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之探索

发布时间:2023-01-19 09:53
目 录
摘 要(关键词) I
Abstract (Key words)
引 言 1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第一节 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3
第二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4
第三节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5
第二章 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教育探索 6
第一节 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6
一、感受文字的美 6
二、感受意境的美 7
三、 启发学生发现美 9
四、 感悟人物形象美 10
五、树立审美意识 11
第二节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性格 12
一、 创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12
二、 让出色的文学形象成为生活中的楷模 13
三、 教师的榜样作用 14
第三节 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15
一、在名著中加强自我修养 15
二、 让学生在积累中完成自我修养 15
三、 让学生在写日记中修炼自己 16
第三章 我对人文教育的反思 18
第一节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 18
第二节 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18
第三节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19
20
参考文献 21
22
在中国知网中,笔者以“初中语文”和“人文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三 年来共有12篇论文,其中5篇是硕士论文,其余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这些 论文大都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去论述初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所起的作 用以及如何去实现,比如西南大学学科教学的硕士申延芝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第二 次开发的个案研究,来阐释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者认为随着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那么语文教育相应的也应该借助于各种技术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仅仅靠书本和教材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1①。 河南师范大学的张晓花的硕士论文是从语文教学入手探讨传统美德的渗透,作者 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爱民”、“勤俭节约”、“孝敬仁爱”、“宽厚 谦和”、“尊师重道”等内容都是中学生当下需要的道德修养②。语文不仅是学 生学习的途径,更适合做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还有的论文以具体的课文为例, 来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具体篇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这些论文对我的课题研究启发很大,我结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初中语 文课堂人文教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论文所谈的人文教育是指对初中生的品德 修养,包括性格、情感、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教育,这个教育不是那种宣传灌输式 的,而是在结合语文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 学生的道德文明修养,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育真正地体会人的价值和生命的 价值。语文是一个民族语言知识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人文气质。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去培养学生人文 素养进而提咼全民族的人文气质。
①申延芝.初中语文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4.4
②张晓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透视.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4
第一章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谈到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时,很多的研究成果都从理论上给予探 讨,认为21世纪是“人”的世纪,人的个性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解放和发 展③2;也有的研究成果从欧美的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人才的角度对欧美先进的教 育理念的解读。这些成果都从一定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问题,我想结合现实谈谈这 个问题。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 展,国际化的品牌纷纷进入中国,这些品牌通过大量的广告已经深入人心,这些 产品不仅以其先进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且他们的营销方式也把西方的 有些思想观念、价值尺度带了进来,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对我们 国人产生影响,再加上我们本身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甚至是漠然,使得我们 年轻的一代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在他们的世界里,西方所有的一切都是先进 的,我们的传统渐渐被疏远。青少年在追求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暴露出 了他们冷漠、孤僻、偏执、自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④。从马加爵到复旦的投毒案, 从“我爸爸李刚”到“我选择女友的标准就是胸大”,以及媒体上经常曝光的虐 待老人,虐待小动物的事例,这一切都在说明这些年轻人心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西方的“他人是地狱”的理论其实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挫折首先想到的是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是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问题。虽然,我 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品德课,但是这些课程对于90后、00后来说,就是说 教,就是政治宣传,所以他们本能的排斥。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关 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父母,只是在意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在 意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品性出现了扭曲,对社会对家 庭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以上我们谈论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那么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 这些孩子树立理想,培养健全人格,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语文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 育的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美好的品格,因为语文课的特点就是“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 的特点所做的界定,这里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传递语文知识,完成语文的知 识建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性指的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心灵,培养学 生健全的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语文课程丰
③④王燕•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探索.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4 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多元的。面对开放的课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对话,正确价值观来引领学生,将 注意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统一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上,既发展学 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为学生终 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初中阶段具有重 要的地位。
