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6 14:56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ll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1.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1
2.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人文教育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3
1.国外文学形象与人文教育研究情况 3
2.国内文学形象与人文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3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1.理论意义 6
2.现实意义 6
(四)研究方法 6
1.文献资料法 6
2.问卷调查法 7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7
1.文学形象 7
2.人文教育 7
一、 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8
(一) 大语文观对教材文学形象的教学指导 8
(二) 语文主题学习对教材文学形象研究的启示 8
(三) 儿童心理学理论是人文教育研究的基础 9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9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0
二、 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内涵及其分析 11
(一) 文学形象内涵 11
1.人物形象 11
2.景物形象 11
3.动物形象 12
(二) 教材选文文学形象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12
1.人物形象数量多,内涵深厚 12
2.景物形象美感足,价值明确 20
3.动物形象数量少,趣味性强 21
(三)文学形象特点鲜明 23
1.民族性 23
2.历史继承性 24
3.均衡性 24
4.层次性 24
三、 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学生人文教育影响的现状 28
(一) 提升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夯筑人文教育之基 28
1.人物形象蕴含的价值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 28
2.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巩固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1
(二) 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感悟人文教育之质 34
1.人物形象蕴含的情感价值指导学生道德情感体验 34
2.文学形象促进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走向实践 35
(三) 限制道德行为实践及创新能力,有碍人文教育发展之度 36
1.人物形象选文编排不合理,人文教育实践开展艰难 36
2.动物形象过少,人文教育趣味性、创新性不足 37
3.轻视文学形象分析的课堂教学影响着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38
四、 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39
(一) 班级层面的课堂教学实验 39
1.重视对文学形象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教学 39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形象的道德行为实践 40
(二) 课堂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41
1.实践前后的纵向比较 41
2.实验班级与平行班的横向比较 44
五、 指向人文教育合理渗透的文学形象教育教学策略及反思 47
(一)利用文学形象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7
1.双主体原则 47
2.科学性原则 47
3.适度性原则 48
(二)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的教育教学策略 48
1.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策略 48
2.教育教学途径多样化策略 52
3.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53
(三)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的教学实践反思 54
1.紧密结合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相得益彰 54
2.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快乐施教 55
3.教材文学形象选文编排值得商榷 55
结语 57
【注释】 58
【参考文献】 61
附录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在第一位。虽然语文课堂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但站在人 文性的角度思考,语文课堂又是培养人的地方,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教材中的文学 形象来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说由 此可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值得一线教 师深思的课题。
2.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人文教育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文教育的相关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小学阶段进行人文教育的渗 透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和相关的品德、社会实践、艺术类基础课程中。其中,最能引起师 生重视的当属语文学科。在 2001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2003-2004 年的高年级教材每一组选文都有一个明显的人文教育主题,或是侧重于友情、 亲情等情感价值的发展,或是侧重于科学技术、艺术作品等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等等。 教师们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选文这个重要载体,为学生的人文教育渗 透做出了许多努力。为更好地为落实人文教育,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选文和学生的现 状,笔者发现这个阶段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品德发展跟不上人文教育渗透的需求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充分认识到行为的道德意义,他的行为才 可以称得上道德行为。[3]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道德认识依然很 简单。他们可以区别对和错,但在辨别身边的善恶时,又显得很茫然。随着模仿能力的不 断提高,他们经常表现出许多自以为充满“趣味”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模仿别人说粗口, 感觉很酷;看一些哥哥姐姐上网玩游戏很开心,自己不听规劝去尝试;学习了《小英雄雨 来》,就模仿他的那股淘气的劲……他们在自身的人文教育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地走偏, 导致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举步维艰。这些问题不是他们本身固有的,更多的源头是 家庭和社会。然而,这些因素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鞭长莫及,只能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来 弥补,借助教材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说粗口、不听劝、淘气等不良行为的后果,学会辨别身 边的善恶,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教师进行人 文教育渗透打下基础。
(2) 教材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指向不全面
小学语文新教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理念。它通过大量鲜活的文本,从确立人的 主体地位、提升人的价值、促成人的价值的实现三个层面突出了弘扬人的价值的主题,充 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引发人实现理想目标的激情和决心, 从而必然地在学生的精神领域里产生深刻的影响。[4]人文教育是一种广博的教育方式,是 素质教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载体,其人文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材中的文学形 象也很丰富,思想都积极向上,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 水平不同,不可能出现相同的内心体验,于是才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出现不一样的人文 教育表现。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 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这些体验以外,可能会对仇恨进行泛化, 导致生活中常见的报复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文教育发展。
教材选文的文学形象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人文教育价值,但因为教材教师用书等资料不 可能将其全面囊括在内,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就必 须非常慎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可能出现更多内心体验的选文,应全力往正 面的方向去引导,同时还要从反面进行辩证分析,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形成 较全面的人文素养。
(3) 教师忽视对文学形象内涵的拓展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选文的教学目标,时常会涉及道德目的的教 育,但至于如何保证学生出现相应道德行为就很少关注,常常是根据经验来完成某些“测 试”要掌握的内容,忽视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其他人文内涵。比如《钓鱼的启示》的教学目 标中明确提到: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6]目的很明确,可是 道德行为是需要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道德意志来支撑的[7],如果不强调“我” 抵制诱惑的过程,不在以后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强调自觉、果断、坚持抵制“鱼”的诱惑, 只是认识那些“鱼”,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而且,这种认识只是“成人”教育的开端, 远远不能达到“成人”的目的。在笔者所在学校,有位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甚至提出了一个 新的启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长辈们的指点,因此希望学生能虚心接受师长的建议。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拓宽了“成人”的渠道。
(4) 学生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训练
人文教育除了教师要拓展选文文学形象内涵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技能训练做支撑,她 主要通过练习和实践的方式来完成。小学生的行为主要依靠模仿,教师需要通过对选文文 学形象的各种行为技能进行深入研究,在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强化。 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成人”目的。比如 拾金不昧的主题内容,当学生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举动时,就要及时表扬,不断拓展、强 化、实践练习:所有极具诱惑但不属于你的那些事物都应该做到“拾金不昧”,使更多的 学生形成拾金不昧的稳定品行,克服人性的缺点。
小学生人文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出改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采取哪 种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小学高年级人文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形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寻教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对 学生的人文教育的正面影响,找出影响学生“成人”进程的不利因素,是一个具有可操作 性的方向。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文学形象与人文教育研究情况
西方人文教育研究由来已久。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文教育包括科学和人文两块,其 实质是崇尚自由的思想。而真正形成概念并以“人文教育”影响世人,是起源于欧洲的文 艺复兴时期。那时候,各种新思想涌现出来,科学日益复杂、深奥,后来就与人文逐渐分 离,人文教育也就慢慢趋向“成人教育”。虽如此,但从教材文学形象的角度来研究人文 教育,笔者并未找到类似的文献资料。
2.国内文学形象与人文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人文教育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世人影响深远,特别是儒家思想 的“仁义礼智信”,不单具有深厚的知识内涵,更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人文性明显。 上世纪90 年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思潮涌动,要求二者和谐统一、齐头并进的趋势愈 发明显。21 世纪初,我国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终于走在了一起,人文教育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以“小学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为关键词,知网文献共有24 篇,其中以 2015-2017 年的文献资料最多;以“小学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共出现53 篇, 其中有 2篇硕士论文,5篇中国会议,46 篇期刊文献;以“小学语文”和“人文教育”为 主题搜索硕博论文,出现 3篇硕士论文,1 篇博士论文,但与人教版教材选文形象无关。 另外,利用“文学形象”和“人文教育”做主题和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结果仅有一篇关 于大学语文的期刊文献。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研究还是非常丰富的,文学形象与人 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还是一个起步阶段。
1993 年,庞学光的《不可忽视教育的另一半——人文教育现代复兴及启示》论述了 人文教育复兴的原因及其新特点,教育工作者能从中受到的一些启示,[8]开文献之先河, 为了解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佐证。 2003 年,郭丽华在硕士论文中说,无论是整个世界教育 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正在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9]作者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了当时中学语文教育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 并具体论述了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途径及方法,为中学语文课堂开展人文教育提供了 较好的参照,也是语文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开端。
2004 年,许多高校学报对人文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特别是人文性内涵受到 了极大的关注。首次明确以小学语文选文为研究对象来论述人文教育内涵的当是衡水师专 的卞良君,他认为:“小学语文课文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崇尚文明,肯定人的地位和 价值,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倡导主体道德人格理想等。重视人伦也是 其基本内涵之一,具体表现为倡导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并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建立骨肉 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文内涵,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10]为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黄小梅也非常重视小学语文新 教材中的人文理念研究,她认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理念,通过大量鲜活 的文本,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价值、促成人的价值的实现三个层面突出了弘扬 人的价值的主题,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引发人实现理想 目标的激情和决心,从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11]
此后,语文的人文教育研究与实际的语文学习便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学者、专 家以及一线教师都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愈发显著。 2005 年,赖大仁在其公开 发表的论文中提到,语文的功能既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也应着眼于培育 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12]从大方向上肯定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的重 要性。2006 年,天水师范学院张悦红,许晶敏老师从教学论精神主旨的角度论述了人文教 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性质、内容及课程论、教学论等几方面均体现出其精神 主旨——人文教育。[13]可见,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元素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2007 年,成都学院马方玲老师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来武装并指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 他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的思路,结合该理论进行教学有助于提 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造精神,促使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和更新评价标 准。[14]为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策略。柳玉桓在论及人文性内涵时则将“培养 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作为人文性教育的基本宗旨。[15]他 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所固有的。
基础教育首批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试论语 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文中,从三个层面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定义: 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 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的趣味。[16]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培养人的和谐发展。2009 年,李成军在论及人文教育时,强调师德的最佳体现是让学 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人生轨道上健康成长,并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在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17]
随着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的不断渗透,新课程语文教学又出现了“泛人文教育”的不 良现象,刘华在《关于“泛人文教育”的批判及新语文建设的思考》中反思了当时的语文 课堂教学,主张语文教育要回归原生态,回归本色教学。[18]这给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敲响 了一记警钟:把握好尺度,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和谐统一,不能忽视语文课程 的基本功能——工具性。2011 年。余忠淑说,人文素养需要通过人文教育获得,语文新课 标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具有人文教育性。[19]他从小学语文所选古诗词具有生活性、通俗性、 哲理性等特点进行思考,认为合理定位小学古诗词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古诗 词进行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2016 年 3月,林崇德出版了《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此书对将学生 的核心素养分析得非常细致,综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为中国 21世 纪学生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其中,他特别强调构建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学生核心 素养指标体系,从倡导“仁民爱物”精神、弘扬“孝亲爱国”精神、重视人格修养、强化 礼仪教育、关注文化修养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述[20],给小学教育渗透人文性内涵提供了方向。 林崇德先生专门强调:现行课标对社会参与及人文性素养的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对人文性核心素养的强调程度不足、不够重视德育的培养、没有高度重视对价值观的 教育、缺乏对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21]
2016 年11 月,吴忠豪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非常系统地解 读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而且分门别类地对识字、阅读、习作等八个板块进行了 各学段不同的要求、建议、评价及实践方面的探讨。他指出,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 同时,抓好选文形象的人文性,不能因为人文性的存在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二者应 该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22]首次从选文形象的角度具体分析论述了其人文性的价 值和意义。而且,教材单元是以人文主题组元为主,这是新课改后选文编排的一个显著特 征,与之前丁有宽等人的“工具性”组元大相径庭。如今,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以 人文主题组元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人文性考量为主,也适当兼顾工具性。以五年 级下册的八组课文为例进行了说明。[23]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在历史舞台上已有诸多表现,对它进行各方面的研究资料也比较 丰富,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然而,从选文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的就非常少见,大多是从 理论入手,或结合某些人文性特征来说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或通过某一教学内容(以古 诗文、习作为主)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教学策略。比如渗透作文教学、运用多媒体、明 确写作教学目标、以学生需求为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构建人文环境,注重艺术感染力的 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着眼于人的真善美的教育等。从选文文学形象的 角度来探析人文教育的得失,除了吴忠豪先生进行了渗透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文献资料。 因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文学形象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人文性”表现,探寻文学形 象对小学高年级阶段人文教育的影响,以期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在于通过统计分析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选文中的文学形象,从实践中发现文学 形象对高年级人文教育发展的正面影响,找出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预防措施,为高年级人 文教育得到更好发展提供实际依据,为一线的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从而全面推进班级、 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小学高年段的“成人教育”阶段性目标。
另外,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在教材选文编排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推进教材的 进一步改革与发展。(2016年9月,统编版语文教材已经在一年级使用。)
2.现实意义
(1) 帮助我们认识教材对人文教育的正面影响,提供不良行为出现的预防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 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 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4]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保证学生的人文教育健康发展是基础。
(2) 为编订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 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5]研发校本课程就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之一, 校本课程是学校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有效地辅助教材选文教学。
另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 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大类[26],如此分类更能明确每 篇选文在具体教学中的侧重点,值得借鉴。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多的时间 对每篇课文进行这方面的细分,只能按照教材选文的分类(精读、略读和选读)来安排合 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本次研究,我们也可以与李希贵主持的“语文主 题学习”相互参考,促进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科学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查找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借鉴别 人成功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对网络文本及期刊、论著 等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获得相关问题的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教材文学形象的 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心理学理论是一个重点,以《心理学》《当 代教育心理学》为主。研究教材的著作,重点是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吴忠豪 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其他文献则主要来自期刊或学术论文。
2.问卷调查法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材中文学形象对学生人文教育渗透 带来的影响,了解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验证,为课 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便更好地采用有效的研究策略。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文学形象
文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 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27]形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名)能引起人 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得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 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28]。本课题的研究中,文 学形象是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体选文中所出现的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 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生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生活场景和生活 图画。
2.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希望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出完整的 人,强调给人以广博的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 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的一种教育思想。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 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 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人文教育的体现。
一、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分析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渗透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我们要在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 基础上,着力于人文教育渗透的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断向前探索。教育前辈们从教育 学和心理学角度,对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大语文观对教材文学形象的教学指导
针对于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 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存在着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等等弊端,从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初开始,张孝纯先生用十年时间主持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精心设计了“一体 两翼”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29]“大语文”是“大语文 教育”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 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 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 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 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教育”成为探索语 文教学改革一种成功范式,在新一轮语文基础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15 年,东 北师范大学肖瑶的《“藏息相辅”原则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就提到,在新课程理念的 提出后,“大语文教育”的倡导与“藏息相辅”教学原则更是一脉相承。[30]他们共同促进 了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该理论对小学不同学段的阅读、习作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会做人为主要目的。因为它的轴心还是课堂教育,所以我 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形象的教育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这个轴心,有意识将生 活知识及经验分享给高年级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品德方面的价值,从而推动人文教育 的健康成长,预防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语文主题学习对教材文学形象研究的启示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范式 之一。从 2006 年启动以来,实验得到广大教育同仁的认可,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截至 2017 年 12月,实验在全国已有 86 个实验区,5000 多所实验校,影响遍及 24 个省 (市、自治区)。与以往所有教改实验不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通过“课内大量 阅读”来学好语文。可以这样说,凡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都叫“语文 主题学习”实验。实验强调课内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内学完教材, 其余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
2014 年,窦桂梅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中强调,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 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 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 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 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以“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 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 “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 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31]语文立人,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及教学价值,正是笔者对 文学形象进行研究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模式对教材文学形象研究具有直接指 导意义。
(三) 儿童心理学理论是人文教育研究的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 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岁至成人)。他认为具体运算阶段 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显著的认知发展。……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 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 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 应多做实事性或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 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20 世纪30 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批判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 出发,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学生心理的文化历史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 人的学生心理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它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 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 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32]。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主动性、指导性及非 结构性等,把焦点从学习的外部因素转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各种内部变量,从而为学生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个体学习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3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是占主体地位,应该主动去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学生机械化学习,学生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不应该仅仅把知识呈现 出来,更应该注意和重视学生现象的见解,倾听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看法,同时也不能忽视 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4]
社会学习理论,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班杜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有很成 熟的研究,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除了学习者对刺激做出 反应后给予直接强化、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间接学习,这就是 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间 接学习又称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更能说明个体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35]教材选文文学形象 的价值,很大部分都来自于榜样的示范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接受文学形象固有的品德的强 化,从而对其人文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七个层次,即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与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 现需求。[36]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求 得学生最好的发展。“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 “尊重的需求、求知与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主要来自于社会,其中 就包括他们接触最多的“学校教育”。因此,尊重学生对教材文学形象的独到见解,满足 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得 到了满足,他们的自信心、积极主动的情绪也会不断高涨,为实现人文教育提供了基础。
二、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内涵及其分析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过,教书必须育人,他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育人的重 要性。[37]魏书生在论述育人观点时还说,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38]可见,语文课堂对 学生人文教育渗透非常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道德认识能力的提升,他们的人文教 育发展迅速。大部分学生会按照社会、家庭或学校的步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文特性。但 是,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许多不良的道德行为,“成人教育”趋向边缘化甚 至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再谨记教师的善意提醒,不再遵守校规校纪,时常出现欺负低 年级学生的行为,经常将别人的优点当做笑资,甚至出现偷窃、暴力等恶习。语文教师的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语文教科书也就成了人文教育渗透的重要依 据。为此,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希望教材选文 文学形象在课堂上的实践能对学生人文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一)文学形象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头脑中的文学作品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能联系到艺术创作、审美 理想的孩子更是屈指可数。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形象必定是能感知到的事物,能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可琢磨的印象,或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或是一个可认知的场景。 因此,笔者姑且给文学形象做如下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体选文中所出现的经过提 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生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动物形象、生活场景和生活图画。鉴于生活场景和生活图画内容比较广泛,不容易进行系 统性地概述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只提取景物形象作为代表。
1.人物形象
教材人物形象是指教材中所描写的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国别、所属年代及其在课 文中所蕴含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已经有自己 的初步认识,在课堂上接受学习时,自然而然地会将所学内容与这三者进行关联,特别是 在道德层面上的关联。因为语文教学是对母语的学习,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的品鉴, 学生会无意识地使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印证生活中的点滴认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独特 的人文教育,逐渐影响自己的人生。
2.景物形象
根据景物在选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笔者认为景物形象是指在教材中出现的自然 景物、人格化的景物和新兴科技成果三大类。自然景物是指在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一 些可触摸的事物,比如《山雨》中的“雨”。人格化的景物则是指被作者提取出某种特定 人格品质的事物,如《白杨》一文的景,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白杨树,开始出现抽象的概 念:学习做一个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才是课文的主旨。地球村早已到来,墨守成规已经成 为裹足不前的代名词,只有跟上时代,才有可能与世界接轨,因此,新兴科技成果作为景 物形象的第三种类型,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3.动物形象
根据人们对动物的有限认识,笔者将高年级选文出现的动物形象分为两类:常见动物 与鲜见动物。常见的动物,即是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一些动物,如常见的鸟类、鱼类和 家禽家畜等,学生印象深刻的课文有《猫》《母鸡》等;鲜见的动物,即是在生活中不能 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动物,有些动物虽然经常有耳闻,但确实少见,也归于此类,如鲸和《金 色的脚印》一文中的狐狸。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关动物形象的选文,分量非常轻。
(二)教材选文文学形象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经全 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2-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教材,高年级教材共四册(2003 年初审通过四年级上下册和五年级上册;2004年初审通 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下册)。在四册教材中,出现文学形象的选文数量非常可观。由 于部分选文所表现的形象不够具体或是过于复杂,本次研究不予收录。在2-1 的统计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总选文数 148篇,明显出现文学形象的共有 140篇,占 94.6%,几乎涵盖 了所有选文。可见教材选文的文学形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接触的教学内容,是 进行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讨论对象。因此,研究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
表 2-1 文学形象的选文类型数据统计表
文形象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动物形象 合计 百分比
选文类 (篇) (篇) (篇) (篇) (%)
精读 44 14 5 63 45
略读 31 14 5 50 35.7
选读 13 13 1 27 19.3
总数 88 41 11 140 100
四册选文数(篇) 148
 
