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理论意义 2
1.2.3现实意义 2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 . 3 . 1 宝相花研究背景 2
1.3.2 感性工学在服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3
1.3.3“国潮”研究现状 4
1 . 3 . 4 当前研究的不足 4
1 .4 研究内容与框架 5
1.4.1研究内容 5
1.4.2研究框架 7
1 .5 主要研究方法 8
1 . 6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8
1.6.1研究重点 8
1 .6.2 创新点 9
第 2 章 唐代宝相花纹样样本筛选与纹样再设计 10
2.1宝相花纹概述 10
2.1.1唐代宝相花纹单元花瓣基本类型 10
2.1.2唐代宝相花纹基本结构 11
2.1.3宝相花纹造型 11
2.1.4宝相花纹主要应用形式 12
2.2 唐代宝相花样本选取与纹样再设计 13
2.2.1宝相花纹样典型样本筛选 13
2.2.2 宝相花纹样再设计 14
2.2.3 新纹样筛选 17
2.3 本章小结 19
第 3 章 “国潮”服装概述及分析 20
3.1“国潮”文化发展基本概述 20
3.2“国潮”服装设计要素调研 22
3.2.1调研准备 22
3.2.2 问卷题目设置 22
3.2.3 问卷回收与分析 22
3.3 本章小节 25
第 4 章 “国潮”图案应用方式研究 26
4.1 研究准备 26
4.1.1研究思路 26
4.1.2 研究方法概述 26
4.1.3 数据收集样本选择 27
4.1.4 资料收集与处理 28
4.2 研究过程 28
4.2.1 编码与范畴提炼 28
4.2.2 理论饱和度检验 31
4.3 结果与分析 31
4.3.1 理论模型与路径构建 31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
4.3.3图案设计与内在情感、外在价值探讨 34
4.3.4主范畴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35
4.4 本章小结 36
第 5 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计方式量化研究 37
5.1 实验准备 37
5.1.1 实验用刺激图制作 38
5.1.2SD语义差异法问卷设计 40
5.1.3实验用形容词对的选取 41
5.1.4问卷设计 41
5.2研究过程与分析 42
5.2.1基本数据分析 42
5.2.2信度与效度分析 43
5.2.3刺激图“国潮风格”感知整体评价 43
5.2.4因子分析 45
5.2.5回归分析 46
5.2.6数量化一类理论与多元回归分析 48
5 . 3 分析汇总 54
5.4 本章小结 55
第6章 设计实践 56
6.1设计说明 56
6.2设计过程 58
6.2.1图案设计 58
6.2.2色彩搭配 59
6.2.3款式设计 59
6.2.4图案应用方式 61
6.2.5面料选取 62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3
7.1研究结论 63
7.2研究展望 65
参考文献 67
附录 1 唐代宝相花典型纹样问卷调研 71
附录 2 再设计宝相花样本问卷调研 82
附录 3 国潮设计元素调研 94
附录 4 再设计宝相花服装刺激图调研 98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15
致谢 116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布,“文化创新设计”渗透于各个 产业领域,中国传统图案也迎来了在现代设计中新的发展契机。中国传统图案记 载着人类对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等历史的记载, 它犹如一部精彩的历史图集 诉说着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图案的一个优秀代表,宝相花纹样有 着独特的装饰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各个时期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 吉祥寓意,经过一代代的传承逐渐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图案艺术,随着“国潮” 的兴起,宝相花纹也逐渐成为“国潮”设计中较为关注的题材,在研究传统纹样 如何以新的设计内涵、设计形式、风格特征呈现于“国潮”类产品的研究中,具 有一定的代表性。
纵观近现代以来对宝相花(亦称宝花)纹样的研究往往是从其考古学、文化影 响、吉祥寓意、社会因素等角度出发,研究其某一时间段的纹样种类以及变化或 者其他因素对纹样的影响来入手,但是从量化分析角度对宝相花纹样以及其在服 装上应用的文章却有所欠缺。然而目前国潮品牌的设计师进行服装在设计时对于 目标人群的心理需求,性别,风格需求等往往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理解、设计, 甚至在宝相花纹样的设计中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 套系统的结合消费者内心感性化要素的基础上将国潮服装设计方法通过量化处 理为一种可执行的参考规律来辅助设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论文依据感性工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的模式, 研究宝相花 纹创新设计形式应用于服装上的“国潮风格”感知,以期获取再设计宝相花纹“国 潮”服装设计方案(参数)与感性心理词汇间的关联性,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宝 相花再设计纹样在“国潮”服装中的设计规律,为设计师提供针对不同设计诉求
的参考。
1.2.2理论意义
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将图案类服装的感性特征进行合理量化收集,从而 使感性化的服装“感觉”有了对应的理性数值。找到服装感觉变化的“动因”, 并把这个“动因”分解,进行归纳梳理,从而得到一套将传统宝相花纹进行再设 计的国潮服装的设计参考方案,对传统纹样如何以更为客观与科学的方法进行设 计创新或具有参考意义。
1.2.3现实意义
借助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再设计的宝相花纹在国潮服装中的应用,分析 整理一套具体的设计规律,可以帮助设计师整理设计思路,提供设计辅助,运用感 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变生产者优先为消费者优先,科学评估消费者的审美及 个性需求,实现产品的精准定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宝相花研究背景
陈振旺在《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1]一文中基于隋及唐前期这一 时间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当时的莫高窟藻井绘制、图案类型、 造型演化进行专题研究,重点探析宝相花纹、石榴纹、忍冬纹等纹样的来源、类 型及其发展脉络。常沙娜编著的《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2],对敦煌石窟中的建 筑、壁画、彩塑各类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不同历史时间排序,完整呈现 了历代敦煌装饰图案的风貌。书中展示的不同时代三百余幅敦煌石窟装饰纹样, 其中包含了在建筑藻井、织物服饰和边饰中频频出现的宝相花纹。田自秉、吴淑 生、田青编著的《中国纹样史》[3],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整理了中国不同历史 阶段典型的装饰纹样的产生和变化,在隋唐流行纹样章节中,对宝相花纹样的形态 构成和组合方式进行了详尽剖析,归纳了出现在各类载体上的宝相花纹。
此外还有郑军的《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4]、从惠珠的《中国吉祥图案 释义》[5]、姚元龙的《吉祥图案资料》[6]都以简洁生动的图像对各个历史时期各 类载体上的宝相花纹进行汇总归类,展现了诸多精美的宝相花纹图像资料。
近几年来的学位论文中,李翎洁的《唐代宝相花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 新应用研究》[7],张议丹的《唐代宝相花纹样研究及在视觉设计中的表现》[8],陈茜 的《基于传统色彩观的宝相花纹样配色研究》[9],肖霄的《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 染织纹样设计》[10],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在探析宝相花纹的形式特征和精神内涵的 基础上,以自身专业角度或结合跨学科角度研究宝相花纹的创新应用,让更多人对 宝相花纹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多的认识理解。
1.3.2 感性工学在服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的结合技术,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近些年 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应用在服装领域的研究中。其中很多国外研究者较早的利 用感性工学在服装领域展开研究,Ogata Yuki等人[11]利用感性工学结合遗传算 法,开发了一套实现用户交互需求的服装设计与推荐系统;Michele Santos等人[12] 结合感性工学,利用粗糙集模型开发了一套允许设计师、消费者、生产商共同参 与工装设计的支援系统;KweonSA等人[13]针对不同性别群体,对不同材质的睡 衣面料手感进行感性评价研究,得出男性与女性消费者对面料手感评价的差异与 喜好倾向。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展开了感性工学在服装领域的研究。东华大学 的陈文勤[14]利用感性工学里的多元尺度法对初始服装样本进行相似度分析,再通 过专家访谈和眼部跟踪实验提取最能影响服装风格的部件,在收集能描述文章样 本的形容词后通过语义差异法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数量化I类分析,最终得出决 策模型,并给出可视化软件系统。王莹等人[15]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学生装的方 法,对学生装诉求的几次分层感性分析方法。施建平、朱佳妮应用感性工学原理 对条纹针织服装与消费者感性心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条纹设计元素与 针织服装风格的感性关系参考;赵莹等人[16]中通过收集文胸款式要素和相应的感 性形容词,运用语义差异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究青年女性对不同文胸款式的感性认 知与评价。
1.3.3“国潮”研究现状
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国潮”的关注度上涨了 528%[18],中国 消费者对“国潮文化”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和热度上涨 128%。“国潮”现象是中 国当代年轻人审美表现和文化生态;在福布斯发布的作者为 Lauran Hallanan 的 一篇文中“5 Chinese Marketing Terms You Must Know In 2020”中,更是直接称 之为"Guochao"从侧面反映出这是完全可独立于欧美“潮”文化的自有体系。
刘梦汝[19]通过分析欧美、日本、中国三个地域潮牌设计的起源和现状找到中 外潮牌的共性和差异,通过结合中外潮牌的文化背景、市场环境、设计师与潮牌 服装的设计要素来找到国潮牌的发展方向。王晓川、罗露平在2021年发表的《“国 潮”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机制研究》[20]中为探究“国潮”现象的内在机理,基于 Z 时代消费者视角,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该研究表明民族文化自 信和时尚文化倾向对消费认同会产生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优秀的文化内涵是赢 得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且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设计才能真正发 挥出优秀文化内涵对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姚林青在《“国潮”热何以形成》[21] 一文中通过对中国的制造业、国人消费能力、文化自信、政府、媒体、企业角度 来阐述“国潮”发展的原因。在“国潮”品牌发展方面,由李艳等人[22]通过个案 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当下“国潮”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剖析,探求 “国潮”品牌兴起的原因。杨硕、刘卫东[23]通过分析李宁、太平鸟等国产服装品 牌引领“国潮”时尚强势回归的实例,从服装设计角度分析近年来“国潮”的发 展,并探究下一阶段中国潮牌的发展趋势。