第一节 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 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评价尺度也出现向金钱倾斜。尽管我们从理论上强调 两手都要硬,但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投入不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不 够,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导向发生偏移。这些,无形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 大的,学校的书本教育已经被现实的教育所打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冲击使得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拐点。
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低龄化现象,他们的作案手段很残忍,许多的校 园周边犯罪案件让人触目惊心;厌学情绪在增长,不仅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 习,即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目的也不明确;由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的影响, 学生对前途不报希望,认为社会不公平,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 代,没有好的社会关系,即便学习好也不能有好的工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同学之间缺少关爱,彼此不信任,当同学出现困难时,不仅不伸出援手,有的甚 至幸灾乐祸;社会上婚姻的不稳定使得一些学生在家庭出现变故后情绪性格都一 反常态,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让我们教师最为苦恼的是00后的学生 们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不重视亲情、友情,不愿意帮助别人,对弱者没有同情 心,这些问题在很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有的学生甚至很严重。他们中的 大多数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好,有的就连父母关系 也处理不好;出现问题时他们总是要找寻他人的错误,对自己很任性;他们希望 得到别人的尊重,待人上却不能以礼相待;他们都希望得到集体的照顾,却对集 体没有荣誉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他们对父母的要求很高,攀比 心重,愿意与同学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用的电脑好手机好,谁家的车 好,却唯独不谈学习上的差距;他们无论对于小家还是国家都缺乏爱,总是觉得 西方比我们优秀,民族自豪感淡薄。在他们眼里,西方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尽善尽 美,他们热衷西方的快餐文化,错误地曲解了 “个性”的真正含义。一个很严峻 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越来越淡。如 果我们还任其发展,中国文化将来会出现断流的现象,我们必须要从教育入手, 为下一代的成长做出我们的努力。
第二节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 教会学生掌握一门语文的应用,人文性是在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传授的基 础上去完成其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要弘 扬民族的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很广泛,涉及到历史、艺术、美 学等很多领域;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记载民族生命活动形态,记录了 民族生命的过程,我们国人在语文中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语文比其他任何 一个学科都充满了情感、情趣,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上 我们结合教材的内容可以去培养学生的情操、品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其 他任何一门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我们经常说,文学即人学,那就是说文学不仅是历史、时代的再现,不仅创 造文学形象,更主要的是文学呈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思想一定是很深刻,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学生在学习文学经典作品的时候, 教师的点拨、启发其实就是为学生打造一个平台、情境,使学生领悟到作家的思 想,让学生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使他们懂得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 的终极意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懂得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懂得什么是底线, 什么是做人的原则。初中生是其人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他们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往往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因此初中生的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 文教育如果不与课程学习内容相结合,如果还是那种硬性的灌输,依然不能取得 好的效果。我认为与课程结合进行人文教育最好的渠道就是通过语文课的教学。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的素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 能的。
当然,我们这么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不等于我们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忽 略其“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说教课、政治课。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在 形式和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是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没有人文教育的语 文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就会失去灵魂,语文课就会失去灵性;而离开文字词汇的 运用,只谈人文教育,那不仅背离了语文课的初衷也使得语文课成了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应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的教学上对语文的人文性的思考,那么,从学生的角度去 看,这种人文教育是否可以实现呢?
第三节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于初中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多的成果,我想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我的 观点的理论支撑。
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者,他认 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 中,从儿童时期其实就开始有自我的意识了,而青春期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最重要 的形成时期。在埃里克森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 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本来意思是证明身份,在这里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 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并不同于他人的独具风格的 自我。”⑤3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而这个第五阶段是“同一 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这一阶段中的青少年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意 识的存在,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意识还没有成型,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成长期。这个 时候,学生开始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对真善美都有自己的认知,他们开始对 理想、职业有了一定的看法,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了一种渴望,他的价值观、人 生观开始形成。如果在这个关键的节点,我们不及时给与指导让其自由发展自我 意识的话,很可能他的积极的同一性会被那种消极的同一性所带来的混乱所影 响,造成一种角色的混乱,“角色混乱是指不能选择生活角色,难以理解别人, 别人也不理解他。由于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他们经常处于犹豫之中,生活缺乏 目的与方向,感到迷惑与彷徨。消极的同一性是指青少年自我同一的角色不符合 社会道德标准,或者同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⑥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就显得 尤为重要,那么学校教育中的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在此时就是一种积极引导。