1.人物形象数量多,内涵深厚
教材人物形象数量多,内涵深厚,从表 2-2中便可见一斑。古今中外,男女老幼,几 乎都有出现;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普通人物、特殊人物等都有涉及。正是因为这样,才 能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值得挖掘,才能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例子。详情见附表 1。
 
表 2-2 教材选文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汇总表
教材位置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人物形象 林海音、张钫、季 羡林、尤安•艾肯、 叶文玲、王安石、 张籍、洪镜湖、纳 兰•性德、勒菲斯 及其父亲、斯奇、 培尔莉、父亲(4)、 母亲(2)、梁晓 声、战士、毕淑敏 (2)、教师、毛 泽东(4)、鞋匠 张骞、牧童、渔船小儿、三村童、 林海音、费奥多罗夫、杨氏子、 晏子、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 琳、三个德国军官、志愿军、朝 鲜人民(女性)、老班长、老汉、 瑞恩、蔺相如、廉颇、诸葛亮、 武松、孙悟空、小嘎子、胖墩、 严监生、王熙凤、刷子李、店老 板、雇员、德国人、诗人、周恩 来、老者、小孩、军需处长、小 外甥、诸葛亮 詹天佑、季羡林、 小高、中华少年、 桑娜、书摊老板、 音乐教授、苏珊、 植树人、闰土、 鲁迅(3)、俞伯 牙、贝多芬、吴 霜、钱学森、叙 利奥、刘伯承、 儿童、梅兰芳 弈秋徒弟、两小儿、 朱自清、少年、维 吾尔人、李大钊、 郝副营长、毛泽东、 周总理、小女孩、 凡卡、鲁滨孙、汤 姆索亚、居里夫人、 三位科学家、怀特 森、曹植、王昌龄、 杜甫、老舍、革命 者、玛丽亚、江雪
 
语文教学是对母语的学习,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的品鉴,学生会无意识地使用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印证生活中的点滴认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逐渐影 响自己的人生。辽宁师范大学李德显、韩凤仪两位学者在研究教材人物形象时指出,语文 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态度、道德品质等体现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而人物 又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对学生尤其是身心发 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9]因此, 对教材人物形象进行研究,能从整体上厘清人物对开展课堂人文教育的潜在影响。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物形象的选文数量占绝对优势。以单篇选文为单位,凡是出现人物形象的, 都是人物形象选文数量研究的统计范畴。小学语文高年级四册教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的选 文数量统计如表 2-3。
表 2-3 各册教材选文人物形象的选文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选文类 五上 (篇) 五下 (篇) 六上 (篇) 六下 (篇) 合计 (篇)
精读 11 11 8 14 44
略读 8 8 8 7 31
选读 3 5 5 0 13
总数 22 24 21 21 88
四册选文数 35 37 36 40 148
 
