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 展壮大研究 以榆林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04 14:13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5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6
1.4.1文献研究法 6
1.4.2实证研究法 6
1.4.3论文创新点 6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概述 7
2.1概念界定 7
2.1.1乡村振兴战略 7
2.1.2农村集体经济 7
2.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8
2.2.1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 8
2.2.2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的条件 8
2.2.3助力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 8
2.2.4促进农村治理有效地实现 9
2.2.5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 9
2.3 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10
2.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集体经济的理论 10
2.3.2列宁和斯大林关于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11
2.3.3我国领导人关于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13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6
3.1榆林市市情 16
3.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7
3.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 17
3.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 18
3.4.1党建引领,组织协调 18
3.4.2能人带头,激活动力 19
3.4.3因地制宜,弘扬特色 20
3.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模式 21
3.5.1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21
3.5.2以种养结合为主导发展企业带动产业模式 23
3.5.3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模式 25
1
3.5.4以思维创新为主导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模式 26
第四章 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8
4.1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8
4.1.1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28
4.1.2资源统筹协调不顺畅 29
4.1.3内生发展动力不充分 31
4.1.4专业人才队伍不齐备 32
4.2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
4.2.1自然限制与资金不足 33
4.2.2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3
4.2.3农村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34
4.2.4农村经营管理缺乏规范 35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36
5.1领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 36
5.1.1坚持互联网+创新发展理念 36
5.1.2坚持产学研协调发展理念 37
5.1.3坚持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理念 37
5.1.4坚持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理念 38
5.2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 38
5.2.1提高党组织的顶层设计 39
5.2.2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 39
5.2.3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39
5.2.4提高党组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40
5.3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41
5.3.1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 41
5.3.2吸引外出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43
5.3.3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43
5.3.4完善农经队伍建设 44
结论 46
参考文献 47
致谢 50
个人简历 52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 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下探索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一夜跨过温饱线,40年未过富裕坎”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当前,我 国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不仅造成土地浪费、 房屋闲置、学校废弃等一系列的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也为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 布局埋下强大隐患,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农” 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迫切关心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党连续19年发布中央一号 文件聚焦“三农”问题。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 济。”乡村问题与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民生领域的重要话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 展了农业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 分;当前,发展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也成为与时俱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
西北地区土地辽阔,占据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 素沙漠的交界区,是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典型代表。榆林市是重要的革命老区, 不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也十分广阔,素有陕西“第二粮仓”之美誉。当 前,榆林市榆阳区、佳县、靖边等地界的农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下,开辟出了一 些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土地资源浪费、人才严重 外流的农村落后状况并未得到深刻、彻底的改变。因此,通过对该地典型地区的调查 研究,不仅能够充分汲取该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经验,提出科学的优化策略, 也能改变该地的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富市、农业富民的双赢局面,还能够进一步在特 殊性中挖掘普遍性,为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样本。
因而,通过对榆林市农村的实证调查,挖掘4个集体经济典型村的主要经验,探 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现状与不足,进而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科学视野下提出促进西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立意背景与 理论研究价值。
1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 供理论依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 础性工作。
(2)实践意义
对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可以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索 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 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有利于拓宽发展壮大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实现农村的 产业兴旺,实现城乡人才的流动,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自2017年十九大召开后,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成为 热点话题。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背景出发,主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 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关系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问题、模式、对策方面开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关系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张坤2020)。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贺卫华2020)。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 发展壮大创设了有利条件,拓展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领域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 撑和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助 推作用:夯实了产业兴旺根基,创造了生态宜居条件,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了基 层有效治理,加快了共同富裕实现(龚晨2020)。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 振兴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崔日明和韩渊源2019)。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城乡 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戴双兴2018)。
(2)农村集体经济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在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根据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三 类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统一认定为是新型 农村集体经济。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联合开展生产经 营和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江宇2022)。第二种说法是农村集体经济只是在发展的不同 时代表现出来不同方式,本质都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
2
分。农村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 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肖红波和陈萌萌2021)。 第三种说法使将农村集体经济划分为传统和新型两个阶段。传统集体经济是按劳分配, 主要积累公共财富。新型集体经济使按份共有,保护个人财产(陈亚东2018)。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系统性,每一个环节缺失都会导致问题百出。从不 同的视角出发,会看到不同的问题。由于当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农村集体经 济存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亟须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比较单一、 村级干部能力还需提高、人才结构仍待优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还要加强(何自 力和顾惠民2022)。在血缘理性法则视角下,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集体成员权封闭性 强、成员两极分化式的治理模式、共益权实现困境三个问题(张茜2022)。当前我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异质性问题突出,如:依赖种养业和承包租赁,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乏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农产品品牌开发较为滞后、新型经 营主体发展较快,农产品品牌开发较为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肖红波和陈萌萌2021)。 集体经济组织存在行政化与家族传递、资本控制与集体资产流失等潜在风险(李天姿 和王宏波2019)。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省桐乡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抱团发展模式,根据抱团主体和经营方 式不同,有自主经营模式、在地投资模式、飞地投资模式与平台经营模式(郝文强等 2022)。经营型、联营型、租赁型、服务型和党建型(高鸣等2021)。铁岭市农村集 体经济发展模式有利用土地确权成果模式、互换并地模式、村社合一一村一品模式、 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模式、乡村旅游带动模式、资产运营模式、反租倒包模式(唐微2020)。 江苏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有打造区域性服务联盟的模式、以工业产业发展为 基础的模式、抱团发展与互助合作的模式、与国有资本混合经营的模式(高强2020)。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通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凝聚 改革动力(王婧2021)。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集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建设现代人才 队伍,提高农民主体创新意识;优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与监管(聂春荣2021)。 认为要抓住机遇,找准功能定位,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大政 策扶持、做好规划引导、提升集体意识,因村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 集体经济(贺卫华2020)。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应该强化法律赋权,构建农村集体 经济有效实现的主体制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社 会认同,推动集体产权主体市场化(胡乃元等2020)。
3
综上所述,从国内看,十九大后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聚焦农村集体经济,从社会 学、农村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寻发展之路,并对我国农 村集体经济进行了深度、全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认为发展农村集 体经济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增加农民收入、提 高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普遍共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农村集体 经济的概念没有达成共识、对区域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较少、对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 集体经济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和社会调研研究不平衡、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提 供发展对策。
因此,本文欲从地理位置在全国不占优势的西北地区出发,选取在西北地区具有 典型地理特征的榆林市,通过实地调研,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和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解决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没有我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由于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不 同,国外对“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外最早期的“集体经济”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开展 合作经济,人人劳动、人人平均能彻底废除私有制的存在,实现劳动的解放。西方社 会主义者对合作社从理论到实践开始了无限的畅想和无数的描述。经历了无数的实践, 最终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合作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扬弃并形成了 自己的认识,提出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只有引导小农加入合作社才能实现土地的联 合和劳动力的联合,抵御资本主义的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受 到了无数社会主义者的遵循。但是在当时,只有列宁,在结合苏联国情的基础上,通 过发展合作社走上了一段农业富国的道路。因此,国外对合作社的研究,也是基于不 同的社会主义者对合作社的实践和理论展开的。
我国学者们对世界各国合作经济的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 巴西为代表的北美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第二类是以法国、荷兰、德国为典型代表的欧 洲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第三类是以日本、韩国、以色列为代表的亚洲合作经济模式。 按照经济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美加模式,欧洲模式和日韩模式。通过分析 得出三种经营模式中以北美合作经济的股份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最高,东亚的韩 日模式则比较传统,受政府影响大,市场化程度低的结论(宋小婷和魏毅斐2014)。 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欧洲专业型农业合作社模式、北美跨区 域农业合作社模式、日本综合型农业合作社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农村合 作经济组织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制度性质密切相关、发展程度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 符合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启示(刘向华2011)。
4
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外典型合作经济国家进行探索,致力于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经验。如对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进行了研究,认为色列基布兹合作社制度对以色 列的复国独立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色列在严酷的自然与地缘环境中,私人 财产权主张、工业化经济进程、社会思潮冲击等来自其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中从纯粹公 有制过渡至混合产权的改良模式,并在矛盾中继续发展,对我国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发 展的启示(张力和刘中杰2015)。还有学者对日本农协进行研究,任务日本农协体制 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农业卷入市场竞争,接连不断面临危机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东畑 精一把日本农协定性为落实政府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别动队”对于我国建立“三位 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具启发意义(徐祥临2015)。
国外学者对我国集体经济的研究源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镇企业取得了发展, 一些通过集体经济道路发展成为富裕村,国外学者通过这些富裕村来探索我国的农村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有助于维护人类的合作思想,资本和劳作在分配均衡时存在着一 定的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能够使人类的合作达到最优的状态,应该将合作社当 作企业,将经济模型引入合作社理论,并研究让成员和社区工作待遇最大化的方式
