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2 11:42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3
1.3 研究方法 3
1.3.1比较分析法 3
1.3.2个案研究法 4
1.3.3个别访谈法 4
1.4 论文结构安排 4
1.5 本文研究贡献 5
第 2 章 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6
2.1 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 6
2.1.1 流动性风险相关概述 6
2.1.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8
2.1.3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0
2.2 文献综述 13
2.2.1 流动性风险管理历史回顾 13
2.2.2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17
2.2.3 简要评论 19
第 3 章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21
3.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21
3.2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21
3.2.1 A 商业银行基础背景 21
3.2.2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22
3.2.3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指标及同业对比分析 26
3.3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有成效 31
3.4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3.4.1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工具落后 32
3.4.2 对同业拆借过度依赖 33
3.4.3 贷存比维持高位且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34
3.4.4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化 36
3.5 原因分析 38
3.5.1 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 38
3.5.2 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39
3.5.3 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虚化 39
3.5.4 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40
3.6 本章小结 41
第 4 章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优化 42
4.1增强全面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和机制 42
4.1.1 增强流动性管理的主动作为意识 42
4.1.2 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相关机制 43
4.2进一步深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45
4.2.1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构建多层次流动性储备 45
III
4.2.2 减少信贷资产,提升非信贷资产比例 46
4.2.3丰富贷款种类,逐步提升贷款变现能力 46
4.2.4充分发挥公开市场业务作用 47
4.2.5合理限制银行资产规模 48
4.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分散流动性风险 49
4.3.1发展表外业务调整资产负债规模 49
4.3.2加大资产证券化力度盘活银行长期资产 50
4.4完善流动性风险内控机制 51
4.4.1完善银行流动性评估指标体系 51
4.4.2完善同业拆借业务的监管措施 52
4.5建立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 52
4.5.1风险预警机制 52
4.5.2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53
4.5.3应急措施 54
4.6本章小结 55
第 5 章 保障机制与支持措施 56
5.1构建高效的信息化报表系统 56
5.2培养流动性风险相关的人才 57
5.3制度保障 58
5.4本章小结 59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0
6.1本文主要结论 60
6.2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附录 62
参考文献 63
IV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进行资本期限转换的金融机构,通过吸收社会闲置的短期 资金来进行中长期投资,从而获取利差。本质而言,其业务内容是把社会上不稳 定的资金转换成更稳定的资本。资本来源的短期性与投向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是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天然原因。这种“短借长贷“的趋利经营特征,使得银 行开展的任何业务都可能将其暴露在流动性风险下,这是其天性决定;同时,伴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高度发展,高杠杆的产品过度滥用,金融业逐渐成为冒险家 的乐园;与此同时,除了商业银行外,市场中的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环境, 都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来自于微观和宏观环 境中、横向以及纵向的各种因素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为自身的流动性缺口,无法及时、有效 地支付负债,以满足自身的还款和还款需求以及持续发展业务的需要,极端情况 下会造成银行挤兑的恶劣现象,从而严重降低商业银行的社会信用度(赵翀, 2011)。①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性经营风险又可以分成狭义短期流动性经营风险 和广义短期流动性经营风险。狭义上讲,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充足的资本来应 付从用户处取款而产生的偿付风险。广义上来讲,它还包括银行流动性储备无法 满足客户贷款需求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张维等,2004)。②对商业银行而言,但 发生流动性风险,意味着商业银行将要面对无可挽回的灭顶之灾。自 2007年次 贷危机以来,人们对于各种风险的特征以及其关联性的研究与关注进一步得到了 提升。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协议(I-III)可以看作是现代银行业流动性风 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投影,巴塞尔协议为当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奠定了理论 的基础和参考样板。巴塞尔协议因其完善全面的指标范围和科学的手段方式,突
①赵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 (06):74+78.
②张维,蒋东明,熊熊,高雅琴,安瑛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04):39-43+127.
1
破了对资产监督管理的本质,成为了当代金融界中最具深远影响和代表性的流动 性监督管理标致,同时,它的发布也表明了金融资本行业由资产负债管理时期, 走向了风险评级管理的新时期。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应 对经济增速、出口额快速回落局面,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一投资 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可以说,在过去近十年中,我国市 场的流动性状态非常的宽裕、充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出现 了很大改变:一方面,在相对宽松、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很少出现资金 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利用银行间渠道获取短期资 金,然后再投资于其他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资产管理项目,以赚取较高的利差, 这大大加剧了银行资金的期限错配和随之而来的流动性风险(尚航飞,2018)。 ①
为更加适应当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新环境,进一步夯实商 业银行流动性经营风险控制基础,进一步提高经营风险弹性水平,2018年5月 23 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在改革之 前的流动性经营风险覆盖面和流动性比率二个指标体系之上,新增加了净稳定资 本比例、高流动性匹配度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三个风险管理指标,同时,以 2000 亿资产的临界点划分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对这二者实施差别化监 督管理。在新形势下,我国将大力推动社会资金安全,更加突出了我国商业银行 间流动性风险研究的紧迫性与严重性。不过,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西方国家有 所不同,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能会面临很多西方商业银行所不会面临的新问 题。站在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环境下,探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①尚航飞.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改革、影响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8(06):48-53.
2
1.2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A商业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在上交所 上市公开募股。作为中国大陆第七大银行,其总资产为12000亿港元,拥有16000 余名雇员和540家分支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国家金融银行在香港地区经营的六大 商业银行之一。2018年,A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稳步提升,其中,股东净利润445 亿元,较上年增长4.6%,营业收入1648亿元,较上年增长5.2%。银行资产质量 相对巩固,逾期 90 天以上的贷款占不良贷款的 92%,比上年末下降 17%;拨备 覆盖率和贷款分配率分别为 158%和2.8%,满足监管标准;各类资产稳定增长, 总资产超过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90亿元,增幅6.9%;贷款总额3.61万亿 元,较上年末增长12.9%;客户存款总额3.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我 们选取A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 发掘其问题所在,总结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对策,旨在为 其未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能给其他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 管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①
1.3 研究方法
1.3.1比较分析法
本文在三个层面上运用了比较分析法:一是横向比较。从理论方法、现实成 效等方面,将A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尤其是注意区分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外 商业银行的不同体制背景)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A商业银 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总结未来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二是纵向 比较。将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A商业银行自身和国内外其它商 业银行在历史上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A商业银 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层面的独特发展规律,并总结一般性发展规律。三是标准比较。
①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2019年年报
3 通过将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与国际、国内一般标准数据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 A 商业银行的成绩和问题。
1.3.2个案研究法
这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就是基于这一方 法。通过对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往经验以及当前实况进行全面综合的 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的总体过程,分析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产生的影响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的一个全面认识和结 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A 商业银行以及其它商业银行未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完 善建议。
1.3.3个别访谈法
本研究进行过程中,笔者对 A 商业银行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进 行了个别访谈与团体访谈,同时也对其他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部门的若干人员进 行了个别访谈,通过访谈深入多层次多角度了解不同人员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 的意见看法。有的采用结构性访谈的形式,通过标准程序,拟定问卷调查表,收 集相关信息;有的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形式,一对一自由交流问答,获取更直观 的分析素材。
1.4 论文结构安排
本研究成果行文架构主要包括:首先,部分内容通过对当前中国国内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提炼出本研究成果的选题背景与科 研意义,而后则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进行了简要总结与剖析。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我们将分析放在国内外具体的经 济体制背景下,对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和私有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脉络进行 一个历史回顾分析、总结与比较,为接下来第三部分具体分析 A 商业银行提供一 个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支撑。本文第三部分将聚焦本研究分析对象一一A商业银
4
行,对其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和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 临的问题并探究原因。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提出本研究对于 A 商业银行流动 性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方案。文章第五部分提出对于优化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管理策略的若干具体保障机制和支持措施。第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总结了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1.5 本文研究贡献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对近年 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概括。随着 2018 年《商业银行流 动性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求已经与国际 接轨。在此背景下,本人聚焦于 A 商业银行,根据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的现状总结其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设想相对应的 处置措施与保障机制。旨在摸索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优化方案,同时为其他的流动 性风险管理工作者在研究与工作中获得一些启发与借鉴。
第2 章 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
2.1.1 流动性风险相关概述
吴盼文教授(2007)认为通过多年研究与发展,人们对于资本流动性的概念通 常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从宏观经济视角,流动性是指在一个宏观经济系统中 所投放货币的数量多少,基于货币的供需情况,当货币供过于求时,就会产生所 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来说,资本流动性是指交易商有效、 廉价买卖金融资产的力量,通常用成交量、换手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反映;从商业 银行视角来说,流动性是指利用资金清偿到期前欠款或新增负债的能动性。 ①别 的研究者关于流动性分类一般不外乎以下这三种维度,如王宇明等(2014)就认为 商业银行流动性大致包括以下二种维度:微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和银行系统流动性, 前者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具备向存款人提现、清偿期满负债资产以及满足贷款人资 金要求的能力,后者是指央行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超出部分以及金融机构持有的 闲置货币现金。 ②
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微观商业银行流动性层面上,亦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Decker(2000)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能力界定为,商业银行以合理价值及时偿还债 务和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能力。③Kyle (1985)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定义为商业 银行执行实时交易所需支付的成本④。尽管研究者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概念的表 述具有一些不同,但其基本含义都是相同的,即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求和增加资
①吴盼文.流动性过剩的疏与堵[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 :8-11.
②王宇明,曲洪建,张相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14,19(02) :40-47.
③Decker P A .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liquidity and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 regulator's perspective[J]. Emerging Issues, 2000.
④Kyle A S . 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J]. Econometrica , 1985 ,
53(6):1315-1335.
6
产的能力,其中前者最为根本(张黎明,2020)。 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表现 为其所持有的与负债的流动性水平。所谓资产流动性水平,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 能够随时交付或者销售而不产生折旧,也可以快速变现而不产生损失的能力。资 产流动性水平越强,支付成本越低,流动性也就越强;所谓债务流动性水平意味 着银行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获取所需的资金。资本准备能力越强, 成本越低,负债的流动性水平也就越强(黄其明,2003)。②就本质而言,流动 性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和申请贷款这二类需要,而留存足够的流动资 金以平衡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其根本目的在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两种关 系(刘忠燕, 2002)。 ③
在流动性风险成因方面,Diamond与Dybvig (1983)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风险主要成因在其本身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吸收存款,再放 出贷款,但由于存款与贷款的期限很难,或者说基本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一致,因 此就产生了时间差,从而导致流动性缺口的出现。④此外,极端情况下,商业银 行也会产生信任危机,存款者在丧失了对银行的信任之后,很可能采取挤兑行为, 形成挤兑风潮,这样也会导致流动性风险的产生。Waldo(1985)便认为存款者 自身对于银行的预期判断是导致挤兑产生的关键原因。⑤Peter(1996)指出造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四项,即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存款利率水平 预期、货币供应增长预期及通胀预期。在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方面, Peter( 1996) 提出了三种度量方法,即资本结构法、流动性指数法和流动性缺口法。⑥Kashyap
①张黎明.巴塞尔协议川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0(01):19-24.
②黄其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108-109.
③刘忠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金融论坛,2002(10) :42-45.
④Diamond D W , Dybvig P H .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
⑤Waldo D G . Bank runs, the deposit-currency ratio and the interest rat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5, 15(3):269-277.
⑥Peter S.Rose.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America:Me Graw-Hill,1996.275—296
7
等学者(2002)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流 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企业季度利润预期、零售额的增长预期、存款预期收 益以及通话膨胀率的预期四项因素。①Stephen和Hyun(2003)从羊群效应的角 度出发,分析了投资者的短期交易行为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并最终找 到了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临界点。 ②
2.1.2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流动性管理是指为实现流动性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 活动(刘辉,2012)。③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流 动性转移定价机制和流动性风险处置措施组成,其中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处于核心 地位(张会清、王剑2008)。④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主要分为 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二种途径,资产管理策略指的是以通过资产的配置安排来保 持或增强流动性;负债管理策略则是由商业银行以一定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购入资 金来维持或增强流动性的做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选择采取哪种做法往往有赖于 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信,因为资信水平越高,越容易从市场以更低的价格获取流动 性,也即负债管理策略,反之,资信越低,负债管理策略的运用条件越会受限(杨 锦、曾鸣,2007)。⑤从管理工具来看,它往往以净资本管理为核心,主要包括 银行内部借贷、外部市场借贷、债券投资与回购、授信、发行金融债券等手段(张 会清、王剑2008)。⑥Marc和Lev(2000)从流动性约束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
①Kashyap A K , Rajan R , Stein J C . 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33-73.
