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课题的提出 1
1.1.1选题依据 1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2文献综述 4
1.2.1营养与运动能力 4
1.2.2营养干预的生理学基础 6
1.2.3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8
1.2.4营养素与运动能力 9
1.2.5健美操项目的运动特征及对营养需求的特点 16
1.3研究思路与任务 18
1.3.1研究思路 18
1.3.2研究任务 18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9
2.1研究对象 19
2.2研究方法 19
2.2.1文献资料法 19
2.2.2问卷调查法 19
2.2.3访谈调查法 21
2.2.4逻辑分析法 21
第3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22
3.1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相关基本情况 22
3.2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相关营养知识的认知现状 23
3.2.1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23
3.2.2江西省不同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27
3.3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态度调查分析 30
3.4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调查分析 32
第4章结论与建议 37
4.1结论 37
4.2建议 37
4.2.1建议学校开设营养相关课程 37
4.2.2加强教练员营养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38
4.2.3呼吁社会重视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38
424配备营养师,加强后勤保障服务 39
参考文献 : 40
附录1 44
附录2 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9
致谢 50
第1章引言
1.1课题的提出
1.1.1选题依据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广泛普及和蓬勃发展,健美操运动跻身于竞技体育行列顺应 了健美操运动的客观发展。健美操以它所特有的动作美、动作幅度大、力度强、速 度快、完成质量高等特点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推动了现代健美操运动的蓬勃 发展。拥有良好师资和场馆条件的高校,自然成为健美操运动普及和发展的主要场 所,每逢各种形式的健美操比赛,高校健美操运动员都是主力军,高等院校早已成 为我国健美操运动发展的重要基地。自从1983年国际健美操联合会举办的第一届国 际健美操比赛,也是健美操的首次国际比赛。如今,每年各种健美操国际比赛繁多, 参加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都表明健美操运动正在飞速发展,是一个极具生 命力、竞争力的体育项目。各种国际比赛不断发展变化,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今后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将是在难度水平和动作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突出其艺术性、 创新性,避免动作的对称性、重复性,提倡多样化。竞赛水平的不断攀升,难度的 日趋加大,要求运动员只有在不断承受超大负荷,才有可能更好更快的改善运动能 力,提高比赛成绩。运动营养作为运动训练以外的强力手段之一,一直被运动训练 界所关注。
随着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当极具实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聚集的时候,胜 利与失败之间的差别和界限也越来越小,只有零点几秒、几厘米,甚至零点零几秒、 零点几厘米的差距,这时候注重细节往往成为成功的关键。2000年亚运会科学论文 会议首次将运动营养作为重要的专题报告内容,运动营养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体育科 学分支,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长足的进展,在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2003年6月国际奥委会在洛桑举行的会议上,出席会议的有关国际组织 一致同意通过,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医务委员会营养工作组筹备、组织编写一个 支持并指导运动员科学、合理膳食的营养指导手册。同时,国内对运动与营养的研 究也在积极开展,如郑歲,平晓春⑴总结指出,运动员合理的进食时间、膳食结构对 改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能力以及防止过度训练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强调,合理的
膳食营养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地使用营养素,有利于改善 运动员身心健康、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大量研究证实,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或者比 赛中,运动员保持充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维持机体运动能力及水平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王竹影⑵在对小鼠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短期服用营养 素糖中的1,6-二磷酸果糖后进行运动,小鼠的游泳耐力水平显著提高;何建伟、卢 伟⑷等总结得出适当的补充各种维生素不但能够提高运动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性疾 病,而且还能使运动机体疲劳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如,维生素A可以改善骨骼 生长、参与软骨内成骨,最重要的是,维生素A能够维护视觉视网膜的感光核和对 角膜,对视力要求较高或有特殊要求的运动项目,如射击运动员一定要保证充足的 维生素A的补充。B族维生素能够促进糖的利用,提高运动能力,等等。赵兰革⑷ 在《“马家军”营养恢复手段分析》一文中指出,营养不当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生理机能下降,并且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等不适症状,影响训练效果,阻碍运动成 绩的提高。同时,还指出马俊仁根摇队员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训练环境如:高原等, 不同强度的训练任务等等具体情况,安排队员食用不同的食物或中国传统的中药材, 如人参、冬虫夏草、甲鱼等进行食补或药补,在训练和比赛中也进一步证实这些确 实有效的提高训练效果,大幅度的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这一切都说明运动员营 养方面的相关研究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确实存在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近些年,为了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体育运动的需要,广大体育科研工作人员 为运动员运动营养研究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体育的迅猛发展和反兴奋剂活动的开 展,也给运动营养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推动力。目前,国 内外的营养学研究者们都致力于通过合理营养加速消除运动疲劳、提高运动能力、 增强体力,这也是反兴奋剂最有效的手段。作为体育运动大家庭其中一员、目前尚 未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健美操运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健美操 运动员营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为了更好地促进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加快迈向奥 运会大家庭的步伐,开展健美操运动项目运动营养方面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意义。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著名运动营养专家杨则宜教授曾经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如何通过 有效地练习、合理的营养使运动员拥有更好的运动能力、更强健的体魄,创造更加 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当前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尹伟娜闵对山东省优秀 男子摔跤运动员降体重期间的膳食结构调查分析中发现,三大能源物质比例失衡,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维生素E摄入过量,而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摄 入严重不足,各种矿物质摄入状况明显好于各种维生素摄入。周丽丽,杨则宜等同 根据对一日三餐均为自助餐的国家集训队或者省级运动队中的18个运动项目,182 名运动员(其中男89人,女93人)的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中国运动员膳食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糖,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 部分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摄入不足;三餐热能分配不合理, 许多运动员忽视早餐;由于忽视奶和豆制品的摄入导致钙摄入不足的运动员人数高 达25%,同时还存在铁、锌摄入不足现象;缺乏相关的补水知识,运动中脱水、补 液不科学等现象普遍存在。