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5 11:00
目录
导 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文献综述 2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7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8
(五)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 9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概述 11
(一)核心概念界定 11
1.高职公共英语 11
2.职业能力 13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历程 14
1.初始阶段(1949 年-1978 年) 14
2.初步探索阶段(1978 年-1984 年) 15
3.分级分类阶段(1985 年-1992 年) 16
4.统一大纲阶段(1993 年-1999 年) 16
5.特色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17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 18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1
(一)调查对象 21
(二)调查设计 22
1.调查方法 22
2.访谈设计 22
(三)调查数据处理 22
1.开放式编码 23
2.主轴式编码 24
3.选择式编码 24
(四)结果分析 25
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问题 25
2.教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建议 27
三、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29
(一)政策依据 29
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 29
2.《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 31
(二)理论依据 31
1.类型学 31
2.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32
3.泰勒目标模式 33
四、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基本策略 37
(一) 基于“职业需求”教学目标设计 37
(二) 基于“工作体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改革 38
1.教学内容的选择 38
2.教学内容的编排 39
(三) 基于“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40
1.“课岗融合” 41
2.“课证结合” 42
3.“课赛互促” 43
4.“岗课赛证”融通 44
(四) 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改革 45
1.评价内容:围绕职业岗位需要 45
2.评价主体:注重行业企业评价 46
3.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能力增值” 47
结 语 49
参考文献 51
附 录 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3
后 记 65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学科以语言为载体,有利于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各行各业对外往来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 门越来越实用化、日常化语言,工具性、应用性更加突出,在工作岗位中运用也 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更青睐有一定水平的外语人才,这不仅要求他 们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见,英语能 力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影响重大。
高职公共英语紧密贴合了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能力外,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 语知识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提升奠定了良好的英语基 础。
2.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存在若干问题有待厘清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大不相同。部分高职院校和专业直接取消开 设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为专业英语课程;部分院校和专业仅开设了公共英语课; 还有部分院校与专业对两门课程均有开设,还探索出“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基 础英语+职场英语+专业英语”等多种课程组合模式。那么究竟应不应该开设公共 英语课程?哪种开设模式是最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 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教学内容如何加工?哪些教 学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如何开展教学评价改革?等等问题需要开展系统的、有针 对性的研究。
3.个人具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兴趣
本人在本科阶段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硕士阶段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学 内容、方法、目标、评价等,都属于研究的基本范畴。硕士在读期间,有幸在导 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去往海南省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受益匪浅。在平时的学习生 活中对职业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方面较为感兴趣,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书籍。 明白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 不同,在实际英语教学工作中应把握好职业教育类型的特征,对教学进行相应的 调整,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4.导师的课题研究涉及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导师万力维教授主持的“以‘双高计划'打造高职‘海南范例'的实践研究” 获得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立项(项目编号 Hnjg2020ZD-48),项目主要研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简 称“双高计划”),如何构建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强化类型特色相 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等,其中包括高职公共英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本研究属于该课题的研究的内容之一。将导师的课题研究任务 与本人的学位论文选题相结合,更有助于完成学位论文。
(二)文献综述
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是本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对已有高职公共英语的 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有助于研究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研究的进展,从而 为本研究奠定基础并寻找突破口。通过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国内对高职公共英 语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于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 研究成果。而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新定位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抓住这一形势,构 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英语教学框架。因此,本文遵循着由浅入深,由 点到面的原则对国内外有关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搜集与整理,以期丰富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框架,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不限检索时间跨度,以“英语职业能 力培养”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年限选为全部,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2 年 3 月28日,共获得45篇核心文献,硕博论文共22篇。并且从2010年开始,年度 发文量上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英语能力、高职 英语、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大学英语等。基于此,对英语职业能力培 养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文献的总体趋势、主题分布作出直观量化的统计,如下图所 示:
 
