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导 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文献综述 3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8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设计意蕴 2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2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理念 24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 2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形态 29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9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 3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34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9
(一)访谈设计与实施 39
(二)访谈结果 40
(三)原因分析 43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探索 47
(一)教材分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47
(二)学情分析重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48
(三)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49
(四)教学方法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 51
(五)教学过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54
(六)教学评价体现文化取向 57
(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案例 58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63
(一)研究结论 63
(二)研究反思 63
参考文献 65
附 录 71
致 谢 7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
设计的研究
作者:刘艺
指导教师:王天平
摘要
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和发展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应破除传 统教学观念,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理念,培养学生民族定力和民族 精神。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是对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与 延伸,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现状 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融 入何以必要”、“融入内容何以选择”、“融入之现状”、“融入之实现”路径 进行。
本篇论文导论部分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语言和文化关系”、“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找出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融入”三个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 以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对于分析“融入何 以必要”的问题,研究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发展和教 师专业成长等角度探索其必要性。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 资源、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撑论证了融入的可能 性。与此同时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围绕“融入何以内容”,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归纳梳理“PEP人教版”教 材和“译林版”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进行阐述。通过与一线英语教师进行访谈 了解“融入之现状”,从文化意识、文化选取、文化交流、文化表达和文化融入 途径五个角度进行论证。从而了解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的理 解浮于表层,注重文化知识性内容,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时, “全局”观念比较淡泊,存在“本位”、“本页”思想。文章通过单元整体教学 设计的实验研究,论述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模式、基本原则、实施策略以提高教 学效率。①此外,周诗杰基于核心素养,认为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存在“重教 轻育”、“重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提出坚持目标导向,调 整教学内容;坚持问题导向,设计教学方法;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培养学科素养 三个方面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②张绍军、陈名英在《论小学英语教 学设计的意识与实现》中关注到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亟需强化目标意识、学生意识、 文化意识和活动意识等四种根底意识。主张通过真实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内源动力。③张超立足于学习方式的角度,在《试论合作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英 语教学设计》中强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要做好合作性教学设计,依据主 体性和整体性原则,一方面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目标, 兼顾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与差异性。④谷晓晴在《论中小 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影响教学设计实施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投入、教 材的使用、指令、情境创设、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行为和课 堂中汉语的使用。⑤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透视其内部结构、进行文化古今对比和 中外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一些特征。其一系统性,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文化系统,具有文化要素完备的特点,国学大师钱穆指出: “古今中外各地区、各民族的一切文化,都逃不开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 德、文学、艺术这七要素的配合。”⑥其二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系 统性,还呈现出连续性。《全球通史》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为什 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绵不断的文明? ”⑦文化史家柳诒征说:“实则吾民族 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丽丽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觉 之时。”⑧其三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张岱年、程宜
①居梅芳.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②周诗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J].英语师,2018,18(15):156-159.
③张绍军,陈名英.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意识与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112-117
④张超.试论合作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17-218.
⑤谷晓晴.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18):100-101.
⑥钱穆.文化学大义[M]九州出版社,2012:34.
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1992.:67.
⑧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中华书局,2015:2.
山认为:“文化的民族差异可以从人与自然、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家关系等 方面来分析。”①其四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发展、连绵不绝,所表 现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和包容人密不可分。正如梁启超所言:“华夏民族,非一 族所成。”②最后是时代性,毛泽东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③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价值意蕴。其一凝聚整合力量, 国学大家钱穆说:“由民族产生文化,但亦由文化来陶铸民族。”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可以强化民族认同、整合思想认识和维护团结统一。徐礼洪在文章中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历史、现实和发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对民族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民族之根本,是应对风险和 挑战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⑤杨瑞森通过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和 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的思想。”⑥第二德育教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 够提供德育教化资源和德育教化经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实到个人层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够铸造人的精神 世界,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塑造着个体人生观、价值观。⑦其三借鉴启发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马克思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学科,即历史 学科。”⑧鲁迅也曾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⑨其 四文化产业价值,段超认为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具有多种属性,可以将 一些文化要素发展成文化产品,如民族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最终形成文 化产业。⑩其五审美娱乐价值,史凤山、杨雨基于美育课程建设,通过“文化理解”、 “艺术鉴赏”、“创意表达”三类美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⑪其六为世界和平发展价值,孔宪峰认为“中华文化 所倡导的‘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理念,都是确保不同国家之
①张岱年,程宜山.中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0.
②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出版社,2015:370.
③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④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九州出版社,2011:57.
⑤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5):226-232.
⑥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⑦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3-28.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46.
⑨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
⑩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2):1-6.
⑪史凤山,杨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J].人民教育,2019(09):64-68.
间友好关系的基本准则。“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 主张在小学低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段提高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②于春海、杨昊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 人格理想。③文玉忠、苏东霞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 理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以民俗节日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和以探究和利 用自然、社会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④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发展,因此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最终目
的和归宿,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吸取正向的精神力量进行更好的发展。因 此,张永其在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构建:价值、内容与策略》 中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的重视、制定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适合文化发 展的创建并激活人们传统文化的热情这几个方面说明。孔宪峰“着重从形式与内 容两个大的方面指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策略。”⑤杨瑞森主张建设传 统文化教育体系,开展文化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李楠、 王懂礼站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视域下,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批判历史 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沿着“走出去”的路径进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研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 文化教育要贯彻在国民教育的始终,因此各学科教学成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主阵地。各学科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各学 科的特色,并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
迟成勇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传统文化经
①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一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01): 76-83.
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3).
③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4(10):67-75.
④文玉忠,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J].理论学习,2017(03):18-23.
⑤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一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01): 76-83.
典书籍,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融入。①黄岩、朱杨莉在文 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中》阐述到要通过提升教师的文化 素养和能力进行实践教学,创新融入的教学方法,并选择选择适合的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容。②陈捷、周超从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地方资源等 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③
在语文学科,张宏主张既要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借鉴历史、古为今用,关 照现实、完善评价,勇于创新、博采众长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 程的深度融合。④王丽波在《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认为 可以通过分学段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文化教学、开发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的校 本、运用“随文渗透”、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几个方面 着手。⑤温小军结合泰勒课程原理的基本观点,结合课程目标、文化教材、专门课 型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来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⑥
在数学学科中,一线教师盛世斌强调不能忽视文化教学,主张通过挖掘文化 的知识内涵、讲述名人故事开展实践教学达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 目的。⑦学者陈亚萍、付笛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融入中华优秀 传统要对其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有所体现,而不是 单一方面的融合。⑧元晖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数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要 立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之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敢于打破填鸭式的束缚,同时 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在体育学科中,崔乐泉、刘兰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和创造 性,构建“双创”体制机制、提炼文化精髓和加强国际交流互鉴的方式推动新时 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发展。⑨傅芳香和胡永红基于共生理念,结合地域优秀传统 文化,“探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学校教育融合的共生路径。包括建立民族体育 教学、竞赛和科研等共生互促的发展机制、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 科研、服务社会的共生团队、构建‘课堂教学、网络空间、体育社团、课后训练、 运动竞赛、服务社会'的六维民族体育共生模式。”⑩钟秉枢、李楠提出体育传承
①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②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 81-86..
③陈捷,周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43-44.
④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08):108-112+147.
⑤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3):96-99.
⑥温小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38-42.
⑦盛世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02):39-40.
⑧陈亚萍,付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涵、价值与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 (05):126-131.
⑨崔乐泉,刘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
34(01):8-15
⑩傅芳香,胡永红.共生理论视角下岭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路径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04):81-8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想要以中华体育核心理念,依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为载体, 将学校体育纳入主阵地,最后落实到个体实践为目标。①白晋湘从全球化的视野出 发,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造、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项目、对民族体 育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开发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价值。从对学生影响的角度出发,罗玲认 为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建构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③彭晓燕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优势, 认为融入中国元素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 课堂参与度,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从对教师发展的角度 出发,乔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问题、路径》中认 为教师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在学习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程开发、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不管是自身文化修养, 还是职业技能,都能得到相应地提高。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学者王燕认为在中西文化在日 常教学中重视程度不一,在日常教学中更偏重英语文化的学习,包括在教材编排 上、英语教学中、英语考试中都能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⑤鹏晓燕在文章 中指出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对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是无法达成跨文化交际的。⑥曹笛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大学英语教学融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研究发现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本土文化意识,从而 导致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并着重提出“现有的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价 标准缺少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⑦覃静在《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教 育渗透》中着重强调课程标准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课标文化意识缺失的例子,表达本民族语言的缺失会造成交际中断的担 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方法。罗玲在《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
①钟秉枢,李楠.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基本理念与具体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 34(01):1-7.
②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 (03): 34-37.
③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④乔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问题及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 (02): 187-188.
⑤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59-63.
⑥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111-113.
⑦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6-27.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材入手,认为可以通过发掘现有教材和进行现有教材 渗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黄辉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提出要调整英语教材内 容,增加传统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等手段弥补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现实。②王燕将策略立足于阅 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上,为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给予指导。③王宁和周以涛老师 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课堂教学入手,设计英语文化精品课、创编具有有 中国元素的英文绘本,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奠定基础。覃静老师补充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延伸课堂词汇教学和进行 文化阅读训练丰富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同时强调要提升教师队伍国学文 化修养,通过教师素质的提升带动文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5.已有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优秀传统文 化的相关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着手。首先从语言和 文化的关系进行整理,探讨语言和文化存在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 系决定了在语言学习中文化的不可缺位,为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提供必要性和可行 性的理论依据。其次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三部 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内容、内涵价值和传承策略进行梳理,整理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包容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征;其价值 包括凝聚整合价值、德育教化价值、文化产业价值、世界和平发展价值、借鉴启 发价值、审美娱乐价值;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主要立足于政策 制定、教育施行。第四部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价值、现存问题和路径探索进行解析。各个学科教学对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本研究主要结合思政、语文、数学、 英语、体育等学科进行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价值主要从对学 生和教师的发展角度入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 在教育主体不够重视、不知道如何融入以及融入什么。最后关于融入的路径包括 从教材中融入、课程开发中融入、课堂内外结合融入等。
目前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比较全面的总结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首先,虽然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应地涉及,但是数量较小,更多
①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②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04): 182-184.
