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实践举措及其优 化路径研究——以 G20 峰会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10 10:11
第 1 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1.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一 方面是因为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预示着以西方大国为支撑的国际体系向以新兴 市场国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转变;另一方面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使得中国更好的 融入国际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实现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理想目标。因此,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格外重要。并且在 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制度性话语权”这一概念。该会议 报告的内容是“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 同体”具体涵义是指通过话语表述影响国际组织和机制的能力,也是一国参与 国际社会事务,创设共同利益,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此之后对 于制度性话语权提升问题的关注不足,学术界大多是从理论视角出发,对制度性 话语权概念进行定义,缺少从实证经验视角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选取G20峰会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历史 经验。选取该案例原因是:首先,G20峰会虽然是非正式会议机制,但是却拥有 长期而丰富的发展历程,其可被借鉴和应用的资料比较完整;其次,G20峰会具 有足够的包容性,可以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尽数融入,客观公正的反应国际 热点问题,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好平台;最后,G20峰会作为中国话语权展示的平 台,不仅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领导人的表述放大到国际层面,还放大了 G20峰 会独特的机制运行方式。因此,选取G20峰会作为研究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案例 较为贴合实际。
综合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通过 G20 峰会案例分析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 路径主要偏重在实践层面。而过往的研究多数从应然性的理论指导出发,但是不 具有实践价值,且较多的理论指导空洞,甚至缺少前瞻性。因此本文研究从制度
1
性话语权视角入手,立足于G20峰会的实证材料,争取为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 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路径指导。
1.1.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制度性话语权”和“G20峰会”。制度性话语权的官方定 义是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但是,目前学界没有关于制度性话语权的统一解释。 因此本文采用高奇琦的观点,认为制度性话语权就是指一国在国际经济政策、规 则制定以及国际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决策力。该定义阐述了制度性话语权的三 个主要特性传播力、影响力、决策力。因此,本文从政治决策角度出发认为制度 性话语权是制度性话语的政治决策化过程。
G20峰会是主要研究对象。G20峰会开端于1999年,全称为“二十国集团 领导人峰会”,是一个由19个国家和欧盟构成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主要成立初衷 是应对金融危机问题,后续逐渐发展为长期而稳定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以往对 于G20峰会的研究集中在长效机制化问题上,很少有学者将G20峰会单独作为 案例进行实践机制的考察。因此本文选取G20峰会作为研究案例,填补该领域 空白。
1.2文献综述
首先“制度性话语权”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上发 表的题为《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报告之中。其中谈到发展中国家在 国际社会中应该如何谋求发展和承担国际责任时,讲到“我们应该加强在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多边机制内的协调与配合,凝聚发 展中国家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 ①。首次将话语权与制度性联系在一起。其后,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 提出“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② 并明确提出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建构话语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①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N].人民日报,2014-07-18(003).
②高奇琦.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6-02-03(007).
2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现状
首先,需要明确制度性权力是逐渐由以实力大国为支撑的国际体系向以发达 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转变的,这一趋势预示着中国作为新兴市 场国家的代表,必然关注自身制度性权力是如何提升的。
自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制度性话语权,众多学者从制度性话语权 提升的各阶段进行研究-即分析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原因并提出应然性举措;或 者从制度性话语权定义入手探讨提升举措;以及重构制度性话语权理论①。
(一)制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界定及其内涵研究
针对制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研究,学者大体按照两个思路进行。即“制度性话 语权”定义的界定主要从话语权和国际制度的规则建构两个视角阐释。一方面, 认为制度是话语权的表现形式。其中大部分概念界定为“话语即权力”,着重突 出制度体系内话语权构成及其发挥效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话语主体,话语行为, 语言要素等),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过程则通过言语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得以形 成,并留意重构以后对语言的反作用②。在一定程度上,此类研究多从话语权视 角出发,认为制度是语言权力的表现形式 ③。
另一方面,认为制度性话语权是话语权的制度化过程。主要关注制度体系的 构成和变化对话语权的作用及影响。主要包括:从国际制度的理论视角出发,着 重刻画机制运行过程中机制变迁、规则变动对于话语权的影响效力,即明确“话 语权制度化过程”。此类研究着重分析国际机制的构成、国际章程的设定、国际 贸易手段调整、国际议程设置等影响因素。并且此类影响因素也会导致国际制度 体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而此类影响因素均可视为 规则建构。其中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理论则可以提供有力支撑-语言 构成规则体系,再经过语言行为反复实践,最终形成惯例。因此该研究的重点是 制度与语言之间如何利用规则解构、建构、重构符合自身话语权的规则体系。规 则建构的桥梁作用成为此类研究的核。
①苏宁.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变化新趋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岀版社,2017:17-18.
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与全球治理-G20智库蓝皮书2015-2016[M].北京:北京中信岀版 社,2016.
③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M].北京:世界知识岀版社,2011.08:249.
3
(二)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路径的思考
此类研究主要从制度性话语提升路径的思考入手。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背景 给出建议。其中包括:从国际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认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依赖 搭建和参与国际公共治理平台,目的是增加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此得出国际 资源供给取决于国际组织中自身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结论①;从权力结构角度看,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必然导致权力重组,重构普遍共识性规则,才能推动制度 性话语权发展② 或者直接提出应然性的理论指导,认为国内层面主要立足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政策,打造“一带一路”关系网,构建利益共同体,加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举措提升制度性话语权③。或者认为国际层面主要推进多边 治理体系改革、建立国际新秩序为制度性话语提供建设性指导④。
然后,从官方政策角度入手,给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方案。主要是结 合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实际情况,利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习近平的全球经济 治理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摒弃传统理论学说,打造中国制度性话语新理念⑤。综 合上述多领域视角,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提供建设性意见,但是缺乏坚实的理论 支撑和实证经验,可操作性不强。
(三)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多种理论视角
制度性话语权理论建构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较多学者拥有经济学, 政治学、语言学等多重学术背景。因此,制度性话语权理论的建构主要从国际政 治经济学视角、国际机制变迁,语言哲学以及国际政治学等视角阐释。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主要强调构成制度性话语权的⑥话语资源在流 动(变动话语资源)过程中的反复变化与博弈,最后形成的动态机制就是目前制 度性话语权建构的现实制度模式。目的是通过制度性话语权理论建构解决国际经 济治理制度难题;从国际政治视角出发,主要审视制度性话语权建构的制度化过 程,其中代表性研究主要依托制度变迁广义理论。核心观点是-规则化的观念就 是制度。因此制度性话语权是话语权观念逐步被政治规则固定的制度化过程。其
①梁怀新.论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大连干部学刊,2017, 33(10):53-56.
②林跃勤.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新兴国家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研究J].社会科学,2020(11):16-28.
③孙文莉,谢丹.G20平台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定位及提升途径J].国际论坛,2016,18(06):37-42.
④孟丽荣,孟献丽.论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7) :23-24.
⑤王怀信.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D].扬州大学,2019.
⑥话语资源:话语资源被认为是话语权的主要来源,话语资源实力的强弱本质上由一国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 来决定。引自陈伟光、王燕2017年合著“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一书.
4
建构需要经历五个阶段-话语权观念产生、政治动员、争夺政治规则制定权力、 制定具体规则,促使制度性话语权制度化形成。研究目的是落实制度性话语转化 为制度性话语权的现实路径。以上两种制度性话语权建构理论,对于本文研究具 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基于语言哲学视角,利用规则建构主义理论完善制度性 话语权建构。该类建构观点另辟视角着重分析语言形成的惯例行为(规则)主导 政治体系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过程。特点在于放大规则对制 度体系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根据制度性话语权的界定,详细阐述了制度性话语权理论建构的新视 角。并且综合以上研究者结论得岀,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核心在于建构话语权的 制度化过程,所以大部分研究者的落脚点在于如何实现制度化。综上所述,本文 研究则通过政治决策化过程的理论视角详细的阐述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过程,具 体内涵如下:
需要明确制度性话语权的决策过程就是在同一个制度化体系中各类政治实 力相互博弈并不断求得平衡的过程。在博弈过程中,政治实力的话语资源会不断 反馈各自代表的软、硬实力增加还是减少,并通过话语要素表达岀来,而其中关 键环节是确保话语要素表达的具体形式能够被固定,形成共识(规则),由此制 度性话语最终完成制度化过程。由此可以得岀整个制度性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就是 各方政治决策主体(实际利益集团)认识,实践并且根据实践反馈岀共识(再认 识),使得政治系统再平衡的决策过程。 -即为“制度性话语的动态决策化机制化 过程”。
二、国内关于G20峰会的研究现状
《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一书系统讲解G20自1999年柏林会议诞生以来 的发展历程①。在此基础上,国内针对G20的研究大多始于2016年中国杭州峰 会之后,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 G20 发展历程及其长效机制化建设的研 究;还有部分学者将 G20 平台置于全球经济治理的大背景下,对其面临的转型 (新兴市场国家的加入)和挑战(机制化建设和角色定位)等问题进行探讨。其 中,有小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发展现状上面。
(一) G20峰会发展历程的研究
①郭树勇,徐谙律译.二十国集团与全球经济治理[M]. 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15.
5
首先,关于G20峰会发展历程的研究如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① 对G20的起源和发展阶段进行整理,《二十国集团发展报告》②(2018-2019)则 全面阐释 G20 最初由发达国家主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发展为吸纳新兴发展中国 家共同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③。2008年G20的机制化议程提 上日程,具体的议题设置和内外围会议机制渐趋完善,但也表露出如何保持治理 有效性,合作平等性的内外矛盾④。此外,从G20内部各主要群体⑤立场分析, 阐释中国在G20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讨论重点,以此展示中国的⑥战略思维。 中国引领地位的真正显现是在G20杭州峰会之后,⑦中国作为创始国和主席国的 身份参与其中,并实现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被动参与者向主动治理者身份的转 化。中国确定了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目标,推动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顶 层设计中角色的转变⑧。最后,G20峰会多聚焦于“增长”和“发展”两大主题, 将中国经济治理融入到世界经济治理的浪潮之中,展示领跑全球经济的中国方案 ⑨
(二)G20 峰会机制化的研究
还有大量学者集中于 G20 长效机制化的研究。从经济危机周期出发,侧重 短期政策应对(解决金融危机难题)向中长期政策转型,是促进 G20 长效机制 化必不可少的思考,因此研究重点在如何促进长效机制的设立。其中主要内容包 括:设立完备议事机构(秘书处)、加强区际联席伙伴对话机制、长效会晤机制, 以及后续扩大成员国范围,保证决策合法性,兼顾效率和公平,都是应该着重考 虑的问题⑩。与此同时G20长效机制化向长效治理机制化的转变更加值得关注。 首先,聚焦20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分析G20长效治理机制化的模
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CHINA-G20.[M]北京:五洲传播岀版社,2016. 08.
②彭龙.二十国集团发展报告.2018-2019. [M]北京:经济日报岀版社,2019.07.
③吴孟依,李佳运.G20缘起及其变迁的阶段性特征[J].改革,2016(06) :51-59.
④张海冰.G20机制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人民论坛,2016(25):34-36.
⑤G20主要国家群体立场:美日欧群体,金砖国家群体,中等国家群体,国际组织群体。其中中等国家群体 包括以墨西哥,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
⑥战略思维:提高在新国际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公正性;中国与多角色,多层次国家展开互动合作;展示大国 形象,并以此丰富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经验。转引自“杨洁勉.二十国集团的转型选择和发展前景[J].国际 问题研究,2011(06):50-60.
⑦杭州峰会编写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文件选编》北京:外文岀版社,2017.
⑧屠新泉,周金凯.G20杭州峰会成果对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意义和启示[J].浙江学刊,2017 (01):21-29.
⑨刘宏松.G20杭州峰会让中国更自信[J].人民论坛,2016(25):26-27.
⑩张菀航,高妍蕊.G20转型:方向与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6(08) :5-7.
6
式,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设计合理的有效性评估框架①。 其中不能忽视调节各国利益和实力分配的均衡点问题②。并且根据G20长效治理 机制化过程中所面临的③困境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才能为G20长效治理机制 提供具体的实际指导。尤其是在 2011 年经济危机过后,部分国内学者关注到通 过 G20 机制化历程梳理中国的实践经验,分析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有巨 大的研究价值④。其中理论视角多选择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理论,⑤制度变迁理论 和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等,例如:徐帆以世界体系概念为支撑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 展开分析G20如何机制化⑥;或者根据G20机制化变迁过程中制度性因素变迁理 论,分析其如何影响并取代G8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例如张心雨创新性地 将制度变迁理论引入全球经济治理,为此提供崭新视角⑦。此外,杨西坡进一步 阐释制度变迁理论对G20机制化的影响,并侧重将G7与G20的经济数据进行 比照,通过权力、价值、规则三个不同层次结构进行分析,找到 G20 制度变迁 的真正优势⑧。为G20长效机制化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考视角。
(三)通过 G20 峰会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
通过 G20 峰会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方面的研究较少,一部分聚焦在中国 的角色定位和方案选择上。即明确定位中国是“G20平台平稳运行的秩序改良者” 而非“改革者身份”⑨。主要方法包括:针对制度性话语权的制定标准,分阶段 进行评估,找岀各阶段国际制度变化影响制度性话语权的衡量因素和指标,根据 指标分析提岀新路径。深刻阐释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中产生的权力是如何作用 于话语建构过程。还需要明确全球经济治理环节就是制度治理环节,审慎认知自 身定位,综合发展阶段和外部制约选择话语对象,在制度化框架内有序博弈,避
①刘宏松.二十国集团、中国倡议与全球治理]M]. 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18年:3-30.
②朱旭.全球治理变革与中国的角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3):158-165.