1.3.4 当前研究的不足
对以往感性工学和服装产品设计的参考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市场上对 产品的感性研究逐渐增多,但很多产品的感性设计并没有深入的挖掘。特别是服 装的感性研究深入度不够,一些针对传统纹样在服装上的设计也只是停留在对纹 样的梳理以及运用一些设计方法再创新,很少有将设计方法通过量化处理为一种 可执行的参考规律来辅助设计。
综上,本论文从感性工学的基本理论出发, 采用定量分析的模式,探讨消费者 对国潮服装的感性认知与再设计的宝相花纹国潮服装的匹配关系,总结再设计宝 相花纹样在“国潮”服装设计中的规律,以期获取其设计方式与感性心理词汇间 的关联性。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感性工学的方法研究宝相花纹创新设计形式应用于服装上的“国潮 风格”感知,总结宝相花纹再设计纹样在“国潮”服装设计中的规律。是当下年 轻群体内心的文化自信、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也是国人对“东方美 学”和“中国设计哲学”的新思考,文章对传统纹样如何以更为客观与科学方法 进行设计创新或具有参考意义。现将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针对唐代宝相花纹进行大量文献查阅,影视资料、历史书籍、博物 馆的考察以及专家访谈之后,梳理出唐代宝相花纹的概况、单元花瓣类型、纹样 整体结构、纹样造型,应用方式等内容,将唐代宝相花纹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在收集大量传统唐代宝相花纹样的基础上,利用总结出的纹样特征进行传统纹样 的归类与筛选,确保每一类别都有相应典型的传统纹样图片。通过问卷调研从这 些典型纹样中筛选出大众喜爱的前 5张纹样,这五张纹样具备了既是典型的也是 被现代人所接受的特征。从这5张纹样中提取单元设计要素,结合现代平面构成 原理中形与形的组合构成方式与传统宝相花造型规律,设计出宝相花纹创新图 形,再通过问卷调研进行新图形的筛选,筛选出依然具有宝相花神韵并且也是大 众所喜爱的再设计图形。
第二部分对国潮服装的发展进行概述,并对“国潮”服装各设计要素进行调 研并排序。根据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 20名 90-00 后喜爱国潮服装的消费者进 行访谈和数据分析,构建了基于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类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 模型,通过分析从而总结“国潮”类服装图案的设计规律,为下一章节感性工学 的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为全文重点,本部分将第2 章设计并筛选出的再设计宝相花样结合 第 4 章依据扎根理论得出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模型,以此为基础完成再设计 宝相花纹“国潮”服装的设计方案,再根据对宝相花纹与国潮服装的调研进行感 性词汇的收集,利用焦点小组与专家访谈对感性词汇进行筛选,之后基于感性工 学理论,通过SD语义差异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将设计方案与感性词汇进行映射, 回收问卷得到实验原数据,再对原数据进行查验后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数量化一类理论分析,从而将设计方法通过量化处理为一种可执行的参考规律来 辅助设计。
1.4.2 研究框架
确定研究目标
制定研究计划
具体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
图 1 研究路线图
1.5 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唐代宝相花纹样起源、 发展、结构形态、应用方式等要点,进而为文章后续的探究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 储备。
2、 定量分析法
通过语义差异法设计问卷,再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 分析、数量化一类理论等定量分析,从而获取设计要素与特定消费群体的感知之 间的关系。
3、 定性分析法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精确以及整体的探究国潮爱好者对于国潮 服装图案的应用形式,运用扎根理论对特定消费群体对与国潮服装图案的应用建 议进行逐级编码,并构建基于国潮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扎根理 论模型,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4、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将工学研究方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即将感性工学的研
究方法应用于传统纹样在“国潮”服装中的创新设计感知评价中,更加科学的探 究再设计宝相花纹在当今“国潮”服装上的应用形式。
1.6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1.6.1研究重点
1、 对唐代宝相花种类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比对,整理出每一类别典型性纹样, 以此为宝相花纹的再设计做好铺垫。
2、 利用扎根理论来分析归纳目前消费者内心喜好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 且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研究路径的合理性。
3、 利用感性工学理论将最终设计方案通过量化处理为一种可执行的参考规律。
1.6.2 创新点
1、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将扎根理论、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应用在服装设计上,更 加科学的探究再设计宝相花纹在当今“国潮”服装上的应用形式。 2、本次论文不仅涉及宝相花纹的再设计,还将其如何结合服装进行了具体实验, 从而得到纹样从设计再到应用的参考方法。
第 2 章 唐代宝相花纹样样本筛选与纹样再设计
2.1 宝相花纹概述
“宝相” 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献中已出现,诗文总集《昭明文 选》卷第五十九中提到,“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竟。……周易曰:风行水上涣。 金资宝相,永籍闲安;……金资宝相;袁本、茶陵本“资”做“姿”是也[24]。”
“金资宝相”即以形容佛容庄严的尊称。随着魏晋之后佛教盛行以及隋唐时期外 来文化涌入中国,出现了大量莲花纹与几何纹组合运用,可以说是后来宝相花纹 样的雏形[25]。初唐其型制已基本成型,该时期莫高窟藻井图案中出现了少数井心 图案,或可类为宝相花的母体纹[26]。至唐中后期时,该类型纹样逐渐发展成为取 材于荷花、牡丹、芍药等花瓣,甚至和一些外来植物——如来自地中海区域的忍 冬和卷草,以层叠、雍容华贵的组合花形出现,以及包括盛栽于中亚地区的葡萄 和石榴纹样等,组合纹样寓意“富贵”、“宝器”之意,普遍出现于不止于佛教 用途的织物、服饰、金银器和陶瓷品中。
赵丰教授是近代研究中对宝相花纹样做出了相对全面解释的学者,他认为该 纹样类型是“唐代对团窠花卉图案的一种称呼”,是“具有想像性质的多种花卉 因素的综合型图案,花叶交融,虚实结合,花蕾相间,正侧相叠”,具有兼容并 蓄和中外文化交流意义的艺术形式[27]。虽宋代时《营造法式》仍有将“宝相花” 作为一种团花图案与牡丹芍药并列,但该类纹样复杂多样,几乎不能用某类花朵 名称来概括[28]。所以,今天所称“宝相花”多指描绘具有特定组织结构与形式、 且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的团窠图案,其中以唐代最具代表性。在现代也被广泛应 用于平面海报、视觉传达、产品包装等设计领域[29]。
2.1.1唐代宝相花纹单元花瓣基本类型
唐代宝相花纹单元花瓣基本类型包括“侧卷瓣”、“对勾瓣”、“云曲瓣”。 “侧卷瓣”又称为桃形瓣,瓣外形如桃子,剖面似未开之花蕾,多由两个忍冬纹相 向合并而成,也常见以忍冬叶和莲花瓣所构成[33],二者皆被认为是佛教的圣洁之 物,此类纹样在唐早期出现频率较高。“对勾瓣”又称之为云头瓣,其造型或源 起于如意的柄首,常作以联结纹样出现,也或与侧卷瓣和云曲瓣上链接组合,形成 心形对勾瓣、三瓣对勾瓣、五瓣对勾瓣,唐后期逐渐演变为圆形球状花瓣。“云 曲瓣”则吸收了牡丹纹样花瓣特征,虽唐初期牡丹纹为正面花头,后期则对牡丹 花瓣抽象变异处理,但仍保留了牡丹花瓣独特的云曲叠晕造型精髓[33]。
2.1.2 唐代宝相花纹基本结构
“十”字结构是唐代宝相花的基准结构,后在此基础上,四十五度旋转后,由 四为八形成“米”字八瓣,发展为“米”字结构或圆形辐射结构。其中,显性对 角线与隐性中心“十”字结合而成“米”字格结构在当时的佛教图案藻井中最为 常见[33]。圆形辐射结构也是以十字、米字结构发展而来,多种纹样混合覆加后, 逐渐演变为从中心向外缘层层扩展的圆形或拟正圆形辐射状结构。
2.1.3 宝相花纹造型
通过文献整理,目前研究中多将宝相花纹造型分为“瓣式宝相花”、“团式 宝相花”、“花朵式宝相花”三大类,其中团式又分为“满地式”、“空地式” 两种。
“瓣式宝相花”,也有研究称其为称“瑞花”,出现于唐代一种织锦中。纹 样形似雪花,取“瑞雪兆丰年”之寓意[34], 该纹样外层单元花瓣形式相同,单元 瓣似雪花的单元结构,两瓣之间不相倚,由作为联结纹样的“对勾瓣”在单元花 瓣底部连接,整体花型呈放射状对称形式[35],有时也会出现其他样式花瓣形穿插 与两个单元花瓣间。
“团式宝相花”则是由忍冬纹、莲纹的桃形瓣、勾卷瓣、云曲瓣等元素组合 而成具有抽象花形的组合式宝相花纹样,几乎见于整个唐代。其特点为左右两个 单元花瓣相倚且无明显间隙,相同的单元花瓣重复排列呈团状,像绽放开来的层层 花瓣。其中团式“空地式”指花心和外层花瓣内外两层间留有空地,花心与花瓣 层次分明可辩,如图 2中“空地式”花心区域为云曲瓣构成的“米”字型小花, 其外层为明显留白区域;再外层依次为:如意对勾瓣、云曲瓣、忍冬和莲纹组成 的桃形瓣等逐层向外延展。团式“满地式”虽然中心花朵也多由云曲瓣构成,外 层花瓣则多由忍冬纹构成的桃形或勾卷瓣组成,但最主要特征是花心和外层花瓣 层层勾连,连接在一起,层间不留有空隙[33]。
“花朵式宝相花”多由偏写实的花朵组成,构图满密,整体造型中间为一个 正视大莲盘,外层以写实的半侧式花朵联成[33],其造型中心平面、外层四周立体, 但仍遵循由中心向外层的放射式结构,此种类型多见于唐中晚期(见图 2)。
纹样造型 图案 载体 图片出处
唐代金银器中 装衍 中国历代宝相花
纹应术P17
团式 空赋 初唐敦煌
第324窟藻井宝
相松 中国图案大系
P546
团式 敝式 永主墓5^. 边饰纹样 (^jd706^) 中国历代宝相花 纹艇术P66
• 咖59産藻井 中国历代宝相花 纹瞪术P46
图 2 唐代传统宝相花纹造型分类示意
2.1.4 宝相花纹主要应用形式
宝相花纹样在唐代的广受欢迎, 使得它在纷繁的工艺载体上全面开花, 衍生 出了众多的应用形式。 归纳起来其应用形式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四种, 即单独适 合纹、二方连续纹和四方连续纹以及八出环绕。
2.1.4.1单独适合
单独适合的宝相纹多出现在各类器物和建筑上的盖顶中央, 皆是取意华(花) 盖,边上会以卷草,四分之一的宝相花等等作为装饰。纹样也显得简洁大方,纹样 整体多为圆形,而少数时候宝相花纹样也会突破圆形制约,与器物的外形做适合 发展,比如方形适合, 菱形适合或者自由适合等形式。
2.1.4.2二方连续
宝相花纹样组成的二方连续主要是以散点的形式实现的, 一条带状边饰由 若干宝相花团花作等距排列,成散点状。有一个团花纹样的单独连续,有一个整团 花,两个半团花的“一整二半”连续,有两个半团花的“半对半”连续。同一团花
纹样由于连续格式多样, 可以使其形象丰富起来, 不同的纹样形象也可以使同一 的连续格式,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2.1.4.3 四方连续 四方连续即一组宝相花纹样向四面扩展伸延。主要是织锦面料图案装饰, 结 构为棋格式,格内为宝相团花。它属于一种接回头的图案,棋格式的框架与圆形或 十字形的宝相花纹样共同形成了平整、安定感。 有些或者又以一大一小错落有 致,既稳定又活泼
2.1.4.4 八出环绕 唐代宝相花纹样多为八瓣正圆形, 当装饰在圆形器物上时, 会以小的宝相花
纹样围绕主纹样,以八朵环绕,多出现在铜镜或者金银器表面。
2.2 唐代宝相花样本选取与纹样再设计
2.2.1 宝相花纹样典型样本筛选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结合宝相花纹的瓣式、团式、花朵式三种造型规律,选 取符合该三类特征的唐代典型宝相花纹样共21 个[4],因文章仅针对纹样造型研 究,故进行去色处理(见图 3)。