图0-1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期刊文献总体趋势
 
 
图 0-2 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文献主题词分布
1.国外研究综述
(1)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国外有关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开始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对职 业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D. Hymes和H. Dell提出英语职业能力是在英语学习过 程中不断积累提升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①Hutchinson和Waters提到英语 学习是一种根据就业、工作、职业等多种需求,以交流交际为目的的学习。他们 首次根据学科的类别对英语的用途划分了三种:“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社 科英语”。1962年Barber发表了《现代科技文的一些显著特点》,是最早的关 于英语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964年Halliday和McIntosh等人首 次提到“公务员英语、法官英语、警察英语”等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理论。1984 年英国教育机构 The Futher Education 对职业技能概念进行阐述,即个体完成某 一职业任务时所具备的不同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涵盖个人经历与责任义 务等。1998年,Dudley Evans和St John指出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强调 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用于与某种特定用途相关的场景中,例如法律、医药、
①Hymes, Dell H. Language in Cluture and Society[M]. Harper & Row, 1964. 管理等工作场景。2000 年以后国外对于职业英语的热点从科技英语转向商务英 语,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转移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职业能 力培养问题。
(2)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Alma Harris 曾在《教育效能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提到在高职院校 的公共英语教学当中,除了要给学生教授外语方面知识,还要结合不同专业,拓 展课外实践知识,也就是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Elizabeth Plat 和 M. K. Gillespie 研究了职业技能教师和职业英语培训教师在模拟 真实职业情景的环境中合作,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设计课程教学,以期让学 习者达到英语职业能力的提升。Amanda G. Carter,Debra K. Creedy, Mary Sidebotham 以护理专业为例,指出编写好的英语教学案例,可以培养护理专业学 生在实际医疗岗位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基于真实情景案例的教学设计要逐渐取代 传统以英语语言为主的教学。①S.Bosher&K.Smallkosk在教学中设计了《卫生保 健场景中的听和说》英语实践培训课程,让学生提升在医护岗位中实际运用英语 的能力。 A Hasselgren 对 100 名挪威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情景感应在学生 英语能力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②
澳大利亚实行现代学徒制,要求80%的时间要在工作岗位中学习,剩余时间 在学校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日本相对我国对英 语重视程度开始较早,于20世纪末期就开始重视外语教学,日本相关学者很清 楚地意识到外语水平的匮乏会导致国家发展和世界脱轨。自此日本大力提倡学习 外语,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日本著名教育专家高木久代通 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学校医学部学生对于公共英语教学并不满意,主要是由 于学校面相这些学生设置的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内容同医学专业关联小。基于这 个问题,高木久代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从课程与教学内容两方面重新进行了设计 编排,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效果提升显著。在非英语母语的国家,职业英语备 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来促进其未来职 业发展。
①Amanda G.Carter, Debra K.Creedy, Mary Sidebotham. Efficacy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6(9): 135-140.
②A Hasselgre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glish Ability of Young Learners in Norwegian Schools: An Innovative Approach[J]. Language Testing, 2000(17): 261-277.
从国外研究来看,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英语教育,从教育方针、教育体制和 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不断探索,深化教学改革,目的就是促进英语和各种专业互相 融合,最终培养一批同时兼具英语跨学科交流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目前对于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明晰高职教育的类型,厘清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之间的关系,其差异的核心就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①普通教 育的人才培养注重“学术性”“研究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注重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具有明确的行业或职业指向。②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 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设定为:以英语的实际运 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综合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高职英语教学要着 眼于“用”,明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有侧重地将 英语五项基本技能和交际时间的具体目标融入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2)教学内容研究
刘海燕指出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而选择理论 性较强的教材,脱离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 力,使得学生的英语发展与职业技能脱节严重,提出应针对学生的专业,对其进 行英语职业能力培训③;黄启发提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开发要考虑职业 方向、职业素质等因素④;金忍冬也强调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要注重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⑤; 2019年12月颁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进一步明 确指出,职业院校教材必须贴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服务社 会经济发展、技术技能积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文化的传承创新。因此,在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的开发、管理、实施等环节要严格把好教学标准和毕业学
①朱厚望,龚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②邓光,傅伟.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特征与问题一一基于高等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1(7): 92-94.
③郑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85-188.
④黄启发.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开发诸因素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17-18.
⑤金忍冬.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特性的教材编写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68-71. 生质量标准两关,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奠定学科基础①。
(3)教学方式研究
刘婷婷在分析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后,提出在英语教学方法上,一定要 大胆摈弃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把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语法学习相结合②。形成一种互动 式的课堂,根据学生在职场需要面临的真实工作任务,模拟出语言学习情境,在 教具、场景的选择上,都要尽量往专业靠拢,将英语技能的目标与岗位工作任务 串联,使英语职业素质训练融合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朱晓伟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的 基本内涵,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要从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三方面进行重 塑③;张秀红指出在“后教学法”时代要求英语教师在折中主义教学法的指导下, 吸收一切语言教学方法中最好的技巧,再根据高职英语课程的职业性特征,从中 选择最合适的技巧运用于课堂之中④;
(4)教学评价方面
王墩田指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要体现凸显职业要素、职业特色和专业属 性,所学内容在工作中要实用,突出“效用”⑤。马琼、宋政富提出以期末考试 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并不利于高职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考试 方式,打破在传统教学中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英语 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力,从而帮助他们完成持续性的进步和英语 职业能力的提升⑥。程萌萌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面提出建议,要将学业考试评价、 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结合起来,拓宽高职学生的考核评价通道,实现多种学 习成果的沟通互认,搭建一个有针对性、系统性强的、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 际英语应用能力发展和教师考核评价素养提高的英语评价体系⑦。
从国内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研究涉 及到方方面面,但多数都集中于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 改革整体性的实证研究,更缺乏新时代类型教育背景下学科视角的高职公共英语
①周建松 , 陈正江 . 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建设 [J]. 职教论坛 , 2019(7): 73-78.
②刘婷婷 . 培养高职应用性英语人才教育模式探索 [J]. 中国人才 , 2012(4): 254-255.
③朱晓伟 . 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途径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 , 2015(4): 138-140.
④张秀红.折中主义教学法与高职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4):144-146.
⑤王墩田.深化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涵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33.
⑥马琼,宋正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59-61.
⑦程蒙蒙.高职高专英语考试改革研究一一基于高职高专英语考试现状和改革需求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 实践, 2017(21): 21-23.
教学职业性改革的整体性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问题,提出公共英语 职业性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师教学 能力,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职业性改革。
2.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但高职公共英语却长期 借鉴普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该需要进一步的 深入。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情况下,目前较为缺乏专门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职业性 教学改革的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究职业教育类型下高职公共英语职业性教 学改革,多层次思考“类型教育定位下,如何使高职公共英语与普通本科英语教 学区分,突出高职英语职业性特征”这个问题,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 共英语教学改革建议,具有以下理论价值:
一是能够丰富关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理论研究。关于职业教育类型的理论 研究方兴未艾,本研究能为窥全豹增添一斑。二是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丰富公 共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公共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丰富多彩,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 开展研究,能够增添一彩。三是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例丰富课程与教学论 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与案例能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增添实证研 究。
(2) 实践意义
一是有利于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意见。本研究对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内容加工处理、教学方式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提出系统 的改革建议,能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二是有利于教师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师往往只注重英 语基础词汇和篇章的讲授,未能同学生就业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研究 通过体现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及未来职场问题,助力学 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水平。
三是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学生存在学 习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政治素养较为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这些 高职学生,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变得尤为关键。研究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 力培养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路径,对于高职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有 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即针对目前类 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英语教学职业特色不突出等现状,思考促进 高职公共英语职业化发展的改革路径。本研究主要遵循如下思路:问题提出—— 概念界定——现状调查——理论阐述——实施建议。具体步骤是:通过相关文献 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为研究奠定扎实的资料参考;在文献整理 与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公共英语的内涵及改革历程,了解高职公共英语的改 革发展特点;利用 Nvivo 11 Plus 软件分析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发现不足;基于现状问题,结合政策、理论、现实依据,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经验, 对海南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提出系统优化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以期 促进高职英语职业化改革。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学术著作、学术期刊、硕博论文、 权威杂志、网络资源等文献资料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发 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同时了解当前国内对于职业教育类型研究、行动导向 研究的进展,从而厘清职业教育特色,把握当前类型教育背景对高职院校公共英 语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
2.访谈法。即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有目的的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从中收集 客观的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用作对所要研究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具有较强 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本研究以结构型和非结构型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南省高职院校 的 10名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海南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情 况、存在问题以及教师对于提升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3.案例研究法。研究者选择一种或几种资料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态度对收 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帮助了解事实真相,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 对教学案例的搜集与整理,选取不同省份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就 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度分析,总结出海南省高职院校可以参考借鉴的教学改革方案。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
1.本研究的重难点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一些专业的概念需要做清晰的界定;通过目前 阅读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文献,一部分文献在倡导“职普融合”的同时,对 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完全参照普通本科的英语教学,并未形成职业教育的 特色,给文献的筛选工作增加了困难。
2.本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通过分析国内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献,大多从 分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角度探讨。而本研究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以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体”(结构框架),以“类型学”等相关理论为“用” (思想方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改革建议。
研究资料的创新。本研究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一线调查获取了教学现状的第
一手资料,同时选取了近两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有极大参考借鉴价值的优 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研究结论的创新。本研究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 建,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重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提出了系 统的有新意的改革对策,以期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概述
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对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与梳理,还要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历程,把握其发展规律。本研究对高 职公共英语和职业能力进行内涵解读,指出了高职公共英语与普通本科公共英语 的异同点,并分析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职公共 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特性与本质特征的表述,是理论思维的基本要素。因此, 对概念的清晰界定就是明确研究的范围和方向,是研究的起点。本部分分别对高 职公共英语和职业能力进行概念界定,以图厘清相关高职公共英语与普通本科英 语之间的区别,明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涵特点,为研究后续分析基于职业能 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打下基础。
1.高职公共英语
(1) 高职公共英语的内涵
高职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公共英语的一般分为“基础英语 +职场英语”两部分,目的在于培养高职学生职场情境中的工作交流能力,特别 是听说方面,发挥其为专业学科学习提供语言工具的功能,尤为强调职场英语教 学方面。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在于教授学生在某一特定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 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国内外先进文化和技术奠定语言基础。
高职公共英语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性质逐渐转变为提升高职院校 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课程。高职公共英语可分为夯实语言基础与提 高语言应用能力两个实施阶段,同时将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部分,高职公共英语在 本研究中指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强调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 向,以岗位任务为主线,将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 典型的职业工作流程或情境出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工作实际,让学生在实践 中更好地训练思维、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在此基础上紧扣职业环境,针对学生 职业发展诉求实行素质教育。
(2) 高职公共英语与普通高校大学英语的异同
同:高职公共英语与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分别面向 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通识基础类课程,旨在教授基础语言知识,培 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即以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涵盖较为普及的 知识范畴,如词汇语法、篇章理解、人文素养、文化习俗等等,主要在于服务人 们日常交际的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识 类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德育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异: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基于学科框架,课程开发和编制的逻辑起点是学 科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英语教育与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高 职公共英语课程是这两种领域的衔接点。相比普通高校大学英语,高职公共英语 的职业属性是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①。“职业性”更为 突出。高职公共英语是“从职业领域向学科内部辐射”的学科逻辑,以培养技术 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眼于职业发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按工作任务的相关性 来设置英语教学,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 养,注重基础性和就业适应性。
(3) 高职公共英语的性质
2018 年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加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工作会议,强调公 共外语教学应该培养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基于此,高职 公共英语应兼具“基础性”和“职业性”。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首先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基础性”不言而喻。公共 基础课程可以弥补因专业差异而带来的人才培养缺陷。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既承担 着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任务,又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语言基础, 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职业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高职英 语仅体现专业性,培养的将是仅仅具有生存的能力,而不是具有完美人格的学生, 高职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将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要体现出不同于普通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科院校的“职业性”。要把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有机融合,改变当前高职公共 英语纯理论化的倾向,将职业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里,将职业素质的提升纳入人 才培养方案,保障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2.职业能力 对于职业能力的概念,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职业能力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职业能力是在某种岗位的工作能力, 而广义的职业能力是指某类职业或岗位群的共同基础能力①。有学者对职业能力 概念进一步深化,通过性质、结构、条件和过程四维度对比分析了不同行业职业 能力得出定义:个体在完成特定行业领域中,通过对比迁移,将所学知识、技能 和情感结合,形成一定的能力就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包含“职业特定技能”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规定的技能范围)、“行业通用技能”(属性或者特征相近 的职业、岗位群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核心技能”(在日常生活或职业 工作中基本的、体现在具体职业工作的最基础的技能)三个结构层次。②还有部 分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一种在知识与工作任务各要素之间形成
'联系'的过程”③,“职业能力指的是完成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非专业能 力,是个体当前就业以及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能力”④。
国外一些专业机构编制了各种职业能力框架, 如“欧洲职业资格框 架”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其中包含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 责任感和自主性(Responsibility and Autonomy);苏格兰学分与职业资格框架 (Scottish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则从五个方面分十二层级(入门 1 级一博士 12级)来界定职业能力水平。⑤
不同学派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各有不同。心理学派提出职业能力是一种个体 心理特征,可以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以及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持续;能力学派 认为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经验;过程 学派指出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产生和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或模拟的职业情 景中,通过对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类比迁移,使有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
①严雪怡 . 教育分类、能力本位与广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纪念孟广平同志逝世两周年 [J]. 职业技术教育 , 2007, 28(07): 11-13.
②陈宇 . 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 [J]. 职业技术教育 , 2003, 24(33): 26.
③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36):1.
④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4-15.
⑤曾用强.职业英语能力构念的实证研究[J].夕卜语界,2020(02):12-19.
和综合;结构学派提出职业能力是囊括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身心素质、职业素质、
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能力。①
对于企业来讲,职业能力是其员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更强的员工 办事效率更高,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而在学校教育中,本研究将学生职业 能力的概念界定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模拟的职业情景中,对获得的知识、技能和 情感态度进行类比迁移,产生的具有完成一定岗位任务的能力。职业英语能力包 含行业能力、英语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每部分又分为通用与职业两个模块, 如下图:
 