③三重困境:合法性困境、有效性困境和制度化困境。转引自张严冰,杜胜平.当前二十国集团的机制化困境 及应对之策[J].现代国际关系,2015(12):53-5&
④张波.后危机时代G20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⑤制度变迁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提岀: 强调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通过供给与需求框架来界定来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当制度的供给与 需求得到平衡时,制度框架就会变得稳定,将制度变迁理论引入国际关系是国际机制和制度设置选择的主 要理论依据.
⑥徐帆.二十国集团机制化建设研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岀版社,2015年:3-4.
⑦张心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湘潭大学,2011.
⑧杨西坡.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制度变迁:金融危机与二十国集团[D].复旦大学,2013.
⑨孙文莉,谢丹.G20平台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定位及提升途径[J].国际论坛,2016(06):37-42.
7
免无谓的话语对抗①。 另一部分,注重运用相关理论对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运行过程进行阐释。其 中《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中详细论述如何建构制度性话语权理论②。 主要从制度性话语权话语内涵出发,解释制度、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书中指 出话语是规范扩散和机制化媒介,是社会制度建构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丰富 话语权资源,提升话语质量,优化话语策略,以此提升中国在 G20 峰会中的话 语影响力③。此外,从软权力视角出发,认为一国软、硬实力塑造话语实力,话 语实力越强,越可以通过议题设置来塑造规则机制,话语实力转化为话语权力支 配国际制度,反之国际制度反哺国家利益机制(即国际制度决定国家身份和决策 权)可以用来重新塑造中国“秩序改善者的角色”④。
最后,部分学者尝试通过对 G20 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发言进行分析,提炼中 国在国际机制中话语权发展的路径⑤,从而准确定位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者 角色。会议列举大量热点议题,积极生产“优势话语”,突出G20峰会上,中国 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和主动作为的过程。从中国自身和外界视角,就如何提升中 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出实质建议⑥。
1.2.2 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 国外关于制度性话语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系统性的研究,但是相关学者主 要从软权力视角和国际制度理论视角对话语权进行丰富。其中对话语权概念的界 定,主流观点采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观点。《话语的秩序》表述的核心观 点是“话语即权力”,因此,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关注话语权的权力建构 及其影响力。首先,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观点认为“话语权是 基于硬实力的博弈,”也就是各国话语权的强弱取决于各国硬实力构成的权力的 分配格局。但是,这一观点认为硬实力对国际制度规则的设置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一一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9(09):35-43.
②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04:10-11.
③吕松涛.提升中国在G20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7, 38(12):78-85.
④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策[J].改革,2016(07):25-37.
⑤黑维清.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话语权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⑥朱伟婧.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视角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8
忽视了国际制度本身具有调节作用,其以权力为依托,但是不仅限于硬实力,软 权力才是制度构成、分配、变革的土壤。于是,约瑟夫.奈进一步阐释制度、硬 实力、软实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主要观点:软权力①就是国家、团体、个 人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威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话语则可以被视为软权力的一 种表现形式,着重突岀话语权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至此,权力视角下,制度理论 与权力之间形成必然联系,也形成了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国外关于G20机制的研究
国外学者利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集中关注G20机制化起源和发展、发达国家 在此过程中的应对和转变②。少数学者关注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并影响G20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治理③。尤其是随着中美之间经济合作的加强,竞争战略的减 少,意味着如何寻求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将中国作为政策参与者纳入考察机 制才是重点。此外,还有针对G20议题具体内容研究,其中包括G20议题是否 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紧密相连④;G20探讨的议题内容中包容性增长为人民生 活带来哪些切实利益⑤;以及G20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国际法律地位缺失和政策 落实缺乏监管等问题均有较大研究空间;其中较为尖锐的问题是自 2008年金融 危机后由于传统的治理规范不再受用,G20能否作为全球治理的网络中心的问题 也开始显现,学者进行大量论证,不乏有声音质疑 G20 合作性正在骤减并重新 对 G20 品质进行定义 。
1.2.3综合述评
国内外学者从各自视角展开对制度性话语权以及G20峰会的研究,通过G20 峰会历史经验总结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困境并提岀相应的优化路径。以上文献梳 理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崭新研究视角。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填 充并丰富已有的实证研究,深入挖掘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优
①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 2005年第1期.
PeterI.Hajnal.TheG20Evolution,Interrelationships,Documentation[M].Farham:AshgatePublishing Limited,2014
②ParthasarathiShome.TheG20MacroeconomicAgenda.[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4.
③MichaelCallaghan.Chetan.GhateStephen.Pickford.Francis.Xavier.Rathinam.GlobalCooperation.AmongG20Count
ries.-Responsdingtothe Crisis and Restoring Growth[EB/OL],2014.
④RajatKathUria.NeetikaKaushalNagpal.GlobalEconomicCooperation-viewfromG20countries[M].India:acid-free
paper springer,2016.
⑤Jonathan Lockhurst.G20 Since The Global Crisis.[M]New York: Springernature,2016.
9
化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路径的有效方法。
首先,关于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路径的理论视角较为丰富。主要从制度性话语 权的定义入手,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或者从制度变迁、规则建构、经济与文化 双重维度、权力结构等层面进行分析;或者采用语言学视角,看待制度性话语权 提升的影响要素。其中以制度性视角为主导,注重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性影 响因素代表的价值,权力与规则之间构成的联系对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作用。
其次,在制度性话语权和 G20 峰会两个领域,均主要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 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在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路径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以陈伟光, 王燕为主导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侧重于国际经济学视角分析,关注具体的制度性 话语权模型的建构;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主导的 G20 与全球治理 研究(G20智库蓝皮书2015-2016)①,主要内容是G20峰会机制演变及其发展经 验,为研究者提供具体案例和数据;唐世平对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制 度性因素的变化对塑造话语权进行考察,此类研究使得制度变迁理论成为制度性 话语权提升路径的支柱理论。还有,值得关注的是孙吉胜引入国际政治语言学的 相关理论。主要通过规则与权力的建构理论重新阐释。因此,在宏观上制度性话 语权研究呈现较为清晰的脉络,各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比较直观。但是综合研 究现状来看,制度性话语权和G20峰会的研究仍旧存在可以填补的空白之处。
(1) 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关注
关于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研究缺少实践经验关注。尤其是国内针对制度性话 语权提升路径的研究,多数学者从各自领域视角出发给予应然性的指导建议,并 且按照此类建议反馈进行路径建构。但是在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研究中,多数缺 少详尽的实证案例及其数据佐证,较多集中在官方文件解读上,因此实证的经验 性不足,可探索的空间较大。此外,多数应然性建议较为空泛不具有切实的指导 意义,其中多数依据国际社会治理和权力结构变动两个视角为制度性话语权提升 出谋划策,因此,大量建议重复观点居多,指导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较为苍白 无力。
(2) G20 峰会研究缺乏从制度性话语权视角的切入
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与全球治理-G20智库蓝皮书2015-2016[M].北京:中信岀版 社,2016.01.
10
关于G20峰会研究缺乏从制度性话语权视角的切入。基于中国在G20峰会 上的优异表现,一度有国外研究表明G20峰会在某种程度上变为G2峰会-即美 国与中国话语实力的较场。反观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G20峰会是否需要机制 化以及如何促进长效机制化上,但针对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 比较匮乏。而G20峰会则是分析中国在国际机制中制度性话语力量彰显的典型 案例。并且,多数研究都是从中国视角和方案岀发,重新阐释中国制度性话语的 内涵,或者重新设计一个制度性话语权的理论框架。但是以中国制度性话语权视 角切入G20峰会实践成果和经验的研究却有待进一步扩宽。
(3)G20 峰会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的实证经验性不足
以 G20 峰会为案例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实证经验性不足。此类研究主要集 中在各国国际组织如何借助 G20 峰会制定规则、各类国际机制的经验对中国提 升制度性话语权有哪些借鉴意义。但真正关注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具体表现、 峰会所取得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分析匮乏,其中G20峰会中国具体实践历程可待 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很大。并且,G20峰会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已经形成固定研究 框架。但是针对中国借助并利用G20峰会究竟如何提升自身的制度性话语权路 径仍旧存在深入挖掘的空间。
1.3研究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材料来源
本文立足于制度性话语权理论的研究和 G20 峰会的官方材料。因此整理制 度性话语权的相关文献、书籍、G20峰会的官方文件、报纸资料尤为重要。
首先,制度性话语权文献的梳理主要来自知网。引用的参考文献涉及国际政 治学、国际政治语言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以及硕博论文中的观点、 新闻报道中研究员的评述等等。例如陈伟光、王燕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 —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高奇琦《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杨西坡《全球 治理视角下的制度变迁:金融危机与二十国集团》等文章。新闻材料主要来自光 明网、央广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此外参考书籍主要有陈伟光、王燕《全球 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与全球治理-G20
11
智库蓝皮书》、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王帆、曲博《国际关系理论:思想、 范式与命题》等书籍。
关于G20峰会资料的收集还要来自多伦多大学G20研究中心、以及“G7 Information Center”信息库。该研究中心收集2008-2021年度G20峰会发展以来 的全部官方文件。历届国内领导人发言稿可以外交部官方平台获得例如, 2008 年胡锦涛主席《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 2009 年《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讲话。其 中部分研究员评论来自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内部文库。主要评论和引用来自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文件选编》、《回顾历次 G20 领导人峰会主题 与成果》、《习近平-中方有信心当好2016年G20峰会主席国》等官方文件。
1.3.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用文本对比法、案例调查法两种研究方法:
(1) 文本对比法
根据收集的材料和文献进行比对,找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发展轨迹。 其中比对的文献来自 G20 峰会的官方文件和国内领导人的宣言讲话。将两部分 作对比,例如 2008 华盛顿峰会领导人发表的《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宣言》 国内领导人发表的《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进行对比,找出我国制度性话语权被 采纳的建议进行分析,得出制度性话语权的优化路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
以G20峰会为案例,以点带面,通过对G20峰会发展历程梳理,发现中国 在 G20 峰会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困境,结合领导人发言声明, 官方政策文件进行考察。例如根据 2008 年-2021 年间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变化,找出具体问题,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供优化路 径。
1.4研究价值和研究局限
1.4.1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2
本文研究选取 G20 峰会,为制度性话语权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掌握 G20 峰会的研究材料结合制度性话语权的理论探讨,可以极大地丰富实证案例研究; G20 峰会作为研究案例,缺少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视角,该研究视角的价值在于 通过对 G20 峰会发展经验回顾可以得岀有新意且实际的指导意见,为中国提升 制度性话语权提供详实的经验。
(2)实践价值
通过对 G20 峰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得岀具有实践价值的思考路径;为中国 在国际组织机构中摆脫非和平手段向协商与谈判转变提供方法;中国对G20峰会 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已有的实证研究是借鉴与补充,同时敦促中国思考如何在未来 优化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1.4.2研究局限
本文研究存在案例分析固有的局限性即-通过G20峰会案例聚焦制度性话语 权领域,以点带面。以 G20 峰会为案例分析得岀的指导性建议仅限于在国际金 融领域运用,很难具有全面的指导性,因为案例本身作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平 台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对其他领域的参考价值有限。
13
第 2 章 制度性话语权与 G20 峰会
2.1制度性话语权
2.1.1 制度性话语权的定义
“制度性话语权”是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 出的概念,此概念并没有明确含义,但是明确指出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关系到广 泛利益共同体的建构。因此可以得出制度性话语权将作为搭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利 益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而多数研究将制度性话语权作为中国综合实力彰显的国际 标志。主要观点认为 “制度性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政策、规则制 定以及国际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决策力-即“起草、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中 的影响力①。还有观点认为制度性话语权可被视为中国搭建利益共同体的手段, 其中高奇琦认为“制度性话语权”是指用制度化形式固化话语权,通过制度化形 式对国际经济事务产生长期影响②。因此,下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对制度性话语 权定义的梳理。并给出本文对于制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界定。
(1) 制度性是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制度性话语权”概念的界定偏向于话语即权力,着重强调话语效力以及影 响力。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搭建了系统的话语权理论,核心观点是影响话语最根本 的形成与变动的是权力,目的是表明话语权可以彰显硬实力。因此,制度性话语 权作为该概念的细化,本质仍旧为权力博弈的一种手段。部分学者沿用该理论, 认为制度性话语权定义即为“话语权利的表达”。认为制度性话语权就是一国话 语权利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③。具体衡量方法是对话语权构成的各要 素进行评估赋值,计算出各主权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指数。或者根据制度性话语权 现状与具体案例的数据收集,分析如何改进和提升制度性话语权④。采用此类方 法定义较为直观。
(2) 话语权的制度化过程
①刘梦.制度性话语权[N].央广新闻,2016. 07.
②高奇琦.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保障-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6. 02.
③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浙江社学》,2014 年第7期.转引自“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04:22-23.
