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研究 ——以 McDougal 版《美国历史》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08 09:56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1绪论 1
1.1选题缘由及意义 1
1.2研究现状分析 2
1.3研究对象 7
1.4研究方法 7
2史料及教科书史料概述 9
2.1史料:概念、类别及功能 9
2.2教科书史料:概念、类别及呈现方式 11
3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史料”的内容及要求 13
3.1时序思维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15
3.2历史理解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15
3.3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16
3.4历史研究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16
3.5分析历史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17
4《美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设计与运用特色 18
4.1史料类型丰富多样,史料分布均衡有序 18
4.2注重一手史料的呈现与分析 23
4.3利用数字化史料拓展延伸 28
4.4历史档案文件全文呈现 34
5《美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史料设计与运用案例比较分析38
5.1教学内容与史料的分析 38
5.2文字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39
5.3图像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43
6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47
6.1丰富史料类型,注重一手史料的运用 47
6.2灵活运用数字化史料,建立配套学习资源库 48
6.3明晰两国国情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借鉴 49
结语 51
参考文献 52
 
 
致谢
56
VI
 
 
 
 
 
 
 
 
 
 
 
 
 
 
 
 
 
 
 
 
 
 
 
 
 
 
 
 
 
 
 
 
 
 
 
 
 
 
 