张绰庵、宋磊刚切等对河北省某优势运动项目运动员膳 食现状的的调查中发现,总能量摄入不足,糖类摄入量较少,脂类摄入过多,三餐 能量分配不合理,部分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不足等等膳食摄入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 在,这些不合理的状况影响着日常的运动训练效果。大量事实和研究发现,膳食摄 入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与运动员缺乏必备的相关 的运动营养知识有着较大关系,在日常的运动训练和各类比赛中,势必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作为进军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竞技健 美操说是一项以竞赛夺冠、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其运动能力的发 挥需以柔韧为基础,以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比赛当中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 间中交替进行难度较大的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动作,目前,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现实状 况,如还未被列入体育界的最高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还只是 在高校中开展,国家没有专业的竞技健美操训练队等等,以致关注健美操运动项目 的部门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少,所涉及的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技术状况和规则的分 析。但是为了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需求和健美操运动项目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和任务, 达到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整体竞技水平和实现健美操运动员个人竞技水平 和能力的飞跃和突破,加强该项目运动营养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运动营养知识的 推广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拯了解,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在结束高校的训练、学习之后, 绝大部分都是走向各个不同层次的健身指导岗位上,如:健美操教练员,健身俱乐 部的健身指导员、社区的健身指导等等,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 从事与运动、健身等相关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特殊群体对营养知识认知 水平,对我国膳食营养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笔 者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膳食知识认知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对营养知识的认知 状况,以便能够积极有效开展相关营养知识教育和科学合理膳食指导,行之有效的 解决日常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膳食营养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实现运动 水平的突破、创造优异比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文献综述
1.2.1营养与运动能力
美国饮食营养协会(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ADA)、加拿大饮食营养协会 (Dietitians of Canada, De)和美国运动医学委员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联合声明,合理营养有利于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后体能 的恢复,适当地选择食物、液体、摄入时间等等是保持运动员身体健康、最佳竞技 状态和水平的关键。陈琳閃在《日本专家谈运动营养》中指出,不论何种原因,疲劳 终归都是由于体内的营养素缺乏引起的。人类通过营养这一过程才能维持生命、保 证生长发育,达到增进健康、完成各种活动的目的。因此,人类从生命开始的那一 刻直至生命结束都离不开营养,人类体质的好坏与营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如今的 体育运动界也非常重视运动人体营养的研究3",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不仅仅关系 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资方宇,王宏梅^总 结得出,在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训练或比赛中,由于机体中能量被大量消耗,引起 机体供能障碍导致机体疲劳产生,如果在比赛或训练中科学合理地饮食,会延长自 身运动效率下降时间。在比赛和训练前进行合理膳食,积累和补充能量是十分必要 的。大量研究证实,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或比赛中,保持充足的糖摄入对维持运动 员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尹昌岭、冉建华、张明霞问的研究 中发现,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除钙外)接近或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标准的学生, 在体力测试中其体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根拯体力测试结果,对体力测试结果后三 名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还伴有饥饿感强、睡眠质量不高、体 育活动少、感觉疲劳或非常疲劳等特征。调查研究表明平衡膳食、科学合理的营养 与机体的基本体力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强调科学合理的营养、适当的体能训练, 是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保持充沛的精力。王竹影⑵对小鼠的实验研究中证明, 运动中对小鼠进行适当的能源补充能够延缓运动疲劳时间,提高小鼠的游泳耐力水 平。王旭东⑴总结得出,科学合理的营养是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运动员 获取健康身体,积极高效的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物质保证。营养不仅仅与运动员的
第1章引言 机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直接影响运动员日常体力适应、训练及训练后的 恢复过程,同时也与运动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指出,天然食物的营养 比为各种形式的运动营养补剂效果更好,因此,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源于良好的 膳食营养,也会带来良好的训练状态和比赛成绩。金其贯閃总结指出,大强度的运 动训练或比赛以及营养缺乏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 加强机体对许多营养素的需要,而这些增加的营养素一般情况下都是是通过增加机 体的膳食摄入来满足。同时还提出,如何有效解决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摄入 平衡膳食,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是运动营养学中 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马瑞红、卢忠瑾、马惠宁问总结并指出,关于青少年运动员 营养方面的研究、资料太少,而青少年运动员在日常的膳食营养中,食物的摄取推 荐量一般是基于成年人的。这完全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年龄、生理等特征,长此以 往,必将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大量的研究表明,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营养是构 成生命体组织的物质基础,运动可以促进生命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且能够 改善和增强生命体的机能。合理营养和科学训练相结合,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身 体发育,明显改善、提高健康水平与运动能力。所以,要想使运动训练取得良好的 效果,适当的营养保证是不可缺少的。由于人体运动过程中机体代谢的特点,对营 养有特殊的需要和要求。因此,应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运用营 养知识来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体的要求不尽相同,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也千差万别。速 度性运动的营养特点,运动中高度缺氧、能量代谢率高是速度性运动的代谢特点, 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磷酸原系统和糖的无氧酵解,短时间体内会产生大量酸性代谢 产物。针对以上特点,食物中应包含较多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 B|o供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磷,满足肌肉代谢和神经的需要。蛋白质的日供给量 为每千克体重2 g以上,约占一日总热量的15%,其中优质蛋白质不能少于1/3。为 了保证体内碱储备充足,应该多补充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耐力性运动的代谢特点, 活动或训练时间长,能量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热能与各营养素的消耗大,因此, 肌糖原消耗增大,加强了蛋白质的分解,脂肪供能比也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力量性运动要求肌肉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较大的力量,因此肌肉对蛋白质的需求也 就大大增加,特别是训练初期,供应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2是非常有必要的,其 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到1/3以上。为了保证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补充钠、钙、钾、 镁也是很重要的,同时,对糖、维生素Bi、维生素C、铁元素的需要量也较多。灵