统计表 2-3 的数据显示,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总选文数 148 篇,其中出现人物形象的 选文总数是88篇,占59.5%。属于精读范畴的有44篇,占总选文数的 29.7%,占人物形 象选文数的 50%,占总精读选文数的 78.6%(精读选文共 56 篇:每册 7 组单元选文,平均 每组两篇精读选文)。可见教材选文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六年级下册的精读 选文达到14篇,占了当册人物形象选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二。相对而言,略读选文就比较 稳定,每册教材基本保持在 8篇左右。另外,从每册教材的选文情况来看,人物形象的选 文数量都超过了 20 篇,可见人物形象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深入研究不同 人物的各方面特征,对高年级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应当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材人物形象的年龄层次分布比较均匀。人物形象的选文数量占比很大,但在 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要对人物的具体属性深入研究才能发现其真正价值,才能找出对人 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影响。鉴于选文数量与出现的人物形象数量不可能一致,我们在 统计人物形象年龄层次的数据时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选文具体分析。根据人物年龄 分层习惯,笔者将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年龄大致分成了六个层次:儿童(6—12 岁)、少年(13—17 岁)、青年(18—35 岁)、中年(36—60 岁)、老年(61 岁以上) 以及长生(寿于天齐)。一篇选文明显包括多个篇章,分开记录人物形象年龄层次的频次。 如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因为明显出现两则文言文,所以记录时,算两次人物形 象;单篇选文中出现多个相同年龄层次人物,如《两小儿辩日》中出现两个儿童,只记录 一次;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出现了五个青年形象,也只记录一次。选文中 出现多位年龄层次不同的主要人物,则要按实际记录相应的频次。如五年级上册的《小苗 与大树的对话》一文,季羡林与苗苗都是主要人物,就要在儿童和老年的年龄层次上各记 一次。另外,个别形象是属于神话传说,因为主人公具有人物特性,也一并收入,但年龄 层次无法划分,以“长生”表示,如五年级下册的《孙悟空》一文。有些文章中的人物年 龄已经无法详查,只能大概推理得出相应的年龄层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生卒年不 详,只能以老年来记录。《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赞美德国的居民,所以,人物 形象的年龄层次则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上各记录一次。四册教材中的研究性 学习的选文,因为是纯粹的资料选录,都不做统计。人物形象具体出现的频次,见表 2-4。
表 2-4 不同年龄层次出现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年龄层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儿童 8 14 3 10 35
少年 0 2 2 3 7
青年 4 9 4 6 23
中年 17 11 8 8 44
老年 3 8 4 5 20
长生 0 1 0 0 1
合计 32 45 21 32 130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所有年龄层次出现的总频次是 130 次。中年形象表现最为突出, 多达 44次,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五年级上册,达17 次,超过该册所有人物形 象出现频次的一半(16 次)。中年形象的频次如此之多,对于儿童树立自己的榜样有极 大的帮助,但对于学生个人的童年生活而言,过于沉重。儿童形象出现也比较频繁,35 次,平均每册教材出现近 9次,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相同年龄段 中寻找认同感,归宿感。不过,六年级上册仅有3 次出现,给孩子们的心理或许会造成一 定的压力。接着便是青年和老年,共计 43 次,大约各占总次数的六分之一。看似比较平 均,但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很理想。江西九江学院熊竞如先生曾在研 究中学语文选文内容时提到,中学语文课本内容有不少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 龄。[40]当前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宽裕,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 观不同于先辈,这种形象共鸣是很难定格在内心深处的。因此,少一点老年形象的选文, 编入更多其他年龄段的文章,更有益处。最后是少年形象。仅占 7 次,榜样少之又少。长 生的孙悟空,虽然只有五年级下册出现一次,但在学生心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 为他们善于想象,特别是崇拜无所不能的英雄。而且,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他们对于神魔的形象也就长存于心了。比较而言,少年与长生的年龄层次选文或可更多。
第三,教材选文人物形象的性别数量差距明显。教材选文人物形象的性别情况,对于 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很强烈的对比意识了。因此,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性别分布 情况不容忽视。以选文整体为单位,出现多个主要人物形象,如果人物表现出相同的品德 主题,在性别频次统计时只记录一次,如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如果他们之间 的品德表现明显不一致,则独立记录,如许多选文题目是《古诗词三首》,因为三位作者 各有所述,时空不一,其展现的时代道德主题或许就不一样,所以在一篇选文中就会出现 多次人物性别。统计结果如表 2-5。
表 2-5 人物形象不同性别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性别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男性 23 31 17 19 90
女性 9 7 6 6 28
合计 32 38 23 25 118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出现 90次,女性 28次,男性的次数明显多于女性,所占 百分比分别是 76.3%、23.7%。男性形象占比超过四分之三,是女性形象的三倍以上。由 此可见,选文的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偏向男性的。然而,目前的小学教师性别分布却刚 好相反,每一所中心小学的女教师所占比例一般是男教师的两到三倍(笔者所在学校男教 师 16 人,女教师 51 人),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年级的出现频次对比 上,五年级的总次数达到 70次,而六年级则只有 48次,相差很远,男性形象的差距更是 达到 18 次(五年级 54次,六年级 36 次)。杨洁等人在研究1994-1998 年的人教版小学 语文教材中提出,选文中女性角色出现的比例不仅明显微弱,而且女性在真正意义上承担 主角的数量更是不多。……占主角比例19.2%,而男性近达81%。……在选文所关注的范 围内,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就女性在选文中所处的地位看,一般起着男性(或雄性)角色 的陪衬作用。[41]虽然当前版本女性作为主角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3.7%,但依然明显偏低, 影响了人文教育的正常开展。
另外,各册教材中的性别分布比重也是偏向男性,特别是五年级下册,男性形象是女 性形象的 4.4 倍,这给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受是男性更受重视,女性人物则不尽如人意。 在上表中还可以发现,女性形象出现的频次比较平均,在6到9次之间,男性形象的绝对 差达到了 14次。可见,教材并没有忽视女性形象,但重视度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第四,教材人物形象的社会角色广泛。教材人物社会角色,即人物在教材选文中所表 现出的身份、职业等形象。人物社会角色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形象,即在日常生 活中所表现出的身份形象,包括子女,父母,兄妹,朋友等身份;二是职业形象,即在选 文中表现出的特定职业形象,包括教师,文学家,科学家,官员,将领等。他们的形象特 征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汪建教授根据小学生的好奇、模仿、他律 等特点,通过对教材中男女性别的不同社会地位分析,结合教材人物职业特征,认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好教材,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2]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行,向往他们的职业,同时还可能对其中的负 面表现进行放大,以求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以选文为单位,单篇选文中出现的形象有独特性,则记录。比如《半截蜡烛》一文, 出现四个典型,母亲、儿子、女儿和敌寇,则记录四次,其中德国敌寇有三人,但因为形 象基本一致,只记录一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亲朋指的是远亲、近邻和友人。文学家包 括作家、诗人等形象。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工程师、研究者等。艺术家,专门从事某 项艺术工作的人,如音乐家、画家、演员等。军人,包括古代将领和现代军人,个别英雄 人物也归于此类,比如打虎英雄武松。官员,从古至今,从事公务的形象,武将除外。普 通人,指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没有提及社会职业而又不属于亲朋好友类的形象,他们可能 是小孩,也可能是某个陌生人。老板,原材料(人和物)的拥有者。工人则是指代那些为 别人出力的人。统计数据见表 2-6。
表 2-6 显示,生活形象出现次数 42 次,明显少于职业形象的 70 次。生活形象中,“儿 女”出现的频次达到 15次,超过了三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相似身份的人物 事迹来实现自身成长,感觉会更轻松更愉快。而且在职业形象中的“学生”形象也出现了 10次,这是比较理想的安排。生活形象中的父亲、母亲形象各有6次,合计12次,占了 生活形象总数的 28.6%,可以看出“父母”形象在编者心里较高的地位,父母是孩子们第 一任教师,也是他们的终生教师,父母形象的展示,对孩子们的人文教育有很大帮助,对 他们孝顺父母、尊敬父母的心理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六组 选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父母亲的不易,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必 要性。
普通人形象因为比较杂,不可能在数据中发现他们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只能说编者并 没有忽视生活中容易被遗忘的那些人群。他们或许是路人,或许是对某一事物颇有感悟的 人,虽然他们可能是作家之类的,但因为选文中的身份并不是作家,所以笔者将其归到普 通人形象之中。修身养性,或许会潜移默化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表 2-6 不同社会角色出现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社会角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生活 形象 (42 次) 外祖父 1 0 0 0 1
伯父 0 0 1 0 1
父亲 6 0 0 0 6
母亲 4 1 1 0 6
儿女 6 6 1 2 15
亲朋 0 4 0 0 4
普通人 0 3 2 4 9
职业 形象 (70 次) 官员 6 7 0 2 15
教师 2 0 2 2 6
学生 4 2 1 3 10
军人 2 5 2 1 10
文学家 1 1 0 3 5
科学家 0 0 2 2 4
艺术家 0 0 3 1 4
航海家 0 0 0 1 1
工人 0 3 3 0 6
老板 0 2 1 0 3
革命者 0 0 2 2 4
神话人物 0 1 0 0 1
敌寇 0 1 0 0 1
合计 32 36 21 23 112
至于职业形象,它的高频出现,对孩子们树立远大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心理是 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从其具体细分的角色来看,部分职业的占比过高,影响着学生的心 理发展方向。官员形象占了15 次,虽然他们有许多是像毛泽东一样的创造历史的政治家, 但是,21.4%的比例来突显他们的影响,有利于培育他们那种自强、不服输的好品格,但 却不利于学生人文教育素养的全面提高。军人形象也有10次,占据职业形象的七分之一, 比例很高。军人是值得敬佩的,保家卫国,顶天立地,可谓孩子们心中不倒的英雄榜样。
当然,在这些职业形象中,占比较大的还有教师和工人(各6 次),文学家(5次), 科学家、艺术家和革命者(各 4次),老板(3 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高年级 教材的选文中,只出现 4次科学家的形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可喜的是,立志做教 师和科学家的学生还有很多(见下文的表4-2),在表2-6中显示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5.2% 和11.9%,这说明除了语文教材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学生们的人文教育和职业价 值取向。至于航海家、神话和敌寇形象,各自出现 1 次,可见只是提及,并非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体的职业形象并不是每一册教材中都会出现,即使是频次最多 的儿女形象和官员形象,也只是在五年级选文中是重点,到六年级选文,就淡化了。儿女 形象在六年级中仅仅出现3次,官员形象仅2次,而且在六年级上册,官员形象根本就没 有出现。同样,在军人形象的数据分布上,也是以五年级为重点。由此可见,五年级的教 材选文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相反,到六年级时,教材又比较偏重于科 学家、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形象,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因为这些形象 的出现,他们的人文教育也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
最后,教材人物形象所属年代及国别跨度比较大。不同人物所处的年代不尽相同,他 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以及对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 的人物形象,它所体现的人物价值及对人文教育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笔者在对人 物所属年代的数据统计时,以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点,将其分为古代人物和现 当代人物两类。其中有两篇选文的人物形象所属的年代不详,即五年级下册的选读选文: 《故事两则》之《加了一句话》和《一件运动衫》,确实没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体 数据统计见下表 2-7。
表 2-7 人物形象中的所属年代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年龄层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现当代 29 18 16 16 79
古代 3 15 5 10 33
不详 0 3 0 0 3
合计 32 36 21 26 115
在表 2-7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当代形象明显多于古代形象,特别是五年级上册,29 比 3,古代形象几乎被忽略。在四册教材中,二者最接近的是五年级下册,只相差三次, 可以说在这册教材中,现当代人物与古代人物是平分秋色的。纵向比较,每个学年的下册 教材对二者的选录都较平均,上册教材则有较大差距。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接近生活年 代的人物更能启发孩子的心灵,进而促使其心理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现当代人物形 象的次数多于古代人物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然而,世界文明源远流长,内涵深厚, 古代经典中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品行和价值是历朝历代所追崇的,某种意义上更能促使小 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所以,对古代人物形象没有足够的重视是教材选文应该正视的 一个问题。
人物国别(地区),即人物所属的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物所处的国家(地区)也不尽相同,他们的生活 习惯、道德观念以及对社会、国家(地区)、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统计如表 2-8 所示, 选文人物形象主要来自于 14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属于中国形象的人物共有 81 人次,占 70.4%,可以说是占了绝大部分。中国邻近的国家,新加坡、朝鲜和俄国,共有5 次出现, 占 4.3%,分量很轻。而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则占了 14 人次,特别是美国, 出现 13 次,单独占了 11.3%。来自于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奥地利和西班 牙共占15 人次,与北美地区人物形象的数量接近一致,总共占了约 13%。由此可见,中 国形象是选文人物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学习祖国文字,了解祖国文化,确定人生 目标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其次,美国的形象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综合实力 最强的国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选文利用美国的人物形象来辅助孩子们的成长, 是可取的。另外的一些国家(地区),选文虽不多,但对于孩子们的视野拓展也有帮助,在这个层 面上看,另外的 12个国家(地区)还不足以代表全球这个大视野,不能将非洲、大洋洲、南美以 及两极地区纳入学习范畴,是值得思考的。当然,在景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的选文中还会出 现其他地区的一些文化,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表 2-8 人物形象中的国别(地区)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年龄层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中国 20 26 17 16 79
中国台湾 1 0 0 1 2
新加坡 1 0 0 0 1
朝鲜 0 1 0 0 1
俄国 0 1 1 1 3
美国 7 4 0 2 13
加拿大 0 1 0 0 1
法国 0 4 0 1 5
意大利 2 0 1 0 3
德国 0 1 1 0 2
英国 1 0 0 2 3
西班牙 0 0 1 0 1
奥地利 0 0 0 1 1
合计 32 38 21 24 115
2.景物形象美感足,价值明确
首先,选文数量不多,但美感十足。教材选文景物形象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选 文中出现的与景物密切相关的一些典型形象,具体分布情况和数据统计见表 2-9、2-10。
出现景物形象的教材选文,共计41篇,只占总文学形象选文数的29.3%。但在三种 选文类型的分布中比较平均,保持在14篇左右。详情见上表2-1。内容则很有美感,以 描写具体景物为主,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为目标,部分选文还借助景物的某些特征 来表达一些深层次的含义。景物之所以会出现在读者眼中,肯定是与人的活动有关,就不 可避免地会与人物形象的选文数据统计出现交集。虽然如此,但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其 价值是不同的,对人文教育的影响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表 2-9 教材选文具体的典型景物形象汇总表
教材位置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景物形象 桥、水、人、灰尘、 瀑布、圆明园、玻 璃、梅花、桂花、 花生、港景 蒙古草原 、白杨、青 藏铁路、童年乐园、 文化民俗风采、色彩 斑斓的世界、藏族文 化、计算机、维也纳 山中景、古桥树林、山雨、 索溪峪、地球、土地、诗中 意象:柳、雪、雨、夜景、 秋景、海、鼾声、太阳、白 桦、蒙娜丽莎、大兴安岭、 选择合适的“肺” 桃花心木、手指、 春节、藏戏、特色 民居、航天事业大 发展、春景、花之 美、文物、书法、 化石
 
表 2-10 出现景物形象的选文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选文类型 五上
(篇) 五下
(篇) 六上
(篇) 六下
(篇) 合计
(篇)
精读 4 3 4 3 14
略读 4 3 3 4 14
选读 5 3 2 3 13
总数 13 9 9 10 41
表 2-9 中显示,各册教材都有出现许多典型的美景,其中以花草树木、民俗风情等内 容为主,具体情况好可以参看附表 5。在表 2-10 中,总体上看,景物形象类选文在每册 的数量有一定的波动,最多的是五年级上册13篇,最少的是9篇。各册选文类型的分布 基本保持一致,只有选读选文的数量波动稍大:五年级上册有5篇,其他各册数量都在3 篇或2篇。可见,景物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不可忽略的主题,教材编写者在各册选文数量的 安排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向。
其次,分类简单,人文教育价值指向明确。笔者按照景物在选文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不 同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即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景物和新兴科技成果。自然景物是指选文以 描写自然界中的具体意象为主线来行文,虽然其中会夹带着作者的情感,但并没有其他的 特别含义。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黄果树瀑布》等;人格化的景物是指选 文中出现的景物被作者人格化,附带着非常明显的深层次含义,如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 和下册的《白杨》等;新兴科技成果则是指选文中出现了现代科技成就,如五年级上册《新 型玻璃》和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三类形象所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见表 2-11。
表 2-11 不同景物形象出现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景物类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自然景物 5 4 7 4 20
人格化的景物 5 2 2 6 15
新兴科技成果 3 3 1 2 9
合计 13 9 10 12 44
 
在表 2-1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景物是重点,占了 20次,约 45.5%,接近一半。新 兴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最少,只有 9次,约 20.5%。人格化的景物的比重大约34%,刚好 占到平均值(约三分之一)。自然景物易于学习,通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对学生的习作教学和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人格化景物占比虽然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因 为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掌握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心理学认为,小学五年级到中学 二年级学生逐步能够理解具体的道德概念,但对较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上还有困难。[43] 因此,虽然孩子们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时依然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人格化景 物形象的选文类型中,有 7次形象出现在精读选文(见附表 5),对于所有景物形象的精 读选文 14次的总数来说(见表 2-10),足见其重要性。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学生除了对美丽的自然景物有深刻印象(如《桂 林山水》)外,对人格化的景物也有特别的印象,其中以《白杨》《草原》和《桃花心木》 为主要代表。(详情见附表 12、13)至于新兴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因为它的时代性, 学生的学习趣味更浓厚,遗憾的是,精读选文中的形象仅 3次(见附表 5),其余6 次都 是在略读或选读的选文中出现,可见此类形象虽有进入教材,但作为精读学习的形象非常 之少,关注度不够。
3.动物形象数量少,趣味性强
教材选文动物形象即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具体动物,它们也常 常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同时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之中,但表现出来的趣味性却很强。四册 教材一共只出现了 11 次动物形象,与数量很多的人物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少,其中的松 鼠、大象还有重复现象。详情见表 2-12。
表 2-12 教材选文具体的典型动物形象汇总表
教材位置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动物形象 鲸、 松鼠、 珍珠鸟 泰国大象 草虫、老鼠、老人与海鸥、 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 大象、金色的脚印(狐狸一 家)、军犬黑子
 
在表 2-12 中罗列了四册教材中的具体动物形象,分布均匀,内容偏少。具体分布情 况还可参看附表 6。从具体教材位置分布及选文类型安排情况来看,动物形象有两点不同 于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首先,选文数量偏少,不受青睐。动物形象类选文,即是出现了明显的具有较大价值 的动物形象的选文。如五年级上册的《鲸》,选文介绍了鲸的大小、进化史、种类、习性 和寿命等内容,学生读完就很清楚文章的中心是关于动物的;另外又比如六年级下册的《老 人与海鸥》,虽然赞美老人是正面主题,但海鸥的表现不得不令人赞叹,如果不从中提取 动物形象,文章的学习是不够完整的。动物形象的选文数量在所有文学形象选文中占比最 小,11 篇的数量只占总数的7.9%,分量非常轻。详情见表 2-13。
表 2-13 出现动物形象的选文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选文类 五上
(篇) 五下
(篇) 六上
(篇) 六下
(篇) 合计
(篇)
精读 1 0 4 0 5
略读 2 1 2 0 5
选读 0 0 1 0 1
总数 3 1 7 0 11
 
从表 2-13 中可以发现,各册教材的选文类型分布相差甚远,但从课文类型的总数上 看,精读和略读类基本保持一致,选读选文仅有 1篇。在单册教材的数量统计中,只有六 年级上册出现了 7篇,占了动物形象总选文数的63.6%,属于高年级阶段的重点主题之一, 非常难得。可见,动物形象选文在教材编排上并不被重视,但在六年级选文中还能作为一 个单元主题来学习,足见它的重要性。动物作为人类的好伙伴,最受小学生的喜爱,所以 它在低年级阶段出现得更多,到高年级,必然会相应减少,以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安排符合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其他选文类型。不过,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堂,缺少动物形象,无论是习 作教学还是学生的正常人文教育渗透需要,都显得不应该。动物形象是生活和学习中常用 且重要的素材来源,在五六年级的下册教材中几近消失,这是有违学生正常心理发展的。
动物是地球大家园的一分子,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因此, 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将动物形象分割出去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其次,分类简单,趣味性强。根据人们对动物的普遍认识,笔者将高年级选文出现的 动物形象分为两类:常见的动物与鲜见的动物。常见的动物,即是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 一些动物,如常见的鸟类、鱼类和家禽家畜等;鲜见的动物,即是在生活中不能经常接触 到的一些动物,有些动物虽然经常有耳闻,但确实少见,也归于此类,如鲸和狐狸等。动 物形象出现的频次统计如表 2-14。
表 2-14 不同动物形象出现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动物类型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常见的动物 2 1 6 0 9
鲜见的动物 1 0 1 0 2
合计 3 1 7 0 11
 
