘简报等文字资料进行检索和整理,通过以上资料为本文 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
2.文物考察法:搜集已出土的明代墓葬中有关于马面裙的详细记载,并与文献资 料中的记载互相比对,使理论研究与实物研究有力结合,作为文字资料的辅证,进 一步完善对马面裙的研究体系。
3.图文互证法:为了深化对马面裙的研究,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首先收集并整 理明代服饰的文献资料,然后将其与实物图片进行比对,最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因素分别对以上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图片进行考证。
4.实物样本的选择
尽量选择进行公开的展览或者是传世服饰,展览出的样本可以进行近距离的观 察。选择考古报告中以及相关图表附有清晰图片的的文物样本资料,对于考古发掘 报告中只有文字性叙述没有图片料的样本,可以作为研究的辅助资料,间接使用。 对于考古报告中服装实物的残片,但绘有清晰的形制图片、纹样图片,也可作为研 究样本。
第2章明代马面裙的概述
2. 1 “马面裙”的定义
马面裙,又可称为“马面褶裙”,腰两侧均匀打折,前中和后中保留面料原有的 平整状态,对于这一不打褶的平面造型,许多人称之为“马面”。对于这一称谓,有 部分研究认为“马面”是来源于动物的特征,如像马脸一样细长的长方形。也有研 究认为它是一种防御敌人的城防。据北宋沈括途经大夏统万城遗时址记载道:“至今 谓之赫连城……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 去六七丈。以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 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 能到城下,乃为良法网”。如图1,文中所提及的“马面”实际就是一种狭长高大的 一段墙体,因其立面角度的原因,故得马面一说。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有关“马面” 这一称谓的来源,“城防结构”这一说法更具合理性
 
 
 
 
图1古代用于防御敌人的城防平面图(笔者绘制)
 
目前发现“马面”这一词用来命名服装,最早的记录是在明末清初《朱氏舜水 谈绮》这本中⑺。但对于马面这一结构的使用,早在宋辽时期就己经出现了,如刘 若愚的《明宫史》中描写到,这种裙式源于宋辽,兴于明清另外,“马面”这一 特殊结构的使用在北京昌平出土的辽代墓葬陪葬品类中也有出现,一款穿着类似于 “旋裙”样式的女性陶人,其陶泥的刻线较为清晰的表明了 “马面”这一结构特征, 腰两侧也有均匀打褶,以上说明,马面裙可能在辽代就已经流行。
笔者认为“马面”这一名称的使用,并非是因为像动物的脸而产生的,更有可 能是人们根据“马面”这一特殊的构造而延伸成为裙装中的一类特殊结构。随着时 间的发展,逐渐诞生了 “马面裙”这一类名称。马面裙作为明代女性的基本服装款 式,流传至清代,成为清代时期女性最喜欢穿着的服装款式之一,相较于明代的马 面裙,装饰性变得更加繁冗复杂,符合清代的审美趣味。
2.2马面裙的渊源辨析
明代马面裙为两片式共腰的四裙门形制,这种两片式的裙装结构,早在南宋时 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江休复在《江邻几杂志》中写道:“妇女不服宽袴与褥,制 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 辱如此[1句”。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开胯之裙”。孟晖 在《开衩之裙》中道:“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 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VI”。在宋代,旋裙发明之初是 妓女为了骑驴方便,但这种裙子的形制款式却被广泛运用到南宋的妇女群体之中。 发展至明代,旋裙的款式结构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相较于宋代的旋裙,明代马面 裙的两个部分交叠的裙门结构(马面)可以自由离合。如下图2和图3 ,明代马面 裙不仅继承了旋裙的结构特征,同时也融合了折袖特征,促使“折徊”的元素与 “两片叠合”结构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明代马面裙的基本形制。
 
 
2.3马面裙各部位的名称
裙门:裙门是指马面裙中不打褶的平面结构,也就是人们常提及的“马面”。穿着于 人体后,位于前中和后中位置,位于前中位置的叫做前裙门,位于后中位置 的叫做后裙门。穿着时,露在外面的是外裙门,掩于内部的是內裙门,且裙 门的基本样式类似于矩形,一件马面裙共4个裙门o
裙片:指的是马面裙的裙片,共两片。因古代面料幅宽的限制,明代马面裙的裙片 一般是由三幅半的面料拼接而成,并且两个裙片彼此独立,并不相互连接。
马面褶:明代女裙在每幅裙片腰两侧前后两裙门之间的位置进行打褶的设计,这里 的“褶”被人们此称之为马面褶(也有人称马面裙为“马面褶裙”)。
裙腰:指马面裙裙片上端将两幅裙片缝制与内的条状布幅,宽度一般为3-6厘米, 长度依据裙片的大小而定。制作时,在裙腰左右两侧有缝缀系带。穿着时左 右系带绕腰一周,打结系于腰部。(图4)
 
图4明代马面裙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2. 4马面裙的类型
明代马面裙款式丰富,每一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映射出明代每一时期的 服装特色以及明代女性的审美特征。对于马面裙的分类依据,其一依托于明代的历 史背景、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其二结合明代服装实物材料的应用。即 以真实的服装实物为研究主体,通过实物与文献、图像资料的互证对明代马面裙进 行分类。
 
已经公开发布的明代墓葬或文物保存地共有54处,其中对有关马面裙的记载 进行筛选和统计,涉及的墓葬和收藏地共有20处。收集到的有关明代马面裙的墓葬 有17座,文物保存地共有3处。按出土地区分类的墓葬(保存地)对应为:北京3 处,江苏省8处,江西3处,浙江1处,贵州1处,宁夏1处。其典型特点是涉及的 地域较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省市皆有,其中数量较多的多集中在江浙一带。 墓葬覆盖的年代涉及时期较为广泛,自明初至明末兼而有之,但主要集中在明中后 期(嘉靖、万历时期)。选取了记录完整、图片较为清晰的马面裙样本共96件,其 中数量最多的为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和北京定陵墓(如表1),其中衣料、纹饰、 色彩等保存较为完整的为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表]明代墓葬出土的马面裙数量
25
20
15
10
 
明代墓葬出土的马面裙数量
在对发掘简报告中图片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根据裙子有无裙禰装饰,对马面
裙进行了分类,其中有裙禰纹样的马面裙为62件,占了总数量的多半,另外则是没 
有裙禰装饰马面裙,共有34件。如下图5,以此作为依据结合明代社会背景等书籍 文献资料对明代马面裙进行分类。
 
图5
 
2. 4. 1无禰裙
明代马面裙的裙禰装饰是其一大特色。禰指的是马面裙中上的带状装饰。其裙 禰装饰在明代多以织的形式体现在裙子之中。在出土的众多实物资料中,没有裙禰 装饰的马面裙为34件,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马面裙墓葬的年代几乎贯穿了 整个明代时期,又根据其质料有无花纹,将其分为了暗花裙和素裙。
2. 4. 1. 1无禰裙-素裙
素裙,意为简洁朴素、色彩淡雅,不带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这类裙子多出现 在明代初期。由于在明代初期严格的服饰制度管理之下,除皇家贵族的衣服可以绣 纹样、使用华贵的面料,普通阶层的市民、商贾等没有权利服用有纹绣的衣服,平 时所穿服饰面料大多以棉麻为主,导致这个时期存在的马面裙样式多为素面的无禰 裙样式,是明代初期流行的服饰风格之一。如图6,在江苏无锡周氏墓岀土的永乐年 间(明初期)的一套女装,其裙为素绢单裙形制为:马面结构,裙身不施纹样,平 淡素雅。后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和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面裙的款式 变得丰富,人们对于裙子的穿着搭配变得较为自由,既可以用作外裙,也可以用做 衬裙穿着使用。这类裙子的使用周期较长,在明代末期仍然流行,如六十六代圣衍 公继配吕夫人(图7)、五品曲氏夫人官像(图8)、沈石田夫人像(图9),如图 中女性的穿着打扮中可以看出下身的穿着皆为素面马面裙。
 
 
 
图6明江苏无锡周氏墓 素绢单裙
 
在无禰裙中,“暗花” 一词所指的是明代缎类织物的一种。据《天水冰山录》记 载各种花、素缎类织物、以及用缎织物制作的服装,明色繁多"I。在明代,缎类织 物所包含的品类繁多。常见的有素缎、暗花缎、闪色缎、织金缎、织金妆花缎、妆 花遍地金缎等。暗花缎为本色单重提花缎织物,按其花纹可分为暗花与亮花。在经 面缎地子上织出与地金相同的纬面缎纹的,就称之为暗花。缎类面料的质感光滑细 腻,薄厚软硬适中,是良好的服装用料,深受明代女性的喜爱。这里所说的暗花裙, 
指的就是以暗花缎制成的马面裙。如下图10,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中出土的四 合如意云纹暗花缎裙[191,整件裙子没有裙禰装饰,只有四合如意云纹的暗花纹样。
在明代的容相画中也常见这类裙子(如图11T2),裙子上的暗花缎图案多为小朵动 植物花纹,以四方连续的方式进行排列,布满整幅布料。相关出土实物资料除了江 苏泰州徐蕃墓葬出土之外,还有其他墓葬也有暗花裙,如下表2。
 
 
表2暗花裙
暗花裙
墓葬年代 出土墓葬 样本名称 文物编号
明中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嘉靖1533) 四合云花缎裙 女裙
明中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嘉靖1533) 浅驼黄色朵梅纹花缎裙 女裙
明中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 墓葬 “卍”字地西番莲纹暗花 缎裙 女裙
明中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 墓葬 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 裙 女裙
明中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 墓葬 褐色缠枝四季花卉纹暗花 缎裙 女裙
明末 贵州思南明代张守宗夫妇墓葬
(万历1603) 回云纹缎女裙 女裙
明末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鈿夫妇 合葬墓
(万历1603) 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 NJM:50
明末 江西九江荷叶墩万黄氏明墓葬 曲水如意云纹罗裙 女裙 H
 
