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淘宝村的定义与标准 1
1.1.2淘宝村的“集群时代” 1
1.2研究问题 2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4研究方法 3
1.5研究的创新之处 3
1.6研究内容及结构 4
第二章文献回顾 6
2.1产业集群 6
2.1.1产业集群理论 6
2.1.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11
2.1.3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12
2.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14
2.2.1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念 14
2.2.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兴起原因 15
2.2.3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 15
2.2.4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化阶段 16
2.2.5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16
2.3简要评述 17
第三章研究设计 19
3.1研究方法 19
3.2案例选择 19
3.3资料来源与收集过程 20
第四章案例分析 21
4.1淘宝村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 22
4.2淘宝村演进的动力机制 26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32
5.1研究结论 32
5.1.1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比较 32
5.1.2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比较 32
5.2研究启示 33
5.2.1对网商的启示 33
5.2.2对政府的启示 34
5.3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35
5.3.1研究的局限性 35
5.3.2未来研究展望 35
参考文献 37
致谢 40
图表目录
图1-1淘宝村规模增长趋势 1
图1-2研究框架 4
图2-1波特“钻石模型” 10
表3-1案例基本信息 20
表4T开放性编码示例 22
表4-2淘宝村生命周期 22
表4-3淘宝村演进动力机制 26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淘宝村的定义与标准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对淘宝村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淘宝村是很多家网商集聚在 某一个村落,以淘宝网为主要的经营平台,依托于淘宝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形成 协同效应以及规模效应的集群现象1。淘宝村有以下三条认定标准:
1) 交易场所:淘宝村的经营场所位于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
2) 交易规模:淘宝村的电商年交易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3) 网商规模:本村的活跃网店总数达到本村家庭户数的10%以上,或者活 跃网店总数达到100家以上。
1.1.2淘宝村的"集群时代”
2009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淘宝村。截止2013年底,全国总共发现的 淘宝村数量为20个。2014年,淘宝村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基于媒体报道、 各地申报、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信息,阿里巴巴研究院共发现淘宝村211个2。
淘宝村规模增长趋势
图1-1淘宝村规模增长趋势
淘宝村在淘宝村数量上、网店数量上以及直接就业人数上都进入了非常繁荣 的时代。从一开始的3个淘宝村,到2013年的20个,再到2014年进入统计视
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2014.
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2014. 野的200多个,淘宝村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淘 宝村成为了中国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一张独特的名片,并引发了国内外学者、专 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1.2研究问题
2014年,农村电子商务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淘宝村,迎来了阶梯式的发 展,“淘宝村”的岀现是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政 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高度关注下,电子商务平台对农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 热情。
淘宝村是农村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自发形成的。我国的“淘宝村”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是特有的经济现象。这一独特 的经济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淘宝村是互联网时代农民发家致富的神话, 这一神话是如何诞生的?这样的创富模式是否还可以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农村继续 复制?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与传统行业中的产业集群有哪些区别?这些 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对淘宝村的兴起原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淘宝村。
此外,随着淘宝村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匮乏、激烈的 同质化竞争、缺少管理和组织以及空间受到制约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淘宝村的 进一步发展S淘宝村的发展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 其独特的特征,也需要克服不同的障碍。本文在对淘宝村的兴起原因、发展脉络 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淘宝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每 一阶段淘宝村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整理,理清每一阶段淘宝村所需面临的问题。对 淘宝村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更多淘宝村的浮现,进一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淘宝村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消费都市化、产业在线化 和就业本地化等方面°。未来,淘宝村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淘宝村将 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将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然 而,学术上对淘宝村的相关研究还存在欠缺。本文试图深入研究淘宝村的兴起原
3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2014.
4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2014.
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淘宝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 每一阶段淘宝村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整理,理清每一阶段淘宝村所需面临的问题。
产业在特定的空间进行集聚,还有为何在这一空间集聚,都受一定规律的支 配,并会表现出某些特性。淘宝村作为一种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模式,它 的产生也受一定规律的支配。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 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对电子商 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模式还很少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那么,电子商务平台的出 现是否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模式与传统的产业集 群模式存在着哪些方面的不同呢?这些问题亟需相关研究来进行解答。本文将对 产业集群的研究延伸到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背景下,拓宽了产业集群的研究领域, 并且为实践中更好的建设淘宝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非常深远的意 义。
1.4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包含了一套特有而完整的设计思路、资料收集步骤以及分析策略, 是管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李怀祖,2004),适合于对现象进行理解以及探究 “为什么”与“如何”类的问题(Yin, 2002b)o相比于其他方法,案例研究法 能对案例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详细的描述,而且也能掌握所处的脉络情景与动态的 互动过程,能够获得一个较整体与全面的观点(郑伯坝、黄敏萍,2008; Gummesson, 1991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淘宝村的兴起原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尽管已有 研究对产业集群的探讨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 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同时也需从淘宝村发展的各个阶段予以深入剖析,因此 这一研究问题适合援引探索性研究的思路。可见,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与案例研究 法的优点良好契合,符合Eisenhardt (1989)提出的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法的相关 条件。
具体而言,本文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多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跨案例研究 相对单案例研究能使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普遍性,适用于理论构建(Yin, 2002a, 2002b)。各案例间的辩驳与比较更有助于支撑结论的可信度。
1.5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全国发现的淘宝 村数量就从个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三位数。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是淘宝村数量 的集中爆发期。淘宝村的大量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对淘宝村的研 究还甚少,淘宝村的兴起还没有得到理论上的解释,本文深入研究淘宝村的兴起 原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弥补了学术界对淘宝村研究的不足。二、产业在特 定的空间进行集聚,还有为何在这一空间集聚,都受一定规律的支配,并会表现 出某些特性。淘宝村作为一种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模式,它的产生也受一 定规律的支配。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和 实证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对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 业集群模式还很少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那么,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是否能促进 产业集群的形成,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模式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存在着 哪些方面的不同呢?这些问题亟需相关研究来进行解答。本文将对产业集群的研 究延伸到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背景下,拓宽了产业集群的研究领域,并且为实践中 更好的建设淘宝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6研究内容及结构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一共包括五章内容,如图1-2所示。
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当前淘宝村发展现状、趋势和相关问题等研究背景进 行简要的概括,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阐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文献回顾,对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相关研究进行大量文 献回顾,并分析讨论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和结论。
第三章:研究设计,介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
第四章:案例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本研究的启示,并指出 本研究的局限性,同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研究展望。
第二章文献回顾
