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西南地区山地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10:58
摘 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国外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2
1.2.2 国内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3
1.2.3 研究评述 7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8
1.3.1 研究内容 8
1.3.2 研究方法 8
1.4 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9
1.4.1 研究思路 9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1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
2.1 概念界定 12
2.1.1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12
2.1.2山地农业现代化 13
2.2 理论基础 13
2.2.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13
2.2.2 诱导创新理论 14
2.2.3农业与工业化理论 14
2.2.4生态现代化理论 15
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6
3.1农业基本情况 16
3.2 农业投入稳步提升 17
3.3 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19
3.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21
3.5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逐步向好 24
4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及分析 27
4.1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7
4.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方法 29
4.2.1 熵值法 29
4.2.2 线性加权法 30
4.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30
4.3.1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值时序变化特征 30
4.3.2西南地区省际与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分析 33
5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38
IV
5.1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选择 38
5.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方法 39
5.2.1DEA 模型 3 9
5.2.2Malmquist 指数 40
5.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41
5.3.1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特征 41
5.3.2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分异特征 43
5.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4
5.4.1 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选择 44
5.4.2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 44
5.4.3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45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8
6.1 研究结论 48
6.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9
6.2.1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49
6.2.2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0
6.2.3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50
6.2.4提升农业对外开放质量,加强农业技术合作交流 51
6.2.5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51
参考文献 53
致谢 5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性基础性产业,是一切其他事业发展 壮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强大,就难以维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 定和长足发展。从我国提出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 战略,党始终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 力,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 变。当前,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 展,农业发展质量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仍需注意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仍普遍存在。这就对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采取措施来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新问题。2004 到 2021 年,我国已连续 18 年出台关于农村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 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三农”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不断突出强调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性。因此,农业现代化不仅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的高 质量,也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质量要求。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四化”协 调发展稳步推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当前农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关 键。然而,我国西南地区绝大部分面积为山地地形区,地势条件复杂且特殊,经 济发展底子较薄,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全国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根据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 精神,西南地区各省根据各自省情,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成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农 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和谐稳定和城市化进程,而西南地区 因地形分布等因素导致农业小散弱特征明显,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呈现出典型小 农特征,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转型中的困难较大。因此如何立足西南地区 山地农业实际,推动山地地形区农业模式的转变和升级,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亟需 关切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选取了我国山地地形最为典型的西南地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对象,
1 从总体水平和效率水平两方面对山地条件下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 了不同角度评价,深入探究西南地区的发展成果和发展效率,并在评价基础上着 重对影响发展效率水平的因素进行探寻。具体而言,本文研究意义在于:
1.理论意义:总结和归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经典文献研究及理论内涵,探 讨西南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问题,根据现有研究并结合西南地区农业发 展实际,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评价以及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评价的指标 体系,从两个角度更为系统地评价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全面地体现农业 现代化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农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找出西南地区农业 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山地地形区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内容。
2.实践意义:得出当前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和效率水平,对总 体水平和效率水平中各省的优势与短板进行考察,并找出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 效率水平提升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提出西南地区加速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 进程的政策建议,可以推动西南地区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国内其他山 地农业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学的不断向前推进,旧的农业生 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经逐 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学者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 断发展和深化,从而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理论。当今世界,不管是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相对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在应对农业现代化 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都在寻求维持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新路径,新模式。 这种迫切的需要和现实的矛盾都在催生更新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以更好地解释农 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农业现代化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的研究范式,它的动态性也决定着其内涵和研究方法将得到不 断的丰富。现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获得对于农业现代化相关理 论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1.2.1国外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1.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国外研究农业现代化理论起步较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经典理论研究 并不断获得更新与发展。Lewis (1954)在其二元经济理论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 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情况,说明只有重视对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率
2
的提升,才能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和一体化发展,但其研究
的重心和思路依旧是以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1]。Fei、Ranis (1961)对刘 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补充,从投入产出角度提出通过投 资资金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工业和农业部门相协调[2]。
舒尔茨(1964)率先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对一直以来西方传统理论中 只有以工业为中心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而农业发展处于次要地位的观点提出了质 疑[3]。他认为传统农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聚焦于农业经济,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才能真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等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在此之后,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1971)提出诱导创新理论,指出一国应 当找到并选择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突破资源禀赋的制约,才能实现农业增长和 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有效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案例的研究
Norman 等( 1984)对印度的土地所有权、农业现代化和地方制度进行了探
讨[5]; Martine (1993)将1960年以来巴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6]; Bahiigwa (2005)对乌干达政府农业现代化计 划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一计划的目标旨在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来提高农村贫困人 口的收入[7]; Knickel 等(2017)探讨了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分析 了 14 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案例,明确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8];
3.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研究
Mellor (1966)则从发展阶段角度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传统农业、低资本技 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三大阶段的划分,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状态做了描述[9]; Wertz(1990)则从农业生产模式角度将农业发展划分为两阶段,分别为自给农 业和市场农业阶段[10];
4.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研究
Black(1966)在现代农业研究中提出了未经量化的10项具体标准,由于指 标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取得良好收效[11];美国社会学家 Inkeles(1983) 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 11 项现代化标准的指标,在指标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了人的 因素,在国际上具有较权威地位[12]; Binswanger(1993)在农业现代化研究中提 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方法,并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13]。
除上述研究外,国外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对农业现代化进行探讨[14-19]。
1.2.2国内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1.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内涵的研究
3
国内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内涵的研究多从概念和逻辑角度具体辨析关于农业 现代化相关含义、观点和经典案例,并与我国基本国情与农情相结合,体现和突 出中国特色。蒋和平等(1993)在对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 当时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运用高新技术实现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必要性[20]。蒋伏 心(1995)认为要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先实现体制的现代化,而农业现 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两快三慢”的因素佐证了农业现代化深层体制变革尚未开展 [21]。康芸等(2000)在对工业化论、转化论及综合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农业现 代化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结论,并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 作用和规律进行阐释[22];傅晨(2001)对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内涵及深化、农业 现代化实现标准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说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既不能五花八 门又要突出地区特色[23];陈春霞(2010)在对农业现代化的动态论、系统论、过 程论、多维论以及可持续发展论 5 个方面代表性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 这些观点的共同特征与不足之处[24];杨少垒等(2013)分析了我国特殊的基本农 情与国情,并阐明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25];陈鹏等(2016)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表达入手,突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性 特征[26];张海鹏等(2018)对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做了系统论述,指出乡 村振兴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27];蒋永穆等(2019)对新中国 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此过程呈现的典型特 征[28]。
2.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农业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对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如何 对一定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测度,成为农业现代化 研究的新目标。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是单一方面所决定的,而是由错综复杂 的因素所共同促成,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研究者们通常将所有能够对农 业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以实现较为全面且科学的 评价结构。
为准确、系统且全面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学者们通过各自对 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指标设计原则的把握作出尝试,构建了具有共性而又有所区 别,具有各自特点的指标体系。李林杰等(2005)在对当时指标体系不足进行分 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程度、农村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方向,并对每个评价方向做了 进一步的具体指标阐释,最终建立起包含4个一级指标1 3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 级指标的指标体系[29];辛岭等(2010)根据指标构建原则构建了投入、产出、农 4 村社会发展 4 个方面 12 个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 展整体水平进行测算,并与体系标准相对比,得出全国发展水平随时间不断上升 和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结论[30];谭爱花等(2011)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内涵、路 径选择相关理论的梳理和阐释,依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生 态的三层级评价指标体系,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31];蒋和平等
(2011)为测度我国粮食主产区 25 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起 4 个一 级指标 15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评价体系权重[32]; 王国敏等(2011)建立分为 1 个综合指标、 4 个主体指标和 21 个群体指标三个 层次的指标体系[33];沈琦等(2012)针对农业现代化指标繁琐,主题不明确,数 据获取较困难等现实性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 构造了简化改进后的 6 项指标,提升了数据处理时的可操作性[34];杨少垒(2014) 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借鉴其他学者将农业现代化视为系统构建指标 体系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三层级评价指标体系[35];林正雨等
(2014)建立起 4 个方面 12 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水平进行评价,指出 2011 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初步实现阶段,并对四川 省内五大农业经济区现代化水平进行比较与评价[36];吴爱忠等(2015)运用了管 理学中的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构建了上海市农业现代化二级指标体系,确定 了各自指标的含义,经综合考量确定目标值[37]。杜宇能等(2018)参考我国发布 的农业监测评价办法,从 5 个方面建立起拥有 23 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得到 全国及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及排名[38];姚成胜等(2020)建立起 5 方面 16 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并对省内 11 地市现代化水平值进行归纳比较,得出其发展障碍因素、路径及区域模式[39]; 邸菲等(2020)在构建包含 6 方面 23 项具体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 专家赋权法的结合使用,相对完整客观地评价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40]。
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我国现有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和评价的方法多先进行评价指标的赋权,然后 通过所求得的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刘晓越(2004)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四大类要素 的分析和归纳,建立起包含 4 个一级指标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 咨询方法约束下的最大方差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了东中西部与 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值,对求出的农业现代化及其一级指标水平值进行横向 比较,并对我国与外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发达国家农业之 所以能成其为发达产业,是因为突出特色或全面均衡发展的结论[41];郭冰阳
( 2006)通过动态筛选原始指标,选取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 29 项指标,运用 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运用 DEA 方法获得各方案有效性等评价结果
5
[42];蒋和平等(2006)根据标准值对各评价特征指标进行处理,并对我国农业现 代化发展的 5 个阶段进行赋值,得出全国及各省份的发展阶段评价结果[43];李丽 纯(2013)选取灰色优势分析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得 出各投入和产出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并分析这些投入产出指标所构成组合 的关联性关系,对计算出的指数进行了波动趋势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 应提升效益水平而非单方面扩大规模水平[44]。张荣天(2015)运用熵值法测度了 1998-2013 年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值,并对区域内农业现代化水平值的 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45];夏四友等(2017)运用熵权 TOPSIS 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别对2000-2013年榆林市各个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 平及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46];鲁春阳等( 2020) 采用改进的 TOPSIS 法,对河南省 2007-2016 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得 出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所处阶段与内部结构特征[47];刘晓敏、张天萌(2021) 从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测算河北省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48];田野等(2021)运用超效率DEA模型,选取农业生产、经营、服 务三个方面,对2000-2018年中国 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 利用熵值法对三个维度的效率值进行赋权,得出各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效率 值[49]。
