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2.1理论意义 2
1.2.2实际意义 3
1.3研究问题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4
2.1概念界定 4
2.1.1文化 4
2.1.2文化意识 5
2.2理论基础 6
2.2.1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 6
2.2.2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7
2.3语言学习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 7
2.4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 8
2.4.1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8
2.4.2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法的相关研究 10
第三章研究设计 13
3.1研究对象 13
3.1.1教师 13
3.1.2学生 13
3.2研究工具 14
3.2.1课堂观察 14
3.2.2问卷 15
3.2.3课后访谈 18
3.3数据收集 18
3.4数据分析 18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20
4.1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20
4.1.1课堂文化教学现状 20
4.1.2 学生对文化意识培养的感知 28
4.2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33
4.2.1教师自身原因 33
4.2.2应试压力 35
4.2.3教师培养意识 37
第五章结论 39
5.1主要发现 39
5.2教学启示 40
5.3研究展望与不足 41
参考文献 42
附录 A 教师问卷 45
附录B学生问卷 47
附录C访谈提纲 50
致谢 51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飞速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文化等 各个方面,各国的竞争与合作都愈加频繁与深化。国家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深, 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性也与日俱增。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本 国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还能够适应21 世纪的发展。并将本国的教育 理念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 为,在英语教学中单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为目标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课程标准的改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英 语课程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感发 展、价值观形成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的开设应同提 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联系起来,它对促进对外交流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教学上,我们同样更要注重它的育人功能。 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只重视的是语言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其 背后的育人价值,更多的是关注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在 学习英语,对英语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停留在高分数上, 却无法真正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主要就是学生缺乏跨 文化交际能力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标准提 出英语教学的目标绝对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这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感知人文情怀的过程、是人文修养的体 验与实验的过程。英语教学绝对不是单一的语言教学,而是充满着多样性和文化 性。由此可见,英语学科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上,对学生进 行文化意识的培养责无旁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对英语教学 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培养文化意识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 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初中阶段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 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文化意识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兴概念,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英语教学和 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要求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 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重要帮助。在培养文化意识这一课程目标指引下,英语教学 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渗透,深化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注重培 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才。但是在当前英语教学实践中,许多初中教师并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落到实 处,对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不到位。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把英语视为需要 考试的一门学科。因此,通过调查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以及分 析此现状存在的原因,为初中英语教学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启发了新思路,也为 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借鉴。
本文以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托,对二者的含义与相关 研究进行了深入了解与阐述。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强调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 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彼此依赖,学好一门语言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 跨文化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 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支撑,二者缺一不可。这 也为当前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脱离的现状提供了方向引导,也为英 语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2.2实际意义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 行英语教学时以语言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学生的口语表达仍停留在汉语的思维。 国内英语教学仍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 中。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其语言知识上而是要注重将英 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 能力。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放眼于世界,拥有更开 阔的视野。本研究基于对长春市H中学的调查,探究在文化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 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分析该现状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出 相应建议。本研究为初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提供了实践参考, 也进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1.3研究问题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的指引下,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再仅 以学习语言技能为唯一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成为具有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本研究将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提出
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如何?
2.此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文化
在外语教学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将文化定义为所学语 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 值观念等。然而就其本身的定义来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自十九世纪,学者们就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一词进行概念界定。 最早将文化作为专业术语进行概念界定的是E.B.Tylor (刘悦,2021),他将文化 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的一 切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总体。” Franz Boas(1995)将文化的定义简要地总结为文化 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习得的一种习惯。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文化的概念 进行探讨。束定芳(1996)指出,对于文化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广义 的文化,另一种为狭义的文化。贾玉新(1997)进一步指出,广义文化指人类精 神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制造的财富总和。狭义文化指对教育方式、知识结构、思维、 信仰和法律的总概括。关于文化的定义,我国学者梁漱溟(1999)指出文化是一 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结起来整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精神方面、 社会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钱穆(1963)在其著作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之 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无论是在西方还 是在中国,都肯定了文化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 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所提到的,在英语教学中,要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教师除了讲授相关语言 知识外,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 掌握、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2.1.2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广义的文化意识,学者赵永富(2002)指出 “文化意识是人们意识中的一个分支,它有意或无意的注意着人类的发展与存亡, 同时也随时关切着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们大致的方向可以用文化意识 来衡量。"对于课标中的文化意识概念,学者Tomalin和Stempleski(1993)指出 “将清晰地认识到交际能力方面以及文化层面的跨文化交流所必要的知识、技能 和态度的概念性的对策定义为文化意识。” Byram(1997)认为以自身文化和其他文 化中明确的标准、看法、行为和产物为基础的一种批判性评价的能力称之为文化 意识。高一虹(2002)教授把文化意识定义为“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对差异的 宽容态度,对以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母语文化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觉察 和反省”林娟娟(2006)对文化意识的定义为“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 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朱泽权(2019)把文化意识的含义界定为“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经过对知识 的学习和领悟所呈现出的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态度及其跨文化行为取向。”同时 韩笑(2017)对文化意识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文化意识应包 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些构成要素关系紧密,在 一定程度上也有所重叠。文化知识是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发展的基 础,在具有一定文化理解水平后,有助于内化文化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的发展;而较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对学习文化知识和深化文化理解 提供建议和指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 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 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教授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输入相应的文 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 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 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 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 别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应合理安 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 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 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2理论基础