②Stephen Morris and Hyun Song Shin.Liquidity Black Holes.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New Haven.2003.
③刘辉.YT住房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④张会清,王剑.论中央银行视角下的微观流动性管理[J].南方金融,2008 (02):10-12+18.
⑤杨锦,曾鸣.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探析[J].浙江金融,2007(08):33+11.
⑥张会清,王剑.论中央银行视角下的微观流动性管理[J].南方金融,2008 (02):10-12+18.
8
了资产和负债二者间的配置问题,提出只有在对相关资产和项目进行细分量化的 基础上,才能发展出高质量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方位的优质 管理。①Valeriya(2009)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国家银行业的流动 性风险水平,重点分析了跨国银行的存在对该地区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影响, 最后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跨国银行的组建对控制和管理该地区银行业的整体流 动性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②Jan和Leo (2011)指出需要以动态的目光看待商 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并提出了三种管理路径,分别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充 分利用现金和债券;在流动性短缺是将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严格控制信贷额度。 ③总而言之,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历史中,也发展出了许多的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 的相关理论,主要也是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两个角度出发。
具体来说,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 理论和预期收益理论(陈艳丽,2020)。④其中,商业贷款理论提出,储蓄是商 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现金、债券和贷款 等资产之间合理匹配(Lee&Lee, 2006);⑤资产转换理论认为,商业银行拥有 的全部流动资产都可以满足流动性需求,扩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范围 (Ishii,2006);⑥预期收益理论指出,客户能否保证贷款偿还主要取决于其预
①Marc Lore,Lev Borodovsky.Professional'S Handbook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M].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一 2000.42.
②Valeriya Dinger.Do foreign-owned banks affect banking system liquidity risk[J].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
③Leo de Haan,Jan Mllem Van den End.Banks'responses to funding liquidity shocks:lending adjustment,liquidity hoarding and fire sales[J].DNB Working Paper,2011,293.
④陈艳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智慧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J].全国流通经济, 2020(21):128-130.
⑤Lee C F , Lee A C . Commercial Loan Theory[M]// Encyclopedia of Finance. Springer US, 2006.
⑥Ishii R . "The Shiftability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The Special Number in Commemoration 9 期收益,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往往与预期客户收入存在直接关系(Lee &Lee, 2006)。①根据负债管理理论,除了通过提高各类资产储备来增加流动性之外, 也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来提升流动性,主要是通过从金融市场购买货币资金来实现 降低成本和增强流动性的目的,但其面临的风险也将随之大大增加。负债管理理 论主要包括纸币理论、存款理论、销售理论、购买理论等(巴曙松等, 2007)。
②其中纸币理论是指银行以其持有的贵金属作为本金,对外发行信用凭证,也就 是银行券,因为信用凭证持有人通常不会同时来兑付,所以银行就能够通过发行 超过本金储备的银行券来获取超额收益;存款理论指出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 的主要来源。因此,存款余额水平是商业银行设置发放贷款额度的主要依据,只 要控制在这一范围内,流动性风险就处于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的阶段(Diamond &Dybvig, 1983);③购买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购买资金来增强流动性;销售 理论在购买理论中更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可以发行各种金融产品、提供各种金 融服务,以此来创造收益并提供流动性(宋君丽, 2007)。 ④
2.1.3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负债管理理论的逐渐成熟、市场利率的更加复杂 多变以及金融风险的增长,平衡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两种理论的资产负债共同管 理理论开始流行,该理论强调从资产和负债两个层面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of the Hundredth Volum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Commer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1959, 100:479-494.
①Lee C F , Lee A C . Commercial Loan Theory[M]// Encyclopedia of Finance. Springer US, 2006
②巴曙松,袁平,任杰,韩丽,李辉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06):13-16.
③Diamond D W , Dybvig P H .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
④宋君丽.零售银行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1):88-89.
10
具体做法是将流动性的未来需求区分为可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和未预期的流动性 需求两部分(刘宗华,2003)。①黎晓燕、肖万(2001 )总结了资产负债管理理 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总量平衡原则、结构对称原则、增量存量组合原则和分散 管理原则。 ②资产负债共同管理理论不仅汲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 合理内核,而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较好地处理了银行安全性需求、 流动性需求以及盈利性需求三大目标之间的均衡(邓敏, 2000)。 ③
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其它行业开始介入传统银行 产业,无论是从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还是利润空间等方面都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 了巨大挑战,而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益结构也面临着巨大挑 战,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日益增大。廖岷(2009)指出, 2008 年的全球性金融 危机导致金融业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更,融资方式的变化、金融一体化的发 展、金融创新以及资产证券化的持续推进等多重因素,这给商业银行传统的流动 性风险管理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开始探索新的资产负债表外 流动性管理策略。现阶段,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内外统一管理战略是 主流。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存贷款余额管理策略、资产证券化、套期保值或保险购 买、业务中心从企业客户向消费客户转型等(巴曙松,2007)。④。表内外业务 统一管理理论深化和拓展了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将资产负债管理从表内业务 拓展到表外业务。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开拓,扩展了商业银行的服 务范围,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但换个角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大大增加 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畴和程度。张运龙等(2017)指出,由于我国经济运作 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风险暴露将更加明显,这将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多的
①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03, (5):33-36.
②黎晓薇,肖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J].经济师,2001 (11):192-193.
③邓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被动平衡的特点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0 (05) :40-45.
④巴曙松,袁平,任杰,韩丽,李辉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06):13-16.
11
挑战。①王飞(2011)指出互联网金融业的崛起,电子汇划的便利性使得商业银 行将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形势。 ②
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共同出台了《资本与流动性风 险管理联合指引》,对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 步细化了相关风险衡量指标,例如,推出流动性覆盖率(LCR)、周、月流动性 错配率(错配率)、中长期稳定资本覆盖净稳定融资率(NSFR)、核心融资率(CFR) 等。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稳定长期的融资来源,增加高质量流动性缓冲储备,进 一步加强应对流动性危机的能力,各商业银行自身也逐步健全完善全方位的流动 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战略、政策、程序、风险承受能力、应急资金计划的可操 作性、压力测试方案的设计和运用等(宋婷婷,2011)。③与此同时,国际金融 监管机构一一巴塞尔委员会,也基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制定了《巴塞尔协议III: 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明确了未来银行资本监管的新规则,同时解决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高杠杆,流动性储备不足,资本粘性低等问题,主要包括 以下几项特征:一是对操作风险的计算方式进行了简化处理;其次,对信用风险 度量的资产类别和风险权重作出了更为精细的界定;其三,对重点商业银行制定 了更高的杠杆监管条件,并增加了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于品显, 2020)。
①张运龙,高磊,许争,曾昭旭.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与挑战[J].现 代管理科学,2017(03):54—56.
②王飞.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J].南方金融,2011,(1):36-39,53.
③宋婷婷.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7):214-214.
④于品显.巴塞尔协议资本要求的发展变化、局限性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南方金融, 2020(07):69-78.
12
2.2 文献综述
2.2.1 流动性风险管理历史回顾
国内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 1949 年开始可以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主体的逐 步转变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 年建国后,国家政府开始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高密度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此期间,所有私营金融 企业都被纳入了公私合作的银行业轨道。因此,金融系统也处于集中统一管理之 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全国最权威的金融机构,既是国家金融环境 和政策的管理者,又是综合性银行业务的经营者。就流动性风险管理来看, 1953 年以来,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系,即全国的信贷资金都需要由 中国人民银行先集中起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来统筹,而后再按照计划统一 分配给各单位,根据国家经济计划使用。这一阶段,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可以说,银行体系不存在现代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如果有的话,它只能是 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也只能是整个国家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
这一时期,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银行逐渐从中国人民银行 分离出来,开始探索企业化、商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但这些银行并未获得真正 意义上的独立,其体现出来的独立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于组织意义上的,仍然保 有显而易见的计划经济烙印。体现为,商业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执行指令性 信贷计划,其经营核心是投放贷款、完成国家规定的信贷计划,调整信贷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资产不同于 20 世 纪 60 年代以前的西方主流资产。在计划经济时期,资产规模的扩大和结构调整 仍按照国家分配的信贷计划进行。张鹏(2004)指出这一时期并不存在现代意义 上的流动性管理,有的只是一种总量和信贷管理。但无论如何,这一阶段实现了 从无到有的一个转变,商业银行第一次拥有流动性,即使它仍然由中央银行统一
13
供应和管理。 ①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律的经济实体迈出了重要一 步。该法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三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原则, 并规定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的法律标准。商业银行 的独立性和流动性管理责任首次在法律意义上得到承认。值得一提的是, 1998 年人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限制,计划和指令管理模式已经完全取消, 存款准备金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为中国商业银行进入资产负债管理的实际阶段奠 定了重要的基础。尽管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基于资产负债比例 的管理阶段,但与国外的综合资产管理相比仍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国外是在利 率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而国内利率定价并未完全市场化, 因利率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基本不存在;国外主要通过资产提供流动性、通过 借款满足短期支付需求以及平衡资产和负债的综合流动性管理三种方式来化解 流动性风险,境内资产负债率管理主要通过自上而下设置一系列具体指标(存贷 款率不超过75%,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流动性资产负债余额率不低于25%) 来实现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均衡(温珂, 2003)。 ②
2005 年,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有效核心银行监管原则》的相关内容, 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首次确立了商业银行风 险监管的执行基础。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王肇星(2014)指出,从1994年确定 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到 2005 年的核心指标管理的变迁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 险管理影响深远,具体来说:首先是开始从基于资产负债的监管向基于风险的监 管转型;其次,监管的覆盖范围已从基础的满足存兑货币扩展到所有的资金支付。 核心指标的重点是整个资产负债表,与 1994 年的资产负债率管理方法不同,该 方法主要侧重于衡量存款和贷款的比例;三是实现了流动性监管与流动性管理的 有机平衡。可以说, 2005 年《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颁布,
①张鹏.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J].财经科学,2004(S1):268-270.
②温珂.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外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9-11.
14
使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首次与现代国际成熟市场国家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初步 融合。①可以说,2005年《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颁布,使得 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第一次与现代国际成熟市场国家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实 现了初步接轨。此后,我国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伴随着探索与实践经验稳步发 展:2005 年以后,针对我国国情逐步引入同业市场负债比例、存款集中度等新 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并对流动性缺口率进行了扩展和细化; 2009 年,银监会出 台了我国历史上首部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特别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 风险管理指引》;2014 年初,我国第一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试行)》 颁布,标志着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架构开始形成;2018 年,银监会颁布了《商 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该办法首次将流动性指标扩展 5 个,即:流动性比例
(LPR)、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RL)、优质流动性资产充 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第一次实现了监测指标与监管指标的同时执行,并首次增 设了适用于中小规模银行(资产规模小于 2000 亿)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即优质 流动性资产充足率。
由于经济体制有所差异,国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与措施和我国相比都具 有自己国家或组织自身的特色。以下总结了美国、英国以及汇丰银行流动性风险 管理的有益经验。
第一,美国经验。 2014 年,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一致通 过了大型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条例。大型金融机构需要有足够的高质量流动资产, 以提高其在短期内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开创了美国监管机构对在美大型金融机构 要求遵守最低流动性标准底线的先河。主要规定收紧了原《协议》中三部分的要 求。第一是对优质流动资产作出了更为严格的界定定,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不能 作为流动性资产列入统计。第二是关于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的规定从《协议》中 的 60%提升到 80%。第三是流动性覆盖要求的合规时间比协议要求提前两年。美 国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还通过"骆驼集团评级"体系评价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包括机构在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条件下应付市场流动性要求的能力,和资金在应急
① 王兆星.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J].中国金融,2014(21) :9-12.