4.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主要从定量角度进行, 且定量研究大多先通过对农业现代化相关水平指数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被解释 变量,然后设定解释变量,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与选择,最终建立计 量模型来判定各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郭占银(1995)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影响我 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传统农业的历史继承性影响等[50];钟阳等(2012) 以农业机械化水平代替农业现代化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得到财 政支农力度等直接影响因素[51];姜会明等(2012)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 评价后,将农业现代化水平作为因变量,选取3个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计量模型, 得出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52];谢杰等(2015)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 究了工业化等影响因素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动关系情况,并测度其空间溢出效 应[53];陈江涛等(2018)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分布的空间特征 进行分析,并对农业现代化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54];刘锐等
( 2020)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并运用 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得到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等 重要影响因素[55];陈志英等(2021)通过测算2002-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
6
价结果后,建立 Tobit 模型,找出具体影响其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56];刘衡等 (2021)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度融合指数, 得出应从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因素着手,差异化推进我国各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城 乡融合耦合协调[57];辛岭等(2021)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我国 31 省近 15 年的农 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索地区间水平与结 构差异的影响因素[58]。
1.2.3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 研究还是较为丰富的,早在上个世纪我国有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具有前瞻性的农 业现代化理论,意识到了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构建新型的产业模式,在科技革命 浪潮中促进各项新型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而进入 21 世纪以来,更 为全面且完备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农业现代化 内涵的分析与界定、农业现代化经典模式与经验的总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构建 与指标的选取、建立起指标体系后如何计算发展水平值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 响因素和实现路径。与国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对比而言,我国关于农业现代 化的系统理论研究虽然较晚,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四化建设快速推 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研究以及动力因素与路 径的选择上,且聚焦点逐步细化,从主要聚焦于全国到逐渐聚焦于省域、地区发 展,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科研成果的突破性进展。尽管如此, 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约束性,因为大多研究只是单纯通过建立评价 指标体系来分析区域发展水平的纵向变动和横向差异,虽然也注意到了结合具体 区域发展实情构建指标体系,但较少有从总体和效率两方面水平进行较为全面的 测度,少有真正深入挖掘地区发展效果和效率水平的特征,没有带有针对性地找 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与计量模型的结合不足,无法确 定各项因素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影响,对真正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不 足。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西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研究对象,先对农业现 代化的理论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然后从总体水平和效率水平两角度构建西南地 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时序变化进行测度,同 时比较分析了全国与西南地区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还通过计算西南 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 指数及分解情况进行时 序变化与地区分异的比较,分析影响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以 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从而得到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论,针对
7
其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已有研究和经典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其相关概念和 特征。通过对现有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文献、理论研究的归纳和总结,厘清农 业现代化相关概念,得到对农业现代化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根据所梳理出的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及特征,从可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 分析,对区域内各省的发展情况进行较为清晰的总结和把握。
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评价与分析。建立农业现代化总体评价 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赋权,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到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 总体评价得分。先选取西南地区各省在2004-2019年共 16年数据,根据各自省 份时间序列数据得到各省发展总体水平,并分析各省总体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然后比较西南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4、 2009、 2014、 2019 这四个年份 上的发展水平,明确西南地区五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及各一级指标的发展情 况。
4.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与分解。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农 业现代化效率水平,建立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19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 数进行测算与评价,得出各省份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的时间变化特征、地区发展 差异,揭示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地区分异规律。
5.以提高效率水平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的关键,在效率评价基础上建 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并列举了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水平的因素,根据实证 结果得出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情况,找出影响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来 源。最后,综合前文对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效率水平两方面评价所得 结果,进而提出促进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进行梳理,提取文 献研究中的核心观点,发现研究中的亮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经过对各种理 论研究系统总结得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发展、理论基础和具体特征等认识,再
8 具体分析西南地区山地农业现代化与特征与发展条件,并构建西南地区农业现代 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
2.比较分析法。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值测算中,采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测算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及选取的 2004、2009、 2014、2019 年 4 个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份与全国的发展水平,通过时序水平值 变化的比较分析得到各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 4 个选 取年份上各省与全国综合水平值与一级指标水平值的比较分析得到西南地区农 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并在测算效率水平时,对农业 TFP 的测算结果进行时序 和地区的对比,总结西南地区 TFP 及其分解指数的特点和规律。
3.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运用统计学中的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作为本研究中为 总体评价指标赋权重的方法,基于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 相关数据,得到五省份水平值随年份变化纵向比较及省份间与全国水平横向比较 的各自权重;得出权重后,将其与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标准化矩阵相 乘,得到总体水平值评价结果。
4.DEA-Malmquist 指数法。在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评价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状 态时,运用基于 DEA 模型的 Malmquist 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得 到 TFP 指数值及其分解值,找出西南地区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5.面板回归模型。在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将其累乘指数 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以探究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农业TFP)的 影响因素。
1.4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1.4.1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思路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西南地区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
图 1.1 技术路线图
10
1.4.2本文的创新点
1.目前学界对于我国山地地形区的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对象上 有一定创新性。通过现状分析,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 进行指标创新,在指标设计中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中的独有 特征。
2.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Malmquist指数值的测算与分解纳入到农业现 代化水平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对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两分解值的解读,得出了西 南地区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找出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总体评价结果得出推进西南地区农 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1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概念起源于发达国家,与“传统农业”的含义相对应。现代 农业以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管理为主要基础,本质上是利用工业部门所 生产的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使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得到 较大提升,加速资源的转化,以期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区域化。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相比,更多地体现了动态性,进程性特点, 可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以现代农业模式的形成为最终目的,具有历史性与世界 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
农业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及生产资料的普 遍有效使用。可归纳为农业机械与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使用。农业机械现代化使 生产从仅依靠简单手工劳动转变为物质机械设备的使用,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 产当中的使用频率,把人力从农业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较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及资源使用更加便捷,创造更加稳定且有 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抵御灾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且 应用逐渐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可以提升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增强 农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培育及生产效率,从而带来 效益的提升。(3)农业产业化及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 化经营,打造并整合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流通,促进农业经营主体 不断壮大且质量提升,发挥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效应,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交 易成本,从而使农业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更加具备从容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的 能力。(4)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必须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能因单方面追求农业经济效益而罔顾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农业生态的保护,只有 保护现有水土、森林等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中对这些资源要素的有效利 用。(5)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数量及质量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对农 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也时刻催生着现代化的农业 劳动者,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与之相配套的农业人才培育,使普通劳动力不
12 断转化为人力资本,使其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6)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且生 活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结构更加优 化。只有同时具备上述特征,农业发展才可以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才能真 正称为现代化的农业。
从当前世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发展水平相 对较落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也相对较晚,同时我国国内 各经济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近年来迅 速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瓶颈,迈向新台阶。本文 以我国的西南地区山地农业为例,探讨区域内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问题,寻得其 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与路径所在,以期丰富农业现代化现有理论。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阐述,现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阐 述: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物质技术装备的结合为典型特征,不断实 现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经营,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不断完善,要 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达到实现农业发展效果及质量 提升目标的过程。
2.1.2山地农业现代化
山地农业是以山地地形为基础形成的农业类型,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典型, 只要是山地地区中可进行农事活动并可被耕作和利用的土地区域都可被称为山 地农业区,由于山地地形区海拔较高,且地势落差较大,耕地呈现出面积小而细 碎的特征,由于地势阻隔且分布较为零散,小农特征十分明显,环境相对封闭, 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这一概念被提出,成为 山地农业的新发展目标,也是山地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最终形态,体现特色,突出 高效,找到山地地形区农业专属发展方式和路径,是现阶段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特 别是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2.2 理论基础
2.2.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1964 年,舒尔茨在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成为 农业现代化理论中极具意义的研究之一[3]。他突出强调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创新性地对传统农业的性质与特征作出了清晰的阐释,同时赋予了农 民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这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农业地位和贡献随生产力发 展而逐渐落后于现代工业的理论造成了较大冲击。首先,他承认了如果发展中国
13 家长期维持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会导致农业发展的低效率,很难对经济增长作出 贡献。其次,他分析了其中的具体原因和机理:传统农业生产者规模小,资本少, 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在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以及传统的隐蔽失业论的 大前提下,农业生产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不愿进行生产模式的变革,大多选择 继续维持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无法获得农业生产条件和状况的改善。 而只要农民获得了选择新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的动力和保障,即确保其预期收益 的实现,农民就会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方式去积极实现生产模式转变。舒尔茨提出 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保证,通过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和手段,参与要素价格与农 产品价格的变动调整,从而对提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舒尔茨还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说明了人力资本是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型极为关键的一大因素。同时,他分析了通过教育投资实现农民由人 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的过程机制,阐释了人力资本对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 要意义。
2.2.2诱导创新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弗农•拉坦和速水佑次郎共同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4]。他 们在分析各自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在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广 人稀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 实现方法和路径。如,在人多地少的日本,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而带来的 劳动力价格优势,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等进行改良,对小型农业机械进行推广 和使用;而在相对地广人稀的美国,则加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不断 进行规模化经营的推广。在根据各自国情分析提出不同现代化实现路径基础上, 弗农•拉坦和速水佑次郎提出了诱导的创新理论。诱导创新理论认为,一国只有 找到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同时突破资源禀赋制约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增 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有效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这一理论中技术变革可 能来自于不断发展且被诱导而生成的新需求。这一理论所指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 面的创新: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制度的诱导创新,私营部门主要由资金对于低 成本要素替代高成本要素技术发展的投入来实现,公共部门主要依靠调节市场价 格诱导农民寻求节约农业生产要素的技术来实现,而制度方面则是由相对资源禀 赋和技术变革诱导来实现的。
2.2.3农业与工业化理论
农业与工业化理论由张培刚在其著作《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提出,深刻阐 述了农业国的工业化理论,指出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飞跃和发展的
14 途径在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在这里,他所说的工业化既指农业的现代化,又包含 了农村的工业化含义。农业与工业有着相互的作用关系,二者共同发展,保障着 国民经济的运行,并说明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和条件。 该理论还提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五点重要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家精神、生产技 术等发动因素,也包括资源、人口等限制因素,还包括社会制度等既起发动作用 又有限制影响的因素。同时,该理论还论述了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关系,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些规律和作用机理:一是随 着工业化发展的初具规模,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受到城市吸引而向城市工业部 门转移,这一转移过程既包括城市的拉力也包括农村的推力,但要识别究竟是哪 种作用导致却颇为困难;二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隐蔽失业”的存在,而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中最先被吸收的是手工业者,最后才是普通的农业劳动者;三是工业化进程 进一步深入,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必然会引起农业机械的广泛使 用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农业劳动力价格长 期远低于机械等生产资料,在我国推行农业机械化仍需要较大的努力。
农业与工业化理论还对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开展对外贸易的相对优势作了 系统分析,在分析中所运用的“需求收入弹性理论”,对“中心-外围”等农业 现代化相关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2.4生态现代化理论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工业化科学技术手段与农业生产的 结合也日渐紧密,利用农业科技生产出的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以及农业生产要 素诸如化肥、农药等对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有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 成了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使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 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显得更加迫切。胡伯(1985)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要 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 要节制使用那些虽可提高产量但危害生态发展的现代生产要素,在发展中时刻秉 持生态化原则,将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并通过针对性技术研发 与革新对已造成的环境破坏行为进行有效治理,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机地协调好经 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良好生态环境助推经济发展[59]。
15
 
