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4 11:28
第一章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6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析 9
2.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概述 9
2.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发展情况 13
2.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统计分析 16
2.4本章小结 24
第三章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 25
3.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25
3.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管理 28
3・3 本章彳、结 32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34
4.1信息资源流概述 34
4.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构成要素分析 36
4.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过程 39
4.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42
4.5本章小结 45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46
5. 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 46
5.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 48
5.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 50
5.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及建设 51
5.5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53
5.6本章小结 56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57
参考文献 58
致 谢 60
个人简介 61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出现,人类的社会又向前踏出了一步,我们由此进入 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步入,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给人们带来诸 多便利。众多的载体和媒介来传播信息,使人们获取信息更为方便。
近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使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增加投入,在硬件设施 建设、软件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机化信息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是部分省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耍议 事日程;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较慢,省际之间差距较大,全国发展不平 衡;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 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 用;五是信息体系建设与管理缺乏完整、系统的管理规范和制度。这些问题说明我国农机化信息 工作水平还低,质量差,时效性、针对性少。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并 提取所需的信息。如此,导致大量时间的耗费,也造成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很低。因此,目前的农 业机械化信息工作还不能满足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机生产、经营、用户对农机信息的需耍。这就 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根据社会的特点逐步改进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系统,并遵循信息社会 的特点,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
根据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十五”计划,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工 作的重耍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事、企业单位和服务组织的广泛关注。农机化信 息体系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是农业机 械化的一部分。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可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 资源,这样的信息资源为广大的农民、农业机械化工作者和政府提供了强有利的决策支持。正确 的决策有利于全方位、立体式的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也有利新的思想和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乃 至农业生产中的积极应用与推广。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技术和思想在农业机 械化中的传播与利用,而且更能为广大的与农业机械化相关的用户提供强大的信息决策支持。因 此,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丰富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方面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在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开发、改善信息资源服务,增强农业机械的竞争优势, 促进农业机械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信息资源管理发展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Infb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信息资源管理)最初起源于文书记 录管理(Paperwork and Records Management,常被称为传统信息管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导致了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烈递增,为了解决这种危机,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理 论研究,并在研究中结合了信息技术,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出现了信息资源管 理。
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领域、专业和特定的新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在美国 开始兴起的。美国学者霍顿、迪博尔德和马钱德等人是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中的主要人物。霍顿最 早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术语,以迪博尔德为首的研究小组在1979年发表了两组以信息资源管理 为题的研究报告,从而拉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帏幕。
到80年代末期,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化潮流,美国和英国可谓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的世界中心,这两个国家出版的有关学术专著数量多、影响大⑴,反映信息资源管理主题的学术 刊物数量达十几种,有关文献则达数百篇,仅霍顿一人就撰写或参与编辑的就有10本相关著作。 同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亦从美国扩散和影响到其他国家。1985年克罗宁(B.Cronin)主编 的《信息管理:从策略到行动》一书集中反映了英国学者在信息管理及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 成果;1987年日本的山田进出版了第一本论述信息资源管理的书;1988年“国际第一届信息资源 管理学术会议”在荷兰召开,共有14个国家,约100名代表参加。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出现了 新的变化,信息资源管理与因特网同时成为国际范围内信息研究、组织资源管理和信息职业领域 中的“热点”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因特网同时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现代观念。
我国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初孟广均教授和卢泰宏教授等人 将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入我国,为正处于低谷中的图书情报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时我国信 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对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引进、借鉴极少,处于启蒙与摸索 阶段。到90年代中期,经过短短几年的理解、消化、吸收和发展,国内就编写出版了7〜8种相关 著作,提出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新观点及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我国信息资 源管理研究的成长阶段【役据统计,我国重要的科学基金及各省市基金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立项研 究的课题就有3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九五”期间有一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信息资源管理列入课题指南⑶。进入新世纪,我国以“信息资源管理" 命名出版的专著、教材就达七、八本之多,主耍有黄重阳主编的《信息资源管理》、钟守真等人 编著的《信息资源管理概论》、马费成等著《信息资源管理》、薛华成主编《信息资源管理》、 肖明主编《信息资源管理》、孟广均等著《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等。
我国也非常重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教育,在教育界,如何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已引起了广 泛的注意。许多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信息资源管理”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并将“信息资源管 理”作为硕士生或博士生的一个研究培养方向。
20多年来,国外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概念的争论上,己深入到各个分支领 域,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起源、发展阶段研究,组织中的信息管理,信息价值与成本测算, 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信息资源管理 的研究尚处于成长阶段,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消化、 吸收上,自主研究、应用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在机构中具体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1.2.2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事 业,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政策、方针;科研院校也不断开发、研制适 合我国国情的各种农业机械产品。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非常关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从不同角度 重申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建国出毛主席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 的伟大论断。
农业机械化工程是农业工程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机械化生产工艺及其 装备的性能设计、规划管理的应用学科。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机械化 农业生产系统研究,农业机械创新和性能设计与试验研究,农产品收获后工艺及装备技术研究, 设备维修与管理工程研究,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铁农业机械化工程主要研究对象为:宏观 方面研究农业机械化决策、战略、规划、管理;微观方面研究各种农业机械的创制开发,农业生 产机械化的工艺方案,机具配备,机器运用与维修工程。具体包括生物(动物、植物)生产、加 工、保鲜和运输机械与技术;农村能源及环境的生产、治理与控制的技术与装备;农村和小城 镇建设的机械与装备等等⑸。农业机械化工程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培养了大量的科研和技术 人才,不断壮大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队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加速了农业 机械化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是曲折的、复杂的。这近50多年的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 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如下:
(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工业体系。
(2)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使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大改观。
(3)大批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传播和农业机械化知识普及工作。
(4)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为农业机械化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不断深入开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和农用生产资料走进了千家 万户,经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一是农业机械重复、过量的配置; 农机具的管理维修不完善,造成农机具状态不佳,作业质量不高。二是机械动力与农具配套比例 失调,使生产能力降低,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三是农户的投入资金分散,使农机具更新换 代及维修困难,农机具超年限使用情况较严重,导致作业质量受影响。四是地块分散,不能充分 体现农业机械化的规模、高效的特点,机械配套性差;同时又造成对农机需求数量增加,农机动 力严重浪费,新技术、新机具难以推广,使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影响了农业机械效益水 平的提高。五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项目及经营体制单一,服务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 济的发展。由于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农业机械化没能真正地发挥其性能和效率,使农民的投入和 产出比例失调,农机具投资回收迟缓,农机具再投人资金不足,这势必影响农机化的深入发展冏。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现代化农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和使 用了农业机械,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提高质量、抗御灾害、增加产出、节省人力、减轻农民的体 力劳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巨大作用,概括为以下两点:
(1)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要促进农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特 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搞好优质高效农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科技兴农,用现代化手段来改造传统农业,用高新科技来武装农业,把 增产、增收、增效效果显著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实践证明,要把先进 的农业增产、增收、增效技术在大面积生产上获得应用,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实现。实施丰收计 划、节本增效工程及其它科技兴农项目,同样要农业机械化来完成。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实施科 技兴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载体。
(2)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耍手段。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系统,与农 业机械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 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实行种、养、加一条龙,产、供、 销一体化经营,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据、为桥梁、为纽带。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机 械化是重要手段⑺。
1.2.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发展概述
⑴农业机械化数据库发展概述
关于农业机械化专题数据库,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商业化应用产品,而在综合性农业数据库 中,都包含有农业机械化工程这一部分,但是综合性数据库和专业性数据库针对的对象不同。用 综合性数据库查专业方面的内容,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覆盖面窄,深度不够等。
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数据库技术诞生后,很快 便在农业领域中应用。
首先应用的是农业企业中的财会管理,接着扩展到各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 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世界观察研究所(WWI)及美国农业部(USDA)等都投资建立 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数据库利农业经济数据库,覆盖面遍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些机构凭着这 些数据库,发布、出版了大量有关世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粮食短缺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
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USNAL)和美国农业部(USDA) 于1970年联合建立了农业文献联机检索数据系统(AGRICOLA);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5年创 建了农业科技参考资料数据库系统(AGRIS);英联邦农业局开发包含有农业科学以及生物、经 济和社会有关的文献数据库系统(CABI)。
目前,AGRICOLA、AGRIS和CABI是国际公认的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系统,是当今世界农 业文献收录量最大、专业覆盖面最广、利用效率最高的数据库同。这三大农业数据库系统成为检 索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和推广情况的权威工具。三大农业数据库各有特色,互相渗透, 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我国农业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而学科专业数据库更是欠缺。自80 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六五”期间,仅是数据库的认识了解过程,初步开展尝试性建设工作,培训人 员组成队伍。
第二阶段为“七五”期间,考虑建库方案和步骤,开展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数据库,并做 出了初步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为“八五”期间,总结了建库经验,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引进了世界上有影响的 农业数据库系统,探讨了数据交换、检索服务等问题[91[l01o
国内农业数据库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①数据库质量控制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林部门自建的数据库及其它部门建成覆盖农林学科的综合数据库数量不 少,但质量控制不够。主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数据库容量小,数据更新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不 高,数据标引不规范,一些数据没有照CNMARC格式处理,数据库覆盖文献时间短等[91[l01[1,1[121[131o
②各类型数据库建设不平衡。
据统计,国外数值和事实型数据库约占数据库总量的80%。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型 数据库不仅数量少,比例也不协调〔⑷。
③宣传不够,用户数据库意识差,利用率低。
数据库在我国出现时间相对较短,由于对数据库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用户对数据库的重 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意识和数据库意识较差,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不适应目前的有偿服务,以 及数据库自身的某些不足等,使数据库利用率不高。
④检索困难。
有的数据库没有简介,检索界面也不够友好,面对突兀而来的检索提问,读者往往不知所措; 有的数据库检索途径单一,只有外部特征检索和全文检索两种检索途径,没有提供分类和主题词 (或关键词)检索;有的数据库甚至根本就没有检索功能,只能浏览。
总之,我国农业数据库是自用库多,商用库少;地方库多全国性的数据库少;不规范的多, 规范的少;小库多,大库少;行业特征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
⑵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发展概述
建立起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人机结合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实现农 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与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信息联络,开发信息资源,经济、有效、及 时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为各级政府调控市场和农村经济宏观决策服务,指导各级农机管理部门 和有关部门农业生产,是引导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会促进农机生产经 营和服务活动的开展,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建设。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着手 段落后、信息不全、服务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农机信息化是农业结 构调整的基础工作,是反映农机化水平的主要手段,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 息工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畅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广泛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各级政府和农机管 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⑸。
当代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采集、分析、传递、管理已成为各个领域生产、销售、管 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农机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信息 技术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农机产品的信息釆集、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等方面 都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农机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现代工程技术、材料技术为依托,同时耍考虑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收 集、掌握大量信息,使各农机部门对传统农机产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为可能,而社 会发展的需要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成为必须。传统的农机产品给人的印象往 往是简陋粗糙。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这些在新时代仍有存在合理性的传统农机产品 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变得精致,这样实际上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方面,它能够保留传统 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与重新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相比,它具有耗时短、 费用省的特点,其经济性是显而易见。
我国的农机化文献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①信息加工传递不及时。从现状来看,绝大部分报表文件都是专人传递。传递和处理手段 落后,信息流不完备。信息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信息传递渠道繁多、杂乱。一方面使信息使用率下 降;另一方面增加了决策者检索分析信息、判断问题的难度。
②信息管理困难。由于信息种类繁多,数量普遍较大,并且存在处理标准不统一、查询困 难等。
③对于文献资源的统计信息缺乏现代化手段,主要为手工操作、计算工作量大且统计资料 出错率高。
④有些文献资源管理者对掌握的信息不能进行方便、快速的查询与多样化的统计分析,不 能及时地提供工作的进展情况,影响决策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机械化的信息资源都隐含在农业 这个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中。很多农业院校也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农业机械化的专家系统进行 了研究,但还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并没有实际应用。经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看出:从信息管理 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还处于信息管理的技术管理初级阶段,涉及信息及 信息活动的各要素并没有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管理,因此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1.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课题的研究目标
⑴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根据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过程管理。
1.3.2研究内容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促进了 信息资源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是农机化工作 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信息技术及其重要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 性,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已有的成果并加以本土化的修正和深入发展,发现自身的瓶颈所在,一定 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分析,主要是对信息资源的概念解释说明,分析农业机械化信息的 特征及分类,并研究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现状。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系统 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根据特点把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 为: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四类。而且根据现实的条件着 重分析的农业机械化类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明确界定。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应用信息理论和管理理论对农业机械化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有要素 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达到的过程。因此,导入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信 息资源合理开发、髙效利用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器。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先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特 点,接着分析研究了两种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的主要方式,然后根据分析提出了农业机械化 信息资源过程管理的具体方案。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这一目标而设计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 建操作方法。它为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框架。模式的研究主要从 组织结构、标准化管理、政策规定等方面进行构建。
1.3.3课题的技术路线
 
 
 
 
 
 
 
 
 