15 条件下的折现和保值能、广泛筹措资金的能力,现有资金的结构组成、存款的稳 定性情况、系统内部资金管理政策等方面。
第二,英国经验。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曾采取过与英国商业银行管理人 员深度沟通的方法,监测英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充裕与否。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 机构逐步强化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措施:一是强化 监管。银行业需要建立长期有效且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框架内应该把满 足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压力监测和紧急融资预案等内容全面覆盖; 高管层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必须和金融机构一致,或金融机构对高管理者层在流动 性风险方面存在一定约束力;商业银行基于压力监测结果和紧急融资预案评价的 结果,进行了动态监督,及时调整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提出了差异化流动性标 准的新定义。根据各种风险原因引起的金融资产变化状况,设定相应的流行性缓 冲指数,以丰富整个体系的弹性。针对各种风险原因导致的金融资产变化,设置 差异化的人气缓冲指标,丰富整个系统的灵活性。三,储备银行准备金。FSA要 求机构必须保持相当比率的优质国债或银行准备金,负债结构须满足一定条件。 其四,强化了对跨国金融集团资本的监督,并提升了对其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管控 标准,要求其分支机构在流动性储备方面必须符合当地的金融监管规定。五是对 机构流动性风险报告所包含内容的范围大大提高。
第三,汇丰银行经验。汇丰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机构能够按时支付 所有可预知的还款承诺,合理安排大型市场融资行为,同时保证融资成本优于平 均水平。汇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由全球不同地区的运营分支根据集团管委 会所颁布的惯例和限制实施,详细的管理规范则是针对不同的分支地区,根据本 地金融市场规模和资本供求状况而制订的。期管理程序主要分为:针对本地流动 货币,采用不同的压力测试分析现金流需求,并评价流动资产的必要水平;监控 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流动性比例,包括信贷和存货比例、净流动资产和客户负债比 率等;维持足额的储备金和信贷额度,并构建各种币种和期限的流动性资产负债 组合,以应对超出预测的流动性缺口;管理债务期限构成和密集程度,避免个别 客户占据较大比例负债份额的情况,保障资产匹配的合理性;制定并实施各类债
16
务融资计划与资金应急预案,保证充足的可用资金的留存。
2.2.2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1970 年开始,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赫斯特银行和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相 继破产。 1975 年,响应国际清算银行号召,包括美国英国等十三个欧美国家派 出代表来到巴塞罗那,重点研究探讨在国际上对主要跨国商业银行的监管问题, 会后,成立了巴塞尔商业银行监管理事会这一个常设的监管机构。上世纪 80 年 代初,在与债务危机相关的各种风险不断加大的同时,国际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 水平却呈现下滑趋势。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防止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 下降, 1988 年,《巴塞尔协议》由巴塞尔制定并颁布。该协议内容主要包含了: 资本的分类;风险权重的衡量标准;过渡期间内的相关安排;具体条款由本国监 管机构自主决定。巴塞尔协议将银行资产分为核心资产和附属资产,并根据其不 同的特点明确定义了每种资本类型。同时,根据资产种类、性质和债权人的不同, 将表内和表外项目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用来衡量资本标准。按照风险权重,本 协议所设定的基础资产和经营风险负债的标准目标配比率为 8%(其中核心资本 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不低于 4%)。由此可见,巴塞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将资产基 于其风险水平分类,由于《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许多人直接称之 为资本充足率报告。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是由于 商业银行基于盈利需要更多的参与到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从全球角 度来看,不论是巴林银行、大和银行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冲击基本上 是由市场波动引起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引起的。为了应对新的国际金融形势, 2001 年,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提出了对风险更加敏感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并于 2004 年正式开始实施,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新协议包括三大核心内容:第 一,最低资本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应满足 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其中,银行核 心资本的充足率至少为 4%,确保银行风险敏感性和抗风险能力更强;第二,监 管机构应当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督检查,监管机构需通过监测,确定银行
17
内部经营是否合理,同事提出改进方案;第三,信息披露,要求银行提高信息透 明度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计量数据来确定资本要求,将内部评级法应用于资 本监管。与旧的协议相比,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更高,这是因为新协议强调把资 本充足率和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联系一起,着重体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监 督实践的新变革,并尽可能各种体制和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督制度分类 的参照准则。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伴随着大量公司破产,员工失业陷 入了低迷的状态。在此背景下 2010 年,委员会提出了更严格资本监管的巴塞尔 协议 3,以通过国际监管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原有的 基础上,巴塞尔协议 3不仅提高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且更加注重商业 银行的资产质量,来配合流动性约束。根据协议,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从 之前的 4%提高到6%。同时,提取2.5%的保护性缓冲资本和不超过2.5%的反周 期储备资本,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 8.5%-11%,总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不变。 此外,通过引入杠杆率、流动杠杆率、净稳定资本来源率等要求,可以降低银行 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就流动性监管来看,巴塞尔协议 3 规定了更为详细和标准化的资本流动监管规则,其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特点是: 第一,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并重;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可测性、 可监督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引入了 LCR和NSFR两个量化指标,提升监督的有效 性;第四,以资产和负债为重点,给出相应类别的相应扣除率和相关因素;五是 每个国家可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具体运用,从而使流动性监管能够有效、顺利地 进行。可以说,同时结合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以最大限度防 控银行资本的流动性风险。
作为《巴塞尔协议 3》的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已开始尝试建立该协议要求 的流动性监管体系, 2011年10 月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引入了两个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本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险的具体特点, 2015年巴塞尔协议从三个方面充分吸收了巴塞尔协议3关于流 动性风险监管的最新要求:一是引入符合国际标准的流动性披露标准。对于流动
18
性披露标准的实施日期和范围,巴塞尔委员会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定,发布了流 动性覆盖披露模板,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的计算标准、时间和方法,统一了流动性 覆盖标准的披露表。根据《巴塞尔协议 3》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特 点,监管当局发布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流动性信息披露标准,这有助于降低监管 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更全面地了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二是同时修订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 了严格的存贷款比率考核制度,流动性相对充足。 2015 年《流动性措施》为商 业银行设定了两项强制性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比率,调整了 LCR 中合格优质资产的范围,扩大了 LCR 中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范围,同时,受压银行 的 LCR 比率可以低于 100%。三是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构建差别化的 监管规则。由于巴塞尔协议 3 的一系列监管标准主要针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银行, 但有些标准对我国中小银行过于苛刻, 2015 的流动性措施考虑了国内中小商业 银行的业务发展特点,只要求商业银行拥有超过 2000 亿元的资产,采用相关的 流动性覆盖标准,其余不在限额之内。
2.2.3 简要评论
虽然改革开放后,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措施,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管理体系与国际实现了总体意义上的接轨,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与国外成 熟市场体系相比仍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用对象上的差别。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各国的流动性管制规定也适合 于各种储蓄机构和储蓄组织,如银行、投资银行和信贷合作社。《中国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主要适合于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 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农业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周边合作银行分支机构、城乡信用 社、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等银行业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对流动性风险定义的差别。西方等成熟市场经济及发达国家,流动性 风险管理政策的重心是金融机构无法或预期地无法供应流动性的经营风险,这将 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整体安全与稳健性产生破坏性影响。而我国流动性风
19
险管理的政策重心则是,即便商业银行拥有良好偿债能力,却仍无法以合理的市 场定价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流动性,以应付到期债务风险以及日常经营风险,并 进而将其细分为个人资金流动性风险与市场资金流动性风险。
第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体系上的差别。虽然中国和海外成熟市场经济国 家的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都包含了规范合理的企业管理架构、较为健全的 流动性风险方针和政策、高效的内部审核与内控制度,以及全面覆盖风险的辨识、 监控、计量、控制等多步骤的监控程序,但是在具体的规定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 别(李瑞红,2011)。①例如: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法律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 须有专门人员、部门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尤其是要 区分于资金交易部门,而美国则明确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人员应该来自于银行 的各关键部门;在政策方面,中国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流动性 风险管理某些具体事项的具体政策内容,而美国则没有;在内控方面,美国相关 政策规定应由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或人员周期性的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 审计,而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银行内部审计的范畴。
第四,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侧重点上的不同。海外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政 策主要着重于担保头寸管理、日间流动性头寸管理、市场流动性资本储备管理等 三方面工作,而中国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政策则着重于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构 建和完善、定期发布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有关资讯,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的基本 方法和技术手段,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程序与配合,以及流动 性风险内部的预警指标与应对预案。
综上,国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很多方面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 如区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风险偏好、规模不等的银行进行区别对待;权衡流 动性风险管理与潜在收益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单纯追求安全性而放弃更大的利益; 积极管理担保头寸与日间流动性头寸;对快速筹资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保持定额 以上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等。
① 李瑞红.流动性风险管理:日本动向、中美比较及我国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1 (03):26-28.