图3 唐代宝相花典型纹样分类与选取(图片素材来自郑军编著《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
再将初步选取的 21个传统纹样进行问卷调研与筛选,调研问题围绕“纹样 的美观度”及“是否认同可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获取既为传统典型造型又符 合现代审美的样本。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 73位被调研者访问,最终选取21个样 本中均值高于0.8的样本共5个(编号为2a-2e,均值依次为0.97、0.9、0.88、0.84、 0.8)(见图 4)。
图 4 均值排序前五的宝相花典型纹样
2.2.2 宝相花纹样再设计
根据现代平面构成原理中形与形之间主要构成方式,如分离、接触、覆盖、 透叠[36](见图 5),以黑色与灰色圆形为例,“分离”指两个形体之间非接触且 有一定距离;“接触”指两个形体之间边缘正好相切;“覆盖”指两个形体之间 相互遮挡重合,产生前后空间关系或新的形态外缘;“透叠”指将两个形体之间 相互交叠遮挡部分减掉透空。通过对筛选出的纹样提炼其原始形状的概括性线条 得到 6个基础形(基础图形单元),并将提取的两个相同单元形按照分离、接触、 覆盖、减缺方式进行基础形组合(见图 5)。
图 5 形与形的构成方式示例
图 6 宝相花纹样抽象化基础图形单元
基础图形单元的再组合将涉及到移动、镜像、旋转、分离、接触、覆盖、减 缺等具体动作,并受到素材大小、方向、位置等影响,研究将参照自身单元素材、 旋转角度、构成手法等规则要素,进行纹样的组织与再设计,最终设计生成 100 例新纹样,并对新生成纹样图形进行去色处理(见图 6)。
WF
w
图 7 100 例新设计生成的纹样
2.2.3新纹样筛选
为避免图形过多带来的研究偏差,首先将具有特征规律相似性的纹样进行合 并,保留每一分类中最典型的1~3例;再次通过专家访谈,对已不再保留宝相 花纹样特征的图样进行再次筛除,最终保留 23 例新设计纹样,并保证筛选后的 纹样包含了以上所提及的每一类图像构成规则,并将纹样编号作为进一步的研究 样本(见图 8)。
图 8 合并与筛选后的新纹样样本
将上述23例再设计纹样分别进行“是否具有传统宝相花神韵”、 “图样美 观度”以及“是否认同应用于现代设计”的调研。通过定向抽样方式对159名以 90 后、 00 后为的群体进行调研,获取均值排序最高的前 6 例样本作为应用于服 装设计中的纹样素材。该 6例样本且相较于传统宝相花纹样,更具有简练性和抽 象性(见图 9)。
样本一 样本九 样本十四
样本十八 样本二十 样本二十三
图 9 依均值排序选取的纹样样本
2.3 本章小结
本章节将唐代宝相花纹进行梳理归纳,涉及其单元花瓣类型、花纹基本结构、 花纹整体造型、主要应用形式进行归纳。通过归纳总结选取 21个传统纹样进行 问卷调研与筛选依据对唐代传统宝相花调研出的分类结果,依次找出符合分类的 传统宝相花纹样进行大众喜好度的调研;再将挑选出的样本依据现代平面构成准 则形与形的组成方式进行再设计,再将设计好的纹样进行“有无传统宝相花的神 韵”、“美观度”和“是否认同应用于现代设计”的调研,筛选出即符合传统宝 相花神韵且具有现代人审美的再设计宝相花纹样,以此用来制作第5 章感性工学 研究所用的刺激图。
第 3 章 “国潮”服装概述及分析
3.1“国潮”文化发展基本概述
"国潮"中“潮"源于美国街头文化(street wear culture),作为亚文化的 一种表征,它是年轻群体身份认同的符号与标志。早在 20世纪 50 年代,青少年 群体中嬉皮文化、展现自我的欲望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兴起,滑板、冲浪、街头篮 球等要素的加入打破了传统的穿衣思维,逐步奠定了“潮"的基本思想[37]。“潮 牌”则是在此基础上,经历了 1960-1980年的萌芽期,其中以Shawn Stussy为 代表,服饰中加入滑板服、工装等元素,形成独特风格。后在1980-2000年,美 国大兵把潮牌文化带入日本原宿,加之藤原浩、高桥盾、长尾智明等代表性人物 的推动,使“潮文化"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文化和多样形态。2000-2010年期间, “潮"文化向全球蔓延,“潮牌"逐渐被大众熟知。2010年之后的发展,与“潮 流”相关的文化符号已不仅限于街头文化,其他如涂鸦艺术、Hip-pop也渗入其 中[38 ]。
在“国潮"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认同以下观点:在2018年之前,“国潮" 多指代狭义上的特定品牌,即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是具有鲜明特 色的小众文化的代表。之后,泛“国潮"化研究和案例不断出现,“国潮"开始 泛指某种消费概念,即国货群体和中国特色、特征的产品。
根据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之潮——国潮研究报告》报告,作为 中国社会中专有称谓的“国潮",需要包含三个元素:首先,有中国特色;其次, 需要符合前沿审美和技术趋势,尤其关注新生代的需求;第三,有世界视野,展 现中国自信,并成为国民引以为豪的新名片。
“国潮"可理解为是“国"与“潮"的组合,“国"为内容,即限定了其文 化素材的基础,无论素材基础是来源于中华文化,还是带有中国特色技术的标签, 这是“国潮"产品的独特性基础因素;“潮"为手段,中国文化中的“潮流", 不是街头文化的再现,而是指符合中国当代年轻人审美特征的独特美学形式,更 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也有研究机构称其为更具有先锋性和前沿性的“新国货"。 在福布斯的一篇“5 Chinese Marketing Terms You Must Know In 2020"更是直接 称之为“Guochao”,可见“国潮”是完全可独立于欧美“潮”文化的自成体系。
如果以“故宫文创”作为论述“国潮”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它打破是的是 时间的刻板印象,将历史形象跳脱出静态、传统的展示思路,通过对自我形象的 解构与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消费图像与形象;而作为国潮品牌领域的代表品牌— —“李宁”,则是打破空间的刻板印象,多个带有中国标识性的图形、文字出现 在服装和配饰上,将原本不相交的中国元素与运动风格相结合,在细分市场上先 发确立先发优势[39]。
“国潮”的发展在经历了第一阶段“老字号”焕新,主要如食品、家电、服 装、鞋类等领域后,进入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新消费的崛起,如化妆品、汽车、 手机等领域;后为第三阶段,是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科技领域的全面“国潮化”, 如文创IP、电影、短视频、动漫、游戏、综艺等相关话题与领域,而科技与文 化结合的创新,则更体现了中国智慧,重塑了消费者的认知。
另据苏宁易购发布的《2020 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各年龄段人群中, 90 后到 00后是新国货的主力消费人群。在“国潮”品类中, 90后订单量占比 35.7%;00后该类订单量占比16.4%;在增速上, 90 后消费群体下单量增长了 56.7%、 00 后下单量则增长了 63.5%。这为“国潮”类产品也打开了更大的市场 空间,也催生了市场机会点,数据显示,其中女性市场、下沉市场的潜力更大。
“国潮”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无限的市场前景,也有诸多研究者对此市场现 象做出解读[40];同时众多时装品牌纷纷推出“国潮”产品系列,但目前很多服装 品牌的产品设计仍停留于“图形复制”阶段,即简单的“图案素材”移植,这是 因为一是缺乏对“文化”渗透于服装和时尚领域的深度研究及设计语言的恰当转 译研究;二是“故事”大于内容,即以“国潮”为推广点,却忽略了产品的内容 挖掘,未做到真正对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把握,从而流于“浅表化”处理的境地。 文章将针对“国潮”服装设计领域中的这一典型现象入手,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具 体的设计要素如何选择与优化,从而更能满足年轻群体对于“国潮”服装的接受 度和满意度,以及作为设计者应如何根据消费者的诉求去组织具体的设计要素, 探索“中国文化”在服装品类中“新形态”的具体呈现方式。
3.2“国潮”服装设计要素调研
3.2.1调研准备
本节主要探究国潮消费群体对于“国潮”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面料、 版型、工艺等因素在“国潮”风格中的权重高低,通过大量搜集期刊文献、报刊 杂志等资料搜集有关“国潮”服装的信息,并对 95后“国潮”消费者进行有提 纲开放式访谈,为题干设置和选项关键词。访谈内容包含对“国潮”服装的理解 以及对于图案、款式、色彩、面料、工艺五个设计元素在“国潮”服装上的权重 理解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其中在色彩方面,众多消费者认为色彩虽然也是“国潮” 服装的设计亮点,但探究“色彩搭配”相比探究单个颜色更为合理。
3.2.2 问卷题目设置
题项描述:本问卷根据对“国潮”资料的收集和“国潮”服装消费人群的访 谈资料为基础进行题目设计,并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渠道分发收集。
QA1至QA5为调研消费人群基本信息类,从性别、年龄、学历、每月的服 装消费、对“国潮”的接受程度来认识被调研者,且QA1、QA5为过滤题,排 除年龄在 90前的人群以及不接受“国潮”服装的人。
QA6 为整体设计元素排序题,用来分析“国潮”服装中的工艺、图案、色 彩、款式、面料搭配所占权重。
QA7至QA11为每类设计元素包含的具体问题调研,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访
谈内容圈定的设计元素分别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排序或打分(见附录 3)。
3.2.3 问卷回收与分析
本次共发放425份问卷,经人工筛选后,排除不合格答卷,获取有效问卷 418 份,问卷有效率98%;其中男性占比 52.15%,女性占比47.85%;其中95-99 年龄阶段占比 67.22%, 00 后占比27.27%,详细信息见表1,该数据符合目前“国 潮”的主流消费群,故研究数据有效,可继续进行。
表 1 被调研者信息统计表
变量 变量内容 数量 百分比
性别 男 218 52.15%
女 200 47.85%
90 前 0 0%
年龄 91-94 23 5.5%
95-99 281 67.22%
00 后 114 27.27%
高中 0 0%
学历 大专 25 5.98%
本科 237 56.7%
研究生及以上 156 37.32%
1000以下 178 42.58%
每月在服装上的 1000〜2000 176 42.11 %
消费 2000〜3000 41 9.81%
3000 以上 23 5.5%
非常接受 240 57.42%
对“国潮”服装的 接受 166 39.71%
接受程度 一般 12 2.87%
不接受 0 0%
非常不接受 0 0%
依据调研和访谈得出的“国潮”服装的 5 大设计元素:图案、面料、款式、 工艺、色彩进行排序;再分别将每类设计元素展开提问。其中考虑到“国潮服装” 色彩方面在颜色的选择、颜色的搭配方式众多,所以本次在色彩方面以色彩搭配 角度进行提问;并与版型问题同为单选题,其他问题为排序题,其中排序题的综 合平均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 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二(S频数X权值)/本题填写人次,例如一个题目共
被填写12次,选项A被选中并排在第一位置2次,第二位置4次,第三位置6 次,那选项A的平均综合得分二(2X3+4X2 + 6X1) /12= 1.67分。
图 10 最能体现“国潮”风格的设计元素评分
由调研可见(见图 10),在设计元素中,图案得分最高(4.29),其次为工 艺(3.17),可见众多“国潮”服装消费者内心认为图案这一元素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国潮”风格。其次色彩搭配、面料、款式依次排在3、 4、 5位,且得分相 差不大,结合初始对 95 后“国潮”消费者进行有提纲开放式访谈,消费者对于 面料与款式并无指向性,认为“国潮”服装并无指向某一类面料或某一种款式, 因此在接下来对于设计元素具体内容的结果分析中,不涉及对于面料和款式的讨 论。
图 11 最能体现“国潮”风格的服装图案元素评分
7.89
6.92
lllliiih
印花 剌甥 水洗打磨 帖布 權滚 抽纱 族烦 ErS 激吒畫射
根据图1 1至图13统计数据显示,在图案中“传统纹样”元素排在最高(均 值 5.07),第二位为“汉字”元素(3.93);在工艺中“印花”、“刺绣”平均 综合得分排在第一和第二,分别是 7.89 和6.92,且剩余工艺元素得分相差不大; 在服装色彩搭配中,选取“色彩丰富且强对比”、“无彩色(黑白灰搭配)”分 别占了总人数的 37.08%和 28.71%,排在第一和第二。
3.3 本章小节