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1 农业基本情况
在研究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之前,需要对研究区域范围进行界定。地理范围 上的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而按经济意义上划分的西南 地区则通常将广西加入,不包括西藏。考虑到研究中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以经 济区域的划分为基础,将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作 为研究的地域范围,研究区域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西南地区山地、丘陵地形区 占区域总面积的 9 成左右,因此本文在研究时将西南地区内的农业类型默认为山 地农业类型,对区域内各省的相关农业数据进行研究。
2004-2019年间,西南地区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区域内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从 2004年的 5649.44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 24550.69亿元,增长幅度较大, 势头迅猛。分省来看,重庆从2004年的612.7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37.81亿 元,四川从2004年的2252.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889.35亿元,贵州从从2004 年的 524.6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888.99亿元,云南从2004年的 965.22亿元 增长到 2019年的 4935.73 亿元,广西从 2004年的 1294.53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 5498.81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为贵州,年均增长 14.29%。
 
_X_重庆_—四川一1贵州■云南T-广西
图 3.1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16
 
3.2农业投入稳步提升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农村置备各项固定资产如设备、房屋、运输工具等 所投资的金额,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反映着农业经济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稳定 现代农业生产和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2004 到 2019 年,西南地 区各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其中,四川的农村固定资产平
均投资额相对较高,而广西的增长速度最快,从 114.32 亿元上升到 619.39 亿元,
 
图 3.2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情况
农业机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 农业科技的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从 2004到 2019 年, 西南地区五省农业机械动力总投入从 2004 年的 6955.1 万千瓦上涨 2019 年的 15664.1 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 5.56%。其中,贵州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使用从 2004 年的 797.2 万千瓦增长到 2019 年的 2962.71 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 9.15%,年均 增长速度最快。但西南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广布,土地呈现细碎化、分块化特征, 适合大规模进行农业机械生产的土地极其有限,受制于此,必须遵循客观生产条 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因此需要寻找更加适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路径来弥补此 方面存在的制约和缺陷。
17
 
 
电气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中通常用农村用电量 来体现农村电气化发展情况。农村用电量代表了一定时期内农村地区所消耗的电 力能源的总和,电力能源越来越多地被投入到农业活动和农村发展中,与农业生 产与生活的融合日益紧密,不断成为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农业投入要素之 一。西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具有发展水电的独特优势。 2004年以来,西南地区农业电气化投入成效显著,电力使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 2004 到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份农村用电量均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其中, 四川的总体用电水平较高,而广西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9.51%。农村用电量的 稳步提升,保障了电气化农业机械和设施装置的使用和农业固定作业的实现,促 进了如电气化温室、电气化畜牧场等的建设,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 极大的便利条件。
0
_X_重庆 T-四川T-贵州■•一云南Tl广西
图 3.4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村用电量变化情况
18
 
农业灌溉条件在稳定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为各地区维持农业经济和生态系统良好运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供重要支撑。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不断改善,有效灌溉 面积总体上不断增加,从 2004 年的 6798.29 千公顷到 2019 年的 8441.33 千公顷, 年均增长率为 1.45%,农业水利投入带来的效益不断提升。其中,贵州的有效灌 溉面积从 2004 年的 692.86 千公顷增长到 2019 年的 1153.99 千公顷,年均增长率 为 3.46% ,年均增长速度最快。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 生产的灌溉能力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大幅提升,保障了西南地区农业 的平稳健康发展。但同时,与农业机械的在山地丘陵地形区运用存在约束的原理 相同,大型农业水利设施的建造难度高,造价昂贵,也是西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也是存在制约的。
 
T一重庆 T-四川T-贵州■•一云南Tl广西
图 3.5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
3.3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西南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形,耕地面积小而细碎,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 产受到一定约束。从产量方面来看,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的粮食总产量 从 8348.78 万吨上升到 8826.92 万吨,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小幅增加态势。分 省来看,四川、云南的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而其他省份则出现轻微的下降。在 西南地区中,四川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拥有相对平坦广阔的四川盆地以 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农业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在西南地区粮食产量中较为突 出,是区域内其他省份粮食总产量的 2-3 倍。此外,西南地区肉类总产量也基本
19
 
保持稳定,水产品产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西南地区地势落差较大,生物多样性 较为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类较多。鉴于西南地区独特地形地貌所带来的发展要素 禀赋的特殊性,不仅需要积极寻求提高各项农产品如粮食产量的方法,还应发挥 比较优势,重点突出自身产品特色。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年份(年)
 
_X_重庆一—四川一1贵州-•-云南Tl广西
图 3.6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
 
 
 
 
0
2004 20052006 20072008 2009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年俏(年)
 
T一重庆 T-四川T-贵州■•一云南Tl广西
图 3.7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肉类总产量变化情况
20
 
 
3.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切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时刻不能忽视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殷切关注,应将改善民生作为农业现代化 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前进动力。进入21 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 大,各项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村居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人。2004-2019 年, 西南地区五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但同时,西南地区是 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因 此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较东部和中部来说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重庆的15133 元,最低为贵州的10756 元, 而这一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 元,说明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收 入情况均与全国存在差距,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发展来带动收入的提升。
2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变化也体现着农村发展建设的成效。当前,西南地 区农业劳动力规模不断缩减,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数量规模有所下降,在16年间由 8066.11 万人下降到6100.18 万人,减少幅度相 对较大,农业劳动力规模的缩减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农业农村结构的不断调整 和转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将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重视教育对于农 业劳动力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促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当下,农 业劳动者素质越来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也 是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的前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西南 地区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省也在不断加强对农业劳动者教育和 培训的关注,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劳动力教育的扶持力度。从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 度方面来看,西南地区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升。2019 年,农村人均受教 育年限最高为广西的8.11年/人,最低为贵州的 6.83 年/人,区域劳动力素质存在 差距,平均受教育程度还普遍较低。
城镇化率体现着地区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工业化向前发 展,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提高又为农村地区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够加快各项现代生产要素 的流动,使得各项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为农业劳动力提 供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和就业机会,促进科技水平提升,加强农村与城市间 的信息交流,形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2004-2019 年, 西南地区城镇化率增长幅度均在 20%左右,增长速度领先于全国。但从数值来看, 2019 年,只有重庆高于全国水平,为 66.8%,其他各省份均低于全国,也反映出 西南地区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22
 
 
0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2010201120122013 2014 2015 2016201720182019
年彳分〔年)
重庆-四丿|| T一贵州一•一云南T-广西
图 3.10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除城镇化率外,恩格尔系数也可以作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标 志之一,这一系数能较为清晰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和升级的具体情况。恩 格尔系数越低,说明食品支出等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越 小,其他支出如教育、医疗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则占比更大,体现着居民 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2004-2019 年期间,西南地区各省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均呈现出显著下降态势,降幅最大的为广西,16 年间从 54.3%降低到 30.91%。到 2019 年,西南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为贵州的 36.7%,最低 为广西的 30.91%,这也说明了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而 2019 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0%,可见西 南地区各省与全国水平还存在差距,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程度仍然偏低,仍需进一 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图 3.11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23
 
3.5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逐步向好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得生态发展成为各项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原 则和底线,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在西南地区农业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应当尽量减少人类农业 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对于农业生态和可持续性的衡量,可以从一些方面 来体现和测度,其中森林覆盖率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森林资源对可以防治水土 流失,对于维护西南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有关键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农业生产条件的稳定性。2004 年以来,西南地区各省始 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生态,注重对山地地形下森林资源的保持和维护,到 2019年,森林覆盖率最高为广西省的 60.17%,最低为四川省的 38.03%,森林覆 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西南地区虽然因其山地特征使得生态环境具有一
定脆弱性,但植被覆盖面积广,农业生产水土环境和空气质量优良,也是西南地
 