 
图 1-1 职业英语能力结构图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历程
1.初始阶段(1949 年-1978 年)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压制与封锁,与其他国家几乎断绝 了来往,加上国内极端思潮的影响,对西方国家除了科技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抱有 排斥的态度,外语教学一直以俄语为主。英语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材内容和 建国之前大致相同,但教学目的却旨在面向无产阶级政治、国家事业以及人民事 业而服务。
1958 年,由于人们对当时使用的教材并不满意,英语教育改革冲击了当时 的俄语教育。60 年代,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学到地道的英语,外语界开始出版自 编教材,1960 年上海出版社编写了一套英语“革新教材”,首次将英语听说技 巧包含在内。1962 年教育部拟定了建国以来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英
① Billett S, Harteis C& Gruber 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e-based Learning[C]. Dordrecht: Springer, 2014.
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了“为学生日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籍奠定较为 坚实的语言基础”的教学目标。1964 年出台的《卜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中首 次调整确定了英语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①,建立外国语学校的目的则是“培 养高级外语类人才”②。基于纲要精神,高校纷纷开始设置英语系。根据此次大 纲编写的第一代大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偏重于科学技术方面,以语法为纲,侧 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表明该阶段我国开始重视英语教学的质量,且首次 提出了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育并重的构想。
2.初步探索阶段(1978 年-1984年)
自改革高考制度后,英语教育蓬勃发展,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日趋完善, 英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在这一阶段出版了大量英语 教材,如李筱菊主编的《功能交际英语》系列教材;黑龙江大学英语系编著的《功 能英语教程》系列教材;李观仪等人主编的集情景法、交际法等于一体的综合教 材《新编英语教程》等等。
1978 年廖承志在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上作《加紧培养外语人才》讲话,首 次提出了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贯制计划,特别强调了英语教育要培养既懂专业又 掌握英语的科技人才。座谈会结束后,《人民教育》刊登了《大力把外语教育搞 上去》,其中提到: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一批既掌握一门外语又懂专业的科技型 人才。尤其是理工专业的大学生,如若没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就不能说是教育水 平高。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许国璋也提出“以英语为工具,将世界上 科学文化知识为我所用”。尽管当时外语界的权威连续发文,但仍出现两种不同 意见:公共英语课程究竟是应该继续重基础,以语言共核为学习内容?还是结合 专业去学习公共英语?这两种观点在未来几十年的公共英语发展中斗争激烈。
在 1979年《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建议》中提出要引进一批国外英语教材, 例如:“ Essential English”“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New Concept English” 等,教材门类已基本齐全。教学目的不仅限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听、说、读、 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980年《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 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草案)》还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为 学生阅读英语科技类书籍奠定较坚实的语言基础)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使学生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具备较为流畅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籍的能力),但这一大纲仅对阅读、语法 方面的教学内容做出规定,没有要求其他技能的发展。1982年4 月我国成立公 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召开了公共英语课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公共英语教育步 入新时期,公共英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了学界高度重视。与改革开放 前相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探索迈出了很大一步,但由于缺乏对高等职业技术教 育的清晰认识,过多模仿和压缩本科大学英语模式,忽视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使教学要求难以实现。
3.分级分类阶段(1985 年-1992年)
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重视使大学英语课程面临新的挑战。1985 年《英语教学 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和 1986 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 理科本科用)》两份大纲的颁布,使“全国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面貌发生了突破 性的变化”①。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重点转为了语言共核,相比前一阶段 提高了教学要求,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 技能,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能力。出版了《大学英语》(文理科用)、清华大学的 《新英语教程》《大学核心英语》(工科用)等,形成了“一纲多本”的局面。 教学方法上首次提出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部分划分为了六个层级, 一到四级为必修课程,五、六级为选修课程,且对各级教学内容和标准作出定性 和定量细节规定。在教学测试方面规定了在基础阶段的各级教学完成后均应安排 考试,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陆续组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此全国大学英语 教学逐渐走上了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道路。但随着四、六级考试证书含金量的 增加,社会人士也纷纷参加,原本作为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四、六级考试使 得大学英语教学逐渐偏离了最初目标,人们对于证书的追求超过掌握这门语言。 而且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仍无法用学到的英语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因此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反响越来越大,“付出多、实用性差”“哑 巴英语”等成为主要批评焦点。
4.统一大纲阶段(1993 年-1999年)
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以实用为 主,以应用为目的”教学目标,该文件在建国后首次针对高专公共外语教学,确
①韩其顺,陆慈,董亚芬.执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回顾与思考[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6):9-13. 立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育目标,提出了对“英语应用能力” 的培养。同年,为避免应试教学,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考试委员会开始 研究新题型。1995-1997 年,我国首套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英语系列教 材《实用英语》面世,在全国掀起了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浪潮。
1998年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 教学大纲》(修订本)将原来的理工科和文理科两份大纲进行合并,对大学生所 应达到的英语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原大纲中“‘阅读、听与译、说与写' 三个层次合并为‘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提出“巩 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的要求,并将 教学划分为基础阶段(包括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和应用提高阶段(包括专业英 语)。使各高校对专业英语教育有据可循,呈现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一体化的 发展趋势。这一大纲首次将大学英语四级定为国内各类高等院校毕业均应达到的 水平要求,使当时“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迈出新的一步”。但由于大纲并未全面考 虑到国内高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一刀切”制定;而且长期以来我国英语 教学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整体上英语教育体系仍使用 “以教师为中心” 的语法翻译法,对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1999 年时任高教司外 语处处长岑建君指出“虽然二十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经济 与科技发展要求的差距依旧很大。基于此背景,井升华也认为“虽然大学生学习 英语十几年,但大多数只能读懂一些简易报刊,看不懂英文原著,‘该学的没学, 可学可不学的学了'”。
5.特色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21 世纪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间的竞争,拥有大批既懂一门专业 又精通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话语权。 2000年颁布 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中 最具有参考性的规定,强调在英语教学中秉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重视打好语言基础以及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提到了“提倡引进和使用计算机 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良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2002年12 月,高教司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调研,根据各高校反馈意见与情况,提出当 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并在改革英语教学大纲、开发先进 的教学软件以及改革四、六级考试三大方面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08 年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理清思 路,明确其高等性、职业性等特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随着高 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特色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在满足区域经 济发展、服务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上继续调整,逐渐形成具有地方校本特色的 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此外,在这段时期,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理论等受 到我国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界的高度重视,通过专家和学者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 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发展迅速,然而其课程地位自 2008年以来备受争议,出现了两种局面: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以进行 基础能力培养的教学为主,面向企业、行业需求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部 分高职学校和专业开始质疑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存在的价值,大幅减少公共英语课 时量,甚至直接取消这一门课程,改为专业英语课程。但实践证明,高职公共英 语教学的缺失使专业英语教学也步履维艰。不少院校开始恢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 的探索,形成“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基础英语+职场英语”“基础英语+职场 英语+专业英语”等多种类课程组合模式。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以及价值取向上都基本遵循着 普通教育的工具理性主义,被看作一门知识等级低于本科,而性质并无差异的公 共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重视语法学习、阅读理解。通过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 革历程的回顾,目前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具有侧重点,它有着独 特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需要从岗位需求出发,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和针对性,要求恰当平衡传授知识、 提高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历程来看,教学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不 断重视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 生活,教学目标更具有职业针对性。
第二,不断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应用语言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 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融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一体,为学生更好地学 习语言打下坚实基础。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转 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从“理论到理论”转为“从理论到实践”。教学重 点也从原来的阅读能力转向了重视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高职英语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职业特色的英语课 程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讲授法中引入了大量新的教学方式,如混合式教学、情境 教学等等,从最开始“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转为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 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且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多种教学平台,如慕课、学习 通、雨课堂、云班课等,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四,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开始逐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从 单一转为多元化。首先,从过去评价的单一选拔功能逐步转向了重视评价的反馈 功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考试题目的开放性增强,题型多样化,同时 加大了口试考核比重,通过考试来综合了解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三,评 价主体多样化,在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基础上引入了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从教育学相关专业理论可以看出,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可以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主要维度展开。本部分主要是对海南省三 所高职院校的 10名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以及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 调查的基本情况、访谈资料的编码以及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查对象
为保证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范围定为海南省高职 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选取了海南省三所代表性高职院校,且在三所高职院校中 随机抽取了 10 名受访者,其中包括 6 名教师和 4名学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关 于为何选择海南省这三所高职院校师生的原因如下:首先,笔者就读院校位于海 南省,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分布情况较为清楚,同时也在校外进行过实习,认识不 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其次海南省高职院校有 14所,满足不同学校类型的研究 需求。因此,最终选择海南省两所公办高职院校、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学 校,遵循质性研究中“目的性抽样”原则,依据研究目的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 最多信息量的研究对象,访谈了10 名师生,对这10 名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表 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受访者 年龄 基本信息 学校 访谈时间
教师1 26 岁 硕士、讲师、英语教育专业、从教1年 K 高职 20min
教师2 35 岁 硕士、副教授、英语教育专业、从教9年 K 高职 20min
教师3 33 岁 硕士、副教授、英语翻译专业、从教8年 W高职 18min
教师4 40 岁 学士、副教授、英语专业、从教17 年 W高职 23min
教师5 29 岁 硕士、讲师、英语教育专业、从教3年 J咼职 15min
教师6 39 岁 硕士、副教授、英国文学专业、从教12 年 W高职 17min
学生1 19 岁 旅游管理专业、大一 J 高职 15min
学生2 19 岁 酒店管理专业、大一 J 高职 15min
学生3 20 岁 建筑设计专业、大二 K高职 20min
学生4 20 岁 护理专业、大三 K高职 18min
(二)调查设计
1.调查方法
基于初步得到的数据以及公共英语教师的意愿,主要采取访谈调查法,通过 对选取的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收集访谈数据与资料,选择 Nvivo 11 Plus 质性分析软件为工具,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剖析。
2.访谈设计
通过前面章节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借鉴目前现有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成果, 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教师访谈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公共英语教师对自 身的教学现状的感知与评价,还有对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培 养的建议与看法。通过访谈学生,从学生视角把握公共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 与效果,从而全面把握当前不同类型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困境,为后 期发展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因此访谈提纲使用两份,其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如下:
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专业的 了解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教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设计、高职公共 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建议。
对学生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础、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学生 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英语技能知识的运用度、对公共英语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建议。
在访谈过程中,不局限于访谈题目的顺序,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灵活处理。 且为了加强受访者所描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访谈者的一些模糊表述追问 了具体表现实例。
(三)调查数据处理
对于大量文本处理工作,研究者直接阅读容易出现纰漏,且带有一定的主 观色彩。为了提高访谈研究的信效度,采用NvivollPlus软件对访谈记录稿进 行编码分析,将文档中的质性数据尽可能量化,全面呈现出访谈过程中的数据, 再对定性数据进行处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质性访谈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研究的 信效度。利用Nviv。软件进行分析分为了准备、编码、分析以及整合四个步骤。
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在对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访谈材料进行分析时,
进行了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三级自下而上的编码:
l.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需要研究者先通读材料,从原始访谈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抛 弃个人前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将材料先掰开、揉碎、再进行信息概念化、类 属化”①。在进行开放式编码时,为保证编码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应浏览全部文 字,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以及随意增删、修改材料。且为了保证概念与原始文 本的含义相符,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可直接用原始文本中的观点命名,具体操作 是:反复阅读访谈材料中受访者所突出强调的词汇与句子,思考语句与词汇间的 关联性,可以对访谈内容中的一段话进行多次标记,创建为自由节点。在本研究 中,对10份访谈资料进行精读,分析结束后得到108个开放式编码,产生了 280 个参考点。如图:
 