2.2.1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彼此依赖。在二者的 关系上,美国语言教授Edward Sapir( 1921)曾经说道语言无法离开文化,也无 法单独存在,语言始终以语言文化为依托,文化是语言的传承和信仰决定着人们 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此外胡文仲(1995)也指出“文化是基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基 础之上的,并且以语言的方式传承。”根据学者们对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论 述我们可以总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我国学者罗常培 先生(2004)最早提出了有关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他的表述,关于 二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语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产生于社会发展并随之演 变与发展;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除此之 外学者束定芳(2004)也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语言和文化二者形成 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文化包含的方面更为广阔,语言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语 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 语言的底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语言无法脱离社 会独立存在,决定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正如常军(2020)所说:“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进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法和词汇,同时也要注重教授学生相应的文 化知识。
2.2.2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跨文化交际学既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际,跨文 化交际的实质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交流(岳曼曼,2016)。 美国外语教协会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其实就是听说读写思想技能,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以及语言的核心是文化。Hyne (2005)指出语言主 要体现了得体性、可行性、语法性和现实性四个方面的交际能力。得体性强调根 据所处的场合、所交谈的人以及讨论的问题选择适宜的交际手段,现实性强调在 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真实的语言,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支撑。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想要进行更好的交际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英语作为基础和铺垫, 以及要注重使用更为契合的文化交流能力。这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必须重视 文化意识的培养。
2.3语言学习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
文化是一种语言所对应国家的历史沿革、人文风情、生活方式、传统规范和 道德习惯等等(池燕艳,2020)。对于文化的重要性,Hall(1959)指出“文化 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 化而变化。”美国学者Sapir(1921)进一步指出了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无 法脱离相应的文化,即社会传承下来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信念等而单独存在,因为 这些行为方式和思想信念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性质。”,著名语言教育家Lado(1964) 也指出“不了解社会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可见文化对于一门语言的学 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Brown(1994)指出:“另一种语言的习得就是另一种 文化的习得。”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经说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 而行的,他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胡文仲,1995)学者束定芳和庄智象(1996) 强调“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 境。”赵海燕(200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潘帅(2007) 总结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 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二者的关系, 李剑军(2009)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产 物,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 是基本不存在的。”语言与文化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学习好一门语言,必须要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下世界发展趋势,我国开始了 教育理念改革,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 中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者马红(2018)指出“跨文化交流是当今世 界极为普遍和重要的特征,不同国家人之间的交流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限制, 交流效果也于与文化意识高度相关。因此,培养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和交流至关 重要。”
2.4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的能力,而 不是仅仅以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为目标。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 化意识成为了很多英语教育者研究的焦点。
2.4.1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教育界广泛关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解读”中,张伊娜(2005)指出:“英语教 学目标中,不能缺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局限于知识 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展示本民族文化又要重视展现外族文化。”康淑敏
(2010)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中阐述了文化意识的定义以及培养学 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同时相应提出了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张红玲(2007)以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出发,她指出“在英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 语形势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并分别对 外语教学和跨交际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王薇薇(2007)以语 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图式理论出发,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以及培养学 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除此之外,她还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 养内容和培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肖仕琼(2010)在《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 学》中论述了为什么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 和文化教学的方法有哪些。王丽丽(2018)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意识 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她倡导在词汇教学中拓展文化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理解 文化,要将对文化的学习从课堂内部延伸到课堂外。邹朝华(2022)对高校英语 教学中中华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方式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有将中华文化渗透到课堂中意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 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同时,学者们也 从大量的实践研究中总结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不足之处。其中邹元霞
(2010)对我国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总结为:“在当前的英语教 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未得到彻底的贯彻。”虽然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素质教 育的力度,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英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无处不在。魏含迪
(2016)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和控制下,英语教学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
的,从而大大忽略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刘帅(2020)也持相似见解,他表示在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做题能力。普遍现象为学生会写不会说, 在与外国人沟通时有很大障碍。针对此现象彭海涛(2019)总结为,基础教育阶 段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中工具性与 人文性尚未完全统一。
朱增娟(2021)在对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她指出 英语教学中把语言能力放在首位,缺乏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仍旧普遍。教师在教 学中只注重对异国文化知识的讲解,缺少中西文化的对比,以及很少通过英语教 学培养学生的跨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表面。针对此问题, Breen(1984)也曾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的应用能力。而多数培养模式并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于初中文化意识培 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刘杰(2016)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重视语法 结构,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法规则运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社 会文化环境,并且英语教师自身对于语言及其文化的驾驭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文化意识培养。蒋次美(2018)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困 境。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真实的文化情境;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仍有保留; 传统思想观念的非理性排异三个方面。
2.4.2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法的相关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文化意 识培养的方法,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教学情境上,王雨菡(2017)指出, 培养文化意识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 上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方式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文化意识不能与真实情境 相脫离,正如Fries (1945)曾强调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对语言使用文化环 境的理解。” Kambutu(2006)也指出培养文化意识需要真实的交际情境,以交际为 目的的学习能够促进文化意识的顿悟。
在教学方式上,茌庆梅(2021)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 化交际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认知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以及在授课时也 要注重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角色上,张婷婷(2020)强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培养 学生的文化意识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她为教师提出了两点建议:1. 循序渐进,适当导入。2.优化语境,改进教法。袁媛(2020)进一步倡导教师还 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转换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教师主体,而是要注意 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增强课堂中文化教学的趣味性。
