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发布时间:2023-01-16 15:21
绪论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 1
三关于人文教育内涵的研究 3
四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一)研究的思路 4
(二)研究的方法 5
第一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7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7
(一)重语文知识积累、忽视技能训练 7
(二)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弊端 8
(三)教学方式弱化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8
(四)忽视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实践 9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10
(一)应试教育下重知识教育的倾向性 10
(二)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不足 10
(三)中学生对阅读缺乏自主独立性 11
第二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3
一帮助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鉴赏能力 13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14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14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17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培养 17
二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品的体验感悟能力 18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个性化阅读 21
四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探究性学习 23
五开展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人文实践活动 26
结束语 29
参考文献 3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3
致 谢 34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本作品本身的思想意图、结构,还要 注意到阅读教学还包括教师向学生传达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以课文的形式来呈现,大都是以作家的作品作为语文教学的篇目,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作 者的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从这些作品当中不仅得到了语言上的学习与训练, 还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感染,文本当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教师不仅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 个冰冷没有思想感情的知识点,还从文学作品中读到了情感,读到了人情味,文本内容 给学生带来的情感上的熏陶感染,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文本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体 验和领悟,人文精神获得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学 会自主感知、鉴赏文本内容,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 程中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观 能动性,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 强调对人的关注,这是与阅读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语 文阅读教学要拓宽教学视野,反对克服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狭隘意识,注重对学生形 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培养。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着眼于新世纪创业者人文素养的培植。我们把新时代的人文精 神内涵概括为以下方面:健康人格、高创造力、主体意识、求真求实,乐于竞争与善于 合作、个性和谐、乐观开放、热爱生活。这八个方面是新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 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
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
我国逐步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注重人文教育的实施,起源于 语文教育学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与探讨。语文学科性质是语文教学教研界一直以来 普遍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也一直不断。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叶圣陶等教育界的贤者们强调“语文是一种工具,在生活中不可 缺少”。①这一先进性观念的提出使得语文与人的生活、个体发展产生了密切联系。但 这并不是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科学界定,而是基于当时反封建反愚昧的需要对语文这 一实用性工具的热切期盼。
到了6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语文课却被上成了 政治课,语文成了人们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很显然这已经偏离了语文作为一种“实用 性工具”的初衷,语文教学的弊端也渐渐地暴露出来。于是教育界便开始了“教育大改 革”,我们可以从1956年到2002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当中看到语文学科性质界定 的变化:1956至1992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强调语文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的有 力的工具,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直到1996年 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于语文学 科性质的认识。直到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才明 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不仅要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加强“人文性”。 这是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跨越。
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学界的学者们也纷纷发表文章提出自己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见 解,1987年陈钟梁在第8期的《语文学习》上发表了《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从 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学,引发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热烈讨论。1994年王尚文老师在 湖北教育出版社发表了《语文教育导论》这一专著,认为语文课堂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 要阵地,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1995年于漪老师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 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一文中提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 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②给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张志公先 生认为语文教学一直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于过多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 文性都应该要加强。经过多年激烈讨论,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片面地强调工具性,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知识积累,强调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不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这就走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自从2002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明 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① 企业家天地 2009年9月
②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 (6) 观的培养便成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也成了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目标之
三关于人文教育内涵的研究
“人文教育”一词现在已使用得十分普遍,但是其定义一直没有明确下来,其中最 常见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种:1.人文主义教育,表达一种教育理念与思潮。2.人文学科教 育,指文、史、哲等学科内容方面的教育;3.“成人”的教育,指的是一种人文素养的 教育,代表某种教育目标或理想,如我们通常所言的“全人教育”、“通才教育”、“通 识教育”等等就是表达此意。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它是公元14世纪到 17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极力倡导一种以人为中 心,歌颂人的精神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力图培养出具有身心健康、知识 渊博、多才多艺的新人,并为此作出了很多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其主要特点有:人本主 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等。当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主张以人为中 心,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其主要教育思想是:教育要尊重人,要培 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等,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实践有很 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人文学科教育,是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人文学科主要指与自然科学相 对立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 艺”教育中就早有体现。早期的人文教育尤其重视对儿童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不以培 养专家为目的。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学科教育的不断分化,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 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成人”的教育,指的是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代表着某种教育目标或理想, 主要针对教育中那些无视人,把人当做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 调稳定发展等错误的倾向。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强调给人以广博的训练、力求通过德、 智、体等多方面去培养完整的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近年来以人文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 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 的体现。
