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第一节选题来源 1
第二节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2
第三节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 3
第一章关于受众的学术史梳理 8
第一节中国受众研究: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 8
第二节从传播效果到新受众研究 10
第三节用户研究现状 17
第四节三重维度中的"用户”:体验者、生产者与劳动者 19
第二章"体验者”:从阅听到使用的信息接收 22
第一节从内容到形式:体验经济与媒介技术 22
第二节指尖上的世界:腾讯新闻客户端 26
第三节“万物生长,用户为根”的腾讯帝国 36
第三章“生产者”:从消费到生产的身份融合 39
第一节从“激活”的个体到"连接”的用户 39
第二节"新浪话题榜”:谁的话题?谁的榜单? 43
第三节从话题到榜单,从台前到幕后 54
第四章“劳动者”:从休闲到工作的需求利益一体化 56
第一节界限的模糊:游移在"休闲与工作”之间的免费劳动力 56
第二节Bilibili弹幕网站:二次元的“情怀”与三次元的“现实” 61
第三节消失的界限:对“劳动”的再认识 68
结语 70
参考文献 73
致谢 7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2
绪论
第一节选题来源
互联网技术自出现在中国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出现了一段段不同的 代表时期,从最早的论坛和社区,到博客、微博再到当前的微信朋友圈,大多 数人的生活都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与互联网技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网 络世界里讨论各种话题,发表不同观点,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媒介技术极 大地改变着话语权的分配以及社会舆论格局的构成时,互联网技术的去中心 化、超链接以及关系网络的结构提供了人们对于民主、自由和平等等美好愿景 的期许。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有学者提出"新媒体赋权"的概念,认为媒介技 术的发展给当前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1也有学者根据西方的赋权理论,结合中 国具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给中国社会实践带来的 变化。['师曾志.新媒介赋权视阈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儿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13(1).
$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76-81.]
简言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带来了日益 多样的权利。而短短十几年内成长为互联网界三足鼎立的BAT巨头的也掌控着 国内大部分的技术与资源。他们打造的巨大的互联网业务系统渗透进了每个人 的日常生活,塑造着人们的使用习惯。
对媒体话语权的分隔,对信息内容的生产权利的获得,以及虚拟世界中的 狂欢,是不是像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所期许的那样,可以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 来亦或只是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媒介技术最直接 的作用者,受众的角度来看待它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所获得的权利和被 置于的束缚。传播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给每个人提供更好的传播体验 和机会去满足本质的需求。所有发展维度指向的最本质的核心,在于人的发 展。因此面对这个互联网迅速扩张,生活日益便捷丰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脱 离这个网络,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提出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受众新类型,用户,来 分析和考察它所拥有的主动权利背后的被动处境,从而保持对媒介技术发展现 状的反思。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生活发生的变化体现在信息接收方式变成手机中各 类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体现在视频观看除了爱奇艺就是优酷,视频开始之前有 长达60秒的广告,体现在微博的热门话题上永远是综艺明星八卦娱乐,体现在 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的生活。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发展不断深入的又一阶 段,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从没有任何 一个媒介,像互联网这样强大地显现在人们面前,媒介技术的形式已经超越其 内容本身,成为不可逾越的存在。这是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新的局面。
然而社会事物的发展并非遵循发展的节奏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历史 总是曲折蜿蜒,没有定数。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技术一再成为人类 新时期被崇拜的对象,但它背后的驱动力和它最终的目的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 影响。
面对科技日益快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变,谁都不知道这条 路是通向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7还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乌托邦:但在面对 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时,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要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 看待它所带来的权利与陷阱。
二、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中将选择三个案例进 行分析,试图得出新的假说和分析性普遍结论。
文中对于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以及弹幕网站案例的选取是从分 析对象的特征入手,以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标准。这三个案例分别对应着 用户不同层面的特征,彼此之间会有重合的部分,但是笔者将侧重基"主要矛 盾”,寻找最具特色的角度和内容进行论述。
(二)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一般来说,是指通过对文本包含的内容、形式、符号、语境等 来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发掘出于文本内容所具有的动机和效果。
在文中不同的案例中,运用到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文本分析法主要针对腾 讯新闻这一案例中,用户与传者以及内容之间互动和反馈的内容来考察两对关 系。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这一案例,通过对不同话题下微博话题内容的内 容、传播路径等方面的资料搜集,分析“用户”行为及表现出的特征。在对弹幕 网站的案例分析中,主要通过梳理来自弹幕网站的热词和“梗”来把握体现不同 发展阶段重点的事件,和围绕在弹幕网站周围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 及受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传播 现象。按照传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及围 绕着特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财富的分配 等等。从这一角度研究传播,就是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所需要的生产 资料的占有和控制,如何分配传播过程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依占有、控制和分 配的形式而形成的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早期对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大概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政治经济学 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原因有三,传播媒介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企业发 展成为二十世纪的新型大业,国家政权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生产者、分配者、消 费者和控制者的日益参与,传播大业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扩张所造成的世界 范围内的传播的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到中期 形成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现象的三种原因,在当前也并未消失。
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传播领域的具体化,传播 政治经济学在北美、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理论发展,由于各地具体社会实践和文 化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构成了相互补充的视角 和研究。在北美,文化传播产业的高度商业化和信息传播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 重要地位,使斯迈思和席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传播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 文化传播在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和消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关键性 作用。斯迈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受众商品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 传媒制度下,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媒介所生产的商品不是广播电视节 目,而是受众。3基于“受众商品论”的“盲点”之争,学者们不仅反思了"受众商品 论”本身,还延伸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的思考。
英国学者加汉姆有意识要超越机械的决定论和经济简化论,集中讨论了精 神生产与资本主义商业生产之间的重叠关系,把政治经济学引入文化工业的分 析,探索文化的剩余价值的汲取与分配。他认为文化工业“运用了特有的生产方 式和行业法人组织来生产和传播符号,这些符号以文化商品和服务为形式,虽 然不是一律作为商品”。"
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全球推广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都 面临来自强势的西方霸权的挑战,从而引申出诸如民族国家和本土文化与外来 文化之间的矛盾和抗争,同时不平等的经济发展关系带来的传播的民主化议题 也成为马特拉等西方学者研究的重心。
传播政治经济学致力于将其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与变迁之 中,并以此探讨整体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如何影响传播实践。”近年来,传播政治 经济学不断推进阶级、劳动等问题的深入阐释、反思与更新。[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2-43.]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⑸:32-43.] [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卩].现代传播.2002(01):34-37.] [莫斯可(Mosco, V.).传播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4.] [莫斯可(Mosco, V.),麦克切尔(Mckercher).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43.]
传播科技的飞速进步不仅参与塑造了新型阶级构成与关系,也直接影响和 改变了阶级斗争的场所与方式。莫斯可认为,在全球化、企业兼并及科技变革 的社会语境下,对知识劳工宽泛的定义可以是参与生产,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所 有劳动力。。尼克•戴尔•威瑟福特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数字劳工”概念,他汲取 马克思“物种”概念用以诠释数字劳工的精神与肉体本质被当下电子网络和生物 技术所异化。7
面对新媒体技术冲击下的传播与社会,传播政治经济学积极地开拓诸如网 络与社会运动、数字监控、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议题,力图在当下全球信息社 会语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劲的阐释力。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 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 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 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者来说,传 播政治经济学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这是因为,媒介属于新兴的独特的文化产 业,其经济方式与传统的工业并不一样,因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现实 的解释还未能透彻。目前我们也还没有真正与国际传播政治经济学接轨,这表 现在文献引证方面的薄弱。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面,政治经济学属于宏观研究,侧重历史 和理论的范畴,据莫斯可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四大特点,历史分 析、广泛的社会整体理解、道德哲学和社会干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媒介 不是唯一的关注对象,而只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传 播政治经济学具有经济的和政治的双重特点,对于传播学者而言,媒介、政 治、宣传等等不是陌生的思路,而对传播经济实质的考察,却是新的尝试,因 为自1949年以后,甚至在这之前,中国的经济便不是相对独立的自治领域, 中国当代的市场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决策所规定和左右的。而且中国与韩 国等东方国家有一种相同的现象,按照韩国学者的说法就是“非正式的决策支配 正式的决策:如果说,北美的批判学派的重大贡献是从经济中发现了政治的 话,那么中国的传播学者却要反其道而行,从政治、宣传、文化、精神的外衣 下辨认出经济的实质。*
莫斯可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切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分析;赵月 枝把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传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模式解构为语境、图绘、衡 量与干预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曹晋与赵月枝主编的《传播政治经济 学英文读本》则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所主要关注的研究议题为核心,分别从该学 派的历史起源与理论基础,方法思索与跨学科对话,广告的权力与受众商品的 塑造,产权与盎格鲁一美国语境下的控制,资本、国家与其他社会力量,资本 主义整合的全球、民族与本土动力,转型的场域、能动性与进程等六个方面建 构这个学派批判性的阐释路径。°
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中后期至世纪之交;21世纪初至今。第一个时期为引入期,西方传播理论及思 想被大批引入到中国,主要是以功能经验学派研究为主,90年代中后期,批 判学派逐渐被大陆学者所重视。
8【加]莫斯可(Mosco,V.).传播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9-93.
9徐嬪,秦朝森.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综述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5(03):133-136.
本土学者面对新传媒技术、政策与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日益不 平等的社会现状敏锐感知结构和权力的交结,洞察并揭示了传播产业与制度再 生产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基本思想 的介绍及其为传媒实践提供的崭新理论视野,第二,是政经视野下中国本土传 播产业中的劳工问题研究,及其新媒体语境中少数族群的社会运动问题。
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曹晋和赵月枝论述了其所具有的人文关 怀。它与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急剧扩张以及与之相抗争的社会运动的发展密切 相关。不仅弥补了侧重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美国主流传播研究之缺失,而且 解构了主流传播研究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权力关系。并且这一学科对于当前资本 主义高度商业化、集中化、去管制化、国家化的传播制度与传播现象进行了深 刻的批判,体现出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们在不同层面与场域所进行的超越 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的各种努力。
当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受众进行考察一直以来也是学者们关注的 议题,除了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之外,苏特杰哈利的“受众劳动论”也是受众 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视角尤其与新兴的“新受众研究”的“接受分析”有相 同之处。杰哈利认为,“工业劳动与收看活动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收 看是劳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当受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就是在为媒介工 作,由此生产出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并不是一种类比,而的确是劳动的一种延 伸。”如但这一理论也为人所商榷。受众的观看行为并未创造出新的产品,而单 单是自身感官的一种感知和接收,这一时期的受众对大众媒介产品的接受,既 不是物质生产也不是精神生产,而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对媒介产品的主观认知活 动,没有实现物化。[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2-43.] [杰哈利.玛珊珊译.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与拜物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93.] [张微.媒介接受:一种二重性的精神性休闲消费 种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兼与苏特•杰哈利商榷
卩】.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00).]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岀现的各类新媒体技术,对于原先的传播政治经济 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于新媒体更多持保留态度, 认为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媒体民主"。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麦克 风的含金量显然不同。他们不认为新媒体、数字化和网络化在本质上与以往的 资本主义新闻生产有何不同。草根们的努力,仍然比不过资本家和企业的力 量,到头来,新媒体由于其技术的强大属性本质上与资本有着天然的联系,同 样受资本雇佣,为经济利润的规律支配。正如专刊“回到马克思"的序言中所写 的那样,"我们不进需要批评的态度,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一方面 要丢掉天真的幻想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会给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方式”,另一 方面,也要有"反过来理解”的逻辑,反思如何应对。[周人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最新进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3).]
第一章关于受众的学术史梳理
第一节中国受众研究: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受众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萌芽的,与西方受众 观念萌芽于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不同。中国受众观念产生于时代的变迁,也随 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发展。
在我国,传播者的社会角色也经历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化, 其强制化、权威化的特点逐渐减弱,服务性特点加强,走的也是以“传者为中 心”到“受众为中心”的路子。
对于受众在中国的发展,最初是本着推行新闻改革的目的,因而早期受众 研究者选择了传播研究的科学主义的取向。
在1978年至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受众研究分为三种取向,以党报群众路 线为出发点的受众研究,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为出发点的受众研究和为媒 体市场化服务的受众研究。而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受众调查一直未被重视,科 学主义的受众研究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理论创新。这主要是因为学者的理论研 究缺乏市场价值,因此很少有出资方能够出于理论建构的考虑支持学者主持的 大规模受众调查。受众研究主要是以行政和市场为主要导向,缺乏理论上的创 新和挖掘。[1胡翼青.科学主义的困顿:对中国受众研究30年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40:133-137.]
1981年5月12日,北京新闻学会举行首次受众学术会议,副会长安岗 同志说,为读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研究读者,就是要解决我们怎 样直接为广大群众服务得更好的问题,这无论是在新闻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 是一件大事情:这为我国受众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 方法研究受众,最早发轲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郑北渭、陈韵昭教授率先引进西 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在上海开展问卷调查。受众调研的里程碑, 北京调查,1982年,1983年浙江、江苏两省相继开展全省受众抽样调查,上海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祝建华,在1983年做了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 析,又于1985年采用问卷调查与一周日记相结合的方法,做了“上海市区新闻 传播受众调查7首次对受众的媒介功能做了考察。
祝建华提出受众调研的科学化不仅仅是追求精确化,其真谛是理论化。他 引用了《传播科学手册》中评估理论科学性的七项标准(内在一致性、解释力、 预测力、可证伪性、简洁性、启发性、组织力),以此说明受众的理论研究不仅 要描述"是什么7还要发现“为什么:关于西方受众理论本土化的问题,他强调 中西方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应从本土的实情出发,从西方理论中严格选择直 接相关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命题或框架,发展本土化的理论。["祝建华.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68-73.]
陈崇山以《论受众本位》为题论证了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受 众本位”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申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的天职。[陈崇山.论受众本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24.] 对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马锋认为这种受众观易为传播活动的“嫌 贫爱富”张目,与媒介公共性的本质属性相背离。当受众被视为消费者时,媒介 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注于购买力强的受众,从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将被排出 传播范围。这种趋势也容易导致传播形态的娱乐化及传播内容的庸俗化,必然 背弃新闻的“告知”使命,背离转型时代的根本性社会需求。[马锋."受者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一社会转型期"受众即消费者”观念本质论卩].新闻与传播研 究.2006(01):51-57.]
单波认为,受众研究中,不应把受众仅看作是接受信息的一方,传播是人 与人之间平等交互的过程,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现象,应在"主体间 性”中把握受众。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这种对受众主体性的讨论越来越多。[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卩].国外社会科学.2002.(01):29-35.] [臧海群.走向综合、全面的阅听人理论卩].新闻大学.2005(02):26-27.]
一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用“阅听人:“用户:"消费者”等替代了"受众” 这一词语。值得肯定的是,与从前把受众当成完全被动的“靶子”论相比,认识 到受众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权利是很大的进步,但如果把这种自由和个性无限 地扩大和张扬就又走到理论的另一个极端。
潘知常指出,受众并非只是一个被动处理信息的弱者,也并非一个主动处 理信息的强者,而只是一个能够自由地面对信息的消费者。[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4-47.]
有些学者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说明受众行为,而另一部分学者提出反“沉 默的螺旋”的模式。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刘建明提出了受众行为的反“沉默的螺 旋”模式。他引入西方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证明沉默的螺旋不是普遍的规律,它 忽略了舆论变化中"少数派”的作用,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里甚至完全失效, 替代"沉默的螺旋”模式的则是舆论悖反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阐释 了对受众理论的研究。[陈崇山冲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口当代传播.2001(01):12-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众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受众市场 的研究,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经营政策,以保证在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学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的。程士安提出,要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媒介经营策略的影响。媒介革命 已导致受众地位和格局的变化,传媒业应学会运用市场营销的规则,细化受众 市场,准确市场定位,从而追求有限条件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程士安.受众生活形态与接触点新媒体卩].中国广告.2006(03):128-129.] [颜景毅.论新闻媒体的广告价值[」]•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04-107.] [曹茹,高玉新.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8-50.]
颜景毅与其不谋而合,也从经营的视角着手受众研究。他分析了受众与媒 介的实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回答了媒介如何保值增值的问题。23另有一些学 者是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来提出应对策略的。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李岚 通过受众收视行为的研究,总结出几种电视节目的编排方法,以有效地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曹茹深入地分析了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提出媒介应采取何 种措施来满足这些需要。
此外,喻国明针对受众提出了“注意力资源”的假设,认为在媒介信息过剩 的时代,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成为了媒介争夺的对象。这一理念为传播的营 销的策略分析提供了借鉴。[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下)[J].中国地市报人-2000:19-19.]
第二节从传播效果到新受众研究
一、受众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在西方受众研究历史上存在着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分野。经验学派以美 国的实证主义研究学派为代表,而批判学派以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 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由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形成的哲学传统 和社会背景不同,双方在受众研究方法、研究焦点、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式等方 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受众的研究,是回到传播本源的研究,“而在传播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研 究就是受众研究了。”人们很难给“受众研究”(audience research)下定义。[位迎苏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5-56.]