④朱伟婧.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视角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14
此外,部分学者深入思考,认为制度性话语权就是话语权的制度化过程。此 类观点主要考虑话语权如何系统化的呈现,而非语言零散的表达。首先,学者陈 伟光对制度性话语权进行界定,其概念主要围绕制度,话语和权力三方面阐释, 认为制度性话语权为全球治理提供有效、稳定及可预见的治理体系、规则和机制, 以应对全球各领域竞争与合作的经济问题①。并且指出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现阶段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建构②。因此陈伟光提出重构理论,认为由软、硬实力构 成的话语资源形成了制度性话语权,在反复博弈过程中相互影响,最终呈现为话 语要素(身份,对象,场合),该要素最终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制度。换言之就 是指话语权向话语资源和国际经济制度流动的过程③。
(3)制度性话语的政治决策化过程
本文对于制度性话语权的界定采用话语权实现的制度化过程这一观点。但 是,此概念的界定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可以做出详细的补充。即“话语权的 制度化过程实质为制度性话语的政治决策化过程”。制度性话语要在规则体系内 运行,前提条件是必须在相对客观稳定的环境下,由话语权的主体(政治决策者) 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则和制度运行条件,通过代表各自利益诉求的制度性话语,推 动制度体系变化向有利于决策者的方向进行,即为制度性话语权的决策化过程。 因此,从决策机制来看,实践中要着重关注决策者(软、硬实力),运行机制的 规则(话语资源),以及决策机制中有利于制度性话语权的表达手段(话语要素)。
2.1.2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性
制度性话语权作为“话语权”概念的延伸,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博弈 至关重要。中国话语权利需要依托国际舞台,更需要拥有稳健的制度保障其发挥 效力。因此,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坚决推进落实
制度性话语权是党中央始终推进的重要功课之一。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 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并且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强化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的理念④。而且中国特
①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一一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9(09):35-43.
②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 04:10-11.
③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 04:10-11.
④孙敬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探索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33-42.
15
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是充满新意与创意的,需要畅通语言输出渠道,
争取国际主动权,抢占国际话语权先机,使中国特色制度性话语体系在国际战略 格局中布局,把中国价值观转变为国际共识。因此制度性话语权无疑是意识形态 范畴内中国考虑的重要因素。
(2) 寻求国际支持与合作的有效方法
从各类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的总结中发现,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史较短,没 有系统的研究历程。但多数都认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是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好 方法。虽然相较传统要素(权力、军事力量、核武器等硬实力成分)制度性话语 权的重要性显得薄弱,但是制度性话语权在国际实践中的反馈效果比较理想。尤 其涉及寻求国际合作与共识的具体议题,取得国际伙伴的信任与帮助格外重要, 制度性话语权依托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因此决定其必然成为中国 凝聚国际力量的重要方法。
(3) 把握制定国际社会规则的主动权
制度性话语权作为中国调节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冲突的一种手段,已被运用 到国际组织规则运行的环节之中,并显现效能。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起始阶段 是抢占话语资源输出的先机。利用中国特色话语的表达方式拓宽国际机构中话语 权表述渠道,赢得展示话术的舞台;运行阶段是转化话语资源。这一阶段是制度 规则转变的关键,是话语权效用发挥的桥梁,目的是将话语资源传递的理念确定 为制度变迁后的规则;稳定阶段是制度性化话语权作为单独的理论体系出现。主 要对国际机制规则的变迁起到校正作用,也可以作为普遍性规律进行指导。因此 从完整的运行过程来看,制度性话语权是整个国际社会规则制定的关键性环节。
(4) 构建国际社会利益共同体必不可少的要素
中国在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的变迁过程中始终围绕“中国方案”进行布局。 “中国方案”的核心因素是利益共同体观念的树立。分析普遍国家构建利益共同 体的影响因素发现-制度性话语权可能是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话语 权作为国际影响力的衡量指标之一,也就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暗示。如果说综合国 力是利益共同体建立的核心要素,制度性话语权就是将综合国力转化为具体规则 以便于谋求利益的有利途径,而这一途径依赖高素质人才以及中国在国际机制中
16
的实践操作。并且相较于其他要素,制度性话语权的可控性强,成本低,颇具有 潜移默化的效用。
(5)提高国际战略布局能力的关键
本文选用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视角,通过 G20 峰会历史经验解析中国如何 实现提升制度性话语的实践机制。而之所以选用 G20 峰会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就是为充分展示中国推进制度性话语权的现实演绎。
首先,根据制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界定,明确具体内涵,进一步界定研究视角。 明确制度性话语权是一种制度性话语的决策机制过程。利用该视角审视 G20 峰 会的历史经验,同时对 G20 峰会的中国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换言之, G20 峰会 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不断决策符合自身利益的制度性话语的变迁史;然后,根据制 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界定进一步阐述具体建构路径,了解建构的环节,找出影响建 构环节的关键因素。重点是通过建构的具体环节对照 G20 峰会中国提升制度性 话语权的历程,提取出共性经验。最后,找出实践机制中的不足,提供解决策略 和方法,至此制度性话语权视角审视中国 G20 峰会的实践机制的框架形成。综 上所述, G20 峰会具体行动内容的收集与整理是重中之中,只有立足于制度性话 语权视角,有意识的梳理框架,才能找出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普遍性经验。
2.1.3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对中国的紧迫性
(1) 有利于重塑中国特色话语形象
制度性话语权可以作为中国打造符合自身国际特色话语形象的主要手段。一 方面,归功于制度性话语权在中国变更国际组织规则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制度 性话语权依托符合中国意识形态表达的话语资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形象的 塑造角度是双向的-即从中国视角出发或者从国际视角出发,而在实践过程中会 出现矛盾。恰当的运用制度性话语权可以起到微妙的作用①。例如各国话语资源 代表的根本政治立场不同,所以话语表达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因此, 哪一国家能够及时通过媒体当下立判,掐中症结点所在,再结合本国的制度性话 语权及时进行阐释,就可以为自身的国际形象扳回一局。因此,制度性话语权对 中国塑造国际形象起到巨大的影响。
①赵永华,王睿路.制度性话语权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对外传播,2021 (03) : 17-21.
17
(2) 有利于推动国际组织规则的全面改革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国际组织的决定权仍旧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因 此,推动国际机制规则的变革仍旧是重难点,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符合本国国际利 益的价值观诉求融进国际规则体系之中。制度性话语权或可成为破冰之举。原因 是制度性话语权具有融合性,其能够将各国群体紧密连结,利用话语表达吸引更 多利益共同体成员。有志之士将各国意志融合在一起,强大的改革利益诉求将撼 动固化的国际规则,从而推动改革由点及面的全方位变动。因此,在国际组织变 革的实践环节中,制度性话语权将成功推动规则体系的全方位革新。
(3) 有利于融入国际治理体系新格局
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出背景设定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大格局中,中国提升制度性 话语权的手段限定在金融领域发挥实效。因此,如何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目的就 是如何打造更符合命运共同体利益的国际治理体系。具体案例就是利用制度性话 语权定义、理论建构解决让中国更好的融入国际治理体系新格局的问题。关键点 在于抓住制度性话语权在实践机制中的操作环节,选取符合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实 践机制的案例进行规律总结。
2.2G20 峰会
2.2.1G20峰会起源与发展
首先,在了解G20领导人峰会之前要对G20进行定义。根据多伦多大学官 方网站G7 Information Center的信息整理得出-G20是一个由19个国家①和欧盟 组成的非正式小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为代表组 成。因此 G20 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其结构较为松散,也无完整的组 织架构。其成立之初的目的是G7财长建议为应对1997-199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而举办的会议,并且按照惯例每年秋天都会举行财政部长级会议,所以 G20 主 要是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成立的临时会议商讨形式,扩大重要经济体之间关于 关键经济和金融政策问题的对话,同时也是会议主要的财政部长级人员间的交流
①G20峰会成员构成:由原七国集团财长会议1999年9月25日倡议吸纳新兴发展中国家转变为G20峰会。
其中包括中国、法国、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 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以及欧盟等19个国家和欧盟团体.
18
平台。其中 G7 财长曾表示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 的同行参与到 G20 平台中来”。
然后,G20平台的转折点是2008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邀请G20国家领导 人。自此之后,开启了 G20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领导人峰会,而此次会议的目的 是到华盛顿特区协调全球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但是与会各领导人明确就此 次G20峰会表示愿意再次会面,之后,英国首相布朗于2009年4月1-2日沿袭 惯例在伦敦主持第二次 G20 峰会。至此 G20 领导人峰会非正式机制沿用惯例, 由主要的部长级会议升级为领导人会议,并集中在秋季召开。
最后,从G20峰会慢长的发展史来看,应该定位于2008年首届华盛顿会议, 截止2022年已经召开了16次领导人峰会,其中最新一届第17次会议确定由印 度尼西亚举办。目前,学界对于 G20 峰会能否以固定的组织形式呈现,能否机 制化长效发展的研究尤为关注。
2.2.2G20峰会议题与内容
想要全面掌握G20峰会,需要了解自2008年以来该峰会领导人的讲话、倡 议,和官方文件。并且梳理 G20 峰会始终关注的热点议题,尤其是跟踪领导人 倡议后续落实的动向,以及存在的困难。因此,整理内容如下表格 2-1
表 2-1 2008-2021 年 G20 领导人峰会历史经验
年份 名称 主办国 会议文件 主要议题及具体内容
2008.11 第一届G20华盛
顿峰会 美国 1官方文件:《金融市场与
世界经济峰会宣言》
2国内领导人宣言:《通力 合作共度时艰》 1主要议题:金融危机的根本 原因、未来的采取行动、金融 市场改革原则
2 内容:健全金融监管、完善 透明问责制度、改革国际金融 机构、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
2009.04 第二届 G20 伦敦
峰会 英国 1官方文件:《G20复苏与
改革行动计划》、《关于加 强金融体系的宣言》、《关 于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提供 资源的声明》
2国内领导人宣言:《携手 合作,同舟共济》 1会议主题:改革国际金融体
2 内容:如何摆脱目前危机, 使经济尽快复苏,如何改革国 际金融体系,加强监管,防止
危机再次发生
19
 
2009.09 第三届 G20 匹兹
堡峰会 美国 1官方文件:《匹兹堡峰 会》、《可持续经济活动的 核心价值观和强劲、可持 续和平衡增长的框架》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全力 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 1会议主题:国际金融体系改 革和全球经济失衡
2 内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 体系改革和发展问题等
2010.06 第四届 G20 多伦
多峰会 加拿大 1官方文件:《G20多伦多 峰会宣言》、《创新普惠金 融原则》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同心 协力 共创未来》 1会议主题:复苏和新开端
2 内容: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增 长、金融部门改革、改革国际 金融机构和促进全球贸易增 长等
2010.11 第五届G20首尔
峰会 韩国 1官方文件:《G20首尔峰 会领导人宣言》、 《首尔峰 会文件》、《共享增长的 首尔发展共识》、《多年 发展行动计划》、《G20反 腐败行动计划》、《G20成 员的政策承诺》
2 国内领导人宣言:《深化 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 1会议主题:跨越危机,携手 成长
2 内容:汇率、全球金融安全 网、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问题等
2011.11 第六届G20戛纳
峰会 法国 1官方文件:《建设我们共 同的未来:为所有人的利 益重新采取集体行动》、
《戛纳增长和就业行动计 划》
2 国内领导宣言:《合力推 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 1会议主题:新世界,新思维
2 内容:欧债危机,世界经济 复苏与增长,国际货币体系改 革,国金融监管,抑制国际市 场原材料价格过度波动,发展 问题和全球治理等
2012.06 第七届G20洛斯
卡沃斯峰会 墨西哥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宣言》《洛斯卡沃斯增长和 行动计划》《G20成员的政 策承诺》《开发工作组 2012年进度报告》《另见 劳工和就业部长结论(包 括G20青年就业战略工 作组结论》 1会议主题:世界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体系
2内容:世界经济形势、加强 国际金融体系、发展问题、贸 易问题、就业问题等议题进行 讨论
20
 
2国内领导人宣言:《稳中
求进共促发展》
2013.06 第八届G20圣彼
得堡峰会 俄罗斯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宣言》《圣彼得堡行动计 划》《圣彼得堡财政模板》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共同 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 济》 1会议主题:促进经济增长和 就业
2 内容:积极改善就业,把握 货币政策调节节奏,妥善处理 长期投融资问题,,促进经济 强劲,可持续的平衡增长,呼 吁各国奉行多边的自由贸易 体制;督促成员国在完成 IMF 第十五次份额总检查,并尽快 落实2010年有关于IMF的份 额和治理改革的方案
2014.11 第九届 G20 亚布
里斯班峰会 澳大利亚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宣言》《布里斯班行动计 划、 G20 关于全球基础设 施倡议和中心的说明》
《2014 年普惠金融行动计 划》《G20促进汇款流动的 计划》《G20粮食安全和营 养框架》《发展工作组问责 制框架》《2015-16 G20 反 腐败行动计划》
2 国内领导人宣言:《习近 平: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 动增长》 1会议主题:促经济增长与促 进就业,全球经济复力,贸易 和能源
2 内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 调,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 对保护主义,增加基础设施投 资,完善全球能源治理
2015.11 第十届G20安塔
利亚峰会 土耳其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公报》附属文件《安塔利 亚行动计划》《G20投资战 略和G20/OECD关于G20 投资战略的报告》等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创新 真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 果》 1会议主题:共同行动,以实 现包容和稳健增长
2 内容:世界经济形势,包容 性增长,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 革,贸易,能源,发展,反腐 问题进行
2016.09 第^一届G20杭 中国 1官方宣言:《G20杭州峰 1会议主题:构建创新、活力、
21
 
州峰会 会公报》《G20创新增长蓝 图》《G20新工业革命行动 计划》《G20数字经济合作 与发展创意》
2 国内领导人讲话:《构建 创新、活力、联动、包容 的世界经济》 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 内容:一是制定创 新增长蓝 图,二是制 定落实 2030 年 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三 是制 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 域、指导原则 和指标体系。 四是制定全球贸易增 长战 略。五是制定全球投资政策指 导原则。六是深化国际金融架 构改 革。七是创立三位一体 的反腐败合 作,八是发起支 持非洲和最不发达 国家工业 化合作倡议。九是制定创业行 动计划。十是推动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尽早生效
2017.07 第十二届G20汉
堡峰会 德国 1官方文件:《G20领带人 宣言:塑造一个互联互通 的世界》《G20领导人反恐 声明》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坚持 开开放包容 推动联动增 长》 会议主题;塑造联动世界 内容:确保经济稳定性,改善 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发展 (热点讨论:自由贸易投资, 金融监管,气候变化等成为热 点议题)2017年由于美国的原 因,退岀TPP,去监管,退巴 黎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 定)奉行保护自由贸易,对中 国墨西哥发动贸易战,中国对 此:表明立场坚定支持投资贸 易自由化,推动国际金融体系 改革。全球普惠共赢
2018.11 第十三届 G20 布 宜诺斯艾利斯峰 会 阿根廷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宣言:为公平和可持续发 展建立共识》
2 国内领导人宣言:《登高 望远 牢牢把握世界经济 正确方向》 1会议主题:均衡与可持续发
展凝聚共识
2 内容世界经济,贸易投资数 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 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2019.06 第十四届G20大 日本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1会议主题:围绕世界经济与
22
阪峰会 宣言》《大阪数字贸易宣
言》
2 国内领导人宣言:《携手
共进 合力打造高质量世
界经济》 贸易,数字经济,包容与可持 续发展,基础设施,气候能源, 就业,女性赋权,可持续发展 以及全民健康。
2020.11 第十五届 G20 利
亚德峰会 沙特阿拉
1官方文件:《G20领导人
宣言》
2 国内领导人宣言:《携手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 体》 1会议主题:实现21世纪所有 人的机遇
2 内容:恢复全球经济增长, 团结世界各国力量抗击疫情, 推动疫苗和药物研发
2021.11 第十六届 G20 罗
马峰会 意大利 1官方文件:《G20罗马领 导人宣言》
2 国内领导人宣言:《团结 行动 共创未来》 1会议主题:人类、地球和繁
2 内容:抗击新冠疫情、多边
主义、全球经济、反腐败
-以上表格内容来自于多伦多大学八国研究中心
通过以上表格梳理,发现 G20 峰会主要关注金融机构改革、金融监管、全 球经济增长、多边贸易机制倡导、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会议议题较为繁杂。因此,本文主要从 G20 峰会的议题范围内挑选符合制度性 话语权提升的举措。主要方法是结合前文对制度性话语权的定义和 G20 峰会内 容的梳理,找出上述议题中影响话语权与制度规则之间变动的举措,并总结出中 国应该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监管、多边贸易机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 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制度性化话语权提升的现实路径,选择原因如下:
首先,G20峰会的主旨决定其必然是一个凝聚各国利益的大舞台。G20峰会 的主要议题是各国集中力量应对金融危机,该议题决定 G20 峰会具有构建利益 共同体的凝聚力,原因是共度时艰需要各国紧密联系。因此,如何重新搭建一个 国际金融机制迫在眉睫,这也意味着原有的国际金融运行机制不再奏效。
并且国际规则也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机构改革必然伴随各国力量在投票权上 发生变化,投票权的变化正是一国在国际制度中话语权力量的显现。从官方文件 的反馈来看,在国际金融机构领域的改革,中国已然先声夺人,历届会议中均有 中国关于金融改革措施的主张,该主张的提取可以发现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 有效经验。
23
然后,各国搭建利益共同体,共度时艰需要交流与沟通,多边贸易倡导必不 可少。G20峰会议题繁杂但是始终没有脫离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协商,这意味着话 语实力已然代表各国的综合实力。通过历年来议题的梳理,得出协商主体间的关 注点是如何畅通各国贸易举措。这期间关税的商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归 根结底都是推进多边贸易规则完善的手段,而非简单的商贸往来,更多的是通过 政策推进和多边贸易倡导,实现贸易的自由和公正,目的是将各国利益嵌入共同 商定的政策之中,为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营造相对包容的国际环境。
最后,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体系才是变革规则的根本举措。金融改革、多年 贸易倡导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撼动以美元为主导的贸易结算体系,因此,真 正具有跨越性的举措是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序列,其在本质上改变了中国被动商 讨的贸易处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对制度性话语权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2. 2. 3 G20峰会作为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的典型案例
(1) G20峰会拥有长期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G20峰会发展材料的整理和阐释,发现G20峰会无疑是最适合作为 制度性话语权研究的经典案例。从2008年华盛顿峰会召开以来,G20持续召开 十六年之久,其作为同时融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会议已然对国际社会 产生影响。并且 G20 峰会自身的发展史就是全球经济的变动史,会议主题和商 讨内容也较为丰富。因此从时间长度及会议内容的丰富性来看,G20峰会具有可 待探讨和深入思考的空间。并且结合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作用领域来思考, G20 峰会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平台与机遇,作为研究案例比较恰当。
(2) G20 峰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交流意见的平台
G20 峰会虽然是非正式会议机制,但却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均重视交流借鉴 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应对国际层面的困难与危机提供解决平台,也是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打破界限,消除隔阂,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平台。因此可以 说G20峰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媒体交流中心。当然G20峰会上也不乏与会 各国媒体的聚焦,这才使得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渠道极大畅通。尤其是在与以西 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机制抗衡的情况下,G20峰会无疑为发展中国家开辟了 崭新的天地,也佐证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逐渐响亮。因此,从
24
国际信息交流层面来看, G20 峰会的包容性决定它必然成为制度性话语权的最佳 实践平台。
(3)G20 峰会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渐趋强大
从2008年G20峰会决定吸纳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中国的综合 实力就已然凸显,不仅是因为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更多是因为在国际事务处理 中,中国身影逐渐清晰,也就是话语权力量的显现。中国始终致力于国际金融机 构投票权机制的变革、金融监管领域举措的落实等实质性问题。而此类倡议在领 导人的讲话宣言中时刻展现,话语权渐趋强大。直到 2016年杭州峰会,我国在 涉及国际规则体系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倡议的落实,中国 方案的提出,让制度性话语权力量喷薄而出。因此 G20 峰会的长期研究对于制 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影响至关重要。
25
第 3 章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举措与成效
3.1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举措
在整个 G20 机制建设中,中国制度性话语权致力于达成的目标是:对现有 的国际金融组织、论坛以及现行的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建立新一代的“布雷顿森 林”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 和规则制定权。因此,通过对制度性话语权定义的界定、G20峰会的起源和发展、 以及会议主题和内容的梳理,得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需要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金融市场监管、多边贸易机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
3.1.1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2008 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G20 首次扩大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在国际金融框架内的发言权,以此共同商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对策。中国领导 人胡锦涛做出表态“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 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中国为首的与会领导人同意改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等机构,帮助发展中国家渡过经济难关,因此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是中国 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中国持续推进IMF份额改革
首先,2008年胡锦涛主席在《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讲话中指出要改革 国际金融组织的决策层产生机制①,国际金融组织内部的智力结构以及“建立高 校危机应对的预警机制”预示着我国未来将对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制度 发起挑战。2009年,我们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签订《G20 集团美国匹兹堡峰会宣言》该宣言中明确签署世界银行(WB)投票权从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至少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从发达国家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至少5%的政策目标②。紧随其后,2010年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新兴
①胡锦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N].人民日报,2008-11-16(001).
②匹兹堡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匹兹堡峰会》[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 心,2009.
26
市场国家,同时预示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向国际金融机构的新秩序迈进, 中国话语权大幅跃升。
但是要想真正建立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金融机制,必须进一步针对决策机制 做出要求和改变。因此,中国致力在金融组织的高级管理层中增加发展中国家和 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员比例,直接参与决策机制的制定环节,提升中国在国际制度 中的话语权分量。其中在2010年峰会的官方文件中也表示为保证,公开,透明 原则,将遴选所有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和高层理员①。2012年在《稳中求进 共 促发展》的报告中再次申明要提升国际金融机构人员的选拔的公开性和透明度②。 其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③中进一步指出 有关国家要进一步落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要制定反映各 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权重的新份额公式。其峰会公报中“加快成员国完成 IMF第十五次份额总检查,尽快落实2010年关于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 说明此时中国经济体的增长总量已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实力的强大 让中国开始关注并主动争取制度性话语权变革的保障权利。
(2)中国向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大量注资
与此同时,为继续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中国向IMF进行大量注资,为后续机 构发展改革奠定经济基础。2009年中国提出对IMF进行增资,并积极同各国进 行合作,遵循公平,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摊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④。2011 年中国为促进国际金融形势稳定,对国际金融机构再次大幅增资,从发达国家增 购债券,为各国开辟广阔市场,尤其是针对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额高达15亿美 元⑤,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积极备战状态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金 融机构改革进行。2012年胡锦涛在《稳中求进共促发展》报告中再次强调“落 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 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最终,中国协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委员会以及 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签订协议表示增加4560亿美元资金,此项资金应用于
①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多伦多峰会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0.
②胡锦涛.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N].人民日报,2012-06-20(002).
③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 (002).
④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N].人民日报,2009-04-03(001).
⑤林秀敏.G20第三次峰会:世界期待“中国声音”[EB/OL], 2009.09.
27
国际组织所有成员①,为共同抵御全球金融风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凸显新 兴市场国家的优势。其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 济》②中指出“有关国家要进一步抓紧落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 方案,要制定反映各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权重的新份额公式。”峰会公报中 表示“加快成员国完成IMF第十五次份额总检查,尽快落实2010年有关于IMF 的份额和治理改革的方案。”
(3)深化IMF份额和治理改革
但是,在2014-2015年间IMF份额变革要求、治理改革推进、第15次份额 总审查并未如期得到结果。原因是美国迟迟没有批准改革,不过中国方面则明确 表示原有的“三驾马车”并不适合中国增长带来的体量发展,要求IMF份额比 重提升,并且倡议性的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十三五”规划,敦促二 十国集团成员都落实这一议程的国别方案,汇总形成二十国集团整体行动计划, 助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其中, 2015年的安塔利亚峰会公报核 准了《G20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框架》③成为制度性话语权变革的突破性文件。
正是在不断推进IMF份额和治理改革的过程中,厚积薄发。2016年中国迎 来 G20 主场外交-杭州峰会,此次峰会也形成了一个新的金融治理框架。其中, 《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④是以中国为主导商定的 核心文件。该文件主要聚焦于国际金融架构改革,推动 IMF 份额和治理结构改 革。最终,在中国牵头以及多方推动下,于2016年1月IMF通过了《董事会改 革修正案》,也将中国份额提升至6%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可以被誉为中国G20主 场外交推动下,治理结构变革的里程碑事件。与此同时,中国创新性地重启国际 金融架构工作组,并首次提议将绿色金融议题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创建了绿色 金融研究小组⑤。至此,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中的角色有所转变。中 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突显。
①IMF获12国4560亿美元增资促进G20经济增长[EB/OL],2012. 06.
②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 (002).
③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框架》[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 2010.
④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R].多伦多:多伦多大 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⑤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 (003).
28
其后,2017年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①让G20看到中国引领世界经 济的主张。汉堡峰会把“塑造联动世界”作为主题,同杭州峰会一脉相承②。深 刻体现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习总书记在峰会上表示“坚持开放型世界 经济大方向”为此次峰会指明道路。其中该峰会成员国参与议题设置,强调落实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也给予了 G20峰会更多主导性意见,也预示着中国制 度性话语权开始发挥引领作用。 2018 年习总书记发表题为《登高望远,牢牢把 握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报告③,该报告表示“新兴发展中国家要坚持以多边 主义和规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并且把新兴发展中国家置于全球政策框架的优 先位置,显现中国制度性话语权优势。”
(4)新冠疫情防控下持续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2020 年 G20 峰会致力于金融稳定,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任务重点集 中在各国加强交流、合作、研发、分配疫苗,设立“国际通行二维码”上面,从 而确保全球产业链可以正常运行。此次疫情让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凸显了全球 经济治理架构规则的缺失,因此强调借鉴以往国际金融组织应对危机经验尤为重 要,主要内容是呼吁 IMF 起草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今后几年的外部融资需求和可 持续融资选项报告,并运用新型工具动员私人资金进入此类国家,以此长期确保 金融韧性和稳定④。
2021年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中国通过G20峰会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 献,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疫苗、医疗产品供给,并呼吁各国金融机构加入,推动 解决疫苗治疗供应,分配,监管和融资的限制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仍旧强调持 续推进 IMF 治理改革进程,在 2023 年完成第 16 轮份额检查之后,引入新的份 额公式⑤。明确目标在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检查、增发特别提款权、增资 国际开发协会等问题上,进而更好地扩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⑥。
①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 (003).
②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 (003).
③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2018. 12.
④习近平.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
⑤罗马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罗马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 中心,2021.
⑥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罗马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21.
29
3.1.2在多边贸易倡导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主张多边贸易和投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巩固自身在国际金融机构改 革中的坚定立场,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国际金融秩序。
(1)降低关税税率畅通多边贸易渠道
2008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到“要坚持抵制一切形式的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 促进多哈回合谈判。2009年胡锦涛发表《携手合作同舟共济》讲话①,表示金 融危机的缓和在一定程度依赖于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例如:在2010年首尔峰 会的文件中明确采纳了中国提出的“反对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倡议②, 紧跟其后,又采纳了针对最不发达国家和香港的免税和配额市场政策,促进中国 自由贸易发展,打破贸易壁垒,从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平稳均衡发展。也为中国 拓展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朋友圈,塑造国际友好形象助力。2011年中国进 一步借南南合作的框架,对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大力支持进口货物贸易,并减免 97%的关税,这一举措密切了我国与非洲等不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不断下降的关 税水平低至9.8%,进口他国的商品货物总额高至8万亿美元③。
中国还试图通过压低关税,吸引资金流入中国市场,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的 广阔市场潜力的同时,也向G20峰会国家展示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和 决心。尤其是2012年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贸易失衡问题时,中国稳中 生智指出“要坚守G20 一直以来签署的框架协议,并提出利用WTO和联合国贸 发会议机制对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保障④。利用业已成熟的会议机制保障自身政策 主张的实行,中国在推进多边贸易体系的环节中稳步前行。
(2)关税减免政策促进多边贸易公平公正
2013年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的形势下,我们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 界经济,在各国加强合作的基础上,中国主张贸易机制“增长联动,利益融合”, 认为贸易往来的背后是加强彼此之间的互相联通。因此,我们不仅着眼于区域性 贸易发展,还致力于将中国市场融入到世界市场的浪潮中去,从而增强资金的融
①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N].人民日报,2009-04-03(001).