③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59-63. 集中于中学和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贯穿于全学段甚至终身。 第二,教学设计的环节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大部分研究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 方面进行探讨,缺乏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研究。第三,大多数的研究没有聚焦到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这个 领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并未形成完善 的研究体系,所以加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显 得尤为必要。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相关经验总结研究较多, 学理性研究较少,更多的研究主要依靠一线教师的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经验。
本文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融入何以必要、融入内容何以选取、融入 之现状、融入之何以实现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概念是个歧义丛生的概念,经过几千年的争辩,仍然难以找到统一的标 准,人们从不同视域给出了不同的、多达几百种的文化定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 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而本文主要研究 的文化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文化。根据《标准2011》表明, “文 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 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②
何谓“优秀”?“优秀”一词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指人或物具有突出的、很好 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从内 容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与封建性共存的特性,既有精华的内容, 也包含糟粕的部分。而能与时俱进,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的“精华”部分即“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今天提倡传承和弘扬的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糟粕”部分则指哪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如 落后腐朽的封建迷信。这两种文化要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界定,耿洪涛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主要融 合其他各家思想和西方思想,涵括了中华古代政治文明、爱国主义、人本精神、 伦理道德文明、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健康的民俗文化等,与时俱进的、有
①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7-8. 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文明成果。”①金红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中 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 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②这些诸论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 本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 面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总和。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 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③ 是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中华人民心灵世界、文化品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 趣的价值遵循,具体表现形式为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风 土人情、传统习俗、民族英雄、先哲圣人等。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又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看 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罗伯特•加涅(RobertM. Gagne)与布里格斯(Briggs) 的理论。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④。而本文 的关注点是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设计,本文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 要求,通过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在上课之前对该单元、该课教学,根据教材 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最 后通过学习评价诊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综合方案。教学设计包括进行教学前的 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组织、教学目标的探讨设计、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教学 媒体的恰当运用,最后通过学习评价诊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一系列操作过程。
3.融入
融入在汉语中释意为融合;混入、混合,是指一种物质融入了另一种物质, 或者是指人精神层次的融合与接纳。本文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 教学设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中自身包含部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容。因此这里的“融入”可以概括为英语教学与文化相互适应、协调, 从而进行双向互动构建的过程。英语教学与文化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地创造、建构 着课程,文化不断创生教学,教学不断更新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的互动加深了 其融合与发展。这是一种语言文化教学的“融合观”,而非促使人们局限于线性 的、非左即右的观点。
①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5.
②金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D].拉萨:西藏大学,2012:2.
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7(04):5
④加涅,布里格斯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35.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被翻译为“跨文化交流学” 或“跨文化传播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 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跨 文化交流” 一词,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①跨文化交际一般指本 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际,也是同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②简单来说,即所谓跨文化交流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在特定的场合,具 有不同地域的双方使用同一语言进行的沟通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即使 在同一民族内,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跨文化的交际。
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适应的交际能力, 其内涵强调交际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交际的有效性指交际双方为达到预期目的, 一方面需要交际者掌握对方语言,了解彼此文化;另一方面交际双方相互理解, 合理运用“同情”与“移情”,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 于人”,承认文化差异的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是语言的母体,语言交 际的有效进行是在文化母体的语境中完成的,用外语进行语言交流就是跨文化交 际行为”。③后者交际的适应性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最合适的交际行为 的能力,包括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情感因素是指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的情绪或态度。这启示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信 心去克服交际的紧张心情,让学生都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认知因素是指跨文 化意识,即人们在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周围世界认知 上的变化。行为因素指的是人们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 和技能,比如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如何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如 何进行话轮转换以及如何结束交谈的技能,移情的能力等等。跨文化交际理论强 调文化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思想的能力。其显著特点就是强调 通过交际学习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的、模拟真实的目的语学习环境,让学 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交际活动中来,从真实的交往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运 用。
①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8.
②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
③屈晓丽胯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02-105.
2.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诞生于上世纪60 年代末,该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 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门学科,可分为先天论、环境论及相互作用论三个 派别,其中先天论和环境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到九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 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第二语言 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模式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发展。
其中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D. Krashen)是二语习得理论的 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是“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 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总结了这五 大假说,并论证其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语言输入、情感过度、语言习得机制、语 言能力习得、语言输出。其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 最重要的一个概念”①,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 语言,尤其是外语;提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 因为'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②。梅里尔•温斯(Merrill Swain) 在克拉申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认为充分提高学习者语法能力 是有效利用语言资源的机会,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受到“迫使”时,输出才有利于 习得,认为,“输出可以激发学习者从普遍存在于理解中的语义的、开放型的、 非决定论的策略加工转向准确理解所必需的完全的语法加工。”③虽然克拉申的可 理解输入假设的证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输入和输出对 第二语习得都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习得与学习假说”、“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温斯的“可理解输出假说”对小学英语教学具有启发和指导 价值。
根据习得与学习假设可知,可以通过习得与学习两种路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 力。学习不言而喻,而习得是一种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习得性原则, 改革教师以“教”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然 状态下接纳英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输入性资 料”,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输出性”语用机会,从而促进英语语言的 习得。而“情感过滤假说”在于营造一个安全、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氛围, 减轻学生对陌生语言的焦虑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情感状态促进文 化怡情的发生。
①KRASHEN S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 Pergamon Press , 1982:23.
②KRASHEN S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 Pergamon Press, 1981:78.
③SWAIN M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s.gass&. Madden (eds. )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 Rowley , MA : Newbury House , 1985:235-253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之中,不仅涉及理论研究,还与 实践问题息息相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起到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抵 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与误导,争做时代新人。对教师,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方法论指导。基于“融入何以必要”、 “融入何以内容”、“融入之现状”、“融入之实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为教师提供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标准参考,解决小学英语教学应该融入哪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厘清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基 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从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设计融合设计的内涵、内容形态和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教材与学习状况 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五个方面,为教师提供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方法和路径分析,帮助教师围 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融入”为核心,以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为发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关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启迪 思想、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价值。而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其育人价值是目前 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更好地在整体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对其理性认知,本研究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内涵、内容和传承 策略。另一方面,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厘清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在关系,进一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围绕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和案例参考,进一步丰富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体系,同时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策略体系,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 供方法指导。
( 2)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始终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是大势所趋。结合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英语课 堂教学中,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二语习得理论 作为依据,旨在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 学当中。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一方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成因。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为广大小学英语 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参考策略和案例,帮助一线英语教学更好完善基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从而推进中话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 中更有效落实。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研究取向。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 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确定了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 究。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遵循融入何以必要、融入内容何以选取、融入之 现状、融入何以实现的研究路径,具体如下:
在绪论部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的缘由并对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 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与分析。在了解当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选 题以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解决“融入何以必要”的问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 教学的价值、理念、原则等基本问题,为教师进行案例设计提供具体的依据与标准; 第二章解决“融入内容何以选择”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类繁多,除 了教材中本身含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内容中选取与整合适 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文化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讨论“融入之困境”的问题。设置访谈提纲,从三个维度与川渝地区 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当前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 设计的现状,包括教师的态度、融入存在的困境。并通过现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
第四章探讨“融入何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分析 路径,从教材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这六个 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以上策略体系设计一个具体的案例,详细说明各环节的 操作流程。
第五章形成研究结论和建议,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 设计提供相关参考意见,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内容k~
选题原由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理论基础
必要性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案例
图 0-1 研究思路图
2.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能将文本表层内容与文本深层思想内涵有机统一,因此借助校园 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资料库,根据现有的文本信息,全面客观地搜集、比较、整 理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设计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的英语教 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挖掘隐藏在二者背后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 关系,提炼出有益于研究的思想观点,进而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 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
(2)案例研究法 案列研究法是通过对社会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 相关领域同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探索来验证一 些结论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该研究方法旨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 语教学设计的策略体系,探索出典型案例,为教师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模 板和方法指导。
(3)访谈法
本文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预先设计访谈提纲,与川渝地区 10位一线英语教 师进行面对面交谈,最终通过录音整理和分析资料。而访谈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态度和认识、课堂教学设计的 实际上操作情况、该设计在融入中面临哪些困境、教师对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的思考和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意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本节主要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意义。价值 分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发展学生文化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跨文 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出发点,增强学生对独特创造与鲜明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 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锤炼学生的思想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和道德情感。