2.1产业集群
迈克尔•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某特定产业 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稳定的集合体。 产业在特定的空间进行集聚,还有为何在这一空间集聚,都受一定规律的支配, 并会表现出某些特性。这种集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基 于此,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2.1.1产业集群理论
(1)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详细论述了劳动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增加国民财富。亚当•斯密提出随着人类交换能力 的不断提高,分工随之产生与发展。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分为三种类型:一、 企业内部分工;二、企业间的分工;三、产业分工(社会分工)。事实上,产业 集群就是在企业间的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拥有的卓越的效率优势主要 来源于企业间的分工,产业集群能够保证并进一步深化分工与专业化,而分工与 专业化的深化能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1975)批判性的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衡量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社会分工 开始出现。社会分工的程度不仅体现了生产力水平,也体现了社会生产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生社会分工,同时社会分工又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反映了生产关系性质,并影响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相 对于建立在分散基础上的生产,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生产能够产生更高的 效率。形成这种效应的原因有以下五点:一、在相同生产量的条件下,集体的协 作性生产比分散性生产节约所占用的空间;二、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交货期临近 或者其他紧急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更大的产量;三、在协作性的集体生产环境中, 通过劳动效率的差异可以表现出个人能力,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提高生产率;四、 在同一个企业里融合了各个生产环节,方便组织、管理以及控制,能够保证生产 有比例和连续的进行;五、集体的协作性生产比分散性生产能够提升物质资料利 用的效率。
(2)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这两个概念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岀的。马歇尔是第一个提出以外部规模经济为集聚 动因的产业集群理论的学者。马歇尔认为,与内部规模经济一样,外部规模经济 同样具有很高的产业组织效率。外部规模经济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拥有专业 技术与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二、能够获得中间产品;三、能够获得信息与技术。 另外,马歇尔详细的研究了形成规模经济的理由。马歇尔(Marshell)的观点是, 技术、原料以及机械的经济是大批量生产的最大的好处。与小工厂相比,大的工 厂所运用的机械具有效率优势,因此能达到加快生产率的目的。大工厂进行大规 模的采购能够获得更低廉的采购成本,此外,大工厂能有效利用运输工具来运输 批量较大的产品,以此来获得相对低廉的运输成本。劳动力搜寻的成本以及辅助 生产的成本的降低、通过人与人间密切的关系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协同创新 的氛围,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发表《工业区位论》,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阿尔 弗雷德•韦伯从微观层面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阐明企业在选择是 否集聚的时候,会对比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与成本。阿尔弗雷德•韦伯对产业集聚 的阶段进行了划分: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是简单的通过企业本身规模 的扩张而形成的集聚。高级阶段的产业集群是由多类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中而产 生的集聚。凭借其完善的组织,大企业在地方集中,与此同时吸引更多的类似企 业在空间上形成集中o若干企业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有利于带来更多集群效应与 长远利益。在高级阶段,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的原因:一、劳动力组织发展。二、技术设备发展。三、经 常性的开支成本。四、市场化因素。其中,市场化因素被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产业集群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批量采购 和销售的规模,得到低成本的信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产生了统一的产品市场, 这类集群经济不仅能引起单个企业本身的节约,而且能引起区域化的社会节约。 阿尔弗雷德•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探究了产业集群所拥有的优势,并提出企业规 模扩张产生的集聚倾向与集聚所创造的集中化共同决定产业集群。
(4)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的概念是由巴格纳斯科(Bagnasco)
首次提岀的,新产业区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区域内,一群社会背景相似的企业和人 们共同形成的综合体。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在创业初期,会受到 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在进行区域选择的时候,这些企业会倾向于那些比较熟悉、 自己比较信任、关系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 素以及相关政策都有助于创业,并且这些区域的文化力可以降低创业风险,有助 于企业成功,这就解释了产业为何会在地里位置上彼此吸引,也解释了集聚现象 产生的原因,反过来集聚会产生规模和范围经济,进一步扩大产业区的规模。萨 克森宁(A. Saxenian, 1994)认为硅谷所拥有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的文化生 态环境造就了硅谷的成功。此后,由瑞士、法国、意大利地区科学家们组成的 GREMI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提出了文化环境的概念。GREMI把技术创新 和“地域体”理论结合起来,探究了技术创新的动态性及其演进过程,提出创新 环境拥有地方特性,创新环境受创新行为的影响,也影响着创新行为。产业集聚 能带来大规模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好处,这是一个企业所不能实 现的。创新环境理论关注创新行为协同效应,关注集群内部创新主体间集体的效 率,关注社会的根植性。在创新地区内,创新企业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依托着 集群区域内良好的环境,彼此之间进行独立的运作。
(5)增长极理论
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其著作《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中 首次提岀了增长极的概念。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认为,同一时期 内,不同地区会有着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某些单位主导了经济增长的趋势,而 这些单位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地区内区位较好的地方,以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增长 极由此形成。增长极理论还引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推动性单位。当推动 性单位创新或者增长时,其他经济单位会跟随其一起增长,它起到了支配性的作 用。一间工厂、同一部门内部的一组工厂、有合同关系的一些工厂的组合都有可 能是推动性单位。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把推动性单位的特征总结 为以下几点: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水平的新兴产业;二、市场需求广泛的 产业;三、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6)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性的提出技术创新理 论。熊彼特认为,企业集群的形成来源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扩散。创新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趋向于集群,并且在时间上呈现非均匀分布。这是因为,在创 新取得成功以后,其他企业会追随其脚步;其次,创新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以 及与其相邻近的部门,而不是在整个经济系统内随机的均匀的分布。在解释经济 波动或者经济周期时,熊彼特认为,除了外部因素以外,经济波动的发生存在两 方面主要的原因:一、创新的群集;二、创新的非周期性增长。在上述观点中, 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与随后相类似的创新相比,初次创新要困难的 多,初次创新突破了进入障碍,这对于跟随者的信心、观念、行为及认识有着很 大的启发;二、创新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初次创新的成功或是失败的 经验和教训,都给跟随者们提供了借鉴,让他们能够迅速取得创新成功,避免他 们走弯路。这两点重要性将客观导致技术创新的集群现象。
(7)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90)最先从竞争力角度分析和探究了产 业集群现象,提出了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随着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产 业集群在全球经济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构建了 “钻石模型”(如图2-1),该模型由四个主要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组成, 从竞争力的角度探究了产业集群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交易的成本,还能够改善激励机制,创造集体财富。此外,在创新条件的改 善中产业集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还能够加快生产率,同时有助于产 生新的企业。同其他区域的企业相比,集群内部企业一开始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 导致利润减少,但却可以形成竞争优势。
图2-1波特“钻石模型”
(8)其他相关理论
从网络、社会资本视角研究产业集群。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网络结 构进行了研究,学者们除了关注如何通过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来提高产业集群绩 效外,还探究了中介研究机构在集群网络中的创新性以及其对产业集群绩效的作 用。产业集群和社会网络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基础。 Eisingerich等(200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绩效的一个模型, 他们提出绩效水平高的产业集群表现在两方面:网络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前者会 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对产业集群绩效的正向影响会增加不确定性。 K^jikawa等(2010)在现有的网络和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日本八个地区的产业 集群网络进行了研究,由于网络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比较薄弱,所以需增加网路链 接活动来帮助优质网络发展。Liu (2011)探究了创新联盟对集群网络密度以及 结构的影响,提出在网络结构不够紧密的情况下,结构洞不会出现。Bathelt和 Zeng (2012)基于强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网络以及关联学习的重要性,以上海化工 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区位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及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 网络关系。
