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3-01-19 10:13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2
第一章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      3—12
第一节 中西方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    3-6
一、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3-4
二、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4—6
第二节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6-12
一、 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6-10
二、 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10—12
第二章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13-28
第一节 髙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13-20
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3—15
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15—20
第二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20-23
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弊端 20-21
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21-23
第三节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23-28
第三章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29—47
第一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29—38
第二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38—41
第三节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41—47
48
49—50
参考文献   51—52
53
、八 ・
冃U 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 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①纵观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我 们日渐明显地感受到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重视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完善的人。
但长期以來,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 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 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高中语文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语文基础知识依然是教 学的重要内容,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抄黑板……这些早己不适合时 宜的陈旧教学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有些语文教师用以提高教学成绩的 “灵丹妙药”,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特别是精神发展则被严重的忽视了。著名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指出,语文教育现状不尽人意,其重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 人文教育,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忽视了语文的本性。②“中学语文教 育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缺失”,③人文教育在这 种情况下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2001年9月教育部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④作为重要的高中语文课程理念加以强调,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更 看重它的人文性”⑤。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究 竟是怎样的?高中语文学科内的人文价值有哪些?如何在高中语文学科内进行 人文教育?这是我们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把人 文教育落到实处。
我国自古就重视人文教育。在原始社会孕育了以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为目的的人文教育之后,人文教育在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得以萌发,并 在后來儒家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中得以形成和演化,只不过那时的人文教 育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德育体现人文思想,德育中具有人文教育的内容。随 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文精神却渐渐被人们淡忘。在人们经历了环境污染、生 态失衡、能源危机以及核威胁等一系列因科技使用不当所带来的问题之后,20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人文教育再次复兴。自从《北京文学》率先对语文教学的现 状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培 
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看到了发展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等素养 的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把目光逐渐集中到人文教育方面,更 多地注意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力图将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并轨,弥补长期 以来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不足。
200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了语文的性质为“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而且语文课堂本来就 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文教 育。
因此,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被忽视的问题,阐明高中语文教 学倡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并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的策略和方法。
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揣摩 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借助在高中语文教学 中凸显人文教育的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 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个性更为张扬,更加自觉地关注自己,关注他 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第一章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中西方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
古今中外,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意义、探寻生命的意味为特 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之以人文精神这一美称。但如果在教育领域 中使用这一词汇,则必须保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因为每一种具体的人文精神表 述的背后都隐含着各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它不仅存在中西差别,而且存在着时 代上的变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西方人文 教育进行一番梳理,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据我国学者钱穆考查,我国“人文” 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易 经》。《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观乎人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性 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因为只 有按照符合人性的法则去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得以“化成”。.因此, 我国的“人文” 一词从本原上来讲就具有较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我国的儒学 基本上承接了这种人文理念,继而把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观念核 心,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 纲领。但是,我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宏富的、博大的,我们除了拥有儒家的 重群体、轻个体,重仁义、轻性情,重守成、轻创造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外,还 有以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追求个性解放的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南中国精神。“竹 林七贤”那种啸吟山林、放浪形骸、遗世工立的超逸风度,正是被古往今来的 文人士子所倾慕心仪向往的。那响绝千古、韵流百代的《广陵散》,扣响了人们 敏感的心弦触发出思古之幽情。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境被阐释 了千余年仍意犹未尽。因此,人文精神之于我国,.一半是庄,一半是谐;一半 是儒,一半是隐;一半是入世,一半是出世。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二律悖反中, 才真正演绎出了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陈寅恪在《我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曾提出:“吾民族所承 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⑦作为国学大师的陈先生的这一论断, 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一方面以伦理为本位,追 求道德价值,一方面在文化修养上以性情为核心追求文学审美价值(乐教)。传 统语文教育中无疑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张 扬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
中下层儒者实施的蒙学教育是伦理教化的直接活动,是人文精神传播的有 效途径。《周易》提出“蒙以养正”,说明中国文化早就认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 智慧的必要性;南朝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唐代的《太公家教》、《兔园册》, 宋代的《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增广肾文》等蒙学教材主要从道德启蒙、 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教育、人格修养与意志的磨练等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教育中人 文教育的重要性。这些读物包含了儒学思想纲领,充满了宏富的人文精神。
总之,尽管传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纠缠在一起,缺乏明确的 学科意识,忽视了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及发展性价值, 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它所具有的悠久的 人文主义传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
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在古希腊时代,人文主义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理念。尽管古希腊人 非常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但从苏格拉底开始,学者们对更为切身的伦理道德、 思想和人的价值本身等问题也开始关注。在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 德的吕克昂学园以及其他诸多学派所创立的学园中,不仅人的幸福、人的价值、 人的美德是那些先哲们经常热烈讨论的永久话题,而且他们之间(包括师生之间) 平等争论、相互质疑和崇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风格本身也体现 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主要传 统,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近代教育学奠基之作——《大教 学论》中的主要思想几乎都与人文主义直接相关,有些思想则完全来源于人文 主义。夸美纽斯在书中指出,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并非少数人的特权。教 学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知道自己并知道万 物,使人的心理变得高尚。很显然,这些思想正是人文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是 平等的,应当尊重人,以人为中心,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变得高尚等思想在教育 领域的反映。卢梭的《爱弥儿》可以说是一部完全受人文主义浸染的教育学著 作。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的天性为基础,强调在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交 往中进行自我教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用说,这种教育思想是一种真正“以 
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法国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充分体现。美 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和《学校与社会》最能反映人 文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杜威首先提出并论述了 “教育即生活”的基本 观点以及教育目的是生长本身的原则,同时非常强调教育在塑造个人品格,提 高个人道德水平和改良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纵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它完全立足于先验的人性论。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本性和 倾向”,在于让儿童的内在个性得以自由发挥。他说:“教育过程是天赋的智慧 和感情的基本倾向的发展过程。”⑧就教育目的而言,杜威认为,教育只是本性 的生长,除它自身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 “教育 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观点。由此可见,杜威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基础、教育方法等教育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在这种思 想观念的影响下,文艺复兴后西方人的教育目的较古希腊时期有了重大改变。 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有用、富有知识、能充分理解人生意义的 人。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现实生活服务,因为人接受知识的能力 几乎是无限的,所以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 进步。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在感知觉、理性思维、社交能力、道 德情操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既具有知识,又具有高尚 品格和强健体魄的人。这一思想对后来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现代,人文主义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学科化、专业化的学校 教育中。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西方各国纷纷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规 模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理工类高校中加强人文主义的教育和人文精神 的熏陶。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规定,典型的工 科学生应在非技术领域中得到总学分的23%。学生可以从三个重点方向——历 史、文学、技术与社会中选择课程,从而熟悉主要文化时代著名的创造者、先 驱人物以及历史遗产中的重要思想。而所有本科生还必须满足其他七个方面的 要求——其中三个方面是工科学生已自动满足的数学、科学和技术,其他四个 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内容,而且其中至少有一门课程是属于非 西方文化的。其他西方国家的大学基本也是如此,一般都要求工科学生的人文 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或更多一些。对中小学而言,人文及社会科学课 程的比重更高,一般都在60%以上。
尽管从古希腊直到今天,西方人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 化,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是教育目的的设定还是教育目的的改变,都深受人文 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
中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主要谋求道德完善和道德主 体的挺立,西方主要培养求真精神,是理性潜力的发挥和心智运用的自由。孔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中国的传 统人文精神更多地带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境界,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则带有 汹涌澎湃、无往不前的海潮般的求知探索精神。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人文精神概 括为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尊重人类理性,倡导精神自由,追求秩序和谐,主张 民主平等,注重逻辑演绎,勇于开拓进取。正确认识中西方在人文精神上的差 异,是我们深入理解我国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传统的基础。