2.4.2有禰裙一单禰裙
在出土的马面裙中,有禰边装饰的裙子数量比较多,总计59件。根据裙禰的分
布,又分为了单禰裙和双禰裙。其中单禰裙30件,根据裙禰的分布位置分为了以下 两大类:一类是单膝禰裙子,指的是只在裙子膝盖部位有禰边装饰;另外一类是单 底禰裙子,顾名思义这类裙子仅在裙子下摆处有禰边装饰。
2. 4. 2. 1单膝禰裙
如下表3,单膝禰裙子数量为8件。出土墓葬年代分布在明代中期和末期,出土 墓葬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东地区,今日的华东地区在明代时期就是常提及的经 济发展迅速、物产富饶的江南地区。依托于丰厚的经济资本,江南地区纺织工艺在 整个明代时期遥遥领先,如著名的江宁织造局、杭州织造局以及苏州织造局均分布 在此地,制造局的成立推动了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江南地区带来了 丰厚的遗泽。因此,此地的出土墓葬数量众多,且都有精美的纺织品。下表中岀土 的8件马面裙中,有一半来自于江苏泰州明墓出土,另外一半来自于北京定陵墓葬 出土。
表3单膝福马面裙
单膝禰裙
墓葬年代 出土墓葬 样本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明中 江苏泰州森森 庄明代墓葬 单膝補-花缎裙
2件 Ml:l 1-12 J
J s
i ■ k
明中 江苏泰州明代 刘湘夫妇合葬 墓 单膝禰-花缎裙 服・1 17 :花(R-ii?)
明中 北京南苑苇子 坑明代墓葬 单膝斓-云龙妆 花绸裙 女裙 / ' /; f 1
1 in ft
明末 北京定陵明代 墓葬 单膝禰-织金妆 花缎裙
4件 D119: 1 I
对于单膝禰裙子资料的收集无论是文献书籍还是图画都没有太大收获,仅从墓 葬的发掘简报中有所了解。例如江苏泰州森森庄出土的2件花绸裙㈤]。简报中的叙 述为:“面料上织有花卉、昆虫及杂宝纹,中间以连续的万字纹将裙分为上下两 幅。”根据以上描述得知,裙子仅在中间位置的膝部有纹样。如图13,江苏泰州刘 湘夫妇墓葬中出土的花缎裙[21]。简报中只是描述了其尺寸大小,从简报中给出的裙 子整体的图片来看,裙子中间部位也有类似裙禰纹样的带状纹样,对于纹样的描述 简报中只是说明了该裙的主体图案为四只麒麟构成,如图14为该图案的细节放大图, 不难发现,主体图案的构成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和下均为几何图形,中间则为麒麟 图案,这种图案的构成形式的确是明代马面裙中裙禰装饰的常用手法。除此之外,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的发掘简报中对于单膝禰裙子的纹样给出了描述,该类型的裙子 数量为4件,裙中部饰织金妆花龙禰,上部为竖排二团龙纹,下部竖排四团龙纹。
 
图13花缎裙 图14花缎裙细节图
对于以上单膝禰裙的分析,图片资料的收集也并不理想,一是资料少,二是图 片资料并不清楚,一部分是黑白色,另外一部分是裙子的残片。仅从发掘简报中给 出的文字进行了解,对于明代马面裙中是否真的存在这类裙装还存在一些疑问,如 这类裙子的纹样装饰在裙子的膝部,由于明代女性常穿着长款、中长款的外衣,那 么膝禰纹样的存在似乎变得有些多余,但又发现双禰裙中也有膝禰纹样,同样搭配 长款上衣使用,如果说单膝禰裙的纹样多余,那么双禰裙中的膝禰纹样似乎也不应 该存在,但根据大量的双禰裙实物样本得出,膝禰纹样不仅有而且数量众多。因此, 对于膝禰裙是否真的存在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行论证。
2. 4. 2. 2单底禰裙
在单禰裙中,单底禰裙的数量占比最大,共22件。其中对裙禰纹样有详细记载 的裙子共有19件(表4)。出土的墓葬年代主要分布在明代的中期和末期,其中明
代末期数量最多,记载最为详细。出土墓葬同样以江南地区为主,如江苏武进明代 王洛家族墓葬、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据发掘简报记载,底禰尺寸多集中 在6-12厘米,另外有几件裙底禰的宽度达到30厘米以上,裙禰纹样的构成十分复 杂,如王洛家族墓葬中折枝花绫折糊单裙和凤穿牡丹缎织金禰裙,这两类裙子的底 禰纹样的构成均分为了 1-4段,每一段纹样所选题材都不相同。凤穿牡丹织金禰裙 的第一段(下摆处)裙禰宽8.5厘米,为用片金线织的盘长、莲花、宝鱼、宝瓶、宝幢 等佛八宝纹饰带。第二段宽2厘米,为用金线织成的回纹禰。第三段宽7.3厘米,织 有四种纹样,在主布料中间拼缝一段宽22厘米的回纹禰,叠加起来裙禰宽可达39.8 厘米,可以说是相当华丽的一款裙子了
表4单底禰马面裙
单底禍裙
 
 
表4单底禰马面裙(续)
明末 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代 墓葬
(万历1592) 单底禰-四季花蝶万 字杂宝织金绸裙 Ml:24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浅棕色•如 意云缎织金禰折袖 单裙 Mlb:23 K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浅金黄色•素绢折 袖夹裙 Mlb:25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金黄色•杂 宝折枝花绫织金禰 折袖单裙 M2c:26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金黄色•杂 宝折枝花绫织金禰 折袖单裙 M2c:27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浅黄色•素 绢镶绮折徊棉裙 M2c:44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浅黄色•素 绢镶绮折袖棉裙 M2c:45 ■■B 1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浅棕色•凤 舞山花缎织金单裙 M2c:35
M2c:39 2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金黄色• 折枝花绫折袖单裙 M2c:46
M2c:47 J7- . r
- 2
明末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葬
(万历1619) 单底禰-棕色•凤穿 牡丹缎织金禰裙 M2b: 11 1
明末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
万历(1620) 单底禰-红织金妆花 江山万代富贵如意 缎裙 J128:l 1
除了出土的实物资料之外,在明代很多的容相画中,也可以看到单底禰裙的身 影。有趣的是,在容相画中底禰的装饰方式分为了两种:一类是带有装饰纹样图案 类型的,如明代容相画《父济民和母赵氏》(图15)、《唐白云夫人相》(图16) 和美国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藏明王渊夫人像(图17)等;另一类是利用其他颜色的 绸料拼接而成的,如六十五代衍圣公侧室陶夫人小像,根据图中裙子底摆细节可以 看出,裙子底摆位置是有纹样图案的,在裙摆的最下方则拼接了蓝色细长的带状装 饰(如图18-19)。另外,在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中的墨绿色暗花纱单裙(如 图20),其裙摆底边位置的内衬使用了橘红暗花纱边的内贴,橘红色的内贴通过墨 绿色的纱质面料透露出来,若隐若现的橘红色打破了裙子整体墨绿色的沉闷。
 
图15《父济民和母赵氏》及裙子细节局部细节
 
 
 
图16唐白云夫人像 图17明王渊夫人像 图18六十五代衍圣公侧室陶夫人小像
 
根据以上得知,在明代,马面裙底禰的装饰手法除了用织、绣的方式之外,还 创造出了用不同面料进行拼接的方式,也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女性通过自己的聪明 才智创造出了各式各样、款式多变的裙子,满足了自己对于美的追求
2. 4. 3有禰裙一双禰裙
双禰裙数量较多,共计28件,分布在明代的中期和末期。双膝禰裙在这里指的 是在一件马面裙中,不仅底部装饰禰边,而且膝部位置也有禰边装饰,两种禰边的 宽窄比例也不相同。依据上宽下窄以及上窄下宽两种裙禰的搭配方式,对双禰裙进 行细分。这类裙子之所以数量比较多,笔者做了两方面的猜测:一方面,双禰裙子 的流行周期比较长,从明初开始(明初的穿着人群主要为皇家贵族),明中后期穿着 人群最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随后,这种裙子一直延续到明末。另 外一个方面,这种裙子装饰更加华美,更加符合明代中后期人们的审美追求。根据 现有出土实物资料统计,双禰马面裙的搭配也出现了两种组合:一类是宽膝禰窄底 禰马面裙,另外一类是窄底禰宽膝禰马面裙。
2. 4. 3. 1宽膝禰窄底禰裙
这类裙子的禰边的装饰为上宽下窄的形式,出土实物的数目较多,有详细尺寸 记录的为11件(表5),另外11件裙子的数据记录不够详细,只能通过纹样的叙述 和图片资料进行观察。在北京定陵共岀土的47条女裙中,其中双禰裙就有8条,膝 禰宽的范围在20.5-22厘米、底禰宽的范围在10-13.5厘米、两禰相距12-17厘米,为 典型的宽膝禰窄底禰的裙子。除此之外,在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邵锦画男女像图轴》 中,也可以看到宽膝禰窄底禰的马面裙样式,画中马面裙上的纹样也很丰富,不仅 有缠枝花纹样,还有凤凰纹样(图21及局部细节)。
表5宽膝福窄底福马面裙
宽膝禰窄底禰裙
 
 
图21明代容相画《邵锦画男女像图轴》及局部细节
2. 4. 3. 2窄膝禰宽底禰裙
而窄膝禰宽底禰的双禰马面裙样式,出土文物资料较少,据现有出土文物统计 图片清晰数据准确的有3件,其中有1件数据记录不够详细。如图22,其一为张宗 守妻墓中出土的麒麟芝草莲塘鸳鸯纹缎女裙,根据岀土文物报告资料描述,此裙中 段(膝盖)纹有15厘米宽的麒麟芝草纹和回纹花边,下摆(底禰)总宽为20.5厘米, 纹样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宽5.5厘米的树纹和鹿鸟纹,下端叠缝一条15厘米宽的 莲塘鸳鸯纹罗纱。其二是山东曲阜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中,葱绿地妆花纱蟒裙(图 23),给出的膝禰宽为11.5厘米,虽然没有具体的底禰尺寸,仅根据图片的清晰程度 也可以观察到底禰的宽度超出膝禰许多。另外,在宁夏盐池明代墓葬出土的缠枝牡 丹地仕女纹禰绫裙,根据其墓葬发掘简报中的描述:“织物的组织结构可织物的组织 结构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为暗花绫,为曲水牡丹纹样。织物下方为一宽23cm的 底禰装饰带,其纹样复杂,主体纹样为人物仕女纹样,其上还织有云纹和万字纹的 装饰带等©I”。由此可以得知底禰纹样的宽度是23厘米,在分析宽膝禰窄底禰马面 裙的小节中,膝禰的宽度几乎没有超过23厘米。因此笔者猜想,缠枝牡丹地仕女纹 禰绫裙的膝禰纹样的宽度有可能小于底禰的宽度,此款裙子应该属于窄膝禰宽底禰 马面裙。
 
2.4.4有禰裙-多禰裙
多膝禰裙指的是自膝盖至下摆,有数条禰边装饰。这类裙子有3件,其一是浙 江嘉兴王店李家坟出土的折枝凤凰麒麟奔马织金缎裙(图24),报告中显示裙禰纹 样分为了三段,以折枝花卉为主,中间以万字纹、菱纹隔开,底部纹样又分为了三 类,自上而下分别以凤凰、麒麟、奔马等为主要纹饰。其二是孔府旧藏服饰中的缠 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图25),该裙裙禰的纹样及装饰图案变得更加丰富,上部 织金缠枝四季花纹,下部织裙禰三道,最上为织金云鸾纹,中部为凤穿牡丹纹,裙 摆处则以五彩丝线挖织凤穿牡丹和莲花壬婴珞纹,织物用色十分注重对片金线的表现 与运用。
 
2.5明代马面裙的常见搭配
明代女性的着装特征相比于其他朝代来说,上下装的区分较为明显,上衣的长 度变化明显,短款上衣可短至80厘米,称之为短衫或是短袄,穿着之后上衣的下摆 位置大约盖过人体的臀围线。如下图26,常见的上衣款式为直领、对领的上衣,下 装可以任意搭配不同装饰、不同质料的马面裙。长款的上衣又分为了到膝盖位置的
 
中长款式上衣以及到脚踝位置的长款上衣,搭配长款上衣的马面裙类型一般为单禰 裙中的单底禰裙,这是由于上衣的长度较长,难免会遮盖住膝禰纹样,同上图16-17 (唐白云夫人像和王渊夫人像),该图中女子穿着的上衣分别为中长款和长款上衣, 搭配的裙子皆为单底禰的马面裙。但是明代女子在穿着长款的鞠衣时,仍然选择较 为华丽和复杂的双禰裙。也正是这种上衣和下裳的不同搭配,成为了明代女子着装 中历久弥新的经典搭配,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可以使用穿着,深受广 大明代女性的喜爱。
 
