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策略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5 10:59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深化高中英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1
1.1.2高中英语教学中扎实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驱动 1
1.2研究意义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5
2.1核心概念界定 5
2.1.1文化 5
2.1.2文化意识 6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9
2.2.1国内关于文化意识研究现状 9
2.2.2国外关于文化意识研究现状 12
2.3理论基础 14
2.3.1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14
2.3.2建构主义理论 16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9
3.1研究问题 19
3.2研究对象 19
3.3研究方法 20
3.3.1文献研究法 20
3.3.2案例研究法 20
3.4课例分析的框架 22
3.5课例分析的过程 26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课例分析 36
4.1文化理解的培养策略 36
4.1.1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38
4.1.2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45
4.1.3启发引导培养策略 48
4.1.4其他培养策略 51
4.2 文化传播的培养策略 54
4.2.1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56
4.2.2创设情境培养策略 60
4.2.3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63
4.2.4其他培养策略 66
4.3文化品格的培养策略 67
4.3.1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69
4.3.2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74
4.3.3启发引导培养策略 77
4.3.4其他培养策略 79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82
5.1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5.2启示 84
5.3研究的局限性 87
参考文献 88
附录一 i
附录二 iv
附录三 v
致谢 vii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深化高中英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几乎所有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同意,学习一 门外语几乎就是在同时学习一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应当是学 习文化的过程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英 语课标(2020 年修订)》)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作出了明确的概 念界定,突出了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②。与之前几版课标中对文化意 识的理解不同,《英语课标(2020年修订)》中对文化意识的界定不再仅限于原先的文 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三方面,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立足中 国文化、面向世界文化。可见,品格培养、文化自信已经融入到高中英语学科的课程与 教学之中,这也是高中英语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目标是双向 的,既包含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分析、鉴别,也包含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传播,在 此基础上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以及优秀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发展。2022全国教育工作大 会也明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 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 为重要。
1.1.2高中英语教学中扎实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驱动
笔者在研究前,对宁南山区G市某高级中学4名高中英语教师及256名学生进行了 调查,旨在了解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笔者结合《英语 课标(2020 年修订)》制定了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见附录一)、教师访谈 提纲(见附录二)以及学生文化意识培养课堂观察表(见附录三)。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首先,宁南山区高中英语教师在文化意识培养中使用的方法 缺乏灵活性,甚至部分教师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反映:
①朱雪艳 . 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8-14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4.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借助于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知识 进行讲解,也就是说,教师的文化教学只涉及到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教学方法 是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某一文化知识点,而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多,这不利于学生 深入理解文化内涵,进而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也没体现出品格教育的意义。问卷结果显 示:学生认为教师在文化方面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说明传统的文化教学受到了冲击, 学生需要去调整自己看待教师文化教学的眼光,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也有待提 高,要思考如何使自身的教学方式更加吸引学生的目光,针对具体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让学生对于中外文化更加感兴趣。同时,教师很少布置关于文化知识的课后作业, 说明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业活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访谈,笔者得 知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堂上直接讲解文化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挖掘文化内涵, 更别提培养学生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以及发展优秀文化品格了,这与问卷结果不谋而合。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笔者也十分关注教师的文化意识教学方法,发现正如问卷调查与访 谈的结果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词汇、阅读和语法的实践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学习单词的发音、使用和相关短语的解释成为每个单元开始的标志。教授课本中的英语 课文时,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文本和翻译长难句上。
其次,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大多数情况下集中在 单元的 Warming-up 部分,也就是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阅读、写作课上教师不会花 过多的精力用于文化教学,在涉及与文化内涵相关的阅读课中,教师也仅仅是在导入部 分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笔者观察的语法课和练习课中,四位教师均未涉 及到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很少设计有关文化意识的内容,更 多的是巩固语言和语法知识、训练学生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技巧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教 授有关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课程中,大部分教师仅在一个单元的 Warming-up 部分或者 阅读课的课前导入部分借助多媒体或者口头讲解,向学生介绍有关文化意识的背景知识, 而在其他课型以及导入之外的教学环节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文化意 识教学环节相对固定,不够灵活。
最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宁南山区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观念淡化。 宁南山区高中英语教师普遍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持积极态度,但是在被问及如何理解文化 意识的概念时,他们都基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说明教师对文化意识 的内涵缺乏完整的认识。另外,部分教师反映高考的压力和现有的课时使得文化意识的 培养困难重重,并且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在一节课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文化层面上的 问题也是不现实的,体现出教师文化意识观念淡化。
以上调查说明现阶段宁南地区基础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意 识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无论是从课程资源,培养方法,评价手段等 方面都显得后劲不足。如何通过日常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是一线英语教师遇到的教学难点之一。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对文化差异没有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为,只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就可以完成文化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 识,这远远不能达到《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的要求。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误解,会 使学生误认为肤浅地学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算是掌握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学 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仍是一知半解,其文化意识也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与交际方面没有扎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以全国高中 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程为案例,分析优质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 以及组织形式,探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
1.2研究意义
外语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文化,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学习一门语言,不从根本上掌握其文化特色也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①。文化意识 作为高中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为核心素养的 育人价值导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 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本研究梳理了关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后来者 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本研究中的案例分析参考了鲁子问教授的《高中 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一书,把文化意识分为了三个维度:文化理解、文化传播 和品格培养②。通过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分析优质课教师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希望 可以为未来有关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本研究以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首先调查了高中英语 教师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笔者
①李映颖.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②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6. 通过案例分析,对全国优质课教师的文化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探索培养学生文 化意识的有效策略、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为新手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文化 意识的培养路径上提供一些启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 Edward Taylor 是最早对文化下定义的学者,他在著作《原始文化》 中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 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①。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知识、习俗 等隐性文化,而不是具体的实物。美国语言学家Krober和Kluckhohn在《文化概念与 定义评述》一书中列举了近三百个文化定义,并把这些定义分为了六类:描述性的定义、 历史性的定义、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结构性的定义、遗传性的定义②。这两 位学者认为文化是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它具有一定 的倾向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此后,人们不断丰富与更新对文化的定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关于文化 的界定大体上分为两种:广义和狭义。广义界定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创造就 是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另一种狭义的界定认为文化仅仅代表人 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语言学家Stern的achievement culture ( “大C":广义 的文化)和behavior culture ( “小C"狭义的文化)③。胡文仲对文化的定义与美国语 言学家Kroger和Kluckhohn相似,他认为:“文化是人们长时间努力创造出来的,包括 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④。”《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也明确界定了文化这一概念:“文化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的 文化包括人们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包括哲学、语言、文 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也包括价值观、审美情趣等⑤。”
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之所以不同,首先是由于文化的内涵冗杂,也是由于各位学者 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结合以上学者对文化的界定,可以看出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 即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胡文仲对文化的界定更为全面:文化是社会
①Taylor, E. B. Primitive Culture[M]. London: John Murray,1874:3-12.
②A. L. Kroeber,Clyde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2:1-139.
③转引自: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岀版社,2005:4-5.
④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1999:27-42.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的产物,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它的形式多 种多样。
2.1.2文化意识
Taylor 把文化意识定义为人们对于文化自觉能动的一种认识活动①。 Adler 认为, 文化意识是一种内化性洞察力,指向人们的价值、信仰等特征。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对 文化表征的理解,其是次对与我们自己文化对立的重要与隐藏的文化特征的理解,最后 是对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文化的理解②。也就是说,文化意识是人们认识文化的主动的 认知活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Tomalin 和 Stempleski 认为文化意识与文化 背景有关,因此文化意识是人们对相关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文化敏感行为的意识,以及对 自己文化行为或思想的解释能力③。
毕继万和张占一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岀的对不 同文化差异和冲突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④。高一虹把文化意识 定义为:“有意识感知文化的多元性并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能够体验并理 解异国文化群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反思本国文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⑤”。 夏谷鸣认为文化意识是大脑对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反应,是对文化认识的认识⑥。这 是从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意识。
《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也明确界定了文化意识这一概念:“文化意识是指对 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岀的跨文化认知、态 度和行为取向⑦。”李箭,周海明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课例研究》中提到, 《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对文化意识的定义有两方面涵义:一是学生能够主动改造 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人;二是学生能通过行为将内 化了的文化展现岀来,从而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以及跨文化沟通交流中表现岀一定的文化 素养⑧。
笔者更加认同《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对文化意识概念的界定:“文化意识是
①Taylor, E. B. Primitive Culture[M]. London: John Murray,1874:3-12.
②转引自:胡旒越.农村中学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③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8:24.
④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05):72-76.
⑤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⑥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2):93-97.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6.
⑧李箭,周海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2019:6-21. 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岀的跨文化认知、 态度和行为取向。”《英语课标( 2020 年修订)》首先将文化意识定位在文化理解能力 上,要求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内涵,也就是Adler教授强调的内化过程的第一步:对文化 表面特征的理解;其次强调全球化背景,反映岀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即在跨文化情境下, 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的落 脚点是促进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国家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品格教育,培养学生 形成优秀文化品格。
鲁子问以《英语课标( 2020 年修订)》为基础,把文化意识分为文化理解、文化传 播和文化品格培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笔者以鲁子问教授的观点为基础,从以上三个 维度分析优质课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故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1)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品格培养的基础,是主体对文化涵义的内化,它以语言 为载体,是一种情感性、观念性的活动过程①。黄忠敬认为文化理解是教育者与被教育 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以达到共同进步、相互理解的教 学过程②。陈琳、王蔷、程晓堂把文化理解定义为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 解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文化知识与现象的理解,了 解其产生的背景、文化来源、文化与宗教含义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岀来的三观等;另一方 面是把文化理解看成是在坚持本国优秀文化的同时,用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 的过程③。鲁子问把文化理解定义为学生对其他国家和本国的历史、习俗、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理解④。文化理解意味着学习者有兴趣了解并比较具有文化多样 性的活动,能够注意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 学生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为中外文化的异同提供可能的解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感知 中外文化的差异。
笔者较为认同鲁子问对文化理解的定义:学生对其他国家和本国的历史、习俗、生 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的理解。同时,文化理解不仅是简单了解中外具体文化 知识和文化现象,更是学习者对文化自身意义的内化,通过语言为载体的一种思想的交
①谭静.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②转引自:何玲梅.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③陈琳,王蔷,程晓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2:83.
④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流与沟通。
(2) 文化传播
徐明华把文化传播定义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群体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①。嵇立群 认为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首先在于文化自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 特点。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习俗、生活方式等的万千差别,导致了文化的传播 ②。文化传播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文化传播发生的前提也正是不同文化的接触。《英 语课标(2020 年修订)》认为文化传播是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在中外文化理解的 基础上,用所学的英语介绍、描述、阐释中外文化现象③。鲁子问认为文化传播即运用 所学知识介绍、比较不同文化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文化传播意味着他们能理解 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现象,并且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讲述中国优秀文化故事,描述、 阐释中外文化现象④。
文化传播为各种文化的沟通建立了一座桥梁,但关键是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文化 值得传播,以及如何传播中外优秀文化。
(3) 文化品格
赵蕾指岀,文化品格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生活条件的内化,是民族和社会 思想的文化沉积⑤。也就是说,那些基本的生活态度、情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是通 过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品格一直在不断地积累。 李洪恩指岀,一些中国学者将文化品格定义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概念中,某类人或 事物所表现出的共同或相似的精神、风格、特征⑥。程晓堂从英语核心素养的本质对文 化品格的定义进行了阐释,即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识,包 括对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以 及文化认同的能力⑦。也就是说,文化品格不仅是指对某些文化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理解,还包括对话语中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评价和分析,以及对话语 中反映的文化的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认同能力。 《英语课标(2020
①徐明华.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J].新闻爱好者,2012,(17):1-3.
②嵇立群.论文化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28-33.
③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20:62-69.
④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⑤赵蕾.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⑥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⑦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5):79-86. 年修订)》中对文化品格的解读如下: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 的认同,其中包含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行为的知识素质、人文素养和行为取向①。鲁 子问认为文化品格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教育实践。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不能相互分离,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和品格塑造的过 程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品格是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岀的文化认知、态度、 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取向,培养学生意识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学生首先到理解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优秀品格,做到知行合一。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国内关于文化意识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语言学领域与外语教学领域开始掀起语言与文化的 研究热潮,涌现岀大量以语言与文化为研究内容的文献和著作。许国璋首先把社会语言 学引入国内,他于1982年发表的《文化负载词与现代英语语言教学》,主要论述了词 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③。 1989年邓炎昌、刘润清编写了《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 比》一书,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论述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 ④。 1990 年顾嘉祖、陆昇发表了《语言与文化》,分析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不 同侧面对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国的语言及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⑤。这一系列的研究使得 国内外语教育专家与学者对文化教学重视了起来。
(1)文化意识研究
2001 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课程培养目标之 一,指岀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方面内容,并制 订了具体标准⑥。这既符合当时我国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指出了当时基础英语 课程教学中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问题。把文化意识纳入我国英语基础教育课程目 标意味着我国外语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②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③许国璋.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1980,(04):21-27.
④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1989:1-36.
⑤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1990:1-39.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01:19.
2003 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纳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中将文化意识看作是有效得体运 用语言的保障,其内涵未作调整,依旧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三方面①。此后,国内对于文化意识的研究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提岀,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导向,指明文化意识应包括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认同与传播、感悟与鉴别等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客观对待异国文化,发展良好的鉴 赏能力,避免盲从,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坚持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 的三观②。
从以上可以看岀,《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更加注重英语学习的人文属性,文 化意识不再仅限于之前的文化知识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 公民素养,也就是品格教育,强调必备品格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仅仅以异国文化作为学 生学习的内容,而是立足中国文化、进而面向世界文化,既重视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又 强调尊重包容外国文化。
董小川认为文化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二是人们从文化视角 认识和判断不同事物③。同时,他发现,在历史教育中,无论是传统史学的文化内容还 是传统历史教学都欠缺文化意识的培养,二者将影响新时代历史本科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朱雪艳在著作《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中,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阅读教学、译写教学、听说教学等各个角度探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④。屈社明认为 文化意识是文化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内化与 外显过程,涉及学习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加深文化理解、形成文明素养等阶段⑤。 他分析了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将其融于英语学科课程的递推式教学活动。
学者们对于文化意识的研究涵盖了英语学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普通高中英语 课程标准(2017 年)》(以下简称《英语课标(2017 年)》)颁布后,越来越多的专 家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意识,有关初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按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3:2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③董小川.试论本科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8,(04):70-73.
④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岀版社,2017:36-138.
⑤屈社明.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递推式教学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03):94-96. 域划分,学者们对于文化意识的研究分布是不均衡的。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 发现《英语课标(2017年)》颁布以来,在西北地区的研究中,尤其是对宁南山区学生 和教师文化意识的研究仅有3篇。
(2)文化意识培养方法与策略研究
《英语课标(2020年修订)》对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文化意识的培养给岀了建 议和措施,强调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 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和内涵①。教师应当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 性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意识养成的自觉性。毕继万提岀提高文化意识的 有效办法就是对比②。施慧珊探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及方法,认为应当在英语词汇教学 中导入文化、利用教材创设文化情境、鼓励学生从文化对比中学习英语文化、在真实语 境中进行文化导入③。朱雪艳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中指出,要通过提高教师的文 化意识、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她还针对阅读教学、 翻译教学、听说教学,提出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④。夏谷鸣在《作为英语学科核 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中提到,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学生心智能力和语言学习相结合⑤。许国华和张姣认为应通过挖掘语言内涵、探索教 材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创设多元课外活动等策略培养文化意识⑥。蒋次美认为应通过改 变教学观念、创设适当的情境、发展文化活动课程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⑦。鲁 子问在其著作《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中,以《英语课标(2017年)》为依 托,从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品格教育三方面提岀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 路径⑧。发展中外文化理解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单元主题融合法,即把中外文化理 解教育的各种目标融入外语教学之中,采取文化会话合作、文化旁白、文化表演等方式 进行文化教学;增加法,即在外语教学中系统地增加补充一些跨文化的内容;厘清讨论 法,即对于一些有疑问与冲突的中外文化现象,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厘清相关文化知 识,促进中外文化理解;文化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理解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充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②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05):72-76.
③施惠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34):62-63.
④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岀版社,2017.36-138.
⑤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2):93-97.
⑥许国华,张姣.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2):107-111+117.
⑦蒋次美.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2):60-62.
⑧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体验来理解中外文化知识,形成中外文化理解能力。促进中外优秀文化传播能力发展的 基本方法就是实践。而促进品格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因为情境才能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品格的必须性与必需性,从而自主发展品格。
从文献中可以看岀,学者们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要 创设有意义的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文化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 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培养文化意识;最后,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文化。学者们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提岀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和路径,值得笔者 借鉴。
(3)文化意识评价手段研究
《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对划分了英语学 科核心素养水平,把文化意识分为三级水平。同时,英语课标还指岀评价的常见形式和 途径:课堂观察、师生面谈、学习档案反思日志、随堂测验、自评互评等①。张红玲在 传统客观定量测试法与定性分析评价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定性分析评价法对于文化教学 评价的重要意义。她把评价分为三个方面: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并就每一 个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探讨②。王振亚认为可以用心理测量法-结构主义测试方法、综 合语言测试方法、交际语言测试方法等手段来评价学生的文化意识③。
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学者对文化意识的评价手段研究较为有限。
2.2.2国外关于文化意识研究现状
(1)文化意识研究 有关文化意识的外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军事、护理和教学领域,但均涉及跨文化交流。
在军事领域, Lucian Ispas、 Marioara Patesan 等学者将外语与文化意识作为 21 世纪欧洲 军事领导者教育的必要内容,认为文化意识能够辅助军人在军事环境中考虑文化地形等 因素从而有助于国际行动。在医疗护理领域,学者们指岀医学生需要了解文化和病人管 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多样化的社会提供最佳的护理④。Kim和Luis等学者认为文化意 识培养已成为国外许多医学院的重要内容。他们指岀文化意识培训的三个领域包含 1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17-118.
②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与岀版社,2007:285-294.
③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264-306.
④Lucian Ispas.Th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military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2016,(22):31-34.
个关键课程或主题,他们认为使用口译服务对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有所提高①。在教学领 域,随着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诞生,交际内容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就要求人们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部分,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在Hanvey的观点中, 跨文化意识是指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它隶属于文化意识②。Breen认为培养学生的文 化意识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积累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③。同时,Barry采用案例 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英语教师文化意识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岀了一些提高英语教师 文化意识的建议。Maryam和Hossein认为在伊朗的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是指提高学 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④。
(2) 文化意识培养方法与策略研究
Hawatt提倡用交际法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真实的语言交际,学生会潜移默 化的产生文化意识⑤。 Maryam 和 Hossein 提岀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是 英语课堂上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最常见的方式。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主要障碍是缺乏 时间和文化教学的针对性训练⑥。Bennett提出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将跨文化敏感性 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步骤,主张将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来增强文化 意识⑦。
(3) 文化意识评价手段的研究 文化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文化教学的问题之一,因为文化的复杂性和对于文化的主观
性导致文化评价与测试的设计和实施较为困难。Seelye提出了 7项目标:文化行为的含 义和功能、语言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行为习惯、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有关一个社 会的评价性的陈述、对另一个文化的研究和对其他文化的态度⑧。Damen提出了 4种评 价方法:自我报告、表演(如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创作材料(如写信)和教师同学
①Kim Griswold.,Luis E Zayas.,Joan B Kernan., & Christine M Wagner.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medical student and refugee patient encounters[J].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2007,9(1):55-60.
②Hanvey,R.G.“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in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oston: Newbery House, 1979:5-17.
③转引自:谢木丹.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教师认知视角[D].青岛:青岛大学,2020.
④Yeganeh,M.T. & H.Raeesi.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in EFL classrooms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 in an Iranian educational context[J] .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4):534-542.
⑤Hawatt, A.P.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8.
⑥Yeganeh, M. T. & H. Raeesi. 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in EFL classrooms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 in an Iranian educational context[J] .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4):534-542.
⑦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与岀版社,2007:285-294.
⑧Seelye,H.N.Teaching Cul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Lincolnwood, Illinois: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3:12.
观察①。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第一,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意识的研究常与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话题联系起来, 且没有明显区分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意识之间的差异,普遍认为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 是对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能意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第二,学者们大多关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与策略,且众多学者都从课 堂、课外活动入手,提岀有效提升文化意识的方式方法。例如:学者们普遍认同利用文 化对比、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但并未对此有足够系统的研究。 大部分文献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然 而,如何在中外文化输入中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发展文化品格涉及 得不是很多。
第三,学者们相对忽视了对文化意识评价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用语言学习的相关 理论来阐释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教育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视,分析文化 意识培养缺失的现状,并提岀相应的策略和改进措施。但是,对于文化意识的评价标准 却很少涉及,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使得测试和评价的标 准不好把握。《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提岀文化意识素养的三级水平,给文化意识 评价研究提供了思路。
最后,国内外有关文化意识的研究范围涉及较广,国外主要包括军事、医疗以及教 学领域,国内的文化意识研究集中在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领域。在英语教 学方面,学者们对于文化意识的研究涵盖了英语学科的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英 语课标(2017 年)》颁布后,文化意识作为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受到学界越来 越多的关注,有关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逐渐增多。
2.3理论基础
2.3.1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Schumann 从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角度提岀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他把文化适 应定义为: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他指岀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
①Damen,L.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ls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7:3-6.
一个部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其目的语学习水平。他把文化适应 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者把目的语社团作为参考,希望完全被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同化而成为目的语社团中的一员,尝试理解、适应、并最终能使用目的语;第 二类是学习者仅在社会层面与心理层面与目的语社团结合,对它的语言开放,但不愿被 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这两种文化适应都能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的发展,如果 学习者对目的语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且有浓厚的学习热情,那么其二语习得水平就可能 得到发展,反之则很难跨越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中级阶段①。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将影响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距离和心理 距离。社会距离是制约学习者文化适应的主要原因,因为社会距离由各种社会因素决定, 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态度、学习者目的语输岀 质量和数量等。决定社会距离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显性、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结 合方式、封闭程度、凝聚程度以及文化相似性、社会的态度等②。社会显性是指学习者 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例如:社会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 等。结合方式是指学习者社团完全被目的语社团的价值观念同化、或者保留自己的价值 观念和生活方式。封闭性是指两者之间被各自学校、社区等隔绝的程度。凝聚程度是指 学习者社团是在自己的母语社团中交往还是在目的语社团中交往,以圈内交往为主则表 现岀凝聚性。文化相似性是指两社团文化之间的相近度。社会的态度是指两社团对彼此 所持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在社会距离难以确定,即社会因素对 文化适应不构成影响时才发挥作用。心理距离主要由各种心理因素决定,包括语言冲突、 文化冲突、动机和语言僵界③。语言冲突是指学习者社团在使用目的语时所体验的困惑。 文化冲突是指学习者社团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的困惑与焦虑。动机是指学习者 学习目的语的目标和为达到该目标而作岀的努力。语言疆界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习得到 一定程度,语言疆界会建立起来,阻碍语言输入,使得学习者很难再有突破。克服这种 语言僵界的办法就要以开放的心态消除阻碍。李春芳指岀,对于我国目前基础外语教学 来说,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机会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所以学生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程度
①Schumann.J.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86,(7):379-392.
②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1-54.
③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1-54.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他们自身的心理感受,即心理距离对文化适应的影响较大①。 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社会与心理距离越大,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便越困难。反之, 社会与心理距离越小,学习者习得目的语就越容易。也就是说,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学习者了解了目的语文化背景信息,克服了文化适应所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缩短了社 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能促进语言习得。从文化适应理论来看,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 培养是帮助学生缩短与目的语社团社会和心理距离的关键。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语言知 识,他就只掌握了在表面水平上使用目标语言的规则。要正确地使用目标语言,他必须 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缩短与目标语言的距离。换句话说,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了语言 习得的水平。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二语习得中不同的人会表现岀不同的习得速度 和水平。课堂教学虽然远离真正英语文化,不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第二语言,但依然可 以利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文化有一种 亲密感和认同感,那么他就会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缩短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是语言习 得成功的关键。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了解了背景信息,克服了因文化适应而引 起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缩短了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进而促进了语言习得②。文化适 应模式为学习者能深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创造习得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促 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外语学习环境,如:为 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要求学生制作有关目的语国家文化的黑板报,在墙壁上粘贴 相关海报、地图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缩短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与心 理距离,进而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成功。
2.3.2建构主义理论
最早提岀建构主义理论的学者是皮亚杰,他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在相应的 文化背景下,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同化、顺应,最终达到平衡的过程③。许多专家、 学者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涌现岀许多著 名的学者及其不同的流派。潘玉进指岀,这些流派大体上有三个共同点:第一, 知识是 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①李春芳.外语学习的“文化适应模式”评析及适应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4):36-39.
②卓娅.高中英语阅读优质课和阅读常态课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对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③Piaget.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16. 并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学生要根 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各个学习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 源,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在学习中的关键性作 用。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与之对应 的新概念。语言学习中的情境是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进行语言交流的真实的或者近似真 实的学习环境以及交流活动,也只有在这种真实情境下和语言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接触 到语言事实,从而对语言的意义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②。学习者应当通过实际情境中的 活动理解知识,学习应当与情境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任务应当 由学习者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共同分享完成,体现出学习的社会互动性。由于不 同的学习者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沟通交流,才能让学生碰撞出思 想的火花,从而更加深入与全面地理解问题。学习者间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在恰 当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话是 学生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者之间应当通过会话来讨论问题, 完成任务。会话同样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即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有利于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情境,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 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并且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及时反 馈信息,给予学生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 建构③。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命题时,要以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对这些新 知识、新命题进行选择和加工。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当充 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知识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存在 的,学习应当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中首先应
①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0, (04):90-93.
②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一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J].科技创新导 报,2012,(24):179.
③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一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J].科技创新导 报,2012,(24):179.
该发挥“导向”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有从具体的范式中揭示其背后启示 的能力,变具体为抽象,进而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①。同时,教师要重视纠正学生 的错误,因为学生所犯的错误很可能是他们达到“新的平衡”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促成学生学习的“质变”。
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 为中心,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主动建构所学知识,教师只是学 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 义教学模式,包括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等。支架式教学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或者 其他同伴的帮助下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随着任务的进行,逐渐减少对学习者的外部 支持,直到学习者完全独立完成任务。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到 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之中。随机通达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要促进学生在多个情境中、 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达到对知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 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把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次教师创设的情境都是不同的,目的 也是不同的,分别着眼于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②。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对于文化意识的 培养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充 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文化知识,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内涵, 并比较其差异,让学生同化不同文化知识,进一步达到知识的平衡状态。英语作为一门 语言,其背后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来理解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新旧知识结起来灵活运用。
①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128-133.
②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2):33-35.
第三章 研究设计
本章将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要素进行阐述,其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课例分析框架与过程。
3.1研究问题
尽管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中还是存在许多问 题,部分一线教师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中表现为:文化意识培养方 法单一、教学环节固定。文化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 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本研究通过分析研究高中英语优质课案例,从教学方法、 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给一 线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是什么?
(2)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策略是什么?
(3)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策略是什么?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高中英语优质课案例,来探讨如何在高中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 文化意识。研究对象是十节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例,涵盖高一年级 五节课、高二年级五节课。通过对示范性课例的分析,可以为当前高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提供一些启示,也希望能对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本研究选取的十个优秀案例包括四名男教师和六名女教师的优质课例,作为全国优秀获 奖课例,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课程分别涉及历史地理、艺术文学、科技自然、 体育和交际技巧的话题,每节课都包含教师对学生文化理解、文化传播和文化品格的培 养。授课类型多样,包括听、说、读、写。下表详细列出了所选课例:
表 3-1 研究对象
教师 省份 授课年
授课内容 话题 课型
1 廖小康 重庆 高一 A trip on “The
North” True 地理 阅读课
2 张燕 宁夏 高一 Celebration 节日 写作课
3 叶汉中 广东 高一 Great Building 建筑 听说课
4 张英伟 河北 高一 The Olympic Games 体育 语法课
5 刘照清 山西 高一 Fine Arts-Western, 艺术 听说课
6 鲁美芸 北京 高二 Chinese and Pop Art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交际 阅读课
7 周虹 青海 高二 Mulan 历史文学 视听说课
8 孙课 新疆 高二 Life in the Future 科技 语法课
9 覃迎 重庆 高二 Festivals Around
World the 节日 词汇课
10 张晓娟 江苏 高二 Global Warming 自然 阅读课
 