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当中提到:“人文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提高人 文素养,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确认价值,如何构筑自 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①这里所谈到的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核心是涵 养人文精神。
杜时忠在他的著作《人文教育与制度教育》中提到:“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强 调人文精神的教育。”②他所认为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对人性进行 陶冶,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学科与教育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性观、人文精神 与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正确全面地把握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我们把这些内涵观点综合来看,有两点是特别强调的:第一是人文教育要加强人文 学科教育,但人文学科教育并不等于人文教育。第二是确定了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 心。人文教育不是仅停留在获得相关的人文知识层面上。人文精神的养成可以通过多种 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以及深 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等。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我的体验和心灵感悟,实现人文教育给我 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我们可以给人文教育做了一个大致的界定:人文教育是以人 为本的教育,以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人格塑造为重点,通过加强人文学科教育, 传授人文知识,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加强人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等多种 途径来实施人文教育,其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
四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基础上,注意到语文阅 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的现象,并针对此现状找寻其内在的原因,明确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探讨如何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①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第20页
②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3,第15页.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访问法。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查阅是本研究 的主要工作,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研究、对中心概念的阐释等等,积极借鉴前人研 究的理论成果,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在对理论学习和相关研究的查阅过程中对 现行人文教育实施的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中得到启发。采用课堂观察的 方法对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进行观察,积极做好教学观察记录,考 察人文教育的实施状况,从中吸收比较有建设性的人文教育实施策略。此外,在语文教 育实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沟通了解,并采 用所记录的教学实例来阐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对所实施的策略做具 体的可操作性的分析。
第一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①以此来看人文教育是强调以人为 本的教育,强调个人的主体与尊严,强调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
此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 人文资源,语文阅读教学应借助文本内容中饱含的真、善、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 培养。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重语文知识积累、忽视技能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人文教 育。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给学生们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侧重在阅读教学 中给文章分清段落,并概括每个段落的含义,接着对文本当中的重点句进行分析,这样 一种从篇章到段落,从段落到句子的程序性分析,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语文 课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学习方式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钝化了学 生的分辨、判断能力。这就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知识教学的问题。新课改要求要改 变知识内容存在的“繁、难、偏、旧”问题和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现状,当然这并不是 反对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对知识的整合、筛选,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使他们获得 发展,终身受益。切切不能将大量的知识灌输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指向,把对课文的解 读变成对一个个知识点的对应和落实,这样的做法很难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语文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文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人文学科的教育, 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的教育就算是进行了人文教育;知识储备 得多了,眼界开阔了,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毫无疑问,人文学科的教育很重要, 但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精神感悟和体验。而且,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使 得学校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考试,即使是人文学科,也成了书本上的“知 识”,而未使人文教育融入环境,走入生活。人文教育脫离了人文精神,成为了自上而 下的说教,成为了考试的分数,这种脫离“人”的人文教育势必会走入歧途。
①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3,第15页.
(二)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弊端
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和方式存在的弊端导致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是评价 的主体,方式单一、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没有对学生的学 习过程、进步情况做出进一步的评价,教学上注重知识学习,淡化能力训练、注重方法 训练、淡化学生的审美需求。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把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在内的人文素质 抹煞了。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文本所负载的的知识、思想、态度,都是精神的产物, 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知心理技能去解释语言符号,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 解读物的价值,以自己的审美去再现读物的形象和意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去判断和 评价读物的是非得失。总之,阅读是读者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纪实。读者阅读之所得也是 精神产品,是因为他们能够从文本中汲取古今中外人类的精神滋养。因此,语文阅读教 学完全具备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条件,应充分利用文本当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教学方式弱化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讲课,下面的学生昏昏欲 睡的景象。不少教师忽视对文本没有精到深入的分析,没有有对文本反复咀嚼,没有富 于激情的诵读、思维火花的碰撞、怦然心动的感悟,冲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生自主学习,抑制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动。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将文本内容的知识点进 行讲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情感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强调学生 主体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对学生的激 励和唤醒,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播下一粒思 维的种子,它会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信念的收获,一种思想的启蒙,更是一种价值 观的引领。