 
1绪论
1.1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史料的重要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教育的内涵把握、目标认知和实 践反思等愈发深刻与细致。历史教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 重要途径,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历史教师教学的 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来源。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对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以及学业质量等提出 了新的更为具体的要求,其中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学界广泛热议。
“史料实证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 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①,深刻体现了学科属性,有 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史料”无论在史学研究还是在历史教育中都有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翦伯赞先生也强调“学历史如果不掌握资料,光有理论,那是不行的。 没有资料光有理论,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从结论到结 论,那是讲空话”②。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中,“史料”也已成必备条 件。历史教学和历史教科书要做到信而有征,不可空洞无物,务必从史料证据出 发去探寻。
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身影很少见,更多的是被内化进了编 者的话之中。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 90年代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数量仍然 非常少。 20世纪 90年代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注意增加 史料的数量,在每课书的版面上都开辟了专栏,中国史引用史料以竖排字加装饰 边,世界史引用史料以横排字加装饰边;在行文的大小字中,也引用了不少史料。 但这一时期教科书中的史料主要是作为课文的附加材料来印证课文的论述。③新世 纪初,教材走向多样化,史料的运用也愈发受到重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史料 运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注重多样化并注意 与考古发掘成果相印证,但选用的史料过于简短。北师大版教科书专门设计了“材 料阅读”栏目,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但同样存在部分史料不注明出处等不严 谨之处。现今最新的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特别添设了“材料研读”栏目, 并配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后活动中,也设置了材料分析题帮助学生训练思 维。《中外历史纲要》中也专设“史料阅读”和“学思之窗”栏目,并在课后“探 究与拓展”中提供多则材料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思维,
①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61-62.
②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岀版社,2005:12.
③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岀版社,2005:83-84.
提升能力。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情况随时代发展而愈加受到重视,“史料实 证”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的实践探索也在不断进行,朝着更加多样化、精细化、 可测量化的方向发展。
1.1.2美国历史教育对史料的重视 美国作为一百多年以来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自建国以来围绕历史 科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历史课程在美国公民教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波三折, 最终在 20世纪 90年代成为国家的核心课程。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看重史料, 特别是一手史料的运用,在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项“历史思 维”能力处处皆显明对于史料运用的重视。美国历史教学界对于一手史料的作用 非常看重,一手史料能够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让历史变得更具可信度。 有些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派别的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或者是他们从 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了解释与创造,搜集这些不同方面的第一手史料,有助于 学生明了不同的倾向和观点,从而全面详尽地了解历史。同时,对一手史料进行 收集、整理、辨析、判断和运用,也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 渠道。
美国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以市场为导向,各科教科书种类繁多,自由竞争。 本文选择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公司出版的McDougal版《美国历史》①(2012年 版)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美国历史》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史料、 史料学习的方法以及搜寻史料的网络资源等,对史料的探究尤其是一手史料的重 视程度跃然纸上。
1.1.3选题意义 对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进行探微,结合我国史料实证这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丰富对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研 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教科书编撰者对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和运用提 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开 放包容之姿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长处,理性地看待其存在的 问题,再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国的历史教育将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1.2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的直接研究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
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学者以开放的眼光不断向世界上其他教育先进 国家学习。国内目前对于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直接研究者不多,主要集 中于对美国独具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教科书——《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 探究》进行研究。
专著中,李稚勇教授对美国探究性学习历史教科书《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 料中进行探究》进行了编纂意图、结构形式、主要内容和价值功能等方面的较为 系统的论析。李稚勇教授首先对该书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该书采用了年代顺序 结构和专题内容结构相整合的主题性呈现方式,并以表格形式罗列了主要内容和 每章构成要素。其次以第一章为例,从六个部分做了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剖析。最 后总结了该书在功能与价值方面的特点,指出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和基本方式独具 一格,且从历史探究的一般过程出发,依据历史思维的特点,在方法论的高度进 行把握,统摄全书。同时该书致力于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符合美国历史科课程 标准的要求,并在结构上有冲破常规的创新之处。①
在《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李稚勇教授再次以《发现美国的过去:从 史料中进行探究》一书为例叙述了美国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通过对该教科书 章节目录的罗列和第十一章的分析,指出该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解 决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指出在历史基础知识之上设计问题探究的形式,值得我国 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设计加以借鉴。②
向胜翔同样以《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教科书为主要文本进 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现代史料教学的发展方向有五,即通过探寻真相体验学 科求真方法、从包含偏见的史料中思考历史学科的性质、通过丰富、多角度的史 料加深对人类行为理解、在冲突的观念中寻求统一的价值、重视为具体史料提供 背景描述。③
期刊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稚勇与陆正东首先在《美国中学历史科探究 性学习论析》一文中,就美国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从历史课程目标、教科书、 学与教的方式方法诸方面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对“教科书”部分的研究 中以美国2000年版《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教科书为例,罗列该 书章的构成要素,指出其具有结构独特新颖、以大量史料作为教科书主体内容的 特点,有助于让学生直接面对一手史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 探讨、研究历史问题。④
其次,李稚勇还抓住这一教科书以史料为主的编写特点,选取书中具有代表
①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②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③杨彪主编.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61-273.
④李稚勇,陆正东.美国中学历史科探究性学习论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 (04):92-97.
性的第一、第十一、第十三章进行重点具体剖析,指出该教科书的特点:整体结 构、基本方式较具特色;致力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结构创新,建构起了 专门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以史料为主的教科书结构。同时指出该书在编撰 中十分重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的教育与引导,即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社会重大 问题、关注批判性思维教育、强调民主意识与教育观念。①
硕士论文中,杨利刚首先对《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的整体 结构和章节结构进行了列表式的举例分析,并罗列了各章使用的主要史料,再从 内容特色上具体分析了该教科书在史料运用方面具有“史料运用贯穿全书”“一 手史料占主体”“史料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等特点,并基于与其他版本的美 国历史教科书比较指出该教科书以史料为正文,更加适合史料教学。最后作者对 我国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提出了重视史料运用、重视方法指导及重视课标作用 三点启示。②
(2)涉及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的相关研究
尽管目前对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直接研究者较少,多以针对《发现 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这一史料为主体的教科书进行研究为主,但对 于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了美国教科书中的史料。
专著中,赵亚夫教授在《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中的“史学研究技能的培 养” 一节里详细例举了美国历史教科书《World History》对于史学研究技能学习 的要求与方法介绍,其中“历史地图的理解”“图表的运用”“文物的分析”“特 殊地图的阅读”“第一手史料的分析”“第二手资料的运用”“分析和回答材料 题”“政治漫画的解读”“研究探索”等栏目皆与史料密不可分。③
期刊中,邓兴普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为基础文本,对该教材课 后作业的设置进行分析,在“地理技能”栏目中例举了几幅历史地图,并指出该 作业设计注重历史探究性,要求学生解读图片、研究资料,从而培养思维素质。④ 陈波选取了“麦克道格尔-李特尔版”《美国史》和《世界史》来论析美国中学历 史教科书中的保守主义国民意识教育,在谈及“教科书内容对保守主义国民意识 的培养”时,例举了教科书中“美国人的故事”栏目,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论证
①李稚勇.美国以史料为主体的历史教科书论析一一别具一格的《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J]. 历史教学,2012(11):49-57.
②杨利刚.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研究一一以《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为例[D].上海 师范大学,2011.
③赵亚夫,唐云波.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M].长春:长春岀版社,2012.
④邓兴普.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一一从一本美国中学历史教材课后作业说起[J].历史教学, 2010(03):64-69.
4
教材保守主义态度的体现。①周仕德将美国PH、MGH、ML版历史教科书和中国 国标版历史教科书中对“启蒙运动”的事实叙事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时,例举了美 国历史教科书中选用的伏尔泰著作中的原文史料,从而映证其叙事微观情境化的 特点。同时在对比两个叙事内容时,例举了两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其中包含 大量图像史料,从而映证两国叙事内容侧重的不同。②郭婧雅、吕准能则将中国人 民版和美国 AP 课程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其间谈及“史料选取”这 一角度时,指出美国选取的史料明显更加多元,更注重底层小人物故事。③金梦霞 从“人”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人教版、华东师大版、美国麦克希尔版历史教科书 中“工业革命”部分对“人”的叙述,谈及表述差异的原因时,首先指出是由史 料的性质造成的,强调美国教科书更加注重使用原始历史文献史料,并加以举例 来分析说明。④
硕士论文中,马天宝将美国 McGraw-Hill 版社会科教材《世界历史和地理》 作为研究对象,在全书结构和内容介绍中将该教科书的地理图表和史料以表格形 式详细列出,从而进行量化研究,并在分析中指出“该书没有丢弃出版社注重史 料教学的传统,书中史料信息十分丰富,有书籍节录、图片资料、图表、漫画、 宣言、信件、木版画、照片、民意调查等等”。⑤许文媚以2011年的美国霍尔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科书为基础文本,在剖析该书阐释部分时,将注释图片以表格 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包含器物遗迹图、历史地图、历史漫画等图像史料, 分析指出其具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⑥周兴和刘岩都对美国历史教科书的插 图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论述,其中包含地图、人物插图、实物插图等大量图像史 料,通过分析指出插图在培养学生能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⑦⑧魏赢乐对美国初中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色进行了探究,其中对于辅助系统的研究部分涉及到了“图 片选择”和“史料运用”,针对属于史料范畴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历史绘画 以及美国“做历史”的史料研习活动,以新航路开辟的教学内容为例,选取了不 同版本美国教科书中的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进行详细分析,以小见大。⑨范红梅对 辛亥革命内容进行了中美比较,在对课内辅助系统的比较中,对“原始文献”这
①陈波.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保守主义国民意识教育——以德克萨斯州“麦克道格尔-李特尔版”历史教 材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3(03):138-140.
②周仕德.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叙事之比较一一以两国教科书中的“启蒙运动”为例J].历史教学, 2009(17):53-59.
③郭婧雅,吕准能.参照借鉴提升一一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04):69-71.
④金梦霞.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人”一一基于中美教科书中“工业革命”内容的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 考,2017(08):6-9.
⑤马天宝.美国社会科教科书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⑥许文媚.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 &
⑦周兴.美国Glencoe/McGraw-Hill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⑧刘岩.美国历史教科书插图选择及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⑨魏赢乐.美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特色探究一一以“新航路开辟” 一课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13.
一栏目和插图进行了原文呈现、翻译和分析,指岀麦格劳-希尔版在史料运用方面 更加形式多样,且能够将史地进行有机结合。①姚晶将工业革命内容进行中美比较, 在对教学资源辅助部分进行比较时,首先对史料运用进行了举例分析和比较,通 过对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比较分析指岀史料的选取要符合各方面要求并应当对 教材中的史料给予足够的重视。②李泳锋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中美比较,其中单列一 项重点对史料应用进行了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比较,并从分布、位置与呈现三 方面详细举例分析和进行数据统计,指岀两版教材都十分重视对一手史料的运用, 而美国麦格劳-希尔版对一手史料的应用更多、更广泛、也更专业。③
梳理了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的相关研究之后,能够很 明了地看到相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已经有所成绩。不过专门针对美国历史教科书 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研究甚少,多基于《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 这一教科书进行研究,或在对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中涉及部分对于教科书史料 的研究,对美国某本历史教科书进行完整系统的史料设计和运用研究并针对我国 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提岀建议的研究不多。
1.2.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对于史料及史料教学十分重视。从2000年开始,美国岀版了《发现美国 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Discovering the American Past:ALook at the Evidence) 一书,以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为基础,从历史问题、背景介绍、方法指导以及史料 探究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史料岀发,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培养自身的历史 思维。此后,该书不断进行更新,与时俱进,现已有 2016 年岀版的最新版本。
美国历史教育协会(The Society ForHistory Education)主办的期刊《美国历史教 师》(American History Teacher),以及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所出版的《历史杂志》(Magazine of Historians)。这两种刊物经常刊载 一些由美国中学历史教师所写的一些关于自己史料教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最 大的特点是,每一篇文章都是老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体验。他们从教 学实际岀发,介绍史料在某一章节当中的运用技巧,这促使我们能够比较直观且 有效的了解并且学习到美国历史教师是如何进行史料教学的,以及在史料教学过 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他们进行史料教学是为了什么。
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在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这方面做得也很成功。该网站设
①范红梅.中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之比较一一以人教版和McGraw-Hill版为例[D].东北师范大 学,2013.
②姚晶.中美历史教科书中“工业革命”之比较一一以高中岳麓版和麦格劳-希尔版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③李泳锋.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国大革命”之比较一一以人教版和美国麦格劳-希尔版为例[D].东北师范 大学,2013.
6
置了一个专门栏自,即:Learning Page,这个栏目上收藏了专供中学历史老师使用 的大量史料,并且指导老师如何将这些史料运用到教学当中。这个栏目介绍了对 史料教学的一些认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原因,作为老师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应 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组织史料教学等等。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概况,两个国家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都已 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国外史料教学的研究中,更多的都是立足于教学,对于教 科书中史料的设计与运用上,相关的实例研究较少。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丰富详实的具体案例,阐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设计与运用的概况。并结 合实际情况,立足国情,希望能为我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设计与运用提供些借鉴。
1.3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霍顿咪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田in Harcourt)公司出版的麦克道 格尔(McDougal)版《美国历史》①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美国历史》教科书由全 球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之一——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公司(HMHG)下属的霍 尔特•麦克杜格尔(HOLT McDOUGAL)出版社出版,作者是William Deverell 和 Deborah Gray White。 William Deverell 是南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也是加州人文 学科委员会前任主席,著有《铁路穿越:加利福尼亚人和铁路,1850-1910》和《粉 刷后的泥砖:洛杉矶的崛起和墨西哥历史的重塑》等。另一位作者Deborah Gray White 曾是纽约市一所学校的教师,现在是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罗格斯大学的董事 会历史学教授。她是美国历史和非裔美国人历史方面的专家,著有《“我不是女 人吗?”——南方种植园中的女奴隶》、《太重的负担:黑人妇女自卫,1894-1994》 以及《让我的人民走一一非裔美国人,1804-1860》等,著述颇丰。②
1.4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整、鉴定和辨别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 读和探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理性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对美国《历史科国家 课程标准》、 《美国历史》 (2012年版)两样文本进行选定内容的详细翻译与解 读,挖掘其中对于史料设计与运用的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将通过图书馆、知 网、维普等进行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检索与阅读,总结已有成果,提取有效信 息,紧跟时代潮流。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指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进行对比,探讨发展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异同。本文将对《美国历史》中的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
②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 
史料设计与运用情况及特色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和运用进行简单对 比,以此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设计与运用提供启示和借鉴。
案例研究法:拟选取《美国历史》教科书第八单元第二十五章《大萧条》为 例进行史料设计与运用方面的详细分析。
2史料及教科书史料概述
2.1史料:概念、类别及功能
2.1.1概念
“史料”是本文的核心概念,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史料”的概念还并未达成 共识,未能有一个统一且通行的说法。通常来说,“史料”被释义为“历史资料” “历史资源”“历史证据”或“历史事实”,是“史之组织细胞”,是史学研究 之必可不少。梁启超先生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 据传留至今日者也”①,白寿彝先生也认为“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②。《史学理论大辞典》将“史料”释义为“是了解、认识、 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③。也有学者针对前人对“史料”这一基本概念定义存在“释义不明确、不符合逻 辑学基本要求”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史料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 实的原貌的材料”④。台湾学者郑樑生认为“史料”是“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 所必须依据的种种资料”,“是作为考察成为历史对象的人类社会的往日状态及 其变迁的依据”⑤。李剑鸣先生将史料的概念扩大为“凡治史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性 文献和常识以外的资料,都属于史料的范畴”⑥,并指出当今史家必须具备“泛史 料意识”,要看到“领域的扩大和方法的多样化,必然引起史料范围的拓展”⑦。
综上,笔者认为,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 历史原貌的各种资料,是人们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实、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重要 依据和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延伸,史料的范围和类别也 会更加丰富与多样。
2.1.2类别
关于史料的类别划分,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不同类别的史料在其价值和用 法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史家按照不同的标准,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傅斯年 先生将史料划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前者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 省略或转写的”,后者则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⑧。梁启超先生 将史料分为两种十二类:一种是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包括现实之遗迹及口碑、实 迹之部分的存留者、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实物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6:4&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4.
③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22.
④张连生.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J].河北学刊,2007(02).
⑤郑樑生.史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32.
⑥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7.
⑦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7.
⑧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7.
之模型及图影;另一种是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旧史、关系史迹之文件、史部以 外之群籍、类书及古逸书辑本、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他镂文、外国 人著述①。孟荣源认为梁启超的史料分类“不够完备,不够科学”,提出应当按照 史料的形式、性质、版本、内容进行分类②。西方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把史料分成 “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 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 政府的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 下的证据③。欧美史学界通常也以“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对史料进行区 分,更加注重一手史料的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史料研读”模块将史料划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音 像史料、数字资源六大类,让学生针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训练。④
2.1.3功能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中国现代 史家中,傅斯年对史料在史学中的意义所作的强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 强调,“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⑤。张汉林 结合梁启超先生的说法指出史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重构与复原历史的证据⑥,足可 见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和功用之高。
没有史料则无法构成史学,没有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学科特色, 故而史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同样不可或缺。陈德运和赵亚夫先生指出“史料之于 教育,其意义在于求真善美”⑦。何成刚将史料之于教学的价值意义概括为“视野 与见识”“质疑与批判”“立场与角度”“理解与超越”“驾驭教材”“文学与 史学”“情境与问题”⑧六个方面,凡此种种,都必须要借助史料,尤其是丰富多 样的史料,才能够更好地达到相应目的。
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史料之于教科书也具有重大作用。美 国学者罗杰斯把史料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归纳为:第一,激发兴趣;第二,“使历 史变活”,具有时代气息;第三,加深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法律、制度 等问题的认识;第四,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第五,使批判的阅读能力和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6:50-68.
②孟荣源.史料与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6-34.
③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37-39.
⑤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50.
⑥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94.
⑦陈德运,赵亚夫.史料•阅读•问题•思维一一基于史料的教学原理阐释[J].基础教育课程,2020(02).
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1.
10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①。中国学者提出史料于教科书而言,可以借史料引出对教科书 传统观点的质疑,可以佐证教科书中的观点,还可以补充教科书知识使其丰富且 连贯。处理好史料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影 响②。朱煜归纳指出史料在教科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激发学习历史的兴 趣;(2)增强历史感;(3)养成学生探究历史的习惯和能力③。
2.2教科书史料:概念、类别及呈现方式
2.2.1概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凭据,是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核 心部分。它的编写来源是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和中学历史课程,具体展示出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的教学内容。“史料”之于史学研究而言是“组织细胞”, 对于教科书来说,也并非配角,而是主角④。教科书史料是被选用和编写入教科书 中的各种类型史料的总称,由教科书编撰者依据课程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 而选定。
2.2.2类别
由于历史教科书这一载体本身的限制,实物史料、音像史料等不便直接呈现 在教科书中,而是转化为文字史料或图像史料呈现在教科书中。文字史料指“用 文字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记录,可分为文献史料和文艺史料。文献 史料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文艺史料包括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 剧本、游记以及其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 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 图像史料可分为原始性图像史料和再造性图像史料两种,前者指的是文物、文献、 人物等的照片、古画、拓片等,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后者指的是后 人根据史料想象而作的历史图画(人物像、历史画面、漫画等),其史料价值一 般不及前者”⑤。但随着视野的扩展和科技的进步,图像史料的范围和类型也更加 丰富。
①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
②徐长友.商榷•佐证•补充:例谈史料之于教科书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1).
③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3.
④张汉林,张迪亚.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选择及其设计一一基于历史思维能力角度的观察[J].历史教学, 2019(13).
⑤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0:52.
2.2.3呈现方式
教科书中的史料与史学研究中的史料有所不同。教科书中的史料是编者精心 选择与编排进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和探索性。 叶小兵先生归纳指出,就目前已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其间对史料的编排 与运用呈现出两种迥别的方式,一是“以引用史料为主要特征” ,有的是将史料 直接引入进课文之中,作为课文文字内容的一部分;有的是在课文之中另外编入 史料,从而与课文叙述形成相互佐证;有的则在课本中特地开设与史料直接相关 的专题栏目,让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该模式重在让史料成为辅助学 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工具,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借此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另 一种模式是“以史料探究为主要特征”,主要方式有:“在阅读相关史料时,提 出思考性的、论证性的问题,即把史料不仅作为阅读的材料,而且作为提出问题 的素材,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或者是用史料作为微型 的教学活动设计,编排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穿插在对课文的教学之中,以使学 生对史料进行辨析、推论等思维运作,并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①。《中外 历史纲要》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中,在对史料进行思考与探究的同时,也会要 求学生进行观点评判、观点提出、以古鉴今等,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习史、治史的 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
①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07).
12
3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史料”的内容及要求
为了应对美国历史教育中出现的不均衡、不合理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培 养有知识、受过良好训练、有能力、有创造力的公民,《国家历史标准》成为了 美国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得到大多数美国民众、各州州长以及总统的 支持。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中 史无前例的改革实践,在社会各方中引起了剧烈反响与热议。“面对公众提出的 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和 质量,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①。 本文介绍的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是 1996年修订的网络版本(2020年版)②③。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使得美国 历史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在基本学科领域掌握什么有了一个共同的认知。
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对历史的研究 必须基于对事实、日期、姓名、地点、事件和思想的了解,真正的历史理解要求 学生进行历史思考:提出问题并为他们的答案提供可靠的证据;超越教科书中所 陈述的事实,亲自检验历史记录;查阅文件、期刊、日记、文物、历史遗址、艺 术作品、定量数据和其他来自过去的证据,并富有想象力地考虑到这些记录产生 的历史背景,并比较当时现场的多种观点”。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仔细阅读和 分析他人创作的历史叙述,能够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和提出论点”。④因而《标准》 提出了学生必须具备的五项历史思维能力,即时序思维(Chronological Thinking)、 历史理解(Historical Comprehension)、历史分析和解释(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分析历史问题和做出决策(Historical Issues-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 。 《标准》对五项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 细的阐释,并特地强调这五项能力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持的,不能割裂或刻意进 行教学上的排序,而是应当融会贯通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①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9.
②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③此处说明一下,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自1996年修订颁布以来未再有新的版本出台,皆是在此基 础上进行修订。本文选用的便是2020年有所修订的网络版本。
④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表3. 1 5—12年级历史课程中的历史思维能力标准概览①
标准1:时序思维 A-区分过去、现在和将来:
B.识别历史叙述或故事的时间结构;
C.在建构自C的历史叙述中建立时间秩序;
D.测定和测算日历时间;
E-阐释时间轨迹中的资料并建立时间线;
F.重建历史继承与延续的模式;解释历史的延续性和变化;
G.比较其他可用作选择的历史分期模式:
标准2:历史理解 A-确定历史文件或叙述的作者或來源,并测估其可信度;
B.重建历史段落的字面意思;
C.确定历史叙述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D.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E.富有想象力地阅读历史叙述;
F-鉴别历史观点;
G-利用历史地图中的历史数据;
H-利用可视化的、数字的和定量的数据:
标准3:历史分析和 解释 A.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
B-多角度考虑问题:
C.分析因果关系和多重原因,包括个人的重要性、思想的影响;
D.比较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差异,以确定持久的问题;
E.区分无根据的观点表达和基于历史证据的理性假设;
F.比较不同的(相互矛盾的)历史叙述:
G-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
H.把对历史的解释看作是暂时的;
I.评估历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
J.臆想历史的影响;
标准4:历史研究 A.制定历史问题;
B•从各种来源获得历史资料:
C-向历史资料提出问题:
D.识别现有记载中的漏洞,整理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背景知识和观
E-采用定量分析:
F-用历史证据支撑历史解释;
标准5:分析历史问 题和做出决策 A.识别过去的问题和难题;
B-掌握前因后果的证据;
C.确定相关的历史起因;
D.评价可选择的行为建议;
E-阐明对一个问题的立场或行动方式:
F.评估决策的执行情况;
 