3.3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 究法。
3.3.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形成事实科学认识 的方法,它不仅指资料的收集,更注重对资料的分析①。文献研究能够让人们获得新论 据,发现新问题、探究新观点、进而形成新认识。笔者以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 养为核心,以“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等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百链 外文学术检索平台、超星阅读器等平台进行搜索,查阅与其相关的书籍、期刊、硕博论 文等国内外文献资料,找出能为本研究理论基础服务的重要文献并加以分析。
3.3.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是一种定性的方法,也称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人们可以对某些现 象以及事物进行描述和深入探索。案例研究还是找到对现存问题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途 径②。案例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
①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
②孙海法,朱莹楚.案例研究法的理论与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1):116-120. 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客观资料,用归纳或者解释的方式得到结论。根据研究的目的, 可以把案例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①。教学案例 主要是描述性案例,是对人、事件或情景的概况做出准确的描述。有学者认为,案例分 析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描述,值得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 ②
首先,教师每天都接触教学,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敏感地发现教学中隐藏的问题, 如果教学只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日常实践,而没有反思,那么教学就会一成不变, 枯燥乏味。通过研究案例,教师可以反复地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创新教学。 其次,丰富的案例中蕴含着宝贵的教学经验。案例研究为教师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 梁,特别是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来说,反复观察和研究优秀案例是受益良多的。 本研究选取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10节优秀的课例进行分析,包括高一 年级五节课、高二年级五节课。作为全国优秀获奖课例,它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 性,课程分别涉及历史地理、艺术文学、科技自然、体育和交际技巧等话题,每节课都 包含教师对学生文化理解、文化传播和文化品格的培养。笔者在学习全国优质课课例的 基础上分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较为有效的策略,致力于为当前宁南山区高中英语文化意 识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优质课视频,因此本案例研究主要通过视频分析法来分析所选 课例。视频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记录、处理、储存的媒体形式。运用视频分析,能够记 录动态复杂的课堂教学行为,并能够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回顾、捕获、分析③。对于 教师教育而言,课堂视频能够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及时性和丰富性呈现出来,让研究 者体察并认识真实教学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它比传统的课堂观察更为方便易操作,研究 者既可以摆脱当前时空以及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又可在视频分析过程中加入分析与讨论 环节,对不同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视频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录像, 而后对所录制的视频及转录的文字等进行分析研究。它能够获取关于教学活动展开进程 的直接、详细、全面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解答影响教学的因素及方法是如何发生影响以
①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02):107-112.
②赵颖.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案例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③刘晓纳,王咸伟.视频分析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11):58-61. 及如何有效的①。
3.4课例分析的框架
案例研究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包括文件法、档案记录法、访谈法、直接观察法、参 与观察法等②。本研究主要采用视频分析法对课堂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较为真实的 描述。笔者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观察维度,以他们的教与学作为分析角度,以教师的教学 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为观察点。笔者参考了鲁子问的《高中英语 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一书,书中依据课标把文化意识分为文化理解、优秀文化的传 播和品格培养三个方面③。其中,中外文化内涵理解被细化为语言维度的理解和其他维 度的理解,具体如下表:
表 3-2 中外文化内涵理解分析框架
中外文化理解
语言维度的文化内涵 语音维度的文化内涵
语词维度的文化内涵
语句维度的文化内涵
语篇维度的文化内涵
其他维度的文化内涵 历史社会维度的文化内涵
文学艺术维度的文化内涵
政治经济维度的文化内涵
医疗军事维度的文化内涵
科学技术维度的文化内涵
 