图 2-1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开放式编码
 
① 陈向明 .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15(1): 5-6.
2. 主轴式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结束后,对特定的、狭隘的概念进行再整合、再提炼。对于同 一概念类属的自由节点进行再归纳,进一步将不同的概念归结于不同意义单元的 类属中,形成主轴式编码。如将“班级规模较大、公共英语课程学时少、课堂氛 围较差、学生无法有效的运用学到的知识、课程内容不实用”等概念归纳到“存 在问题”类属中,最终得到 8个主轴式编码。如图所示:
 
图 2-2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轴式编码
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取高度精炼的核心概念的过 程,必须要比之前产生的类属有更高的统领性,并且可以将大部分研究纳入到这 一更广泛的理论概念之中。在本阶段通过分析 8个不同概念的含义,最后提炼出 两个核心概念,分别是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此,在 Nvivo 11 Plus 中形成了研究的三级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2-3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选择式编码
(四)结果分析
1.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问题
通过 Nvivo 11 Plus 编码之后,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共形成了 212 个参考点,材料来源为 10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存在问题、对高职公共英 语课程的认识、师资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在此节点下,对学生学习情况方面被 提及的次数较多,有10 个材料来源,共88 个参考点,涉及到学生的来源、基础、 兴趣度、重视程度、学习目的等。
(1)学生学习情况
在学生学习情况方面,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基础普遍较差,与普通本科学生 的基础水平结构不同,呈金字塔形状,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位于塔尖,大部分学生 形成塔基。“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分数多在 50分至 80 分之间”,“还有少数学生几乎连英语中的26 个字母都记不全,英语基础近 乎零”,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是极其薄弱的。很多学生在报考高职院 校的时候,由于英语基础不好而选择避开英语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 缺乏信心,甚至望而却步,没有兴趣继续学好英语。
(2) 师资结构
在师资结构方面,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较为“年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主要是刚毕业于各外国语大学或综合 性大学的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较高,普遍缺乏所授课专业的 实践背景,与当下企业对人才所期望的外语能力要求相脱节。且缺少企业的实操 经验,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还仍保留在学科体系的构建中,依旧继续自己在大学 时期所接受的学科教学模式,导致这部分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毕业后 在职场中很少能借助自身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认识
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其地位重要的原因在于“不 通过考试会挂科,影响评奖评优”。而且据教师反映,“学生学习公共英语的目 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以及四、六级考试,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了”。 根据访谈资料来看,当前学生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仅有浅显的认识,未能有效 认识到英语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缺乏主动的认知导致学习过程被动。
(4) 存在问题
在存在问题方面可分为六个方面:班级规模、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在班级规模层面,教师指出公共英语班级容量大,“有些老师可能教完一个 学期,全班120个人都没有认识完”。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只 能参照中等水平学生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基础水平较好和较差的学生。
在课程设置层面,在访谈所涉及到的三所学校中,个别学院对非英语专业学 生的英语教学只开设一门公共英语课程。而高职英语学习一般分公共英语和专业 英语两阶段,且在理想状态下,专业英语模块在两个学期中应包含职场通用英语 和职场专用英语。而且一些院校“将原来的每周 6课时缩减到每周 4课时”,而 对于这些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学生,每周只用 4 课时的综合方式学习英语是不够的。
在教学目标层面,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来要从事于服务及初级管理工作,而 不是语言的理论研究。而由于学校、家长和学生均比较重视四、六级成绩,教师 也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四、六级通过率上,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了课程 设置的重点,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忽视了本区域人才市场对各行业员工 工作能力的实际需求,未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区域型产业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生产实践相脱节。
在教学内容层面,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主题广,侧重于日常交际方面,注重语 言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但与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及企业活动的生产逻辑 连接不紧密,这也是导致学生兴趣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教师指出“在给酒店管 理专业上课,用的公共英语教材里面只有一章涉及到酒店预订、前台接待这个话 题”。教学内容没有从职业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出发,忽视应用性、操作性, 缺少与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有效衔接和适当融合,不能有效对接行 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几乎毫无帮助。
在教学方式层面,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师资力量匮乏,使得高职公 共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很 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作为倾听者,主要是听课、记笔记以及做练习。课堂 也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很难开展有效的听说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 及学习策略无法被有效地激发,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在教学评价层面,通过访谈资料可以得知,目前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 学评价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普遍采用“日常考核+期末考试”的形式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但仍以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和A/B级的通过 率作为教学质量的依据,与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相比,仍不能显著区分。通过分 析发现,如今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应试能力被过 分推崇,夸大了评估的选拔作用而忽视了其反馈功能。第二,考试题目的开放性 程度不高,客观性试题占比较高,而主观性试题比例少。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思 维的发挥,而且也无法通过考试来了解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第三, 多数学校仍旧采用教师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估、小组 评估以及行业企业评价。
2.教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分析编码结构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施的建议对策分为四 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在此节点下,对教学内容方 面提及的建议较多,有10 个材料来源,共 53个参考点,主要针对与专业结合不 紧密问题提出建议。
(1) 教学目标
有一位老师提到“目前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企业急需大批服务领域高素质 的复合型人才,要把握这一机遇去培养人才”,那么面对如何培养既熟练掌握英 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这一问题,教学目标要根据《高 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制定,围绕区域需求灵活设定,注重人才培 养的“应用性”、“职业性”。
(2) 教学内容
“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差,只有在讲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时,才会有些回应”, “学生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了”,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脱离职业领域,没有 密切对接岗位要求,导致学生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对策建议 方面,教师也仅仅提出“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在具体实施层面,也 只是在现行教材讲解之后补充了“实用口语1000句” ,未能提出实际有效的实 施建议。
(3) 教学方式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懂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仅停留在播放听力材料、展 示文字方面,教学方式较单一,未能有效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岗位情景,没有充 分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访谈中虽有教师提到了“分层教学法” 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构想,但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专业不一致而一直 未能展开有效实施。
(4) 教学评价
教师 6提到“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一卷考到底吧。完善的方法就 是不要采用单一的评价,要多元的评价,去了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根据教师 6 的描述可以知道,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开始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但 评价的内容仅局限于对学生英语知识的测评,未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英语应用情况 与职业素养。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教师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职业化教学改革并不了解, 未能深入认识到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脱节是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公共英语 兴趣低下的最大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通过前面章节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改革历程,得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高职 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特点,结合对其实然困境的调查与分析,从各方面为其寻找 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国家政策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 版)》,以类型学、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泰勒目标原理为理论依据,结合教师、 学生、行业企业的现实诉求,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依据进行分析。
(一)政策依据
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
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 地位低、改革难、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以往 用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或一味地借鉴国外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去开展职业教 育,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被淹没,类型特色得不到体现,致使职业教育失去吸引 力,得不到社会普遍认可。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且“职业教育要由 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①。从 国家政策的高度确定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与身份,制定了职业教育类型化 改革的行动纲领。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必须基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特 征之上②。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再 次申明了“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强调了 两种教育类型地位等值,功能不同却同样重要,对摆正职业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 的发展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1年4月 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成功召开,在我国职业教 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全
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 4号.
②高葵芬.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转型发展思考一一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 2020(27): 67-73.
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以类型教育为基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推进职业教育学科的类型化建设是当前职业 教育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现实课题。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将职业教育是一 种类型教育赋予法律地位。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党和国家 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做出的一个重大举 措,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①
从宏观角度来看,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进一步 明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有利于研究者从具体复杂的现实中,抽象出所要了解和 掌握的本质,厘清教育活动内部各教育类型的个性差异,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避免同质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立了其发展的逻辑起点,它之所 以归于一种“教育类型”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职业。要摆脱对传统学术教育的依附 状态,实现从“层次”到“类型”的实质性飞跃,②就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力求提升职业教育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与职业的沟通,意味着职业 性即规范了职业工作岗位的标准,又明确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和考核 评价的标准③。从这个意义来看,“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既具有功利属性, 同时也兼具普通教育的非功利属性,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本质特 征。④
从具体学科来看,当前要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相关政策,深刻理解类型教育的 内涵,加快推进课程的职业类型化发展。高职公共英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科学制订教育教学规范和制度,教育围绕人文性与职业性开展,提供更多掌握一 门外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撑国家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⑤。本研究将依 据职业教育类型相关政策,体现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从具体学 科层面分析,探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①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②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2020(1): 1-11.