除了下裳-裙之外,明代女性的上衣,还有衫、袄、褚子、比甲等服装款式。以 上所说的上衣款式,皆可与马面裙搭配穿着。在确定裙长保持不变的情况之下,明 代女性通过不断变换上衣的长度变化,创造出多种袄裙/袄衫的搭配方式。在写到关 于明代马面裙的搭配问题时,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丁奕涵在论文《晚清民初马面裙 的制作工艺研究》中也曾探讨到有关马面裙的服装搭配,文中写到晩清民初马面裙 的搭配,“其最主要的依据是马面裙上装饰图案与上衣的呼应,两者的长短比例从视 觉上来看,是为一体的[旳”。而对于明代马面裙上下装的搭配,并不存在上衣图案与 明代图案上下呼应、互为一体的比例关系,相反是比较自由的搭配方式。明代女性 裙长的变化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明显,因此,依据明代女子常用的上衣的款式来简单 了解一下明代马面裙的常见搭配(图27)
 
亦可作为妃嫔命妇的礼服,
这时搭配的马面裙一般为双禰样式
比甲领型:圆领、方领、直领、 对襟,分为有袖款和无袖款
第3章明代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分析
对于马面裙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明代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等因素对 它的历史渊源产生的影响,更要着手于它的款式、色彩、纹样等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一件衣服的组成和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防御寒冷、 遮羞避体、具备一定的装饰性和标识的功能,更可以满足着装者的“自我表达”,背 后潜藏着那个时代智慧的人们对于服饰文化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和时尚”的理解。 探索马面裙所展现出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可以从多个维度解读明代女性服饰文化 的审美特征,管窥明代服饰发展的脉络。另外一方面,对于明代马面裙这类单品服 饰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中国设计师挖掘更多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设计元素,给予 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启发。
3.1马面裙的款式特征分析
马面裙代表着中国女性审美追求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含蓄内敛、注重装饰、轻 视结构的美学思想,与西方重视结构、突显人体曲线之美的立体裁剪形成了巨大的 反差。马面裙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以其富有创造力的形 制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了中国女装史上不可替代的传 承体现。以下内容通过对马面裙的廓形、结构特征进分析研究,由外部款式特征向 内部结构特征对马面裙进行深刻的探究,一方面希望可以促进对中国传统女性裙装 体系研究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对于马面裙的研究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 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创新意义。
3.1.1廓形特征
服装廓型,它是构成服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给人最为直观视觉感受。 马面裙与西方服饰服饰裁剪结构大不相同,深受追求服饰自然状态的思想所影响, 使得含蓄与意象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这种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也决定 了服装廓形的形式感。马面裙的廓形亦深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启发,整体为自然平整、 结构简单的二维裁剪方式,裁剪后的衣片平直,没有省道,表现在服装的整体造型 上是不苛求服装符合人体、不束缚人体活动、宽松离体流露出来的随意自然而和谐 的空间形态。
 
以作为下裳的马面裙来讲,主要考虑的是腰围、臀围与下摆的比例关系。在对 马面裙传世物品以及出土的实物图片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马面裙的廓形并非 一种形式,依据裙腰两侧褶形成状态的不同,马面裙的廓形分为了 “A”型(图28) 和“H”(图29)型两大类。
 
图28-29:笔者根据马面裙实物图绘制
“A”型马面裙褶的特征主要为上窄下宽的梯形褶,这类马面裙类似现代人们穿着 的比较夸张的蓬蓬裙。对于这类裙子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明代女性服饰的搭配问题。 如在第二章谈及明代马面裙的搭配问题时,明代女性穿着上衣和裙子时,两者的比 例与唐宋两朝大不相同。上衣的长度变化自由,上衣下裳长短比例的区分较为明显。 明代衣长的变化趋势是从短逐渐变长,嘉靖年间的衣长区间范围是80-90厘米左右, 发展至万历年间,衣长达到了 100厘米,明末已经是120厘米,随着衣长的变化,裙 子的廓形为了满足服装的整体造型,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短上衣搭配梯形褶的 “A”型马面裙,使得明代女性着装搭配视觉上看起来更加具有整体性,换个角度思考, 若是长款上衣搭配“A”型马面裙,上衣的长度会影响马面裙的下摆位置夸张的“A”字 造型,两者会互相限制,影响衣服整体的搭配效果。如下图30-31《明宪宗元宵行乐 图》中,“A”型马面裙常搭配短款上衣穿着使用。
 
明中后期出现的长款上衣搭配的则是平行褶的“H”型马面裙,这类马面裙相较于 “A”型马面裙来说,穿着效果显得人更加修长。在明代,由宋代流传而来的褚子早已 经发展成为了妇女们常穿着使用的服饰。穿着褚子时,与其搭配的裙子则为细长类 型的马面裙,衣长离地约五寸,露出里面的衬裙。明代的中期,社会上形成了穿比 甲的风气,这种从元代发展而来的服饰深受明代女性的喜爱。穿着比甲时,普通妇 女一般下着细长类型的马面裙,如下图32-33《燕寝怡情图》中女子的着装打扮:上 身皆穿着比甲,裙子为细长的“H”廓型马面裙。
 
图32 图33
图32-33为《燕寝怡情图》局部
 
上衣长度的不断增加,导致明代女性的裙装开始由夸张的廓形开始向着细长的 廓形转变,更注重服饰整体的搭配。为了适应衣长的长短变化,马面裙也出现了不 同廓形之分。无论是端庄大气的“A”型马面裙还是俏丽修长、衬托女性身材的“H”型 马面裙,两者的出现都是明代女性对于服饰美与时尚的大胆追求。通过以上分析可 以看出明代女性服饰更加注重服饰整体比例美感的把握,在不改变整体服装风格的 状况下,通过对衣服廓形的改变来满足自己心中对美的追求,正是这种审美认知, 才使得明代女性服装款式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在中国服饰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 个时期的绽放都闪烁着耀眼且不同的光芒,每个时期人们对于“美和时尚”追求的 差异性造就了中国服饰史的百花争艳的盛况,也正是这种审美的差异性,成就了每 一时期不同的服饰之美。
3.1.2结构特征
3. 1.2. 1裙片结构
有关明代马面裙的裙片结构,最典型的特征是整件裙子只有两个大片组成,每 个大片多为三幅半的面料组成,两幅裙片共用一腰。如明早期永乐年间无锡周氏墓 出土的女裙,据发掘简报描述此墓共出土形制相似的裙四件,其中一件保存比较完整 (如图34),由两大片组成,每片由三幅半裙料拼成,两片相搭重叠。
 
图34无锡周氏墓出土的女裙
如明代弘治年间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岀土 7件女裙。裙子的形制样式皆由两 大片面料组成,每一片由三幅半面料拼接而成,宽度为210厘米左右,且两片共用 一腰,闭合方式为末端系带围之。其中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图35),裙身共有 两大片组成,每片由三幅半、幅宽各为60cm的织物拼成,总宽203cmo另外一件为 八宝团凤云膝禰裙(图36),此裙的裙片结构同样也由两大片组成,每一幅由三幅半
 
 
北京丰台长辛店618厂出土的驼色缠枝莲地凤禰妆花缎裙(图37),这款裙子的 裙料幅宽为三幅半,每一幅的面料宽度为60厘米,裙片结构由两大片组成,每片为 221厘米,腰侧两端分别有三个对褶,又有该墓出土的卍字地西番莲纹暗花缎裙(图 38),形制描述:该裙子的面料为暗花缎料,裙子的裙片结构是由三幅面料拼接而成 的两大幅裙片,且每片面料的幅宽为59厘米,总宽度为206厘米。两幅裙片相互交
 
叠后形成的裙门(马面)的宽度为36厘米,腰侧两端打有三个对褶。除此之外,在 北京定陵出土的墓葬之中,发掘简报记录保存完好的女裙共有7件,其余的40件皆 岀现不同程度的残破,根据对保存完好的7件女裙的描述得知这7件裙子的形制结构 同样为两大片组成,每一裙片各有三幅面料拼接而成,裙片共用一腰。
 
图37驼色缠枝莲地凤禰妆花缎裙 图38卍字地西番莲纹暗花缎裙
根据明代马面裙出土实物的整理,以及对典型女裙实物布幅及裙片的组片方式 的分析,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明代马面裙的裙片结构多为两片相搭重叠共腰组成, 每片由三幅半布料拼成的裙式,自明初至明末在各个地域均有流行,这是明代女裙 的结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形制。
3. 1.2. 2折袖]结构
马面裙的结构特征除了两片共腰之外,另外一个则是折徊结构。从有详细文字、 图片资料记载的女裙实物来看,明代马面裙的打褶方式是在每组褶的正中间往往会 有一个合抱褶的状态(图39)。这种褶的巧妙之处在于呈合抱状态的褶为内工字褶, 位置页刚好在人体的腰侧,合抱褶为内工字的造型,平整的褶面刚和与人体的腰侧 的曲线凸出完美契合,避免了穿着马面裙时岀现乍褶的情况。此外,自合抱褶分别 向左右两侧各有方向相对当数量相同的褶,对褶的种类有三对三、四对四、五对五、 六对六、八对八等。其中,实物数量最多的是“三对三”褶裙(图40),如明代王洛 家族墓中岀土的22件裙子中,三对三褶裙共有12条、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墓葬1条、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2条以及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墓葬1条(如下表 13);实物数量次之的是“四对四“褶裙(如图41),如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一一白色 暗花纱绣花鸟纹裙、盘金云龙纹粉缎裙,明代宁靖王墓葬中岀土的团窠双龙戏珠纹 暗花缎裙及张守宗夫妇墓葬中出土的回云纹女裙(表7); “五对五”褶裙实物(图 42),见样本山东孔府日藏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织金缎裙;“六对六”和“八对 八”见样本明代王洛家族墓中出土的素缎折徊裙、如意云缎织金禰折徊单裙。
 
 
 
 
 
图39合抱褶示意图
 
 
图40“三对三褶示意图”图41 “四对四褶示意图"图42 “五对五褶示意图”
表6“三对三褶"马面裙
三对三褶
出土墓葬/传世服饰 样本名称 文物编号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深豆黄色•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缎折衲单裙 Mlb:15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深豆黄色•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缎折袖单裙 Mlb:16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黄绿色•杂宝四季花缎折衲单裙 Mlb:17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浅豆绿色•杂宝四季花缎折舸单裙 Mlb:18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黄绿色•四合如意云纹花缎折衲单裙 Mlb:20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黄绿色•四合如意云花缎折衲单裙 Mlb:21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双禰-黄绿色•花缎•如意云缎织金禰折祠单裙 Mlb:32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浅黄色•素绢折祠夹裙 M2c:13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棕色•凤舞山花缎织金单裙 M2c:39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棕色•凤舞山花缎织金单裙 M2c:35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金黄色・折枝花绫折衲单裙 M2c:46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金黄色・折枝花绫折祠单裙 M2c:47
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代墓葬 万字陵格螭虎纹绸裙 Ml:25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单膝禰-豆黄色•八宝花缎裙 女裙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四合云花缎裙 女裙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墓葬 “卍”字地西番莲纹暗花缎裙 女裙
 