“语文教育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尊重个 体的精神自由,发展人的个性,又要强调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统一,使学 生知、情、意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充分发展。”⑦因此,语文教师在这个时期, 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格和人 文关怀和气质。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说,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的人文教育不仅是现实 的需要,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⑤⑥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 ].127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⑦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M ],5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第二章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教育探索
我所在的学校是盘山县实验学校,成立于2011年9月,是一所包括小学、 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初中部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1085人。学生来 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成绩两级分化严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觉 得首先是要让他们喜欢语文课,如何让他们喜欢我的课堂呢?几年来,在教学实 践中,逐步去摸索,在以下几方面做了自己的探索。
第一节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我们不仅要扫清学生词汇 语法的障碍,理解作家要传达的意义,更要体会意义背后的审美韵味。我们的语 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优秀名篇佳作,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学资源库,这对学生的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的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本 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去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存和阅读积累,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美丑进行分析进行判断。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初中生还是处在一个懵懂期,他们有的缺乏生活体验,总 体上涉世不深,他们的在阅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只能说是一种直觉,审美能力还 处在一种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创造 作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美,体会这种 美的穿透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都包括哪些内容呢?很多的同行 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的探索,我在实践中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一、感受文字的美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在课文讲读中我们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从词 汇方面去感受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因为,作家的情感、独到发现、生命感悟都是 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通过文字学生们不仅能获得视觉上的画面感,获得视觉和空 间的美感,而且还能够通过文字的节奏和音调上的变化,去体验类似音乐的声音 美,这种视听美感的获得正是我们汉语文字上的魅力和独特的美。我在课堂中就 是通过作品中的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去享受汉语文字上的美感。
以初中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 对事物外在形象的认知基础上去准确把握其内在的美,教学难点就是品味作家含 蓄语言背后的隽永意蕴,进而去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解决字词 读音和释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长句的停顿、节奏的缓急、 朗读的语调、句子的重读等等,尤其是在读“迸溅、伫立、凝望、伶仃、稀零、 忍俊不禁、盘虬卧龙”这些词汇时候,让学生去领会这些词语的音乐之美,去感 受这些词语给我们营造的氛围和意境,进而去体会特殊背景下作者用这些词汇所 要表达的主观意愿。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 美,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里,尽情去感受春天浓郁的气息。 作者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动静结合的描写,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展示静态美和动态 美。文章第二段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一句,这里用了 一个动词“钻”,把小草那种不怕压力顽强向上的韧劲表现出来,而“偷偷” “嫩 嫩”“绿绿”这几个形容词的运用就把小草悄然无声破土而出的瞬间描写出来, 把小草破土后的形态表现出来,这种静中带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出小草生长 茂盛的过程。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让”字是拟人的写法,以花拟人;“赶 趟儿”也是一种拟人,把花争相开放互不相让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这两 处的拟人都是把静态的美表现为动态的美,以动衬静,突出了春花的勃勃生机, 倍增美色。
不仅在现代文中能体会到这种美,在文言文中更值得我们去推敲。以初中课 文《小石潭记》为例,这篇游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这样 的描写形象逼真的手法。如文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运用 拟人的写法,写出鱼儿的活泼可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写出水的清澈 透明,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鱼儿自由自在的游动,可以说,优美的文 字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快乐油然而生。在理解作者文字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说 出课文的描写顺序,通过脉络的找寻再次理解小潭的特点,在特点描写中又包含 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为了 帮助学生透过文字去感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仔细品味一段 文字,并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能力,完成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在准确理 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培养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对语言的欣赏能力,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真是多谢 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给我们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感受意境的美