②首尔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首尔峰会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 2010.
③习近平.团结行动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
④习近平.团结行动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
30 通能力,促进利益均衡普惠①。2015年中国在报告中表示“实施降低关税和简化 海关程序”的措施,使更多国家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打破障碍和限制,让中国市 场主动走向世界②。2016年中国的主场外交G20迎来首次各国协议签署下的创新 性突破-《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③。 至此,在G20框架下促进多边贸易体系化公平发展是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 一个重要跨越。
经过关税减免政策落实的见证,中国在此条道路上越战越勇,并主动表态, 坚定我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并且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融入到多边 贸易发展的进程中来。至此,G20也一改由发达国家掌握政策签署的局面,中国 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建议开始发挥实效。最终,2018年中国的报告中关于多边贸 易体系化发展的建议被写入会议公告。2019年中国也再次发声,并就多边贸易 体制改革做出表态,希望破除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并争取在已取得的实质 性突破的基础上,彻底将恶意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和投资壁垒铲除,但可 惜的是美国却始终没有表态。因此,各国未就多边贸易协定达成统一意见,但中 国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却得到各国的认同与信赖。在某种程度上, 加深了中国在国际关系网络中的倡议者身份特征,也为自身在G20平台中角色 的转变奠定基础。
3.1.3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重塑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G20 峰会从最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临时性组织到逐步完善的会议机制,中 国看到想要谋求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就必须加快对金融监管体系话语权的把 握,并取得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
(1)金融稳定委员会助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中国在2008年峰会上承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④。该 承诺表明中国将以合作者的姿态加入到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来。主要内容包括: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各国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
①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
②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11-16(002).
③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R].多伦多:多 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④胡锦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N].人民日报,2008-11-16(001).
31
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 及其产品透明度。紧随其后, 2009 年中国签署了关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 一系列决定,并同意成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①。该委员会吸纳中 国等新兴经济体取代由西方七国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以此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资金来源对抗金融风险。此举预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在金融监管领域实力显 现。其后,乘胜追击,周小川发表意见表示对美元统治地位的不满,应该用一种 储备货币来对抗美元的地位②。于是,2011至2015年间,在G20峰会的议题报 告中,中国以货币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审视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推 进改革货币篮子准入保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争取打破金融监管的制度壁 垒。但是,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对于 G20 峰会的评价存在异议,认为其仍旧缺 乏相应的监管标准,更类似于“议事堂”③。
(2)全面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直到2016年杭州峰会到来,中国的主场外交使得G20再次就金融监管问题 发力。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充分利用自身 G20 成员身份,金融稳 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角色,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界定,参与 国际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框架的构建,以此提高自身制度性话语权④。会议从加强 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升特别提款权作用,增加绿色金融 新议题,创建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方面入手,一系列措施也预示中国开始触及国际 经济秩序中的核心结构及游戏规则。本轮杭州峰会的重要成果-《二十国集团迈 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议程》⑤号召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并 号召形成IMF的新份额计算公式,2017年峰会则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宏观政策沟 通,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 济发展⑥。
①习近平.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N].人民日报,2009-09-26 (001).
②人民日报编辑部.G20峰会:我们关注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 04.
③屈波.周剑.世界对G20高度期待-采访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EB/OL],2013. 09.
④杭州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杭州峰会公报[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 心,2016.
⑤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二十国集团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议程[R]:多伦多:多伦多 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⑥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塑造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 研究中心,2017.
32
2019 年,中国则继续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安全网资源的充足,并且努力应 对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挑战,扩充金融监管的维度。直到 2021 年受到新冠疫 情的影响,金融稳定委员从金融稳定角度考虑,建议中国在总结新冠疫情经验的 同时要继续深入分析中央数字货币在敦促跨境支付的潜在作用,对国际货币体系 的广泛影响。此次峰会也直接指出全球经济治理中数字治理领域规则的缺失①, 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协定》体现了我国致力于扩大开放,建构规则的积 极心态。
3.1.4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长期以来美元在货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是巨大冲击。 因此,中国在利用G20峰会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道路上,着重关注人民币国际 化进程,从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1)启动人民币进入国际储备货币计划
最早在2008年的宣言中提及这一目标: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 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②。于是,在稳定国际汇率和调节储 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的宏观指挥下,2009年,中国便采取行动先后同G20有关 国家签署了高达6500亿美元的货币协议,在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③ 率先扩大了人民币的对外使用量,促进人民币的流通率,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渠 道。2010年和2011年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并且通过多渠道展开援助项目,大量 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既为全球经济贡献力量,又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流通速度。
几经波折,2012年中国在讲话中提议要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使用并改善其货币篮子组成,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 币体系④。在2013年峰会上提议要建设稳定、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特别
①罗马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罗马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 中心,2017.
②胡锦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N].人民日报,2008-11-16(001).
③匹兹堡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匹兹堡峰会[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 2009.
④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2.
33
提款权货币篮子组成①。此时中国正式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求改革人民币的 国际货币地位,改革西方大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2)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乘胜追击,2014年中国在G20峰会上发表报告,并表示金砖国家成立开发银 行,开始进行应急储备安排,这表明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中国推行人民币的国际 化进程开始奏效,在亚洲区域显现成果。也刺激了 G20成员国再次对中国融入 国际货币制度体系的思考。2016年中国的G20主场外交迎来人民币命运的转折 点,此次峰会的重点是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SDR的使用(特别提款权)。中国 成功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为SDR 一篮子货币(SDR作为IMF 的国际储备资产)。同时,在拥有大量美国和发达国家外债的情况下,人民币保 值风险下降,自身资金安全也稳步增加。这些举措对中国在G20峰会制度性话 语权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2018年在以往获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 深化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多元化改革,为日后中国利用G20峰会推进制度性话语 权助力。
3.2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成效
G20 峰会自 2008 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逐步铺垫制度性话语权提升 的路径。其中,中国签署的会议文件、官方报告以及落实相关政策的成效值得关 注。总体而言,大致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多边贸易机制倡导、关税税率变革、 金融监管等四大领域发挥实效。此外,针对进出口贸易政策调整、基础设施投资 建设等其他领域也均有所涉略,但并不显著。
因此,从国际层面来看,主线是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决策地位的转变。具 体实践落实在变革决策层人员机制,撼动 IMF 投票权的变革进程等措施上面。 例如: 2015成功落实份额配比、中国加入金融稳定委员会为金融安全助力-设置 金融安全网、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安全、以及2016年成立绿色金融议题小组,实 现“中国式金融监管方案”等等。中国在国际舞台搭建符合国情的制度性话语机
①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3.
34
制框架,并擅于运用关税调节、多边贸易机制倡导、进口关税减免、人民币成为 一篮子货币等手段,目的在于直接拓宽中国国际市场,为硬实力资本蓄力。
3.2.1IMF投票权比例提升
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 IMF 始终是中国申诉制度性话语权的主场,其成效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通过IMF整个国际机制的改革熟悉规则流程, 并融入其中。主要是完善IMF的治理能力,例如在2009年发行1500亿美元的 SDR债券中申购900亿美元债券,以行动来支持IMF融资计划;另一方面是, 中国致力于推动人民币成为超国家国际储备货币。与此同时,不断扩大 SDR 的 总配额、货币篮子币种与交易范围,使得通过SDR特别提款权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摆脫国际货币发行受制于其他主权国家的情况①,最终保持人民币国际货币的 稳定地位。
3.2.2多边贸易环境稳步形成
关税减免政策的落实对于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成效表现 在:一方面是持续性减免,消除关税壁垒,使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制度性成本明 显减少。例如:简化海关审批程序,促进全球货物供应链条的通畅,刺激货物进 口数量激增,进一步作用于国内市场。其中,在2019年,国内新增了6个自由 贸易试验区,市场经济活力被极大释放;另一方面,针对非洲等不发达国家设定 大宗商品零关税政策,直接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话语权立场,既实现对不发达国 家的对外援助,又做到互利共赢。
倡导多边贸易机制的初衷是营造良好的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促进资本跨境 流动安全,为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设置多元而稳定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实现全球货 物与服务价值链的稳定,从而提升全球融资水平,使得中国国际融资实力增强, 可以长期向G20峰会提供注资额。
①陈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和中国的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5
3.2.3 金融稳定委员会持续完善
国际金融监管领域涉及国际金融稳定与安全等问题。因此,金融监管领域落 实成效,可以反应中国实施举措的稳定性以及国际金融贸易体系规则构建的步 伐。首先,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布局:一方面是,从内部制度体 系规则入手,直接打破固有体系惯例。例如:加入金融稳定委员会,重新构建组 内利益分配格局,目标设定主要是确保金融市场风险的长期可控。中国的加入促 进国家监管机构组成的进一步完善,机构内下设全体会议以及指导委员会,致力 于扩大金融监管体系职能,从而使金融监管体系从制度上得到改造。
另一方面,从金融监管议题内容来看,金融稳定委员会事无巨细,其中在气 候风险分析、制定全球稳定币国际标准、国际市场金融风险评估等方面落实加强。 并且以会议文件的方式将议题内容框定,意味着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可以稳定 运行。因此,综上所述,通过对 2008-2021 年 G20 峰会的官方倡议落实成效的 梳理和分析,得出 3-2 对比表格,具体内容如下:
表 3-2 2008-2021 年 G20 峰会官方倡议落实成效
年份 名称 中国官方倡议 落实成效
2008.11 第一届G20华盛
顿峰会 1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 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 权
2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完善国际监管体系
3区域金融合作,国际金融 公司贸易融资
4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 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2009年3月31日之前, 金融稳定论坛吸纳广泛新兴市场国家、恢复新 兴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信贷的途径、根据世界经 济变化的经济权重整改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 IMF 投票权比例、增加新兴发展的代表性
2多边贸易倡导:暂无
3金融监管:加强健全金融监管、审慎监管、 风险管理、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有力监督、监管 机构应合作为所有主要跨境金融机构建立监 管学院,以加强对跨境公司的监管
2009.04 第二届 G20 伦敦
峰会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IMF
投票权比例
2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多 元化
3增资IMF,恢复放贷,加 强金融监管
4反对保护主义,帮助发展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巨额对冲基金置于国际 监管下,成立新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增加 IMF资金来源IMF风险储备金增至7500亿美 元、持续推进IMF投票权比例变革向新兴经 济体倾斜
2多边贸易倡导:暂无
3金融监管: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稳
36
 
中国家 定论坛
2009.09 第三届 G20 匹兹
堡峰会 1持续推进IMF改革,增 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2在国际基金组织中高级 管理层增加发展中国家和 新兴市场国家人员的比例
3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 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至少5%的政策 目标(待推行)
2多边贸易倡导:在5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跨境 结算
3 金融监管: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 稳定论坛
2010.06 第四届G20多伦
多峰会 1持续推进国际金融机构 改革
2汇率问题提上日程,倡导
多边贸易
3扩大新兴市场国家的代 表权
4持续推动金融监管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批准了世界银行股东同 意的重要发言权改革,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和转 型国家的投票权自2008年以来提高 4.59%,决心确保批准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的配额和发言权改革
2多边贸易倡导:稳定和有弹性的国际货币体 系、打破对商品和服务的投资或贸易设置壁垒 或设置新壁垒
3金融监管:致力于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有效银 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责成 FSB 与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IMF)协商
2010.11 第五届G20首尔
峰会 1持续推进IMF配额份额 比重变革,争取新兴市场 国家的代表权发言权
2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IMF配额份额转移到 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超过 6%的代表性不足的国家,同时保护最贫困人 口的投票份额
2多边贸易倡导:承诺取消任何可能岀现的新 保护主义措施
3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巴塞 尔银行委员会的支持下,在修复金融体系方面 取得了重大进展监督
2011.11 第六届G20戛纳
峰会 1持续推进IMF投票权比 例改革
2倡导多元化国际货币体 系
3避免保护主义和加强多
边贸易体系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IMF高级管理层人员由 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担任
2多边贸易倡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 权货币组成篮子继续反映各货币在全球贸易 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并最晚在2015年对货 币篮子进行审查,符合标准的货币将被纳入
3金融监管:暂无
37
 
2012.06 第七届G20洛斯
卡沃斯峰会 1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尽快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份额和治理改革目标