表7“四对四褶"马面裙
四对四褶
出土墓葬/传世服饰 样本名称 文物编号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女裙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单祸-盘金云龙纹粉缎女裙 女裙
江西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葬 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 NJM:50
贵州思南明代张守宗夫妇墓葬 回云纹缎女裙 女裙
 
结合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明代服饰的尺寸数据来看,裙腰的尺寸大小均集中在 104〜130cm的区间内,三幅半面料所拼成的单个裙片宽度大小一般集中在176〜 228cm区间内,两片相互重叠的马面尺寸在17〜36cm的区间内。这类裙子的用料, 一般以裙长为经向循环单位,制作一件裙装所需的面料最少也要7米。如上尺寸区 域足以说明,这一类型的女裙,其裙腰长度一般超过女子腰围的1.5倍,据上述尺寸 显示这应是马面裙最佳的围系效果。此外,无论对褶数量的多少,其褶徊的尺寸应 满足穿着者的身型、体形,以及布料幅宽的需求。
3.2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服饰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较强,给人的第一感受也较为明显。同时,服饰 色彩作为服饰艺术的载体之一,同服装廓形一般,亦能体现时代发展对服饰变化产 生的重要影响,可以反映出当时服饰文化内涵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等。
在现有出土的明代马面裙的样本资料中,呈现出的更多是面裙的款式、结构、 纹样特征,而原本最直观的色彩特征,随着时间的流变,长期存放在墓葬中的马面 裙由于丝织物的脆弱和不易保存的特性,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出土的裙装残 帙不全、颜色全失。本节内容,对马面裙色彩特征的探究主要分为了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依据是明代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服饰色彩特 征产生的影响。并参考明代时期相关的容相画以及小说的相关史料进行探究;另外 一部分是根据仅有的明代马面裙样本资料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史料和样本实物资料 的相互结合,互相弥补,可以更好的完成明代马面裙文化特征的分析探究。
3. 2. 1书籍史料中明代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1.)明代初期,虽然有各式各样的染色植物以及发达的染色技术,但由于统 治者为求政治局面的稳定,急于恢复礼学文化体系,导致服饰制度也变的更加严格。 在礼法的约束之下,人们对服饰色彩没有可选择性,整个明代初期的服饰色彩构成 较为简单,整体感觉节俭朴素,色彩几乎没有太多变化,以低明度、低纯度或者是 服装原本的面料的色彩为主。例如洪武元年,朱元璋颁布的“首饰许用黄、玄;乐 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服浅色,团衫用丝、绫罗、绸绢0]”。 洪武五年朱元璋颁布的“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不得金绣,袍衫使用紫、绿、桃红及 诸浅淡颜色,黄色”禁令©I。洪武十三年颁布的《大明律》“妇女僭用金绣闪色衣服、 金宝、首饰、镯钏及用珍珠绿缀,衣履并结成补子盖额缨络等件a】”。上述提及的 “闪色”是指织物通过采用对比强烈的异色经纬来取得的颜色,是由织造的结构变 化而产生的色泽变化。闪色主要有闪红色、紫闪色、蓝闪色、绿闪黄、等鲜艳浓烈 的色彩。句子中“妇女僭用金绣闪色衣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禁止使用带有绣花的 闪色服装。由以上可知明代初期人们使用的颜色多为素净的浅色系,严格规定了明 代普通妇女所穿着的袍衫等颜色只可为白色、浅粉色、桃粉色、等浅色系,更不可 以使用金线为绣,礼服的颜色亦不可使用大红色、黄色、青色,仅可以使用紫色的 粗布衣料。
(2.)到了明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它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等各种因素使得明代传统封建社会的基础开始动摇。染色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人 们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变的丰富,不再受制于朝廷限定的个别颜色,明代初期建立的 服色制度不再存在。思想的解放促使人们对服饰颜色的选择变得更加夸张大胆,上 至达官贵族下至商贾百姓在服饰色彩的使用上打破色彩律令的禁忌,多选择色彩鲜 艳明丽、饱和度高的色系。例如嘉靖初年,“若辈皆好穿丝绸纟刍纱湖罗,且色染大类 妇人,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妇人红紫之服Ml”。在明代中期原来 只有官家可以使用的红色和紫色也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也成了平民女性常穿着使 用的服饰色彩。
(3.)明代末期时,统治阶级自身力量的逐渐衰弱和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劲猛, 服饰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变化,以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向四周以辐射 的状态多元发展,尤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的更新换代更是频 繁,甚至可以引领整个明代时期的服饰风尚,色彩等级制度发展至明代后期,它的 存在性和可实施性变得荡然无存。如《万历野获编》记载:“性喜华楚,服色必鲜美 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一时化其习,多以侈饰相尚[28]”。记录了明代万历时 期服装色彩必须是亮丽耀眼的。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记载“大红礼服以为常服, 甚而用锦缎,又甚而装珠翠矣……寝淫至于明末,担石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婢女 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29]”。文中记录了人们将大红色的礼服用做常服使用。另外,小 说《金瓶梅》第七回中写到西门庆相看孟玉楼,玉楼“上穿翠蓝麒麟补子妆花纱 衫”,下裙就是“大红妆花宽禰”;第69回,西门庆第一次与林氏幽会,林氏穿着 “大红宫锦宽禰裙子”;第89回,成为守备夫人的春梅,打扮得粉妆玉琢,“上穿 大红妆花袄,下着翠蓝缕金宽禰裙子[30]”。小说中记载了明代女性对于红色、蓝色、 翠蓝色等颜色的使用。范濂的《云间据目抄》一书中记载了明万历年间松江地区流 行的一类裙子款式:“近又尚大红绿绣,如藕莲裙之类El”。描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 藕莲裙,其样式为:大红色裙面上用绿色的绣线表示,因为裙子的整体色彩的红绿 交相辉映,就像莲塘中的荷花与荷叶,所以称之为藕莲裙。有上述记载可知,人们 对于鲜艳色彩体系使用的人群之广泛。在明末,人们对色彩的选择的出发点,是为 了迎合时下个人对服饰之美的追求,达到个人审美需求的满足,不再考虑色彩穿着 身上被赋予的其他特殊含义,各种鲜艳的颜色的使用在市井间已经十分普遍。
3.2. 2出土实物以及传世物中明代马面裙的色彩特征分析
依据出土实物和传世马面裙的图片资料整理对马面裙的色彩进行了分类,主要 分为了黄色系(表8)、棕色系(表9)、绿色系(表10)、驼色系(表11)、白色系 (表12),以及褐色(表13)、蓝色(表14)、红色(表15)等色彩体系。其中黄色 系的出土实物较多,其体系的色彩种类分为了:金黄色、浅黄色、豆黄色、深豆黄 色、米黄色。多集中在江苏武进王洛家族墓葬中,墓葬的年代为明代末期,另外在 黄色系出土实物的墓葬中还有江苏泰州徐蕃夫妇墓葬,虽然裙子数量较少,但在同 一墓葬中出土黄色系纺织品的数量可观(如下表16)。徐蕃和王洛虽是正三品的官员, 但通过以上两个出土墓葬服饰的色彩可以看出,两人均使用了和自己官阶服色并不 相符合的黄色体系服装(明代正三品官阶服用啡色服装)。由此可见,明代中期和末 期的服饰色彩在使用上出现“僭越风气”,这种原本只有皇家可以使用的黄色开始出 现在官员之中。另外如蓝色、红色(表14-15)等浓烈鲜艳类的色系样本参考数量较 少,主要出现在了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服饰之中。出土墓葬中很难见到,其原因是由 于墓葬年代久远,纺织面料破损严重,难以辨别颜色特征。在定陵明代墓葬的考古 发掘简报有记载:“定陵墓葬岀土的裙装数量较多,其色系主要分为了红、黄、绿三 大类,以及还有相当数量的素绢裙”。此段描述仅是文字记载,并未有实物图片。而 传世服饰保存相对完好,马面裙的色彩体现明显。因此,对于实物样本中有关明代 马面裙的色彩体系概括,主要以为孔府旧藏中的传世服饰为参考。
表8黄色系马面裙
黄色系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出土墓葬
金黄色 单底禰-金黄色•杂宝折枝花绫织金禰折袖单 裙 M2c:26 ■ _「Zl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金黄色•杂宝折枝花绫织金禰折袖单 裙 M2c:27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金黄色・折枝花绫折糊单裙 M2c:46 ■, ■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金黄色・折枝花绫折糊单裙 M2c:47 ■ ■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浅黄色 浅黄色・素绢折袍夹裙 M2c:13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黄色・素绢镶绮折補1棉裙 M2c:44 i n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黄色•素绢镶绮折袖棉裙 M2c:45 I '1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豆黄色 单膝禰-豆黄色•八宝花缎裙 女裙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深豆黄色 深豆黄色•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缎折袖单裙 Mlb:15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深豆黄色•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缎折袖单裙 Mlb:16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米黄色 米黄色・素缎折袖棉裙 Mlb:29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表9棕色系马面裙
棕色系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出土墓葬
棕色 单底禰-棕色•凤穿牡丹缎织金補 裙 M2b:ll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浅棕色 单底禰-浅棕色・如意云缎织金禰 折補]单裙 Mlb:23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浅棕色・素绢折涧夹裙 Mlb:24 E
xil: -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棕色•凤舞山花缎织金 M2c:35 厂T佔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单底禰-浅棕色・凤舞山花缎织金
单裙 M2c:39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表10绿色系马面裙
绿色系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出土墓葬
浅豆绿色 浅豆绿色•杂宝四季花缎折袖单裙 Mlb:18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葱绿色 双禍-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女裙 a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传世服饰)
墨绿色 双禰-墨绿色暗花纱单裙 女裙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传世服饰)
黄绿色 双禰-黄绿色花缎・如意云缎织金 禰折袖单裙 Mlb:32 a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黄绿色•杂宝四季花缎折徊单裙 Mlb:17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黄绿色・四合如意云纹花缎折袖单 裙 Mlb:20 ■■ 江苏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葬
 
 
表11驼色系马面裙
驼色系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出土墓葬
驼色 单底禰-驼色缠枝莲地凤禰妆花缎 裙 女裙 •as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
浅驼色 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裙 女裙 I bi 1 淮安县明代王镇夫妇合葬墓
浅驼黄色 浅驼黄色朵梅纹花缎裙 女裙 1 川1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葬
(嘉靖1533)
 
表12白色系马面裙
白色系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出土墓葬
浅豆绿色 双禰-月白万寿织金妆花龙禰缎裙 女裙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
白色 白布裙 女裙 淮安县明代王镇夫妇合葬墓
单禰-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女裙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传世服饰)
 
表13褐色马面裙
褐色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出土墓葬
褐色 褐色缠枝四季花卉纹暗花缎裙 女裙 i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墓 葬
 
 
表14蓝色马面裙
蓝色
色彩类别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传世服饰
蓝色色 双禰-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织金 缎裙 女裙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表15红色马面裙
 
 
 