中外优秀文化传播具体以文化传播方式选择与运用、文化传播内容选定、文化传播 内容组织与呈现和文化传播目的达成为基本框架。同时,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应主要促 进 24 项优秀品格的发展,具体如下表:
①郑太年,仝玉婷.课堂视频分析:理论进路、方法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 126-133+172-173.
②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02):107-112.
③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表 3-3 优秀品格
类别 优秀品格
智慧与知识:知识的获得和应
好奇心
喜好学习
创造力
开放的思想
智慧和知识
独特视角
勇气:面对不同立场誓达目标 勇敢
坚持不懈
真实性
仁慈和爱:人际交往的品质 仁慈、善良、慷慨
爱与被爱的能力
正义:文明的品质 责任、团队精神和忠诚
公平、平等、正义
领导能力
修养与节制:为人处世的品质 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谨慎小心
适度和谦虚
心灵超越:个体与整体人类相
联系的品质 欣赏和完美
感激、感恩
希望、乐观
有心灵上的目标和信仰
宽恕、怜悯
风趣、幽默
热情
 
笔者以此为基础,对观察的点进行分类。笔者从文化意识的三个层面记录案例中展 示的培养策略(方法)、学习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 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①。根据李教授的研究,结合文化意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笔者通过观
①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225-240. 察获得的数据,本研究将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方法)分为如下六种:文化对比(包括中 外对比、中国不同文化对比、外国不同文化对比)、文化旁白、直观教学(包括图片、 视频、实物)、言语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学习”是课堂观察的核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是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 实验、课堂练习等所进行的观察①。基于此,本研究将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十三种:聆听、 阅读、讨论、回答问题、书面练习、 角色扮演、回忆、看图、观看视频、听录音、汇 报、复述、同伴合作。由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没有在优质课 中体现岀来,因此本研究对家庭作业的布置不做过多讨论。
任何一种教学,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 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本研究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四类:个体活动(individual activity)、 同伴活动(peer activity)、小组活动(group activity)> 集体活动(whole-class activity)o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下表记录各优质课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真实情况。
表 3-4 视频分析中课堂观察表
观察者: 时间: 班级:
观察对象: 课题内容:
任课教师: 课型:
观察方面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文化理解
文化传播
品格培养
 
①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2:111-115.
1.教师的培养策略(方法)
A.文化对比,包括:a.中外对比b.中国不同文化对比c.外国不同文化对比;
B.文化旁白;
C.直观教学,包括:a.图片b.视频c.实物;
D.言语互动,包括:a.师生互动b.生生互动;
E.创设情境;
F.启发引导。
2.学生的学习活动
A.聆听;
B.阅读;
C.讨论;
D.回答问题;
E.书面练习;
F.角色扮演;
G.回忆;
H.看图;
I.观看视频;
J.听录音;
K.汇报;
L.复述;
M.同伴合作。
3.教学组织形式
A.个体活动;
B.同伴活动;
C.小组活动;
D.集体活动。
笔者用下表来进行数据编码统计:
表 3-5 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品格教育中教师培养策略的使用情况
教学策略(方法) 使用频次
文化对比 文化旁白 直观教学 言语互动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表 3-6 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品格教育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应用情况
学习活动 应用频次
聆听 讨论 言语互动 书面练习 角色扮演 回忆 观看图片 观看视频 听录音 汇报 复述 同伴合作
表 3-7 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品格教育中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情况
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频次
个体活动 同伴活动 小组活动 集体活动
 
3.5课例分析的过程
在编码阶段,笔者首先对十节优质课例的课堂录像进行转录,把课堂录像记录成为 文字材料,便于后续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反复观看课例,结合文字材料,笔者将观察到 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填入课堂观察表中。为了保证编码数据的可靠性,笔者首先对其中 一个案例按以上步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记录,一周后再进行复查,经过至少两轮的检查 后,笔者邀请导师再对该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填写观察记录表,经过比对,前后数据重 合度在 90%以上,并通过讨论对不一致处加以确定,从该课例中获得的数据被正式确定 使用。其余的课例也以这种方式编码记录下来。具体数据如下表(表中所填字母分别对 应表后方培养策略、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字母):
表3-8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1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1.20 年级:高一
观察对象:廖小康老师 课题内容: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省份:重庆 课型:阅读课
观察方面 教学环节(步
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文化理解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1. C(b)+E
2. C(a,b,c)+D(a)
3. D(a,b)+C(b)
4. D(a)
5. D(a,b)+C(a) 1. I+D+G
2. H+I+D
3. C+E+G+D+I+L+M
4. B+D
5. B+E+M+K+A+D 1. D
2. D
3. C+A+D
4. A+D
5. C+D
文化传播 Post-reading 1. D(b)+C(a)+E 1. F+M+C+K 1. C
品格培养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1. D(a,b)+C(a)
2. D(b)+C(a)+E 1. B+E+M+K+A+D
2. F+M+C+K 1. C+D
2. C
1. 培养策略
A.文化对比,包括:a.中外对比b.中国不同文化对比c.外国不同文化对比;
B.文化旁白;
C.直观教学,包括:a.图片b.视频c.实物;
D.言语互动,包括:a.师生互动b.生生互动;
E.创设情境;
F.启发引导。
2.学生的学习活动
A.聆听;
B.阅读;
C.讨论;
D.回答问题;
E.书面练习;
F.角色扮演;
G.回忆;
H.看图;
I.观看视频;
J.听录音;
K.汇报;
L.复述;
M.同伴合作。
3.教学组织形式
A.个体活动;
B.同伴活动;
C.小组活动;
D.集体活动。
表 3-9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2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1.25 年级:高一
 
 
观察对象:张燕老师 课题内容: Celebration
省份:宁夏 课型:写作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writing 1. D(a)+E+A(c)
2. C(a)+D(a)+A(a)+F
3. D(a)+A(a)+C(a)
4. C(b)+D(a)
5. D(a)+C(a)+B+F
6. A(a)+C(a)+D(a) 1. G+B+L+D
2. H+D+L
3. D+H
4. I+A+D
5. H+D
6. H+D+A 1. D
2. D
3. D
4. D+A
5. D
6. D
文化传
While-writing 1. D(a)
2. F 1. E
2. B+A 1. A
2. D
品格培
Pre-writing
Post-writing 1. C(b)+D(a)
2. D(a)+C(a)+F 1. I+A+D
2. D+H 1. D+A
2. D
 
 
表3-10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3
观察者: 张嘉莹 时间: 2021.11.30 年级:高一
观察对象:叶汉中老师 课题内容: Great Building
省份:广东 课型:听说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1.C(a)+D(a)
2.D(a)
3.D(a)
4.C(b)+D(a)
5.D(a)+F
6.D(a,b) 1.H+E+D+K
2.A+D
3.J+E+D
4.E+I
5.A+E+D
6.M+F+K 1.D
2.D+A
3.D+A
4.D
5.D+A
6.B
文化传
Post-listening 1. D(a,b) 1. M+F+K 1. B
品格培
Post-listening 1.D(a,b)
2.F 1.M+C+D
2.A 1.C
2.D
 
 
表 3-11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4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5 年级:高一
观察对象:张英伟老师 课题内容: The Olympic Games
省份:河北 课型:语法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sentation
Practice 1.B+C(a)+D(a)
2.D(a)
3.D(a)+F
4.D(a)
5.D(a,b)
6.D(a)+F
7.C(b)+D(a) 1.A+H+D
2.D+G
3.A+D+E
4.D
5.M+C+D
6.M+D+C+A
7.I+D+A 1.D
2.A
3.A+D
4.A+D
5.B+A
6.C+A
7.D
文化传
Practice 1. E+D(a) 1. M+E+G+K+C 1. C+A
 
 
品格培
Lead-in Presentation Practice Summary 1. B+C(a)+D(a)
2. F
3. C(b)+D(a) 1. A+H+D
2. A
3. I+D+A 1. D
2. D
3. D
 
 
表 3-12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5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10 年级:高一
观察对象:刘照清老师 课题内容: 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
省份:山西 课型:听说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1. E+C(a)+D(a)+A(a)
2. B
3. C(a)+D(a)
4. C(a)+D(a,b)
5. C(a)+D(a,b)
6. D(a) 1. H+D
2. A
3. H+D
4. H+M+K
5. H+M+C+D
6. J+D 1. D
2. D
3. D+A
4. B
5. B+A
6. D+A
文化传
Post-listening 1. C(a)+D(a,b)+E+A(a)
2. C(a)+D(a,b) 1. H+M+C+F+K
2. H+M+F+K 1. C
2. C
品格培
Post-listening 1. C(a,c)+B+D(a)
2. C(a)+D(a,b) 1. H+A+D
2. H+M+F+K 1. D
2. C
 
 
表 3-13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6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15 年级:高二
观察对象:鲁美芸老师 课题内容: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省份:北京 课型:阅读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1.B+D(a)
2.C(a)+D(a)
3.C(a)+D(a)
4.F+D(a,b)
5.D(a) 1.A+D
2.H+D
3.H+B+D
4.E+M+G+C+K
5.B+D 1.A+D
2.D
3.D+A
4.B+A
5.A+D
文化传
Post-reading 1.D(a,b)
2.D(a,b) 1.M+C+K
2.M+C+K 3.C+A
4.C+A
品格培
Lead-in
Post-reading 1.B+D(a)
2.D(a,b)
3.F+D(a)
4.C(a)+F 1.D
2.M+C+K
3.A+D
4.H+L 1.A+D
2.C+A
3.D+A
4.D
 
 
表 3-14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7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20 年级:高二
观察对象:周虹老师 课题内容: Mulan
省份:青海 课型:视听说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learning
While-learning 1.C(a)+D(a)
2.C(a)+D(a)
3.B+C(a)+D(a)
4.D(a)
5.C(a,b)+D(a)
6.C(a,b)+D(a,b)
7.C(b)+D(a) 1.A+H+D+G
2.A+H+D
3.A+H+D
4.E+D
5.H+I+G+D
6.H+I+G+M+C+D
7.I+D 1.D+A
2.D+A
3.D
4.D
5.D+A
6.D+B+A
7.D
 
 
8. D(a,b)
9. D(a) 8. M+F+K
9. D 8. C
9. A
文化传
Post-learning 1. A(a) 1. M+C+D 1. C
品格培
Post-learning 1. C(a)+D(a)+F
2. C(a,b)+D(a,b)
3. D(a)
4. A(a) 1. H+D+A
2. H+I+G+M+C+D
3. D
4. M+C+D 1. D+A
2. D+B+A
3. A
4. C
 
 
表 3-15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8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25 年级:高二
观察对象:孙课老师 课题内容: Life in the Future
省份:新疆 课型:语法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actice
Consolidation 1. B+F+D(a)
2. D(a)
3. E+D(a)
4. D(a) 1. A+D
2. A+K
3. B+E+D
4. B+E+D 1. D
2. A+D
3. D+A
4. D+A
文化传
Application 1. F+D(a) 1. E+K+A 1. A+D
品格培
Application 1. F+D(a) 1. E+K+A 1. A+D
 
 
表 3-16 优质课视频课堂观察表 9
观察者:张嘉莹 时间: 2021.12.30 年级:高二
 
 
观察对象:覃迎老师 课题内容: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省份:重庆 课型:词汇课
观察方
教学环节(步骤)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组织形
文化理
Lead-in
Presentation
Practice 1. C(a)+D(a)
2. C(a)+D(a)+F
3. A(a)+D(a,b) 1. H+A+D
2. H+A+D
3. B+E+M 1. D
2. D+A
3. D+A+B
文化传
Practice 1. C(b)+E+D(a,b) 1. I+M+C+K 1. C
品格培
Presentation
Practice 1. C(b)+E+D(a,b)
2. C(a)+D(a)+F 1. I+M+C+K
2. H+A+D 1. C
2. D+A
 