敏性运动的热能消耗不大,但是对机体的协调性要求高,神经系统比较紧张;为了 完成高难度动作,还要求运动员身体成分和体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膳食中要保 持充足的蛋白质,为保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需要保证摄入较多的维生素Bi、维 生素C以及磷元素,脂肪的摄入不易过多,以免影响体重和体脂。而健美操运动对 运动员无论是体能上还是运动技能上均有较高的要求。体能是以人体的三大供能系 统为基础的能量代谢活动,并通过骨骼肌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㈤,是运动员 的基本运动能力,也是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员体能水平,往往 取决于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运动素质综合能力。运动过程中,人体的 能量供应是通过三大能量系统,结合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来实现的。 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运动素质,需要通过改善运动 员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肌肉、神经、骨骼等系统的供能能力,并使之符合各自项目 的需求来实现的。林文弓叟,翁锡全,冯魏[旧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针对国内健美 操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赛规则的分析和动作技术上,而膳食营养,训练生化监 控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并指出,健美操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训练理论和训练方 法的支持,更需要通过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等 方面的研究来更好的指导运动训练。杨则宜网等研究发现,在进行大强度训练过程 中,如果不合理补充营养,最大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而再进行合理营养补充之后, 运动员精力充沛,最大运动能力也显著提高,同时抗病能力得到加强。李鸿、顾晓 菁匈的研究结果肯定了营养补充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体育科学的飞 速发展、竞争白热化,广大体育科研人员对一切有可能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都进行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运动员的营养和训练有机结合,成为日 常运动训练中重要一环,运动营养学的重要地位也在体育科学中H益显现出来。
1.2.2营养干预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训练与其效果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健康状况,营养方案等等。在日常运动训练过程中,营养摄入不当会影响到运动员 的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训练效果等。任何运动形式都要以能量消耗为前提,当体 内糖原水平低下时,就无法满足运动训练中ATP的高转换率的要求。当肌纤维中糖 原耗竭,机体控制、纠正运动动作能力必将下降,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参与运 动训练者需要注意摄入含糖丰富的食物。运动训练常常会因为大量流汗等原因导致 脱水而引起体温调节障碍,进而导致体温增高、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电解质平衡失 调,电解质平衡失调必将引起代谢紊乱、能源储备耗竭等等。体液的大量流失会使 血浆总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导致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加重。内环境PH值下 降会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同时促使肌质网结合更多的钙离子, 影响肌力,使肌肉输出功率受到抑制,还会减弱神经传导和骨骼肌对乙酰胆碱的反 应,使肌肉变得更加紧张,血液缓冲能力下降等等。
运动训练周期的恢复主要在于恢复机体的能量供应、储备、代谢能力,体液、 元素平衡、细胞膜的完整性,这些都有依赖于合理的营养补充才能够实现。另外, 有的运动项目需要在运动训练中减轻体重,也有的运动项目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长 期控制身体的组成成分和体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半饥饿或者是饥饿,限制饮水, 加大运动量引发出汗、高温发汗,甚至是服用药物等,这些办法和措施会引起严重 的健康问题,因此进行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在特殊环境里,如不同海拔高度, 冷、热环境,进行运动训练时会涉及到特殊的营养干预。处在不同年龄期,尤其是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妇女、青少年和老年人在参加运动训练时同样也需要特殊 的营养指导,以保证良好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训练效果。
对运动训练的总体及阶段性训练效果而言,运动训练后是能量储备恢复的重要 时期,为了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能源物质来参与不断重复的运动训练内容,补充已消 耗的肌糖原成为干预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改善运动训练后肌糖原恢复的主要途 径有三种,即膳食、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在肌糖原的恢复过程中,神经体液的调 节也异常活跃。
由于运动训练过程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运动训练结束后,及时、迅速、有效地 补充体液也是科学运动训练的关键所在。通常训练者在运动中常常只能补充汗液丢 失总量的50%,因此体液恢复较慢,而且不充分。只有在补液量大于出汗量,并达 到出汗量的150%时,体液才能较快的达到平衡。有效地恢复运动训练中丢失的体液, 其中也包括液体的总量和电解质两部分。运动后应补充的液体总量可以根拥体重恢 复的情况进行估算。一次大量饮水,只能一时抑制口渴的感觉,与此同时也会增加 排尿、岀汗,甚至促使体内电解质的进一步丢失,增加心脏、肾脏负担,稀释胃液, 延长恢复时间。运动后体液的恢复以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饮料效果最佳。
机体的免疫抑制现象会在大运动负荷训练后明显出现,Fitzgerald (1991)指出 缺乏谷氨酰胺可能就是这种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的产生原因之--。谷氨酰胺代谢对 淋巴细胞十分重要,当机体而临强化免疫机能时,谷氨酰胺活性将增加。谷氨酰胺 是免疫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后期出现低血糖,此时,谷氨 酰胺可用于糖异生作用的前体来维持血糖不至于严重下降,因此,进行大运动量训 练时需及时补充谷氨酰胺,不然,谷氨酰胺就不能满足免疫细胞的需求量。同时在 训练间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营养来补充和恢复体内的糖原储备。保持充足的糖源供 应,除了对蛋白质有节省化作用之余,还可以使谷氨酰胺在肌肉中的合成和释放量 更加充足些,血浆中的谷氨酰胺就可以更多的供给免疫细胞。
1.2.3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合理营养不仅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状态的物质基础,而且对运动员的身体成分、 机能状态、运动能力、运动后体能的恢复以及运动性疾病的预防等都有明显作用。 因此,对运动员合理营养,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
一、 热量要平衡运动员饮食要保证日常训练、比赛及各种活动的热能需求, 同时也要注意维持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有研究表明,小或中等运动量的运动强 度能有效促进食欲,而在大运动量之后,食欲常常会受到抑制,因此,要十分注意 大运动量后运动员食物的热能供给。
二、 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 食物中三大能源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供 给,应结合不同的训练周期和运动项目,采取不同的搭配,同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水的供应。经过剧烈运动或大运动量会造成体内酸性物质增加,为保持酸 碱平衡,应增加碱储备,如多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当热量供应不足或过多 时,可以通过调节主食、油脂或者甜食摄入量来达到热量的供需平衡。
三、 体积小、热量高且易于消化吸收 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交感 神经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加上运动后的疲劳,使其消化功能被降低。因此,浓缩、 热量高且体积小,是运动员的食物要求和特征。这样既能够保证运动训练中热能的 供给,同时也不会增加胃肠负担。
四、 合理的膳食制度 膳食制度包括膳食分配、进餐时间与次数,运动员应做 到:定时进餐,饮食有节,不吃刺激性食物和不喝烈酒。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增加 进餐次数,有利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提髙工作效率。因此,除了正常 的三餐之外,最好能够增加1-2次点心,这对于热能消耗量大、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 少年运动员来说尤其重要。进餐时间和训练、比赛时间应该保持一定的间隔,特别 是一H早、中、晚三餐正餐。一般情况,运动结束后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食,剧烈 运动或大运动量之后需要休息45分钟以上。进餐后,需要休息1.5-2小时才能运动。 坚决禁止空腹参加紧张或者长时间的比赛和训练,加餐不强调时间间隔,但是要求 食物必须易于消化吸收,不增加肠胃负担。一日三餐食物的热量和质量分配,应结 合运动员一天的具体活动情况来确定。原则上,运动前的一餐食物总量不易过多, 要求易于消化,低脂肪和少含粗纤维,运动后的一餐食物总量可以适当多些,但如 果是晚餐也不宜过多,且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早餐应补充比较充分的蛋白质 和维生素,有利于生理机能保持较高水平,晚餐不宜食用过多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 食物。一日三餐热能的分配如表1.1。