表16明代徐蕃夫妇墓葬(女)陪葬服饰
明代徐蕃夫妇墓葬(女)陪葬服饰
女尸八上衣 女尸八下裳
第一层 麒麟补服 棕黄色 花缎裙 豆黄色
第二层 仙鹤补服 浅豆黄色 四合云花缎裙 浅姜黄色
第三层 绸绵袄 浅玉色 梅花缎裙 浅米黄色
第四层 绸单纱 浅豆黄色 绸裙 浅豆黄色
第五层 白布褂 白色 绸裙 浅豆黄色
第六层 绸连衣裙 浅豆黄色
第七层 绸小棉袄 豆黄色
第八层 绸棉背心 豆黄色
 
如图43,以孔府旧藏葱绿地妆花纱蟒裙为例,明代马面裙整体的色彩构成主要 分为三个方面:裙片的色彩、裙禰图案的色彩以及裙腰的色彩。相较于明代时期艳
 
丽多彩、工艺繁复的清代马面裙,明代马面裙的色彩搭配更加柔和,即使是鲜艳浓 烈的色彩体系,无论是腰头还是裙禰的颜色,在色彩的明度、纯度的调配上都是十 分和谐舒服的。明代马面裙的色彩搭配简洁大方,干净利落,在一件裙子上不会使 用过多的颜色,根据裙禰和裙片的色彩搭配,总结出明代马面裙常用的色彩搭配方 式:第一是同类色搭配(图44),裙片和裙禰的色彩选择相近颜色的颜色,在同一个 色调中制造丰富的质感和层次。这类裙子给人和谐舒适的视觉感受;第二类是裙禰 和裙片的颜色区分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图45),这类颜色相较于第一类,视觉冲击力 更强一些,但由于明代的纺织品多为有暗花底纹的面料,在光影之下,面料由于底 纹的凹凸不平,削弱了原本高饱和度的裙片底色,因此这类搭配方式的色彩体系总 的来说也是十分舒适的对比色类型。
 
图44同类色马面裙示意图 图45对比色马面裙示意图
由马面裙实物资料可见,明代时期的马面裙十分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善于 对比色和同类色的灵活运用,加之裙禰上精妙纹样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各种款式丰 富的裙子款式,不仅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特征的不断变化及自主创新意识 的增强,更是对后世人美对于美的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服装的 款式变化愈来愈丰富多彩,马面裙作为明代时期的经典服饰,如今再看到它的配色 之时,还是会被它所惊艳。
明代服饰色彩文化的体现,一方面来源于严明的服饰制度,在其影响之下,服 饰色彩逐渐成为了区分人们身份等级的手段之一,色彩变化单一,整体朴素简约; 另外一方面,随着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人阶级地位的的提升使得奢靡 之风盛行,服色制度荡然无存,服色亦出现僭越现象,人们依托于服饰色彩进而达 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对于更高社会地位崇拜的体现。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造 就了明代服饰色彩发展的多元,不同人群之间的礼教尊卑等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色 彩的选择遵循该时期发展的顺流,服装的色彩也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艺术潮流发展 的动向,无论是书籍史料还是实物资料中对明代马面裙色彩的记载和描述,都向后 人展示了明代服饰色彩的变化和发展。
3.3马面裙的纹样特征分析
古代服饰纹样体现了人们对于服饰装饰细节之美的追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又借助纹样传达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们内心世界、时代文化背景 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不仅丰富了服装款式的变化,体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状 态,而且对服饰的整体造型来说有着重要的点缀作用。纵观我国服饰的发展史,不 同时期的服饰图案皆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明代吉祥纹样的特征离不开因物寓意、 意必吉祥的特点,人们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运用自己的聪慧才智,创造设 计出形式新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纹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吉祥如 意的气息。
3. 3. 1纹样题材选择广泛、寓意丰富
马面裙中出土实物样本中所涉及的吉祥纹样华美精致,涵盖的题材丰富多元, 具有鲜明的主题性。现依据纹样题材的不同形象将马面裙上的纹样分为了:动物类、 花草果木类、人物形象类、器物类、自然气象类五大类,并对此进行分析,探究明 代服饰纹样的特征。
3.3. 1.1动物类题材的纹样
明代动物类题材的纹样分为了两大类,分别是与人类共存的现实世界中的动物 题材纹样,主要有:奔马、狮子、老虎、仙鹤、鸳鸯等,另外一类较为特殊,是根 
据人们的想象幻化出来的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物题材纹样,主要有:麒麟、凤凰、龙、 螭虎等。但此类图案多是以组合的形式使用不同的题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 被赋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诠释的吉祥意义,如图46,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銅夫妇 合葬墓出土的织锦绒绣裙,其膝禰位置为云和凤组成的纹样,下端绣有几何花边, 底禰纹样则为壬婴珞纹,一件裙子的纹样使用了云、凤、壬婴珞几何等四类题材的纹样, 且不同题材的组合又表达了不同的美好寓意。除此之外,另外一种组合方式:运用 相同题材的形象进行不同的组合构成,纹样所表达的主题又会有所不同,例如,明 代服饰纹样中的云凤图案象征着吉祥美好的祝福,意寓天下太平,蝙蝠与云纹组合 寓意为“洪福齐天”,蝙蝠与万字纹组合寓意为“万福”。
 
图46织锦绒绣裙
3.3. 1.2花草果木类题材的纹样
从明代墓葬的挖掘简报以及传世明代服饰的说明情况来看,花草果木类的纹样 使用较为广泛,常见的花卉题材有:梅花、莲花、桃花、牡丹、玉兰、海棠、山茶花 等;常见的草类题材有芝草、水草、蔓草等;常见的果类素材有桃子、石榴、佛手、 柿蒂等,另外还有寓意着高洁品性的竹子和象征长寿的松树等,并运用艺术手法,将数 种题材的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寓意丰富的图案,例如,宁夏盐池明代墓葬出土 的四季花凤狮纹织金妆花缎裙,裙上的团窠纹样取四季花牡丹、菊花、莲花、芙蓉 四种花卉纹样为题材,寓意着一年四季、有祈福纳祥之意(图47),此类题材还有武 进王洛家族墓葬出土的杂宝四季花缎折徊单裙若干件。这种将若干不同的花形集合 于一体的图案构成方式不仅在图案的排列和组合上做到巧妙,更注重多种题材纹样在 组合后所表达的美好寓意。明人发挥自己的聪慧智使得这些取自于生活中的传统纹 
样更具现实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意的向往,又饱含明代时期社会的发展特 色和人们追逐个性化的特定意义。
 
图47
3. 3.1.3人物形象类题材的纹样
此种题材的纹样,就目前有实物图片的马面裙中,出现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如下 表17)。北京定陵明代墓葬中出土的马面裙中,文物编号D22织金双花缎裙的裙禰纹 样中,在膝禰的位置主体图案为玉女献寿,据资料所说,共21个人物,眉眼清秀, 皆穿着圆领大袖衫,腰系裙,肩披长飘带,足蹬云履,手捧灵芝或双手托举花篮, 形态优美,极富飘逸之感。同一墓葬出土的人物题材的还有编号为D1的纹样,图案 中显示的仙女形象优美、婷婷玉立,发饰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双螺发髻,身穿博袖衣, 束身,肩上的披帛飘逸,足蹬行云,手捧灵芝。除此之外,宁夏盐池明墓出土的马 面裙中也有此类题材的纹样。文物编号为M2:S1的缠枝牡丹地侍女纹禰绫裙,在其 裙底宽为23厘米的带状纹饰中,人物按着同等高低、同等姿势、同一个方向以“一” 字形排开,脚踩菱形格纹。据史籍记载,这类题题材的纹样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图 案的组成方式多变,构成的图案样式更是别岀心裁,精致华美。常见的有百子图、 秋千仕女图、仙女图、嬉婴图等。这些图案的组成和题材的选用多数来源于中国的 典故,由此可知我国传统的纹样图案的创造力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联Q
表17人物形象类题材的纹样
人物题材的纹样
名称 文物编号 实物图片 纹样说明 出土墓葬/传世服饰
双福裙-织金双花缎裙 D22 主体纹样为玉女献寿纹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
单膝禰-织金妆花缎裙 D1 19: 1 六合同春群仙祝寿纹 北京定陵明代墓葬
双禰-缠枝牡丹地仕女纹禰 纟菱裙残片 M2:S1 仕女纹 宁夏盐池明墓
 
3.3.1.4器物类装题材的纹样
以器物装饰纹样作为题材运用到服饰上的方式在明代十分常见,出土的马面裙中 这类题材使用较多。器物类纹样主要以杂宝纹为主,杂宝纹作为器物类纹饰最早出 现在元代,所采用的宝物数目种类较多,有双犀角、金锭、银锭、犀角、火焰、火 珠、珊瑚、双钱等组成图案。杂宝纹图案中的宝物种类繁杂,无固定的样式,可以 随意搭配使用,故名为杂宝纹,如有些折枝花纹中间饰银锭、古钱、犀角、火珠、 双钱等杂宝纹。如明代王洛家族墓葬中出土的杂宝折枝花绫织金禰折徊单裙、杂宝 折枝花缎折徊单裙等(图48-49)。发展到了明代,又增加了灵芝、方胜、祥云葫芦、 芭蕉叶等内容。以上宝物任选八种进行组合,或表示长寿,或表示富贵平安,称八 宝纹。此外还有将以佛家法器法轮、法螺、宝伞、白盖、盘长、莲花、宝瓶、宝鱼 组成的佛家八宝纹用作纹样使用在服饰中。
 
 
图48杂宝折枝花绫织金福折禍单裙裙禰纹样 图49杂宝折枝花缎折桐单裙裙稠纹样
无论是八宝纹还是佛八宝纹,这两类纹样中的元素可以任意结合,也可以和其 他纹样进行组合成吉祥纹样,在明代王洛家族墓葬中岀土的数量最多,多达五六种。 多使用在裙禰纹样中,但并非将八种图案同时使用,多与铃铎、羽葆以及杂宝纹构 成图案,纹样变形幅度很大,注重写意,更为独特的一点是纹样中还点缀了许多神 秘的圆形、椭圆形的点以及圆圈和螺旋纹(表18) o
表18丿信纹样
裙子名称 纹样图片 内容
如意云缎织金禰 折衲单裙 険诫W论 宝瓶、宝花、盘长、羽葆、铃铎、梅花
折枝杂花绫折衲 单裙 宝瓶、宝花、盘长、羽葆、铃铎、宝鱼
凤穿牡丹缎织金 裙 1 JT X X 珈:・ M 宝瓶、法轮、盘长、羽葆、铃铎、铃铎
 
如意云缎织金折 舸单裙 S.W.S.W1 羽葆、铃铎、梅花
朵宝折枝杂花绫 织金禍折衲单裙 •赛藜彬 华盖、羽葆、铃铎、古钱、银锭、双角
 
凤舞山花缎织金 禍单裙 • 888 e®±®e 888 • 宝瓶、宝花、盘长、羽葆、铃铎、梅花、羽葆幢
 
 
3.3. 1.5自然气象类题材的纹样
以云纹作为服饰图案是最经典、最常见的吉祥纹样之一。云纹最初来自于古人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与敬畏。明代的云纹使用自由广泛,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使用的 纹样多用作明代纺织品中,以大幅面料使用,多见于袍衫之中,例如王洛家族盛氏 墓出土的四合如意连云纹缎织金狮子补服(图50)以及徐氏墓出土的四合如意连云 缎织金孔雀补服(图51),在明代容相画中也常见单独云纹构成的图案纹样,如中 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明代秦锡夫人画像(图52)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明 代男子像(图53),此外还与其他纹样结合使用,此类方法最为常见,例如灵芝云、
如意云、万字纹云、四合云、四合如意连云、四合如意灵芝云等。
 