(Felipe AbelloMonslvo2019) 。 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集体农业”在当时聚集了足 够的劳动力,形成了规模极大的力量,促进了农业的增产,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反之,机械化的发展也释放了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迅速发展的工业部 门中(Chris Bramall2009)。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来源于农村的产业和新兴的副业, 而非对个体农场和小型商业的过分宣传,正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出现,农业生产所积累 的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扭转了农业劳动的过剩(黄宗智1991)。
综上所述,从国外看,国外学者对国外合作经济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对 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限于“明星村”,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认识。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背景下,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社会热点现象,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原因,用 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榆林市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充 分了解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制约发展的因素,结合现状分析原因, 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以期助力于西北地 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论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 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本章主要界定本文所讨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以及乡 村振兴战略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关系。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渊源进行阐述。
5
第三章,本章主要以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进行现状分析, 找出榆林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第四章,本章主要结合现状和时代背景,找出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挖掘出制约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五章,本章主要结合对典型案例的经验借鉴,得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 壮大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1.4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文献,在此的基础上,整理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政策 文件,为本文的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理论渊源提供理论支撑。
1.4.2实证研究法 主要采用实地走访和访谈的形式,与榆林市农业局集体经济工作负责人进行访谈, 了解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之后实地走访榆林市子洲县、米脂县、佳县等 几十个农村,找寻制约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1.4.3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 了细致地分析,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出发,找寻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的源头,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我国领导人对于农村集体 经济的研究和探索,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证研究法了解以榆林市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农村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找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提 出促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概述
2.1概念界定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分析,进一 步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乡村振兴战略的概 念和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
2.1.1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 深刻洞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论断。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 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是我党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脉相承。
2018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如何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顶层设计和 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是要实现农村“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方面都紧 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注意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有序开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历史性任务。 2018年,党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 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要求我们要凝聚社会全部 力量,以足够的耐心,坚持因地制宜朝着实现这个目标走去。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布,这是党中央为全面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法治保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推进“三农”问题的法 律,为农民吃了定心丸,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宗旨的具体体 现。
乡村振兴战略是着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 中应运而生的战略体系,是中国百年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1.2农村集体经济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通过合作与联合,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发 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八条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 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 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本文所讨论的农村集体经济,以历年来党和政府文件中的表述为主要依据,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中的规定为标准。农村集体经济的定义可以总结为: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关于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区分:“集体经济是从所有制层面上而言的经济组织 形式,合作经济是从经济运行体制层面上而言的经济组织形式。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是否承认私人产权(程恩富和龚云2012)。”换言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合作经 济是非公有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农村中的合作经济行为统一划归为农村集体经 济,不做特殊区分。
2.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集体经济概念的界定,总结出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 村产业兴旺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的条件、能助力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能促 进农村治理有效地实现、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
2.2.1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产业兴旺,以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农田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 集约化,产业经营无法抵抗市场经济的风险。农业生产要发展,必须实现现代化经营, 加大科技投入,以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来适应市场经济。农村集体经济能够 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快速地将农村的人、地、钱进行高效的融合,实现规模化、科学 化生产经营。不仅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活力,还带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实现产业 兴旺,就需要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
2.2.2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的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 者,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地 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推动“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发展绿色农业。近年来, 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发展发生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的保护。发展农村集体 经济也要坚持发展“金山银山”这一思想,打造休闲观光、休闲度假的现代化生态农 业,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回归自然。舒适的环境既能 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又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农民富和生态美的 统一。
2.2.3助力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
8
乡风文明是农民有较好的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一般而言,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 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农村工作,乡风文明是很重要的,要把文明乡村的建设、经 济和文化结合。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目的是增强乡村文明,培养农民的文化情操, 营造良好的乡风环境。然而,农村经济落后,很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必须要 发展集体经济,有了充足的物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举办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 也可以按照传统的节庆方式,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措施的目标就是促进乡村 和农民的精神面貌。
2.2.4促进农村治理有效地实现
农村治理最艰难、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在基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加强基层党 建,因此,要使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就必须要有基层党组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 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 领导力量。它既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的治理,又可以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 的主体地位。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农民获得了收益,党组织在群众心中也更具威望, 群众也更倾向于从党组织的管理,更倾向于民主工作,从而党组织能够更好地进行农 村工作。村组织是农村管理的主体,而村组织也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农村集体经 济的发展,农村的日常工作是相互联系的。从这一点上讲,由于发展的需求,村组织 更愿意参与到农村的事务上来,实行其民主管理的权力。
2.2.5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设施、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的建设。在乡村,农民的收入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证。作为 一个国家,我国人口众多,农民的权益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更确切地 说,与农民最直接的关系是他们的收入。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既能保证农民的生存 质量,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空心村”的土地荒置的问题,避免人口外 流。总体来说,发展农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实现农业一二三产的有效 融合,能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集 体经济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在集体所有权利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多种经营合作,并 将各种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可以为 家庭经营和集体经济提供更好的保障,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2.3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才能在新时代和新的社会背景下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列宁和斯大林对农村进行 的一系列改革是坚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农村改革的思想,也为我国进行农村改革提供 了经验。我国历代领导人也都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了促进发展 的措施和思想。只有坚持继承,才能在继承中取得发展。
2.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集体经济的理论
欧洲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提倡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产 生农业合作的思想萌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将农业合作思想形成理论并付诸实践, 即使他的实践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农业合作理论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促 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总结了对于土地问 题和农民问题的理论总结,形成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理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 确提出集体经济的概念,但是他们的集体经济思想早已产生,他们的农业合作理论是 基于集体所有制,和我们现在所提的集体经济一脉相承。
“我们要挽救和保全他们的房产和田产,只有把它们变成合作社的占有和合作社 的生产才能做到。正是以个人占有为条件的个体经济,使农民走向灭亡。如果他们要 坚持自己的个体经济,那么他们就必然要丧失房屋和家园,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将 排挤掉他们陈旧的生产方式。那么,我们就要让小农明白,组建合作社可能不是为了 资本家的利益,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共同利益进行大规模经营。从而使农民理解到这 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这是他们唯一得救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2012)371。”马克 思和恩格斯认为,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拥有小块刚刚足够养活其全部家人的 土地的小农将会受到剥削而破产。“在这个时代里,不单是科学的农业,而且还有那 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 正同机械的纺织业排斥了手纺车与手织机一样,这种新式的农业生产方法,一定会无 法挽救地摧毁小土地经济,而代之以大土地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2012)368。”资本 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小农失去土地成为无产者,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 立。正如恩格斯在分析德法农民状况时就指出:“我们的小农,同过时的生产方式的 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2012) 370。”
o
如何改造小农,使小农免受资本主义工业的剥削成为无产者,并将小农吸收到无 产阶级革命队伍中,使小农支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引导小 农,提高小农的经济状况。“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小农的状 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中来;这些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的私有制向集体
10
所有制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 措施(马克思恩格斯2012)338。”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集体所有制”这个概念,将 农民的土地私有变为农民集体所有,依靠小农现有的私有小块土地劳作只能满足每家 每户的自给自足。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状况。 正如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文中:“农民小块土地生产方式的 局限性依然无法让农民获取财富,只能让农民短暂的通过自给自足实现温饱(马克思 恩格斯2012)338。”“从经济观点来看,大规模地耕种土地,比在小块的和分配的土 地上经营农业优越得多(马克思恩格斯2012)298。”这种优越性不仅仅是规模化生产 扩大了耕种面积,提高了劳动效率,还有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有条件提升、先进技术 有条件得以使用。