同时,朱建萍(2020)也为教师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她提出教师要注重引 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要利用好课堂时间以及注重设计有助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课 堂活动。同时还要尝试接受和使用不同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思维模式。学者们 也针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锦(2020)针对于初中英语教师 的文化意识培养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他认为教师要制定教学目标,关注文 化意识的培养,同时要通过课堂向学生们渗透相关文化意识。依托教材,对学生 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他认为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堂是不 够的,他主张教师注重利用课外活动来增强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鄢佳蓉 (2019)的研究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几点教学的建议。首先,教师应该有意识 地描述和阐述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其次,通过文化对比加深学生 的文化理解;最后,让学生体验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学习文化知识是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的基础。在优秀文化融入与渗透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以文化知识为出发点。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张红玲(2007)从跨 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提倡使用文化对比差异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文 化意识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从而感受文化差异性。根据 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 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 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正如吴元霞 (2016)归纳的课堂文化教学四种方式,分别为提供文化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文 化学习、构建跨文化语境、进行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体验,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文化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理解文化内涵, 感受文化差异,感悟优秀文化以及利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 力。这要求教师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中外文化 异同的对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和文化探索。从而将文化知识积累 的过程转变为融会贯通、从知到行、知行合一的过程。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内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 程中导入文化,进而渗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培养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关于具体的文化导入方式,课标要求在文化意识 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涉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以免学 生在理解上发生偏差。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 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在与学生语言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 听、说、读、写、看电影等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可以切身体验文化氛围的机会。 同时,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而应鼓励并创造机 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因此,本研究课堂观察中教师的文化 导入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四种:文化讲解、文化比较、文化探索和文化体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3.1.1 教师
本研究选择的教师研究对象是长春市H中学的40名英语教师。40名教师中, 其中男教师13名,女教师27名。年龄在26岁至45岁之间。教龄在3年-20年之 间,这40名英语教师全部毕业于英语专业,其中6名学历为专科, 23名学历为本 科,11名为硕士研究生。笔者选取了其中 6名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这六名教师 的具体信息如下:
表 3.1 教师基本信息
教师 性别 教龄 学历 是否有国外留
学经历
教师 1 男 14 年 本科 否
教师 2 女 3年 硕士研究生 是
教师 3 男 8年 硕士研究生 否
教师 4 女 11 年 本科 否
教师 5 女 6年 本科 否
教师 6 女 17 年 本科 否
3.1.2学生
本研究选择的学生研究对象是长春市H中学的805名学生,其中女生412名, 男生393 名。年龄在 13 岁-16岁之间,学生均有 6-9年学习英语的经历,有英语 学习基础。其中,初一学生271 名、初二学生269 名、初三学生265 名。
笔者所选取的听课教师班级的学生分别为7 年级两个班、8 年级两个班、九年 级两个班,笔者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一是该长春市某中学属于当地的 重点中学,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方面都较有优势。 且该校的教师教学资历较高,具有教学经验,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二是笔者在 该校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便利。
3.2研究工具
3.2.1 课堂观察
笔者借助在长春市H中学实习的机会,对长春市H中学6名英语教师的30节 英语课堂进行观察。历时三个月的时间,笔者通过在教室内听课的方式,对30节 英语课堂进行记录。并将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内容和教学时间三个维度通过量表(如下表 3.2)的形式进行记录,并根据量表信息 进行分析处理。
表 3.2 课堂观察量表一
教师 班级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 培养方向
说明:教学方式方面:文化讲解 1 文化对比 2 文化探索 3 文化体验 4
教学资源方面:教材 1 图片资源 2 视频资源 3 课外读物 4 其他资源 5
培养方向方面:文化知识 1 文化理解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选择了30节课 中的两节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课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基于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量 表 3.3。
表 3.3 课堂观察量表二
班级: 教师: 记录人: 日期:
单元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文化讲解填1;文化对比填 2;文 化探索填3;文化体验填 4)
教学资源:(教材填1;图片资源填 2:视频 资源填 3;课外读物填 4;其他资源填 5)
教学过程:
学生达成情况:
回答问题次数:
回答情况:
(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填2;有时发言并倾
听填1;沉默不参与或说废话填0。)
课堂氛围:
(十分活跃填 2;较活跃填 1;沉闷填 0)
学生参与度:
(参与度较高填2;参与度一般填 1;参 与度较低填 0)
3.2.2问卷
笔者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借鉴了魏雨凡(2021)的《初中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 卷)、邱佳娜(2019)的《初中英语教师文化知识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编制了《初 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两部 分组成(详见附录 A、B)。
( 1)学生问卷
学生问卷包括21 道题,分别从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效果和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 感知两个方面对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进行调察。培养效果分为三个维度: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感知方面分为了三个维度:对教师教学意识的感知、 对教学资源的感知、对教学方法的感知。旨在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 的文化意识培养情况。调查前笔者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如表 3.4、表 3.5 所示)。
表3.4信度分析检验结果
参与方面 维度 题目编号 Cronbach's Alpha
培养效果 文化知识 1-5 0.944
文化理解 6-8 0.920
跨文化交际能力 9-12 0.918
学生感知 教师意识 13-15 0.982
教学资源 16-18 0.930
教学方法 19-21 0.943
本文采取Cronbach a信度系数对调查问卷中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信 度系数如果在 0.8 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维 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99,培养效果方面的三个维度系数值分别为0. 944、
0. 920和0. 918。学生感知方面三个维度系数值分别为0. 982、0. 930、和0. 943。 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总维度及各维度数值均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 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3.5效度分析检验结果
参与方面 维度 题目编号 KM0
培养效果 文化知识 1-5 0.940
文化理解 6-8 0.910
跨文化交际能力 9-12 0.759
学生感知 教师意识 13-15 0.753
教学资源 16-18 0.764
教学方法 19-21 0.756
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即判断问卷题目和对应的维度设置是否合理。KM0值大于 0.9,表示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7~0.9,表示数据适合做因子分 析;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维度的 KMO 数值为 0.952,培养效果方面的三个维度系数 值分别为0.940、0.910和0.759。学生感知方面三个维度系数值分别为0.753、 0.764、和0.756。总维度及各维度的KMO的数值均大于0.7,可以看出变量间的 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证明此问卷效度良好。
(2)教师问卷
为了进一步调查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存在的原因,笔者向该初中 40名教师发放 了问卷。教师问卷共包括15道题,分别从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对教师文化意识培 养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调察。调查前笔者对、问卷的总维度以及问卷的三个维度 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如表 3.6、表 3.7 所示)。
表3.6信度分析检验结果
维度 题目编号 Cronbach's Alpha
认知 1-5,11-15 0.886
行为 6-10 0.896
本文采取Cronbach a信度系数对调查问卷中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信 度系数如果在0.8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维 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959,两个维度的系数值分别为0.886和0.896 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总维度及各维度数值均大于0.8,因而说明研究数 据信度质量较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3.7效度分析检验结果
维度 题目编号 Cronbach's Alpha
认知 1-5,11-15 0.795
行为 6-10 0.858
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即判断问卷题目和对应的维度设置是否合理。KMO值大于
0.9,表示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7~0.9,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维 度的 KMO 数值为 0.88,三个维度的 KMO 值分别为 0.795 和 0.858。总维度及各维 度的KMO的数值均大于0.7,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很适合 做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证明此问卷效度良好。
3.2.3课后访谈
继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对课堂观察的6位教师该校进行了面对面 访谈,随后将录音转写成访谈实录,以便更好的分析访谈结果。访谈的目的是了 解教师如何解释课堂上所观察到的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看 法。通过访谈,笔者旨在考查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产生的原因,访谈 结果笔者将在第四章展开详细讨论。
3.3数据收集
在结束了调查研究之后,笔者首先对是否存在无效问卷进行了筛查,查看完 毕后整理出有效学生问卷791份、有效教师问卷40份。接着笔者对学生问卷和教 师问卷进行分析与整理,与此同时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的维度对课堂观察记录展开 研究与分析。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完毕之后,最后结合问卷数据结果、课堂 观察记录及访谈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结果讨论。
3.4数据分析
在数据分析上,笔者进行课堂观察时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将其记录,接着分别 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学生达成情况这四个维度对课堂观察量表结 果展开分析。
对于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结果,笔者进行了百分比统计。在学生问卷中, 笔者结合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教师教学意识、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方 式这四个方面对结果展开讨论。在教师问卷中,笔者结合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对文 化意识培养目标的看法、初中英语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的外界障碍和初中英 语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的自身障碍这三个方面对结果展开讨论。
对于访谈结果,笔者对教师的访谈记录进行了文本分析。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4.1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4.1.1 课堂文化教学现状