从信息、知识溢出和创新视角研究产业聚集现象。Saxenian (1994)提出产 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实现:企业间直接合作、企业衍生、企业 间员工流动和企业间非正式交流。王缉慈(2001)研究发现,全球的高新技术产 业一般都集中在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密集的区域。除了由于这些地方的人 才和知识资源非常充足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方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和高 效,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Athreye (2004)对硅谷计算机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 发现群内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提出由此形成的知识溢出是该产业集群 不断创新的驱动力。在集群内,伴随着企业之间劳动流动率的提高,知识溢出的 速度也不断提高。Miguel等(2008)提出产业集群的创新来源于基于知识溢出 效应的商业模式的创新。Roger (2009)对知识溢岀、创业精神以及经济发展间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知识溢出有助于创业。杨功平和胡玉凤(2013)运用重 复博弈研究得出:产业集群平台下联合所有权的最优性以及知识溢出的重要性。 由此得知,知识溢出效应的形成需要产业集聚平台,能够更好的提供正反馈机制 和重复博弈达到创新知识的累积,使集群内的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储量逐步增多, 也更靠近经济的前沿,这样创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块了新知识或者新 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使得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同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相比,更具有 竞争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2.1.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与产业一样,产业集群也存在生命周期,这一点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学 者们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
Eisingerich等(2008)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少年阶段和成熟阶 段。在少年阶段,产业集群的产品创新较多,这些创新是由产业集群进入者携带 进入的,集群内生产者数量和产品种类持续增多,新的产品成为已有产品的扩展 品而非替代产品,在该阶段产业集群内的产品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而迅速变化。 在成熟阶段,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则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内干中学的过程,随着生 产过程标准化,集群内的产品日渐趋同,新的产品对已有产品呈现出了替代关系, 产品的种类也趋于稳定。另外,组织间的网络强度、合作关系、开放性和企业家 内生等对集群内创新的影响在少年阶段和成熟阶段也有着显著不同。
Maggioni (2004)则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产业 集群的发展一般由外部激变所触发,集群内企业向外界持续释放集群所在地具有 盈利性信息,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集群;第二阶段,伴随着集群内企业 数量的增多,马歇尔的集聚经济成为产业集群增长和转型的原因;第三阶段,产 业集群有可能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领袖,并能够抵御外部的经济衰退和技术冲 击,也有可能走向衰退。
相对来说,Tichy (1998)的划分则被大部分学者们所接受,Tichy提出产业 集群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产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僵化阶段。 在最初阶段,生产过程与产品尚未标准化,凭借着分工与协作、资源和信息共享 以及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在成长阶段,产业集 群发展迅猛,产量获得较大提高,集群内资源趋向于集中;在成熟阶段,与产生 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产品与生产过程趋于标准化,集群创新速度有所放缓,企业 追求大批量生产,生产相同产品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导致 利润有所减少;在衰退阶段,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大量退出,集群创新趋向停滞, 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充满着复 杂性,涉及到创新、技术、企业存量、产出等诸方面的变化与演进,并且这些演 进与变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些演进会成为产业集群演进与变化的驱动力,而 其他方面的演进则可视为这些驱动力演进的表征与结果。上述文献中出现了集群 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演变、集群企业进入与退出、产品趋同化以及产品与生产过 程标准化等问题,上述问题与产业集群技术演进密切相关,可视为集群技术演进 的结果与表征,而国外学者们广泛认同集群技术演进是集群演进驱动力之一。另 外,Maggioni (2004)所提及的马歇尔的集聚经济演变是另一个重要驱动力,该 驱动力的演变直接会影响产业集群产出、创新绩效以及集群企业进入和退出等方 面。
2.1.3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探究,已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核心。产业集群动力机 制的概念比较模糊,很难清楚的进行界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构成以及作用原 理也比较复杂。国内学者明确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常用 DynamismDynamics和Dynamic mechanism等来进彳亍表述,但产业集群动力机 制这一概念的内涵还尚未得到明确界定与分析。
产业集群的动力分为生成动力与发展动力,在集群形成阶段体现为生成动力, 在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体现为发展动力。最早对集群生成动力进行研究的学者为马 歇尔(Al&edMarshall)。马歇尔(1890)对产业集群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 出集群的动力来源于原材料的供应、便利的运输条件、专业化的人才和技术的扩 散。马歇尔(1920)提出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出现。韦 伯(Al&ed Weber, 1909)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区位因素,提出产业集群现象是由 很多因素推动形成的。韦伯(Alfi'ed Weber, 1929)率先提出了聚集经济这一概 念,他量先采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来分析单一产业在区位上的 分布。随后,多位学者对聚集经济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克鲁格曼(Krugman, 1991)、Hoover (1975)、扬格(1928)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生成动 力,包括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报酬理论、“集聚体”等。1990年,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 Porter)在其著作《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构建了 “钻石模型”,提出 产业集群的动力包括四大主要因素与两大辅助要素。Brown (2000)认为生成动 力是孤立的、不稳定的,伴随着集群的发展,一些动力的作用会渐渐消退。
Martin和Sunley(1996)提岀对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的转变是从辨识生 成动力到分析发展动力。与产业集群生成动力相比,发展动力拥有层次更高的属 性以及更加稳定的作用形式,在相对稳定的驱动力的作用之下,包括非正规学习、 品牌意识、网络协同与合作、技术创新、竞争与合作、知识溢出效应等,产业集 群才能够发展,并且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Martin & Michael, 1999; Jorg Meyer, 1998)。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动力通常存在着清晰的作用规则和稳定的协调关系, 而非独立的产生作用。
Best (2001 )提岀了集群动力机制模型,他把集群发展表述为从集群到新创 企业,再到多行业形成,再到开放系统,最后返回集群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 动力依次为“企业专业化——知识溢出——技术多样性——水平整合与再整合一 —企业专业化”。Best认为产业集群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间的协作沟通;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吸引外部企业进入,进而产生出一批新的企业,知识溢出效 应在这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创企业的大批岀现能推动集群技术升级 和提高技术多样化,并由此产生各个产业部门;通过水平整合和再整合,产业集 群内的企业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化程度,并且通 过和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互换形成一个开放化的系统。英国Swann教授 (1996, 1999, 2002)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几个产业集群,他构建了两个模 型:企业进入与集群增长模型,来研究集群动态特征,他把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归 纳为包含产业优势、企业增长、新创企业、气候、文化资本、基础设施等协同作 用的系统。Brenner (2001, 2003)提出产业集群拥有7种动力;非正式的交流、 人力资本的累积、企业合作、企业依赖、区域政策、社会舆论和资本市场,并且 建立了数学模型来分析这7种动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魏守华(2002)通过 整合社会资本基础上的地域分工、合作效率、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外部经济这四 个因素,构建了竞争优势与集群动力机制的关系图。J&rg Meyer Stamer (2003) 从微观、中观、宏观以及兆观四个层次构建了产业集群动力模型。随广军等(2004) 把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归为以下几个因素:市场信息、企业家能力、要素资源、社 会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政府政策、技术创新,并构建出集群生命周期动力因素 函数。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推动了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演进,是集群运行的规则和 集群发展的结构体系,有着稳定的规律。从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完善的因素来 看,一些外部因素也影响着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得以健康、 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2.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国内以及国外的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无论是行业 产业集群还是区域产业集群,都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电子商务产业集 群或产业链的研究,还相对欠缺。淘宝村是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成功案例。淘宝 村自2009年开始出现,但淘宝村的数量直至2014年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国内 外有关淘宝村的研究还非常少。
2.2.1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重点和视角来研究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因此,对电子商务 产业集群概念的表述存在差异。池丽月(2010)提出了组成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 三大主要部分:网商、网货供应商、配套服务提供商。蒋定福和岳叙(2012)将 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为: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邻近或者在业务上存在关联 性,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实现商务目标的机构和企业所组成 的集聚体。吴先锋(2014)认为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指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 生活和经济发展、发挥区域优势,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 集聚。闫明磊(2006)基于虚拟组织理论,提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存在虚拟性, 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可以减少对空间地理的依赖性。
2.2.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兴起原因
除了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念的表述存在差异,学者们对淘宝村的兴起原因 也各有不同的见解。黄梅英(2014)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军埔淘宝村电子 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数据结果显示25%的网商是通过亲 戚或者朋友介绍从事电子商务的,这与农村电商的发展特征相符。在中国,传统 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信息完全对称,而且有统一的 规矩。这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一个农村电商先发展起来,便 向周边的亲友扩散,带动他们一起开展电子商务。在归纳电商产业集群相关定义 的基础上,吴先锋(2014)界定了区域电商产业集群概念。在对电商产业集群的 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区域电商产业集群特征,把区域电子商 务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归为四个方面:一、寻求规模经济;二、区域产业品牌和 特色提升;三、降低创新风险;四、政府的支持和倡导。并且对四大动因进行了 相关分析,为建设我国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提供参考。叶建美(2012)采用问 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东风村网商进行实地调研,探究沙集模式产生的原因, 分析其对东风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了解其目前发展的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阿里巴巴研究院(2014)统计分析 了淘宝村快速爆发的三个原因:一、淘宝网这种平台电商模式,非常适合农民创 业;二、淘宝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上的优势和经营上的灵活性等;三、 返乡人员的拉动和先期崛起淘宝村的示范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与阿里巴巴研究中心(2011)合作调研了沙集镇淘宝村。通过沙集现象总结出沙 集模式。归纳了沙集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选 对了产品;一群勤奋、开放、诚信的年轻人;农村特有的亲情关系和口碑传播; 当地政府的支持。