20
第 3 章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2018 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新办法》,2015 年又进一 步修订完善了该办法,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新增了三项流动性风险监 管指标,即净稳定资金的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均要 求不低于 100%以满足流动性监管要求。第二是,监管范围有所更新。在 2015 年措施的基础上,扩大了监管范围和指标范围。不仅资产在 2000 亿元以下的小 银行被纳入监管范围,还要求它们在一定的过渡期内逐步满足高质量流动性资产 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和匹配率的监管要求,同时也将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也纳入到流动性指标监管范围内,基本涵盖了全部的银行。第三是,更新了监管 指标口径,例如,在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分子端,央行资金与新增加的转换率和 降低的短期存款转换率。第四是,加强了对银行间负债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关注。 增加了对同业负债的相关要求,如对同行业批发融资总额和主要期限进行限制, 要求商业银行实现同业负债多元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同行业资产结构和配置,提 高风险管理能力。
3.2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3.2.1A 商业银行基础背景
A 商业银组建行于 1987 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的新兴商业银行 之一,是我国最早进行境内外金融市场融资行为的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作 出了积极贡献,享誉海内外。截至2019年末,A商业银行已经达成营业净收入 1800 余亿元,同比增长超 13%;其中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超 400 亿元,营收及 净利润增幅均创下了近年的新高;总资产规模 6.7 万余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1
21
个百分点。 A 商业银行着力于跟上时代节奏,以审慎的态度发展业务,服务实体 经济。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公司和机构等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如公 司投资银行业务、国际贸易业务、个人金融市场服务、机构业务、公司融资银行 业务、国际贸易银行和资金托管服务、海外金融、个人电子银行等多样化的金融 产品和业务,基本满足各类企业与个人的常规金融服务需要。A商业银行在2007 年,实现了港股与A股的同步上市。截至2019年末,A商业银行在国际上已经 设立了 8家附属机构,在国内160余个城市开设了 1400余家营业部。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A商业银行业已成为一家资产总规模庞大、雇员人数接近六万,形成 了自身独特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性金融机构。 2019年,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中, A 商业银行的品牌综合能力排名与一级资排名均在全球各大银行中位列前三十。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方面,从A商业银行设立至今,总体而言,能够遵守 所有的金融监管法规,并不断加强对大规模流动性风险披露的管理工作,从机制 建设、制度优化、统计监测和定期报告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提升了大 规模风险管控能力。同时,继续完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改良各项风险管理政策 制度,积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配置信贷资源。推进实施统一的信 贷政策,注重子公司的信贷风险。推行建设运营责任人负责制度、项目管理主体 责任制和专职审批人制度,修订不良资产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资产的质量,全面 清查问题资产,分类实施,消化不良贷款。以重点分支机构和重大项目为重点, 做好不良资产处理,进一步加强问题资产运作。加快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与覆盖面, 促进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不断坚实风险管理各项基础。
3.2.2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A 商业银行设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目标:保障银行流动性安全、提高资 金运营效率、实现监管达标。为实现此目标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 架(图 1),在此框架下主要开展了 10 项具体工作:
① 数据来源为 A 商业银行 2019 年年报
22
第一,日间人民币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匡算、跟踪日间资金 缺口以及头寸指令下达,包括依据当日资金业务到期情况、分行和条线报备等情 况匡算当日资金缺口并于日间实施跟踪,根据匡算出的全行缺口以及市场资金面 状况,进行线上线下货币市场融资、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头寸报备管理,主要包 括所有一级分行和总行业务条线均需进行头寸报备、对分行头寸报备进行考核、 对分行大额报备误差超出免收金额的部分计收管理性利息三个环节;三是超额备 付管理,即每日保持合理的超额备付使得年度日均值符合行内管理目标。
第二,多维度、全方位计量流动性风险。横向来看设立了四个维度的流动性 风险计量指标体系:一是指标监测,包括监管指标、监测指标、内部管理指标; 二是口径监测,包括集团口径、法人口径、条线和分行口径;三是资产类别监测, 包括现金流缺口类、资产负债结构类、集中度类和综合类;四是动态口径和静态 口径两个方面的压力测试。纵向来看,一是在全行层面,设立的监管指标包括刚 性达标部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本比率、流动性比率、流动性匹配比率) 和日常监测部分(90 天以内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等),设立的内部指 标包括资产负债比、司库资产负债差、三级备付比例、30 天累计现金流缺口等; 二是在业务线层面,对同业业务主要通过同业资产总量、现金流缺口、资产负债 平均剩余期限差、资产负债差波动区间等指标进行检测,对理财业务主要通过流 动性支持额度、现金流缺口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投行债券承销业务主要铜扣流动 性支持额度进行检测;三是在分行层面,主要同归存贷比、资产负债比进行业务 监测,同时也对其地方国库现金债券质押额度等其他业务进行监测。
第三,流动性风险额度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程度限额指标和过程控制限额指 标两个方面,前者根据重要性程度,区分为董事会层级、高级管理层层级、管理 部门层级,后者主要是针对同业条线、资管中心、金融市场部、投行、自贸区分 行、子公司等层面设置。一般情况下,条线或分行不得突破限额。
第四,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和质押管理。目前,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主要是 指债券资产管理,对于债券规模,要纳入年度资产负债规划方案中进行管理。在 日常管理中心,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主要是指质押的分配和管理, A 商业银行要
23
 
求债券质押首先需确保行里流动性管理需要,同时质押额度与使用由司库统一管 理和分配。
第五,司库主动负债和司库短期资产管理。要求司库需持有短期资产,以确 保支付安全,同时需要做好主动负债,以支持业务发展的需要(表 3-1)。
表 3-1:A 商业银行司库主动负债和司库短期资产管理表
单位:亿元、天、%
资产负债项目 月末余额 比上月 比年初 平均剩余期限 平均利率
全业务 新发生
二、司库负债
1.线上负债
(1)同业拆入
(2)债券正回购
(3)中央国库现金定存
(4)NCD 发行
(5)货币掉期
(6)MLF
2.政策性同业存款
三、司库负债差
第六,建立每周流动性咨询机制。由流动性管理部门牵头,金融市场部门、 金融同业部门、企业银行部门、零售银行部门、个人信贷部门、投资银行部门、 资管中心等参加,按照召开会议,对相关业务安排进行信息交换,为头寸安排提 供信息。
第七,监管指标达标管理。主要包括流动性指标日常监测,提出针对性的改
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控制期限错配、增持优质流动性资产等;与统计部门协同
配合,完成法人的监管指标报送工作;建立LCR达标专项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名
24
单、分工及工作机制,做好 LCR 达标工作等。从而达到既满足监管指标要求也满 足监测指标要求(90 天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负百分之十、核心负债比例大于 等于百分之六十)的目的。
第八,内部资金管理机制建立优化和新产品流动性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评估 结果中可量化的部分,体现为对条线的年度考核指标、限额指标要求,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一是对分行,主要是顺应清算体制改变,对应进行优化,比如一点清 算后,对应实行新的资金管理机制;二是对条线。重点是理顺业务发展与资金管 理之间的关系,既防止在业务发展中产生较大流动性风险,也防止资金流动性管 理对业务发展中产生掣肘;三是对新产品和新业务,通过评估与创新产品相关的 流动性风险,特别是评估可能会占用流动性的新产品,有预见性的准备好一部分 资金。
第九,开展流动性管理相关系统项目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负债管理数据集市、LCR等指标高频监测和分 析、灵活的压力测试和应急管理等功能;其次,流动性管理控制功能模块,目前 流动性控制模块已上线应用,下一阶段拟根据清算模式变化等因素进行相关功能 优化。
第十,实行流动性并表管理。主要包括:一是管理政策,子公司作为独立法 人,自行制定自身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并实施日常流动性管理,但子公司需将流动 性管理政策和流动性管理报告向总行报备;二是资金支持,总行可对子公司提供 流动性支持,但设置内部融资上限;三是数据报送,子公司按照银监会 1104 数 据口径填报相关数据后,汇总至统计分析处,由统计分析出汇总得出集团数据。
25
 
 
\ 丿 V )
图 3-1: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3.2.3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指标及同业对比分析
表 3-2 列举了 A 商业银行在 2019 年各项主要流动性指标与监管要求的比较 情况,包括了覆盖率(LCR)、净稳定资本率(NSFR)和巴塞尔协议3中新引入 的其他两项监管指标,以及流动性比率、流动性匹配比率、 90 天流动性缺口和 核心债务比率等关键指标。总体来看, A 商业银行在 2019 年流动性风险管理方
26
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在90天流动性缺口与核心负债比例个指标方面则未满 足监管要求。此外,从月日均存贷比来看,虽然监管当局目前无对此指标的硬性 规范,但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不得低于75%的比例,可以看出,A商业银 行在“月日均”这一更严格的指标方面,仍是取得了较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效果 的。
表 3-2:A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一览表(法人)
A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一览表(法人)
指标 监管要 求 2018/12 2019/03 2019/06 2019/09 2019/12
LCR 2100% 106% 102% 123% 110% 140%
NSFR 2100% 103% 101% 104% 103% 105%
流动性比例 225% 51% 53% 55% 55% 63%
流动性匹配率 2100% 124% 120% 123% 123% 132%
90 天流动性缺口 2-10% -7% -31% -23% -34% 0%
核心负债比例 260% 53% 52% 51% 51% 51%
同业负债比例 <1/3 17% 16% 15% 16% 18%
前十大客户存款比 例 8% 10% 10%
前十大同业融入比 例 5% 6% 5% 5% 5%
月日均存贷比 96% 97% 95% 98% 98%
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27 表3-3对比了 A商业银行与同业其他四家相似规模和性质的银行在流动性覆盖率 (LCR)指标值方面的对比情况(2018年末和2019年中)。从该表可以看出,
从 2018 年末到 2019 年中,虽然 A 商业银行 LCR 指标不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排 名上郡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在同业对比来看,做得仍然不算出色, 2018 年 末在 5 家银行中排名末尾, 2019 年中排名中下,在未来仍有一定的进步和完善 空间。
表3-3: A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LCR)与同业对比
A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LCR)与同业对比
商业银行 2019/06 2018/12
优 质 流 动
性资产 未来 30 日净
现金流出 LCR 指标值 优质 流 动
性资产 未来30 日净
现金流出 LCR 指标值
A 5899 4461 132% 5539 4845 114%
ZS 9245 6977 133% 747 5164 144%
PF 8022 7291 110% 7830 6354 123%
MS 9478 7418 128% 8148 6748 121%
XY 7711 5623 137% 9571 6737 142%
平均值 8071 6354 128% 7709 5970 129%
A商业银行
排名 5 5 3 5 5 5
注:数据来自公开披露,为并表口径,来源自 A 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表3-4对比了 A 商业银行与前述同业其他四家相似规模和性质的银行在净稳 定资金比例(NSFR)指标值方面的对比情况(2018年末和2019年中)。从该表 可以看出,从 2018 年末到 2019 年中, A 商业银行 NSFR 指标分子项和分母项以 及二者比例,即 NSFR 值均取得了绝对值的增长,但是在同业对比来看,做得仍 然不算出色, 2018 年末在 5 家银行中排名第三,但到了 2019 年中则排名第四, 相较于其他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水平略有下降。
28
 
表3-4: A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与同业对比
A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与同业对比
商业银行 201906 201812
可 用的 稳 定
资金 所需的稳
定资金 NSFR 指标值 可用的稳
定资金 所需的稳
定资金 NSFR指标值
A 37483 35813 105% 34191 32793 104%
ZS 43696 36520 120% 41197 34386 120%
PF 34638 33078 105% 32185 31983 101%
MS 34888 32876 106% 33440 31613 106%
XY 37510 36516 103% 35271 35041 101%
平均值 37643 34961 108% 35256 33163 106%
A商业银行 3 3 4 3 3 3
排名
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表3-5对比了 A商业银行与前述同业其他四家相似规模和性质的银行在流动 性缺口率指标值方面的对比情况(2018年末至2019年末)。从该表可以看出, 从 2018 年末到 2019 年末, A 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缺口率指标方面波动较大, 2018 年末的时候为 7%,符合监管指标要求,但是2019 年前三季度一度大幅度低于监 管指标要求,在同业银行中基本处于排名末尾位置,到 2019 年底,排名跃居第 二,位于行业前列。
29
 
表3-5: A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率(三-10%)与同业对比
A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率($-10%)与同业对比
商业银行 201912 201909 201906 201903 201812
A -0.06% -34% -23% -31% -7%
ZS 10.94% 7% 11% 5% 10%
PF -17.07% -16% -38% -30% -30%
MS -5.00% -12% -15% -15% -14%
GD -11.96% -5% -7% 4% 4%
HX -14.35% -15% -13% -14% -9%
A商业银行 2 6 5 6 3
排名
注:数据来自同业交换 ,为法人口径, 来源为 A 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表3-6对比了 A 商业银行与前述同业其他四家相似规模和性质的银行在核心 负债比例指标值方面的对比情况(2018 年末至 2019 年末)。从该表可以看出, 从2018年末到2019年末,A商业银行核心负债比例适中未满足监管当局260% 的指标要求,相反,该指标略有下降, 2018 年末的时候为 53%, 2019 年末的时 候为 51.13%,在同业银行中排名基本始终处于中下水平。
30
表3-6: A商业银行核心负债比例(260%)与同业对比
A 商业银行核心负债比例(260%)与同业对比
商业银行 2019/12 2019/09 2019/06 2019/03 2018/12
A 51.13% 51% 51% 52% 53%
ZS 56.02% 59% 58% 61% 59%
PF 42.44% 43% 41% 43% 41%
MS 45.45% 49% 47% 48% 46%
GD 54.56% 52% 51% 55% 49%
HX 49.93% 49% 50% 53% 52%
A 商业银行排名 3 3 3 4 2
注:数据来自同业交换,为法人口径,来源为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3.3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有成效
总的来说,A商业银行已逐渐形成了从董事会、监事会至管理层和下属机构 的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的相对明确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结构,自上而下各司其职,每 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与流程标准。A商业银行在秉持富余 稳定的流动性水平,审慎协调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原则,利用缺口管理、应急演练、 压力测试等工具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与监测。在具体细化管理 实施方案的提出方面,A商业银行为给足各个分行更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由总 行提出并下发的商业银行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总则和指导方针,划定大的管理框 架;境内外分支机构基于总行要求结合当地监管政策需要,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 可实践的流动性管理计划并加以实施。 2019年内,由于央行采用稳定的货币政 策,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富余,资金面阶段性上虽有震荡,但A商业银行已经做 好了压力管理工作,做好了压力衡量与监测,并继续实行压力限额管理制度,定 期开展压力试验和应对演习;同时做好了资产负债的统筹管理工作,以实现经费 来源与使用情况的相互平衡;做好主动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央行贷款、货币市场、
31
同业存单、同业存款等投资渠道的顺畅;做好日常流动性规划,做好市场分析与 预警,将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掌握在手中。
3.4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工具落后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 存在诸多缺陷,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环境所在。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 各种金融衍生品日新月异,加之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日益复杂。与金融市场的新形势相比, A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 后,总体而言,其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观性比较强,过于依赖管理者自身素 质与个人经验乃至于人际关系,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工具较为缺乏,在风险识别、 计量和测控方面客观性处于一种相对较弱的状态,不论是操作成本较高还是机会 成本都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A 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 主要方法是根据银监会确定的资产负债率中的流动性指标(如存贷款比率、流动 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评估流动性,尚未形成适合银行自身需要的完善体 系,总体上较为粗糙;第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主要局限于日常库存现金和到期 应付金额,而贷款需求的预测没有得到重视,同时也缺乏较为科学的预测方法; 第三, A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意识与手段还比较欠缺,不能有效识别和防范流动性 风险,多数是被动满足银行内部运营和外部监管指标的需要,尤其是资产负债管 理部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产负债部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对 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在许多层面缺乏一套规范、详细的规范 性操作流程,许多规定模糊粗糙,不能为实际操作提供实际指导;第五,商业银 行内部审计部门仍然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人员违规行为难以有效查 处,人际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刚性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32
3.4.2 对同业拆借过度依赖