3. 3. 2纹样构成饱满精致
从出土的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明代纹样的设计构成、各类 题材的搭配使用以及不同元素的选择都十分用心,在图案的组合构成上图案的排列
 
 
形式巧妙,结构均衡,别出心裁。明人运用智慧将对比、疏密、虚实、变形、主次、
概括等艺术手法进行巧妙的构图和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常见
的构图形式有团花式样、缠枝式、交替排列式、各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样式。
在明代墓葬出土的马面裙纹样上大多数的构图方式皆为上述构图形式,如出土
马面裙上的“缠枝莲地凤纹”、“缠枝四季花卉纹”、“缠枝牡丹地仕女纹”等都是
经典的缠枝式构图,造型饱满丰腴,疏密有致,富有韵律感和雍容华丽的装饰美感。
“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四合如意云纹”、“杂宝折枝花壬婴珞纹”、“杂宝云纹”
等都是运用了交替式、散点式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散而不乱,既多样又统一,既
有变化又有秩序。而“八宝团凤纹”、“团窠双龙戏珠纹”、等则是以不同的题材构成
的大小均匀、规整有序的团花式样,此类纹样则进行了简化处理,构图简洁疏朗,
洗练清丽。“佛八宝纹”、“杂宝四合如意连云纹”、“曲水纹”、“奔马纹”、“麒麟纹”
等等,既创造了新的纹样形式,又丰富了纹样的内涵与寓意。
3. 3. 3纹样表现形式独特
归纳明代马面裙的纹样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具象、抽象、具象与抽象结合三种
表现形式。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纹样的表现,都具有装饰性、象征性意象
性的特征,表达了明代人们对于吉祥寓意追求的文化内涵。
(1.)具象表现形式。这类表现形式依字面意思理解为是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的纹
样图案。包含了写实和写意两种形态。所谓写实追求的是逼真、栩栩如生。写意则
依托人们的主观的意识,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多使用
夸张、重组和变形的表现形式。明代纹样强调纹样的寓意表达,运用象征、比拟、
概括、变形等组合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2.)抽象变形形式。主要是指几何形类的纹样,这类纹样表现形式的特征是通
过点、线、面三者关系进行组合排列,以抽象的点、线造型符号来表现时间和空间
的节奏与韵律。不考虑客观实物的形,而是运用简单的几何图线以及各种规则和不
规则的几何纹样作装饰的纹样,如常见的直线、曲线以及圆形、椭圆形、
三角形、
菱形等。这类纹样形式简洁,有规整、对称、秩序和韵律之美。
明代的抽象几何纹样在沿用前代纹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传统抽
象几何形纹样使用的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变化。如佛家纹样中的四合盘长、
方胜盘长、
以及王洛家族墓出土的(曲水)几何纹等,就是明代创新发展的几何纹样。
这类纹样
 
 
 
 
 
 
 
 
 
 
 
 
 
 
 
 
 
 
 
 
 
 
 
 
 
 
 
 
 
 
 
 
 
 
 
 
 
 
不仅可以独自作为一个个体在纺织品中使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纹样的组合搭配使 用,或作为衬托主图的地纹使用,如回纹、万字纹、菱格、方胜、龟背、双距纹、八 达晕、盘绦纹等复合几何纹。虽然是构成简单的几何形纹样,但也都展现出了特定 的内涵和文化寓意。
(3.)抽象和具象结合的纹样形式,这类纹样的表现形式使用起来较为灵活,所 以其使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以具象的写意形象为主,以抽象的几何纹样作为辅助。 常见的如曲水如意云纹,就是以曲水为骨架,中心填如意云纹,万字曲水纹为底纹 的落花流水纹等。如在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代墓葬中出土的万字地西番莲纹 暗花缎裙,裙上万字地西番莲纹,就是用抽象的万字纹与具象的西番莲纹的结合。
明代出土墓葬以及传世服饰马面裙的裙禰纹样题材丰富、构图巧妙用心,造型 与形式上变化多样。各种题材的纹样相互渗透、融合与重组才造就了明代极富特色 的纹样特征。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文化背景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纹样的意义做出不 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又会作用于纹样,使纹样发生进一步变化[辺”。这些裙禰 上的纹样正是受明代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背景变化的影响,进而表现出了极具 明代时代特色的特征。
第4章明代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
用分析
本章基于前面第三章关于明代马面裙美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探究在当 代服装设计中关于明代马面裙美学特征应用的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马面裙所 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体现,分析得出传统马面裙所展现的美学特征在现代服装 设计上创新应用的方式。
4.1中国传统服饰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简述
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加速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的变化速度。人们对 于服饰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它原本固有的遮羞蔽体功能,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可以 表达精神世界、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从更大的宏观角度来讲,国家文化自信 的体现也表现在服饰之中,它更是一种媒介,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 链接,逐渐赋予了可以被西方国家认可的社会属性。如今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的重要转折点,我国正处于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文化强国的任务实现也变得十分关键,狭义的角度来说,服饰可以表达一个人的精 神面貌和审美观念,但从国家的视角来看,服饰可以代表、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面 貌和审美旨趣,展现国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现代服饰中是否可以体现中国服饰 文化的特点成为了当代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发现“中国美”、研究“中国 美”、发扬新时代中国美更是是当下服装设计师们的重要任务和责任,设计师在进行 服装设计时,需要依托于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内涵,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 的趋势,设计出饱含时代气息,展现中国美的服饰作品。
4.2传统马面裙的结构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马面作为一个独特的裙子类型,更多的是体现了它本身的结构特征。反思整个 明代的下裳品类,一类是:周身都是褶的满褶型裳,一类是腰部两侧有褶,中间有 光面的侧褶型裳,也就是马面裙。若是没有了裙中间部分独特的马面设计,那么马 面裙也就变成了满褶型裳;若是马面裙除去两侧整齐的褶,与前朝宋代普普通通的 两片裙又有何区别。所以说,无论是它两侧的褶徊还是它前后居中位置的马面结构, 
二者缺一不可,是互相影响的结构。对于马面裙来说,立体折徊与平面的和谐存在 共同造就了明代下裳结构甚至整个中国服饰史中女裙的较高水平。
在服装造型的表达中,来源于西方三维立体设计中的折徊无疑不是一种十分出 色的表现方式。折徊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打破了面料原有 的二维平面状态,赋予了面料更多创新的可能,同一面料属性的情况之下,通过折 徊进而改变了面料原有的平面特征。同时,折徊的视觉效果通常会随着着装者肢体 运动的或大或小,或强或弱,展现出不同的变化,在视觉上传递出一种活跃动感的 特征。例如,马面裙中的月华裙,它的出现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明代女性的聪慧,更 是对后世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其他裙子相比,月华裙的纹饰是通过手绘 的方式进行装饰的,且每一幅的色泽都不一样。将每一幅裙片通过手绘之后,再将 其进行缝合,并在腰部打上宽而大的折徊,每一片折徊颜色都不相同。文中记载, 女子在穿着月华裙行走时,裙片颜色随人体的走动产生光影上明暗关系的变化,从 而引发强烈的虚实变化,在空间上塑造了一种自然裙摆无法达到的立体效果。
马面裙中折徊与平面的构成方式,是明代女性“含蓄”和“端庄”的结合,它将 马面裙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融合,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以它随意垂落的褶纹、 搭配明代精致的服饰面料表现出来的是优雅的神韵和别样的美感,衬托的是中国意 蕴深远、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这种平面与立体折徊混搭的创新手法,将繁复与留 白完美融合,打破了人们对于立体与平面的界限,成为服装结构中的一种新的风格。 在服装设计的运用中,不仅可以对面料的属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更能进一步丰富服 装款式的变化,同时也为服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多维的变换方法。这种独特的构成 方式深受当代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例如,VIVIENNE TAM 谭玉燕在2019年秋冬发 布会是上设计的系列女装,其中的个别款式就是运用了这种造型结构,更特别的是, 她将此类结构举一反三巧妙的运用到了裤装中(如图54),分别在裤子前片的两端打 褶,达到了一种别样的创新方式。同种类型的宽大型裤装,通过两侧加褶的方式, 结合垂感较好的面料,使得裤子两侧折徊随着人走动时变得更加飘逸、灵动。除此 之外,谭玉燕在2015年设计的系列秋冬女装(如图55)中,以马面裙的独特结构为 主要创作灵感,服装的图案设计上使用了中国的传统图案,裙子的前中有平整的 “马面”设计,而两侧保留了较多的褶,结合运用巧妙的纹样,使得整件裙子的造 型优雅灵动,别具一格。
 
 
图54 图55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东西方文化交融也不断加深。 这种现象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越来越被关注和认可,不仅被中国设计师常常用作 自己设计创作的灵感,也深深吸引了国外设计师的眼光。在2012年迪奥秋冬发布会 上,设计师将此类结构以连衣裙的形式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图56),在可以凸显 女性曲线之美的部位,设计师通过独特的工艺方式进行辑缝,使用颜色较深的同类 色的明线,在腰臀位置巧妙的将原本乍起来的折徊压住,不仅如此,压明线的工艺 方式还使用在了领口、下摆等位置,使其作为呼应,整体服装的和谐柔美的复古色 系搭配再到配饰合理,使得此款衣服既满足了人体曲线的优美,又可以使服装造型 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再如,越南裔设计师Peter Do在2020年春夏服装的发布会上 (图57),通过自己对服装设计的认知和理解,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利用马 面裙中独特的折徊与平面的结构,对服装重新定义,打破规则,将下摆进行不规则 处理,进行多维层次的裁剪,结合硬挺、廓形感较强的面料以及颜色鲜明的撞色, 两者的相互结合,突岀了服装干净利落的造型特征。
 