①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14
 
3.1时序思维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时序思维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强烈的时间感,即事件的时间和时 间顺序,学生就不可能检查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时间顺序 为组织历史思维提供了心理框架。”①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 “通过指定适当的等距时间间隔,并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录,解释时间线 中呈现的数据,并创建时间线”。②因此,要理清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 要能够解释相应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就必须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构建 起时序框架下历史发展的脉络。
3.2历史理解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历史理解”能力中强调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视角,即以历史的眼光去理 解历史叙述,需避免“当下意识”,需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去描述过去。因 此在该项能力的列项阐述中,第一点便要求学生了解史料首先要“确定历史文献 或叙述的作者或来源”③,以此可以初步判断该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其 权威性、可信度和价值如何。同时还指出学生可以利用“当时在场的人的眼睛和 经历”,“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日记、信件、辩论、艺术、遗物等来描述过去” ④,这就为学生寻找一手史料指明了方向。此外还提出可以利用历史地图中的数据 来进行探究思量,强调了对于历史地图这一史料资源的收集和运用。不仅如此, 该项能力中还阐述了对于图表中的可视化和数字数据的利用,“包括图表、表格、 饼图和条形图、流程图、维恩图和其他图形”⑤,从而可以更加详细的阐述相关信 息。最后,“历史理解”能力还提到可以“利用视觉、文字和音乐资源,包括照 片、绘画、卡通和建筑图纸;小说、诗歌和戏剧;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和古典音 乐”⑥来阐明历史信息。可见“历史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视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 运用,也更加注重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利用。
①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②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③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④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⑤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⑥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15
3.3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善用史料的基础之上。在该项 能力中更加强调史料类型和来源的多样性,正如孤证不立,需“在教科书之外, 强调历史书籍,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献和文物,提供不同的声音、叙述、解释 或对过去的看法”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史料中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去 证明或者得出某种结论。该项能力还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评估历史 学家所获得的证据,并确定从这些证据中产生的解释的合理性”②,因而更好培养 学生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3.4历史研究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历史研究”能力则更加强调了对于史料的甄别和辨析。 “研究历史”可以 让学生们兴奋,正如美国每年举办的“国家历史日”竞赛,通过“做历史”的方 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基于史料的历史研究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接 触历史文件、目击者的描述、信件、日记、遗物、照片、参观历史遗址、口述历 史记录或其他过去的证据”③,关注“参与事件的人的声音”、“不同背景和不同 观点的人的兴趣、信仰和关切”④去对一个或者一组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展有价值的 历史研究。该项能力鼓励学生去分析文档、记录或地点本身,即要求学生直接接 触一手史料去思考,“谁制造了它,何时,如何,为什么?它的真实性、权威性 和可信度的证据是什么?它告诉他们作者或创造者的观点、背景和兴趣是什么?” ⑤这是进行史料甄别与辨析的必经过程,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历史研究的兴趣, 去挑战教科书的解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事和论点。在该项能力的具体阐 述中,《标准》也为学生列举了获取史料的各种来源:“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 历史遗址、历史照片、期刊、日记、目击者描述、报纸等;纪录片、在世证人的 口述、人口普查、稅务记录、城市名录、统计汇编和经济指标”⑥。由此可见,在 传统史料之外,举凡生死记录、婚姻登记、家庭账册、财产清单、纳税记录、选 举登记、投票资料、口碑传说、民间歌谣、广告招贴、音像资料、文艺作品以及
①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②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③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④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⑤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⑥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16
日用器具等等,也就是一切保留着前人生活和思想信息的材料,无一不被纳入史 料的范围,这种史料观的形成,是欧美史学长期演变和发展的结果①。丰富多样的 史料来源更加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去审问史料,去“测试史料来源的可信度、权威 性、真实性、内部一致性和完整性”,去发现和评估其中的“偏见、扭曲和宣传”, 去“识别现有记录中的空白,整理有关时间和地点的上下文知识和视角,以便在 证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演绎地填补空白,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②, 去用证据来支撑解释,做到论从史出。
3.5分析历史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力对“史料”的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历史探究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直面历史困境与 难题,并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以及 作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道德感。这就要求学生在作出方案选择之前,“查找和组 织必要的资料,以评估解决困境的其他方法的后果”, “掌握造成当代问题的前 因后果和当前因素的证据,以及替代行动方案”③。可见史料在学生分析问题和做 出决策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才能使学生无论面对历史困 境还是当下问题,都能够理性对待,客观分析,合理解决。
①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8.
②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③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4《美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设计与运用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是一门注重实证的学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史料作为史学研究的基础,是人们认识和重建过去所发生的事实的重要中介,在 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便也不言而喻。史料教学的生命力便是借助史料去感知更加 真实的历史。一位美国历史教师曾提到:“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过去,是由无 数个历史资料组成的,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历史学家的能力来考察、 想象、推论,才能尽力去赋予它相对真实的意义。”因此,“美国的历史教学十 分重视学生对于历史与史料本质的理解”①。《美国历史》教科书对于史料同样十 分重视,在史料的设计和运用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4.1史料类型丰富多样,史料分布均衡有序
《美国历史》教科书非常重视史料,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几乎在各个部分都 选编了一定的史料,尤其是在课文系统部分,更是能够得到有力证明。本文将按 照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的划分方法,另外单列独具特色的一手史料部分,对该教 科书进行史料选编数量概况梳理,如下表。
表 4.1 《美国历史》教科 书史料数量概况
单元(Unit) 章( Chapter) 图像
史料 文字
史料 一手史料
( Primary
Source)
1.我们的殖民遗产
开始——1783 1.大西洋开放之前的世
33 1 0
2.美洲的新帝国 29 4 3
3.英国殖民地 26 4 3
4.美国革命 25 7 3
2.一个新的国家
1777——1800 5.组建政府 19 7 2
6.公民身份与宪法 28 5 0
7.建国 18 5 3
3.新的共和国
1800——1855 8.杰斐逊时代 28 2 4
9.新的国家身份 16 2 1
10.杰克逊时代 19 1 4
11.向西扩张 34 8 0
4.国家扩张 12.北方 20 9 2
①赵晓璇.论美国中学史料教学的策略及特点[D].天津师范大学,2019.
18
 
1790——1860 13.南方 12 5 1
14.美国的新运动 29 7 3
15.分裂的国家 14 5 5
5.国家分裂 16.内战 37 10 3
1861——1877 17.重建 16 6 2
6.成长中的美国
1850——1914 18.美国西进 28 4 1
19.工业时代 23 2 1
20.移民与城市生活 20 6 2
7.现代美国的开端
1867——1920 21.改革的进步精神 17 9 4
22.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 23 4 1
23.第一次世界大战 23 8 1
8.繁荣时期和挑战
1919——1945 24.繁荣的二十年代 22 9 4
25.大萧条 22 5 4
26.第二次世界大战 38 6 3
9.战后的美国
1945——1975 27.冷战早期 23 4 2
28.民权运动 20 2 0
29.越南战争年代 28 2 2
10.现代美国 30.寻找秩序 21 4 1
1968 至今 31.美国展望未来 20 4 1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多样, 在每个单元、每章的数量分布也是较为均衡有序的。该书所涉及到的图像史料有 文物遗址照片、人物照片或人物像、历史漫画、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历史图表 等;涉及到的文字史料有正史记载、历史档案、报刊文章、日记、信件、传记、 口述记录、诗歌等。这些图像史料生动而直观,为学生学习增添趣味性和降低因 大量文字阅读带来的枯燥乏味之感,而文字史料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 可以从另一角度较为真实地反映出过去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细节,与图像史料互 为补充,相得益彰。
在图像史料的选编上,丰富多样的图像为该教科书增加了不少色彩,体现出 与课文内容相配合、直观典型以及适应普通学生学习需求和思维提升等特点。例 如,在《美洲本土文化》一课中,选用了“阿纳萨齐悬崖式住宅”的遗址照片(图 4.1)来直观说明美洲土著之一的阿纳萨齐人的文化特点和生存智慧。在《工作生 活的变化》一课中,为了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下“洛厄尔系统”的应用,选用 了一张不知道名字的小女孩的照片(图4.2),这个小女孩生活在1850年左右, 
在她家附近的一家工厂工作,从照片上看应该是上学七年级或八年级的年龄,但 在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手和手臂都有抓伤和肿胀,这表明这个年轻女孩每天 按照“洛厄尔系统”时间表进行了长达 14小时的艰苦劳动。这样的历史人物照片 能够带给学生更加贴切的感受,加之照片上又是同龄人,相同的年纪却面临着迥 异的生活,于学生而言有着直击心灵的感受,也更加能够深刻体会到工业革命之 下人们工作生活的变化。在《胜利与影响》一课中,为了说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所犯下的罪行,选用了一张美军解放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时幸存者的照片 (图 4.3),在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幸存者们躺在狭小拥挤又昏暗的架子中,就 像摆放在货架上的货物,一个个瘦骨嶙峋、神情无助,选用这样的历史照片能够 给学生带来较为震撼的视觉冲击,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二战时期德国罪行的认识。
在《帝国间的争夺》一课中,选用了历史地图《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1492—— 1682》(图4.4)来对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帝国之间竞相殖民美洲的史实进行生动 说明,图上以不同颜色线条和色块对不同国家的殖民路线和殖民区域进行标识, 并在右下角辅以“地理技能”的识图训练,能够有效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识读地 图能力进行培养。在《美国和拉丁美洲》一课中,选用了政治卡通漫画《罗斯福 的帝国主义》(图4.5),这幅漫画生动地展示了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政策,画 面中罗斯福是领导一群代表讨债的船只的巨人,手持一根巨大的棍子,正在加勒 比海和拉丁美洲国家巡逻,试图强制欧洲国家偿还债务。这则漫画材料要求学生 能够识读并描述罗斯福的理论,通过漫画去更加生动地理解罗斯福的帝国主义政 策,将生涩的理论具象化,从而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图文结合,相辅相成。在
《繁荣时期》一课中,为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商业 的繁荣,在制造业领域以福特“T”型汽车为代表的新型商品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选用了《汽车价格和产量,1908——1924》的折线图(图4.6),清晰明确地反映 出了从1908年到1916年再到1924年这期间汽车价格与产量的变化——价格迅速 下跌,产量迅猛增长,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图表分析原因,从而起到锻炼学生
 