同业拆借是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融资。在金融机构的日常运作中,由于 存款资金的变动和日常结算资金的增减,在日终时,金融机构的收支经常会产生 趋于失衡的现象。一些金融机构的收入比他们支付的要多,而另一些机构支付的 比他们收入的要多,资金不足的,需要向资金有盈余的借入资金用以平衡收支。 因此,产生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有偿地调拨资金弥补自身短期流动性的需求。资 金富余者把资金借给资金短缺者称为资金拆出;资金短缺者向资金富余者借入的 头寸称为资金拆入。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立于 1996 年,经过二 十多年的发展,同业拆借业已称为银行间重要的投资融资渠道之一。
受 2013 年“钱荒”冲击,从 2014 年上半年开始, A 商业银行开始通过金融 机构同业拆借以及回购债券的方式获得流动性资产。在短时间内这类业务为A 商业银行带来了大量的资产流动性,提高短期资本运营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发 展, A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规模呈现出一种激增态势(如图3-2),这说明商业银 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完善,流动性风险较高。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也就是各银 行在某段特定时期普遍面临资金存量相对较少、借款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此时 如果A商业银行仍然通过同业拆借来满足流动资金需求,则需承担更高的借款成 本,这必将破坏A商业银行内部正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秩序,进而进一步增加流 动性风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的变化影响商业银行 流动性的频率相对较高,在过度依赖同业拆借弥补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一旦相应 政策发生变化,也会破坏商业银行现有的流动性管理秩序,带来流动性风险。
33
A银行金融同业负债余额(亿元)
12000
10000
 
 
0 201706 201712 201806 201812 201906 201912
金融同业负债余额(亿元) 9002.65 8333.47 7095.3 8500.65 8617.6 9949.49
图 3-2:A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负债余额
 
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3.4.3贷存比维持高位且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2019 年年末, A 商业银行贷款余额近 400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11 个百分点, 占总资产约六成,而其他同类银行,贷款占比的数据分别为 ZS 银行 60.5%、PF 银行 56.7%、MS 银行 52.2%。一般来讲,对商业银行来说,尽管贷款通常是最有 利可图的项目之一,但它们的流动性往往最差。如果贷款业务始终占本行主营业 务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大部分,一旦这些贷款无法在二级市场转移,将给本行带来 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就 A 商业银行来看,虽然其贷存比满足小于等于百分之七十 五的监管指标要求,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就贷款总额占 A 商业银行资产总 额的比例来看,该比例近几年几乎都在 55%以上,也就是说 A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 资产是分布在贷款上的。进一步地,从 2019 年 A 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类型来看, 其构成主要包括对公贷款、个人贷款,分别占比 49.8%、34.6%,可见, A 商业银 行主要贷款对象为公司。一旦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就很容易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导 致坏账,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34
除了存贷比偏高的风险外,A行存贷结构也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表3-7)。 从理论上讲,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该对资产负债的期限和结 构进行有目标的调整,即遵循长期存款与长期贷款相匹配、短期存款与短期贷款 相匹配的原则。但A商业银行许多时候因为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短期存虽然一 直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但在资金使用上,出于对盈利性的追求,还要依靠中长期 贷款或中长期投资来达到高回报的目的,这导致了 A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 “短期融资长期化”的特征,长此以往势必会出现短期资金匮乏,进而产生流动 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盈利利益和安全性利益之 间的短视,对资产于负债期限匹配有选择性的忽视。在总体市场环境的通胀压力 加大的情况下,如果市场上利率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流动性缺口将迅速扩大。所 以,若始终保持“短期融资”“长期使用”的资产负债结构,其流动性水平很容 易不足。一旦出现短期存款下降或出现“挤兑”现象,很容易导致银行偿债能力 不足,并导致流动性风险。
35
 
表 3-7:A 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期限分析
A 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期限分析(单位:亿元、月)
项目 余额 平均剩余期
90 天内到期
规模 90 天内到期
占比
2019 年
10月 比 18
年末 2019 年
10月 比 18
年末 2019 年
10月 比 18
年末 2019 年
10月 比 18
年末
贷款(不含贴现) 33637 2916 77.4 2.5 5348 989 15.9% 1.7%
对公贷款 16745 721 49 -1.4 1998 525 11.9% 2.7%
个贷(不含信用卡) 11614 1449 146.1 6.3 213 21 1.8% -0.1%
其中:住房按揭 7483 1192 168.2 8.9 59 -1 0.8% -0.2%
信用卡 5278 746 9.4 -0.4 3138 443 59.4% 0.0%
结构化融资 2239 159 54.7 6.9 128 59 5.7% 2.4%
定期存款 19164 2466 11.3 0.4 8640 1365 45.1% 1.5%
对公定期 14811 1370 10.2 -0.8 7157 1176 48.3% 2.5%
其中:结构性存款 3708 1055 2.0 -1.1 3235 1659 87.3% 27.8%
大额存单 1519 739 17.6 5.3 243 59 16.0% -7.6%
个人定期 4353 1096 15.3 3.5 1483 189 34.1% -5.7%
其中:结构性存款 1276 124 2.3 -1.2 987 355 77.4% 22.5%
大额存单 1975 1119 26.1 0.1 47 0 2.4% -3.0%
活期存款余额(不含 16127 519
支付宝)
活期占比(不含支付 45.70% -3.20
宝) %
 
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3.4.4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化
从资产结构来看,A商业银行(或者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资
36
产大多为贷款,资产类型单一,银行很难随时提取资金或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进 行调整。例如,2019年,A商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75.84亿元,较上年增长 13.79%。其中,利息净收入占67.8%,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 占32.2%,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表3-8)。可见,在A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中,利用息差获得的收入存在占比过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营业收入主 要来源于息差收入是我国所有商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虽然A商业银行这一 比例近年来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2019年仍占比高达67.8%,这一现状,说明A 商业银行收入来源更多的还是依赖银行业固有的传统业务。单一的收入来源也会 导致A商业银行在市场存贷利差日益收窄的趋势下,其本身的业务发展承受更大 的压力。在资产到期日方面,A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不断上升,短期贷款比 例则不断萎缩,它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以A商业银行 2014-2019年年报数据为例, 2014年该行中长期贷款为44.2,%, 2015年为49.4%, 2016 年为 54.6%, 2017 年为 62.8%, 2018 年为 64.8%, 2019 年为 62.6%。中长期 贷款的总额也从2014年的8300亿元增长到2.4万亿。
“商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而正是这一认知,商 业银行本身也会习惯性的沉溺于一种“安心”的状态下,忽略深层次的流动性短 缺现象。因此,银行如果进行贷款业务,很可能由于流动性不足而产生金融风险, 直接降低银行的信用。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商业银行之间在优质客户 的信贷利率定价方面的争夺也将越来越剧烈。这样,A商业银行就很难继续保持 在利率管制期内获得的较为优势的存贷款利差。也就是说,商业银行A必然面临 着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收入的下降。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 银行将在中国境内市场上逐渐得到营业执照。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将需要面临着和 境外优秀商业银行同样的竞争。为争取高质量客户服务,利率定价的竞争将越来 越激烈。第三,利率市场化将影响国债融资利息收入继续扩大的空间。同时,还 将使得国债融资的收益率风险继续扩大。这样,国债价格缩水的风险就将加大。 最后,随着我国多元化融资市场的日趋完善,优秀、有能力的公司能够通过发行 股票、国债等金融工具,直接从市场上筹集资金。商业银行放贷已成为中国中小
37
企业最主要融资渠道的地位,将越来越受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 A 商业 银行必须改变目前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单一收入格局。
表 3-8:A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项目 2019 年(%) 2018 年(%)
利息净收入 67. 8 68. 5
非利息净收入 32.2 31.5
合计 100. 0 100. 0
数据来源:A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3.5 原因分析
3.5.1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
以存贷比分析指标为例,存贷款比反映了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与其存款 总额之间的比率。从理论上讲,该比率值应当作为商业银行资本流动能力和盈利 能力分析的数据基础。但在计算过程中,该比率往往忽略了存款结构、贷款差异、 在途资金等综合性问题,因此该值所反映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是有局限性 的。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与混业经营的持续深入,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 模式由单一的传统业务逐步趋向多元化,银行业务总收入中存贷款利息收入的比 例不断减小,这使得存贷比这一指标也越来越难以从基础层面反映商业银行的流 动性状况。有着相同情况的还有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率这一项,这项内容的原 意是为了体现银行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但是这个比率的计算方式没有体现流动 负债中那些未能或者难以到期收回的贷款,以及那些在短期内难以变现的流动性 资产等因素,导致该数据在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同样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另外,银行安全性指标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能反映安全性指标体 系局限性的问题是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它能反映银行自身资本抵御操作风险的能 力。在银行的财务分析报告中,银行管理机构最关心的信息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这体现了该数据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该数据所反映
38
的信息并不完全真实、客观、准确。比如,有两个因素对其产生关键影响:一是 完善银行财会审计制度,只有建立严格、完备的财会审计制度,才能避免财务人 员利用制度漏洞对账务进行不合理处理,导致数据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二是确 保银行的独立法人身份,银行只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才能避免因为银行受企业 的影响的程度,从而保证银行提供的资本报告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5.2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伴随其常规的经营模式所产生的。因此,流动性风 险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其自身。然而,目前A商业银行与国内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一 样,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外部推动,特别是中央银行的强制性规定,但 尚未形成自发行为,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意识,主要体现在,主 要表现在以下第一方面:第一,金融监管机构往往选择若干个易于操作的硬性指 标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这样一种方式并不能避免商业银行,采取一些短期性 措施来应对银金融监管机构的审查,这样的措施治标而不治本,仅仅是表面上的 数据达到了标准,实际的流动性风险并没有被消弭;第二,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险管理的理念仍偏重于规划和规模,而忽视了基于资产负债存量与增量匹配的灵 活调整;第三,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一样,A商业银行还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 宏观责任,这使其拥有强大的国家信贷支持,所以人们一直认为A商业银行的风 险直接与国家政府相关联,A商业银行不会破产,也不会引发真正的流动性危机。 因此,即便A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不高,也不会出现挤兑现象,这使得A商业 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患未然的意识。
3.5.3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虚化
截至目前,A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 管理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制的欠缺,前期的预警,事中 的控制,事后的降损机制均未落地;第二,A商业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流动性风 险管理机构,较难形成完整的计划性,也难以采取科学的战略决策应对风险,不
39
能做到提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事后及时报告并取得相关管理层的重视;第三, A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相对单一,基本上局限于日常库存现金和支付, 缺乏对贷款需求预测的考虑。A商业银行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主要依赖于 存款准备金、央行再贴现以及同业拆借。如果发生大环境下的流动性恐慌, A 商 业银行或许很难再第一时间筹集足够的流动性资金,进而错失化解流动性风险的 良机,并造成严重损失。
3.5.4 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多元化拓展, A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方向也越来越 多,但是 A 商业银行并未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A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高负债经营企业,其核心目标应该是利润 最大化。然而,长期以来, A 商业银行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行政干预对其影响 很大。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政策性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因此,经营责任机制并 未完全做到以利润为核心,自我约束机制也尚未真正建立。因此,由于长期未能 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这一流动性风险管理 的重要手段缺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代化也无法立即实现。
其次,对现金流度关注不够。目前 A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仍处于一个相对单一 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创新产品种类更少,衍生品交易相对有限。因此, 在建立流动性监管风险指标是,金融监管机构很可能会忽视银行的多元化金融业 务与银行流动资金的潜在关联,而常规化地存款和贷款比率、流动性比率等较为 基础的衡量资产结构的指标。而在实际情况中,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很多并非独立 存在的,它与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如果商业银行发生现 金流枯竭的局面,其流动性风险将迫在眉睫。因此,在商业银行 A 的流动性风险 管理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进行现金流量管理,通过全天候测量、准确及 时的现金流量分析,避免风险扩散。
最后,与其他传统商业银行一样,贷款占 A 商业银行资产总额比例较高。流 动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货币现金,证券投资,贷款。也就是说,流动性较差的
40
资产是A商业银行资产的主体部分,较易发生资金回笼风险。与此同时,证券类 投资占A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相对较低,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逐年下降, 导致期资产整体流动性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一方面监管部门严格限制了 银行自身产品的种类,不能直接经营而是只能代销证券与保险产品;同时,作为 一个传统的老牌商业银行,A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的路径依赖也很深,不重视证 券投资,导致资产结构单调,流动性不足。此外,A商业银行为了获取规模迅速 的扩张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成果,提升了自身的放贷意愿,但是贷款回收周期长, 又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会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3.6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描述了 A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目前A商业银行已经 具备了有一定可行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监管新 规的颁布,A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虽然达到了监管要求,但也距离“红 线”近在咫尺。A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产结构单一、同业拆借规模激增、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方式的落后,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银行传统 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二是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不重视;三是内控机制的虚化; 四是新规下原有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
41
第 4 章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优化
4.1增强全面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和机制
4.1.1增强流动性管理的主动作为意识