有学者说,这个有学科界定的领域很可能包罗万象。1932年,美国政治学 家拉斯韦尔提出传播四要素说,其中就包含受众这一要素,后来,拉斯韦尔系 统地将传播学区分为五大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 分析”和“效果分析:然而这些都与受众分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 此,受众研究是每个传播学者或多或少会接触到的领域。
在受众研究的经典著作《受众研究读本》中,作者提出三大部分,第一部 分为“社会、大众和公众?包含对媒介影响和影响力的研究;第二部分为“个 人、影响和效应:这一部分有一个更集中的研究焦点,主要是对个人的关注, 而这样的研究也是深受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其中一篇著名的文章 即为Gauntlett的《效果模式的十大缺陷》,谁又能说效果研究就不是受众研究 呢?而第三部分“文化、社群和家庭”则在更大的设定中研究受众。[迪金森.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7-91.] [迪金森.受众研究读本J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7-91.]
研读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受众研究的复杂性一方面源于其宽阔的边界,另 一方面则是方法的多样性,而不断拓展的边界和持续争论的方法论的发展更是 确立了受众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从强效果的“魔弹论”到弱效果的"两级传播论: 从心理学的“行为分析”到语义学的“解码分析:从政治经济学的“受众商品论”到 政治学和法学的“受众权利说:从心理层面的"使用与满足”到审美层面的“读者反 映批评7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受众分析成为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最具跨学科特 质的一种研究。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受众研究并不很长的历史上,一 开始人们对“受众”一词并没有多大争议,“自从大众传媒研究的先驱者们提出并 且采用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简单线性模式以来,受众(audience)一词作为对接受 者(receiver)的总体指称,不仅被媒介实务人员和理论家所熟知并用于日常生活 中,而且被媒介使用者们认可和接受,用来清晰地描述其自身特征。泌8对受众 概念及其实证研究的真实性有着相当的共识:受众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规模、结 构、对媒介内容的反应以及受众本身的发展变化等诸方面得以展开,尽管大多 数研究者至少在私下还是会承认受众研究的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但他们寄希望 于研究技术的改进来消解这些缺陷。
但是,当今的研究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质疑“受 众”的概念。这一方面也许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最初这个 词的含义(也即受众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或另一个媒介渠道、这一类或那一类 媒介内容或表演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互联网的出现和传统媒体的技术变革, 都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受众主 动性的恢复和增强。另一方面,正如麦奎尔指出的那样,对受众一词,除了常 规性的使用之外,对其意义的理解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分歧、误读和理论冲突。 围绕这一概念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如此单一且简单的术语 却被用来概括一个不断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现实。29—位评论家因此说,“正如发生 的情况是,无论在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传播研究中受众一词的所指对 象正在消解。”
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作为大众的"受众”并没有消失,也许,当我们把 它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受众一词几乎可以与社会互换,因为它被用来指 称媒介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发生关系的多种途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社会的 全体成员都是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潜在受众。因此,麦奎尔表示“只要大众媒介 依然存在,关于受众的传统含义和传统现实,也将继续存在并且仍然适宜。”如
二、受众研究的转向及反思
关于受众研究,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即克劳斯•布鲁 恩•詹森和卡尔•埃里克•罗森格伦的五种受众研究取向'1和丹尼斯•麦奎尔 的三类受众研究取向。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把受众研究分为五种主要取向:效 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效果研究强调了 媒介对受众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而“使用与满足”学说研究的是“人们怎样使用 媒介7如布卢姆勒、卡茨和古列维奇超越了效果研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观点, 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受众的认知需求,探索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文学批评关注 "文化学讯息”或“作品的结构尤其是高雅文化或文学经典作品,而文化研究的 对象是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或亚文化。丹尼斯•麦奎尔在上述研究 的基础之上,将受众研究简化为三大类:“结构性”受众、“行为性”受众和“社会文 [29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冲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78.] [30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78.] [31 Jen sen K B.Rose ngren K E. Five Traditions in Search of the Audie nde[J].EuropEa 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0(5):207-238.] 化性”受众。在西方受众研究历史上存在着经验学派和批评学派两大分支。经验 学派以美国的实证主义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由于经验学派和批判 学派形成的哲学传统和社会背景不同,双方在受众研究方法、研究焦点、研究 目的和研究范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批判学派 注重哲学和社会学的思辨,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求传播活动与社会各 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传播状况进行分析和批判,同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 注重定性分析。
以霍克海姆、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和 社会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大众文化进行评判。为了强调文 化产品的商业性、标准化和一致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文 中提出用“文化工业”的概念取代"大众文化:在他们看来,在“文化”工业体制下 的大众媒介具有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媒介产品不仅可以使受众丧失反思 能力和批判能力,而且在文化产品的强大威力下,受众如同“中弹”一样成为束 手无策的“奴隶”和“单向度的人:
政治经济学派的传播研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传统,注重 分析西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传播体制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过程。在他们看 来,媒介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媒介的政治倾向,同时对受众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作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媒介受众和受众的注意力被 媒介机构当做商品一样出售给广告商,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研究受众 对媒介产品的接受状况不能忽视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国外受众研究,也主要围绕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 系,从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Livingstone关于受众概念在互联 网时代产生了变化的观点得到了较多学者的回应。[Sonia Livingstone.the challenge of changing audiences:or,what is the researcher to do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European Journal of C ommunication.2004.19(1):75-86] [ Sabinm Mihelj.Doing audienee history:Questions,sources,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30(1):3-6.]
在一篇介绍受众调查历史的文章中,学者从"问题、资源与方法”三个角度 对国外受众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整理。*首先,是从机构和媒介 内容的历史进行追溯,从而找到受众的痕迹;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不同国家的 受众研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对“受众”概念的讨论,目前存在的问 题是对概念本身定义的难度,以及研究趋势中对于"受众”概念性描述的减少和
关于它的既有的二元叙事的优势U更有学者提出应该对“受众”进行一个概念史 的梳理先 而研究方法中,有学者提倡以口述史的方式来追溯“受众”是如何产生 的叭
欧洲学者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追溯到概念的起源,认为一直以来关于“受 众”的研究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文本”之中。[ Bourdon J.DetextualizingrHow to write a history of audiences[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30(1):7-21.] [ Sabina Mihelj.Audience history as a history of ideas: Towards a transnational history卩].European Journal of C ommunication.2015.30(1):22-35.] [35 Alexandre Dhoest.Audicence retrospection as a source of historiography:Oral history interviews on early television experience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30:64-78.] [ Butsch R and Livingstone S.Meanings of Audiences:Comparative Discourses[J].Routledge.2014.]
受众的互动与参与的意识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之前的媒介技术并不能 提供这样的机会,从作者一文本一受众的关系,围绕发布、叙事等文本内容进 行控制权的争夺,技术同时赋予了二者权利。[ Rob Cover.Audie nee inter/active: In teractive media, narrative con trol and reconceiving audience history.[J]. New me dia&society.2006.8(l):139-157.]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对既有“受众”概念提出了挑战,从"受众”如何产 生和测量出发,对“受众”在商业化的媒体系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提出了反 思。[ Fernando Bermejo.Audience manufactur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from broadcasting to Google.[J].New media&society.2009.11(l&2):133 ・154.] [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2010)[J],河南社会科]
三、互联网受众研究现状
针对2000年至2010年来,有学者对中国的受众研究进行了回顾。回顾发 现,关于新媒体受众的研究主要还是定性的方法,侧重于网络等新媒体对受众 的影响。除了对受众与媒体的关系的研究之外,还在其他一些重要领域有了不 错的进展,论文集中分的领域为:受众地位和权利、受众心理和认知结构、传 统理论的验证。此外,受众素养、受众研究方法也是热门的领域。最后,作者 提出了一种受众研究的新方法,除了当前主要的由经验实证主义和思辨方法两 种之外,现象学方法与这两种是并列的最主要的三种哲学方法。传播学作为一 门关于人的学问,在它所有的研究领域中,受众研究是最具有“人性”和人文意 义的领域,因此学界应当將现象学方法引入传播学尤其是受众研究。"
有学者专门针对微博客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研究了它的受众的媒介使 用,技术改变的也同时影响了它的使用者。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 受众观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观众或者听 众,他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能动性和个人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已 经可以决定媒介信息传播的方向、内容和效果。"
另外,国内也有学者从国外不同学派的视角下讨论受众研究,主要是英国 的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试图从国外理论研究的传统 中发掘关于受众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国内的受众研究提供借鉴。对于受众研 究的范式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再思考,幸小利认为,受众在面对新旧媒体融合 的传播环境时,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受众研究范, 式也将面临新的转换与更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型,幸小利列 举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景观/表演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景观/表演范式中的两个概念,“景观”和“表演:既包括“作为主体的观看:也 包括“作为被展示观看的客体:这一范式代表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为主要 平台的虚拟空间,受众更能体现出景观表演范式中所表述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 式。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 统视为一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关系传播”特质日益凸显,新媒体的传播路径越来越依赖于 人际关系网络。网络成员以兴趣、观点、利益等为连接点形成新的关系和传播 模式,以研究社会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分析成为新媒体受众的一个研究范 式。竝
对于受众的考察,存在着不同分侧面和变迁过程:一,就受众在社会中的 位置而言,从考察其孤立地作为信息接受和产生反应的个体,到将之作为首属 群体,人际网络和社会结构中的一份子,认识并拓宽了受众所处的空间;二, 就受众在媒介中介的社会中的权力和能量而言,最初的研究并没有特别关注受 众的主动性,后来先是认识到受众具有由主体控制的选择性,再进一步全面发 现和论证了受众具有的积极行为,包括对信息渠道和内容的寻求和选取,对信 息的批判和处理,以及与他人就信息进行的讨论等,主动地受众观念由此深入 人C、,不过格伯纳等人的涵化理论又深刻地洞察了受众在电视社会中的无可选
蒋忠波,邓若伊.国外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06):39-45. 幸小利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卩].国际新闻界.2014(09(:122-134.
择,而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也提醒着受众的选择性只能局限于现存的社会系统和 媒介系统的框架之内。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当前受众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但是关于“受众”的概念 并未达到质变的点,他们还没有传播的主动权,他们的权利仍然体现在接受的 主动权上。这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传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虽然在逐渐消解,但 是受众在成为真正的传者的路上仍然十分遥远,其次,承认受众与传者之间的 距离消失,认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将成为“信息平民”是一种空想,随着知识经济 的到来,信息传播业作为一种产业的趋势明显。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受众享有 更大程度上的主动权,但是占有信息资源的人在传播过程中总是占有主动权 的,大多时候,传播机构在网络传播中都占有绝对的主动权,这与以往的信息 传播没有多大区别。所以网络的出现没有使受众与传者的关系发生质变,充其 量也只是发生了量变,因而受众的概念没有必要进行重新定义,更没有理由说 受众的地位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信息资源的占有仍是决定传播中专业的传播 者与受众不同地位的根本原因。"
学者曹刚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研究面临三个挑战: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 海量数据,给数据分析带来困难;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高维数据,传统统计方 法难以应对;受众测量数据量非常大,而其中又价值的信息却很少。[胡翼青•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几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4):70-74.]
周勇、黄雅兰提出“受众”开始向“使用者”转变,其中"图像转向”是受众变迁 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在互联网时代,“符码、类像、仿真”形塑着社会经验。后 现代对现代的质疑和颠覆表现在其抛弃了现代文化的深度阐释模式,中心概念 观念、严肃性话语目标以及缜密的思维逻辑程式o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 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客观性、同一性这样的经典概念:后现代主义的一个 特征就是“图像转向”取代“语言学转向:更加注重直观的视觉感受,倡导不加解 释的、感性的、娱乐式的文化Wo [曹刚.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几传媒.2013.(9):71-72.
周勇潢雅兰.从“受众”到“使用者”:网络环境下视听信息接收者的变迁[」]•国际新闻界2013.(02):29-
37.]
周志懿认为,原来的媒体是给人看的,现在的媒体不仅是要给人看,还要 给人用。从“看”到"用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传媒单位已单经从单纯的信息提供 商向集成式的大众服务平台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原来媒体眼中的受众如今已
不再是简单的"受”的概念,而是可以左右传媒生态、决定传媒兴旺。在这一背 景下,传媒业必然要提升对用户概念的认识,必须具有强烈的用户意识。"
21世纪以来,国内受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受众调查研究,而严格意 义上来说,受众研究应该是传播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该针对受众接 触、解释、反馈传播信息的状况和规律,受众与媒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 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补充。"
纵观二十年来,虽然已经出现少数新的受众研究范式,但总体来说受众研 究的理论范式远远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具有交互性质的新媒体环 境下,受众的角色和概念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受众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也处 于变迁之中。在这一新的变化下,如何理解受众的角色变化以及心理行为特 征,如何重新审视受众的政治环境与传播环境,如何重新考察媒介的经济特性 与市场因素,如何理解媒介传播的文化现象,将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受众研 究框架进行理论分析的重要议题。另外,如何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进行调查 也成为受众研究范式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目前关于互联网受众的研究是传播研究比较热闹的领域。大量定量研 究的报告不断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上。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盖受众研究缺乏 理论创新的实质。甚至可以说,只要研究者们坚持科学主义的那套研究观念, 受众研究久只能在某些理论框架中不断重复前人的研究。受众研究缺乏的是理 解和阐释,缺乏的是研究受众行为意涵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发一两千张问卷 和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研究者对于经验事实的深刻体认 和理解,对于人的行为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第三节用户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用户”一词的使用大多数是与微博、微信、博客这类具体的 应用一起使用,而并未对其作具体的界定或解释,而是作为先在的事物来使 用。在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内进行用户研究的文献并不太多。较早的一篇 提出"受众”与"用户”之间差异的文章是2000年的《新闻受众与网络用户的视角 差异》,作者认为“网络用户与新媒体是平等的关系,新媒体为用户服务,用户 以平和的视线看待新媒体,从中体现了用户的个性精神。同时,用户不再是轻
46周志懿.不仅给人"看:还要给人"用”——谈新传播环境下的"用户意识”卩].中国记者.2011.(10):83-
松随意的角色,新媒体期待用户的道德自律,以表达真实的个性。但是作者在 文中具体阐述的对象是“网络用户”而非“用户:认为“网络用户”在主体性上,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体现出不同于“受众”的特征。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技术与当前的 情况相差较大,能够对“用户”作出如此分析已属不易。[张丕万.新闻受众与网络用户的视角差异【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105-107.] [ 李程•浅议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卩].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 a*s Mass Media,2010(11):70-73.] [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一一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1^5):6- 10.]
到了 2009年,中国的传统媒体产业遭遇到了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并且 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从新闻网站到数字报纸再到电子杂志、终端阅读等,都面 临着创新和改变。对于“用户”的认识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参考因素, 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网络的问题成为考虑的主要问题°
在web2.0时代的到来中,“用户”的地位逐渐凸显,“用户生产内容(UGC)”也 成为众多新媒体网站的重要依托,“ user”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议题才逐渐为学者所讨论。
较早关注到“用户”概念并与“受众”进行关联的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 雯。同样是聚焦于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媒体"受众”带来的改变,蔡雯认为,“不 仅仅是报业,所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都是从只做一种媒体向同时做多种媒 体的'大媒体业'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对于编辑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过去习惯 面对的大规模的'受众'读者、观众、听众变成了操控各种信息终端的更加细分化 的'用户',编辑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基于UGC的普遍性,国外学者将受众与用户进行了比较,认为受众模式 的媒介传播是线性的、技术化的,属于消费型的工业模式;而用户模式是非线 性的、社会化的,是生产与消费融合的模式。[张小强,郭然浩•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融合卩]•科技与出版,2015(7):123-128.]
由于“用户”一词翻译自国外的“user:南京大学学者王辰瑶认为“用户”的经 济色彩浓重,会让人担心对新闻媒体的公益性和人文精神的排斥,同时也考虑 到“用户”与“产品:“市场”等词语的绑定关系可能窄化网络时代新闻媒介使用研究 的丰富理论内涵,因而她选择了"使用者”来概括网络时代的新闻受众。[王辰瑶.新闻使用者:一个亟待重新理解的群体【几南京社会科学-2016(1).]
从目前国内的“用户”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就是 直接与微博等一起使用,是一种单纯聚焦在技术层面的称呼,这种称呼最开始 是指使用某种产品、服务或技术的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这个名词越来 越多的使用在这一技术当中;第二就是基于"用户生产内容”含义之上的区别于 传统“受众”概念的“用户7这其中又因为对原词的翻译考究而出现“使用者:主要 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使用者7
国外学者对于user的研究,仍然源起于web2.0背景下兴起的UGC中的 user的角色。user通常指的是积极的互联网内容贡献者,他们上传相当数量的 具有创造性的、非专业性的内容。在此之后,关于user的身份,出现了诸如 prosumer或者是prouser的复合词来指代user在内容生产和消费中界限的模 糊,但Van Dijck认为,user的含义远不止这些复合词那么简单,在商业、内容 和信息的界限在被重新确定的媒介环境中,我们需要看清的是user在其中承担 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对于user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特征是众所周知的,但 是其中,user的概念通常会被置于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对立之中,即被动的接受 者和基于新媒体技术支持的主动参与者;参与的含义在于公民和社区活动,也 包括那些因为公共事务而贡献自己的技能或才能的人非,这样的话,诸如 "communities"和"citizenship"还是否可以被对等地转换为互联网社区(internet communities) o [Dijck J V. Users Like You? Theorizing Agency in User-Generated Content[J]. Media Culture &Society,2009,31(1):41-58.]