 
结论及建议
图1一1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析
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它的定义关系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因此,对农业 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来说,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现状都是非常重耍的。本章就 是从信息资源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2.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概述
2.1.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界定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专门定义。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农业机械化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它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和框架 结构,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一个较为核心的概念。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和实践都要求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为了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尝 试着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了界定。
⑴农业机械化概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 的基本现象。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技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机械化与农业相结合的产 物,是一个包括众多因素、关系复杂的研究体系。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是解放劳动力、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保证 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有着广泛、复杂 的内容,因此对农业机械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完整得解释。如认为农业机械化是“用 机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器的设计、制造、鉴定、推广、使用、 维修、管理各环境的总称”,以及农业机械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贯穿产前、产中、 产后全过程”等〔闯。按其含义及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狭义农业机械化与广义农业机械化。
狭义的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业机械化,即运用各种动力机械 化和配套的作业机具替代人、畜力及传统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各种移动或固定作业。
广义的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农、林、牧、渔各部门生产实现机械化的过程,它是根据各地区 特点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实现机械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紧密结合与融合,改 变传统生产方式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动态过程〔⑺。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农业机械化定义。
⑵信息资源概念
信息资源的观点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解决"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而制定的"技 术立国”政策时提出的,他们把技术和技术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迅速推广到经济、社会信息的开发 与利用,从而确立了信息资源论的新思想阴。从理论方面看,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尔夏克 (Marschak),斯蒂格勒(Stigler)等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率先从微观角度入手对信息价值、信 息成本、信息价格、信息效率、信息在社会稀缺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马克卢普(Machlup),波拉特(Porat)等人又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对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展开 了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证实了信息是一种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同等重要的现实资源 [19]
0
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叠加而衍生出的新概念,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信息。但是信 息并非都是资源,只有满足用户需求或是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其为信息资源。虽然在人们的思 想上对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但从理论上对信息资源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还很缺 乏。主要是对信息本质和测度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又权威的 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息资源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 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抑或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 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均是限于信息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 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包括了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 和资金等各种资源【绚。
⑶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定义
农业机械化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它是以农业机械化为主体和应用农业机械化客体的发展、变 化状态的总称,农业机械化信息是进行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农 业机械化信息中的一部分,它是与人们需求相关的信息,是可以利用的信息。根据信息资源研究 的侧重点不同,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指在 农业机械化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农业机械化信息资 源包括农机政府部门、农机企业、农机用户、农业机械化科研教育单位等与很业机械化活动有关 的消息、信号、情报等。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不仅其内容广泛,而且农业机械化系统中每个成员 都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传递者,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接收者。狭义的农业机械化 信息资源是指农业机械化活动中,产生的文献资源或是数据资源,不考虑与农业机械化信息活动 中相关的人员、设备等情况。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2.1.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特点
农业机械化信息既有一般信息的共性,也有不同于一般信息的特性,发展信息化农业,满足 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业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化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需求,首先要分析研究农 业机械化信息的特点。了解农业机械化信息自身的特点,是成功进行农业机械化信息采集和农业 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汇集农业信息、机械信息特征于一体,并存有其独特的特质。农业机 械信息与农业、机械、信息关系,如下图所示。农业机械是机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农业机 械与信息系统交叉就形成了农业机械信息,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除了具有一般信息、农业 信息的特点外还具备工业机械信息的特征。
 
图2—1农业、机械、信息与农业机械化信息关系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产性。作为资源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生产使之增值,而且 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剂”,可以通过与这些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其价值倍增。
⑵共享性。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存在上述的 竞争关系。例如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商将期刊数据光盘大量复制后出售各不同的使用者,各个使用 者可以同等程度地共享该光盘所载信息资源。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但是,由于信息资 源的开发需要成本,所以,信息资源不能随意“共享”,具有相对性,有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3)时效性。及时的信息资源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具有很髙的价值,过时的信 息资源可能分文不值,甚至会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利用信息资源一定耍 注意时效性,时机适宜,才能发挥效益。
(4)地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机械化信息特征,充分反映了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机械 化工作是因地制宜的开展,也就是说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作物、时令搞适合当地的农业机械 工作。从宏观角度,不同的区域在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状况、主要作物种类、土地利用类 型等是不同的。从微观角度,由于微地形的变化和农业投入水平不同,地块之间甚至是地块内作 物的产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任何农业机械化技术、产品都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相 结合,否则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5)周期性。农业机械的一些产品的开发、研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农业机械化信息 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相比其他行业的周期来说,农业机械信息的周期要长一些,主耍是农 机企业的规模和科研队伍条件上的一些限制。
(6)交叉性。农业机械领域和其它领域一样,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机械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也逐步地与信息科学、材料科 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融合。
2.1.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类
信息资源的分类对应于信息的分类,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对信息的利用方式决定了对信息类 型的划分。目前对信息资源分类的说法很多,但是这些分类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一级分类标 准不同,或是某类信息资源没有划入等等。因此选取了代根兴等信息资源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 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
他们参考孟广均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信息资源类型作如下划分:首先,按信息资源的 存在状态将之分为潜在信息资源和现实信息资源两大类。潜在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学习、认知和 实践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其特点是只能供个人所用;现实信息资源是人类获取并表 述出来的,能够为公共所利用的信息资源。显然,现实信息资源是当前研究、开发、利用的重点。 现实信息资源依据其载体可将之分为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 源四种类型〔21】。
⑴体载信息资源
体载信息资源指以人体为载体,并能为他人识别的信息资源。按其表述方式又可分为口语信 息资源和体语信息资源。口语信息资源是人类以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被记录下来的信息资源,如 谈话、授课、讲演、讨论、唱歌等。体语信息资源是以人的体态表述出来的信息资源,如表情、 手势、姿态、舞蹈等。
(2)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以语言、文字、数据、图像、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信息资 源。文献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文献信息资源依据其记录方式和载体材料又可分为刻 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等五大类。这五类又可进一步细分,如刻写型文献信息 资源可分为手稿、日记、信件、原始档案、碑刻等;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图书、报刊、特 种文献资料、档案、图片、乐谱等;缩微型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缩微胶片、缩微胶卷、缩微卡片 等;机读型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磁带、磁盘、光盘等;视听型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唱片、录音带、 录像带、电影胶卷、胶片、幻灯片等。
(3)实物信息资源
实物信息资源是指人类通过创造性劳动,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资源。依据实物的人工与天然 特性又可将实物信息资源分为以自然物质为载体的天然实物信息资源和以人工实物为载体的人 工实物信息资源(如产品、样品、样机、模型、雕塑等)。
(4)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即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采纳与运用, 它能直观、准确而简洁地表达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所蕴涵的特点。其主耍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 储与网络节点中的、协助网络进行传播和利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集合体” [221o按人类信息 交流的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可分为:①非正式出版信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信 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性信息。如电子邮件、专题讨论小组和论坛、电子会议、电子布告 板新闻等工具上的信息。②半正式出版信息,又称“灰色”信息。指受到一定产权保护但没有纳 入正式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如各种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企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和政府 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介绍宣传自己或其产品的描述性信息。③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 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率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用户一般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如各种 网络数据库、联机杂志和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⑴】。
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选取这种分类方式,分为:农业机械化体载信息资源、农业机械 化文献信息资源、农业机械化实物信息资源、农业机械化网络信息资源。
2.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发展情况
2.2.1文献信息资源概况
农业机械化文献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的记录的载体。它既是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的记录, 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又是农业技术手段改进和农业发展历史的记录,以及其它一切农业机 械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农业机械化文献所含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提炼而成为有针对性、实际可用的信息,是一 种宝贵的资源,它同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一样,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耍资源。由于农 业机械化文献型资源是科学的载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农业资源。它的重耍性,可以从它不同 于其它自然资源的特性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约。因此,对农业机械化文献型资源研究是十分必要 且有重大意义的。
<作为农业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记录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一次性消耗的资源,它可以反复利 用,成为用之不竭的财富。
<它一旦产生,就可以被复制和传递,成为人类所共享。
<它的价值往往是潜在的,在农业机械化乃至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自然 资源需要开发,而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不但需要开发,尤其是需要活化。记载于文献中的科学技 术一旦活化起来,就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而且现今并没有关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专业 性图书馆。因此,在研究文献资源地区分布状况和投资状况的上,以总体——农业系统为研究对 象,旨在反映个体——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文献资源地区分布状况
在农业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建设尚缺统一的规划与布局,造成文献分布不平衡、不合理,农 业文献高度集中在北京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西南、西北地区成为农业文献的贫乏区。我国农业文 献资源分布地域差异较大,1995年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显示了这种差别:全国六大区中,除北京 地区文献数量名列全国首位外,华北地区书刊总量也分别超过百万种,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相对较 低。华东地区占全国书刊总种数的26.49%,中南区占19. 88%,华北地区占1& 17%,而西南和 东北地区分别仅占9.57%和10%,发展不平衡。本次调查同样显示了电子资源和网络化程度的发 展不平衡。电子资源同样集中在北京和华东地区。而网络资源存取也是在这两个地区有优势。西 部12个省信息资源存取和拥有量相对较少。
农业文献的分布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同时农业文献三分之二集 中在高校系统,其单位数量占单位总数的37.4%,而文献量占文献总量的69.8%[251o
(2)文献信息资源的投资结构
我国文献购置经费一般专款专用,其中并不包括人员工资、文献维护、馆藏设施与服务费用 等。文献购置款中,传统做法是书刊比例为2: 8o由于经费短缺,大部分馆期刊增长幅度有限, 多数仍在下滑。在一些高校,国家规定的事业费5%的比例,往往并未达到。1997年,49所农林 院校图书馆经费占教育事业费的比例,无一个达到5%的比例,最高的只有4%。通过对农业院校 7个资料室的调查结果表明,1998年在期刊上投入最多的只有6024.92元,订购117种杂志。最 少的只投入751.40元,订购15种杂志"I。近年来,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增加和用户要求,文献购 置比例出现了变化,图书馆电子文献逐步增加,特别是大型电子检索刊物或数据库,直接影响对 世界出版物的了解与查询。
2.2.2网络信息资源概况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出现,如网络经济、网 络计算机等,信息资源网络化也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 结构、分布和传播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出新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即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词,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釆纳与运用,它能直观、准确而简洁 地表达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所蕴涵的特点。网络上含有丰富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并非指网络所 承载的所有信息,而只是指那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那一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是建立在信息 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它是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人们在网络的环境下,获 取、组织有用的信息集合。它与一般信息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传播手段、信息载体、表达形式 等方面。
因特网之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异常的丰富。曾民族将 因特网信息资源按时效性和文件组织形式进行了分类。按时效性可分为电子报纸、动态信息、全 文信息和书目数据库4大类;按文件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由文本和规范文本两大类。
董小英按信息交流的形式把网上信息资源概况分为3大类:第一,非正式岀版的信息,如电 子函件、专题讨论小组和论坛、电子会议、电子公告板新闻等;第二,半正式出版物,如从各种 学术机构团体和教育机构、企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的网址或主 页上,可以查询到通过正式出版物系统无法得到的“灰色”信息;第三,正式出版物,如各种数 据库、联机杂志和电子杂志、电子版工具书、报纸、专利信息等。董小英又根据网上信息涉及的 领域将网络信息资源粗略归纳为学术信息、教育信息、政府信息、文化信息等几类。
(1)正式出版物——数据库资源
根据2000年我国全国农业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对农业系统自建和引进数据库调查。全国64个 农业科研单位和髙等农业院校引进国外的农业数据库158个,引进国内数据库35个,自建数据 库104个。其中国外的农业数据库包括CABI (英联邦农业局农业科技文摘库)、AGRIS (联合国 粮农组织农业科技文摘库)、AGRICOLA (美国农业图书馆馆藏库)、FSTA (国际食品科学与技 术文摘数据库)、WEICENT (粮农组织农业信息中心)、德温特专利文献数据库、美国费城信息 研究所的农业与生命科学最新目次(Current Contents: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数据库等,数 据量达1000多万条记录,可覆盖世界85%的农业文献,主要用于为科研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服 务,提供国外农业生产和科研的最新信息。
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牧渔业科研成果数据库(文献中心);进行中科研项目数 据库(文献中心);农业动态信息库(农业部);万方数据库;清华全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都是在 联合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的数据库信息产品I”】。
我国能够对外提供服务和有效利用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其中农业(包抵农学、生物学、 林业、畜牧兽医科学)数据库有76个,与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所编的《数据库指南》所 选137个数据库相比,数量级由百位上升至千位,表明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己有 一定基础,但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数据库的数量仅有世界的1/10,但总容量却仅有世界的1%; 产值则更少,只占世界总产值的1%。[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整体效益上,都同国外数据库发展有 着很大的差距。
(2)半正式出版物——网站、网址
我国农业网站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量上,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名列世界10名。 1998年,我国农业网站数量不足200个;2000年,农业网站达到了 1500个,其中农业科技网站 177个,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已不同程度与本地区信息网或Internet联 网,基本上可以连通国家或国际网,获取电子信息目录或原文;2001年农业网站已发展至2200 个,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18大类127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方面。其中约有 1600家农业网站保持正常运行状态;2002年底,我国农业网站已达2600多个。
政府农业网站是农业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农业综合信息。其中,省级网站(农业 厅主办)有31家,地、市级网站有100多家,县级网站约有100多家,乡、镇级网站约150家。 农业科教网站是农业网站不可或缺的部分,注重科技文献信息、科技成果、科技动态信息的提供 与利用。其中,农业科技部门主办的网站约165个,教育部门的网站约94个。
我国农业网站地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看,网站分布表现出与区域经济显著的相关性,与 本地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主要省份。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 东、广东五省区网站总和占全国总数的49.27%,北京集中了大量的中央农业科研单位,是主要的 农业信息源,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同时也集中了大量的综合信息网,体现了总体优势,但上海、 天津、重庆则没有体现岀这种优势。西部12省区的网站总和仅占全国总数的14%,个别省份甚 至没有建立农业网站。另外,有部分网站无法从内容中得知其所在省份,约占总数的38%[29]»
下面分类介绍因特网上重要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①农业机械化专业院校
国外几所著名的农业院校网址是:德州农工大学(http://www.tamu.edu/)、荷兰瓦格捏根农业 大学(http://www.wau.nl/welcome.html/)、丹麦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http://www.kvl.dk/)、北卡州 立农业技术大学(http://www.ncat.edu/)、布里斯托大学(http://www.bris.ac.uk/)、英国皇家农学 (http://www.royagcol.ac.uk/)、东京农工大学(http://www.tuat.ac.jp/)等。
我国农业院校在教育部及国家211工程支持下已经相继建立了校园网,并已经初具规模。国 内几所著名的农业院校网址是:中国农业大学(http://www.cau.edu.cn)、东北农业大学
(htt://www.neau.edu.cn )、山东农业大学(http : //www.sdau.edu.cn )、华中农业大学 (http://www.hzau.edu.cn)等。农业院校网页提供最新的科研信息,但我国的农业院校这方面还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②主要研究机构、学会及协会
一些主要组织团体、学会及协会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领导和推动的作用,主耍有国际 热带农业研究中心(http://www.cgiar.org.ciat )、农业及生命科学研究信息中心 (http://aginfb.snu.ac.kr)5 中国一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CECAT) (http://www.cecat.org)、国际 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 ) ( http://www.cgiar.org/index.htm )。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 (http://www.fao.org)与各国农业部网站都有丰富详尽的农业信息资源,如美国很业部 (http://www.usda.gov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http://www.agri.gov.cn)、加拿大农业部 (http://www.agr.ca),都有大量的农业统计、新闻、科研项目等信息。
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协会主要有: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亚洲农业工程协会(AAAE)、 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ASAE)、欧洲农业工程师学会(EurAgEng)、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CSAM)。
③农机部门网站
以农业部为首的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展也比较顺利,大部分省份行政部门在国家政府上 网工程支持下,主办的农业信息或相关网站也基本建成,系统逐步进入维护管理阶段,这些网站大 部分比较全面,内容有一定积累。
我国农机部门门户网站是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http://www.amic.agri.gov.cn/)和中国机电 企业网(http://www.eecce.com/pindao/nongye.asp),其它地方农机化部门网站有:山东农机化信息 网(http://218.104.836 )>山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http://www.sdnjtg.com/)、天津农机网 (http://www.tjagri.gov.cn/tjnj/index.htm)> 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信息网(http://www.nmgnj.gov.cn/)、 河南农机信息网(http://www.hnnj.gov.cn)、福建农机化信息网(http:〃www.巧am.gov.cn)、辽宁农 机化信息网(http://www.lnnj.gov.cn)>山西省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http://www.sxnjkq.com)、中 国农机互联网(http://www.nongji.com.cn)、广西农机化信息网(http://www.gxnj.gov.cn)>福建农 业机械化信息网(http://www.gam.gov.cn/)、山西农机信息网(http://www.sxnj.org.cn/)等。
由农业部农机化司主办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官方信息的总站,主要是 发布有关农业机械最新的信息,包括专利、政策法规、农机等,还设有农业机械论坛,并附有各 地区主要农业机械信息网的链接。各地区性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在明确其职能的同时,传递 国内最新的农机化信息并发布本地区农机化最新的动态,而且都有关于本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的 信息,有些地方性农业机械网站中还有关于本地区及国内主要农业机械企业介绍的专栏。但总体 上都是规模偏小,有些网站仅有框架,实质性内容并不多,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有限。
2.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统计分析
科技文献是度量科技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成果的 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科技文献是人类长期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的结晶,也 是最活跃、最先进、最主要的直接反映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和水平的载体和媒介。因此,对农业 机械化科技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和开发其中潜在的信息及发展规律,对提高农业机械 化科技水平,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化科技资源,促进农业机械化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本节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类图书、期刊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从定 量和定性角度分析、研究和探讨农业机械化文献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发现其规律,追踪中 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动态。
2.3.1我国农业机械化类图书资源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在建国以后才比较系统和广泛的推行的,农业机械化类图书也是在, 建国后不断壮大的。
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截止二OO三年底,馆藏文献已达二千四百一十一万册(件),居世界 国家图书馆第五位,近年来每年以六十至七十万册(件)的速度增长。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由东馆 (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图书馆)和西馆(原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组成。藏书总量为142万册, 期刊2900种,馆藏文献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和农业工程文献为主体的文献保障 体系。因此,选取综合性——国家图书馆和专业性一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建国以来所收藏有关 农业机械化类图书为样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国家图书馆检索1949-2003年出版的农业机械类图书为的图书953种(不完全统计)。中国 农业大学图书馆收录的图书多是80年代以后出版的图书,共检索出446种农业机械化类图书。 再根据两馆收藏农业机械化类图书的统计数据,选取每年收录数据大的作为最终数据。两馆收藏 整理后,农业机械化类图书为1053种。
 