根据动物形象出现的频次,我们可以看出,常见的动物是重点,9 次,约 81.8%,占 绝对优势。鲜见的动物形象仅有 2例:鲸和狐狸。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对他们的习作教 学和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而鲜见的动物占比虽然不到五分之一,但因为它的形象较陌 生,了解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不过,也正因为鲜见,学生的兴趣更浓,只可惜精读选文中 的形象仅 1次,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此外,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大部分动物形象在人们 眼里已经不再那么陌生,选入到教材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件好事。
(三)文学形象特点鲜明
文学形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点鲜明,给我们的教材带来了很强的可读性。从内容 上看,选文中的文学形象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从编排形式上看,文学形象具 有均衡性和层次性。
1.民族性
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民族特性非常显著。无论是选文中出现的人物 形象、景物形象还是动物形象,无不饱含着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意。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 长,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智慧长盛不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在高 年级教材选文中,有许多这样的典型人物出现,见附表 1 和上文出现的统计表 2-2。
附表 1中显示,中国人的形象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正是我们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表。古代著名人物形象蔺相如、廉颇、诸葛亮、孙悟空、杨氏子、 曹植、杜甫、王昌龄等,文化气息浓厚,集智慧与文采一身;现当代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形 象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刘伯承、钱学森、朱自清、梁晓声、林海音、季羡林、 毕淑敏、老舍、“老班长”、“志愿军”、“老汉”等,爱国爱民心切,弘扬着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其中还有很多普通人物形象,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亲情、友情等主题,也在展 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文化也是在这种创造中产生并发 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教育价值可见一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层面上 要把握的核心价值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历史继承性
因为选文文学形象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语文课堂还担负着继承历史的重任,民族 性与历史继承性可谓一脉相承。这不仅仅体现在具体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特点,景物形象 和动物形象也在诠释着这一特征。上文统计表2-9 和2-12 中显示,古代经典中的圆明园、 文化民俗、特色建筑等内容,历史印记明显;自然景象中的梅花、桂花、白杨、柳、雪、 雨、海、桥、水、太阳和其它资源中的深层内涵,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悟;动物形象所包 涵的情感态度也是高年级教材的一个重点,比如可爱的松鼠、有趣的珍珠鸟、深情的海鸥、 金色的“脚印”以及深谙人性的“黑子”,等等;文学形象中的爱国情感、现代科技、幸 福生活等人文情怀,无不昭示着它的历史继承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传承,要把这 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均衡性
文学形象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从编排形式上看又具有均衡性和层次性。人 教版教材,选文都是以单元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吴忠豪先生曾以五年级下册的八组课文为 例进行说明教材选文的组元形式:以人文性考量为主,也适当兼顾工具性。[44]一般情况都 是四篇选文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显的人文主题,为的是学习体悟选文中心 时基本能保持一致,这也是语文主题学习推广的一个优势:主题明确便于集中解析文本, 留出三分之二的课内阅读时间成为可能。因此,文学形象所表现出的价值也基本趋向一致。
在主题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其文学形象的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均衡性。如人物形象的 选文数据分布,每册教材数量大约是35-40篇,景物形象则保持在9到13 篇的范围内, 没有明显的偏向。只是动物形象的选文只在六年级上册有集中出现,其他三册教材比较分 散,难以进行趣味推广,也就很难聚焦出有利于人文教育发展的德育元素,但这不影响文 学形象整体分布的均衡。
4.层次性
教材人物形象除了他本身的特有属性以外,其蕴含的价值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人文 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品德发展,而品德发展又必须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感悟以及道德 行为实践三个阶段。结合教材选文的教学目标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蕴含的人文 教育价值,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基于道德认知的文化价值、基于道德情感的情感价值和 指向道德行为的革命精神。三种类型经常反复循环出现,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首先,基于道德认知的文化价值传承,越到高年级,其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越深刻。 文化价值传承,主要是指选文出现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了解某种文化或领悟到一些有益 自身发展的知识、行为习惯,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值得他们继承和 传播。根据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文化范畴不同,笔者认为可以从经典文化、外来文化和行为 习惯三个方面来统计分析。详细情况见表 2-15。
表 2-15 文化价值传承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文化价值类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经典文化 3 13 2 6 24
外来文化 0 6 0 2 8
行为习惯 5 3 5 7 20
合计 8 22 7 15 52
 
经典文化、外来文化对比学习,层层深入。教材选文有许多内容涉及到古代经典文化,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非常值得我们传承。比如《伯牙绝弦》《长相思》等文言 文和古诗词。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豪 感,提升民族自信。其中《和田的维吾尔人》是介绍和田维吾尔人的习俗,虽然是民俗, 但也属于民族文化,所以将其归类在经典文化中。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文化共出 现 24 次,可见,在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价值角度来看,教材非常注重祖国文化的传承, 期望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充实学生的人文教育。从单册教材来看,五年级下册的人 物形象数量最多,达到 13 次,六年级下册出现 6 次(最后虽然有 10 篇古诗词的内容,但 因为不是都涉及到人物形象,故不列入此项数据的统计分析),比较而言,五六年级上册 的教材涉及的经典形象就较少。这是将文化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强调的表现,特别是到六 年级,古代经典内容明显多于其他各年级教材。
五年级上册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提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 贯通,可见中西贯通早就是国人的一个共识。因此,教材引入外国人物形象来促使孩子的 身心发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外来文化能够选入教材的人物形象数量有限,一共 8次, 占总次数的 15.4%。在单册教材来看,8 次形象都是出现在五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与经典 文化同时安排在下册学习。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补充,它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的人 文教育发展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比如六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德国人 的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就非常值得学习。
行为习惯的内涵,六年级选文难度要大过五年级。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行为习惯,提升阅读兴趣,到了六年级,认识鲁迅先生的主题单元就出现了,这已经不再 是提升阅读兴趣的高度,而是升华到专题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及其 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 次的数据在文化价值传承中 占比近 40%,可见教材非常希望通过选文中的人物形象来浸染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学 生的“成人教育”进程。
其次,基于道德情感体验的情感价值取舍,境界不断提升。情感价值是指教材选文人 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情感类型,根据《教师教学用书》各课教学目标的内容,笔者 认为主要可以分为思乡爱国、亲情、友情、童趣和品德感悟五大类。没有涉及明显的情感 主题的人物,不计入此类。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 2-16 情感价值数据统计表
^教材位置 情感价值类型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思乡爱国 5 5 5 2 17
亲情 13 0 2 1 16
友情 0 5 3 3 11
童趣 1 7 0 1 9
品德感悟 5 4 10 5 24
合计 23 12 20 11 66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有人物形象中,共有 66 次人物形象明显表现出相应的情感价 值,占人物形象总次数 116次的 56.7%。可见通过人物形象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 是实现“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选文中的人物明显在表达思乡爱国情感的,归入思 乡爱国情感价值一类,共计 17次,占 25.8%,超过四分之一。这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意识有极大的帮助,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无论是经典文化中的爱国情 感、思乡之情,还是现当代作品中的回国心切、为国奉献,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幼小的心 灵深处。亲情一类,出现 16 次,也是情感价值教育的一个重点。但在单册教材的分布数 据上,非常偏向五年级上册,共计 13次,之后就很少出现。从孩子心理成长的力规律来 看,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直接影响着教师、教材对他们的人文教育进程, 因此,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出现13 次的亲情主题学习,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叛逆心理的产生, 对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莫大好处。比较而言,友情出现的次数就要显得少一点,只有 11次,在五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至少出现 3次。教材似乎有意在这一阶段进行强化 友情。童趣一类,五年级下册的人物形象出现7 次,占了总次数 9 次的77.8%,如此之多, 令人匪夷所思。童趣虽然可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六年级的人文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但是已经开始形成逻辑思维的五年级学生,还要多次强调儿童学习的乐趣,笔者认为欠妥。 在这四类情感价值中,童趣和亲情,局限于个人和家庭,相对于友情和思乡爱国的情感而 言,其境界是比较保守的;友情、思乡爱国之情这些正面人文教育的形成又必须建立在亲 情的基础之上,从占比数量和分布的年级来看,友情和思想爱国之情已经占据着高年级的 主要选文主题,特别是六年级的选文,明显弱化了亲情和童趣(4 篇),友情和思乡爱国 之情占了绝对优势(13 篇)。
品德感悟,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在选文中的价值指向包含了某种品德上的渗透,从而直 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比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就是通过一对父子的形 象,告诉我们对人生路上的“鱼”要敢于说不、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需要严格的教育。 这就是一种感悟,一种人文教育的成长。这一类人物形象出现 24 次,占情感价值总次数 的 36.4%。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说明教材编写者很重视学生思想上的人文教育,虽然理 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人文性的教育,非常必要。而且,在四册教材中,每册都有相 关形象的出现,到六年级下册出现最多的 10次,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容易帮助 学生理解清楚这些人生道理。关鸿羽在进行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时提出教材序列化编写 可以参考“循环说”理论,他认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升的。 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否则难于巩固。[45]因此,教材对 相同品德行为的循环出现,是有助于推进课堂教育教学的。
最后,指向道德行为训练的革命精神传承愈加频繁。革命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崇高的革命品质。传承革命精神,培养乐于奉 献、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是学生“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 选文选入的人物形象中,共有 10 次提到革命精神的传承,其中五六年级下册分别占 3 次 和5 次,是学生学习、实践革命精神的最佳时机(见表2-17)。特别是六年级下册,临 近小学毕业,迎接更多学业的七年级课程,将共产党人那种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渗 透给学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自强、自立。因此,在六年级 下册的选文中,专门安排了第三组课文让学生学习体会革命精神,而且在最后的选读课文 《狱中联欢》中,还对它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谓用心良苦。
表 2-17 革命精神传承数据统计表
材位置
类型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革命精神 1 3 1 5 10
当然,在学习此类选文人物形象时,还有必要将他们转化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 活习惯,从而进行可操作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训练,巩固他们的人文教育发展进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学校每学年的下学期都有清明节扫墓活动,教师们可以抓住这一 关键的实践活动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在切身感受到革命英雄们的英雄事迹之余,还可以巩 固学生们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和热爱祖国的良好人文品德。
三、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学生人文教育影响的现状
文学形象数据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人文教育或多或少都会受其 影响。为了明确二者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联系,笔者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概况进行了两次问卷 调查。第一次是摸底,目的是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情况;第二次是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 育教学之后进行的,为的是对比第一次的数据,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板块: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填空。单项选择共设计了7 道单 选题(第二次是8 道),围绕人物形象的年龄层次、性别、职业角色、权力欲望、年代以 及解决问题的心理等六个方面进行;多选题则是侧重于不同性别的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及国 别两个方面;填空的内容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动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认识。问卷对象是广东 省湛江农垦湖光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五、六年级各选两个班,共计 162 人,男生占 86 人,问卷过程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其中五年级问卷共 79份,男生占44 份;六年级问卷共 83 份,男生占44 份,总体上男生比例稍高。
人文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语文教学只是影响其发展进程或方向的一个因 素。这些影响不一定都有明显的行为表现,但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和相应品德心理方面的问 卷调查来探寻其中的联系,应该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智育的基础在德育,人文教育要想很 好地渗透在学生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德育做支撑,笔者在儿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等学习 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数据情况,从“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角度思 考,认为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夯筑人文教育之基
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知”,即道德认识的形成。有了道德认识 的概念做基础,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才能逐渐显现,品德心理才能稳定、成熟, 进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性渗透。
1.人物形象蕴含的价值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
教材选文人物形象是人类道德认识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学习人物形象时,首要任务即 是感知具体人物形象所蕴含的道德认识。不同人物形象所隐含的道德概念不尽相同,能给 学生不一样的道德认识。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人物形象时,丰富的道德概念为学 生提升道德认识打下了基础。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在论述第四阶段形式运算 时,他将时间段定位在 11岁至成人,他认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 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 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46]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主要年龄段是在成年 以前,特别是 11岁前后的起始阶段,成年以后基本走向稳定。
笔者在关于“最喜欢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六个不同的年龄层 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喜爱,特别是对青少年形象和儿童形象的喜爱度非常高,占了有效问 卷总份数 162 份的 77.8%,学生最喜欢的“少年”人物形象,计 66 份,占 40.7%,见表 2-15。可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的是与“同龄人”沟通学习,而教材选文也将他们作 为重点(见表 3-1),这对于提升学生道德认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关于“最有帮助 的人物年龄层次”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和“中年”的形象是学生认为最有帮助的人 物年龄层次,见表 2-16。“青少年”形象共计 96份,占有效问卷总份数 159份的 60.4%; 学生认为最有帮助的是“青年”人物形象,计 52份,占 32.7%;“中年”形象 27份,占 17.0%;“长生”形象 11份,只占6.9%;“老年”形象占 18份,11.3%,“童年”形象 7 次,占 4.4%。对比他们最喜欢的年龄层次形象数据,可以发现在涉及到实际帮助时,他 们不再认为“童年”形象很有价值,对“中老年”形象青睐有加。但是,“青少年”形象 却依旧是他们的中心。可见学生对这些不同年龄层次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非 常认可的。如《半截蜡烛》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德国侵略者的搜查监督行为很可恶,学生 能从中明白“侵略”行为是丑恶的;而青年妈妈和两个儿童的爱国情感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同年龄层次都能为国为民作出贡献。虽然如此,最终侵略者还是允许小女孩带着半截蜡 烛回楼上去了,这又是人本身具有的且难以泯灭的“善良”的体现。
表 3-1 关于“最喜欢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对象
人物年龄层次 女生 男生 合计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A 儿童(6—12 岁) 6 7 6 7 26
B 少年(13—17 岁) 21 14 13 18 66
C 青年(18—35 岁) 5 5 17 7 34
D 中年(36—60 岁) 7 4 1 3 15
E 老年(61 岁以上) 2 1 2 2 7
F 长生(寿于天齐) 0 4 3 7 14
 