1.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民族应该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如何 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呢?那就必须对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所认识。”①当今世 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各种意 识形态思想激烈碰撞。面对如此情形,要防范各种有害思想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赢得先机,就要先把握好“文化 话语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 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 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独特的文化名片和标识,对我国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据 一席之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教育,通 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教学作为学习传统文化 的主阵地,使当代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其独特魅力与精神价值,从而保持自身文化 的定力。这种文化定力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做 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外。
2.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也是展示民族文化魅 力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往圣先贤给我们留下 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比如深刻的哲思理论、悠远的传统史学、厚重的伦理道 德、灿烂的诗歌文学、多彩的民间艺术。对于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引进来”,
①张岱年 . 漫谈国学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
②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更需要“走出去”,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倡导“东学西渐”的思想来探讨中国文 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文化交往不是单向的,既要“输入”积极的文化,同时还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随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提出取得了较 为显著的发展成效,讲好中国故事,说出中国声音,给予世界各族人民客观看待 中国发展的机会。英语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向外输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精通外语并能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人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 继承者,同时也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对象。他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必 须掌握中华优秀传统的英语基本表达,同时也需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以保 持“文化定力”。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育人价值,革 新教育观念,探寻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思想与 方法。
3.有助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往不是单向或者“一边倒”的模式,而是交际双方思想和文化的交 流。如若一味的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交往双方找不到文化间的语言契合点,许 多交际将无法达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走出去” ,这种不平等的交往 模式必然不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重英语文化,轻传统文化的情况, 从其内容占比、教材编排足以窥见一二。作为教师,要意识到本土文化在跨文化 交际中的作用,要去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创 新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英文表达。学生作为未来跨文化交际的主体,需要从小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国际视野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丰富自身的 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脱颖而出。而教师在课堂上只 注重讲解语法和单词等语言要素,忽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与运用则难以树立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 此在英语教学中只不能只进行单一文化的教学,既要分清主次,把握教学的“度” 使两种文化相向而行。
4.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 作为根本遵循。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基本 的知识技能,首要是更新教学观念,破除传统教学的桎梏,敢于创新,树立终身 学习的理念。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己昭昭 才能使人昭昭。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因时而变、 因地而变,转换更新教育观念。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 意识的关注传统文化的话题,在工作学习之余广泛积累文化素材、文化观点。因 此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发和教学之前,要先摒弃以“英语文化为 纲”的观念,丰富更新优秀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进 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性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选取、整合与融入。在 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身上课的节奏,要有应对突发问题的智 慧和能力。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每一堂课的亮点与不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更好的呈现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学生喜爱的这种形式,让课堂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学习更加丰 富多彩。教师在组织活动和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重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因此 教师在积累知识、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专业化水平无疑也会随之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价值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运 用能力、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价值作用。解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与细碎繁杂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不难发现文明礼貌、节日习俗、哲学思想、 传统技艺、历史故事、饮食文化等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找到契合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对其 独特内涵进行价值阐释。一方面,可以充实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 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的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 另一方面,可以赓续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借助语言载体得以传 承,同时也能通过跨文化交际“走出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小学英语教学最深沉、最核心的价值遵循为“立德 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统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凝结成 民族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平观念、“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修其心, 治其身”自身素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养,具有显著的文化属性。而英语教学目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培养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 养,两则在教育目标是契合的。既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不能忽视其 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效用。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深远地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形成。
3.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两者相融相通的有效保障
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央 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来落实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如: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完 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 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优秀传统文 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习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指明了方向。为了推进政策的落实生根 2021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 要求和学科安排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 覆盖。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宏观 层面的支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理念
1.注重文化素养,体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学生文 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家国情怀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多教师也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当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其一,能积累 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在学习中不仅关注英语国家文化,也关注与之对应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熟知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内容,才能进行理解与运用。其二, 形成准确的文化判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判断是指学生在学习、理 解、对比和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分析与鉴别,理解不同 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内涵,从而形成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其三,具备高 尚的文化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在历史中积淀的人文底蕴、独特精神能够启 迪思想、塑造品格,达到催人奋进的效果。其四:提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不同 文化间的行为习惯千差万别,就如见面打招呼来说,中国人使用握手礼,英美国 家习惯贴面吻。不了解基本的文化行为规范,就难以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实践 证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对英美文化的单项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的 感受、学习和传播多元文化。例如小学英语教材中介绍了许多西方传统节日,如 Christmas Day, Easter, Thanksgiving Day 等,但少有中华传统节日。因此,在讲 授西方传统节日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先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导入, 引申出西方的传统节日。通过对比教学,既学习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英语表达, 也让学生从熟悉的领域走进西方文化,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中西文化差异。
2.设计多样活动,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营造一种 “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在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时,要坚持学生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有意义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际的英 语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教 育性相结合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活动。小 学生天性好动,思维跳跃,在很大程度上以兴趣为主导。课堂活动能将枯燥乏味 的语言知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学生寓教于乐。 在实际的英语课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各种语言情境、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组织游戏、调动情绪、鼓励表达,促进交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 词汇和短语进行输出。此外设计活动也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切性,不能 生搬硬套,画蛇添足。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活动设计,如讲到 西方戏剧就可以结合川剧,让学生动手绘制脸谱。这样既对比了中西方戏剧的差 异,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川剧的特点和魅力。
3.尊重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伴随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化,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在与西方的 交往过程中,由于存在国域、民族、文化的巨大鸿沟,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也迥然不同。然而文明因多样得以交流,因交流 得以借鉴,因借鉴得以发展,深入文化交流是克服隔阂与误解的唯一手段。在跨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必须正视文化交流中的诸多误读,减少和疏解 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才能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定注意帮助 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内涵,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增强民族意识。同时教师 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面对文化差异,既不能存有固步自封、夜郎自 大、盲目排外的心态,也不能全盘西化,尊崇“拿来主义”。这需要教师通过课 堂教学,引导学生尊重和认同文化差异,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 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及时补充教材,弘扬文化。教材 是文化的载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具 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最后学生需要进行输出练习,教师设计具体 的情境和活动,比如“模拟联合国”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当中理解尊重文化的 重要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设计原则
1.适度相关原则
所谓的适度,是指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合。首先要适度选择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英语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取代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而是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适度的融入来发挥其育人价值,进行文化对比融合,提高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度”。一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始终,要努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主 流文化项目,“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① 另一方面,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合理选取适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内容,“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容。其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教师教与学生学 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在小学教学中 的讲解也比较有限。从教学的内容上来看,英语教材仍以英美文化和英语语言知 识为主要内容,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主导位置。
2.体验生成原则
体验生成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激发学生, 让学生感受体验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弥补传授式教学的不足。它是对 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设计的补充与完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下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营
①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03):28-32+72.
②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01):11-17. 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在实践中,教师要以公开、平等、尊重、包容、客观态度组 织讨论,使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跨 文化态度。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协同合作的 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学习。第三创设活动情境,小学英语教学整合了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在母语文化的参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 加高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习得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在合作、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活动过程。最后,教师要富有创造性,运用多 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模拟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教 师要创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更要触动学生情绪情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生的初步体验探索应该是直观的、具体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问题, 然后逐步转向多层次、多渠道的间接、抽象思维阶段,最终实现语言整体性。体 验生成原则强调学生要贯穿于英语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3.对比融合原则
对比融合原则就是学习者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营造一种跨文 化的氛围。通过与本族文化作全面比较,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有 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够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性, 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形成正迁移。一方面,要 求学生要积极接纳外来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西方优秀 文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反思,由于学生对本民族文 化处于一个默许的接受状态,缺少特定的引导与刺激。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 思,不仅能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审视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态度。 由于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反思与比较,让 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正确态度,采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原则。英语教 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能力的 习得离不开文化的参与。通过比较,学生能够鲜明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对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不同 文化的内涵。
4.文化碰撞与创新原则
随着社会生活向着国际化变革,不同文化间相互交往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 实。而频繁的交往则会导致大量的文化碰撞现象。在这种文化碰撞背后所隐含的 就是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虽然文化碰撞可能会导致交往的壁垒,但是这种碰 撞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全无好处。文化交流会催生文化创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 中,教师要在中西文化中创新教学观念,不能墨守成规,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做法。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英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独有特点,探寻使二者相融合的策略。第三,要创新教学内容,除了书本上的 内容外,教师要积极搜集和开发能激发学生兴趣,催生新知识点的课程内容。最 后还有创新评价方式,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一定都适用, 因此要在这种多样化的文化碰撞中,掌握创新的原则,达到有效的评价。文化的 差异和分歧在小学英语中是比较明显的,面对陌生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知识系统, 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具备能够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 外国文化进行相互转换的能力。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需要作 出很大的改变与努力,想要进行文化创新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文化 氛围当中逐渐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创新原则,帮 助学生逐渐打破现有的文化背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形态