2.2.3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会带来竞争优势、经济效应和集群效应等,学者们对此也 进行了相关研究。Guo Guihang (2014)通过研究分析军埔淘宝村,探讨了电子 商务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应。在Michael E. Porter提岀的钻石模 型等理论的支撑下,Guo Guihang研究发现淘宝村拥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具体来 说,集群网商可以享受很多有利因素,如知识溢出和政府补贴资金。当遭遇严重 的局部竞争,网商可以通过采用差异化战略来避免财务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 完善的相关行业可以为网商提供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商业机会。此外,集群有助于 在消费者之间快速共享信息。但斌等(2010)对我国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进 行了探究,在结合有关实例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电商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 和产业集群对电商的作用机理进行透彻剖析,构建了电商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模型,提出了电子商务所构建的营销平台、资源整合平台、融资平台支撑着产业 集群的升级,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信用优势、聚集效应、知识溢出、邻近效应对电 商的发展有正向的推进作用,从而实现了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良性发展。陶安 (2014)对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内近300家企业进行调查,提出集群内企业的电 子商务应用能力、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和供应链管理对集群竞争优势影响的相关假 设,构建了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集群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对伙伴关 系的维系和供应链管理有显著正相关性;集群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企业 间紧密的伙伴关系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提高需通过供应链管理进行传导;供应 链管理对提高集群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
2.2.4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化阶段
学者们在关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兴起原因和带来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对电 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归纳。骆莹雁(2014)以沙集淘宝村为例,分 析了沙集淘宝村的演化过程。沙集镇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经历了五个阶段,种子阶 段、集群网络形成阶段、集群成长阶段、集群转型阶段和集群衰退阶段。面对目 前沙集淘宝村面临的网商多、复制者多和平台混杂等问题,文章作者建议沙集模 式未来需要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的双边市场,形成平台化治理的思维。李煩和 刘宝春(2014)通过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践,构建了我国电商产业集群的演化 模型,总结出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化过程的五个阶段:准备期、孕育期、成长 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2.2.5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随着淘宝村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匮乏、激烈的同质化 竞争、缺少管理和组织以及空间受到制约等等。方巍巍(2014)通过对大量的义 乌电子商务企业以及配套行业进行调查,针对义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存在的商业 层次低、产业链建设不完善、网商规模集聚能力差等问题,提出釆用协同创新的 思想来建设义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体系,促进产业集群良性互动,推进义乌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研究中心(2011) 合作调研了沙集镇淘宝村。发现了沙集模式目前面临的挑战,突出表现为:龙头 企业的缺乏、知识产权和品牌、缺乏人才、产品质量隐患、砸价现象、同质化竞 争问题等。
23简要评述
从以上文献的回顾来看,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总 的来说,产业集群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数量非常之多,集群内部的企 业之间相互进行着高度分工与协作,有着非常高的生产效率,产品不断销往集群 区域外市场,产业集群由此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
2) 节省空间交易成本。寻找成本、合约谈判成本、合约执行成本、运输成 本以及信息成本都属于空间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区域内部的企业在地理上彼此靠 近,有助于形成相互信赖的信用机制,这样可以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几率。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维系着灵活的非正式关系。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相 对于远距离企业联盟和垂直一体化安排,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效率。
3) 学习和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能培养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内 部企业彼此相互接近,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集群内企业不断地进行组织管理和 技术创新。一家企业进行创新,该创新知识很容易外溢到该区域内的其他企业, 这种知识溢出效应给产业集群带来了竞争优势。另外,产业集群有助于培育企业 家才能,促使新的企业不断诞生。
此外,学者们也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行了论述,产业集群的演进是有生命 周期的,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集群其发展动力存在差异,所以对产业集群动 力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需界定对应的生命周期。
相比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关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 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国内外学者尚未 取得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究。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包括依托信 息的虚拟集群以及依托实体的物理集群,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后者,重点研究淘宝 村的发展模式。关于淘宝村的兴起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者 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对淘宝村的研究需要借 鉴产业集群相关的成熟理论,但也需要关注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从电子商务平 台背景出发,探究淘宝村这一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包含了一套特有而完整的设计思路、资料收集步骤以及分析策略, 是管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李怀祖,2004),适合于对现象进行理解以及探究 “为什么”与“如何”类的问题(Yin, 2002b)o相比于其他方法,案例研究法 能对案例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详细的描述,而且也能掌握所处的脉络情景与动态的 互动过程,能够获得一个较整体与全面的观点(郑伯坝、黄敏萍,2008; Gummesson, 1991)o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淘宝村的兴起原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尽管已有 研究对产业集群的探讨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群 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同时也需从淘宝村发展的各个阶段予以深入剖析,因此 这一研究问题适合援弓I探索性研究的思路。可见,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与案例研究 法的优点良好契合,符合Eisenhadt (1989)提出的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法的相关 条件。
具体而言,本文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多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跨案例研究 相对单案例研究能使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普遍性,适用于理论构建(Yin, 2002a, 2002b)o各案例间的辩驳与比较更有助于支撑结论的可信度。
3.2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首先需要定义选择的标准和筛选的过程,选择样本的主要理论依据 是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而非统计概念(Glaser & Strauss, 1967)。案例研 究方法既注重现象所在情景又涉及到案例本身,因此会出现大量变量,如果运用 统计抽样方法,那么涉及到的变量越多,需要研究的案例也就越多,则会导致研 究变得过分复杂。所以,在案例研究方法中,样本选择的标准是依据案例的特殊 性而不是一般性,也就是所谓的探索性思路(Yin, 2002b)o
本文主要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淘宝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为:(1)交易场所:经营场所位于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2)交易规 模:电商年交易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3)网商规模:活跃网店总数达到本 村家庭户数的10%以上,或者本村的活跃网店总数达到100家以上。根据研究对 象的选择标准,研究团队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二手数据,从中选择了 40个样本 作为备选集。
关于案例数量,Eisenhardt (1959)提出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数量在4-8个 之间最为合适,而Yin (2002a)认为案例的数量在6-10个之间为宜。所以,在 上述案例集中,研究团队进一步选取其中8个样本作为最终案例,主要依据:(1) 不同地区的淘宝村兼顾;(2)经营不同类别产品的淘宝村兼顾;(3)拥有资源优 势的淘宝村和自发兴起的淘宝村兼顾。选取的最终案例的基本信息如表3-1所示。
表3-1案例基本信息
名称 所在地 主导产业
东风村 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 家具
军埔村 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军埔村 服装、不锈钢制品
金槐村 扬州市和江区西湖镇金槐村 毛绒玩具
下营村 十堰市那西县涧池乡下营村 绿松石
湾头村 滨州市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 草编产品
里仁洞村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 女装
青岩刘村 金华市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岩刘村 袜子、女装
丁楼村 荷泽市曹县大集乡丁楼村 演出服饰
3.3资料来源与收集过程
根据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本文的研究团队最终选取8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资料的来源:(1)在线访问研究对象的网店;(2)在线收集研究对象涉及的 相关信息;(3)在网站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研究组成员 对案例资料和数据进行反复审核,确保对所有案例的分析具有同样的质量和结构。
第四章案例分析