表1.1 一日各餐的热量分配/%
早餐 午餐 晚餐 夜餐
A 30-35(运动) 35-40 25-30 一
B 35-40 30-35 (运动) 25-30 一
C 30-35 35-40 15-20(运动) 5-10
(依高言诚,《营养学》1992)
五、 食物的烹调加工要科学合理选择新鲜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 营养素的破坏和损失,尽可能做到色、香、味俱佳。
六、 合理补充营养品如果运动员能够获得质量良好的平衡膳食,就没有增加 额外营养品的必要。我们在预防营养不足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营养过度带来的不良 影响。
1.2.4营养素与运动能力
营养素,食物中包含的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 的化学物质,我们称其为营养素⑷。蛋白质、糖,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脂类、维 生素、矿物质、水,是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李裕全、万宁呦等研究指出,在健 美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期间,应该给予高蛋白膳食,以补充运动中的消耗,修复损 伤的组织,同时也强调,保持均衡膳食,适当的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补充。人 体运动时所需能量绝大部分由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产生,三大主要能源物质的供 能比主要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来决定的。结合运动项目的运动和供能特点,科学 合理的补充三大能源物质,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员的 竞技能力呦,由技能能力、体能能力、战术能力、心理智力等能力所组成,其中体 能能力与膳食营养的关系最为密切。体能能力,简称体能,是人体形态结构、机能 能力、运动素质的有机协调组合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是竞技运动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训练、合理的膳食营养、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是运动 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一般运动员在赛前处于精神集中紧张和高度兴奋 的应激状态,此时机体内胃肠道、脾区的血流量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腹部不适, 食欲减退,严重时会出现腹泻。目前,竞技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及存在问题与过去 的很大不同,主要是缺乏科学性,营养过剩,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补剂使用过多, 并没有针对性,盲目性较大。众所周知,合理的膳食营养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和 比赛成绩、促进运动训练后体力的积极恢复的有力保障。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显示, 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发挥的竞技能力及水平,往往依赖于运动员良好的体能。积极 有效提高体能,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运动员生活、训练等的方 方面面,如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科学有效的训练、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合理 的膳食营养、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等。在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赛前科学 合理的膳食营养及安全卫生的食物摄入均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为 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创造条件;训练或比赛后,及时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也是促进 疲劳恢复,运动员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环节。反之,如果运动员膳食营养不合理, 常常会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竞技能力不佳,甚至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如腹胀、 腹泻、低血糖、呕吐、肌肉痉挛、疲劳无力等现象,致使体能下降,影响运动训练 效果或比赛成绩。需要强调的是,营养膳食促进体能能力的良好效果,不是在短时 间内就能产生效果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不要过高的期望短时间的膳食营 养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2.4.1糖与运动能力
糖,即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参与任何运动场合的ATP合成。 机体日常生活、训练等活动中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肌糖原和肝糖原。任昭君何 总结得出,补糖不仅有助于保持较长时间、耐力性的运动项目运动能力,也有利于 短时间、大强度的间歇性运动项目,运动前及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间歇性运动的运 动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大量研究证实,糖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紧密,保持 充足的糖摄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延迟运动疲劳的产生等等。 但是糖作为人体内的主要的、重要的能源物质,人体内糖储备又显得非常有限,其 中肌糖原为250-350 g、肝糖原为70-90 g、血糖总量仅为5-6 g,总量约为320-400 g, 产热量大约为1200-1600千卡。超过1小时的运动,其能量消耗大多超过1000千卡, 甚至高达4000千卡,致使体内糖储备完全耗尽。长时间的运动,糖原耗竭也是产生 运动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训练或比赛期间,适量的补充糖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还有研究表明,补充不同种类的糖其 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果糖有助于肝糖原的恢复;葡萄糖和蔗糖容易引起胰岛素 水平的升高,而果糖效果不明显;对增加糖原储备、维持血糖、提高运动能力、减 少胰岛素反应,低聚糖有着良好功效。Coyle和Montain曾经研究证实冋,在耐力运 动中,适当的补充糖或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延长运动时间,支持耐力性运动的能力。 Kreider早在90年代就已经研究发现冋,赛前的膳食摄入中含有丰富糖,有利于减少 肝糖原分解,从而推迟疲劳的产生。糖类是维持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能量物质,通 过分解在有氧和氧不足的状况下都可以供能,特别是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糖的供能 尤为重要。贾磊等通过对小鼠连续四周大运动量的游泳训练的实验研究㈤得出,黄 参多糖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在抗疲劳方面有显著效果。郑歲、平晓春总 结得出画,运动员每天膳食结构和就餐时间对提高训练效果、促进运动疲劳方面起 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基础,科学合理地使用营 养素,有益于增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更好的改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 糖,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是维持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能量物质,通过分解在有氧或者 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均可以供能,特别是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糖的供能更为重要。