笔者于长春市H学实习了三个月,共观察了该初中六名英语教师30节英语课 堂。在观察过程中,笔者主要将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进 行了记录。通过笔者长达三个月的观察,这30节课中明显涉及到文化意识的课堂 共 19 节。
(1)整体课堂观察现状 根据第一个课堂观察量表所考察的几个方面,笔者对19节英语课堂有关文化 教学内容的部分记录如下:
表 4.1 课堂观察量表一
教师 班级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 培养方向
教师 1 7年9班 饮食文化 1 1 12
教师 1 7年9班 问候语 14 1 13
教师 1 7年9班 兴趣爱好 124 12 12
教师2 7 年 10 班 兴趣爱好 1 13 12
教师2 7 年 10 班 家庭关系 1 1 1
教师2 7 年 10 班 饮食文化 14 123 13
教师3 8年6班 审美取向 12 1 12
教师3 8年6班 教育理念 12 12 12
教师3 8年6班 信仰文化 13 13 1
教师 4 8 年 11 班 审美取向 12 1 1
教师 4 8 年 11 班 生活方式 1 12 12
教师 4 8 年 11 班 教育理念 1 1 12
教师 4 8 年 11 班 审美取向 24 1 123
教师5 9年9班 节日习俗 124 123 123
教师5 9年9班 人际交往 12 1 12
教师5 9年9班 人与自然 1 1 1
教师 6 9 年 13 班 人与自然 13 1 12
教师 6 9 年 13 班 节日习俗 12 12 14
教师 6 9 年 13 班 人际交往 1 13 12
说明:教学方式方面:文化讲解1文化对比2文化 教学资源方面:教材 1 图片资源 2 视频资 培养方向方面:文化知识 1 文化理解 2 探索 3 文化体验 4
源 3 课外读物 4 其他资源 5
跨文化交际能力3
通过量表记录,可以看出:
文化意识培养方向偏重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占 比重少。根据笔者的观察,在涉及到文化培养的这19节课堂中,仅有4节课中教 师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有19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的渗 透,有 12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理解的培养。可见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教师 偏重文化知识、文化理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资源较为单一。一部分教 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利用到图片、多媒体等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上都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教师会由于时间问题或课程安排等原因而忽视 资源的分享的现象,或者忽视布置学生学习课外资源等等一些不足之处。经过笔 者的观察,这19节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中,教师们所运用的教学资源以教 材为主,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视频,存在着教学资源较为单一的问题。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单一。根据量表显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 培养时,主要采用文化讲解、文化对比和文化体验、文化探索的方式。通过笔者 的观察,在这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19节课中,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使用 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讲解,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都是教师在单方面的进 行讲解,很少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没有有效地的进行文化渗透。在以文化讲解为 主要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多地是听教师的单方面讲解,可以围绕命题进行自主探 究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一般、学的不够扎实,教师应注意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笔者通过进行课堂观察,一定程度地掌握了该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 养情况。通过观察发现,该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课堂讲解 和任务完成上。文化意识的渗透也只是停留在与每单元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 几乎不会拓展教材以外的相关文化知识。且教学方式单一,只是教师在进行单方 面的讲解与展示,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没有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可见,该初中 英语教师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2)具体教学案例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选择了其中的 两节课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选取不同的年级是想要了解在整个初中阶 段课堂文化教学现状是否有较大差异。
表 4.2 课堂观察量表二
班级:9年9班 教师:秦老师 记录人:笔者 日期:2021.12.9
单元标题: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教学内容:
1.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
2.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并理解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差异
3.培养学生与外国人互送节日礼物时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文化讲解填1;文化对比填 2;文 化探索填3;文化体验填 4) 1.2.4
教学资源:(教材填1;图片资源填 2:视频 资源填 3;课外读物填 4;其他资源填 5) 1.2.3
教学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中秋节 多媒体展示,播放中西方传统节日图片与视频 教师总结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习俗与意义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中国人与外国人互送节日礼物
学生达成情况:
回答问题次数: 7
回答情况:
(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填2;有时发言并倾听填
1;沉默不参与或说废话填0。) 1
课堂氛围:
(十分活跃填2;较活跃填 1;沉闷填0) 0
学生参与度: (参与度较高填2;参与度一般填 1;参与度 较低填 0) 0
①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以本单元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为例,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相关单词和句型。情感目标就是使 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性。通过情感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文化 意识的培养。在本节课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上,主要分为文化知识目标、文化理 解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文化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有所了 解,文化理解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异同,跨文化交际目标是 在学生理解中西方节日习俗异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与外国人互送节日礼物时的 正确表达方式。整体来说,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设定得较低,可以符合不同学生 的要求。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上都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引出关于中秋节的节日习俗。围绕着本 节课的主题,对中秋节进行介绍。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关于中西方传统 节日的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 文化知识的渗透。但是根据笔者观察,虽然教师有意地进行了文化知识的渗透, 但是时间短,仅有所涉及。在其他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 18 节课中,虽然在大部 分课堂中教师都会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但都没有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可见教师 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
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中西方节日习俗后,教师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和西方最重要 的节日春节和圣诞节上,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问了春节与圣诞节异同的相关 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有意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 力。但是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与讨论,学生没有充足的自主 探究机会,更多地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总结。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在其他 18节
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时间较短,均以教 师的单方面总结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文化理解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 提升,培养方式有待改善。
教师在对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进行了总结之后,紧接着让学生分别扮演中国 人与外国人互送节日礼物,可见教师在有意识地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锻炼学生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锻炼的仅仅是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而且只找了一组同学进 行角色扮演,没有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机会,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有所欠缺。
本节课的主题是中西方节日习俗,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对比的方式带领学生 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虽然文化知识渗透时间短、文化对比 以教师讲解为主,但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能 力。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对话,虽然练习的深度停留在表面,但 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最后,进行了中西 方节日文化的学习与对比后,教师直接回归教材进行课文讲解,没有进行进一步 的总结,可见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仍有缺失。
②教学资源分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了教材、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进行了文 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通过阅读教材,引出主题中秋节。然后教师利用多媒 体资源播放了中西方节日的相关图片与视频,紧接着教师将重点放在春节与圣诞 节的文化知识讲解与对比上。从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与文化理解的培养。 但是在这过程中,教师最主要地还是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 培养。教学资源的利用以教材为主,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与视频,教 学资源较为单一。
③教学方式分析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文化讲解、文化对比、文化体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 的文化意识。首先在文化讲解方面,教师通过材料阅读,向学生介绍了本单元主 题中秋节的相关文化知识。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引出春节和圣诞节 后,又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文化对比方面,教师通 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中西方节日的相关图片与视频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 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在文化体 验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观看中西方节日习俗的相关图片与视频的方 式,使学生加强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 在文化对比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没有进行充足的 文化探索,更多地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总结。
④学生达成情况分析
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的词汇与句型,同时让学生对西方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课堂观察结 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整体来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回答中外节日习俗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时 学生明显都比较犹豫,只有少数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但是所表述的内容不够深 入。总体来说,对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时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并适当地发表 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其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时, 学生应该被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要对学生的积极应答就行反馈 和引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表 4.3 课堂观察量表二
班级:7年10班 教师:李老师 记录人:笔者 日期:2021.12.14
单元标题:Unitl0 I' d like some noodles.