而对小农的改造,让小农经济富裕的方式,不能是暴力的,强迫的。“我们对于 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 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当然,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足够的手段, 向小农许诺,他们将得到现在就必须让他们明了的好处(马克思恩格斯2012)370。” 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好处,自愿的被改造。“这些农业合作社的范例,将说服 最后一些可能仍在反抗着的小块土地农民乃至某些大农相信大规模合作企业的优越 性(马克思恩格斯2012)375。”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农民改造的初衷是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壮大其队伍力量和 无产阶级建立国家后实现共产主义而出发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农民论 扼杀了建立农民学的可能,对建立任何与农民和农业经济相关的学科都是一个极大的 阻力(李典军2003)。”可以说,其农业合作社理论否定了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 必要性,对农民进行改造使农民群体成为无产阶级在我国的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也证明 了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认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集体所有制发展集体经济的理论。 其理论中有我们现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可以采纳的方法如: “平等自愿、国家帮扶、典型示范、规模经营等(邵龙钦2021)。”因此,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的,后人运用其理论一定不可照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3.2列宁和斯大林关于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但是对于马恩的农业合作制理论,他没有照搬,而 是在俄国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根据战争、经济发展状况所需,逐渐走出一条适合俄国 “三农”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合作制理论。
十月革命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但是依旧有大面积的土地在地主手里,根据这 种情况,列宁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倡导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土地私有制。只有这样,
11
农民才能分到土地。但是,农民获得土地后,依旧缺乏开展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具和 耕畜,农业生产力无法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 作理论,提出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俄国 实行共耕制,这种共耕制,不仅土地公有,农具、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均为公有,集 中劳动,统一分配,主要强调大规模集中。“仅仅分配了土地还是不够的,只能实行 共耕制才是出路(列宁1985)174。”他将共耕制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但 是在实行中,这种制度不符合当时俄国发展的现状,在实践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反而使劳动生产力大大降低,不得不终止。列宁也意识到了共耕制的弊端,没有调动 农民的积极性,反而使农民依赖集体的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列宁放弃了通过共耕制来改造小农的道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继续思考俄国农 村发展的问题,选择通过农民合作社来进行农民改造,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他的合作制 理论。这种农业合作社,除土地公有外,其他生产资料归社员所有。列宁认为,合作 制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条件,创造了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引导农民走 向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并提出合作化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自愿,指出在合作化的集体 利益的前提下,应以农民的个体利益为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稳妥地解决发展生产 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苏联的农业合作制从1921年底开始恢复,1925年发展到 54800个,联合的农民达到总农户的28%,农业连续三年丰收。
列宁对农业的改革进行了从“共耕制”向“合作制”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使人 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列宁的农业合作制思想,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改造小农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共耕制、合作制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三个发展阶段。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发展了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理论,在农业问题上坚持发展农业 合作制。1924年5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作出了《关于合作 社》的决议,指出:“我们头等重要的经济任务,便是掌握与组织市场,基本上说也 就是发展与巩固合作社(斯大林1956)117。”“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大量小农经济的 国家中,除了用集体的组织方式,即消费合作社与生产合作社外,是不能用其它方法 使小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斯大林1956)119。”
在农业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斯大林对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的发生“左”的 认识,对农业合作制的发展方向和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的根本原理相抵触,将合作社与 集体农场等同起来,表现出一种不考虑经济发展程度的人为追求更高层次的集体农场 的倾向。盲目地追求发展的速度,与农民的意愿背道而驰,以行政命令加快了农业合 作社的发展。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9月让步政策”,要进一 步清除农村的战时共产主义残余,降低农业税,降低工业品的价格,提高粮食的价格 (8-10%);着重改革农村中的老办法和不正常的行政手段,建立苏维埃民主制,并
12
着重于通过合作社,使农民经济成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整体制度,从而改善他们的物 质和精神生活。
1926年,斯大林又一次提出了更加“左”的方针政策,即从对富农的限制转变为 对富农的彻底消灭。其实,那个时候的富农,就是在新的经济制度下,通过发展生产, 而变得富有的。对富户实行彻底消灭的政策,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工作热情,从而导致 1927年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对此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农民施压,通过人为地 把尚在发展中的合作社推向更高的层次,从而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斯大林在“左” 思想的影响下,实行了“全盘集体化”的政策。从1929年下半年起,到实行全盘集体 化,短短六年,农民参与集体农场的户数从1.7%增至83.2%。全盘集体化实行的是高 度集中的农业经营制度。这种高度的集体化的集体农场被视为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 唯一道路。这一思想引发了农民的不满与反对,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1931 年至1932年,集体化达到高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陷入困 境。
苏联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苏联的集体农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缺乏循序渐进的 原则,过分偏激,对农业生产发展不利。苏联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 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以国情和发展水平为基础,不 能急功近利,要在尊重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2.3.3我国领导人关于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发展集体经济不是我们在新时代创造的农村发展新路径,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 集体经济思想的延续和创新。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我国历代领导人在坚持马克 思列宁主义关于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形成的。并 且不断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内涵,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着新发展。
毛泽东从1925年起就有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意识。在其《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一书中就提出把农民组织起来,在经济和政治上同地主阶级作斗争。在《组 织起来》里认为:“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 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 苦(毛泽东1991)1432。”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个人生产是封建制度的 经济基础,将农民拖进了永久的贫困之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集体化, 因为列宁也认为,只有通过合作社才能实现集体化。因此,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 的新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成为重点问题,如何让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粮食填饱肚子 是关键,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农村的发展也借鉴苏联的农业合作发展经验,将农户联合 起来,相互帮助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发展农业集体化最开始是以互助组的形式, 这种互助组,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属于农民私有的,但是劳动力、农具和牲畜可以在组
13
内相互帮助。这种互助组的合作方式在建国初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至1952年底, 全国有802.4万个互助组,36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三大改造”在农村开始, 通过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但是在发展的后期,也因为冒进,脱离 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但是毛泽东 的农村集体经济思想也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集体经济的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是基于受“人民公社”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 展受到了长期的阻碍,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两 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 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 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 程(邓小平1993)355。”“两个飞跃”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不同 阶段,通过有序的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除土地外的其他生产资料,归农民家庭 所有,使农民增收、发展,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制度符合 我国当时农村生产发展要求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江泽民的“两个联合”思想:“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 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江泽民1997)。”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建立在“两个联合”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它的集体财产可以分为 共同共有、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三种。在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人 人都有”的集体财产权是农民个体权利的体现。江泽民认为,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 根本,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政策,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大局的根本问题。要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因为,只有把 集体和家庭两个层面都健全起来,才能使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才能巩固党在乡村的团 结和基层政权。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农业生产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发挥了 家庭和集体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统、分关系的失衡,造成了 集体发展“衰弱”、力量不足、发展乏力等问题。“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的 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在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第二个转变则要 在第一个转变发展的基础上,统一经营要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 能…形成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胡锦涛2008)。”以小型、分散经营为主 的传统生产方式,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所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增强农业 的经济力量,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14
习近平的农村集体经济思想早在1990年其对福建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就产 生了。之后在其博士论文中,习近平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化党的领导的重要途 径,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好集体经济组织才能得到解决。“在农 村改革和发展中,集体经济是农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的投入主体,哪里的集体经济强大,哪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快(习近平200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农村集体经济思想贯彻在其系列讲话和党的系列政策文件 中。习近平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统和分的问题。“改革开 放从农村破题,当时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的结果是, ‘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 很好地解决(习近平2013)。”我国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就是社会生产力 与个人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体现。因此,要重视集体经济,既要壮大集体经济, 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在新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是照搬过去的,而是我们在新 时代解决社会矛盾的新变化、解决农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 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 要保障。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 想,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促进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 意义,是新时期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加以完善和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 略的有力保障,之后,对于如何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经济支 持到制度保障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 振兴促进法》发布,这是党中央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法治保障。2021年中 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 集体经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想坚持了农村集体经济 的发展方向,根据实践的需要和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发展方式,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也呈现出新变化。
15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十九大以来,榆林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和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富裕的美好景象。本研究通过政府官方文件和实地调研,采 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榆林市的基本情况,探索榆林市发展集体经济 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经验。
3.1榆林市市情
榆林市是陕西最北端的一个城市,下辖1市2区9个县,155个乡镇,29个街道办事 处,296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85.89万。有榆阳区和横山区2个区,神木市1个,府谷, 定边,靖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州。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 谷,定边,靖边,为北六县,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为南六县。
 
图 3-1 榆林市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
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面积42921.1平方公里,大致上是 长城北部是荒漠、沙草滩,面积占42%,南部是黄土高原、山地、河谷,面积占58%。 榆林市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已发掘8大类48个矿种,潜在价值46万亿以上,尤其是煤、 气、油、盐资源丰富,资源结构合理,具有国内外少见的资源开发潜力。
根据2020年榆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榆林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对比,发现榆林市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城镇化速度过快,人口向北六县经济
16 
发达县区集中。十年时间内,榆林市城镇化率提高了14.19%。其次,北六县人口增长 率21.14%,南六县人口下降率20.93%。
3.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榆林市根据 当地的具体情况,在榆阳区组织涉农部门对全区“三农”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于2014 年底,首次出台了以“三农”为主题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并将赵家峁村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2015年,榆林市榆阳区余兴庄赵家峁村和鱼河峁镇黄崖窑村、鱼河镇金沙湾村被 列为首批试点村,授予“陕西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试点村”。
直到2017年年初,榆林市农村的个体经济发展相对活跃,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却 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除了赵家峁村,其他乡镇基本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有 1903个村为零收入,占全部行政村的64%。榆林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进农村 “三变”改革。榆林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榆林市农村产权流转 交易管理办法(暂行)》、《榆林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 以及10多个相关文件,从政策工作推进上全面推进改革,不断提高认识,营造良好改 革氛围。