英国学者Livingstone认为,user的含义集中在对于某一媒介的具体使用的 人,它与audience的区别在于信息的接收和对于媒介的使用被割裂开来。新的 互动媒介是如何将人们的解读行为置于媒介设计和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是 重新思考audience的起点。[ Livingstone S. The Challenge of Changing Audiences Or,\A/hat is the Audience Researcher to Do in the Age of the lnternet?[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 munication.2004.19(1):75-86.]
第四节三重维度中的“用户”:体验者、生产者与劳动者
大众媒介时代,“受众”实际上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等的统称,到了互联网 时代,笔者认为,"用户”是在新的媒介形式逐渐延伸出的新的“受众”类型。如果 把受众比作一道彩虹,那么读者、观众、听众都是其中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 色都从前者中过渡出来,最终形成独立的颜色,他们彼此连接,又各放光彩, 共同构成一道明亮的光谱。而“用户”正是基于此,逐渐从之前的色彩中挣脱出 来,形成独特的身份与特征。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深刻地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手机 上的各种应用软件,人们可以预约出租车,购买火车票,搜索行车路线,看新 闻。作为与之联系密切的信息生产领域,新闻媒体首当其冲,面临转型。报 纸、电视节目、广播等功能,都可以通过客户端的形式装在人们的移动手机 内,通过软件使用随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事实上,与大众媒体时代的读者、观 众和听众等相比,受众的整体发展趋势确实是朝着拥有日益多样的权利,地位 和作用逐渐凸显的方向发展。这既体现在学界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赋权假说,也 体现在业界对于信息产业的进军和拓展。
在大众媒介时代,阅听行为使得受众外在于信息的生产、传播活动,除了 对于信息的选择和解码行为,受众无法参与进其他的任何活动或对其施加影 响,在这个阶段,受众的手脚是被限制的,声音是被屏蔽的,他们更多地是彼 此孤立地存在于统计数据和表格之中。然而,用户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单纯 地阅听,而是通过物理形式的操作达到对信息内容的使用和体验,同时,用户 可以通过客户端的下载和评价对信息的生产者产生影响,通过关注相同的话题 或事物接触到其他用户,并建立联系。在这里,他们与传者互动,自主地控制 信息内容,同其他形形色色的用户交流讨论。互联网的发展结合移动终端的普 及,媒介内容与技术的紧密联系造就了 “用户”。但另一方面,基于信息媒介 的技术和平台,海量用户的数据和信息成为互联网经济中新一轮资本生产追逐 的目标。
在新闻信息服务的客户端趋势之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人们日常沟通联系不 可缺少的工具,从QQ、开心网、人人网、MSN、到微博、陌陌、再到当前的 微信,人们的社交工具经历了大浪淘沙式的洗礼,最终留下来的都是被用户选 择的。这些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的是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几乎没有门槛的条 件下参加进来,与熟人、陌生人相互交流。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既是他人内容 的消费者,同时也担任着生产者的角色。这些被生产的内容成为支撑不同平台 维系和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用户区别于之前受众身份的一个重要权利。平台 依靠使用人数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和投资,完成业务的运营和拓展。这类平台更 多地体现在对人们日常社交活动的嵌入,在无形之间塑着用户新的传播习惯, 模糊消费者与生产者身份之间的界限。
当然,在更具代表性的、具有亚文化特色的用户群体中,特定的爱好或需 求成为新的经济生产动力。比如电脑游戏、手机游戏是当前备受追捧的互联网 经济宠儿。除此之外,基于用户其他休闲娱乐或爱好需求而进行的活动新的信 息产业,使得用户的休闲娱乐成为为资本创造新一轮积累的免费工作或劳动,
亦即,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成为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比如摄影爱好者的 交流网站、亦或是本文选取的ACG爱好者网站等,均是依靠拥有强烈兴趣爱 好形成的具有高黏度和创造力的用户关系网络。这类通过享有共同价值或认知 形成的用户群体,往往是为了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也正因如 此,这类用户关系网络也成为资本市场挖掘和培养的对象。通过模糊休闲娱乐 与工作劳动之间的界限,用户与受众相比,也更深地陷入到新的经济生产方式 中去,构成重要的一个部分。
本文试图从“体验者”、“生产者”和“劳动者”三个层面去呈现用户最具代表性 的特征和身份。与受众相比,他们通过信息使用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信息内容的 生产与传播活动之中,这既体现在他们与传者更加互动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他 们对于信息内容的把握上,还体现在用户彼此之间的交流上;他们可以自主地 生产内容,一定程度上冲击信息生产的垄断权壁垒;他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 现跟自己享有共同旨趣或爱好的伙伴并建立联系。当然,主动的背后,又无时 无刻不隐藏着被动的困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的经济转型使其与资 本天然地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我们在认识用户权利的同时不可忽略的重要背 景,也正因为用户所处的这样的境地,才可能让我们对于受众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拥有更清醒的认识。
根据笔者对于用户特征的整理,本文选取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 即"腾讯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以及弹幕网站Bilibili来分别阐述用 户所处的主动与被动间的状态。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三个案例之间彼此有交 叉的部分,但是笔者试图强调各自最具用户特色的部分来彼此区别。并且,这 三类案例也不尽然就能完全代表和体现用户的全部内涵,只是在当前情况下笔 者认为用户表现出来的最具差异性的三个方面,对于用户未来的发展变化,仍 然需要广大学者孜孜不倦的保持关注和思考。
人们的社会活动离不开传播,交往互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在《人类 简史》当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到为什么人类的祖先智人可以统治世界,站 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人类语言所拥有的讨论“虚构的事物”的独特功能。"虚 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 象。塚而传播使得这种“想象”得以可能。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40.
第二章“体验者”:从阅听到使用的信息接
收
第一节从内容到形式:体验经济与媒介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形成,整个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但 有用的和有价值的却不多。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信息主义”的 概念,认为“它与资本碰撞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整 个世界”。"信息本身可以成为生产过程的产品,更精确地说,其产品乃是信息 处理的设备,或者就是信息处理本身。”"
互联网经历了从webl.O、web2.0、web3.0的不同阶段,信息交流的框架逐 渐完善,使得信息日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信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生产力 的产品,并且当前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作用。
在解释“信息技术范式”时,卡斯特将其特征归纳为这样的方面,首先是信 息成为原料,第二个特性是新技术效果无处不在,因为信息是所有人类活动的 一部分,我们个人与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而 不是"决定”),第三个特性则指出了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关系的网络化 逻辑;第四个特性与网络化有关,信息技术以弹性范式为基础。
在国内,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宏观背景下仍然 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中国的第 三产业比重在不断提高,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 要驱动力,互联网就是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卡斯特利斯.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2.] [张朋辉、王天乐、索泓依、王欲然.转方式调结构中国经济更高a.[N].2015-06-02(03).] [【美]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79.] ["【美]托夫勒,黄明坚.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5.]
信息经济改变了传统以生产资料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转而以信息知识的生 产为原料,并在相互的流通中创造经济利益,也造就了一批新兴的产业。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第一次提出"体验经 济”的概念咒随后在《第三次浪潮》中说到,"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体验经济, 商家将依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二十年后,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 摩在《体验经济》中指出,“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滞后,将是体验经济的时 代。”对于“体验”这一理论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经济形式 的发展是生产力、技术推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加速,推动了用户消费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 化;另一方面,以科技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运行方式,使得经济 运行变得简单化和便捷化,体验经济所要求的专门为用户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和 服务,其成本增加值远远低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个性服务成本。因 此,信息网络时代为体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一直以来担任社会信息传播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在不同的媒介技术更迭时 期,都会经历一个过渡时期以调整自身适应新的技术和环境。而在互联网技术 带来的变革中,这个过渡时期更像是一次质变的点。
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 亿,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而移动商 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新传播形态下的受众类型》中调查到的受众数据显示,在对互联网的使 用中,"接受信息”和“休闲娱乐”类功能远远大于"创造”与“表达”的功能。按照西 方理论,对于互联网发挥社会和政治功能的想象在中国现实环境下还很难实 现。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娱乐、言论表达和个体交往的空间与方式,对于中 国网民来说,前两者要远远超过后两者。°
回到媒介技术本身,新闻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客户端化,或者称为应用 化,改变了原有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让用户与传者、用户与内容、用户与 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体验和参与成为新的趋势,尤其是在技术门槛降 低带来的用户权利的增加,使得用户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 技本身的物理和感官特性需要考虑在信息接收的行为之内。◎这主要来自两个 传统。第一,媒介技术本身的属性并不是中立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将其与身 体、感官、时间、空间的新关系强加给社会”。这意味着要理解媒介的物质性及 其媒介化的形式,而不能只理解被传递的特定讯息。[邓胜利,张敏.用户体验——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儿图书与情报,2008(4):18-2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2015-07-23.] [李良荣.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4.] ["【美[费.金斯伯格.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媒体人类学译丛)【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38.] [【美]费.金斯伯格.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媒体人类学译丛)[M].上海滴务印书馆.2015:39.]
目前主要的三种类型的新闻资讯类App应用,有以“网易新闻”为代表的门 户网站推出的新闻资讯客户端;第二种是推荐式新闻资讯客户端;第三种是同 时提供捜索和推送的兴趣门户。根据最新的2015年新闻资讯排行榜可以看出, 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占据前三甲。
2015年度APP分类排行榜
2015年度新闻资讯APP排名
截图1 : 2015新闻类app排行(数据来源:2015年q2《互联网周刊》编辑选择排行榜)
根据trustdata发布的《2015年1-10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发展分 析报告》药数据显示,新闻类应用的用户规模较去年同比上升约四成,在所有 的新闻类客户端中,腾讯新闻和今日头条占据第一梯队。其中,今日头条用户 平均每日打开时长超过40分钟,它的主要特色是根据数据搜集的资料针对不同 的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受到用户的青睐。但是在扩散范围上,腾讯新闻借 助微信的基础占据了优势,腾讯新闻的微信传播能力远高于今日头条,是后者 的3倍。 [65 TrustData. 2015年1-10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发展分析报
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12/16/10717jf72.shtml.2015-12-16.]
目前关于新闻类客户端界面交互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等其它 学科上,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为传统媒体转型角度提出 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意见叫新闻客户端的影响力",市场竞争格局现状和主要盈 利模式叭具体客户端的特色分析%不同类型客户端之间的发展比较7°等。也 有从理论视角对新闻客户端的主体及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如技术对于受众的赋 权。[詹新惠.探寻传统媒体运营新闻客户端的路径口青年记者.2014(9):26-28.] [张永芹.2012年移动新媒体新闻客户端彫响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 [梁智勇,郭紫薇.中国新闻类APP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盈利模式探讨[J].新闻大学.2015(1).] [杨立,刘或扬.新闻客户端:网络新闻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卩].新闻与写作. 2013(8):30-33.] [贾金玺.纸媒新闻客户端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一于五款新闻客户端产品的比较分析卩].中国出 版.2014(24):3-7.] [章蕾.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赋权行为初探【D].厦门大学.2014.]
基于本章的视角,“用户”是受众存在的一种新类型,它自身的主动性、信息 获取方式、内容生产与反馈、用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具备了与以往“受众”类 型不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改变了用户的日常 生活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基于终端的物理特性和给人感官带来的结合体 验,尤其体现在苹果品牌手机近几年在中国的风靡。
从最初的2007年的iPhone智能手机出现,智能手机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 热烈的欢迎。苹果整合了手机技术、无线网络访问以及iPod音乐播放器。这一 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即先前的媒介形式以内容的形式被整合进入新 媒介,不同的媒介设备通过一个共享的用户交互界面而拓展了功能性。iPhone 的诸多新特征之一是其采用的用户交互界面和触摸屏几乎无法察觉这一交互界 面轻而易举地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因为它是透明的,而且在身体和机器之间 建立起无缝的交互感觉。这种交互界面同时巧妙地隐藏了设备的使用和相关的 运行。随着媒介技术日益融合与整合进入日常身体实践,这些问题变得是将其 视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技术基础设备和文化实践的接口;借此,我们可 以对于交互界面甚至更广义上的新媒介技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更丰富 的理解。[【英]盖恩(Gane,N)[英]比尔(Beer,D)著;刘君,周竞男译.新媒介:关键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5.8:57-58,]
对于受众的主动性特征的凸现,在用户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但另一方 面,媒介科技是如何促进或者阻止用户的特定活动的过程,也是我们需要关注 的问题。从用户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看,虽然在中国这样的资本因素看起来不 够强烈,但是从信息活动的深层目标来看,经济因素仍然是在研究人们活动时 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从传媒业面临的挑战和转型需求来看,能否在新的社会 时代生存下去是所有活动的前提,而这依赖于他们的经济收入,依赖于提供经 济收入的广告商。正如有学者认为人们对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 过于乐观巴 在新闻信息移动应用化的背景下,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通过用户对于客户端应用的反馈来搜集更多的修改意见和用户痕迹,包括特定 人群的消费特点和他们的偏好。总而言之,新闻信息的移动应用化带来的信息 交互体验和它所产生的用户的信息,通常来说也是具有经济意义的。新闻信息 内容媒介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各 种消费行为的同时,也在创造越来越多对于市场而言极具价值的关于用户自身 的信息。而这些都是用户无法知道甚至是改变的局面。当我们顺着问题不断往 前摸索的时候,可能会发现那些原本被我们忽略的东西。然而,在对于受众的 这些推论中,我们仅仅看到了站在前台表现的受众,却没有看到他们与周围社 会环境的关系,从整个传播活动中关系链条的视角出发,我们或许会看到不一 样的东西。
第二节指尖上的世界:腾讯新闻客户端
本节将以iOS系统中的新闻类客户端“腾讯新闻”作为研究案例。之所以选 择它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因为它位居2015年度新闻类客户端下载排名第一;其 次,腾讯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非专业的新闻媒体,这为我们提供了区别于传统 媒体运营的借鉴思路;再者,根据《事实的力量,2015年腾讯新闻用户阅读报 告》显示,近半用户使用的是苹果和三星手机设备,在安卓系统中,三星品牌 手机占比最高。从数据中来看,虽然安卓品牌的手机占据60%以上的比例,但 是由于手机品牌众多带来的软件操作差异较大,因而选择就单个手机品牌来 说,占据腾讯新闻用户比例最多的苹果品牌;最后,iOS的App Store拥有完整 的历次应用的版本更新记录及用户相应的评级和评价。
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带 来的影响是我们了解人们具体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73【英]盖恩(Gane,N)[英]比尔(Beer,D)著;刘君,周竞男译.新媒介:关键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5.8:57-58.
—— 截图2 不同手机终端系统使用比例分布
纵观各类对于新闻客户端的研究,有些是从客户端本身出发;考察它的特
征或者与大众媒介的差异,有些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论述它给用户提供了哪些
功能或者权利。本文认为,综合考虑这样的技术变化所带来的人们行为习惯的
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物质层面上技术形式的操作体验是用户使用的第一
考虑要素,用户与传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互动也成为可能;信息内容与人的 关系,即是否可以满足个体的特定需求,是否可以增益个体与他人及环境的关
系。而本章将从用户与传者、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考察用户在新的新闻信息
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沉默的互动":来自腾讯新闻App Store的记录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和生活切实发生了具体的变 化,但如果结合诸多背景和环境的因素去分析,这些变化又是复杂的。本节从
客户端的功能改变,到用户的使用反馈,再到当前腾讯新闻的界面操作和版块 内容等方面进行描述,从而更清晰地讨论用户与传者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关系。
从2015年1月开始到2015年12月底,一共捜集评论9641条,其中发布 442-4.8.5共20个版本,每次更新的版本增加或修改的功能都有完整的标明, 而且相对应地提供用户评论可以反映出对其变化的评价。
版本 发布时间 新增功能 好评
5星&4星 差评
1星&2星 平均
等级
4.4.2 2015/1/4 性能优化 293 91 4.0
4.5.1 2015/1/26 性能优化 1003 88 4.6
4.5.2 2015/2/18 微信热文精选
全新视频频道 996 94 4.6
4.5.3 2015/3/29 体育赛程热门推荐; 视频播放器优化 无 无 无
4.5.4 2015/3/30 视频播放器优化 133 94 3.3
4.6 2015/4/5 "关心"页卡; 个性化智能推荐 788 2023 2.6
4.6.4 2015/4/23 适配 Apple watch 874 94 4.5
4.6.7 2015/5/18 性能优化 542 78 4.4
4.7 2015/6/17 支持订阅都市报 添加有声资讯频道 晒图直播优化 优化
iPhone6&iPhone6plus 25 28 3.0
4.7.1 2015/6/26 性能优化 340 81 4.2
4.7.2 2015/7/27 性能优化 287 40 4.4
4.7.3 2015/8/6 新增纪录片频道;
个人中心支持修改家乡 与星座 208 31 4.4
4.7.4 2015/8/24 性能优化 34 100 2.1
4.7.5 2015/9/16 视频增加弹幕功能 31 65 2.3
性能优化
4.8.0 2015/10/3 体育频道改版发布
NBA频道发布 修复收藏数据 31 56 2.5
4.8.1 2015/10/12 体育频道改版发布
NBA频道发布 修复收藏数据 136 102 2.8
4.8.2 2015/11/13 [新闻无限刷]
适配 iOS9 spotlight 搜索 42 53 2.8
4.8.3 2015/11/26 [新闻无限刷]
适配iOS9 spot胞ht搜索 41 59 2.7
4.8.4 2015/12/8 性能优化 24 63 2.1
4.8.5 2015/12/17 有声资讯全新升级 增加直播节目
全新上线7个城市频道 65 90 2.7
表格1: app store腾讯新闻客户端2015年升级版本及用户评价(数据来源app annie)
统计每一次新推出的软件增加的功能来看,主要有微信热文精选、视频频 道、体育赛程热门推荐、“关心”页卡、都市报订阅、有声资讯频道、纪录片、弹 幕功能,其他则全部是针对之前功能的优化。
从2015年1月到12月发布的20个版本中,总体上用户满意度呈下降趋 势。
2015年腾讯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
图12015年iOS腾讯新闻客户端更新版本用户评分等级趋势
在4.5.1-4.5.2, 4.644.6.7,以及4.7.1-4.7.3,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评级都超
过了4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针对评级较高的几次应用更新,用户的评论主 要集中在: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实和拓展自己的方式、新
沉16炖:Y尊■心
義人楞族?仔饗:恥道好矩漓
给伴么>8悪望示无激按矣题1矽诲3加曲书段希蒸谜今興块妙占! BM
2O15«e^5E
2015«6^5B
2O15#6^4H K*
8VCN
8>cn
acN 4.6.7
4.6.7
4.6.7
•可奶人4抄
为知觇3W奏折?筋紂.片更Q钱累?f. 8*.活ST僉畫 駅貝无工破矯丑急苕也剧RJS茎矜工作.农0弋8可血人彌址倍芻鎌飲焦以经辽界入CyFJf S5G Zai5S?6f?4B sacN 4.6.7
4女和的■伊岂:QQ204168833<
耗儀电的既療1冷发更年務? 麵幻2Wi€38334不密总 2015^6^0 acN 4.5.7
关于体W-e
可艮冷舷体會一宦怒诗毎癸花一期.4>氏人於W竣.5££?3EAR众BS?K齐给 耕.更恵眇无广衣人空看亲.£aRiS^E*£S%*??S
■S休仝负妝彩世.st3s»G«a>aP;7iaass.总差饪凜矛零:富廿更険.砂儀实慕经? 2015^6^35 sew 4.6.7
・一祝一・ 2G15«6R3S acN 4.6.7
1 1 1 作E:上古捋巒
«®aawjEKsj! 201S#6H29 8R6 4.6.7
saiMMawuHr-re; zcwi
»3!.不迖找?•《天芒揪甥购t養建孙會枫方设斉.农扳WiPxMM因秤.足転里了还廳夭*:<?-样?修
28-T,穴系歩5/專右』朮< 2015^6fi2H acN 4.6.7
•澳款好FW. 9X9K
■^«43ftK£. sattseex^M-s*.乞轮供冷比齣& 鬓累久海焙设祖盜sb林鼠才
矗! »;?>»»?. s®7. .....安费he歹九 ZO15«€B2a acN 46?