意境是中国文化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之外 更重要的是创造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表达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篇章是 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述来创造意境,这种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来抒发作 者的思想情感是历代作家作品常用的文学创造手法。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景交 融景中抒情的写作手法,我在阅读讲解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多媒体把学生 带到特定的情境中,然后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创造的 意境,并把这些情景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不断变化就像是 让学生身在其中,花香鸟语、春兰秋菊都变成了可触摸的可感知的存在,离人情 愁、依依不舍都成为课堂上真实的氛围,学生从这个氛围中感受到了文字所创造 的美的意境美的情绪,激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感情的向往。
我们还以课文《爱莲说》为例,这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本文从始至终 以菊、牡丹为描写对象,从“菊之爱”“牡丹之爱”层层递进去衬托莲花,表达 作者的“莲之爱”。这篇文章文字短小但意蕴绵绵,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社会现象, 值得品味。我在执教本课时,一是培养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二是让学生反复品 味文章的寓意,即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抱负。三是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去体会文中的 语言美 ,它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形式美、表达方式美。仅百字短文,融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美的感觉贯通全文,可谓文笔简洁,感情丰富。那 么对于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就不言而喻了。
再以初中课文《醉翁亭记》为例,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 景物和情境。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体会 词汇和语句的形式特点以及它们要表达的意味,让学生自己去找语言与意味的关 系,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文章一开始就写到“环滁皆山也”, 一个“皆”字,就把滁州的壮丽山景尽显读者的面前,我们好像能够看到联绵不 断的群山,巍峨壮观的气势,笔墨不多但韵味无穷。当读者被宏伟的群山震撼并 陶醉在其中时,作者又转而一笔描写了“西南诸峰”,在写诸峰时没有了前面的 大手笔,而是具体描写了树林和山谷的美色,在“西南诸峰”景色描写中,琅琊 山出现了,作者用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词汇为我们介绍了琅琊山。文中第二段 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景观和自然风光,言简意深。第三段则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 同乐的图画。文章的语言可谓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赋予变幻, 全文多次重复运用“者字句,也字句”,其中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用了二 十五个“而”字,这些文字不仅是文意转折的标志,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从而 带有散文的韵味。增强其文章特有的韵律美,并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寄情山水以 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语文课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研读中品析作者的寓意,可以说学生是读其美文享其美韵品其深情。
何其芳的《秋天》也是一篇意境很美的课文。“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 “农家丰收图”,山谷中伐木之声诉诸于听觉,它震落了清凉的露珠。从中背瓜 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没写明,但读者却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的、笑盈盈的。“霜 晨归渔图”有其撒网、收渔、摇桨的素日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 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作者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那么清静、悠远的。诗人选 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独特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我们自能见到那里面的清 纯与明净,可以说字里行间既写出外在的景物与人事,又写出了人物心灵深处那 极为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自然,感情妙之至极。具有轻柔恬适的氛围,令学 生沉浸其境,憧憬美好未来。
再如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字有余,却将叙事、写景、议论、 抒情融于一体,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整篇记文骈散结合,既流利畅 达,又简洁凝练。学习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要学生诵读。通过诵读来检 验他们是否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优美的文字带给他们的主观感受,学生 能否成诵,那就是检验他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理解。如,展现了在作者眼中 的“巴陵胜状美”,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 眼望去,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早晚的阴晴变化神秘莫测。雄伟壮观之景象, 尽显作者博大之胸怀;展现了“览物而异的霪雨霏霏美”,作者用“若夫”开篇, 给我们大家展示了天阴沉,山模糊,路渺茫,星无光,阴风怒,浊浪奔空,樯楫 断裂,老虎吼叫,猿猴哀鸣,凄厉断人肠的悲景,登楼者因己而悲,产生“去国 怀乡”之念,大有“忧谗畏讥”之感;“览物而异的春和景美”,作者用“至若” 启下,天光水色,交相辉映,渔舟唱晚,歌声流韵。登楼者因物而喜,自然“心 旷神怡”而“宠辱偕然”以致借酒助兴,胸中无愁。最后,作者再用“嗟夫”一 词引发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抱负。四面云山收眼底,万家忧乐涌心头,更 是全文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并以此联想到现实生活,让作品中的艺术情景去感 染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要学生思考。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写成小文,课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 位互相交流。启发学生理解其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作用。 当然,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也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 须有胆识、有志向,固然不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功绩之后还能幸福快乐, 才更难能可贵。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三、启发学生发现美
我们经常说,美就在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美,这是因为我们 缺少发现美的心理机制。审美阅读教育就是让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 一颗爱美的心,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这种能力仅仅凭借我的语文课堂是完成不了的,怎么办?我把课堂延展到了课 外,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在大自然环境中去发现美,从而将所学的与身边现 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比如,在讲《陋室铭》这节课 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帮助自己背诵课文。有 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为这篇课文朗诵配乐,找寻合适音乐的过程也是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有喜欢美术的学生,根据原文的景物描写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具 体的空间,用线条把它表现出来,为我们呈现了陋室的具体形态,画面的构成及 画面的风格同样是表达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训练,也让学生在接受中提 高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感悟人物形象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人物长廊,集中了不同时代各行各业的艺术形象。 这些美的形象个性特点突出、表现逼真,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值得学生 去体悟在这些形象身上所融入的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时代气息。作为语文老师不仅 要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和塑造的艺术手法,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们身上美好 的品格,在欣赏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那些有血有肉丰满的艺术形 象,还有那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物身上都有能够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我们就 是让他们在认识这些形象中去潜移默化去得到熏陶,使学生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的最佳时期得到人格品质的审美滋养。