 
(图 4.5) (图 4.6)
除了类型丰富的图像史料,《美国历史》教科书还选用了一定体量的来源多 样的文字史料。例如,在《购买路易斯安那》一课中,为了说明美国移民西进的 过程中,新奥尔良作为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重要港口,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 杰斐逊担心外国势力可能会切断通往新奥尔良的道路,从而选用了《美国年鉴(第 四卷),1797——1820 年》(图 4.7)中记载的杰斐逊的原话——“地球上只有 一个地方,它的主人就是我们的天敌。这里是新奥尔良,我国领土的八分之三的 农产品必须通过这里运往市场。”①,以此来反映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的重要性和 迫切性,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决策。在《妇女权利》一课中,选用了上 百人在 1848 年的塞尼卡福尔斯大会上签署的《情感宣言》原文(图 4.8),这是 一份妇女权利的声明,该宣言使用了《独立宣言》的口吻,积极要求妇女的政治 权利。这一宣言简短而不简单,它条理清晰、情绪饱满又言之凿凿,学生阅读起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272. 
来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妇女为了争取自己政治权利的热情,加深对这一课学习妇 女权利运动过程的理解和感悟,加强自身民主和权利意识。在《殖民地的冲突》 一课中,选用了 1770 年 3 月 12 日在《波士顿公报》和《乡村杂志》刊登的报道 (图 4.9),文章中描述了波士顿惨案发生后不久,波士顿人民的惊慌与坚守,反 映了英国殖民当局与北美殖民地波士顿民众的激烈矛盾和当地人民不屈抗争的精 神。该事件作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在此选用当时的报纸文章,有 助于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场景,也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报纸文 字,深刻感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暴行和波士顿人民的抗争,使学生的爱国情绪更加 激昂。在《杰克逊式民主》一课中,选用了一封华盛顿居民玛格丽特•贝亚德•史 密斯的来信(图 4.10),信中描述了她亲眼目睹的杰克逊就职典礼的混乱场面, 但她坚信“这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总统,人民将进行统治”,以此来表达对杰 克逊这一受到争议的总统的支持。学生阅读这一信件片段可以感受到时人对于杰 克逊就职的真实看法,感受到居民争取政治权利的热情,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 意识和参政意识。但同时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如何看待该来信,注重培养学生理
性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墮 “ anQ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1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ose who suffer from it to refuse allegiance2 to it, and to insist upon the institution of a new governme^, “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1. inalienable not able to be taken away 2. allegiance loyalty
图 4.8)
LETTER
Peopled President
Washington resident Margaret Bayard Smith was surprised by the chaos surrounding Jackson rs inauguration.
"What a scene did we witness!... a rabble, a mob, of boys, ...women, children, scrambling, fighting, romping... Cut glass and china to the amount of several thousand dollars had been broken ... But it was the people's day, and the people's Presi・ dem, and the people would「ule."
—Margaret Bayard Smith, quoted in Eyewitness to America, edited by David Colbert
(图 4.10)
22
4.2注重一手史料的呈现与分析
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在美国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一 手史料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提升历史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 力。为此,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选编了包括信件(Letter)、书籍(Book)、 历史文献(History Document)、报纸文章(Newspaper Article)、观点(Points of View)、日记账分录(Journal Entry)、小册子(Pamphlet)、政治漫画(Political Cartoon)、演讲(Speech)、个人描述(Personal Accounts)、报纸广告(Newspaper Advertisement)、杂志文章(Magazine Article)、传单(Handbill)、照片(Photograph)、 自传(Autobiography)、明信片(Postcard)、审判记录(Trial Transcript)、诗歌 (Poem)、无线电广播(Radio Broadcast)、海报(Posters)、采访记录(Interview Transcript) >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在内的共计66则一手史料,为学生了解真 实的历史和细节提供了可靠的来源,并通过标记注解和设置问题的方式,有效引 导和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从而达到历史思维与能力训练的目的。接下来将选择
几则一手史料进行具体呈现和分析。
在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课《新英格兰殖民地》中, 选用了历史文献《五月花号公约》片段(图4.11), 结合一旁课文内容,描述了清教徒殖民地政府的原 则,还给学生真实的历史文献。节选公约内容如下:
我们的名字写在下面……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 地相互约定,并将我们自己结合成一个公民政治团 体,以便更好地安排和保护,并促进上述目的。并据 此制定、构成和确立公正和平等的法律、法令、行为、 宪法和惯例。我们承诺对这些法律、条例、法案、宪 法和规章制度给予应有的尊重。我们承诺对这些法律 和法规给予应有的服从。①
公约中有两部分被标注了绿色的下划线,一旁附有相应批注,分别是“清教 徒们描述了他们想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原因”和“清教徒们承诺遵守有利于整个 殖民地的法律”,这两条批注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该公约制定的目的和属性,给学 生划出了阅读的重点,同时在文献的下方还进行了词汇与短语注解,便于学生理 解,让其能够迅速从长篇拗口的文字中抓住关键信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升阅 读的效率。该教科书在“一手史料”栏目的最后,分析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此处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殖民地居民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为自己建立一个 政府”、“你认为《五月花号公约》对后来的美国政府有何影响”,要求学生追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9.
溯前因,联系后世,能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在第三单元第十章第二课《杰克逊政府》中,选用了一段关于“州的权利” 和“联邦的权利”的辩论(图4.12),该辩论因关税问题中日益加剧的冲突而来,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州是否有权无视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从另一个角度 来说就是在争论联邦和州的权利孰大孰小。该史料选择了马萨诸塞州议员丹尼 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和副总统约翰•卡尔霍恩(John C.Calhoun)关于 这一问题的不同的观点:
The framers of the Constitution created a document that was remarkable in its scope. But a few issues were unresolved.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w&s the matter of states' rights versus the authority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Daniel Webster insisted that rhe interests of the Union should prevail. John C. Calhoun believed that the powers of the states were greater.
"While the Union lasts we have high, exciting, gratifying [rewarding] prospects spread out before us. for us and our children. God grant that in my day .. my eyes shall be turned to behold the
图 4.12)
只要联邦继续存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就会看到美好、激动人心、可喜的 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愿上帝保佑,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的眼睛将转到另一 边,看到共和国……的华丽国旗,上面印有它的座右铭……自由与联盟,现在和 将来永远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
如果各州保留的权利中没有保护力量,它们最终必须被迫反抗……
——约翰•卡尔霍恩(John C.Calhoun)①
该则史料末尾处设置了一个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两者的主要 观点并分析有何不同。前者的观点认为联邦的权利应当大于州的权利,而后者则 指出各州应当保留自己较大的权利,否则会因联邦权利过大而“被迫反抗” 。该 则史料在陈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后,并未要求学生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更多地是让 学生从史料本身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出归纳概括,这就较好地体现了美国教育中 的民主与自由,作者也并未强行传达自己的价值观,而是留给学生构建自身思维 的余地。
在第五单元第十六章第四课《战争期间的日常生活》中,选用了一封非裔美 国士兵约瑟夫•威廉姆斯(Joseph E.Williams)写于1863年6月23日的信(图4. 13),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329.
24
信中描述了非裔美国士兵为什么要为联邦而战: 我们现在决心履行作为美国公民为我们的 崇高利益而提供的每一步,这代表着天堂的正 义、纯洁、真理和愿望。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 为我们种族的利益所承担的责任、道德和政治上 的必要性 对荣誉、利益、对上帝和人类的责
任的每一种考虑,都要求我们对我们的信仰诚 实。
引自埃德温•瑞德奇(Edwin S.Redkey)
《黑人大军》①
这一一手史料栏目的末尾同样设置了分析技能训练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为 什么威廉姆斯认为当士兵对非裔美国人如此重要” 。这就使得学生必须仔细阅读 史料,挖掘关键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思考,即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 之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信去思考非裔美国人的处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中缘由, 理解非裔美国人参军的真正目的是为种族的利益而战,是为非裔美国人的政治权 利而战,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族群历史境遇的思考和对国内种族问题的反思。
在第六单元第二十章第一课《新移民浪潮》中,选用了移民玛丽•安丁(Mary
Antin)自撰的《希望之乡》中的一段话(图4. 14), 她和她的家人都是犹太人,他们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从 俄罗斯搬到波士顿寻求宗教自由,记录旅程如下: 整整 16 天,这艘船就像我们的世界,颠簸翻滚, 以致人们从铺位上被抛下 在这期间,一直晕
船……在甲板上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阳光灿烂,鸟儿 在浪峰上飞翔,乐队音乐、舞蹈和欢乐 就这样,
痛苦、恐惧、沉思、担忧、欣喜,我们爬得越来越近, 越来越接近梦寐以求的海岸,在我们离开波洛克 6
周后,我们的眼睛看到了希望的土地(美国)。 (图4.14)
引自玛丽•安丁(Mary Antin)《希望之乡》②
该史料一旁除了注解外,还附上了作者的照片,使得图文相并,更加生动完
整。栏目末提问学生“你觉得为什么Antin在旅途中既害怕又高兴”,从而让学生 透过作者复杂的情绪表达,透过历史中的小人物真实的情感流露,思考其背后进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531.
②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637.
行移民的真正原因,思考当时移民潮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从而更 加深刻地理解当今美国社会多元化的历史原因。
在第八单元第二十五章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中,选用了罗斯福上台后利用 无线电广播进行炉边谈话的一段内容(图4.15) ,文字旁还附有一张照片,照片 中一个美国家庭围坐在收音机前,聆听着罗斯福总统第一次在炉边谈话中回答批 评他的人。谈话内容如下:
有一个因素……我们的金融体系 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因为这 是人民的信心。信心和勇气是成功实施 我们的计划的要素。你们必须要有信 仰,千万不要被谣言或猜测吓倒。让我 们联合起来驱除恐惧。我们提供了恢复 金融体系的机制,需要你的支持它才能 发挥作用。这既是我的问题,也是你的 问题。让我们同心协力,绝不失败。①
这是罗斯福在面临美国经济大危机上台后第一次采取这样的方式与人民谈 话,目的在于取得人民对于新政措施的支持。该则史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罗斯 福的观点,思考美国人民应该如何帮助政府应对银行危机”,这便要求学生既细 细揣摩罗斯福的话中深意,又需要联系上下文所学的相关新政措施,理解金融方 面的措施出台的原因,理解罗斯福进行炉边谈话的原因和所能起到的作用,同时 也激发学生作为美国人的一份国家归属感和全民信仰。
在第九单元第二十九章第一课《肯尼迪与外交政策》中,选用了时任美国司法 部长,也是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的罗伯特•肯尼迪所著回忆录《十三天:古巴导弹 危机回忆录》(图4.16)中的一段 文字:
我想这几分钟是总统最担心的 时刻。世界是否正处于大屠杀的边 缘?是我们的失误吗?是错误吗? 还有什么应该做的吗?还是不 做?……内阁会议室的会议记录慢 慢地过去了。我们现在能说什么?
我们能做什么? (图4. 16)
然后是10:25 个信差带来了一张纸条……“总统先生……一些俄罗斯船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86.
26
只停在了水中……六艘船……已经停下或已经转向了苏联”…… 然后我们回到细节。会议沉闷地进行着。但每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了。一时 间,世界静止不动,现在又开始转动了。
——引自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① 古巴导弹危机是肯尼迪政府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美苏冷战背景 下的国际紧张局势。罗伯特•肯尼迪作为美国司法部长,更作为该事件的亲历者, 他所著的回忆录具有相当大的一手史料和研究价值,能够深刻直观地反映出美国 政府当时对于这一危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学生在阅读这一史料时,要求能够分 析“文章中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当时很紧张”,因而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 地去思考,去结合当时冷战的时代背景,思考这一冲突会给美国造成何种影响, 从而理解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紧张情绪。这样的一手史料不仅有助于为学生创 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重大历史时刻,还通过历史细节的描述,让学 生感受到更为真实鲜活的历史。
在第九单元第二十九章第二课《越南局势升级》中,选用了一段口述历史资料
(图4. 17),该作者查理•特鲁希略(Charley Trujillo) 是越南战争中的一名士兵,他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和 电影制作人,主要关注拉丁裔和墨西哥裔在越南战争 中的经历。他在著述中回忆到:
整整一天,我们都受到迫击炮和狙击手的射击。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人是一个我们叫他“雅痞”的人。 他完全反对战争,通常尽量避免任何暴力。有一阵子, 他甚至在考虑不带步枪。但这对他并没有多大帮助, 因为那天下午他失去了一条腿。
引自查理•特鲁希略(Charley Trujillo):《军 人:奇卡诺人在越南》②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自身的经历,从他轻描淡写甚至有些打趣的言
语中,能够体悟到越南战争带给士兵的巨大身心摧残。文末提问学生“为什么
Trujillo 对这名伤亡人员印象最深”,实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懂这些士兵对和平的 渴求,读懂战争对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也读懂他们面对战争积极乐观、苦中作
乐的精神态度。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量一手史料的呈现、设问与分析,使得学生面对问
题、产生疑问、引发思考,继而通过仔细阅读一手史料并查找相关资料,主动进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896.
②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903.
行探究,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和历史之间不再那么陌生,培养学 生追根寻底的精神,让学生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去进行思索。
4.3利用数字化史料拓展延伸
数字化史料是近些年随着时代发展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值得高度的重视。与 纸质文本史料为主的传统史料比较,数字化史料“海纳百川”,容量巨大,彰显 诸多特长,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历史学书写的主打资料,已在历史学某些专业领 域大展身手①。有中国学者据此进行延伸指出,数字化时代,和“狭义”的史料相 比,“广义”的史料囊括甚多,人类的声音和影像、思想和行动、生活和文化、 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全部被数字化,均成为无纸化文本的数字化史料②。因此,数 字化史料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具有体量大、开放、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等优点, 极大便利了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在当下运用愈发广泛。
《美国历史》教科书与《历史》(HISTORYtm)这一电视网络节目平台建立了 深度合作,获得了该平台大量数字化史料资源的支持。这一平台在美国颇具影响 力,除了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公司,合作伙伴还包括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学会、 国家历史日、吉尔德•勒曼美国历史研究所、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等等,其历史录 像也在美国各地的博物馆和世界上七十多个其他历史遗址展出。在《美国历史》 教科书中除了四处可见的网址链接以及相配套的交互学习任务外,最值得注意的 便是在部分章节末尾设置的“多媒体链接”(Multimedia Connections)栏目。该栏 目不同于其他单纯的提供一个链接的方式,而是使用了两页的篇幅,即一整个版 面,以大面积的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史料资源的补充和历史知识的拓展 延伸。在栏目的右侧均至少附有三幅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旨在解释该图像的 同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点击网址进行浏览和学习。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总共设置了 12处“多媒体链接”栏目,主题分别为“玛 雅文明”(TheMaya)、“庞塞•德莱昂” (Ponce de Leon) > “美国革命”(The American Revolution)、“路易斯与克拉克”(Lewis and Clark)、"真正的西方: 淘金” (The Real West:Rush for Gold)、“《黑暗的日子:葛底斯堡平民》”(Days Of Darkness:The Gettysburg Civilians)、“亨利•福特” (Henry Ford)、“埃利 斯岛” (EllisIsland) 、 “亲爱的家: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件” (Dearhome:Letters from WW I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二战记忆”(Memories of World War II)、"十月狂怒:古巴导弹危机"(October Fury: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接下来将选取几处进行具体分析:
①张晓校,杨梦宇.数字化史料的构成及其价值意义J].北方论丛,2021 (05):32.
②张晓校,杨梦宇.数字化史料的构成及其价值意义J].北方论丛,2021 (05):32.
28
在第四章《美国革命》的结尾处设置了同样主题名为“美国革命”的“多媒
体链接”栏目(图 4.18)。该栏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图画,画面中是 英国殖民者持枪扛旗入侵的场面,尽管该图像的来源难以考证,也难以判定为图 像史料,但是该图像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却是巨大的。
 