截图3 iOS腾讯新闻客户端4.6.7版本用户评级及好评内容(数据来源app annie)
闻内容推送及时且丰富可以作为重要的谈资内容,针对某个新闻发表的意见和 看法。
用户评级变化剧烈尤其表现在4.6和4.7两次版本更新中。在4.6版本的更 新中,增加了“关心”页卡和个性化智能推荐,符合当前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趋
势,但是用户评级却直线下降,差评达到一千多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软 件本身的运行存在闪退问题。
很多用户在留言中针对客户端的程序设计人员,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做
好,并且一直督促新的更新版本解决闪退严重的问题,18天之后,4.6.4更新,
这才平复了之前的闪退抱怨问题,评级从2.6上升到4.5。
而在4.7版本的更新中,增加了"支持订阅都市报、添加有声资讯频道、晒 图直播优化、优化iPhone6&iPhone6plus”等功能,用户评级的差评占到半数, 但因为4.7.1的发布仅在9天之后,因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版本的评论和评级 数量,但在少数的50多条评论中,用户的焦点并不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闪退" 问题,虽然也还是存在,但是评论区的言论、广告数量及流量耗费方面的问题 似乎更让用户不满。可以看到,在应用操作逐渐完善的前提下,用户会进一步 考虑应用本身的信息内容和其它功能方面的表现。
评级 评价 日期 国家 舐本
以后不用了作者:简单Life
编耀很沒很茨廉,评论区是仅次于.目度站吧.汽车之家.的喷子 发瀑地… 2015年6月24日 爼CN 4.7
又卡又建还抄轰作者:鑿钱的破游戏!
这个软件真是极品中的无数品。卡!卡!卡!慢!慢!慢!还鏗是 些无朝新闻。比搜毎魅易差迖!满满当当的必胜客广告!卷到我现 在裁處必胜客既想趾! 2015年6月24日 iSCN 47
闪遇作者:阿奶」jx 更闪退o 2015年6月24日 迈CN 4.7
无法S[视的应用作者:hyaclmhct
评论区充満了喷子和瑕暂 201S年6月24日 逊CN 4.7
十分讨厌热点功能!作董:继議養九秋
热点功能扱耗流邀,每次点开覩会自动剧新!但我并不需要这个功 2015年6月23日 國ICN 4.7
垃圾!报的内容垃圾! ! !柞者:shuo爱你 垃圾死了9 ! ! ! 2015年6月23日 gacN 4.7
这版好烂作者:小园腾64S6
ruti 2015年6月22日 £iCN 4.7
超采越烂了!作耆:Love Jordan
決前的版本还好鉴,理在把个人中心放在左下角.绷个吃爰的设计 的?? ? ?评论区还糠不到别人的头緣.官己发的评论在个人申心 也翩不出殘' 别人都懸越嫩越好,你们却越繳越建.本陽也蛮大 的! ! ! 2015年6同22日 溯CM 47
对蹲讯只报花边A卦新闻皐不犹強卸築!作者:球@人_人琳 2025 年 6 月 228 • CN 4.7
截图5 iOS腾讯新闻客户端4.7版本用户差评评论内容选取(数据来源:appannie)
腾讯新闻客户端在新闻下方都会设置评论板块,这也为不同用户之间的交 流互动提供了平台,本意是好的,但是评论区的整体发言内容质量不高,并且 呈现
出极端化的情绪和谩骂,给很多用户带来了不好的阅读体验。除了 4.6和 4.7两次波动较大的版本更新,其它波动也多集中在版本更新之后。
4.7.4版本的评级在2015年间达到了最低,在差评当中,用户抱怨最多的问 题有三类:新闻低俗、评论污秽、广告太多。此外,还有与之绑定的“天天快
aw
所有版本 - 中国 ”:所有评级 Q 2015年1月 1 日-2015#!... ▼
所有版本-中国-所有评线-2015年1^18 - 2015年12^315
报”应用,给用户带来诸多麻烦,需要来回切换应用才能看到想看的图片。
纵观2015年所有版本的评级数据图,可以看出,差评所占的比例在9月份 之后保持稳定,而没有像之前在增长之后有回落趋势。腾讯基于QQ打造的资 源平台在新闻客户端上的表现一直很突出,但是随着随着其它客户端的迎头追 赶,和腾讯自身新闻客户端不断更新中广告植入数量的增加以及新闻内容的低 俗化等问题开始突显。
在对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评论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技术上的运行和操作 问题,是用户最难以接受的一个方面,而在此基础之上,用户对于版面设计和 内容安排才会有所关注。
通过以上用户对客户端的反馈评价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于信息接 收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体现在新闻信息本身的时效性和质量,还在于客户端的操 作体验、评论互动、审美体验、以及广告插播等进行了评价。这对于传统媒体 来说是一个多样的考验,他们不仅需要注重新闻信息的内容,还要注重这些内 容在终端上呈现的形式如何,操作感如何。由于数字化的呈现形式,没有版面 空间的限制,客户端的新闻信息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通过数量上地不断 更新给用户带来源源不断的刺激,使得用户的注意力质量不断下降。虽然腾讯 新闻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打出“事实”的口号来吸引用户,但仍然面临着激烈 的竞争,资源、平台、用户和资本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动态的平 衡。在此之前,新闻信息的媒介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带来什么样的影 响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
二、“流动的内容”:刷新和个性化设置
正如前文所说,针对新闻客户端给人们带来的信息传播体验有别于传统大 众媒介时期,接下来的内容将聚焦腾讯新闻的界面设计及互动特征考察用户与 具体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关系。
新闻客户端界面的呈现影响着用户如何感知客户端本身,同时也决定了用 户如何看待通过客户端访问到的社会现象和活动。界面的设计去除了原本不同 媒介之间的原始差异,将自身对于社会建构的逻辑施加于其中。最终,腾讯新 闻客户端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提供给用户的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特殊方 式。["[英]盖恩(Gane,N)(英]比尔(Beer,D)著浏君,周竞男译.新媒介咲键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5.8:51-52.]
腾讯新闻客户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来自于它自身的界面设计、内容安排及 反馈机制。在进入客户端应用中会出现它的主打logo标语“腾讯新'事实派'”。
对于"事实”的呈现,腾讯新闻选择了从“时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贯彻,其 一,时间上接连不断的信息流的供应尽可能保证用户在“刷新”之后可以遇到新 的内容,这对于腾讯新闻来说,要求其具有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其二,选择 国内外不同区域的有趣事实,打破对于特定区域内的新闻信息内容的关注。很 多用户在对腾讯新闻的评价中都提到它可以拓展眼界,让用户知道很多世界各 地的消息和新闻,保持了腾讯新闻所具有的新鲜感。
事实上,用户在使用腾讯新闻时,会基于习惯而不断进行“刷新”,这就导 致内容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流入终端。另一方 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置腾讯新闻界面推送的版块内容,这 也导致不同用户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从这两点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承载的是 一个“流动的内容”,这既体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内容更新,也体现在不同用 户之间内容个性化设置带来的差异,因而并不存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媒 体那样一成不变的信息内容。而这种“流动的内容”给用户带来的信息体验,进 一步影响着他们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认知。
腾讯新闻对于内容的版块设置和界面设计中,应用主页共分为上中下三 栏,上下两栏为功能栏,中间为新闻内容。内容栏自上而下,首行为大幅图 片,接下来为具体新闻标题和相应配图的纵向排版。由于屏幕空间的有限,标 题成为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重要因素。
底部的功能栏共三个版块:新闻、直播和关心页,顶端的功能栏则对应呈 现每个版块的子栏目。在新闻主页中,子栏目有要闻、视频、财经、娱乐、体 育、NBA、汽车、科技社会、军事、国际、时尚、文化、游戏、图片、数码、 星座、电影、教育、美容、动漫、理财和民生等23个子版块。除此之外,通过 顶端功能栏右端的“ + ”还可以自行添加更多频道,如纪录片、房产、佛学、股 票、有声、家居、少儿、电竞、电视剧、搏击、健康、爱应用、奥运,以及地 方新闻和报纸。
作为主打的新闻内容,腾讯新闻的类别可谓五花八门,满足了不同用户的 信息需求。虽然客户端的数字化内容存储解决了传统媒体数量内容有限的问 题,但也存在呈现空间有限的问题,即屏幕大小本身会影响到呈现的新闻数量 和字体大小等。
在直播主页上,没有具体的版块分类,各类比赛的直播及其预告是主要的 直播内容,其他则是一些视频或者新闻的回放,其中包括一些自媒体和其他专 业媒体的视频内容,如"世界说now this media,猪头传媒,新京报视频、单 独视频、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等,这些帐号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主打内容,作为 腾讯新闻官方内容之外的重要补充,同时腾讯新闻也为他们提供了通向用户的 展示平台。
2016年初papi酱火了之后,又迎来了一个自媒体视频盛行的时期,短视频 和直播内容成为新的宠儿。腾讯新闻在4月推出“直播”功能,并且策划播出
《黑镜实验》、《一个人的火车站》以及《造熊季》等视频专题,获得了一致好 评。
随着腾讯新闻客户端平台用户达到日均3亿级的流量,同时配合天天快报 的智能推荐,精准的定位到广大潜在用户的信息和娱乐需求。从更长远来说, 内容仍然是他们看中的筹码,在2016年3月1号腾讯推出的“芒种计划”,腾讯 出资2亿支持自媒体内容的发展,为他们提供腾讯旗下的联合平台进行内容推 广和品牌打造。
这部分补充进来的自媒体用户实际上来自于广大用户的筛选。在新媒体时 代,用户自身对于内容的生产带来的优质内容成为对专业媒体的一个重要补 充。腾讯利用“芒种计划”在自己的各个平台上进行这些自媒体内容的推广,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对于专业新闻生产者的一个反串,并且逐渐得到认 可。当然,这部分内容最终仍然是面向用户成为积累流量的筹码。
第三节“万物生长,用户为根”的腾讯帝国
腾讯新闻在2015年3月推出的“芒种计划”,旨在“种之芒种,万物生长”, 进一步打造基于子平台的全媒体生态环境,形成内容与用户连接,最终为自媒 体实现商业价值提供渠道。这一计划的最大优势在于腾讯占据的庞大社交网络 资源提供的高黏度的用户网络,在互联网新闻这一领域,也是百度和阿里无法 企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客户端的用户聚集是其最主要的转化腾讯社交软件的方法,并且在传 统媒体转型时期占得先机,率先圈地用户并塑造用户的信息接收和传播习惯。
如果追根溯源到腾讯新闻的重要基础,来自于腾讯企业的社交平台霸主地 位,即QQ和微信这两大社交网络。当然,新闻传播活动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 个方面,但由于它是新消息和变化的捕捉者与告知者,它本身也是发生这些变 化的重要场所。
腾讯自2005年之后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规划,分为无线、互联网、互动娱 乐、网络媒体这四个业务系统,而这些新的业务体系都是基于QQ为核心,借 助它庞大的用户基础,采取在QQ界面上进行捆绑推送新业务,迅速增加新业 务的使用率。
如果从当前腾讯新闻的运营基础挖掘下去,我们会发现最终指向的是腾讯 的核心应用,QQ- QQ给腾讯带来的不只是最初的成功,而是不断发展的延续 和动力,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关系网络和资源核心价值的把握和使用。这些对 之前单向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超越,显示了传播活动另一端的群体的力量。
从这一点来看腾讯新闻背后的力量,似乎有点遥远,但是它的重要性却并 不因此而降低,QQ搭建的即时通讯的平台将人们及其各自的人际网络连接在 一起,奠定了整个集团的基础。事实上,正体现了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所发挥 的巨大影响。
新闻信息内容的客户端化带来了两个重要的改变,首先是用户地位的凸显 和权利的扩大。用户的身份比传统的受众更加深入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 节。用户地位的凸显以及权利的增加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变化和 趋势,这是自大众媒介时代以来受众身份所取得的突破。在腾讯新闻客户端 中,用户可以根据及时地对传者的内容编排、应用操作、界面设计等多方面进 行评价,针对具体的内容,可根据喜好进行选择。而新闻内容自身的流动性使 用户和内容处于一直变化的关系之中,这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信息体验和感受。 最终,在反思腾讯新闻可以取得重要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最核心的业 务,即时通讯QQ。而这也正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同于受众的地位所在, 彼此连接的用户关系网络是腾讯大厦得以建构的重要基础。
其次,信息内容的客户端化与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无论对于网络媒体或 者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都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新 闻传播活动来说,不仅仅是改变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是整个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对于广告商来说,目标受众仍然是他们最关注的群体。而用户在新 闻客户端的使用中,在信息内容消费的同时,也留下私人信息和行为习惯等数 据,这些都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媒介技术在人们的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建 立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基础上,此外,应用软件的发明将二者结合发挥了 优势效应并且引发"蝴蝶效应”。在硬件上,智能手机的发展也才十几年左右, 而客户端应用的思路也是差不多同时期发展起来,所有的变化似乎都可以从源 头上追溯到技术的发展。但在把握这条线索的同时,排除掉其它因素是很危险 的。
在本章中,笔者主要目的是讨论作为客户端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用户与 传者以及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变化。传统媒体中受众无法反馈对于内容的评价, 即便是有少数也不是公开的,另一方面,受众所面对的传播内容在时间和内容 上都是固定的,而客户端的新闻推送则打破了凝固的内容呈现出流动的特质, 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新的体验,而这新的体验将引领用户走向哪里尚不可知,却 也不免让人心生期待。作为新型受众类型的用户,在抵达信息内容之前,信息 呈现的形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甚至很多时候会影响到用户对于信息内容 的选择和态度,作为一个中介性的技术媒体,客户端的发展对传统的信息传播 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赋予了用户诸多显性的权利,如对客户端进行评 级,新闻内容进行评论或是直接联系内容发布者本身。对于媒体来说,他们似 乎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层面来看,用户正在更深入 地卷入整个信息内容的生产环节,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一个重要部 分。
因此,从新闻客户端化的角度来看待用户的身份变化和特征,基于媒介技 术自身的特性给信息接收活动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我们进行其他观察的起点 和前提,在这种直接的信息界面以及操作应用化的趋势下,信息接收行为不再 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维度,在此之上,用户与传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进一步地,在技术带来权利的同时,经济因素的渗入也裹挟着用户 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经济生产环节一员。这会给我们所认为的用户地位的凸显和 权利的扩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用户地位的凸显和权利的扩大是否是 在预料之中的发展,是在考虑技术发展和传播活动中主体的解放二者关系时需 要参考的重要背景。
第三章“生产者”:从消费到生产的身份融
合
第一节从“激活”的个体到“连接”的用户
新媒体技术最突出的作用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内容生产的工具。一方面是 对于信息内容的及时反馈,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可以创造 和分享自己的内容。
用户自主内容的创造和分享,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能动性,原本寂寥一片 的"受众”,一夜之间开始“众声喧哗”。
最早提出生产和消费身份融合的学者是托夫勒,他在第三次浪潮提出"产消 者"的概念。托夫勒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消费者的身份会偏向与生产者身份的融 合,成为新的类型,消费者会积极地参与进生产的过程,并提出自己的喜好和 意见来影响产品内容或相关服务。[阿尔文.托夫勒【美〕•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6.]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产消者”不仅仅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用户信息内容 生产行为和特征,还表现在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中的用户发挥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时代,用户在内容分享和创造上以兴趣为节点 的群体聚合带来了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更加开放的平台对于用户有着更强烈的 吸引力并培养着其忠诚度。web2.0的本质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平台。 当前各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应用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用户遵照游戏 规则进行自主地使用,也因此打破了旧有的和既定的秩序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身份的区隔。web2.0的平台背后,建立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网络,它要求用户的 参与,既参与到平台的内容建设,也参与到平台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建设。因 此,网络不再停留在想传递信息的媒体的角色上,而是走向使网络社会与现实 社会相交融的方向上。[彭兰.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IJ].国际新闻界.2007(10):44-4&]
在互联网时代,"产消者”关注更多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媒介内容,它带来 的既不是专业化,也不是绝对的业余。这一角色改变了传统媒体中的信息共享 型传播,将其变为分享型传播,新媒体用户可以参与到每一次的传播节点中并 且贡献出自己的内容。77
个体被"激活”的重要原因正是在于用户生产权利的获得,喻国明认为,互 联网与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高维媒介”,改变了组织化结构化的 传播单位,转而重视个人为单位的传播活动。这带来了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并 改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他认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表现在这 几个方面:个人操纵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个人湮没的信息需求与偏好;个人 闲置的各类微资源。这使得“跨越时空的社会协作成为可能”,进一步地,“由个 人、商业或非商业利益组织以及专业新闻机构共同组成的信息节点在平台自由 流通、平等互动、相互聚合、完成信息的生产、分享与价值创造。”兀对于这些 应用运营者来说,凭借计算机技术的强大算法能力,也可以实时搜集用户的各 类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推出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迎合不断细分的市 场。总而言之,平台造就内容。[力陈昌凤.用户为王:“产消融合”时代的媒体思维[J].新闻与写作.2014(11):46-49.] [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一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
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卩】.现代传播冲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⑸:1-4.] [ Grinnell C K. From Consumer to Prosumer to Produser: Who Keeps Shifting My Paradigm? (We Do!)[J]. Public Culture,2009,21⑶:577-59&]
在互联网平台上,组织和个人都被节点化,传统媒体的地位和普通用户在 互联网中占据的地位并无太大差异。互联网平台对于每个节点的连接都是平等 的,用户通过优质的内容生产可以得到他人的关注从而产生影响。
截图7互联网中用户关系网络模拟图
节点用户是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网络中发挥重要传播作用的身份,互联网中 的关系网络的结构并非是平面交互网络,而是以主要节点为架构,多个围绕点 环绕形成的结构。
如何创造主要节点,并维系主要节点和围绕点之间的关系才是社交媒体的 主要问题。这些主要节点是社交媒体上的主要内容生产者,前者是话题的生产 者,后者是话题的传播者,两者相辅相成。
“生产”与"消费”身份的融合也突出地表现在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活动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于受众研究的“文本研究”视角认为,受众从被动 到主动性的趋势体现在从它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变化中。[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8):51-67.]用户创造和分享个人 经验性的内容到互联网上,它们被编码为0和1的形式储存起来,当其他用户 在搜索相关的内容时,这些被储存的内容再次被激活,超越时空的联系就此产 生,内容被激活形成一个路径连接作为主体的用户,关系就此建立。
过去的受众不具有自主生产“文本”的能力和条件,彼此之间相互孤立,而 在互联网世界中通过数字信号储存的文本成为用户之间相互勾连的通道和途 径。作为个体的受众突破时空限制构建用户间的关系网络。
“梅特卡夫定律”认为,互联网的价值不在于这一项技术本身,而是通过这 一技术所搭建的关系网络,网络的节点越多,网络本身的价值也就越大。而每 一个依附的节点也会获取更多的资源。
因此,在互联网媒介发展的时代,网络本身只是手段,依附于这一网络之 上的关系节点及节点上的每个使用者所携带的信息内容与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资 源。个体层面的"用户”不仅仅拥有主动生产内容的权利,也在新的关系网络架 构之上获得了可以抵抗传者权力的力量和资源。[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3):54-56.] [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 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口现代传播冲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5):1-4.]