 
文化传
Post-reading 1. E+D(a,b) 1. M+F+C+K 1. C
品格培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1. C(a)+B+D(a)
2. D(a)+F
3. C(a)+D(a)+F
4. D(a)+F
5. D(a)+F 1. H+A+D
2. B+D+A
3. H+D+A
4. D
5. A+L 1. D+A
2. A+D
3. D
4. A
5. D
全部编码工作结束后,笔者根据文化意识培养框架结构对每节课的每一个指标进行 统计,然后对优质课视频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课例分析 通过反复仔细观看优质课录像,笔者从文化理解、优秀文化传播、文化品格培养三 个方面逐一分析了优质课教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4.1文化理解的培养策略 理解中外文化,尤其是理解外国文化(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一直是外语教育的 主要内容。中外文化理解能力是中外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进而是文化意识发展的基础。 在高中英语课程中,首先要理解语言维度的文化内涵,包括语音、语词、语句、语篇四 个维度,其次是语言之外其他维度的内涵,包括历史社会、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医疗 军事、科学技术五个维度①。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结果及其分析如下。
(1)培养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 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选择和运用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 要意义。优质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时培养策略使用情况如下:
4-1 文化理解能力培养策略的使用情况
培养策略 使用频次
言语互动 66
直观教学 33
启发引导 11
文化旁白 7
文化对比 6
创设情境 3
总计 126
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所使用的策略有文化对比(包括中外文化对 比、中国不同文化对比以及国外不同文化对比)、文化旁白、直观教学(包括图片、视 频、实物)、言语互动(包括师生言语互动、学生间言语互动)、创设情境和启发引导。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教学方法是言语互动,十节课中共使用 66 次,其中,师生言语 互动 56 次,生生言语互动 10 次。其次是直观教学,十节课中共使用 29 次,其中,使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用图片进行教学 23次,使用视频进行教学9次,使用实物进行教学 1次。十节课中运 用启发引导来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10 次,使用文化旁白7次,使用文化对比6次, 其中中外文化对比 5 次,中国不同文化对比 0 次,国外不同文化对比 1 次。教师通过创 设语境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4次。
(2)教学组织形式 文化理解能力中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情况如下表:
4-2 文化理解能力培养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情况
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频次
集体活动 49
个体活动 34
同伴活动 7
小组活动 2
总计 92
由上表可知,优质课教师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时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 体活动,总共 49次。其次,个体活动也是较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共使用34 次。同 伴活动和小组活动不常用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方面,分别使用 7、2次。
(3)学生的学习活动 下表总结了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学习活动应用情况:
4-3 文化理解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应用情况
学习活动 应用频次
回答问题 50
观看图片 22
聆听 21
书面练习 13
阅读 11
同伴合作 11
观看视频 9
回忆 8
汇报 7
讨论 6
复述 3
角色扮演 2
听录音 2
总计 165
由上表可知,13 种学习活动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回答问题,总共 50 次。其次, 聆听和观看图片同样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分别使用 21、22 次。书面练习、阅读、同伴 合作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经常开展的学习活动,分别使用 13、11、11 次。此外, 优质课教师还会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回忆信息、汇报、讨论来发展其文化理解能力, 其中,观看视频9 次,回忆信息 8次,做汇报 7次,同伴或小组讨论6 次。复述、角色 扮演、听录音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教学中运用的不多,分别使用 3、2、2次。
4.1.1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方面使用频次最高的策略是言语 互动,其中包括师生间言语互动和学生间言语互动。课堂教学中,口头的言语互动是师 生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渠道,影响着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的质量①。以言语互动为主的教 学方法又被细分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讲授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 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谈话法是指教师按 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讨论法是教师指 导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 过阅读教科书以及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②。英语课堂中运用言语互动来促 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可以使学生高效地理解文化知识,同时教师也能够得到相应的 反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教师在培养学
①沈贵鹏.师生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科学,1997,(01):23-25.
②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225-240. 生文化理解能力时,以师生间言语互动为主,即教师多使用讲授法和谈话法来培养学生 的文化理解能力。下面列岀了一些优质课中运用言语互动的典型例子。
山西的刘照清老师在介绍关于艺术画作的话题时,通过问答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所 学内容。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画作,让学生区分 它们是水墨画、油画还是水彩画。教师问学生: OK, boys and girls,this way, please. Here we can look at three beautiful pictures.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ds. So we have ink painting, watercolor, oil painting. Look at the first picture, do you think it's ink painting, watercolor or oil painting? 学生 A 回答: I think the first one is watercolor, because the colors are black and white. 教师接着问学生 B: OK, that's your opinion. And how about you? 学生 B 回答: Oil painting. 教师追问: Why? Can you think about it? 学生 B 回答: Maybe it has more colors. 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醒学生通过作图工具判断其类型: OK, maybe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tool we used when painting a picture. Ink and brush, so we call the first one___? 学生一 起回答: Ink painting. 教师以同样的问答方式帮助学生区分另外两种画作,并要求学生 说岀它们的中文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语言维度中语词维度的文化理解。 这里的词汇是学生初中学过的单词,但放在一起使用时会有新的含义,比如油画。对于 这些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但放在一起使用时会有新内涵的单词,教师会留岀一些时间让 学生自己去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与直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对其意义的思考过程, 然后教师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掌握水墨画、油画和水彩画在语词维度的区别,这符合建构 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常 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运用言语互动策略时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高效、 经济、规范,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学习切磋,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 相应的文化知识。廖小康老师把言语互动与直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观看有关于加拿 大各城市及山脉地理位置的视频,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不同城市的不同地理方 位,对于自己不明确的问题,全班学生共同解决,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T: Maybe it's difficult to finish the second part. Now let's check it through the second video.
T: OK, let's do it together. West-Which one?
Ss: Vancouver.
T: Right! Cities in the east?
Ss: Calgary.
T: Calgary? Calgary is in the middle. This is Calgary. (手指地图)
Ss: Montreal, Thunder Bay.
T: Maybe Toronto and Montreal.
T: OK, mountains? Which one?
Ss: Rocky Mountains.
T: Yeah, do you know where the Himalaya is?
Ss: ...
T: In Tibet, in China, OK?
Ss: Yes.
这些城市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即使观看了视频,要求学生准确说岀温哥华、 卡尔加里、蒙特利尔、桑德贝、落基山脉等重要城市及山脉的地理方位还是有一定的困 难的,廖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会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同时学生思想的相互 碰撞能让其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更好地掌握所学文化知识。
个体活动也是言语互动中较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个体活动常有两种做法,一是 所有学生都参加,但各自独立进行活动;二是一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旁观,如教师对 学生进行个别提问。这种活动组织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效检验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周 虹老师在要求学生认真看完《木兰》的第一个片段后,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Sowhat happened on the Great Wall? Can you? What happened to the General? 学生 A 回答 :The Great Wall was under attack. 教师追问: Yeah, they were under attack by whom? 学生接着 回答:BytheHuns.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发现学生A已经掌握了视频内容,随即又问 学生 B: And what's the Emperor's plan? He decided to do what? 学生 B 回答: Attack China. 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听懂问题,于是进一步提问: What was the Emperor's plan? 学生 B 回 答: Protect the people. 教师又追问: Yeah, he decided to protect the people and did what? 以 此对上一问题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视频片段,这时学生 B 回答: To collect some new soldiers. 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以及追问,学生 B 准确理解了所学内容,其他学生仔细聆听 被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可以锻炼其听力技能,还可以补充自己在视频中未成功获取的 文化信息。
同伴活动在优质课中不常用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方面,但其仍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 的有效途径,主要运用在生生言语互动中。比如,张英伟老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体会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Beijing will hold the next Winter Olympic Games in 2022.
•The next Winter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2022.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only those whose mothers bore them in Greece could take part.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only those who were born in Greece could take part.
T: Here are four sentences, and one is written in active voice, the other is written in passive voice. OK, now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desk-mate and try to fee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 OK, time is up. Juanjuan, please.
S1: I think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ir subjects are different. The first sentence is “Beijing”, the second one is “the next Winter Olympic Games”.
T: Yeah, the subjects are different. Actually the first sentence: the subject is “Beijing”, and the object is what?
Ss: The next Winter Olympic Games.
T: So when we change the sentence into passive voice, “The next Winter Olympic Games” is the ?
Ss: Subject.
学生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开拓思路,相互学习,最终发现这两组句子的主 语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体会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在句 子中的用法,从语句维度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理解。鲁子问教授也强调:对于一些有疑惑 的中外文化现象、问题,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厘清相关文化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理解。 这一讨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相讨论,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尊重、宽容等中外文化理解所需的跨文化态度①。
(3)学生的学习活动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运用言语互动进行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应用最多的学习活动 是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 求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 回答问题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将问题回答运用在文化教学中,可以帮助 学生有效地获取文化信息,深入理解文化知识内涵。鲁美芸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邻里间 矛盾时,通过问答使学生理解邻里间会有什么样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关注到邻里间的相 处之道。覃迎老师也通过大量的设疑,让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文化 信息,另一方面关注到所学习的表述节日的短语和句子。教师首先提问: If you want to introduce a festival to a friend, first you should introduce what? 学生回答: Time. 教师根据 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 Come back to my question, when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大部分 学生回答: January 1st. 教师发现学生没有理解 Lantern Festival 的意思,但是她没有直接 告诉学生其中文涵义,而是通过给学生举例,让学生在例句中捕捉关键信息: Now a good example for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学生通过例句理解了 Lantern Festival 表示元宵节,并且初步关注到了句型 结构,教师接着提问: What falls on the 1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学生回答: Spring Festival. 教师进一步追问: Yeah, good answer. Wha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学生回答: The Mid-Autumn Festival. 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关注到了句型结构, 接着换了一种形式,通过图片展示节日内容,提出问题:Good, how about this one?(教 师 PPT 展示一张节日的图片),学生回答: The Qixi Festival. 这时教师挖空引导学生学 习掌握重要句型: The Qixi Festival the 7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学
生在教师的追问下,说出完整的句子: The Qixi Festival falls on the 7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回顾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有效获取了相关的文化信息,进一步促进其文化理解,通过知识建构,为下一阶段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模式,想要消除两社团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是要 消除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导致的心理障碍①。廖小康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拿大地 理文化时,向学生提岀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了对加拿大温哥华、卡尔 加里、蒙特利尔、桑德贝、落基山脉等地理位置的了解,同时学习到了加拿大的重要城 市名称,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对未知的心理障碍。
聆听同样是言语互动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上课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 径。在文化教学中,细心聆听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讲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 力。刘照清老师向学生讲解 painting 和 drawing 的区别,从文学艺术维度让学生更深 入的理解中西方不同画作的异同,感受其艺术特点。通过仔细地聆听,学生可以理解 painting 和 drawing 的区别,与图片相结合,探究其艺术内涵。
T: So “paint” means “粉刷”. “Painting” maybe has some relationship with “paint”, right? So painting refers to those pictures painted with brushes. And drawing refers to those pictures drawn by pencils and color pencils. Is that clear?
教师在运用言语互动策略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讨论。同伴合作和讨 论这两种学习活动多次被捆绑使用。同伴合作是指两个及以上学生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 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 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岀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发展其团队合作精神,这 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张英伟老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并结合小组讨论, 探究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写通知时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其不同的用法。学生在学习 语法时会感觉有点无聊和困难,与同伴的合作讨论、交换信息能让学生克服紧张的情绪, 加深了他们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T: What about a text? For example, a notice. When we write a notice, which is better? Should we use active voice or passive voice? Let's move to part 3. Group work! Let's t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let's see which is better for a notice.
①李春芳.外语学习的“文化适应模式”评析及适应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4):36-39.
Notice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Notice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1.We will serve three meals. Please check the exact time in the dining hall.
2.Workers will take you to your sports events at the correct time.
3.You should not smoke at all in any of the stadium.
4.The committee will punish you for cheating.
5.We expect you to behave politely to each other. 1.Three meals will be served. Please check the exact time in the dining hall.
2.All competitors will be taken to their sports events at the correct time.
3.Smoking will not be allowed at all in any of the stadium.
4.Competitors will be punished for cheating.
5.All the competitors will be expected to behave politely to each other.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学案中两个关于 2022 年冬奥会的通知,发表他们的看
法。)
T: OK, let's come to first two sentences.
S1: The passive voice would be better.
T: So when we want to stress the object, we'd better use passive voice. And for this two sentences, we're writing a notice for the athletes, so we can just focus on the athletes. And what about No.3?
S2: I think the second is better. The stress is ”no smoking”.
T: Thank you, and also because we're not talking about “you”, but “the smoking”. Also the last two are the same with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We want to stress “committee”.
T: So when we're asked to write a notice, we'd better use the passive voice. It's clear and polite.
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从语言维度文化理解能力中的语句维度学习到了写通知常用 的表达形式,他们在与同伴的合作讨论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了在写通知的时候, 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在表达上更更清晰、有礼貌,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从历史社会 维度学习到了 2022 年冬奥会的相关文化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间协作学习的主 要形式是小组合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交流 沟通的平台①。张英伟老师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做到了通过会话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4.1.2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也是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学 教学中,直观教学的方式大体有三类:第一是单一的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画的 演示,目的是让学生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的外在感性认识。第二是用连续的模型、标本、 图片或幻灯片、电影等,进行序列演示,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 技术化的教学手段,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第三是音体美等课程中教师的直观演示②。 在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以前两种为主。使用直观教学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 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周虹老师在教授Mulan这一视 听说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紧跟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通过图片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物形象,然后通过生动地电影片段,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从历史 社会维度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的文化理解,同时,通过观看迪士尼动画 片,学生可以把动画形象与自己内心的花木兰形象做对比,更加深刻地体会木兰的优秀 品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廖小康老师的阅读课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也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下是廖老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教学片段:
T: First I will make a self-introduction about who I am.
(播放一段关于自我介绍的视频)
T: I am the ambassador of a big country. Can you guess which country I am from?
Ss: Canada.
T: Yeah, you are very clever.
(拿出中国和加拿大的小国旗摆在讲台上)
T: OK, let's keep on. Look at the map of Canada. Today we'll know something about Canada.
①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 2012,(24):179.
②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225-240.
(拿出一张加拿大地图粘在黑板上)
T: Do you like travelling?
Ss: Yes.
T: So I have a question. If you want to visit Canada from China,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Ss: By plane, by train, by ship...
T: Nobody says “on foot”? Hahaha...
T: OK, let's see it.
(播放一段关于加拿大地理位置的视频)
T: This is my country. We should take there ?
Ss: By plane.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廖老师使用了视频、实物进行教学,把直观教学和言语互动、 创设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其创设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解有关加拿大的地理信息。 首先,创设情境,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把学生引入话题之中。其次,廖老师把 加拿大和中国的国旗摆在桌子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进入教师所 创设的情境中。同时,教师把加拿大地图贴在黑板上,学生能通过观看地图直观地学习 加拿大的地理概况。最后,结合地图,教师播放一段相匹配的视频。整个过程,学生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关注到了加大拿的地理文化知识。根 据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动机是影响学习者社团和目的语社团间心理距离的因素之一①, 廖老师的教学过程生动、自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努 力,达到了在课堂中缩短学习者社团和目的语社团间心理距离的目的。
( 2)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是直观教学中较常运用的组织形式。张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婚礼 中“三拜”习俗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逐渐掌握所学内容, 以下是相关教学片段:
T: I think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thing is the three bows.
Ss: Yes.