 
图2-1农业机械化类图书年收藏量统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类图书数量是随时间呈周期性的波浪式的增长。50多年来, 农业机械化类图书出现了 3次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变化反映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类图书增长的不 均衡性和离散性,也反映出了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 大致的分为四个阶段:
表2-1中国农业机械化类图书年代分布
年代 图书数量(种) 年均数量(种) 所占比例(%)
1949〜1956 45 6 4.27
1957〜1966 348 35 33.05
1967〜1977 123 12 11.68
1978〜2003 537 21 51
第一阶段1949〜1956年,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起步阶段。建国初期,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初期 改造,出版物较少,共出版了 45部,占全部收藏量的4.27%o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也是社会经济和科教时代的开端,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这期间成立了农业机械管理局,也筹建农业机械化的高校和农业机械化类期刊、学会等, 是农业机械化开创阶段。
第二阶段,1957〜1966年,调整与探索阶段,这期间农业机械化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在党 的领导下,人民热情高涨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期间我们顺利 的完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农业机械化类的出版物也大幅度的有所增加。在中共八届三中全 会上,毛泽东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动摇,工农业同时并举,建成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 邓小平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农业必须逐步机械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现在即应成立专门机构, 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发展各地具体条件的农业机械,尽早的投入生产。”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各地区纷纷成立了农业机械化研究机构,一些农业机械也都投入的生产和使用。大搞农具改革运 动,拖拉机站下放与重新收归国营,调整农机工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机械引的方针政 策,如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三主"方针, 即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为主,农业机械以中小型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 为主等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就是这个时期提出的。这期间出版农业机械化类读物 348部,占全部收藏量的33.05%。在这348部图书中,论文集占了绝大多数,共计106部,多分 布在1963年。这也表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教育、科研等事业的不断完善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1967〜1977年,农业机械化的跃进阶段。文革时期,工业、农业等几乎停滞不前, 文化教育事业更是遭到严重的破坏,限制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段时间,农业科技人员被下 放或转业,绝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被撤销,农业院校被迫搬迁至边远地区,科研和教学工作被迫 中断。中国农学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停滞期。但党中央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视却丝毫没有减少, 总结了建国以来10年时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和不足,为了实现毛主席1955年提出的在25 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国家分别于1966年、1971年、1978年三次召开全国农业机械 化会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奋斗,形成了第 一个农机化发展高潮。经过一阶段的发展,农机化在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维修、培训等方 面基本形成了健全的网络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 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农机化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被迫放弃了 “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 的目标。文革期间出版农业机械化类的图书计123部,占总的收藏量的11.68%»
第四阶段,1979〜2003年,农业机械化事业回落与恢复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纠正了文革时 期的错误路线,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高速发 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把中农业机械化带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国 家工作的重心的转移和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1985年《中 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为农业机械化 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不断的总结我国文革期间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当然,热情建设 过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不免进入了一段低靡发展时期。直到90年代,才掀起又一轮的农 业机械建设和研究的热潮。截至到2003年,共有537机械化类图书,占全部收藏量的51%o这 期间的图书都是和系统的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在仅仅局限在微观的农业机械化系统 上,而是从国家的宏观发展着眼,结合当今的政策和科研条件,探讨优化农业机械化系统,以促 进农业大系统的合理配置和高速发展。
通过以上对农业机械化图书信息资源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对 该学科的政策、投入是分不开的。建国以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农 业机械化发展的起步基点。随着国家政策、投资的不断到位,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及教育也有了很 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时期。繁荣发展过后,农业机械化事业出现了一段时 期的低谷。在不断探索、调整后,农业机械化走出了低靡的发展时期,并积极和其它学科相融合, 现在农业机械化事业正处于平稳发展的新时期。
2.3.2我国农业机械化期刊资源
建国后的农业科技期刊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和逐步配套的发展过程。期刊业发展难免受政策 环境、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先后出现过大幅度的周期性变化。期刊较多的时期分别是第 一个5年计划期间、60年代中期和1978年以后。进入90年代,我国期刊数量迅速增加,1990年底 全国期刊达5751种,其中科技期刊3055种,农业期刊490种,占期刊总数的&5%。到2000年 底,我国期刊总数达到8725种,其中科技期刊4449种,农业期刊现刊有1400种,占全国期刊 总数的16%,占科技期刊总量的315%,如果算上与农业有关的期刊,共计有1500多种。㈤】
①学科分布
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对掌握的1153家涉及农学27个学科的期刊资料统计分析,我 国现有综合科技类农业期刊293种,占25.4%;畜牧兽医类(含饲料、养殖)172种,占14.9%; 社科类(含农经、农金、乡企)123种,占10.7%;农学农作物类118种,占10.2%;林业类110 种,占9.5%;水产渔业海洋类79种,占6.9%;粮油食品类60种,占5.2%;农机农工类53种, 占4.6%;园艺花卉类52种,占4.5%;植保农药类32种,占2.8%;农水农电类31种,占2.7%; 土壤肥料类(含国土资源类)30种,占2.6%[3,1o在农业期刊中,农机农工类期刊所占的比例较 小,而且期刊数量变动不大,一直维持在55左右。
②核心期刊
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评定出我国农业的核心期刊有110种。其中, 综合性农业科学20种,占1&2%;农业基础科学9种,占8.2%;农业工程12种,占10.9%;农 学、农作物16种,占14.5%;植物保护8种,占7.2%;园艺7,占6.4%;林业17种,占15.5%; 畜牧、动物医学12种,占10.9%;水产、渔业9种,占&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于2004 年7月又发行了新版。新版中,我国农业的核心期刊增加了 22种。综合性农业科学增加了 10种, 农业基础科学增加了 2种,农业工程增加了 2种,农学、农作物增加1种,园艺增加1种,畜牧、 动物医学增加3种,水产、渔业增加3种。农业工程14种核心期刊中,水利学报、干旱地区农 业研究、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粮食与饲料工业、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机械6种期刊 替换了原来的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中国农机化、农村能源、农村电气化4期刊。
③刊期分布
据常春2001年对1291种农业期刊分析〔珂,我国农业期刊中,周刊占0.6%,旬刊占2.3%, 月刊占22.1%,双月刊占31.4%,季刊占40.3%,半年刊占2.9%,年刊占0.2%。由此可见,我国 农业期刊的刊期以月刊、双月刊和季刊为主。
伴随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期刊数据库和电子期刊。20世纪70年代之 前,我国的期刊工作处于传统信息技术时代,期刊管理研究主要是基于印刷型期刊及其生产、管 理与传播利用整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图书情报机构,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 统的逐步建立,期刊管理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对期刊管理自动化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90年 代以来,随着图书情报机构网络化建设的加快,图书馆和情报服务系统建立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 数据库,而且随着网络出版的出现,诞生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电子期刊——网络电子期刊。传统的 期刊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是在现实环境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虚拟环境 下,期刊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正演变为期刊信息资源建设。这一变化引起了图书情报机构信息保 障机制的变化。在网络空间里,图书情报机构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满足的文献资源系统,而是 一个开放的社会满足的信息系统。网络电子期刊的开发性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期刊数据库 和电子期刊都是网络出现后,产生的期刊新形式。它们的出现,给传统的印刷版期刊带来了一股 冲击波,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消亡,而将是相互竟争、相互促进、长期共存。对 于期刊数据库在下一节作详细的研究。
2.3.3我国农业机械化数据库
我国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而学科专业数据库更是欠缺。据不完全 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己建立的农业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100个,涉及农业生产、经营与 管理等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为: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副产品深 加工题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 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和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同时,我国还引进了世界4个大型农业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存取数据库 (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国际农业 生物中心数据库(CABI)»这4个大型农业数据库开发及投入使用的时间较早,收录不同国家的农 业文献。它们的引进,对于改进和发展我国的农业数据库建设,对我国广大农业工作者及时了解 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提供了大量的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同时推动了我国数据库技术的 进步。虽然我国也开发了各类农业类的数据库,但关于农业机械化工程专题数据库,还没有独立 的商业化应用产品,而在综合性农业数据库中,都包含有农业机械化工程这一部分。综合性数据 库和专业性数据库针对的对象不同的,用综合性数据库查专业方面的内容,有它的不足之处,比 如,覆盖面窄,深度不够等,而且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开发比较好的三大综合型的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 和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题录、摘要、全文信息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用户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选择发展较为成熟、完善的清华同方公司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 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期刊数据库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各数据库中的农业机 械化类数据记录,对农业机械化文献的收容量进行分析。
农业机械化工程是农业工程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机械化生产工艺及其 装备的性能设计、规划管理的应用学科。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机械化 农业生产系统研究,农业机械创新和性能设计与试验研究,农产品收获后工艺及装备技术研究, 设备维修与管理工程研究,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本文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文献数据是 根据数据库的学科分类入手来获得的。
⑵数据库的基本概况及各数据库对比
①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是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光盘国家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 公司联合研制的CNKI (ChinaKnowledge Infrastructre)工程。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期刊均己有印刷 版,电子版的速度要晚于印刷版。发行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光盘形式发行,称《中国学术期刊(光 盘版)》,简称CAJ-CD;二是以网络形式发行,称“中国期刊网”,简称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积累全文文献980万篇,题录1500余万条,分9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其数据库的制 造是采用与各收录期刊编辑部合作的方式,将每期编辑出版的期刊内容直接加工为中国期刊网全 文数据库专用的数字化格式,并建立光盘数据库。共收录从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6100种 期刊的全文,其中农业类期刊452种,农业机械化类专业期刊有23种。1994〜2003年期刊全文 数据库总记录达950多万条,其中农业机械化类文献总记录为34875条。
②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由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研制,是我国第一个中文光盘数据库。自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期刊 等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光盘制作发行和网上信息服务于一 体。维普是综合性中文期刊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全文与题录文摘一一对 应。
全文数据库收录了 1989年以来的数据,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 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8000余种期刊(核心期刊1539种)刊载的78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 100万篇的速度递增。收录农业科学类930种期刊,农业机械化类专业期刊39种。1989年〜2003 年,维普全文期刊总记录为800多万条,其中农业机械化类总记录为20740条。
③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经集纳整理了理、工、农、人文 等五大类的七十多类目的25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实现了全文上网。提供三类信息服务:商 务信息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数字化期刊系统,共有百余个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有刊 名查询、刊名浏览、论文查询、引文查询等功能。万方数据库收录农业工程15种核心期刊,其 中农业机械化专业期刊10种,收容了至2002年以来2262篇农业机械化文献,和2002年以前的 262篇农业机械化文献。
以上各数据库各具特色和优势,在文献信息检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表2-2中列出了各 数据库收录农业机械化专业文献,图2-2显示了各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基本情况比较。在数据库 内容收集上,农业类及农业机械化类期刊最多的是维普库,其次是期刊网和万方库。在农业机械 化专业期刊的引用上,期刊网引用23种,维普库引用39种,万方库10种。三个库中共收录农 业机械化类专业期刊43种,同时被三个数据库期刊收录重复数为8种,重复率18.6%。万方数据 收录的期刊均被期刊网收录,期刊网和维普库收录的期刊中交叉收录的有19种期刊。
表2—2各库收年农业机械化专业期刊列表
农机械化专业期刊 期刊网维普库万方数据|农机械化专业期刊 期刊网维普库万方数据
福建农机 J 农机使用与维修 7
广东农机 农机试验与推广(〜99) 7
广西农机 农机维修 J
广西农业机械化 农机质量与监督 V
河北农机 J 4 V 农家机械化
湖北农机化 4 农业工程学报 7
湖南农机 4 农业机械 7
江苏农机化 7 农业机械化论坛内部 7
江苏农机与农艺(〜01) 4 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集 V
江西农机(〜00)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V
江西农机与农业工程 农业机械学报 7 7 7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农业装备技术 V 7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排灌机械 J
南方农机 J 热带作物机械化(〜98) 7
农村机械化 山东农机 7
农村牧区机械化 J 山东农机化 V
农机安全监理 山西农机 J
农机测试与推广 J 四川农机 7
农机化研究 J 拖拉机(〜99)
农机具之友(02〜03) V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农机科技推广(03〜) J 新疆农机化
中国农机化 V V V
 