在个体被激活的基础之上,共同体才成为可能。在自由、共享和互动的传 播活动原则上,形成共享信息、利益或价值的共同体。共同体反过来又对身处 其中的用户形成支撑。如杜威所言"传播是人类生活唯一的手段和目的。作为手 段,它把我们从各种事件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并能使我们生活在意义的世界 里;作为目的,它使人分享共同体所珍视的目标,分享在共同交流中加强、加 深、加固的意义。”恥
用户生产权利的获得赋予了它受众所没有的主动性地位,在社交媒体平台 上,用户既自主地生产内容,也对他人的内容进行消费。
然而,这种用户权利的获得是以其自身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交换得 来的。这一经济价值既体现在用户自身的个人信息如消费习惯、喜好等,也体 现在他们参与媒介生产过程的劳动。新浪微博用户在注册账号时会填写个人隐 私的资料,同时在具体的关注倾向上,也为广告商进行了天然地分类。整个平 台的内容则完全依托于用户内容的生产,其发展依靠源源不断的用户社交活动 来实现。传播实践与技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进程,包括受众、媒介内容 甚至是参与媒介生产过程的劳动的商品化。["【加漠斯可(Mose。V ).传播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5-1 &] [ [加漠斯可(Mose。V ).传播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2.]
基于媒介生产过程和受众的商品化趋势,不仅仅体现在二者本身对于媒介 内容分析角度的补充,还包含了“一种交换价值的二级次序”咒体现出内在商品 化的特征。政治经济学家艾琳•米汉当面对受众的商品化时,她提出以节目的受 众欢迎程度排行服务为中心。由于“信息和受众都没有被交换:只有节目的受欢 迎程度排行被交换”,她主张这些关于受众规模、组成和媒介使用模式的报告构 成了媒介系统的基本商品。莫斯可认为,就此而言,节目的受众欢迎程度排 行是内在的商品,因为它们由促进商品生产过程的种种商品构成。具体来说, 它们被作为内容和受众商品化过程的一种要素而生产出来,而它们本身也是受 众欢迎程度排行产业的主要商品。匪这使得受众欢迎程度排行非常重要,利用 高级的传播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监管和检测程序得以发展,产生出一个商品 族群,而受众欢迎程度排行服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商品化可以归结为 两个方面,“商品如何生产自身的新商品或者内在商品化;新商品如何通过不同 商品之间的联系被生产出来。
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中,也隐约可以看见这个逻辑的运作。首先,话题 内容全部来自用户的生产,其次,基于这些内容之上的排名,实际上是再次的 生产和加工过程。用户生产内容构成该平台的主要资源,话题的生产权利向每 位用户开放,话题的受欢迎程度需要每位用户积少成多地支持,而根据特定关 注对象的差异,用户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基于粉丝文化形成的 用户群体具有高度黏性和传播力,而基于社会公共事务类话题形成的用户参与 群体,由于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弱,这时的传播模式仍与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类 似,用户彼此之间并不会动用关系网络对微博话题进行传播,而只是单纯对于 话题的关注。但通过不断地卷入进平台的应用,可以保持两者在其中的活跃程 度,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新浪微博的用户正是这个庞大平台背后的一 个个组成单位,依靠他们的发布、传播、分享等行为,才赋予平台以活力。
第二节“新浪话题榜”:谁的话题?谁的榜单?
笔者拟将话题榜分为话题和榜单,考察他们各自的形成和相互间的关系。 针对话题的来源和产生,不同话题之间的竞争所牵涉到的因素,以及最终话题 榜单的形成机制中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牵制进行讨论和分析。
Me已han,Eileen R/Towards a third vision of an information society']」].Media,Cluture &Society,6:257-272. 86【加漠斯可(Mosco V)•传播政治经济学则上海:上海译文出版it.2013:180-181.
87 Campbell,John E/Outing Planetout:Surveillance,gay marketing,and Internet affinity portals'[J].New Media &Society.7 ⑸:66去68左
88【加漠斯可(Mosco V ).传播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0.
在以话题为聚合的网络空间中,每个用户都是一个节点,具有创造内容的 价值,节点之间构成不同话题类型下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形成反过来助推 某类或具体话题的上榜。作为用户生产内容的典型平台,新浪微博的生命力来 源于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在其基础的信息流动。所有话题内容都来自微博平 台上的用户,每个话题的人气和生命力主要依靠用户的阅读、转发、点赞等行 为,表面上看起来,用户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力量,但是新浪微博平台自身所处 的政治经济环境又使得榜单的确定不那么简单。
一、众声喧哗:人人都爱聊话题
新浪热门话题榜在2013年推出,“热门话题榜帮你发现微博上正在热议的新 鲜话题。话题榜除了会考量话题的真实阅读传播覆盖能力外,还会注重话题在 传播过程中引发的用户参与度(例如讨论人数、微博数),以及话题参与用户构 成多样性。”
话题的设置之初是想通过用户自发创建话题并吸引其它用户,从而发现大 多数用户可能会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用户对于微博的参与度,相应地 维持用户对于微博的忠诚度及用户之间的黏性。
自2011年起新浪微博开始发布热门话题的年度报告。2011至2015年度热 门话题报告中,前五名话题分别如下:
年度热门
话题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2011 年 7-23动车
事故 李娜法网 夺冠 微博打拐 日本地震 郭美美
2012 年 2012伦敦
奥运会 扁丝 江南style 微公益 中国好声音
2013 年 土豪我们 做朋友 天猫双十 雅安地震 届丝 中国好声音
2014 年 世界杯 春晚 雾霾 爸爸去哪
儿 来自星星的
你
2015 年 我是歌手 奔跑吧兄 弟 爸爸去哪
儿 花千骨 最强大脑
图2 2011-2015年新浪热门话题榜单前五名话题统计
自2012年开始,各类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发展,乃至到2015年,微博热门 话题的前五名已全部被各大综艺节目以及电视剧所占据。话题总体排行趋势呈 现出娱乐化倾向,与微博针眨时事关注社会民生的初衷相去甚远。
虽然话题的功能,人人都可以创建和参与,但是并不是每个话题都可以出 现在最终的榜单上。在2015年5月,新浪微博对于热门话题的榜单规则进行了 升级。在热门话题榜中由于各类企业、媒体、名人对这一榜单较为重视,开始 积极参与其中的讨论,一方面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话题内容,另一方面又挤压了 普通用户的话语空间,使得榜单本身的用户多样性大打折扣。因此,新浪提出 "为了进一步提升'热门话题榜'发掘内容的效率,帮助更多的普通网友发现、参 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于2015年5月对话题榜规则做出调整:新榜单排 序规则除了会考量话题的真实阅读传播覆盖能力外,还会注重话题在传播过程 中引发的用户参与度(例如讨论人数、微博数),以及话题参与用户构成多样 性。”89
榜单的形成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用户,二是微博平台本身的人工 筛选和把关。用户势在数量,平台的筛选则守住了关卡。常言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在冲向榜单这个关卡的时候,用户与把关者之间的博弈远比传统媒 体中把关人对于信息垄断的那般绝对。
之于用户,根据话题榜单的规则,参与数量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发挥用户 在数量上的优势可以达到特定话题的置顶,但这一情况对于用户群体本身的关 系密切程度会有较高的要求,从2015年度话题前几名来看,社会类和明星类话 题对于用户来说吸引力比较大,前者涉及用户对象广泛,后者涉及到的用户群 体具有高黏度特征,也使得这两类话题在成为榜首话题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 根据新浪发布的年度热门话题报告,排名前列的话题类型集中在明星类和社会 类。微博用户中的主力军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同明星的粉丝用户,殊性 的粉丝群体,菲斯克在谈到“粉丝文化”时提出这一群体具有的“生产力和参与 性”,"我建议称之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所有这些生产力 都是在工业生产的文化商品(叙事、音乐、明星等)以及粉丝的日常生活的临 界处出现的”,“粉丝正是通过这种重新创作的活动生产出自己的大众文化资本
89新浪微博话题.热门话题榜单规则升
级.[EB/OL]http://weibo.com/2807295185/CjLheD3Jg?from=page_1002062807295185_profile&wvr=6&m od=wei botime.2016-4-4.
的”。[约翰•费斯克,陆道夫,粉丝的文化经济【小世界电影.2008⑹:165-179.]粉丝文化所具有的潜力在微博话题榜中可见一斑。比如明星话题榜上, 话题的用户参与数量和讨论数直接取决于其粉丝数量的多少;一类是因事件本 身而聚集起来的大众用户,之所以称为大众,是因为他们本身是没有联系的, 只因特定的时空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
之于新浪微博平台,话题榜的最终形成仍然需要依靠人工进行筛选和调 整。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是微博信息的重要把关人。他可以自由的添加或 删除微博内容,禁言和解封用户账号,提升和降低排行榜名次。比如在2013年政 府对于微博大V的整顿,以及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舆论监控和管制,都需要通过 后台进行人工操作或者是关键词屏蔽等手段。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即虽 然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但是获得的注意力并不是平等 的。
当我们在谈论新浪微博话题榜时,我们实际上是从用户生产的内容出发, 从话题到话题榜的形成作出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话题榜单来考察用户和平 台之间针对具有张力的关系较量。
二、话题何以上榜:“一夫与万夫”的较量
在《2015年微博热门话题盘点》中,热门话题阅读榜的话题类型较为丰
通过对2015年热门话题的盘点,本报告根据话题阅读数以及事件的代表性选取以下20个逢题,话题主要集中在综艺 体摩幣个方虱
1排名 删名称 | 年 亿) 1 i彌数(万)|
1 我手 1063 812.0 528.6
2 奔跑吧題 103.1 1478.5 863.9
3 辭去哪儿 75.8 853.9 450.1
4 花千骨 50.8 1089.6 6483
5 41.0 367.1 188.0
6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37.6 315.8 220.5
7 2015亚洲杯 373 11.1 9.5
8 中国好声音 37.1 457.1 261.7
9 快就桶 33.8 633.6 391.5
10 国足再启航 29.6 26.4 20.0
截图8 2015年新浪微博热门话题阅读榜
富,涉及综艺、电视剧、体育等多个方面,而很少涉及到社会公共类事务的话 题。在
恣 SO .-50 O 您◎.缀
I新闻类话题盘点
2015年微博楚含鰐 类樹门适嬰囲读榜
»g 彌名称 '话题啟埶万)
1 天陶炸 13.86 4013 157.8
2 9乜胜利日大阅兵 13.10 442.6 148.5
3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11.64 18.0 16.0
4 双□来了 6.66 4114.5 3067.5
5 长江淤殳 6.55 © 120.5 111.7
6 哈尔滨仓库火灾 5.42 10.4 10.1
7 2015两会 4.73 59.7 45.0
8 巴黎恐怖袭击 4.47 77.3 6.6
9 sat制失联 4.10 2.0 1.7
10 主粮 3.73 5.5 5.1
注 本援吿所统计创因楼特猶在螂無文中疑袴逢廳卿-#»*的活總.年癢适懸席渎数、话鬆讨论数以及话較讨沱人数为该运鬆注当年内的披谴淒•数. 闵为掏关滁曲獺知嗓愈与嬴全网的躺滦数、讨论靈蠻纱邃黑.如-科端諺炸筝片蚩关缮文在全附的翩湊数就懑达豉;外,«« 矩卿爛相关话饗宏计入本榜隼内.
'%、.2 — “ 、 - ■ . . . „ ., r 二,”“ * . .