①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1-54.
T: The first bow is ? Bow to ?
Ss: Sky.
T: Sky? Not Sky. Bow to heaven and earth.
T: And the nest bow is to ?
Ss: Parents.
T: OK,good. And the last one is to ?
Ss: Each other.
T: Do you know why? Why to bow to heaven, parents and each other?
Ss: ...
T: The heaven and earth stand for nature, right? So that means harmony between our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Ss: Yes.
T: Also they should show their respect, so they bow to their parents and each other.
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集体活动,在有限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生动具体 地学习到“三拜”的具体内容:一拜天地,拜的是上天和大地,这是为了祈求上天的保 护;二拜高堂,拜的是父母,以表示对父母法人崇拜和尊敬;夫妻对拜是夫妻互相敬拜, 让他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3)学生的学习活动
观看图片是直观教学中主要的学习活动。观看图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获取其中蕴含 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常常运用现代多 媒体技术,以图片的形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而实在,引导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 围中理解所学内容。叶汉中老师在向学生介绍伟大建筑时,运用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国 家的伟大建筑。学生观看图片,仿佛置身于其中,根据他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图片 的第一印象,把图片中的伟大建筑与其名字相匹配,以下是相关教学片段:
T: Now I'd like you to match the buildings in the photos with their names based on your common knowledge.
(PPT 展示四个不同国家伟大建筑的照片以及地名)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s. For the picture 1, what's it?
Ss: The Palace of the Doges.
T: Good, read after me, the Palace of the Doges.
Ss: The Palace of the Doges.
T: And what about the second one?
Ss: Eilean Donan Castle.
T: And picture 3?
Ss: Churysler Building.
T: OK, what about the last one?
Ss: Post Office Savings Bank.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从历史社会维度,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欣赏 这些伟大建筑。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图片细节,根据其观察到的内容匹配相应的名称, 这本身就是发展其文化理解的过程,因为学生需要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宫殿、 城堡等建筑特点,通过已有知识推断新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伟大建筑 以及他们的名称。
观看视频与观看图片的作用类似,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获取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和文 化信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廖小康老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地视频,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思维,学生能直观的欣赏加拿大风貌,快速识记加拿大重要城 市和山脉,不仅可以促进其文化理解能力,还可以发展其各项语言技能;中国传统婚礼 习俗众多,过程繁杂,张燕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婚礼时就用到了视频教学, 通过视频,学生直观的走进了中国传统婚礼,体验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六大过程,观察到 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视频在这一教学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1.3启发引导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同样是使用频次较高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进 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古代大圣人孔子已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启发诱导这一教学理念 也一直不断发展,延续至今,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方面, 启发引导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层面,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种文化知识内涵。张燕 老师在 Celebration 一课中,在教授关联词的使用时恰当运用了启发引导。以下是张老 师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片段:
T: Please turn to page 40, and first find out the first sentence in Passage 1, paragraph 1. Can you read it together?
Ss: If a friend gets an invitation to a wedding, you can go with him/her, even if you don't receive an invitation yourself.
T: OK, 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d words, “even if”. What's the function of “even if”?
Ss: Conjunction.
T: And why does the author use conjunction here?
Ss: ...
T: Make the sentence coherent, right?
Ss: Yes!
T: For examp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there are so many steps to follow, right? So complicated, we can say: Even if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re complicated, we still follow them.
T: Yeah, class, read the sentence together.
Ss: Even if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re complicated, we still follow them.
T: OK, can you find more conjunctions in paragraph 2?
S1: And, but, however, because, if.
T: Good! So class, you know the color of western wedding is ?
Ss: White.
T: How about Chinese one?
Ss: Red.
T: So we can say: The color of western wedding is mainly white, however, that of China is mainly red.
T: Please read the sentence.
Ss: The color ofwestern wedding is mainly white, however, that ofChina is mainly red.
T: Thank you! The author use these conjunctions, too, to make the sentence coherent and logical, right? So when we write an article, we should use some proper conjunctions.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张老师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到关联 词,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使用关联词的效果,同时学习有关中外婚礼的文化知识,有 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时,没有直接给岀问题答案,而是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孙课老师的语法课同样恰当运用了启发引导。她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导入主题,自我 介绍采用了4个状语从句: (1) Although I was born in Xinmi, Henan province, I haven'tbeen back for many years. (2) Because I was brought up in Xinmi, I am a representative from Xinjiang today. (3) When I was informed of this competition, I became too excited to fall asleep. (4) Once I am absorbed in work, I always fell energetic and can't stop working. 内容 涉及新疆的美丽景色,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且孙老师通过这4个状语从句, 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共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将其改为过去分词作状语的形式,学生在教 师的启发引导下初步掌握过去分词做状语的语法规则,同时了解到部分新疆的人文自然 知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以自己原有 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体现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之后,通过介 绍哪吒,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法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学习哪吒永不言弃的优 秀品质,让他们学习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使用启发引导教学策略时,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覃 迎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全班学生掌握构词法的基本要素,从语词维度促进学生的文 化理解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把复合词拆解,初步了解英语单词的来源与结构, 并运用构词法快速记忆单词。
(3)学生的学习活动
书面练习是教师在运用启发引导策略时常用到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的过程。书面练习具有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 现功能,适当适时的书面练习也能提高教学质量①。张晓娟老师在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 时,引导学生自己画图,用坐标轴表示二氧化碳随年份增长的变化,学生通过画图,能 直观地感受到二氧化碳升高对气候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思。廖小康老师在读前活动中, 让学生完成一个问卷调查,学生通过书面练习,对加拿大最重要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的 了解,同时学习了解了本节课涉及的加拿大城市以及山脉。在读中活动中,廖老师设计 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补全思维导图。这个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信息差,学生 通过完成书面作业,深入学习加拿大重要的城市及山脉,感受加拿大本土文化,欣赏加 拿大美丽风光。
阅读也是启发引导过程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活动,教师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文 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张晓娟老师在 Global Warming 一课中,从语篇维度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的主旨,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更加明了,他们 可以通过阅读大致了解文章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全球变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影响重 要吗?在引导学生学习全球变暖的原因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让学生通过默读,理解 和掌握其中的文化信息。
4.1.4其他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文化对比和文化旁白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毕继万和张占一 教授强调:要提高文化意识,自觉地识别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熟悉 目的语文化,了解学生母语文化并且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目 的必须通过对比的方法②。可见,文化对比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 对比包括中外文化对比、中国不同文化对比以及外国不同文化对比。语言学习不能孤立 地单从符号系统入手,而必须深入把握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特别在跨民族的外 语学习中,为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接,明确文化间的异 同,运用文化对比至关重要。覃迎老师在 Festival Around the Word 一课中,词汇练习环 节提供给学生两篇文章,一篇关于中国的元宵节,另一篇关于国外的万圣节。首先把学 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阅读完成第一篇练习,另一部分学生阅读完成第二篇练习, 然后同桌交换检查答案。这一活动同桌两人阅读不同的文章,完成后互相交换批改,学
①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225-240.
②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05):72-76. 生间形成一定的文化差,自然而然对比人们在庆祝两种不同节日时的风俗习惯,更好地 理解节日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坚定文化自信,也能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 文化。张燕老师在 Celebration 一课中也用到了文化对比。先是带学生回顾了两篇课文 中印度尼西亚和希腊婚礼,紧接着问学生对中国传统婚礼了解多少,让学生自由讨论, 发表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外婚礼进行对比,学习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婚礼习俗, 树立世界眼光,增进国际理解,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历史社会维度促进学生文化 理解能力。
文化旁白就是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时根据语言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上文化的介绍和 讨论①,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录音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刘照清老师 在讲解 Fine Arts 时,运用文化旁白,结合图片,向学生解释清楚了 painting 和 drawing 的区别,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好了基础。周虹老师在 Mulan 一课中,让学生观看电 影片段之前,先用文化旁白介绍了电影的背景:The movie we are going to see today is also called Mulan, and it's an animated movie, which means Cartoon. It was produced in 1998. It's an old movie, and it was directed by Americans. So you may see 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America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movie. 学生通过教师的文化旁白能够充分了 解将要学习的主题,扫除了因背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学习障碍,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联想。
优质课中部分教师也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强调教师在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 息技术,基于语篇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 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②。廖小康老师在教授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时,自我介绍短片中扮演加拿大大使,并在短片中向学生展示了他所 居住的国家。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呼声很大,很快进入到情境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和教 学进度,结合短片,学习加拿大的文化知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强调帮助学习者建立适 当的学习动机,缩短与目标语国家之间的社会与心理距离,廖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化,适应文化,最终获得外语学习的成功。鲁子问在《高中英语文 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中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理解活动中通过
①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岀版社,1997:33-4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自身的充分体验来理解中外文化知识,形成中外文化理解能力,创设情境能让学生通过 直接体验理解外国文化,从而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态度①。
(2) 教学组织形式
文化对比和文化旁白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例如,以上例子中,张燕老师在运用文 化对比的过程中,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对中外婚礼习俗进行对比,学习不同民族国家之 间婚礼文化。刘照清老师在运用文化旁白是,全班学生共同聆听教师的讲解,学习 painting 和 drawing 的区别。
教师在运用创设情境策略时,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例如,周虹老师 让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在情境里体会《木兰》中各人物形象特点。在小组活动中,学 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岀来,敢于开口表达,深入探究各自扮演的人物角色,更好 地挖掘岀人物品质,促进文化理解。
(3) 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运用文化对比和文化旁白时,学生活动以聆听为主,也会经常结合其他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汇报、小组合作与讨论相结合。汇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 语言能力,如概括能力、口语能力等。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能通过汇报加深 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文化现象。这种学习活动经常与同伴合作 及讨论一起进行。刘照清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风景画、人物画等的区别时,给学生提供 了六副风格不一的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他们的种类,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汇报,学生以对话的形式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句型,更 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不同画作的种类,促进其文化理解能力,更能使老师有效监控学生的 学习情况。
角色扮演是教师运用创设情境策略常组织的学习活动,但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中运用的不多。角色扮演能有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得知识。周虹 老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木兰 的人物性格带入到角色中,进一步理解了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促进其自身的文化理解。 听录音一般用在听说课中,学生通过听录音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有效锻炼其听说能力。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在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叶汉中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调查厦门的著名建筑,这样的作 业设计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调研活动,能够获得有关自己家乡伟大建筑 的文化信息,部分学生能结合所学内容,通过这些建筑挖掘其背后的人文色彩。张英伟 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完小册子,并扫描二维码以了解更多关于奥运会的信息。张老师充分 利用了现代科技力量,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能自主学习更多有关奥运会的知识,有 利于文化理解和传播。
4.2 文化传播的培养策略
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是高中英语课程对文化意识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学生学习 英语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基础。《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提岀, 文化意识包含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学生能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通过比较, 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增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具备一定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①。 其对文化传播能力提岀了三个级别的要求:能用所学的英语简单介绍中外文化现象;有 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能用所学英语描述、比较中外文化现象;能用所学 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描述、阐释中外文化现象。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结果 及其分析如下。
(1)培养策略
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优 质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策略使用情况如下:
4-4 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中策略的使用情况
培养策略 使用频次
言语互动 18
创设情境 5
直观教学 4
启发引导 2
文化对比 2
文化旁白 0
总计 3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如上表所示,使用频次最高的教学策略是言语互动,共使用 18 次,其中,师生言 语互动 10 次,生生言语互动 8 次。其次是创设情境,共使用 5 次。直观教学仍是较常 使用的教学方法,其中,使用图片进行教学 3 次,使用视频进行教学 1 次,使用实物进 行教学 0 次。运用启发引导、文化对比来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各 2 次。在培养学生文 化传播能力方面, 10 位教师均未用到文化旁白。
(2) 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中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情况如下表:
4-5 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情况
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频次
小组活动 9
个体活动 5
集体活动 2
同伴活动 1
总计 17
由上表可知,教师在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总共 9 次。其次,个体活动也是较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共使用 5 次。同伴活动和集 体活动分别使用 1、2 次。
(3)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下表总结了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学习活动应用情况:
4-6 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应用情况
学习活动 应用频次
同伴合作 10
汇报 10
讨论 8
角色扮演 5
书面练习 3
观看图片 2
聆听 2
阅读 1
回答问题 1
回忆 1
观看视频 1
听录音 0
复述 0
总计 44
13 种学习活动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汇报和同伴合作,都是 10次。讨论也是促进 学生文化传播时常用到的学生活动,共使用 8次。角色扮演同样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共 使用 5次。书面练习也是有效促进学生文化传播的学习活动,共使用3次。优质课教师 还会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阅读、回答问题、回忆信息、观看图片、观看视频来发展其 文化传播能力,其中,仔细聆听 2次,阅读 1次,回答问题1 次,回忆信息 1次,观看 图片2次,观看视频1次。 10名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都未让学生听录音以 及复述。
4.2.1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言语互动是教师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最主要途径。教师促进学 生文化传播能力时所使用的言语互动策略与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时所使用的言语互 动策略是不同的,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时,教师多运用师生间言语互动,即讲授法 与谈话法,而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教师则偏向于使用生生言语互动,即多使用 讨论法,教师的作用淡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师生间言语 互动也不可或缺,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完成任务。
叶汉中老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采访者,一人扮演被采访者, 介绍并描述所学的伟大建筑。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学生在 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逐渐产生了想要分享优秀文化的意愿,能够用所学语言描述 国外著名的建筑,勇于表达自己对这些文化的看法,进而促进其自身文化传播能力。以 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T: Now I need you to make up a dialogue just like the one for the Eilean Donan Castle.
Use your notes and try to act as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T: OK, time is up. Now I'll chose some pairs to show your role-play. Try to use your notes as much as possible.
Ss: Pair1:
A: My favorite building is in New York. It's the most beautiful building which is called Chrysler Building. Have you heard of it?
B: I don't think so.
A: If you go to New York, you can see it easily because it's a symbol of New York. When you stand on the high tower, you can see that it's very colorful.
B: OK, that's sounds good.
A: I like it because it's widely used in Hollywood. Have you ever seen a film with it?
B: Yes, I like it.
T: OK, thank you. Let's give them a big hand. What about rhe girl there?
Ss: pair2:
A: What's your favorite building?
B: My favorite building is Palace of the Doges.
A: Where is the Palace of the Doges?
B: It's in Venice. And it's one of the best ancient buildings. Do you know more about the building?
A: No.
B: Maybe I can describe the building to you. It was finished in 1498, and it has a beautiful pink and white wall. I think it's cool in that century. And when you come there, you can see balconies. So now do you know more about it?
A: Yes.
T: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we have a lot of great building in China, in Xiamen, we'll talk about them later.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岀,学生首先作为文化的传播对象,其文化理解能得到相应的发 展。其他小组的展示是一种文化的输岀,其余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这些建 筑的相关文化信息。同时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又能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发展其文化传 播能力。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会话和协作原则,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 介绍所学的著名建筑,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 力①。