一些老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新颖”、“独特”,为了给课堂注入人“文 化色彩”,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反而过于频繁地使用播放 音乐、影片、展示图片的方式上课,课堂氛围弄得很浓烈,这虽然提起了学生的观赏乐 趣,但是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于是语文阅读课被上成了音乐鉴赏课、影 片观摩课、图片观赏课,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时,又像是在上思想品德课。很显 然这是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完全曲解了。
笔者曾经观摩了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师教的是《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在教学 的过程中,教师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斑羚飞渡的图片,并播放了与之相关的影片,把课 堂气氛调动起来之后,教师随之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斑羚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从中有哪 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顿时一脸错愕。教师还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没 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一步的体验感悟,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很显然这是不恰当的。
语文课堂这种重形式的做法,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在语文阅读课堂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 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中建立起来的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实现 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带有作者深切情感的文章,我们一般 都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给我们创设的情景当中,注重文本与读者情 感的双向交流,使读者能够从文本当中体会到作者蕴含在文本作品当中的思想感情与价 值理念;分析其中富有深意的句段,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体验、分析、感悟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真正实现“立人”的教育。
(四)忽视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实践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我们搞人文教育,尤其要注重实 践,实践本身就是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实践,包括读书实践”①这里的读书其 实指的就是阅读,启示我们要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丰富学生的阅读学 习生活。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中学生的阅读就有实 践性了吗?我们考察阅读教学是否有实践性,就要要从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客体、学生 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来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实现了学生阅 读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了解文本,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交 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成为真正的获取阅读能力的途径。而获得阅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 参与活动,靠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的。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阅读的 主体地位被忽视,没有着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 文本知识,内容和思想,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对文本的参与程度不高或者完全不参与,
①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第29页. 阅读实践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降低。
不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实践,没有开展与阅读教学相关的人文教育实践活 动,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场所只限于课堂上,使得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实践性得不到真 正地落实。
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下重知识教育的倾向性
现今的教育虽然推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色彩仍然非常地浓厚。语文教师 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加强阅读教学的知识教育内容,语文阅读教学的越来 越倾向于功利化。
在阅读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文章,被教师分解成了一个个知识点,以至于这些文 章变成了考试内容的语言材料,语文考试当中要考什么知识点,教师就侧重于对学生灌 输哪些知识点,教什么取决于考什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潜规则,为了获得语文阅读教学 的短期成效,在考试之前,教师甚至进行考前的突击训练。以此来看,语文阅读教学重 知识轻人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应该说,备考、应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怎样备 考,怎样应试。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备考和应试 永远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高考连年的不断改革、完善也在提示着我们: 高考越来越关注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察。
阅读教学这种重视文本语言知识和认知技能分析的做法,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 验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缺少了对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不 仅要注重知识教育,还应该注重人文教育,重视对学生丰富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重视 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二)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不足
要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教师就必须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自己 的独特魅力影响学生,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但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 存在不足的地方,各方面的综合素养都亟待提升。
中学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一次对某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观摩时, 观察到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强,表达不流利,而且还带有很浓重的方音,这对学生理解课 文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不禁让我们思考,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不过关了,还怎么用语言 去调动学生的激情呢?另外,教师没有加强对文学作品阅读,只是专注于对课本上的文 章进行分析解读,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不注重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从其他的文本作品 中汲取智慧,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以至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延伸阅读没有 落到实处,讲起课来不能引经据典,运用自如,使一堂原本可以讲得生动有趣的语文阅 读课变得单调乏味,无法唤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另外,由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板书很少,没有注意到写字教学的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自 己能够写一手好字,对讲台下的学生是有很强的影响力的,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 意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新时期对语文教师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理论 素养和能力素养,还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从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提高自己, 以自身的学识、涵养和精神的力量去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在教学中以自 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进行指导。
(三)中学生对阅读缺乏自主独立性