由于糖这一营养素在整个供能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糖补充相关研究是最为活跃的部 分,已经有众多有关专家学者、科研工作人员等对这营养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 的研究。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补充糖有利于训练后肌糖原的恢复和提高后续训练 的效果,还对补糖种类、补充量悶以及补充的时间曲昭都进行了细分,另外有研究表 明,随糖补充氨基酸等营养素,这些都可以直接影响训练后糖原的恢复效果,为改 善糖摄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由此可见,在日常饮食中补充充足的含糖食物, 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合理的平衡膳食更是运动员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有效 途径。文献资料报道,补糖一般分为运动前、中、后补糖。运动前补糖可以增加糖 原的储备,也能够增加血糖的来源,补充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在大运动量训 练和比赛的前数日,将膳食中的糖类总量增加到总能量的60-70%或者按1 kg体重10 g的比例进行糖类营养的膳食摄入;二是在运动前1-4小时进行补糖1 kg体重1-5 go 固体或液体糖均可,但是运动前1小时最好使用液体补糖。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 糖水平,延长耐力时间,运动中一般补充液体糖,遵循少量多次的补充原则,补糖 总量一般不低于60 g/h,每隔30-60 min补充一次,运动后补糖能够有效促进肌糖原 合成,有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运动后补糖是越快越好,有利于肌糖原合成,最好 在运动后即刻、前2小时内、每隔2小时连续补糖,建议补糖量为0.75-1 g/(kg-h), 一天之内的补糖总量达到9-12 g/kgo富含淀粉的谷类、薯类、豆类是糖类食物的主 要来源。这些研究结果给教练、运动员们在日常的膳食摄入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1.2.4. 2蛋白质与运动能力
蛋白质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是机体调节物质、实现肌肉收缩、运输与储 备0?、能量代谢和生理机能的主要物质。优质蛋白质包括动物性食品中的蛋、鱼、 肉,奶及大豆蛋白,由于优质蛋白质内含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接近,必需氨基 酸被人体利用的程度也就高,质量好的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相对较高,容易被人体消 化、吸收、利用,质量差的蛋白质则反之。含丰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其营养价值 也相对较高。200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和食品联合会联合发表声明:特殊人群蛋白 质的需要量应高于正常人,运动性疲劳的营养补充是缓解疲劳、保障训练和促进恢 复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参与者比一般的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要有所增加,而力量 性训练人员蛋白质的需要量明显多于耐力性训练者。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动、 植物性两大类。它们各有优势,因此,动植物蛋白混合食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食物的营养价值。周元昭总结得出,运动后适当补充营养对疲劳恢复有很大帮助, 补充适量蛋白质有利于受损骨骼肌细胞的修复。氨基酸是蛋白质的主要构成成分, 它可作为能源物质进行分解供能,对氨基酸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展开。任昭君创将 科研工作人员们对氨基酸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牛磺酸是机体细胞中主要的氨基酸, 对运动机体能够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促进肌肉组织对氨基酸、葡萄糖的摄取和利 用,从而加速糖酵解,加强糖原异生,能够进一步增加机体的运动能力;支链氨基 酸在促进蛋白质合成及减少蛋白质分解,维持蛋白质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L-精氨 酸能够缓解运动后血尿素总含量的升高幅度,达到一定剂量后使睾酮水平下降幅度 减少,改善机体运动能力;谷氨酰胺可以作为糖原合成及糖异生的底物,也能够减 少肌肉中蛋白质的分解,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天冬 氨酸和天冬氨酸盐,能够起到降低血氨浓度的作用。另外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人员 对肌酸进行了研究,适量的肌酸能够提高肌肉的最大收缩能力,在大强度、短时间 的重复性运动中,可以使运动员提高肌肉的工作质量,延缓疲劳的发展。肌酸并不 是任何时候都能够发挥作用,对于亚极量运动项目和骨骼肌中肌酸浓度不高于120 mmol/kg干肌个体没有影响的。在运动中阿,蛋白质参与供能的总量是很少的,但是 氨基酸在运动中保持体内血糖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运动训练期发生运 动性贫血,每天适量的补充蛋白质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力量性运动,一定量的蛋白 质可以使体内物质的消耗增加,肌细胞变粗。同时,运动也会增加机体对蛋白质的 需求量。有研究表明心",蛋白质补充不足会影响训练后机体的恢复和一些相应的适 应性变化,同时,蛋白质的补充时机对蛋白质的合成及运动的代偿性变化也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会引发运动性贫血; 但是,蛋白质也不是补充的越多越好。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参与供能时不能被完 全氧化分解成C02和H20,并产生酸性的代谢产物,过多时会导致体液酸性增强, 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对水需求量增加等等副作用。研究表明,过量 补充蛋白质或氨基酸会引起机体体液酸度增加,而酸性代谢产物会增加肝脏、肾脏 负担,导致肝和肾的肥大并容易产生疲劳。
1.2.4. 3脂肪与运动能力
运动员膳食中摄入的脂肪量为产热总量的25%-30%为佳。1991年举行的“食物、 营养和运动能力”的国际会议上指出,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最佳膳食结构中,总能 量的60-70来自于糖供能,大约12%为蛋白质供能,其余部分来自脂肪。资方宇、 王宏梅何总结指出,脂肪中的脂类储备在正常的比赛中几乎是用之不竭的,即便是 很瘦的耐力运动员体内所储备的脂肪也远远多于他们在比赛中所消耗掉的脂肪量, 赛前食物中有少量的脂肪就可以了。运动强度不同,脂肪的供能与动员也不一样。 一般来讲,运动强度为最大吸氧量的25%时,脂肪的动员及供能量最多,随着运动 强度的加大,成减弱趋势,而骨骼肌的脂肪此时利用的较少,只有当强度达到最大 吸氧量的65%时,其动员利用量达到最大,当最大吸氧量达到85%时出现减弱。根据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运动员脂类食物摄入过多现象普遍存在。脂肪在人体内不易消 化,在胃里停留时间长,高脂肪的膳食对氧的利用率偏低,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人的 消化机能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在运动前食用高脂肪的食物是不合理,也是不科 学的,一般情况也不需要特别的补充脂肪。
1.2.4.4维生素与运动能力
维生素[,1)是维护机体健康,有效促进生长发育,并调节机体生理机能所必需的 一种(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正常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有十多种,根据其溶解性质, 将它们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维生素A、D、E和 K;后者主要有维生素Bi、B2、PP、B6> B12,维生素C。维生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 谢活动,运动时机体的物质代谢旺盛,因此维生素的需要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若维 生素缺乏或不足,机体表现出肌肉收缩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疲劳加重等等。同时, 还将导致人体运动效率降低、氧化还原过程变慢、抗病能力和酶活力下降等。何建 伟、卢伟⑷总结指出,适当的补充维生素除了可以改善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预防运 动性疾病,还可以积极有效的促进机体恢复。其中维生素A帮助骨骼的生长、并参 与软骨内成骨,更重要的是对维持人体正常视力有重要作用,但是能否提高运动员 的运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较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中,作为重要抗氧化剂的维 生素E,在清除氧自由基的同时也势必会增大自身的消耗,但是摄入过多,会引起维 生素E中毒。有研究证实跖,维生素E能够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机体内蛋白 质的合成,提高肌肉质量,有缓解肌肉疲劳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运动竞技能力; 同时,维生素E还能减少组织的耗氧量,改善微循环。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的免 疫功能,增强体能、减少运动疲劳和肌肉酸痛感、还能够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 伤,当维生素C不足时,影响机体的体力,具体表现有体能下降、人体感觉虚弱无 力、出现缺铁性贫血等。曲东海、麻正茂、杨淑民爾等的研究表明,维生素E具有 较强的抗氧化功能,建议在进行大强度无氧耐力训练期间适量的增加维生素E的摄 入,而无氧耐力训练期间,适量的补充维生素C也可以将训练引起的氧化应激明显 降低,但是补充量不宜超过1 g/天,因此估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 菜、水果等。众多研究^旳表明,含有丰富抗氧化物质的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素、 维生素C、维生素E、番茄红素等等营养素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运动疲劳,有效 缓解和促进训练后机体恢复。也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在提高机体耐力、创伤愈合、 消除疲劳等方面疗效显著。余斌、罗吉伟屈的研究发现,单独使用维生素E能够保 护反复力竭运动大鼠机体,提高其的运动能力和线粒体功能,同时使用维生素E和 维生素C时,这种作用被加强,而单独使用维生素C仅显示一定的保护作用,没有 改善运动能力。B族维生素泗有助于改善机体的耐力和神经系统状况,运动员B族 维生素的需要量与其的运动负荷量有关。研究表明叫维生素Bi能够维护神经系统 功能,有效防止过度疲劳,促进代谢,改善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不足会影响糖 的代谢;维生素B2,机体对其的需求量同机体的肌肉活动有关,充足的情况下能够 提高机体的耐久能力、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提高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等;增加维 生素PP的含量增强机体无氧能力,并且能够抑制脂肪酸代谢,促进糖的利用;维生 素B6[:,'421能够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对机体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力量素质方面影响很 大,同时还能促进运动时的糖异生作用,达到防止运动性低血糖发生的目的。预防 骨质疏松,单纯的补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反而会增加心脏病的患病机率,只有当 维生素D和钙合理的搭配起来,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1.2. 4.5矿物质、水与运动能力