表 3-2 关于“最有帮助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对象
人物年龄层 女生 男生 合计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A 儿童(6—12 岁) 1 3 2 1 7
B 少年(13—17 岁) 12 11 9 12 44
C 青年(18—35 岁) 12 9 14 17 52
D 中年(36—60 岁) 6 5 9 7 27
E 老年(61 岁以上) 9 2 4 3 18
F 长生(寿于天齐) 1 4 3 3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 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他在论及替代性学习时说, 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它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了榜样而进行的。[47]在统计表 3-2 中,中年段形象比较丰富。作为全面走向成功的中年人,他们的形象多次出现在选文 里,能直接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理想的榜样,从而发奋学习,积极向上。虽然学生们还不 能完全理解“中年人”成功的原因,情感体验难以达到共鸣的效果,但肯定会从心里对这 些成功人物产生敬佩之情,从而不断深化类似的替代性学习。
在整个年龄层次的选文分布情况上看,以中年形象为界点(这是儿童和青少年人文思 想走向稳定的成熟期,儿童可意会其中的品德行为,但却无力践行),青年及青年以下的 年龄层次共出现 65次,比老年及长生形象的 21次要多出两倍,见表 2-4。由此可见,选 文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的,而这些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道德概念也 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重视人物形象的教育教学,是学生形成道德概念的基础之一。
从人物形象的性别角度上看,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同性别人物所体现出的道德概念。 比如,笔者在完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的教学目标后,发现班级女生更容易爱上阅 读并养成珍惜时间、善待他人的好习惯;完成了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后,班里男生自 信、友善等人文教育特性明显比女生强烈得多。因此,不同性别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 概念给不同学生带来的认知不一样,男女形象兼有,女性形象频次在每册教材中都比较平 均,可见教材选文的出发点是好的,顾及到了所有学生的正常人文教育发展需求。在六年 级选文中,居里夫人的形象更是单独成篇,在师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男性在 选文中出现的频次要多于女性,看似不合理,但在男女身体力量及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 男性的优势的确更加明显,这是目前还难以改变的,这种安排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 尊重。因此,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形象时,性别问题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在表3-3的问卷调查统计中,有 95份问卷认为“男性和女性数量应该一样多”,占 有效问卷(161 份)的59.0%,认为男性多一些的有 55份,占 34.2%,赞成女性多一些的 只有 11份,占 6.8%。可见,在学生的心目中,女性形象本身也不被重视。特别需要注意 的是,女生希望出现“多一些男性”的有13 份问卷,而支持“多一些女性”的却只有8 份;男生认为应该“多一些男性”的有 42 份问卷,支持“多一些女性”的则只有 3 份, 可见女生的人文教育更加具有包容性,而部分男生则已出现偏激的心理现象,或者可以称 之为“高傲”心理。建议教材编撰过程中,更多地植入女性形象,尽可能地给予关注。
表 3-3 关于“选文人物性别合理安排”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对象
选文性别情 女生 男生 合计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A 多一些男性 9 4 20 22 55
B 多一些女性 3 5 1 2 11
C 男性和女性数量应该一样多 29 26 21 19 95
至于社会角色,选文包含了生活形象和职业形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是较 全面的。因为作为一个自然人,生活和职业是两个必经的阶段,而且二者常常是同时存在。 比如在学习毛主席的形象时,除了他的诗人和领袖风采以外,还有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形 象出现,[48]显得非常人性化。在生活形象中,选文重点引入父母、儿女及普通人的形象,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社会道德认识做足了准备。职业形象的多样化,则有利于提升学 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奉献、敬业等优秀的人文品质。而且,在职业形象中,官员、军 人、学生、教师及工人的形象又是重点(见表 2-6),他们的优秀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榜 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明确了人文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人物形 象的社会角色这一属性也能丰富学生对道德概念的体会,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年代和国别(地区),这是人物形象的特有属性之一。选文人物形象所属年代以现当代为主, 其时代性是明显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文教育。其所属的国别(地区)又是以 中国为中心,这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在身边找到类似的例子,为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 提供最好的素材。在对学生进行关于“喜欢了解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的问卷调查时发 现,中国及中国的台湾地区,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也发现学生对那些在选文中出现 甚少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兴趣,比如南北极洲等偏远地区。详情见下表。
表 3-4 关于“喜欢了解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国家和 地区 问卷对象 中国 中国 台湾 新 加 坡 朝鲜 俄 罗 斯 美国 加 拿 大 法国 意 大 利 德国 英国 西 班 牙 奥 地 利 非洲 南北 极洲
女生 68 30 14 20 8 29 14 13 12 8 16 5 2 13 14
男生 80 43 16 20 15 36 7 9 7 2 17 8 2 13 16
合计 148 73 30 40 23 65 21 22 19 10 33 13 4 26 30
2.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巩固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教材选文的人物形象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基础,同样作为文学形象的景物形象和动 物形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道德认识的稳定提供坚 实的支撑。
首先,多样化的文学形象,丰富了道德认识的范畴。教材选文中出现的文学形象,其 本身所具有的各方面属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而出现相应的人文教育。人物形 象的属性也是学生本身很可能具备的属性,因此它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道德认识的基 础;景物形象和动物形象与自然人的属性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寻 找其中的相同点,进而感染学生的内心,促进人文教育的渗透。根据景物形象所表现的不 同价值,笔者将其分为六种类型:美景、思念家乡、习作教学、做人的道理、爱国情怀和 先进的科学技术,见表 3-5。
表 3-5 景物形象蕴含价值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景物类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美景 6 5 6 6 23
思念家乡 4 0 0 0 4
习作教学 2 0 3 4 9
做人的道理 1 1 0 4 6
爱国情怀 3 1 1 0 5
先进的科学技术 2 2 0 0 4
合计 18 9 10 14 51
习作教学一类是缘于选文的文体结构较好,而实际的价值并不重要或是勿需多次强 调,所以将其归纳到语文的习作教学。而其他各类虽有提供文章写作的结构范例之作用, 但因为有其他元素存在,故不计入。在表 3-5中可以看出,美景类形象最多,23 次,占 总数的 45.1%,接近一半,这充分说明景物类形象出现在选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 了解景物知识、习得景物特征,从而增强对美的认识,感知生活中的美,进而促进学生健 康的人文教育发展。其次是习作教学一类,共 9次,而其中有8 次属于说明文体裁,可见 其价值(练习说明文的习作)明显重复,侧重点需要进一步调整。不过,说明文中语言使 用的准确性和说明方法的学习,能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提供良好的参考,从 而促进其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余四类,都保持在 4到 6次的范围,但是并未有重复的 嫌疑。
另外,景物类选文很受学生喜爱。在“是否喜欢学习景物类选文”的问卷调查中,共 有 114 份有效问卷,详情见表 3-6。表示喜欢学习的有 104 份,占 91.2%。其中有 59 份问 卷的答案是近期所学的选文或景物,不能完全体现其真实性,如学生对《白杨》和《桃花 心木》的深刻印象就是来源于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认识,不过六年级学生对《白杨》 一文也有较深的印象,说明部分景物形象确实引人注目;另外的 44 份问卷的景物是之前 所学,印象深刻毋庸置疑,虽然只占到总数的 38.6%,但也足以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美 好事物的向往。特别是《桂林山水》一文,各年级的男女生都有提及,可见其影响之深。
表 3-6 关于“是否喜欢学习景物类选文”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情况
问卷对象 喜欢 近期所学的选文 不喜欢
女生(份) 六年级 32 13 1
五年级 23 18 2
男生(份) 六年级 25 8 7
五年级 24 20 0
合计(份) 104 59 10
教材通过动物形象所表现的价值,笔者将其大体分为五种类型:人与动物间的“情谊”、 动物之间的“情谊”、习作教学、知识拓展和纯真童趣。这里所提到的动物形象价值,同 样能够让学生的道德概念变得更充实,道德认识广度得到进一步扩大。在中低年级,动物 形象出现频次比较高,其选文主题侧重于学习相关的外形描写或是体现动物本身的价值, 比如说《灰雀》《翠鸟》等选文,对人文教育的渗透非常之少。不过,除了广度得到扩展 外,动物形象对深化学生道德认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具体数据在下文中将会提及。
其次,人格化的文学形象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格化的文学形象主要是指教材选 文中出现的人格化景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景物和动物原本是没有情感和思维的,在作家笔 下却变得富有灵性,提炼出了一些人格化的特征,进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认识。比如《白杨》 一文,作家袁鹰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白杨的生长环境发现它不同寻常 的特性,表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这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但却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不同寻常的震撼,进而深化他们的道德认识,形成更加健全的 人文教育。
表 3-5 显示,思念家乡一类的景物形象,在五年级上册出现 4 次,这是一个完整的主 题学习的单元,目标明确,人文教育指向清晰。做人的道理,五年级上下册各出现一次, 六年级下册单独出现 4次,分属两次主题学习,可以隐约发现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到六 年级下册便是较大范围的德育指导了。遗憾的是,这个过程并不特别明显,也就是说,选 文类型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并未落到实处。至于爱国情怀类的景物形象,又是以五年级上 册的 3次为主,同样出现在两个小组的主题学习之中。爱国很重要,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提 升学生的爱国心理,更能体现出道德认识的深度。
动物形象蕴含的价值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作用更加明显。上文已经提到动物形象价 值的分类,其具体数据见表 3-7。
表 3-7 动物形象蕴含价值的频次统计表
材位置
动物类型 五上
(次) 五下
(次) 六上
(次) 六下
(次) 合计
(次)
人与动物间的“情谊” 1 0 3 0 4
动物之间的“情谊” 0 0 2 0 2
习作教学 2 0 2 0 4
知识拓展 0 1 0 0 1
纯真童趣 0 0 1 0 1
合计 3 1 8 0 12
在统计出现的频次表中可以看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谊”,占总次数的 33.3%,这 充分说明动物类形象出现在选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 谊”(习作教学与人文教育无直接联系,此处不提)。值得一提的是,六年级上册的选文 较多,各种价值类型分布较平均,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另外,动物之间的“情 谊”也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事实。此类选文占了 2次,相比较而言,它是属于动物世界本 身所存在的最简单情感,高年级学生们应该站在它们的立场来学习此类选文。不过,这不 是重点,只是一种补充。至于其余两种,仅仅是一闪而过,未能表现出有特殊的地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动物形象在高年级阶段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它 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善良,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人 与动物之间的情谊还是动物们之间的“情谊”,都体现了善良的重要性。在中低年级,选 文会多次提及要与人为善,互帮互助,而在高年级阶段,除了这些必备的人文教育以外, 还要与物为善,善待身边的动物形象。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一个真实的感人肺腑的故 事,一个心地善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人,一群情谊满满的海鸥,肯定能令师生心灵受到触 动。这是对“善良”的道德概念的认识升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必要的人文教育。
(二)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感悟人文教育之质
上文对文学形象蕴含的层次性分析中指出,高年级阶段的选文中,文学形象蕴含的情 感价值非常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情感价值重点从亲情、童趣 的主题逐渐向爱国情怀、革命精神等方面发展,这不但是难度加大,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 必须面临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人物形象的示范性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学生 对教材人物所蕴含的价值的吸收、感悟也就来得更加直接了,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展露无遗。
1.人物形象蕴含的情感价值指导学生道德情感体验
在关于“印象最深的课文或人物”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中(表 3-8),我们可以发 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时,近因效果非常明显,有 93 份问卷结果都是近期所学习 的课文或人物,占总调查数 144的 64.6%,可见教材选文对学生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 时间推移,许多内容将会被遗忘。
表3-8 关于“印象最深的课文或人物”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结果
问卷对 印象深的课文或人物 近期所学的课文 之前学习的课文
女生(份) 六年级 38 27 11
五年级 32 16 16
男生(份) 六年级 39 28 11
五年级 35 22 13
合计(份) 144 93 51
因此,选文只是一个例子,文学形象的价值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提炼,让学生感受到其 中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体验的升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余,也要经常用“选文”这个 例子提醒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文性”,从而感受人文教育的内涵。
2.文学形象促进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走向实践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之后,道德情感体验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首先,学习人物形象感受人与人之间常见的道德情感体验。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感 体验,只要设身处地地进行模仿表演,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比如《晏子使楚》一文,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晏子语言的魅力,佩服 他那聪慧的头脑,心里自然会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遗憾的是,因为年龄层次、性别、角 色、国别、年代的不同,许多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中,很难触及精华,比如《晏子使楚》 的表演者如果缺乏对古人说话的动作、语气等方面的研究,很难引起自身和观众的共鸣。
其次,利用景物、动物形象激活抽象的道德情感体验。选文中许多景物和动物形象在 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只是将其当做玩伴或宠物来对待,很少有学生能从其蕴含的特征中 提取精神实质,也很少能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与动物之间的“情谊”,更难体会到动物之间 本身也存在着“情谊”。比如选读选文《军犬黑子》,犬类动物实在普通,虽然军犬经过 专门的训练,但是它与主人之间的“情谊”是普通家犬也具有的,一旦出现信任破裂,再 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了。《最后一头战象》,它所表现出来的“战友情”“战士雄风”,不 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最有人情味的还属《金色的脚印》一文,虽是略读选文,但其中的 动物母子间的“亲情”,不得不让人体会到“母鸡妈妈护小鸡”的那种情感。因此,动物 形象的出现,不但提升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更激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为其得到人 文教育渗透提供了帮助。
在关于“是否喜欢学习动物类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全部有效问卷是119 份,其中表 示不喜欢的仅占 5份,说明绝大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动物类课文是非常喜欢的。在表 示喜欢的问卷答案中,有 5篇是刚刚学习过的课文,109 份答案都来自以往的知识储备, 这充分说明动物形象类选文很受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青睐。详情见表 3-9。因此,如果将其 合理安排,渗透更多的品德因素,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特别要指出的 是,学生对猫、松鼠、鲸和大象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问卷中分别出现了41 次,11次、9 次和 9次,猫和松鼠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提起的动物形象,鲸和大象则是体格庞大、特点明 显的动物,可见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是比较广泛的。
表 3-9 关于“是否喜欢学习动物类课文”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结果
问卷对 喜欢 近期所学的课文 不喜欢
女生(份) 六年级 34 0 2
五年级 26 3 0
男生(份) 六年级 30 0 3
五年级 24 2 0
合计(份) 114 5 5
三)限制道德行为实践及创新能力,有碍人文教育发展之度
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是形成稳定品德心理的关键,需要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技 能。在教材选文中出现的各类文学形象虽然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体验都有很好的正面影 响,但对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阻碍了人文教育发展的高度和深度。 1.人物形象选文编排不合理,人文教育实践开展艰难
人物形象的选文编排不合理,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在年龄层次、性别、社会角色及年代 国别等方面的具体选文数量安排不符合学生需求。
首先,年龄层次的选文数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段需求不一致。在小学高年级人物 形象选文中,最有想象能力的长生形象和青少年儿童形象总数仅 65 次,占总选文数的 50.8%,其中长生形象仅仅出现1 次,见表 2-4。在表2-3中可以看到,认为帮助很大的 青少年、儿童和长生的形象,总计有 114人,占比达到 71.7%,而选文数却只有一半,这 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思维进入死胡同,创 新能力严重受限。中年形象和老年形象共出现了64 次,占了一半的选文数,而中老年形 象常常给人“落伍”的感觉,换句话就是长期不变,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 基本无法复制,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模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就很难开展学生的道德行 为实践,影响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在表2-4 中可以看到,认为中年、老年形象帮助最大的 一共也只有 45 人,占比不足十分之三。
其次,人物性别选文数差距很大,人文教育实践方向偏差明显。教材选文出现男性频 次明显多于女性,虽然在社会学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但其背后所隐藏的负面影响不容忽 视。因为男性形象丰富,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更频繁地接触到男性表现出的特征,如沉 默、冒险、挑衅、斗争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容易在潜意识里默认这种特征的合理性,从 而进行模仿,导致人文教育实践方向出现偏差,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如无事生非、以暴制 暴、自我封闭等。根据表 3-10的问卷调查数据,其中 39份答卷选择反击,占 24.1%:13 人赞成“武力解决”,有11位是男性;26 人选择“语言对抗”,有14位女生。虽然选 择和谐相处的数据更多,但忍耐沉默的人数也有46 份,真正走合理途径的只有 77份,人 文教育偏差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这跟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有关,但不得不说教材的引导 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表3-10 关于“面对欺负的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卷对象
应对方 女生(份) 男生(份) 合计(份)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A 告诉教师 23 19 15 20 77
B 忍耐 10 8 18 10 46
C 武力解决 1 1 6 5 13
D 语言对抗 7 7 4 8 26
另外,表 3-11 的数据表明,学生在对男性形象的认知上,比较偏重于爱国、尊严、 强势、权力和力量,其中的强势、权力和力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暴力倾向。
表 3-11 关于“男性人物包含的品质”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物品质 问卷对象 爱国 尊严 自信 强势 权力 宽容 大方 力量 总数
女生(份) 44 47 23 23 9 17 14 23 200
男生(份) 51 56 30 14 14 19 30 32 246
合计(份) 95 103 53 37 23 36 44 55 446
最后,五年级人物职业形象过于集中,道德行为实践容易极端化。五年级选文的人物 职业形象非常关注官员和军人,这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孩 子们在了解了权力和武力的作用后,会对它们产生好感,容易走向崇尚权术和暴力的极端, 这将扭曲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在表3-10 和3-11 中,已经看到了学生的权力欲望和对身体 力量的向往,甚至还有个别女生也有“武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对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 该更多地强调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操劳、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以免被权力、武力冲昏 头脑。而且,教师还可以从这些选文中找出军人与普通生活形象的区别,引导孩子们去认 识军人在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纪律:武力,只是为了消除武力才存在的。
至于人物所属年代及国别对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文人物过于偏向现当 代形象,对古代人物形象的选录偏少;强调中国文化的影响,外国形象分配不均衡。世界 文明史上的名人事迹、文化渊源异常宝贵,但在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却鲜有出现,限制了 学生的道德认识视野,阻碍了人文教育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当今世界信息化飞速发展,经 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如果只是局限于本国文化且不能很好地汲取先贤们的精华,学生 的人文教育是很难得到全面发展的。
2.动物形象过少,人文教育趣味性、创新性不足
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比较高,如果从“趣味”角度入手,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护 动物、爱护动物、了解动物,进而感悟并学习其中可能发现的优秀品质,如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等等,应该是很理想的道德行为实践。而且,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动物形象的印象非常深,特别是五年级的《松树》《鲸》等选文。当然,最令学生 难忘的是四年级教材选文中出现的《猫》,在112 份有效问卷中,有41 份都选择猫作为 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见附表 14、15)。如果教师能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将动物所表现出 的优良“品行”强化到学生的内心中,道德行为实践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再进行人文教育 的渗透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遗憾的是,动物形象过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出现 浓厚的兴趣,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道德行为实践的可操作性。
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技能,无论 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物形象或景物形象,只是局限在课堂里讨论知识,不能走出课堂,在生 活中亲自动手实践或用眼睛观察,许多道德行为是很难稳定在学生的身上的。只有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走出课堂之后,他们才有可能会不自觉地进行道德 行为技能的训练和道德意志的磨练,增强人文意识,提升人文教育的高度和深度。
3.轻视文学形象分析的课堂教学影响着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对选文形象的认识,教师对它的 解读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 一个热点,重新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重要性,对语文的人文性关注不够。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教材选文的文学形象时,更多地侧重于纯粹的知识积累和考点提炼,因 此,大部分课堂都有轻视文学形象分析的弊端。如此一来,学生对其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 就很难把握,也就很难实现教材的德育功能,导致学生走向应试模式或是刻板模式。另外, 教师在进行文学形象人文内涵分析时,由于受教学目标的限制,常常忽视对非精读课文文 学形象的剖析,导致学生在“成人教育”的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全方位发展。更有甚者, 因为考试的重点在精读和略读课文,部分教师无视每册教材的8 篇选读性文本,更谈不上 对其中文学形象人文内涵的分析和解读了。
四、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为了让教材选文文学形象更好、更高效地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文教育渗透服务,笔者 根据文学形象数据和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进 行了实际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班级层面的课堂教学实验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广东省湛江农垦湖光第一小学五年级学 生为实验对象,在课堂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以期探索出一些高效的 教育教育策略。
1.重视对文学形象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教学
在保证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余,笔者认真学习了五年级教材选文文学形象中 蕴含的人文内涵。为了能将文学形象的人文内涵影响力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笔者在课堂 教学中增加了一个固定的教学重点:分析、拓展文学形象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1) 根据文学形象的内容和特点,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在五年级三班,笔者将前文对教材文学形象所统计的内容、特点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全面渗透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备课时,人物形象的各个要素都要认真考虑,要把人 物、景物和动物三者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元素当做每篇选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分析文本、 拓展延伸时,尽量普及古今中外的一些相关事例,加深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力。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钓鱼的启示》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案例。笔者对选文的人物形象 进行分析时,首先抓住年龄:文中的孩子与五年级学生年龄相仿,让他们站在“作者”的 角度讨论并了解遇到此类情况时的心理表现;其次说国别:休渔期,各国不同,做法却无 国别之分;接着根据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来感受“鱼”的诱惑,“鱼”不是重点,重点是 那份“贪念”怎样才能克服,这其中涉及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杨震四知》的典故等; 最后结合父亲的话来告诫学生:道德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需要大人监督、自我提升, 对待生活中那些不合常理的事物,要敢于说“不”。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分析和拓展,丰富 了学生们的道德认知,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感悟能力,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人、事和知识进 行讨论分析,增强学生道德意志,引导他们进行道德行为实践,从而养成善于思考、勤于 实践的好习惯,践行“诚信”“友善”等可贵的人文精神。
(2) 指导学生撰写阅读记录卡、读后感,收获颇丰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授了相关课文后,目的是要孩子们有自己的收获。因此,在 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悟用文字表达出来,或是几句话, 或是一个小片段,时间充裕便可形成完整的习作。学生的阅读记录卡和读后感表现都很好, 有的同学甚至有超出老师的预期,形成了很独特的感悟。人物形象方面,《钓鱼的启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选文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体验很丰富;动物形象中, 《珍珠鸟》《军犬黑子》《鲸》《跑进家来的松鼠》等选文给了他们人文意识上的提升; 景物形象上,《假如没有灰尘》《山雨》《山中访友》等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悟、人文情 怀与大自然的规律融为了一体。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形象的道德行为实践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文学形象的人文价值,拓展人文教育的正面影响,笔者在实 验班加强了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引导。具体方法以下面几种形式为主。
(1)课堂表演实践习得道德行为,践行人文精神
在对人物形象的教学分析时,我们鼓励学生模仿人物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实际感受其 中的人文教育要素并发现其中的道德行为。比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结合本组分析人 物语言艺术的教学重点,笔者以爱国情感的人文体验为线索,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列以 及表演,从中真实地发现、体会晏子当时的想法和行为。“观众”主要通过表演情况来发 现道德行为,表演者则是亲身体验,无论是排列过程还是表演过程,通过讨论和实践,对 “爱国”这一人文精神内涵的实践能力必将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2)课堂辩论赛引导道德行为实践方向,摆正“成人教育”
对于一些不合适直接通过表演来习得道德行为、感悟人文内涵的动物、景物形象,我 们采取的最多形式是“辩论赛”。通过辩论,加深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在激烈的言语争辩 中感悟动物、景物所蕴含的人文特性,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方向,保证“成人教 育”不偏离正途。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我们就展开讨论:做一个拥有花生品质的 人,到底好不好。一方面,它是让我们感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单纯追求外 表美”;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可以二者兼顾或是不赞成太过于默默无闻。通过 讨论,我们发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真正体现自我价值。这样的结论,为学生道德 行为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向,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辩论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寻找并感受文学形象的道德行为, 能很好地促进人文教育健康发展。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文学形象更好地为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不定 期地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父母的爱,笔者在对文本进 行了教学之后,结合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要求学生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表 达感恩的事:帮父母洗脚、给父母捶肩、庆祝节日时帮家长做更多的家务,等等。六年级 上册的第一组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美丽的大自然,笔者在教学之余,要求学生亲自 去体验大自然的美:用心感受嫩黄的新叶、细心触摸充满沧桑感的老树、试试清晨时清新 的空气、遥望某个地方的风景,等等。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是学习的主题之一,笔者认为可以要求孩子们去观察、了解动物,搜集体现人与动物和谐 相处的文章或故事,感受“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践行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内涵。 (二)课堂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对学生的第二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对选文文学形象 的“人文性”认知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在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 面表现出可喜的转变。
1.实践前后的纵向比较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人文教育整体上朝着积极向上、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部分问卷选项有些变动。
(1)重视人物形象的年龄层次,青少年形象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为了能更好地对比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所在学校对高年级四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跟
踪对比调查。人物年龄层次方面很受学生重视,其变化情况见表 4-1和 4-2。
表 4-1 关于“最喜欢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对象
年龄层次 女生 男生 合计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A 儿童(6—12 岁) 6 7 7 13 6 7 7 11 26 38
B 少年(13—17 岁) 21 21 14 9 13 15 18 11 66 56
C 青年(18—35 岁) 5 6 5 4 17 11 7 11 34 32
D 中年(36—60 岁) 7 4 4 8 1 3 3 3 15 18
E 老年(61 岁以上) 2 1 1 2 2 4 2 2 7 9
F 长生(寿于天齐) 0 2 4 2 3 4 7 3 14 11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4-1中显示,在年龄层次方面,六年级女生变化情况主要在中 年和长生两个层次:中年形象从7 人次到4 人次,影响力明显减弱,而长生形象却从0 到 2 人次,想象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五年级变化比较大则是对儿童形象的关注度从 7 人次提升到了 13人次,有回归童年的感觉,少年形象的喜欢人数直线下降,由原来的 14 人次变为后来的 9人次,叛逆心理当有改善,对中年形象的认识则翻了一倍,有 8人次, 长生形象则减少了 2人次,理性认知能力有明显提升。男生的问卷数据显示,六年级主要 是对青年形象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由原来的 17人次下降到 11人次,不再盲目崇拜青年。 五年级的变化又相对要大,首先是对青少年及儿童的认识趋于平均,都是 11 人次,比原 来重少年形象来得更加稳重和全面,对充满叛逆性格的少年层次有了初步的拒绝。在合计 的数据对比上看,少年形象的被喜欢程度明显下降,儿童形象则明显上升,其余四个年龄 层次的数据变化不大。
表 4-2 关于“最有帮助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对象
年龄层次 女生 男生 合计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A 儿童(6—12 岁) 1 2 3 7 2 2 1 7 7 18
B 少年(13—17 岁) 12 4 11 7 9 4 12 7 44 22
C 青年(18—35 岁) 12 15 9 12 14 15 17 12 52 54
D 中年(36—60 岁) 6 8 5 7 9 8 7 7 27 30
E 老年(61 岁以上) 9 9 2 5 4 9 3 5 18 28
F 长生(寿于天齐) 1 6 4 4 3 6 3 4 11 20
而在表 4-2中,关于“最有帮助的人物年龄层次”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六年级女生的 变化情况主要在少年和长生两个层次:少年形象从 12 人次到 4 人次,地位明显下降;而 长生形象却从 1人次增加到 6人次,想象与创新能力也得到明显改善。五年级的变化相比 较要大一些,儿童形象的关注度从3 人次提升到了7 人次,有珍视童年的感觉;对老年形 象的认识则翻了一倍多,有 5人次;长生形象则则刚好保持不变。
男生的数据显示,六年级主要是对少年形象、老年形象和长生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 少年的帮助作用由原来的 9人次下降到 4人次,有被忽视的趋势;老年形象和长生直接翻 了一倍的人数,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其余内容几乎没什么变化。
在合计数据的对比上,少年形象急剧下降,不再被孩子们视为学习的榜样;儿童的受 关注度整体得到提升。其余两个变化较大的是老年和长生。
(2)职业理想变化较大,价值观趋向稳定
在统计表 4-3中,最理想的职业由原来的“教师”变成了“老板”,只是比例稍有减 少(只有 31 人次);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学生们的职业选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 不再像之前那么盲目,对文学家、科学家革命者等职业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另外占比较 大的是“艺术家”、“教师”和“军人”,其中教师职业依然是女性为主,27 人中有23 人倾向于“教师”;艺术家职业也是众多女生向往的,28 人参与问卷,有23 人特别向往; 军人职业稍有下降,但男生的总数却还略有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革命者和工人比第一次 问卷的数据都至少多出了一倍,而且工人的问卷主要来自于男生,由原来的3 位增加到了 8 位,可见他们的自我认识或是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价值观趋向稳定。
 