张英伟老师要求学生为 2022 年冬奥会的观众们写一则通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根据提示列岀通知的内容,这一过程鼓励学生思考写作内容。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So let's help to create a notice for the audience of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教师提供六个不同的 图片标志),学生讨论并写岀通知的相关内容,最后展示岀来。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够 感悟中外体育精神的共同诉求,意识到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展现岀的文明礼仪,冬奥 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所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利用言语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岀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提问: OK, it's tome for your presentation. For the first picture? 第一组学生展示其讨论结果,学生 A 回答: No noise. 学生 B 接着补充: Noise will not be allowed to 2022 Winter Olympics. 这个活动之前,教师已引导学生学习 了通知的一般表达方式,因此学生可以直接说岀地道的语句,即以外国人的思维模式进 行表达,意识到中外表达的差异,乐于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 文化自信,通过这一过程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播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在运用言语 互动策略时开展最多的也是小组活动。覃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产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思想的碰撞也能够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岀来,促进文化传播。张英伟老师要求学 生们分组合作,为 2022 年冬奥会的观众们写一则通知。学生小组间讨论,巩固语法知 识的同时,将中国的文明礼仪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提高自身的文 化传播能力。
个体活动也是较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孙课老师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现在分词形式 和过去分词形式介绍学生所在的学校或是城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母校以及家乡都有深 深地眷恋之情,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通过师生言语互动,孙老师在
①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一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J].科技创新导 报,2012,(24):179.
这一环节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还锻炼了自己 的口语表达能力。
集体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师生言语互动方面。张燕老师组织学 生共同阅读关于中国传统婚礼的作文,分析其作文结构以及表达,如关联词的使用,专 业词汇的运用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中国传统婚礼的理解,学习如何正确地向 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促进文化传播。
叶汉中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同伴活动,要求学生同伴间合作,描述所学的著名建筑, 体现出生生言语互动的重要意义。同伴间合作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讨论氛围, 学生两两组队,在真实语境中合作完成对话,能有效促进其表达能力,他们的交流也能 让个别学生弥补其空缺的文化知识,加深其对著名建筑的理解,以正确的语言、合适的 思维方式传播文化。
(3)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运用言语互动策略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开展最多的学习活动是汇报和 同伴合作。这两种学习活动往往一起进行,充分体现出团队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认真思考后,能碰撞出 许多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敢于分享自己的智慧。廖小康老师在“读后” 部分让学生分工合作,描述他们课上学到的加拿大城市和山脉,然后各小组选择代表进 行汇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学习如何介绍一个城市,如何有逻辑地组织语言,从而 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播能力。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T: Come to the front and introduce the appointed part. If you perform well enough, I will choose one group and offer you a free travel chance to Canada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These are the air tickets. So try your best.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Use the key words in the text to help you.
T: OK, it's your show time! Now, ladies and gentleme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Please welcome to the presentation from group 4 to introduce their city, Vancouver.
Ss: (Group 4) Our group will introduce Vancouver. Vancouver is one of warmest part of Canada, and it's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city in Canada, because it'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 The reason why it's Canada's most popular city to live in is that people can sail in the harbour, and ski in the Rocky Mountains.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间的配合,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把学习与情境化的语言活动结合 起来,对其语言文化的意义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讨论也是常用到的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 路更加清晰,从而能够基于中外文化成分进行判断,选择中外优秀文化进行传播。覃迎 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学生在讨论中能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 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组织语言,进而具备一定的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鲁美芸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同伴合作,发表自己对 邻里间矛盾的看法,学生通过同伴间合作,能从多维度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冲突 的原因,冲突双方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仔细聆听和阅读也是有效的学习活动,张燕老师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之后,带领学 生阅读并分析个别学生的作文,学生通过阅读,并且聆听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准确地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从而发展自身的文化传播能力。
4.2.2创设情境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语境,帮助学生 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能更准确的理解文 化的内涵,也更准确的传播文化。根据文化适应理论模式,文化适应模式为学习者深人 学习和了解二语习得规律,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语境,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冲突①。 覃迎老师让学生们用所学内容帮助她的朋友艾米丽。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 产生文化传播的意愿,并播放视频:Now I think you can use your useful expressions to help my friend Emily. Please see carefully what she wants. (The content of the video: Hello, my name is Emily, and I'm from England. I'm really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Can you tell me about one?) 艾米丽是伦敦人,她对中国传统节日非常感兴趣.,希望同学 们能向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覃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意 识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视
①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1-54. 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So what should we do? We can introduce like this way. Time, origin and activity...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教师并没有严格规定学生要 介绍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传播的信息,并自己组织文化内容,教师向学生 提 出 任 务 : Now please work in groups. Four persons a group. And decide which student introduce time, which one introduce origin and which one introduce activity, OK? Just do it!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展示。第一小组的学生展示如下:学生 A: Dragon Boat festival. 学生 B: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s on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学 生 C: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riginates in the south of China in memory of Quyuan. 学生 D: People will eat Zongzi, and have a boat competition. 学生在这个任务中不断练习,促进其文化传 播能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这个过程符合鲁子问提出的文化传播能 力培养框架①
(2) 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是教师运用创设情境策略时最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常把学生分
成若干个小组,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文化情境,要求学生分小组在情境中讨论话题,得出 结论,发展文化传播能力。覃迎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中向 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张 晓娟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举办关于气候变暖的国际会议, 学生在组内交换意见,取长补短,从不同视角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有利于 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从而促进他们亲密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团队意识。
(3) 学生的学习活动 同伴合作、讨论、汇报以及角色扮演是运用创设情境策略常组织的学习活动。张晓
娟老师把学生分为四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领导、环保专家、商务人士和高中学 生,召开有关全球变暖的会议。学生在以这四类人的视角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以下是相关的教学片段:
T: And the article makes me think about the UN Climate Action held in New York last month. And the leader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ame to discuss global warming. And today we'll have a similar conference, OK?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T: You are the government leaders, and environmentalists, and business peop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 You'll give us your presentation later. Your presentation will include your attitudes and your reasons, OK? Try to use some 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 OK, time is limited. And volunteer?
S1: Our leaders think that we mainly care of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but also we'll think of business, so we ‘ll take som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fossil fuels and to use new fuels to protect our earth.
T: Yeah,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re both important, right?
Ss: Yes.
在以上这个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环境,通过角色扮 演,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以积极地态度对待气候问题。 学生既作为文化传播对象,理解了其他角色的想法和态度,又作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 中形成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播能力。
叶汉中老师也让学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喜欢的伟大建筑,然后进行汇报。 将同伴合作和小组汇报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 高效地巩固所学内容,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练习,促进其文化传播能力。
书面练习是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学习活动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张燕 老师让学生当堂完成一篇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作文,张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学 生是在美国上学的国际交换生,向美国当地的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以下是部分教学 片段:
T: Now we learned so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nd next one, class, put out your paper. Suppose you are exchang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you are studying in America, and they are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ns you will write an article to introduce it. Pay attention to here, the following elements should be introduces in your article. (The wedding color and the meaning, three bows and the meaning, the wedding dress and the meaning, the six procedures the wedding involved)
T: Before writing it, please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the first one, main topic; next one, structure; next one, order; last one, elements you want to introduce.
T: OK, time is up. This boy,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main topic.
S1: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s.
T: Good, how about the structure?
S1: Before the wedding, during the wedding and after the wedding.
T: You want to write it in a time order, right? And what elements 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S1: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first one and the third one.
T: Why?
S1: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ing.
T: Very good, thank you! OK, class. You should produce your beautiful article according to structures here and conjunctions and the new words here, clear?
(Students write their articles)
学生在本节课已经学习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六大步骤及相关的表达,通过书面练习, 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中外优秀文化传播就是指本民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 的交往中,主动地展现、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让其他文化认知本民族文化。学生的写 作对象是外国友人,他们会考虑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准确 地描述中国优秀文化。张老师先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结构、写作顺序等,学生头脑中形成 了清晰的写作框架,有意识的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中, 学生选定文化传播的内容,自己组织语言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达成文化传播 的目的。
4.2.3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较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图 片或者视频,选定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加以组织,呈现出来,最终达成文化传播的目 的。与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中运用到的直观教学策略不同,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 时,教师所选择的直观教具、图片、视频指向性更加明确,不是单一的传递文化知识, 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也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对某一事物的外在感性认识,而是 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选定文化传播内容,进 而形成传播中外文化的动机。
刘照清老师把直观教学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学生在情境 中欣赏教师提供的风格不同的画作(这些画作都经教师挑选过,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意 义),其中包括徐悲鸿的《奔马图》,梵高的《向日葵》,孔子的人物画像等,学生选 择自己最喜欢的画作,描述其特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理由。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T: So boys and girls, after visiting the gallery for a whole day, do you want to buy some pictures to put on the wall of our classroom? Now think in your mind, whether you truly like some of them, or whether you really don't like some of some. All of your answers should be realistic, OK? And after that we need to work in group of 4. One works as an interviewer, and the other three guys work as interviewees, answering questions. And after that, I'll give everyone 5 cards. You pick out one of the cards and you see three pictures on the other side, and you try to describe to express your likes and dislikes, and all of your interview should focus on the introduction, the opinions and the reasons.
T: OK, boys and girls, time is up. So which group wants to have a try? OK, you please. Show your interview! So card 1-5, pick out one of them. Which one, give me a number.
Group1: No.2.
T: OK, so give your interview, your introduction, opinion and reason about the three pictures.
Ss:(Group1)
A: Hello, which is your favorite picture?
B: The second one, because it makes me cheer up when I'm tired of studying.
A: And you?
C: I think when I see the second picture, I feel more excited. I heard a say,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So I like it very much.
A: Thank you. What about you?
D: I like the second, too. I think it's beautiful.
T: OK, very good. Anything else?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opinion. Any other group?
OK, please.
T: So who is your interviewer, please. Which number do you want to choose?
Group2: No.3.
T: No.3, OK.
Ss:(Group2)
A: Hello, what do you think the first one?
B: I think the first picture is exciting, and the horses are so handsome.
A: How about the second picture?
B: It's bright and realistic.
T: OK,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opinion.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中外不同风格的画作,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自 己选定传播内容,同时学生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各种品格的发展。例如,学生在 介绍“勇攀高峰”图片时,自己也会产生永不放弃的念头,发展坚持不懈的文化品格。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学生要对外 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①。以上片段中,刘照清老师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 画作并描述,而不是直接提供给学生某一种画作,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选择加工信息, 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
(2)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小组活动较为常用。刘照清老师提供给学生不同风格的画作,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他们的观点。在培养文化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 自己的想法,而是与小组成员取长补短,思维更加发散,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 化内涵,进而传播优秀文化。
(3)学生的学习活动
观看图片、观看视频是直观教学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图片、视频所展示的文化信息 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比较,判断和选择中外文化成分,促进基于中外文化传播发展品格。 无独有偶,在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把观
①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看图片、视频与同伴合作、讨论、汇报等活动结合起来。仍以刘照清老师为例,学生通 过同伴合作,欣赏教师展示出的不同类型的画作,与小组成员讨论所选画作的特点、异 同等要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锻炼文化传播能力的过程。
4.2.4其他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十位优质课教师运用启发引导、文化对比来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各 2 次。孙课老 师让学生对一篇关于学校介绍的文章进行改错后,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应该把所有的状语 从句都改为过去分词形式,学生在孙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意识到在写一篇文章时,不能 全都用状语从句或者全都用过去分词形式,因为这样做句子太过于单一,重复句型太多, 写作时应该用不同的结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刘照清老师让学生把中外不同风格画作进 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作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观察中外不同风格的画作,深刻挖 掘其中的内涵,能自由选择中外优秀文化进行传播,促进其文化传播能力。周虹老师的 最后一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对比木兰在迪士尼电影中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 讨论它们的异同。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是以美国迪士尼形象来刻画,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西 方的思维模式,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意识到其中的差异,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而准确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如鲁子问所说,发展学生的中外优秀文化传播能力 的方法,就是实践①。学生通过讨论,亲自比较文化的异同,在实践中加深对优秀文化 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文化传播能力。
(2) 教学组织形式
启发引导、文化对比常以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偶尔也会涉及到个体活动与小组活 动。在以上的例子中,孙课老师引导学生感悟状语从句用法的过程中,学生以集体为单 位聆听教师的讲解,同时又以个体为单位,体会状语从句的应用场景。周虹老师引导学 生对比木兰在迪士尼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时,运用小组活动,给学生机会 讨论、想象、领悟,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文化的差异,发展学生鉴赏优秀文化的能 力。
(3) 学生的学习活动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就文化传播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围绕小组开展学生活动。因此,小组合作、 讨论、汇报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鲁美 芸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同伴合作,发表自己对邻里间矛盾的看法。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能从多维度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冲突的原因,冲突双方在这个过程中 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在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廖小康老师要求学生模仿课堂所学的内容,为加拿大朋友 设计中国旅游路线(列出 5个城市和他们的地标建筑)。通过这个作业,学生能将所学 知识进行迁移,最终落脚点在于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城市,不仅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位 置掌握得更清楚,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播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对比中国和加拿 大地理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张英伟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假如你是 2022 年冬 奥会的一名志愿者,请你为某一个体育项目设计一张海报。学生首先要了解冬奥会有哪 些比赛项目,选择一个比赛项目,思考应该怎样通过海报介绍清楚该项目,让观众了解 该项目的精彩之处,进而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孙课老师要求学生给老师写一封邮件来 介绍许昌这个城市或者学生所在的学校,把课堂上的口头练习转化为课后的书面练习, 学生经过思考,结合所学的新旧知识,能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4.3文化品格的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英语教育的文化意识内涵和 其他素养的内容既包含了关键能力,也包括了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英语教育包含 品格教育,而且在文化意识维度的核心素养中必然包含品格教育。高中英语促进学生文 化意识发展的核心在于品格教育,中外文化理解,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是品格教育的基础 ①。《新课标(2020年修订)》把文化意识分为三个级别,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感知 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 蕴美,最后到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②。可以看出,学习文化 知识,最终指向通过基于文化知识学习的高阶思维活动,引导品格修养的养成和行为表 现的价值取向。优秀品格的发展,需要内力和外力的双重作用,外力是环境,是示范, 是引领,其影响促进内力发展,呈现为内外共生的形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 是简单的信息相加的过程,它应当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12-40.
 