第二节 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虽然人文精神教育能够真正做到教人如何成为人,但是人文精神教育本身 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独立地存在于教学课程中的。因此, 它需要通过承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探究自然成果的具体教学课程向学生灌 输,使之积累养成一定人文素质的基础,并依赖这种积累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 飞跃,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这项艰巨的历史使命中,语文学科 成为人文教育实施的主阵地。高中阶段是一个关键的时期,高中教育作为基础 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在个人教育成长的链条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其价值及审美倾向进行正确引导,会在学生心理留 下深刻的印象;高中生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高中阶段应该成为人文教育 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便显得意义尤为重大。语 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 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这种观念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但是,当前的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又怎样呢?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本 质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 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 文性缺失的困境。
1、 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 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 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 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 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 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 —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 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 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 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 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被彻底忽视,有的教师几乎是完全按照高考考试范围设置教学内容,考什么, 教什么,不厌其烦,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则干脆不讲,根本不顾语文教学的 特点和规律。更有甚者,完全按高考的题型框架来分析讲解文章,一篇篇完整 优美的文章和作品被讲析得面目全非,高考阅读题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 归宿,字词、语句、语法、修辞、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各种能力训练取代了课 文里的人文情感、作家的人格操守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品本身震撼心灵、陶 冶情操的功能被忘记了,升华思想、启迪智慧的功能被忘记了,赐予我们睿智 思辨力、审美感染力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不懈的进取心的功能被忘记了,蕴含 的撼人心魄的人文精神更是被忘得一干二净。
2、 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 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 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 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 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⑨作为社会交际工具,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 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 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 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3、 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 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 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 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 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 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 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 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学生没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甚至已不会独立思考。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 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这种“唯科学化教学模式”使最具人文性、人情味、人性美的语文教育逐 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4、 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 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 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 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 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 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其结果不仅影响了教 师的执教,也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语文教育丧失了最为根本的陶冶情 操、指导人生的价值意蕴。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自由正逐步消融在教 与学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之中。
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⑩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 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5、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 格才能养成性格。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教学中没有了个性,就如同失去了芬芳 的花朵一样,不过是教科书的传声筒而已。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 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 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教师占据着三尺讲台,从时代背景到作者 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 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 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 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 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 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 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它不仅背离了语文教 学的规律,更违背了 “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基本原则。变被动为主动,看似 一个容易可行的倡导,然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实实在在地加以实 施呢?可以说,学生上课大多数“不得不上”,而不是“我喜欢上”。这样的教 学是与人文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 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 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种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一一人 文关怀。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 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 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 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 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 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 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 适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在教给学生大量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完善的人 格也是当务之急,而这必须有赖于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在各学科中,语文的人 文性是最突出的,也最有利于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因此构建体现人文主义教育 理念的新型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二、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存在着时代的差别,我们又将赋予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 怎样的内涵呢?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 人格心灵的唤醒。”⑪这段话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世纪之交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认为:“中学语 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缺失。” “90年代以 來,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呼唤,正是出于对学校教化功能式微、人文养成薄弱 的回应。”⑫关于人文精神的对话与讨论,吸引了国内很多学者。语文教育界也 有先觉者,1988年,陈钟梁先生首次提出“人文主义”概念,1993年1月,韩 军在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 性”、“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⑬这一声呐喊要比文学界、文化界早 了半年。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语文定性 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⑭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新的、最科学的 界定,它把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的学习提升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同时, 还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 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 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 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⑮这无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回归具有指导意义。 什么是人文精神?如果这个概念不能被赋予某种确切而适当的内涵,它就只能 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永远不可能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去。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 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 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 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 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 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 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 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人们经 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 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 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 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 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 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 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 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 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 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 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 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 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 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那么,当代高中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什么呢?
在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中,程红兵认为:“所 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 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 运的忧患。”⑯李镇西认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論不仅仅是“政治教育”,不 仅仅是“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 “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学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等等,我们现在 所提倡的人文精神首先是针对“个体的人”而言,在对个体人的种种“尊重” 中,首先是对其精神自由的尊重,而且他还明确提出,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 核心要素(不是惟一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杜时忠 认为,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 种以主题的体念、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他认为,人文 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发展科学技术,建立民主政治,重 塑道德理想,尊重个体自由。”⑰还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体現在对教 学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发掘上,人文性要求知识、哲理、情感应纳入人格 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语文课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 传授,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教学活动。语文教育应该为实现人的个性、完 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 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为国家和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与 家庭成员。具体的是指:
(1)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价值和精神,养育丰富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语文 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这是大原则、大方向问题。亚 里斯多德曾把全部课程分为有用学科和文雅学科,后者是增进心灵行动的科目。 文学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
(2)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爱因斯坦曾指岀: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 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们一个和谐的人格。而要造就“和谐的人格”,就要改变那 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建立一种“通才教育”观;使受教育者既掌 握专业知识,又通晓人生事理。”
(3)语文教学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使学生能“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学习。 有人说,没有自由就免谈人文性,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我们的语文课应追求 人格独立、环境宽松、思想自由、自主学习——思考、质疑、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 还是口语交际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 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 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 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感受个性的张扬, 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 其最主要内容。