2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3加强国际金融监管
4要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
保护主义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承诺在2012年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商定日期之前全面 实施 2010 年份额和治理改革
2 多边贸易倡导:致力于开放贸易和投资,扩 大市场,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承诺取消 可能出现的任何新的保护主义措施
3金融监管:在FSB实施监测协调框架 (CFIM)确定的优先改革领域取得的实质性 进展:巴塞尔资本和流动性框架;全球系统重 要性金融机构(G-SIFI)、处置机制、场外交 易(OTC)衍生品改革、影子银行和薪酬实践 的框架。我们承诺完成这些重要领域的工作; 将 FSB 置于持久的组织基础、具有法人资 格、加强治理、更大的财务自主权和增强协调 金融监管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能力的建议和修 订后的FSB章程;欢迎金融稳定理事会与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合作编写的研究, 以确定商定的金融监管改革对新兴市场和发 展中经济体(EMDE )的潜在意外后果
2013.11 第八届G20圣彼
得堡峰会 1督促成员国完成IMF第 十五次份额总检查,尽快 落实2010年的IMF份额和 治理改革的方案
2 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监管、 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的联系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支持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执董会将就新份额公式达成最终协议的 进程与第十五次份额总审查相结合的决定;致 力于与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一道,就 份额公式达成一致。戛纳和洛斯卡沃斯重申的 那样,在2014年1月之前完成第15次份 额总审查
2 多边贸易倡导:暂无
3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今年成立,作为 一个具有更大财务自主权和增强协调金融监 管政策制定和实施能力的法人实体;FSB为 峰会准备的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整体和叙述 性进展报
2014.11 第九届 G20 亚布
里斯班峰会 1中国在IMF中的份额比
例可以上升,提升自己在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2010年商定的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以及第15次份额 总审查(包括新的份额公式)继续拖延
38
 
分量
2多边贸易机制倡导
3完善金融监管 2多边贸易倡导: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 下建立更强大的多边贸易体系
3金融监管:欢迎新兴经济体在FSB中代表 人数的增加以及为保持其有效性而采取的其 他行动,致力于维持一个强大的、以配额为基 础且资源充足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5.11 第十届G20安塔
利亚峰会 1推进IMF份额比例变更
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
互利共赢得全球价值链, 确保在全球经济治理中,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具有代表性和发言权, 进一步促进规则平等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暂无
2多边贸易倡导:努力确保双边、区域和诸边 贸易协定相辅相成,具有透明性和包容性,符 合并有助于在WTO规则下建立更强大的多 边贸易体系
3金融监管:FSB第一份年度报告,继续审查 全球监管框架的稳健性,并监测和评估改革的 实施和效果及其与我们总体目标的持续一致 性,包括解决任何重大的意外后果,特别是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2016.09 第^一届G20杭 州峰会(中国主 办方) 1国际金融机构::张涛任IMF副总裁职位,制定《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 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2016年1月IMF的《董事会改革修正案》 将中国份额提升至 6%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中国 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创建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2多边贸易倡导:签署《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 球投资指导原则
3金融监管:签署《二十国集团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 议程》号召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2017.06 第十二届 G20 汉
堡峰会 1推动 IMF 的份额比例变 更
2坚定支持投资贸易自由
3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强大、以配额为基础、 资源充足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加强国 际金融架构和全球金融安全网,期待最迟在 2019年年会上完成对基金组织份额的第15 次全面审查,包括新的份额公式
2多边贸易倡导:《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 呼吁实施,包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3 金融监管:暂无
2018.11 第十三届 G20 布
宜诺斯艾利斯峰
1推动IMF份额比例上升 2在世贸组织、G20、联合 国框架内协调配合,建立 1国际金融机构:重申以强大、以配额为基础、 资源充足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进一步 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承诺。我们承诺在春季
39
 
以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 础的国际秩序把新兴发展 中国家至于全球政策框架 的优先位置 会议之前,不迟于2019年年会,完成15次份 额总审查,包括新的份额公式(推动无进展)
2多边贸易倡导:暂无
3金融监管:暂无
2019.06 第十四届G20大
阪峰会 1持续推进IMF的份额比
例可以上升
2 通过 G20 机制平台破除 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的决心,推动多边贸易体 制的发展 1国际金融机构:致力于不迟于2019年年会 结束第15次份额总审查,并呼吁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将其作为最高优先事项加快在基金组 织资源和治理改革方面的工作。(仍未进展)
2 多边贸易倡导:美国反对未达成一致协议 3金融监管:暂无
2020.11 第十五届 G20 利
亚德峰会 新冠疫情宣言中暂无主张 1国际金融机构:致力于重新审视基金组织份 额的充分性,并将在2023年12月15日之前 继续在第 16 次份额总审查下推进基金组织治 理改革,包括以新的份额公式为指导。(暂无 进展)
2多边贸易倡导:申明开放、公平、公平、可 持续、非歧视和包容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 易体系
3金融监管:FSB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和建议的 后续步骤,从COVID-19大流行中汲取的教训 的最终报告
2021.11 第十六届 G20 罗
马峰会 1继续推动按期完成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第十六轮份 额检查
2中国支持国际开发协会 提前启动第二十轮增资谈 判,有关投票权改革方案 应该切实反映国际经济格 局变化,提升发展中国家 话语权
3中国欢迎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增发 6500 亿美元特别 提款权 1国际金融机构:继续致力于重新审视基金组 织份额的充分性,并将在2023年12月15日 之前继续在第16次份额总审查下推进基金组 织治理改革,包括以新的份额公式为指导(暂 无进展)
2多边贸易倡导:申明开放、公平、公平、可 持续、非歧视和包容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 易体系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框架勋在不足,后续仍 需整改
-以上数据来自多伦多大学 G7 Information center
 
40
第4章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经验、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经验
根据上文对 G20 峰会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历史经验梳理,总结出从2008 年 -2010年期间,IMF投票权改革比例有显著提升,2010年6%的投票权比重仅次 于欧美, 2016 年杭州峰会达到顶峰,之后推进的进程显著缓慢。多边贸易机制 的倡导始终呈现显著提升的态势,并且2016年的《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 略》以及《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以文件形式确认,之后进程波折中推 进。金融监管是空白域,也是核心点,2009年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提 供稳定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其后2016年《二十国集团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 国际金融架构的议程》以会以文件形式确立,其后进程推进较为艰辛。
综上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的核心主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把握较好,明确自身 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关节点,克服欧美国家阻力是主攻方向。而在多边贸易机制 倡导与金融监管领域稍显逊色,原因是这两个领域对于制度性话语权规则的设定 具有限制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如何协调推进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实践机制平衡发 展是总结以上实践经验的目的,为此展开如下分析:
4.1.1制定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全面策略
首先,中国增强经济实力需要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因此中国部署最有利于自 身的完备策略是以 G20 峰会为平台,主要战略框架是以 IMF 的投票权比例变革 为主线,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金融风险契机重新整治贸易单边主义,以调 节关税为手段,拉拢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畅通多边贸易机制,重点完善金融监管 制度,从而为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机构中变革组织规则起到推进作用。
4.1.2抓住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关键环节
中国在利用 G20 峰会提升制度话语权的同时,也逐步清晰自身战略的推进 方向-无论如何提升国际地位,始终要突破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规则体系。中国 必须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同时掌握符合国情的话语资源,必须抓住能够变 革规则体系的关键点-变革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投票权比例份额。然而,这
41
一关键点也意味着必须把握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即人民币国际化(加入SDR),只 有打破货币篮子的固有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原有的标准兑换体系,才能真正推动 人民币进入到国际货币兑换体系中去,参与国际资本的变通流动,撼动美元霸主 地位。尤其是在人民币的特别提款权行使后,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投票权提升 进程大幅跃进。在国际政治决策化过程中,涉及全球性议题的方案中国倡议得到 更多落实,归根结底是主线任务的成功推动中国决策掷地有声。
4.1.3综合利用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政策手段
关税减免与多元化贸易机制倡导可以作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有利手 段。关税减免政策的一个方向是针对不发达国家货物出口的帮扶与救助,目的是 能够加强全球价值链的紧密融合,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格局,打通中国国际融资新 格局;而另一方向是针对非洲不发达国家大宗型商品免税政策的落实,简化国内 海关审批,目的是激发内在市场潜力,也同时赢得更多话语权立场。
多边贸易政策倡导一方面在于成功的铲除全球贸易环境中单边主义的盛行, 打破发达国家挤占全球贸易市场的困境,让全球经济增长量稳步平衡,让投资贸 易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因此多边贸易体系奠定了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路径的稳定 基础。长此以往,有利于互利共赢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保障中国长期注资实力。 因此综合利用上述两个举措,才是促进制度性话语权形成的重要方式。
4.2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困境
通过对 G20 峰会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经验的提取,总结出中国实践机制提升 的主线。因此从实践机制的成效和经验来看,我们发现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经 验仍旧存在较多不足,下文将具体阐述不足之处及其主、客观原因。
4.2.1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步履维艰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主线是深化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全力推进 IMF 投 票权比重的变更,毋庸置疑,让新兴市场国家获得最大成效,但是也让本质问题 突显出来。具体表现是中国在推进过程中出现深化改革动力不足,长期目标无法 实现等问题。
42
(1) 改革投票权比例方案有待进一步强化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关键措施是变革投票权比重。因此,在构成公式中 计算投票权比重,以及深入思考影响一国比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难点。但是在实 践过程中缺乏对构成要素影响程度的精准判断,影响因素分类则不够细致。其次, 中国对整个 IMF 投票权设定规则的把握模棱两可,需要进一步参考《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条例》结合中国国情做详细判断。比如:美国拥有超过15%的投票权比 例,可以进行一票否决的规则设定,本质上无法体现规则的公平性,自然也就不 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制度性话语权的表达。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投票权比例变更 的难点是如何突破其背后支配运行的固有规则体系,以及如何精准判断影响其持 续比例变更的要素。
(2) 决策层人员变更困难
变更决策层人员是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殷切盼望。也是变革 IMF 投票 权比例变化的首要因素。因为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代表新兴发展 中国家,中国需要符合国情的话语代表表达利益诉求。为此中国确实在 2008-2021年期间向IMF等机构输入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并且获得了国际上的认 可。此类高级管理人士在金融监管、跨境资本流动安全等涉及全球性金融安全和 风险控制的议题上出谋划策。但问题是中国并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决策层人 员。因此,如何推动高级管理层人员向高级决策层人员变更才是改变中国制度性 话语权规则的起始点,也是重难点。与此同时,需要变更的还有金融机构决策层 人员的选拔标准、决策机制的设定环节等等。因此在 IMF 深化改革过程中决策 层变更需要深思熟虑。
4.2.2 多边贸易倡导阻碍重重
中国在倡导多边贸易机制的过程中,注重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与话语权 支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始终未予表态,尤其是针对 如何破除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和施行的单边贸易等问题,大多选择避而不 见。再者,多边贸易机制始终围绕议题展开,而其中议题的设定本身带有国家利 益属性。因此,在商定多边贸易机制的议题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博弈结果,极大
43 的考验与会国家的智慧与谈判手段①。近几年来,全球货物贸易增速明显低于全 球经济增速,因此在未来世界贸易投资仍旧步履艰难,改善全球经济增长环境首 当其冲。
多边贸易机制的凭借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科技 信息手段作用于全球贸易链条,可以减少贸易运输成本,降低自由贸易的风险, 让各国贸易市场的准入成本降低,更多国家主动参与到多边贸易的规则体系中 来。最大程度,防止规则建构的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被边缘化,实现利益均衡、 普惠、共赢。
4.2.3 金融监管缺乏深入推进
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的设立始终围绕发达国家的利益进行。因此,在监管领域 中国需要突破的障碍最具有挑战性。首先,从监管主体来看,中国定位是合作者 的姿态加入到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去,并且强调自身在国际金融监管议题中的参 与权以及参与者身份,但是对于终极目标的实现并非是有利身份。其中如何从规 则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或者如何将参与权过渡到决策权,才是金融监管主体 变更的关键;其次,金融监管体系框架不明确。金融监管议题的内容涵盖广泛, 但是在具体的议题落实环节,金融稳定委员会实施仍旧需要完善。就 G20 峰会 的运行机制来讲,没有商榷具体的组织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规则,导致 G20 峰 会本身也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最后,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议题中关于人民币国 际化成为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制度体系壁垒的关键环节,但是在美元占据主导地 位的国际金融环境中,突破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标准体系虽然是突破点,但是如何 进一步增强储备货币对抗美元主导地位的制度化标准仍旧任重而道远。
4.3原因分析
4.3.1客观性因素
原有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自二战以 来主要控制全球经济风险,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服从。但 G20 机制作用的突显,决定其必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下新兴经济体参与抵抗金融
①李杨.多边贸易体制的博弈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8(05):16-20.
44
风险的有利平台,中国超大经济体量由被动加入到主动升级,表面体现是经济实 力的显现,实则是不断追求如何在国际决策程序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即寻求国 际金融机构决策过程改革的突破口。
(1)改革IMF投票权规则实质困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自布雷顿斯林体系成立 以来,负责国际经济重建的主要任务。首先,在申请入会时要提交基金董事局审 议,由董事局向管治委员会递交“会员资格决议”报告,建议申请国可以在基金 中分到多少配额以及条款。且要求会员国的货币不与黄金挂钩,配额在一定程度 决定-应付会费、投票力量、接受资金援助份额和特别提款权SDR①的数量。最 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投票权大小由各国认缴的份额决定。 其后, IMF 的主要议事规则就在于投票权的规则设定-加权投票表决制。即由加 权投票权和基本投票权 250 票决定,其中加权投票与各国所占比例份额挂钩直接 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中国明确制定在 IMF 中的核心任务在于如何提升份额比例,进而推 动投票权变革。 IMF 协定中规定每个成员的总票数等于基本票数和以份额为基 础的票数之和。每个成员国的基本票是所有成员国总投票权加总之和的 5.502%。 在所有成员国之间,平均分配所得票数,基本票数应为整数,且以份额为基础的票 数是按份额每10万特别提款权(SDR)分配1票②根据此项规定,推进决策机制 变动的有利方向是—致力于推动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比例,进而获得 推动SDR特别提款变革,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兑换比例提升,打破固有的国际 货币兑换体系。期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在 2010 年中国在 IMF 中的份额从 3.996%上升至6.394%,与此同时,人民币加入SDR问题正式通过,中国的投票 权也从3.8%大幅提升至6%,投票权比重跃居第三位。在此之后2016年份额上升 至第三位,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且份额从2385亿SDR扩大至4770亿SDR。 2016年《董事会改革修正案》也正式生效,中国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综上所述,中国在推进 IMF 投票权改革的进程中虽然从未停止脚步,也取 得成就。但是,在其后的推进中屡屡受挫,究其根源是在 IMF 协定中规定的投
①SDR: “纸黄金”,1969年创立的一种计息国际储备资产,以IMF成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 IMF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转引自“21世纪经济报道”.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2011. 03.转引自“黄薇.国际组织中的权力计算一一以IMF 份额与投票权改革为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181-198.