例如《我的老师》是一篇至真至纯的老师的赞歌。文中,作者回忆了儿童时 代发生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感激、思念之情,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 文章的结构疏密有间,老师的形象生动感人,给人至真至善至美的陶冶。学习本 课后,大大加深了学生与我之间的师生情意。
还有在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是一个心思 细腻、呵护孩子、坚强乐观、教子有方的人。从她的隐瞒病情可以看出她的乐观 从容和坚强;从她想方设法要带“我”去看花,可见她的心思细腻和教子有方。 就是这样一位妈妈,她的言行感染我们每一个人,鞭策我们不断进步。
再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写的是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课文中写他的 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写了母亲对自己的一往情深,表现了母亲既有理性的 严格教育也有温情的儿女情怀。作者选择了非常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塑造母亲的形 象,比如母亲在守寡后的生活的艰难,周围人的欺负,所有的一切母亲都是“忍” 都是“让”,“忍”到实在无法再忍的一天,她就大哭一场,排泄心中的悲愤和 不满,但母亲从不怪罪别人,这种宽容忍让的性格,教育了作者也影响了作者一 辈子。文中也写到母亲有她刚毅的一面,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当叔叔在烟馆 里发牢骚时,她 “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至叔叔当众认错、她才算放下此 事。可以说母亲的刚气劲给作者上了难忘的一课⑧4。那么这一系列的事件情节, 人物表现又该如何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影响他们的成长呢?本人在执教这课时力 争做到:一是让学生通读课文,完成三个问题。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表 现了母亲的哪些品性?3.作者为什么还有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呢?当然,设置这些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语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是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二是结合
⑧赵宏.爱子情深教子严格一一《我的母亲》赏析.中学语文园地.2006.4 上下文,品味其个别语句中的个别用词的分寸感。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 从中受到教益。并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实际教 学时,还应引导学生去想,当大自然中的我们每一个体遇到各类困境,又该怎样 面对?怎样处事呢?那么,文中所彰显的母亲的伟大形象就特别值得学习,可以 说学生上语文课就是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讲述的是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困难抗争的 一生,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杰出贡献的一生。本课兼顾了语文的人文 性与工具性。把学习肖像与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作为重点,把理解一些深奥难 懂的句子含义作为难点。可以说学生在揣摩句子的同时,也就能理解贝多芬的内 心世界了。理解他“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而分析作者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 又能让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这样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巧妙的 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学得很轻松,学得很明白。
总之,这些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了时代精神,感受到了在生活 中的多种情感,使学生在学习如何抓住人物形象主要特点去塑造人物的同时,做 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教学生去捕捉身边 人物形象的美,挖掘回味文本,拓展开来,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树立审美意识
在前面的审美教育的铺垫下,就是要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初中语文教 学审美教育的最高级。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美,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去发现 美,如何去创造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建立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感知任何 的一种认识体验,并能创立相应的情境,在学生对全篇课文了解熟悉的基础上, 去学会创造一种美的氛围美的意境,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去完善自己的审美能 力。如,在讲完《紫藤萝瀑布》《春》《我的母亲》课文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 小短文,要求用课文中的三到五个新的词汇去完成一个情景的描写,或者去完成 一个场景的描写或者是一个人物的描写,并使用修辞手法尽量营造一种情景交融 的气氛,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看似简单的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再次回归课 文,回味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的美,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对身边的事 物要注意观察,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去提升他们的审美激情,建立自己的 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文本走向社会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为自己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第二节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对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这是社会上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性 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有很长的发展过程。据专家研究,个体性格发展不是 直线匀速的,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我国中小学生性格的发展过程有两个快速发 展的时期,一是小学六年级前后(学生平均年龄13.1岁);一是高中一年级 前后。两个快速发展期都出现在从一个年龄分期转入另一个年龄分期的时候。即 一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一从少年期转入青年期5⑨。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心理变化状态,会对他们一生的性格塑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 要关注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培养。语文课程有其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在实际的 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徜徉,在文学经典 中找到优秀的人生楷模,在教师的榜样力量下健康成长。
一、创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只有听的 权利,教师的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这种无条件地服从老师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 制,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必须具有人文的特点, 学生要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一 切必须要有一个师生平等,能够自由发挥想象的教学氛围, 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 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相互沟通才能够通畅,才能彼此相互影响,学生在 课堂上瞬间的思想火花才能得以保护,才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氛围对 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建立起来是有些困难的。一是学生语文素养不一样,成熟程 度不一样,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成为这种教学氛围的制造 者。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要尊重,都要给予关爱,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对学生的 创造性要给予保护。初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空前迫切,独立意识强,渴望与他 人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 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⑩