要在语文阅读中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 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中学生的阅读缺乏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 方面:1.语文考试成绩很难拉开差距,导致学生不是很注重加强语文阅读课的学习。2.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普遍觉得没有乐趣,十分枯燥。3.学 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文本作品外,没有在课后进行阅读,养成自主阅读 习惯。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自主独立性的原因所在。为此,学生要充分调动自 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自己文学作品的鉴赏品味能 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 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阐述自己的见解, 把学生当做阅读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探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避免在语文教学中面 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够自如地运用阅读方 法对文本进行解读。提倡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回去 品读,给学生在课前1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老师针对学生交流的内容进 行评价并进行耐心的指导,营造一种宽松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阅 读施加影响,唤醒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第二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 帮助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的人文性注重对文本内容的体验感悟,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因此我们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感受鉴赏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体会文章作者的内 在情感,品味文本当中美的句子,让学生融入到作者给他们创设的文本情境当中,用心 灵去感知课文及作者,体验文本中所描述的思想情感、意象、人物等等,帮助提高了阅 读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进行阅读时,学生就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 中的情感体验,对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够自己去诠释文本,并从各个角度和层 面运用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态度对文本做出评价。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逐章逐节地进行讲授,机械地肢解文章的文本内 容,理性分析高于感性分析,把文章的整体美感给破坏了。文本的阅读应该强调其整体 性,因为作品是以整体的形象呈现的,是从内容到形式性统一的整体。再者,学生与作 品的情感交流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必须强调学生主体情感的主动参与。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是写景的名篇,作者优美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沐春 风。这篇课文是帮助学生文本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师引领学生充分的诵 读,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学生通过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 学生犹如感受到了春草的芳香、春花的绽放、春风的抚摸、春雨的净化,在感受体味中 鉴赏文本。这篇散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其中作者所采用的词语也是十分俏皮的,如“偷 偷地”、“卖弄”这些词语,恐怕没有教师会去考虑它们在文中的用法,学生却读出了它 们在文中确切的、传神的涵义,既品味了语言,又受到了熏陶感染。学生在语言感悟中 探究人文内涵,领会语言背后的人文意蕴,提高了自己对文本阅读的鉴赏能力。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学生课内文本阅读的能力提高了,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加强文本的阅读能力。这就要 求学生在进行课外的自主阅读时,也能够运用教师教授给他们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对一 篇文章进行品读、体味。因为在老师带领学生们多诵读、多积累的过程当中,已经培养 了学生很好的语感能力,以至于学生在品读类似的文章时,就能得到正确地理解与认识。 多读阅读优秀的作品会有助于鉴赏能力的养成,在课余的生活中,学生要培养和形成自 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真正的人的培养,完善的人格的养成,都包含着一个前提,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①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范例,也是培育我们思维 能力的素材。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也是文本阅读中思维活动的主角, 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尽量控制自己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边阅 读文章边进行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发表 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进行思维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来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比如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推敲”所作出的理解就表现出了思维的 独创性,古今人都认为“敲”字比“推”字下得好,但作者却不这么认为,说明作者具 有独立思考、敢于权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需要学生们去学习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 生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中获得 对文本准确理解把握的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单方向的传授, 还包括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 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提高人文修养,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审 美,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确认价值,如何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②学生在学校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品格修养,丰富自己的 内在,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地充实。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对 文本作品的体悟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内容的熏陶感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
①杨振贤:《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第23页.
②高焕祥: 《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第20页. 人文修养。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作者深切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 内涵,对陶冶学生的内在感情、人格培养塑造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体现在学生外化的 举止行为当中,彰显出个体的文化素质。
此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及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 篇章内容所显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给学生传达了尊老爱幼的 道德传统、浓烈的爱国情怀、自尊自重的意识等等包含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内容, 这些道德理念规范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这也是学生人文素养自我积淀、自我提 升的过程。
人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上,这 启示着我们要将教育重点放在非智力的领域,而不只是侧重于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应该将教育延伸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人格品 质和人文素养。
16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培养
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教师要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 描写、语言表达方面入手,来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从文本内容传达出的丰富人文 精神内容,包括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等等,帮助学生领会到人生中最美的感情, 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我就以下案例来 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作为一个参考。
案例1:
地点:深圳前海学校
授课教师:吕燕
《散步》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散步的中途,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顺从我的母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是孝顺了母亲却委屈了 儿子,能不能说他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
学生:母亲年纪大了,父亲顺从母亲走大路,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教师:这是言传身教对不对?这里虽然没有说出来,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但一个孝顺的儿子,也是一个尽职的父亲。
学生:但是奶奶却又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她摸了摸孙子的小脑袋,说还是走小路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还是很关心疼爱自己的孙子的。
教师:奶奶摸摸孙子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我们来揣摩一下,当时 奶奶的动作和说话的语气,说明这是不是一个慈祥的奶奶?
学生:对,还有一个高大,强壮,有主见的父亲。
教师:父亲有没有矛盾挣扎的时候?有,他也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但是终不能实 现,想拆散一家人各走其路又终不愿意。但是他最后还是决定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 适合年老身体不太好的母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又是一个负责任的、也有主见的父 亲。还有那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还有一个充满慈爱的母亲,走大路时,她背儿子的动作慢慢地稳稳地,生怕 把自己背上的儿子摔到了。
教师:是的,虽然母亲没有言语,但是从动作当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到这里,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 的家庭?