第二章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 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 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 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⑱在教学过程中,要进 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 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 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是高中语 文教学的三大主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主要就蕴含在这 三大块的教学当中。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阅读 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 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 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 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 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 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 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⑲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 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 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 呢?
(一)偏重于客观知识,忽略了主观感受
很久以来,语文课被上成传授知识的课,因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思想 感情的体会。课堂上,先是查字典、词典认识字词,然后是分析课文——归纳 段意和中心思想。一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可是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教育 意义和感悟是什么,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关心,教师更多地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 间内最大容量地传授教材和教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完成了传授知识 的任务,至于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不是教学的 一部分,而且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十几甚至几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参上现 成的东西,这里没有教师自己的新知识,没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就更不 用说学生的个性见解了。陈旧的教材,固定的说法,使语文课失去了对教育对 象一一学生的尊重。
(二) 偏重于考试内容,忽视了综合能力
把语文课仅仅当成为考试服务的课,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 么;教师只研究考试会怎么考,怎么用现成的套子来对付考试,这样做只是把 孩子们当成考试的机器,而忽视了其个性思想、个性能力的形成和自我性格的 张扬。
前几年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的题型,标准化的答案,形成了高中语文阅 读标准化得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活动。在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以教 材和教参为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的积累更不敢有任何误差,因一字之 差而使自己与高考失之交臂的遗憾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人生。因而,学生 也以能背为本事,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只是等着教师来“喂”, 接受着“嚼过的馍”,结果是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靠背标准答案得高分的“低能” 的学生。
(三) 偏重于思想说教,忽视了真实的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成了思想政治课。每一篇名家的名作,在分析课文时都加上 一顶思想教育的大帽子,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做法使大语文教学成了政治说 教,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受。几乎所有的课文 在分析时都会有“这篇课文,使我们受到了……的教育”这样倾向于政治思想 内容的话,好像不加上一个政治思想的色彩,就不足以体现其教育的功能。
的确,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承担着教化的功能,“文 以载道”强调的就是这一功能。任何一篇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 而且在阅读作品时高中生也会得到启发和教育。可是长期以来的统一的专制的 教育,学生接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教师按着教学参考书强加给他的,学生即使有 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往往因为和教师的不一致而被抹杀了,所以学生不敢有自 己的想法,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不敢轻易 发表自己的看法,担心稍有不慎会受到伤害。
(四)偏重于教法展示,忽视了学生参与
从上课形式看,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 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把知识当做纯粹的客观对象来学 习,教学过程是一个简单的传授标准答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理直气壮 地勘定学生的见解,只能不断地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一步步地把 学生引导到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固定不变的唯一结论或真理上去,课堂教学形成 的固定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自主性,面对文本,只等着教师的分析 和讲解,他们不能独立思考,不能有自己的见解。于是,课堂就成了教师自己 展示口才的地方,成了展示其精心设计的板书的地方。,因此,我们高中语文阅 读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上课用的是现成的模子——固定的模式,教学内容是 现成的答案——教学参考书,因而学习的东西也是多年不变的,没有教师自己 的思想,更没有学生个人的见解。语文课是教师技能展示课,只表现教师的语 言表达的基本功而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需求,甚至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教学追求的效果就是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而不是你想到了什么 ——形成了什么样的思想。
究其忽略的原因就是由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缺少了人文性。髙中语文阅 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 质量。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阅读教学的文本体现了人文精神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文学家留下的杰作。 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文 质兼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见表一),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 感悟人生、完善人格的重要素材。鲁迅先生就曾今把文学比作普罗米修斯从天 庭盗给人间的“圣火”。⑳“文学是人学”,是对象化了的人,是人的投影,是 人的心灵的写照。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描写人,表现人。描写人生的经历,表 现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展示多彩的人生,由此向我们打开通往人的内心 世界的通道。在这里我们可以阅读社会,领略人生,体察生命,感受人性的善 与恶、人的尊严和价值。这就为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 素质提供了极好的蓝本。而选入语文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篇目都能让我们 感受到生命价值与崇高与伟大。
附表(一)
第『 第糊
第一单元 中BOP寺 歌、夕诗歌 中 BOVJ、 说、夕国J、说
中輙当代^说、外 動、说㈡ 文、凝 哝论t、说
文㈠ 膚寺、榊 中酣代却刮、说 语言^:
耘单元 融词 中®^職
文㈡ 中嗣当(刚外 IWJ '阿Q iEf专》
中®O職 文㈢ 冲WWffl 《趣〉
舫单元 刘专、 古<w: 李白、杜
第7'弹元 古储败:、文討说 猛子》
1、引领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关注人的自身,人为什么而活,应当怎样活,当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命 运袭来时应如何面对?这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拷问,是一个沉甸甸的命题。高中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对这一命题做了回答。
《离骚》中的屈原,面对小人谗言、君主昏庸而遭流放的不幸命运,表达岀 追求崇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而不悔的高尚节操。当内心矛盾冲突 达到顶点时,不惜自投汨罗江来以死抗争。梁启超说,这是屈原个性最猛烈、 最纯洁的人格表现,非如此奇特个性不能产生斯文学,也惟用最后一死,此其 文学与人格永不死也。@《琵琶行》中,白居易遭遇贬谪九江郡的坎坷命运, 面对潯阳江边枫叶荻花秋月,一悲知己友人的离别,二悲琵琶女的乐声哀怨, 三悲琵琶女的身世凄惨,四因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命运不幸而悲,直悲得江州 司马青衫湿。这是在面对坎坷不幸感觉麻木被点醒后的真情大流露。
苏轼则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及《赤壁赋》中,以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独特个性,面对命运既有悲愤而又有旷达洒脱的胸襟,这是痛苦蜕变后的飞蝶。
李煜的《虞美人》,则是李煜在从一代君王到阶下囚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坎坷 经历后对生命的反思、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是以绝望来唱出对故国、对故都眷 恋的死之怨。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既是生命的赞歌,也是爱的赞歌。学生通过阅读这 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有可以体味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巨大力量。 能感受到人间崇高而伟大的亲情之爱,才会去爱他人,爱社会,才会奉献自己 的爱心。
2.教会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评判
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让生命放出光彩?新教材中很多体现。
《五人墓碑记》在对“激于义而死”的五烈士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缙 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及“今之高爵显位”者的对比中体现生命价值的高贵与低 贱。
韩少华的《记忆》,则将永远留在人的记忆中的惟是有理想、有宽阔胸怀、 有奉献精神的人,而对人生的价值作了评判。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在有生之年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杰出 贡献,又为了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的马克思的形象展现我们面前,表达永久 的思念,对马克思的人生作了最高的评价。
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是新教材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
3.能使学生对人性的进行思考
魏晋南北朝,可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关注人自身的人性的觉醒时期。 这时建安文学的曹氏父子等人及《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在战争纷繁中意识 到生命的可贵,由此产生要及时行乐及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不同思想。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田园、村居的自然之美来表现他对远离官场的 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岀率真的个性。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更是在政治失意中唱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灯下漫笔》,鲁迅以锋利的笔触,从自己兑换银圆的经历看到自己身上的 奴性,进而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反思。他把中国历史分成两个时代:想做奴隶 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针见血的对中国人人性中的奴性 的揭示,让人不寒而栗。
4.能让学生有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最神圣最美好的感情,新教材对此不再回避,使教材更显示出 人文的光辉。
《诗经》中的《邺风•静女》,一场男女约会,极为有趣动人。姑娘躲躲闪闪, 男青年急得发慌。见面了,姑娘赠他一棵草,男青年把它当成宝。人物形象活 灵活现,表现了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卫风•氓》则以一个弃妇的口吻,叙述了爱情婚姻的整个过程。表现出婚 前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婚后辛勤劳作却被抛弃的哀怨以及失望之余决心与负心 郎决裂的自强不屈。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以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 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控诉。
唐诗宋词则如打开了爱情世界的大门,让人类最美好的爱情得以一一回放, 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等把他们心头的爱情之花绽放在我们面前,让人回味、 嗟叹。
舒婷的《致橡树》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 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 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 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学会爱人,才会懂得尊重人,才会爱生活的这块土地,爱生活在这块土地 的人民,才会找回真诚与善良。
5.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得以生存 繁衍的血脉,是中华民族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在我们高中课文中收入了很多 这方面的文章。
荀子的《劝学》强调了持之以恒、学不可以已和专心致志的人生态度。
《五人墓碑记》里歌颂了颜佩韦等苏州平民仗义抗暴,反对魏阉专制而视死 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并阐明了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 道理。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
6•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很多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为我们什么都差人一等,从而产生民族虚 无思想。实际上是对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内涵缺乏认识了解之故。高中语文课 本中选取了我国由古至今的许多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 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
《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 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大体上说,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体对自身的人格要求、价值目标及生命的意识。具体包括:作为人的 尊严意识、自由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对个体独特价值的认识;不懈的追求 真理的科学理性的精神;培养自理、自强、宽容、真诚、热情等良好品德修养; 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愿望和能力;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等等。
②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的责任、义务及态度。具体包括:对他人的 尊重、宽容、认同和关怀;关心弱势群体;在群体生活中具有自制、合作的能 力和态度;明确个体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践行,等等。
③个体对自然、历史的关怀、思考、认同和超越。具体包括:关爱自然, 珍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努力推动人类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良性发 展;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思辨、批判继承和超越等
(二)阅读教学的过程能体现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 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 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 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语文教育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 阅读教学更要在此过程中浸润人文精神。
1、能让学生在人文渲染中感受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 广阔且丰富,并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内涵,能直接影响学生的 情感、情操、情趣、人格和科学素养。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学生可以真 正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系,沟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怀人的最终价值取 向,分辨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劣,树立修己安人、仁爱宽厚的个人修养和进 取、求实、批判、民主的科学精神。
2、能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培育人文素养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对话”的 课堂以为着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 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 相互信赖氛围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 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 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 的相互造就。