2019年,陕西省被列为国家整省试点省份,榆林市经过几年探索、试点,也已经 到了全面推进阶段。2019年底,榆林市2679个行政村成立了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 作社,占行政村总数的82.5%,1898个村集体经济有了发展,其中902个贫困村实现了 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792个贫困村有集体产业,679个村集体实现分红。
2020年,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十二条措 施》,为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的发展进行了规划。2020 年,榆林市2962个行政村,有经济收益的村集体2245个,无经营收益的村集体717个, 有经营收入的占比75.8%,村集体总收益10.1亿元,907个村集体分红2.8亿元,涉及66.5 万人,村均31.2万元、人均425元。
2021年,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底,榆林市2967个行政村, 2960个行政村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占行政村总数的99.9%,有经济收益 的村集体2792个,有经营收入的占比94.1%。榆林市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3.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
一、示范村创建方面。榆林市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启动省级示范县1个、示 范镇9个、示范村110个。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671家,横山成功申报全国农民
17
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764家,靖边成功申报 第二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横山区党岔镇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市国家级 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为84家,总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 数上升至16家,位居全省第一。
榆阳区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区,榆阳区赵家峁入选全国美丽宜 居休闲乡村,神木木独兔村、吴堡县张家墕村等15个村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乡村。榆 阳区通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佳县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榆林市在切实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强力推进“4+X”产业发展。“十三五”末,全市山地 苹果达到1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7.9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53.82万亩, 羊子饲养量达到946万只。其中,我市马铃薯是全国马铃薯生产五大地级市之一,羊 子是全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3 万亩,全市小杂粮播种面积达到384.2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236.8万只,成为脱贫致 富的支柱产业。
2020年底,榆林市建成佳县、神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2个,定边县白泥 井镇、子洲县老君殿镇、横山区党岔镇农业产业强镇3个;建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 1处,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中国美丽田园1处; 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特色产业小镇3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99个。全市休闲 农业经营主体达57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近10 亿元。
3.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
榆林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引领榆林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很多 优秀的成果。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经过总结分析,得出榆林市发展农村集 体经济的主要经验在于做好了这三点: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协调;坚持能人带头、激 活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弘扬特色。
3.4.1党建引领,组织协调
榆林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党员干部先锋模范 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一,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榆林市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 向,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采取现任干部择优留、本地能人择优推、外地能人择优请 等措施,切实提高班子综合实力。由区镇督导包抓,掌握选情民意、班子现状、干部 威信和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党员和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事业为重,注重从
18
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以及退伍军人中推选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 强、协调能力强的人进入村支部班子,推动政策决策更好地落实落地,积极发挥党支 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老党员、老干部、个体老板、乡 贤能人积极响应。比如,府谷县黄甫镇段寨村推行“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 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总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在做大产业链过程中的引领 作用。
其二,基层党组织积极调研,先后试点,为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可行性道路。榆林 市基层党组织把政策宣传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开展,入户走访、咨询调研、 群众座谈、短信微信等,基层党组织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实现了干部群 众从消极疑惑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比如横山区按照省市逐年确定试点村进行改革的要 求,2017年3个试点村;2018年11个省级试点村、16个市级试点村;19个区级试点村: 2019年确定的10个试点村以全部完成改革任务。2019年11月根据上级要求全面开展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20年5月全部完成。2020年确定了11个村发展壮大集体 经济,13个项目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2021年确定30个村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其三,基层党组织高瞻远瞩,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靖边县张家 畔村,1978年以来,张家畔村党支部在认真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全村耕地、林地按7:3划分,村集体管理70%, 划拨农户30%,为逐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张家畔村党支部成立了“经联社”,实现了统一农田基建和统一防虫灭病,彻底解决 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短板效应,巩固了集体发展的模式。90年代初,随着城市建设的发 展,村民土地逐年减少,村党支部开始“转思路、调产业”,从1991年至2000年期间, 号召社员修建临街铺面,开办旅社、饮食、理发、米面加工等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商品 经济,年均收入近180万元。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张家畔村开始探索发展第三产 业,带领村民走进市场经济,陆续修建了南北旅社、南北关停车场、招商大楼,并且 面向全村按每人1.5米划拨了门面房,村集体经济开始出现雏形框架。从2001年开始, 为稳步提高村民收入,村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共同致富”的发展思路,不断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投资,修建了紫靖城生态园林酒店、博雅家私、楼板厂等,改建 了全家福购物广场、农贸市场等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增至18处,村集体经济由单一向多 元发展。
3.4.2能人带头,激活动力
集体经济强不强,关键在“领头羊”。“领头羊”人选决定着村集体经济能发展 多长多远。榆林市典型集体经济村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头羊”发挥了很 大的作用。
19
比如榆阳区永乐东村在2014年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内矛盾尖锐,长时间内 耗,村民怨声载道。2014年秋季开始村两委换届选举,军人出身的杜振国被村民高票 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困境,杜振国书记立足村情,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在走访 慰问,开门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兴村、产业强村、治理美村”的发展思路, 得到了广大党员和村民的支持,永乐东村如今已经是崭新的面貌。永乐东村的集体经 济发展得如火如荼。
再如佳县向阳湾,现任村书记贺建强,走出家乡后依然心系家乡的父老乡亲,想 回到村里来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带动村民的发展。在党的号召之下, 2015年贺建 强回到家乡当选向阳湾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向阳湾村民从通路通水开始,走上致富之 路。2015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解决了村里交通不便吃水难的问题,赢得了村民的信 任和支持。2018年起,贺建强带领向阳湾的村民平整土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佳县 特有的枣木资源,还变废为宝通过枣木养殖菌类的模式发展花菇种植业,因地制宜, 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实现了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在村两委的努力下, 2018年实现整 村退出贫困,向阳湾的集体经济蒸蒸日上。在对向阳湾的调研中,贺建强谈到:“我 出生农村,在外打拼有所成就后我最关心的就是家乡的农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 民企业家,有责任带领乡亲们奔富路,他们还没有摆脱贫困,他们的生活还没有变好, 我要做点什么,为我的家乡,为生活在家乡的村民们,于是我毅然决然回来了。” 3.4.3因地制宜,弘扬特色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重要的方法论。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各 地发展迥异,没有盲目从众,坚持因地制宜,深挖特色、特点,因地制宜,探寻发展 的长久之计。比如榆阳区大河塔镇,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全镇坚持总 社带动、板块联动、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进一步激活沉睡 的土地,提升闲置土地利用率,全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了一条产改新路径。 一是规模开发、平整山坡地,形成“白南沟模式”。将退耕还林以外的山坡耕地,折 股量化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争取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山地苹果产业项目,整山整 组推进。二是见缝插针、盘活林地资源,形成“安崖模式”。将现有除了耕地以外的 林地、荒山、荒坡、沟渠等土地全面以组进行管理。在不影响生态植被的前提下,先 后引进华能300MW光伏和沙漠绿源100MW风电,采气二厂气井、750KV外送线路、 西湾煤矿等项目。三是坚守政策、整合耕地(水浇地),形成“红花渠模式”。将沟 坝地、河道地等耕地进行细碎化整合,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实现了耕 地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红花渠村将全村1000亩耕地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争取高标 准农田项目资金139万元将小排的整合成大排地,使“溜溜田”变成机耕地。整合后 的耕地以每亩80元的价格返租给在家的农户,在家的农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承包土地,
20
剩余的耕地优先满足本村的种养大户,还有剩余的耕地竞价向外承包。这三种模式的 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佳县属吕梁山片区贫困县,同时也是中国红枣名乡,枣林面积82万亩,近年 来,面对外部竞争和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发展瓶颈,佳县坚持“枣业富民”战略,通过 产业升级换代,独创“红枣酒”、“红枣羊”等融合产业,形成了一套符合佳县红枣 产业和脱贫实际的思路和做法。
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城市 和乡村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促进西北地 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本文经过对榆林市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 研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的4个村,对西北地区农村集体 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3.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模式
榆林市自2018年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以来,共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304 个,其中2018年204个,包括13个标杆村;2019年100个,包括11个标杆村。全市示范 村(标杆村)覆盖155个乡镇,做到了“县有标杆、镇有示范”,在产业发展、农居 环境、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成为各县市区、各乡镇的典范。同时,各地在乡村振兴建设 中探索出产业发展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型、文化产业振兴型、改革活力激发型、生 态环境保护型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模式。本文通过实践调研,以4个村的集体经济 发展经验为例,为西北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3.5.1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共501户、159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4户 241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16. 4%。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是老 弱病残、鳏寡孤独,无力经营农户承包土地、枣园,致大多土地撂荒或弃耕。村两委 审时度势,组织全体村民推进“三变”改革,以发展红枣原生态循环为产业链,建立 扶贫农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红枣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 富的新路子。
多年来,沿黄红枣产区农民靠天吃饭,依靠扩大枣林栽植面积、生产红枣、销售 原枣为经营枣产业模式,维持生活发展生产。自2006年新疆红枣产业的异军突起,给 内地红枣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再加上近年来年降雨量成倍增加,红枣成熟期裂变减产。 即使偶尔一年丰产,红枣市场疲软、价格低迷,枣农入不敷出,严重损伤了枣农管理 枣园的积极性,出现大多枣园放弃或粗放管理现象,致枣果小、品质差、价格更低,
21 恶性循环,沿黄枣区农民十多年来收入微薄。当年出名的枣区富裕区,沦为如今典型 的贫困区。
一、主要做法 为了拯救陕北红枣产业,将步入贫困区的枣农从贫困线上拉回来,王宁山村扶贫 工作队在2015年开始,利用他们多年从事红枣产业的实践经验、技术、勇于探索的执 着精神,充分调研、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等。2017年开始探讨实施“三变” 改革,围绕当地红枣资源优势, 2017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经济向 村股份制合作经济”的飞跃,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初步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本 股权化、股权市场化”,不断延长红枣产业链条,形成了一条适合区域发展、又能促 进农民增收的红枣原生态循环产业链,增强了沿黄枣区农民的“造血功能”。
(一) 清产核资。共清查村固定资产2032. 87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914. 85 万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1453. 26万元(含2014年以前自然村非经营性固定资产1118. 02万元)。可利用资源6000亩耕地,包括4500亩枣园和石坬难利用地13. 4平方公里。
(二) 统一经营。2017年至2018年实施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村集体拥有土地 所有权、经营权,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将全村6000亩耕地流转到集体合作社统一管理 经营,解决土地撂荒弃耕问题。
(三) 资源入股。2019年,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和家庭现有人口折 股量化,一人一股、一份地一股,全村人口折股量化1482股、土地折股量化1395股, 一并入股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按照《章程》,当年收益40%提取公积金公益金, 50% 按股分红, 10%用于特困户数灾。
(四) 完成“三变”。1、资源变资产:合作社将土地、人口折股量化,共设置 农民股2877股,其中人口股1482股、土地股1395股。2、资金变股金:173户建档立卡 户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酒业合作社,实现资金入股。3、农民变股民:农民将资 源资金入股成为股民,参加合作社就业,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4、股权可按照 《章程》规定依法转让,真正实现了“三化”,即资产资源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 权市场化的“三变”改革。
(五) 科技创新。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和有机红枣集成技术两项科研成果为 有机红枣丰产示范基地铺垫。与西北大学合作,分析化验佳县油枣与其他红枣内含物 质的差别。佳县红枣富含13种主要营养物质,其中10种有机营养物质明显高于其他红 枣品种。北京理工大学免费为我村分析化验红枣原浆酒、红枣口服液等富含营养物质 及保健优势,为开发佳县红枣深加工产品提供科学支撑,为我村开发红枣保健产品铺 垫领航。
(六) 延长产业。一是种植合作社推广“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和“有机红 枣标准化集成技术”两项科研成果,统一管理建设4500亩有机红枣园。二是加工合作
22
社建160台红枣酿酒设备小作坊、1500平方米红枣深加工厂和500吨窖藏酒洞,建成年 产5000吨红枣酒、果酒、醋(醋饮)、浓缩汁、有机红枣分级包装等五条现代化生产 线,生产红枣白酒、果酒、醋饮、浓缩汁等十多种产品,带动173户建档立卡户分红。 三是养殖合作社鼓励能人创办实体经济,建成300头规模养猪场,为74个贫困户分红。 建成林下3000只散养土鸡场、100头毛驴养殖场、1200只红枣羊养殖场,养殖场粪便 腐熟施入枣园,形成种养加产业完全闭合的红枣循环产业链。
(七)增加收入。1.种植合作社管理4500亩枣园,年生产红枣300万斤,酿酒企业 以每斤1. 5-2. 0元收购,产值达450-600万元,枣农工资占300-400万元。村集体每斤提 留0. 5元,收入约150万元,保守概算盈利1/3,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2.加工合作社与 酿酒企业签订合同,可提供4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按利润4:6的比例 分红,2020年刚刚起步生产,合作社可分红22万元。3. 2020年销售红枣原浆散酒0. 8 万斤,每斤赢利10元,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4. 200KWP太阳能光伏电站年收入18万元。 5.电商销售红枣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6.养殖合作社以能人带贫益贫,聘用饲养员、雇 佣临时工、购买饲草、玉米、红枣等饲料,带动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保底 分红600元。