学生1:这是一个拥有着尊老爱幼的这种品德的家庭。 学生2:这是一个充满着幸福、温暖、快乐的家庭。 教师:学生们都用了很多美好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由我、妻子、 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组成,是这么的一个充满着快乐温馨,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的大家庭。 你们从这个家庭当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1:我从孝顺的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从他身上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 很多,供我上学读书,长大之后我也要好好地孝顺我的父母。
学生2:我学到了在一个家庭当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责任,不管这个责任多大或 多渺小都要把它做好。
教师:嗯,很好,那你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好好学习! 教师:学习是我们生活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不是全部?还有什么? 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在拥有的时候好好地去爱惜它。否则就失去了人生当 中最重要的财富。
这堂阅读课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注入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在本案例中,老 师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中人物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的尊老爱幼、孝顺的 美好品质,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践行在现实生活当中,关心别人、爱护别 人、真正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要通 过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懂得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深入挖掘 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和价值内容,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的人文精神逐步地得到提 升。
二 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品的体验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1)语文课程具有 人文化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具备有丰富的人文情感,阅读对象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 整的人”。离开了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就无法用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进入文本,建构意 义。同时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要加强对文本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掌握语文这个工 具与其他工具一样,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历练,不断地探索,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它。 人文性的体验和感受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探索所获得的意义提升和自如运用如出一辙。
(2)语文阅读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确立为情感教育和价值 观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回归了语文课程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呆板僵 化的说教化模式,使语文教育成为了“立人”的教育。教师以整体感知的方法将学生带 入具体的文本情境当中,通过主体的自我体验感受,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本的情感熏陶, 形成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读者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
在教育实习的过程当中,我曾经观摩了一堂印象特别深的语文阅读课,罗森塔尔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这一教学案例片段,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位教师是如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品的体验感悟能力的。
案例2:
地点:海南中学高中部高一(11)班
授课教师:张文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 课前,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影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奥斯维辛沉重 的历史。
教师:同学们都看了我所展示的图片,同学们从中选择一张你认为最能触动你的图 片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学生1:我选的图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上面写着“劳动使人自由”,我觉得 大门上的话太冠冕堂皇、太虚伪了。德国纳粹已经凶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大门上 还写着这么文明的话,他们太可耻了!
学生2:我选的是一个满是杀人坑的图片,纳粹杀人是工业化的杀人,太没有人性 了。
学生3:我选的图片是实验室。这是一个用人体器官来做实验的地方,想想都觉得 非常地可怕,这些屠杀者完全丧失了人性道德,拿人来做实验。
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教师:大家所选的图片都不一样,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在陈述一个事实,那就 是第二次大战期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间炼狱,在那里,人们遭遇了非人的对待。在 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没有写二战期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多么的恐怖? 学生1:没有,只是写了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过程。 学生2:有,作者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那段惨重的历史。 教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找出哪些是描写参观者反应的句子并做上标记,看看作者是 如何从参观者的角度来重现那段沉重的历史的,找完之后,对照幻灯片给出的内容。
(幻灯片显示出文章段落中参观者的语言或表现) 教师:大家对照一下,看下自己找的地方还有没有遗漏的。我们从描写参观者反应 的句子当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学生1:我感受最深是这一句,“惊惧万分,长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足以可以表现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份恐怖,令人惊惧万分。
学生2: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这句描写了参观 者参观死囚牢房时的表现,可见这是一幕多么可怕的景象!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补充) 教师:以上写的是历史事实,那么二战结束14年后的布热金卡作者怎么写的?请 大家读第一,第二段。(学生默读)
教师:用词语概括,14年后的集中营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温暖,自由,和平。
教师:可见历史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有几个词语耐人寻味——可怕,
居然,噩梦,颠倒,不该,应当。同学们怎么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互为补充。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教师:作者在写布热金卡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平、幸福、自由生活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作者担忧的是人们在祥和的生活状态中会忘记曾经在 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灾难,忘记反思,他希望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 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教师:这篇文章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美国新闻的最高奖——普利 策新闻奖,仅仅因为作者写法上的特点,而打动世人的吗?下面请大家重点思考几个语 句,在文中的第8、13段,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作补充。
教师:雏菊和姑娘这两部分的描述,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尽管这片土地满 是血腥和罪恶,但是生命的种子总会发芽。尽管无数鲜活的生命葬身于此,但是却无法 阻挡人们对幸福、自由的渴望。