③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④李必新,李仲阳,唐林伟.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21(20): 27-32.
⑤黄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8.
2.《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版)》 (后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它指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各专 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 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应该可以形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职场涉外沟通目标、多元文化交流目标、语言思维提升目标、自主学习完善目标 这四项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课程结构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 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即职场通用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内容,为英 语学科核心素养奠基,是所有学习者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主题类别、文本 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职业英语技能、语言学习策略六要素。拓展模块即 学习者根据自身水平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相比基础模块更深入,供不同 专业、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前一模块学习任务后灵活选择,拓展 模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学业提升英语、职业提升英语、素养提升英语。在编写 方面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围绕职业特色,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优化教材编写队伍,注重编写质量。《新课标》还特别指出不仅要将英语学科的 核心素养融合到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还要突出职业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 践应用能力。在评价方面,《新课标》在两个模块内容基础上,又将基础模块划 分为两个水平:完成基础模块学习后应该达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口头或书面形 式完成交际任务的一般要求,以及在等级和熟练度上较一般要求更高的要求。
(二)理论依据
1.类型学
从古至今,“类型” (Typology)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法。“类型” 一词在希腊文里指铸造用的模具,后引申为“印象”或“观念”。同一模具生产 出来的东西都一模一样,从哲学角度来看,就是具有普遍性,更进一步讲,类特 
征即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类型”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它可以理解 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内在法则,属于深层结构。类型的 各要素是用假定的各个不同的类特征来区分的,这些类特征之间的属性互斥,却 又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种方法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给了我们一种理 性和清晰的方式去把握事物,有助于研究的进行。
“类型学” (Typology)也称为形态学或者标型学,是从类特征角度认识事物 的有效方式。最早在生物学的生物分类中应用,后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考古领 域中被广泛推广:是将同一门类的遗物,按照不同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序列和 相互关系。①除了生物学和考古领域之外,类型学目前已被社会的不同领域广泛 应用,如心理学(如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建筑学、语言学及社会学等。19 世纪,法国德•昆西在《建筑百科词典》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筑的类型,“类型” 是一个结果,通过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情,还原出纯粹的内核,也就是把那个固有 的“类型”挖掘出来,可以使艺术家构思出相似的作品。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争 论之后,类型学由最开始的“原型类型学”发展到“范例类型学”,直至发展为 当前的一门更多运用于人文社会领域的学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类型学在内 涵意义上从多个角度划分一个既定的事物,类型划分的关键在于是选择概念作为 划分维度而不是经验事实。②
该理论的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每一类别还可以在已经分好的“类型”中继续 分层分类;二是研究者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手段划分类别;三是即便在同 一个分类标准下,各类型本身就会带有某种类型倾向,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教 育归根到底属于一种人的社会活动,用类型学的方法视角下来解释教育,就是要 将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客体,从中提炼出特定的规则进划分不同类型,以各种教育 所具有普遍的类型特征实现教育分类。③那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类型 特征?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
2.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AOT),即Action-oriented Teaching,它最早是由德国双元
①夏征农.辞海(2000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岀版社,2000:5466.
②Kevin B. Smith. “Typologies, Taxonomies, and the Benefits of Policy Classification."[M].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0.3(2002): 381.
③刘晓,钱鉴楠.类型学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现实论域与未来指向[J].教育与职业,2021(1): 制职业教育中负责实践能力培养的“企业”确立为其主导下教学方案和方法的。 ①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学习领域课程的出现取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课程模式, 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德国各州教育部长在 1996 年的联席会议中颁发 了首版《课程编制指南》,其中提到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下,职业学校应使 用以行动系统化结构框架为基础的行动导向教学。至此,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以及全日制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行动导向教学主导思想,也被推广到了基础 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
Jank和Meyer指出,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化的教学模 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针对师生限定的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产品”设 计“学习领域”,以便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中实践与思考。②在此, Jank和Meyer仅仅把“行动导向教学”理解为一种教学环节或教学组织形式的 设计模式。与此相比, KMK 将“行动导向教学”上升成一种旨在提升学生职业 行动能力的教学范式,并提倡职业教师在设计并实施以学习情境为单元的教学活 动时,应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结构,且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论的定位在于 “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第二,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第三, “行动”应该促进学生全面了解职业现实;第四,“行动”应该结合学生的已有 经验基础、并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社会效益;第五,“行动”应该推动学生适 应社会的进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目 的不同。行动导向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应试 能力。二是教学内容不同。行动导向法强调的是基于行动的、跨学科的职业教育 模式。三是教学方法不同。它强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更注重老师和学 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一个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和执行等环节组成的教 学模式。四是评价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一纸试卷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 准,而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③
3.泰勒目标模式 本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在其1944 年出
①易艳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组织模式与设计原则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57.
②Werner Jank, Hilbert Meyer. didaktische modelle[M], Cornelsen Verlag, Berlin,5.Auflage, 2002:314-334.
③朱松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导向教学法”运用研究[几中国成人教育,2015(17): 182. 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也即为 泰勒原理。他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 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 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以及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可 以进一步总结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体验”以及“评 价教育计划”,这就为课程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
(1) 确定教育目标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学习者本身基础水 平、当代生活背景、学科专家建议等信息,设置恰当的目标。其中,泰勒指出对 学习者的研究不仅包括“行为”这种外显方式,还包括“思维”和“情感”这两 种内隐行为,通过对学生目前学习情况和理想学习状态比较,发现其中差距,从 而制定教学目标;社会背景作为制定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也应受到重视;由于教 材和大纲一般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学科专家的建议可以反映课程的一般教育功 能。当目标确定后,要从“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清晰地陈述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 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出发 来设置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2) 选择学习经验
在确定好教育目标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选取恰当的学习经验,必须能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帮助获取信息、形成社会态度以及学习兴趣。教师要构 建多样化的情境,学生与情境中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获取学习经验,从而达成教学 目标。在教师的组织下模拟各种职业情景, 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内化和生 成知识, 增强跨文化意识, 促进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形成知识的有意义的建 构。
(3) 组织教育体验
然后如何将以上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泰勒提出了三项原则:连续性(直 线型的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后继经验与前面经验要有递进关系)、 整合性(各学习经验横向融通,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学到的知识结合)。课 程组织的原则应该能够用来作为设计教学计划中拓宽、深化主要课程各要素的基 础。
(4)评价教育计划
关于如何评价教育计划的问题,泰勒认为其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 际达到目标何种程度的过程。不仅是卷面考试,任何关于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 的有效证据,都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如问卷、访谈、记录分析等等。
本研究依据泰勒目标原理,根据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对公共英语教学中 各要素逐次展开设计分析,也正好回答四个问题:所设计的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的公共英语课程旨在达成什么教学目标,具体选择何种合适的教学内容,如何 组织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怎样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展 开评价。
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基本策略
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等教育遵循已有的教学规律,职业高等教育必须摒 弃传统依附和复刻的做法,探寻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而且英 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 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级技术复合型人才。基于前面章节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趋 势的研究,以及对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反思,本章节将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 评价四方面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进一步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使得高 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与行业企业对接。
(一)基于“职业需求”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所应该达成的预期结 果的规定①,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针对 职业教育的某一专业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因此基于学生不同职业需求的教学目 标设计,应针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围绕高职公 共英语的“基础性”和“职业性”进行设计。既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和《高等职业 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版)为参考,又要参考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及 未来职业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旨,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促进学生与未来职业岗 位的对接,从而实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教育目标。
1.职业侧重不同。基于学生所需的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设定学生应该通过课程学习达成听、说、读、写、译的一般职业能力目标,以及 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某种特殊职业能力目标(如从事旅游服务业更需 要的听说能力等)。以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基础英语:走进 美丽乡村》为例,该公共英语课程面向旅游管理专业设计使用,旅游管理专业对 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在于听和说,因此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通过公共英语的学 习达到“听懂”和“会说”,对于读写译的要求较弱些。
①孙怀远,廖跃华,杨丽英,丁立军.基于“多元化”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 2014(05): 48-50+56.
 