教学内容:
1.带领学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
2.培养学生与外国人进行饮食提问时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文化讲解填1;文化对比填 2;文 化探索填3;文化体验填 4) 1.4
教学资源: (教材填1;图片资源填 2:视频 资源填 3;课外读物填 4;其他资源填 5) 1.2.3
教学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西方饮食文化
多媒体展示,播放西方饮食文化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中国人与外国人模拟点菜情境
学生达成情况:
回答问题次数: 16
回答情况:
(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填2;有时发言并倾听填
1;沉默不参与或说废话填0。) 2
课堂氛围:
(十分活跃填2;较活跃填 1;沉闷填0) 1
学生参与度:
(参与度较高填2;参与度一般填 1;参与度 较低填 0) 2
①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相关单词和句型。情感目标就是使学 生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通过情感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本节课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上,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文 化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西方饮食文化有所了解,跨文化交际目标是在学生对 西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培养学生与外国人进行点菜的正确表达方式。 整体来说,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设定得较低,可以符合不同学生的要求。然而, 通过课堂观察,大多数的教师把重点放在知识目标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词汇 和语法的习得,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够全面与深入。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引出关于西方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紧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关于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加强对其 的了解,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的渗透。根据笔者的观察,虽然教师有意 地进行了文化知识的渗透,但是涉及范围窄、深度较浅。
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西方饮食文化后,教师并没有根据视频继续进行文化知识 扩展,而是直接又回到了教材内容,开始讲解西方文化中点菜时的语言习惯,并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点菜场景。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 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模拟场景较为简单,锻炼的仅仅是最简单的语言 表述,而且只找了一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没有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机会,可见教 师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所欠缺。
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中西方节日习俗后,教师把重点直接放在了讲解西方文化 中点菜时的语言习惯上,没有进而引申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由此可以看出, 本节课中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且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在其他 18节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均以教师的单 方面总结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文化理解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培养方式有待改善。
本节课的主题是西方饮食文化,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了西 方饮食文化,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与视频,加强学生对西方饮食文化知识 的掌握。虽然文化知识渗透时间短、且以教师讲解为主,但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对话,模拟 点菜情境,虽然练习的深度停留在表面,且时间较短范围较小,但也可以看出教 师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本节课中,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 相关西方饮食文化后,并没有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较。而是直接让学生练习情景 对话,忽略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和对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引导。 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引导存在缺失。
②教学资源分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了教材、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进行了文 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通过阅读教材,引出主题西方饮食文化。然后教师利 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了和西方饮食文化相关的图片与视频,紧接着教师将重点放在 西方饮食文化中点菜情境模式的练习上。从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与跨文 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这过程中,根据笔者的观察,教师最主要地还是围绕 着教材内容展开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③教学方式分析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文化讲解、文化体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在文化讲解方面,教师通过材料阅读,向学生介绍了本单元主题西方饮食文 化的相关知识。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进行补充,又以教师讲解的方 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文化体验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观 看中西方节日习俗的相关图片与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 以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回归中国饮食文化,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饮 食文化的异同进行文化对比。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 会,学生没有进行充足的文化探索,更多地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总结。
④学生达成情况分析
UnitlO "I' d like some noodles."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 词汇与句型,同时让学生对西方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课堂观察结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体来说学生回答问题的 积极性较高,学生互动情况较为乐观,学生在课上回答的正确率较高。然而在回 答稍有难度的相关西方饮食文化的问题时学生明显都比较犹豫,只有 6 名同学举 手回答了问题,但是所表述的内容不够准确与深入。通过涉及到文化意识培养的 这19 节课的观察,学生课上回答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简单的问题,在涉及到稍有难 度的课外文化知识时学生由于不够了解回答的较少。
以上是笔者在19 节课堂观察当中选取的两个课例代表。从整体课堂观察数据 分析可知,来自不同年级课堂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差距不明显,教师采用的教学 资源和方法也很相似。但初一英语课堂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参与度最高,初三学生 的参与度最低。这与临近中考课业压力大有很大关系。
4.1.2 学生对文化意识培养的感知
笔者向长春市H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发放了 805份问卷,共回收791份。
回收率达到98%。学生问卷共包括24道题,分别从文化意识培养效果和学生感知 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进行调察。
表4.4学生文化知识培养效果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 7.3% 8.9% 13.1% 48.7% 30.36%
2 12.56% 16.23% 9.94% 35.07% 26.17%
3 17.8% 13.61% 10.47% 30.36% 27.74%
4 16.75% 20.41% 8.9% 21.46% 32.46%
5 14.13% 16.23% 15.7% 25.13% 28.79%
表 4.4 统计了第 1 题至第 5 题。针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调查,从 而反映出教师教学中文化知识培养的现状。在第 1 题中, 79.06%(符合30.36%, 比较符合48.7%)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了解中外优秀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第2题主 要考察学生是否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典型活动、 历史渊源,选择正向回答的学生数量最多,其中 26.17%的学生选择符合,35.07% 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第3 题中,只有 31.42%(不符合 17.8%,比较不符合13.61%) 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中外餐桌礼仪,典型饮食的名称和文化寓意,但是有超过 50% 的学生选择了正向回答。第 4题中,选择了解中外不同国家的名称、基本概况的 学生数量最多,其中 32.46%的学生选择了符合,21.4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 第5 题中,53.92%(符合28.79%,比较符合 25.13%)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中外社 会生活中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及代表人物,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都 选择了正向回答。综合1至 5题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中外相关文化知识的考察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符合或比较符合。可见对中外文化有所掌握的学生是相对较 多的,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较好,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于文化知识的培养的 成绩。
表4.5学生文化理解培养效果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6 15.18% 16.23% 11.51% 32.46% 24.6%
7 12.04% 19.37% 10.99% 31.93% 25.65%
8 16.23% 15.7% 12.04% 33.5% 22.51%
表4.5统计了第6题至第8题。针对于考察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从而反映 出教师对于文化理解的培养效果。在第6题中,57.06%(符合24.6%,比较符合 32.4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鉴别并比较与外国人交流时彼此存在的文化相似性和 差异性,而选择反向回答的学生只有31.41%(不符合15.18%,比较不符合16.23%)。 第7题中,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超过50%(符合25.65%,比较符合31.93%)的 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用所学英语简单介绍中外文化现象。第8题主要考察学生是否 能通过一般性材料获取并归纳中外文化的关键信息,并且可以比较并借鉴文化异 同,选择正向回答的学生最多,其中有22. 51%的学生选择了符合, 33. 5%的学生选 择了比较符合。综合6至8题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可以鉴别并比较中外 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且可以对文化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可见学 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好。