截图9 2015年新浪热门话题榜新闻类话題盘点
2015年排名前十的新闻类话题中,没有一条进入了该年年度的热门话题榜 前十名。
2015年新浪微博社会新闻类热门话题阅读榜中,“天津塘沽大爆炸”是位于 首位的话题内容,虽然它在年度话题阅读数、话题讨论数和话题讨论人数三个 参数方面远远少于年度热门话题。
接下来,本文将以总榜单上的首位话题"我是歌手”和社会类新闻首位话题 “天津塘沽大爆炸”中微博的传播路径和相关内容作为分析对象。用户通过转 发、原创和阅读等发挥自身的作用。
针对明星类话题涉及到的用户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普通用户对于明星的关 注,较少受到传统媒体话题议程的左右。而社会新闻类事件又恰好相反,是传 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发挥的媒体优势,对于重大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解读的权威 性,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互联网上的延续。通过对比用户主动传播和在外界信息 刺激下的传播有何不同,以此了解用户自身的主动性和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
在2015年度的微博热门话题中,#我是歌手#名列第一,从1月3日开始 进行的"第三季我是歌手”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共五轮上匕赛。围绕参与的歌 手,翻唱的曲目以及紧张的赛制,都是用户津津乐道的话题。
心我足欲手
截图10 2015年1月一12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我是歌手#热词趋势
截图10是2015年该话题的微博热词趋势。由于播出周期为一周,图中看 到的周期性的波峰呈现,最高峰的时间段为最后一轮的冠军赛掀起的热潮。
由于2015年1月至4月波峰点处的微博无法提取,故将重点放在2015年 11月以后出现的一个较为明显的波峰,并针对该条播路径进行分析。此外,结 合该话题范围内分析明星类话题,考虑用户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及其与其它主 体和平台本身的关系。
在12月17日出现的波峰点,热议微博是TFboys成员王源发布的内容为 "我是歌手吧”的微博。
-a-
截图11 2015年8月一12月新浪热门话题榜#我是歌手#微博内容热词趋势
图3 2015年12月17日王源微博内容传播路径图
图3显示的微博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它的多中心的传播模式。首先,具有中 心影响力的“王源”在传播中占据最主导的位置,从此辐射出去,分别有若干次 级中心,甚至是次次级中心。其次,这样的结构又决定了信息传播层次的渗透 率较高,用户转发层级达到6层。最后,用户的参与主要表现在"转发”行为 上,原创性内容很少。
微博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提供给大家一个发声的平台,技术门槛的降低是每 个人得以参与的重要前提。在微博刚刚兴起的2010年至2013年,微博上草根 与大v齐飞,共同记录这个社会的实践变化。但在经历2013年大v言论整治之 后,微博平台上的话题类型开始转向娱乐化趋势。基于舆论管制的政府行动改 变了微博的生态面貌,使之变成综艺明星和各类八卦的集中地。
2015年社会类话题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明星类话题。相比较于后者,它与 生活中的事件密切相关,可以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同时也多有突发性事件发
整体逵势 兀&移潘鑫第
天澆無沽大处炸
截图12 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事件微新浪微博热词趋势
生,大多是关系社会利益的公共事务,社会类话题更能吸引微博用户的参与。
《2015年微博热门话题报告》新闻类热门话题阅读数#天津塘沽大爆炸# 排名首位。在8月12 0,热议趋势达到顶峰,之后呈现下降趋势。
I#天津港爆炸事故#
截图13新浪微博天津港爆炸事故传播分析
从报告中“相关话题当月转发量最多的微博”可以看到,“博文间接被转发次 数”、“相关微博累计被转发次数”的首位分别是“人民日报”和“黄晓明”。从提供
的排名来看,前者位列第一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帐号,后者则是娱乐圈
图4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天津港爆炸事故传播路径图
的个人帐号。
“人民日报”发布的第一条天津爆炸微博,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的天津 大爆炸的信息在传播路径中出现的二次传播几乎全部来自个人帐号,排名前三 的帐号分别是"微博搞笑排行榜”、"聚美陈欧”以及"陈柏霖”。其中绝大多数是粉
丝后援会的转发,将信息的扩散推进到更深的层次。可见即使在社会类话题当 中,信息内容的传播路径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的是具有高度黏性的粉丝群体的 转发。
图5为“黄晓明”发布的天津塘沽大爆炸微博内容传播路径。对比二者的传 播路径,共同点是二次传播的节点用户都是明星个人帐号;区别在于后者形成 四个并列级别的传播圈,显示出微博用户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一 联系和互动又被扩散至明星与粉丝之间。即便是社会类话题的讨论与参与,粉 丝文化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般的公知或意见领袖式的人物在此类事 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
截图14 #天津港爆炸事故#话题分析
针对该话题前24小时的讨论,关键词表现为微博上的正能量内容,比如# 最美的逆行#得到网友的广泛参与和转发。但是在24小时之后,随着伤亡人数 和救援信息的不断增加,微博上开始出现各种谣言以及对事故原因的推测,例 如"死亡人数至少达到1000人”,又有“天津已陷入混乱”等信息流传开来。[舆情扫描•天津大爆炸:双微传播与以往有何不同[Jl.2015.09.]
网民自发形成的微博话题集中在“向逆行战士致敬”的情感渲染上,情绪的 主要波动集中在"悲伤",虽然之后的舆论转向各类谣言及猜测,但根据新浪微 博提供的官方数据来看,并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讨论尤其是关于爆炸原因或追 究责任方等方面的内容规模相对较小。对于原因或更为尖锐的话题的内容,可 能是因为用户自身没有考虑到这一层面,也可能是微博话题本身的敏感性带来 的内容不可见。直到2016年2月5日,新浪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名为《天 津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的长微博,才算是给公众的一个正式的交代。
通过上文两个类型话题的比较,笔者意在强调面对不同的话题时,用户之 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特征,有的是因为突发性事件而聚集起来的异质性的用户 群体,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共同的兴趣或喜好而形成的同质性群体,不同的关系 也体现在对信息内容不同的传播路径上;另一方面,从总体话题类型的占比来
看,明星类话题受到多数用户的喜爱,这是用户生产内容对于新浪微博平台上 的新闻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冲击,反映了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传者与受众之间新 的张力。
第三节从话题到榜单,从台前到幕后
在大众媒体传播时代,受众无法生产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是在有限的选 择中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生产与消费身份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逐渐让“被动 的、消极的受众正在向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的信息使用者转变。
用户"生产”身份的获得带来的是用户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通过搜索共同 享有的“文本”,任意用户之间可以找到彼此,并建立联系,这为用户在信息传 播活动中获得权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单从微博这一平台型社交媒体来看,用 户通过共享的文本在虚拟空间建立特定的关系网络,而新的关系网络的形成带 来的是新的资源或者权利,为对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话题提供可能,甚至 生产出自己的热门话题。文本形式的改变对于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 作用,这表现在它对于时空限制的突破和“数字化”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不过需 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传受双方地位和资源的较大差异必然会导致在传播技术 更新的初期阶段,受众地位和作用的显著崛起。就好像位差越大的两个水池在 打通之后,高水位一方会迅速向低水位一方流动,但是随着双方差异的逐渐缩 小,二者的博弈才会真正显露出来。
然而,同样是面对用户“生产”身份的获得,平台本身所处的位置也对其构 成了局限,比如新闻媒体属性在中国所具有的政治层面的局限,对用户和作为 第三方平台的新浪微博来说构成了外在环境的一部分。从用户这一角度延伸出 来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各类角色及其之间的关系,正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 新的关系构成,彼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一种新的关系建构方式的出 现,会打破原有的关系格局,社会资源也随之出现变动。在这个动态过程中, 新浪微博及更多的第三方平台、用户、广告商以及新闻媒体等多种角色的作用 及相互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于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的分析,笔者将其划分为话题和榜单两个方面, 话题体现的是人人可参与的互联网精神,但是最终榜单的形成则依靠用户数量 和平台人工筛选机制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甚至,后者拥有更加绝对的权
92陈昌凤.用户为王:“产消融合”时代的媒体思维□新闻与写作.2014(11):46-49. 利。所以,在人们拥有去做一些事的权利和机会的时候,可能并不意味着他们 就往前进了一步。
第四章“劳动者”:从休闲到工作的需求利
益1体化
第一节界限的模糊:游移在“休闲与工作”之间的免费劳动
力
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时代商品的价值生产与转化有了较大的差别,信息 内容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生产和流动构成了资本增值的重 要因素。信息内容的生产和流动主要依靠数量众多的用户群体,他们基于互联 网平台自主地进行内容生产,并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的用户。人们的休闲娱乐活 动也日益转移到虚拟世界中,形成内容的生产、信息的流动。人们的休闲娱乐 活动也日益转移到虚拟世界中。针对这种新的用户休闲娱乐的互联网化,有学 者从信息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的"玩工”(playbour)的概念便是针对此种 现象作出的研究。
"玩工”一词由邱林川直译自库克里克的文章中的playbour概念,库克里克 认为,"在电脑游戏中,玩家将游戏作为休闲娱乐中的一项活动。而这引起了对 游戏娱乐产业的关注,这一产业正在逐渐改变工作和休闲之间的关系,导致了 工作和娱乐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玩工”(playbour)。93
即"通过互联网玩游戏的人,在娱乐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免费劳动,这种免费 劳动被用来帮助资本逻辑在新型网络社会中进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邱林川认 为这种"玩工”是新型网络劳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转变带来的重要意义在于“时间”在资本生产中发生的转变。信息产业 的发展所依靠的诸多形式的用户生产内容是将“传统的支付工资的劳工时间转化 为无须支付工资的劳工时间”,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中尤其体现在文化领域的消 费活动,这些活消费活动成为商品生产环节的一部分”,这一趋势还将随着互联 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加强。"这一新的现象进一步加强了娱乐和劳工、工 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生产和消费、工厂和家庭、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不
93 Kucklich J (2005) Precarious playbour. Fibreculture Journals.http://five.fibreculturejournal.org/fcj-025- precarious-playbour-modders-and-the-digital-games-industry (accessed 13 February 2013).
94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几开放时代.2009(12):128-139.
95Fuchs C. Digital Prosumption Labour on Social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apitalist Regime of Time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3.23(1):97-123.
断模糊的趋势”。Fuchs (2010)在Smythe提出的“受众商品论”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产消者劳工"(prosumer labour) [ Fuchs C.Labour in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and on the Internet.[J].Informaitonal Society26(3):179-196.] [ Bruns A. The Future Is User-Led: The Path towards Widespread Produsage[J]. Fibreculture Journal.2008.11(11).]□此 外,还有Bruns (2008)提出的“产用者”(produser)切等。
工作与休闲时间的模糊,使得"基于交换产生价值的生产模式被破坏了”。 社交媒体的出现正是"时间”与“资本主义”之间冲突的具体表现。
在《告别i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中,邱林川用"i奴” 的概念来分析"数字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剥削现象,i奴“不但包括电子制造工 人,也包括使用电子产品不能自拔的”微博控“和其它形形色色的"数码劳工”。[邱林川•告别i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I」]•社会.2014⑷:119-137.] ["邱林川•告别i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几社会.2014⑷:119-137.] [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几开放时代.2009(12):128-139.]
“i来自苹果品牌的商标,代表新科技手段,特别指向苹果公司,但作为分 析型概念,其适用范围包括了三星、诺基亚等以手机、电脑提供内容和服务的 各类企业。它们都是全球数字资本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99
大众传媒产业中的信息传播活动表现出的互联网的特色被扩大到整个经济 互动中。
国内对于"玩工"的研究主要有曹晋针对儿童的电子设备使用的实证研究, 以及学者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中对“玩工”作出的较为细致的叙 述。在国内“群众参与背后的玩工”,最集中的体现在网络游戏产业中的"玩工” 身份,“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网络游戏里,沉迷的同时,不知不觉免费为游 戏商吸引了更多用户,创造了更多内容,改善了更多服务。”
同时,邱林川认为这种模式对于其它形式的网络经济也是适用的,即“玩 工”的身影在其他网络活动中也可以发现,"甚至可以说,这是资本逻辑扩张在 新型网络时代引发的又一轮新的圈地运动,只不过这块地不是土地,而是我们 的闲暇时间。
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这 些用户便成为"免费的劳工”,"信息化劳动的外延有了空前的拓展,而且还可以 披上“群众参与”的外衣。”
不管是"玩工”还是"i奴”,都意味着“工作” Work)和“闲暇” (leisure)时间 界限的模糊并进行用户内容生产。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在于不断地将用户 的休闲娱乐需求与“消费行为”相结合转化为“生产行为”。本文对于用户作为"劳 动者”的分析也将基于这一重要标准。Bilibili网站(后文简称为B站)搭建的是 ACG文化圈用户的平台,它的核心用户是网站的主要内容上传者,这部分人群 在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间黏度上拥有突出的品质。B站的浏览和使用动机来始于 文化休闲的兴趣爱好。
本文基于"玩工”等概念视角以B站为案例分析新的经济生产方式是想考察 用户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中,新的信息内容的消费需求,这一需求与新的经济生 产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因而使得用户更加深刻地卷入到新的利润生产 过程中来。B站从最初的ACG (ACG是animation, cartoon和game的首字母 缩写合成)爱好者漫画分享平台发展为专门的视频分享网站,再到基于视频的 弹幕社交网站,意味着被整合进经济生产环节,需求与利益的结合是促进互联 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目前对于以B站为代表的弹幕网站的研究包括亚文化群体,弹幕文化、网 站运营策略、受众群体、传播模式、互动性传播等方面。弹幕网站的发展,依 靠的是二次元迦的爱好群体,以日本动漫产业和周边游戏为主,自从2007年在 中国发展以来,已经逐渐从小众的宅群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被更多人接受。
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基于视频的弹幕社交,B站弹幕功能作为其重要特 色之一,满足了用户观看视频时的吐槽迦需求,以及与其它用户的跨屏交流, 营造一种在场感。其次针对弹幕网站的受众分析构成研究,《我国弹幕视频网站 的受众研究》迦是对弹幕网站的受众研究较为全面的一个研究,通过样本的选 取和访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亚文化方向上做了总结。
101二次元,即是二维。"次元”即"维度:是dimension的两种翻译。该词广泛在ACG文化圈中被用作 对“架空世界”或者说梦想世界的一种称呼,但ACG并非等同于二次元。相对应的,ACG文化中通常将"现 实世界”称为"三次元:该用法始于日本,早期的日本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 个平面,所以被称为是"二次元世界7简称"二次元: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 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102 "吐槽”一词,来源于对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种站台喜剧,类似相声)/7'>3 5"的汉语翻译,是 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低或疑问。普通话里 相当于相声的"捧眼(小学馆,三省堂,广词苑均为此意);后来延伸成为ACGN次文化常用的词汇之一。而 闽南语中原本也有近义的"吐槽"一词(但含义与“'才少口汀不尽相同),台湾将5°翻译作“吐槽: 后来此叫法传至中国大陆。近义词是"拾杠:"掀老底「拆台「踢爆”等。而打着吐槽旗号的八卦、抱怨、发 泄、喷黑、吐苦水、说三道四都不属于吐槽。
103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研究[D]伝南大学.2015.
《对弹幕视频网站受众的主动性分析一一以Acfan和Bilibili为例》认为, 受众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弹幕的及时发布、对视频内容进行的二次解读,以及 用户自制的视频内容的分享与传播,但也提到了弹幕网站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 到的内容版权问题,这也可能成为它发展前景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障碍。讷
B站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最初的核心用户生产内容到平台自身的商业化运 作的变化。在谈到用户生产内容这一现象时,人们大多数会将其归功于新媒介 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主动的权利,而忽视了它在经济生产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这类网站的创立初衷是以用户爱好需求为核心,但是融资的需求和步伐开 始变得迫切,对于以用户创造价值的B站来说,核心用户对网站的贡献十分巨 大,高黏性和忠诚度的用户是它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以B站为代表案例的用户分析中,虽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与之前的“生 产者”有所重叠,但是用户自身强烈的主动性是区别二者的重要维度。在B站 中,用户对于某一文化及其产品的兴趣与热爱是进行源源不断地生产行为的前 提,也是用户之间形成交流、理解和共享的重要基础。而这些需求的诞生来自 于前一轮信息内容的消费行为,因而消费本身又意味着新的生产,从经济活动 的角度来看,用户成为这一经济链条中的免费劳动力。
B站的主流用户是一个强大的二次元文化群体,这一群体本身就是通过文 化产业而培育出来的忠实爱好者。其中,90后和00后为二次元的主要覆盖群 体。迦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2015年我国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5939万 人,二次元用户总人数近2.19亿人,覆盖62.9%的90后和00后;2016年,泛 二次元用户规模将达到2.7亿人。目前A站和B站是国内二次元社群平台中人 气最高的两个,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A站的日活用户在200万-300万,月 活用户已经达到3900万,B站的月活用户也已经达到3000万左右。两站均 起源于日本的niconico网站,主要特点是观影同时会出现弹幕,弹幕视频的核 心用户依旧是ACG爱好者,弹幕作为一个新兴的交互方式,符合年轻人口 味。与社交媒体和其它网站媒体的用户不同的是,这一群体的成长环境无论是
104王颖.对弹幕视频网站受众的主动性分析——以AcFan和bilibl i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4-55.
105申万宏源.新生代精神消费系列报告之四:动漫市场风欲来,千亿级的新风口[EB/OL] http://www.199it.eom/archives/476370.html.2016.5.
艾瑞咨询:2015 年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EB/OL].http://www.l99it.com/archives/396331.html.2016.5.