2.基础综合性。依据《高等职业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要注重培 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和未来工作相关的业务能力”要 求,设定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在知识层面,结合走进乡村的主题和语境, 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和元认知、交际、情感等 语言学习策略;在技能方面,通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真实情境任务,全面提升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强调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恰当的运用听说技巧 从美景、美食、民俗等方面完成乡村推介;在素养方面,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 到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怀的情感目标。
掌握语音语调、词汇、基本句型、常用语
知识法等旅游英语基础知识
掌握元认知、交际、情感等语言学习策略
能运用技巧进行语言描述,清晰、流畅、
技能有感情、有逻辑的讲述美丽乡村故事
能积极展开想象进行语言的创新
具备文化表达自信
素质具备用英语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具备爱国爱乡的情怀
图 4-1 案例“基础英语:走进美丽乡村”教学目标图
(二)基于“工作体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基于不同职业岗位的 能力分解开发课程体系,并对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不仅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更要满足各职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所以,必须正确处 理好“基础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使二者得到有机的结合。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姜大源指出,高职教育是强调应用知识的教育,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是“行动 体系”,即“工作体系”。①从内容来看,教师应当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准,
①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打破过去传统单一专业教材建设的固有思维和模式,在准确把握高职公共英语 “人文基础+专业工具”属性的前提,和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专业知识掌握的 程度以及语言水平等之后,根据教学目标(即职业需求),给学生提供的公共英 语教学材料。教学内容需要正确的处理好近期就业的“必需够用”和将来发展的 “迁移可用”的关系。教材要浅显,但不能流于肤浅,必须在结合原有的纯语言 教学和单一的技能训练基础上,探索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导入行业文化,所选教材 内容应选自真实场合,以此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 职场文化适应力。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职业岗位特点。 根据不同岗位,增加工作中常用职业内容,如旅游专业增加景点介绍、机械制造 专业增加产品说明、酒店管理专业增加服务接待等方面用语;注重训练学生日常 交际用语,如问询、接待、接电话等内容;对于针对性强的职业英语,如护理、 旅游、电子商务等职业英语内容,应该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增设案例教学内容。 总之,要紧密围绕就业内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对外交际、 涉外服务等能力,内容设计上可包含个人简介、面试求职、公司介绍等,尤其应 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英语沟通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甄选, 例如在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公共英语教材时, 可大量增加与酒店相关方面, 偏重 听、说能力的提高的素材, 并辅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安排, 如模拟酒店环境,使学 生够用英语进行一般的酒店口语交际,帮助外宾办理入住等。而对于机械制造、 汽车等理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接触到更多的是有关零部件说 明书、维修指南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偏重相关 材料英语说明书的阅读和翻译方面。
2.教学内容的编排
从编排形式来看,要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产品流程”为导向,按行动的逻 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以培养行动能力为主,在根据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实际问 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生成。教材内容需要以高质量的呈现方式来展示,编排顺序 要根据学生认知心理顺序、围绕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从公开发行的优秀 教材中选择相应模块内容,设计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原型、横向为主的模块式 课程体系,融合公共英语教育性学习目标和职业化学习内容为一体的基础教学单
元①。强调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以工作过程的需求和职业能力的 指向来确定,特别是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
借鉴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的优秀教学改革案例“基础英语:直 播助农”。教学内容基于真实的工作情景,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电商直播迅速发 展,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境电商直播,海洋水产品经济也高速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突出海洋水产品特色。 案例内容结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第五版), 以电子商务专业典型的职业场景——英语直播为主线进行内容编排重构,合并为 六个教学模块:直播电商导读、客户需求试听、产品介绍撰写、直播服务口语、 产品故事传译以及直播带货实践。六个任务围绕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英 语技能展开训练,考虑到大部分对英语有要求的用人企业表示他们更希望员工在 日常工作中有较强的面对面沟通能力,所以要在体例上摒弃传统的英语教材听、 说、读、写、译全面的设计,加大学生听说方面的内容比重。
项目一:职场初见
项目二:活动预约
 
图 4-2 案例“基础英语:直播助农”教学内容图
(三)基于“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雷茨指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应该“行动导向”地获得。②为解决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对接职场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及岗位
①杨勇,林旭.四维合一:行动导向法的理论逻辑J].教育与职业,2021(2):80-87.
②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6 (28) : 11-14.
需求脱节的现状问题,通过将“岗课赛证”四要素相融合,构建需求引领,产学 协同理念下的高职行业英语“岗课赛证”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做 出调整,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岗融合、课证结合、课 赛互促分别训练,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为用人单位培养符合岗 位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岗位知识技能
公共英语课程
 
英语技能大赛
图 4-3 基于“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1.“课岗融合”
“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引 领,重在构建职业能力。依据学生在职场需要完成的真实工作任务,以及这些任 务所需要的相关语言技能,系统地形成基于不同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大纲。依托 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设计出真实的语 言学习情境,在教学图片、道具、场景的选择上,要尽量往专业靠拢,按照企业 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这样选用情景模拟、案例导入、项目嵌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 模式,融“课岗”于一体,把不同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贯穿 于公共英语课程之中,使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职场工作任务,以此构建教学 体系。
以 Z 省某职业学院为例,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旅游英语面 向于现代旅游行业服务,通过深入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搭建 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开齐”“开足”“开好”的原则,立足岗位需求,
 