这堂语文阅读教学课,首先用非常直观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深切感 受到奥斯维辛的那段残忍的历史。当学生的眼睛接受到直观的刺激的时候,他们的情感 被拨动了起来,这种个体的自主性的感受体验拉近了学生同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学 生形成了比较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图片与班里的同学 进行分享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各自的体验互为补充,从而将个体感受在群体中升华。 他们如同被讲解的同学带进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当中。在这堂课当中,教师提出文章中包 含有作者情感内涵的语句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对作者情感内容的个性解读,教师适时 地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与作者罗森塔尔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达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 情感相互交流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能忽视学生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共 鸣,再深刻的文章都得不到学生心灵的回应,再流畅、华丽的分析解说都会显得苍白空 洞。教文学作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就能以情动情,使学生学有兴趣,受到 感染。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个性化阅读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倡 导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客观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每个人对 文本的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它取决于读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掌握的知识、已有 的经验、思考的角度等等,这些差异造成了读者理解文本的多元化。但是我们要注意到 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前提,如果理解超出了文本和作者的理解本身,教师就要适时地做出 点拨和指导。现在我们结合《项链》这一课的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案例3:
《项链》教学实录片段①
第二课时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指出,《项链》所展现的玛蒂尔德的为人,遭遇,命运,实 际上是表达作者对玛蒂尔德这一类人的评价,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作者这样 现玛蒂尔德的为人、她的生活以及这样的命运,对她表现了这样的态度,我们又有什么
①张孔义、董承理.《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第62页. 样的感受和看法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1:我觉得玛蒂尔德的追求应该是正常的。谁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些,有 地位,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玛蒂尔德认为她具有良好的外貌条件,可是就因为没有生 在富贵人家,又没有运气让一个有钱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只能过穷日子,对此她不满, 这不奇怪。但作者却让她出尽风头,让她借了项链又丢掉,为了赔项链受了十年的艰辛, 最后几乎完全改变了她美丽的容貌,还让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这是一条假项链,整篇文 章实际上就是让命运捉弄玛蒂尔德,让她因为有虚荣心而受到惩罚,我觉得这不公平。
学生2:我不同意同学1的说法。我们的人格和价值不是由我们的长相来决定的。 玛蒂尔德认为自己长得好就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那么,长得不好就应该过穷困的日 子吗?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玛蒂尔德的命运,恰恰说明他对玛蒂尔德性格的否定,是由 她对自己人生的不正确认识造成的,我认为这无可厚非。
教师:这就需要澄清一个问题,作者安排玛蒂尔德丢项链的情节是不是为了惩罚 她?
学生3:我认为安排这个情节就是为了惩罚女主公的虚荣心,他用玛蒂尔德的结局 告诉读者:爱慕虚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不仅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还会失去你已经拥 有的美貌,你所丢失的项链,你的追求和你所得到的胜利和满足,其实还不值500法郎。
学生4:我觉得丢失项链不是为了惩罚玛蒂尔德,而是为了说明,像玛蒂尔德这样 的人追求虚荣是很危险的,因为她的家境不好,经不起波折,稍有闪失就会有灾难性的 后果。文章中也是这么写的,在写玛蒂尔德为了赔偿项链遭受的各种苦难时,作者不像 之前用尖刻的讽刺笔调来描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恰恰相反,他的描写和叙述中含有对马 蒂尔德命运的深深同情,这说明作者其实是矛盾的,为了表现虚荣心给人带来的害处, 他不能不写细小的闪失会造成的不幸;而对因为家庭不富有而遭受这样的苦难,他有很 不忍心。
教师:以上同学的发言虽不尽相同,但都很有见地。都是经过思考才形成了自己认 为是正确的认识结论。我们对作品看起来很多对立的观点,往往都具有其合理性。刚才 几位同学的理解,都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第一节课中谈到的矛盾现象,从这个角度看,作 者对玛蒂尔德回忆宴会的那段心理描写,就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解释了。作者感叹生命 无常,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了。
在本案例中,通过对文章理解的交流,侧重强调理解必须尊重读者个性的问题。但 是必须要有文本的充分依据,必须立足于整个文本的全部信息去理解和评价作品。很多 学生都积极地表达了自己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遭遇的不同理解,这些理解,都符 合文本作品文本的故事和描写实际,都有言之有理的根据,同学们的见解无法统一,也 不能统一,因为作品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和理解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散发开来想像, 从各个角度解读作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的张力,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还 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从作品当中引发更多的审美思考。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 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个体,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存在,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使他们的学习心态更加开放、主体 性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
提倡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发散思考,充分调动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方面认识作品的生活意义和审美意义,促进学生认识能 力的发展,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说,强调理解阅读的客观性,尊重文本尊重作者主要是培养实事求是的阅读态 度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能力,那么,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尊重读者的理解个性,则主要 是培养学生思考作品、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充分地利用读物信息的能力。这 两者缺一不可。
四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要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它突破了以往学科教学在时 空、手段和内容上相对封闭的状态,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当中,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探究的习惯和能力。”①
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探究学习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发挥集体的力量,对文本中具 有问题性、探究性的地方进行讨论研究,建立参与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语文教学方式。这 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作为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组 织者,应为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增进学习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探究性学习呢?我们以选修课《<论 语〉选读》的教学实录来作为一个参考。
案例4:
① 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第3页
《〈论语〉选读》教学实录片段①
师:本课还有一章,A同学,你来读一下最后一章,并说说它的主要意思吧!