遇到可以表演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表演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 动作、对话的编排,把课文“演”了出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印象
⑨朱智贤.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 ].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⑩熊椰.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性格培养.语文学刊.2006.1 深刻。还有的时候,我让一组的学生去表演哑剧,让另一组的同学去给配台词, 看看哪组的同学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准确。这种平等和谐氛围学生特别喜欢,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人 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阵地。
那么要想让这个精神家园的主人是学生,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 自学能力 。
魏书生老师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选 其一的话,我宁愿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无疑表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 的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我就不讲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 学生。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在离开教室 之后自己能够会学习,并学好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学习并借鉴地运用魏老师的 语文课堂六部教学法。语文课堂六部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语文 教学质量 。从而,打造真实的高效课堂。
平时,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很是见效。例如,我在学校上公开课,讲《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 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讲得很少,主要是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只有难懂 的知识,我稍加点播。最终的结论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习、讨论之后获得的,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教给了学生如何打开学习 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出现 争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公正的评判,并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地 接受。在友善的氛围中,学生的独立、平和的良好的性格才会得到培养。
二、让出色的文学形象成为生活中的楷模
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来创造的,表达了作家的审美理想,这些人物应该成 为我们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榜样,成为他们的楷模。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好高尚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既生动而又 丰满, 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邓稼先》是一篇不 同凡响的好文章。用的是大手笔,写的是大科学家,为此,我的课也要上的大气。 作者把邓稼先放在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放在中华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岁月长河 中,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突出表现了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作者抒发对他的 敬爱与怀念之情。因此,授课时就必须要把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格放在首位,让 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理解两个大写的中国“人”。从而深受教益。实乃高 屋建瓴,尽显大家风范。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中,丑小鸭是一个不自暴自弃,面对逆境顽强抗争、 执着追求,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大胆追求美好事物的成功者形象。文中除了具备生 动有趣、夸张奇特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具有安徒生本人个性的特点,具有人道主 义色彩,特别富于诗情和安徒生式的幽默。他对他笔下遭伤害的人物倾注了自己 的全部关怀和同情,作者在对笔下的丑小鸭形象的构思和描述中都充沛着浓郁的 诗情。是啊!《丑小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万事不能以貌取人,只有付诸自己 美的言行,才能赢得自我,赢得一切。因为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丑小鸭一直被人 们看作是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课上引导学 生可以结合汶川地震等大灾大难,谈一谈群体面对厄运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也可以谈一谈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克服困难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这 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感 性认识。
再如雷锋助人为乐,焦裕禄的鞠躬尽瘁,竺可桢的严谨治学,这些优秀人物 的美好品德,能够在教师的影响下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认同,并在生活中 注意去模仿,形成良好的性格。也有的形象是起到警示作用,如玛蒂尔德的虚荣, 葛朗台的贪婪,学生在了解这些性格弱点带来的惨重后果后,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然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身边人的所作所为,促使他们自己去修正性格中 的缺欠部分,让自己的性格健康发展。
三、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必须重视自 身性格的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以其自身的良好性格去影响学 生。大家都知道八年前的那场大雪吧?开学的第二天,那是一个让我至今记忆深 刻的日子。当时我正是身担班主任工作,带有四个月的身孕。对于其他女性来说, 正是小心翼翼养胎的时候,可是我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为人师表,任劳 任怨是我应该做的,我亲自组织学生在班级前的分担区清雪。那凛冽的寒风吹得 我瑟瑟发抖,穿了两件羽绒服都不觉得热,看着我冰冷的样子,孩子们让我回教 室暖和暖和,但考虑到雪的面积太大,我还是拿着铁锹冲在最前方。如今,社会、 家长、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很大,每个学生家长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 优秀的教师教导下成长,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很高,现在虽然不再是那种大 张旗鼓地排榜,但是各种数据的分析也让教师的压力很大,教师自我性格的健康 也是一个大问题。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这样去要求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 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对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耐心 教育,不能太情绪化;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学 习的困难,发动同学去帮助他们;教师批评学生时不能人身攻击,评价学生发言 不能简单粗暴;教师不能不兑现承诺;言谈举止要严格要求,如果出现失误要勇 于承认错误等等。教师的性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 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同时,我校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以培养学生健全向上的品 格为己任,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内心阳光的使者。