表 4-3 关于“你最理想的职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
对象
理想的职业 女生(份) 男生(份) 合计(份)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教师 22 14 14 9 1 3 3 1 40 27
文学家 0 3 1 2 2 2 0 2 3 9
科学家 1 0 1 1 7 6 10 7 19 14
艺术家 7 12 10 11 3 3 3 2 23 28
革命者 1 2 0 2 1 0 2 4 4 8
航海家 0 1 2 0 0 1 6 3 8 5
老板 9 7 3 4 15 12 8 8 35 31
官员 0 0 0 0 1 1 1 1 2 2
军人 1 1 2 0 9 10 8 8 20 19
工人 0 0 2 1 1 3 2 5 5 9
(3)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得到改善,古代经典逐渐深入人心
在 161 份有效问卷中,有 89 份表示想做班干部,占总份数 55.2%,比首次调查的 64.2% 低了9%;选择了具体班干任务的有44 位,占总数的27.3%,比原来的35.2%低了近8%。 可见学生的权力欲望在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调整后,开始淡薄,法制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 改善。规则意识最强的是选择“班长”的学生,合计 5 人,不到原来的(16 人)三分之 一。参与调查的五年级学生有效答案共有76 份,有 28 人选择“不想做班干”,约 36.8%, 比之前的 26.6%高出了 10%;而六年级 85份的有效问卷,有 44人选择“不想做班干”, 占比超过了一半,权力想法依然不如五年级的学生,但总体上都开始不再聚焦于此了。可 见,学生盲目追求“管理他人”的现象愈来愈少,理性认识逐渐增加。
表 4-4 关于“最想做什么班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对象
班干部类型 女生 男生 合计(份)
六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五年级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首次 问卷 二次 问卷
A 班长 4 2 5 2 4 1 3 0 16 5
B 副班长 6 2 2 3 0 2 2 2 10 9
C 学习委员 3 7 3 4 0 2 1 0 7 13
D 劳动委员 6 5 4 3 4 3 9 6 23 17
E 其他班干 8 11 12 14 9 6 17 14 46 45
F 不想做 14 14 9 8 22 30 12 20 57 72
合计(份) 41 41 35 34 39 44 44 42 159 161
 
 
在表 4-5中,学生对人物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较之下,二次问卷的古代人物更 受学生的喜爱,绝对差达到25 人次,而首次问卷时,差距只有 4人次,基本是持平的。 相对来说,对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兴趣上,中国和西班牙的数据在明显下跌,美国则备受孩 子们关心(见附表 10、11)。动物、景物的形象,数据变化不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 其人文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比较稳定,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表 4-5 关于“喜欢了解哪个时代的人物”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问卷对象
时代 男生 女生 合计(份)
首次问卷 二次问卷 首次问卷 二次问卷 首次问卷 二次问卷
A 古代(1919 年以前) 48 56 35 34 83 90
B 现当代(1919 年至今) 38 27 41 38 79 65
合计(份) 86 83 76 72 162 155
(4)实验班男生受人物形象影响较多,女生比较稳定
在对人物形象中的男性品质、女性品质的认识上,实验班(五年级3 班)男生对教材 选文男性形象所体现出的爱国与自信等人文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巩固,自尊心理有下降趋 势;而对女性形象的认知中,爱国和自尊心理变化不大,自信心理却又明显下降。可见, 孩子们在爱国心理得到明显增强以外,自尊和自信心理明显下降(班级男女生比例是 26 比 15,男生太多,平时对他们批评过多,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包容心和求知欲变 得更加强烈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地区、更有影响力的事物,从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实现自己的价值。详情见下表 4-6、4-7。
表 4-6 五 3 班关于“男性人物包含的品质”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物品质
问卷对象 第一次问卷(份) 第二次问卷(份)
爱国 尊严 自信 爱国 自尊 自信
女生 9 8 5 7 4 6
男生 10 19 7 15 9 10
合计(份) 19 27 12 22 13 16
 