增强流动性管理的主动作为意识主要是针对前文提到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 的一个普遍“心态”问题——长期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 这一认识在银行业逐步商业化的背景下已变得非常不合时宜,急需扭转。A商业 银行必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机制的完善提上议事日程,并运用于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应对因流动性宏观和微观上的变 化而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发展, A 商业银行在保持低不良贷款 率的同时,既要面对产品同质化环境下巨大的同业竞争压力,又要着力防范互联 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潜在关联性的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 A 商业银行提高风险 管理的意识,有预见性的主动做好风险管理规划。首先, A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全 体员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教育,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提高远东 的参与度,并将其适当纳入绩效考核标准。其次,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效果, 必须制定相关规定,设立专职部门识别、计量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根据自身情 况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于流动性报告的时效性与报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范。 同时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和奖罚细则,要求行内员工熟悉该细则并通 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测试。第三,建立各个商业银行间的合作纽带,随着金 融市场日益扩张成熟,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关系与规模越来越密切,这也将 各个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紧紧关联到了一起。 A 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不 能再固守旧的管理经验,而应当与其他银行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这对更好 地提高整个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危机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A 商业银行不但要与同业的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管理,更要重视与监管部门 的沟通交流,从外部汲取可参考的实践经验。最后, A 商业银行需要让相关员工 都强化风险意识,要对本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做到理解与运用,这样才可以
42
从各个层面防微杜渐,以防小危机变为大危机。
4.1.2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相关机制
流动性风险不是头寸资金管理的简单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 应从全面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流动性风险的防范。银行内的资金可分为按 区域、按级别集中,充分发挥A商业银行规模与计算机系统的优势,完善一级法 人制下的内控制度,规范各级支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 事后监测和预警机制,应对流动性风险。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内部资金调整原则, 管理部门应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即时流动性缺口,合理配置资金,同时收集每日数 据作为参考依据,建立覆盖全辖区的资金一体化预测、统计和分析体系,做到全 域范围内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在各分行实施资金调配,合理配置有限的流动性 资源,提高系统资金的流动性以及盈利能力。
从微观角度看, A 商业银行要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必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 相关内容纳入到银行日常业务活动之中,严格控制资本期限错配现象发生,通过 管理层至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降低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风险:
第一,高层管理人员要带头引领员工养成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合规文化。 A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高资产高负债的机构,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流动性风险管 理能力。避免发生 A 商业银行具备偿债的能力却由于不能及时的获得流动性而走 向破产边缘的情况。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临、外部不利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因为 这一情况下的流动性危机有着更强的破坏性、系统性,其将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也势必更加突出。为此,A商业银行首先应当排除的是“政府兜底”的观念,随 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国家对银行 的隐性担保势必将逐渐消失,A商业银行需要主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式。 同时,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经验,组建出一套定量、定性的 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并且,高管层也需要将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到银行的各个管理环节,以主动的态度掌握日常经营中的 流动性水平,平衡其与流动性、安全性的关系。最后,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个长
43
期的风险管理行为,高管层需要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制定适合 A 商业银行 自身特色的合规政策,明确符合自身特色的合规文化,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督促全体员工树立合规意识及风险管理意识,使得每位员工主动约束自身行为为 全行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增添力量。
第二,信贷部门在制定放款计划同时,不仅要严格执行信审制度提高贷款质 量,还要合理规划贷款的期限结构,从而减少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风险。资产负债 期限错配是当前流动性风险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 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基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原则,保证资产与负债二者到期日 相匹配, A 商业银行信贷部门需要合理分配中长期与短期贷款的占比,最大可能 保证 A 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因此,首先,信贷部门必须将中长期贷款所占份额 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尤其是那些风险较高的长期贷款,同时扩大一些安全性较 高且流动性较好的优质资产,如国债、政策性债券以及优质公司债券等,切不可 因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的流动性风险。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同时,增强信贷审批管 理,如进一步严格担保和抵押条件,来防控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此外,信贷 部门要认真分析资金来源,根据资金来源合理安排资金去向,减少对房地产等产 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实业、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提 高风险监测能力。其次,业务部门也要积极拓展存款来源。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 提高和社会商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投融资业务的需求和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关 业务部门需要及时分析社会上不同人群的投资、融资需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新 产品。在满足各类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多元化、高质 量的负债。
第三,通过金融市场部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根据流动性风险管 理的需要,有目的性地开展同业业务。金融市场部门需要设计合理的投资组合来 开拓多元化的市场渠道,及时变现资产。许多时候,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外部环 境是否宽松往往取决于其所处金融市场是否成熟,因为银行的快速融资能力以及 其可变现速度和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金融市场越成熟,商业银行可 寻找的融资渠道就越多,这对于化解流动性风险是极为关键的。例如,在资金突
44
然短缺,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无法维持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金融市场部门可以通 过合理利用银行间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快速将商业银行自身的优质流动性资产, 例如国债,票据等快速地变现,达到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的效果。但由于我国银 行间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市场部门在利用同业业务调整流动性敞口时,还要注 意合规性,不得发生绕过监管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变相地将银行间业务转变为另 一种业务发展和盈利路径,这导致了资本期限的错配。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在实 现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加强中长期资产流动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传统的信贷产品往往资产质量较低、资产形式较少。此类信贷产品发生资 金沉淀现象的概率较高,容易形成不良贷款,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下降。
但如果金融市场部门能合理充分利用金融市场,采取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则 可为分散贷款的流动性风险提供很大助力。
4.2进一步深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4.2.1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构建多层次流动性储备
A 商业银行可以合理配置不同类型资产的数量,确定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 构建合适的资产结构,建立基于资产类别多元化的流动性风险防线。
第一,拓宽资金补充路径。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补充 资本:一是依靠自身业务经营,留存利润,积累资本;二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 有价票证来获取资本;三是股权人增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原始投资者,股 东增资而达到增资的目的。
第二,严控不良信贷比率。优化银行资产质量,控制风险资产比例主要有两 种途径:一个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控制贷款增速的同时,持续提高资产证券 化的比重;另一个途径就是降低不良资产比重,对于那些风险较高的资产,要在 以后的业务中不断降低其比重,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质量,严格控制信贷标准。
第三,根据盈利能力,重新分配低息资产比例。对于A商业银行来说,其商 业化、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要符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提高盈利能力。商 业银行在资产回报率和资产利用率方面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其盈 45
利能力亟待加强,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需要降低中央银行存款和库 存现金比例,不断消化其存贷款差额。
4.2.2减少信贷资产,提升非信贷资产比例
在利率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商业银行越来越难以传统的利差模式获得长期 稳定的高收入。以资产资本管理、证券凭证等衍生品交易、金融机构间拆借和投 行业务等新型业务正在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发展目标。表外资产、保函业务 的规模占比正在逐步增加。A商业银行不仅要控制好传统信贷资产质量,更需要 迅速适应金融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环境变化,不断提高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比 重,并实现每年增长一定比例的增长。同时,在提升非信贷资产比例的同时,加 强各类新增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创新促进资产结构持续健康转型。 这就需要形成集中协作的机制,因为各类非信贷业务往往需要协同多个不同的部 门来实现。必须形成涵盖了各个相关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集体统一协调机制, 通过汇集相关各方的风险管理信息,统一内部风险管理机制路径和对外部信息公 开的统计口径,将非信贷资产完全列入流动性风险管理范畴。同时,还应注意完 善相关机制标准,例如制定专门制度和措施,统一标准,完善非信贷业务风险管 理的标准、流程和分工,在此基础上,在A商业银行多部门、多层级提升非信贷 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4.2.3丰富贷款种类,逐步提升贷款变现能力
A 商业银行约 60%的资产用于投放贷款业务,与其他任何银行一样,贷款业 务是银行最大的盈利手段。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一主要资产业务。 但是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贷款业务也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有助于 A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降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盈利的可 能性。具体而言,A商业银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新贷款业务:第一,消费信 贷。所谓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私人发放的为其家庭或个人日常生活费用的贷款, 可视为银行的一种零售业务。消费贷款一般采用一次性还款和分期还款等偿还形
46
式。在美国,分期消费贷款的形式约占消费信贷总额的 80%。目前 A 商业银行这 一块还比较薄弱,且面临同行竞争压力较大,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 个人消费需求,创新消费信贷新模式。第二,贷款承诺和贷款担保。贷款承诺和 贷款担保是各种商业贷款方式的总称,涵盖备用信用证和商业信用证、透支限额 和信用限额、备用承诺等方式,这类贷款方式在处理信用风险时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银行作出承诺和担保后,企业必须定期向银行提交财务报表、征信信息等反应 经营状况的材料,并配合银行进行背景调查。第三,发展专项贷款。专项是指银 行将其贷款业务集中于某些专业知识超过同行的特定行业,如高科技产业发展、 能源行业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专业贷款有助于银行降 低运营成本,当银行对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领域有了一定的调查认识,对同行业 的其他企业进行背景调查时,就可以省去行业背景调查的时间及成本,专注于企 业个体背景的尽调。以及成本的贷后检查、监督和管理等成本。但是贷款专业化 会导致贷款过度集中,违背了资产多元化的原则。因此,为了防止贷款过度集中 于某领域,银行需要采取贷款合作的模式。贷款合作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一个 是如果一家银行认为某方面的贷款太多,将贷款转移给其他银行,其他银行在审 查后决定购买部分或全部贷款;另一个是双方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定期 向另一方转介一定比例的新贷款,或双方互相从另一方转介一定比例的新贷款; 再一个是一组银行聚集在一起提供银团贷款。但无论哪种形式,贷款合作均需建 立在合作银行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双方的短期以及长期利益。第四, 证券化贷款。证券化贷款是金融创新浪潮下金融业务衍生的新生事物,它不仅具 有资产业务创新属性,也具有负债业务创新的属性,通过证券化不仅可以增加贷 款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可以为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创造了一条途径。
4.2.4充分发挥公开市场业务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采取主动买卖有价证券的方式,向相关金融机构 投放或吸收基础货币,调节金融机构货币扩张能力,从而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量。具体而言,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缩减资金时,选择出售有价证券,金融机
47
构购买有价证券,从而提取资金并减少金融机构可用的资金;相反,当中央银行 认为需要扩大货币规模时,选择向金融机构买回有价证券,从而投放货币,扩大 金融机构可用货币量。中国的央行在 1997 年正式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 商制度。这也是央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货币政策工具。相较于利率机制的弱杠杆、 小变量、低弹性等特征而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强杠杆、大便量、高弹性等显著 特征,当它打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时,能够迫使金 融机构直接且高效地回应公开市场业务运作信号(练镜溶,1997),寻找新的资 产负债均衡点。A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交易者之一,不 应局限于被动地适应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而应充分利用央行公开市场 业务的相关货币政策,积极参与到公开市场中来,通过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政 府债券、央行证券及其它优质票据,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加强自我约束, 调整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实现增强自身流动性的目的。
4.2.5 合理限制银行资产规模
过往经验告诉我们,资本规模越大,银行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往往也就越大。 资本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尽管也会在政府中获得"大而不能倒"的一些隐性保障, 但是大商业银行的分散运营方式与高风险投入也必然会增加其流动性风险,也会 威胁到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良好经营状态。首先,银行的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它 的运营效率高。有调查指出,部分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盈利能力远高于 规模大很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如果 A 商业银行只是追求做大规模,而不 注重资产的利用率、资产负债平衡以及资产质量,那规模的无序扩张则是有百弊 而无一利的,不仅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损害到银行的长期盈利 能力。其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对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平衡提出 了要求。持续的资产增长不应该是银行的使命,这种商业模式在 A 商业银行未来 的发展中应予以扬弃,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构建健康、可 持续的发展模式。此外,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越发频繁,也加大了银行的流动 性风险管理难度,间接推动银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治理,从容应对市场和政策
48
风险,面对新的变化。
4.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分散流动性风险
4.3.1发展表外业务调整资产负债规模
当前, A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以传统的担保承兑业务为主。从总收入中表外业 务所占比重来看,A商业银行在2019年仅为6.2%,与国内其他银行相比处于较 低水平。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通常占银行营业收入的25%以上,一 些大型银行表外业务占比甚至超过50%。比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利润占其总利 润约三分之二;巴克莱银行的表外业务利润可以抵消其总业务费用的 7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超过25%,有些甚至超过 45%。显而易见,与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A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 发展还很不成熟,发展速度慢,业务品类少,且以传统的中间业务收费为主要盈 利项目。可以说,表外业务的类型和规模与A商业银行的规模严重不相适应,同 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具体表现品类单一、涵盖面有限, 一中间业务为主,担保贷款、外汇交易以及投资承诺等新兴的表外业务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不足,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创新,但往往很难普及和 进一步发展。担保和承销承诺等其他业务仍面临品种少、规格小、深度和广度浅 的问题。其次,表外业务收入效应较差。表外业务基本是以收取服务费为主要收 入来源的服务业务,然而,长期以来,A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重视成都不够,认 为表外业务非主要业务。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经常成为吸引客户的免费服务,如代 收款项、代发、业务咨询等。