本节将问题聚焦于“融入何以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英语教材 中虽然不是占据主要的位置,但仍有一部分的比重。除了教材自身已有的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时代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英语学科特点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入。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当前采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有多种版本,本研究采用的是“PEP人教版” 和“译林版”教材。通过梳理整合与归纳两个版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分析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文化内容,为下文文化的选取与整合提供依据。
1.“PEP 人教版”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PEP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学段都涉及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内 容的难度和深度也随着学段递增。处于小学中段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文明礼仪、 基本的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比如在三年级上册Unit 1 Hello学习社交礼仪,三年 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蕴含了尊老爱幼的文明礼仪,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 is ready讲述餐桌礼仪,四年级下册Unit 5 My clothes涉及穿搭礼仪。而在小学高段 年级,更多涉及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和与地理相关的风土人情。 在五年级下册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Unit 4 When is Easter> 六年级上册 Unit 3 My weekend plan 讲解了传统节日,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介绍了不同节 日的风俗习惯。如关于中秋节讲解吃月饼、赏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春节 写“福”字、贴春联;端午节为祭奠屈原吃粽子、举办赛龙舟比赛。关于饮食文 化,五年级上册 Unit3 Whatwould you like 分享了中西方不同的特色美食和中国的 茶文化。关于风土人情,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提及了长城、六年 级下册Unit 3 Where did you go介绍了新疆的羊肉串、骑马传统、天山。此外还介 绍一些古代特色文化,比如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介绍的琵琶、二胡、 中国武术,五年级上册 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中以插画的形式展现梅花与菊花的 国画,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呈现了书法艺术的插画。通过对教科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对其从文化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表 2-1)所 示:
表 2-1 PEP 人教版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教材 相关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三(上) Unit 1 Hello 社交、问候礼仪
Unit 4 We love animals 国宝大熊猫
Unit 5 Let us eat! 中西方文明礼仪
三(下) Unit 2 My family 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文明礼仪)
四(上) Unit 4 My home 家国情怀
Unit 5 Dinner is ready 中西方餐桌礼仪(筷子)
四(下) Unit 3 Weather 哈尔滨、北京、拉萨、香港的天气
Unit 5 My clothes 穿搭礼仪
五(上)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中西方饮食文化、茶文化
Unit 4 What can you do? 琵琶、二胡、武术
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国画(插图梅花、菊花)
五(下)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端午节、春节、中秋节、长城
Unit 4 When is Easter 中秋节、书法(插图)
六(上) 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中西方交通方式差异
Unit 3 My weekend plan 中秋节、月饼、嫦娥、春联
Unit 6 How do you feel 卡通片《黑猫警长》
六(下)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新疆的羊肉串、天山、葡萄、骑马、神话传说《嫦 娥奔月》
2.“译林版”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比于“PEP”人教版,“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编 排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编排的结构也是根据学生的学段进行相应 的调整。以三年级作为英语学习的起点,教材中主要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教材编排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形式让学生潜 移默化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学段的递增,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元素从直观的图片形式转变为简单的对话形式;在小学高段增添了 Culture time文 化板块,以此大大丰富了文化元素,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处于高段的学生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并习得了相关的语言技能,通过图片、对话、语篇 等形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此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容呈现也更加丰富,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寓 言和神话故事、传统技艺、名胜古迹、四大发明等等。教材这样的编排结构结合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习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 达,增加对韵味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以下表(表 2-2)呈现了
译林版”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表 2-2 “译林版”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教材 相关单元及板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三(上) Unit5 Look at me Story time 墙上的中国结装饰
Unit8 Happy New Year Story time 墙上的京剧脸谱装饰
三(下) Unit5 How old are you? Story time 大熊猫形象
Unit6 What time is it? Story time 墙上的风筝、中国象棋
Unit8 We're twins! Story time 校园中的太湖石造景
四(上) Unitl I like dogs Story time & Rhyme time 大熊猫
Unit5 Our new home Sound time 放风筝
Unit6 At the snack bar Story time & Fun time 茶、面条
四(下) Unit5 Seasons story time, Sound time & Song time 风筝
五(上) Unitl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Culture time 茶
Unit3 Our animal friends Culture time 大熊猫
Unit7 At weekends Story time 放风筝
五(下) Unitl Cinderella Culture time 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
《哪吒传奇》
Unit6 In the kitchen Culture time 中华美食
Unit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 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端午、
中秋、重阳节)
UnitS Birthday 中国生日习俗
六〔上) 扉页 Characters 春节习俗
Unitl The king1 s new clothes Checkout time 中国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Unit2 What a day! Story time & Cartoon time 放风筝
Unit3 Holiday fun Story time 名胜古迹(长城、天安门广
场、故宫、颐和园等)
Unil4 Then and now Culture time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Project 1 A Holiday album 名胜古迹(西湖、三潭映月)
UnitS Chinese New Year Story time. Culture time &
Cartoon time 中国春节习俗
六〔下) Unitl The lion and the mouse Culture time 中国寓言故事(猴子捞月)
Unit3 A holiday diet Culture time 中国饮食(早餐介紹)
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Culture time 名胜古迹(中国长城)
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 Story time 名胜古迹(天安门城楼、天
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除了要考虑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体现时 代性的特点以外,还要突出对学生成人成才的价值。除此之外,还要与英语学科 特点相适应。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时,依据《标准 2011》为参照,以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为主,再辅之以相关、相近或对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容
(1) 内涵丰富、弘扬美德的礼仪文化 一个民族所体现出来的文明礼貌彰显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序。一个
注重文明礼貌的民族其内在基因肯定有文化在起作用。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素 有“礼仪之邦”之称,其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交谈礼 仪、餐桌礼仪、社交礼仪、问候礼仪、称呼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穿搭礼 仪、乘车行路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等。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对于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个体德行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 生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礼仪文明运用到生活之中,如尊老爱幼、 尊师重教,从这些看似繁杂的礼节中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 化自信。
(2) 寓意深刻、流传千古的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形式十分多样、内涵底蕴丰厚,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过程中凝聚而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代表着不同 的文化内涵,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贴春联、吃团圆饭、走亲 访友无不洋溢着阖家欢乐,团圆喜庆的文化氛围;清明节和寒食节是缅怀先烈、 祭拜先辈的日子,通过为故人扫墓寄托哀思;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祭屈原 的传统;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象征着美好的 爱情;中秋节代表着“团圆”,通过吃月饼、赏月亮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仪式感”,喜欢在特定的节日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各种节 日无不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深厚文化内涵,每个传统节日都展现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魅力与特点。
(3) 各具特色、深厚广博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自 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注重饮食文化,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说法。 人们常说“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如今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 发展,“吃饱穿暖”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 们渴求通过美食后面蕴含的故事、传统制作方法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在上下几 千年历史的发展中,饮食从原始社会时期的为填饱肚子而茹毛饮血,到追求味觉、 视觉享受、满足祭祀和食礼发展的生活方式演变。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受地理环 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八 大菜系,各个菜系风味各异,呈现出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之势。间菜系相互呈现 交融态势,然后推陈出新,形成了花样百出的菜肴珍品、风味独到的烹饪技术, 同时也形成了以下的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深刻的饮食文化内涵。包括 饮食风俗、饮食流派、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
(4)源远流长、优美宜人的景物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景物文化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和从古时候延续至 今的景色。其中传统建筑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色,包括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们生活状态、审美意识与传统技艺等等。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需要打造出合适的建筑物,例如长城是为了 抵御匈奴入侵而修建。此外,景物文化还包括延续至今的景色,有的景色仍然存 在,例如西湖美景、桂林山水等,而有的景色可能随着历史消失了。“PEP”人教 版教材和“译林版”教材中呈现传统景物包括长城、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 颐和园、西湖、天山、三潭映月等名胜古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精神内容
(1)感人至深、赤忱坚定的爱国之情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在五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强大不竭的生命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精神支柱。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中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所取 得成就的表达,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例如让 学生了解中国的大好河山,如雄伟壮观的长城、西湖美景、桂林山水,从而感到 无比兴奋与自豪,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将情感教育、个人理想与语言学习有机 结合起来,巧妙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邮件给外 国友人赠送中国特色礼物的环节,课前让学生们收集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不同形式的中华文化,例如天灯,剪纸,泥塑和泥 人,京剧脸谱,皮影等。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通过多样角度将文化知识引入课堂。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传递给学生,让学 生们明确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 豪感,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
(2) 顺应时代、秉持初心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抵御不良 社会风气的侵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激励人性、启发思维、塑造品格的精 神力量,比如说仁者爱人、尊老携幼、诚信待人、仁义礼智信等等。而小学英语 教材里面也有很多的内容涉及了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文明 礼貌”这些观念都是极力提倡和践行的;以及蕴含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的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小学英语老师要利用典型的文化元素 案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底蕴,引导学 生向正面的人或事例学习。
(3) 富有哲理、指明方向的哲学思考
这里的哲学思考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人生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小 学阶段的学生是习惯养成、思维发展、观念形成的启蒙、奠基时期。大多数的他 们都没有形成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思辨能力,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手段 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丰富的哲思内容,既能激 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在有趣的环境中利用英语教材中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如“猴子捞月”、“嫦娥奔月”等等。学习故事中的人物 经历,从而掌握相关经验,能够对小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1. 基于单元主题统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内容繁杂且分散的特点, 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个单元涉及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PEP人教 版”五年级下册三单元My school calendar、“译林版”六年级上册八单元Chinese New Year,除此之外大多数单元包含少量的中华文化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要考虑设计的关联性和知识技能学习的递进性。“教师 要基于教材整体、单元整体考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单元主题之中,把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的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全 面的认识、理解、传播中华文化”。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引领下,结合学 生的认知发展,整合、重组、构建起一个逻辑清晰、紧密联系的教学单元,落实 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
①鲁子问.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江苏教育,2018(91):21-24.
2.基于教材文本深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丰富教材文本部分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必须要先充分熟悉教材,了解教材中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现象,提炼总结出教材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译林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Unitl呈现的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见图2-1),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呈现在书本上不只是让学生重新花时间再熟悉这个故事,而是要在掌握《愚公移 山》相关英语表达的同时,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动力。坚持不懈的英 文表达为the spirit of persistence,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十分不 易掌握的词汇。那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学生更好理解的简 单表达,转换为Be brave to think and do, never give up,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同时也方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Read and write
was were laughed lived said visited worked
图2-1 “译林版”教材六年级一单元Read and write《愚公移山》
(2)解读教材插图部分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图片更是无处不在,它内 含大量的信息,可以直观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关键要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 学习语言。如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是关于谈论吴一凡家 的对话语篇,房间里就呈现以“花中四君子”之二的“梅花”、“菊花”为主题 的传统国画(见图 2-2)。国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讲究意境和内涵,具有 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在PEP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中呈现了 吴一凡写中国书法的插画。书法艺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将书 法作品作为囊括在英语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也 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感受力、分辨力和创造力。
图 2-2 “ PEP 人教版 ”教材五年级下册四单元“菊花”、“梅花”国画插图
3.基于教学需要系统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是选择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如与 “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介绍英美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英美的 饮食、地点、节日等方面内容的介绍。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比重偏少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要素,适时适量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系统增加法就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系统增加、补充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与教 材的组成部分或附加部分。尤其是教材内容不足以帮助我们开展中华文化理解能 力发展活动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一方法。”①例如在“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 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中学习西方的饮食文化(见图2-3),就可以借助本地区 特色美食进行融合教学,包括北京烤鸭、川渝地区火锅、陕西肉夹馍。
①鲁子问.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江苏教育,2018(91):21-24.
, Sarah: wnats your favourite food?
Zhang Peng: Noodles. I love beef noodles. The/re delicious. ・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Sarah: Fish.
Zhang Peng: Well, let's see. We have beef noodles and fish sandwiches today.
Ask your friends about their favourite food and drink.