总之,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定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 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语 文,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阔步,为他们的人生打上最亮丽的充满人文精神 的底色。
第二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弊端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愈来愈显示其突出性和重要性。然 而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其应用性,坚持“以文为本”严重脱离学 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导致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 学生畏难情绪的积淀。教师的作文指导课按传统的做法,总是给学生 —个作文题目,然后按优秀作文要求学生选材新,立意深,语言美。学生听完 老师指导,感觉写作距离老师的要求太远,自然越来越觉得难以下笔。批改时, 教师总喜欢条条框框,指出不足之处,以自己的评分标准打一个分数,久而久 之学生就形成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
(二) 课外阅读严重缺失。面对升学压力,学生的课余时间忙于应付各科的 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即使稍有些空闲,他们喜欢看电视和上网,也 没兴趣课外阅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语言和材料的积累,最终导致学 生头脑干涸,断了学生的“活水”源头,根本就无法写。
(三) 缺少对生活的感悟。现在学校讲封闭式管理,狠抓学生的学科成绩, 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家长也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连节假日也忙于上各种补 习班,因此学生根本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生活,作文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
作文主要是记述生命的体验和历程,是喜怒哀乐情感的铺陈,新的《语文课
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培养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重视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 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㉒细品此 中精神,明确告诉教育工作者,写作教学的关键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唤起 对学生的尊重,崇尚民主和创造,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同时,还 应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其得到丰富、和 谐、完美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 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其具体 蕴含的人文价值有:
(-)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写作教学能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 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能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 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 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 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 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二)能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 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 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又必须得完成的 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原,作 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不论是命题指导,还是批改、讲评,教 师的着力点往往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布局谋篇,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不注意通过作文把学生引向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注 意通过作文去分析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生活态度。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狭隘、表达贫乏,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写作教学、训练产生的 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 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 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 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 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萧索,学生 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折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 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
(三)在作文的评语中能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己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 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 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 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 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 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 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 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 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岀强烈的悲观情绪。 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 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 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 厄运中出现! ”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 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 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 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 界著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 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
在作文评语中,教师用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 自强。对教师來说三言两语的作文评语,对学生可是字字重千斤,直接影响到 他们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㉓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 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 文素质。”㉔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写作教学必须从应试的 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 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 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 其往往能折射岀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第三节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在辞海中口语被解释为口头上交际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口语交际是交 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一种 社交活动。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古人说:“一言兴邦。” 又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强于百师。”诸葛亮以机智辩才力 挫江东群儒,最终达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终有三国鼎立之势;张仪凭三寸 不烂之舌,拜六国相印,游说天下……他们凭借自我卓绝的口才、聪慧的才智、 优雅的风度,都实现了自我价值,不能不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他们开启成功之门 的一把金钥匙。由此可见,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 展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口语交际教学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尤以春秋战国时期为盛。但随着百家争 鸣、思想开放时代的结束,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特别是科举以文章取仕以来, 中国的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日益增多,许多国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一批教育家开始重新关 注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到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 世界各国对母语的口语交际能力愈来愈重视,我们国家在新时期也将口语交际 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写进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 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㉕《全日制高 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口语交际方面对高中生也提出了 “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 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及“具有一定的演讲和 辩论能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㉖等要求。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听说和应对能力,它不 仅仅是言语的能力,还是一种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更是一 个人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 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口若悬 河语能力,不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写作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等有 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更是由于它对一个人今后进入社会,提高社会生存能力有 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然而,口语交际教学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尤其在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阶段 的语文教学中,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 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的传统影 响、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不够、教材内容不完善、教学时间受限制、缺乏适当的 评价方式、教师的业务培训缺少。具体表现在: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肩负着学生升学的重任,许多教师 受片面追求卷面分数的影响,导致平时的教学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 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 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
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也存在着诸多误区:一是把口语交际等 同于“说话”,淡化了交际性;二是口语交际重课堂“共话”,忽视学生个体语 言素质的培养,教师牵得过多,介入太深,总想按预设的“标准答案”来甄别 评价学生的发言,缺乏口语交际训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四是口语交际训练重 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师将学生禁锢在课堂,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 这个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 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 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 全面关注。
李镇西曾在中语会第七届年会的大会发言中也说道:“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 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具体的说,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 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 人格。”㉗口语交际最能体现学生是否关照生活,最能表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也 是最能体现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1、 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身边的事例,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 本质,触摸语言文字的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消失之 谜,网络流行语言文化的五花八门,广告对传统成语的变异克隆,英语的学习 在中国如火如荼……这些现象要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强势 经济造成了强势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英语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也随着 英语的普及而逐步渗透,形成了日益明显的英语霸权。许多民族都面临着在世 界舞台上丧失母语的话语权,不得不衣服强势语言文字,从而出现民族文化被 弱化的危机,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与民族是唇齿相依、鱼水共存 的关系。站在这样的高度,就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树立起为中华之崛 起而发奋读书的壮志豪情。如同生物需要多样性一样,保证中国语言文字的丰 富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鲜明的特征、个性,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 献至关重要。㉘
2、 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关注口语交际的个性化,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口语交际应该是让学生有个 性地表达的,有的喜欢铺排笔墨,有的擅长抒情议论,有的富有条理,有的较 为跳跃,有的长于想象,有的热衷于引用,这些个性化表达的趋向,应该得到 授课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口语交际仍在培养“标准件”,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新 理念的,口语交际允许“个性化”合理存在、适度张扬。
首先,口语交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人思维的可能性与语言能力不 可分割,口语交际因为其有即时性和现场性,则要求学生思维要更敏捷和灵活, 在说话表达时,要求具备快速组织内部语言能力,以便使表达和思维尽可能同 步一致,说得有条理,.说得有针对性,还要注意表达的准确得体,便于对方•接 受。这样不同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征就呈现多样化,有的侧重条理性,有的侧重 敏捷性,有的侧重准确性,有的感性,有的理性。因此可以说口语交际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思维的个性化不断得到加强的 过程。
其次,口语交际中还能促进学生个体情感态度、人格品质的个性化。
马丁•布伯曾说过,“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 活深处’的具体体验。”㉙这种体验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它和个体的情感态度和
人格品质的个性化是分不开的。比如《红楼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史 湘云、薛宝钗;林黛玉分别劝贾宝玉要改改他的性格时,他表现出来的是截然 不同的言语反应,这固然有三人说话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原因,主要还和他对三 人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本人的叛逆性格有很大关系。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情感 体验也是如此,总会带上很浓的个性化色彩。同样的话,不同的人,不同的话, 同样的人,交际的情况都会有很大不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 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也是它们不断丰富和健全的过程。在倾听中,学 生可以感受和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和态度,这些情感和态度,或在学生心中引起 美感,或在学生心中引起恶感,但它引发的审美鉴别和体验,可以不断丰富学 生的心灵世界,充盈学生的精神领地。在表达时,学生不仅说岀客观物质世界 的真,更是说出世界的善和美,说出自己的生存体悟,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 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情感不断释放和升华的过程。在应 对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监控和对方反馈,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 情感态度,及时地调整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使它朝着健康 和谐的方向发展。