45 票份额比例构成是以美元为基础货币进行换算,因此人民币在加入一篮子货币之 后,需要深入考虑如何转变美元的国际地位,才能真正改革固有的国际惯例。因 此,如何从规定的投票权构成规则入手,转变美国话语权的绝对主导优势,才是 根本原因。
(2) 管理层向决策层转变渠道模糊
变革国际金融机构规则的一个条件是实现决策层人员的变更。变更决策层人 员意味着在决策的实质利益阶段,中国拥有代表自身利益的话语集团,可以在多 极化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发挥制度性话语的作用①。其中在2010年多伦多峰会上, 选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机制改革程序获得 关注,其中,IMF总裁卡恩明确表示未来会有更多发展中国家人员在该组织中担 任高级管理职务②。随后,2011年便设立第四个副总裁职位,至此打破IMF核心 管理层三位副总裁职位的选拔规则,并决定由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担任,在其后 IMF高层人员变动过程中,2016年张涛接任朱民IMF副总裁职位,主要负责在 金融科技,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杭州峰会有关工作事宜。直到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再次接任IMF副总裁一职,其主要从事货币政 策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架构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预示着中 国进军 IMF 高层管理人员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林毅夫、杨少林等多名中国 籍高管出任世行副行长,也证实中国的代表权和话语权逐步强大。
但是,管理层人员的选拔标准更多迎合时代属性、以及世界热点问题解决的 需要,并没有相对完善而成熟的选择标准。通过以上人员的工作经历可以判断, 倾向于选拔具有金融从业背景、较高学历背景、以及在国际机构中从事金融安全 问题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并且进一步来看,真正实现制度性机制的变革需要打破 高级决策层人员体系的垄断,更加需要明确清晰的决策层人员的选拔机制及上升 渠道,但是类似通道缺乏完善的规划,也缺乏保障人员竞争公平性的监管举措。 所以如何搭建决策层人员变更的渠道,明确选拔标准也是难题。
(3) 长期维持改革注资实力艰难
如果要持续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性话语体系,就必须长期注资。一国的 实际增资额在一定程度反应该国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经济总量,份额比重。这些
①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M].北京:世界知识岀版社,2011.08:249.
②刘丽娜•施蓉•二十国集团峰会承诺加强国际金融机构高管人员选拔机制改革[N].新华社,2010-06-28.
46
都将影响一国在 IMF 等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比计算,因此长期注资才是 维持中国不断变革金融机构投票权、变更决策层人员的根本保障。例如:2012 年①的欧债危机,IMF吸纳各国总计4560亿美元增资额,中国承诺430亿美元, 预示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拥有足够平衡世界金融的风险。但是在2020年新冠 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量持续走低,如何在全球共度时艰的情况下, 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再次持续稳定注资将会对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进行 考验。
(4) 倡导多边贸易举措单一 中国在倡导多边贸易的过程中,关税减免政策成为增强中国话语权的调控手
段之一。首先,施行持续关税减免政策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压低关税, 让各国的资金流入到中国市场,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国的潜在市场,巩固中国经济 体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关税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从 而增强该国的经济实力,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畅通,形成互利共赢格局。以上两 方面,也为我们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性变革中增强了话语权。从方向上来看具 体措施,是由区域性关税减免到全球性关税减免;从手段上来看,是由针对非洲 等不发达国家的大宗型商品关税减免到针对我国海关程序的简化,从而让更多国 家的商品进入到中国市场。
通过关税减免手段调控世界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彻底打破发达国家为主导 的世界市场环境,因此,关税减免政策确实有利于中国畅通贸易机制。尤其在中 国经济体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破除单边主义,倡导多边贸易机制,营造稳定的 国际贸易环境,才能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但是从上述手段来看,方法略显单一,不具有长期的借鉴意义,更多是临时 性手段。尤其是面对发达国家施行单边主义时,单纯从关税角度考量,缺少系统 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可以从跨境贸易监管体系设定,人民币汇率等角度提 议,助力中国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因此,如何构建系统性的有利于中国多边贸易 倡导的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追问,才能得出答案。
(5) 金融稳定委员会维稳受阻
①欧债危机:始于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2010年引发欧洲国家陷入危机, 导致欧元大幅下跌,投资市场纷纷抛售欧元,欧盟等国家债务恐慌.
47
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稳步发展,其中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自 2008年中国加入G20峰会以来,金融监管就是主要议题,于是2009年金融稳定 委员会成立,中国自此展露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金融监管是 IMF 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其投票权比例构成决定发达国家占据先导地位,其中美国在 IMF 更是拥有 将近16%的投票权比例,依照IMF规则条例,拥有一票否决权。因此,中国在致 力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投票权比例进程中,金融监管成为重要的稳定器;其次, 自2009年中国加入金融稳定委员会后正式展开行动,其中一个目标是为IMF供 给资金,提供稳定的金融保障。最后,就是针对如何建立宏观金融安全监管框架 进行提议,例如2013年中国向峰会提交12份报告,内容涉及跨境监管、大银行 监管等,目的是防范2008年金融危机重演。在此之后,中国在2016年峰会上提 岀绿色金融方案获得主导权,并成立绿色金融小组,为全球金融体系开辟新领域, 实现由被动吸纳到主动引导金融监管。
如今,在新冠疫情防控下,中国作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员目标设定明确, 全力稳定金融安全的同时,支持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贸易,使得全球金融贸易体系 有条不紊进行,从中可以看岀,中国目前对金融监管领域空白的关注。但是,目 前该委员会没有具体的规则设定和明确的监管议程。在该领域中国也缺少实践经 验,缺少专业控制金融风险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未来在该领域中国和国际社会 仍旧任重道远。
4.3.2主观性因素
通过对 G20 峰会实践机制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客观性因素分析。以下 内容则主要通过制度性话语权的视角来阐释中国在实践过程中为何会产生以上 问题。而之所以选择制度性话语权的视角透视,是因为中国在利用 G20 峰会盘 活互利共赢的国际资源、提升具有影响力的话语权地位、以及改革国际机构中身 份位次等关键性环节都离不开制度性问题的思考。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与其说是 一种中国实践机制的最终成效,不如说是中国看清实践机制受固有国际规则左右 后绝地反击的有力手段。因此,如何从话语资源中掌握规则变化的运行方式,建
48
立合乎中国思维的国际制度,才是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才能搭 建符合中国利益决策的制度性话语机制。
(1) 话语表达转化为话语资源艰难
制度性话语权的明显特征体现在一国的话语表述上面。通过会上高频词汇的 表达以及主要议题的阐述,总结出中国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对该领域各方签署 文件落实情况的考察发现关于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比例问题有所改革,但是并未 触及制度规则的根本;针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倡议反复,没有系统性条理化;针对 金融监管领域虽然打破规则,中国在金融稳定委员会中的后续进展并不显著。而 且更多涉及规则变化的话语表达只局限在倡议声明之中,其中不难看出中国的话 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在重要议题上更突显出话语较强的震撼力和标示性。但是, 在落实政策性建议时,话语的实际力度不足,而真正把话语表达转化为话语资源 才是触动制度变化的根本,这需要意识到哪些带有标示性的语言词汇能够有效的 转化成话语资源,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锻造。
此外,真正决定话语表达变现成话语资源的方式必须结合中国具体政治实践 的实情详细制定。并将经验总结复制到国际话语表达体系中来,然而,综上中国 在 G20 峰会推进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四个主要领域,标示性话语表达虽然足够 丰富,但是缺乏具体的转化思路,不能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话语资源,而只有话语 资源才是构成话语权作用力的根本因素。当然,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何中国的实践 机制始终无法突破决策层面的人员变动以及投票权比例改革阻碍等涉及制度变 化的重要关卡,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无法真正掌握可以变现的有效话语资 源,并通过实践赋予其效能。
(2) 话语资源背后的实力因素匮乏
话语资源的实际作用力取决于背后的实力因素。综合中国在 G20 峰会的主 要议题来看,在将话语资源作用力表现出来的实践环节缺少实力因素的思考和运 用。例如:中国强大的世界经济体总量、中国市场潜在实力、厚积薄发的贸易实 力等均可以作为支撑。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在全球经济增长的环境下,博得头 筹的中国却还是不足以掌握自身话语资源变现的筹码,原因在于全球治理制度变 革的大环境中经济增长的变化已经从决定性因素变为被动的影响因素。
49
根据以上分析,具有博弈功能的实力因素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利益 共享性,即具有互利共赢的属性,而非排他性。主要作用是使话语资源最大限度 构建符合自身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将话语资源作用力进一步强大;其次,具有相 对独特性。在所涉及的领域规则变化的关键性环节能够建构符合自身的特色话 语,能够表达岀关节点的实质,而非只抓住宏观层面,要具有系统思维避免过于 宽泛而无针对性。最好是具有鲜明立场的实力因素,才能在国际会谈中赢得话语 资源转换的机会;最后,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此类实力因 素均不会发生质的改变,甚至会伴随全球经济制度体系而走向完善。
因此,综合以上实践机制总结的实力因素,可以看岀中国必须找岀话语资源 背后的具有决定性的实力因素,才能真正将话语权实力发挥岀来。
(3) 话语资源缺乏在实践机制中转化的经验
在整个 G20 峰会的战略规划中,可以详细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路径。并且就 如何实现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有清晰的勾画。也可以看岀目前的发展趋势向 好。尤其是2016年杭州峰会承上启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开启中 国元年,由参与者向管理者转变基本实现。而在国际制度背景下,如何成为规则 体系的决策者并且将自身的话语资源通过实践机制变现成新的规则体系才是重 难点。
显然这个实践过程缺乏经验指导,需要将实践机制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展开 分析。比如在多边贸易倡导议题中,中国屡次提岀关于制裁单边主义的题词,但 是,在实际的落实机制上,美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实施不落地。因此,让中 国议题在实践机制中转化成共识并形成规则才是扭转不足之处的关键。
(4) 制度性话语机制形成后的认同感有待加强
在整个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战略布局中,最后会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影响力的 氛围。也就是证明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实践机制是正确的,可行的。因此,不仅 要从实践成效中找答案,更重要的是从不足之处反馈的问题找原因。综上中国战 略实施的四个领域来看,主线以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为重点,因为涉及投票权比重 变革带来的认同感更强大,这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话语资源实力的增进。而通 过关税调节手段反映的实践成效来看,需要进一步把握与发达国家博弈的实力因 素,在国际认同感上面有区域限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发力,中国始终不具有主
50
导权,但该领域确实是全球经济治理环境下的空白,但是进一步深入思考得出平 衡各国的利益并合理安全监管或许才是中国真正需要填补的空白,并且最终都会 以规则的认同感形式反馈到制度中来。
51
第 5 章 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优化路径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举措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根据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多边贸易倡导、金融市场监管、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四个领域进行梳理,得出不 足的原因是没有将制度性话语权看作改变国际固有规则的手段,而是将其看作中 国致力于提升的目标。因此如何改革上述不足,要从制度性话语权的主、客观原 因分析入手,为制度性话语权提升提供优化路径。
5.1 拓宽话语表达向话语资源转化的路径
目前,从中国文件的官方表述中不难找到决策性词汇,此类标示性词汇代表 的政策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没有将话语资源的作用力展现出来。因此, 实践机制落实的首要因素就是如何扩宽话语资源的转化路径。对此,给出以下几 个具体的实践路径。
5.1.1多效推动IMF投票权比例变更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始终是中国推进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主线,核心是-改革 IMF 投票权,而变革 IMF 投票权比例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一方面,明确始终巩 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投票权比例。路径优化的重点是彻底变动改革基本投票权的 比重,主要方法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把握和商讨的议题上面持续发力,例如:解 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问题,在热点问题上逐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共 识;另一方面,直接从投票权计算公式入手,找到影响最终比例形成的主要因素, 逐个击破,从新修订的份额计算公式中可以得出 GDP (50%)、开放程度(30%)、 金融波动(15%)和国际储备(5%)为主要影响因素①。从上述影响要素所占的 比重来看,国际会议的议题选择要额外关注这些指标增长带来的影响;最后,推 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超级储备货币的进程,优化路径的重点是持续稳定发挥 SDR 特别提款权的作用,突破国际国币制度的固有规则。
①周宏达.G20破局金融全球监管[J].中国金融家,2013(10):83-84.