本章通过文献查阅、实际案例分析对“国潮”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行概述;再通过对“国潮”消费者的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研,获取“国潮”消 费者认为最能体现“国潮”服装的基础设计元素的偏好,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在 5 个设计元素中,图案相比其它设计元素得分最高,所以将在第4 章利用扎根理 论的方式深入探究“图案”在“国潮”服装中的应用方式,为第5 章的感性工学 实验奠定基础。
第 4 章 “国潮”图案应用方式研究
4.1研究准备
4.1.1研究思路
依据上一章节对于国潮的概述及分析,得出图案是“国潮”服装中的重要因 素,故本章节主要研究“国潮”服装的图案应用方式。由于本文章将消费者内心 感性化要素作为出发点,故本章节选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进行“国潮”服装图 案应用方式的研究。通过“扎根理论”逐级路径编码,探究“国潮”类服装图案 应用方式更深层次的路径逻辑,从而总结出相应的设计规律,为下一章节感性工 学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4.1.2研究方法概述
4.1.2.1 扎根理论概述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起源于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 两人于1965-1968年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1967年《扎 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书出版[44]。迄今为止,扌L 根理论已经形成了三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流派,即:Glaser最初提出的扎根 理论原始版本,即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az的建构型 扎根理论[45]。
虽然各研究流派长期争论,但其共识在于,扎根理论是归纳性的质化研究方 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该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它 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 纳分析进而建立理论模型,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46]。这是一种建立介于 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是一 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立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 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 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
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 强调对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47]。其目的在于,要建立而不只是验证理论;利 用译码程序的严谨过程产生“好”的科学;通过译码过程,研究者可以建立接近 实际世界、内容丰富、统合完整、具解释力的理论。对于扎根理论的应用研究, 已经被广泛采用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也包括一些特定研究的设计 学领域[48]。
扎根理论核心过程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个过程[46],三 级编码通常是先从原始数据的描述中抽取概念(一级编码),继而对描述进行分 类以获得归类范畴(二级编码),最后建立分类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概念网络(三 级编码),基本方法流程见图 14。
i 理论构建和饱 研究结论和建
理论未饱和 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 议
图 14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流程图
文章即是根据扎根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实际访谈中归纳总结受访者的评价问 答信息,依据逻辑关系构建三级编码理论模型,最终构建消费者对于国潮类服装 不同图形设计方式及设计位置的喜好度等相关结论。
4.1.3 数据收集样本选择
根据CBNdate数据网站及其他数据平台统计,“国潮”服装的主要受众人 群为 95后,该群体在选择服装时,除对服装功能性与舒适性的关注外,更加注 重服装的美感度及潮流度。基于以上数据报告及后续研究的可行性考虑,本次受 访者将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1.年龄范围为95后人群;2.喜爱并经常购买国潮 类服装人群。最终选取 20名受访人员。
4.1.4 资料收集与处理
调研采取非结构性问答,为便于受访者理解问题及扩展思路,在进行访谈之 前,让访谈对象观察了不同图案图形设计方式的“国潮”卫衣类图片30 张,其 中包括单一图形类、图形均匀排列类,及图形不规则排列类等。
主要访谈问题设置如下,受访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答案的拓展: 1、请问您 对目前国潮服装设计是否满意? a.(倾向满意时)请分析一下让您满意的因素有 哪些? b.(倾向不满意时)请分析让您不满意的因素有哪些? 2、针对国潮服装图 案的应用方式,您的看法以及喜爱程度?每次访谈选取一位受访者进行面对面或 在线交流,访谈过程为 30-40 分钟。
根据扎根理论抽样原则中的“理论饱和原则”,访谈中所获得的信息依次记 录,只有当不再出现新的重要信息时,样本量才足够,访谈结束。但在实际操作 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情景进行研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6]。基于此,文章 随机选择2/3的访谈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开发过程, 进行编码分析和理论框架构建;另外1/3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4.2 研究过程
4.2.1编码与范畴提炼
4.2.1.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是通过对每个评论进行贴标签并反复比对、 整理、选择、合并得到重要概念,再将性质与内容相近的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初始 范畴[50]。访谈对 20名 95后受访者的评论进行分析与处理后,剔除其中部分交叉 重复内容,共归纳出 77条概念,形成15个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初始范畴分 别为:图案完整程度、服装款式、图案印花位置、风格感受、图案印花范围、心 理感受、审美评价、图案间组合方式、图案印花比例、图案种类、图案印花功能 性、社会价值、图案排列、设计建议、图案设计方式。
表 2 基于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的“开放式编码”过程(部分展示)
半身印花的国潮类服装不够美观。
a7半身印花 A5图案印花范围
a8不够美观 A6心理感受
部位没有装饰性的国潮类服装。
4.2.1.2 主轴编码
“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是指通过发现资料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 性,从而明确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依据调研所得“初始范畴”中的逻辑关系, 从而归纳总结出可涵盖“初始范畴"且更高抽象级别的“主范畴"。文章通过对 15 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类分析,最终得到图案设计形式、印花处理方式、服 装款式、内在情感、设计价值5个“主范畴"。主轴编码过程以及对应范畴的含 义如表 3所示。
表 3 基于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的“主轴编码"过程
主范畴 初始范畴
图案设计范畴 A8 图案间组合方式
A10 图案种类
A13 图案排列
A15 图案设计方式
印花处理方式 A1 图案完整程度
A3 图案印花位置
A5 图案印花范围
A9 图案印花比例
服装款式 A2 服装款式
内在情感 A4 风格感受
A6 心理感受
A7 审美评价
A14 设计建议
设计价值 A11 图案印花功能性
A12 社会价值
4.2.1.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也称核心译码,是提炼核心范畴的重要阶 段。主要从逻辑关系角度研究主范畴间联系,构建主范畴之间的路径关系,并挖 掘出可以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通过典型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系统联 系起来,以理清理论模型的内在机理[50]。同时根据主范畴逻辑关系,建立“选择 性编码"逻辑路径(见表 4)。
表 4 国潮类服装图形设计方式消费者喜好满意度“选择性编码"过程
逻辑路径 关系结构 路径含义
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服装款 因果关系 图案设计范畴与印花处理方式与服
式范畴一内在情感 装款式范畴共同作用为表现形式,
从而影响服装的内在情感。
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服装款 因果关系 图案设计范畴与印花处理方式与服
式范设计价值 装款式范畴共同作用为表现形式,
从而影响服装的的设计价值。
内在情感—设计价值 相互关系 内在情感与设计价值为正相关影
\ / 因果关系 响,通过分析二者来进行服装图案
\ / 设计规律的梳理。
图案印花设计规律
4.2.2 理论饱和度检验
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过程,文章 以访谈调研的另外 1/3 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在 第 14 份到第 20 份原始访谈文字资料中,同样出现影响消费者喜好度的 5 个主范 畴(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服装款式范畴、内在情感、设计价值),并未 发现新的能够影响核心范畴的概念和范畴,满足“理论饱和"原则。因此,研究 是以具有代表性样本的丰富访谈资料为基础,所构建的扎根理论模型在理论上是 饱和的。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理论模型与路径构建
依据上述三层编码过程,最终建立“国潮类服装图形设计方式消费者喜好满
意度"的合理化扎根理论路径(见图 15)。
图 15 基于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扎根理论模型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1图案设计对消费者喜爱度的影响
“图案设计范畴"为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图案间的组合方式"、“图 案种类"、“图案排列"和“图案设计方式"四大初始范畴。结果显示,国潮类 服装图案设计的形式及规律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喜爱程度。
本次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认为“疏密结合,且大小不均的图案组合方式"更 加个性化且符合“国潮"风格,也更具较高的满意喜爱程度。被访者亦提出了不 同图案种类及排列方式对提高视觉审美和满意度的建议。例如,“我更喜欢图案 印花位置分布有节奏的国潮服装";“我认为简单的单元图案印在服装的胸前部 位更好看";“我认为在满身印花式服装的胸口印花图案(应该)较疏,袖子部 位的印花图案(应该)较密,在视觉上会更舒服"等。(摘自访谈原始语录)因 此,在此类产品设计时,设计工作者应掌握消费者对图案设计的预期心理,将图 案组合方式、种类、排列等设计方式综合考量,总结其设计规律,以做到设计的 科学与合理。
4.3.2.2印花处理方式对消费者喜爱度的影响