图 3.12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农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自然环境除了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 条件之外,也可能会产生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这些 灾害都会严重阻碍农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提升。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环境 较脆弱,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时有发生。2004-2019 年,除个别灾害年份外, 西南地区总体受灾情况稳定。由于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更需要提前预防,
24
精准施策,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立相应的应急和保障 机制。
化学工业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化肥和农药在过去乃至现阶段实 现农业增产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化肥的适量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肥 力,农药则可以杀死危害作物生长的害虫和病菌,增强土地产出能力。但过量使 用化肥不仅会使土壤性状变差,还会造成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而过量使用农 药会增加土地及作物中的有害要素和成分,对土壤和人体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和 危害。2004-2019 年,西南五省化肥和农药施用总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人们对这些化学生产要素认识的转 变。从化肥、农药在西南地区推广使用以来,开始时农产品产量因这些要素的使 用得到的提升是较为可观的,因此农业劳动者为了继续增加产量,就会慢慢出现 增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但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化肥农药的使 用对耕地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损害,危害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 康,随着增量使用这些要素后产量不增反降的结果呈现之后,农业劳动者认识到 不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化肥、农药使用来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需要减量使用化肥 农药来实现土壤肥力的保持和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耕地资源稀缺性 问题本就突出的情况下,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保持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资源, 使之发挥现有农业规模上的生产效益,把握好生态和要素投入的平衡,会对提升 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0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年份(年)
_X_重庆 T-四川T-贵州■•一云南Tl广西
图 3.13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化肥施用量变化情况
25
 
 
20042005 2006 20072008 2009 20102011 2012 20132014 2015 20162017 2018 2019
年份〔年)
987654321
(営氏)*旺崔橇良
_K_重庆 四丿|| 一— 贵州云南 t_广西
图 3.14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药施用量变化情况
26
 
 
 
 
 
 
 
 
 
 
 
 
 
 
 
 
 
 
 
 
 
 
 
 
 
 
 
 
 
 
 
 
 
 
 
 
 
 
 
 
4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及分析
4.1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对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 展情况有了一些认知和了解,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向也有了一些设想。在构建 指标体系时,需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和特征,并遵循指标选取时的必要原则, 尽量去寻求较为完备且能全方位体现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发展的指标。在研究 时,对国内外经典文献进行了大量阅读、梳理与总结,本文参照前人学者的研究 [35-40],在构建指标时遵循重点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拟从农业生产投入条 件、农业产出效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4 个方面构建包含 20 个二级指标的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农业生产投入条件。
农业现代化必须拥有基本生产条件,实现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现代化,只 有具备基本的土地资源条件,具备在耕地细碎狭小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效率,拥有 稳定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具备机械化、电气化和水利化农业基础设施等现 代化生产资料和要素投入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
这一方面包括以下二级指标:(1)劳均耕地面积(2)耕地复种率(3)劳 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5)有效灌溉率(6) 农村人均用电量;
2.一级指标:农业产出效益。
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产出的不断提升,农业产出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 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动力之一,产出的增加意味着效益的提升,体现着发展成 果的变化。而农业产值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是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标 志,农业产值方面的产出表现为狭义的农业总产值及广义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等,而农产品方面的产出则表现为粮食作物、肉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在 西南地区土地和农业劳动力总规模均趋于稳定甚至不断下降的当前,提高单产增 加效益则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方面包括以下二级指标:(1)农业劳动生产率(2)耕地产出率(3)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4)劳均肉类产量(5)劳均水产品产量;
3.一级指标:农业经济社会发展。
27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关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 提升,使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日趋合理,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本质体现。在指标 设计中,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直观地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效果,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体现农村居民在经济发展中的成果共享,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体 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情况,城镇化率体现城乡社会结构变 化和一体化发展情况,恩格尔系数则可以用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改善 情况。
这一方面包括以下二级指标:(1)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4)城镇化率(5)农村居民恩格尔 系数;
4.一级指标: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时刻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在发展中体现 绿色的观念与内涵。只有将保持良好生态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有机结合,农业生 产才可能形成高效且稳定的格局,才能真正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化肥、农药等 要素的过量使用会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危害,此外,农业发展 离不开客观自然条件的约束,农作物难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西南地区地质 和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受灾率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抗灾减灾和抗农业风 险能力。
这一方面包括以下二级指标:(1)森林覆盖率(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 折纯量(3)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4)农作物受灾率。
综合上述分析,建立总体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如表 4.1 所示:
表 4.1 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计算 单位 作用方向
劳均耕地面积Aii 耕地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公顷/人 正向
耕地复种率A12 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 正向
农业生产投入条件 劳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A1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元/人 正向
Ai 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A14 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 千瓦/公顷 正向
有效灌溉率A15 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 % 正向
农村人均用电量A16 农村用电总量/乡村人口数 千瓦时/人 正向
农业劳动生产率A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元/人 正向
耕地产出率A22 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 元/公顷 正向
农业产出效益A2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A23 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吨/公顷 正向
劳均肉类产量A24 肉类总产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吨/人 正向
劳均水产品产量A25 水产品总产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吨/人 正向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A3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正向
A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A3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口数 元/人 正向
28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A33 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 正向
城镇化率A34 城镇化率 % 正向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A35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负向
森林覆盖率A41 森林覆盖率 % 正向
农业生态可持续发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A42 化肥施用折纯总量/耕地面积 吨/公顷 负向
展A4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A43 农药施用总量/耕地面积 吨/公顷 负向
农作物受灾率A44 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负向
 
4.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方法
4.2.1熵值法
熵本是热力学概念,运用到信息论中则是对系统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可以 反映系统的无序程度。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可以完全通过数据本身的特 征得出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使评价结果可信 度有效提升,因此使用较为广泛。
熵值法的计算过程如下[45][60-61]:
1.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得到评价决策矩阵X = (X,mxn。
2.对决策矩阵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间处理方 法有所不同。
正向指标的处理:Xj = X「minXj (4.1)
J max〔Xj- mm[xj
ma* 卜 Xy
max {Xjmin |x;. j
X;为i个系统(年、省份)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后的值,Xy为i个系统(年、 省份)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maxX;}和mi^X;}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f
3.对各指标比重进行测算:R (0 <R < 1) (4.3)
工X:
i=1
m
4.计算j项指标的熵值e; :e; =-(ln》RlnR; (4.4)
i=1
由于在计算中R;需要取对数,因此当R =0时,令RjlnR; =0。
29
 
 
6.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旳=,—(j = 1,2…,n) (4.6)
乞gj
j=1
n
其中,£ wj=1。
j=1
4.2.2线性加权法
本文在得到熵权结果之后,选择线性加权法,将各指标权重 wj 与该指标对 应的数据标准化矩阵的xj依次相乘所得结果相加来求得第i个系统(年、省份) ij
的综合评价得分 S [61],计算方法如式(4.7):
n
s’ =£WjXij (j = 1,2,…,n) (4.7)
j=1
4.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4.3.1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值时序变化特征
1.数据来源: 2004-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西 南地区五省份各省域统计年鉴,以及 2004-2019 年国家统计局各地区年度数据, 获得了各类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且部分年份和省份的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进行 了替换处理。
2.根据西南地区五省各自 2004-2019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熵值法对其各 省指标熵权分别进行测算,共计算出五组熵权, 20个二级指标和4个一级指标 熵权计算结果分别如表4.2和表 4.3 所示:
表 4.2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各二级指标熵权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广西
W11 0.049 0.038 0.024 0.055 0.017
W12 0.068 0.145 0.057 0.039 0.095
W13 0.036 0.034 0.045 0.059 0.052
W14 0.049 0.042 0.037 0.040 0.052
W15 0.095 0.115 0.043 0.060 0.133
W16 0.041 0.038 0.082 0.053 0.066
W21 0.076 0.046 0.075 0.052 0.051
W22 0.072 0.056 0.093 0.055 0.060
30
 
 
W23 0.014 0.021 0.014 0.053 0.018
W24 0.044 0.044 0.030 0.049 0.024
W25 0.075 0.054 0.072 0.064 0.054
W31 0.065 0.057 0.065 0.055 0.070
W32 0.071 0.043 0.082 0.052 0.050
W33 0.026 0.017 0.022 0.024 0.024
W34 0.039 0.035 0.057 0.037 0.037
W35 0.033 0.037 0.025 0.038 0.051
W41 0.080 0.088 0.074 0.072 0.078
W42 0.015 0.015 0.033 0.060 0.016
W43 0.031 0.051 0.053 0.065 0.024
W44 0.018 0.024 0.018 0.017 0.029
 
表 4.3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各一级指标熵权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广西
W1 0.339 0.413 0.289 0.307 0.415
W2 0.281 0.220 0.283 0.273 0.206
W3 0.235 0.189 0.250 0.206 0.232
W4 0.145 0.178 0.177 0.214 0.146
根据计算得到的五组熵权,然后通过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到西南地区五省各自 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值及一级指标水平值,列出总体水平值时序变化计算结 果,其结果如表 4.4 所示。
表 4.4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值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广西
2004 0.082 0.087 0.123 0.154 0.113
2005 0.121 0.104 0.147 0.147 0.156
2006 0.083 0.092 0.134 0.164 0.131
2007 0.126 0.110 0.164 0.186 0.167
2008 0.185 0.158 0.169 0.192 0.189
2009 0.240 0.238 0.251 0.248 0.256
2010 0.288 0.245 0.296 0.255 0.274
2011 0.350 0.302 0.300 0.303 0.334
2012 0.419 0.358 0.377 0.365 0.406
2013 0.460 0.397 0.428 0.436 0.463
2014 0.548 0.516 0.544 0.554 0.532
2015 0.613 0.560 0.629 0.589 0.589
2016 0.683 0.609 0.694 0.623 0.623
2017 0.710 0.662 0.740 0.693 0.653
2018 0.761 0.724 0.815 0.764 0.702
2019 0.909 0.893 0.897 0.828 0.93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表中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值由各自时间
31
 