表 4.6 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1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9 20.41% 23.03% 23.24% 17.8% 15.7%
10 19.37% 24.6% 20.94% 18.84% 16.23%
11 11.51% 19.37% 14.13% 26.17% 23.56%
12 23.56% 30.89% 19.89% 12.04% 13.61%
表4.6统计了第9 至第12题。针对于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第 9题中,有43.44%(比较不符合23.03%,不符合20.41%)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知 道与外国人交流时,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美、感谢和歉意。以及第10题中, 选择不知道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怎么讲话不会引起他们的误会和反感的学生最 多,其中有24.6%的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合,19.37%的学生选择不符合。在第11、 第12题中,只有25.65%(符合13.61%,比较符合12.04%)的学生表示可以很自 信地与外国人交流,而有54.45%(不符合23.56%,比较不符合30.89%)的学生表 示与外国人交流时会感到不安。9 至 12 题数据表明,学生在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 交流时感觉吃力,无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观点。在人 际交往中,不擅长处理面对陌生文化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 自信心较差。这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通过对1 至12 题结果的讨论,笔者发现,较多的学生对中外文化知识有所掌 握,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较好,以及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整体较好。这反映出教 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 培养。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当与外国人交流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吃力, 可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这也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 养有所欠缺。文化意识的培养包括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 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通过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偏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文 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表 4.7 学生对教师教学意识的感知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3 26.17% 23.56% 13.08% 20.94% 16.23%
14 15.18% 37.69% 16.23% 20.41% 10.47%
15 20.94% 29.84% 18.32% 15.7% 15.18%
表4.7 统计了解教师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第 13题中,37.17%(符 合 16.23%,比较符合 20.94%)的学生认为老师重视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而有49.73%(不符合 26.17%,比较不符合23.5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不重 视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有进 50%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对文化 意识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在第14 题中,52.87%的学生表示老师没有经常拓展课 文中的文化知识,其中有 37.6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符合,15.18%的学生选择了 不符合。这说明教学中教师对文化意识的讲解和输入很大程度上仍完全依照教材 内容,教师没有开发更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第15 题中,提问学生对于老师注重 在英语课上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达到了 20.94%和 29.8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比起文化知识老师 更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虽然有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文化知识的培养深度、 广度不足,教师更偏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 高。
表 4.8 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知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6 24.6% 35.07% 19.89% 9.42% 10.99%
17 26.7% 29.31% 10.99% 17.27% 15.75%
18 25.13% 28.79% 11.51% 18.32% 16.23%
表 4.8 统计了文化意识培养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情况。在第 16 题中,59.67% 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让学生阅读有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读物,其中 35.07%的学生 选择了比较不符合,24.6%的学生选择了不符合,可见教师很少利用课外读物展开 文化意识培养。第17 题中,只有33.02%(符合 15.75%,比较符合17.27%)的学 生表示老师会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补充英语国家文化。 而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反向回答,其中有 29.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符合,26.7% 的学生选择了不符合。这反映出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虽然偶尔会利用多 媒体资源来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但是频率不高。在第 18题中,50%以上的学生 认为教材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内容较少,其中有 25.13%的学生选择了不符合, 28.7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符合,可见教材中文化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通过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 偶尔会利用到多媒体资源来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但是频率不高。以及几乎很少 利用课外有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读物等其他资源,教学资源较为单一。
表 4.9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感知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9 14.13% 14.65% 20.41% 26.7% 24.08%
20 12.56% 15.18% 14.65% 27.74% 29.84%
21 20.41% 35.6% 23.03% 10.99% 9.94%
表4.9统计了文化意识培养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现状。在第19题中,有50.78% (符合24.08%,比较符合26.7%)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中西文化 对比的方法开展文化教学。可见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文化对比是教师常 用的教学方式。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也能够 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在第20题中,57.5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讲解中西方文化方 面的知识时,经常一个人进行讲解,很少让学生参与进来,其中有29.84%的学生 选择了符合,27.7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这反映出教师经常采用教师单方面 讲解的教学方式展开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学生的参与度不足,文化体验较少。在 第21题中,只有20.93%(符合9.94%,比较符合10.99%)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开 展与文化相关的活动,而更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并没有经常开展与文化相关的活动。 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忽视文化探索、文化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 以进行自主探究、亲身参与的机会比较少。
通过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以教学讲解和文化对 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很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文化探 索、文化体验等教学方式所占比例少,教学方式单一。
4.2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4.2.1教师自身原因
表 4.10 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自身 障碍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1 32.5% 40% 0 17.5% 10%
12 12.5% 20% 5% 32.5% 20%
13 30% 42.5% 0 15% 12.5%
14 22.5% 32.5% 2.5% 25% 17.5%
15 10% 17.5% 0 40% 32.5%
表 4.10 统计了教师自身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根据表格数据可以 看出,第 11 题中,认为自身文化储备不足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不符合 32.5%, 比较不符合40%)。第12 题中,有 52.5%(符合20%,比较符合32.5%)的教师表 示课余时间里比较注重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结合 11题、12题的数据结果可 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认为自身的文化储备不足,仍然需要注重不断学习与丰富。 第 13 题中,72.5%的教师对自己的文化教学能力表示不满意,其中 42.5%的教师选 择了比较不符合,30%的教师选择了不符合。第14 题中,55%(32.5%比较不符合, 22.5%不符合)的教师认为自己并没有很好地胜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任 务。结合13 题、14题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文化教学能力不 满意,认为其仍然有待提高。在第 15 题中,72.5%(32.5%符合,40%比较符合) 的教师认为他们在文化教学设计能力上需要进行再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自 身文化教学能力不高,想要很好地胜任文化教学任务需要进行再培训。同时也反 映出教师有提高文化教学能力的意愿。
通过对 11 至 15 题结果的讨论,笔者发现自身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能力的 欠缺是初中阶段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所面对的自身障碍。这是导致文化意识 培养时间短、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单一的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观察与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笔者又加入了教师访谈作为 补充。笔者邀请了课堂观察的 6 名英语教师作为访谈的对象,访谈的内容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及 其原因、教师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原因、教师教学方式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