本文的研究团队由5位成员组成,包括两位教授和三位硕士研究生。在对案 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常用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s Analysis)对收集 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步骤如下:
1)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样本,本文主要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 淘宝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为:(1)交易场所:经营场所位于农村 地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2)交易规模:电商年交易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 ±; (3)网商规模:活跃网店总数达到本村家庭户数的10%以上,或者本村的活 跃网店总数达到100家以上。根据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研究团队先收集和整理 了大量二手数据,从中选择了 40个样本作为备选集。关于案例数量,Eisenhardt
(1959)提出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数量在4-8个之间最为合适,而Yin (2002a) 认为案例的数量在6-10个之间为宜。所以,在上述案例集中,研究团队进一步 选取其中8个样本作为最终案例,主要依据:(1)不同地区的淘宝村兼顾;(2) 经营不同类别产品的淘宝村兼顾;(3)拥有资源优势的淘宝村和自发兴起的淘宝 村兼顾。
2) 确定分析单元,根据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本文的研究团队最终选取8 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资料的来源:(1)在线访问研究对象的网店;(2)在 线收集研究对象涉及的相关信息;(3)在网站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本文的分析 单元为每个样本的所有资料。
3) 设立分析类目,在对淘宝村的演变路径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 文把淘宝村的生命周期分为萌芽阶段、扩散阶段、分工阶段、规范化阶段,这是 在对所有样本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划分的,每一阶段的特征分为淘宝村的 规模、主导产业、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企业间信息的共享性、相关配套设施以及 政府干预程度等方面,每一阶段的特征类目是从传统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中提炼 岀来的,根据这些类目,研究团队有针对性的对分析单元的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
4)资料分析,首先,我们通过研究每个案例的资料来获得对这一案例的透 彻了解,在单个案例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展跨案例分析比较,进一步获取对所 有案例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理解。本文主要采用开放性编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 整理,目的在于从大量的定性资料中提炼出淘宝村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开放 性编码要求贴近数据,从资料中产生概念,主要是将资料分解、提炼和范畴化的 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倾见”和研究 界的“定见”,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陈向明,2000)0开 放性编码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刚开始时范围较宽,需要对资料内容进行逐行检 视,随后不断缩小范围。
在具体操作中,课题组5名成员首先对一个淘宝村的资料进行编码,然后就 编码结果的异同与内涵进行详细讨论,以确定在本课题研究情境下编码的基本规 则。接着三位成员继续对剩下的7个案例分别独立进行编码,两名成员负责检核。 经过以上过程,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淘宝村发展的四个阶段和淘宝村发展各阶段 的动力机制。表4-1是本研究中开放性编码的几个示例。
表4-1开放性编码示例
范畴 典型引用
演变路径 一个曾经靠卖破烂为业的苏北小村庄,3000多农民在一个人的带领 下开了 1200多家淘宝网店,年交易额居然高达4亿元……淘宝村一 代:随意求大,松散型联盟1+1<2;淘宝村二代:分合有道,公司型 联盟l+l>2o (解密“淘宝村”千家网店共赢之道)
动力机制 关于入行的原因,25 %的从业者是亲戚朋友介绍进入到电子商务行 业,这符合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中国农村是一个区别于成熟 市场经济的特殊形态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指出,中国传统的乡 村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不仅有公认一致的规矩,而且信息全 对称。这种“熟人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成长和扩散,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个农村电商户率先发展起来,便形成涟漪效应,向周边的亲友、邻 居扩散,带动大家一起从事电子商务。(黄梅英,2014)
4.1淘宝村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
与传统产业集群一样,淘宝村的演进是有生命周期的,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 段的淘宝村其发展动力存在差异,所以对淘宝村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需界定 对应的生命周期。本文把淘宝村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 征进行了整理归纳(如表4-2),主要从淘宝村的规模、主导产业、企业之间的协 同性、企业间信息的共享性、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政府干预程度等方面来对淘宝村 的发展特征进行梳理。
表4-2淘宝村生命周期
特征 萌芽阶段 扩散阶段 分工阶段 规范化阶段
规模 规模小 规模扩张 规模趋于稳定 规模处于动态变 化中
主导产业 产品种类单一, 以主导产业为主 在主导产业的基 础上,销售同质 化产品 销售与主导产业 具有关联性的产 品 以主导产业为主, 关联产品为辅
企业的协同性 企业间的协同性 低 企业间的协同性 开始加强,淘宝 店主们合作经营 企业间的协同性 进一步加强,形 成产业链上下级 的合作关系 企业间的协同性 表现为合作与竞 争
信息的共享性 企业间信息的共 享性低 信息共享程度 高,村民们经常 聚在一起讨论网 店经营经验 企业间信息的交 流更为频繁,除 了业务上的交流 往来,还定期交 流经营经验 信息的共享使淘 宝村出现仿制现 象,创新程度低
配套设施 相关配套设施很 不完善 配套设施不断完 善 配套设施进一步 完善,形成一条 完整的产业链 人才引进与培养 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程度低 政府并没有主动 对淘宝村的发展 进行干预,而是 适时地有针对性 的提供指导和帮 助 政府对淘宝村的 发展提供政策上 和经济上的扶持 政府对淘宝村面 临的问题需要制 定相应的政策预 以规范
淘宝村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扩散阶段、分工阶段、规范化 阶段。萌芽阶段是指淘宝村尚未形成,只有率先发展起来的几家淘宝店的阶段。 扩散阶段是指在率先发展起来的几家淘宝店的带动下,其他村民纷纷效仿,加入 电商大军的阶段。分工阶段是指当淘宝村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淘宝村开 始出现分工,形成产业链的阶段。规范化阶段是指淘宝村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出现了一些问题,需对其进行规范化的阶段。
(1)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淘宝村首先是从萌芽阶段发展起来的。在萌芽阶段,淘宝村的规模还很小, 甚至可以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数的淘宝村是从一两个淘宝店开始发展起来的, 如沙集镇东风村就是在孙寒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他在网上销售简易木质家具, 创富百万,在他引发的赚钱效应的带动下,东风淘宝村才有了雏形;军埔淘宝村 是由许史东、许冰峰、黄时加等十几个从广州打工回乡的年轻人带动发展起来的; 下营淘宝村的开拓者是村里的村民王涛,在王涛及其堂弟王杰的带动下,村民纷 纷效仿开起淘宝店。关于网上销售的产品,有的淘宝村是基于村里原来所经营的 产业,例如曹县丁楼村,依靠传统手艺——表演服饰加工,演变为繁荣的淘宝村;
而有的淘宝村其主导产业与村里原来所经营的产业并无联系,是偶然因素兴起的, 如东风村原来是以回收废旧塑料为业的,如今村民们以在网上销售家具为生。由 于处在萌芽阶段,淘宝村只有率先发展起来的两三个淘宝店,所以店铺之间的协 同性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很低。在萌芽阶段,淘宝村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东 风村孙寒最初开网店的时候,村里还没有宽带,全镇也只有唯一的一个快递员, 经过孙寒不懈的努力,电信局才答应帮他安装宽带,在快递员路经村里的时候, 付一点提成,求他帮忙把货物带到宿迁然后发向全国。在淘宝村最初的萌芽发展 阶段,政府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预,当淘宝村逐步发展起来后,才引起有关部门 的重视,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
(2)扩散阶段及其特征
在率先发展起来的淘宝店铺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开起淘宝店,淘宝村 进入扩散阶段,规模不断扩大。金槐村生产毛绒玩具的家庭作坊在周围朋友开网 店的带动下,开始关注网上销售,进驻淘宝从事电子商务销售。湾头村大部分村 民原来都是通过传统方式从事草编生意,2006年起,湾头村出现了第一批淘宝 店,开始在淘宝上销售草编产品,接下来几年,湾头村的草编淘宝店凭借网络购 物飞快发展的契机,淘宝店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如今的一千多家。在产品方面, 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村民们主要销售同质化的产品。随着淘宝村规模的不断扩 大,企业间的协同性开始加强,就拿东风村来说,一开始所有的淘宝店销售的都 是孙寒所生产的简易木制家具,孙寒充当生产商的角色,而村民们的淘宝店就是 分销商,后来,一部分村民开始自己生产家具,在家具销售过程中,哪家缺货会 从其他店铺调货,店铺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在信息共享方面,淘宝村内 的村民大都沾亲带故,不少村民从事电子商务,也是由其他村民带领的,村民们 聚在一起,经常会讨论网店经营经验。下营村是个小山村,村里开淘宝店的都是 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这些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交流的都是网上营销。淘宝村 规模的扩张,会引起淘宝村内相关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包括网络设施,物流企 业,金融机构等等。在淘宝店的带动下,物流企业纷纷在淘宝村设立物流网点, 村里的各家各户也都通上了网络,金融机构也为有需要的网店主提供融资帮助。 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扩散阶 段,政府并没有主动对淘宝村的发展进行干预,而是适时地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 和帮助。
(3)分工阶段及其特征
在扩张阶段,村民们开设淘宝店具有随意性,大家所经营的产品大都雷同, 这就导致了网店的销量、利润不断下降。在这时,淘宝村适时地做出了调整,开 始分工协作,进入分工阶段。东风村为了解决无序的内部竞争,大家开始丰富经 营种类,除了销售当地特产,还销售灯具、创意植物、小家电、装饰材料等产品, 这些产品与家具大都具有关联性。在经营分工上,新增加的产品一部分从别的地 方进货,一部分由村内有能力的人自行生产,完善了产业链。此外,返乡的大学 生还开设了专门的网页设计公司,来帮村民装修网店、设计广告语、拍摄产品图 片等。下营村在淘宝店的带动下,己经形成了绿松石“采购一加工一运输一销售” 的产业链条。义乌青岩刘村衍生出了网页制作、网站销售、店铺装修、产品摄影、 货物包装、货物中转、快递配送、商品运输、网店超市等多种新兴行业,形成了 -条完善的产业链。在分工阶段,淘宝村呈现出了错位分级的发展态势,企业间 的合作由水平向纵向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级的合作关系,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也 更为频繁,除了业务上的交流往来,还定期的探讨生意经。此外,在这一阶段, 相关配套设施也更为完善,淘宝村的规模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 也加大了对电商的扶持力度。在军埔村,金融部门给电商企业提供贴息贷款,解 决了电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揭阳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用金融杠杆来 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还为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提供网费、房租等的减免和补 贴,建设电商创业园区,吸引外地企业和快递公司的加盟进驻。政府还新建了一 批宽带节点、宽带端口和光纤线路,军埔村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和光纤到户,成 为潮汕地区资费最低、网速最快的地方。此外,这里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培训中心, 开展免费培训。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在军埔 村开办电子商务人才精英班,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活力与智慧。
(4)规范化阶段及其特征