序列数据分别测得,因此表内数据只可研究各省水平值纵向时间变化规律,不可 进行地区间水平值大小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图 4.1 以更好地说明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及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
 
4.1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及各一级指标水平值时序变化
32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 2004-2019 年整体上 均呈上升趋势,发展速度较快。从各农业现代化一级指标方面来看,西南五省农 业生产投入条件、农业产出效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值均稳步增长,这说明 了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已经获得了较为令人瞩目的发展,实际 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无论是以产值为表现的产出还是 以农产品为表现的产出都有所增多,且投入条件和产出效益的提升也相应带来了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进程中不断受益,切实获得并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 格局不断形成。
对比而言,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西南五省总体较为稳定并呈现小幅波 动态势,重庆、四川在 2006 年、五省在 2008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值都有显著 的降低,而这些年份的水平值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气象等自然灾害所导致,西南 地区各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重庆、四川在 2006 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 旱灾,五省在 2008 年都遭遇了南方特大雪灾的侵袭。气象灾害的发生使农作物 受灾面积大幅增加,各项农业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西南地区抗灾 能力较弱,使农业发展遭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值的急剧下 降,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值也受到了较大的削减,因此在图中会出现谷值。
4.3.2西南地区省际与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分析
在对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对西南地 区近年来的发展动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于西南地区发展所处方位尚未有 所定论。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西南地区各省份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本文以 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情况作为西南地区各省发展的比较对象,找出西南地区各省 相对于全国的优势和差距所在,对全国和西南地区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 横向对比和评价。选取 2004、 2009、 2014、 2019 年全国农业相关数据[39][45],然 后比较西南地区和全国在这四年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相对得分情况。根据 所选取 4 年时间上的截面数据,计算得到各二级和一级指标的 4 组权重,其结果 分别如表 4.5 和表 4.6 所示。
表 4.5 选取年份各二级指标熵权
2004 年 2009 年 2014 年 2019 年
W11 0.078 0.046 0.051 0.055
W12 0.050 0.051 0.034 0.055
W13 0.030 0.077 0.049 0.059
W14 0.040 0.077 0.079 0.032
W15 0.036 0.052 0.046 0.058
33
 
 
W16 0.108 0.096 0.128 0.127
W21 0.033 0.037 0.052 0.072
W22 0.041 0.042 0.055 0.051
W23 0.052 0.049 0.035 0.034
W24 0.038 0.034 0.036 0.032
W25 0.083 0.079 0.069 0.063
W31 0.048 0.045 0.039 0.037
W32 0.033 0.031 0.035 0.045
W33 0.063 0.039 0.060 0.039
W34 0.061 0.045 0.058 0.085
W35 0.045 0.052 0.044 0.041
W41 0.038 0.035 0.033 0.032
W42 0.037 0.036 0.032 0.028
W43 0.049 0.047 0.038 0.028
W44 0.039 0.031 0.027 0.027
 
表 4.6 选取年份各一级指标熵权
2004 年 2009 年 2014 年 2019 年
W1 0.342 0.398 0.387 0.385
W2 0.246 0.240 0.247 0.252
W3 0.250 0.213 0.236 0.247
W4 0.163 0.149 0.130 0.115
 
表4.7显示了2004年、 2009年、 2014年、 2019年4个年份上西南地区农业 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情况。与上文中按不同省份时间序列数据分 别测得的水平值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同理,此处根据4个年份时点上各自截面数据 分别计算的五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及全国平均水平不可进行各年份具体水平 值的变化对比,只可得到五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之间单一年份的横向关系比较。
表 4.7 全国与西南地区五省在四个时点上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综合得分
2004 年 排名 2009 年 排名 2014 年 排名 2019 年 排名
全国 0.776 1 0.766 1 0.826 1 0.766 1
重庆 0.531 2 0.507 4 0.458 4 0.542 2
四川 0.484 4 0.583 2 0.476 3 0.471 4
贵州 0.154 6 0.188 6 0.154 6 0.210 5
云南 0.330 5 0.201 5 0.239 5 0.203 6
广西 0.491 3 0.513 3 0.536 2 0.528 3
 
在选取的 2004、 2009、 2014、 2019 这 4 个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 化发展总体水平值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已普 遍落后于全国,而且水平值差距相对较大。而从西南地区区域内部来看,重庆、 四川和广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区域内相对较高,排名一直维持在区域内前三
34 位;而云南和贵州水平值则相对较低,处于区域内的后两位,且总体水平综合得 分与重庆、四川和广西三省有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庆是西南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较好的省级行政区,农业和工业基础都位居全国前列,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较高,农业科学技术较为先进;四川作为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发展起 步早,基础好;广西地理区位和地形条件相对更好,与西南地区内其他省份比较 地形更为平坦,农业生产拥有更为便利的发展条件。
得到西南地区与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值的比较情况后,为了更清晰地反 映各省及全国具体指标的优势与差距情况,根据 2004、2009、2014、2019 年 4 个时间点的数据,计算得到西南地区与全国农业现代化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值,结 果如表 4.8 所示。
表 4.8 全国与西南地区五省在四个时点上农业现代化一级指标水平得分
全国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广西
A1 0.308 0.177 0.122 0.010 0.110 0.138
2004 年 A2 0.189 0.152 0.172 0.007 0.040 0.173
A3 0.233 0.144 0.107 0.000 0.048 0.142
A4 0.046 0.058 0.082 0.138 0.132 0.038
A1 0.329 0.137 0.213 0.023 0.038 0.163
2009 年 A2 0.214 0.141 0.168 0.003 0.031 0.193
A3 0.204 0.150 0.134 0.033 0.032 0.105
A4 0.019 0.079 0.069 0.130 0.099 0.052
A1 0.365 0.112 0.139 0.040 0.041 0.163
2014年 A2 0.224 0.127 0.162 0.002 0.032 0.176
A3 0.201 0.133 0.099 0.000 0.076 0.164
A4 0.036 0.087 0.077 0.111 0.090 0.033
A1 0.307 0.126 0.180 0.064 0.056 0.184
2019年 A2 0.203 0.145 0.133 0.029 0.031 0.138
A3 0.207 0.194 0.083 0.016 0.049 0.151
A4 0.048 0.077 0.074 0.101 0.066 0.056
 
从上面 4 个所选取年份上的西南地区与全国农业现代化各一级指标的评价 值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在选取年份上的农业生产投入条件、农业产出效益和农 村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一级指标上,西南地区各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于农 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而言,只有 2004 年和 2014 年广西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水平值低于全国平均,2004 年其余各省、其余年份上的西南地区五省均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从西南地区内部来看,重庆、四川、广西的农业生产投入条件、农业产出效 益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选取年份上与总体水平值情况呈现相似特征,均处于区
35 域内前三位置,贵州、云南的这三项一级指标水平值则一直处于最后两位;而农 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则呈现出相反情况,除 2019年的排名为贵州、重庆、 四川、云南、广西外,其他年份上的贵州、云南一直处于区域内前两位,重庆、 四川、广西则位于最后三位。相关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农业生产投入条件方面,选取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水平值均低于全国, 这是因为五省的劳均耕地面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显得更为稀缺,人多地少的特 征相对更加突出,同时,劳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除2009 年四川外,2009年其 余省份和其他年份上的五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选取 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份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有效灌溉率除2019 年的四川外, 2019 年西南地区其余省份和其余年份上的西南地区五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因为区域内经济基础薄弱,灌溉总体条件较差,发电成本较高,固定资产投 资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力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固 定资产投资、农业灌溉设施和电力要素投入造成无法避免的阻碍。从耕地复种率 来看,2004、2009、2014 年的重庆、四川和广西三省份以及 2019 年的重庆、四 川、贵州和广西四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耕地的利 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定程度上与西南地区气温较高、降雨丰沛,水热条件 相对充足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关。在西南地区耕地细碎化特 征明显的现有条件下,更需要通过提高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展。而就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这一指标而言,选取年份上只有2014年的 广西和2019 年四川、贵州、广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上看与全国还存在一 定差距。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各省域内地势较高,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频发,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工业基础较差,难以 实现大规模的机械运作,农机化水平较低。
第二,农业产出效益方面,选取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水平值都是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的。细化来看,所选取4个年份上五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全国;耕 地产出率方面,2004 年重庆、四川、广西、2009、2014 年的四川、广西和 2019 年的重庆、四川、贵州和广西高于当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南地区以产值衡 量的耕地产出水平整体有所提升,耕种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手段的运用使得单 位耕地面积的农业产值产出有所增加;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方面,2004 年的 四川、2009 年的四川、重庆高于全国,可以看出四川的粮食产出能力较好,说 明了四川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粮食作物生产经验技术较为成 熟,粮食作物的产出效益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对于区域内及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有 较重要意义;劳均肉类产量方面,2004、2009 年重庆、四川高于全国,而后同 西南地区内其他省份一样,逐渐落后于全国水平,区域内肉类产品生产能力普遍
36 不高;劳均水产品产量方面,只有 2004 年的广西高于全国平均,区域内水产品 生产能力不足,在西南地区内,广西一直处于劳均水产品产量第一的位置,作为 区域内唯一拥有沿江且沿海的区位条件的省份,应进一步发挥其在水产品生产中 的比较优势。
第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选取 4 个年份上西南地区各省的水平值也 是均低于全国的,但相较而言,重庆在五省中的水平总体处于领先位置,广西的 水平值也相对较高,2014 年这一一级指标得分超过重庆,2019 年重庆重新回到 西南地区内第一的位置,云南、贵州则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位置。原因在于, 全国在所选取年份上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西南地区各省,农村人均农 业总产值方面只有 2019 年的广西高于全国平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除 2014 年的云南和广西低于全国外,2014 年其他省份,其他各年份上的西南地区 各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与全国仍 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方面,广西在区域内表现较为亮眼,农村 人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处于区域内领先水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有利于人 力资本的形成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城镇化率方面,西南各省中只有重庆 在所选取年份上一直领先于全国水平,而其他省份在 4 年上均落后于全国水平。 这是由于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唯一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信息化水 平都相对发达,工资水平较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预期收益较高, 便于农业劳动力接受更加优质的培训和教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带动农 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此外,城乡一体化建设启动较早,农业技术和人才要素流动 的难度更小,也为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西南地区五省在所选取年份上均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其中贵州、云南的水平值在区域内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一是西南地 区五省森林覆盖率较高,均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的大面积覆盖有利于 地区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提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支撑,广西在这一指标 上一直处于区域内领先地位;二是除四个年份上的广西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 和农药施用量高于全国,以及 2019 年重庆、四川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高 于全国外,选取年份的其他各省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均普遍低 于全国,其中贵州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在区域内相对更少, 有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发展,提高农 产品的绿色无害化程度;三是农作物受灾情况偏轻,除 2004 年的重庆、广西, 2014 年的广西和 2019 年的云南外,西南地区各省农作物受灾率均低于全国。综 合来看,西南地区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可以利用其生态环境优 势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发展,但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
37
展的任务仍显得任重道远。
38
 