.总的看来,在口语交际中,学生通过交流彼此的价值观、需要、情感、态 度等,可以达到情感交融、心灵共振、精神相遇。而且,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 利用或创造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体验,从而健全个体 的人格品质。
3、 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读写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的静态的,接触到的材料是较单一的, 听说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环境,接触的是庞杂的语言信息。这种差 别,表明听说活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更好方式。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学 生得不断适应,也就不断地发展着应变能力;语言信息稍纵即逝,学生得及时 捕捉住,敏捷地进行思考,迅速地作出反应。可以说,听说教学在培养学生听 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要素,是口语交际成功的第一 秘诀。然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腼腆羞涩。性格孤僻, 不喜欢开口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流畅,口舌木讷;有的学生心巧 口拙,肚里有话却不善言谈,能写但不敢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的 缺乏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拦路虎”。我们可以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与 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对着一个说话的学生装给予积极肯定,对那 些“欲说还羞”的学生给予热情鼓励,淡化训练的紧张,营造生活的氛围。或 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表演,或干脆把学生引入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带 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往情境,在高涨的情绪状态下去进行体验。学生克 服了心理障碍,容易完成训练任务,获得成功的满足,自信心也就得到了强化。 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来源于自己一点一滴的成功。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成 功尝试,也就增强了 “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学以致用、科学引导,把“口语 交际”的训练融进生活,学生通过生活的实际,既提高了能力,又从与身边的 人的观照、反映中尝到甜头,找到自信。我们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建立 每个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专项评价记载,把动态评价和定时定向评价结合 起来,坚持每月一次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公布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
“口语交际”训练时,有实实在在的成功感,从而激发自信心,使其主动参与, 积极提高。
总之,我的认为,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找到自信,主动参与这项教学 活动中來,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中关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 交际的基本的能力,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 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是有希望实现的。
5、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口语交际是人际交 往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社会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能“积 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根 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㉚这些目标与要求顺应了现 代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是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应当表现的态度和具备的能力。
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能习得人际交往规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口语交际是 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讲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语用基本 准则,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交际失误,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在口 语交际中,场合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都会带来口语交际策略的 变化。在家庭,面对的是亲友,交流的主要是生活;在学校,面对的是老师和 同学,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在商场,面对的是店员,交流的主要是买卖…… 这就要求学生有强烈的情境意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千万不能以自我为 中心,不顾其他一切;这还要求学生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是什么的角色就用什 么样的语气说话,不能只把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来看;另外,还要求学生有变通 意识,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能细心观看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根据情况及 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转换交际策略。当然,口语交际的这些要 求都不仅仅是一些陈述性知识,它们是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习得运用的,它们 更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自我认知效能,而这些要 求的习得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语文教学高度学生读写能力培养,普 遍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高,甚至一些优秀的学 生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交际,看似温良恭谦,实则是人格不健全的 表现。事实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促进人的情感不断丰富; 面对众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激烈的辩论,可以激励个人的意志,陶冶人的 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多方交谈,沟通认识,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培养乐于与 人共事的品德;促膝谈心,呵护关照,还能使个人的意识倾向得到互相渗透和 感染,增强信心和勇气。因此,搞好口语交际教学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
(-)阅读教材的使用
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热情真纯,或优美典雅,或 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蕴 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启发学生解读文本,在感悟、体验中发现和形成自 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 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文化多样的二十一世纪里仍旧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
郁达夫说,好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为他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融 入了作家的血与肉。散文《我与地坛》就是这样一篇类似作者心灵档案的厚重 的文章。作者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时候,残废了双腿,一个原本活蹦 乱跳的年轻人,在他美好的青春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下子失去了行走能力,这 是怎样沉重的打击?极度苦闷消沉的他,在荒芜的地坛中,从平凡而卑微的草 木昆虫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 精彩和美丽,获得了死亡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独特的生命感悟。课文第二 部分写的是母爱主题,却同样是对母亲生命的诠释。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 意志,母亲的对儿子深沉博大而不张扬的爱,就是从“门口的呆望”、“家中的 喃喃自语”、“荒园中的寻觅”这些细节的描写中,表露出来。
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解读生命,是作者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是 什么?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否坦然面对或者以乐观的形式不屈前 行?思考又让我们明了:人的一生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飞翔是一种生活状 态,爬行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身处逆境,不能消极 颓废,而应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为世界增添活力和亮色。这些人文 的精神素养需要读者用心去仔细感受、去体会、去生发。教学中,老师要引导 学生在感性解读基础上,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进 而引发学生对生命对死亡的哲理性思索。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类似的精神素养在文本中比比 借是:比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中对未來的美好憧憬,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热爱, 普希金《致大海》中对自由的渴盼;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以爱对 抗暴力,获得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人生理想。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 文老师,只有努力发掘文本中人文内涵,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对话,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
(二)充分利用《语文读本》
语文课内阅读,受课时的限制,阅读量不可能太大,只凭一套教材培养语 文能力,显然是不能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强积累。
和课内阅读教材同步供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语文读本》共六册四百多篇阅读材料。其内容安排有如下特点:
1、 内容的相关性。结合阅读教材的诗歌单元;《语文读本》上收入了中外 著名诗人的二十五首诗歌,分别是中国现代旧体诗(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 淑一》、鲁迅的《自嘲》、田汉的《入狱》等),中国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地 球,我的母亲》、闻一多的《太阳吟》,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 国当代诗歌(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穆旦《停 电之后》等),外国现代诗歌。按照“天地情怀” •“叩问人生” “异域诗抄” 三个内容来分块,包含了个性人生的追求、改变世界的渴望、中西文化的差异 等等。
2、 知识的延伸性。阅读教材的演讲词共有四篇文章,《语文读本》也收入 了十三篇中外演讲家的演讲词,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演讲家的风采”, 选的是孙中山的《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 校长的演说》,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西蒙•玻利瓦尔的《自由、幸福和荣誉》 等七篇演讲稿,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同时体会 不同场合下的演讲词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第二部分是“永远的马丁 •路德•金”, 是针对阅读教材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安排的,内容都和黑人解放有关系, 其作品的思想性、革命性都有很大的一致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 马丁•路德•金在黑人解放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这位民族解放运动领 袖的超人思想。
3、 文本的趣味性。文言文阅读尤其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的阅读一直是高 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由于时间和空间造成的语言距离,使我们鉴赏文章有 了一定的难度,而读本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名著导读”的 三篇文章《论语》《呐喊》《普希金抒情诗选》分别从“背景介绍” “内容提要” “精彩片段”“阅读指导”四个方面介绍了阅读鉴赏这几部分作品的方法,使学 生的阅读轻松起来,文言文学习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读本》以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广泛阅 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增加了文化含量、知识内容,提升了思想品位,而 且为学生形成健康个性的思想提供了民主的空间,有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 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
二、创建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
(一)自由、探究、合作的课内学习方式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 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 的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好 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 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发展人的个性,体 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设计上,我 们必须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让学生自己 接触原著,让学生对原著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还应该十分强调设计语文实 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数量足、质量高、成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
1、要鼓励学生发现、思考。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学生都为玛蒂尔德 的虚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愤愤不平。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若你 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这条项链之后会怎样?要求他们写成短评并做到有理 有据。学生兴趣浓厚地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进行探究,形成三种观点:其一、 也像玛蒂尔德一样,买一串真的项链还朋友,但不会像她一样用勤劳的方式还 债,很可能会被生活压垮;其二、买一串假项链蒙混过关,等朋友发现再说; 其三、什么也别做,和丈夫离开这个城市。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比较三种观 点,品评优劣,学生在评价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知道,解读《项链》不能再用过 去的阅读角度了,从的身上还应该看到诚实、勤劳、守信的美好品德及不向生 活屈服的顽强生命力。
2、 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上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大多教参把它归 结为揭露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对劳动人 民的残害。很多学生对此颇有疑问,祥林嫂的死怎么与政权有关呢?借着学生 的疑问,让学生进行讨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有的学生说是婆婆,有的说是 鲁四老爷,有的说是社会,还有的说是她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的质 疑也就得以解答。学生准确地把《祝福》的主题归纳为,显示那个“病态社会” 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 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3、 要鼓励学生体验、感悟。上《中外戏剧欣赏》之《等待戈多》时,让学 生表演第一幕中“脱靴抖帽”这一节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对话。演完后, 问两位演员有什么感觉,演员说两个人对不上话,两个人好象在各说各的。追 问:“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他们马上想到是为了表现西方社会人与人的隔阂。 同学又讨论补充:人都是自私的,只关心自己的痛苦,’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 人与人无法沟通。学生很难理解两个流浪汉语无伦次的对话,无聊的言行。再 问他们你在等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学生回答说会做不下事情,走来走去,如 果是几个人一起等,大家会瞎扯,扯到无话可说时,会没话找话。趁机引导: 两个流浪汉也正是处在这样的状态,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说了些无聊的话做了 些无聊的事情。我又问如果你等待的那个人没有来,你最气的是什么?学生说 最气的是期盼落空,白白浪费了时间,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什么事也没有做。教 师趁机归结主题:在等待中,我们体验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流逝,而我们 却在原地不动没有改变,这才是人生的悲剧。学生豁然开朗,进而把主题挖掘 得更深:作者还要启迪人们——与其在那苦苦等待希望与机会,陷入迷茫,不 如主动出击,去追求希望、创造机会。思考得多到位呀。当学生遇到解读的困 难时,教师适时地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感悟理解作品,不是比老师 生硬地灌输更容易水到渠成么?