数据表明,图案印花的处理方式对消费者满意喜爱度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 响。依据扎根理论编码得出印花处理方式主范畴,包含“图案完整程度"、“图 案印花位置"、“图案印花范围"及“图案印花比列"四大初始范畴。“图案完 整程度"指针对图案完整性的考量;“图案印花位置"为图案在服装上的印花部 位,如服装的前胸、后背、袖子和下摆处等具体部位;“图案印花范围"即图案 于服装特定部位的印花面积,如“铺满式"印花等;“图案印花比例"指印花图 案与服装部位的图与底之比。
图案印花处理方式并非独立进行,而是相互影响与制约。多数受访者认为, “满身均匀铺满式图案印花"更加符合“国潮"风格;单个图案印于服装胸前时 样式更为简约美观;不同部位拼接式图案印花更加具有创意性和设计感。例如, “我觉得在服装肩部、门襟及袖子等位置或结构线处以拼接形式印图案的 1/2 或 1/3,不要图案的全部,会更有创意和设计感";“全身印花的服装很有街头范, 我很喜欢此类风格";“一个完整的图案印在基础款服装的胸前或背后处较简约" (摘自访谈原始语录)。因此,图案处理时可考虑单元图案元素铺满式印花、胸 口处单元图案印花、拼接式图案印花等处理形式,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及 认可。
4.3.2.3服装款式范畴对消费者喜爱度的影响
研究中,服装款式范畴未作深入展开,但服装款式的形态会影响到图案 最终的呈现形式,是图案呈现的直接载体。结合调研数据,大部分消费者对款式 的认可基本集中在卫衣、夹克以及能够结合中国文化且体现“潮流感"的衬衫、 西装等基本款式,该结果和目前众多“国潮"品牌服装的现有款式基本吻合。如 受访者提到,“我很喜欢卫衣款式的国潮上衣,不喜欢很古代的款式,比如对襟、 盘扣这种元素,这样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很潮流";“国潮款式基本款就可以, T 恤、卫衣、夹克、工装裤我都可以接受";“我平时经常穿国潮服装,一般都是 卫衣、衬衫款式,还有一些西服等"(摘自访谈原始语录)。
大部分受访者对“国潮"服装的款式并无限定,款式范畴相对较宽泛,也未 受传统中国服饰的款式和结构细节的概念所限,这也反映出“国潮"文化的包容 性和年轻群体在文化概念认同上的宽维度性,
4.3.3图案设计与内在情感、外在价值探讨
通过建立的扎根理论模型与路径可见,“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 “款式载体形式"会对消费的内在“情感认同"及外在“价值表征"具有明显正 向关联性,而“情感"与“价值"也是最终形成“国潮"内涵的两个基础。 4.3.3.1 图案设计规律对内在情感的影响
依据访谈数据,国潮图案设计的满意喜爱度包含“风格感受"、“心理感受"、 “审美评价"和“设计建议"四个方面,此四类初始范畴共同归纳为“内在情感" 主范畴。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中探讨了情感因素对于设计的重 要性,提出设计的三个层面:“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反思水 平设计"。“反思水平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并可让使用者获得情感的 满足。他认为“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比实用要素更为关键 [51]。"一件产品或可满足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但情感和精 神的需求则是高层阶的,具有“情感"隐喻的产品可引发乐趣、愉悦、喜爱等多 个正向积极的情绪反应,“情感"也是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共鸣的桥梁。“国 潮"服装,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存在,其本质是年轻群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的 一种归属感的寻找、一种群体性的认同,无论“国潮"服装中的图案是来自于自 己熟悉的汉字,历史中的图像、形象,生活中的器具、物件,都是所处文化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符号性存在的图像、图形的认同是其情感归属的追求, 而“文化自信”恰恰是文化本身具有的鲜明内生特质和遗传惯性的集中爆发。
4.3.3.2 图案设计规律对设计价值表征的影响
“国潮”类服装图案的“设计价值”主范畴包含图案印花“功能性价值”与 “社会价值”两大初始范畴。图案印花功能性为增强服装的“装饰感”和“视觉 美感”价值,即“美学价值”,这是人类对于美的原始内在追求。
“社会价值”则更多体现了文化的教化价值,这不仅指对“国潮”穿着者“内 在情感”的唤醒,还包括对新的文化生态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根据费尔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52]符号学的思想,他将符号 划分为“能指”与“所指”两个层面,能指即Signifier (译为“符征”或“意符”); 所指即“Signified” (译为“符旨”或“意涵”)。“能指”是一个感官或物质 的实体形式,如产品的具体形态或文字、图像等,是“表现( Expression)”; “所指”是由物质能指所标记或联结的习俗与文化内涵,是潜藏在符号背后的物 体原本的意义或思想观念,是内涵(Content)[53]。索绪尔认为符号是抽象出来 的一个纯社会性的对象,是进行交流的基础,它可以是一种社会制度,也可以是 一种价值系统,一切事物都是文本并且都可在符号层面上进行解读[52]。
威尔森(Wilson)[54]对此也解释到:服装是“身体的文化隐喻,它是我们在 自身的文化背景中“书写'或‘绘制'身体表征的材料。”“服装”作为“隐喻” 性符号,除去直接表现的“显在关系”,即内容本身,如材质、形态、色彩、技 术等在内的物理性、生理性、功能性的“明示意义”之外,还有其“隐含意义”, 即对“潜在关系”的表述,其中包括:心理性意义,是“人与物”的关系,即使 用中映射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社会性意义,是人与物、社会的关系,即群 体归属如身份认同、阶层归属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性意义,是人与物、文 化的关系,包括时代精神、历史文化、社会意义、信仰、仪式、风俗等深层内涵 意义。而作为“服装”视觉的主要呈现要素——图案则首当其冲承担了这一价值 沟通的责任。
4.3.4主范畴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55]在《物的语义学》中也提到:“某种含义溢 出了物品的使用范畴……物品的功能也总是存有某种含义符号,意义从物品的功 能中诞生而来,被改造成一个功能的奇观。"服装作为一种符号,不仅是具体物 质,更可通过本身意义,诱发行为功能,“形态"与“意义功能"是相依存、互 为因果的关系。
“国潮"服装中,“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服装款式范畴" 这三者与“内在情感"及“社会价值"对于穿着者而言,既是内容的描述,也是 文本意义的存在;前三者与后二者交织在一起,前者是导向后者的基础,存在着 必然的因果关系;后者对前者则是解释学立场和文本意义的可理解性立场。
4.4 本章小结
随着消费升级,“国潮"为代表的“新中国制造"正改变着传统的刻板印象, 无论形象、题材、图形符号……构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对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复苏 与繁盛境象,“国潮" 热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国潮"以“国"为 内容,以“潮"为手段,并重新书写了“潮"的概念,重塑了消费者的文化追求, 折射了民众内心的文化自信,“国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东方美学"和“中国设 计哲学"的思考。
本章依据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20名90-00后喜爱国潮服装的消费者进行 访谈和数据分析,以质性方式研究消费者对于不同图案设计方式的满意喜好程度 及设计价值评价;通过扎根理论逐级路径编码,探究“国潮"类服装图案设计方 式更深层次的路径逻辑;通过分析,得出“图案设计范畴"、“印花处理方式"
“服装款式范畴"、“内在情感"、“设计价值"五大范畴;构建了基于消费者 喜好度的“国潮"类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模型,通过对五大范畴的分析从而总结
“国潮"类服装图案的设计规律和准则:(1)针对全身印花类国潮服装,四方 连续、均匀排列的大小变化图形更受该群体消费者喜爱。(2)图形元素混合时, 有疏密变化的均匀排列满身图案样式在消费者心目中更易凸显“潮流性"。(3) 不规则排列、且疏密变化的图形形式,可凸显服装的节奏感和个性化。(4)针 对单一图形元素,在前胸位置出现时,服装更加倾向于大众化和日常化、简约性。 (5)针对非全身的图形拼接类设计,更多消费者接受拼接的服装部位为肩部、 肘部、下摆及胸部等位置,同时对图形拼接类设计方式更认为有新颖独特性、更 具潮流感。
但需要重视的是,对“国潮”类服装设计图案的规律分析,其本质是对“国 潮”内涵的本质探讨,“内在情感”及“社会价值”是更为接近与触及“国潮” 核心的要素,其本质是通过“文化”这一具有“人文教化”意义的群体精神活动 和物质活动共同规范的活动结果来实现的。
第 5 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计方式
量化研究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用刺激图制作
根据第2章筛选出的6例再设计宝相花纹样的构成规则结合第三章依据扎根 理论得出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形式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形式,构建刺激 图制作编码规则表(见表 5)。
表 5 刺激图制作编码规则表
服装样本编号 基础单元旋转
角度 基础单元间构 成手法 图案 排列 方式 (全 身铺 满) 图案间组
合方式 (全身铺 满) 图案排 列方式 (非全 身铺 满) 图案印花位置
(非全身铺 满)
3
0 度 4
5 度 6
0 度 90
度 减 缺 覆
盖 盖 分 离 接
触 方
连
续 四 方 连 续 均 匀 排 列 均 匀 且 形 状 大 小 不 不 规 则 排 列 单
独 方
连
续 胸
前 下
摆 肩
部 袖 子 肘 部
1 * * * * * * * * * *
2 * * * * * * *
3 * * * * *
4 * * * * * *
5 * * * * *
6 * * * * * *
7 * * * * *
8 * * * * * *
9 * * * * * *
10
11
12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14 * * * * * * *
15 * * * * * * * *
16 * * * * * * * * * * *
依照“刺激图制作编码规则表”,结合先前研究成果[56],即全身印花类国潮 服装,以四方连续、均匀排列的大小变化图形更被认可;图形元素混合时,有疏 密变化的均匀排列满身图案样式更易凸显“潮流性”;单一图形元素在前胸位置 出现时,服装更加倾向于日常化、简约性;以及连帽卫衣是印花类上衣最为接受 的服装款式等因素。因此,选用基本款式连帽卫衣为样式,以再设计后的6例宝 相花纹样为素材完成 16款国潮服装方案作为刺激图(见图 16),每款设计方案 所涉及到的图形编码规则均以“*”标注(见表 5)。
5.1.2 SD 语义差异法问卷设计
SD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心理和态度测量
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顾德开发,该方法主体包括“概念”和“量尺”两部 分[57]。“概念”即目标产品的感性或感知指标,而“量尺”则是描述被调研对象 的多组具有正反双向的形容词对,例如“温暖的-冰冷的”。通常将此双向形容 词对置于奇数(通常为 5、 7、 9)级量表的两级,以此调研受访者的心理尺度的 匹配数据值。
5.1.3 实验用形容词对的选取
首先,通过大量与“唐代宝相花”和“国潮服装”相关文献、书籍、网络等 描述文字的整理及头脑风暴进行词汇收集,整理出与二者皆相关的 100 对形容 词。再次,通过组织 10名接触设计 5年以上的研究生进行焦点小组座谈,将形 容词进行归类,合理筛选出8 对形容词汇:简约的-复杂的、现代的-复古的、男 性化的-女性化的、个性的-大众化的、华丽的-朴素的、潮流的-土气的、活力 的-死板的、高档的-低档的,形成最终研究用形容词对(见表 6)。
表 6 实验用形容词对表
序号 形容词对 序号 形容词对
1 简约的-复杂的 5 华丽的-朴素的
2 现代的-复古的 6 潮流的-土气的
3 男性化的-女性化的 7 活力的-死板的
4 个性的-大众化的 8 高档的-低档的
5.1.4问卷设计
根据SD语义差异法对刺激图进行问卷设计,每个刺激图包括两个问题:Q1 的“国潮风格”整体评价及Q2具体形容词汇的感知评价,均采用7级标尺衡量, 分值由 3至-3,分别描述左右两边形容词的强烈级别, 0是数轴的中心点,表示中 间态度(见表 7),并依此完成刺激图 1-16的调研。
表7SD语义差异法调研表
题项设定 评价解读
题项示例
Q1、您对样本一服装方设计案的“国潮风格”整体评价如何?