 
 
 
 
 
 
 
 
 
 
 
 
 
 
 
 
 
 
 
 
 
 
 
 
 
 
 
 
 
 
 
 
 
 
 
 
 
 
 
5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上文对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及各一级指标水平值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得 出了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随时间发展的情况与区域间相对差距,对西南 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情况有了初步把握。从总体水平的测算结果来看,西南 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投入和产出水平均随时间不断提升,但普遍仍与全国水平存 在一定差距。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提升效率,提高各项农业资源投入的使 用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投入增长推动转向主要依 靠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此, 进一步客观评价和分析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对农业现代化的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参照吴宗杰等 (2017)的研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农业现代化绩效维度的体现进行测算 及分析[62]。具体而言,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农业现代化的效率水平,对西 南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进行测算,并对测算出的指数进行分 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找出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十分重要, 因此本章在测算出农业TFP后,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西南地区农业TFP 的重要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5.1 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定时期内总产出与所有要素投入之间的比值关系, 可以用来测度一定时期内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情况。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就是农业系统的产出与投入比,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参考李谷成 (2009)的研究[63],结合西南地区农业发展客观实际,采用以下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方面:(1)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使用 的农业机械设备动力总和,代表机械投入;(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农业 生产中的劳动力人员数量,代表劳动力投入;(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表示农 业生产中实际进行作物播种的土地面积,体现土地投入;(4)有效灌溉面积, 表示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投入;(5)化肥施用量,表示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用 化肥量,体现化肥投入;(6)农村用电量,表示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投 入的电力总和,体现电力投入。
39
产出指标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以货币为表现的农业产出量。 综合以上分析,建立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如表 5.1 所 示。
表 5.1 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
类型 指标
农业机械总动力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投入 有效灌溉面积
化肥施用量
农村用电量
产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方法
当下学界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参数法 进行的测算,另一种则是用非参数法进行的测算。相对于参数法而言,非参数法 优点更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因为非参数法的使 用未涉及生产函数的提前设定,且可进行指数的分解研究。本文采用非参数方法, 即现有研究中广泛使用的 DEA-Malmquist 指数法,对西南地区农业 TFP 进行测 算。
5.2.1DEA 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一种典型的非参数方法,它是基于线性规划原理, 确定生产前沿面,通过研究具有可比性的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DMU)与相 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之间的偏离程度,从而得到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
DEA-CCR 模型基本设定如下:
40
Min0 = VD
n
Y^jXj + s =exo
j=1
 
 
 
 
Tfpch - Effch x Tech - (Pech x Sech) x Tech
式中,d0(x,y)为距离函数,(x,y)为t时期的投入产出向量,(x+1,y+1)为 t+1时期的投入产出向量,M0>1时,效率是增长的;M0 -1时,效率不变;M0<1 时,效率是下降的。Tfpch为全要素生产率,Tech为技术进步,Effch为技术效 率,Pech为纯技术效率,Sech为规模效率。
5.3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5.3.1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特征
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数据均来源于各省省域统计年鉴,各市(州) 统计年鉴、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 本文参照王海力等(2018)的研究[67],在研究时将重庆全市作为计算单元,收集 到 2004-2019 年重庆市及四川 21 个市(州)、贵州 9 个市(州)、云南 16 个市 (州)及广西 14 个市共 61 个 DMU 的统计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取均值法和线 性插值法进行替换处理。 DMU 的数量大于投入和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 3 倍,满 足 DEA 使用经验法则的要求。运用 DEAP2.1 软件对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五省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化进行测算。TFP测算结果和时间变动示意图 如表 5.2 和图 5.1 所示。
表 5.2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 指数及其分解
年份 技术效率(Effch) 技术进步
(Tech) 纯技术效率
(Pech) 规模效率
(Sech) Tfpch
2004-2005 0.963 1.086 0.972 0.990 1.045
2005-2006 1.056 1.051 1.044 1.011 1.110
2006-2007 1.005 1.115 0.995 1.010 1.121
2007-2008 0.984 1.120 0.987 0.998 1.103
2008-2009 0.955 0.993 0.958 0.996 0.949
2009-2010 0.992 1.067 1.000 0.991 1.058
2010-2011 1.031 1.094 1.014 1.017 1.128
2011-2012 0.936 1.140 0.959 0.976 1.068
2012-2013 1.015 1.047 1.010 1.004 1.063
2013-2014 1.045 1.025 1.034 1.011 1.071
2014-2015 0.998 1.004 0.982 1.016 1.002
2015-2016 0.996 0.971 0.975 1.022 0.968
2016-2017 1.003 1.152 1.026 0.978 1.156
2017-2018 1.091 1.241 1.065 1.025 1.354
2018-2019 0.933 1.073 0.950 0.983 1.001
均值 0.999 1.077 0.998 1.002 1.076
 
42
 
 
年份效率变化对比。由表5.2可知,2004-2019年西南地区农业TFP均值为 1.076,说明效率是正向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以每年7.6%的速度上升。 其中,技术效率均值为0.999,说明从总体上看西南地区在2004-2019年的技术 效率有所降低,且下降0.1%;技术进步均值为1.077,说明西南地区技术进步有 一定提升,且上升7.7%。从数值上看,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 产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技术效率有小幅下降,但变动不大,反映西南地区整 体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要素与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所降低,在提高要素 使用效率并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从技术效率的两个分 解指数来看,纯技术效率在16年间的均值为0.998,说明总体上纯技术效率有所 下降,且纯技术效率在所研究时间内一半以上年度都小于1,说明由于农业管理 与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极为有限,要素配置效率发展迟滞。而规模效率均 值为 1.002,产生轻微的上升,说明西南地区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动由纯技术效率 和规模效率变动共同引起,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带动了技术效率的增长,而纯技 术效率则对技术效率的提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由图5.1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2004-2019年西南地区农业TFP是处在波动 变化的态势中的,而且从波动的变化规律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呈 现更为相似的变动趋势,相对而言与技术效率的偏离程度更大,甚至出现相反方 向的升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于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言,技术进 步对其的决定作用更为明显。相对来说,技术效率经常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 出相反的波动方向,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效率有时会削弱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从每一年的单年份数值来看,技术进步值大于1 的年份占绝大
43
多数,说明在绝大多数年份上的技术进步拉动了 TFP 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值小 于 1 的年份占大多数,说明大多数年份上的技术效率阻碍了 TFP 增长,这也进 一步说明了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的 贡献,由技术进步决定的生产前沿面有着明显的向外扩张,而农业技术效率对农 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改善作用却较为微弱,对生产前沿面的迫近程度相对不足。
5.3.2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分异特征
表 5.3 西南地区各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 指数及其分解
省份 技术效率(Effch) 技术进步
(Tech) 纯技术效率
(Pech) 规模效率
(Sech) Tfpch
重庆 1.017 1.066 1.000 1.017 1.084
四川 0.999 1.076 0.999 0.999 1.075
贵州 0.974 1.075 0.972 1.002 1.047
云南 1.011 1.092 1.009 1.002 1.104
广西 1.003 1.061 0.999 1.004 1.064
均值 0.999 1.077 0.998 1.002 1.076
 