二、发展成效 区域红枣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以扶贫农场系统管理,种养加合作社带动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4500亩有机红枣基地、红枣畜牧业、红枣精深加工厂有序推动发 展,产业增收势头良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格局形成。 2016年,红枣价格由原来每 斤0.5元增加到1.5-3元,优质有机红枣可卖到10元每斤,留守枣农管理红枣收入人均 2000多元,是十多年来红枣收入最高的一年。小作坊生产红枣原浆酒的产业农户,户 均增收万元以上,全村红枣酿酒增加收入120多万元。 2018年,土地流转户均增加收 入1000元以上,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第一次分红收入2520元。流转土地后,集体合作社 雇佣有劳动能力的留守农民管理枣园、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等,实现人均增收2400元。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72. 7万元,每股分红128元,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9300元,全 村人均收入超过1100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0. 69%。 2020年顺利完成国家脱贫普查验 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过百万元,让王宁山村逐步走上富裕路。
3.5.2以种养结合为主导发展企业带动产业模式 新城滩村位于定边县冯地坑镇西北方向,属白于山区。距县城61公里,村部距镇 政府所在地11公里。总土地面积38平方公里(54000亩),耕地面积24893. 84亩,人 均耕地面积24亩,区域内主要地貌为山地和川地,其中旱地24893. 84亩,林地6380亩, 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数287户、1288人,总劳动力752人,农业从业人员712人。 农作物主要是红花养麦、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主要是白线山羊、湖羊。
23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为有效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新城滩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 厘清村内相关组织人职能,使全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结合新城滩村的实际,依 托本村优势,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村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采取走“产业带 动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了中药材种植和湖羊养殖。
(一)中药材种植。2018年榆林恒盛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入驻我村带动全村中药材 种植。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黄芪、黄芩、远志、金银花等各类中药材一万余亩,成 为全县“万亩中药材种植村”。首期投资139. 05万元,种植黄芪3092. 2亩, 2019年黄 芪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 2020年种植黄芪面积达到10200亩,形成万亩黄芪中药材种 植基地。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形式,采用四种方式来实施推进全村的中 药材产业的发展:一是土地流转方式,恒盛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协定流转期限, 流转金分年度支付,由恒盛公司独立经营管理;二是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与恒盛公 司合作,股份比例为公司70%,农户占30%;三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通过从农户手中 流转土地,依托恒盛公司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独立经营管理; 四是农户自行种植方式,依托恒盛公司提供技术、种子及销售渠道,农户自行种植。
(二)湖羊养殖。新城滩村利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50万元和定边县八 福原生态农业公司出资的25万元成立了定边县新城滩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湖 羊养殖项目,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形式推进。购进湖羊160 只,其中母羊150只,截至目前,共有大羊216只,已产羔羊228只(母羊羔124只), 产羔率186%,现存栏量达444只。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形式 的优势一是通过企业保障了湖羊产销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产能过剩的滞销难题;二 是基地除示范带动影响外,还能就近及时发挥带贫益贫能力,并能就地解决农户在养 湖羊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全村农户均可用草增收和“借羊还羊”增收,同时,集 体经济还将定期会给农户进行利益分红,将会大大增加农户的收入。
二、发展成效
新城滩村瞄准优势资源,在基层党组织的牵头下,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发展“中 药材”产业,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产业带动下,以特色种养壮大集体经济,既激 发了集体经济活力,又增加了集体经营性收益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开辟了“集体”与 集体成员共赢的局面。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最初的利益分配机制,拓展成为了 更加系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机制。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三权分置”为遵循, 以明晰农村集体与农户家庭产权为基础,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市场化机制为纽带,以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持续深化改革,必将驱动乡村振兴的快车驶向 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24
3.5.3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模式 西尧沟村是全国“工业反哺农业”模式的典型代表。西尧沟村位于府谷县庙沟门 镇,国家能源集团三道沟煤矿附近。区域沟、梁、峁纵横交错,干旱少雨,在煤矿采 煤的同时,造成了村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问题。府谷县是能源大县, 发展主要靠能源,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等资源是府谷县的金山银山,但粗放式发展带 来了的沉痛教训,金山银山用完后老百姓最终还得靠高质量的土地和产业,这才是可 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一、主要做法 国能三道沟煤矿以矿山治理为契机,通过实地调研、到矿指导、跟进服务等方式, 在塌陷区内进行土地平整,修建蔬菜、瓜果温室大棚和采摘园,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2019年3月,通过“三变”改革成立了村集体经济 合作社,根据股东意愿设置了人口股、资金股、土地股三种股权,总股数504股。其 中:人口股277股,占总股55%;资金股101股(每人出资3000元),占总股20%;土 地股126股(合作社共平整土地1260亩,除去公路、绿化带、以及房屋占地,可用于 种植经营的土地面积为800亩,集体土地427.1亩、农户承包土地372. 9亩),占总股25% (集体土地占14%、农户承包地11%)。
示范园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合作社生产经营,农户提供劳务,形成 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矿区生态修复基金为保障,为当 地农民实现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
示范园按照“顶部绿色种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护”的 思路进行布局,并采取“当年收益+中长期收益”相结合的方式,平整出8个平台, 各平台间利用草方格固定水土,引进三道沟煤矿风井净化水进行灌溉,充分利用已平 整好的土地发展特色农业,西尧沟村同时成立了合作社,全村277位村民人人入股, 这万亩良田不仅让废弃的矿山重新变绿,也为单纯依赖煤矿的村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庙沟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国神三道沟煤 矿鼎力支持下,依托村内交通便利条件和周边能化企业众多等优势,把西尧沟农业产 业园作为地企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采取“矿山生态修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 质量发展”的模式,因地制宜、均衡发展,利用平整好的土地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 游业。
二、发展成效 西尧沟村合作社抢抓国神三道沟煤矿矿山治理契机,平整土地1860亩,山体绿化
1. 2万亩,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以种植香瓜、西瓜、青椒、 尖椒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双膜拱棚20座;建成以寒富苹果、锦丰梨、法兰西西梅、金 太阳杏、五月鲜桃、大酒保桃、阳光玫瑰葡萄、晋海一号海红果等特色水果为主的采
25
摘园260亩;种植土豆、玉米等高产绿色示范农作物560亩,种植紫花苜蓿200亩,并 建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配套设施。同时利用国神三道沟煤矿风井净化水,建成总 容量1. 5万立方的蓄水池2座,为合作社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20座大棚种植 的香瓜、西瓜、青椒、尖椒等特色无害化农产品,主要向周边企业和群众销售,预估 今年每棚收益可达23000元。采摘园内寒富苹果、锦丰梨、法兰西西梅、金太阳杏、 阳光玫瑰葡萄、晋海一号海红果等特色水果挂果后每亩收益可达3500元。园内土地耕 种正常后,种植的高产绿色示范农作物亩均收益可达2500元,村内人均收入有望增加 1500元。
3.5.4以思维创新为主导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模式
赤牛坬村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全村353户,1008人。 总面积6平方里,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枣林面积2100亩。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 的限制,资源的匮乏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人均年 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元左右,生活极其困难。
高永东原是榆林市的一名机关干部,退休返回家乡赤牛坬村生活后便一门心思为 乡亲父老寻找致富门路。他看到村里每年春节照例组织村民闹秧歌,上至九十九、下 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扭秧歌,村民个个有绝活,因为赤牛坬村春节组织村民闹秧歌名 气,吸引来很多邻村群众围观。让他内心产生了在家乡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想法,以 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为主题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支 持。
一、主要做法
赤牛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结合村情实际和发展现状,草拟赤牛坬村“三变”改 革实施方案,并征求组长、副组长及全体村民代表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经赤牛坬 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议研究后开展实施。对于村民的疑惑,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 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户开展“三变”改革工作宣传,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将全村老百姓将弃之不用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家居摆设、手工艺品、传 统农业农具等搜集整理,修复保护,聚集在一起,集中陈到摆放,目前馆内收藏有各 类展品15万余件;(二)利用废弃的旧学校、窑洞以及村内村民弃之不用的荒废旧窑 洞宅基地进行统一改造,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扩大规模,并建成了具有陕北 特色的“窑洞布达拉宫”,全村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窑洞400余孔,建起了陕北首 家成规模的民间自建村办民俗博物馆,全方位地展示了窑洞这个陕北黄土高原最具代 表性建筑的发展史,为这个穷乡僻壤提供了改革的基础;(三)充分利用村内闲散的 劳动力即“老农民”,通过旅游产业链条上创建的岗位带动他们参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26 尤其是大型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吸纳村内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演出、 环卫、后勤等岗位进行安置。
为了强化管理,确保旅游产业资源的长效发展,赤牛坬村“三委会”和村集体经 济组织经多次研讨,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合作共赢形式全 面落实“三变”改革,将村内已经整合的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对外承包,由榆林市大美 乡村旅游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经营,并吸纳村内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演出、 环卫、后勤等岗位进行安置,从而既创造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让村民实现年 度分红,又为村内群众实现了再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全面深化了“三变”改革, 使得群众真正地享受到了“三变”改革带来的福利,也深入贯彻了“三变”改革资源 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政策落实。自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后,承包总金额 270万元,年度分红人均每年不低于14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60万元。同时,还 吸纳了村内30户农户,通过每户1.5万元的资金入股方式参与景区的承包。有效破解了 村集体管理落后、群众自身能力不足及企业发展资源短缺难题,实现了村集体、企业 和群众的共赢发展。
二、发展成效
赤牛坬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实干。经过 几年来的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并被多次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 “中国美丽乡村”, 2015年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镇”、被国家旅游总局授 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和农业部联合授予“中国美丽宜 居村庄”称号。2016年底成功通过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专家评审,跻身国家知名 旅游景区的行列。
在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带动下,该村的产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得到 不断衍生和延伸,实现资源互补和互利。农产品的深加工,枣糕、黄米馍馍、五谷画、 小杂粮等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同时在村内旅游事业的带动下,周边村的红枣加 工厂、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酒厂、榨油厂等产业也焕然一新,销量在赤牛坬这 块靓丽招牌的影响下与日俱增,全年累计创收达2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实 现了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基本达到一人一技、一家一业的良好效果,建立起了 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公司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推动,以产业服务旅游、旅 游带动产业的新格局。 2020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第四单元《回乡之路》取景佳县 赤牛坬村,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旅游。
27
第四章 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榆林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不少问 题。这些问题也必将影响和阻碍榆林市乡村振兴的实现和发展。因此,笔者在2020年 6月至9月深入榆林市各地区的农村实践探索,通过现场调研,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理 论与现实相结合,提炼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榆林市集体经济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资源统筹协调不顺畅、内生发展动力不充分、专业人才队伍不齐备等问题,这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4.1.1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一、榆林市南六县北六县农业生产总值差异过大,两极分化严重。根据2021年榆
林市各县区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显示(见表1),2021年,榆林市农业总产值512.83
亿元,但是北六县总产值332.05亿元,占比64.8%。南六县总产值180.79亿元,占比35.2%。
 
 
图 4-1 2021 年榆林市各区县农业总产值
二、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收入较低。根据榆林市2021年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收 益数据来看,纳入统计的2967个村中,无经营收益的村17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5.9%。 在有经营收益的村中,5万元以下的村有1551个,占比52.3%;5-10万元的村有480个, 占比16.2%;10-50万元的村有546个,占比18.4%;50-100万元的村有121个,占比4.1%; 100万元以上的村有95个,占比3.2%。
28
 
 
三、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且村集体经济收益差距过大。根据榆林市2020 年和2021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情况对比来看, 2021年较2020年,无收益的集体经济村 庄减少542个,减少占比18.3%,这表明空壳村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从经营收入数额来 看,经营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村庄高达50%,这说明榆林市集体经济村整体 发展缓慢,从空壳村成为发展为集体经济弱小村。经营收入50万以上的集体经济村庄 数量减少,说明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持久性不强。整体来看,榆林市的村集体 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尤其是年收入100万以上的村和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在数量上和 质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551
 
 
 
 
图 4-3 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对比
 
4.1.2资源统筹协调不顺畅
一、政策统筹不协调。榆林市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文件,但 是这些政策文件在落实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比如落实难,政策的规划在
29
现实情况中无法开展,导致规划好的发展方案被一再拖延最后不了了之。再比如,政 策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基层也不懂得变通,导致同质化产品堆积,优质产 品缺乏。如在榆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中,对榆林市南六县北 六县发展进行了农业产业布局,北六县主要发展草畜和特色种植,南六县主要发展特 色林果。这导致北六县大多数村都种植中药材,养羊子,这导致当地集体经济发展难 以打造品牌优势,同质化形成恶性竞争,难以发挥当地的业缘和业缘优势。
榆林市农业产业布局图
 
 
图 4-4 榆林市农业产业布局图
二、资金统筹不到位。资金是农村发展源头活水,根据榆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2021榆林市年度投资在乡村振兴项目的资 金仅占年度投资的3.9%,投资远远低于第二产业,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表 4-1 榆林市 2021 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项目类型 项目个数 年度投资(亿元) 年度投资占比
全市重点建设项目 260 946 100%
现代能源项目 34 247 26. 1%
高端化工项目 27 293 31%
创新转型项目 38 84 & 9%
基础设施项目 35 125 13. 3%
城镇建设项目 32 29 3%
乡村振兴项目 24 37 3. 9%
生态环保项目 20 42 4. 4%
社会民生项目 50 89 9. 4%
 
30
4.1.3内生发展动力不充分