评价程度 3 2 1 0 -1 -2 -3
分值 3 2 1 0 -1 -2 -3
国潮风格感 O O O O O O C不具国潮风格感3非常倾向于左边形容词
2 比较倾向于左边形容词
Q2、您对样本一服装设计方案的下列词汇感知评价如何? 1有点倾向于左边形容词
评价程度 3 2 1 0 -1 -2 -3 0 无倾向
分值 3 2 1 0 -1 -2 --3 -1 有点倾向于右边形容词
-2比较倾向于右边形容词
简约的 O O O O O O ° 复杂的 -3非常倾向于右边形容词
现代的 O O O O O O O 复古的
男性化的 O O O O O O o 女性化的
个性的 O O O O O O O 大众化的
华丽的 O O O O O O O 朴素的
潮流的 O O O O O O o 土气的
活力的 O O O O O O o 死板的
高档的 O O O O O O O 低档的
5.2 研究过程与分析
5.2.1 基本数据分析
以定向抽样的方式进行线上问卷发放与调研,共回收问卷538 份,无缺失项。 经检验剔除6份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532份。其中男性为237人,占比44.45%, 女性为 295 人,占比 55.45%,受访者中出生于 90 年以前占比 25.38%;出生于 90-99年占比 45.3%;出生于 00年及以后占比 29.32%,其中 90后、00后总占比
74.62%,该群体也是目前国潮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
5.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分析主要用于检验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程度。根据Cronbach L 的观点,若 Cronbach's Alpha 系数高于 0.7,则表明其信度较高[58]。通过 SPSS 26软件分析可知,克隆巴赫系数(a系数)为0.769 >0.7,表明问卷设计具有较 高的可信度(见表 8)。
表 8 信度分析
项数 Cronbach a系数 标准化Cronbach a系数
162 0.769 0.798
效度(Validity)分析用于检验定量数据结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以KM0 值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为度量指标[59]。通过SPSS 26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效度检 验, KM0 值为 0.884> 0.8,表明该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近 似卡方287.701, p值=0.000 < 0.001,表明数据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结构(见表9))
表 9 KM0 值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
KM0 0.884
近似卡方 287.701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自由度 28
显著性 .000
5.2.3 刺激图“国潮风格”感知整体评价
根据对刺激图服装设计方案样本1-16的“国潮风格”感知均值折线图分析
(见图 17),具有较高“国潮风格”感知的实验样本为样本 1、9、10、11、12、 13、14、15、16,均值均> 0,可归纳为“高感知度”区域样本;而实验样本 2、 3、4、5、6、7、8 的整体“国潮风格”感知较低,均值均< 0,可归纳为“低感 知度”区域样本。
1.4
-0.7
图 17 刺激图 1-16“国潮风格”感知均值折线图
表 10 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
国潮风格程度 简约的 现代的 男性化的 个性的 华丽的 潮流的 活力的 高档的
样本 1 0.88 0.91 0.92 0.65 0.55 0.46 0.52 0.57 0.71
样本 2 -0.29 -0.22 -0.3 -0.13 -0.61 -0.87 -1.18 -1.04 -0.4
样本 3 -0.33 -0.25 -0.23 -0.54 -0.64 -0.99 -0.89 -0.7 -0.39
样本 4 -0.43 -0.35 -0.46 -0.48 -0.84 -0.61 -0.89 -0.87 -0.64
样本5 -0.32 -0.08 -0.54 -0.47 -0.47 -0.8 -0.76 -0.71 -0.19
样本 6 -0.3 -0.25 -0.39 -0.34 -0.76 -1.08 -0.81 -0.82 -0.66
样本7 -0.37 -0.41 -0.7 -0.38 -0.77 -0.97 -0.85 -1.06 -0.7
样本 8 -0.32 -0.51 -0.44 -0.64 -0.58 -0.95 -0.92 -0.7 -0.61
样本 9 1.06 0.72 0.92 0.96 1.48 1.21 1.25 1.17 0.81
样本 10 1 0.8 0.93 0.78 1.45 1.4 1.13 1.41 0.88
样本 11 1.03 0.63 1 0.8 1.47 1.55 1.32 1.3 0.74
样本 12 1.05 0.89 0.95 0.73 1.48 1.39 1.25 1.32 0.77
样本 13 1.1 1.04 0.76 0.66 1.34 1.55 1.35 1.04 0.67
样本 14 1.07 0.67 0.73 0.6 1.3 1.34 0.98 1.2 0.6
样本 15 1.06 0.62 0.96 0.88 1.47 1.43 1.15 1.05 0.87
样本 16 1.1 0.71 0.95 0.99 1.34 1.29 1.36 1.33 0.83
结合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见表 10),“国潮风 格程度”最高的为样本 13 和样本 16,最低为样本 4。其中,样本 13、样本 4 在 “个性的”、“华丽的”和“潮流的”三对形容词的感知差异较大;样本 16 与 样本 4 在“个性的”、“潮流的”和“活力的”三对形容词的感知差异较大。由 此验证“个性的”、“华丽的”、“潮流的”、“活力的”此四对形容词对“国 潮风格”感知上影响较显著,具备该四个形容词属性是国潮类服装设计产品较为 趋同的心理认知。
5.2.4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服装设计方案“国潮感知”与形容词属性之间的关系,通过
SPSS 26 软件执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因子总方差解释(见表11)和旋转后的 成分矩阵(见表 12)。
表 11 因子方差解释率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分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1 7.755 96.942 96.942 7.755 96.942 96.942 3.436 42.945 42.945
2 0.104 1.298 98.239 0.104 1.298 98.239 2.407 30.092 73.037
3 0.059 0.733 98.973 0.059 0.733 98.973 2.075 25.936 98.973
4 0.036 0.449 99.422
5 0.022 0.276 99.698
6 0.014 0.173 99.871
7 0.006 0.073 99.943
8 0.005 0.057 1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 12 旋转后成分矩阵
成分
1 2 3
简约的 0.523 0.738 0.423
现代的 0.577 0.552 0.588
男性化的 0.57 0.491 0.651
个性的 0.734 0.475 0.48
华丽的 0.751 0.485 0.437
潮流的 0.729 0.505 0.452
活力的 0.728 0.498 0.461
高档的 0.584 0.594 0.538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转在 6 次迭代后已收敛。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主因子 1的方差贡献率为 42.945%,主因子2 的方差贡 献率为 30.092%,主因子 3 的方差贡献率为 25.936%,三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 98.973%,其中主因子 1 包含四对形容词,分别为“个性的-大众化的”、“华丽 的-朴素的”、“潮流的-土气的”和“活力的-死板的”,故将主因子 1命名为 “潮流因子”;主因子 2包含两对形容词,分别为“高档的-低档的”、“简约 的-复杂的”,故命名为“品质因子”;主因子3 包含两对形容词,分别为“现 代的-复古的”、“男性化的-女性化的”,故命名为“风格因子”(见表 13)。
表 13 旋转后因子载荷量表
因子
编号 因子
命名 形容词对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1 潮流因子 个性的-大众化的 华丽的-朴素的 潮流的-土气的 活力的-死板的 3.436 42.946 42.945
2 品质因子 简约的-复杂的
高档的-低档的 2.407 30.092 73.037
3 风格因子 现代的-复古的 男性化的-女性化的 2.075 25.936 98.973
5.2.5回归分析
为探究消费者对再设计宝相花印花图案服装的“国潮”风格程度与感知评价 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以“国潮”风格总体评价及因子分析降维后感知评价数 据为基础,通过SPSS 26软件执行线性回归分析。
表 14 回归模型摘要表
更改统计
调整后 标准估算的错 R 方变化 F 变化 自由度 自由 显著性 F 变 模型 R R 方
R 方 误 量 量 1 度 2 化量
1 .996a 0.991 0.989 0.07407 0.991 452.048 3 12 .000
a 预测变量:(常量), REGR factor score 2 for analysis 3 , REGR factor score 1 for analysis 3
b 因变量:总体评价
表 15 AN0VA 分析结果表
模型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1 回归 7.44 3 2.48 452.048 .000b
残差 0.066 12 0.005
总计 7.506 15
a 因变量: 总体评价
b 预测变量:(常量), REGR factor score 2 for analysis 3, REGR factor score 1 for analysis 3
表16回归系数结果表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共线性统计
模型 B 标准错误 Beta t 显著性 容差 VIF
(常量)
REGR factor 0.437 0.019 23.593 0
1 score 1 for
analysis 3
REGR factor 0.461 0.019 0.651 24.094 0 1 1
score 2 for
analysis 3
REGR factor 0.391 0.019 0.553 20.461 0 1 1
score 3 for
analysis 3 0.361 0.019 0.511 18.894 0 1 1
a 因变量:总体评价
由表14、15数据分析可知,R方值为0.991,其数值极接近于1,即表明此
回归方差拟合度较高,可较好表达本调研数据间的潜在规律性。F值为452.048,
远大于3.86;显著性变化量(Sig值)为0.00,小于0.01,即自变量“再设计宝
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因素”对与此回归方程的建立具有极高的影响
力。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回归系数结果如表16所示。设定因变量Y代表“再设 计宝相花印花图案服装“国潮”风格程度”,设定 X1 为“潮流主因子”, X2 为“质感主因子”,X3为“风格主因子”,由此构建有效回归方程为: Y=0.437+0.461 *X1+0.391 *X2+0.361 *X3
5.2.6数量化一类理论与多元回归分析
数量化一类理论属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子类,是通过分析某一组自变量X与 因变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对因变量Y的预测分析[60]。基于 此理论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实验刺激图具体设计指标与感知评价之间 的影响关系。首先依据表4刺激图制作表中的6个设计纬度(基础单元旋转角度、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图案排列方式(满身)、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图案 排列方式(非满身)、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标为A-F,再将总共19个具 体设计手法,依次进行a1-f4的编码(见表17)。
表 17 宝相花纹再设计形态编码规则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代码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A) 30度 a1
45度 a2
60度 a3
90度 a4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B) 减缺 b1
覆盖 b2
分离 b3
接触 b4
图案排列方式(满身)( C) 二方连续 c1
四方连续 c2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 (D) 均匀排列 d1
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 d2
不规则排列 d3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身) (E) 单独 e1
二方连续 e2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 (F) 胸前 f1
下摆 f2
肩部 f3
袖子肘部 f4
再次,实验样本刺激图中体现以上设计形态的代码标注为“1”,未体现则
标注为“0”,形成数量化一类理论编码表(见表 18),并进行计算分析。
表 18 数量化一类统计数据表
样本 编号 A B C D E F
a1 a2 a3 a4 b1 b2 b3 b4 c1 c2 d1 d2 d3 e1 e2 f1 f2 f3 f4
1 1 1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2 0 1 0 0 1 1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3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4 1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5 0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6 1 0 0 0 1 0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7 0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8 0 0 0 1 1 0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9 0 0 0 1 1 0 1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10 0 0 1 0 0 1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1 1 0 0 0 0 1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2 0 1 0 0 1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13 1 0 1 0 0 1 1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14 1 0 0 1 1 1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15 1 1 0 0 1 1 1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16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0 0 0 0 0 0
由 5.2.3 小节分析可知,“个性的”、“华丽的”、“潮流的”、“活力的” 四组词汇对于再设计宝相花图案服装的“国潮风格”感知度较高,故选取此四组 感性形容词汇作为因变量y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SPSS 26软件继续执行多元线 性回归分析,探究设计手法与形容词感知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见表19、 20、 21 、 22。
5.2.6.1词汇“个性的-大众化的”与设计要素的关系
表 19 “个性的-大众化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代码 回归系数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A) 30度 a1 -0.146
45度 a2 0
60度 a3 -0.145
90度 a4 -0.056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B) 减缺 b1 -0.067
覆盖 b2 -0.084
分离 b3 0.032
接触 b4 -0.069
图案排列方式(满身)(C) 二方连续 c1 0
四方连续 c2 0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D) 均匀排列 d1 0.893
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 d2 0.945
不规则排列 d3 0.658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身)(E) 单独 e1 0
二方连续 e2 0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F) 胸前 f1 0
下摆 f2 0
肩部 f3 0
袖子肘部 f4 0.342
a 因变量:个性的
b 预测变量:(常量), f4, d3 , d2, b1, d1, b3 , a4, a1, b4, b2, a3
由表19可知,在19项设计手法指标中,如进行“个性化”的宝相花图案国 潮服装设计时,突出的设计手法为: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 (0.945),这是最具“个性的”感知倾向的设计手法,其次为均匀排列的满身 式图案间组合方式(0.893)。而最具有“大众化的”感知倾向中,基础单元旋 转角度为30度(-0.146),其次为60度(-0.145),是较为保守的图像旋转方 式。
其次,结合表 10(再设计宝相花图案印花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 来看,“个性化”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 9、 10、 11、 12、 15,这 5个样本在设 计手法上除上述分析出的(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均匀排 列的满身式图案间组合方式)特点外,还有例如: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分
离”,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式。“大 众化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2、 3、 4、 6、 7,综合分析这5个样本,除上述 分析出的(基础单元旋转角度为 30度、 60 度)特点外,其设计手法多为纹样基 础单元构成手法为减缺和接触以及覆盖,且多为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方式。
5.2.6.2词汇“潮流的-土气的 ”与设计要素的关系