52
5.1.2 革新决策层人员选拔标准
话语资源的转化途径之一是拥有代表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高级决策人员。然 而,在实践历程中我国高素质人才多数处于管理层面,因此,变更国际机构决策 层人员选拔的固有标准主要的优化路径之一。具体优化方法有:其一,掌握现行 的国际选拔条例,熟悉现行的议程设置流程;其二,总结在国际组织中活动的高 素质人才特点;其三,有意识地培养爱国情怀浓厚的高级人才,从而代表中国制 度性话语资源进军国际。结合以上做法,才能打造出秉持中国制度性话语资源、 精通国际议事流程、累积国际事务处理经验的高素质决策人才。①
5.1.3双视角增强制度性话语认同感
话语资源必须在确定的规则内才能发挥效用,而制度性话语效用的最有力表 现是话语权的认同感,继而产生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制度性话语权的认同感路 径是实践机制效果的保障。主要方法有:利用国内官网媒体聚焦实践机制的整个 环节,通过媒体的曝光度树立、巩固中国国际互利共赢的形象,其中包括反复报 道会议政策中的关键词,尤其是热点词汇的宣传,有利于中国制度性话语形成独 特优势;也可以从国际机构协商入手,坚定本国立场,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搭 建互利共赢的协商平台;注意避免强势外交,树立合作共赢典范,才能赢得话语 权的国际立场。通过国际国内两个视角,打造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认同感路径。
5.2强化话语资源背后的实力因素
优化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路径首先要解决拓宽路径的问题,也就是将中国决 策机制建立的主体,通道(国际固有规则)以及环境(国际国内)三者打通,形 成一个有利于中国决策主体畅所欲言的话语通道,从而营造多元化的国际话语权 格局。只有在拓宽路径的基础上才能针对话语资源背后的主导因素进行强化,从 而更好的建设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优化路径。
①李博.IMF份额分配公式的评估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3
5.2.1强化货币金融实力因素
从影响中国话语资源表达的所有因素中发现货币金融无疑是中国打破现有 国际货币固有体系的关键因素。因为将国际金融规则重新洗牌的关键是代表中国 资本运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变原有的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因此 优化路径的定位是推动人民币成为超级国际储备货币,拓宽中国在国际货币领域 的流通范围。其中可采用方法如下:持续推进跨境企业对于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认 识、大力推动国际公共产品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流动渠 道,其中离岸市场流动结算比例越大,认可度提升水平越高。需要注意的是,在 SDR 特备提款权的国际规划上要做足准备迎接美元与欧元的挑战。因此,推进 SDR 兑换比例的条文改革始终是不懈努力的方向。
5.2.2增强贸易实力因素
国际货币流通依靠贸易规则起作用,并在贸易交换中起重要价值,打造贸易 强国在根本上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必然方法。因此,优化路径重点是考察贸易实力 的指标评价体系。做法如下:首先,把握贸易产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方向。 从贸易行业规模分类入手,总结各贸易行业的市场化比例以及贸易营收,汇总得 出头部贸易产业;然后,在贸易市场,产品成本,人力资源,社会环境以及技术 水平、和行业未来前景等方面做出评估,因为方向性显著的调查成果,有利于帮 助纠正和指导未来贸易的新方向;最后,将贸易产业成果投放国际市场流通,根 据行业分析判断具有发展潜质的高新科技项目,将成果转化,其中要注意核心技 术的掌握。将贸易与创新技术发展相结合,是未来抢占国际市场主导权的重要路 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环节的外部环境仍旧有待维系,因为其中不乏美国等资 本主义国家多次发声表达不满,并采取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贸易手法,对中国打 响贸易战,因此,警惕输入的贸易产品是否掺杂极端自由主义等腐朽意识形态至 关重要。同时,也进一步印证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意识形态,加强海关监 管督查,对于自由贸易安全畅通不可或缺。
54
5.2.3 协同发挥软实力因素
中国话语权的输出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货币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是贸 易实力强化。但在此之外,软实力因素不可或缺。其中包括基础学科的建设、科 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汉语言文字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人文社科领域思想的培育和 传承、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政策的落实等等。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 值得深入挖掘并持续在国际上进行宣传与弘扬,既有利于引进前沿领域的创新型 人才为国内积蓄科研力量,也为国际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再者,值得关注的是人 文社科领域学者的培育,因为思想领域的拓展才能造就话语形态的丰富,要擅于 系统化梳理学科发展体系,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为此,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将中国故 事拍成电影或者宣传记录片,更好的传递中国声音,打造中国印象。
5.3完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过程的规则设定
在实践机制的优化环节中,首先是拓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优化路径;其次 是强化话语表达向话语资源转化的背后实力因素;最后是完善制度性话语权规则 的设定环节。基于以上具体环节的阐述和路径优化的方法得出如下建议。
5.3.1畅通制度性话语权提升过程的运行环节
综上所提建议解决的是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宏观层面问题。但是,核心 环节是具体畅通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实践运行机制,为此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 优化,做法如下:第一阶段,在投票权比例的原有基础上,中国要重新评估最符 合中国利益的比例计算公式,精准找出可控的实力因素(例如国际储备,开放程 度等等),持续推进发展;第二阶段,利用话语表达将可控的实力因素转化为话 语资源,搭建以自身话语资源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第三个阶段,推动话语资源 动态稳定的运行,促进机制化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阶段转化过程中,要 注重决策主体的素养,首要条件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使用的媒介手段要保证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55
5.3.2完善制度性化话语权提升过程的金融监管规则
想要维系变革成果的稳定本质在于监管规则的革新与完善。金融监管始终贯 彻在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所有环节之末,其重要性体现在可以确保话语资源 的转化过程能够稳定而长期的运行。也就是保证中国制度性话语被稳定的采纳。
而纵观整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组织规则,均体现出不完善,监管条文模糊 的特征。因此,中国如何设置制度性话语权的维护规则就体现在如何搭建系统完 备的金融监管规则上。为此提出建议如下: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金融监管可 以着重关注机构惯例和技术细节,从技术革新层面入手,例如:加强跨境资本的 数字化监控设施建设;其次,从主观条件出发,输出自我监管标准的主张意愿和 能力①,主要表现就是输出有利于完善监管的制度性话语表达,将国际规则与代 表本国意识形态的话语相结合,争取运用互利共赢的战略思维模式构建具有认同 感的金融监管体系,例如:可以通过世贸组织、亚投行等平台输出中国金融监管 规则;最后,建立智囊团,加强金融监管规则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打破人才壁 垒才能打开高级人员的输送通道,因此,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 远。
5.3.3根据预判反向强化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以上方案和建议可以有效推进规则的设定、运行和维护。因此,根据上述实 践经验做出如下预判:第一,经济实力会让位于话语意识形态对制度性话语权的 影响力,国际博弈终将以代表各自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形式显现。第二,制度 性话语权的提升将不再作为中国打造国际影响力的目的,而是一种有效手段,真 正的目的是通过输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具有国际认同感的 制度性话语体系。
①钟震,董小君,郑联盛,董梦雅.国际金融监管规则演变的逻辑演绎及我国应对之策[J].宏观经济研 究,2017(01):31-41.
56
结束语
通过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发现中国已然摆脱采用军事手段参与国际事务处 理的传统方式,使得各国之间沟通与协商的成本缩减。而且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 预示着国际制度规则的变革将打破各国间谈判的僵局,减少彼此之间磋商的沉没 成本,提高国际协商效率,是国家间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赢得国际合作与支持 的有效手段。
因此,立足于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性,本文选取 G20 峰会作为典型案 例,并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多边贸易倡导、金融市场监管、人民币国际化等视 角考察中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其中不难发现中国在 IMF 投票权 比例提升、稳固多边贸易环境、以及完善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方面进步明显。但是, 根据上述经验和成效的反馈,得出中国的实践举措仍旧面临金融监管推进难、投 票权改革艰辛等困境。针对上述难题,从客观性因素分析得出:IMF投票权规则 变更困难、决策层人员晋升渠道窄、维持长期注资实力艰难;从主观性因素分析 得出:话语表达转化为话语资源艰难、话语资源背后的实力因素匮乏、缺少实际 转化经验。所以,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道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最后,通过对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实践举措、经验、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的总结,本文认为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路径有待优化,可以从拓宽话语表达向话 语资源转化的路径、强化构成话语资源的实力因素、以及完善运行过程的规则设 定等角度入手,从而畅通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运行机制,使得制度性话语权成为 未来中国在国际机构中变革规则体系的有利手段。
57
参考文献
[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编写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文件汇 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⑵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7.04:10-11.
[3]郭树勇,徐谙律译•二十国集团与全球经济治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5.
[4]刘宏松•二十国集团、中国倡议与全球治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3-30.
[5]彭龙.二十国集团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07
[6]苏宁.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变化新趋势[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17:17-18.
[7]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08.
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与全球治理-G20智库蓝皮书 2015-2016[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01.
[9]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CHINA-G20[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
社,2016.08.
[10]徐帆.二十国集团机制化建设研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5:
3-4.
[11]陈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和中国的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2]黑维清.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话语权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 学,2014.
[13]李博.IMF份额分配公式的评估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4]王怀信.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D].扬州大 学,2019.
[15]杨西坡•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制度变迁:金融危机与二十国集团[D].复旦大 学,2013.
[16]张波.后危机时代G20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8
[17]张心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湘潭大 学,2011.
[18]朱伟婧.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视角研究 [D]. 中共中央党 校,2018.
[19]陈正良、周婕、李包庚.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 的应有作为.J] •浙江社会科学,2017.
[20]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策J].改 革,2016(07):25-37.
[21]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J].经 济学家,2019(09):35-43.
[22]黄薇.国际组织中的权力计算一一以IMF份额与投票权改革为例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6(12):181-198.
[23]吕松涛.提升中国在G20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东岳 论丛,2017,38(12):78-85.
[24]李杨.多边贸易体制的博弈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8(05):16-20.
[25]刘宏松.G20杭州峰会让中国更自信[J].人民论坛,2016(25):26-27.
[26]梁怀新.论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大连干部学 刊,2017,33(10):53-56.
[27]林跃勤•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新兴国家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研究[J].社会科 学,2020(11):16-28.
[28]孟丽荣,孟献丽.论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中学政 治教学参考,2016(27):23-24.
[29]孙敬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探索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20(02):33-42.
[30]孙文莉,谢丹.G20平台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定位及提升途径[J].国际论 坛,2016,18(06):37-42.
[31]屠新泉,周金凯.G20杭州峰会成果对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意义和启 示[J].浙江学刊,2017(01):21-29.
[32]吴孟依,李佳运.G20缘起及其变迁的阶段性特征[J].改革,2016(06):51-59.
59
[33]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01).
[34]周宏达.G20破局金融全球监管[J].中国金融家,2013(10):83-84.
[35]张海冰.G20机制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人民论坛,2016(25):34-36.
[36]张菀航,高妍蕊.G20转型:方向与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6(08):5-7.
[37]钟震, 董小君, 郑联盛, 董梦雅. 国际金融监管规则演变的逻辑演绎及我国应 对之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01):31-41.
[38]朱旭. 全 球 治 理 变 革 与 中 国 的 角 色 [J]. 当 代 世 界 与 社 会 主 义,2018(03):158-165.
[39]王明国.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J].当代世 界,2017(02):60-63.
[40]赵永华,王睿路.制度性话语权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对外传 播,2021(03):17-21.
[41]胡锦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N].人民日报,2008-11-16(001).
[42]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N].人民日报,2009-04-03(001).
[43]胡锦涛.稳中求进共促发展[N].人民日报,2012-06-20(002).
[44]习近平•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N].人民日报,2009-09-26(001).
[45]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002).
[46]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N].人民日报,2014-07-18(003).
[47]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11-16(002).
[48]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
[49]习近平.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
[50]习近平.团结行动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
[51]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2018.
[52]高奇琦.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6-02-03(007).
[53]高奇琦.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保障-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N].人民日 报,2016.
[54]刘梦.制度性话语权[N].央广新闻报,2016-07-26.
[55]林 秀 敏 .G20 第 三 次 峰 会 : 世 界 期 待 中 国 声 音 [EB/OL] http://intl.ce.cn/zhuanti/pzb/zgsy/200909/16/t20090916_20029660.shtm/2019-09
60
[5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获12国4560亿美元增资促进G20经济增长[EB/OL]. https://m.sohu.com/n/346109085/2012-06.
[57]刘丽娜.施蓉.二十国集团峰会承诺加强国际金融机构高管人员选拔机制改
[EB/OL].https://m.sohu.com/n/346109085/http://m2.zjol.com.cn/msite/details.ht ml?newsid=012304110&ref=http://ajnews.zjol.com.cn/ajnews/system/2010/06/2 8/012304110.shtml.
[58]屈波,周剑.《世界对G20高度期待-采访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 所所长陈凤英》[EB/OL]. http://m.ldnews.cn/pcarticle/220961/2013-09-05.
[59]匹兹堡峰会文件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匹兹堡峰会[R].多伦 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09.
[60]多伦多峰会文件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多伦多峰会宣言[R]. 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0.
[61]G20峰会文件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框架[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0.
[62]首尔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首尔峰会宣言[R]多伦多:多 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0.
[63]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
信息研究中心,2012.
[64]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 信息研究中心.2013.
[65]G20峰会文件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 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66]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 投资指导原则[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67]杭州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杭州峰会公报[R].多伦多:
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68]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二十国集团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
构的议程[R].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6.
61
[69]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领导人宣言:塑造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R].
多伦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17.
[70]罗马峰会编写组,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G20罗马领导人宣言[R].多伦 多:多伦多大学G20信息研究中心,2021.
[71]PeterI.Hajnal.TheG20EvolutionInterrelationshipsDocumentation[M].Far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14.
[72]ParthasarathiShome.TheG20MacroeconomicAgenda[M].London:CambridgeUn iversity Press.2014.
[73]MichaelCallaghan,Chetan.GhateStephen,Pickford.Francis,Xavier.Rathinam.Glob alCooperation Among G20 Countries.-Responding to the Crisis and Restoring Growth.[EB/OL]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search.do?rkey=Global%20 Cooperation%20Among%20G20%20Countries%20Responding%20to%20the% 20Crisis%20and%20Restoring%20Growth&to=15/2014.
[74]RajatKathUria.NeetikaKaushalNagpal.GlobalEconomicCooperation-viewfrom G20 countries[M].India :acid-free paper springer.2016.
[75]JonathanLockhurst.G20SinceTheGlobalCrisis[M].NewYork:Springernature,2016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ngjilei/guojijinrong/4495.html

上一篇:S 国际学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方法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监测和预警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