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问到教师们“您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哪些困难?” 时,教师2 教师5认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是一大障碍,由于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 足,对文化知识的讲解难以深入。其中教师5 表示:“有时课堂时间充足的时候, 我也想深入地培养一下学生的文化意识。但是自身的文化储备不够丰富,所掌握 的文化知识就那么些,有时候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接着笔者提问道“您 认为您是否有充足的文化知识?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 4 名教师对此都 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表示自己上学的时候没有接触过太多的文化知识,学习 英语主要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导致现在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不高,跨文化交际能 力不强。
教师自身英语文化意识素养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十分重要,通过教
师问卷数据与教师访谈,笔者发现长春市H中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 空间。
4.2.2应试压力
表 4.11 教师文化意识培养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6 10% 15% 0 32.5% 42.5%
7 12.5% 12.5% 2.5% 37.5% 35%
8 15% 10% 2.5% 32.5% 40%
9 10% 17.5% 0 27.5% 45%
10 15% 22.5% 0 27.5% 35%
表4.11 统计了教师文化意识培养与应试教育的冲突。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第6 题中,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比重较大(符合 42.5%,比较符合 32.5%),可 见初中英语教学仍把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第 7 题所调查的教师是否愿 意分配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教学与第6 题的调查结果相符合。72.5%的教 师表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其中 35%的教师认为课堂 现状符合题目描述,37.5%的教师认为比较符合。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时间紧张使 得老师无暇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间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因 之一。第8 题是关于课后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72.5%的教师很少布置文化方面的 作业,其中 40%的教师选择了符合,32.5%的教师选择了比较符合。第 9题数据中 可以看出 72.5%的教师教学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来开展,受应试培养 模式影响较大,这也成为阻碍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之一。这说 明学生课业压力大、教师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负担重都对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带 来了影响。在第10 题中,对于考试中有关于文化意识方面的题目很少这一现象, 最多的教师选择了符合现状,达到了 35%,还有 27.5%的教师选择了比较符合。可 见初中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教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成绩,为考试做准备。然 而在考题中,相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比重相对较少,这也成为影响教师进行文化 意识培养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6 至10 题结果的讨论,笔者发现初中阶段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最 主要的外界障碍是考试的压力。初中阶段的学习要面向中考,教师需要注重提升 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在试题中相关于文化知识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教师 不得不更加注重语言技能的讲解与练习,在本就短暂的课上时间中更加没有太多 时间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进行教师访谈过程中,当笔者提问教师们“您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不进行或 较少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什么?”时,教师 2教师5教师6表示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师 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上,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其中教师2 表示:“虽然文化教学很重要,但是初中生现在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 是中考。考试中很少考察文化知识相关的题,而且课堂时间确实有限,所以老师 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教师5 表示:“根 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有时间都要讲新课或者带领学生 做习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办法。” 紧接着笔者提问“您认为教师在促 进文化教学的实施中最应该做出的努力有哪些方面?”教师 1 和教师 4 表示由于 时间的问题,自身在课堂中很少进行文化教学。最应该努力的地方应该是更合理 地规划利用好课堂或课外时间,增加文化教学内容。其中教师 4 表示:“一直以 来,在课堂教学中我都把讲课、做习题作为最主要的部分。很少进行文化教学, 可能在讲新课的时候会有所提及,但是讲的很少。毕竟学生是要考试的,不带领 学生把语言知识掌握好就没有好成绩。文化教学确实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考试中 所占分值很少,但是学生也需要有所了解。我觉得我最应该努力的地方应该就是 规划好课堂时间,增加一些文化教学的内容,或者给学生课外补充一些这方面的 内容”
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把讲新课、带领学生做语法习 题作为课堂最主要的核心部分。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 迫于考试的压力,很少进行文化教学。
4.2.3教师培养意识
表 4.12 教师对 文化教学的意识
题号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清楚 比较符合 符合
1 7.5% 17.5% 2.5% 40% 32.5%
2 22.5% 37.5% 7.5% 17.5% 15%
3 15% 17.6% 2.5% 40% 25%
4 22.5% 35% 5% 20% 17.5%
5 25% 35% 2.5% 22.5% 15%
表 4.12 统计了教师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看法。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第1 题中,了解课标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符合32.5%、 比较符合40%),可见教师对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基本都有所了解。在第 2题主要想 考察教师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60%的教师并不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 的培养,其中 37.5%的教师选择了比较不符合,22.5%的教师选择了不符合。可见 虽然教师整体来说对文化意识培养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视程度不足。第 3 题是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比较的问题,50%以上的教师认为语言教学比文化 教学更重要,其中选择比较符合选项的教师最多,达到了 40%。由此可见,当前教 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第4题、第5题分 别从教师是否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角度来考察, 57.5% (不符合22.5%,比较不符合 35%)的教师不赞同了解西方文化对于学习英语有重 要作用,对于学习中国文化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仍有60%的教师持否定态度。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部分教师认为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 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其持否定态度,思维模式缺乏更新。
通过对 1 至 5 题结果的讨论,笔者发现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中 的文化意识培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升。课堂教学中,相比 于文化教学,教师更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老旧, 缺乏更新。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向 6名英语教师提问“您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涵义吗?”教师 3 教师 5 和教师 6 表示知道文化意识是课程目 标之一,但是具体涵义不是特别了解。其中教师5 表示:“我听说过文化意识的 培养,了解一点,但是不是特别了解。我觉得初中英语教师没有太大必要去了解 文化意识培养,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中考出题方向。初中生学习英语最重 要的就是考个好成绩,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没有什么太大用。”最后,笔 者向教师们提问“您在教学中是否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您是怎 样培养的?”教师 1教师4 和教师5认为文化意识培养在初中阶段不太重要,在 讲新课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相关文化知识会讨论几分钟,但不会过多论述。其中教 师1 表示:“我觉得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没有太大作用,考试中与文化 知识相关的题所占比例很少,根本不需要过多的去讲解。讲新课的时候如果遇到 了与文化相关的主题,就带领学生讨论一下,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几分 钟就足够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只需要学 习好相关的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就足够了。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虽然持肯定态 度,但是其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应试的压力,教师们的教学思维模式更是缺乏 创新,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发现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长春市H中学初中英语教学 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对文化意识的培养 现状以及该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笔者主要从现状和原因两个方 面展开论述与总结:
第一,教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不是很明确。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偏重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但往往忽视 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会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意识 的培养,但是教学时间很短。比起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分 配在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练习上。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最常用的教 学方法就是文化讲解,其次是文化对比。教师说教的多、学生内化的少。学生所 学的知识始终浮于表面,因此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难以深入。另外,单一的教 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缺少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有 真正的文化参与和文化体验。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都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进 行。虽然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偶尔利用一些教材之外的资源,例如借助网络 媒体资源库,但是大多数教师会由于时间问题或课程安排等原因而忽视资源的分 享,也忽视对学生课后学习资源的扩展。