 
 
图2-2各数据库收录期刊数
⑶农业机械化类文献记录收容量对比
万方库一般收录的都是各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因此在收录文献上可以说是远远不及期刊网和 维普库的。由于万方库收录的期刊没有按照学科分类,所以对所按其它形式而查出的农业机械化
类文献,对于期刊网和维普库搜索而得出的数据在可比性上来讲,意义就不是很大。因此,本文 只列出期刊网和维普库两库的数据。
表2-3农业机械类期刊文献增加量统计
据库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篇) (篇〉
1989 737
1990 728
1991 929
1992 952
1993 1139
1994 2137 986
1995 2143 913
1996 2314 991
1997 2893 1152
1998 3352 1293
1999 3550 1378
2000 3359 1643
2001 3171 2117
2002 2413 3082
2003 2323 3540
合计 27655 21580
表2-3列岀了各数据库各年度所收录农业机械化文献记录的总数量,图2-3显示出各数据 库收录农业机械化文献记录的变化,透过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数据库每年增加的记录数变化情 况。
 
 
图2-3各数据库收录农业机械化文献记录
维普库自1989年以来开始收录的农业机械化文献,记录数变化是逐年增长的。从89年到97 年增长的趋势较缓,平均维持在500篇左右。由98年至今,文献增长量较大,97年后,文献每 年收录量超过1000篇。农业机械化总记录达到21580条。
期刊网开发较晩,收录的期刊内容自1994年开始,农业机械化类文献记录逐年增加。收录 量较大,开始就比维普库同年收录的农业机械化记录多1500多条,直到01每年都要比维普库同 年多收录1400至2406条不等。到2003年仅10年的时间收录农业机械化文献记录达27655条。
现今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期刊数据库,不仅因为其方便性,主要还是其在时间上的跨越和对不 同期刊中文献的集成。因此,根据对现有我国三大期刊数据库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收录农业机械 化文献量上来看维普库和期刊网都很多;从收录农业机械化文献总量和年收录量上来说,期刊网 稍稍占有优势。
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TPI)系统采用先进的B/S与C/S混合计算模式,三层 体系结构,支持分布式存储、管理与跨库检索;实现数据实时动态Web发布,具有业界领先的全 文检索技术,而且现在又在研究、开发数据仓库系统平台,积极推行知识管理思想。因此,如果 开发研制农业机械化类数据库,可以选取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系统作为研发平台。
2.4本章小结
本章先界定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农业、机 械、信息个系统交叉而形成的,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有农业、机械等学科的特性。农业机 械化信息资源,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和基本特 征。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包括农机政府部门、农机企业、农机用户、农业机械化科研教育单位等 与农业机械化活动有关的消息、信号、情报等。
接着根据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特点分为四类: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 源、网络信息资源,并着重研究了农业机械化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比较零 散、规模偏小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于70年代末而成熟于80年代中后期,理论的繁荣与迅速传播使信息资源 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热”进一步带动了信息资源管理 的发展。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下管理思想变革的产物,它集信息时代的特征及管理的 思想于一身,越来越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对象。
3.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领域。促使它诞生的因素主要 有三个:信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日益重要;文书激增;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另外,信息 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使用,信息经济的崛起与壮大,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密切重视,以及美 国强化行政信息管理的政府行为,也是信息资源管理兴起的重要背景。
3.1.1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定 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现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信息资源管理” 一词最 初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官方文件管理即政务信息管理活动中〔列。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明晰有助于 我们形成正确的管理思想、划定合理的管理范围、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对信息资源概念 探讨就尤为激烈。
F-WHorton (1979)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支持工具(信息设备、 人员、资金等)的管理。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于资源管理,把资源管理的概念扩展应用到数据、 信息和知识的管理方面网。
Horton (1980)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一门管理性科学,它把信息看作是与财政、物质、 人力和自然资源等同的一种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要研究信息资源(原始数据)的有效处理和生成 信息资源(知识)。【洌”
B.R.Ricks和K.F.Gow (1984)在他们联合发表的“信息资源管理” 一文中,以系统理论分析 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耍的组织资源而 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
C - Wood (1985)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中几种有效方法的综合,它将一般管理、 资源控制、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各种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他认为 尽管信息资源管理并不是一种万能的药方,也还没有发展到完善的地步,但它是信息管理演变的 新阶段。E • M • Trauth在1989年评价这个定义说:"Wood的定义是具有代表性的。卩乃”
Burk&Horton (1988): 一种管理方法,其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和资源管理理论被应用于一个 组织的信息资源和资产的管理。〔网”
J.R.Beaumout和E.Sutherland (1992)从管理活动的角度阐述他们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词,它包括为确保在开展业务和进行决策时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 用的管理活动”[切。
B.R.Ricks和K.F.Gow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 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佝。
R.Mcleod JR. (1998)从组织机构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机构各层 次管理人员为识别、获取、管理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类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一种活动” [4,10
信息资源管理是由计算机的应用所触发的信息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实践发 展到信息处理自动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时期客观上能够和主观上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统 一管理时出现的新的概念和理论〔咗。
美国管理与预算局(OMB, 1985)从政府信息管理的角度,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地编制 信息系统的目录,定期评价组织的信息管理活动,包括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促进、 控制和其他涉及信息的收集、使用与传递的管理活动。强调这一术语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含与 信息相关的各种资源如人员、设备、经费、技术等。
美国总会计署(GAO)提出了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定义,认为是从信息的生产、收集到处理, 以逐渐接近组织的计划或目标这一生命周期中,对信息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集中与综合。其目的 是使组织的管理者能充分、有效、经济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孟广均教授在论述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中心时,提到了信息资源管理 的内涵,他认为:“概括地说,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这 里,孟广均从信息资源中心角度阐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切。
1993年,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一书中指出:“尽管关于信息 资源管理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众所一致的,即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 一种集约化的管理。”显然,卢泰宏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应是管理对象、信息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 约化叫
1994年,潘大连和黄巍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技术和实践》一书中提出:“信息资源管 理是从业务上对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问题的逻辑顺序。”他们将信息资源管 理看做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佝。
1994年,安徽大学谢阳群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成为 资源的那部分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提出:“信息资源本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 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输等环节。不论信息的原始状态、内容、载体是什么,要使其 成为资源都要经过这几个环节。〔呦”
1995年,南开大学的李月琳在论文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实用 的信息管理模式。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将信息资源置于组织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对其实行全面 的、有效的管理,以提高组织管理绩效的思想和方法的综合。〔何”
1998年,北京大学的岳剑波在论文中指出:“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 工、组织,形成信息成品,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耍 素(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集成、控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
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倒”
1998年,霍国庆博士在论文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 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49] ”
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实质是对“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词组 的两种不同的切分方法。一种是“信息” + “资源管理”,认为是对“信息”进行“资源管理”, 运用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信息管理,强调的是运用一种新的管理角度或方式,以“信息”作 为“资源管理”的对象。另一种是“信息资源” + “管理”,是以“信息资源”为对象进行“管 理”,强调的是新的管理对象,开辟出新的管理领域,采用综合性、集成化的管理手段。
综合上述国内外种种观点,信息资源管理即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管理的模式。就管理 对象而言,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的管理;就管理的内容而言,信息资源管理 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协调等;就其目的而言,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满 足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就其手段而言,信息资源管理就是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 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髙效管理的目的。因此,概况归纳起来无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 信息资源管理与广义的信息资源相对应,强调管理的全局性、功能的集成性和手段多样性,信息 资源管理就是对信息流动全过程的所有要素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而有效地 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狭义的信息资源相对应,主要关注的是对信息 资源本身的有效管理,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的数据管理、文件管理和技术管理的 合理化过程。一般来讲,大多数的学者较为接受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关于它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据分析, 目前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大约可分为两大流派:源于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流派,注重现 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它们多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理论逻辑发展的产物;源于图书 情报领域的“信息管理(IM) ”流派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应用,它们多是图书 情报学科及其它文献信息类学科整合的产物a】。这两大流派虽然在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 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希望发展为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一般 信息管理理论,从而统一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
3.1.2信息资源管理特点
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信息资源',(复数)作为对象的“管理”,是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 方法对各种信息管理对象进行综合的集约化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即信息的技术管理、 信息的经济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的集约化,三维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刃。
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信 息技术、管理信息、经费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它的运行有赖与计划、组织、 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实现。
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焦点是开发和运行一个集成信息技术基础结构,使沟通、合作、业务和服 务达到新的水平。其总目标是使一个机构的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最大化,并在整个机 构中实现信息共享。所以,信息管理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思想与方法。从普 通民众的理解来看,它更倾向于被当作一种信息技术。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战略管理越来 越显得重要,对信息进行规划与管理,用于管理中的决策与判断。所以说,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 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一方面是管理理念特征。这两个特征是一把“双刃剑”,谁也离不 开谁,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信息资源的整体综合效益,而非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或某一耍 素的单一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如下6个主要特点:
①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以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新型资源管理方法。
②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而非单纯的技术性管 理。
③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信息与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处理,建立起基于信息或知识资源的管理体系 与管理文化。
④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中各层次、各职能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 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
⑤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管理,以追求资源配置的 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构成要素的局部最优
3.1.3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内容
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是人们对信息资源管理硏究对象认识的具 体化和系统化。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信息资源活动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等问题;⑵信息资 源管理技术研究,主要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学科的成果和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 管理工作的原则、程序、方法和技术等问题;⑶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就是应用信息资源管理 理论和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解决某一行业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所形成的学科体系, 主要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市场信息资源管理、商贸信息资源管理、金融信息资源管理、科教 信息资源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交通信息资源管理、能源信息资源管理、 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等[53)(54]«
3.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管理
3.2.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界定
根据以上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界定,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可以理解为:应用信息理 论和管理理论对农业机械化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有要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达到农业机 械化信息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过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是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应用这 一分支,主要是用现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解决农业机械化这一领域中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具 体问题。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化具体工 作中,实现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3.2.2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现状
全国农机化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在部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依 托,完成了农机化管理司信息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内部计算机的联网共享和与国际互联网的专线 连接。同时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的接入服务,全国各省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实现了拨号 登录,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速度。在省级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各省农机管理部门根 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机化工作情况,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了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加强了信 息管理人员培训工作。1998〜1999年间,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形式,黑龙江等11省(区)已 经建立了省级农机化信息网络局域网,其中黑龙江、山东、新疆等省(区)已经完成了省级农机 化信息网络广域网的建设,实现了部、省、地(市)、县四级联网。
逐步展开信息网络服务。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 基层,釆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农机化传统信息媒体的作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利用农机化内部信息刊物,如 农业部的《农业部信息》、《农业机械化情况》、《跨区机收动态》、各省(市、区)的《农机信息》 等,交流、传播农机化信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民及时掌握机收动态,促进联合收割机有序流 动,为提高跨区收获的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农民和农机手的一致好评。另一方 面是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手段开展信息服务。1999年,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的“中 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正式开通,开发研制了农机化统计资料和农机化政策法规等数据库。部分 省农机管理部门也自行开发建立了用于宣传和发布本省农机化管理信息的专业网站,如“山东省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天津市农机信息网”等。农机化信息网的建立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广大 农民和机手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全系统农机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农机化信息交 流及传输效率,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各处和各省农机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了以电子邮件为 媒介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实现了农机化信息的网络传输,加快了信息反馈频次,提高了信息处 理效率。
3.2.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机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地从事农机化信息体系的建设。但是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还处于零散、非整合的状态。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库,农业机械化类 的网站在内容、时效性和可利用性上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还 要很漫长的路途。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缺乏快速顺畅的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40%,每年大约有上万项农业科学技术(包括农业信息 技术)成果,但被农业企业或农户采用的不到10%o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便利的信息资源获 取途径,从而导致信息利用率低。换句话说,没有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环境。
美国是最早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家,其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在世界的前列。 下表是中美两国一些信息指标的比较,如表3-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仅为 美国的1/4791;每万人计算机拥有量仅为美国的1/115;每万人电视机拥有量仅为美国的1/2.88; 每万人电话拥有量仅为美国的1/10.06。计算机是获得农业信息的基本条件,但就目前我国农民收 入水平,大多数农民仍买不起计算机,对年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农民来说,买一台计算机 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另一方面,软件和服务成本更高。高额的上网费用不是平常收入的农村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这些情况就导致了,有众多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必要的条件,把广大农民间接地排斥在信 息化之外,成为最大的信息使用“落伍者”,极不利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及信息资源管 理的实施[旳。
表3-1中美两国部分信息化指标比较
指标 美国 中国
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户) 445.6 0.093
每万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4027 35
每万人电视机拥有量(台) 79.8 27.69
每万人电话拥有量(部) 63.7 6.33
资料来源: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第208页
⑵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管理新理念,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越发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等相 关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农业这个领域仍就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观点。一些人认为我国农村 的落后现状与高科技的距离遥远,目前尚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因此,实施信息资源管 理是极为不现实的事情,只好等一等,看一看再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设施 和信息技术问题,认为只要买来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铺设了网络线、发布了网页,就是实 现了信息化,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法制和信息服务等重要内涵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前 一种是对信息化及信息资源管理采取观望的态度,后一种是对信息化及信息资源管理的曲解。这 两种观点都普遍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⑶信息化队伍不健全
长期以来从事农机工作的干部职工,由于接触和学习电脑的机会少,加上前几年计算机技术 在农业上的应用不广泛,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又如此之快,大多数农机工作者的计算机基础知 识、基本操作水平还停留于以前水平,关于网络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各区县信息人员计算机业务 水平与专业耍求相距较大,缺少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且部分区县信息员业务水平较低,工作 难以开展。这种状况对于推动农机信息化建设是一大障碍。
3.2.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导入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器。在我国加入WTO后,在带 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将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进口的贸易量将 大幅度增加。农机市场受到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一是竞争由国内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变为国 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二是竞争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为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耍改变这 种状态,提供农机企业乃至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最终 达到知识管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将从资源利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 通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具体体现在:
(1)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虽然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 用信息技术管理,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例如,在播种的时候,可以根据当 地的农机数据库,查看农机闲置数以用于跨区的播种作业。这样就可以大大提供农机的利用率,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对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 的信息化和自控化,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 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 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 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 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⑷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 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 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机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使农机 产品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农业机械信息将成为农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发 挥引导农机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⑸促进农业机械产业化。产业是信息化的前提。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将通过促使土地、 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协调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 构等方面推进农业机械产业化,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机械 化的发展。譬如,农户、农机企业了解信息与市场信息不吻合;单个农户、小规模农业组织收集、 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对市场反应迟钝;各级组织的信息服务不到位,导致农业生产经 营者只能凭直觉和经验决策,造成生产的盲目性。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收集、加工和发布 农业的市场信息,并依据信息制定农业发展策略,然后把策略传送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执行 操作主体。这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总之,有必要实施信息资源管理,以增加农机企业产品有效供给,农业机械化产业化,降低 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机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从而最终增强我国农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3.5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条件
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确立信息资源管理思想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在21世纪新的竞争环境 中能否由必要变成可行,还取决于一些基础条件:
(1)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总体上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的管理,一个是信息 内容的管理。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这两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的发 展并趋于完善。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就能实现所需的 功能。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为农业机械化导入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 理论支持。
(2)政策基础。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也关系国家稳定的大问 题,党和政府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链条中最薄 弱的环节。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势必加剧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因 此,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步。为了在总体上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 信息化,国务院要求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把信息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农业 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向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及农民提供有关信息。金农工程是1994 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 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整个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 利的环境,有助于农业系统中软件和基础条件的建设、管理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客观 上为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启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实践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应用现代先进的IT技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来达到 企业或组织的高效运作。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系统,因此引入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思想, 就必须从技术和管理的内容上有效地转换。技术层面,IT本身就是技术变化很快的领域,因而IT 技术吸收问题上至关重要。新技术的不成功应用,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对于农业机械化信 息资源管理所需的技术,并不是追求最新技术、设备,而是要根据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有选择地 采用适合的技术和设备。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转变组织文化。文化体现了组织办事习惯, 同样的技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应用IT技术的同时,也应综合哲学、方 法和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一些相关单位和组织也积极地 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走信息资源管理的道路。如江苏江动集团、山东时风集团、山东五征农用车 厂,这些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农机企业率先在企业内部引入信息技术,并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虽然它们刚刚起步,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们的成功经验给其它 的农机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信息机构也积极从事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办公 自动化,在尝试研究、开发农业机械化类的数据型、文献型、事实型数据库。这些实践都为信息 资源管理导入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3.3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论文涉及的一些理论基础,对信息资源管理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定义 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接着对我国农机化信息发展情况作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农业机械 化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导入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以 及实施管理的条件。
根据有关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建立了农机化信息网络并逐步展开信息网络服务,但目 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还处于零散、非整合的状态。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化的数据库, 农业机械化类的网站也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形成规模的过程中。
我国农机化信息体系中还缺乏完善、顺畅信息资源渠道等问题,导入信息资源管理能够有 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机械产业化,从而使农机行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第四章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对信息过程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早期人 们侧重于信息源的收集与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希望提高信息处理和传递效率、 对信息流进行控制。当代,人们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对人类信息过程实施综 合性管理,对信息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达到最大效益〔旳。
4.1信息资源流概述
信息资源的产生是因为有这类信息资源需求的用户,因此,信息资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 断流动、传播的。信息资源的形成必须要具备源、流通渠道和目的地3个要素。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是信息资源的来源地(包括信息资源生产地和发生地),具体 地是指拥有生产信息资源能力的人、组织、团体或机器。通常来说,任何正常的具有思维能力的 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资源流的源头,但现实生活中,信息源多是那些善于发现问题、创造和积累信 息的人,如科学家、教师、管理者、工程师等;一般大众更多的是充当信息资源流的目的地的角 色,他们接受信息将其转化为物质、能量或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一般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类。正式的渠道指的是图书、期刊、 报纸、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载体;非正式渠道指的是谈话、讨论、书信 等。由于非正式渠道信息资源产生的随意性及不可控性,一般来说,如果不做特殊说明都是正式 的渠道传播的信息资源〔勿。
信息资源目的地则是需要信息资源的人即用户。信息资源在目的地即信息资源用户那里实现 其价值。
 