表 4-7 五 3 班关于“女性人物包含的品质”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物品质
问卷对象 第一次问卷(份) 第二次问卷(份)
爱国 尊严 自信 爱国 自尊 自信
女生 4 10 5 6 6 4
男生 6 4 10 9 3 4
合计(份) 10 14 15 15 9 8
 
2.实验班级与平行班的横向比较
五年级3班,学生人数41,男生26 人,女生15 人,班级男生数量大约两倍于女生 数量,而且家庭存在严重问题的男生不少于6 人,班级学习氛围不佳,学生叛逆现象很多, 亟待健康的人文教育渗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他们的人文教育健康发展,笔 者必须尝试。在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宽广
经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期试验,五三班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广泛地认识,希望 了解更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如下表 3-8所示,虽然 各项内容的数量上并未占优势,但在广度和进步空间上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对西 欧传统强国的了解欲望不如五 2班强烈,但对西班牙、非洲、南北极洲等偏远地区或是更 需要人们关注的地方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首次问卷中,五三班的各项认知水平都是不足 以与其余班级相比较的,他们对待事物易怒、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二次问卷之后, 通过对比其他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影响: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广。 如今看来,在各方面都取得进步的同时,实验班的教学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由于在选择班级进行试验时,只考虑到人数的相似性,没有考虑到男女生比例 和文化基础的差异,因此,许多横向对比的内容就没法正常呈现,这个遗憾留待今后的课 题研究中再加以弥补。
表 4-8 小学高年级人文教育问卷调查统计表(二次问卷对比)
你觉得在男性 人物身上能学 到什么品质? 五2 班 五3 班 你觉得在女 性人物身上 能学到什么 品质? 五2 班 五3 班 你比较喜欢 了解哪些国 家或地区的 知识? 五2 班 五3 班 你比较喜欢 了解哪些国 家或地区的 知识? 五2 班 五3 班
A 爱国 30 22 A 爱国 21 15 A 中国 32 31 I 意大利 6 2
B 自尊 22 13 B 自尊 9 9 B 中国台湾 19 16 J 德国 6 2
C 自信 14 16 C 自信 9 8 C 新加坡 11 4 K 英国 10 4
D 朝鲜 15 15 L 西班牙 0 2
E 俄罗斯 8 6 M 奥地利 3 1
F 美国 10 14 N 非洲 3 5
G 加拿大 8 3 O 南、北极洲 6 7
H 法国 3 5
2)实验班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试验,五三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课堂 辩论会、阅读记录卡和文学形象读后感等教学形式的运用,学生参与程度以及完成质量都 得到了改善。参加辩论发言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发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也开始规范化; 阅读记录卡数量明显增多,读后感的认识愈发深刻,能主动在动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中提取 人文教育元素,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评价。比如,他们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时,关 于“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辩论,理由充分且贴近生活,参与发言的人数几乎达到全班 的一半;在整理读后感内容时,许多学生对《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的“残疾青年”印象 深刻,感悟颇深;阅读记录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需要笔者指定阅读书目,他们或是 从选读课文中记录好的文学形象,或是积极地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感悟。虽然部分男生 的学习兴趣还有待提升,但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指向人文教育合理渗透的文学形象教育教学策略及反思
教材选文文学形象非常丰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数不胜数。经过实际的课堂实 践,笔者认为在促进人文教育合理渗透的角度思考,一线教师对选文文学形象教育教学主 要应该注意两个方面:教育教学应遵循的一定原则、运用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语文课 堂实践。虽然本次课题的实践研究只限于笔者工作的学校,但人教版教材是通用的,其中 蕴含的价值也是不可争辩的,所以对普通一线教师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另外,为更好地实 现语文“人文性”目标,笔者从文学形象教育教学地位及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反思,以 飨读者。
(一)利用文学形象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选文文学形象的具体课堂教 学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双主体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材选文文学形象的主体地位。课程改革在不断发展,学 生的主体地位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得也比较广泛;而文学形象本身是教 师教学必须凭借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要以这两个主体为出发点,围绕文学形象本身所包 含的各方面属性进行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发挥学生 这个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并感悟教材文学形象。《语文课程标准》在叙述课程的基 本理念时提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49]学生精神世界的 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语文课程 标准》还指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验。[50]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进 行指导,确保教材文学形象和学生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如此,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2.科学性原则
尊重教材,尊重教参。在进行文学形象选文及具体形象的分析时,要实事求是,根据 教材及教参的内容提示,确保语文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顺利完成。《语文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 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 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 附加任务。[51]在充分研究教材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对文学形象进行合理的分类,进而有理 有据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挖掘文学形象本身所包含的其他价值,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发 展进行更全面的指导。科学性是个比较严谨的原则,不得随意破坏。
3.适度性原则
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得盲目追求某一形象的具体作用无休止地 渗透人文教育,应当在整体上把握文学形象本身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如果文学形 象在选文中出现的频次比较少,就适量地增加相关文学形象,丰富学生对文学形象的认识、 体验及行为指导;如果文学形象在选文中出现的频次过高,则要减少同类文学形象的重复 性学习,避免出现学习疲劳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适量是最重要的原则。李希贵主持的“语 文主题学习”,他认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 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8 节语文课,留下2 到3 节学统编教材,其他时间让学 生阅读。“先开枪,再瞄准”,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52]通过单元整合,请教师们共同研 讨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用相应的主题材料来丰富教材中的选文主题。一般情况下,同 一主题的选文除了要同时说明主题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侧重对某一两个教学重点来展开 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说明了适度性原则,既抓住了整体框架,又突出了重点部分。 (二)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的教育教学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指向人文教育渗透的文学形象教学策略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完善。
1.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材资源变得越来越广泛,语文课程资源更是无处不在。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其他课程资源的影响:图书杂志越来越丰富、电视广 播越来越生动、网络传媒越来越普及等等。他们除了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很容易也应当涉 足其他语文课程资源,因此,笔者在保证完成传统教材——教科书的教育教学的同时,还 要思考除此之外的其他教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以使得学生收获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形象,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内涵
根据本课题关于文学形象具体类型和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 材中的选文文学形象总体上是有利于人文教育健康发展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年龄、性别、 社会角色、国别、年代和价值,还是景物形象或动物形象,它们对人文教育发展都有着明 显的正面影响:能让他们初步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价值观,能使他们的文 明礼仪得到完善,能让他们较快地明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能促使他们形成基本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根据教师教学用书, 认真完成各册、各组、各课以及各学时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地教学设计和教学检测, 保证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正面影响落到实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线教师不 能随意舍弃或歪曲选文价值,如果你有了新的感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讨论, 不得妄加修改。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生活中常常出现的诱人的“鱼”,需要学生能 找出实例,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其心理斗争的过程,从中获取像作者一样的道德感悟:拥有 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拓展一些内容,比如父爱的重要性: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长辈的悉心教导;比如诚实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等。
(2)灵活处理教材,注重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学习
著名学者曹明海的博士生史洁在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中对语文教材进行了心理 学角度思考,认为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资源的深入发掘,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53] 虽然在小学阶段我们很少提及文学类文本,但是在广义上看,能进入教材的文学形象应该 都属于文学类的范畴。因此,充分发掘选文文学形象内含的人文教育资源,也是有利于满 足学生成长的要求的。为此,教师们在一线教学时,在保证正确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还要 做到灵活处理教材。
首先,尊重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独到见解。教材选文文学形象所表现出的价值不是唯一 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哪一篇教材选文,无论哪一个具体的文学形象, 在读者眼里总是会有不一样的价值,也应该有不一样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教学设计不能将其完全定性,要在保证落实正常的教学目标之余,允许而且应该提倡学生 进行多方位思考、讨论,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 的需求分为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七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求知与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4]尊重了学生的独到见解, 就能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学生 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的自信心理、积极主动的情绪也就会不断高涨,从而为人文教育 的正确引导提供了基础。
其次,纠正学生思维中的不健康价值取向。教师虽然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但面对明显 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要果断地进行正确引导。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有个别学 生认为五壮士不应该将敌人引上绝路,而应该为自己留条生路,选择向另外的方向吸引敌 人,拖住敌人。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毕竟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值得表扬;但这种思 维忽视了当时的战斗形势,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才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出 现偏差,亟须进行正确引导。尊重是为了了解,引导是为了教育。只有引导正确了,学生 的人文教育才能逐渐得到完善,行为才能走在正道上。桑代克提出学习的效果律,他认为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 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他发现惩罚并不 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55]可见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在进行更正错误观点 和重复正确的价值观念或品德行为时是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的。
在此要特别注意男性、军人等形象,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力量的象征,极其容易让男同 学产生敬佩的心理,有可能会以为力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出现骄傲自满、暴力、叛逆等 不良的行为。因此,面对诸如此类的文学形象,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方向的把握。比如军 人,不要过于崇尚武力,要讲现代化的战争场景,重视智慧;要倡导军人的纪律、作风, 从而使学生的价值取向走向有利于“成人教育”成长的方向。
第三,合理补充文学形象所隐含的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在论述教学 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它定义为“实际的发 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 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56]学生对文学形象的 认知程度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些价值是很难被挖据出来的,因此需 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补充。
在努力发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更为首要的是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认识是对道 德规则及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它是道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 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57]因此,教师需要对选文文学形 象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强化学生健康的人文意识和行为,促使人 文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1991 年,李山川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信念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无道德信念时期(约 10 岁前)、道德信念萌芽时期(10-15 岁)、道德信念初步形成时期(15-18 岁)。道德 信念萌芽时期的学生,已表现出道德信念的内在愿望和要求,但这种道德信念还不稳定, 不成熟,支配道德行为的力量不强。[58]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刚好处在道德信念萌芽时期, 教师应当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行为进行强化训练,使健康的人文观念稳定地沉淀在学生 的心里,从而促进人文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参照王荣生的选文分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教学。教师在对教材选文文学 形象进行分析教学时,可以根据类型的相似性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 “样本”和“用件”四大类,如此分类更能明确每篇选文在具体教学中的侧重点。在对学 生进行人文教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学习此种分类方法,将不同主题的教材选文或文学形象 进行分类,找出他们在课堂教学时的侧重点,进而更合理地完成人文教育的渗透。发展学 生道德认识水平,“例文”就很值得借鉴。在“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 文读写的知识。[59]换到人文教育来说,就是进行人文知识的掌握、人文信念的确立和人文 意识评价能力的发展。而“用件”,王教授认为是“用”这一篇文章里的东西,或者借选 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 的语文学习活动。[60]如果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文学形象进行“触发”,进而实现文本 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训练活动,学生的人文教育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3)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程资源多样化,强化道德行为实践
赵风富在《语文在呼唤》中说:“语文需要课内外相衔接,学科间互相渗透,开展拓 展性学习,但传统闭锁的语文教学将语文引入了狭路,造成了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61] 语文课程资源内容非常广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 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 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 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62] 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选用相关联的阅读文本、图片、视频、 校园文化及生活情境来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很有必要。
要实实在在地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展学生的人文教育,只依靠教材选文的 文学形象,肯定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进其他的语文课程资源。
首先,社会学习理论“升华”人物形象的价值。班杜拉认为,除了学习者对刺激做出 反应后给予直接强化、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间接学习,这就是 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他 提出学习经历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63],针对人物形象 的课堂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他们的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要涉及到人文教 育的渗透,笔者认为只有用当代人物事迹来“升华”他们的价值,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和 诱因,完成学习经历的动机过程,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父亲 的“诚信”令师生敬佩不已,敢于对诱惑人的“鱼”说不,值得学习,而且这种人文教育 需要传承,需要长期坚持,如果只是感受体会,没有实践,那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用身 边的人或事来“升华”这种人文教育。他们可以是网页上的诚信人物,如第五届江西省道 德模范人物陈德柱[64];也可以是学校里面拾金不昧的榜样人物。而且,这些人物事件在我 们身边时常会发生,这种人文教育就会反复得到强化,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诚信”品德。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文学形象新经验。小学高年级的选文景物形象大多 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不只是以单纯地描写景物为主题,所以,理解景物形象是小学高年 级学生学习中是一个难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由于知识的动态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 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 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 造。[65]因此,当高年级学生再次遇到动物、景物形象时,教师需要更多的媒介来激发学生 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之前的知识经验“生长”,从而构建出新的知识,收获促使人文教 育健康发展的相关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学挂图,电影、电视、网络、演讲 会、辩论会、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语文课程资源,都是激 发学生“构建”文学形象新经验的有效媒介。
最后,借鉴语文主题学习经验,合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李希贵校长在提及语文主题 学习时,最看重的就是阅读时间的安排。8 节语文课,要安排出5 到6 节课的时间让学生 阅读。阅读什么内容?肯定是与单元的人文主题相一致的文本资料,单册教材所提供的几 篇课文肯定是不足以填充这五六个小时的,需要教师们合理研究开发课外的教学资源,或 是主题相类似的短文,或是比较简单易懂的中长篇小说。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 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完善人文教育的熏陶,促使学生“成人教育”得到最大程度 的发展。
总之,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人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 “知”、“情”、“意”、“行”四要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形象对学生道德认识和 道德情感体验的正面作用非常明显,在道德行为上的指引作用上相对薄弱。因此,在指向 人文教育合理渗透的角度上看,教师对选文文学形象的教学要扬长补短,发挥教材中原有 形象所蕴含的优势,引进更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补充人文教育实践中不足的地方。
2.教育教学途径多样化策略
文学形象的内涵非常丰富,选文的具体形象数据不一致,选文地位也不一样,蕴含的 人文内涵层次性不同,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途径的选择上,也必须多样化,在面对不同 的形象时,争取都有比较恰当的方法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 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很难从 内心上接受文学形象的内涵,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不自觉地 被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吸引。
(1)将文学形象分析作为建构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确保文学形象分析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将其融入到 发展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范畴中去。听说读写能力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时,对文学形象的分析也可以成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方式之一。
首先是听。师生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可以根据字词的形音义联想选文文学形象的价值, 无论是听老师讲还是听学生分享,都会因为其中的联系而聚精会神。其次是说。说的目的 是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说字词、说形象、说主要内容、说不理解的地方。听和说是相辅 相成的,有人说,肯定有人在听;有人在认真听,肯定就有人在说。再次是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强调读出感情的基础上,男女对比读、小组齐读、个人试 读、教师范读、挑战竞赛朗读等形式都是值得借鉴的。最后是写。写出文学形象对自己的 启示、收获,写出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写出主题活动的过程和完成情况,上文提到的撰写 读后感即是其中的一部分。
(2)课外阅读中使用“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一般包括阅读作品的题目(书名)、作者情况、阅读时间、内容概况和 学习收获等方面,学生在学习收获一栏中,必须站在发展人文教育方面来思考,以帮助他 们自己形成比较合理、成熟、完善的道德品质,从而发展他们的人文教育。
因为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课外阅读显得愈 来愈重要了。笔者在实践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学生对“阅读记录卡”并不反对,而且在整 理记录卡时,难度并不大,所以让学生养成做记录卡的良好习惯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一种好 方法。
(3)借助多媒体平台的直观性,实施榜样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每一间教室几乎都有多媒体教学平台。针对选文文学形象 的特点,笔者认为借助多媒体平台来实施榜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
文学形象要深入人心,首先要靠最直观的图画,也就是在强调“看”。小学阶段的学 生,具体的形象思维是最成熟的思维方式,屏幕上出现具体的形象,他们就可能形成初步 的概念,产生要了解它的学习积极性。接着通过对形象的分析讨论,在多媒体中出现其相 关的道德概念、道德感悟和道德行为实践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人文教育的 “知 、情、意”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成人教育”。文学形象的榜样作 用,运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效果将更为显著。
3.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郑逸农老师是“非指示教学”理念的提出者,他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强调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的话 语霸权,教师不是明确指示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66]针对教材选文文学形 象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建构,也要吸收这样的理念,并从中获得滋养,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1)教师的评价和批改
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你对学生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评价不是简单地评定学生阅读心得的优劣,而是 去激励他们有兴趣去继续阅读、创作、形成品德上的收获,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美国著 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要创设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的教 学评价应该要以鼓励为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慎用否定。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 中,完成人文教育的升华。