在分工阶段,淘宝村逐步发展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同时,淘宝村的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图片盗用行为、同质化竞争、人才缺乏、产 品缺乏创新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淘宝村进行规范化,淘宝村进入规 范化阶段。从2011年起,淘宝网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则,加强了对图片盗用的 惩罚力度,宝贝搜索的排名依据由信誉高低变为销量大小,提高淘宝商城的服务 年费等。这些新规,对于经营能力一般的淘宝店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淘宝村的 店主主要以农民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相对来说较低,淘宝出台 的这些新规,压缩了店铺的利润空间。另外,淘宝村大多数店铺销售的产品具有 同质性,相互之间通过价格战来竞争,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一方面,店铺的 经营成本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店铺的收入逐渐减少,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店铺 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最低。此外,由于店铺销售的产品基本相同,店铺的创新程度 不高,一家店铺开发了新的产品,其他店铺很容易进行仿制,导致整个淘宝村的 创新意愿不强。人才的缺乏也是淘宝村面临的问题,店铺的经营需要各方面专业 的人才,而淘宝村主要以家庭作坊的模式的发展起来,缺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 制。在规范化阶段,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店铺会被淘汰,又有新的店铺会开设起来, 淘宝村的规模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经营的产品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店铺间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企业间的协同性表现为合作与竞争,一方面企业 间存在业务上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由于地理位置上的 邻近,企业间的交流依旧密切,这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产品缺乏创新,缺乏自主 品牌。很显然,淘宝村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头,如果上述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那么淘宝村将会形成更为完备的产业链。在规范化阶段,政府和店家们需要共同 谋求解决之道,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淘宝店家的行为,淘宝店家也要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4.2淘宝村演进的动力机制
在对淘宝村的生命周期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对每一阶段的动力机制进行 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出淘宝村演进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如表4-3)o
表4-3淘宝村演进动力机制
萌芽阶段 扩散阶段 分工阶段 规范化阶段
动力机制 创新 区位因素 社会网络 创业知识溢出 预期成本收益 外部规模经济 分工协作理论 同质化竞争
(1)萌芽阶段的动力机制
在萌芽阶段,淘宝村的规模还很小,只有率先发展起来的几家淘宝店。在这
一阶段,淘宝村的兴起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通过
对案例的分析,把萌芽阶段的驱动因素归为两方面:创新和区位因素。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 "创新"这一概念。熊彼特(Schumpeter)用创新一词来阐释经济发展,他提出 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创新。熊彼特认为存在五种创新:一、提供一种新的产品或 者引进一种新质量的产品;二、采用新技术或者新生产方法;三、挖掘新市场; 四、从其他供给渠道来获得原料或者半成品:五、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在淘宝 产业兴起之前,丁楼村大部分村民从事表演服饰制作和销售生意,2010年,个 别村民探索性地在淘宝上开设了淘宝店,结果销售订单纷至沓来,农民们看到了 其中的商机于是不断加入,生产规模急速扩大,最终形成了丁楼淘宝村。与丁楼 村不同,沙集镇东风村原先以回收废旧塑料为业,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孙寒开 始在网上销售简易木质家具,创富百万,在他引发的赚钱效应的带动下,东风淘 宝村才有了雏形。不管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引入电商模式,还是从无到有的开 设了淘宝店,这都是一种创新,而正是这样的创新,才导致了淘宝村后来的兴起。
区位因素是指引起区位的地理特征以及功能形成与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 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指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区位形状等;社 会经济因素指政治、文化、人口、资金等;技术因素指科技水平等。在淘宝村发 展的萌芽阶段,区位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青岩刘村凭借着全国 小商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淘宝网商进村开店。在淘宝村发展起来之 前,里仁洞村还是蛮荒之地,房租非常便宜,一套100 E的小产权房平均月租不 超过一千。跟市区比起来,里仁洞村生活成本要低很多。此外,里仁洞村附近有 多家快递公司,公共交通也很便利,公交车直达淘宝店主的三家主要取货点之一: 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到“十三行”或者“白马”也只需稍转几站。里仁洞村得 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淘宝小卖家。由于聚集了大量的淘宝卖家, 里仁洞村被称为“淘宝村”。一部分淘宝村是建立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在各种区位因素中,房租成本、交通条件等是吸引淘宝店家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淘宝村,创新和区位因素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诱导作用,正是因 为创新和区位优势的存在,淘宝村才得以兴起。
(2)扩散阶段的动力机制
在扩散阶段,村民们在先行淘宝店的带动下,纷纷加入到电商的大军中来, 形成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在这一阶段,本文基于案例研究把淘宝村的动力机制 归为三个驱动因素:社会网络、创业知识溢出、预期成本收益。
社会网络指社会单位间的政治、管理、经济以及传统、文化和人与人间多种 关系结合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的提出,为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视角。社 会网络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信息交易成本,增进联系和信任,促进知识和信 息的流动,便于敏感信息和隐含知识的传播。Elfring (2003)对集群网络中强、 弱联系对显性、隐性知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Elfring提出弱联系有助于显性知识 的沟通,而强联系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沟通。农村是一个基于地缘、血缘、人情的 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具有人情、面子、信用、规则等特征(宋丽娜,2009)0这 些特征对淘宝村扩散阶段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存 在着强联系,根据Elfring的研究,强联系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沟通,农村社会人 与人间的强联系使网店的创富知识成为人尽皆知的信息,在淘宝村发展的扩散阶 段,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加速了淘宝村的扩张。下营村是个不大的村子,王涛、王 杰开网店的事被村里人知道后,大家都想像他们一样开网店,下营村的村民大都 沾亲带故,王涛、王杰兄弟俩传授开网店的经验给村民们,在他们的指导下,村 民们纷纷开起了网店。东风村孙寒开网店致富后,村民们纷纷向他请教致富经验, 碍于亲邻面子,孙寒手把手的教村民们开网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东风淘宝村。
闫华飞(2015)对创业行为、创业知识溢岀和产业集群发展绩效三者之间的 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行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知识溢出;创业知 识溢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而创业行为不显著影响产业集群发展 绩效。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用来解释几家成功淘宝店是如何扩散成一个淘宝 村的,创业知识溢出效应在扩散阶段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创业知识溢出指创 业者的知识被后来或者潜在创业者取得而并未获得补偿,或者获得的补偿低于其 价值的现象,它属于知识溢出。创业知识溢出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创业者(企业 家)、在位企业内部员工或新创企业,创业知识溢出的内容是识别以及利用机会 的知识和克服新进入不足的知识,也就是创业机会抓取以及克服新进入不足的知 识溢出。下营淘宝村的开拓者是王涛,2010年,王涛的堂弟王杰去帮王涛看淘 宝店,2011年3月份,王杰另起炉灶开始销售绿松石,之后开了淘宝店。金槐 村生产毛绒玩具的家庭作坊在周围朋友开网店的带动下,开始关注网上销售,进 驻淘宝从事电子商务销售。湾头村大部分村民原来都是通过传统方式从事草编生 意,2006年起,湾头村出现了第一批淘宝店,开始在淘宝上销售草编产品,接 下来几年,湾头村的草编淘宝店凭借网络购物飞快发展的契机,淘宝店从最初的 十几家发展到如今的一千多家。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的研究团队还发现很多村民开设网店是因 为开设网店的成本很低,这里就涉及到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问题,电子商务平台 对于创业者来说,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灵活、市场广阔等优势,这对于农民创 业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张小蒂(2010)提出产业集聚实质上是企 业家集聚,企业家是市场过程中的产物,如果劳动力在原来的部门积累了一定的 知识使得其成为企业家的收益超过现有收益,那么他将会选择成立新的企业,从 而扩大了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的规模。而建立新企业必然会涉及到投资,当投资额 超过了其自有的财富,就需要进行融资,此时金融市场在企业家和产业集聚形成 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企业家显现的速度以及产业集聚水平。 根据张小蒂(2010)的研究,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相应的,该地区企 业家显现速度越快,同时该地区的企业家密度也较高,通过示范效应和财富效应, 企业家会更快的在该地区显现,导致该地区产业集聚规模迅速扩张。这与淘宝村 的爆发式发展形成了悖论,淘宝村是在金融市场效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发展起来的, 在金融市场效率较低的地区,企业家显现的速度和产业集聚的规模都将受到限制, 那为什么淘宝村能如此大规模的涌现呢?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聚有所不同,淘宝 村是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产业集聚,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创业者来说,具有低风险、 低成本、灵活、市场广阔(林雨轩,2014;赵正丽,2014,王若蕙,2008)等优 势。电子商务平台的这些特征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相对较低的缺陷,在电子 商务平台下,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很低,可以不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筹集资金。从 电子商务平台特征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解释为什么淘宝村可以在农村得以迅速发 展。鲁德银(2007)研究了企业迁移、企业家行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企业迁移有两个主要动因:产业集群收益预期和产业集群迁移成本预 期。从收益与成本这个角度来考虑,电子商务平台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较低的 成本预期,使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更高,从而产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综上,本文 认为预期收益高和预期成本低是淘宝村规模扩散的原因。
(3)分工阶段的动力机制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这两个概念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岀的。马歇尔是第一个提出以外部规模经济为集聚 动因的产业集群理论的学者。马歇尔认为,与内部规模经济一样,外部规模经济 同样具有很高的产业组织效率。
与传统产业集群一样,淘宝村的发展也受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外部规 模经济在淘宝村的分工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企业间的分工,淘宝村拥有了 卓越的效率优势。大量网商的集聚不仅能够保证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还能进一 步加深分工与专业化,反过来促进淘宝村的发展。东风村在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扩 散阶段之后,步入了分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东风村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 协作优势。在进货方面,由于东风村销售的很多产品需要从几百里外的地方进货, 需消耗很多人力物力,为了方便店铺规模小的淘宝店能不岀村就找到货源,东风 村陆续开设了好几家网货超市,按照各个淘宝店不同的进货需求,统一从外地批 量进货,降低了淘宝店的进货成本。淘宝店家不出村就能够找到上千种产品,并 且可以先把图片和商品说明挂在店铺上,等接到顾客订单再从网货超市取货,无 需为库存担忧。在物流方面,东风村与近二十家快递公司取得了合作,这些快递 公司在东风村设置了常驻收货点,淘宝店家不用跑到镇上去发货了,因为发货量 大,淘宝店家的快递费非常低,网店的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规范化阶段的动力机制