 
 
组①。品格教育就是基于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播,使得学生新旧观念相互作用,在教师的
引导下,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培养策略
10 位优质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4-7 文化品格培养策略的使用情况
培养策略
使用频次
言语互动
29
直观教学
17
启发引导
12
文化旁白
创设情境
文化对比
总计
65
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时所使用的策略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言语互动,
十节课中共使用 29 次,其中,师生言语互动 22 次,生生言语互动 7 次。其次是直观教
学,十节课中共使用 17 次,其中,使用图片进行教学 12 次,使用视频 4 次,使用实物
进行教学 1 次。十节课中运用启发引导进行品格教育 12 次,使用文化旁白 4 次,创设
情境 2 次。教师使用中外文化对比 1 次。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中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情况如下表:
4-8 文化品格培养中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情况
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频次
集体活动
19
个体活动
12
小组活动
同伴活动
总计
39
①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由上表可知,教师在培养学生优秀文化品格时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活动, 总共19次。其次,个体活动也是应用较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共使用12次。小组活动在 帮助学生塑造文化品格中较为常用,共使用 7次。 同伴活动涉及较少,总共 1次。
(3)学生的学习活动
下表总结了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学习活动应用情况:
4-9 文化品格培养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应用情况
学习活动 应用频次
回答问题 20
聆听 14
观看图片 10
同伴合作 8
讨论 6
汇报 6
观看视频 3
阅读 2
书面练习 2
角色扮演 2
复述 2
回忆 1
听录音 0
总计 76
由上表可知,应用频次最高的学习活动是回答问题,总共20次。其次,聆听和观 看图片同样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分别使用14、 10次。同伴合作、讨论、汇报是培养学 生优秀品格经常开展的学习活动,分别使用8、 6、 6次。此外,教师还会让学生通过观 看视频、阅读、书面练习、角色扮演、复述、回忆信息来发展其优秀品格,其中,观看 视频3次,阅读、书面练习、角色扮演、复述各2次,回忆信息1次。 10位教师在帮助 学生发展优秀品格时,都未让学生听录音。
4.3.1 言语互动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几乎每一位优质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时都用到了言语互动,它是师生交流 最基本的渠道。在品格培养中,言语互动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其内涵比培养 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更丰富,运用得也更加灵活,需要教师利用教育机 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里的言语互动不侧重于文化知识的输岀,也不直接指向文 化传播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交流,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进而发 展品格。
鲁美芸老师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在史密斯和詹姆斯的冲突中,谁是真正的 过错方,教师提问:We have talked about these two people's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feelings. And here you can see that everybody has reasons and explanations. So when a conflict occurs, no 100% right or 100% wrong. We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lear? So I want you to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what is the real false of the problem? 学生回答: Communication. 教师做岀回应: Yeah, they didn't communicate, so the problem happened. 教师通过与学生言语互动,旨在使他们认识到:冲突发生时,往 往没有完全正确的或是完全错误的一方,沟通非常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 度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周虹老师通过问答,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的优秀品质,木兰替父从军,体现 岀她的孝顺的优秀品质;木兰在与其他士兵共同征战沙场的过程中,体现岀她勇敢、机 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品质;木兰拼尽全力保卫国家,守护疆土不受侵犯,体现 岀她对于国家的热爱,对皇帝的忠诚。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T: Now let's tr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hat made Mulan a heroine?
T: May actually we can sum up from three aspects: from her father, what feelings did Mulan show?
S1: Love.
S2: Respect.
S3: Care.
T: Love, respect, care. Yes, so in Chinese how do we say if we are very kind to our parents?
Ss: 孝顺。
T: Yes, in English, we say “filial piety”.
T: And what about other soldiers? What qualities did she show?
S4: Brave.
S5: Wise.
S6: Hardworking.
T: And what else?
S7: Cooperative.
T: Cooperative, very good. And what about to nation?
S8: Loyal.
T: Yes, loyal, very good.
T: So we can say it was these qualities that made Mulan a heroine. An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she achieved her woman's self-realization. And remember that, Mao Zedong once said,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Do you agree with him?
Ss: Yes.
学生在与教师的问答互动中认识到:正是木兰作为女性的独立意识以及木兰身上的 优秀品质,使得她成为人人赞颂的女英雄,女性力量也是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动力。教师 通过木兰这一典型人物,教育学生学习木兰的优秀品格,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运用言语互动策略进行品格教育时以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张晓娟老师以四个问题为导向:5 degrees, does it matter? Does it matter when the earth becomes hot? Does it matter when the earth becomes a fried egg? Does it matter when the earth melts like ice cream? Does it matter when we have no place to live?
她以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注意到全球气温上升 5度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然后让 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五段,找出科学家们对待全球变暖的两种不同态度,紧接着让学生思 考自己同意哪一种观点。教师提问:Who are the representatives?学生回答:Dr. Foster, George Hambley.教师进而追问:Then what is Dr. Foster's attitude?学生 A 回答:She thought that the trend which increases the temperature by 5 degrees would be a catastrophe. 教师接着问: What about George? 学生 B 回答: More carbon dioxide is actually a positive thing.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 题: So Dr. Foster subscribes to the view that this is a cause of catastrophe, but George is opposed to this view. Can you guess which attitude would the writer take? 学生 C 回答: I think Dr. Foster' s opinion is right to take. 教师进而追问原因, 学生 C 回答: Because she thinks about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rge just thinks other animals and food production. I think different animals need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Some of them live with cold weather, some of them live with warm weather. George just thinks about one way. 教师接着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们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从不同角 度看待全球变暖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 识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后,能自主分析、理解、思考,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鲁美芸老师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社区生活中邻居的重要性,学生共同聆 听教师的讲解,思考自己如何与邻居友好相处,这一环节能初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之后 的品格教育奠定基础。
(3)学生的学习活动 研究结果显示,回答问题是言语互动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活动。与文化理解不同,品 格培养中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问题,是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发展。张 晓娟老师在导入部分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目前面临的问题,学生通过回答 问题,意识到地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球变暖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以下是相关 教学片段:
T: Today our topic is about our mother earth. Our mother earth looks beautiful, right? It's said that the mother earth looks like a diamond in the space, blue, shining and brilliant. I believe all of us dream of living in such a beautiful would forever, right? But sadly, the truth is not always beautiful. What's happening to our mother earth?
S1: Our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bad and the air pollution, and the trees become less and less.
T: OK,, you talked about r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right? OK, could you please?
S2: I think there are more pollution in our earth. And our water is reduced.
T: Yeah, it's polluted by our human beings. So the earth suffers a lot, right? And what'
more? The earth is becoming ?
Ss: Warmer.
T: And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
Ss: Global warming.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到地球面临的问题,全球变暖是每个人都应该 重视的严峻挑战,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鲁美芸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导致邻里间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全班学生 共同探讨邻里间矛盾的本质,缺乏沟通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教师继续通过追问,让学 生基于对冲突的反思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学会换位思考,适当地应对人与人之间的冲 突,形成和睦相处的正确价值观。
聆听也是言语互动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能深入理解 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体验品格教育情境,从而理解品格,自主发展优秀文化品格。叶 汉中老师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 Actually the great people you meet, the great things you do, the great feelings you have, all of them make a building great. As Damen said, “Through architecture, it's possible to evaluate many things about a culture, such as lifestyle, artistic sensibilities and social structure.” 学生认识到:一所建筑之所以著名的原因有很多, 你遇到的伟大的人,你所做的伟大的事情,你的经历和感受,他们都是重要的因素。通 过建筑,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许多层面的东西,如生活方式、艺术情感和社会结构。 学生通过聆听叶老师的讲解,能对所学的四座著名建筑有更深层的理解,从不同国家的 建筑中看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发展其优秀文化品格。
同伴合作、讨论、汇报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经常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师常常把这三 种学习活动综合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品格,通过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非常恰当、自然的渗透促进学生品格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 中,发展优秀品格。廖小康老师在“读中”环节,向学生介绍了“拼图阅读”,把学生 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先独自完成被分配部分的阅读信息梳理,然后小组内合作讨论,补 全思维导图的全部内容。这个活动需要学生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他们通过小组内讨论, 获得了关于加拿大地理概况的详细信息,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合作过程中增强 了小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4.3.2直观教学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能高效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特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直观教学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情,从而 促进其文化品格的发展。刘照清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张人物画像,这张画像正面看是一 位老奶奶,可是倒过来看却成为了一位漂亮的公主,通过这张图片,教师旨在让学生深 入思考,最终意识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艺术是开放的、无偏见的。以下是相关的教学 片段:
T: This is a picture drawn by me! Do you like it? Tell me what the kind it is.
Ss: Portrait.
T: Portrait and realistic or abstract?
Ss: Abstract.
T: Abstract? Can you see an old lady? So it's not abstract, it's realistic, OK?
T: Realistic portrait drawing, right? How do you like it?
S1: I think it's good.
T: Thank you. So we know this is a picture of an old lady here, and I really want to put the picture on the wall of our classroom. Maybe some of you will think, “No”! But do you know we can see a very beautiful princess the other way around? I really want to put the picture on the wall of our classroom to remind us, art is open-minded. For one thing, respect the art itself. For another, be open-minded to all the likes and dislikes, because our side of view can not only give us opinions, but also limit our opinions sometimes. What's the meaning?
Ss: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上片段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能够领悟:一方面, 要尊重艺术本身,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思想对待自己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艺术作品, 因为我们的观点不仅仅会让我们更有想法,有时还会限制我们的想法。
张英伟老师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进 一步让学生体会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育精神让人们之间更容 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然后张老师给学生分享了一个关于2020 年冬奥会中国力量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以及 为冬奥会所做的充分准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发展自尊、自信、自 强的良好品格。
T: Of course, to hold a successful Olympics, we still need other people's cooperation, for example, railways will be built, more workers will be wanted, and with more and more athletes coming to our countries, and more volunteers will be recruited and more arrangements will be made by the officials. Also we need the coaches and judges to insure the safety and equality. So it's really “one nation, one dream”. But I believe we can make it.
T: Here I want to share you a video “the power of country”.
(播放视频)
T: Can you feel the power of our country? And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also the advancement of our technology? And also can you feel the sincere invitation, will you come to Beijing in 2022? Yes or no?
Ss: Yes.
T: I really hope you will be admitted as volunteers or workers in the 2020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remember, hand in hand, let's make the 2020 Winter Olympic Games more successful! We can do it.
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中国的大国力量,人民的团结,举办冬奥会的信心和决心,以 及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愿成为冬奥会的志愿者,为国家做 贡献,以开放的思想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其感恩、热情、自信等优秀文化品质都得到 显著地发展。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优秀文化品格时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活 动。张燕老师给学生展示中外不同国家的婚礼图片,让全班学生一起思考:你最喜欢哪 个国家的婚礼?大部分学生回答中国,因为中国传统婚礼很美,张老师补充道:中国婚 礼同样也很有意义。然后张老师告诉学生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与习俗,尊重 异国文化。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其他国家的婚礼也有其独到之处,要善于 接纳异国优秀文化,同时,作为中国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要致力于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其他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张英伟老师在课程的最后,让全 体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中国人民的团结,感受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感受中国人办 好 2022 冬奥会的决心和信心,感受中国力量。全体学生在视频和教师的鼓舞下,对那 些为奥运会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怀有感恩之心,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对社会 的责任,进一步思考自己能为 2022 冬奥会做些什么。
(3)学生的学习活动
张英伟老师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两张图片,并结合文化旁白讲解了奥运会团 结一致的精神,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感悟中外体育精神的共同诉求,体会奥林匹 克精神,发展其责任感、奉献精神等优秀品格。
观看图片和视频往往能在感官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而 实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还能对 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鲁美芸老师在最后的总结部分,提供给学生一张关于沟通的动 态图片,并力口以解释:Just like the picture shows, sometimes we have many kind of problems with people around us. But if we communicate well, we can solve any problem. Read it together. 学生齐声朗读: Communication can bridge any gap. 通过观看图片,学生明白了 依靠良好的沟通来维护和睦的邻里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 性,进而学会应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包容、团结、善良、乐 观等优秀文化品格。
刘照清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她手中的图片,结合问答,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能回答出图上是一位年迈的女士,然后刘老师把图片倒过来, 是一副截然不同的人物画像,学生进而看出图片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在教师的帮助 下,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意识到:一方面要尊重艺术本身,另一方面更要以开放的思想 对待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艺术。正如伟大诗人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
周虹老师的视听说课中,运用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体会木兰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她 给学生们看木兰和她父亲的图片,让学生们猜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然后播放了相关 视频,学生们了解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因。接下来周老师又分别给学生们播放了木兰努 力训练、英勇抗敌、重回家乡的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体验木兰 的真实生活,探究木兰的优秀品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兰成为英雄的原因,帮助 学生领悟木兰的优秀品质,启发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其孝顺、勇敢、机智等优秀品格。
4.3.3启发引导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启发引导,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思考空间和思考价值的东西,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其身心发展。在品格培养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不再是单 纯的要求学生思考文化知识内容,理解文化内涵,而把中心转移到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 活动中理解品格内涵,实现学生品格教育①。张燕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他们更喜欢中式婚 礼还是国外婚礼,以此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习俗,互相尊重和理解, 同时告诫学生要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张老师首先提出问题:Class, we've learned the wedd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Indonesian and Greece, and also our Chinese one, right?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大部分学生回答: Chinese one. 教师进而询问其原因, 学生回答: It's beautiful. 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And I also think Chinese one is meaningful, right?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外文化: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wedding.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culture, so we should respect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right? 最后启发学生肩负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But as for us, as for students, I think we shoul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forward ou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Do you think so?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 吸收中外文化细化,增强国家认同感,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张晓娟老师在“读前”活动中,启发学生发现地球的美,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地 球出现了一些问题,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全球变暖。在“读中”活动中,张老师启发学 生思考是否二氧化碳只会危害地球的健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认识了二氧化碳 的作用。同时,张老师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球气温整体上升5度所带来的严重 后果。在“读后”活动中,张老师用外交部长王毅的发言启发学生思考气候问题,应对 气候变化,要有行动的恒心;用对气候变化,要有合作的诚心。张老师整节课贯穿了启 发引导的教学思想,学生最终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以及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产生保护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地球的欲望和决心。
(2)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张燕老师在课程最后,以集体活 动的形式,以引导者的身份,通过问答启发全体学生思考中外婚礼的异同,体会中国传 统婚礼的“美”,同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外国婚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中华 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
小组活动在帮助学生塑造文化品格中也较为常用。叶汉中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讨论问题:是什么让一座建筑变得伟大?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讨论这个问题,与 小组成员的互动能够推动每个学生探索伟大建筑背后的文化因素,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正是这个城市的人们、人们所做的伟大的事情以及人们内心 深处的感受让一座建筑变得伟大而著名。一座建筑能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比 如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构成结构等。以下是相关教学片段:
T: Now we've know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o talk about buildings and the skills of note-taking. Have you thought about these questions: Actually what makes a building great? Because of their type? Their location? Material? Is it? Maybe! But I think we have more reasons for the greatness of a building. So now let's have a group discussion. Work in group of 4, and discuss: what makes a building great?
T: Time is up. You can show your opinion with us. You first.
S1: The symbol of a country's culture.
T: OK, the culture makes it great. How about your group?
S2: I think the history make a building great. For example, the Yuan Mingyuan in Beijing. It was ruined, but the history makes it more beautiful. Now many people go to Yuan Mingyuan each year.
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不仅讨论到所学的国外的建筑,还提到了中国的圆明园,考 虑到中国的伟大建筑,思考其中的文化历史。因此,小组活动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 他们视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发展其艺术鉴赏能力。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任 务应当由学习者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共同分享完成,体现出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沟通交流,才能让学生碰 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更加深入与全面地理解问题①。
(3)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使用启发引导策略时,相对应的学习活动有回答问题、聆听、讨论、同伴合作 等。例如,叶汉中老师引导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时,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伟大建筑 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在教师的带领下,认识到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品 味伟大建筑背后的人情味。
阅读也时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活动。张晓娟老师让学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意识 到:人类的某些活动产生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 暖。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师的引导,能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思考应该采取的措施。
4.3.4其他培养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文化旁白对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和讨论,能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 的理解。张英伟老师以马约翰和郭晶晶的图片导入主题,然后运用文化旁白,简单的介 绍了两位运动员。马约翰出生于厦门,是体育教育的奠基人,曾作为教练参加过 11届 奥运会;郭晶晶出生于河北,获得过 4块奥运金牌。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 方,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这就是奥林匹克的力量,奥林匹克精神属于每 一个人。
T: First of all,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PPT 展示马约翰和郭晶晶的图片)
T: You must be very familiar with Mr. Ma, right?
Ss: Yes.
T: So where was he born?
T: In Gulangyu, you know? He was born in Xiamen. He was a pioneer in sport education, and he attended 11 Olympic Games as a coach. And the right one is ___?
Ss: Guo Jingjing.
T: She was ever called diving queen because she won 4 gold medals in the Olympics. And most importantly, she was born in Hebei. So you can see although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①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几科技创新导报, 2012,(24):179.