表 20 “潮流的-土气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代码 回归系数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A) 30 度 a1 -0.025
45 度 a2 0
60 度 a3 -0.054
90 度 a4 -0.052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B) 减缺 b1 -0.161
覆盖 b2 -0.188
分离 b3 0.018
接触 b4 -0.026
图案排列方式(满身)(C) 二方连续 c1 0
四方连续 c2 0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D) 均匀排列 d1 0.875
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 d2 0.896
不规则排列 d3 0.665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身)(E) 单独 e1 0
二方连续 e2 0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F) 胸前 f1 0
下摆 f2 0
肩部 f3 0
袖子肘部 f4 0.341
a 因变量:潮流的
b 预测变量:(常量), f4, d3 , d2, b1, d1, b3 , a4, a1, b4, b2, a3
由表20可知,在19项设计形态指标中,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 组合方式(0.896)最具“潮流的”感知倾向,其次为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间 组合方式(0.875);而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0.188)最具“土气的”感 知倾向,其次为减缺(-0.161)。
同时结合表 10(再设计宝相花图案印花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来 分析,“潮流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 9、 11、 12、 13、 16,综合分析这些样 本的设计手法,其特点除了上述提到的(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组合 方式、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间组合方式)特点外,还有例如:纹样基础单元旋 转角度为 30度,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分离”,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 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式。“土气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
2、 3、 4、 8,综合分析这几个样本,其设计手法除上述提到的(基础单元间构成 手法为覆盖、减缺外)的特点外,且多为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方式。
5.2.6.3词汇“华丽的-朴素的”与设计要素的关系
表 21 “华丽的-朴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代码 回归系数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A) 30度 a1 -0.077
45度 a2 0
60度 a3 -0.098
90度 a4 -0.047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B) 减缺 b1 -0.179
覆盖 b2 0.022
分离 b3 -0.017
接触 b4 0.095
图案排列方式(满身)( C) 二方连续 c1 0
四方连续 c2 0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D) 均匀排列 d1 0.9
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 d2 0.856
不规则排列 d3 0.585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身)( E) 单独 e1 0
二方连续 e2 0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F) 胸前 f1 0
下摆 f2 0
肩部 f3 0
袖子肘部 f4 0.226
a 因变量:华丽的
b 预测变量:(常量), f4, d3 , d2, b1, d1, b3 , a4, a1, b4, b2, a3
由表21可知,在19项设计要素指标中,如果设计感为“华丽的”宝相花图
案国潮服装时可参照以下规则: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0.9)最具“华
丽的”感知倾向,其次为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间组合方式(0.856);
而设计感为“朴素的”国潮服装可参照: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减缺(-0.179)
最具有“朴素的”感知倾向,其次为基础单元旋转角度60度(-0.098)。
结合表 10(再设计宝相花图案印花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来看, “华丽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10、11、13、15,综合分析这些样本的设计 手法,其特点除了上述提到的(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均匀且形状大 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间组合方式)特点外,还有例如: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 为“覆盖”、“接触”,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 方连续形式。“朴素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2、6、7、8,综合分析这几个 样本,其设计手法多为纹样基础单元构成手法为分离、接触,且多为单独纹样式 胸前印花方式。
5.2.6.4词汇“活力的-死板的”与设计要素的关系
表22“活力的-死板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代码 回归系数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A) 30 度 a1 0.018
45 度 a2 0
60 度 a3 -0.042
90 度 a4 0.019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B) 减缺 b1 -0.055
覆盖 b2 -0.079
分离 b3 -0.049
接触 b4 -0.06
图案排列方式(满身)(C) 二方连续 c1 0
四方连续 c2 0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身)(D) 均匀排列 d1 0.896
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 d2 0.784
不规则排列 d3 0.569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身)( E ) 单独 e1 0
二方连续 e2 0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身)(F) 胸前 f1 0
下摆 f2 0
肩部 f3 0
袖子肘部 f4 0.32
a 因变量:活力的
b 预测变量:(常量), f4, d3 , d2, b1, d1, b3 , a4, a1, b4, b2, a3
由表22可知,在19项设计形态指标中,如使服装更具“活力的”国潮感,
可参照: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0.896)最具有“活力的”感知倾向, 其次为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的满身式图案间组合方式(0.784);而避免“死板 的”设计方式即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0.079),其次为接触的基础单元 间构成手法(-0.06)。
结合表 10(再设计宝相花图案印花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来看, “活力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为 10、11、12、14、16,综合分析这些样本的 设计手法,其特点除了上述提到的特点外,还有例如:纹样基础单元旋转角度为 30 度,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分离”,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 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式。“死板的”评价较高的几个样本 为 2、7,综合分析这2 个样本,纹样基础单元旋转角度为60 度,且多为单独纹 样式胸前印花方式。
5.3 分析汇总
通过以上4小节分析,总结出了各设计要素与感知评价的关系,见表23。 在设计实践中要将6个设计纬度配合使用才能更接近相应的感知评价。通过多元 回归分析得知某些设计要素的配合能够突出的表达相应的感知评价,且在结合表 10(再设计宝相花图案印花国潮服装感知评价得分均值表)分析出哪些设计要素 的配合虽有相应感性评价的倾向,但并不突出,所以表23 中“*”表示有突出影 响力的设计要素,而“#”则表示有影响但并不突出的设计要素。
表 23 设计要素与感知评价对照表
设计维度 设计手法 个 大 潮 土 华 朴 活 死
性 众 流 气 丽 素 力 板
的 化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基础单元旋转角度 30 度 * #
(A) 45 度
60 度 * * #
90 度
基础单元间构成手 减缺 * *
法(B) 覆盖 # * # # *
分离 # # # #
接触 # # # *
图案排列方式(满 二方连续
身)(C) 四方连续 # # # #
图案间组合方式(满 均匀排列 * * * *
身)(D) 均匀且形状大 小不一 * * * *
不规则排列 # # # #
图案排列方式(非满 单独 # # # #
身)(E) 二方连续
图案印花位置(非满 胸前 # # # #
身)(F) 下摆
肩部 袖子肘部
5.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通过结合第2章筛选出的6例再设计宝相花纹样与第3章依据扎根 理论得出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形式模型,以此为基础完成16款国潮服装的 设计方案以及进行 SD 语义差异法问卷设计。其次为数据的获取与分析,通过对 532 名国潮消费者的量表问卷调研,对得分均值进行整体分析,以及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数量化一类理论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式分析在“国潮”消费者心中不 同设计手法所对应的不同感知差异,并将其汇总成表,直观的展现每一组感性形 容词所对应的设计参考。但在参考时需注意,根据此前研究得出卫衣、夹克、衬 衫等基本款在“国潮”服装款式类别中受众较广,所以本次实验的服装款式选取 的是基本款卫衣,故本设计参考仅针对于目前受众较广的卫衣、夹克等基本款式。
第 6 章 设计实践
6.1 设计说明
随着“国潮”服装文化的崛起,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潮流服装收到越来越多 的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潮流服装后所带来的“化学反应”不 仅仅使“国潮”这一理念传遍大街小巷,还加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情感归属。 本次设计作品名称为《融》,即为本课题《基于感性工学的唐代宝相花纹在国潮 服装中的应用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的艺术化表达。选取创新设计的唐代宝相 花纹作为图案来源,重在体现传统元素在创新后融入“国潮”服装所体现的潮流、 个性、华丽之感以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潮流服装后所彰显的“文化自信”。本次 共设计四套成衣,成衣效果图和成衣大片如图1 8、19所示
With the rise of "China-Chic" clothing culture, this kind of fashion cloth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young consumers. The "chemical reaction" brought b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fashionable clothing not only spreads the concept of "China-Chic",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motional belonging of Chinese people. The name of this design work is "Fusion", which is an artistic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opic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aoXiang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in China-Chic Garments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 The creative design of BaoXiang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is selected as the source of pattern, which mainly reflects the trend, individuality and gorgeous sense reflec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into "China-Chic" clothing after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manifes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fashion clothing.
图 18 毕业设计效果图
图 19 毕业设计成衣大片
6.2 设计过程
6.2.1图案设计
图案上选取第二章节对于唐代宝相花纹样的100 例创新纹样设计中筛选出 的 6 例纹样作为基础形,将基础形进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八出环绕方式进 行排列设计,见下图 20。
图 20 图案设计展示(部分)
6.2.2色彩搭配
本次以第 3章设计元素色彩搭配调研中得分较高的“无彩色(黑白灰)搭配 为主,以大面积黑色中融合着点缀的灰色或以不同色彩倾向的灰色来体现出潮酷 范。如图 21所示。
图 21 色彩搭配
6.2.3款式设计
本次款式主要将现代化女装基本款式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在参考本文总结出 的设计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设计风格进行款式设计。在人体躯干部位进行打 破、重组。共 4套设计,第1 套的上衣以风衣为灵感,以胸部为起端向下垂且收 腰,内搭紧身胸衣,下着修身西裤,袖子为袖中绑带抽褶设计,上端为开口的喇 叭式(见图22);第 2套主体为不规则西服形态,收腰且搭配抽褶式下摆,下 摆垂到小腿处,胸前配有装饰(见图23);第3 套为连体衣式,领口开长拉链, 上半身露腰,下摆为百褶设计(见图24);第 4套上衣为不规则拼接设计,右 侧袖子成改良泡泡袖且袖中抽绳,左侧为露肩式袖字,下装为抽绳紧身长裙(见
图 25 )。
图 22 毕业设计第一套成衣款式图
图 23 毕业设计第二套成衣款式图
图 24 毕业设计第三套成衣款式图
图 25 毕业设计第四套成衣款式图
6.2.4 图案应用方式
依据本文所得结论与本次设计理念,及参考本文所总结的设计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设计风格进行图案应用方式的设计。图案应用上将再设计宝相花纹进行 二方、四方连续,图案均匀排列、不规则排列以及形状大小不一排列方式。
第一套服装图案印花位置于袖身上,图案排列与组合方式为均匀且四方连续 式,纹样基础单元旋转角度为 30度的 12瓣宝相花纹,且基础单元构成手法包含 覆盖、分离,选用此设计方式使得整体服装更加具有活力感、潮流感与新颖性, 符合调研所得消费者对国潮类服装图案设计方式的心里满意度与审美评价。
第二套服装图案主要集中于右侧上衣右片,右片图案整体采用不规则排列式 的组合方式。其方式应用包含二方连续于门禁,四方连续于胸前,单独式纹样于 下摆是门襟处采用基础单元为 30度的 12瓣式再设计宝相花纹,应用形式为二方 连续;第三套服装的设计图案主要应用于上衣胸前处,图案排列组合方式为单独 二方连续式,图案印花范围较小,配合于较丰富的服装廓形,使得整体服装设计 在简约感中增添了设计新意。第四套服装的设计图案主要应用在袖身和上衣 1/2 处,整体服装的图案印花效果为不规则排列式,符合消费者对偏向国潮类服装图 案设计方式的感知评价,整体服装设计风格更加具有活力感和潮流度。
6.2.5 面料选取
根据调研,“国潮”服装在面料上并无明显指向性,故依据款式设计、色彩
搭配选取,面料选取黑、灰为主的挺阔面料以及光泽感较强的面料(见图 26)。
图 26 毕设面料选取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感性工学理论为主,扎根理论为辅来探究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 计方式与“国潮”风格感知之间的规律关系,从而将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计 方法通过量化处理为一种可执行的参考规律来辅助该类风格的服装设计。全文思 路可概括为:1、唐代宝相花纹的再设计。2、探讨如何将再设计的纹样应用在“国 潮”服装上。3、探究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与“国潮”消费者心中的感 知匹配,从而总结相应设计规律。
文章首先通过对唐代宝相花纹进行文献查阅、史料收集,归纳整理出唐代宝 相花纹特征,基于此特征并结合现代平面构成准则进行了唐代宝相花纹的再设计 并进行筛选;其次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探究“国潮”服装图案的应用方式;将再设 计宝相花纹结合探究出的“国潮”图案应用方式,形成 16款再设计宝相花纹“国 潮”服装,基于感性工学理论,通过 SD 语义差异法进行调研,利用因子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与数量化一类理论将再设计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计方法量化处 理为一种可执行的参考规律来辅助设计。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通过文献查阅、史料收集将唐代宝相花纹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涉及其单 元花瓣类型、花纹基本结构、花纹整体造型、主要应用形式;并结合现代平面构 成准则进行宝相花纹的再设计,以及筛选出即符合传统宝相花神韵且具有现代人 审美的再设计宝相花纹样。
2、通过对“国潮”消费者的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研,获取“国潮”消费者 认为最能体现“国潮”服装的基础设计元素的偏好。