图2-3 “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
4.对比相关中西文化
“英语教学是涉及两种文化的教学,可以说最捷径的教学策略便是比较教学, 即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相比较。”①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路径各具特色, 这就导致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迥然不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 求民主和自由;我国注重集体主义,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主 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处世哲学、认知习惯、评判事物的规范和道德的 标准等方面。这种不同自然而然会折射在教学当中,如与别人打招呼时,中国人 很喜欢问:“你吃饭了吗? ”,如果是和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问:“Have you had your lunch?”,对方会认为你是想请对方吃饭。作为参加而和英语国家的人正确打招呼 的方式是聊天气、交通、健康等话题。此外还有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吃饭 用“筷子”为餐具,西方人习惯于用“刀叉”(见图 2-4)。
①金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80-85.
图 2-4“ 译林版” 教材五年级下册六单元 Culture time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和分析可知,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小学英语教学的实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实施路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 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不多。为了提出行之有效 的教学设计策略,本章节旨在通过设计访谈提纲,进行教师访谈,从一线教师的 视角了解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试图对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以期对接下 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探索提供开展方向。
(一)访谈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小学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 小学英语教学更好的结合,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丰 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在提升和巩固自己的知识与文化素养。因此,对教师教学现状 设计进行调查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目前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 学中的实践情况。为深入解“融入何以困难”的顽疾,笔者通过设计教师访谈提 纲,从三个维度、九个访谈问题去访谈十名川渝地区从事一线英语教学工作的小 学教师。
表 3-1 小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访谈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 1.您认为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孰轻孰重呢?
2.您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吗?包含哪些内 容?
3.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知
识是否有必要?请您说出相应的理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中的体现 4.您平时是否在教学设计中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容?
5.可以用哪些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您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
计的问题及建议 7.融入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 难?
8.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9.在您的课堂中除了教材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知识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接触到关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访谈结果
通过与十位教师进行交谈,了解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 学设计的认识和态度、现存问题以及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和 建议。以下是对访谈的记录和相应的整理,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调查结果。
1.文化意识觉醒,培养目标更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言教学不能独立于文 化教学之外。在和老师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相关问题的问答过程 中,访谈的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意识到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 中都不可或缺。
如B老师提及:“小学阶段融入这个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非常的有必要,文化 从小从就伴随着我们,通过耳濡目染,对我们一生都有受益,从小开始有这种意 识,然后长大他会一直就深入到你的骨髓里。学生要学习英美文化,也不能忘记 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
A 老师认为:“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同等重要,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 想是思维的内容,文化又为思维提供沃土和营养,所以要想发展语言能力,那就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 C 老师,她认为:“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好的、优秀的,在进 行教学的时候要慢慢引导学生生活中识别哪些文化称得上‘优秀',哪些文化是 ‘糟粕',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价值”。
E 老师提到:“要保持客观平和的心态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不能不盲目 崇拜也不能固步自封,要树立正确文化观”。
G 老师分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是属于文化教学的一部分,把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培养 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怀,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上有关传统节日单元 的课,在教学目标上我都会有所体现。”
不难看出,随着访谈的深入,绝大多数老师认同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融入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也能认识到文化的 学习有助于语言的习得。
2.文化选取重英语文化,轻传统文化
长期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多数老师更倾向于围绕“如何提高学生 的英语成绩”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忽略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性与互 动性。现行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包括风俗习惯、餐桌礼仪、节日活 动、民风民俗等。问及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内涵的理解时,大多数老 师的回答不够全面,甚至有失偏颇。
A老师认为:“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过去5000年历史当中,结合政 治历史经济等等因素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我看来,包 括社会道德、个人品德、人文素养等等。”
C 老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含古诗词、古文、传统音乐、民俗技艺、 戏曲、书法艺术、中华武学等等。”
E 老师说:“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佛、道三家流传下来的文化,主要包括 儒家思想文化、中华武术、传统节日、汉语文字等。”
很多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或者概念的一部分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由于老师个人认识上的偏差,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收到相应的局限,在课堂 上引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也大多与英语言文化形成对比,更多的是关于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差异方面的讲解,很少有教师会有意识地将本地区的 独特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当中。
H 老师说到: “在上公开课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肯定在教学目标上会突出 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主要还是会针对英语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虽然也重要,往 往是与英语言文化进行对比,起辅助作用”。
D 老师分享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对英语文化进行挖掘,在平时上课 时以教材内容为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课前导入或者课后延伸的形式 来讲授,一般是点到为止”。
根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要求,要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理解与弘扬,但是在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偏差。当询问到是否会设计专门讲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主题课时,多数教师表示除非上级有安排,一般不会进 行相关的专题教学。
3.文化交流重文化输入,轻文化输出
在与老师们的访谈中可以发现,不管对英美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 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的老师倾向于让学生进行知识性输入。
如D老师分享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会在'Let's learn '和‘Let's talk'等环 节设置较多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有时间去拼读单词、模仿句子、文章的语音语 调。但是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showtime'可能就只有几分钟”。
F老师说:“我们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会尊重教材的编排,由于教材本身会有 更多的'listening, speaking, learning, writing'等方面的练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就 要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
H 教师认为“关于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讲课的深度和广度不 容易把握,有些学生知识面广,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基 本能懂'。如果设置太多活动,学生情况差异较大,参与热情就会打折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编排的形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等方面综合考量教学模式。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注重 文化输入也反思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教师会根据上课的“特殊日子”,比如 遇到端午节、中秋节等会和学生分享相关的风俗习惯,因此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 触到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也较少。
4.文化表达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
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两者都是英语教学必不可缺的部分,是英语教学的不同 侧重。虽强调施行素质教育,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目前很多教师在认知上从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但是在落实过 程中存在以“升学考试”为重点这一现象,难免会将“知识点”作为每一节课的 核心,忽视背后蕴含的文化素养
H 老师分享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我认为都很重要,我设计教案和上课 都会有意识进行涉及。但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好已经很 不容易了,很多时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D 老师认为:“虽然上课我们也花大量精力放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但其 实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是很少的。有的时候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结合他们 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平时的作业会根据当天的课程内容安排,通常是抄写、记忆单词和做练习 册。上公开课的话,会根据文化课的内容布置画画、做手工等这样的形式”, J 老 师分享到。
这样的现实因素还会与教学设施还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有关。此外, 在设计相关文化作业时,老师们也更加倾向书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或者是可以量 化的作业。
5.文化融入途径单一,手段缺乏创新 对于“融入途径”这个问题,有老师表示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受限于不知道如何找到不同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G 老师提及: “讲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如武术、国画等
内容,想让学生真正领会它们独特的价值。没有具体指导或者典型的案例参考,
我也不知道如何完成。”
A老师认为“教参上没有提及,就不太清楚哪些中华文化知识可以融入到英 语知识当中,这样自然也不好设计相关的教学,”
D 教师认为困难在于课堂时间的紧迫性,“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在中 华文化内容上花费太多时间,那么剩下的时间是不够完成教学任务的。”
C位老师这样说道:“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比如说视频、PPT的形式去呈现, 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B老师也有提到:“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会将其表现在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当中”。
J老师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课堂活动当中,比如通过情境教学 法和戏剧教学法,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模仿游戏来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学生 的参与热情也会比较高”。
大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操作中,有老师会在巩固拓展环节,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相关内容,与本课内容进行对比学习。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和上普通教学课的方 法没有太大差别。目前缺少能够指导我们进行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参考资料。最后谈及除了教材,很多老师喜欢用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向学生 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老师由于自身技能以及时间等原因,对于相关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制作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融入过程中还存在方式单一,融入内容单 薄的情况。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教师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 学英语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
通过访谈,了解到绝大部分教师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但由 于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存在片面理解等因素,教师在进行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时还存在问题。比如A老师认为:“在小学英 语学习阶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中国人,我 们必须得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F 老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的丰 富,比如一些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此外了还会涉及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文学作品等等。” D老师提及:“教学时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更多是让学生了解。平时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除非公开课以相关的内容为主, 平时很难做到面面具到。” I老师说到:“我们每周四下午进行教研活动,老师们 会共同进行教案分析,现在主要是搞大单元教学,在单元中会有零散的传统内容, 大家就会根据单元主题进行讨论,慢慢进行探讨。” C 老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英语单词都比较难,学生难以掌握,如果上课时进行纯英文教学的话就很难进 行下去。而且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师综合文化素养不高。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有部分老师没有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时常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部分片面理解是全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将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弄 混淆。其次,由于教师教学和管理任务繁杂,缺少足够的时间去关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放在导入和补充 的“辅助”位置,只有在需要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开课时,对相关知 识进行“恶补”,因此教师很难在这样的情境下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而 系统的认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还有教师将问题 归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太难,不利于学会学生的学习理解。因此导 致教师容易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 感染人、激励人的作用。作为老师,首先敢于更新教学观念,破除重输入轻输出、 重语言轻文化的观点。其次,要多渠道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教师的帮助下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正确 的三观,最终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2.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倾向于“应考升学”,虽然很多教师认 同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家长的 期待、学校的压力、自身教学任务等多方面考量,很多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仍然相对较低,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功利化取 向不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发展。比如E老师 分享到:“教学内容主要以英语知识为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虽然在教材 中有涉及,但在期末考试中占比很少,现在试卷很喜欢结合热点、实时来考。” H 老师提及:“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根据当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来定,如果将新授内容讲完后还有比较富足的时间,会根据内容延伸传统文化的 内容。” C 老师说到:“上课会有将到传统文化内容,也会在教学设计中涉及,但 不会很深入,学生要理解也比较困难。”