人体内的矿物质对机体的代谢、内环境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稳定、 心血管功能、神经肌肉兴奋性及运动能力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补充 运动饮料,是维持血糖恒定,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电解质的有效手段之一,缓解 运动疲劳的发生。资方宇等何曾指出,矿物质和水、维生素能够起到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和酶活性的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疲劳恢复。在人体的运动过程 中,代谢能力加强,矿物质随着汗液的排出以及消耗丢失增加;同时,大运动量的 训练也容易导致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李柏杨浏强调,运动会造成大量汗 液排出,补充水和无机盐是很重要的,钠是运动后饮料中最为重要的电解质。运动 中一般不要补充纯水,这样只会加速矿物质的排出,导致运动疲劳的加速,但是一 次补充量过大,会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补液的原则一般为少量多次。杨桦則研究 指出,在运动过程中,一定不要等感觉口渴时才进行补液,这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已 经有一定的困难了。补液除了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还需要注意预防性补充,其 可以避免因脫水而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为最快速度恢复体力和保持最大的运动能 力,补液总量一定要大于排泄汗液的总量,尤其是钠元素。一般分为运动前、运动 中、运动后三个阶段的补液。运动前,专家建议在运动前2小时饮用400-600 mL含 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也可以在运动前的15-20 min补充400-700 mL的运动饮料, 强调一定要少量多次补充,忌讳一次性大量饮水。运动中,一般情况补液总量不超
800 mL/h,尤其要注意少量多次的进行补充。如果运动时间少于60 min,补充纯 水即可,但是超过60 min运动时间的,则需要考虑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运动后,同样要注意补液,应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以促进血容量的恢复,另外使 机体的排泄量和摄入量达到均衡,一般运动中丢失的体液应该在次日清晨得到恢复, 无论何时补液,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因此,日常训练、比赛中要注意科学合 理的进行补液,以满足FI常的生理活动及运动的需要。同时也要多吃矿物质含量丰 富的食物,大量研究证明,许多矿物质在日常训练、生活、比赛中,或多或少地影 响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运动水平等等。商立新、杨则宜悶研究发现,适当的增 加铜、猛的摄入,可以加强机体的代谢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锌是毒性较弱 的金属元素,以药物形式补充过多,则很可能引发中毒,但是又与运动能力密切相 关,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明显影响体内锌代谢。研究发现,适当 增加锌、铜的补充,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重大影响,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的无氧 运动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大量研究发现,当钙摄入不足可引起肌肉抽搐,
长期不足可降低骨密度,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导致运动性骨折。但是补钙过量的话, 也会有不良影响,如高钙尿、肾结石等。运动会导致人体对铁元素需求量增加,运 动性铁缺乏明显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阿,人或大鼠铁缺乏的程度越重, 其运动能力下降也就越明显,但是肖德生等悶研究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运动性铁缺 乏现象。研究表明国,銘元素对肌肉的增长和血液降低胆固醇有间接作用。硒是人 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也是目前运动营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大量研究蹣甸结果表 明,硒能够积极有效地提高运动能力、缓解疲劳发生。1988年在52个国家进行的钾 元素的营养调查研究表明冏,摄入较多的钾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到1997年,33项研 究分析进一步证实,每天摄入2300 mg的钾可以使血液的收缩压平均降低3.3%。但 是,过多的补充钾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蔬菜、水果中的柠檬酸与钾结合的作用不 可忽视,有研究证实柠檬酸钾减压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钾强化食品和补剂。研究 也发现微量元素的补充,稍有不慎就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严重时会引发中毒, 因此补给时很多研究工作人员都鼓励食补。
1.2.5健美操项目的运动特征及对营养需求的特点
肖光来⑻已经明确指出:健美操运动能力的发挥,必须是柔韧素质为基础,力量 素质为核心,耐力素质为保证。随着健美操竞争的白热化,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力量素质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掌握运 动技术的基础。运动成绩不仅仅是科学训练的体现,如何让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 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资料[冈显示,在健美操比赛中,成 套动作的完成是以无氧酵解供能为主,相对来讲,单人、混双项目更需要糖酵解供 能,而多人项目由于更讲究多人之间的配合技巧,糖酵解供能相对来讲需要略少。 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主要是对运动员柔韧、力量、耐力等等素质 的综合体现。“两多、两少、快、大、全”,这几个简单的字概括出了健美操的特征。
一、 两多一一动作类型多、复合性动作多
有研究统计,健美操动作类别大约有35种,在一套健美操的动作中一般包含 25-28种,换句话说,也就是所含量达到了 70%-80%。动作类型多,说明在一套动作 当中的编排变化大,多样化程度高,与此同时,难度也相应加大。而复合性动作的 含量在成套的健美操中达到总动作数量的92%-94%,显然,同时参与运动的身体部 位越多,动作练习也就越复杂,对协调性的要求也就会越高。
二、 两少——全套动作练习时间少、相同动作重复次数少
时间少,必须在1分40秒-1分50秒的时间完成整套动作。由于时间短这一特 点,在健美操的全套动作练习中,即使左右对称性重复动作最多也就是1-2次。
三、 快 动作速度快
据研究统计,健美操的音乐速度大多在26-30拍/10秒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速 度更能使运动员发挥表现出自身的才能,同时进入动作的意境,得到身心的愉悦和 满足。
四、 大 运动负荷大
由于以上特点,运动强度具有一定水平。据测定,平均运动心率达到了 180次/ 分以上,运动中的最高心率195次/分以上,这样的运动强度已经达到青少年业余训 练的极限强度水平。健美操是一种由有氧代谢转化为无氧代谢的运动。健美操运动, 是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相结合的运动,其中无氧代谢达到了 60%,活动后负有较大 的氧债,其强度相当于800-1000米的急速跑,1500米速滑和200米游泳。
五、 全——身体影响的全面性
健美操运动中,其动作多是以复合性全身的配合练习,因此对练习者身体的各 部位均有较大影响;同时,在竞赛规则中对一些难度动作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突 出了对练习者身体影响全面性的特点。
健美操运动项目的运动特征,也进一步说明,糖酵解供能能力与运动员的运动 能力与竞技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对运动员的机体能量代谢、肌肉、神经、 骨骼等系统的功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素需求是丰富、 多样的。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竞技健美操竞争坏境和氛围,如何在比赛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除了积极有效地训练以外,科学合理的膳食也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竞 赛成绩的有效途径。