第三节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外力,需要个体的努力。 实际上是个体在性格形成中把外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稳定了性格趋向。 外力不是一种力量,而是多种力量的整合,因此人文教育仅仅凭借课堂还是很有 限的,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加强自我性格的培养。 我的做法是在给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自我修养。
一、 在阅读名著中加强自我修养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布置学生选择阅读名著时,有
意识地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学习古诗词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苏东坡的词,看看哪 些作品流露了他的自由、豁达、乐观的天性, 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在什 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豪迈情怀。通过仔细品读深思,引导 学生提高意志力,他们不再惧怕中考高考的挑战,扬起理想的风帆,必定成功。
还有在阅读《名人传》时,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 三个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从而去领悟他们独具的人格魅力。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 家却双耳失聪,他勇敢地战胜自我,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坚持创作。一 生历尽磨难和苦痛,却给人类留下了欢乐的乐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班的李丽同学自幼喜欢钢琴,但弹了几年就厌倦了,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弹琴 对她来说不但不是乐趣,反而成了烦恼,通过读《名人传》,她深深的被主人公 之一贝多芬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感染,每天课余时间都抓紧时间品读有关贝多 芬的书籍,并买了一部随身听,反复聆听他创作的曲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 的熏陶,音乐的陶冶,她又重新刻苦练琴,经过不懈的努力,考级终于顺利过关。 看着她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们相拥而泣。还有主人公米开朗琪罗,不仅执着于艺 术,他的内心还充满了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用自己的艰辛痛苦、和美德为世界 带来了福运。托尔斯泰,这位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 播撒爱的种子。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们的博爱、仁慈、真诚、善良值得我 们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学习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时,就引导学生自己 去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其他作品,领会她的“爱的哲学”,学会去爱 自己的母亲,去丰富去营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没有大块时间阅读名著,我就 推荐优秀的文化散文让他们去阅读,如刘墉的《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 自己》,是作者写给儿子的 46 封家信集合而成,书中所举的事例虽是平凡小事, 但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被这些生动的事例所打动,完 成自我性格的修复。我觉得老师的引导在学生自我修养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 让学生在积累中完成自我修养
平时,我们一般都给学生布置名言警语的积累作业。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凝聚 了前人的生活经验,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这些名言可以让学生自我鼓励修正自己。 我在布置作业时,稍微增加了一些要求,比如,让他们针对自己的不足去积累名 言,用这些名言激励自己改变自己。比如,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在乎别人对 自己的评价学生,都可以在名言警句中去突破自我,真的做到“走自己的路,让 别人去说吧”;不能吃苦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的学生,就用“宝剑蜂从磨 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警句去刺激他们,让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战 胜困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当同学们认真的读过 后,很受触动。是什么力量让保尔•柯察金具有了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学生 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尽管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还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知道那是 保尔的理想、信念,让他们体会到了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多么的重要。文中谈 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当他回首 往事的时候,应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 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 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能背下来,成为他 们的座右铭,每天早晨都在课前背励志篇时,把这段话背一遍,成为一天最好的 开始。从而,在他们懵懂的青春年华中懂得了有理想的力量。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社会主义 新人的责任。思想品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培养社会主义 新人而服务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渗透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心理, 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一代人才。周恩来曾经说:“每一个人要有做一 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该做一个开创一代的人。”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具有这样的 远大理想,要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目标来努 力学习和实践。而现在很多同学担忧未来,怕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碌碌无为了 此一生。齐玉同学就是班里的一名学困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事不关己,无趣无为 的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一思想问题。在学 习《理想的阶梯》这一课时,通过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是贯穿思想教育好 机会,首先鼓励他去喜欢拿书,熟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课下耐心与他谈心, 使他懂得理想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属 于迎难而上的人。尤其还要帮助那些和他类似的,学习较差而自卑的同学,去努 力挖掘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真正认识自我,抓住一个全新的自我,战胜自卑, 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看着他们的进步,我很欣慰。可以说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
三、让学生在写日记中修炼自己
写日记可谓是人生的道德长跑。我校大力提倡师生共同写日记,共同成长。 我们学生的日记还是自我修炼提升自己的有效手段,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再 到谈论经典话题。我鼓励学生在日记中敢于解剖自己的内心,倾诉自己的苦闷, 洗刷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为了尊重学生,他们的日记都是我一个人亲自来批阅, 虽然很耗时,但是还是坚持做下来。这样学生愿意有话在日记中表达,日记真正 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渠道,也让我成为一个好的听众,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完成了 自我挑战,使得我们的师生情意也大大加深。