首先这种背离学生综合性发展的理念会使导致相关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的分 析与探索,进而不利于教学环节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调整。从而限制了师生交流的 有序开展,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形成了阻碍。另一方面,受传统英语教学观 念的影响。不管是教科书的编排、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对英美文化内容的教学 几乎都是处于核心地位。面对国家大力倡导、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 学教材这样方针政策,仍然还有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为贯彻立 德树人的根本原则,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文 化的束缚,积极做好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与分析,为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打下基础。 教师教学时应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所隐含的育人价值,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 过程中,认同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科学的指导
目前,不少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性,但是在具 体的实施层面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B老师说到:“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在涉及 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小学的英语学科非常的 特殊,它和其他的语文,数学不一样,它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学生的思 维发展,它是远远超过语言能力的,所以我们其实孩子很多东西他可以意会,但 是语言上又表达不出来。很多时候就是会有一些让孩子们去意会,还有就是用一 些图片视频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辅助语言来学习。这种情况也不清楚该如何 解决。” G 老师提及: “很多传统文化学生们都很熟悉了,学生不只是在英语课 上可以了解,在生活中呀,语文课上将这些会讲得更深入。在英语课上讲,不知 道怎样讲出新意出来。”
一方面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对教师的主观积极性造成了影响,而另一方面则体 现在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从而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教师缺乏理论指 导。虽然教育部近年来颁布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如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 意见》、 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这 些都不是导向对教师“怎么做”的具体意见,而是针对有关部门、学校的宏观指 导。英语课程标准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不够翔实,缺乏针对性建议。 此外,也缺少专门研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专著,而 相关的研究专著更多出现在高中、大学等其他学段,或者和思政、语文等其他学 科当中。其次,缺乏实践指导,除了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缺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指导。几乎每个教师每周都会进行英语教 研活动,但是开展这些活动更多是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涉及“英语”教学内容,鲜 少英语教师会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也缺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题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探索
本节以“融入何以实现”问题为导向,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设计策略,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英语教科书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媒介 和载体之一,其承担弘扬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 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仔细研读课本教材,并归纳和厘清出每本教材中的传统 文化要素。此外,在具体实践过程要精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巧妙融 入主题内容。只有站在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 合,达到由表及里、融会贯通的效果。
1.梳理教材资源,寻找落地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越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 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想 要让自己的课堂大放异彩,就需要教师不仅能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又能体现教 材内容的层次性、整体性,沉浸其中,刻苦专研教材,对课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传 统文化元素做到充分的发掘。没有教育文化的支撑,小学英语教学彰显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落地的载体。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优秀民族文化、 传统礼仪以及中华优秀美德等方面的资源。教师理应依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现状、教师风格等现实状况,妥善处理和选择合适的教材。
2.显性与隐性文化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
著名的文化冰山理论把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文化两个部分,位于水面之上的 冰山部分即显性文化,如词汇、语法等;隐于水面之下的冰山则是支撑文化的隐 性部分,如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 计中,对于教材的分析不能只局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把握,对于该内 容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质也要加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 文化和隐性文化会体现在特有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风俗习惯等之中,而对于 文字、文本中既蕴含着显性传统文化,也纳藏着隐性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 许多词汇从字表上仿佛能一一对应,但其文化内涵相去甚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2-74. 重视。如汉语中‘龙'一词,中国人认为它象征吉祥或王权,甚至给孩子取名字 叫‘龙龙'、‘大龙'、‘小龙'。而在西方人看来,它是传说中的怪兽、恶魔。”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背后的“隐性”内涵,不能将“显性”文化和 “隐性”文化相互剥离,简单的看成“小学英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叠 加。
(二)学情分析重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重视教材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针对不 同特点的学生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此时学情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学 情分析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成 绩好坏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教学任务的布置奠定基础。但是学情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学生是具有独特韵味的鲜活生命个体,他们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这决定 了学生学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 学情分析中,教师不能局限于静态的预设,而要综合考虑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动态 生成,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 所以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 整与变动。”②对于学情的分析要考虑以下方面: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纷繁复杂、品类繁多,如包括厚重的思想理论、悠 远的传统史学资料、深厚的伦理道德、辉煌的诗歌文学作品、多彩的民族艺术资 源、亲和的生活习俗。但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考虑 学生现阶段身心特点以及知识储备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量的,了解学 生对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兴趣。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 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才更符合课程设计的需要。比如学生熟知的传统节日、 感兴趣的传统美食、甚至是与当地独有的传统技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也 要反思哪些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存在困难。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除了挖掘学生对传统知 识感兴趣,还需要分析材料后面的隐性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或者从课外书里看过的,这些精神内涵会
①张智宏.交际语言中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因素[J].北方论丛,1999(06):138-141.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8-51. 潜移默化地激励、塑造学生。相应地,教师要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贴近现实 情况的精神内涵,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特征。
学情具有偶然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应实时产生新的 教学情境以适应学情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趋势。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兴趣 及认知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策略。同 时还需要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达到预期 教学效果。只有将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 教学英语相关内容时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 的感化。
(三)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目标是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着既是出发点又 是教学活动目的的角色。《标准 2011》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目标的制定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 的语言技能、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掌握学习 策略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就是 应有之义。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对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对于语言技能目标,要在 “听、说、读、写”中掌 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比如能够正确、流利地的拼读有关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词汇。对于语言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语音、词汇、语法表达关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话题,如运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传统节日交流。对于情感态度 目标,学生要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英语表达,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涵和价值,激发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和同学协调合作中感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学习策略,要综合运用各种 策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学生的 生活结合,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于文化意识,通过对英美文化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对比,初步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在知识层面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融合,还要有意识的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价值。让学生从小通过课堂学习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和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源泉。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 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巩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 表达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将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其中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 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人文素养和行 为取向。就小学阶段而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主要培养学生善于汲取不同文 化知识,比较文化异同,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①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作为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起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也应该有其具体的 体现。这里以“PEP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3 My school calendar为例:
本单元是典型的文化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设计,除了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 性与递进性,要“以单元整体进行设计,横向与纵向相结合,了解和分析单元主 题,包括:明确各单元所包含所教教学模块和具体内容;理清各单元基本教学要 求和重点、难点。”②因此需要教师将知识内容统筹安排,特别是要厘清单元教学 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站在单元整合的高度,综合性的解读教 材,深入挖掘各个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 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构建出具有层次性、内在逻辑性的单元整体目标。 本单元的整体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能力: Students can introduc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National Day and 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s from the aspects of time, customs and diet, and briefly introduce other festivals such as Mother's Day, Thanksgiving, Christmas, and Easter in English.
学习能力: Students can refine the core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text, make information cards covering festival names, times, customs, diets, etc., and combin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a clear and organized manner to build a knowledge framework.
文化意识: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learning,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Chinese and foreign festivals, enrich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思维品质: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text, students organize and refine the information, form mind maps, enrich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English, and cultivate systematic divergent thinking.
在对教材各章节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将“母亲节”、“父亲节”、“端 午节”、“国庆节”等内容从阅读到写作进行整合,构建以春节、端午节、中秋 节、“国庆节”、“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为主要内容的单元序列 化目标体系。
①鲁子问.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江苏教育,2018(91):21-24.
②朱浦,祁承辉.小学英语:落实教学基本要求一一优化单元整体设计,关注单课有效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 究,2017(06):68-70.