健美操一般需要有较强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性, 对神经系统的要求较高,要补充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矿物质对钙、 铁、磷,维生素对维生素Bi、C的含量要求较高,同时不要过分控制饮食,以免引 起营养不良。进行长时间的健美操训练时,机体的总能量消耗很大,需要良好的耐 力。因此,在饮食中要供给充足的糖,以增加体内的糖储备,糖储备的增加以摄入 淀粉类食物为主;适当摄入肉类、乳制品和豆制品,补充蛋白质保证机体肌肉的力 量,以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摄入大量的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达到提高机体协调性和柔韧性的目的;豆类、小米、花生、芝麻、核桃等是维生素 B]的主要来源,适量的补充维生素B”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防止脱 水现象发生,维持体内水、钠的平衡,在运动前、中、后适量的补充水或者运动性 饮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健美操比赛中,首先动用的是储备较多的肌糖原、肝糖原。 随着运动时间的增长,当肌糖原耗尽,同时伴随血糖下降时,肝糖原才被动员分解 进入血液,肝糖原储备与血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训练强度、训练内容的不同所 引起的神经系统兴奋性不相同,是导致血糖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一套操为例, 健美操内容丰富,强度大,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强,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但 是,一套健美操的时间比较短,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血糖含量少于肝糖原分解的量, 结果,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并高于一套普通健身性健美操。而一堂训 练课下来,所消耗的糖量远远超过健身性健美操的消耗量,同时也大于糖原分解转 化的血糖量,因此表现为血糖下降。总之,在操类项目的运动员膳食中,应摄入充 足的糖,以补充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充足的蛋白质,矿物质铁、钙、磷、维生素B】、 C的含量,以恢复体能、消除疲劳,保证精神紧张过程中的需要。
1.3研究思路与任务
1.3.1研究思路
查阅文献资料一了解高校健美操发展现状(体能对运动技能的制约)一初步调 查、访谈(膳食摄入状况不理想)一确定研究主题(缺乏应有营养知识,导致膳食 摄入不科学,影响着健康,体能等)一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了解营养对体能及 运动技能的影响,各营养素对机体的影响,健美操运动项目代谢、供能特点等)一 发放问卷、深入访谈调查(膳食不科学合理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并寻求解决途径) -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撰写论文。
1.3.2研究任务
深入了解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其生活方式、个人习惯等情 况,分析导致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膳食摄入不科学、不合理的根源所在,努力寻求积 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推动高校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第2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由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招 生试点单位,这两所高校健美操运动发展相对较好,选择这两所高校健美操运动员 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120名健美操运动员为本次研究 的调查对象。其中,江西师范大学95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49人;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25人,其中男生人15人,女生10人。
2. 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通过知网、万方数据库、及其他高校的网上图书馆、电 子期刊、相关学术期刊等,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书籍及学术期刊论文、博硕学位论 文等资料并研读,为本课题进行研究构思、研究设计、调查实施、结果分析,以及 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全面、有力的理论基础与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2.2.2. 1问卷设计
知识一信念一行为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知 信行”模式。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 行为)是目标。由此可知,“知信行”在改善人类健康相关行为中是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紧密相关的。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目的需要,依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结合运动营养学相关知识与理论,本问卷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生活方式及个人 习惯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经过有关专家三轮的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本问卷,总 共37题。其中营养知识方面包括营养基础知识、碱储备知识、补液知识、矿物质调 节知识和平衡膳食知识五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共12题,其中营养基础知识部分4 题,即第1题至第4题;碱储备知识部分2题,即第5题和第6题);补液知识部分 2题,即第7题和第8题;矿物质调节知识部分3题,即第9题至第11题;平衡膳 食知识1题,即第12题。营养态度方面共5题,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方面共20题。
2. 2. 2. 2效度检验
本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共聘请10位与运动营养相关的专家进行测 评。专家对本问卷的有效性评定结果见表2. 1。结果显示:专家对本问卷的有效性 给予了认可。
表2.1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效度程度 有效 非常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人数 5 3 2 0
2. 2. 2. 3信度检验
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之后,分别与2011年5月 10日和5月25日先后两次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9级健美操专修班的30名学生发 放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前后两次问卷测量所得的重测信度为r = 0.81, p< 0.01,说明次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较真实,准确的反映出被调查者 的实际情况。
2.2.2. 4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调查对象是在进行了问卷的详细介绍之后进行填 答,发放营养知识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6份,有效问卷114份,回收率93.8%, 有效率90.6%o
2. 2. 2. 5问卷的数据处理
本调查运用了 EXCEL、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主要采用了常规百分比统计、标准差、卡方检验、相关测量等。
2. 2, 3访谈调查法
在确定本课题之后,深入调查、走访了部分健美操运动员及其教练,认真了解 他们对运动营养知识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了大量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丰富材 料。
2. 2.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 分析研究,对有关结论进行论证。
第3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相关基本情况
对江西省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两所高校120名健美操运动员为调 查对象,并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有效问卷114份。基本情况见表3.1。
表3.1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基本情况(n=114)
男 女
年龄(岁) 20.19±1.24 20.74±1.64
体重(kg) 64.00±4.00 50.98±5.23
身高(cm) 173.60±3.21 161.15±5.46
训练年限(年) 3.68±1.42 3”32士1.28
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主要是特招生、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此次调查 研究的对象,男生年龄:20.19±1.24 (岁),女生年龄:20.74±1.64 (岁),从年龄上 来看,基本上属于青年学生,结合男生体重:64.00±4.00 (kg),身高:173.60±3.21 (cm);女生体重:50.98±5.23 (kg),身高:161.15±5.46 (cm)。从以上几项数据可 以看出,这是~群拥有健康体魄的青年学生。他们的训练年限,男生:3.68±1.42(年), 女生:3.32土1.28 (年),综合以上各项数据可以了解,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是拥有健康 体魄、训练有素、充满朝气和生机的青年学生。良好身体状况,充沛的体力,让他 们看上去充满活力、朝气的阳光青年。运动能够强身健体,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 的展示。
据了解,这些健美操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在中学期间开始接触,并接受健美操的 专项训练,在此之前也有部分运动员从事过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学时代,大多 数时间都是在业余体校,和教练、队友一起度过的,只有少数运动员是在经历同普 通高考生一样或近似的生活,进入到大学生活。在大多数运动员眼里,体育的“可 爱”之处就是竞争性,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获得成功感,从他们开始接 受体育训练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甚至无暇顾及 文化课的学习,自然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就随之减少,因此,教练 和队友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主要的生活、学习、训练的伙伴。