一、 村干部动力不足,创新思维不足,固化思维严重。很多村干部认为农村没有 好的基础条件,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支援,没有党的扶持,无法发展,还停留在等靠 要的阶段,积极性不高,没有经济思维。还有村干部担心集体经济干失败后要承受的 后果,不愿意冒险,因此维稳,没有进取心,没有大局意识。还有村干部长期呆在农 村,获取信息的途径狭窄,对新时代农村的发展缺乏远见,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 还把集体经济与人民公社划上等号,缺乏创新开拓,日益进取的意识。其次,对政策 理解不到位,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对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榆林市有 部分地理位置不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缺少主观能动性, 认为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限制,发展集体经济前景不足,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的思想 和“外部输血”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有者认为发展集体经济是企业家的事,需要外来 企业投入资金才能发展,产业发展与基层党组织无关,懈怠思想严重。还有部分存在 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一些基层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不 准,对中央倡导的新集体经济发展缺少深刻认识,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自身领导能力 不足,且唱衰集体经济的前景,导致改革执行力不强,很多农村无法发展集体经济和 集体经济发展落后。
二、 农民动力不足,参与度低。首先,思想上参与度低,对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富 裕前景不看好。自1978年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农民的观念都是土地分到个人头 上,种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如今再谈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不了解 导致谈“集体”变色。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农民的充分支持和参与,而农民从思想上对 于集体经济认识不够。有村民对集体经济政策的了解局限于字面意思,在观念上将50 年代的合作社等同于现阶段的集体经济,认为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是没有前景的, 因此从心底里对集体经济无感,不愿参与、不想参与思想突出。有些村民参与集体经 济意愿不强,没有参与热情,对集体经济的期望值也较低。表示集体经济收益时间长, 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看不到前景且影响自己务工。
其次,组织上参与度低。在调研中发展,榆林市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主体是 基层党组织,外来企业,和少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单个农民的个人力量微小,对于 政策的发展规划没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力。因此,多数农民无法参与到集体经济的发展 和建设过程中,逐渐边缘化,只能以土地资源和过剩的房产资源去获取名义的参与, 年末领取少量的“分红”。这导致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外来企业一头热,发展集体经 济只是少数人的事业,不是大多数人的事业的现象。还有很多农民认为自己没文化, 发展集体经济怎么发展是领导们决定的事,和自己无关,缺自己一家不影响大局,更 多依靠村干部和基层政府去发展,没有直接参与的意识。没有农民的深度和广泛的参 与,集体经济大发展势必没有持续力,只能是昙花一现。
31
4.1.4专业人才队伍不齐备
一、榆林市农村缺乏劳动力。榆林市留守人员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
工,老年人敢拼敢闯的劲头本身不足,没有积极性。有知识有文化的乡村青年都愿意
到大城市发展,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村缺人,且缺乏专业人才。农村要发展,不是发
展过去的落后的,靠劳动力的农业,而是发展集约化的,专业化的,现代化的农业。
表 4-2 榆林市各县区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地区 占总人口比重
0-14 岁 15-59 岁 创岁反以上
其申:65岁及以上
全审 2L41 62.20 16. 39 1L 13
榆阳区 23. 63 64. 82 11.55 7. 54
横山区 22.12 60. 13 17. 74 12. 06
神木市 22.06 65. 28 12. 66 8. 52
府卷甚 20.04 64. 22 15. 75 10.87
靖边县 24. 73 61.64 13. 63 9.10
20. 38 63.93 15. 70 10.42
19.50 58.05 22.46 15.40
米脂蔓 18. 50 57.12 24. 38 17.01
佳县 13.36 54. 05 32. 59 23. 42
吴堡县 18.21 58. 53 23. 26 16.19
清涧县 16. 04 56. 14 27.81 19. 37
子洲县 16.19 55.04 28. 77 20.08
 
二、榆林市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才。2018年,榆林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农村 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机构挂牌方式和职责职能,要求全市所有乡镇农村 经营管理站全部挂牌成立,将市县乡三级农经机构健全,并要求在挂牌基础上,配备 分管领导和专门农经业务人员,此外还要求加强县乡两级农经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 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农村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好新形 势下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但在调研中发现,2020年,榆林市只有192名农经干部,平均每人要管理17个行 政村,工作量大,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腐败问题。榆林市各乡镇的农业经济干部只有 170人,平均每17个乡镇就有一个,没有一个是农业经济出身的。目前,全市各市农 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现有在编人员122人,其中有 专业技术职称79人,占人员总数的46%。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够,无法涵盖全市所有 的农村地区,只有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方针不完全理解,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些基 层干部在清产核资工作的过程、程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一些群众 对清产核资工作的认识不足。
32
4.2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不仅是为了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出对策。榆林市农 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面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自然限制与资金不足、农村人口流失 严重、农村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农村经营管理缺乏规范等原因造成的。
4.2.1自然限制与资金不足
榆林市土地面积42923平方千米,北部为大漠风沙草滩区33575平方千米,约占全 市面积的78%;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9348平方千米,面积约占22%。北六县地 域广阔,可用耕地面积多,耕地资源丰富,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南六县多是黄土高 原、高山深沟,自然条件差,可用的耕地少并且分散,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形不成规模, 且不利于浇灌和农业机械进出。尽管近些年全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兴示范村(标杆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道路、灌溉、农田水利等生产条件和 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但 还存在扶贫资金整合,部分村投入断档;基础设施常年欠账较大,整体水平不高;公 共服务项目运营不畅,与城镇差距较大等问题。
其次,区位条件较差的集体经济村,用于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首先被用来修 路、修理农田水利设施,这导致集体经济专项款还没有发挥作用已经用完了。因此, 很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投资太大,发展前景不明朗,政策根本无暇顾及。其次,市 本级财政对农业专项投入相对较少,但农业生产量大面广,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县级 层面,除榆阳、神木、府谷外,县级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和专项投入不足。其次是多 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村民自筹难度较大,严重制约 着我市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2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农民是发展农村最活跃的主体,没有人的农村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农村。农村要发 展,就需要将一批爱农村、爱农业的人才召集起来,建设一支心系三农、有专业农业 知识和有管理能力的强健队伍。
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各种人员缺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涉 农技术人员人数偏少、年龄偏大、断层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和 应用;我国农业高层次的科技人员还很少,特别是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尤其是 南六县山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 结构不足和土地闲置现象。
现如今各地的乡村都面临着空心化和老龄化,榆林市的农村也不例外,人口外流 已经成为榆林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村里留守着40后,50后 甚至60后,几乎不见80后、90后的身影。榆林市在近20年的时间,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33
 
工业发展飞速,年轻人更愿意从事非农行业。有文化的年轻人都留在了大城市,没有 人愿意回到农村。这不仅是受到“回农村是在城里干不下去了”的社会消极舆论的影 响,还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年轻人考虑到的孩子上学、医疗的问题无法实现, 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没有提供给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的政策保障。农村青年在农村 依靠农业无法生存和发展,走出农村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人生理想。据榆林市第 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榆林市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 人员(包括本户生产经营人员及雇佣人员)仅36293人,占总人口的1%。其中女性1.64 万人。在规模农业经营户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0.99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88 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0.76万人。
表 4-3 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结构
 
4.2.3农村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40多年,在农村,土地分得很彻底,每家每户长久的 以自家的土地为基础去耕种,长久以往形成了种好自家田,做好自家事的思想,以往 互帮互助的传统乡风随着城镇化改革慢慢地消散。人们对于集体的观念也越来越淡漠, 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抱有消极态度。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人们越来越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表现,对于离开家乡在城市生 活的新城市居民,过去在农村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在城市生活的习惯发生了改变。是人 们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更加关注个人的得失与利益。内心中对集体的概念逐渐模 糊,因为过去,一个村的村民,可能是经过上百年的血缘延续,都拥有或远或亲的血 缘关系,这种亲属关系也促使人们之间拉近关系,相互依存。而城市社区在这一点上 无法媲美,因此也无法让居民在生活中培养出集体主义观念。农村集体主义观念的淡
34 化会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的发展。人类的个人意志在集体行动中所产生的作 用是非常大的。这种观念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也会蔓延到人类的后代。
4.2.4农村经营管理缺乏规范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长期以来, 由于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认识不足,致使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着一些空白,不能很好地深 入基层,很难很好地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不健全,集体资产财务 管理偏弱,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类经济活动仍然不够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薄弱, 造成了农村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而引发了干部与群众的矛盾,严重地 影响了农村工作和农村发展的稳定。乡村经营管理队伍不完善,造成乡村缺少一名专 业的管理人才,一人兼任多个岗位,不能尽心尽力,这就造成了农村事业的瘫痪;二 是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工资水平相对于乡镇工作人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充足经费, 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降低其工作热情。
近年来,国家不断在加强对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视,为此,必须强化农村的经营管 理,规范农村资产、财务、合同等方面的监督,以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对农 村财务进行集中清理,对农村资产、财务、合同等进行规范监督,以保护广大农民的 合法权益。要完善由村党支部领导的、富有生机的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完善村务公 开制度,增强“两委”班子领导村级事务、依法管理、引导农民致富的能力。
35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的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开创思维。还要做好组织, 从上层建筑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都是一个整体,农村发展还需要人,要千方百计吸 引人才回乡,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力支持。因此,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 经济发展,从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这三个维度展 开。
5.1领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进行了系统阐述。新发展理念为新时期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方向。在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坚持“互联网+”创新发展思路,坚 持协调产学研结合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与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理念,不断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时代血液。
5.1.1坚持互联网+创新发展理念
“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工程”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 设与发展,与乡村经济、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相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 新增长极(周现国2019)。”互联网+是网络概念的扩展,它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展,以及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经济与互联网的全面结合,使传 统农民的耕作、销售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能解决由于农村信息落后,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比如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让农民无法或者市场的最新变化,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从 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信息差会导致农民的生产到销售发生滞后性。
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能让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农业 实现了智能化、科学化。从农业的播种开始,到农业的收割,到农产品销售的整个过 程,使用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能让整个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现科学化、智能化, 有效提高劳动效率,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外向发展,扩宽销售渠道、打造品牌。 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引领农村经济转型,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36
习近平在陕西视察时说,“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 有可为。”因此,农村电商要建设一个平台来支持农村电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 信息的传输,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电商运营体系。还要强化农村电商的冷链体系,要 在中心城市建立冷链仓储中心、扩大服务领域、强化供求对接、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 系建设、补齐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线上线下齐发力,实现产销一体。还要 保证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注重网络环境,还要注重创业环境,包括交通、 技术、交通、政策等加强集体经济。
互联网+农民培训的开展,能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为新型农民提供最先 进的农业知识,不仅扩宽了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掌握,也 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年轻的新农民、种植达人或者农村经纪人的模式 是互联网+下的农村带头人的新模式,他们将新鲜的理念注入农产品,使用互联网+ 的创新思维发展农村,才能使农村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5.1.2坚持产学研协调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省于2021年在西咸新区召开了“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会议,宣布秦创原“创 新驱动”平台的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创新发展的主渠道,也是陕 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泉,是突破科技优势向经济转型“堵点”的重要举措。以“秦 创原驱动平台”为核心,以“秦创原”为载体,促进“科技项目”和“集体经济”的 发展,基层政府和高校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力军。
从基层政府来看,要做好集体经济发展的掌舵人,在产学研融合发展过程中做好 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的优势,将优秀的项目,好的 科研成果引进门,落地生根,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方共赢,解决 企业寻找项目难题,科研机构的资金难题,农村集体经济的科学发展难题。