表 4-1 “ PEP 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3 My school calendar 单元目标设计
课时 教材板块 主要内容 处理方式
1 Part A Let's try & Let's talk Spring Festival, Easter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ina's National Day 梳理信息,提炼架构
2-3 Part A Let's learn & Read and say & Let's spell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Children's Day, Mid-Autumn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基于架构,发散信息
Part B Let's try &Let's talk
Part B Let's learn & Ask and write
4 Part B Read and write Q Festivals 内化语言,自然输出
Part B Let's check and let's wrap it
Part C Story time
四)教学方法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 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其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适 切的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对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至关重 要。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需要制定包括教师的“教” 的方法,和学生的“学”的方法。“教学有法,学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 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学,增强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提高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欢快、和谐、平等的 学习环境以此拉近师生距离和生生距离。此外破除传统教学直接讲授知识的惯性, 传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能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但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 理解,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吸收者。学生自身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运用。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适切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进行 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知识生成、思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导入法、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 境教学法、动作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任务性教学法 等等。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具象化思维占据主导的阶段,具有较强的思维 跳跃性与灵敏性。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如何将具体的方法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中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选择了任务 性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1.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通常被称为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基于任务开展教学的交际 语言教学形态。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英语习得的特征,在教师得指导下,通过感 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任务,达到为用而学的目的。其 基本特点为:第一:任务要涉及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第二,学生要自主完成任 务并明确其任务的交际性结果;第三,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与同学开 展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 教学设计中,设计的任务要有真实感,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出发,在自然的环境中熟练语言的运用。比如在“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Unit3Part B Read and Write中介绍了中秋节,中秋节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 之一,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中秋节他们的活动安排。其次设计能符合学 生兴趣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设计 符合他们兴趣的多样形式、内容新颖的任务活动。例如结合本地的传统美食,在 学生家长的帮助下试着自己做,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也可以 结合传统的技艺,比如说制作风筝,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放过风筝,但是可能只有 少数或者个别学生会制作传统的风筝,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具有个人特 色的风筝,让学生在课余活动时间放自己的风筝作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分享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唱传统文化的英文歌曲等等。最后要设计能够“输出”的 任务,即设计的任务应该是真实的、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出活动,以“说、写、 译”这种“语言输出”方式呈现。以“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 PartALet's talk 板块的对话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呈现美食视 频,引出“Food and Drink”的主题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们 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被唤醒,调动参与 到课堂的积极性。回到教材文章,围绕“ Food and Drink”,结合已有认知,思考 主题活动的开展可能会涉及的信息,并利用疑问词“when,who,where,what” 等相关信息提问。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对比两者意 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如当老师介绍 Christmas Day, 教师可以在 本单元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的节日习俗,完成下列表格(表 4-2)以此深入、直观地对比了解西方圣诞文化和中国春节同时也是知识迁移的过 程。
表 4-2 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差异表
Christmas Day Spring Festival
Get Christmas gift Get red packets
Eat turkey Have a big dinner
Put up a Christmas tree Clean the house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 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其目的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激发出正 向的情绪情感,落脚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 特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认同传统文 化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引 入和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境。因此,如何 创设恰当的情境是设计情境教学的关键。
如若仅仅依靠教师说教的形式是很难触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绪情 感。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中,教师要有“必先利其器” 的观念,要善于运用多样丰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去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如通新媒 体如抖音、快手等海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图片等多维度、多方面调 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情境中交流,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 生更多元地获得信息,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
基于情境的文化教学设计是决定一节课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教学 中重形式轻实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教师如何正确运 用情境教学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师所创设的 情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要有关联性。脱离目标而谈内容、谈方法都是本末 倒置,创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是为了让目标更好的落实。在这一过程 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明确体现出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寓 教于乐”。第二,情境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标准 2011》指出,要尽可 能多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创设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轨,创设的活动也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兴趣点、出 发点和落脚点,在“真实”二字上下功夫。以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 Part B Let's talk 为例,讲述 Zhang Peng 和 Sarah 讨论吃什么的问 题。而“讨论吃什么”的也是困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基于学生共同的经历,老 师就可以设计让学生在餐厅点餐,或者联系当下生活中很热门的在美团或者饿了 么上点外卖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情感自然发生,使目标语言更好的被理解、运用 和内化。
3.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故事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将中国故事融入其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打造 生动有趣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师在讲授新知 中插入中华传统故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小学英 语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在“ PEP 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教材设置 Story Time 板块作为结束,将故事情节与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句型紧密衔接。例 如在“PEP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三单元Where did you go的Story time中讲述 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在“译林版”教材中,更是结合故事教学法弘扬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六上册一单元 Cartoon time 板块的中国民间故事《从 前有座山》和 Cheek out time 板块的中国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也可以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将单词、词组、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编排 进故事之中,或是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表演、编写、讲诉等活动,通过借 助故事的独特内涵,创设出真实、合理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预测、推理、分析、评价等思维品质。此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故事与 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课上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讲授方式单一而又枯燥,可以通 过多媒体技术、用视频或者微课的形式呈现英语编排的中华故事。小学英语故事 教学同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故事中虚构的情节能给予学生广阔的想 象空间,其中讲述的性格鲜明角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涉及的文化知识不 但能够扩大学生视野,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并且有语境的语言素材。
(五)教学过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教学过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既定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开展促进学生认 知、情感、思维发展的各项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设计 中,教学过程必须以开展设计传统文化的活动为背景和支撑。课堂作为文化传播 的主要阵地,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发力点。要达到 高效利用课堂各环节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环节 的“趣味性”、“实用性”、“层次性”。在开展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首先要 创设一个适合学习、合作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协调各项活动、动员每位学 生,统筹安排教学资料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对待 每一位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大概 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分别是:导入环节设置涉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 境;新授环节多元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练习环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趣味;总结环节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灵活多样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作业。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
导入作为一堂课程教学的开端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因此在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导入环节,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首先可以借助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和呈现相关图片。例如可 以观看河南卫视打造的“中国节日“爆款系列,包括《元宵奇妙夜》、《中秋奇 妙夜》等。通过以视频、微课这种直观形式导入,能够强烈唤起学生的兴趣,将 注意力一下从课外活动拉回到现实课堂上来。其次,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 入,好的提问方式有“惊风乱飐芙蓉水”的效果。提问既要和所学的知识相关, 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俗,其实每位学生都很熟悉,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能够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 结构,为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打下基础。
2.新授多元融入
新授环节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环节,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占极具重 要的地位、新授环节,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阶段为学生讲解、呈现本堂课的主 要知识内容。教师在新授环节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知识点的讲解要从背景文化出发,结合该文化的背景、演变和发展构建起知 识的基本框架和脉络。比如要学习端午节,就会讲解端午节的的由来,为什么人 们会吃粽子,划龙舟,必然要讲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涉及春节,就 要了解“年”的故事;对于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就需要为学生讲解 “嫦娥奔月”的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做一整片“森林”,学生通过了解 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够通过这一片“森林”看透知识的整体内在逻辑 与本质。传授文化知识教师既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也可以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投 入参与其中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丰满的内涵为教师如何寻找开发探究活动等问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 考空间。
第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文化的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在我 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而这些都凝结着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在新授环 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应用。例如, 教室里张贴的国画、书法作品;现在流行的的汉服和旗袍等等。通过启发学生留 心观察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其知识和价值。
第三,俗话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了在新授环节需要学生掌握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更需要学生领略其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 量一直都在激励着学生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例如,学生第一次上英语课是教授 “如何和不同的人进行问候”,这就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礼”的特点,这也是在 日常生活中习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此外,在新授传统节日文化时,丰富 所采的节日文化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信之心。
3.练习环节增加趣味
练习环节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很难 能够将信守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在小学英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联系环节,切记不能一味使用练习法。偌长期使用单一的“听、说、读、写” 训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和积极性。因此,要设置形式各异、丰富多 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开拓思维。比如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同伴间的互动互助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讨论交流中碰撞知识的火花; 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中,让学生扮演“嫦娥”、 “月兔”、“吴刚”、“月桂树”,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达到趣味与 价值同在的效果。
4.总结归纳多元提升
在总结环节,教师首要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总结 归纳环节更像是“走流程”的一个步骤。不乏众多学生曾听过老师这样说到:好 了,同学们,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的教育习惯性地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教师的“讲”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样就会导致忽 视学生“学”的效果。在小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中,要以学 生的“学”为根本。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 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头脑 中重新对知识进行梳理、达到一个再巩固的作用。
5.布置作业灵活多样
作业环节往往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往往 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老师很多时候根据惯性思维,常 常布置一些书面的作业,比如说抄写、听写单词、完成练习册作业。这些作业都 过于思想僵化、停留在以往的年代。现在可以在布置作业时,增加了解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小手工,如制作灯笼、风筝等传统 技艺;用英语为他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 能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价值和育人价值的双重熏陶,润泽学 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体现文化取向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控、激励、发展和导向的重要功能,是师生之间对教 和学的状况进行相互理解的方式。而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 进行评价,我认为可以坚持一下三个原则:
1.教学评价坚持文化批判原则
教学评价坚持文化批判原则主要是解决“选什么文化“的问题。除了书本上 原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 况进行相应文化补充、延伸和拓展。文化批判原则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和西方 文化进行否定,而是要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这些文化是否与教学目标 相符、教材内容是否相关、学生知识情况相融,选择能够体现时代价值、促进学 生发展的优秀文化。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要审视教师所选取的文化内容。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方英美文化,教师要在充 分理解与掌握文化后面的背景与内涵的基础上,在实际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对所 选取的文化进行反思。
2.教学评价坚持文化溯源原则
教学评价坚持文化溯源原则是旨在解决“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的问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准确、 生动的讲解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比如讲解中秋节,教师要让学生 掌握中秋节的时间、与中秋节有关的传统美食等等风俗习惯,更要挖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知识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因此就需要评判教师是否深入挖掘“文化之 根”,对传统文化进行追本溯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传递我国悠久的 历史文化、多彩的文化技艺、发人深省的传统哲学思想……让学生能够领略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荡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灵修养。
3.教学评价坚持文化缔造原则
文化缔造原则是解决教学评价中“西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 系问题。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文化差异必然会造成文化碰撞、文化误读 和文化壁垒。但是文化交往也并不全是缺点,不同的文化之间交流碰撞就会迸发 火花,向着文化融合发展,走向创新。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 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只偏重于英美文化的教学,也不能侧重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对中西方文化进行 挖掘、选择、对比和融合,让学生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文化观。并在 此基础上,要对教师融合中西方文化使用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评价,使教师在探究 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案例
本案例以“PEP人教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My weekend
plan 的第五课 Part B Read and Write 作为教学材料,笔者将运用上述原则、方 法和策略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材料
授课年级:小学六年
级授课教材:PEP人教版(三年级起点)教育部审定2013年
授课课型:阅读课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PEP人教版"教材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My weekend plan 的第五课时,Part B Read and Writeo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一般将来时有了 初步的学习和掌握。这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运用一般将来时 begoing to/will 的句型,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包括时间、美食、故事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能够读懂吴一凡一家的中秋活动计划,并能够运用这个句型简单地询问同学 对未来活动的安排。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涉及了中国的国庆节、春节的福字和圣 诞老人等的图片。通过将不同的节日进行对比教学,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激 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段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英语表达能力,并且积累一定的词汇、句子和相应的文化知识。且具有较强的模 仿能力和阅读能力。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小组氛围,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 于展示自己,绽放出彩人生。
4.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使学生够听、说、认读单词和词组:Mid-Autumn Festival, together, get together, mooncake, poem, moon。并且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文段,理 解短文大意。
(2) 文化意识
使学生能够通过时间、食物等相关风俗习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 国庆节,通过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 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3) 思维品质
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活动安排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 合作意识
(4) 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了解阅读中的主要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归纳、 复述和总结,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读懂Read and write板块的信件,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熟练地描述自己的节日活动安排,并写出一篇 相关的日记。
6.教学设计理念
(1) 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课堂导入通过文化视频导入本堂的主题,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积极性。
在巩固延伸环节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法,在使学 生深入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问题驱动的方法,强调学生的逻 辑性与思维性。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对问题进 行自主探索与互动。在作业布置,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安排提 出自己合理建议,这些都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能力。
(3)注重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部分,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discuss in group and share in group,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协调、综合思考,发挥集 体的力量完成课堂活动任务,使得课堂更加自然流畅。通过groupwork,能够充 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生生互助中进行项目 式学习和探究性活动。
( 4)体现单元整体教学大观念
在复习旧知环节,可以联系本单元前面课时的学习内容以及情景进行小语篇 的输出,这样不仅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也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 能力。关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部分,老师应该有一个宏观概念,尽可能先把 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用一两句话整体概括出来,再具体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这4 part分别描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单独切 割,努力做到瞻前顾后,上下关联。
7.教辅手段
PPT 课件和板书图片。
8.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Greetings.