 
图4-1简单信息资源流
图4-1表示的是信息资源由源头出发通过信息资源的流动渠道最终到达信息资源目的地,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资源流动。但实际中信息资源流动并不是这样简单,信息资源的目的地和 信息源常常可以互换,此时的源头可以是彼地的目的地,同样此时的目的地也可以成为源头,也 就是说一个人或组织可以同时即充当源头又充当目的地。这样的流动过程是复杂的、比较难以控 制的。
为了永久利用、反复利用和有效利用的目的,人们通过人工设施来采集和存储信息资源,这 样就形成了控制信息资源的系统,如图书馆、信息中心、情报中心等形式的信息资源中心。信息 资源中心可以改变信息资源流的时间和流向,在用户需要信息的时候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提 高信息的利用率;而且信息中心又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改变信息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信息 资源的质量,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这样信息资源流动如图4一2所示。
 
 
图4一2 —般信息资源流动
信息资源的非正式渠道指信息资源流的源头和目的地间不存在控制系统,信息资源不经过其 它中介环节而直接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一般来说个人交换信息多利用这样渠道。正式渠道则是 在源头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独立控制者的交流渠道,它是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内部的主体交流 渠道,正式交流渠道中的信息资源流在控制者的控制下,经过一系列有序的环节流向用户。信息 资源的非正式渠道和正式渠道互为补充,构成信息资源交流的通道。
信息资源流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流通渠道,可以分为非正式流 通和正式流通。以有无反馈为标准,可以将信息资源流动为单向流和闭合流两类。图和图都属于 单向流,源头生产出信息资源通过流通渠道,到达信息资源用户,并以此为终点。闭合流主要是 在信息资源到达信息资源用户后,信息资源用户会对信息资源生产者发出回复或是信息反馈,这 样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流动系统,如图4 —3所示。
 