画面左下角有一段文字,是为对这一事件的概述和兴趣引导:
美国革命促使了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当英 国开始为殖民地通过一系列新的法律和税收时,美国殖民地居民和他们的英国统 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然而,由于殖民地居民在英国政府中没有代表,他们 在这些法律中没有发言权,这导致了不满情绪的增长。1775 年战争爆发后,殖民 地领导人开会决定要采取行动。他们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美洲殖民地摆脱 了英国的统治。然而,在现实中,自由直到经过多年的战斗才会到来。
在网上探索一些关于美国革命的人物和事件。你可以在hmhsocialstudies.com 上找到丰富的信息、视频剪辑、一手史料、活动等等。
补充了一则文字史料:
我不知道别人走什么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帕特里克•亨利的著名演讲中的一段节选,他在 演讲中敦促殖民地居民与英国人作战。
栏目右侧提出了三则学习任务:
革命的种子——观看这段视频,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殖民不满。
独立!——观看视频了解《独立宣言》的起源。
胜利! ——观看视频了解美国殖民地居民是如何赢得独立战争的。① 美国革命,即美国独立战争,于美国而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推翻殖民 统治实现独立的战争,是所有美国学生必须重点学习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在本 章已经详细学习了美国革命相关史实的基础上,仍以此作为“多媒体链接”栏目 的主题,意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广泛地搜集、阅读史料,了解美国独立背后的缘由 和不易,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同时又通过 简要的文字介绍再次概述美国革命,并在叙述中留有悬念,引人入胜,激发学生 通过网站进行继续学习的兴趣。右侧的三则视频学习任务更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 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让学生不至于在网站的海量信息中大海捞针, 而是能够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视频学习。
在第十一章《向西扩张》的结尾处设置了主题为“真正的西方:淘金”的“多 媒体链接”栏目(图 4.19),该栏目实为第四课《加州淘金热》的补充和延伸。 占据栏目大量篇幅的同样是一张照片,是一张真实的摄影照片,记录的是加州淘 金热的工作场景。照片中有几个着装较为统一的男性,都带着帽子穿着衬衣,手 上拿着铁锹或过滤容器,但个个看起来都愁眉不展。他们的工作场所也十分简陋, 在小河的两边满是破碎散落的大小不一的石头,身旁是简易的条形运输槽,身后 是随意搭建的木头护栏,看起来淘金进展并不顺利。
 
 
(图 4. 19)
栏目左下角对此作了描述:
当1848年加利福尼亚北部发现黄金时,成为了爆炸性新闻。来自美国和世界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143.
30
其他地方的淘金者蜂拥到加利福尼亚寻找财富。旅途的条件很艰苦,从河流和矿 山中提取黄金所需的劳动力也很艰苦。虽然有些人变得富有,但更多的人从未找 到他们期望的财富。如此多的人迅速地到来,以至于在发现黄金之后的三年时间 里,加利福尼亚就成为了美国的一个州。
在网上探索一些加州淘金热的历史和文献。你可以在hmhsocialstudies.com上
找到丰富的信息、视频剪辑、一手史料、活动等等。
补充了一则史料,是一位矿工写给家里的信,信中谈及了他对在加州致富的 可能性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愿意工作,他在美国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能挣十倍多的 钱。但是,很多,非常多,来到这里的人遭遇了失败,成千上万的人将在这里留 下他们的骨头。
——S. Shufelt
栏目右侧提出了三则学习任务:
向西——观看这段视频,了解从美国东部到加州的陆路旅行者面临的危险。
寻找主矿脉——观看这段视频,看看四十九位淘金者在加州开采黄金的各种 方法。
州的地位——观看这段视频,你会发现围绕接纳加州为自由州的政治问题及 其对美国其他的地区的影响。①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是美国向西扩张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却也较为短暂的历史事 件。在第四课《加州淘金热》中已经花了大量的文字篇幅介绍了这一股黄金热潮 掀起的原因、经过,以及由此给加利福尼亚带来的移民浪潮、人口暴增和经济发 展。然而在该“多媒体链接”栏目中更多地则是在讲述“真实的西方”,为学生 揭露淘金热背后的真相——成功的、发财致富的只是少数人,更多的矿工路途危 险、生活艰难、环境恶劣,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愿望。但同时也通过视频资料从 其他角度为学生讲授了一定的开矿方法和了解了加利福尼亚的政治地位问题,为 学生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在第十九章《工业时代》的结尾处设置了主题为“亨利•福特”的“多媒体 链接”栏目(图 4.20)。主题为人名,足见其在这一部分学习内容中的重要性, 栏目相关内容也自然围绕他而展开。栏目中首先是一张经典的黑白照片,照片中 是亨利•福特坐在自己发明的四轮车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的新兴产物,福 特也因此成为“汽车大王”,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企业家。
栏目中对他的介绍如下:
亨利•福特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和实业家,也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375.
帮助带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进步的时代,从根本上影响了社会发展。亨利•福特 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附近的自家农场长大。小时候,他不喜欢农场生活。他发现 机器的咔哒咔哒声更令人兴奋。福特 16 岁时,他来到附近的底特律,在一家机械 车间工作。从那时起,他将自己制造经济实惠、做工精良的汽车的想法转变为世 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
在线探索亨利•福特的精彩生活和职业生涯。你可以在hmhsocialstudies.com 上找到丰富的信息、视频剪辑、一手史料、活动等等。
补充了一则史料,是福特自己对于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描述: 我的“汽油车”是底特律第一辆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汽车。它被认为 是……很讨厌,因为它发出噪音,吓到马了。
亨利•福特
栏目右侧提出了三则相应的学习任务:
大计划——观看视频了解更多关于亨利•福特早期职业生涯的信息。
走低端道路——观看这段视频,探索亨利•福特对他的汽车公司的愿景。 装配线——观看这段视频,了解亨利•福特如何利用装配线更高效、更便宜地 生产汽车。①
 