由西南地区各市域范围数据,得到 61 个决策单元的农业 TFP 并经整理得到 西南地区各省农业 TFP 均值结果,如表 5.3 所示。从表 5.3 可得到各省份效率变 化对比情况: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由高到低排 名依次为:云南、重庆、四川、广西、贵州,除云南外,其他省份排名情况与农 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为相似。 2004-2019 年,五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都大于 1,数值较大且各不相同,说明西南地区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 所提升但存在差异,且差异来源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亦即要素质量 提升水平和科学技术进展方面的不同。从各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数值上 看,各省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最快的云南为 10.4%,无省份出现负增长,农业全 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较好。此外,西南地区各省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虽有所 变动但均较为稳定,因此技术效率也较为稳定,进一步说明了其农业全要素生产 率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水平的变动。重庆、广西、云南三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 效率均大于 1,说明重庆、广西、云南在 2004-2019 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取得了较大突破,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都取得了进步。而三省中只 有云南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也均大于 1,说明云南要素使用效率和生产规模 都具有明显提升。四川和贵州两省的技术效率值小于 1,将技术效率分解来看, 四川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小于 1,说明纯技术效率、生产规模因素共同作 用导致了四川省农业技术效率的降低,但下降幅度较小。而贵州的纯技术效率小 于 1,规模效率大于 1,作为全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生产经营管理 技术相对薄弱,各项要素使用和配置效率普遍不高的现象仍未得到良好解决,虽
44 然贵州对农业发展的现代要素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由于 山地特征更为显著,农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加之农业劳动者固有的农业 思想观念的影响,未能促使农业劳动和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有效提升,生产管理 技术的革新和升级也较为缓慢,农业技术应用与转化效率不高;但规模效率的小 幅上升说明了贵州虽然没有平原地形作为发展的依托,但近年来在适度规模经 营,体现规模效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综合以上分析,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提升且提升速度相 对较快,同时技术效率有较小幅度的损失和下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2004 年以来西南地区整体上处在农业科学研究体系逐渐完备的过程中,农业要 素诸如电力、灌溉、农业机械等的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农业科技研发也取得了一 定进展,这两方面的提高共同促成了技术进步的实现。同时,技术效率的小幅下 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西南地区在对现有农业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提升上仍有所不足,且对于规模效应的发挥仍不 够明显,尚未找出突破山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条件束缚的有效路径。因此,西南地 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必须在追求前沿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要素和技术质 量的提升,并不断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形式,从而使资源配置与组合更加 合理,使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进一步提升,使农业经济运行更加高效。
5.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于影响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因素的探究 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根据以上对于西南地区农业 TFP 测算及 Malmquist 指数的分 解,结合前人学者的研究和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对于西南地区农业 TFP 影响因 素作出合理假设,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农业 TFP 的影响。
5.4.1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选择
在由 DEA 模型测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 指数值后,因为指数值 只体现 TFP 相对于上年的变动情况,因此参照前人学者的研究[68-70],将农业全 要素生产率指数转化为基年为 1 的累乘指数,即假定基年 2004 年 TFP=1, 2005 年 TFP 为 2004 年 TFP 乘以 2005 年的 Malmquist 指数,以此类推。对农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西南地区农业 TFP 的主要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5.4.2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
45
参考现有研究,结合西南地区实际和数据可得性,选取以下解释变量作为西 南地区农业TFP的影响因素。
1.灌溉面积比重( irr ),灌溉面积比重反映了农业生产中灌溉技术与条件 的改善,体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对农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用 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表示;
2.工业化水平( ind ),工业化水平集中反映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程度,“工 业反哺农业”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工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工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表示;
3.财政支农力度(fs),财政支农支出代表着政府对地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 度,将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众多难题,提 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灵活性,促进效率的提升,以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地 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表示;
4.对外开放程度(0P),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可能会对国外先进农业科 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发挥重要作用,用西南地区各市(州)进出口总额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示。
5.农业产值比重( is ),一般而言,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降低 显示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反映了二三产业的深入发展,可以 促进各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产生和有效流动,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
数据来源:西南地区 61 个市域2004-2019年解释变量面板数据均来自国家 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域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各市(州)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整理得到。
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如公式(5.1):
TFP =a + 01讥 + 02nd i,t + 0Js’,t + 04oPi,t + 05施t + 人 + 5,t ( 5.1)
式中因变量TFP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累乘指数;i为西南地区重 庆市及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60个市(州);‘ t为年份;a为常数项;0、 02、03、04、05分别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角为各省份不可观测的固定 效应,弘为随机扰动项。
5.4.3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将相关数据代入Stata15.0软件中,首先进行了豪 斯曼检验,对适合使用的面板回归模型进行选择,发现Prob > chi2 = 0.1242,说 明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加合适。表5.4展示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各影响因
46
素变量对西南地区农业 TFP 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 5.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误差 P>|t|
常数项 1.211*** 0.118 0.000
灌溉面积比重(irr) 1.412*** 0.067 0.000
工业化水平( ind) 0.283** 0.111 0.011
财政支农力度( fs) 4.091*** 0.577 0.000
对外开放程度( op) 0.404** 0.180 0.025
农业产值比重(is) -1.450*** 0.237 0.000
注:***、**分别为在 1%、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根据回归结果,灌溉面积比重、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对外开放程度 和农业产值比重 5 个解释变量对 TFP 都有显著影响,模型整体显著。由表 5.4 可 知:
1.灌溉面积比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 1%的显著性水 平下显著。说明农业灌溉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西南 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修缮和更新、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广和普及以 及水利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水资源和土地要素的利用效率获得较大提升,从而 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工业化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 5%的显著性水平 下显著。这说明,提高工业化水平有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农业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工业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体现 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的制造和建设上。在西南地区特殊山地耕作条件下, 机械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继续增加机械动力总量的投入可能造成对农 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制约,并不能形成更加有效机械动力投入。因此,如何提 升农业机械质量和科技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当前西南地区 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 1%的显著性水 平下显著。农业财政支出体现着政府制度方面对于农业发展提升的支持。通过政 府财政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提升西南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高效运转,使 资源要素配置日趋合理,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4.对外开放程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 5%的显著性水 平下显著,原因在于西南地区近年来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有所提升,在农业先进
47 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引进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对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作 用明显,开放的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农业技术经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农 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5.农业产值比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且在1%的显著性水 平下显著。在保证农业基础性地位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不断实现优化升级,催生先 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从 另一个维度反映了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对于提升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48
6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结合上文对西南地区 2004-2019 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及 2004、2009、2014、2019 年 4 个时点上全国与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以及西南地区 2004-2019 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测算及分解分析,得出西南地区农业现代 化发展的结论,并针对呈现的问题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第一,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随时间不断提升。2004-2019 年西 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均随时间变化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一级指标细化来 看,农业生产投入条件、农业产出效益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一级指标水平值 均稳步增长,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则总体稳定并呈现小幅波动,除特殊 年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水平值明显降低外,其他年份均较为稳定。
第二,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选取 的 2004 、 2009 、 2014 、 2019 年 4 个时点上,西南地区各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 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从西南地区内部来看,所选取年份上总体水 平值前三位始终为重庆、广西、四川,最低始终为云南、贵州。在所选取年份上 的 4 项一级指标水平值中,没有一个省份同时有两项及以上的一级指标水平值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南地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贵州是西南地 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 要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三,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随时间波动变化。从 2004-2019 年西南 地区农业 TFP 的时序变化来看,农业 TFP 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 分解来看,技术效率下降,技术进步上升,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 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是面临资源要素禀赋约束的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 力。但西南地区技术效率有所降低,说明要素与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所降低,通过 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还有较大空间。技术效率下降主 要由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引起,同时规模效率的提升也较为不足,说明西南地区农 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要素配置作用发挥有限,规模效应发挥不够明显,符合西南地 区因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
第四,西南地区各省份间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有所差异。2004-2019 年,西
49 南地区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云南、重庆、四 川、广西、贵州,与总体水平排名比较来看,这一排名中云南的表现较为突出。 可以看出,西南地区五省的技术进步都获得较大提升,从而使各省农业TFP也 随之提升。其中,重庆、云南和广西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均有所提升,而 将技术效率分解来看,云南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都是提升的,重庆的纯技 术效率无明显变化但规模效率水平提升,广西的纯技术效率下降但规模效率水平 提升。贵州和四川的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四川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 下降,而贵州的纯技术效率下降但规模效率小幅提升。五省都以技术进步为全要 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可见技术进步是推动西南地区各省份农业现代化的最 重要动力之一,而各省份间技术进步的差异主要来自科学技术能力提升的差异。 综合总体水平结果,可以看出重庆、四川、广西三省既具有较高的总体水平又具 有较好的发展效率,综合发展质量较高;而云南虽然近年来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但发展效率方面有所突破;贵州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都处于区域内较低水准, 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
第五,通过着重对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出 了灌溉面积比重、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对外开放水平4个影响因素对农 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产值比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 影响,明确了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应当重点提升的方向。
6.2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地区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客观 实际,提出推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实现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重点是要加快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科学技术 水平,而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多是依靠工业化来带动和实现。由于西南 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条件特殊,山地农业类型以及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区域实际使 得大规模机械生产运用与机械制造技术创新变得尤为困难。对于面临较严峻资源 要素禀赋制约的西南地区而言,山地地形下耕地的细碎零散化更需要加快推动生 产要素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各省需要着力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生产 要素创新,提升生产要素中的科技含量,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投入,使科技 支撑得以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打下农业要素创新的 坚实基础,促进新兴科学技术与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的深度结合,而这一结 合过程更多的是依靠工业化的促进与带动。就西南地区机械化运用方面而言,地
50 形制约使得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大规模运用,但通过进行适合山地操作的小型农业 机械的相关技术研发,可以提高机械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有效替代率,使用适合山 地农业的机械化手段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 进行山地农业机械的差异化、低碳化设计,提高农业机械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利 用当前新型信息技术等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在不同区域开展农业机械经营 试点工作。
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等要素投入,也要立足工业化,努力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和 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发展并改进喷灌、滴灌、提水灌溉等适合西南地区农业实际 的节水灌溉技术,发挥西南地区高地势落差及河流众多的特点,提高山地地形区 对灌溉水源的利用效率,在农田建设方面更加注重组织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 国家、地方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农业现代化发展具备更便利的生产 条件。此外,应加强电气化农业生产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并保障农民生产 和生活中电力的充足供应。
6.2.2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西南地区各省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现有农业资源配置的能力,重视农业劳动力 素质在提升农业发展效率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探索新型生产模式和经营制度,创 新和改良农业生产方式。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各省 域发展实际情况,突出各自山地农业发展特色,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形式和新 路径,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农业产业布局,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 发展。此外,在规模化存在制约时,更加将产业化、集约化放在突出地位,改变 粗放式生产模式,打造并延伸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积极推动山地 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启动专项资金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为农特产品打造销售平台。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 设,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培育,加大对西南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打造一批拥有较高素质,掌握新型 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队伍,将人力资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发挥到最大。
6.2.3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由 2004-2019 年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的情况对比来看,西南地 区农业现代化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但是从区域角度来看,西南地区整体水平远 低于全国,西南地区内部贵州远低于重庆,突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的问题,也决定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在西南地区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同时,农 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农业现代化应当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因
51
此,要积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给予发展后进区域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加大对 西南地区支农资金和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保障,深入农业 区域,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利于区域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的解决措施;推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典型经验,形成区域独有 的农业发展方案,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在发展中注重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保障农业劳动者权益。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缩小城乡差距,加快 实现城乡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
6.2.4提升农业对外开放质量,加强农业技术合作交流
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西南地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质量 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西南地区应当全方位提升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水平,不仅 要“引进来,”进口国外优质农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提高进口质量和稳定 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引进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 金,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同时也要“走出去”,参与到国际农产品贸易 竞争中,立足于西南地区资源禀赋,提高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优化 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面向国际市场,体现地区特色,打造拥有高 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培养拥有自身先进管理技术经验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企 业,提升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开展农业装备生产、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新型农产品贸易格局 的形成。
6.2.5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为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具脆弱性的特点,在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 中,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 式,根据地区各自的特征和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调整地区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使地 区整体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以更加先进的工业化手段和 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结构方面,也需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发挥西南地区林业资源丰富等自然优势,合理利用和开发 林业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农技推广与应用,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 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生态化高效农业,适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发掘山地农业内在价值,实现山地农业与旅游 观光业,采摘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地区山地名片,开发时应注重山地特色和环境 保护。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推广农业保险,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灾害预防与处理机
52
制。
53
 