淘宝村在经历了萌芽阶段、扩散阶段、分工阶段之后,开始出现增长乏力的 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质化竞争、人才缺乏、缺乏组织、产品缺乏创新、空间 束缚等等。青岩刘村素有“中国网店第一村”的美誉,伴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 淘宝店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青岩刘村的流动率很大,一些在竞争中失 利的小卖家只能选择离开。里仁洞村因为聚集了大量网商而发展成为淘宝村,但 是随着村里淘宝店家数量的不断增多,房租也不断上涨,挤压了店家的利润空间, 由于房租上涨,上百家淘宝店主己搬离该村。在规范化阶段,淘宝村处于产业升 级的重要关头,如果上述问题能够得以解决,那么淘宝村将会形成更为完备的产 业链。
在淘宝村发展的过程中,同质化竞争是很难避免的,主要是因为:一、自发 性,淘宝村是村民自发形成的;二、草根性,淘宝店家的起步都很低。在自发性 和草根性的共同作用下就表现为从众,这种同质化是难以避免的,到了一定的阶 段就制约了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转型。从另一个角度看,同质化竞争 也是好事。同质化竞争会产生创新,会产生新的品牌和产品。目前,在淘宝村中, 发展比较好的网商大多注册了商标和品牌,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东 湾头村的贾培晓,他将自己的草编制品定位成行业中的中高端产品,并在2009 年,注册了商标,名为''目暖”。在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未来淘宝村需要走自 主品牌道路,这就需要淘宝店铺自身不断升级,建设自己的设计团队,对其服务 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淘宝村进行分析,归纳出了淘宝村演变的一般路径,淘宝 村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扩散阶段、分工阶段、规范化阶段,并 且对每个阶段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究,在萌芽阶段,淘宝村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创 新和区位因素;在扩散阶段,淘宝村的动力机制包括社会网络、创业知识溢岀以 及预期成本收益;在分工阶段,则主要由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来驱动淘宝村 的进一步发展;在规范化阶段,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制约了淘宝村的发展,另一方 面也促进了淘宝村的创新。
5.1.1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比较
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演变过程具有相似性,但在集群演变的各个阶段所 表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配套设施、政府干预。与传统 产业集群不同,淘宝村具有两个特征:一、自发性,淘宝村是村民自发形成的; 二、草根性,淘宝店家的起步都很低。淘宝村形成于农村,相对来说,农村的各 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随着淘宝村的不断发展,村里的各项设施才不断完善。 而传统产业集群大多是在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形成起来的,依靠着便利的交 通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等,传统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 展。此外,在政策方面,淘宝村在演变的整个生命周期,政府都极少进行主动干 预。这与传统产业集群有所不同,一部分产业集群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才兴起的, 政府在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会出台相关 政策对产业集群提供扶持,包括税收政策、资金支持等等。
5.1.2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比较
本文认为,淘宝村与传统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同:农村“熟 人社会”的性质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
农村是一个基于地缘、血缘、人情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具有人情、面子、 信用、规则等特征(宋丽娜,2009)0熟人社会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信息交 易成本,增进联系和信任,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便于敏感信息和隐含知识的 传播。这些特征对淘宝村扩散阶段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产业 集群内,企业之间不存在这样的熟人社会,因此知识和信息的扩散相对淘宝村来 说没有如此便捷。而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对形成集群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也是推动淘宝村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 平台对于创业者来说,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灵活、市场广阔(林雨轩,2014; 赵正丽,2014,王若蕙,2008)等优势。这是传统产业集群所不具有的,传统产 业集群在初期所需的投资比淘宝村多很多,这就束缚了农村创业者的脚步,农村 金融市场效率相对较低,村民们很难获取传统产业集群初期所需的投资资金,而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创业成本非常之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台电脑、一根 网线”就是创业者所需的全部成本。在先行者巨大的赚钱效应的带动下,考虑到 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村民们纷纷加入了电商的队伍,淘宝村随之兴起。
5.2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淘宝村进行分析,归纳出了淘宝村演变的一般路径,并且 对淘宝村各个演变阶段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存在两方 面的启亦:对网商的启不和对政府的启不©
5.2.1对网商的启示
1) 随着淘宝村生命周期的演进,需不断调整经营策略。
淘宝村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网商需对其经营策略进行不断调 整。大网商都是从小网商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起步阶段,网商应把注意力集中在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不断积累信誉。等淘宝店集聚了一定的人气之后,网商 可以丰富产品的种类。在网店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店家可以在线下自己生产产品, 引进设计团队,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获得竞争优势。
2) 注重产品质量,诚信经营。
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要保证产品质量。东风淘宝村做家具 的板材大都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这种板材曾被检查出甲醛超标。随着淘宝商城对 商品质量的愈加重视,东风村的家具需要更新换代。网商在经营过程中,要始终 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获得信誉。
3) 提高服务水平。
电商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网商在经营过程中,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淘宝 店家要对客服进行必要的培训,从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来满足买家的需求, 在服务上取得优势。
4) 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自主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
目前,在淘宝村中,发展比较好的网商大多注册了商标和品牌,并且形成了 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东湾头村的贾培晓,他将自己的草编制品定位成行业中的 中高端产品,并在2009年,注册了商标,名为“目暖”。网商在经营过程中,需 要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自主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
5)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大部分淘宝村都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淘宝村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 还是不够发达,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因此,网商需要不断学习,加强对现有人才 的培养,使人才与网店的发展能够相匹配。
5.2.2对政府的启示
本文对淘宝村的演变阶段进行了归纳,政府在淘宝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出台 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淘宝村的发展。
1) 萌芽阶段
淘宝村的兴起一般是由几家经营比较成功的网商带动的,在这一段创新和区 位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萌芽阶段,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有创业意愿的村民 在网上开设网店,从事电子商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区位 优势,如改善交通条件,减免房租、网费等,吸引淘宝店家进驻。
2) 扩散阶段
在扩散阶段,在率先发展起来的成功网商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从事电商。 在这一阶段,成功网商的经营经验对其他处于起步阶段的网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交流活动,为网商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一条渠道,促进网商 间的合作与交流,政府还可以开设一些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帮助村民们更好的经 营网店。
3) 分工阶段
在分工阶段,淘宝村呈现出了错位分级的发展态势。随着店铺规模的不断扩 张,一些网商从单纯的销售转为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模式,对这一阶段的网商来说, 如何获得资金来实现网店的扩张成了问题。针对网商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部门 可以提供贴息贷款,政府还可以为符合条件的网商提供网费、房租上的优惠和减 免等,来扶持电商行业的发展。
4)规范化阶段
在淘宝村的规范化发展阶段,由本地网商所组成的电子商务协会、联盟等在 组织和协调方面开始发挥起实质性的作用,电子商务协会、联盟能对淘宝村的发 展进行相对清晰的规划。政府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协会、联盟的形成,实现网商 协同发展。另外,目前,不少淘宝村存在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 府可以开设一些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免费培训实战型电商就业、创业人才,为电 子商务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5.3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5.3.1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淘宝村的演进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动力机制进 行了探讨,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在线访问研究对象的 网店;(2)在线收集研究对象涉及的相关信息;(3)在网站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 这些数据都是二手数据,二手数据虽然收集比较容易,收集的成本也比较低,但 是对于研究来说,二手资料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都不够高。因此,在此基础上得出 的结论可能不够精确。
其次,虽然本文的研究团队对每个案例都获得了透彻的了解,并在单个案例 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跨案例分析比较,进一步获取了对所有案例更加全面和系 统的宏观理解,但是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本研究的案例分析过程还不够完善。
最后,本文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外关于淘宝村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 对淘宝村的兴起原因、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学术界对淘宝村研究的不足,但不可否认,本文的研究缺乏相关理论支持。 5.3.2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提岀如下研究展望:
首先,在数据来源方面,除了收集二手数据,还需对各个淘宝村进行深入探 访,进一步收集一手资料。通过对企业、员工、政府进行访谈、发放问卷等,获 取原始资料。在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更为精确、更为可靠 的结论。