生A:(读最后一章)这一章写的是孔子对人生的感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神秘 的图形,他觉得自己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教师:这与本课的核心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什么联系吗?
生A:我认为有一定的联系,孔子到列国游说,希望各国的国君能够接受自己的政 治主张,实现他的理想抱负,但事与愿违,不仅受到了很多的批评,甚至还遭到了猛烈 的围攻,在这种情形之下,他的自信心有时候也会打折扣。但是,他仍然努力奋斗着, 不管有多困难,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表现。
师:说得非常好,本课七章,前面六章记载了孔子到处碰钉子的经历,现在我们来 回顾一下,孔子究竟遭到了哪些冷遇,人们对孔子又有什么样的批评。
生B:课文第一章,写孔子在鲁哀公那里碰了钉子。他认为陈成子弑了齐简公,这是 大逆不道的行为,鲁国应该去讨伐他,他报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却叫他去报告孟孙、叔 孙和季孙。孔子报告给他们,却同样遭到拒绝。第二章,遭到楚国狂人接舆的讽刺和冷 遇。接舆的歌唱实际上是在讽刺孔子不识时务,乱世还去求仕。孔子想与他交谈,他理 都不理。在第三章里,长沮和桀溺更是对子路进行一番冷嘈热讽,认为这个世道乱糟糟 的,你们能改革出什么名堂出来呢?第四章,尽管荷蓧丈人没有说明原因,无论“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说的是自己还是孔子,但对孔子不友好的态度是很明显的。第五章的 石门守门人差不多就直说孔子是一根筋,明知是墙还要去撞。第六章也批评孔子太死心 眼,不懂得变通。我觉得他们对孔子的批评主要是一点,明知行不通还要去做,死脑筋, 太固执。
师:B同学的概括应该说是中肯的。这些章所记载的孔子的遭遇,尽管批评他的人 不同,所在的国家也不同,但批评的意见却惊人地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主张的 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周期的制度,这种愿望能不能实现?其次,他主张德政,也就是 为政以德,这在当时能不能做到?
生C:我认为孔子的这两种主张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实现,历史知识告诉我们,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生产力提高了,社会发展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必然要跟着改变,社会发生动荡也是很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恢复旧的制度,是开历 史的倒车,不可能成功。
① 张孔义、董承理.《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第129页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但是,对孔子的德政思想,我们却不能像克己复礼一 样简单地加以否定。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今天看起来,孔子德政里边有很多东西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的。其实孔子和他的弟子都知道实现他们的主张极其困难,也遭到了各种打 击,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么现在,我们试着来评价一下,孔子的人生到 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生D:我认为孔子的一生既有喜剧的成分,也有悲剧的成分,但主要是悲剧。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D:孔子周游列国,吃尽千辛万苦,游说诸侯恢复周礼,要回到过去,这有点滑 稽,这是他人生喜剧的成分。他主张德政,建立和谐社会,这是很有价值的,但却处处 碰壁,受尽磨难,是他人生中的悲剧。
师:你说得很对,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评价嘲笑孔子的那些隐者呢?