4、 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上《中国小说欣赏》之“历史与演义”单元时 我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课外去研究《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探究《水浒传》 林冲的性格变化,让他们把对小说人物的认识、理解、评价形成文字,并做成 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做 好成果介绍,他们在课前做了许多工作,但实际操作时还是有些地方不尽如人 意。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切体验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也更懂得去体谅别人。
每次语言实践教师都应及时地把学生的观点指出,再进行交流,极大地激 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实践,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写作 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生读书的细致、思考的繞密每每让我惊喜不已,他们 思想的光辉更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什么叫教学相长,更坚定了我推行课改新理念 的信心。这些互动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教师对他们的思想状态有更 多的了解,使我们之间有了更深的心灵交流,师生关系空前融洽。在课改实践 中,教师怀着自信,以放松、放心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就有可能一改教师一味 讲读的弊端,给他们留下更大的自主解读、合作探究的空间,就有可能在最大 程度上把文学经典的精神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
(二) 借助于阅读课扩展阅读
阅读课是利用语文课而在方法和形式是又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一种阅读活 动。具体做法是,学校提供专门的阅览室,阅览室内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科 普读物、人物传记等作品,还有几百种期刊,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抽出一节 课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览室集中阅读,阅读书目自己选择,阅读内容自己确定。 学生在阅读课上是自由的,有时教师也明确提岀阅读要求,比如学习李白的诗 歌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先找一些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对人物的经历有一个 系统的认识,有利于顺利理解其作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要求全员参加,自主阅读,有阅读笔记。
由于学习的自主性强,学生在阅读课上收获的知识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个 性的爱好和兴趣。
阅读课的成果表现在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上。每学期分两次检査阅读笔记, 了解阅读积累情况,选出优秀的进行展览。阅读课是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 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无论从知识积累上还是从思想教育 上都有很大收获。
(三) 课外阅读
阅读有两种形态。一是功利性阅读,是指为了明确的功利目标而产生的阅 读行为,如为完成作业或提高应试能力。这种阅读常常不是凭个人兴趣爱好, 它不属于原真状态。一是非功利性阅读,是指完全凭个人兴趣爱好,由个人内 在动力产生的阅读行为,它带有天然自由性,我们称之为原真性阅读,这是阅 读的最高境界。课外阅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应试制约较少,完全可 以还学生一个原真状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读物中人文精神的辐射。其具体操 作模式是:只作引导,不作硬性规定;只创造阅读环境,不干预阅读行为;只 施加影响,不布置作业考试。
1、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调查摸底,了解情况。
高一上学期初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 况。现在的高中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也很小,这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更由 于阅读环境的作用。很多家长为了让学生成绩好,把名著阅读设为绝对禁区。 可悲的是,不少老师也这么认为。人格健全的高中生必须读的文学名著,在部 分教师眼里,竟然与黄色读物,低俗无聊的漫画卡通同样被视作妨害学习的坏 书,这何等荒唐!这个现状警告我们"学生的阅读环境亟待改善,亟待优化。 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自觉地把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作为 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 '
(2)开列书目,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提供的课外阅读参考名著目录,给学生提供一份课外阅 读书目。具体内容如下: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二十篇左右,如《左 传》、《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古典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红楼梦》等。古典短篇小说,从唐代传奇、“三言”和《聊斋志异》 中各精选3——5篇。现当代文学: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孙犁、 钱钟书、王蒙等人的小说;艾青、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曹禺、老舍的剧 本;朱自清、郁达夫、梁实秋、余秋雨等人的散文。外国文学:塞万提斯、狄 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欧•亨利、海明威等人 的小说;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普希金等人的诗。
(3)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 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入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 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 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 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 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 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 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 《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4)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学生有了阅读热情,还只实现了第一步。要让学生的热情持久,就必须设 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提高阅读 理解和欣赏能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除了小说、散文、诗歌的阅读欣赏课, 读后感专题征文,专题讲座,专题座谈,还有以文学欣赏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将影视与原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 的艺术作品各自的特殊韵味。这种与阅读相结合的影视欣赏,不但没有冲淡学 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反而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很多学生在一些由名著改编的 影视剧热播之后,马上找原作来读。通过对比来感受、评价影视作品在情节、 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成败优劣。这样,学生看影枕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 响消除了,还促进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阅读素质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主 导因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 量的的基本保证。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 业务素质、高尚的个性品格,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驾驭教材、准确解读文本的 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能力,还要有民主教育的思想。因为,新课程改革的 思想指引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民主的阅读空间,并不是忽 略语文教师的重要性。相反,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不再 是传声筒机械地传递教材和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 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 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以人为核心,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一)驾驭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一定教学的第一凭借,在内容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材面前,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求达到阅读教学最优化的境界,这完全取决于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传 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教材整体感知的能力和与文本对话的 能力。
对任何阅读对象来说,教师最先要明确的就是阅读目标。传统的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的目标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而忽 视了阅读主体心理活动的目标。“即将出现的新的文学课程,其基础在于不断递 增着的文学结构的复杂性,及在于从描述到分析、到理解、再到评价这样不断 递增着的心理操作的复杂性。”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阅读教学的整体目 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驾驭教材。教师解读文本,与文本对 话,主要目的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产生教学思路,生产多元感悟,进而设计 出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案。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首先要实现自我与作者的沟通,对文本的内容有自 己的看法,敢于向现成的参考书质疑,做到不偏激也不盲从,当然更不是故弄 玄虚,哗众取宠。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与学生平等交流
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和谋程同步发展,从教学的 层面上来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个要求标志着师生关系有了新的 内涵,新的变化。好的教师不仅能针对学生的接受心理与能力,让学生接受教 师的或社会的既定见解或思想,还要把学生放到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与教师 —起参与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生成自己的思想。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创造性关系,它借助于教材这一中介完成人格的交 流与对话,完成精神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必须让教师彻底 放弃自己是知识代言人的优越地位,在表达各自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与学 生共同解读书本知识,实现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对话的关系,彼此倾听 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达到两个经验世界、精神生活的接触与交融,从而加 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 师和学生都会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实现师生的 平等交流呢?
1、教师要先为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不是传授者而是参与者,不是管理者而是引导者,是“平 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必须把平等意识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当中,把自己看 做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板着脸站在讲台上主 宰课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和大家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教师也不再等着自己积累的知识和大量的问题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 识与能力。
2、 善于传递感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阅读教材的文本具有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特点,教师在自我阅读文本的 时候,一定有一些内容会使自己感动,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感动表达出来,传递 给学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教师由于生 活经验的积累,阅读的感受比学生要深刻得多,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学生,鼓 励学生去阅读更深广的社会,体会更丰富的生活。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更加 喜欢语文教师,进而喜欢阅读。
3、 公正评价学生的表达。
阅读是为了表达,阅读也需要表达。形成表达的过程就是思想变化的过程, 学生只有准确地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了阅读的目 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鼓励在于公正地评价。教师不 是迎合学生的成就感无原则地表扬,也不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想法引导到和自 己一样的水平,而是把学生当作平等交流的伙伴,公允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评 价,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勇于表达的精神,公正的评价有助于 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最重要,没有倾 听,就没有评价的权利和依据,所以,首先要给学生话语权并引导他们说出自 己的感受,这样,教师才有评价的机会。教师的公正评价,会激励学生的表达 欲望,让学生积极表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 种引导的方式。
(三)民主教育的思想
这里说的民主教育,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当教师为自己准确定位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定位,就是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 的位置上。对学生的定位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用民主教育的思想创建和谐民主 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在教学中“面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他 们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精神需求”。⑫说到底,尊重个性就是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 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并尊重这不 同的声音,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差异而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在我们的眼里就不再有学困生,也不会有差生,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在 不同的方面的独特表现。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示自己自由的心灵。就是让学 生不迷信于现成的说法而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面对知识,面对教材,自由地 交流自己的理解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让学生真实地表 达自己的感受,做到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教师用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产生肤浅的幼稚的甚至是 错误的看法而不吹毛求疵。
只有做到了这样的民主,才能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人文性。
第二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写作是最能反映语文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知识储备薄厚,语言组织能力 优劣,思维是否活跃,认识水平高低,观点正确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 过一篇文章表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更要实现思想启迪,价值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写作是个性的表达,表达的 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或因生活之需不可不说,或因情感之生不抒不快,完全 出自表达的需要。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全身的潜力,发展自 主性和创造力,为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而且教师也从根本上改变应 试教育中陈旧的教学观念。