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新业态,做到“开精”“开新”“开好”。通过科学设计英语 课程体系,以实训室、专业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场所设置仿真模拟职业场景,增 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培养“旅游+”背景下具备现代化国际化视野的 旅游行业人才。
英语听力 英语口语 英语阅读 英语精读
专业基础课
图 4-4 Z 省某职业学院“岗位—能力—主干课程”体系
2.“课证结合”
架设“课程学习—岗位能力—职业资格”的教学桥梁,将课程设置与各专业 行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具体 要做到将公共英语课程与英语职业资格考证相对接,根据不同的英语职业资格证 书内容要求来设计教学。如基础英语教学可以联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设 计,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基本技能;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职 业英语考证需求,可以结合职场英语考试、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等来设置课程。
以S省职业学校为例,学校近年来组织学生参与S省大学英语新三级考试, 该考试遵循“服务职场、聚焦沟通、权威认证”的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题 型进行科学化设计,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赋能。通过“课证融合”探索,该校学 生在国家级及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奖频率增加,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也逐渐提升,极 大地推动了公共英语教学服务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功能。
S 省大学英语新三级考试
 
 
 
图 4-5 S 省职业学校“课证融合”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3.“课赛互促”
赛教结合即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通过“课赛互促”,达到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将专业类技 能大赛标准和内容融入到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启发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进而提高教 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操作方面,通过“课赛互促”,开展各种形式的 课内外拓展活动(如各类英语趣配音大赛、演讲大赛、阅读大赛、翻译大赛、词 汇记忆大赛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强化技能操作、增强合作 意识,促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以 D 省职业学院为例,其公共英语教学以全国职业院校口语技能大赛为契 机,深挖大赛资源,将比赛中包含的基础知识、专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发展 规划等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三门基础必修课夯 实语言基础;通过英语竞赛特训、高级英语口语两门选修课提升口语高阶技能, 建立校内常态化英语技能竞赛机制;将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赛项 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打造“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常态化比赛”三线并 行的英语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以赛促教”的长效机制,如下图:
 
 
图 4-6 D 省职业学院“三线并行”英语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岗课赛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 接行业企业的需求。融“岗课赛证”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校企深度对接、 协同育人。其中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证书为核心,在各种技能比赛中 突出教学特色与亮点,贯穿于这一模式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的 重要抓手,如下表所示。课堂教学作为媒介或载体,通过“课岗融合”“课证结 合”“课赛互促”方式,形成“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学习 任务时不仅能深刻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竞赛的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 能、临场应变等职业能力,提升证书培训的效果,达到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以对外贸易专业为例,其学生面向的目标岗位群主要是跨国企业、专业进出 口公司等外向型单位中,从事采购员、报检员、外销员以及对外业务部门的管理 人员等。在设计课程时要按照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参照职业技能考试、 技能竞赛内容,实现课程内容重构。
表 4-1 “岗课赛证融通”示意图
专项
能力 岗位能力 课程设置 职业技能证书 技能比赛
基础 英语 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基础 知识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 说、读、写、译能力 高职实用英语1
—综合英语
高职实用英语2
—英语视听说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
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 级考试证书 英语演讲
大赛、 阅读大赛、 翻译大赛、 词汇记忆
大赛、 配音大赛 等
专业 英语 能力 掌握旅游管理、酒店 管理、护理等专业英 语术语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英语 酒店管理英语 护理英语 全国职场英语考试
掌握各类专业的英
语口笔译能力 高职实用英语2
—英语视听说 英语职业技能等级 考试
具有涉外信息处理 能力 高职实用英语1
—综合英语
高职实用英语2
—英语视听说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
 