其次,在研究设计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设计更为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文的研究团队由5位成员组成,包括两位教授和三位硕士研究生,相对来说, 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和能力还存在欠缺,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较为简单。未来的研究 可以组建经验更为丰富的研究团队,采用更为复杂的研究方法,来提高论文的信 度和效度。
最后,本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属于定性研究,接下来 的研究可以对淘宝村的兴起原因、演变路径、动力机制等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定 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来弥补学术界对淘宝村研究的不足。为实践中更好的发展淘 宝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Yin R. K.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a.
[2],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b.
[3]. Gummesson V. 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9.
[4].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5]. Michael E. Porte匚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 1776・
[7]. Marx K, Engels F. The German Ideology[J].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5.
[8]. 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
[9]. Alfred Weber.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1909.
[10], Francois Perroux,《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1950.
[11]. Francois Perroux,《略论发展极的概念》,1955.
[12]. Schumpeter, Joseph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12.
[13]. Y Kajikawa,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terfirm Networks in Regional Clusters[J].
Technovation, 2010, 30(3): 168-180.
[14]. Chih-Hsing Liu.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 299-305.
[15]. H Bathelt, G Zeng. Strong Growth in Weakly-developed Networks: Producer-user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Brokers in the Greater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fJ].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2(1): 158-170.
[16]. A. 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z].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 Athreye S.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a study of the Cambridge high-tech cluster.
Building High-Tech Cluster Silicon Val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 Miguel-Angel, Joaquin Guzman, Domingo Ribeiro. Clusters and Busines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2008(10): 187-210.
[19]. Roger Stough, Peter Nijkamp. Knowledge Spillovers,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3): 835-838.
[20]. Eisingerich A, Falck O, Heblich S, Kretschmer T. Cluster Innovation Along the
Industry Life cyclefR]. Jena Economic Research Papers(JERP)5 Working Papers, 2008.
[21], Maggioni M. A. The Rise and Fal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echnology and the Life
Cycle of Region[R]. Institut d'Economia de Barcelona(IEB), Working Papers, 2004.
[22]. Tick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fM], London: Pion Limited, 1998.
[23].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f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24]. Edgar M. Hoover.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1975.
[25]. Brown. Locatio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8, 18(1): 59-80.
[26]. Ron Martin, Peter Sunley.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27]. Martin Bell, Michael Albu. 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9): 1715-1734.
[28]. Jorg Meyer Stamer. New Dimension s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 1998(10).
[29]. Best, Michael H. Cluster Dynamics, Ch.3 in: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 Brenner T, Weigelt 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2001, 4(1): 127-147.
[31]. Brenner T.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Loc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2001, 4(3): 4.
[32], Guo Guihang, Liang Qian, Luo Guangfan. Effects of Clusters on China*s E-Commerce:
Evidence from the Junpu Taobao Vill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
[33]. Glaser B. G.,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34]. Elfring T, 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 409-422.
[35]. Arikan, A. T. Interfirm Knowledge Exchanges and the 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
of Clust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4): 658-676.
[36],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77-90.
[37], Kim, J., Yoo, C. W. Why 'Design' does not Work Well for Cluster Policy? With the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Manpower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7,38(3): 321-338.
[38]. Naresh R. Pandit, et. A Comparison of Clustering Dynamics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fJ].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2, (9): 195-224.
[39].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交通大学岀版社,2004年.
[40].郑伯坝、黄敏萍.《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8.
[4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14,8-86.
[42].王缉慈,童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与管理,
2001(6): 28-36.
[43].杨功平,胡玉凤.产业集群下知识溢出效应联合所有权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
2013(2): 151-152.
[44].扬格.收益递增和经济发展,192&
[45].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46],随广军,申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11).
[47],池丽月.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建设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5).
[48],蒋定福,岳魏.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
[49],吴先锋,谢蜀芳,卢华玲,王晓乐.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动因分析[J].现代
商贸工业,2014(4).
[50].闰明磊.论虚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5).
[51],黄梅英,宾宁等.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基于揭阳市军埔淘宝村的调查分
析.商务营销,2014(10).
[52].叶建美.E时代下“淘宝村”模式实证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
[53].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2014.
[54],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沙集模式”研究报
告》,2011.
[55],但斌,胡军,邵汉华等.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29(6).
[56].陶安,覃艳华,曹细玉.电子商务环境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研究——基
于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14).
[57],骆莹雁.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以沙集淘宝村为例.中国商贸,
2014.
[58].李愷,刘宝春.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分析.中国商贸,2014(32).
[59],方巍巍,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义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策略研究.物流技术,
2014(7).
[6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1],宋丽娜.熟人社会的性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2].闫华飞.创业行为、创业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科学学研究,2015(01).
[63],张小蒂.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0(5):
59-67.
[64],林雨轩.基于电子网络商务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探讨——以莆田学院学生创业实践
为例.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215S), 2014
[65],赵正丽.电子商务 大学生创业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2014.
[66],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长安大学,2008.
[67],鲁德银.企业家行为、企业迁移、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政策.财经研究,2007(11).
[68],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7).
[69],武开,徐荣贞.产业集群内隐性知识溢出与创新研究.情报杂志,2012(8).
[70],王娇俐,王文平,王为东.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动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商业经济
与管理,2013(2).
[71],付韬,张永安.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10(6).
[72].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管理世界,2004(2).
[73].王瑛.基于知识网络特征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研究.情报杂志,2011(5).
[74],杨勇,周勤.集群网络、知识溢出和企业家精神——基于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证
据.管理工程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