 
(图 4. 20)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其中新兴的汽车产业更是为人类带来 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深刻变革。福特的杰出贡献则在于他让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为了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的商品。栏目中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详细了解福 特这一人物生平带来了便利,通过了解福特的经历以及在汽车生产中所体现的智 慧,感受福特勤奋、善良、有志向、创新、注重细节等精神品质。让学生品评人 物的同时,学习人物本身优秀的精神品质。然而同时在补充的史料中却又可以看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631.
32
到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噪音、环境污染、能源消耗、 社会秩序、人身安全等问题接连出现,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汽车带来的影响,训练 批判性思维。
在第二十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处设置了主题为《二战记忆》的“多 媒体链接”栏目(图 4.2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极其重大的历 史事件,给全世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全人类带来了无法磨灭的苦难记 忆。该栏目中仍有一张占据大量篇幅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诺曼底登陆中美军第 一步兵师登陆奥马哈海滩时的场景,这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战况最激烈的海滩。 而诺曼底登陆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着重要拐点的作用,也使它闻名至今。
 
 
栏目左下角对二战有一段概括性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冲突,它塑造了美国和世界的历史。美国人在 许多方面为战争做出了贡献。许多人参军并在非洲、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服役。其 他人的贡献是在工厂里工作,生产大量的船只、飞机、大炮和其他赢得战争所必 需的物资。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美国人留下了他们在国内外战争期间经历的第一 手资料。
在网上探索一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个人故事和回忆。 你可以在
hmhsocialstudies.com 上找到丰富的信息、视频剪辑、一手史料、活动等等。
补充了一则史料,这是一名在法国南部参战的士兵的家书,信中描述了他的 战争经历:
“我被允许可以写自己的战斗经历,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很幸运。战争是 你无法想象的。我不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到现在也不知道。”
欧文•布朗德(Erwin Blonder),美国士兵
栏目右侧提出了三则相应的学习任务:
美国战争动员——观看这段视频,你可以了解美国是如何动员公民参战的, 以及社会是如何因此而发生变化的。
德国空战——观看视频,了解P-51野马如何帮助盟军赢得对德国的空战。
太平洋岛屿——观看这段视频,聆听退伍军人讲述他们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 经历。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美国作为参战国之一,也为战争的胜 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该栏目补充家书、视频、亲历者口述等资料,从宏观叙事 转向微观视角,意在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个战役名称背后的具体经过,一名名英勇 上阵的战士们背后的爱国、思乡与渴望和平的复杂情感。通过士兵的家书、幸存 者的口述回忆等,也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全人类的记忆,更是每 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丧生于此,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跃然纸上,从而 起到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教育作用,也警示学生不忘历史,珍惜当下。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设置“多媒体链接”栏目,利用数字化史料进行历史 学习的拓展与延伸,让新时代的学生更多地接触数字化史料,既是时代所趋,亦 是学情所需,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身临其境般“触摸”到历史,让历史从某种 程度上活起来。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还有生动的图像和声音,是来自视觉 和听觉的双重冲击,是在脑海中不断划过留下深深痕迹,是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与情景记忆的结合。相信在未来,数字化史料的内涵会不断扩大,在历史研究与 学习中的作用也将愈发重要。
4.4历史档案文件全文呈现
档案是文字史料的一种重要来源,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尽管目前不同国家 以及学界对于档案史料的定义尚不统一,但都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一手史料,在历 史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应该放到最高地位当中去。就档案史料的价 值而言,有学者将其归纳为:“第一,档案是最集中、最丰富的历史资料来源之 一;第二,档案的根本特性是它是原始资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档案资料具有其他类型的史料所不具备的系统性”②。美国的历史教学本就 以注重一手史料的研究而闻名,《美国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大量选编一手史料的 基础上,将重大历史档案文件进行了全文呈现与解读分析,为学生深入学习了解 该档案文件的制定背景、内涵、价值及其所蕴含的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历史》教科书全书共选编了两份历史档案文件进行全文呈现与分析解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835.
②李良玉•史学研究中的利用档案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3(02):169-170.
34
读,分别是《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和《美利坚合众国宪 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及其修正案。在文章中和一侧同时设置 了大量的辅助栏目,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首先。《美国历史》教科书呈现的是《独立宣言》全文(图4.22),《独立 宣言》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由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签署,宣告摆脱英国 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在文章的一侧,设置了“词汇”
(Vocabulary)和“探索文件”(Exploring the Document)两个栏目,每一个需要 为学生解释的词汇都已在文章中用黄色荧光记号标记出来,在一旁的“词汇”栏 目中进行集中释义,旨在帮助学生读懂文件中较为生涩和书面的词汇表达,降低 阅读的难度。
 
(图 4. 22)
在“探索文件”栏目中,针对文件中的某一部分,提出了学生需要探究的问
题共六处:
杰斐逊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对《独立宣言》第一稿的草拟。《宣言》 中关于政府形成原因的观点在今天对我们国家仍然重要吗?
这里《宣言》列出了殖民地居民对国王乔治三世的指控。列表中的语言是如 何吸引人们的情感的?
在这里,《宣言》称国王为暴君。你认为这篇文章中的暴君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文件宣布殖民地独立的地方。国会用谁的权力宣布独立?
1776年7月4日,国会通过了《独立宣言》的最终草案。一份写在羊皮纸上 的正式副本于 1776 年 8 月 2 日签署。《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从谁那里获得宣布独 立的权力?
以下是国会从杰斐逊的原稿中删除的一段话:“他对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 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遥远民族最神圣的生存和自由权利,蛊惑并强 迫他们在另一个半球成为奴隶,或在运输途中悲惨地死亡。”你认为国会为什么 要删除这一段?①
上述问题从原因、情感、权力来源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独立宣言》进行深层 次地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政治民主意识,并让学生以古鉴今, 联系今天的实际生活思考《独立宣言》的重大意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 问题,它展现了一段被删减的文字,文字中描述了殖民者手下残酷的奴隶贸易, 谴责奴隶制是英国王室强加于殖民地的诸多罪恶之一,由此提问学生思考为何要 删除,这便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去思考,同时 又需要联系后世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而辩证地看待这一删减,培养学生大胆 地批判与思辨精神。
其次,《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对《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其修正案进行了详细 的全文呈现(图 4.23),占据篇幅 28页。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美利坚 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之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美国历史》 教科书专设一章,即第六章《公民身份与宪法》,详细向学生普及了宪法相关知 识与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在第一课《理解宪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宪法全 文的呈现,足见其对于要求学生理解宪法、知法守法的重视。
 
 
(图 4.23)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122-125.
36
《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对宪法的全文解析中设置了更为丰富的辅助栏目。除 了“词汇”和“探索文件”外,还设置了名词解释、“快速事实”、“联系今天” 和主题分析等栏目,图文结合,并补充了部分图像史料予以佐证。在“探索文件” 栏目中,针对三权分立的组织架构与权力制衡、众议院选举制度、总统的任职要 求、宪法与各州法律的关系、选举制度、宪法的修正条件等进行了相应的提问与 探究。在名词解释栏目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宪法,对“立法部门”、“众 议院”、“副总统”、“弹性条款”、“行政部门”、“总统选举”、“总统薪 资”、“总司令”、“任命”、“国情咨文”、“司法部门”、“州”、“国家 至上”、“批准”等名词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在“快速事实”栏目中,对“联 邦办公室条款和要求”、“联邦司法系统”、“联邦制”、“修改美国宪法”的 步骤都以图表或关系图的方式进行了直观解释,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这一内容核心 内涵。在“联系今天”栏目中,对印第安人和《商业条款》进行了部分文字叙述, 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印第安人在《商业条款》下的地位。在主题分析栏目中, 围绕“法案如何成为法律”、“选举团制度”、“基本的自由”、“重建修正案”、 “妇女为选举权而战”、“人头税修正案”等进行了图文阐释和分析技巧的训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妇女为选举权而战”和“人头税修正案”两个主题的分 析中,补充了两则图像史料,皆为历史照片,前者所记录的是女权主义者见证肯 塔基州州长在1920 年1 月签署第十九条修正案的场景,使得美国妇女经过几代人 的斗争,终于赢得了选举权;后者是阿拉巴马州的一名非洲裔美国妇女第一次投 票的场景,终于通过第二十四条修正案取消了这一被用来剥夺美国穷人,包括非 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投票权的人头税。通过宪法全文的呈现和细致解 读,让学生真真切切接触到神圣的宪法,让学生能够对美国的宪法从制定到颁布 到修改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参政能力以及进行 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5《美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史料设计与 运用案例比较分析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是编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成果,体现出美国对 于史料教学的重视,也体现出编者在编写时引用史料的意图。中国统编版义务教 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产物,其中的史料也是经过精心选择 和审核的,体现出我国的育人目标和历史学科的特性。对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及 运用进行分析与解读,能够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用意,以及背后反映出的 对学生史料意识、历史思维等能力的培养目标,也便于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借鉴他 人之长处。以下笔者将以“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将 《美国历史》第八单元第二十五章《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与中国《世 界历史》第四单元第 13 课《罗斯福新政》进行史料设计与运用的简要分析。
5.1教学内容与史料的分析
5.1.1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萧条》教学内容与史料的分析
大萧条,即经济大危机,从1929 到1933年,历时5年及更久,起初在美国 爆发,随后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为第八单元《繁荣时期与挑战》 中的第二章,前有《繁荣的二十年代,1919-1929》 ,后有《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8-1945》。该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承上启下,体现出大萧条对于美国乃 至世界的重要转折作用。本章共有三课,分别为《繁荣的终结》 (TheEndof Prosperity) >《罗斯福新政》(Roosevelt's New Deal)和《美国人民面临艰难时 期》(Americans Face Hard Times),加上《章导言》《社会研究技能》《章回顾》 《标准化考试练习》和《多媒体链接》一共八个部分。第一课《繁荣的终结》讲 述了经济危机自美国开始的原因和过程,涉及“股市崩盘”“经济崩溃”“胡佛 的反应”“1932 年大选”四个子目的内容。第二课《罗斯福新政》讲述了经济危 机的冲击下,罗斯福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新政措施,由此缓解美国经济困局,涉 及“百日新政”“新政批评者”“新政继续”“与法院的冲突”四个子目的内容。 第三课《美国人民面临艰难时期》讲述了经济大危机冲击之下,美国各地家庭生 活艰难,自然灾害加剧了情况的恶化,以及罗斯福上台后采取新政措施对社会产 生的持续性影响,涉及“沙尘暴”“艰难时期”“大萧条时期的文化”“新政的 影响”四个子目的内容。
在史料的引用上,本章共计引用史料 32则,包含7 则文字史料,25则图像史 料。从史料的类型来看,具体引用有文献史料、历史地图、文艺史料、历史照片、 历史图表、历史漫画,类型较为丰富。从史料的分布情况来看,一共有三种形式: 一是在课文行文中插入史料,以对课文进行印证和补充;二是在专设栏目中进行
38
史料的探究和拓展;三是在课后练习中引用史料进行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总的来 说,本章所引用的史料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比较丰富,史料的分布上也注重使不同 的史料发挥不同的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促进学 生历史思维和史料探究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5.1.2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教学内容与史料的分析
《罗斯福新政》为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课,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分别为“从繁荣到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按照时间顺序 讲述了美国从20世纪20 年代的经济繁荣到经济危机大爆发的状况,以及罗斯福 上台后采取的应对措施,共占五页篇幅。
在史料的引用上,本课共计引用史料8则,包含2则文字史料和6则图像史 料。从史料的类型来看,具体引用有文献史料、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相较而言, 类型较少。从史料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课文行文和专设栏目中。总的来 说,由于教科书篇幅有限,本课所引用的史料在数量和类型上都不如美国历史教 科书丰富,但它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5.2文字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5.2.1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萧条》的文字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本章中引用的文字史料共7则,在课文正文之间、专题栏目与课后练习中皆 有分布,现将各选取一则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在第一课《繁荣的终结》的第一子目“股市崩盘”课文正文中,为了说 明股票市场崩溃时的“盛况”及人们的疯狂与恐慌,选用了一位记者的记录(图 5.1):
“通往其他城市的电线被疯狂的出售[股票]的命令所堵塞。通往欧洲和世界 其他地区的电缆、无线电和电话也是如此。买家很少,有时完全没有……这是真 正的恐慌。当收盘铃声响起时,伟大的牛市已经死了,被埋葬了。”
——乔纳森•诺顿•伦纳德,摘自《三年沉沦》①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79.
“The wires to other cities were jammed with frantic orders to sell [stock]. So were the cables, radio, and telephones to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yers were few, sometimes wholly absent... This was real panic... When the closing bell rang, the great bull market was dead and buried."
—Jonathan Norton Leonard, from Three Years Down
(图 5.1)
从该则文字史料中能够看出股市的动荡引起股票投机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进 而引发了股市的崩溃,一时间繁荣盛景不再。这则史料选自当时记者的描述,能 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置于此处也可以较好地印证课文中所描述的“受 到惊吓的投资者用保证金购买了股票,为了偿还贷款,他们急于出售股票。…… 10月29日,星期二,一个被称为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股票市场崩溃了。如此多的 人想卖出第一只股票,而很少有人想买,以至于股票价格崩溃了”①这一噩梦。因 此,学生阅读此则史料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恐慌心情,认识到股市 虚假繁荣背后蕴含的巨大危机。
在第三课《美国人民面临艰难时期》的第一子目“沙尘暴”中,设置了题为 “沙尘暴( The Dust Bowl ) ”的“一手史料( Primary Source ) ”栏目(图5.2 ) , 该栏目中选用的是一则口述史料,口述者是堪萨斯州的一位麦农,他一生的工作 都在 20世纪 30年代被摧毁。
当我知道我的庄稼不可逆转地[永远]消失时,我经历了一种死亡的感觉,我 希望这种感觉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的梦想和野心 和我破碎的理想似乎 永远消失了。我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愿望消失了,奋斗的精神和动力在我体内 消失了。命运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感到完全无法摆脱。②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79.
②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91. 40
 