 
图4一3闭合信息资源流
以时间和空间为标准,信息资源流动可以分为信息资源时间流动和信息资源空间流动。信息 资源时间流动是指的跨时间的信息资源流动,一般来说它是个顺时间轴的单项流,如人们阅读古 典著作,学习历史等都属于这类。信息资源空间流动指跨空间的信息资源流动,通畅网络信息资 源中绝大多数属于跨空间信息资源流动。当然信息资源时间流动和信息资源空间流动都是相对而 言的,任何一种信息资源流动都兼具时空的特性,仅是考察角度和侧重不同而已。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得出,信息资源流动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动态的资源网,任何人都是这个 网上的点,任何组织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网中之网,而且信息资源的流动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因 此,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网中,要实现信息资源有向、有序、高效的流动,信息资源管理与控制是 必不可少的。
4.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构成要素分析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总体来说,都是由信息源、信息资源渠 道、信息资源控制机构、信息资源用户四耍素构成。
4.2.1农业机械化信息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源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的起点,是农业信息资源的生产地,一般来说 这个过程一般都是在人脑里完成的。农业机械化信息源,即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者,主要归 纳为四类:个人、科研教育单位、农机企业、相关的农业机械化政府部门及组织。这里所指的个 人从事农业机械化类工作或是生产活动的个体;科研教育单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农业机 械化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类高校及农业机械化类学术团体,科研院所等;农机企业就比较好理解, 主要是指主营业务是农业机械生产的企业;农业机械化政府部门则是指部级、省级、市级乃至以 下的农业机械化政府管理部门。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笼统,但也能大体地放映信息资源生产者的 主要特征。这四类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主要的生产者,农业科研单位和团体一般生成农业机械 化科技信息,而相关农业机械化企业则是农业机械化商务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政府部门 一般提供的是农业机械化政策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宏观信息,而个人产生的信息主要是科技信 息及反馈类信息。
个人一般有三类,一类是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一类是从事农业机械化教学、科研或行政 工作的,他们都是单位或组织的一部分;一类是农业机械使用者。对于前两类可以说他们在农业 机械化方面生产出的信息资源,都是以他们所在组织、单位或团体形式发出的。
这四类信息源产生的信息资源的种类也是各有侧重的,科研教育单位主要生产是科技信息和 教育信息,农机企业主耍生产农业机械商务信息,农业机械使用者一般生产的是对农机产品需求 信息及应用后反馈信息,而政府及相关组织主要是政策、规定、法律类信息,由于其宏观性,简 称它们为政策信息。
4.2.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渠道
信息的本身是看不见模不着的,我们都是通过信息载体来获得信息。因此,信息资源的流通 渠道指的是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
农业机械化信息源具有其生产信息资源的载体的选择权。通过信息的载体,使其生产的农业 机械化信息资源传播到信息资源用户那里。信息资源的载体是信息资源生产者和信息资源用户直 接的连接桥梁。因此,信息资源载体的选择可以决定信息资源到达信息用户的方式和时间。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生产的科技及教育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一般都会聚集图书、期刊、网 络等载体上。要说明的是,农业机械化教育信息资源,大部分的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由老师直接 传播给了学生,这是最快、最便利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
农机企业生产的商务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交易会等载体,来宣传利介 绍其企业生产的机器产品。
相关的农业机械化政府部门及组织生产的农业机械化政策类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报纸、电 视、广播载体,到达信息用户那里的。
这几类载体都是传播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就其传播的时效行来看,最快的分别 是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期刊、图书。如果以图书为载体的话,那么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的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加工、修改——农业机械化图书的出版——农业机械化信息资 源用户,这个过程一般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而如果选择期刊,一般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选择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则是不到2~3天的时间。就其传播的效果来看,图书、期刊都是有 针对性的,阅读或是查阅农业机械化类图书或是期刊都是有此方面信息需求的人,也就是说信息 载体把信息资源传播到需要这类信息资源的人那里,这样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电视、广 播、报纸是面对公众的,并没有特殊的划分信息资源的方向,因此,可能导致有信息需求的人没 有听到、看到或是读到这类信息;对于网络,也是承载着各类的信息资源,除非比较专业的信息 用户,他们熟悉各农业机械化的网站,其他的信息用户还是要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搜索出的信息并不一定有其价值,还要逐一的通过选定及筛选。根据信息流动所选定的载体, 如期刊、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等等。
信息资源收录在信息载体中后,信息资源用户为了获得信息资源,就要进行信息消费。他们 可以购买图书、期刊、报纸,上网浏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
4.2.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控制机构
为了永久利用、反复利用和有效利用的目的,人们通过人工设施来拦截和存储信息资源。信 息资源控制系统主要是图书馆、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资源控制系统的作用就是在用户需要 信息的时候为其提供信息服务,而且又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实现信 息资源的增值等。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中间的控制系统,从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加工、整 理等活动,以求达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增值的信息机构及部门,如相关的农业类图书馆、农业 机械化类期刊和图书出版社、农业信息机构等等。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主要控制机构,信息中心和情报中心主要从事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 息咨询等服务。虽然这三个控制机构在控制信息资源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随着不断的发展,信息 中心和情报中心逐步与图书馆机构合并。这不是说,信息中心和情报中心不存在,而是现今的图 书馆在其部门中就设有情报部和信息咨询部。下面介绍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
北京国家图书馆,它就是一个面对社会、面对公众的图书馆,因此,它没有什么专业限制, 它收藏各个学科、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建立最全面的信息资源库,对大家开放,让有信息资源 需求的人都能得到满足。除了大型的、公众的图书馆,一般规模的图书馆收藏图书、期刊等都有 独特的专业性质。
国家农业图书馆是以收藏农业和生物学信息资源为主的专业性质的图书馆,是全国农业文献 收藏、加工、检索和利用的中心。主要以研究和提供农业科技文献与信息为主要方向,其主要任 务是:系统收集、加工、保存和开发利用各种载体的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信息;开展情报检索和 翻译咨询服务;编辑出版农业科技信息刊物,传递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和信息;建立农业 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国家农业图书馆是国内很业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图书馆。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也是以收藏农业文献为主,但相对于前两者,其定位点和服务对象都有 所不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当然也是对外开发的。由于主要从事的是 农业教学及研究,首先考虑的农业类教科书的采集,需要信息的前沿性和高质量性,满足日常学 生和教工的信息资源需求;其次是期刊数据库的购买,期刊数据库方便快捷、信息涵盖量大,越 来越受到同学的喜爱与欢迎,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途径;再次,是图书、文摘的出版; 最后是自建数据库的开发研制,已经开发了农业工程知识仓库、农书古籍图片数据库、农大学位 论文库、农业机械产品图片数据库等。其中农业机械产品图片数据库是将农业机械产品图片与技 术的资料信息收集整理,并将其电子化,库中收录了 1471条农业机械产品的记录,附有产品图 片信息,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产品的生产企业及企业介绍。这个库的建立方便广大读者检索查询, 为我校及农业工程行业教育、科研、企业、用户等单位提供服务。
通过以上对图书馆的分析,可见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使信息资源更为条理化,不仅实现了信息 的增值,而且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资源用户。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控制系统,主耍就是农 业高校图书馆及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的信息中心,这些地方汇集了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也就包括 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4.2.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目的地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目的地,即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也包括几类:政府部门、高校及 科研单位、农机企业、农机用户。
政府部门类用户一般关注的是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的反馈,以及从各个方面追踪国内农业机械 化整体发展情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来制定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性信息资源;高 校及科研单位类用户主要的是对农业机械化科研信息的需求,这类用户文化素质较高,一般都是 追踪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最新的信息资源,而且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也很好,可以通过期刊、报纸、 网络、电视、广播等手段,使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农机企业用户一般对农机 行业、农机市场、用户反馈这类商业行的信息资源比较关注,通过获取到的商业信息资源,不断 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机用户这类信息资源使用者,总体上来讲 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获取信息的环境并不是很好,网络普及率很低,一般紧靠其所在地区农业机 械推广部门传播农业机械信息,或者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来获取农业机械信息资源。
4.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过程
信息资源流动过程一般根据流通渠道可以分为非正式流动和正式流动,根据有无反馈标准分 为单向流和闭合流。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是一个交错复杂的动态过程,说其复杂是因此流动 过程中既有非正式流动、正式流动,也有单向流和闭合流。但也可以简单的描述为由农业机械化 信息源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的一个过程。
4.3.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方式一
图4-4就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方式一。它是一个简单,但却很典型的农业机械化信 息资源流动过程。
本图主要表示了两种流通方式:一是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载 体——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一是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 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这两种流通方式还可能伴有信息用户向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反馈的过 程。
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载体——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这 是信息消费的过程。信息资源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间仅仅存在着信息载体,中间没有任何信息服 务机构存在,农业信息资源在其载体上随着物流链,最终到达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那里。农 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为了获取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就必需购买期刊、图书、报纸,收听广播, 观看电视等,这就是信息资源用户为了获取信息资源而进行的信息消费。这些费用有一部分会支 付给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作为报酬。在信息用户获得信息资源后,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意愿,选择进 行还是不进行信息反馈。
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这也是信息资源由生产者传递到 用户的过程。只是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没有承载着任何载体,而是通过交流、讲课、讨 论等形式直接到达了信息资源用户那里。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每位信息资源用户都希望以最少的支出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也就是说, 除非是必须,否则信息资源用户不会购买信息资源载体的永久所有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 识的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很快,他们宁愿支付一些信息资源载体的使用费来获取信息资源。而且, 人们为了能够永久利用、反复利用和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所设立的信息资源控制机构,使 信息资源用户不用购买信息资源载体成为可能。这就形成了另一种信息资源流动方式。
 
 
图4-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方式一
4.3.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方式二
图4一5所示的就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方式二。它也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的一 个重要方式之一。与第一种流到模式不同,信息资源生产者生产出的信息资源,在流动的过程中,
由于通过控制机构时,被加工或是整理,因此,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本图主要表示两个过程:一是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成——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控制机构,在流出信息资源控制机构时,产生了新的信息资源;一是从农业 机械化信息资源控制机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这一简单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且还 有信息资源用户一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一-信息资源生产者和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资源生产 者的信息资源交流及反馈过程。
 
方式一和方式二的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多了控制系统。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就是由信息资源 生产——信息资源生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用户。这里的控制系统就是我们一般所指的图 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的主要好处就是信息资源用户如果想获取信息资源,不必购买图 书、期刊等信息资源载体了,只需要办理一张图书证或是建立一个信息使用账户,就可以随意的 享受图书馆或是信息服务机构拥有的信息资源了和提供的信息服务了。信息资源用户可以咨询信 息专家,来获取专业性很强的信息资源,或是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这样的交流与互动,就可以 把信息资源用户发现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传递到控制系统,然后控制系统在反馈给信息资 源的生产者。可见,控制系统除了是信息资源存储和信息资源加工增值的地方,还是反馈信息不 可缺少的传递者。这种信息资源的流动方式,减少了信息资源用户的支出,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 的利用率。
前面介绍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当然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不仅 仅只有这两种方式。还有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非正式的信息资源流动,但这类信息资源流动发生 比较随机,一般都是通过交流、谈话、书信等形式,因此这里并没有研究。无论是什么流动方式, 它们都是保证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的顺畅、规律的运转,在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运作过程中都 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
4.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模式。一般都是由农业机械 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传播——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或获取这三部分 组成。信息资源流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更新、发展、充实的过程,必然具有循环性和 连续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一是对农业机械化 信息资源进行全程管理;二是根据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中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管理。
4.4.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全程管理
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产生——信息资源的使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动过程。对农业机械 化信息资源进行全程管理可以有助我们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在分析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过程的基础上,对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和 监控,记录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在整个过程中处理活动,如资源的创见、修改、访问、转载等 信息。
其次,保证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完整性是 指把信息资源构成要素作为整体统一管理起来;安全性是指保证信息资源在流动过程中不丢失。
4.4.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核心环节管理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包括好多环节,每个环节信息资源的功能和价值都不尽相同,釆用 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也就不同。本节选取农业机械化资源流动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生产管理、控制机 构管理和用户管理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生产是整个流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信息资源产生、生产工厂;农 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是流动中的桥梁,它是信息资源用户的媒介,只有通过它们信息资源用 户才能得到想要的信息资源;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消费或获取是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其价值的地 方。
(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管理
信息资源的生产是从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开始的。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的生产一般都是在人 脑中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生产是一个相当个体化的过程。信息资源生产的主耍任务也都是由 个人来承担的,信息资源生产者可以选择或采用集体研究的形式,但最终信息资源的生产都是由 每个个体的大脑完成的。
信息源是信息资源生产的工厂,它生成的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流动的起点,也是信息资源管 理的起点。信息资源管理就是耍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将生产出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传播给每个信息 消费者。因此,好的、稳定的信息资源生产源头对信息资源生产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主要有个人、科研教育单位、农机企业、相关的农业机械化政 府部门。这里谈的主要是针对个人、科研教育单位、农机企业的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资源的生 产是个体的行为,绝大部分信息资源生产是在脑中形成的,而且这段过程不是受人为因素能控制 的。因此,要有好的、优质的信息资源就需为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环 境。包括以下几点:
①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及相关政策
一个学科和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该学科或是产业的投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也就是 说,农业机械化这个学科或农业机械化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与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和对农业 机械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着中发展的产业或是学科就会吸引众多的人来从事这个产业的生 产或是这个学科的研究。换句话来讲,也就是为这个学科或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有利的宏观 发展大环境。
政府在促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持续资 金投入是这种角色的重要功能表现。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对农业信息化的投 入以及政策支持与大众理想中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偏离的程度较大,这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也是农 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对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最为担忧的现实反映。因此,实现农业信息化乃 至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都是不可缺少的。
②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对信息资源生产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换句话说,不是良好的工作环 境是创造好的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但好的工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信息资源生产者的创作 潜能。如好的科研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便利的与外部沟通的环境——网络等等,会为信息资 源生产者提供好的物质基础。这样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信息资源。
③必要的奖励
奖励是不可缺失的激励措施。物质奖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但除了物质奖励外,还需要精 神奖励,来满足优秀信息资源生产者的心理上的需求。在精神奖励上,可以给以必耍的荣誉奖励 及称号。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及相关政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宏观环境;良好的工作 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从事农业机械化事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必要的奖励为优秀的农业机械 化信息资源生产者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这样的一些措施,会招纳各方人才来从事农业机械化 的研究及生产、经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然出现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一些专家,而这些专家就 是能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生产者。
(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控制机构管理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控制机构是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提供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的主 耍部门,是为信息资源用户提供信息获取及信息咨询等服务的主要机构。
①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控制机构是传递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建立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从信息资源选择入手。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用户最为关注的, 如果信息资源不符合信息用户的需求,即便是有良好的服务、环境作为吸入,也是徒劳的。因此, 在选取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时候,要根据用户、社会的需要,选取质量髙的信息资源,如好的 图书、期刊、报纸等。
其次是必要的资金保障。信息资源控制机构是大众性的服务部门,所以其盈利性就较弱一些。 除了通过开展信息咨询而索取相关的费用外,还要有政府机及其所在的组织提供大量的资金,对 信息控制机构进行补贴。这样才能保证控制机构根据用户需求购进相关的、质量高的信息资源, 并能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②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控制机构及其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信息质量、服务水平,应该明确制定激励措施。 对控制机构的员工应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定性要求、定量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激励制 度,把总目标分解到人,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积极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奖优罚劣,激 励档案人员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实现目标,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这样,一方面,能切实发挥员 工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磨时间、混日子的状况,另一方面,能确保工作质量,促进农业机械化信 息事业的发展。而且,要引入人员竞争上岗的理念,通过平等竞争,合理测评,择优录用。对于 工作突出的员工可通过晋升、奖金等方式来作为激励。
对于控制机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评出绩效较好的机构 和部门,授予奖励称号等。这样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发挥控制机构在信息资源传递上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③完善的约束机制
仅有保障和激励机制对于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控制机构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强有 力的约束机制。在鼓励其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做到奖惩并举。这就需要与控制机构 相关的法律及规定的完善,比如说对于出版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相关规定。
④形成机构联盟
当今的世界已由工业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因此信息和知识对每个人 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控制机构并不能收集所有的 信息资源。所以,控制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如果需要别的方面信息 资源,可以通过和其它控制机构建立联盟关系,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能够控制机构获得更多、更及时的需求信息,从而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减少需求预测偏差和改 善用户服务、节约成本。这样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减少了控制机构购入信息资源的花 费。
(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管理
①用户信息需求获取
用户信息需求的获取是用户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获取信息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的渠道 很多,包括直接与用户交流、组织市场调查、网上留言调查、用户意见反馈以及其它渠道等。 其中市场调查是最为重要的来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顾客短时期内的信息需求倾向。
②用户需求的分析与分类
用户需求信息的分类与分析是对收集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分析,主要是把用 户需求信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从而进行统计分析、用户需求趋势分析以及需求关联分析。 需求信息统计分析是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用户的年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 等,从中发掘出那些信息资源比较受欢迎、用户需求变化、信息消费的额度等等。需求趋势分 析是通过分析获得的信息,预测用户短时间或一段时期内的信息需求倾向和趋势。需求关联通 过集成有关的信息,分析不同信息资源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即了解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信息资源 产品等等。
由于用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也会发生 变化,因而在分析这些用户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和时效性。
③建立完善的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
用户满意度是用来衡量信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受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帮助了解消费者 对信息的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便于发现优势和不足。建立信息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体系,不仅仅局 限于用户对信息质量、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还要分析用户预期质量、用户感知质量、 用户感知价值等多个方面,从而建立完善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定期的消费者满意度评价, 测定用户的满意程度,不断地设立改进目标,改善信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达到有针对性的信 息资源开发与高效管理。
4.5本章小结
本章先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构成耍素:信息源(生产者)、信息资源载体、信息 资源控制机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资源目的地(用户)的主耍构成及特点。并介绍了 两种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的主要方式,虽然它们在流程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模 式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生产——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传播——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消费或获 取三大部分构成。虽然前者是个人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的投资,后者是借助控制机构来获取信息 资源,但最终都能达到信息资源获取的目的。应该说,第二种方式是当今社会,尤其是知识大爆 炸、信息时代的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并且根据流动中的儿个关键环节:信息 资源生产、信息资源控制、信息资源用户,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第五章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人文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高层次战略型信息管理模式, 取代了过去那种以单项技术为目标的信息管理方式,成为信息时代管理的重要思想。结合农业机 械化管理实际,本章构建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并侧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由一组相互关联或 相互作用的管理要素所构成的管理体系。研究、总结、设计与创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模式,既 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耍,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深入改革的客观需要。本文构 建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是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这一目标而设计 了一套管理操作方法,它为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5.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
5.1.1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
信息资源管理思想认为信息资源不仅是共享性资源,而且还成为组织的战略性资源,对组织 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充斥着组织的每一 个角落,信息流贯穿于组织运动的始末,牵系着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个员工,乃至文化、理念, 关系到的组织的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的各个环节。各种信息系统正在不断地被研制和开发出 来,并在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Internet或Intranet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以管理人员为中 心的人机交互式管理系统。它可将分散在不同地理空间的组织紧密联系起来,便于相互交流、共 同协作,从而有利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增强了组织的敏捷性。原有的金字塔式、自上 而下、递阶控制的科层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组织的发展。
实施信息资源管理,去除人为因素,精简规模、设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方便信息的形成、传递与分享,高层领导可以方便地得到 详尽的基层信息。对原来工序进行合并或将原来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 共同工作,以利于信息共享,节省时间。同时,利用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将原来依次进行的几步 工序变为并列同时进行。
此外,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效率,削减了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需要,促使 组织的规模逐渐缩减,组织的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刚性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 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讲究轻巧和柔性的组织结构,组织模式变得更加精简和有效。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还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造就学习型组织,不仅 有利于强化组织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了信息和知识应用、传播和创造的效果,并对提升员工的个 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员工发展和组织发展实现“双赢”。
 