虽然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相对小、类型相对少,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 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表外业务品种的丰富与规模的壮大将是一 个必然的趋势。目前,中国境内外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代理机构已超过900多家。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通过其先进的表外业务与国内银行展开竞争,在此局面下, 中资银行很势必会失去在这一领域的份额,尤其是在外资客户的争夺中处于不利 位置。因此, A 商业银行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成熟经
49
验,采取以下对策:第一,积极拓展表外业务种类。在符合监管当局政策要求的 前提下, A 商业银行可以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积极的尝试,例如贷款承诺,可选 择那些业务关系相对稳定、信用良好的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 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以适当扩展到目前国际贸易领域之外的一些国内客户。此 外,通过贷款的销售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融资也是一个可试验的路径,民营经济 发展迅速,如果这项业务可以拓展,不仅可以为广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提供便利, 同时也不占用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二是提升对表外业务的营销水平。银行营销 是一项集市场分析、新金融产品开发、销售推广、反映售后客户体验为一体的系 统性管理活动,因此,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开发各 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以多种方式交付给客户是拓展表外业务的关键所在。为了 拓展表外业务规模, A 商业银行业必须加强市场营销方面管理,一方面需要通过 不断提供金融新产品扩大银行提供的业务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也通过不断开发市 场来扩大业务范围,并以此在银行通过营销管理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取得新的利 润渠道。
4.3.2加大资产证券化力度盘活银行长期资产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最有效 手段之一。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除了股权融资以外的另外 一种进行资本补充的方案,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 A 商业银行面临的中长期融资压 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 A 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资本需求,维持一定程度 的资本扩张能力。其次,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可以为 A 商业银行将那些流动性相对 较差的信贷资产投资于资本市场进行流通,从而获得资金。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化 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最后, 资产的证券化还可以有效增加 A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储备,有助于控制实体经 济风险的积累水平,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未来,为了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 在存量盘活中的作用,建议 A 商业银行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的推进: 一是在 A 商业银行自身和资本市场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包装持有的信贷资产,
50
增加自身资产证券化规模;二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扩展可证券化的资产类型; 三是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管理的规范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4.4完善流动性风险内控机制
4.4.1完善银行流动性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衡量的指标主要是监管部门规定的资产负债率 中的一些流动性指标,如存贷款比率、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一般来 说,这些指标都是笼统性较强的指标,是基础的资产负债匹配以及体现头寸充足 程度的产物。同时,因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滞后,一些指标甚至是根据银行分行的 自我评估来估算的,总行缺乏科学的信息系统来及时识别疾病并控制这些扭曲的 数据。此外,这些指标多数是余额概念或时点指标,缺乏反映一定时期内银行流 动性情况和研判银行负债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指标。所以,我们在引进商业银行流 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时候,还必须丰富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内部要求的流动 性水平度量指标,如引进流动性动态平衡分析方法,并增设流动性指数和存货集 中度指数。换句话说,监管机构可以使用一般指标来监管商业银行。但是,商业 银行应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切合自身需求的流动性风险参 考依据及计算方法。
完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 要意义,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要不断运用更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知 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结合国内经济环境大背景和银行自身的特殊背景。虽然我 国金融监管机构借鉴了《巴塞尔协议 3》中所提出的流动性覆盖比例和净稳定融 资比例两项指标并加以实施,达到了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的目的。 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流动性覆盖比例与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似乎更适 用于那些依赖批发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管,而对于以客户存款为主体资金来 源的国内商业银行并不是完全适用。也就是说,这两项监管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 流动性的监管力度有限。因此,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这两项新的监管指标进 行优化调整。对各商业银行而言,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全面科学构建流动性
51
风险管理框架,围绕银行内部需要监管的对象,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 的各个环节,并能根据流动性监测结果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流动性趋势,从而 及时、有效地调整自身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各项措施。
4.4.2完善同业拆借业务的监管措施
近年来,银行间资产和银行间负债大幅增加,如前所述A商业银行也面临同 样问题。银行间业务改变了银行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一定意义上对银行的流 动性风险管理呈现“双刃剑”作用:一方面,它成为了银行获取流动性的一种极 为便利的手段,帮助银行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这种便利性也使得 货币市场借入资金的成本波动难以预测,这种情况又加大了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 管理的难度。要控制同业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A商业银行需要将同业业务相 关风险合理纳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之中。首先,充分考虑银行同业拆借的波 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威胁,基于拆借的规模、期限以及市场的流动性宽 松程度制定备用计划。第二,压力测试包括银行间市场的极端变化,如短期贷款 利率大幅上升、相关市场参与者贷款意愿波动、债权银行违约等,根据测试的制 定下一阶段的实施方案。第三,建立同业拆借的相关监管指标。基于同业拆借市 场的日渐活跃的现状,A商业银行当前尚未设计出用来衡量同业业务对本行流动 性水平影响的相关监测指标。为了控制银行同业拆借对自身流动性的负面影响, 建立独立指标用以监控本行同业拆借业务有很强的必要性,例如,参考资产负债 比,与资产负债期限,将拆出拆入的比例与期限归入现有的指标体系中。
4.5建立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
4.5.1风险预警机制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资产到期日预测流动性 缺口;二是寻求合理的流动性缺口弥补策略。如上所述,目前A商业银行的流动 性需求预测仅限于日常库存现金和到期付款,而流动性供求的定量预测相对被忽
52
视。弥补缺口的措施也相对简单,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央行再融资、同业拆借等。 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原来走一步看一步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建立系统化、专 业化以及标准化的风险管理科学体系转变,其核心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流动性风险 监测预警系统。因此,首先有必要对现有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在 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规避和控制。此外, 在预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行业周期波动、央行货币政策、市场变化、客户运营 状况和预测员过去经验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在日常经 营管理过程中动态跟踪,准确、科学地监控流动性风险,及时发布预警通知。具 体而言, A 商业银行主要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预 测分析工作,结合历史数据对流动性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计算潜在流动性; 第二,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包括预测风险预警和探索风险预警来源。流动 性风险预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风险预警指标的预测,发现线索,消除风险, 将流动性风险降至最低水平,银行通常可以评估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在未来一 段时间内的具体情况,并确定风险预警情况。因此,寻找探索预警来源是预警体 系的核心;第三,建立定期流动性分析体系,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的需 求预测、来源和储备。同时,还需要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计划,提高流动性风险 防范能力。
4.5.2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近几年, A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一直在 50%以上,远超过《商业银行流动性 风险管理办法》所要求的 25%的监管标准。但与 2013 年 6 月类似的“钱荒”现 象至今仍时有发生,说明 A 商业银行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短缺的能力仍需进 一步提升。因此, A 商业银行在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的同时,还需要构建风 险应急机制,可以采用压力测试这一方法,来提升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 险承受能力。压力测试是商业银行在遭遇突发恶性情况或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 化,对可能会遭受的损失程度的估算。根据计算结果,评估商业银行应对极端情 况下流动性风险的水平,以此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
53
供有益思路。压力测试还可以增强银行的危机意识,发现潜在风险,使得银行可 以提前对那些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事件进行演练,并在事件真正发生的时候能 够形成有效的应急预案,避免因准备不足而产生大规模的流动性危机。主流的压 力测试可以分为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指单个风险因素的变化造 成的对商业银行资产匹配的价值变化的影响。情景分析不同于敏感性分析,它反 映了风险因素同时变化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从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管理角度 来看,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带来的结果,基于此,A商业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应采用情景分析的方式,充分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 13 种压力测试情景。
4.5.3 应急措施
A 商业银行在针对不同情境下开展流动性突发情况生存演练的同时,也应建 立自己的应急措施管理体系。应急措施的建立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实践演练和修 订。首先,应急预案应简单易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明确责任流程,明确各 部门的操作、配合和汇报程序。因为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生存大 于一切,价格不再是优先考虑的指标。为此,一是建立多级别的应对准备金制度。 建立由现金准备金等多级别准备金组成的流动性风险担保体系,准确统计分析商 业银行维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并将现金储备和二级储备维持在 合理水平,以确保整体流动性充足。其次,我们应该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模拟 和匹配现金流。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特点与复杂性,对于流 动性风险相对集中的产品、业务和部门,通过在不同压力的情境下频繁进行现金 计量,检验本行抵御流动性风险压力事件的能力,以提高在流动性压力情景下履 行自身支付义务的能力。在情景假设中,应对现金流量的主要风险因素设置不同 的情景,如融资能力、市场价格、资产变现、自有资产到期还款、客户流动性需 求变化等,出具完整的压力测试分析报告,并提出压力情境下的应对策略。第三, 加强客户管理,处理好营运资金。A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为个人和机构提供金 融服务。当客户的流动性充足时,可以实现客户理财的资产增值。当有资质的客
54
户缺乏资金时,可以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如贷款、票据、债券等。一方面,高 质量的客户管理通过产品多样化、渠道便利化和服务精细化,优化客户体验,增 强客户信心,以留住和稳定客户,减少资本外流;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了解 客户的资金安排和财务趋势,进行每日头寸预测,为客户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 解决流动性危机。
4.6 本章小结
本章就前文分析出的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 优化策略:。首先需要增强全面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不能因为商业银行具有国 家信用的背书而放松了对潜在风险的监管。其次,要深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构 建多层次流动性储备,提升非信贷资产比例,丰富贷款种类以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还要充分利用公开市场合理调配流动性,在追求规模提升的同时注重资产质量等。 再次,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尤其是可以藉由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盘活长期的资产。 最后,不仅要完善原有的流动性风险内控机制,还要建立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监控 体系,在事前、事中、事后形成一个立体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
55
第5 章 保障机制与支持措施
5.1构建高效的信息化报表系统
目前 A 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系统非常庞杂,而且每个业务系统都使用独立的数 据库,这就导致了因为各自独特的数据定义模式,综合报表系统所需的数据分散 在各个子系统中,有些统计报表也不能由现有系统集成,而必须通过手工填写, 业务量严重扩大,便很容易产生数据填写错误的情况。此外,各系统之间缺乏密 切联系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大量业务数据闲置或者存在大量冗余数据、较为复 杂的跨系统查询和计量分析难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不一致、不能满 足个性化报表生成的需要、难以体现动态需求,等等。
因此构建一个信息化、成体系的数据报表系统,对A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这一系统应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搭建一个高效且安全的信息平台,能够实 时跟踪业务流程、交易数据及各种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风险预 警和业务监控的自动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效率。具体而言,一个全面的 报表系统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一是数据抽取,从每个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库中 提取出大量有用的数据;二是编制报表,完成报表中数据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完成报表的编制和展现。A商业银行在未来信息化报表系统建设中需要着重 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建立独立于其他业务子系统的开放式综合系 统,一方面易于内容的维护和扩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同业市场; 第二,及时性。报表系统必须能够对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及时收集,并自动定 制报表,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周期,并进而提高A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 响应速度;第三,跨平台操作性。综合报表系统可以提取和监控各种业务子系统 的业务数据;第四,易于维护。由于开放式的体系结构,综合报表系统与其他业 务子系统之间没有太多的耦合,因此更易于维护和适应银行的多种报表需求;第 五,信息传递性。由于报告系统的输出是定期报告,系统可以方便地将分析结果
56
和准备好的报告传递给需要的人员;第六,大数据的应用。报表系统可以对业务 子系统中的业务数据进行访问,因此其数据源将是非常广泛的。
5.2培养流动性风险相关的人才
机制的保障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提出这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支撑保障措施,主 要是因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议题, 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人才,提升管理的针对性。目前,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险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尤其缺乏两类高端人才:一类是熟悉金融业务、掌握流动 性风险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强、精通流动性风险防控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二是理 论基础较为扎实,具备专业的金融业务分析能力以及风险预测能力,可以为应对 流动性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对这两类人才高端流动 性风险管理人才, A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招录、培养、运用:
第一,在行内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才的运用机制。首先, A 商业银行应当 对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地位予以充分澄清和重视,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在 整个银行体制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够独立行使职责。其次,对 A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应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去掉一些不参与实际工作的冗余部 门,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效率。再次,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变化迅速 的形势, A 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必须率先建立一套科学的流动性预测 方法,该方法可结合实时流动性数据和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对国内外 管理情况进行量化管理,实现实时预测流动性,流畅准确地判断市场供需关系。
第二,加大从高校中招录金融专业人才的力度。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 输出中心,高端流动性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依托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 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力量、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培养金融人才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A 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大从高 校引进此类人才的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吸纳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端金融风险管 理人才,并用高素质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
第三,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在从高校招录高精尖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同
57
时,也需要高度重视在职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A商业银行本身有着一个庞大的 员工队伍,抓好在岗人员职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的专业骨干,尤其是 能够科学、准确、有效预测并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业务骨干。具体来讲,对银行在 职员工的培训,可以有以下方案:一是有计划的挑选人员进行脱产培训,邀请国 内外熟悉精通流动性风险防控的知名学者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将流动性风 险管理培训在银行内部设定成为一个常态化机制,每年定期进行培训的同时,根 据银行发展情况需要随时培训;三是选择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业务骨干到国内外 知名大学或金融机构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从高校招收专业人才还是 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都必须注意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银行从业人员 时时刻刻都在于金钱打交道,也在时时刻刻面临巨大的金钱诱惑,因此,从业人 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至关重要。对人才和员工的教育培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 识和技能的提高,还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廉洁自 律,诚实守信,依法办事。
5.3 制度保障
建设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综合考虑现金流量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 理等内容,同时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压力测试机制,做好应急预案。在资产负债管 理方面,在制定具体管理制度时,首先要秉持分散性原则,做到资产负债、资金 运用、资金期限结构三个层次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A行应对流动 性风险的能力。建立集中定额管理制度,解决资产负债品种、期限等问题,降低 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概率。同时,A商业银行建立现金流量和资 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及时发现融资缺口,减少对短期流动 性供给的依赖,并结合自身融资能力和抵御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设定资产负 债期限错配的限额。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常态化机制,分析和监测A商业银行 抵抗流动性冲击压力事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提高A商业银行在压力事件 下维持正常支付能力的应急预案。此外,各方面制度的制必须要考虑A商业银行 的组织架构、业务规模、流动性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水平等个性化特征。各种
58
管理制度应相辅相成。各部门要相互协调,降低流动性风险为己任,自高管层至 基层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本职工作。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触发,结合长 期发展目标,制定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即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持 高盈利能力,保证 A 商业银行安全而高效的发展。
此外, A 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建立声誉风险管理与协调机制。信任危机很多时 候都是加剧流动性危机恶化的重要因素。除了“硬件”条件外,银行维持流动性 的能力往往取决于培养长期稳定关系的“软件”以及快速准确的声誉风险管理和 协调机制。 A 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商业银行合作对手遍布各个国家与行 业,现今世界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网络化,一旦发生恶性时间,会致使声誉风 险事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论是速度和程度都更加严重。因此, A 商业银行应 在面临流动性压力之前,与客户和交易对手建立长期、稳定、彼此信任的关系。 此外,还需要在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构建协调机制,通过适当干预相关方 (包括存款人、抵押债券持有人和其他重要交易对手)对声誉风险事件的过激反 应,来降低声誉风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就保障机制与支持措施方面提出一些优化的设想。一是构建信息化 的报表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搭建一个高效且安全的信息平台可以切实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效率;二是培养相关的人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 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这种机制的保障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三是自上而下 建立保障制度,构建管理制度时秉持分散性原则,做到资产负债、资金运用、资 金期限结构的多元化,以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确定并实施稳定的流动性风 险管理策略。
59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以 A 商业银行为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梳理了建国后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背景和脉络,并将其置于国际视野之下 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一下结论:
结论(1), A商业银行是中国的一家老牌、大型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 管理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效,建立了自己包括日间人民币资金管理、多维度全方 位计量流动性风险、司库主动负债和短期资产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独特的流动性风 险管理框架。与同业其他银行相比,根据相关指标衡量对比,A商业银行基本处 于中上水平,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例如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同 业拆借规模较大、存贷比维持高位、收入结构单一化等。
结论(2)我们对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 有: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动作为意识淡薄,这是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一大区别, 因为体制上的差异,很多商业银行都认为自己有国家信用做支撑;内控机制不够 完善,尚未建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过于单一 等;传统经营模式存在局限性,如没有完全摆脱政策性业务对银行运营的影响、 缺乏金融创新等。
结论(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第四章与第五章提出了优化对策建议 与保障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完善银行流动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独立的流动性 风险监控体系、拓宽业务渠道丰富产品类别,并完善一系列诸如信息化报表系统、 培养流动性风险相关的人才等,从而切实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60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对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 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但由于获取A商业银行部分样本数据较为困难, 同时A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个别年报统计口径有差异等问题的限制,本文在选取 相关指标,对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进行分析时,可能并不是特别完善 与全面,存在信息漏洞。另外,本研究对于 A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指标 的分析,限于近三年之内,缺乏了一个针对A商业银行的历史性的分析,而仅能 反映个别时间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反映出来。缺乏历史的分析,也导致难以 对 A 商业银行未来流动资金的变化情况进行一个基础性的预测。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全面且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对A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历史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系统性梳理,并将其与我国银 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历史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必将能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与深度, 并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一个更加准确、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经验借鉴。 对此,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拓展。
61
附录
为了了解 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深访 10 名工作超过 3 年的员工,具体为运营 部 3 人、零售部 3 人、公司部 2 人、金融市场部1 人、司库部门 1 人。
附录 访谈提纲
1.谈谈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
2.根据您的工作内容,谈谈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或者改 进点?
3.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控的体系是否还有完善的空间,请谈谈您的看房
4.从工作岀发,您认为A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需要建立那些保障机制?
5.从长远的角度看,有效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那些?
62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袁平,任杰,韩丽,李辉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 学与研究,2007(06):13-16.
[2]陈艳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智慧审计探讨一一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J].全国 流通经济,2020(21):128-130.
[3]陈文秀.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4]邓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被动平衡的特点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 2000(05):40-45.
[5黄其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 108-109.
[6]黎晓薇,肖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J].经济师,2001(11): 192-193.
[7]李瑞红.流动性风险管理:日本动向、中美比较及我国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1(03): 26-28.
[8]练镜溶.公开市场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J].经济师,1997, 000(004): 38-39.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
[9]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 (J):33—35.
[10]刘忠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金融论坛,2002(10): 42-45.
[11]刘辉.YT住房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12]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03,
(5):33-36.
[13]尚航飞.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改革、影响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8(06): 48-53.
[14]宋君丽.零售银行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01): 88-89.
[15]宋婷婷.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7): 214-214.
[16]王宇明,曲洪建,张相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 2014,19(02):40-47.
[17]王兆星.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一一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J].中国金融, 2014(21):9-12.
63
[18]王飞.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J].南方金融,2011, (1): 36-39,53.
[19]温珂.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外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9-11.
[20]吴盼文.流动性过剩的疏与堵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 8-11.
[21]杨锦,曾鸣.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探析J].浙江金融,2007(08): 33+11.
[22]于品显.巴塞尔协议资本要求的发展变化、局限性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南方金融, 2020(07):69-78.
[23]张维,蒋东明,熊熊,高雅琴,安瑛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39-43+127.
[24]张黎明.巴塞尔协议III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20(01):19-24.
[25]张会清,王剑.论中央银行视角下的微观流动性管理J].南方金融,2008(02): 10-12+18.
[26]张鹏.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J].财经科学,2004(S1): 268-270.
[27]张运龙,高磊,许争,曾昭旭.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与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7(03): 54—56.
[28]赵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06): 74+78.
[29]郑明詰.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一一基于巴塞尔协议IIIJ].现代商贸 工业,2017(18):64-68.
[30]Decker P A .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liquidity and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 regulator's perspective[J]. Emerging Issues, 2000.
[31]Diamond D W , Dybvig P H.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
[32]Ishii R . "The Shiftability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The Special Number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Hundredth Volum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Commer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1959, 100:479-494.
[33]Kashyap A K , Rajan R , Stein J C . 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33-73.
[34]Kyle A S . 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J]. Econometrica, 1985, 53(6):1315-1335.
[35]Lee C F , Lee A C . Commercial Loan Theory[M]// Encyclopedia of Finance. Springer US, 2006.
64
[36]Lee C F , Lee A C . 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M]// Encyclopedia of Finance. Springer US, 2006.
[37]Leo de Haan,Jan Mllem Van den End.Banks'responses to funding liquidity shocks:lending adjustment,liquidity hoarding and fire sales[J].DNB Working Paper, 201 1,293.
[38]Marc Lore , Lev Borodovsky . Professional ' S Handbook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M].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一 2000.42.
[39]Peter S.Rose.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America:Me Graw-Hill,1996.275 —296.
[40]Stephen Morris and Hyun Song Shin.Liquidity Black Holes.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New Haven.2003.
[41]Valeriya Dinger.Do foreign-owned banks affect banking system liquidity risk[J].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
[42]Waldo D G . Bank runs, the deposit-currency ratio and the interest rat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5, 15(3):269-277.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ngjilei/jingjiguanli/4268.html

上一篇:DB县农业银行涉农类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A燃气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