农林高校是集体经济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技术支持方,要针对集体经济发 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寻找科研方向,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学研究 做在集体经济发展的田间地头,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让科研成为集体经济发展、农 业农村发展的支柱,形成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全 过程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业技术攻关、产业发 展、乡村治理、生态保护等提供智力支持。
5.1.3坚持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理念
37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它与党的使命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没有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发展高质量的农业,无法实现美丽的农村,农民的美好生活 也难以实现。过去,我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承受了因 为牺牲自然环境而承担的后果,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农 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依赖是很大的,自然资源的破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基础, 影响着人们的发展前景。西北地区的生态一直是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自然环境脆弱, 开展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改进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 发展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类规划、具体项目和日常工作中。要 从开始就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不以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 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绿色生活观念的形成。让农村成为让 人羡慕的、向往的世外桃源。要把推动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和创新 驱动的基础上。在项目引进上,严格把关,考虑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5.1.4坚持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理念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其终极目标是使农民收入增加、实现脱贫、实现发展。要使 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平均分配。 首先,要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全面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与施行,使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了法律上的直接保障。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完善相 关法律法规,完善土地流转、保有和利用的政府调节机制;平田整地、土地归并、荒 地复垦、闲散地、开发闲散地和未利用地、公地发包等方式,对有可能丧失基本生存 保障的农民进行社会救济和土地保障。
其次,要以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自由民主和财产权为优先事项,保证其成员 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各方面的工作,并真正实现对集体资产的股权授权。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强调和维护无产阶级不同民族的共同利益, 共产党人总是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只有让农民共 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5.2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基本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构成的。它随着实践 的发展而不断前进,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因而它是发展 着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陈登才2009)。在乡 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党组织必须顺应时代需要,提高自身的
38 服务水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通过对政 府、地方、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合理配置,才能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
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成立专项工作 小组协调组织农技员包抓联系责任工作,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示 范基地、综合培育基地,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 中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5.2.1提高党组织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有逻辑有系统的分析,运用有效的方 式方法,对想要完成的某项任务目标或者是需要对某个项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统 筹规划,利用好有效资源,为实现目标提供动力支持。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问题和目标结合起来,既要从顶 层设计上统筹规划,也要在措施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党中央已经对乡村振兴作出了 明确的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规划,政府要优化和整合有关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和措施。
做好顶层设计,党组织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群 众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关系维持在一起,党 组织才能听取民意,思民所思,做民所需。并且要让人民群众参加民主监督,使人民 群众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从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5.2.2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
据统计,从2015年起,驻村第一书记共51.8万人,加上驻村干部300余万人,与 全县2百万乡镇干部、村干部一起,奋战在战贫困、奔小康一线。中办在今年五月印 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提出了要在农村继 续坚持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专业带头人, 由驻村第一书记对全村贫困户的帮扶,脱贫攻坚战才能如期取得胜利。
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了一份 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第一书记也要提 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为实现农民的富裕,为村里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好路线图,为 村里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因地制宜为农村发展申请项目,让农村产业发展产生内动力, 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式产业。此外,第一书记还带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通 过带领基层党组织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基层党组织更有斗志去 奋力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
5.2.3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39
基层党组织起着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农民对 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态度。“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 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 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习近平,1992)。”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 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 课题。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 影响到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要以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托,以制度 建设为保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强化和提高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2018年, 习近平在湖北视察时说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战斗堡垒,帮助农民致富,维护 农村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服务意识。 因此,要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 "两学一做 "全党培训教育框架下, 加强对《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深入学习,在思想上坚定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 情,坚定党员干部工作方向的群众路线,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党性。
此外,对于基层干部的选拔方面也要打破专业、年龄、地域的限制,扩大用人范 围,加大选拔力度,并且加强对考察对象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察。还要定期学 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还要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奖罚 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
5.2.4提高党组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 的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是农村发展战略 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距是我国农村现 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也是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培养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振兴的一个 难点。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有力保证,要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中心,科 学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强农民幸福 感、获得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既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生活条件和生活条件 的现代化。首先,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水、电、路、排污等方 面,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村整体居住环境,补上生态欠账,实现生 态宜居。其次,教育、医疗和养老与人们的基本生存息息相关,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
40
中的关键。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环境、养老、交通等方 面的投入,促进农村卫生、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不断缩小城 乡差距。最后,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单元。只 有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才能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基础设施,为实现吸引优秀人才建 设农村和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目标提供支持。只有当我们为那些回到农村的人排除 后顾之忧,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5.3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不是独立 存在的,人需要在社会中实践,通过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以实现社会发展进步,才能 成为丰富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才,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 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 社会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言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同样离 不开人才。“有才能的人在工人阶级和农民中间是无穷无尽的、源源不绝的”。在农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不断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要发展就需要 人才,不用人才不行。要鼓励用人才,出人才。”创造足够的条件吸引人才加入到发 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把在队伍中的人才管理好,建设好,才能 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5.3.1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
“我们人才不够。从长远来看,要抓紧培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要选些中青年 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考制度恢复,为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大 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高考的恢复也为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打开了跳出农门的一 扇窗。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留在城市,成为几代人的人生 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近年来,随着高校几轮扩招,我国人口优势顺利转化为人才 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持的人才支撑。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校 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数量急剧上升,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统计年鉴数 据,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达7971991人,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728627人, 创历史之最,同时,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达32852948人,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3139598 人,人才队伍充实。但城市就业难的现状却愈演愈烈,高校毕业生在城市的工作岗位 越来越少,学历内卷的情况愈演愈烈。然而城市就业热的背后,是乡村老龄化、空心 化两极分化严重。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大量高素质人才却不愿意返乡 就业或创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是决定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人才能将乡村发展起来,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走向乡村发展的广阔舞台,才能让乡
41
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顺利推进,也能为乡村培养源源不断,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可以 说,乡村对人才的需要前所未有,而当前乡村人才队伍还有极大的缺口。因此,要解 决乡村缺人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为农村集体经济发 展提供年轻的血液,弥补高素质人才短板。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 口号,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入新时代,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巨大的改观。新时代的农民是 一种新型的职业,而不是“土”“落后”的象征。但不少人还认为农民就是面朝黄土 背朝天,一年奋斗全凭老天爷赏饭吃的传统观念。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农业 农村与农民,提高对农民的职业认同,改变对农民的刻板印象。以正确的观念对待择 业,在择业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要树立去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的高尚品质。
其次,高校要做好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教育宣传工作。在致北大“90后”医疗 队全体成员的回信中,习近平主席鼓励年轻一代:“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祖国 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我希望你们能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磨砺 意志品质,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勇于承担重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 的地方,把青春的花朵盛开。”高校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精神,鼓 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优秀青年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引导在校学生 将科研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强实践本领。同时,高校要为大学生做好大学生基 层就业的职业规划,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规划,有方向。高校还要做好对大学生宣 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还可以与基层合作, 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对有去基层工作意愿的学生针对性开展 社会实践课,增加大学生了解基层的机会,也让大学生了解农村的需求,培养大学生 的乡村情怀。
最后,政府要落实好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要在社会 营造大学生返乡就业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的环境,让大学生从内心自豪返乡是一 件光荣的事。还要落实好,开展好选调生计划、“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 等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基层政府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灵活用人政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人才放对地方,扶一把,拉一段,帮助返乡人 才适应环境,找到工作方向,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干。要为大学生返乡就业进行激励, 让大学生看到希望,有盼头,肯奉献。只有社会与高校形成合力,大学毕业生才能形 成正确的就业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自己的光和热发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在乡村的广阔舞台,用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之花。
42