3、通过扎根理论逐级路径编码,探究“国潮”类服装图案设计方式更深层 次的路径逻辑,建立了基于消费者喜好度的“国潮”服装图案应用方式扎根理论 模型。分析得出,消费者更加喜爱四方连续、均匀排列且大小变化的全身印花类 服装;图形元素混合时,有疏密变化的均匀排列满身图案样式在消费者心目中更 易凸显“潮流性”;不规则排列、且疏密变化的图形形式,可凸显服装的节奏感 和个性化;大众化和日常化、简约性的服装多为单一图形元素,且在胸前位置;
针对非全身的图形拼接类设计,更多消费者接受拼接的服装部位为肩部、肘部、 下摆及胸部等位置,同时对图形拼接类设计方式更认为有新颖独特性、更具潮流 感。
4、以感性工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量表问卷获取受访者对于新纹样及其 应用于服装之后的“国潮”风格感知与判定,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调研与对数据的整体均值分析可知:“个性的”、“华丽的”、“潮 流的”、“活力的”此四对形容词对“国潮风格”感知上影响较显著,具备该四 个形容词感知是国潮类服装产品设计的重要属性。
(2)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将再设计宝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感性评价形容词汇 降维归类为三大主因子,即潮流主因子、质感主因子和风格主因子,以更好涵盖 感性意象评价维度。
(3)为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对再设计宝相花印花图案服装的“国潮”风格程度与 感知意象评价变量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分析,基于因子分析降维结构,经回归分析 构建有效回归方程为:“国潮”风格程度(Y) =0.437+0.461*潮流主因子(XI)
+0.391*质感主因子(X2) +0.361*风格主因子(X3)。
(4)通过数量化一类理论与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设计具有“个性的”宝相花印 花图案“国潮”服装时,所选择的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于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或 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或者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分离”、不 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以及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式;而设计具有
“大众化的”宝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时,所选择的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于 基础单元图案旋转角度为30度或60度、纹样基础单元构成手法为“减缺” 、“接 触”和“覆盖”,且多为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方式。设计具有“潮流的”宝相花 图案“国潮”服装时,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于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或均匀排列的 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纹样基础单元旋转角度为 30度,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 法为“分离”,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 式,而避免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与减缺且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方式。设计 具有“华丽的”宝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时,所选择的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 于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或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 手法为“覆盖”、“接触”,不规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 为四方连续形式;而设计具有“朴素的”宝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时,所选 择的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于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透叠,或基础单元图案旋转角 度为 60度,纹样基础单元构成手法为分离、接触,且多为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 方式;设计具有“活力的”宝相花印花图案“国潮”服装时,所选择的图案设计 方式应趋向于均匀且形状大小不一或均匀排列的满身式图案组合方式,纹样基础 单元旋转角度为 30度,纹样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分离”,不规 则排列式的满身图案组合方式,图案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形式,且避免所选择的 图案设计方式应趋向于基础单元间构成手法为覆盖或接触的设计方式,纹样基础 单元旋转角度为 60度,且多为单独纹样式胸前印花方式。
但在参考时需注意,根据此前研究得出卫衣、夹克、衬衫等基本款在“国潮” 服装款式类别中受众较广,所以本次实验的服装款式选取的是基本款卫衣,故本 设计参考仅针对于目前受众较广的卫衣、夹克等基本款式。
本文总结出的唐代宝相花纹“国潮”服装设计参考规律是用来辅助设计师进 行创作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设计风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 多变的、感性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技术活动,是针对目标的一种问题求解和决策, 从而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选择出满意的备选方案。因此在利用此规律的设计实 践当中,要在此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经验、设计风格来进行服装设计, 允许在合理的范围进行设计抉择。
7.2 研究展望
本文在唐代宝相花纹“国潮”服装创新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 于条件和时间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后续研究工程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下:
(1)本文探究的是唐代宝相花纹在“国潮”服装上的研究,后续可将其拓 展到服饰、家居用品等方面。
(2)本文第 5章 SD 语义差异法设计的调查问卷体量略大,容易造成受试 者的打分疲劳,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合格的问卷,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对问卷内容、 结构进行调整,缩短受试者打分时间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3)本文在服装的设计方案中不涉及色彩要素,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加 入色彩对感性评价的影响,使最终的规律总结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对“国潮”服装的研究,不仅仅是图形、图像等形式层面的理 解,而更多是其承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理解,是具有社会 学、人类学和哲学层面讨论的价值。国潮设计不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简单复 合,更不是元素与型制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以“国”为内容,以“潮”为手段 的审美感知规律掌握。对于以宝相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素的设计创新,是需在 更为客观与科学方法基础上的系统性的文化要素整理与分析,以此为例或可对国 潮时尚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振旺•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郑军•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⑸从惠珠•中国吉祥图案释义[M].华夏出版社.2001.
[6]姚元龙.吉祥图案资料[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7]李翎洁.唐代宝相花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 学,2015.
[8]张议丹.唐代宝相花纹样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8.
[9]陈茜.基于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宝相花纹样配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
[10]肖霄.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染织纹样设计J].现代装饰(理 论),2012(09):172+174.
[11]OgataY, Onisawa T. Interactive Clothes Design Support System[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
[ 1 2 ] Santos M , Rebelo F. An expert system to support clothing design proc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rgonomics and Health Aspects of Work with Computers[C], 2007.
[ 1 3 ] Kweon S A,Lee EK, Choi J M.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ubjective fabric hand according to gender for Winter Sleepwear Fabrics[J]. Fibers and Polymers, 2004, 5(1): 6-11
[14]陈文勤.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服装风格量化与建模研究[D].东华大学,2012.
[15]王莹,陈雁.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学生装J].纺织学报,2007(03):96-99.
[16]赵莹,周捷,朱思燕,刘雪.基于感性工学与层次分析法的文胸款式设计J].纺织 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20,33(03):45-50.
[17]高维,肖军.基于女大学生的服装设计感性评价个体差异J].纺织学 报,2014,35(05):137-141.
[18]人民网研究院,百度热搜联合发布.百度 2021 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
[EB/OL].2021 -05-10.
[19]刘梦汝.基于中外潮牌对比探索中国潮牌设计的创新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 大学,2017.
[20]王晓川,罗露平•“国潮”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中),2021(01):165-168.
[21]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J].人民论坛,2019(35):132-134.
[22]李艳,刘秀,陆梅.“国潮”品牌发展趋势及设计特征研究J].设 计,2020,33(09):71-73.
[23]杨硕,刘卫东.“国潮”研究:潮牌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下的服装设计新趋势J]. 湖南包装,2020,35(02):102-106.
[24]萧统.昭明文选(第1-5册)[M].华夏出版社,2000.
[25]王鑫,单筱秋,张毅.浅析佛教传入对宝相花纹样的影响J].武汉纺织大学学 报,2019(01):64-68.
[26]陈振旺,樊锦诗.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 计), 2019,182(02):7-12+221.
[27]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34.
[28]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39
[29]李炫灵杨晓燕,季冈,李雪芹.唐宝相花纹特征分析与抽象化衍生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8,39(06):105-108.
[30]王芳芳.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 程,2016,37(18):172-175.
[31]丁艺.传统图案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 程,2021,42(06):356-358+362.
[32]杨林林.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 程,2018,39(14):256-259.
[33]陈振旺,樊锦诗.唐代莫高窟藻井宝相花的形成及类型J].创意与设计,2019, 60(01):42-49.
[34]王婧怡,包铭新.宝相花纹样小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9(6) :48-51.
[35]陈振旺,樊锦诗.盛世华章一一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J].艺术
设计研究,2019,000(001):P.16-23.
[36]戎蓓蕾.平面构成原理J].浙江工艺美术,2000(01):40-42.
[37]SKLAR, Monica. This IsNot Fashion: Streetwear Past, PresentandFuture,2019.
[38]RAJENDRAN, Mayan.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wear and the role of New York City, London, and Supreme NY. Development, 2012, 1: 1-2012.
[39]李沁.从1989到2019:李宁的国潮选择J].现代广告,2019, No.392(18),22-24页。
[40]张兴军.国潮崛起潮流消费市场增长瞩目J].中国经济信息,2017, (018):58-61
[41]文镱澎.国潮热与国潮服饰品牌的发展之路J].品牌研究,2020, (004):15-16
[42]黄梦岚,庄宇铮,翁文静等.中国文化自信对国货品牌消费的影响J].商业经 济, 2020, 525(05):73-74
[43]郭鹏,张丽,安琪.国潮品牌缘何博得消费者欢心J].国际品牌观察,2020(4): 30-31.
[44]Glaser B G.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J]. strategies for qualitiative research, 1967.
[45]田霖.扎根理论评述及其实际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 (010):224-225
[46]Anselm S , Juliet C.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techniques.[J]. Modern LanguageJournal, 2006, 77(2).
[47]CHARMAZ, Kathy. Special invited paper: Continuities, contradictions, and critical inquiry in grounded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17, 16.1: 1609406917719350.
[48]Edgington, Eugene S . Review of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Canadian Psychologist/Psychologie canadienne, 1967, 8a(4):360-360.
[49]Abdel-Fattah, Manal A . Grounded theory and action research as pillars for interpre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 comparative study[J]. Egyptian Informatics Journal, 2015, 16(3):309-327.
[50]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 2008, 1(3):23-43
[51][美]Donald ArthurNorman等.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52]Saussure F D , Baskin W , Meisel P , et al.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Peter
Owen, 1959.
[53]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3-145
[54]WILSON, Elizabeth. Adorned inDreams: FashionandModernity[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6.
[55]Barthes R. The fashion system[J]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56]王阔,梁燕.基于扎根理论的“国潮”服装图案设计方式研究J].服装设计 师,2021(08):87-96.
[57]OsgoodC E, SniderJ G, Aldine.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 a sourcebook[J].1969.
[58]CronbachL.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
1951, 16(3):297-334.
[59]Frey D F, Pimentel R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J] .
1978.
[60]Ricardo, D., Qin, S.J. Join diagnosis of process and sensor fault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Control Engineer Practice,1998,6(1):457-469.
[61]李泽厚.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