一、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 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 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 上来。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 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⑬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 要。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 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
二、 必须提倡真实的写作。真实的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与生活 的需要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 实感。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写作中,只要是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的 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处个性色彩。学生将为“我” 而写作,为生活中的悲喜而写作,写作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抒写心灵的园 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倡导学生写作主体的回归是 一个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合乎科学规律的写作新理念。写作本应该是一种充满鲜 活个性,充满鲜明人文性的心灵活动,却变成了一种拼袭拼凑,胡编乱造,无 病呻吟的枯燥游戏,学生学会了用公共的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精神方式, 用程式化的写作技巧代替了灵活的艺术表述。写作远离了学生的人格精神,变 成了丧失灵魂的一份“空”文,导致了学生写作中“人”和“文”的分离。时 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分离的双重人格的人。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写作教学中表现为尤为灿烂,“我”是写作的灵魂,人 文合一是写作的规律。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为转变这种局面,提岀“要求学生 说真话、实话和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开始关注“人”和“文”的融合,新课程标准这 种求真求实的导向,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十分有利。它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 套模式,抒发虚情假意,在生活中丰富经验是涵养感情和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作时忽视人的因素缺乏情感'的体验,必然导致为文造情, 造成人和文的分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过去的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无 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想象及创新的意识的范围极小,限 制了学生有灵性的个性的表达。学生们封闭了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代之以“僵 化和功利化的思想,社会化和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和世俗化的语言”,学生成 了个性模糊的“套中人”。在学生的写作中,“人”是社会共性的“人”,而不是 有血有肉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学生写作摒弃了创造, 远离了个体生命体验,使其对写作产生厌烦和惧怕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写作 本是个体化的活动,写作的乐趣来源与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然而个性又是 创新的基础,“健康个性的内涵是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发展学 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方面有明确的导向。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 容”,“珍视个体独特的感受”,“写作要感情真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写作个性化的基本 特征有三个,其一为学生自由表达,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 方式,即自主化。强调自我表现,并不是脱离生活,也不是怎么想就怎么说, 而是表现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化。其二强调写作贴近生活,贴近自我, 说真话,诉真情,真实而有生活气息。即生活化。其三强调不迷信、敢质疑、 敢思考,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有创意的表达,即创新化。写作教 学要围绕这些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 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要注 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显然个性化写作必然是见解各异, 观点不同,风格多彩的,教师对此要有包容的态度。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 念,抛弃僵化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四、在作文评语中充满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 真诚的关怀。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卞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 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 明确,重点是否突岀,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 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 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塔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 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 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在作文的评语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1•鼓励发展学生的潜力。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对学生 习作中的点滴进步,特别后进生的进步更要加以肯定。因此作文批语应多带启 发性,这样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2•批语要具有发展性。对学生来说其它作业是非对错一目了然,错了虽然 伤心但能理解和接受,没有不服,唯独作文的评价不可理喻。比如有一位学生, 第一次作文他只是信手涂鸦、一挥而就,得到严厉的批语是''事出有因”的话, 那么下一次他花了好多时间挖空心思、费精力去写,并且焦虑而喜忧参半地渴 望着老师的好评时,万万料不到等来的却是“废话连篇、牛头不对马嘴”之类 的评语……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只有灰心丧气了。因此,批改作文的过程中的 真诚沟通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应当相信学生“还有比这只更糟糕的凳子”。
(二)在作文的评语中要是平等意义上的亲切对话。作文批语不乏表扬鼓励, 也离不开艺术的批评。建立在平等意义上的批评必定饱含教师的信任与期待, 使学生倍感教师的真切关注,成为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作文的评语也要让学生也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教师的理念不能完全代 替学生的认知。作文的批语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成人的观念,很容易拒孩子的认 知和情感体验于习作之外,从而严重压抑学生童真的表达欲望,可能会使儿童 写作的幼苗才刚破土就被人为地践踏,如何能茁壮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也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差生说话写作的主观能 动性,让学生活动起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畅所欲言。找准切入点,让学 生找到生活与写作的桥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即使再差的学生, 他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亮点”, 从而有效点燃写作兴趣之火。特别是学生所表达的有关活动的感受,言语自然 有味,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写作是一种综合训练,它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 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渗透, 使现代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的观念和写作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又吸取了当 今世界人文精神的精华。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既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 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自觉的主体意识,又能增强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突现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让学生能在写作中认识社会, 体验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人格。
第三节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彰显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显示 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2003年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 书(必修)语文》明确规定了高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 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 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 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演讲,辩论。⑮在与之配套的《语文课程标 准》中也确定了口语表达的具体目标。新教材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思想, 力求改变长期以來高中语文教材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 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 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 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尤其应重视其人 文精神的教育。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能说会写,口笔兼长,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这己成为现代人才的两 个基本能力。不善言谈,拙于表达,''敏于思而讷手言”的人,不能算作合格人 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语言心理研究证明, 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青年时期,语言逐渐定型。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抓紧时机进行语言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 认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从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高度了解口才 素质培养的迫切性。说话是个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口语表达中双方的心理 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心理沟通的方 法,•是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 明确训练目的
高中生接触口语交际课之初,认为既然考试不考,学不学此课无关紧要, 于是产生逃避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思 想认识,以消除逃避心理。其次,要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新 生入学之初,可以组织新生观看高年级学生的相声、小品晚会,观摩高年级优 秀学生的试教竞赛课,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 克服心理障碍
一些学生在陌生人或众人面前讲话,往往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语无伦次。 这是胆怯心理在作怪。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现象,不 必担心。高中生如何克服害羞、恐惧心理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训练。
第一,自我调控。走上讲台时,要求学生目不斜视,不东张西望;把注意 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担心别人的议论,自己尽全力讲好;注 意整个情节或结构的完整,不必为个别词语的“卡壳”停下来,要聚精会神地 把内容说完。
第二,换位思考。训练时既要注意语调,也要注意语态。平时说话前,可 能会有学生担心自己说的时候语速太快,表情不自然……想这想那,很可能就 说不好。教师可让学生换位思考,用这样的话语对给自己鼓劲,“我也是班中的 同学,平时我也一样和人家闲谈,XXX能说好,我也一定能说好”。这样就能提 高自信心。
第三,转移视线。心理学告诉我们,抑郁质学生容易形成消极的品质:情 绪抑郁,胆怯多疑,孤僻自卑。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提示他们,说话时目光 暂时不要盯住同学,视线从他们的表情、目光方面转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 到有同学在笑,他就会怀疑别人在嗤笑他,就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
(三) 变换评价角度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用语不规范,话题不新颖,观点不深刻,怕同学笑话, 因此缄默不语。针对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 的优点,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 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⑯教师要正确运用表扬, 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严,并内化为行动的力量,这样能不断克服自卑感。
(四) 激发学习兴趣 * •
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由此可见,教学的关键 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关键在于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 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情景对话、记者采访、参观旅游、课 堂表演等,使其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的统一。比方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小问题: 例如,⑴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主持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 激烈。假设你打算应聘,请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被聘用;(2) 若被聘用,你如何设计采访;(3)元旦晚会,你作为主持人怎样写开场白,串词, 结束语;(4)你十六岁生日那一天,家里请了两桌亲朋好友,一桌是长辈,一桌 是自己的同辈,你去敬酒,怎么样说才比较得体。学生对这些问题经过思考、 讨论后,老师应适当点拨,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 生多尝“说”的甜头。
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打破“师 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绝不可以权威的姿态岀现 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理解他们的 不足,不用或少用批评,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 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而且还能有 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交际素养,真诚为上,体现口语交际的人文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岀:“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 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 谈吐文雅等。”0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教学要特别关注言语外的各种因素,这 些因素中首要的是要培养高中生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意识,或曰身份协调意识, 这既是指学生要有向社会人转换的自我定位意识,同时也要有尊重他人、学会 与他人共处的意识,当然还包括由此而来的合适的人际沟通方式,恰当的社交 技巧等。”⑱同时,在对话伦理内涵中,尊重和宽容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要获得 平等,应尊重合理的对话规则,包容他人的思考与见解。因此,培养良好的对 话素养和品质尤为重要。心理学认为,社会个体极其看重来自其他成员的认同、 接纳、交流和尊重,而这一切都无法脱离与口语交际的关系。口语交际是学生 能力的综合反映,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具体的语音的纠正规范 和表达技巧、表达方法的思考,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良好的 口语交际品质反映岀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打开交际之门的第一步。