在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上,都更具有优势。拥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对于外界的 文化也更为开放和自我,追逐小众和亚文化,对于主流和权威并不感冒。
B站的盈利模式可以分为广告费、新番承包计划、游戏联运、淘宝周边四 个领域。广告收入出现的较早且是基础收入,由于弹幕视频投稿网站所能吸引 的浏览人数已经到达了一定规模,所以在网站上某些高人气版面进行广告宣传 页是许多需要广告宣传的企业的选择之一;新番承包计划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 意愿购买正版新番版权,购买后B站正版新番播放,并且不加任何片头广告。 由于两站聚集了大量二次元文化消费者群体,游戏开发上借助平台进行联运, 获得收入后双方按照比例进行分成;动漫周边在动漫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两 站在淘宝上均设立了官方店,销售周边产品。
基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获得了诸多权利,但是从经济活动的运作来 看,受众在新的时代出现了更加强烈的“商品化”趋势,具体表现在用户三个层 面的商品化:用户本身的商品化,用户生产内容的商品化,以及参与媒介内容 生产的劳动的商品化。但这一视角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环境下,资本与政治之 间关系紧密,在中国,政治控制在经济因素之上,这是抵抗用户陷于经济生产 环节中被奴役处境的一个重要力量,媒介产业自身的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它不会 完全为资本所驱使,而互联网企业的政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其经济逐 利的本性。但在政府、媒体、企业以及公众的相互关系之中,媒体应该作为~ 支独立的力量,既吸收政治属性中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社会公正秩序的保 障,也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以回避其对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事实上,它应该 为社会大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支撑。当前的中国市场 经济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所以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各类经济 行为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用户的主动权利与被动境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 府和媒体自身的作用还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一直以来以政治属性主导的媒体事 业眼中,社会大众既是被引导的对象,也是提供智慧源泉的对象,"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治民思想。
第二节Bilibili弹幕网站:二次元的“情怀”与三次元的“现实”
一、二次元的“情怀”:天下漫友是一家
当前众所周知的弹幕网站”7最初源于部分日本ACG爱好者交流群体,一 个共同分享交流基于日本文化的动漫、游戏和卡通的平台。这部分群体在国内 比较小众化,主要是对日本动漫文化比较喜爱的青少年,同时,对于日本的"吐 槽”文化也比较熟悉,后期这一背景与弹幕功能相契合,为用户所喜爱并广泛流 行到圈外。正因如此,大家才因在这里碰到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而彼此之间产生 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流传出“天下漫友是一家”的说法。
最初的弹幕网站比如Acfun,主要内容包括用户对特定番剧或角色的分析 及讨论,之后A站出现故障,A站会员Bishi又创立了名为mikufuns的网站, 后更名为Bilibili (即B站),导致部分用户转移到B站,同时,B站自身的风 格和内容也吸引了新的一批用户,很快占据了优势地位。
B站初期阶段的发展,用户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日本文 化的喜爱,包括对动漫、游戏和剧集的追逐;其次,深谙日本“吐槽”文化的 精髓,因而是弹幕的忠实使用者;最后,对文本的“二次加工”,这既体现在 通过弹幕进行视频内容的重新解读,也体现在对于自制视频内容的再剪辑和创 造带来的乐趣。事实上,前两点也可以概括为一类,即共同的文化基础,这表 现在对于特定剧情的解读,人物角色的设定等。通过对共同文本的关注,不同 用户之间有着讨论和交流。
B站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用户,“这类用户可以说是 资深的御宅族迦,也是日本动漫文化的爱好者也是弹幕最资深的用户”,是视 频的上传者或制作者。B站的主要视频内容来自于核心Up主的“劳动”。Up 主将各自的视频内容按照特定的上传格式与要求进行编辑和加工。视频主要是
107弹幕(barrage),中文流行词语,原意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大量以字幕形式显示 的评论同时出现的现象也被称为弹幕。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 幕,所以NICO网民将这种有大量的吐槽评论出现时的效果做弹幕。在中国,本来只有大量评论同时出现 才能叫弹幕,但是随着误用单条评论也能叫弹幕了。
108御宅原指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某种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 极深入了解的人,但目前于日本已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而趋于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为御宅族为傲的 人。而对于日本以外各国家或地区的御宅族来说,这一词语所含的褒贬意义因人而异。
109 Up主为上传发布视频的人的统称。up是一个简称词,即upload,意思为上传,是一种网络用 语,由日本传过来的词汇,在国内ACG视频网被经常使用。
日本国内播放的电视节目内容或后期加工的原创内容,这些工作都会花费数个 小时甚至更多,但Up主自身从中得到的主要是来自其他用户的荣誉性回报, 而不涉及物质性的报酬。站方与核心Up主用户之间的张力关系无时不影响着 网站整体的发展。拥有权限的站方与拥有用户支持的Up主之间,明白彼此所 处的地位,更知道双方处于的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二类是主体用户,学生是其 中最主要的构成,这类用户主要是视频内容的消费者,在内容贡献度上较低, 同时弹幕的使用热衷度也低于前者;最后一类是其它用户,弹幕网站的视频除 了是跟ACG内容相关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纪录片 等,由于内容在主流视频网站上资源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因而会吸引部分用户 前来观看。
B站视频内容目前主要有十大版块:动画、番剧、音乐 舞蹈、游戏、科 技、娱乐、鬼畜、电影、电视剧。动画区的内容包括各种手书、MAD、AMV 等;番剧区以发布最快、最新的动画为主;音乐区是以V家与翻唱为主打,同 时包括不少优秀的原创作者和弹奏者常驻;舞蹈区集中了来自日本和国内舞届 的大量优秀作品,以及很多优秀的新人舞蹈;游戏区以游戏视频攻略及解说、 Mugen等为主;科技区包括各界前沿科技以及不同层面的纵向科普、技术宅的 聚集地;娱乐区以各类优秀、欢乐、有趣的娱乐性视频为主打;鬼畜区主要是 二、三次元的鬼畜视频;电影区是各类电影的汇聚地;电视剧区以日剧、美剧 以及其他各类剧集为主。
Up主是弹幕网站视频内容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非原创性的视频上传,包 括各种题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原创性的视频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游戏、 科技、娱乐、鬼畜等类别。这些都是基于ACG内容基础上的用户再创造和加 工,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共同享有的吐槽点,当Up主上传完视频内容之 后,可以即时的得到关于视频的播放数量、收藏数量、在线观看人数、弹幕内 容、点赞或投币等其他用户的反馈。
“B站的弹幕我是十分喜欢的,因为每次Up东西,播放量,收藏量,在线 数,弹幕和硬币这些都是一种反馈和互动,我能实时看到哎呀有小伙伴在看我 的东西,哎呀这个地方被吐槽了,哎呀这对cp果然有人get,哎呀又上热门 了,不得不说这些对Up主来说都是很珍贵的体验,没人想自己辛苦产出的东 西挂上去什么反应都没有对吧。也是习惯了B站的这种形式,有一次我把一个 视频Up到了优酷,在前面强行插了我50秒广告就不说了,而且几个月过去了 也就看到个播放量,沙发空着其他啥都没有,也不知道点进来的用户看完了没 有,喜欢吗,有什么意见和吐槽吗,说难听点就跟被白嫖了似的,一个大写的 没劲,以后就都不再去了。基于这样的互动体验,加之B站用户集中活跃,投 稿热度不会很差,又容易火,所以很多优秀的唱见、舞见、实况主愿意长期投
(甚至只投)B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知乎.B 站靠什么能力,在商业竞争中胜出?[EB/O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897] [兄贵(日文:日文罗马字:Aniki)是来自日本的汉字词语,是对兄君或者男性长辈的尊 称,与粤语的“大佬”或国语“大哥”相似。“兄贵”一词最早典故出于射击游戏“超兄贵”系列。国内则由于日本 NIC0N1C0比利•海灵顿一系列视频的传播而逐渐变得广为人知。]
与此同时存在的其他主流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和爱奇艺,也都涉及ACG 的视频内容,由于这类主流视频网站的目标群体是普通大众,对于ACG内容 关注度少,即使拥有弹幕功能,也没有原生弹幕网站的那样活跃,更不能体会 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吐槽”文化,ACG爱好者在这里观看没有“共同参与感”。因 而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共同的文化环境和交流的有效性才是ACG爱好者看 重的因素。考虑到媒体在不断瓜分受众市场的形势下,受众市场的锁定仍然根 据的是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参考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人口学因素的标准。而在分 众趋势和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个体化喜好的维度逐渐展露,同质化群体内部彼 此建立连接形成高度粘合对媒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传统媒体所无 法想象的紧密关系。
此外,B站视频中没有插入广告,这和主流视频网站的广告长达几十秒甚 至无法关闭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视频中不插播广告,对于B站来说既是一 个损失,却也为其收获了用户的忠诚度。而用户的流量实际上补充了B站在其 它方面的广告收入,比如手机游戏、动漫周边以及网页广告。
二、一个次元的距离:从“情怀”到“现实”
“F/Z事件是急功近利,大小姐事件是别有用心,兄贵山的事情是目光短 浅,gohank的事情是自以为是,12的事情是做人不会留一线"。
B站在2010年之后开始出现和用户之间的纠纷事件。事实上,在站方和 Up主用户之间开始出现关于新番更新、广告招商、视频的保留与删除等权限纷 争反映出站方与Up主用户之间的冲突。
依靠用户生产内容而运营的弹幕网站,用户的的“消费活动”成为“生产活 动”的一部分,从而为网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后者又进一步成为网站盈利
的重要基础。但对于网站用户来说,他们以此种"消费式”地"生产”为乐获得满 足。
B站发展中视频内容的版权一直是其存在的隐含问题。B站视频内容主要 是通过外链的形式上传,播放时是直接从外站播放,耗费的也是外站的宽带流 量。B站允许的外站链接包括优酷、爱奇艺、新浪等,网站服务器只提供弹幕 内容的储存,这就为网站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在2010年前后,政府监管对于网 络视频内容的版权问题监管尚不成熟,版权问题仍然属于灰色地带,这为B站 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2011年的日本新番fate / zero在国内的直播权问题上,B站被广电总局要 求撤销该内容的直播更新,原因在于它并没有正规的视听执照,而且并未从日 方获得正规的同步更新权。这部番剧在播出之前,就已经受到广大ACG迷的 追捧。B站在开播前便预告届时会进行转播,虽然后来遭到下架的要求,但是 在粉丝中赚足了人气。这也为之后B站取得视听许可证提供了动力,并开始寻 求商业化的道路。
但坚定B站正版化决心的事件还在于爱奇艺等多家视频网站将其告上法庭 之后。2014年,B站已经开始和爱奇艺进行合作,但B站“管理员私自篡改爱奇 艺播放器在B站的代码,导致爱奇艺的视频在B站出现卡顿、闪退等问题,然 后B站会员不分青红皂白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大骂爱奇艺,使爱奇艺一怒之下 停止了B站的版权授权。但爱奇艺停止授权之后B站仍旧我行我素,所以被爱 奇艺告上了法庭。”辺
2012年,B站接连发生的事件暴露了站方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更确切的 说,是站长Bishi与用户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是站方权力的整合时期。与主流的视频播放网站相比,弹幕网 站视频资源主要由用户上传,而针对部分新番的版权,B站会选择性地购买, 从而规避之前遇到的版权纠纷。
在B站的发展过程中,流传出很多网络热词以及“梗”,这些都来自网站具 体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在所有这些事件中,笔者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 表性的事件,分别反映了流量变现的目的在网站内容的加工、站方的权限与用 户的权限之间的较量。 [112知乎.如何看待爱奇艺、华视网聚、斗鱼三家同告哗哩哗哩(bilibili)事件?
[EB/Ol].h ttps://www.zhihu.conn/qu 已 stion/27218135.2014-12-24.]
(一) "削除兄贵事件? 一切从“利”
2012年7月开始因为站长Bishi[ bishi, B站,即bilibili创始人/站长,全写为"⑨bishi:是其在哗哩哗哩的用户名“碧诗”的拼音] [比利•海灵顿(Billy Herrington),前美国妥片演员,由于在他拍过的旻片当中有许多莫名其妙的 摔角戏,又在途中发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声音,因此自然就成为Nic。动画上面的好素材。]不满兄贵题材的视频而擅自删除Up主们 原已经上传的内容,Yui 0 Mi。在网站三次元鬼畜区投稿《Jovanda (Van x Jomanda)»,遭到管理员退回,原因为“根据相关政策,该类视频不予审核:同 期,Bishi还在原投稿人员不知情的状况下删除了过去的兄贵视频投稿,引来 Up主的不满,Yui 0 Mi。在微博上找Bishi理论,Bishi借用别人的身份回复, 接着又自己现身说明,称是担心广电审核认为网站含有不良内容,之后也开始 大量删除已经发布的兄贵视频。但是在兄贵的代表人物比利•海灵顿中来到中 国的时候,Bishi又开始附和兄贵群,并称网站Bilibili的取名就是来自比利的名 字,并在其演讲稿中加入“Bilibili cheer”来为网站宣传。
而在比利海灵顿访华结束后,B站又开始以广电审核为理由撇清与兄贵视 频的关系。
兄贵视频作为B站用户喜好的诸多内容之一,其取舍任凭站方决定,在不 需要的时候,以政府管制作为理由,在需要的时候,又成为攀附关系的手段。 也许有来自政府层面的管理原因,但是在比利访华期间B站改头换面的反应着 实让人怀疑,这背后的利益因素才是最终决定性的因素。如果B站内容只设立 能为带来利益的视频内容,这不免让弹幕网站的诸多用户认为B站不过是利用 他们提供免费劳动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二) “大小姐事件”:Up主的反抗
2012年10月,由于B站新番搬运规则的更改而出现“抢番”的现象,导致一 名资深搬运工黎亦乔(众人爱称为大小姐)因为动画《Little Busters!》的更新 权被管理层人员抢走。黎亦乔欲找Bishi理论,然而Bishi由于不当的言论和态 度导致谈判破裂。
Bishi在微博上幸灾乐祸继续嘲讽以前离开的Up主;包括黎亦乔在内的一 些非原创视频投稿者开始大量删除自己的视频稿件和视频源;Bishi大怒并对黎 亦乔等人表示战个痛快,并说,“删吧,老子还和抢番的说之后不搬就还她,现 在删?好,那以后就别来了。真当自己大小姐? r截至2012年10月18日有 数千个视频的视频被删投稿或删源,总点击达数千万,被删的视频主要集中在 "新番区:"动画区”与“合集区:删稿亦伤害了无辜的B站观众,小部分老会员最 终只得转投其他网站。
B站的Up主自称为搬运工,由于这些视频并非Up主们原创,而对于视频 的需求又总是存在,因而总会有人充当搬运工的角色,这一心理成为Bishi有恃 无恐的理由。但是作为一个依靠用户上传的支撑的网站,它对待用户的态度必 然是用户重视的因素。
B站在后期的发展开始进入商业实体的运作阶段,盈利是其最终的目的, 而一直以来的“站方赚钱,Up主赚荣誉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运作形式。搬运工 在B站的地位与付出相差很大,但是被很多网友认为是"站长辛辛苦苦做网站提 供视频”,将搬运工的功劳视为Bishi—人所有。另外,随着B站发展的不断扩 大,很多人都会认为B站的管理层可以获益,而搬运工仍然是在做免费劳动 力。
之后,就有了"LB—出,再无朋友”(lb是“大小姐事件”中黎亦乔要更新的 新番片名little busters的缩写)的流行语,“大小姐”这个梗又被网友改编成各个 版本,比如“真当自己傲月动漫/真当自己狮子王”。
虽然“大小姐”事件导致大量视频被删,Up主出走和拥护流失,但B站的新 番更新权被站方收回,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原有的小 圈子形式也进行了剔除,为网站的管理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原本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群体,依靠用户生产内容作为支撑,但在 网站运营中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用户的管理,尤其是涉及到经济利 益出现的决策可能会违背网站的初衷,这又必然会打击用户对于网站的积极 性。当然,只要需求依然还在并一直被创造下去,总是会有新用户加入进来这 场虚拟的狂欢之中。
互联网技术在最初赋予用户的是发现彼此和共同交流的惊喜,在这之后, 技术的大权被少数人掌握,而后来的用户们也再难有最初那群人的生命力,最 终屈服于技术和资本的合谋。
(三)“移除韩光雨”:网站利益的巩固
移除韩光雨事件发生在2014年,当时B站站长Bishi在日本参观Niconico 本部并会见本部高管。
B站的游戏解说板块由Up主自己来主持和解说节目,随着节目人气的上 涨,以韩光雨为代表的Up主开始在自己的节目中插入广告,并且呈现愈演愈
烈之势。对于Up主的辛苦劳动和付出,BiShi筹备推出“零用钱计划:即由站方 将拉拢的客户分派给Up主,这样,B站盈利的基础之上,也给Up主分发相应 的利润。在此前,Bishi找人专门去跟韩光雨商量此事,但韩光雨的盈利方式虽 然与之类似双方的客户却并不一致,因而拒绝了 Bishi的要求,谈判破裂。
很快,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弹幕网 站哗哩哗哩的实体运营公司,由徐逸,即Bishi,在2011年创立于杭州,后迁 址上海)公开了之前一段录音,音频内容为韩光雨安排商谈的人演戏玩弄徐逸 派来谈判的人员,但音频通过剪辑删除了对徐逸不利的发言。徐逸以"刷硬币和 植入广告”两个理由强行削除了韩光雨及其团队成员的帐号。[资料参考来自"恶俗百科",多对网络人物进行曝光http://wiki.esu.im/徐逸
#.E7.A7.BB.E9.99.A4.E9.9F.A9.E5.85.89.E9.9B.A8]
韩光雨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人气进行商业操作的第一人,但是其个人品质在 B站上为人所不齿,此次事件一方面是Bishi个人行事风格,另一方面则是韩光 雨个人的原因。B站用户,除作为韩光雨的粉丝为其辩解之外,大多数用户都 站在Bishi 一边,并编撰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凡是批评徐逸的人都是韩光 雨的狗腿子;凡是韩光雨的狗腿子一律打断它的狗腿”。不过之前提出的“零用 钱计划”也不了了之。
关于B站的事件当然还有更多,但是在这里只选取了三件作为分析的对 象。事实上自2014年之后,B站对于资本的雄心已经崭露头角,后期发生的诸 多事件如“融资计划书曝光”、"新番承包计划”等,都涉及到B站的利益策略问 题。而各个事件中本质上都是对用户潜在价值的攫取和抢夺。但用户愿意处于 这样的被动情况多久,尤其是在B站与用户的关系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用户的 数量并不等于核心用户的数量和质量。
网上流行的微博段子对此评价“你挣钱我给你鼓掌,你骗我就是另外一回事 了”。这也是B站融资计划曝光之后引起巨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争议被归结 为"资本与情怀”之争。情怀是用户的,而资本不是。
从最初的“削除兄贵”事件中,可以看到作为个体的用户在面对站方时自身 权利的无力,站方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视频内容的去留,在"大小姐事 件”中,小部分圈子用户对于站方来说仍然不构成任何威胁,充其量在舆论上受 到谴责,甚至不会有进一步地追究,零散集合的用户面对强大的站方无法撼动 其强势的地位;最后的"移除韩光雨事件”是涉及到站方最直接利益的一个案 例,广告对于二者来说是比较敏感的地带,也成为后期B站发展的重要基础,
用户冒出的利益的嗅觉及时地被掐灭,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不同事件内部的 纷繁复杂,都被凝练成一两个流行语或者谈资,掩盖了帷幕后不同主体之间的 关系博弈。
B站由一个单纯的ACG交友网站走到了今天,它本身已经成为这个互联网 经济时代下用户需求支撑活生生的例子。它不断发展的道路背后交织着个人、 群体和资本之间的身影,用户群体凭借技术平台的扩张搭建的关系网络,是网 络资源的源起,更是包含了经济价值的重要来源。
第三节消失的界限:对“劳动”的再认识
文中借鉴的"玩工”概念,最初指的是互联网游戏中的玩家,移动终端的游 戏产业成为互联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玩家们游戏中寻求娱乐时,沦为互 联网经济中的新型免费劳动力。本质上是人们生活中的"工作”和“休闲”界限的 消失,休闲本身也成为为资本创造利润的隐形劳动生产。对于弹幕网站来说, “用户”意味着内容和资源。
就现实中的用户反馈来看,他们并不排斥成为免费的劳动力,因为站方为 他们提供了精神的乐园,他们从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无法替代。这与现代生 活中人们的需求从何而来并伴随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着潜在的联系。
这样的“用户”类型区别于传统的媒介内容的受众,他们拥有明确的兴趣指 向,有能力聚合自己的圈子,一旦这个平台达到一定的规模,也就自然而然地 具备了经济价值。
单纯地从研究对象的商业化运营手段出发,"传播再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主 体人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一一传递信息的过程。"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它"作为中 介化的实践"的潜力。[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6(1):66-75.]