 
(图 5. 2)
编者还针对该则史料提出需要分析的问题——“斯沃比达的庄稼被毁后,他 的感受如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史料,并能够试着站在这位麦农的角度去感 受沙尘暴带来的巨大破坏。由此可知,编者选用此则史料的目的一是为了用当事 人的口吻叙述之史实来印证课文所描写的早在大萧条之前沙尘暴就已经对农业生 产造成了巨大破坏;二是为了将学生置于历史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思 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解释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共情能 力。但该史料并未注明具体出处,存在不严谨之处。
在“标准化考试练习”中,第七题选用了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在
193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一段话(图 5.3):
CT Read the excerpt from John Steinbeck's The
Grapes of Wrath and use i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below.
66 is the path of people in flight, refugees from dust and shrinking land, from the thunder of tractors and shrinking ownership, from the desert's slow northward invasion, from the twisting winds that howl up out of Texas, from the floods that bring no richness to the land and steal what little richness is there."
——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
Document-Based Question Why did people travel on Highway 66, according to Steinbeck?
(图 5. 3)
“66 号公路是人们的逃亡之路,从尘土和萎缩的土地、从拖拉机的雷声和萎 缩的所有权、从沙漠缓慢地向北入侵、从德克萨斯呼啸而来的扭曲的风、从没有 给土地带来丰富性并偷走那里的微小丰富性的洪水中逃亡。”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①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99.
编者针对该则史料,设计问题:“根据斯坦贝克的说法,人们为什么要在66 号公路上旅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史料,根据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 同时这一问题又需要学生结合本章所学内容,理解人们进行逃亡的原因,理解经 济大危机之下破产农民的辛酸、血泪与愤怒。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分析史料, 去回顾章节所学,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锻炼语言 表达能力,增强情感共鸣能力。
5.2.2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的文字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本课引用的文字史料共计两则,皆位于本课的“材料研读”栏目中。
首先在第一子目“从繁荣到危机”的“材料研读”栏目中,引用了胡佛在竞
选总统时说过的话(图5.4)①
 
(图 5.4)
从该则文字材料中能够反映出胡佛的宣言与美国的实际情况对比有多么鲜明,
体现出胡佛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无效举措。同时,在该则材料中设置问题,要求
学生想一想“1928 年,胡佛为什么能够说出如此自信的话?”,从而让学生联系
上文中学过的美国 20世纪 20年代的繁荣景象进行分析,在联系上下文的同时,
 
(图 5.5)
①教育部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9.
②教育部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1.
42
斯福新政中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3图像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5.3.1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萧条》的图像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本章中选用的图像史料共25则,类型多样,其中历史照片17幅、历史图表3
幅、历史地图 2幅、历史漫画 1幅、海报 2张,现将选取几则较为经典的图像史 料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在本章的章导言处,编者选用了一幅经典照片作为封面,该照片为破产投
资者沃尔特•桑顿试图在1929年股市崩盘后在纽约市的街道上以100元美金现今
 
 
该图像史料生动展现了大萧条背景之下的美国人民被迫廉价变卖自己的所有 物品以求生存的社会现状。这幅历史照片是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中的经典照片之 一,编者将其放在该章封面,意图“先声夺人”,首先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让 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开启本章的学习。
在本章的第三课中,还设计了一幅经典的照片作为一手史料置于“一手史料” 栏目中进行分析和解读。编者选用的是1936年2月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在美国 一个烟尘飘扬、破败不堪的豌豆采摘营地时抓拍的一张照片——《移居的母亲》 (图 5.7)。照片旁配有文字介绍:
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Lange)在20世纪30年代因记录大萧条时 期的穷人状况而成名。兰格拍摄了这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寡居的移民工 人和她七个孩子中的两个。这位妇女在加利福尼亚尼波摩的豌豆田里工作。她的 家人靠吃冷冻豌豆和孩子们抓的鸟来维持生计。①
① 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92.
PHOTOGRAPH
Migrant Mother
Photographer Dorothea Lange gained fame in the 1930s for document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poor during the Depression. Lange took this famous photograph of a widowed migrant worker and two of her seven children. The woman worked in the pea fields of Nipomo, California. Her family survived by eating frozen peas and birds the children caught The woman had just sold her car's tires for money to buy food.
(图 5. 7)
针对该则史料,编者设问:“你如何描述照片中女人脸上的表情?”,从而 要求学生细细观摩该张照片,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照片 中的母亲斜视着前方,手放在嘴边,面容憔悴、满脸皱纹、满是愁苦,仿佛看不 到生活的希望。要读懂这张照片,需要学生能够结合所学,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 人民生活和生存造成的巨大冲击,危机之下,穷人群体迅速增加,穷人生活举步 维艰,尤其是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满是辛酸、悲苦与无奈。学生进行读图 和描述,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触摸图片背后的历史真相。
在本章的第一课《繁荣的终结》中,选用了一幅历史漫画置于“一手史料”
栏目,该漫画题为“归咎于胡佛”(“BlameltonHoover”)(图5.8),漫画旁 配有文字介绍:
primary Source
POLITICAL CARTOON
"Blame It on Hoover
presidents can affect the economy to some degree through their policies.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President Hoover was blamed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 Political cartoons like this one gave wite to those Americans who thought Hoover could have peevented the crisis or could have brought it to an end quickly through government programs.
卯■山豳如的血曲即1阳・
Why is this cartoon useful for showing the feeling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图 5.8)
44
总统可以通过他们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在大萧条期间,胡佛总统 因金融危机而被指责。像这样的政治漫画让那些认为胡佛可以防止危机或可以通 过政府项目迅速结束危机的美国人有了发言权。①
针对该则漫画,编者分别设置了三个问题,首先针对漫画内容本身以箭头加 文本框的方式提出“漫画家是如何表现胡佛对危机的反应的?”以及“什么样的 人在指责胡佛?”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漫画,找准漫画中的关键人物和 信息,看懂漫画所表达的基本含义。其次在栏目中设问:“为什么这幅漫画有助 于显示大萧条时期美国公众的感受?”,由此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漫 画去理解漫画背后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所揭露的社会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栏目中 的文字说明和课文第三子目“胡佛的反应”相关内容去分析,去思考胡佛应对经 济危机的措施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激起美国公民的愤怒,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识 图解图、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5.3.2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的图像史料设计与运用分析
本课中选用的图像史料共6则,其中历史照片4幅、历史图表2幅,现将选 取两则较为经典的图像史料进行详细分析。
在第一子目“从繁荣到危机”中的“材料研读”栏目中,为相应的文字材料 配上了一幅经典的历史照片: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的棚户区——“胡佛 村”(图5.9)②。
 
 
从该则图像史料中不难看出经济危机对美国民众的冲击,使得美国穷人愈发 贫困,只能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地方,以及人们将此命名为“胡佛村”,意在讽刺 当时的总统胡佛,批判他应对危机的不力和无能。该则图像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
①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2:781.
②教育部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18: 59.
更加凸显出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和胡佛政府的无能,也为下文罗斯福上台出台新
政打下基础。 在该子目中还设计了一幅历史照片,附在“相关史事”栏目一旁,名为“纽
约证券交易所前”(图5. 10)①:
 
图 5.10)
 