5.1.2设立由CIO负责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
伴随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与发展,一种新的信息职业角色一一首席信息经理CIO随之而产 生。然而,CIO职位的真正确立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迅速普及,却是与美国国会,1996年颁布实施 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也称《克林格一柯汉条例》紧密相关的,该条例提出在联邦政府 部门设立首席信息官。稍后发布的美国,3011号总统令中宣布成立CIO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 邦政府各部委中的正副CIO们组成,另外,管理与预算局所属的信息与规章事务处、联邦财政管 理处、联邦采购政策处的负责人,科技政策局的资深代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处主席,信息技术 资源处的主席亦为CIO的当然成员,CIO委员会主席由国家管理与预算局的管理副主任担任。副 主席由委员会在CIO成员中选举产生并轮流担任。
首席信息官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信息管理己进入了一个由分散到集成、由低层到高层、由零乱 到规范、由配角到主角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CIO不仅出现在政府公共行政部门,企业也很早就 建立了 CIO体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信息流动更加频繁,方式更加复 杂,范围空前扩大,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信息管理系统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 题,而是组织的神经系统,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进行建设、管理和开发。我国农机各个部门都积极 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这对于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推进农机政务 信息化进程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各级信息中心的地位仅仅是技术部门,其职责主耍是实施信息 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能真正承担起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能,使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业 务部门的各项信息活动相脱节,没能从宏观、战略高度对组织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主要的原 因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即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信息中心及其主管在管理部门中地位和 作用重视程度不够。以农机企业为例,目前,信息中心主管在组织中的地位模式如图5—1所示。
总经理
 
图5-1信息主管在农机企业中地位图
如图所示,信息主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为中层管理人员,信息中心与其它部门并列分隔开来, 把信息割裂于组织机构其他活动之外。这与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和角色是不相容的。 这就导致了信息中心不可能对全组织的信息资源集中管理,更不可能从战略角度统筹建设、开发、 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也不可能为组织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最优化利用,必须强化信息资源管理的组 织权重,应将信息资源主管人员的地位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层次上来。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 部门,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由组织中的最高行政领导——总经理(总裁)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之下, 其实就相当于主管信息管理的副总经理,能够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对组织的战略管理具有支配
地位,相应地,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如信息中心、信息部等)也升格为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并列的 独立职能部门,对组织内部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如图5-2所示。
总经理
信息主管
 