(四)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师获取反馈的核心途径,也是不断改善学习方法的检测性手 段。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要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 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把握教学大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评价内容:围绕职业岗位需要
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工作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灵活设置评价方式。不同的专 业岗位对英语能力及其应用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岗位偏重于对学生听说能 力的培养,而有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要求更高。比如,信息技术专业 的岗位通常对电子产品英文说明书翻译,或计算机英文编程语言解读能力等阅读 翻译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则更多要求商务口语交流能力,以 及国际商务信函写作能力。围绕将来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最可能用到英语内容, 在高职公共英语考核评价中可以设置基于工作场景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价模式,或 围绕学生在虚拟工作情境中利用英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价。①
紧扣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保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始终贴近职业岗位的需 要。高职教育是瞄准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某种岗位或岗位群培育实用型人 才。由于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对基于“行动过程”的教学实施评价,最
①韦健基于利益相关者需求视角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及评价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2):66-69. 45
佳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试卷检验学生英语水平,而是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通 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来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方式、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使 教师有条件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表现。所以在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评价中, 要围绕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综合评价导向,引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学生 实践中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立体化成长的评价考核维度。①在对 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时,教师应使用适当的评价工具,注重评价的反馈 功能,及时分析评价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调控,保证高职教育始终贴合职 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 ②。
2.评价主体:注重行业企业评价
企业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评价当中权重最高。 作为高职毕业生的接收单位,他们是人力资本的购买者,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最直 接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校企合作单位,他们还参与高职教育过程。作为用人单 位的企业,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学到其在工作岗位上真正能用得上的英语, 他们非常关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问题。因此高职英语公共教学评价注重 行业企业的参与,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测,最大可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保证高 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岗位适应性。
实行学业考试评价、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等结合起来的多主体评价,拓 宽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评价考核通道,实现多种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组成一个系 统性、针对性强、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高职英语测评、学习和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③
行业企业评价与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从企业需求、学 生职业能力等维度,对学生工作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 力、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岗位工作问题等综合作出评价。作为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接 受单位,企业必须将自己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规格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 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师的教学趋向自身的需求。
①潘海生,林晓雯.建立作为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4):10.
②罗少茜,黄剑,马晓蕾.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③程蒙蒙.高职高专英语考试改革研究一一基于高职高专英语考试现状和改革需求的调查[J].教育理论实 践, 2017(21): 21-23.
3.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能力增值”
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为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有 必要不断引入个体化与多元化维度的评价。高职院校生源多样性使得学生水平参 差不齐,“一刀切”这种测验方式已无法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 力,评价改革力求拓宽多元评价方式,采取一种“基于标准的评价”。①要在遵 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 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基础上,突出对学生“能力增值”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特征使它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更适合增值评价。教 师坚持“面向职场、重在沟通应用”原则,基于对个体的学习进程实施连续性的 监测,来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某一次考试的绝对 产出。关注个体的发展潜力是增值评价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评价的重要特点之一。 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增值”应当包括三 个部分:能力性增值、社会性增值和经济性增值。例如,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 生尽管在入校时英语成绩非常差,但通过职业英语的学习,他的英语交流能力得 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技能的提升也就是该生通过公共英语教学所获得的能力性 增值。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潜力,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 光看待不同的学生,采取全面的衡量标准,积极评价学生个体在不同能力方面取 得的进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增值”的可能。
综上,在进行公共英语教学时,要注意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通过 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维度、多主体考核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职业能力的达成情况。
刘建达.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J].夕卜语教学与研究,2015(3):417-425.
结语
本研究侧重以类型教育为背景,借助行动导向理论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 改革,以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和教学评价四个环节入手,分析了海南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最后借鉴其他 省份优秀改革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基于不同职 业的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灵活采 取多种教学方法;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对学生展开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评价,注 重学生获得的“增值”能力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类型化的打造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高职英语教育事业是 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对其的研究仍任重道远。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抓住契机,重新思考和定位公共英 语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不断积极探寻方法,改善教学,使高职公共 英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著作类
[1]A. P. R. Howatt 著.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1999.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卜玉华.英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4]曹娟.教师专业发展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M].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21.
[5]陈厚丰.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6]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2.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冯一粟.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0]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2]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六届年会会前各专家之设计建议[M].刘旭光. 江恒源教育文集: 第五卷.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20: 1784.
[13]李森. 现代教学论纲要(修订版)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5]刘克兰.现代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7]罗少茜,黄剑,马晓蕾.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8]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9]谭若冰.高职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20]夏征农.辞海(2000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1]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
[2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3]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2001.
[24]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一一美英德大学[M].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5]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6]资灿.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
(二)期刊类
[1]边玉芳,林志红.增值评价: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学校评价模式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6): 11-18
[2]陈厚丰. 高等教育分类:势在必然还是多此一举——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背 景和必要性探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 4(6): 1-10.
[3]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1): 5-6.
[4]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3):26.
[5]陈正江.类型特色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 究, 2020(9): 127-131.
[6]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2): 5-11.
[7]程蒙蒙. 高职高专英语考试改革研究——基于高职高专英语考试现状和改革 需求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 21-23.
[8]邓光, 傅伟. 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特征与问题——基于高等教育类型 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92-94.
[9]董红,曲丽丽.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职业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成人 教育, 2015(20): 182-183.
[10]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职业教育类型再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1): 5-8.
[11]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 2020(8): 15-19
[12]高葵芬.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转型发展思考——基于类型教育特 征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 67-73.
[13]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59-60.
[14]郭秋平.大学办学定位的理性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1(5):50.
[15]胡慧慧.美国社区学院“人格本位”育人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20(2): 90-95.
[16]黄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 68.
[17]黄启发.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开发诸因素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 2012(29): 17-18.
[18]蒋波.积极职业教育:特征、理念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5(7):10-14.
[19]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20]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22(02):5-12.
[21]姜大源. 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22]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4.
[23]金忍冬.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特性的教材编写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0): 68-71.
[24]匡瑛, 李琪, 井文, 林玥茹, 李小文. 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 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27-33.
[25]李必新, 李仲阳, 唐林伟. 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 构建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 27-32.
[26]李培荣.定位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及应对[J].教育与职业, 2020(01): 55-59.
[27]李鹏, 石伟平. 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 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 106-114.
[28]李文文,闫广芬.实然与应然:职业教育发展逻辑考察一一基于历史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3): 51-55.
[29]李霄翔. 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 学指南》的视角[J].外语界,2016(3):27-33.
[30]李新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内容的理性反思[J].现代 教育管理, 2021(9): 122-128.
[31]李玉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9, 40(1): 3.
[32]李志强.高职大学英语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73): 103-104.
[33]梁建超,韦沁.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材衔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69-70.
[34]林道立, 刘衎, 刘正良.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收益率的实证比较——基于中 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 21-25.
[35]林玥茹,石伟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内涵诠释与典型模式[J].职教 论坛, 2017(34): 5-9.
[36]刘凤芸.基于学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及体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 170-172.
[37]刘洪宇.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21): 10.
[38]刘建达.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417-425.
[39]刘建达,李雪莲.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考试,2020(9):27-30.
[40]刘利平,师海歌,刘红达.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 2014(11): 63-65.
[41]刘金玉.高等教育二元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 2021(15): 69-75.
[42]刘林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意蕴、表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
34.
[43]刘晓, 钱鉴楠. 类型学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现实论域与未来指 向[J].教育与职业,2021(1):5-12.
[44]刘一彬.里斯与特劳特定位理论对我国高校定位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09(5): 71.
[45]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再认识J].高教探 索, 2011(04).
[46]陆俊杰.类型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的理念回归与特色超越[J].职业技术教 育, 2020(19): 22-27.
[47]路宝利,缪红娟.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诠释: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J].职 业技术教育, 2019: 6-13.
[48]罗英,王欣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 2017(28): 93-96.
[49]马琼,宋正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59-61.
[50]梅亚萍.职业院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出发点与着力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3): 54-57.
[51]孟景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J].职教论坛,2011(31): 4-8.
[52]宁岩. 海南自贸港建设环境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1(29): 132-133.
[53]牛园园.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8):29,30.
[54]欧阳恩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 现实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5(19): 24-27.
[55]潘红丽.高职行业英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3):98-99.
[56]孙怀远, 廖跃华, 杨丽英, 丁立军. 基于“多元化”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 高职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 48-50+56.
[57]孙丽丽,赵蒙成.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一美国的历史与经验[J]. 职教通讯, 2012(34): 51-55.
[58]谭江天.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4(1): 79-80.
[59]万达,杜怡萍,吴晶等.试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9(28):11-15.
[60]王春燕.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2): 48-51.
[61]王墩田.深化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涵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 2017(8): 33.
[62]王立群,于娟,董娜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教 育探索, 2016(8): 64-67.
[63]汪静.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3):
88-91.
[64]王铭, 王名扬, 陈琼. 2018版卡内基分类对我国高校分类框架构建的启示与 借鉴[J].高教探索,2021(06):11-17.
[65]王向红.立地式研发: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8(12): 98-101.
[66]王旭东.学校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五个转向” [J].教学与管理,2021(28):
78-80.
[67]萧步学.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J].职业 教育研究, 2005(5): 6-7.
[68]谢俐.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7): 5-11.
[69]谢双双.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 职业, 2014(12): 145-146.
[70]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0(1): 1-11.
[71]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36):1.
[72]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21(4): 118-126.
[73]徐磊,熊明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2(03):
157-160.
[74]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75]严雪怡. 教育分类、能力本位与广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纪念孟广平同志逝 世两周年[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07): 11-13.
[76]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4-15.
[77]杨满珍,刘建达.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究[J].外语电化教 学, 2019(3): 97-102.
[78]杨勇,林旭.四维合一:行动导向法的理论逻辑[J].教育与职业,2021(2):
80-87.
[79]易艳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组织模式与设计原则再分析[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 57.
[80]袁寒英.新时期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特点、趋向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6(18): 34-36.
[81]张等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认同及生存立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07): 73-78.
[82]张健.类型视野下对职业教育特性与发展的再审视[J].教育与职业,
2020(14): 26-32.
[83]张启富. 行动导向:从“讲授—领悟”到“行动—建构”——关于高职行动 导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65-69.
[84]张秀红.折中主义教学法与高职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4):
144-146.
[85]张政利,李云飞.预判与施策:高职教学管理直面百万扩招新挑战[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20(20): 43-51.
[86]张宙.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6(02): 75-80.
[87]赵伟,职业教育类型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98-103.
[88]周建松,陈正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建设[J]. 职教论坛, 2019(7): 73-78.
[89]周小寒.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J].大学教 育, 2019(11): 168-171.
[90]朱厚望,龚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 2020(7): 66-70.
[91]朱松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导向教学法”运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5(17): 182.
[92]朱晓伟.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途径探析[J].中国成 人教育, 2015(4): 138-140.
[93]庄西真.类型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 2015(11): 101-105.
[94]庄西真.论增值评价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4): 12-17.
[95]曾用强.职业英语能力构念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20(02):12-19.
(三)学位论文类
[1]白洁.高职英语教材《新职业英语一一职业综合英语1》分析与评价[D].内 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程琪.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一一以武汉S学院为例[D].华中师 范大学, 2017.
[3]段园园. 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九江地区 高职院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刘晶晶.高职院校学术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6]骆柳毅.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一一以R职院为例[D].海南师范大 学, 2014.
[7]孙小菊, 以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湖 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万天赐.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酒店服务与管理 专业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20.
[9]王佩.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0]杨喻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邵阳医专护 理专业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7.
[11]张航.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一册》与《新职 业英语1》对比分析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2]张桂华.“行动导向”的旅游交际英语课程开发与教改实践[D].河北师范大 学, 2014.
[13]周雪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一一以A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科技 师范学院, 2014.
二、外文类
[ 1 ] A Hasselgre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glish Ability of Young Learners in Norwegian Schools: An Innovative Approach[M]. Language Testing, 2000.
[2]Amanda G.Carter, Debra K.Creedy, Mary Sidebotham. Efficacy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6(9): 135-140.
[3]Gage, N. L. ,et al, 196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Teaching”[M].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95.
[4]Hymes, Dell H. Language in Cluture and Society[M]. Harper & Row, 1964.
[5]Jonathan Rix and Peter Twining. “Exploring education systems: towards a typology for future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 49, 4(2007): 329.
[6]Kevin B.Smith.“Typologies,Taxonomies,andtheBenefits of Policy Classification." [M].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0.3(2002): 381.
[7]L.GAGE. Paradigms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by N. L. Gage[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65(14): 142.
[8]Mccaffrey D F, Hamilton L S. Value-added assessment in practice: Lessons from the Pennsylvania Value-added Assessment System Pilot Project[M].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7.
[9]Munby.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Natsuko Shintani. Potentials of writing-to-learn-language activities fr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9, 46.
[11]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12]WernerJank,HilbertMeyer.didaktischemodelle[M],CornelsenVerlag, Berlin,5.Auflage, 2002: 314-334.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yingyujiaoxue/8605.html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策略案例研究

下一篇:艺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调查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