生E:我觉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聪明,但都是些小聪明,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种种 麻烦,就只能洁身自好,远离是非,对社会缺乏献身精神,而且,眼光不如孔子远大, 孔子有的是大聪明。
生F:我觉得这样评价他们不公平,孔子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当然是 伟大的,但是也不能说隐者们从实际出发不去碰钉子的做法就是错误的,都是些小聪明, 缺乏大智慧。他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因为他们批评孔子就说他们都是只顾自己的 小人。
师: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个“是”与“非”就能涵盖的,对此,每个同学都可 以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吧,对孔子和隐者的评论,你们可以在小作文中发表自己 的看法。无论持何种观点,都应力求做到有理有据。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探究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任何学科都可以展开探究性学习。但相当于必修课来说,
选修课的个人选择空间更大,和学生的个人兴趣贴得更近,教学内容的弹性更大,因而 留给学生探究空间更为广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也更为丰富。因此 我们在学习必修课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掉了选修课这一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利用选 修课的内容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探究,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的探究是 教师要求就某个问题或学生自选问题展开探究,并且要有显性的成果;隐性的探究,是 不标明探究,但在教学所展开的讨论实质上带有探究性,或教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思 索以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没有显性的文本成果。
本案例实际上是在探究的氛围中展开学习的。在总结本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七 章内容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展开评论。这是一个极为广泛 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见仁见智,都可以找到各自的理由。教师 只是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而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发现学生有见地的想法或有 明显的偏颇,或者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时,及时提供材料或经典论述,让他们自 己开出思想之花。这种讨论是隐性探究。在讨论渐趋高潮,学生思维趋于活跃时,教师 适时提出探究命题,即孔子的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如何看待那些批评孔子的隐者?让 学生进一步探讨,并叫学生们以写小作文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转为显性探究。
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质量要高,问题要 有价值,要形成阶梯性,要给学生以挑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见解要及时地给出 点评,善于利用学生的即兴发言,推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探究性阅读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独立地发 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增进创造才能。探究性学习是一 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这与人文教育提高 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实现了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与人 文教育的融合。
五开展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人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 高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在校园多彩的精神生 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积极融入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的校园文化活 动,全面实施素质拓展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争取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在学习一些戏剧性、情节性、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时, 我们除了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课外,还特别引入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自主组织、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本人物的了解,来扮演其中的角色, 增强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这部戏剧当中,让学生表演 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物角色,可以适当地加入服装、道具进行表演,让这场课本剧可以办 得更加鲜活、生动。通过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品德的磨砺等人文性教育收到较好的成效。
2.开展文学鉴赏品评活动。为了创造语文学习的人文氛围,可适当地开展文学作 品鉴赏和品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文学阅读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介绍自己认为读过的最具品读价值的文学书籍,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品评 能力,拓宽的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
3.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课内外开展的阅读知识竞赛,提升学生阅读知识的广度。这 样就会激发学生们想要迫切了解语文阅读知识的愿望,让学生们对阅读知识内容产生浓 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来。
4.学校可利用活动课程实践原则,开办文学社团,组织优秀教师开办国学讲座等 方式积极展开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总的来说,常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延伸拓展型、资源开发型、专题整合型、 生活应用型、探究创新型。学校与教师应视具体的活动目的和资源优势开办相应的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语文阅读知识,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学生对 文本的个性化诠释,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理解文本内容的丰富内涵,提高自己对文本的 品评、鉴赏能力。
28
 
 
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注的是以人文本的教育,对语文阅读 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语文学科作为基础人文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学阶 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此时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这个阶段的学 生实施人文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不是很 乐观,为此,我提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论题,探讨研究了语文阅读教 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况,由此深深地感觉到人文教育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很重要的 意义,进而提出了一些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以期对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能有一些参考性的作用。文中还有考虑得不够细致的地方,恳请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批 评指正。
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道路是十分崎岖困难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 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找寻失落的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 才会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师的有效的教学引导之下人 文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得到了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才可以 说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30
 
 
参考文献
著作: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6]李山林.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3
[7]褚树荣•高中阅读教学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8]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3
[9]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10]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1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1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13]黄厚江•还原课堂语文本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
[14]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5]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6]魏传宪•语文教学概论,语文教学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7]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8]程红兵•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9]张孔义、董承理•《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
[20]杨振贤:《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
[21]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
[2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硕士论文:
[1]张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李东雨•论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郭丽华.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4]林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5]高艳秋•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6]黄坤•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与重塑[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5
[7]官卫星•论中学语文阅读中的人文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期刊:
[1]申洪营•放飞人文情愫,重构人文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4]王丽杨•论人文教育与教师素养[J],《新西部》2007.22期
[5]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6389.html

上一篇:当代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基于伦理学视角

下一篇:中学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