图5-2信息主管在组织中的地位图
CIO是组织中的高级职位,其他业务部门领导是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委员,这既保证了 CIO 有充分的行政权力,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能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又能与其他业务部门有充分的联 络和沟通。从而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其他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和组织外部获取信息并进 行有效处理,最终的结果又为这些部门和整个组织的活动服务的良性循环。CIO的设置标志信息 资源管理开始涉及到组织的每一个组成部门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如何发挥信息的效用,如何进行 信息沟通。这无疑会促进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激发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
CIO的具体职能包括:为组织制定信息战略、信息政策和信息标准;协调组织各部门的信息 需求,提出信息集成思路和方案,促进信息共享;制定组织的IT应用、IS实施和信息资源开发 利用的中长期规划;指导、组织和监督IS开发、管理和维护中的相关业务;沟通组织最高决策 者与信息技术管理层之间的联系;直接参与组织的重大问题决策;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等。
5.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
5.2.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各地区农机政部门、农业专业学校和农机企业已开始使用计算 机存储信息并处理日常管理工作,而且开始逐步建立区域网,实现办公管理的本地网络化及与国 内外多种信息网络的联网信息资源管理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其中一个非 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的标准规范问题,主要有: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软件信息内容不规范, 兼容性差,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套完整的网上信息交换规范,出现信息交流受阻、信息系 统封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发展。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也就没有专业化、高质量、高 速度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达到统一、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中国颁布的国家 标准《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的作用有:
(1)为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提供保证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面对复杂的纵横关系,各方协作越来越广泛,单靠行政命令和相互 协调是不行的,必须从技术上使它们保持衔接,这就耍求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种技术标准和规 范,以确保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可以改进、保证和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质量
一个好的标准,是在正确总结科研成果以及管理与使用实践经验等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应 该能够充分反映生产者与管理者、研究者等各方面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并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合理的标准,能最大限度地缩小信息的不一致性、错误,从而保证和提高 信息资源的质量,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为使用和维护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通过制定标准,以共同的定义和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采取标准的输入、输出格式以便实现 不同部门信息资源之间的互联与交流,以相似的接口和工具为使用者提供信息,釆用统一的标准 进行规范的开发、管理和维护,可以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降低维护和使用成 本。
为了对过去已有的分散系统的“信息孤岛”进行整合,打破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相互封 闭的局面,研究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工程,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很有意义 的。
5.2.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1)标准化信息术语
标准化信息是指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活动中涉及的基础信息、指标等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 化,其目的是促进国际术语和国内术语的统一,使同一术语能够表达同一概念,避免出现术语的 二义性。
(2)标准化技术
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整个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保 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识别、提取、检测和分类编码、交换或传输、 处理、存储、显示、打印、控制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技术的标准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化转换有章可循,避免因信息格式不同而无法实现互联,影响交流与共享。
(3)标准化设施
设施是信息资源活动的物质基础。搞好设施的标准化工作,对保持设施性能、延长设施寿命、 提高设施效率、保证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施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学习 和执行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并贯彻执行企业标准以及与各级 标准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定等。
(4)标准化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标准化是使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规范化的程序进行,内容包括学习和贯彻 标准、制定标准,以及制定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
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实行标准化管理,必须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机械化管 理的实践,制订农机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5.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
5.3.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定义及其作用
信息政策是调控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和准则的集合,它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 人文范畴,强调从人和社会的角度综合解决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政策主要由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信息管理部门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规范和实施 信息资源管理,运用政策法律、管理条例、投资方向、发展纲要、系统规划和标准化来指导、组 织协调与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避免信息资源投资和重复建设 的浪费。它涉及到社会的整个信息活动,因而农业机械化信息活动的正常运转也需耍相应的信息 政策的协调与管理。避免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随意性和盲目性,关键在于其法治化和制度化 的程度,也就是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规范。
本文认为,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是指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为目标,由国家或农 机部门制定并实施的旨在促进农业机械化行业各项经济信息活动的政策制度的总和,是实施农业 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不可少的指导方针,具有原则性、规章性、灵活性、适应性的特点。其 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进行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统一思想和观念,为农业机械化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 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
(2)调动和约束各方力量,以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最终目标;
(3)通过制定全面统一的信息管理标准化政策,规范信息活动。
5.2.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内容
(1)信息文化的形成。要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应营造重视经济信息和信息共享的文化氛 围,明确信息是机构的财产,不是由某个部门或个人所拥有,除特殊原因的限制,其使用应是自 由和方便的。这种文化将对机构一般成员的信息需求、运用和传播行为,对管理者配置资源、定 义信息结构与过程、人员发展与管理等行为均产生深刻影响。
(2)鼓励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信息管理从基层操作上升至决策规划。
(3)规定并贯彻执行信息标准,包括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定义、所使用的硬件、软件和信息技 术应遵循通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或行业标准。
(4)规定信息保密级别,明确信息安全守则。
(5)重视经济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储备和利用,明确某些部门或个人对信息负有的主耍 责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唯一性与及时性,时刻关注机构变革与发展,为制定机构的 战略目标服务。
(6)保证各级管理者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保证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
5.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及建设
5.4.1农业机械化信息需求分析
明确信息需求是组织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的必要前提。所谓农业机械化信息需求是 指人们在从事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的需要。信息 需求是引发信息行为的原动力。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用户包括几类: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单位、 农机企业、农机用户。
政府部门类用户一般关注的是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的反馈,以及从各个方面追踪国内农业机械 化整体发展情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来制定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性信息资源;高 校及科研单位类用户主要的是对农业机械化科研信息的需求,这类用户文化素质较高,一般都是 追踪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最新的信息资源,而且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也很好,使第一时间获取所需 的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农机企业用户一般对农机行业、农机市场、用户反馈这类商业行的信息资 源比较关注,通过获取到的商业信息资源,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 要;农机用户这类信息资源使用者,主耍关心的是农机产品、维护、使用等方面类信息。因此,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农业机械化信息需求类型。根据信息用户的不同,划分为个人信息需 求和组织信息需求;根据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对知识型信息的需求、对消费型信息的需求、对 数据型信息的需求及对产品信息的需求等;根据组织边界将信息需求划分为内部信息需求和外部 信息需求等;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将信息需求划分为数据、信息及知识需求。
也就是说,对于需求相同的信息用户,由于其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同样的信息资源,利 用程度和信息理解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就要对用户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来考察各个用户群的 需求特点。如果仅是盲目的生产信息资源,往往造成“不对口”的情况发展,影响信息资源有效 开发和利用。
5.4.2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据农机化 信息体系建设“十五”计划,提出了农业机械信息工作的几点原则:
(1)集中性原则。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 力度,集中人力和财力,搞好"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省级农机化信息网站和县级农机化信息 工作站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系统内资源,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开发已配制软硬件的资源, 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吸引、引导、鼓励有关单位参与农机化信息工作,共同推动农机化信息 体系建设。
(2)实用性原则。从促进农民增收、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机械 化发展出发,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供求、政策法规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工作, 帮助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成为沟通供需双方的桥梁,使农 机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农民通过信息网了解政策法规、产品的技术性能、价格等信 息,突出信息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农机化信息的引导作用。同时考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和农民可能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性,信息发布釆取以互联网为主、多种形式并重的原则,满足社 会不同层次对农机化信息的需求。
(3)渐进性原则。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发展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要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渐进性发展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增加必要的硬件设备,配备相 应的人员,向社会提供及时、方便、实用的各种农机化信息,使农机化信息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应遵循以上三个基础原则,在具体的信息资源建设中还应制定 以下几个原则:
(1)完整性。在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时,应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信 息需求。完整性原则要求信息管理人员熟悉本组织的各项活动,了解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 容、业务范围及信息需求等。
(2)针对性。尽管完整性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应注意与针 对性相结合。
(3)及时性。时效性是信息的重要特征,信息从信息源发出至接收机构收到的时间要快。信 息的价值与提供的时间成正比。组织要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准确的信息和比较完 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只有将加工了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信息处理的及时与否,是关系到领导者能否不失时机地作出决策,执行部门能否及时地贯彻执行 的关键问题。如果延误了时间,将会使信息失去价值,影响管理的效能。
(4)准确性。信息要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准确”是信息的生命。在采集加工传递信息时, 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反映情况,任何信息都应该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不能有丝毫 含糊,也不能凭主观想象去随意夸大和缩小。失真的、虚假的信息会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给组织 造成巨大的损失。
(5)标准性。为了方便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在对信息加工存储时需要按标准化要求进行操作, 遵循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否则,信息的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6)适用性。适用性原则要求信息管理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和需求特点。
(7)安全性。坚持安全性原则,一是做好不能大范围共享信息的保密工作,二是对于一些普 通的可以共享的数据,也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防止被修改、删除或毁坏,对资源库中存储的 数据要明确数据的存取权、使用权。
5.4.3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的配备
为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信息处理质量,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设备,实现信 息中心(站)之间的网络连接及信息的电子传输、网络传输和资源共享。
(2)个性软件的开发
根据农机化信息的专业性,研制适合本系统的应用软件,做到从农机化信息采集、处理和发 布各个流程都有相应的软件支持。
(3)农机化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
充分利用农机化信息资源,按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原则和专业特点,在已建“农机统计资 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农机化管理资料、农机化标准、农机市场、农机企业、农机产品、 农机新技术数据库,满足各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
5.5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模式不是样板,更不是模型,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普遍适用和无懈可击的,更不可能是 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不同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适合自己的 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囲。本节就是根据部门、组织的特点,构建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 模式。
5.5.1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搭建
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信息大量涌现,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从馆藏建设、组织结构 和服务方式以及管理等各方面较之传统的图书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是在其拥有的丰 富的文献资源的基础上的来为用户开展信息服务的,服务的规模也是由拥有的资源规模质量来体 现。要想搞好现代信息的服务,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没有资源的保证,服务只是 一句空话。
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馆舍的面积、文献、供读者使 用的计算机台数;软件资源包括:服务、规章制度。馆舍的面积决定了藏书量及在馆读者的数; 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还包括各种各样媒体的电子出 版物;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台数是为读者提供数目、资料等信息查询的便捷工具。服务是图书馆 一个主要的业务之一,它是在硬件资源的基础上为方便读者而开展的相关业务活动,包括咨询、 使用介绍、复印打印,有的还设有书店、茶座等;规章制度是保障图书馆资源和读者权益的一些 措施,包括内部的员工制度和读者规定两部分。内部员工制度包括工作时间、职责、业务量等; 读者规定里包括进出图书馆规定、借阅规定、图书赔偿等相关规定。根据以上对图书馆资源的分 析,农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可以从硬件及软件资源管理、内部员工及外部读者管理开始。
现今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机械化专门的图书馆,因此农业机械化图书馆的创建可以说是十分 有代表性及特色的。所以构建农业机械化图书馆要抓住几个重点:建立特色的馆藏、开发特色信 息、提供特色服务、锁定专业的信息客户群。
农业机械化图书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馆,因此与综合性的图书馆相比其馆舍的面积不需 要很大。在购置馆藏资源时,应着重体系馆藏特色——专门针对农业机械,合理制定馆藏资源购 置计划,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出版物并重,但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本馆的资源特色。其服务也就根据 农业机械化的特色,主要开展农业机械化查新、外文农业数据库的使用介绍等。传统的读者管理 大体上是使读者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和信息社会的发 展,是读者通过网络对图书馆的访问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从图书馆的内部信 息及图书馆读者信息两方面进行管理。
(1)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馆长一部主任一馆员”的金字塔型分层结构,以文献整序为中心, 在业务流程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部门界线。这种单级管理易使图书馆管理顾此失彼;而多极多级 体系既有总目标,也有许多支持目标。平面化中心辐凑式结构引入了协调思想和全馆一盘棋的认 识,人员可以互动。因此,图书馆必须调整组织机构,将以文献整序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转为以服 务为本的分面辐射模式。
首先,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清除人 浮于事、相互扯皮的弊端,同时引人竞争机制,严格考核,考核成绩与利益分配紧密相联,彻底 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再次,文献载体形式由印刷型转为以电子型为主,并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在收集印刷型文献 的同时收集其它载体的文献,逐步向电子出版物过渡。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主要收集农业类、机械 类图书,并且要注意相关方面的数据库的定购。馆舍布局耍做相应的调整或改变,耍适应电子出 版物及网上出版物的保管和使用。以往“重藏轻用”导致藏书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优 劣的量化指标,要树立藏用兼顾的思想,立足于基础服务(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编辑翻译、调 查研究等等),要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化。
最后,建立自动化管理模式。以往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进人 图书馆以后自动化管理成为主流,图书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转化,采、分、编、 典、流、阅、检的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使图书馆彻底摆脱了手工操作带来的弊端。因此, 要根据各自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经费、人员),搞自动化管理建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 量和服务水平。
(2)图书馆信息用户管理
农业机械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说都是关注或是需耍获得农业机械化方向信息的人,和其它的 信息用户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的是更为专业、更为及时的信息资源。因此,农业机械化图书馆的用 户相对于综合类图书馆的用户就会少的多。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信息用户的资源管理库。可 以根据其职业、学历等,把用户简单的分为组,如科研型、应用型、政策型、技术型等等。简单 的说,如果用户是属于科研型那么他们可能最为关注的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因此这类用户可能经常用的是联机数据库、国际期刊索引等。这样把用户简单的分类便于管理, 也便于提供特色的信息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和用户产生信息互动,发现管理或是服务上 的不足,及时改进并完善。
通过以上的措施,图书馆内部资源可以达到高效、有序的运行,对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 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互相联通的子系统,使信息流能快速、有针对性的传递到各个部门。这 种模式能把供应市场——图书馆——读者连成一体,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映。
5.5.2农业机械化知识仓库建设
虽然我国还没有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可以在某一个农业图书馆作为其外 壳,让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依托在这个图书馆下。建设一个虚拟镜像的网上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使 用户通过因特网就可以对农机机械化虚拟信息进行利用和管理,而不需要使用任何附加的客户端 知识仓库管理应用软件。即只耍能上网用户就可以随地访问知识仓库,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实时管 理和利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又可以节约空间、人员等。
⑴开发平台的选择
知识仓库建设的技术核心是建库系统平台的选择。目前国内的知识仓库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 步,而国外在知识仓库系统的产品和一系列实用系统的开发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虽然通 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软件系统可以加快我国的知识仓库建设,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国外 的软件系统费用很高,故选择软件系统时,应对国内外相关软件系统的性能、用户界面、标准化 程度、数据库支撑环境等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购。
⑵知识仓库的结构设计
知识仓库的结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知识仓库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库设计。
⑶确定知识仓库字库
根据目前的文献类型和读者的应用需求,农业机械化工程知识仓库拟重点建设以下几个知识 库。
(1)专家数据库
(2)政策法规库
(3)中文期刊论文库
(4)外文期刊论文库
(5)国际会议论文库
(6)学位论文库
(7)专利文献信息库
(8)多媒体信息资源
(9)农用机械产品
(10)农机化机构及主要院校单位
(11)数值数据库
(12)其他信息库
在选择完开发平台,结构设计,确定收录内容字库后,就可以开发建库了。知识仓库是一种 需耍持续投资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硬件资源的配置、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编码化、知识分类方法的开发、相应的员工培训等,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不像上述过程那样简单。因此,在决定建立知识仓库之前,一定耍做 好周密的筹划和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或半途而废。同时,由于知识仓库的建立,它所涉及 的资料和数据的面比较广,需要得到多个部门的支持,提供相应的资料和数据。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农业机械化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会牵动大量的人力、 物力及财力,因此在实施信息资源管理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实现信息资源管理是一条漫长的路, 都要从一点一滴中做起,所以在选择信息资源管理所需的技术时不能盲目的追求高、精,而是要 注重技术本身的实用性及和企业的融合性。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耍认为计算机、 建立网络、引进信息系统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而是要积极的使用这些资源,为决策、服务等提供 支持。
5.6本章小结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人文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高层次战略型信息管理模式, 取代了过去那种以单项技术为目标的信息管理方式,成为信息时代管理的重要思想。结合农业机 械化管理实际,构建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在组织结 构方面应采轻巧和柔性的扁平机构,并设立CIO职位;在日常工作方面,应加强标准化管理,有 助于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策规定方面,做到原则性、规章性、灵活性、适应性的特 点,为农业机械化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应充分 做好信息需求分析工作,达到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论文通过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对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等基本理论的阐述,根 据研究的需要定义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研究内容进行了 界定。经过分析,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反映了农业机械化 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根据特点把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为: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 物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四类。根据现实的条件着重分析的农业机械化类文献信息资源,通过 分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 比较零散、规模偏小的发展阶段。
(2)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一 是耍建立快速顺畅信息资源渠道;一是要树立信息资源管理新理念。这样才能真是的实现很业机 械化信息资源管理。
(3)分析研究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构成要素:信息资源源头(生产者)、信息资源载 体、信息资源控制机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资源目的的(用户)的主耍构成及特点。 得出两种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的主要方式,并且根据流动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信息资源生产、 信息资源控制、信息资源用户,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4)根据以上的研究,构建了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 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应采轻巧和柔性的扁平机构,并设立CIO职位;在日常工作方面,应加强标 准化管理,有助于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策规定方面,做到原则性、规章性、灵活性、 适应性的特点,为农业机械化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在信息资源建设方 面,应充分做好信息需求分析工作,达到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
(5)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不仅依赖于内部条件,还依赖于外部的政策环 境。因此需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优化组织内部环境以信息流的顺畅运行, 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可以考虑出台具有鼓励扶持作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健全信息法 规、搭建功能较强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 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以促进农业机械化行业的髙效持续运行。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有关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处在探索和引入时 期。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涉及众多的领域,应用起来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文把在信息 资源管理有关理论导入农业机械化行业中是尝试性的,在理论的研究上缺乏众多学者的理论论 证以及众多的实践基础。同时,由于时间、资料获取和作者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不全面, 有些内容还不够深入,因而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立足于实际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oedegebuure, B. G .and Stroetmann, K.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s-Eco-nomic challenge for the'90s. Berlin:Deautsches Biblio-theksinstitut, 1992. 8~22
[2]霍国庆.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评述.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2)
卩]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 2
[4]官春云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5]马成林,于建群.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展望.中国农机化,2000, (5) : 27〜28.
[6]丛福滋,聂亚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探讨.农机化研究,1999, (2) : 27〜29
[7]马美琴.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机化,2001, (5): 48
[8]徐晓津,王军.从国内外农业数据库的发展状况看学科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图书情报
学刊,2001, (3) : 31 〜33
[9]袁醉敏,林海,高安娜.从CABI文摘数据库引用中国农业文献看我国农业科学状况.农
业图书情报学刊,1997, (4) : 59-61
[10]刘善文,臧春荣.中外农业光盘数据库比较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 (2) : 49~ 51
[11]李秀峰,肖玮瑛.世界三大农业文献数据库文献分布的统计和分析及中国文献的地位,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5, (4) : 62~65
[12]孟黎迟.农业数据库建设回顾及影响发展的因素.计算机农业应用,1996, (2) : 3~5
[13]高安娜,林海,袁醉敏.CAB农业数据库光盘检索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与检索技巧.农业
图书情报学刊,1996, (1) : 59〜62
[14]刘家玉,周建农,唐玉新.发展我国农业数据库产业的理性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9, (1) : 52〜55
[15]刘亚杰.浅谈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现代化农业.2003, (8): 33〜34
[16]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7
[17]农业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8]W. J Mart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Eastern Press, 1988:12
[1刃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演变与领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文 献情报中心,1998
[20]钟守真,李培主编.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11
[21]代根兴,周晓燕.信息资源类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2): 76〜79
[22]赵志荣,徐恩元论网络信息资源.情报杂志.,2001,(8):28-30
[23]董小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97
[24]肖自力等.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合理布局.图书馆学通讯,1990, (4), 4~11
[25]农业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全国农业系统文献布局和资源共享方案.农业图 书情报学刊,1995,增刊
[26]朱莉,王该.中型院校图书馆与资料室合并的探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0, (3) :31
[27]潘淑春.国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分析与设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 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2001
[28]刘家玉,周建农,唐玉新.发展我国农业数据库产业的理性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9(1): 52〜55
[29]傅晓,邓保国.我国农业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农业信息化,2004, (1): 42-45
[30]王红谊.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开创新世纪农业期刊新局面.北京: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 会会讯,2002.1:8-149
[31]边全乐.中国农业期刊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农学通报,2003,(1): 92
[32]常春.中国农业科技期刊概况.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5): 64〜68
[33]Candy Schwartz and Peter Hemon.Records Management and the Library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 1993: 19〜37
[34]卢泰宏.信息资源管理:新领域和新方向.情报资料工作,1994 (1): 10
[35]Simnott, W. R., and Gruber, W. H,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1980s。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81
[36]霍国庆.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图书馆,1997, (6): 4
[37]卢泰宏.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制高点.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92, (3): 2
卩8] Marchand, D. A. & F. W. Horton. (1986).Infotrend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39]Beaumont JR. Sutherland E」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Oxfbrd : Butterworh-Heinemann,
Ltd, 1992: 16〜17
[40]J.F.Laribee & S.F.Laribe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education's managers9 and educators5 views.Infb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anal, 1991(4): 28〜29
[41]Mcleod 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even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 46
[42]Donald A.Marchand and John C.Kresslein.Infb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S 1988: 396〜455
[43]孟广均,沈英.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4]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
[45]潘大连,黄巍.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技术与实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46]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47]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1995
[48]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9]霍国庆.论信息资源管理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 (1)
[50]P.Bergeron.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n: M.E.Williams(Ed.).AnnuaI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3 l).Information Todayjnc.,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6: 46
[51]张浩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新构架.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1): 55〜 60
[52]陈书勤.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务精要.
URL:http://www.e-works.com.cn/ewkArticles/Categoryl3/Articlel 1741.htm
[53]高兴江.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新的概念和理论.信息世界,1998 (3): 24
[54]谢阳群.信息管理专业的内涵.情报资料工作,1994 (1): 46
[55]王炬.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农业大学, 2003
[56]马费城.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一一从信息源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情报科学, 199& 16(3): 251 〜256
[57]孟广均,霍国庆,罗曼,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 55〜57
[58]杜秀梅.教育经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3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xiaoxueyuwen/8188.html

上一篇:基于J2EE技术的农业机械化装备信息网 CMS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农业机械化 管理与服务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