5.3.2吸引外出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更少不了领头 雁的带动作用。优秀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资源,对乡村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且其在农村的生活或成长经历是这一群体与乡村无法割舍的纽带,地缘或血缘关系 是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乡村的很多优秀人才如军人、务工人 员、企业家都对乡村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们对乡村关心,对乡村发展 上心,很多优秀人才因乡土情怀的纽带联系,很想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献力。
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近期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 方案》,自2022年起每年为每个县培育10名左右“头雁”,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 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 人才基础。
政府要充分利用在外优秀人才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放下身段,主动上门,发扬党 对人才关心关切的优良传统,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并对该群体关切的事情做到了 如指掌,对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充分研究,给予全面的支持,引导优秀人才切实发 挥领头雁作用,带动集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基层政府更要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做好与优秀人才沟通、发挥好优秀人才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作用。要为返 乡创业的人才提供优待政策,在创业项目、融资、劳动力、技术指导等方面要有相应 的扶持和保障制度,让创业者回得来,留的下,干得好。针对落后的地区,让有项目 缺平台的企业愿意来,针对缺乏技术的地区,让有技术的企业愿意来,这不仅需要出 台优惠政策,还需要大力宣传,将优秀事迹、典型人物的故事进宣传,发挥典型示范 作用,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崇尚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返乡热潮。
5.3.3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贯穿其中。农民是三农问题的重点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乡村 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更离不开农民,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民的全面 参与,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农民的全面参与。在新时期,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道路 上,就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民,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农民。发展集体经济是培养职 业农民最好的平台。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地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 合素质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陕西省于2019年1月2日发布了《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到2022年,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物100人。在农业、农 业、农机操作、品牌营销、电子商务、民俗传承等方面,培养500名农村中青年实用 技术人员。围绕科技创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推进科技特派员由个人向组建团队、
43
向组建专业化公司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技术化,要求农民学会使用现代技术, 而不是仅仅模仿传统的耕作方法。要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快培训实施,根 据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体系建设,提高 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水平,通过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实用技术水平。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要增强农民的观念,传统的小农意识、经营理念不能满 足现代化的需要。这促使农民的生产行为、思想观念要越来越现代化。使农村职业技 术教育培训事业形成合力,国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职业技术学 院,逐步建立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职业农民必然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对想 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比如农业院校的学生、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未 来职业农民的潜在力量。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生产到销售的各 个环节中。
5.3.4完善农经队伍建设
农村经营管理队伍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农村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期,他们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 后,农经队伍先后承担了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管理指导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承 担了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资产财务“三大管理”和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三项指导”工作;近年来,又承担了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改革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农经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农经工作 又面临新的挑战。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一方面是农村改革任 务日趋繁重,另一方面是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经管体系和干 部队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凸显,职能落实 不到位、干部队伍不稳定、履职保障不得力等问题突出。
目前,从县乡的经管干部看,全国县市一级的经管干部有2.4万人,平均每个市 县不足9人,乡镇一级的经管干部有11.7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人;从县乡的机构 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县级有机构的2659个,占县级总数的92%,但在全国41636 个乡镇中,有行政机构承担经管工作的乡镇7019个,保留农村经营管理站的乡镇10207 个,75%的乡镇没有机构承担日常的经管工作。
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农经队伍势在必行。建设始终 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农经人队伍。首先,要按 照新形势、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要求,建立健全目标评价体系。要把工作落实到工作 岗位,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其次,要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把农林院校
44
的通过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就业政策吸纳到农经队伍中来,培养他们成为主力军,为 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强化农经队伍的培训,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 集体经济等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工作能 力,使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发挥好典型的引领作用,各有关 部门要及时发现典型,善于推广运用,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全市推广,组建一支 专门指导全市农村改革的队伍。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岗位的作用。
45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农村集 体经济,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分”和“统”关系的理性把握。既重视“分” 对提高农民积极性的作用,又重视“统”对规模性经营的作用。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 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集体经 济,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在全 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 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视野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应有之义。
本文对西北地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的对策主要从思想、组织、劳动力三 个维度展开。既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第一,一 切发展,都要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自然条件不占优势的地方,要实现解放,必 须要先解放思想,依靠新的发展理念,新思想是发展的源泉,是发展的前提。只有思 想上得到解放,才能打破常规,敢想敢做,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第二,党要做 好服务工作,完善顶层设计为发展提供明晰的方向,建设好组织队伍为发展提供组织 保障。第三,要坚持依靠人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党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民群众 的智慧是发展的根本。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凝聚最大的力量实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也需要足够多的人才。
本文以榆林市为例,榆林市地处荒漠草滩区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区域,发展农业在 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方面不占据任何优势,是西北地区较为典型的工业农业同步并进 发展的城市。以榆林市为例,能够充分汲取该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经验,提出 科学的优化策略,也能改变该地的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富市、农业富民的双赢局面, 还能够进一步在特殊性中挖掘普遍性,为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样本。
46
参考文献
1.专著 马克思,恩格斯.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98. 马克思,恩格斯.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38. 马克思,恩格斯.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70.
列宁.1985.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4. 斯大林.1956.斯大林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17-119.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432-1433.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55. 习近平.1992.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9.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吴象.1986.中国农村改革.光明日报出版社.
李典军.2003.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怀印.2010.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景新.2013.村域集体经济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期刊 陈登才.2009.马克思列宁关于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04):5-9. 陈典.202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策略研究.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陈继.202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经验与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1):10-16+108.
崔日明,韩渊源.2019.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05) :6-7. 戴双兴.201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08):13-16. 杜永红.201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研究.求实,(03):97-108+112. 高强.202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典型模式与路径辨析.经济纵横,(07):42-51.
龚晨.2020.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联探析J].改革与战 略,(01):103-109.
何自力,顾惠民. 2022.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海经济研究, (01):49-60.
贺卫华.2020.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部某县农村集体经济发 展的调研.学习论坛,(06):39-46.
黄文忠.2007.关于列宁的“西方合作社是集体资本主义”的论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01):14-23.
47
黄宗智.1991.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 (03):89-94.
江宇.2022.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烟台实践”的启示.马克 思主义与现实,(01):126-132.
孔祥智,高强.20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理论探索, (01):116-122.
李新华.201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5(03):13-16.
李岩.2021.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新视野,(05):96-101. 刘光辉,付彩芳.2013.美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06):32-34+53. 刘向华.2011.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5(03):63-69. 刘英杰.2004.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世界农业,(02):36-39. 宋小婷,魏毅斐.2014.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农村经济与科
技,25(07):53-54+133. 王小映.2003.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国农村经济,(10):9-16. 魏淑艳,路稳玲,李富余.2016.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政府、法治与问责制的均衡发展 .理
论探讨,(05):144-148.
肖红波,陈萌萌.202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举措.农业经济问 题,(12):104-115.
徐祥临.2015.借鉴日本农协基本理论与经验发展我国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01):183-186.
张定安,鲍静.2019.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03):6-12. 张坤.2020.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现状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04) :4-5. 张力,刘中杰.2015.压力环境中农业集体组织的结构变迁——以色列基布兹合作社及其启示.农村
经济,(03):7-12.
张茜.2022.血缘理性法则视角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一一以河南省L村与浙江省C村
为个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4(01):105-114.
周现国.2019.以互联网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人民论坛,(24):86-87.
Jerker Nilsson.2001.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for co-operative firm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7(03).
Chaddad,Fabio,Iliopoulos,Constantine. 2013.Control Rights,Governance and the Costs of Ownership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gribusiness.29(01).
S.T.Buccola.2014.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Encyclopedia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Benda-Beckmann,Wiber M G.2006. Changing Properties of Property.Berghahn Books.
Enkes.1945(2).Consumer Cooperativ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Review.
48
3.报纸
江泽民.1997.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二十一世纪. 人民日报.
江泽民.200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日报. 胡锦涛.2008.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4.学位论文
陈亚东.2018.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 翟新花.2015.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的农民发展.山西大学. 冯蕾.2014.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研究 .吉林大学.
韩敌非.201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韩丽丽.2007.关于建设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四川大学. 韩哲.2015.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研究.山西财经大学.
黄伟强.2007.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 刘杨.2011.农业现代化视阈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析 .东北师范大学. 倪冰莉.2007.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郑州大学.
冉郑洁.2007.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王晓丽.2014.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山西大学. 王妍.2020.辽宁省建昌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吴涛.2014.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延边大学.
许小林.2013.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 叶欢.2020.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张才学.2004.当代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武汉大学.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349.html

上一篇:印度恒河平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

下一篇:我国种植业碳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作物生产潜力实现的分析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