相比于其他朝代出现的裙子款式,马面裙的结构是十分具有创新能力的,在那 个二维平面裁剪的时代,明代聪慧的女性便懂得使用平面与立体褶的结合去丰富衣 服的款式。利用打褶的方式将平面的二维面料变成立体感较强的三维面料,丰富了 面料表面的美感,同时塑造了面料三维空间的能力。细长的裙身随着步子迈开,自 然流动的褶闪耀着熠熠光彩,成就了明代女性的服饰美感,成为了明代女性服饰史 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样一种结构,在不同的设计师手中可以千变 万化,产生各式各样的服装款式。结构在服装设计中十分重要,既要严谨,符合人 体工学,又要灵活多变,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造,设计出更 多、有趣的服装款式。明代女性这种善于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是值得当代服装设 计师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4.3传统马面裙的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开始备受关注,人们开始找寻属于自 己本土的服饰之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愈发密 切,服饰文化的差异也变的越来越小,无论是服装秀场的发布会上还是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蕴含着中国服饰之美的服装开始流行起来,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热衷于追捧 的服饰风潮。随着楚和听香、盖娅传说等一系列富有中国服饰之美的品牌,十三余、 明华堂等一些汉服国风品牌的崛起,充满浓厚的中国韵味的服装越来越被广大人民 群众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在这一类服装中,传统服饰的纹样也 时常被被用作当代服装设计的灵感,合理的图案设计可以辅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艺
术性的服装。但传统服饰图案若是完全照搬在现代服饰中,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 效果,使得服装变得累赘和沉重,一些图案的花型和组合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下 人们的审美追求。因此对于传统纹样的运用不应该拘泥于它本身的构成形式,更应 该尝试打破原有纹样的禁锢,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和方式,对其进行新的再创 造。
4.3. 1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明代的服饰纹样在中国服饰史上达到了高峰,纹样寓意丰富、题材广泛,在中 国传统服饰纹样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许多设计师擅于运用传统服饰图案为灵感进行创新设计,他们运用现代服装设计的 方式结合现今人们的审美标准进行创作表达,抒发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理 解,再现中华服饰之美。例如郭培2019年春夏高定系列“东•宫”,整个系列的创 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服饰,其服饰图案题材的选择主要依托于明代具有神 话色彩的图案,设计师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理解与热 爱,讲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神秘和浪漫。如图58,金色吊带背心搭配半裙,上衣的 款式类似于明代的肚兜形制,裙子的整体造型结构类似于明代的马面裙样式,体现 在裙子中间红色有刺绣装饰的部分。如图59,吊带的纹样题材选自明代的异兽纹样, 整个纹样的布局铺满了吊带的前片,纹样运用刺绣的工艺贴补在服装的表面,贴补 这种工艺在明代服装的装饰中也有出现,如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銅夫妇合葬墓出 土的黄锦绣花对襟夹衫,整件衣服的纹样皆是绣好之后,再依据个人需求将其缝制 在衣服之上。这类方式的优点是使图案变得更加立体、饱满。图60马面的装饰纹样 题材选自明代老虎纹样。在明代,老虎纹样常用做补服之中,作为百兽之王,虎的 寓意代表了权力,“兽”字通“寿”寓意长寿之意,表达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 求和向往。同系列的服装中运用动物题材纹样的还有图61、图63和图64。其中,图 61中,龙形的图案贯穿整件连衣裙,图案的边缘位置运用皮草材质丰富整体造型的 层次变化,整件衣服借助龙形图案的气势变得更具张力。图63中,运用的动物题材 为仙鹤纹样,仙鹤纹样在明代吉祥纹样的寓意代表了长寿之意,如松鹤延年等。图 64中,服饰图案的题材为凤纹。除此之外,在VIVIENNE TAM谭玉燕2012年春夏 发布会中也使用了明代动物题材纹样。如图66的无袖上衣中使用了明代的龙纹,与 郭培“东•宫”系列龙纹的使用完全不同,谭玉燕服装中的龙形纹样色彩面积呈现 
区域状的分布,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相较于图61的龙纹更加明显,图案的整 体感觉更接近于现代装饰的特征,极富趣味性。图68-69, VIVIENNE TAM谭玉燕 2015年春夏发布会中,服饰图案使用了植物类题材中的“岁寒三友”纹样,白色镂 空的服装面料结合颜色清新自然、图案构成简单直接的服饰图案,加上领口使用了 明代直立领的结构造型,使得整件衣服带给人轻快、亮丽、时尚的直观感受,又极 富东方服饰意蕴。
 
图58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图65
 
 
图68-69VIVIENNE TAM谭玉燕2015年春夏系列
每一位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根据自己的理解 运用擅长的方式将中国传统纹样巧妙的运用在服饰之中,不同的工艺和面料相互结 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蕴含明代马面裙服饰文化内涵的现代服装款式,使得传统 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两种风格相结合、转换,呈现出美妙的设计效果。
4.3. 2当代汉服设计中明代马面裙纹样的创新应用分析
如今21世纪,新媒体等各种网络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不同类 型的文化可接触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类新兴文化乘着“国风”的潮流逐渐 形成自己的时尚圈,如“汉服圈”、“二次元世界”等。汉服风尚的流行,促使许 多中国古代服饰慢慢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着装中。马面裙作为明代女性服饰中的代表 款式之一,其独特的造型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同样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的着装搭 配中。为了适应现代服饰的发展潮流,马面裙的色彩、纹样等也随着人们的审美趣 味不断改变。明代传统马面裙的裙禰纹样,通常是以带状的形式体现在马面裙的中 间位置(膝盖部位)以及裙子的下摆部位,组合方式为双禰式、单禰式以及多禰式 (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二章马面裙的概述中已经详细介绍,不进行过多的赘述),无 论是何种构成方式,裙禰的纹样始终脱离不开整齐的“带状” O
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中,设计师打破传统裙禰纹样的带状分布,图案的变化 的组合不再拘泥于一条宽窄均匀的框里,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把图 案做了延伸和舒展,增加了服装的视觉效果。例如,国风汉服品牌一竺风汉服记 (如图70),在一款明制马面裙的图案设计中,将原本带状的底禰纹样,进行创新 设计,以如意头的造型为框架,里面填充纹样,结合红色暗花的裙底色,使得服装 的款式变得俏丽、可爱。在图71中,设计师打破传统,将原本从下至上的图案排列 变成从上至下,图案的造型散开、不规则排列,图案的元素剔除了局部小的纹样, 简化图案的框架,以“整”为主,利用裙子深色、没有纹样装饰的带状底边作为过 渡和衔接,使得裙子的整体造型有粗有细,主次分明。图72中,裙子的图案以主体 图案为主,周围添加对比色较强的小图案,以放射状的方式分布在裙子上(图73), 裙子颜色是从下至上、由浅至深的渐变效果。抽象飘逸的图案结合梦幻、灵动的渐 变蓝色,再加上垂感较好的柔软面料,裙子的造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同颜色纹 样的使用,同样增加了裙子的层次感。
 
图70 图71 图72 图73
图70-73分别来自于国风汉服品牌:色风汉服记、十三余、南七子汉服馆
4. 4小结:
本章内容在探究明代马面裙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中,将此分 为了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二是当代汉 服设计中明代马面裙纹样的创新应用分析。对于第一小节“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服 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笔者作出以下说明:明代马面裙中的纹样所属题材的 来源传承了历代以来的精华,是属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下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 开每一时期人们对于服饰纹样之美的追求。以上举例分析虽然无法严格判定设计师 们的灵感来源完全是明代马面裙的纹样,但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学习和认识更多当 代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创新设计的方式。对于此部分内容的不足,将在第5 章创新应用实践部分,笔者利用明代马面裙的纹样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
通过以上对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其目的在于 可以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实现弘扬马面裙文化内涵、探究中华服饰之美。凡是以中 国的传统元素为设计来源的时装,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要抓住某一元素的灵 魂、内在含义来完成设计,不要只是以为简单的平移,照搬,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 服饰文化的底蕴,让传统服饰文化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第5章创新设计应用实践
明代马面裙展示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其精致华美的外在美,它本身也隐藏着丰厚 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对现代 人们的着装选择和喜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服装的设计中注入中国传统文 化的理念,对加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第二、三章的内 容对明代马面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分析了明 代马面裙的美学特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对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装设 计的创新结合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对明代马面裙的研究,深入挖掘了明代马面裙 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寓意和美学特征,分析梳理了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 式,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的方式进行创新应用实践的探究。
5.1设计思路的阐述
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相互融合,既要保留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又 要利用现代服装设计的方式将其传承下去,确保创新设计后的服装符合现代人们的 审美需求,做到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共同平衡。因此,对于创新应用实践部分的设计 思路为:利用明代马面裙的结构特征和纹样并结合现代符合人们审美标准和流行趋 势,兼顾创新和传承的共同平衡,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
5.2设计说明
(1.)系列名称:《零》。零,既是万物的开始又是万物的结束,象征无限的可能、 无限的创造力,同时又代表了虚无缥缈,万物皆空。以此为系列的主题名称,寓意 可以为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反思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服饰艺术,其蕴含的 文化内涵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于它的钻研探究可以为当代服 装的创新设计带来无限的灵感启发。
(2.)灵感来源。本系列服装整体款式的灵感来源主要取自明代马面裙的结构特 征。尝试利用马面褶进行了裙装、裤装以及上衣的创新设计应用。服装纹样图案的 灵感来源为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华氏墓葬中出土的“凤穿牡丹织金裙、凤舞山花缎织 金禰单裙”的裙禰纹样(图74-76)o其裙禰纹样的题材主要有铃铎、梅花、羽葆、
 
盘长等。以此为基础,通过变形、夸张、对称等方式对裙禰纹样进行二次创新设计, 结合整体的款式造型体现在本系列的服装设计中。
 
图75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纹样 图76凤舞山花缎织金襦单裙纹样
(3.)色彩构成。整体的服装色调以黑为主,图案颜色为白色。在中国古代服 饰中,黑色是较为尊贵的颜色。如“玄衣熏裳”中,“玄衣”就是指的黑色。黑色的 象征意义在我过古代服饰中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代表着中国的哲学智慧,蕴 含着儒家思想的奥秘,同时还代表着遥远宇宙好的神秘莫测。
黑色的服装为整体与做作为点缀的白色刺绣图案形成鲜明对比,感官上给人较 为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黑与白是中国传统色彩搭配中较为经典的一组配色,最为 简洁的两个色彩,却象征着两种概念的极致,彼此相互对立、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却又有着难以描述的共性,以这两种颜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同时以不同质感的面 料使得黑色的层次增加,整体配色呈现出一种神秘、亦幻亦真的神秘意蕴。
(4.)面料选择。服装面料的选择以棉麻为主,如下图77,面料为棉麻手工剪 花布,其中棉的成分为65%,麻的成分为35%,比全棉的面料多了一些质感和手感; 比全麻的面料更加柔软亲肤,加上浮于面料表面的须穗细节,增加了面料的层次感。 辅助面料选择的原则以富有肌理感的面料为主,如图78为立体颗粒提花面料,面料 表面有不规则的颗粒肌理。图79为立体提花面料,面料表面有浮雕岩石树皮纹肌理。 整体面料的质感较强,厚度适中,容易塑形。
 
 
图77 图78 图79
(5.)装饰工艺。整体服装使用的工艺除了有刺绣之外,还以棉线的线迹来表 现服装中的纹样装饰。如下图80-82,手工缝制的纹样和装饰线相对刺绣图案来说更 加自然,线迹的疏密有致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改变,既可以凸显装饰纹样,表现出的 装饰效果又不会太呆板。
另外一种装饰工艺使用的是“填棉贴布绣”。将预先设计好的图案进行切割,根 据图案的面积大小和需求填充棉花等填充材料,最后在图案的轮廓边缘使用小包针 的方式进行缝缀。此类工艺的目的是在触感和视觉效果两个方面同时满足立体效果, 丰富服装款式的变化。
 
图80
 
 
 
图81 图82
图80-82为笔者手缝装饰图案
 
5.3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
款式1:服饰图案的灵感来源为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中的裙禰纹样(如图83)0 此款图案的题材为明代的八吉祥纹样。在明代,八吉祥纹样的组成主要为佛教的法 器与其他纹样相互组成的纹样,例如常与铃铎、羽葆或是杂宝纹相互组合构成图案。 这种类型的图案主要以二方连续的方式排列,不同题材的元素可以相互组合产生各 式各样的图案,纹样注重写意,变形幅度很大,更具图案的装饰美感,尤其是在纹 样的构成中有许多神秘的圆形、椭圆形的波点,还有圆圈和螺旋纹。
 