 
 
 
 
 
 
 
 
 
 
 
 
 
 
 
 
 
 
 
 
 
 
 
 
 
 
 
 
 
 
 
 
 
 
 
 
 
 
 
参考文献
[1]W. ARTHUR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 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
[2]Ranis G , Fei J C .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 omic Review, 1961, 51(4):533-565.
[3]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Schultz,等.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 7.
[4]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M].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0.
[5]Norman, K, Nicholson. Landhold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Local I nstitutions in Indi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84.
[6]Martine G . The phas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Brazil.[J]. 1993.
[7]Bahiigwa G . Right Target, Wrong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3):481-496.
[8]Karlheinz Knickel,Amit Ashkenazy,Tzruya Calvao Chebach,Nicholas Parro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 ementar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7,15(5).
[9]Montgomery G . Mellor, John W. 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 men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6, xiv + 403 pp. ( $10.00)[J]. Amer 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67, 49(3).
[10]Wertz James R.. A Newtonian Big-Bang Hierarchical Cosmological Model [J].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1971,164.
[11]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zation[J]. Sociometry,1966,29(4).
[12]Inkeles A . Exploring Individual Modernity[J].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13]Binswanger Hans P.,Khandker Shahidur R.,Rosenzweig Mark R.. How infra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ffect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investment in I
54
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1(2).
[14]Mauricio R. Bellon. Planting Hybrids, Keeping Landraces: Agricultural Mod 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Among Small-Scale Maize Farmers in Chiapas, Mexico [J]. World Development,2011,39(8).
[15]Edward Karabenick. The Var Region: A Microcosm of French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Coast Geographers,2 014,59(1).
[16]M.M. PRAJAPATI. EXT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 MONG THE TRIBAL AND NON-TRIBAL FARMERS OF SABARKANTHA DISTRICT OF GUJARAT ST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 ces,2015,7(6).
[17]Martin Rene Marin Usuga,Eladio Arnalte Alegre,Maria Casamitjana Causa,J uan Carlos Loaiza Usuga.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 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OLOMBIA (1996—2008)[J]. Revista EI A,2016.
[18]Mikael Bergius,Tor A. Benjaminsen,Mats Widgren. Green economy, Scandi navian investments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anzania[J]. The Journal o f Peasant Studies,2018,45(4).
[19]Wolford Wendy. The colonial root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Mozam bique: the role of research from Portugal to ProSavana[J]. The Journal of Peas ant Studies,2021,48(2).
[20]蒋和平,张忠根.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问题,1993(03):19-21.DOI:10.1 6011/j.cnki.jjwt.1993.03.007.
[21]蒋伏心.体制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J].江海学刊,1995(05):29-34. 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 +15.
[2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09):9- 14.
[23 ]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4-9+15.
55
[24]陈春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拓展[J].生产力研究,2010(01):54-56+267.DOI: 10.19374/j.cnki.14-1145/f.2010.01.021.
[25]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 013,14(01):69-79.
[26]陈鹏,郭松.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及其引申[J].重庆社会科学,2016(04):40-44. DOI:10.19631/j.cnki.css.2016.04.007.
[27]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2018,No.407(11):2-16.
[28]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 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9(08):9-18+113.
[29]李林杰,郭彦锋.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 005(13):34-36.
[30]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 代化研究,2010,v.31;No.181(06):646-650.
[31]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 环境,2011,25(10):7-14.D0I:10.13448/j.cnki.jalre.2011.10.007.
[32]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 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v.32;No.187(06):646-651.
[33]王国敏,周庆元.我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纵横,2012(02): 69-74.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2.02.013.
[34]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改进的新思路[J].统计与决策,2012,No. 363(15):25-27.DOI:10.13546/j.cnki.tjyjc.2012.15.028.
[35]杨少垒.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No.23 5(17):18-20+35.
[36]林正雨,李晓,何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 •资源与 环境,2014,24(S3):319-322.
[37]吴爱忠,李林峰,俞菊生,张莉侠,马佳,俞美莲,罗强,钱华,马莹,董家田,鲁珊珊.上
海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02):1-7.D0I:10.15955/ j.issn1000-3924.2015.02.01.
56
[38]杜宇能,潘驰宇,宋淑芳.中国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基于各省份
农业统计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8(03):79-89.D0I:10.13246/j.cnki.jae.2018.03.00
6.
[39]姚成胜,胡宇,黄琳.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推进路径与区域
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5):65-75.
[40]邸菲,胡志全.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 区划」,2020,v.41;No.270(06):46-56.
[41]刘晓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统计,2004(02):11-13+10.
[42]郭冰阳.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DEA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2):30-32
[43]蒋和平,辛岭,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J].科技与经济,2006(0 4):56-60.
[44]李丽纯.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与波动趋势分析[J].经 济地理,2013,33(08):116-120.D0I:10.15957/j.cnki.jjdl.2013.08.020.
[45]张荣天.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评价及空间分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 36(02):111-117.
[46]夏四友,文琦,赵媛,许昕,杨奎,赵茹.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
演变[J].经济地理,2017,37(10):173-180.D0I:10.15957/j.cnki.jjdl.2017.10.022.
[47]鲁春阳,文枫,张宏敏,李会杰,杨凯栋,段琳筠.基于改进 TOPSIS 法的河南省农
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92-97.
[48]刘晓敏,张天萌.基于熵权TOPSIS的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J].山东农业
科学,2021,v.53;No.359(07):142-149.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1.07.023.
[49]田野,黄进,安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
EA与综合熵值法的联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1(03):100-113.DOI:10.13246/j.c nki.iae.2021.03.009.
[50]郭占银.试析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一兼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 特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1):32-35.
[51]钟阳,丁一兵,赵宣凯.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
南京社会科学,2012(04):53-58+52.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2.04.002.
[52]姜会明,王振华,闫爽“三化”统筹下的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分析[J].稅
57
务与经济,2012(03):104-107.
[53]谢杰,李鹏.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J].农业经济问 题,2015,36(08):42-48+111.D0I:10.13246/j.cnki.iae.2015.08.007.
[54]陈江涛,张巧惠,吕建秋.中国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 量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2):205-213.
[55]刘锐,李涛,邓辉.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 学学报,2020,25(03):106-116.
[56]陈志英,冯锐,崔宁波,易俊辰.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评价J]. 北方园艺,2021(13):155-162.
[57]刘衡,朱铁辉,辛岭.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和驱动因素[J].农业现 代化研究,2021,42(06):982-995.D0I:10.13872/j.1000-0275.2021.0089.
[58]辛岭,刘衡,胡志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 纵横,2021(12):101-114.D0I:10.16528/j.cnki.22-1054/f.202112101.
[59]Huber J . 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
2000, 2.
[60]张卫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4(02):109-115.
[61]谢明义,徐广才,张蕊.生态涵养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研 究——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生态经济,2021,37(05):119-124.
[62]吴宗杰,刘广亮,董会忠.山东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8):12-17.
[63]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评论,2009(01):60- 68.D0I:10.19361/j.er.2009.01.009.
[64]Malmquist S . 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J]. Trabajos De Est adistica, 1953, 4(2):209-242.
[65]Caves D W , Christensen L R , Diewert W .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0utput, and Productivity. 198 2.
[66]Fare R , Grifell-Tatje E , Grosskopf S , et al.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58
and th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J]. Microeconomics, 1995, 99(1):119-12 7.
[67]王海力,韩光中,谢贤健.基于 DEA 模型的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 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2):2784-2795.
[68]程惠芳,陆嘉俊.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 究,2014,49(05):174-187.
[69]吴传清,宋子逸.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 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7):35-41.
[70]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经济学(季刊),2014,13
(02):537-558.DOI:10.13821/j.cnki.ceq.2014.02.011.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365.html

上一篇:数字经济背景下新疆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就 业结构转型研究

下一篇:黄河上游农业水资源生产价值评估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