这幅历史照片也是较为经典的一则图像史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伊 始的混乱场面——证券市场门口人山人海,人们处在巨大的恐慌之中,疯狂抛售 手中的股票。图像史料与一旁“相关史事”的文字叙述相结合,有利印证了“黑 色星期四”的称呼。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何经济危机的爆发首先在股市, 为何人们要疯狂抛售股票,从而为学生拓展经济学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广度。
综上,可见《美国历史》教科书和中国《世界历史》教科书针对这一历史事 件在对史料的选择、设计和运用上颇有不同。由于这一事件与美国历史和人民息 息相关,因此《美国历史》教科书花了大量篇幅叙述,在史料的设计和运用中更 倾向于选取口述史料和与“小人物”相关的史料,问题的设置也更倾向于通过反 映经济危机下人民生活的不易,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而在中国《世界历史》教科 书中,这一内容篇幅较少,所呈现出的史料也较少,更多是从宏观、国家的角度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料,由此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应对举措。两 国国情差异较大,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于史料设计和运用也皆有各自的考量,难 以评判孰优孰劣,只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①教育部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0.
46
6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6.1丰富史料类型,注重一手史料的运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 自提出后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基于史料的教学”是一些学者根据我国自 身特有的国情所提出来的,强调史料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应该选择科学的、恰 当的、典型的史料进行事实探究,因此“基于史料”本是历史教学的常态;二是 教学中应用的史料必须具有教学价值,目的是培养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①。好的教 科书既是“教本” ,更是“学本” ,是连接教与学的媒介,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 源与工具。因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问题便需要格外注意。
要强化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适当增加史料数量,改变以往的长 篇叙述模式,让历史学习更具有历史韵味。史料选取时要多类型、多角度、多来 源,可以有文献史料、图像史料、文艺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可以是当时 的原始史料,也可以是后人记载资料或现代学者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应 当更加注重一手史料的运用,一手史料的价值在史学研究与学习中占据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数份相似或者相冲突的史料,以资相互应证或对 比,“孤证不立”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史料选取要注意科学合理, 史料呈现要客观公正。史料的选取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首先需要对史料 进行甄别,明确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用,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 是否有变更、遗漏或错误之处。其次是要紧跟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更新观念 和现有材料。在进行史料呈现时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带有著作者明显感情色 彩的史料要慎用,同时也不能按照编者的个人观点和情感进行史料的选取和呈现。
史料不仅要会选,更要会用,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落地。 在史料的运用中,可以问题为引领或采取“史料——问题”模式,针对给出的史 料设计恰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史料,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设置由浅入深、层层 递进的问题,既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又能够提升学生相关能力。还可以注意贴 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当今社会,以古鉴今。我国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设有 “材料研读”栏目,该栏目将史料与“想一想”的问题紧密结合,有效地引导了 学生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也设置了“史 料阅读”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史料,但该栏目中并未设置相应问题来 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因而在今后的教科书编写或修订中,可以适当增 加对于史料的有针对性的提问,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要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史料,培养质疑精神。史料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地
①赵亚夫.中小学校历史教育百年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39.
反映真实的历史,在史料教学中除了教师要注意对史料进行甄别外,更应培养学 生认识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
6.2灵活运用数字化史料,建立配套学习资源库 数字化史料的出现和运用是当下数字化时代迅速发展的结果,是未来的历史 研究和学习中不可忽视的趋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与电视网络平台建立了深 度合作,在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网址链接和针对性多媒体资源引导,让 学生能够迅速高效利用数字资源。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也提出如下要求:“在有条件的学校,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 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 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主要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 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研究带来的 变化”①。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每一课都设置了 “学习拓展”栏 目,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资料”或“查阅相关研究成果” 等途径,对该学习内容做深入了解。但网络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教科书中并未 向学生提供具体查找方法,教师的精力也有限。因而我国也不妨可以试着建立自 己的配套学习资源数据库,让学生在找寻数字史料时不至于因宏大的网络世界而 迷失了方向,不至于如大海捞针般去寻找史料,更不至于蒙受虚假信息的诱导和 欺骗,从而丧失对史料和史实的客观判断。
配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最好是由国家官方组织人员进行开发、组建和运营, 或者是政府主导、民间机构承担开发和运营的方式,由此保证学习资源库的科学 性、普适性和非盈利性。在学习资源库的建立中,首先应注意配套使用,应当与 我国现行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逐本配套,针对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建 立对应的数字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迅速找到相应资源,以 免在网络检索中做无用功,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要注意多方发散,“配套” 二字不是一个牢笼,而是一块基石,应当在此基础上,将数字资源多方扩展延伸, 不仅仅局限在某一课或某一历史事件上,而是横向、纵向、多角度发散,增加知 识的广度与深度,丰富历史探究学习的内容,连贯学生的思维逻辑。再次要注意 加强对入库的数字化史料的科学甄别,科学性是首要原则,网络大千世界有太多 虚假迷惑、为博人眼球而杜撰的信息,中学生尚处在理性思维的建立过程中,对 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数字资源难以做出正确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更加需 要为他们过滤掉虚假信息,但同时也要逐渐教会他们判断的方法,帮助培养批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38-39.
48
性精神和建立理性思维。最后要注意,配套学习资源库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工 具之一,是史料探究性学习的资料来源之一,切记不可喧宾夺主。
6.3明晰两国国情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借鉴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科书编写制度。教科书编写制度目前来说有国定制、 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以及自由制五种。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教育权力归各州管 辖。因此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编写制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因州而异,但 基本上以选定制为主,兼行认定制。①因而《美国历史》教科书内容较多,篇幅巨 大达上千页,较学生而言更多是参考书,是学习工具之一。也正因如此,《美国 历史》教科书中选编了大量史料,并能够将历史档案文件进行全文呈现,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探究学习。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的教科书编写制度在1949年 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实行教科书国定制, 1987年后改为审定制。 2017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教材局成立,作为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的最高机构,它的一项重要 工作是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历史是其中的一个学科,历史教 科书就此进入新的“一标一本”时期。②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与美 国的历史教科书有较大差异。我们在学习借鉴他国史料选编之优点时,需要注意 考虑我国历史教科书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因地制宜”。我国的历史教科书 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也因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内容精炼、篇 幅短小,因而在史料的选编上难以在教科书中有较多施展空间,无法实现如美国 中学历史教科书般丰富多样的史料呈现,不过这可以在教师的教学和设置配套学 习资源库中得到实现。
其次,美国的历史观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历史教育学家和历史教师一般受到 兰克学派、法国年鉴学派及批判历史哲学的深刻影响,强调原始史料、注重考证, 追求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倡导“做历史”,主张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③。 而今美国以新史学为主流,呈现出多元化和现实性的特征,摒弃了西方中心论的 观点,有着全球主义的理论取向。且近年来美国史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新 社会史研究进一步深入”,“环境史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并出现了研究视野的跨国转向和文化转向④。因此,在教科书的史料选用中,更加 注重从社会大众、从小人物、从环境发展、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探讨。而我国的 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师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将唯
①向娜.英美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制度及其启示J].郑州师范教育,2014(09):25.
②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7.
③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④于留振.近十多年美国史学的新进展一一《当今美国史学》评介J].世界历史,2014(03).
物史观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强调其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①。因此, 历史观的不同也将影响两国历史教科书在史料选择、设计和运用中的侧重不同, 我们在分析借鉴时需特别注意。
近年来,由于我国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出,一线历史教师越来越多地重视 运用史料来进行教学,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的误区与困境,值得深刻 反思。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史料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也不是类型越多越好,而 是“要根据课题、课型、教学目标及关键任务选择合适的、经过优化组合排列有 序的多重类型的史料”②,同时还需要考虑学情,选择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相匹配 的史料。当然,《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设计与运用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带 有一定国家色彩、内容叙述不全面、图像史料与图画混杂,界限不清等,尤其是 图画的大量充斥,易使学生混淆,影响学生对图像史料的判断和解读。例如,在 每一章的章节回顾中,都会利用图画来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但容易造成学生 误会,误将其也作为图像史料进行理解。相较之下,中国目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和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都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所选用的图像皆可作为史料进行解读,增强了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味儿,也更加严 谨和科学。因而在学习他人优秀之处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不要忘了坚定 自身的立场,因地制宜合理借鉴,坚持唯物史观,坚守千年底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 2020:4.
②马云飞、肖龙海、陈辉.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J].历史教学,2021(11):46.
50
结语
在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 新人势在必行。当下我国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落实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 其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引发了历史教育学家和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史 料作为教科书编撰之必不可少,如何进一步优化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设计与运用, 提升史料教学的质量,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美国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视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的运用,倡导“做历史”,注 重使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探究,学习研习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时序、理解、分 析、解释和做出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史料的设计与运用上 贴合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呈现出史料类型丰富多样,史料分布均 衡有序,注重一手史料的分析,注重利用数字化史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及全文呈现 和分析历史档案文件的特点,为我国在历史教科书的史料编写中提供了一定的参 考。但《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史料的设计与运用上也存在不足,因而我们要紧密 结合自身国情,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 借鉴。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受到笔者理论知识的局限,资料的有限,以及未能参与过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活动,在分析的过程中存在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的情况。本次 研究的遗憾将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杨彪主编.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20.
[2]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 2010.
[3]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长春:长春岀版社,2012.
[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3.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岀版社,1983.
[7]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5.
[9]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一一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 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5.
[10]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岀版社,2010.
[11]赵亚夫.中小学校历史教育百年简史[M].北京:人民岀版社,2020.
[12]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9.
[13]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 高等教育岀版社,2020.
[14]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岀版社,2005.
[15]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岀版社,2005.
[16]赵亚夫,唐云波.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M].长春:长春岀版社,2012.
[17]郑樑生.史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岀版社,2008.
[18]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岀版社,2016.
[1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岀版社,1999.
[20]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5.
[21]徐春光.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8.
[22]魏恤民.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岀版社,2021.
[23]赵亚夫,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7.
[24]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岀版社,2000.
[25]孟荣源.史料与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岀版社,1987.
[26]赵吉惠.史学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岀版社,1990.
[27]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4.
[28]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5.
52
[29]赵亚夫,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7.
[30]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岀版社,2003.
[31]教育部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1 &
二、期刊类
[1]李稚勇,陆正东.美国中学历史科探究性学习论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 (04).
[2]李稚勇.美国以史料为主体的历史教科书论析——别具一格的《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 料中进行探究》[J].历史教学,2012(11).
[3]邓兴普.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一一从一本美国中学历史教材课后作业说起J].历史 教学,2010(03).
[4]陈波.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保守主义国民意识教育——以德克萨斯州“麦克道格尔 —李特尔版”历史教材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3(03).
[5]孙岳.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J].历史教学问题,2015(05).
[6]周仕德.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叙事之比较一一以两国教科书中的“启蒙运动”为例J]. 历史教学,2009(17).
[7]郭婧雅,吕准能.参照借鉴提升一一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4).
[8]金梦霞.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人”一一基于中美教科书中“工业革命”内容的分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
[9]张连生.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J].河北学刊,2007(02).
[10]乌云毕力格.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义J].清史研究,2002(01).
[11]陈德运,赵亚夫.史料•阅读•问题•思维一一基于史料的教学原理阐释J].基础教育 课程,2020(02).
[12]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1998(02).
[13]徐长友.商榷•佐证•补充:例谈史料之于教科书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 20(01).
[14]张汉林,张迪亚.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选择及其设计——基于历史思维能力角度的观 察J].历史教学,2019(13).
[15]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07).
[16]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17]张晓校,杨梦宇.数字化史料的构成及其价值意义J].北方论丛,2021(05).
[18]郑天挺.清史研究和档案[J].历史档案,1981(01).
[19]李良玉.史学研究中的利用档案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3(02).
[20]向娜.英美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制度及其启示J].郑州师范教育,2014(09).
[21]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02).
[22]马云飞,肖龙海,陈辉.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J].历史 教学,2021(11).
[23]刘艳.从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制订看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2002 (02).
[24]张利娟.史料实证的路径探析[J].历史教学,2020(11).
[25]于留振.近十多年美国史学的新进展一一《当今美国史学》评介[J].世界历史,2014 (03).
三、 学位论文类
[1]杨利刚.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研究——以《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 究》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马天宝.美国社会科教科书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许文媚.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周兴.美国Glencoe/McGraw-Hill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
7.
[5]刘岩.美国历史教科书插图选择及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 &
[6]魏赢乐.美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特色探究一一以“新航路开辟”一课为例[D].首都师 范大学,2013.
[7]范红梅.中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之比较一一以人教版和McGraw-Hill版为 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姚晶.中美历史教科书中“工业革命”之比较——以高中岳麓版和麦格劳-希尔版为例 [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李泳锋.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国大革命”之比较——以人教版和美国麦格劳-希尔 版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赵晓璇.论美国中学史料教学的策略及特点[D].天津师范大学,2019.
四、 课标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 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20.
五、 外文类
[1]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 [M].1996,from:http://phi.history.ucla.edu.
54
[2]William Deverell,Deborah Gray White.United States History[M].Houghton Miff lin Harcourt,2012.
[3]Matthew K.Gold.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M].University of Minneso ta Press,2012.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ngjilei/jingjiweiji/4429.html

上一篇:莫斯科金融论坛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口译信息重组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