places, they are even in different times, when we talk about the Olympics, they can still be connected. Just like you and me, I'm from Hebei, we are thousand miles apart, but the topic brought me here meeting you. So maybe such is a power of the Olympics. Just as Scott Hamilton once said, ”Most other competitions are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but the Olympic Games is sometimes that belongs to everyone.”
学生聆听教师的介绍,感悟中外体育精神的共同诉求,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理 解、友谊长存、团结一致、公平竞争,进而学生的文化品格,如奉献精神也能潜移默化 地得到发展。
虽然十节优质课中创设情境仅使用 2 次,但它在高中英语课程促进品格教育中意义 重大。在促进品格教育的英语课堂教学与主体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品格教育外在环境与 条件,形成对内力的促生作用,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品格内涵,体验品格 教育情境,从而实现品格教育①。覃迎老师让学生给一位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了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中 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逐渐树立中华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对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文化间的异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通过对比外国不同文化,能正确地鉴赏异国文化,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 学生通过对比国内不同文化,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鉴别出中华优秀文化;学生通过对 比中外不同文化,能坚持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和汲取优秀文化精 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张燕老师让学生比较中国传统婚礼与国外婚 礼,如印度尼西亚、希腊等国家的异同,并思考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婚礼,学生通过一节 课的学习,能体会到文化无好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应该尊重和理解异国 文化,同时积极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
(2)教学组织形式
在使用文化旁白、创设情境以及文化对比策略时,个体活动、同伴活动、小组活动 以及集体活动都有所涉及。例如,刘照清老师运用文化旁白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 题的品格,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周虹老师运用文化对比策略,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讨论木兰的人物形象。廖小康老师利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通
①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过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目标语国家之间的社会与心理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廖老师灵 活运用了这四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加拿大,学习加大拿的地理文化,欣赏加 拿大国家的美丽风景。
(3)学生的学习活动
回答问题、聆听以及角色扮演是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后, 通常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帮助学生理解品格发生的情境,并体验品格教 育的情境,自主发展品格,最后实现学生品格教育。刘照清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 行角色扮演,然后讨论他们对不同风格的画作的喜恶,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小组内发表 自己的观点,同时聆听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能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艺术作品,有利于发 展其欣赏艺术作品的文化品格。
在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周虹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对木 兰优秀品质的评价以及学生从木兰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在写文章之前,需要回忆课堂 所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反思,感悟和体会木兰的人格魅力,发展孝顺、勇敢、机智等优 秀品格。鲁美芸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假如詹姆斯和史密斯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相互沟通 交流,请为这个故事写不同的结局。这个作业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恰当地应对人与人之间 的冲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本章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说明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启示。同时,本章 将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岀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新课标(2020 年修订)》将文化意识 确定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何通过英语课程 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宁南山区某 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已然意识到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他们 对于文化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基本都是积极的,并且对于中外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 趣。教师也普遍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时间有限,高考的压力 又很大,所以很多教师都较为注重语言教学,对于文化意识培养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 时间,也没能深入探究教材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仅仅是把教材中提到的文化知识传授 给学生,内容较为肤浅,不能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而且教师把文 化意识的培养集中在每一单元的导入环节,使用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灵活性,较为单一, 相对应的学习活动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较为枯燥,学生的文化学习较为低效。新课 标将文化意识的目标定义为: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形成一定 的跨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传播能力。英语课程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选择合 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探索文化内涵,发 展文化品格。
基于此,本研究把文化意识分为文化理解、文化传播、品格培养三个维度,通过分 析高中英语优质课案例,从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三方面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 阶段高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期为高中一线教师提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和策略。
研究发现,优质课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文 化理解,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教师在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 力所使用的策略多种多样,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言语互动,以师生互动为主,即讲 授法和谈话法居多,师生问答是最基本的言语互动,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学生能有 效获取文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其次是直观教学,教 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不同形式向学生呈现具有启发意义的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引导 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内涵,进而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文化旁白、文化对比也是促进学生文 化理解能力较为有效的策略,但在优质课中使用频率不是很高。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较 为常用的是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相比之下,小组活动和同伴活动运用的较少。教师在 优质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也同样丰富多彩。最常用的学习活动 是回答问题。其次,聆听和观看图片同样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复述、角色扮演、听录音 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教学中运用的不多。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时,使用最多的策略是是言语互动, 相比于文化理解,在促进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时,生生言语互动的比重明显升高。创设情 境和直观教学也是较常使用的策略,教师常常为学生创设文化发生的情境,让学生在适 当的情境中表达,引导他们更准确的理解文化的内涵,也更准确的传播文化。启发引导、 文化对比相对来说使用的不多。学习活动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汇报和同伴合作,讨论 和角色扮演也是促进学生文化传播时常用到的学生活动。可以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文 化传播能力时,热衷于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学生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从而促进 他们亲密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团队意识。相比之下,教师在促进学生的文化 传播能力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如文化理解。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是高中英语课程 对文化意识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之一,应该给予更多的 关注。
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教育包括了文化教育和品格教育,尤其是从跨文化视角开展品 格教育,更是其基本内涵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使用最 多的策略是言语互动,师生言语互动与生生间言语互动都较为常用,与文化理解和文化 传播略有不同,品格培养中的言语互动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深度,能引发学生的反思, 促进其发展相应品格。其次是直观教学,以图片和视频教学为主,品格培养中运用的图 片和视频不是侧重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也不是单纯的展现文化内涵,而是具有深度和启 发性意义的图片和视频。启发引导也被大多数教师多次使用,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文 化旁白、文化对比使用的较少。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集体活动、个体活动在培养学生文 化品格中运用较多。相比之下,同伴活动运用的较少。学习活动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 回答问题。通过一步步的问答活动,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品格内涵,从而自主发展文化 品格。其次,聆听和观看图片也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讲授,经过思 考,得到启发。复述、回忆信息等活动在品格教育中运用的较少。
课下作业是课堂评估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评价的一部分,是反馈课堂学习内容、促 进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智力活动和精神世界①。在课 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优质课教师设计的家庭作业全部与文化理解、文化传播、品格培养 有关,且全部是开放性作业,无正确答案。教师不仅意识到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文化意 识的必要性,也关注到课下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优质课中,教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前三十分钟。例如,阅读 课中,“读前”、“读中”、“读后”部分都有涉及文化理解的内容,但主要集中在“读 前”和“读中”部分,在其他课型中亦是如此,学生在课程的前二十或三十分钟精力更 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好。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教师 对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时间并不充裕。例如,听说 课中,对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集中在“听后”部分,往往只涉及一个或者两个学习 活动,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汇报,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品格培 养有时发生在课程的最后总结部分,但大多数情况下,品格培养贯穿于一整节课,体现 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或是某个学习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品格的发展既需要整合到语言 学习中,也可以独立进行,其中很多品格教育活动可能是无声胜有声。
5.2启示
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可从三个方面为高中英语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 供一些启示。
中外文化理解能力是中外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进而也是文化意识发展的基础。文 化学习既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不仅要 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鲁子问先生提岀了中外文 化内涵分析理解能力的基本框架,包括语言维度的文化内涵分析理解能力和其他维度的 文化内涵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可根据基本框架,设计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中 外文化理解能力②。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理解能力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
①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岀版社,2012:111-115.
②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岀版社,2019:4-214. 的策略、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言语互动、直观教学等培养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问题解决为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 解决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是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①。因此 师生言语互动应以问答为主,问题要具有丰富性和高度,同时还要设计相应的追问问题, 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发展跨文化理解。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 是优质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方面更加高效。教师可以 把不同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在同一个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 活动中,回答问题、聆听和观看图片都能让学生准确获得相关文化信息,发展学生思维 的准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些培养策略和学习活动是优质课教师经 常使用的,可以说他们在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虽然文化旁白、 文化对比、创设情境等策略在优质课中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但如果教师能把握恰当的时 机,结合自身的教育机智使用以上策略,往往能事半功倍,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中外文 化知识,分析与比较中外文化知识,进而加深文化理解。
中外优秀文化传播能力涉及学科技能,在不同学生身上也呈现不同发展水平。传播 中外优秀文化是高中英语课程对文化意识素养的基本要求,《英语课标(2020 年修订)》 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 定、文化传播内容组织与呈现、文化传播目的达成为基本框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传播 积极的文化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最终指向品格发展。在促进学生 文化传播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言语互动、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等策略。言语互动应多 考虑学生间互动,让学生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讨论判断并选择中外 文化成分,进而选择中外优秀文化进行传播。教师应利用教材创设文化情境,鼓励学生 在真实语境中鉴别优秀文化,从而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正如夏谷鸣所说:“文化意识的 培养要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②。”学习活动和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适当让学生 开展小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成员通过同伴合作、 讨论、小组汇报等学习活动,能够巩固所学内容,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练习, 发展其文化传播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理解不 尽相同,只有沟通交流,才能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更加深入与全面地理解问
①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一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05):17-22.
②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02):93-97. 题①。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会话原则,促进学生间协作,引导学生通过会话来讨论问题, 完成任务。在优质课中,教师往往会把不同的培养策略、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 合起来运用,例如,覃迎老师把言语互动、直观教学、创设情境等策略结合起来,让学 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传播中华优 秀文化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并自己组织好语言,进行汇报,在小组汇报 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廖小康老师把言语互动、直观教学、创 设情境等策略结合起来,有助于缩小学生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与心理距离,进而帮助学 生消除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中英语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品格的培养,品格教育不是一蹴而 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但也正是教师一节课一节课的努力,才可能真 正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这也体现岀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文化理解和文化传 播是品格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文化内涵,体验品格教育情境,才能逐步实现 品格发展。因此,学生应在发展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优秀品格。 品格教育中,言语互动、直观教学、启发引导是较为有效的培养策略,言语互动主要是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理解品格发生的情境,从而发展学生的品格。教 师应尽量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在这种提问中,教师可多运用苏格拉里提问法,引导学 生深度分析、思考。直观教学,尤其是视频教学,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教师应适 当利用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其自主发展相应的品格。在 利用直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时,教师应选择具有内在意义的直观内容,能够引 起学生的共鸣,形成移情,发展其思想的批判性和系统性。教师也可以尝试将言语互动 与启发引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品格内涵,实现品格的有 效发展。集体活动、个体活动是品格教育较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当然,在适当的情 境下,教师也应结合小组活动与同伴活动,创造品格教育外在环境与条件,形成对内力 的促生作用。品格教育的学习活动多种多样,回答问题是学生发展品格的较为有效的学 习活动,教师通过设疑、追问,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不断增强文化意识养成的自觉性。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品 格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①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一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J].科技创新导 报,2012,(24):179.
教师不应仅仅在阅读课的导入部分、或是整个单元的 warming-up 部分培养学生的 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教师培 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帮助学生缩短与目标语言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的关键,从而使语 言习得变得更加容易。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他就只掌握了在表面水平上使用 目标语言的规则。要真正正确地使用目标语言,他必须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缩短与目 标语言的距离。换句话说,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了语言习得的水平。即使在一节不以文 化意识为重点目标的英语课上,只要教师恰当地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自然地渗透促进学 生品格发展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实现品格的有效发展。例如,一节成功的语法课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课标要求教师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教授语法知识,学生在积极的语境里学习语法知识的 过程中,通过显性的学习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能自主的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内在的、 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
5.3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和策略方面,对于学生的关注 较少。其次,除了课堂观察和测试,本文未能找到统一高效的文化评价方法,观察案例 时没能了解到教师对学生课下的文化评价手段,针对文化评价的分析较为单薄。在今后 的研究中,应当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使得研究更加真实可信。同时,应当 更多的关注到文化评价,以了解文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 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52:1-139.
[2]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M].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8:24.
[3]Damen, L.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ls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7:3-6.
[4]Hanvey,R.G.“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in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Newbery House,1979:5-17.
[5]Hawatt, A.P.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8.
[6]Kim Griswold,Luis E Zayas,Joan B Kernan & Christine M Wagner.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medical student and refugee patient encounters[J].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 2007,9(1):55-60.
[7]Lucian Ispas.Th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military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2016,22(1):31-34.
[8]Piaget.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16.
[9]Schumann.J.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86,(7):379-392.
[10]Seelye,H.N.Teaching Cul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Lincolnwood, Illinois: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3:12.
[11]Taylor, E.B. Primitive Culture[M]. London: John Murray, 1874:3-12.
[12]Yeganeh,M.T.&H.Raeesi.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in EFL classrooms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 in an Iranian educational contex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4):534-542.
[13]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1,(05):72-76.
[14]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 [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4) : 179.
[15]陈向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0-150.
[16]程 晓 堂 , 赵 思 奇 . 英 语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的 实 质 内 涵 [J]. 课 程 . 教 材 . 教 法,2016,36(05):79-86.
[1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9:1-36.
[18]董小川 . 试 论 本科 历史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文 化 意 识问 题 [J]. 历史教 学 问 题,2008,(04):70-73.
[19]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 (10) : 1.
[20]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27-31.
[2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16,(02):79-86+146.
[22]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9.
[23]韩云霞.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2018,37(08):139-141.
[24]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03):51-54.
[25]何玲梅•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胡旒越•农村中学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7-42.
[28]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3-40.
[29]贾英.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2):82-83.
[30]嵇立群.论文化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01):28-33.
[31]蒋次美.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18,(22):60-62.
[32]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S1):128-133.
[33]李春芳•外语学习的“文化适应模式”评析及适应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36-39.
[34]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5]李箭,周海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9:6-21.
[36]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5-240.
[37]李映颖.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 学,2011.
[38]刘晓纳,王咸伟.视频分析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15,14(11):58-61.
[39]刘一凡•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2020.
[40]鲁子问,陈晓云•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19:4-214.
[41]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20:62-69.
[42]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0, (04) :90-93.
[43]屈社明.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递推式教学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 理,2019,(03):94-96.
[44]沈贵鹏.师生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科学,1997, (01):23-25.
[45]施惠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 (34) :62-63.
[46]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 (02) : 107-112.
[47]孙 海 法 , 朱 莹 楚 . 案 例 研 究 法 的 理 论 与 应 用 [J]. 科 学 管 理 研 究,2004,(01):116-120.
[48]谭静•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49]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2005:264-306.
[5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2,(05):17-22.
[51]武 晓 燕 . 试 论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对 英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J].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 2006,(02):33-35.
[52]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93-97.
[5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1-115.
[54]谢木丹•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教师认知视角[D].青岛:青岛大 学,2020.
[55]许国 华 , 张姣. 高 中 英 语 教 学 中 学 生 文 化 意 识 的 培 养 [J]. 教 育 与 教 学 研 究,2018,32(12):107-111+117.
[56]许 国 璋 .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 现 代 外 语,1980,(04):21-27.
[57]徐明华.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 2000-2011 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为背景[J].新闻爱好者,2012, (17) : 1-3.
[58]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2000, (03) :9-13.
[59]闫晓军•教育科研方法案例与操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5.
[60]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4-5.
[6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与出版社,2007:285-294.
[62]赵颖.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案例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 学,2021.
[63]郑太年,仝玉婷.课堂视频分析:理论进路、方法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17,35(03):126-133+172-173.
[6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19.
[6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25.
[6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12-40,117-118.
[67]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36-138.
[68]卓娅•高中英语阅读优质课和阅读常态课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对比研究[D].天 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jiaoxue/8604.html

上一篇: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 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研

下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