图83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裙禰纹样
 
对于二方连续循环纹样的使用,笔者选择提取其中的一个单循环,通过对图案 间接使用的方式,将其拆分与其他的元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图案纹样。可以根据服 装款式的需求灵活改变图案的大小和组合方式。如图84,将裙禰纹样中一个单循环 的题材进行简化处理,并根据主体图案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其他元素来丰富图案的变 化。
 
如图85,上衣的款式为平驳领假两件外套。整件衣服以宽松舒适为为主,上衣 肩部采用落肩袖,腰部和下摆分别有抽绳设计,袖子造型采用夸张的“茧形”,袖口 有束口。半身裙采用马面裙的形制,延续了“A”型马面裙的廓形特征。整体造型保留 了马面裙的特征,但在结构上有所变化。裙门并非为前后开合样式,考虑现代服装 穿着的问题,仅保留了前裙门开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并未影响裙子整体的外观,穿 着起来更加方便。
 
图85款1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笔者绘制)
 
 
款式2:如图86,上衣肩部的纹样设计来源于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禰纹样,上衣 后背和连衣裙胸前的纹样设计来源于凤舞山花缎织金禰单裙的裙禰纹样。如图87, 上衣的款式为休闲外套,腰部和袖子的前中有抽绳设计。内搭为高领的连衣裙款式, 连衣裙自刀背缝的结构加入马面褶的元素,整个后片与前片的造型结构设计灵感均 来自于马面裙,连衣裙整体廓形为“A”型。考虑服装的多功能搭配,在连衣裙的外 部增加了一款无袖围系式的外坎,其造型设计延续了连衣裙的款式特征。
 
 
款式3:如图88,最外层坎肩的图案设计是将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禰纹样和凤舞山 花缎织金禰单裙裙禰纹样的元素进行提炼、简化共同构成。裤子的图案来源于凤舞 山花缎织金禰单裙的裙禰纹样(图89),图案主要以方胜盘长、圆点和圆圈组成。如 图90,上衣的左右两片采用的是不规则设计,加上外坎,丰富了上半身着装的层次 变化。裤子的款式设计来源于马面裙,在前中加入折徊的设计,侧缝没有打褶的位 置则加入了图案设计。
 
款式4:如图91,上衣的纹样设计来源于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禰纹样中的羽葆图案。 如图92,上衣的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马面裙,上衣后背中间位置为“马面”样式, 整个上衣自胸围线位置分裁,下半部分为一片式(包含前片和后片)。“马面”的造 型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造型,衣服的廓形为“A”型,袖子在中间位置分开裁剪形成 两段式,丰富上衣款式的变化。半裙的款式设计来源于马面裙,同款1 一样,裙门 仅在前片可以自由离合。
 
 
 
图91凤穿牡丹织金裙裙福纹样中的羽葆图案(笔者绘制)
 
 
 
图92款4服装效果图及款式图(笔者绘制)
 
 
5.4成衣及服装细节展示
图93成衣展示(正面)
图94成衣展示(背面)
 
 
 
 
 
 
 
 
 
 
 
 
 
 
 
 
 
 
 
 
 
 
 
 
 
 
 
 
 
 
 
 
 
 
 
 
 
图96款2成衣细节展示
 
 
 
 
 
图97款3成衣细节展示
图98款4成衣细节展示
 
 
 
 
 
 
 
 
 
 
 
 
 
 
 
 
 
 
 
 
 
 
 
 
 
 
 
 
 
 
第6章结论
本文以明代服饰文化为文献基础,借助相关出土实物资料对明代马面裙进行了 分析,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文献资料、博物馆图片资料和明代马面裙的发 掘简报等,对明代马面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案例分析了明 代马面裙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创新设计的尝试。通过研究分析,将 得出的结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厘清了马面裙的概念,梳理了马面裙的定义来源和它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得出了 “马面” 一词的来源,“马面” 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为宋代,然而在明代这一 词语才被使用在服饰之中。但是马面裙这类裙装的结构早在宋辽时期就已经出现, 相比于它名称的命名,马面裙的结构反而出现的更早。
第二,依据大量出土马面裙实物样本资料的分析和统计对明代马面裙进行了分 类。根据马面裙的裙禰装饰,将马面裙分为了无禰裙和有禰裙两大类。数据分析得 出:有禰裙的数量居多,几乎覆盖了明代的各个时期,其款式变化丰富,深受明代 女性的喜爱。
第三,探究了明代马面裙的多种搭配方式。分析得知:明代上衣无论是长款和 短款都可以搭配马面裙,这其中也可以根据上衣长短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有裙禰纹 样的马面裙,也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女性对于服装搭配细节的把握和追求。
第四,通过明代马面裙的款式特征、色彩以及纹样等方面对明代马面裙所蕴含 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的探究。分析得出:
1.依据明代马面裙腰两侧马面褶分布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了上窄下宽的“A” 廓形马面裙和上下等宽的“H”廓形马面裙。马面裙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 它的裙片结构和折徊结构。由大量的马面裙实物资料得出,明代马面裙的裙片结构 多以两片相搭重叠共腰组成,且每一片皆由三幅半的面料拼接而成,其折徊结构主 要指马面褶的打褶方式。明代马面裙的打褶方式为合抱褶,褶的数量变化根据人们 的穿着和喜好要求主要分为了三对三、四对四、五对五、六对六、八对八等,褶的 数量越多,裙子的造型就会越夸张。对于褶数量多少的使用,依然受制于面料幅宽、 穿着者的身型和尺寸的要求。
第6章结论
2.根据明代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和实物资料两个方面探究了明代马面裙的色彩 和纹样,在对实物资料的色彩分析中可以得出明代马面裙的配色主要分为同类色搭 配和对比色搭配。例如,在明代中后期,由于僭越风气的影响,亮丽鲜艳的对比色 系搭配使用较多,如红蓝色、红绿色的使用。
3.除此之外,针对马面裙纹样也做了细致的研究,明代马面裙的纹样题材较为 丰富,涵盖了动物类、花草果木类、人物形象类、器物类和自然现象五大类,每一 类题材的纹样又可以相互结合构成新的纹样,凡是马面裙上的纹样图案,都传达了 明代人们对于吉祥祝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基本特点。同时还发现,马面裙 图案的构成形式主要以具象表现形式、抽象表现形式和具象、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 为主。
第五,依据不同的应用案例,分析了马面裙的结构特征和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传承和发展的体现,概述了明代马面裙的结构特征和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可 行性。
第六,在创新实践部分,笔者结合自己所学习研究的专业,以明代马面裙的结 构特征和纹样为设计灵感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将明代马面裙的结构与现代服饰的 款式相结合,对明代马面裙的纹样进行提炼、重组和二次设计,使得服装在更具实 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传达出明代马面裙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期待以此种方式对 我国当代服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源,对我国传统服饰艺术的传承资源永续贡献 一份力量。
本课题对于明代马面裙的探索和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和具体,在书籍文献资料、 图像、实物资料的分析方面尚存不足,在对整理出的96件明代马面裙的实物研究中, 有极个别的样本暂未说清,期待日后有更多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补充。
明代马面裙所呈现的服饰之美,无论是纹样美、色彩美,对当代服装设计师来 说都具有借鉴意义,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服饰文化一则表达了时世韵态,再则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时尚世界。如今,处在 国家发展迅速、构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阶段,中国传统服饰所体现的文化和精神 内涵更是值得当代艺术工作者和设计师不断进行挖掘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岀版社,2011.
[2]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文物岀版社.北京:2001年版.
⑶ 王熹.明代服饰研究[M].北京:中华书店,2013. [10],
[4]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岀版社,2009.
[5]商传.明代文化史[M].上海:东方岀版中心,2007:163.
[6]黄能馥.《中国服饰史》[M],北京,中国纺织岀版社.2007年,第230页.
[7](明)叶梦珠.《阅世编》[M],《明清笔记丛书》,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 1981 年.
[8](清)朱舜水.《朱氏舜水谈绮》[M],《上海文献丛书》,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1988年.
[9]曹雪,王群山.《从开衩旋裳到罗裾撷芳一一马面裙的发展过程》[J],《艺术与设计(理 论)》,2016-10-15, NO.139,第 108-109 页.
[10]李红梅.《明清马面裙的形制结构与制作工艺》[A],《服装技术纺织导报纸》,2016-11, 第 119-120 页.
[11]柳小菊.《马面裙的款式结构研究》[A].万方数据,2019,第91页.
[12]高冰清.《凤尾裙小考》[A].故宫博物院刊,2015,第141-146页.
[13]杨楠.明代笔记中女性裙装窥管.[J].武汉:湖北大学,文学院,430062
[14](宋).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1987年,H^一卷.
[15](明)刘若愚:《明宫史》[M], 1987年冯宝林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岀版社,1994。 年岀版.
[16](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中华书局,1991年.
[17]孟晖.《开衩之裙》[DB/OL], 2012年,《东方早报网》网站“艺术评论”栏目,
http://www.dfdailv.com/html/8759/2012/5/7/787301.shtml,最后_次查阅在 2021 年 4 月 9 日
[18](清).吴允嘉.《天水冰山录》[M].商务印书馆,1937年.
[19]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6 (9): 1-15.
[20]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森森庄明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3 (11): 36-49.
[21]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2 (3): 66-77.
参考文献
[22]盐池县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冯记圈明墓》[M].北京; 科学岀版社,2010.
[23]丁奕涵.《晚清民初马面裙的制作工艺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3-12-01, 第17页.
[24](明)明太祖实录:卷3[M].洪武年(1386).
[25](明)舆服志三[a].明史:卷57[M],中华书局,1974.
[26](明)李善长.服舍违式[a].明律集解附例:卷12 [M].光绪戊申年重刊本,1903.
[27](明)李乐.续见闻杂志:卷10[M],
[28](明)沈德符.士大夫华整:卷12[a].
[29](明)叶梦珠.《阅世编》[M].明清笔记丛书》,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1981 年.
[30](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82: 1177, 2144, 2394.
[31]范濂《云间据目抄》,岀版社不详,1928年.
[32](英)贡布里希著,杨思梁、徐一维译《秩序感一一装饰艺术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 岀版社,1987年,第386页.
明代墓葬发掘简报/报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M].北京;文物岀 版社,1990.
[2]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南苇子坑明代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1964 (11): 45-50.
[3]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织绣卷[M].北京;北 京岀版社,2001.
[4]武进市博物馆.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J].东南文化,1999 (2): 28-36.
[5]江阴市博物馆.江苏江阴明代薛氏家族墓[J].文物,2008 (1): 35-42.
[6]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夫妇合葬墓[J].文物,1982 (8): 16-30.
⑺贵州省博物馆:刘恩元.《贵州思南明代张守宗夫妇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2 (8): 29-36.
[8]江苏省淮安县博物馆.《淮安明代王镇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7 (3): 1-15.
[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明代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
(2): 19-34.
[10]嘉兴博物馆:吴海红.《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J].东南文化,2009 (2): 56-
32.
[1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黄文宽.《戴缙夫妇墓清理报道》[J].考古学报,1957 (3):
106-118, 155-160.
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M].北京;北京燕山岀版社,1990.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jiaoyuxue/8577.html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 ――以零浪费设计为例

下一篇:基于感性工学的唐代宝相花纹在国潮服装 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