(一) 培养真诚品质
真诚,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一个怀着真诚心灵的人跟 别人去交往,必定也会换回他人对其的真诚,这就是所谓的“以心换心”。高中 学生不久将踏上社会的征途,所以,培养真诚的品质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 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举行类似“我看真诚”等主题的演讲赛或者辩论赛,让 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明白真诚的要义。
(二) 遵守交际原则
根据语用学理论,人与人在口语交际中要遵守一定的语用规则。语用规则 主要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遵守诚信原则。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于人际中间,尤其 是口语交际中间。诚实准则要求交际主体在描述事物或现象时要尽可能的复合 事实,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囿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范围而无法了解事实的 真相。但是,诚实原则不是简单的要求主体如实反映自己的认知成果,同时还 要求他能够尽可能地去接近事实,进而反映事实。除了要求如实的反映事实外, 诚实原则还要求主体能够如实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授《季氏将伐颛 臾》一文时,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说,君子痛恨那 种不说自己想那么做,而寻找必须那么做的借口的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季氏的做法,你认为他是个君子吗,让学生明白何为诚信原则。 其他如虚情假意、曲意逢迎等也是违背诚实原则的。信用准则规范交际主体的 承诺类言外行为,要求交际主体由诚意履行自己的承诺。信用准则指向未来, 在交际主体实施承诺行为时,交际对象并不能确定主体是否有诚意,但是交际 主体必须是有诚意的。
2、遵守合作原则。格赖斯指出:要想言语交际成功进行,参与交际的人必 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方向。这一目标或方向,有时是事先明确了的,如座谈 会或谈判的情形;有时是在交谈过程中逐渐明确的,如闲聊的情形。有了共同 的目标或方向,参与交际的人在说话时就会形成一种默契,遵守一种原则。这 种参与交际的人所共同遵守的原则,格赖斯称之为“合作原则”同时,根据语 用学理论,人与人在口语交际中药遵守一定的语用规则。语用规则主要有合作 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分别指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第一,数量准则。数量准则针对交谈中话语内容的详尽程度,准确的说, 是针对话语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要求该说话人说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因此 它又包含两项要求:一是使自己说话的详尽程度达到交际目标的要求,也就是 说信息量不能太少;二是使自己说话的详尽程度不超过交际目标的要求,也就 是说信息量不能太多。
第二,质量准则。质量准则针对交谈中华语内容的真实程度。要求说话人 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质量准则也包含两项要求:一是不说自己明知 不真实的话;二是不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 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吧,我想。”“那 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谁來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 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 不清。”,穷途末路的祥林嫂想把希望寄托在死后。自认为见多识广的“我”,既 不想显得无知,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一会儿想当然的信口开河,一会儿又把 自己的话全盘否定。显然是对自己的话缺乏信心和足够的证据,这就违背了质 量原则。
第三,关联准则。关联准则针对交谈中话语额内容是否切题。它只有一个 要求,就是要求说话人紧扣交际目标,不说与当前交谈无关的话题无关的话, 不答非所问。比如爸爸问儿子这次考试在班级是第几名?儿子却说明天春游的 事情。显然春游的事就是答非所问了。
第四,方式准则。方式准则针对交谈中华语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合作原则 的前三条准则规定了交际主体在交谈中应当“说什么”,那么方式准则规定了他 应当“怎么说”。他要求交际主体说话要简明扼要,不含含糊糊,不罗里啰嗦。 方式准则包含四项要求:一是避免晦涩的词语;二是避免歧义;三是说话要简 要;四是说话要有条理。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 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己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对 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显然过于晦涩,而且他的话也不够简洁。按照格 赖斯的观点,孔乙己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3、遵守礼貌原则
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 “礼貌原则”的概念。 利奇认为:“礼貌原则不能被视为添加到合作原则上去的另—个原则,而是为了 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这样,礼貌原则就成为合作 原则并存互补的交际原则,难以规范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利奇的合作原则可 以归纳为三项准则即少损人利己准则、少贬人扬己准则、多赞同他人准则。
第一,少损人利己准则。少损人利己准则要求交际主体在发出指令或作出 承诺时,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过多的损害别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利益 和损害都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尊严和面子上的。少损人利己,就是说尽量 不要为显示自己的优越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第二,少贬人扬己准则。少贬人扬己准则,要求说话人在说明情况和表明 态度的时候,不要贬低对方,也不要炫耀自己、譬如好职责对方的过失,喜欢 谈自己的优点,都是不礼貌的行为。相反,在面对表扬的时候,适当的贬损自 己;批评对方的时候尽可能婉转,这样才不至于令人不快,从而保证谈话的顺 利进行。
第三,赞同他人准则。多赞同他人准则,要求说话人在交谈中尽可能表现 自己与对方的接近之处,在观点上尽量显示共同点,在感情上尽量表示同情和 理解。多赞同他人一方面是真诚的微笑,可以使谈话气氛更融洽,增进彼此的 好感,保证谈话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及时对对方的某些观点不同意,也不妨 先肯定其中的合理之处,并对对方保持这一观点表示同情和理解,在此基础上 再表明不同观点,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样既不会让谈话气氛过于紧张,也容易 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譬如在拒绝对方的要求时人们常说:“是的,你的要求 并不过分,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也会提出这种要求的,只不过……”这 就体现了多赞同他人的准则。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多 角度地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活动力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培养 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 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 习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追溯人文教育的历史,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千年。因此,对于“人 文”的内涵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人文教育的历史脉搏,使我们的理论探 讨具有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而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人 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现 实紧迫性。面对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得过且过,而是要认清实质。 对此,我们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针对性;不能细枝末节,而是要整体综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范畴 是什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又何在?面对当前高中语文的教 学现状,如何凸显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本文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人文教育始终还是要立足于进行实践。我们必须寻找一条将理论和时间完 美结合的途径才能让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凸显。本文力图在对人文 教育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育理念、课程安排、教学 手段等角度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教育所要釆取的策略,目的在 于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便于日后在语文教学中具 体操作。 '
当然,我们强调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并不是对工具性的全盘 否认,也不是对科学教育的完全排斥,更不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因袭。在高中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要赋予人文性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进而从根本上 体现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高中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 让祖国的下一代在人文精神教育的关照下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①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 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第5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136页,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1998年版。
④⑥⑭⑮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第1页,第3页,第4页,第6页,第7页,第10页,北京师范大学 岀版社2001年版。
⑤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本教师读本》,第1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⑦张步洲、王岳川:《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第87页,中国 青年岀版社1996年版。
⑧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第21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⑨赵善饴:《说苑疏证》,第4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4年版。
⑩斯塔夫尔比姆:《评估模型》,第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⑪《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⑫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⑬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⑯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语文教学通讯》2000 年第20期。
⑰杜时忠:《人文教育论》,第12页、第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年版。
⑱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⑲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 社年1980年版。
⑳鲁迅:《鲁迅论教育》,第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986年版。
㉑陈引驰:《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第78页,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1997年版。
㉔申承燕:《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1 期。
㉗李镇西:在中语会第七届年会的大会发言,1999年11月下旬在天津。
㉘王湃:《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9年3月版。
㉙马丁 •布伯:《我和你》,第74页,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版。
㉛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第285页,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㉒李镇西:《民主与教育》,第105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⑬圣陶:《作文论》,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7页,教頁科学岀版社1984年版。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 京教育科学岀版社1996年版
2、 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1998年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 岀版社2001年版
5、 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本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6、 张步洲、王岳川:《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6年版
7、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 赵善饴:《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4年版
9、 斯塔夫尔比姆:《评估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1、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陕西人民教育岀版社1993年版
1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1年版
14、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 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 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 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19、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年版
20、 鲁迅:《鲁迅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986年版
21、 陈引驰:《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 马丁 •布伯:《我和你》,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版
23、 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年版
24、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2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 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论文类:
29、 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 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 期
31、 王长明:《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湖北教育》1999第11期
32、 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语文教学通讯》2000
年第20期 '
33、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 版社年1980年版
34、 申承燕:《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1 期
35、 王湃:《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9年3月版
36、 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版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6439.html

上一篇:学衡派人文教育观念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