教师的批改要精炼,反对精批细改,过于精细的批改会剥夺了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教师的批改,也可以说是主要对学生的文学形象读后感的过程性评价。要尽量避免偏差, 教师可以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真正用心在感受的学生,心理上都会产生期盼,希望自己 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将表扬这种评价方法,应用到对学生读后 感的批改上来。
教师的评价,除了对读后感的批示性评价以外,口头评价也很重要。文学形象所含价 值大多是在师生讨论中实现人文教育渗透的,因此,要关注口头评价,要做到即时肯定学 生的思维,大方肯定其独到的见解,适当的时候可以大力表扬甚至将学生的口头语言转换 成文本中必须引用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探究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对其深 层次的内涵也会挖掘得更加细致深远。当然,学生表现不足或是思维进入误区时,教师也 要通过评价将他及时拉回来,以免越陷越深,形成偏激、暴力、叛逆等不良行为。
(2)学生相互点评和家长的关注
传统的选文文学形象,教师教学之后,做得最多的是进行习题式测评,笔者在进行课 堂教学实践时,则是侧重于学生对文学形象的认识及感悟,因此,对于学生的读后感和阅 读记录卡,除了教师的批改和点评以外,还要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这种点评方法, 建立在学生修改他人读后感片段和阅读记录卡的基础上,不但增强学生对习作的评改能 力,还能促进思想上的交流,推进人文教育更全面地发展,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过去的文本学习,家长参与非常少,很多时候仅仅是关注学生分数。家长关注受到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借助新的媒介平台,比如微信、校讯通等,让家长的参与更加 方便,可以和老师、学生实现自由交流。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集体评 价,共同探讨人文教育成长所必须的各种要素。同时,这种方式也是读后感和阅读记录卡 修改方式的变革。
(3)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利用多种方式搭建平台,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人文教育园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这样做无疑会对人文教育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让学生定期设计文学形象手抄 报、组建班级读书角、编纂班级优秀记录卡,并建立班级微信群,利用新媒介展示平台, 实现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认真誊写自己的读后感作品,在班级文化墙展示, 让班级同学自由学习,任意评说,在互相欣赏中产生写作共鸣,进而产生联想,调动大脑 储备。在轻松的分享氛围中,学会了对比赏析,理解其他同学的所感所悟,在潜意识中比 较自己的品德收获。虽然这些学生的作品可能还是比较幼稚的,但相互的激励,学生会由 衷的高兴,练笔的积极性自然更高,最重要的是能互相发现文学形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渗透影响的教学实践反思
1.紧密结合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相得益彰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第三学段,语文常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 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强调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67] 这比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要高出许
多了[68]。从“初步把握和体会”发展到“说出感受”,这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更高要求,是 不断深化人文教育的表现。因此,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影响的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了 语文第三学段的常规教学,是落实常规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可谓相得益彰。
2.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快乐施教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学生是非常支持的。问卷数据中也显示,学生对选文的文 学形象印象深刻。比如著名的人物形象:毛泽东、周恩来、许地山、诸葛亮、詹天佑等; 印象深刻的动物形象:猫、大象、狐狸、松鼠等;印象深刻的景物形象:桂林山水、草原、 桃花心木等。可见,学生是非常喜欢这些具体文学形象的。正是因为这样,笔者进行的教 育教学实践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在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特别是课 堂教学中的辩论、分享等环节,学生表现出的兴趣非常高,他们对班级的图书角、心得手 抄报也非常满意。
另外,在充分考虑学生感受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用理论武装自己,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趣味与成就。
3.教材文学形象选文编排值得商榷
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是一项极大的工程,考虑的方面绝非笔者所能述及。在 2016年 统一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因为普及时间不长,高年级的语文教科书并未出现在学 生手中,不得妄加评论。但从人文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现用的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 文教材的选文,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整体来讲,教材在人文教育方面用心还是比较多的, 单元主题的人文性和选文文学形象表现出来的丰富人文内涵就是很好的证明,可以实现对 学生的价值引导。但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1)人物形象的选文数量可适当调整
首先,减少中年人物形象的比例,增加青少年形象。在年龄层次上,人教版是比较注 重中年人物形象的,这对于学生体验快乐的童年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阻碍了他们 的创造创新能力。性别上看,女性形象所占比例比 1994-1998年的稍有提升,但仍然不足 四分之一(表 2-7),需要得到重视。在社会角色的分析中,偏向官员、军人等男性的权 力和武力,应该适当减少此类形象的出现。在年代和国别的对比中,外国元素和古代经典 过少,且缺少相应的教辅阅读材料。因此,笔者建议对人物形象的选文数量进行适当调整, 特别是要增加当今比较有影响力的女性青年。比如在文学、体育事业上有成就的著名人物, 如果是国外的元素就更有助于人文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了。
其次,增加古代经典形象的选文,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古代经典是先 贤们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我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应该有选择性地进 入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因为他们对人文教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难以替代的促进 作用。李德显、韩凤仪曾对教科书编写过程提出几点建议,他们认为应从我国和其他国家 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素材,增加关于国内外古代人物日常生活或重要贡献的选文,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深化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69]
最后,配备同步阅读教材。现在的学生,阅读兴趣非常广泛,阅读材料的种类过于繁 杂,如果有相应的同步阅读教材,即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面面俱到,但是只要稍加引 导,酷爱进步的学生就会有更多更全面的收获,自然会对他们的人文教育发展形成一种极 好的补充。比如李希贵校长主持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料就很有参考价值。
(2)合理安排景物形象选文数量,重视科技类形象
景物形象的选文,虽然在高年级教材中占比不是很重,但是它已经不再是低年段纯粹 的景物描写类选文,多数都有着较深的内涵,不可忽视其正面作用。
首先,每册教材的选文都应出现一定数量的景物形象类选文。景物类形象常常是美的 象征,在各册教材的选文数量上应注意均衡性。审美情趣是从低年级教材就开始注重的, 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意识会越发强烈,在各册教材中均衡出现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美的认 识,从而保证人文教育发展方向的科学性,不至于走向极端。特别是人格化的景物形象, 能够引人深思,提升美德心理的形成进程。
其次,应该重视科技类形象。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新兴科技是国家发展壮大的 象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从而促 使他们的人文教育也能朝正面不断地努力。然而,教材选文对科技类形象的关注度不够, 大多是在略读或选读选文中出现,在高年级阶段也没有出现专门的科技类教辅资料。
(3)增加动物形象的植入
适量增加动物形象在高年级文本中的植入,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 认知深度。虽然在中低年级出现的频次是比较高的,但是在高年级的动物形象分析时,我 们可以看到它所涉及的深度已经完全不同,这对于学生的认知程度是有质的飞跃,同时也 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提升,为道德行为训练提供保证。但是,现在教材选文 动物形象出现的次数相对来说很少,特别是鲜见的动物形象,不能让学生的人文教育接受 最好的熏陶。
总之,在教材对选文文学形象的编排上,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及社会发展要 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0]人是自然之 子,人们的各种行为习惯、心理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因此,增加一些景物、动物形象的 选文,调整人物形象的选文数据,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成人教育”离不开语文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渗透。根据 笔者对高年级教材选文文学形象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学形象非常丰富:数量多、 美感足、趣味性强,在内容上看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在编排形式上看又有相对 的均衡性和层次性,人文价值内涵深厚,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过程中的“知”、“情”两要 素有很好的正面影响。景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数量相对要少,其作用对于抽象思维还在起步 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明显。
在皮亚杰等人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 者有了些许收获: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选文文学形象对人文教育的合理渗透 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材、教参,合理利用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学形象进行人 文教育渗透。扬长补短,发挥好文学形象对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正面影响,加 强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导,在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之余,正确引导学生的人文教育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选文进行合理分类教学,引进 其它合适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能够接受最好的语文教育教学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人文 教育发展做好铺垫,以裨益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编写语文教材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为核心的语言素养是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依然很明显。 但是,为了适应当前急速发展的社会,为了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目标,提升人文素 养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将影响人文教育渗透的各种因 素考虑在教材编排之中,是值得教材编写者们思考的。比如适当调整人物形象的选文数量、 合理安排景物形象选文数量、重视科技类形象、增加动物形象的植入等内容。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培养一个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对教材选文进行合理调 整的建议,当有助于推进教材的改革进程。
本课题研究涉及教材选文文学形象的具体分类分析以及人文教育发展历程等相关内 容,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可直接借鉴经验的文献不多,分析认识比较浅陋,不少内容还需 要进行深入研究才可能出现更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期待各位专家、导师的批评指正。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2:6.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 2004:478.
[4]黄小梅.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弘扬人的价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05) :61-64.
[5]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 人民教育岀版社,2004:210.
[6]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 人民教育岀版社,2004:113.
[7]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 2004:479.
[8]庞学光.不可忽视教育的另一半一一人文教育的现代复兴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 验,1993(01):13-16.
[9]郭丽华.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0]卞良君.重视人伦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一一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J].衡水师 专学报(综合版),2004(04):85-87.
[11]黄小梅.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弘扬人的价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05) :61-64.
[12]赖大仁.语文学习与人文教育一一关于语文与文学关系的现实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2):17-20.
[13]张悦红,许晶敏.人文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精神主旨[J].天水师范学院学 报,2006(04):96-98.
[14]马方玲.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02) : 41-43.
[15]柳玉桓.语文学科人文性内涵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91-93.
[16]黄厚江.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19-21.
[17]李成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一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教文 汇(下旬刊),2009(08):128.
[18]刘华.关于“泛人文教育”的批判及新语文建设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9(13):7-&
[19]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 20(03):94-97.
[20]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6.3: 134-136.
[2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6.3: 233-234.
[22]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6.11: 147.
[23]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6.11: 149.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2: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2:34.
[2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4:296.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373.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68.
[29]齐增会.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0]肖瑶.“藏息相辅”原则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163.
[3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 34(08) :44-50.
[3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39.
[33]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1:5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19.
[3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145-14&
[3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219.
[37]魏书生.教书必须育人[A].朱新平 赵立东.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 林:漓江岀版社,1992:37.
[38]魏书生.教书必须育人[A].朱新平 赵立东.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 林:漓江岀版社,1992:37.
[39]李德显,韩凤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一一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II辑•初等教育,2008 (20) : 51.
[40]熊竞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质疑J].九江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 106.
[41]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110.
[42]汪建.新课程语文教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22-222.
[4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 2004:492.
[44]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6: 149.
[45]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 12 (6) :9-13转29.
[4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34-36.
[4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145-146.
[48]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 级上册[M].人民教育岀版社岀版,2005:144.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 2.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 3.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 20.
[52]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一一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Z3):3-&
[53]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4.
[5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219.
[5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136.
[5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39.
[57]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04:47
[58]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04:49.
[59]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4:336.
[60]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4:336.
[61]赵风富.语文在呼唤[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岀版社,2012: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33-34.
[6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 社,2012:33-34.
[6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147-14&
[64]https://www.toutiao.com/i6531145735189037581/ 2018.4.2 18:25.
[6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187.
[66]刘丽丽.新课程 新理念 新视域[M].天津:南开大学岀版社,2014:203.
[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13.
[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2:10.
[69]李德显,韩凤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一一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II辑•初等教育,2008: 60.
[70]楼宇烈校,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 社,2012.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 上册(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5. 6.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 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8. 7.
[4]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 上册(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6. 6.
[5]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 下册(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6. 12.
[6]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 学用书(全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5-2008.
[7]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04. 1.
[8]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6.11.
[9]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6.3.
[10]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4. 1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7. 3.
[13]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1.
[14]卢今,范桥.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叶圣陶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岀版社, 1997.
[15]朱新平,赵立东.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林:漓江岀版社,1992.
[16]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6. 6.
[17]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杭州:开明岀版社,1998.
[1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1980.
[19]王本华编.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M].北京:语文岀版社,1998. 4 .
[20]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岀版社,1987.
[21]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规则:文学场域的纲目和结构[M].巴黎:Seuil岀版社,1992.
[22]刘丽丽.新课程新理念新视域[M].天津:南开大学岀版社,2014.
[23]赵风富.语文在呼唤[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岀版社,2012.
[24]楼宇烈校,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硕博专业论文
[1]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郭丽华.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3]齐增会.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期刊类
[1]刘元,刘树蕙.文学形象系统剖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 (2).
[2]项阳.还学生一个自由挥笔的天地[J].江苏教育,2004 (4B).
[3]孙倩.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方案[J].科教文汇,2011. 12 (下旬刊).
[4]李德显,韩凤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一一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II辑•初等教育,2008 (20).
[5]熊竞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质疑[J].九江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6]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
[7]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 12 (6).
[8]汪建.新课程语文教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21).
[9]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一一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 (Z3).
[10]黄小梅.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弘扬人的价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11]庞学光.不可忽视教育的另一半一一人文教育的现代复兴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 验,1993(01).
[12]卞良君.重视人伦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一一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 [J].衡水师 专学报(综合版),2004(04).
[13]赖大仁.语文学习与人文教育一一关于语文与文学关系的现实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2).
[14]张悦红,许晶敏.人文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精神主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15]马方玲.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02).
[16]柳玉桓.语文学科人文性内涵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17]黄厚江.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
[18]李成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一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教文 汇(下旬刊),2009(08).
[19]刘华.关于“泛人文教育”的批判及新语文建设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9(13).
[20]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0(03).
[21]肖瑶.“藏息相辅”原则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 34(08).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6382.html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下一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