(2)Sharp eyes. (1)Greet to the teacher
(2)Say out the words. 运用头脑风爆法,激发旧知,
为本课的学习做相应的铺垫
Step1:Greeting
& Lead in (1)Show a video about the festivals:
Q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video?
Q2: What festivals are in the video?
Q3: What you can do during these festivals?
(2)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say more festivals. (1)To watch and guess.
(2)To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通过中西方节日视频的方式引 出本课主题,能吸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传统文 化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 活,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Step2: 1. Pre-reading
Presentation (1) Listen and answer: Q1: What festival is the diary (1) Listen and answer the 通过听录音训练基本听说读能
力,以问题为驱动,对文本进
about? questions. 行整体感知,通过回答问题完
(2) Read and circle: (2) To read the diary 成对文本的解读和阅读策略的
Q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quickly for the first time 渗透。
diary quickly and circle the and circle the family
family members mentioned by members and underline the
Wu Yifan in the diary and activities.
underline the activities they are (3) Check the answers
going to do. together.
(3) Check the answers.
2. While-reading
(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1) Read the diary 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更有逻辑
diary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ll in 地梳理文章脉络,同时让学生
finish the mind-map. the mind-map. 在思维导图的提示下,学生能
(2) Check the answers one by (2) Check the answers and 更加熟练地完成文章的复述。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correct the mistakes.
the mistakes. (3) Read the sentences and
(3) Lead students to read the learn the new words\
sentences in the table. Teach phases in the tes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4) Do some exercises.
the text (5). Retell the diary with
(4) Let students do some the mind-map.
exercises about “be going to
“and “will”.
(5) Retell the diary according
to the mind-map.
3.Post-reading
(1)Listen and Imitate: Show the poem and let students to imitate it.
(2)Discuss and answers: To discuss in groups and think of the reasons why the poem are so special.
(3)Lead students to know the meanings of “Mid-Autumn Festival” and the first letter in each sentence can make up the word “family”.
(4)Emo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know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nd love our family. (1)Imitate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of the poem.
(2)Show time.
(3)Discuss in the group and think of the reasons why the poem is special.
(4)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 and the meaning of “Mid-Autumn Festival” \ “family”. (1) 设计模仿性输出,让学生 以听促读,给予大量练习机会, 为下文的小组交际活动和写作 奠定基础。
(2) 通过同伴学习、小组合作,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培养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的 独特见解,发扬其独立思考与 批判的思维能力。
(3) 通过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 文化意识并体会中华传统节日 ——中秋节对人们的意义。
Step3: 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Enjoy the video about the fairy tale of Mid-Autumn Festival. Tell the story to students.
(2)The emotional education: Try to get to know more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festivals.
(3)Write your diary: Enjoy a video about Thanksgiving Day.
(4)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write their own diary for Halloween with their partners.
(5)Ask some students to show their work to the class. (1)Enjoy the video about the fairy tale of Mid-Autumn Festival together.
(2)Learn to get to know more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festivals.
(3)Enjoy the video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anksgiving Day.
(4)Discuss and write their own diary for Thanksgiving Day with their partners.
(5)Show their work to. the class. (1)基于传统节日——中秋节 为学生拓展延伸“嫦娥奔月” 的故事,同时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视频形式介绍西方的感恩 节。通过文化对比的形式可以 强化学生跨文化观念,树立文 化自信。
(2) 设计模仿性输出,让学生 已读促写,学生在感受、体验、 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日记 的书写,加深对文本结构的理 解与运用。
(3) 以感恩节为主题为父母写 一封日记,既加深学生跨文化 意识,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 意义。
Step4: homework (1)Write a plan about Mid-Autumn Festival。
(2)Retell the fairy tale of Mid-Autumn Festival to your family.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活动 的安排提出自己的看法。
(2) 讲故事作为一项输出性作业,能检验学 生对本堂课核心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 能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主题,沿着“融 入何以必要”、“融入何以内容”、“融入之现状”、“融入何以实现”的基本 脉络进行研究。
(一)研究结论
结合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文献分析,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写作 依据。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意蕴,从价 值、理念、原则三个维度出发,为探寻教学设计策略和案例分析提供价值标准。
第二,解决“融入何以内容”问题,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教 材自身编排的部分,因此选取“PEP人教版”教材和“译林版”教材,对其教材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呈现。对于需要延伸和拓展的内 容,研究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的方法,为 教学设计内容组织提供参考范式。
第三,解决“融入之现状”的问题,运用访谈法,选取了一线小学英语教师 为研究对象,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相关应 用存文化选取重英语文化,轻传统文化;文化交流重文化输入,轻文化输出问题; 文化表达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文化融入途径单一,手段缺乏创新的问题。 总结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专业水平受限、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融入缺乏科学的指导。
第四,针对现状和问题,本研究为解决“融入何以实现”提出对教学设计的 六大具体策略,围绕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最后选取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3的第五 课时, Part B Read and Write 为教学内容,根据以上的理念、原则、策略进行一节 课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反思
回顾进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全部进 程,虽然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研究者深知本研究还有很多客观上的 缺陷以及可以进行补充和延伸之处。
对于研究方法,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现状问题,只 使用单一的访谈法而没有可量化的数据作为支撑会导致研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访谈提纲还有待完善,无法客观、全面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 学设计的现存现状和问题。关于案例分析法,只针对一堂课程进行设计,不能完 整、透彻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理念和设计策 略。此外,没有在真实的课堂上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无法验证教学效果。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策略的探索,每个环节只涉及 少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指导,并且其中的案例的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还有待 验证。
研究现存的这些问题将继续鞭笞本研究作者,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 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著类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1984.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岀版社,198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1989.
[4]毛泽东选集[M].人民岀版社,1991.
[5]爱德华.泰勒.连树森.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岀版社,1992.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1992.
[7]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6.
[8]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1997.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1997.
[10]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岀版社,1998.
[11]加涅,布里格斯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1999.
[1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2.
[13]语言与文化[M].北京岀版社,罗常培著,2004.
[1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岀版社,2005.
[16]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6.
[17]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岀版社,2005.
[18]张楚廷.教育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8.
[19]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九州岀版社,2011.
[20]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1]钱穆.文化学大义[M].九州岀版社,2012.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岀版社,2012.
[2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岀版社,2013.
[2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3.
[25]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中华书局,2015.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岀版社,2014.
[27]张岱年,程宜山.中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岀版社,2015.
[2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岀版社,2015.
[29]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5.
[3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人民岀版社,2015.
[31]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中华书局,2015.
[32]张岱年.漫谈国学[M].北京:北京大学岀版社,2016.
二)期刊类
[1]罗常培.从斯大林的语言学说谈中国语言学上的几个问题J].科学通报,1952.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
[3]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一一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86.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3.
[5]王魁京.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
[6]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
[7]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8]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 界,1996.
[9]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
[10]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
[11]陈洪,沈立岩.也谈中国文论的“失语”与“话语重建” J].文学评论,1997.
[12]张智宏.交际语言中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因素[J].北方论丛,1999.
[13]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1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15]肖英.近十年国外第二语习得中输入与输岀研究述评[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
[16]潘章仙.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3.
[17]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
[18]余丽华,付香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8.
[19]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
[20]丁丽蓉.语言与文化关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
[21]王笃勤.论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过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0.
[22]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
[23]屈晓丽.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
[24]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25]黄瑞红.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第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
[26]顾林刚.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3.
[2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 是,2013.
[28]徐平.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2013.
[29]徐慧娟.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3.
[30]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
[31]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
[32]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 学,2014.
[33]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 育,2014.
[34]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35]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 识[J].教学与研究,2015.
[36]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
[37]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
[38]金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
[39]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 教育学刊,2016.
[40]陈捷,周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16.
[41]温小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 训,2016.
[42]张晓芳.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J].校园英语,2017.
[43]徐颖.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设计J].新课程,2017.
[44]朱浦,祁承辉.小学英语:落实教学基本要求——优化单元整体设计,关注单课有效 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
[4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
[46]张永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构建:价值、内容与策略J].马克思主义 研究, 2017.
[47]文玉忠,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J].理论学习,2017.
[48]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
[49]张超.试论合作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
[50]鲁子问.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江苏教育,2018.
[51]温军超.中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基础外语育,2018.
[52]史凤山,杨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J].人民教育,2019.
[53]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
[54]陈亚萍,付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涵、价值与途 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
[55]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19.
[56]李楠,王懂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19.
[57]刘佳.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9.
[58]科学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J].中国教育学 刊,2020.
[59]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
[60]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
[61]傅芳香,胡永红.共生理论视角下岭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路径研究[J].体育 学刊,2021.
[62]吴艳玲.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 教材指南》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1.
[63]乔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问题及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 职业学院学报,2021.
[64]盛世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
[65]崔乐泉,刘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
[66]钟秉枢,李楠.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基本理念与具体路径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
三)学位论文类
[1]邱若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戴焱.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4]金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D].拉萨:西藏大学,2012.
[5]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关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情况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 学,2014.
[8]高世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必修教学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15.
[9]钟静.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10]曹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11]杨延从.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 范大学,2017.
[12]张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D].四川师范大 学,2019.
(四)政策文件类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 日报,20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N].人民日报,2021.
二、外文文献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s.gass&.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 MA: NewburyHouse ,1985.
[4]Labarre. W. Beyond Culture. EDWARD HALL[J]. American Ethnologis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