第二,多数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培养能力不足。这与教师们在学 生时代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没有足够的文化知 识储备量,则无法进行深入且有效的文化意识培养。自身文化储备不够、文化教 学能力欠缺是初中阶段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所面对的自身障碍。也是导致文 化意识培养时间短、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单一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承载着应 试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 语句等语言知识的教学与巩固上,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虽然有部分教师意 识到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 仍不愿占用大量课堂及课后时间进行这方面的培养。那么,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 培养的目标便无所依托,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无法深入发展.
5.2教学启示
文化意识根本上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建立与培养,通过教师对文化知识的 讲解,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到教学中。笔者根据初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及原因,相应地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对教师进行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能力的再培训。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 身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意识教学的能力。英语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 还要有凝练归纳的能力来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基于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文修养。 因此,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意识素养,提升个人的文化意识培 养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此类培训。教改部门也应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更丰富更 优质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案例,从而提升教师的文化教学质量。
第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物质条件除了教材 以外,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接体验和感受中外文化的渠道。积极利用其 它课程资源,例如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实物或实践活动等。学校也可以开发自 己的文化教学资源,例如建立学习网站、开发学习软件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程 度上丰富学生文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各取所需,更加促进文化意识 的内化。
5.3研究展望与不足
笔者深入调查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并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改善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 本研究因为诸多因素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善:
1.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的研究对象是长春市H中学的初一、初二、和初三的
部分学生和教师。并且学生之间性别和英语基础等方面有差异,以及教师的学历、 教龄等因素也是不尽相同,研究数据和结果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
2.对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应该是长期观察的过程,笔者利用实习的机会 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研究,时间较短。只对6名英语老师进行了30节课堂观察,次 数较少。教师和学生研究人数的样本量不够大,调查结果具有局限性。
3.对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仅局限于课堂,对课外实践活动及学生自主学 习层面的考察欠缺。
4.文化意识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和研究范围的局 限性,研究的结果并不足够深入。笔者会以此研究为出发点,对文化意识培养策 略及发展途径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Breen,M.Process syllabuses for the languageclassroom.General English Syllabuses Design [M].Oxford: Pergamum Press,1984.
[2]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M].N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3]Byram,M.Teaching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 ual Matters,1997.
[4]Boas,F.Race,Language and cul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5]E.T.Hall,The Silent Language,Greenwish Conn,1959.
[6]Edward Sapir.语言:言语研究导论.[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88- 94.
[7]Fries.CC.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8]Hyne searching and Reaching: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9]Kambutu J.Building cultural appreciation and awareness in these uncertain times: Educator s build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plann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 ducation,2006(24):935-951.
[10]Lado,R.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J].Mc Graw-Hill,1964.6:23-25.
[11]Tomalin B,Stempleski S.Cutural Awar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2]常军•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 (24):64.
[13]茌庆梅.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4):104-106.
[14]池燕艳.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DOI:10.27048/d.cnki.ggzsu.2020.000640.
[1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16]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1995.
[17]韩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18]蒋次美.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2):60-62.
[1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1997:108-134.
[20]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中国农村 教育,2014(06):7-8.
[21]康淑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2010, 31(08) :85-89.
[2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岀版社.2004:107-117.
[23]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4).
[24]李剑军.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5]刘杰.试论初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7. DOI:10.16728/j.cnki.kxdz.2016.08.005.
[2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7]刘帅.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20 (16):83-84.
[28]刘悦.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行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DOI:10.27267/d.cnki.gqfsu.2021.000447.
[29]马红.英语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 ——实践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29.
[30]彭海涛.基础英语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A2): 252-255.
[31]潘帅.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2]钱穆.文化与生活[M].台北:台湾乐天岀版社,1963.
[3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 1996.
[3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 界,1996(1):11-17.
[35]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2004: 112-132.
[36]魏含迪.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 学,2016.
[37]王丽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发展导报,2018,第24期,1-2页.
[38]王薇薇.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1
[39]王雨菡.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英语体验式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40]吴元霞.英语教学与文化融合[M].北京:光明日报岀版社,2016: 126-136.
[41]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岀版,2010:1.
[42]鄢佳蓉.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讨[J].才智,2019(08) :162-163.
[43]岳曼曼.跨文化交际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 32(08): 43-45.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14.
[44]袁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才智,2020 (12):112.
[45]邹朝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意识渗透与培养[J].科教导刊,2022(05):76-7&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25.
[46]赵海燕.《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2007:242-249.
[48]朱建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J].英语广场,2020(8):118- 120.
[49]张锦.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 36(01): 25-26.
[50]张婷婷.高校大学生语文学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 较研究,2020,4(22):190-192.
[51]邹元霞.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2]张伊娜.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 英语教育),2005(06):8-10+16.
[53]赵永富.觉醒与培养:全球化与中国青年文化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
[54]朱增娟.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 (04): 258-259.
[55]朱泽权.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为、难为、与作为[D].无锡:江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