第三章我对人文教育的反思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延展,我觉得初中语文的人文教育说到底只有扎根 在人文精神的土壤里才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科的优 势,把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健康 的轨道。
第一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
语文课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去体味语文的文 化韵味,体味语文的诗情画意。朝阳,晚霞,春水,雨露,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场景这些美妙的意境,我们只有在语文的世界中才能感 知到,才能体悟到。提倡人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的同时去真切感触美的存在,真 实感知情趣的美好,在品味世间百态中让学生怀有善良同情怜悯之心,远离世俗 的丑陋和消极的因素,进而让学生精神上是崇高的,心灵上是向善的,生活中感 受到一种幸福和自豪。应试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是变形的,教师们为了分数为了 所谓的荣誉,将学生们变成了背书的机器,学生的大脑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这 样的灌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只会成为背书的机器。社会 上有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学生,说他们没有责任感,而没有看到我们的教育责任感 已经被功利的目的所取代,其实学生是我们的牺牲品,是我们对不起学生,更对 不起社会。
当学生由语文课热爱上了经典,我们还需要担心成绩吗?当学生得到民族文 化的滋养,具有良好的性格,热爱阅读、热爱写作,我们还需要担心他们的未来 吗?
第二节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传递知识,不是简单地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给学 生,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去创造性的思维, 让他们自己去找寻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没有唯一,学生们在平等 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勇于创新,作为教师就要去呵护 他们的灵感,让学生在不断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中发展自己。学生的性格千差万 别,开朗、木讷,调皮,自卑,这样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 的积极性,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学生有的喜欢语文,有的钟爱数学,有的 愿意看小说,有的愿意写歌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呵护好他们的 想法,及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水平,恰当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平台去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我经常利用班会的时间让学生展现他们自己的作品,对学生而言,这 个时刻是他们的节日。语文课的学习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让他 们感到存在的意义,他们觉得这一时刻他们才是真正的自己。
第三节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现在经常把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挂在嘴边,也经常在教研活动中有新 的教学理念,但是一回到实践中我们往往就表现出惯性思维,自己成为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人文教育就是要极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权利。
传统的教育往往突出教师的地位,而忽视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学生只有外力 的作用下,才能去学习。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行灌输。我们都说西方教育理念先进, 我觉得无外乎西方人更加尊重自我,学生在学习上是主动的一方,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更多的是引导是组织,让学生在利用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去发现去创造。如果 我们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思考,我们也能实现创新型的学习 方式,我们的人文教育就会普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问题是多年的学习 模式让我们国人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看所谓的成绩,并坚信有 “毅力”就能改变一切。
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我们没有压抑这个动机而是好好呵护 它,如果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完善学习动机,那么人们一生都会努力地 去学习,去提升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面 临的真正挑战,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初中生能保持这种求知欲,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 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创新性,努力做到答案的多元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 高综合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基础教育的人文性。
以上是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探索,尽管在现实中遇到很多的困难, 也有一些困惑,但是我依然坚定我的语文教育信念。
当然,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语文的“工具性”,我认为这 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努力去平衡这个关系,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态势。如何 去平衡这个关系?我认为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性格 和人格,让学生们在语文世界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的领悟力,学 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敬畏。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延展, 我觉得初中语文的人文教育要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让 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健康的轨道,这就是我所探索的人文教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于漪,刘远•尤立增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陈家琪•也谈人文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3(1).
[9]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7).
[10]马智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5).
[11]曹慧敏•语文教学:走向生命间的对话[J].江苏教育研究,2009(10A).
[12]张祥云,陈莉•人文教育“体验”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1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14]马庆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与写杂志,2012(5).
[15]焦秀芬.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科教学在线,2009(2).
[16]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J].安徽文学,2008 (10)
[17]熊椰.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性格培养[J].语文学刊,2006 (1)
[18]董丽艳•让民主科学伴我同行[A].课外语文,2013-7-15
[19]甄爱琳.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2.6.15
[20]柳行.寻找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认同•湖湘论坛,2007.11.20
[21]孙照辉•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小学生时空,2004.1 .10
[22]陆德凤•《醉翁亭记》审美细读•文学教育(上),2008.6 .15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6426.html

上一篇:于漪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对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启示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