当前对于"受众”的研究免不了要结合新的媒介技术,但是在短期内出现的 诸多新现象让人目不暇接,更不用说可以去潜心研究每一个现象背后所包含的 传播理论。
当然,脱离案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待受众的议题, 笔者认为,"受众”就好像一道光谱,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过渡 与色彩,“用户”的存在是当前基于互联网时代中逐渐挣脱出来的新的色彩,它源 于之前的光谱,但又与它们不同。因而在对"用户”的讨论中,既要结合“受众” 理论的基础,又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的变化。
在对"玩工的”讨论中,“资本-劳动”的关系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意义上的物质劳动,它是一种基于虚拟空间的脑力劳动。
斯图亚特霍尔试图将这种“劳动”引入到“文化”当中。在对大众文化理论的 阐述之中,霍尔认为,“技术工人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准与巨贾一掷千金的豪赌假 期,其间的鸿沟不是在真实世界,而是在幻梦之中,得到弥合”,而这幻梦, "报业和大众传媒行塑着我们的社会意识,持续地喂养和滋长这些幻觉。”
在“玩工”之中的“劳动”概念是何种意义上的,也涉及到对脑力劳动的“生产 性”和“非生产性”的区分与判别。席勒在区别劳力与劳心时提出“生产性劳动” (productive labor),以此建构"文化的劳动力理论"'。[“【美]席勒,冯建三,罗世宏.传播理论史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
薛兹在2009年的纽约“新学院”三日研讨会,主题为“互联网作为游戏场与工 厂”的主题会议上撰文指出,“我们生存在全盘劳动的社会,我们就此被纳入商 品化、种族化与性别化的方式,却又深邃地被当作时正常的了,我们倍感困惑 与不满,寻常的薪资与非薪资劳动之对立在此崩解了”。[ http://digitallabor.org/,该会议在 2009 年 11 月 12-14 日举行.梅铎(Graham Murdock)在 2010 年 2 月 4 日也于伦敦西敏寺大学以 The return of the gift: participation and exploit ation on the internet 为题,发 表讲演。]
这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的经济方式的探索,以及其中作为主体的人所面 临的新的境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对于数字劳工或者知识劳工等问题的讨 论,是这个时代中最显著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 的时代就到来了。[^张一兵.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一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几马克思主义与现 实,2009(3):102-107.]
结语
走笔至此,文章的讨论已告一段落,但更是笔者重新踏上思考的起点。媒 介技术的更迭是本文论述不同受众类型的基础和前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 看,用户获得了诸多权利,但当其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中时,又可以看到用户 的需求在虚无的网络时代脱离了物质本身,寻求对文本符号的消费与追逐,信 息内容的接受、自主地生产权利以及消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建 构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与大众媒介时代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等相比,互联网 时期的用户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更为紧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用户的消费 活动被嵌入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当中。回顾受众概念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背 后交织着媒介技术、资本与政治以及社会大众等复杂的关系。
通过文中三个不同的案例,本文着重强调了作为用户所呈现出的三个典型 身份一一体验者,生产者与劳动者。从三个层面来总结分析,媒介技术本身的 物质性带来的信息接收的变化,物理的特性与感官的刺激,既促进了用户某些 权利的获得,也阻碍了用户的某些想象,技术变化切实地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 很多场景和时空。进一步地追问,更大层面上的经济决定因素、技术特点以及 企业或社会组织是如何塑造用户及其实践活动的;生产权利的获得是在前者的 基础上发展出来,途径的可获得和可使用激活了作为个体的用户,连接了无数 个个体的用户,面对传统的传媒组织和机构,用户群体拥有了一定的内容生产 与话语权利,尤其是当用户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的时候,然而由于技术平台本 身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其必然受到来自经济和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中,话语的最后把关权仍然是被政府所掌握,被释放出来 的可见的用户生产内容只能聚集在娱乐、休闲、明星等软性的议题之内;对于 “劳动”的重新定义是强化用户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用户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 消费需求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看似休闲的娱乐活动成为免费创造经济价值的 劳动行为,与以往受众单纯认知性的消费行为相比,用户消费的同时创造了新 的文本内容,新的内容成为资本盈利的原材料。这是"需求”的诱惑,还是消费 与技术的合谋?以上,都是本文在论述用户时,试图重新整理出受众在这个时 代的现状提出对社会实践过于顺从的反思。
对于受众的研究,国内外实践的差异带来的迥然不同的路径,实际上也未 尝不是一种相互补充的视角。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受众研究一 直徘徊在对其主动性与被动性的探究之间,最近兴起的“新受众研究”提倡从民 族志的角度聚焦受众的“接受”行为的分析,抛弃宏大叙事的结构,呈现具体情 境中受众的接受行为。在当前的消费社会中,技术、资本与政府的角色在传播 行为中相互交织和作用。作为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传播活动的重要主体,受 众,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扮演的角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 媒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生活在由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这个外在的虚 拟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对于世界的看法,与他人的交流。同时,被经济利 益所趋势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创造着源源不断的需求,人们的衣食住行实 际上已经脱离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悬浮在其之上的虚拟的“景观”。正 如德波提出的,"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商品化不仅 仅是可见的,而且那就是所见到的全部:所见到的世界就是商品的世界。现代 经济生产广泛而强烈地扩大了它的专政。在很少工业化的地区,帝国主义的统 治所证实。在工业先进的地区,社会空间不断更新的商品地层的叠加所覆
”120
rnt o
受众对于信息的消费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却也是最重 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一角,其主体性在技术、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中,被不断 地塑造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所提及的所有'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 东西,即日益增长的休闲时间,既不是劳动自身的解放,也不是这类劳动所塑 造的这一世界的解放。没有哪一种在劳动中被掠去的活动,能够通过屈从于劳 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重新获得。”⑵这也是本文在最终的用户身份论述中所提出 的劳动者的含义所在。通过结合用户需求与企业的利益,用户的休闲娱乐活动 成为资本积累的原材料,"劳动”的意义在这个时代又发生了变化,不需要支付 工资的免费劳动力成为新一代经济发展形式的追逐对象。
再回头来看这一系列身份的延伸,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受众的用户,似 乎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放,他们仍然是在一种主动权利与被动环境交织的网 中进行着各自的生活。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博 弈关系之中。虽然互联网技术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塑造了当前用户的形成和 特征,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实上,“技术媒介的强调,对区分文化传播不同 模式(口语、文字和电子)之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而且技术媒介构建了主体
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121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边它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看待一个宏观问题的具体切口, 通过这个切口,去发现它背后更多维的层面才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实践真相提 供了可能。对于笔者来说,从具体可感的研究对象入手,结合它所处的环境的 分析来反观对象本身,是进行问题剖析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尝试。不过,在对用 户论述的具体过程中,笔者存在的最大不足体现在理论视角贯彻的不够深入和 彻底。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借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宏观框架的搭 建和论文想要反映的主旨之中,而消散于微观的案例分析中的字里行间。本质 上其实是对理论本身的把握和消化不够透彻。
虽然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改变着受众的地位,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但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凸显的主动掩盖了隐性的被动。在21世纪人 类站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前夜,也不知道未来将面对什么。尼尔•波兹曼曾评价两 部集权小说道,"在《1984》中,人们被对痛苦的恐惧所控制;《美丽新世界》 中,人们则被对快乐的盲目追逐所控制。”虽然当前的情况可能并不会朝向1984 的方向发展,但是那个美丽的新世界呢?"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 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如果不能看到媒介技术背后 的制度以及生产过程的变化,而仅仅是聚焦于聚光灯下的各种信息内容,那么 人们很可能将会被满足的很好。而背后,从需求的产生到消费,从内容的选择 到生产,都可能无法脱离看不见的限制,而沉浸在虚假的自由和民主之中。
[英】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2013:181-182.
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
[1] 陈崇山•论受众本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24
[2] 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4-47.
[3] 位迎苏•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MJ.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5-
56.
[4] 迪金森•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 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冲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55-78.
⑹丁柏铃•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4.
[7] 周爱群•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4.
[8] 廖圣清.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2.80-81.
[9] 臧海群•受众学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8-53.
[10]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 漢]凯尔纳,史安斌•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3.
[12] 曹书乐•批判与重构: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3.
[13] 卡斯特利斯.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 李良荣•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5] 功口]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6] 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
[17] 漢]席勒,冯建三,罗世宏•传播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 凑]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
[19] 卡西雷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0] 延森•媒介融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1] 莱文森•新新媒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2] 克劳利•传播的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 肉泰勒CTaylgL.),肉威利斯(Willis)等.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一一世
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5]血]]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找化传播译丛)M.上海:商务印 书馆.2009.
【26]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J.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加代
[27]功口]伊尼斯,何道宽.帝国与传播[M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9]简梵迪克蔡静译.网络社会噺媒体的社会层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4.
[30]庚]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
[31 ]僕]尼古拉斯盖恩,英]比尔著;刘君,周竞男译•新媒介:关键概念•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5.
[32][美]费•金斯伯格.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據体人类学译丛)[M]•上海:商务 印书馆.2015.
[3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文化传播译丛)[M]•上海:商务印书 馆.2009.
[34]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连续出版物:
[35]Alexandre Dhoest.Audicence retrospection as a source of historiography: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on early television experien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30:64-7&
[36]Bourdon J. Detextua 丘 zing: How to write a history of audien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30(1):7・21.
[37]Bruns A. The Future Is User-Led: The Path towards Widespread ProdusageQ]. Fibreculture Journal,2008,11 (11).
[38]Butsch R and Livingstone S. Meanings of Audiences: Comparative
Discourses [J]. Routledge,2014.
[39]Dijck J V. Users Like You? Theorizing Agency in User-Generated ContentfJ]. Media Culture & Society,2009,31 (1):41-58.
[40]Fernando Bermejo.Audience manufactur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broadcasting to Google.New media&society.2009.11 (1 &2): 133-154.
[41 ] Fuchs C. Digital Prosumption Labour on Social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apitalist Regime of TimeQ].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3.23(1):97- 123.
[42]Fuchs C. Labour in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and on the Internet[J]. Informaitonal Society26⑶:179-196.
[43]Grinnell C K. From Consumer to Prosumer to Produser: Who Keeps Shifting My Paradigm? (We Do!)[J]. Public Cuiture.2009.21 (3):5力・598.
[44]Jensen KB, Rosengren K E. Five Traditions in Serach of the Audien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90.5:207-238.
[45]Kucklich J (2005) Precarious playbour. Fibreculture Journal5, http://flve.fibreculturejournal.org/fcj-025-precarious-playbour-modders-and-the ・ digital-games-industry (accessed 13 February 2013).
[46]Livingstone S. The Challenge of Changing Audiences or, what is the Audience
Researcher to Do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4.19(1):75-86.
[47]Rob Cover, Audience inter/active: Interactive media, narrative control and reconceiving audience history.[J]. New media&society.2006.8(l):139-157.
[48]Sonia Livingstone.the challenge of changing audiences:or, what is the researcher to do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19(1):75-86.
[49]Sabina Mihelj.Doing audience history: Questions, sources, methods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30(l):3
[50]Sabina Mihelj.Audience history as a history of ideas: Towards a transnational history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30(1):22-35.
[51]胡翼青•科学主义的困顿:对中国受众研究30年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40:133-137.
[52]祝建华.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JL新闻与传播研 究.2001. (04):68-73.
[53]马锋.“受者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社会转型期“受众即消费者”观念 本质论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1):51-57.
[54]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屆外社会科学.2002(01):29-35.
[55]臧海群.走向综合、全面的阅听人理论[J]•新闻大学.2005.(02):26-27.
[56]陈崇山冲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J]•当代传播.2001.(01):12-14.
[57]程士安•受众生活形态与接触点新媒体[J]•中国广告.2006.(03):128-129.
[58]颜景毅•论新闻媒体的广告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04):104-107.
[59]曹茹,高玉新.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
报.2000.(02):48-50.
[60]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下)[J]冲国地市报人2000:19-19.
[61]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 2010)0]河南社会科学.2011.(01)
[62]蒋忠波,邓若伊•国外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J]•国际新闻
界.2010(06):39-45.
[63]幸小利•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0]•国际新闻
界.2014(09):122-134.
[64]张丕万•新闻受众与网络用户的视角差异[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2.24(4):105-107.
[65]李程.浅议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卩].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2010(l 1):70-73.
[66]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一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J].国际新闻界.2011(5):6-10.
[67]张小强,郭然浩•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融合[J]•科技与出 版.2015 ⑺:123-128.
[68]王辰瑶.新闻使用者:一个亟待重新理解的群体[J].南京社会科学.2016⑴.
[69]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J]现代传播.2002.(01):34-37.
[70]徐嬪,秦朝森•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综述口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33-136.
[71]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 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3:41-44.
[72]詹新惠•探寻传统媒体运营新闻客户端的路径[J]•青年记者.2014(9):26-28.
[73]梁智勇,郭紫薇•中国新闻类APP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盈利模式探讨[J].新闻 大学.2015(1).
[74]杨立,刘或扬新闻客户端网络新闻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以网易新闻客户 端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8):30-33.
[75]贾金玺•纸媒新闻客户端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一于五款新闻客户端产品 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14(24):3-7.
[76]彭兰.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J]•国际新闻界.2007(10):44-4&
[77]陈昌凤用户为王:“产消融合”时代的媒体思维卩新闻与写^.2014(11):46-49.
[78]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⑻:51-67.
[79]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几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⑶:54-56,
[80]约翰•费斯克,陆道夫.粉丝的文化经济口世界电影.2008(6):165-179.
[81]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JL开放时代2009(12):128-139.
[82]邱林川•告别i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J]•社会-2014(4):119- 137.
[83]曹晋,许秀云•传播新科技与都市知识劳工的新贫问题研究[J].新闻大 学.2014 ⑵:93-105,
[84]李礼,魏宝涛•弹幕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85]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 界.2014 ⑵:37-40,
[86]王颖.对弹幕视频网站受众的主动性分析——以AcFan和bilibli为例[J]•新闻 研究导刊.2015(1):54-55.
[87]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口•暨南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6⑴:66-75.
学位论文:
[88]张永芹.2012年移动新媒体新闻客户端影响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9]章蕾•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赋权行为初探[D]•厦门大学.2014.
[90]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1 ]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研究[D]•云南大学-2015.
[92]李礼.基于用户使用行为的弹幕网站研究[D]•辽宁大学-2015.
[93]陈威弹幕视频网站及其用户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
[94]王佳琪.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弹幕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95]李锐•商业门户网站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研究——以《搜狐新闻》《腾 讯新闻》《网易新闻》为例・]•山东大学-2014.
[96]杨丹丹.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传播・]•东北师范大学.2012.
[97]张萌•关于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分析研究PL山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