3. 2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相关营养知识的认知现状
3. 2.1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营养知识问卷包括营养基础知识、碱储备知识、补液知识、矿物质调节知识和 平衡膳食知识五个方面,共12题。以下是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认知 情况分析。
3.2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认知情况统计表(n=114)
问卷内容 完全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n % n % n %
1是否听说或看过《中国居民膳 食指南》或《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36 31.6 0 0 78 6&4
2是否了解或知道平衡膳食 9 7.9 80 70.2 25 21.9
3您了解本专业运动员日常训练 所需营养素吗? 9 7.9 61 53.5 44 3&6
4您了解人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 质来源吗? 11 9.6 75 65.8 28 24.6
5您了解提高体内碱储备的意义 吗? 8 7.0 40 35.1 66 57.9
6您了解提高体内碱储备的食物 有哪些吗? 6 5.3 39 34.2 69 60.5
7您了解运动饮料及其中最主要 的成分吗? 10 8.8 57 50.0 47 41.2
8您了解合理的补充运动饮料的 原则和方法吗? 8 7.0 52 45.6 54 47.4
9您了解预防运动型贫血的食物 吗? 12 10.5 47 41.2 55 4&2
10您了解肌肉痉挛的发生丁•体内 缺乏哪种营养素有关吗? 9 7.9 42 36.8 63 55.3
11您了解大汗后补液应注意哪些 元素的补充吗? 9 7.9 62 54.4 43 37.7
12您了解挑食和偏食对运动员身 休健康的危害吗? 5 4.4 84 73.7 25 21.9
不论何种原因,疲劳终归都是由于体内营养素缺乏引起的,有专家【刃指出。任何 生物体都是通过营养这一过程才能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达到增进健康、完成 各种活动的目的。同样,人类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起,直至化命结束都离不开营养,
体质的好坏与营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有人研究发现u叫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除钙 外)接近或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标准的学生,在体力测试中其体力明显优于其他 学生。调查研究表明平衡膳食、科学合理的营养与机体的基本体力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强调科学合理的营养、适当的体能训练,是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保持 充沛的精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合理营养 和科学训练相结合,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身体发育,明显改善、提高健康水平与 运动能力。有专家指出,较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加强机体对许多营养素的需 要,而这些增加的营养素一般情况下都是是通过增加机体的膳食摄入来满足,同时 还指岀,天然食物的营养比各种形式的运动营养补剂效果更好。从各种研究信息和 资料显示,营养是构成生命体组织的物质基础,膳食营养能够更好的改善、促进体 能发展。
首先,把营养知识分为五个小部分:第一部分营养基础知识,也就是第1题至 第4题,第1题,“是否听说或看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调查对象中68.4%的人,也就是78人,选择了“没有”。从而可以得出,调查对象基 本的营养知识严重不足,缺乏应有对营养常识的基本了解,连最基本的很多有关营 养宣传小册子或者板报上都会出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都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虽然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处于一 个相对简单、封闭的生活、训练、学习环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对营 养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其余三题总体上看,大多数调查对象也都是处于“似 明白非明白”的基本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的不了解状况,第2题,“了解或知道平衡 膳食”基本了解的8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2%,不了解的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21.9%;第3题,“本专业运动员FI常训练所需营养素”基本了解的61人,占调查总 人数的53.5%,不了解的4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第4题,“人体内最主要的 供能物质来源”基本了解的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8%,不了解的28人,占总调 查人数的24.6%o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调查对象对营养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其中有调查对象自身的主观原因,如: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学习书本知识缺乏应 有的热情等等,但是客观原因也是存在,如“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普及、培训、学 习的平台等等。
第二部分碱储备,问卷中的第5题和第6题分别考察了 “提高体内碱储备的意 义”和''提高体内碱储备的食物”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统计的结果来看,第5题 “提高体内碱储备的意义”,完全了解的只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还有40 人基本了解,也就是调查总人数的35.1%,不了解的66人,调查总人数的57.9%O 第6题,“提高体内碱储备的食物”不了解的达到了 60.5%,也就是69人之多,39 人基本了解,占调查总人数的34.2%,剩下的5.3%,也就是6人完全了解。大量研 究证实,酸性产物在体内的堆积是造成机体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提高体内碱储备, 有利于延缓机体疲劳的发生,因此,提高体内碱储备,多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 物,对于提高训练效果,改善运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一个经 常参加运动、训练、比赛的特殊群体,对这个与自身有着密切关系的、相对比较专 业的“碱储备”问题了解不深或者压根儿不知道这回事。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指导、 培训、学习机会,也许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据了解,调查对象中只有6.1% 的人经常参加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或指导,其余的人只是偶尔参加或从不参加此类 的培训或指导。对于这类相对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在宣传栏或画册上是不容易见到 的,只有通过相关的营养学课程才能系统的学习,了解,或者在日常训练中,教练 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了解、掌握。因此,开设相关的营养课程,组织教 练等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营养方面的培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补液,在问卷中第7题“运动饮料及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第8题“合 理补充运动饮料的原则和方法”,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前者完全了解10人,占调查 总人数的&8%,基本了解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0%,不了解47人,占调查总 人数的41.2%;后者完全了解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基本了解52人,占调查 总人数的45.6%,不了解5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7.4%。从以上的数据结果看,大 多数调查对象对于运动饮料和补液的相关问题,处于了解一点、模糊概念或者完全 不知道的状况。在现实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当中,适量的补充运动饮料本是件很正常、 经常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即使没有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或者指导,也应该在教练等 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中变得熟悉,运用自如。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运动员在训练 或比赛中,一般都是感觉到口渴,或者嗓子比较干不舒服,才会去喝些矿泉水、白 开水之类的改善一下身体的不适。在此次调查中了解到,在训练或比赛中出汗过多 时,39.8%的人是补充矿泉水,3301%的人喝普通饮料,14.4%的人喝自带的白开水, 还有0.8%的人喝自来水,也有0.8%的人选择了其他,只有11.0%的人会喝运动饮料。 由于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大家认为补充水分的原因,主要就是出汗过多或者口渴。 而且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感觉到口渴了才喝水的,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补液观 念和方法。从以上数拯和信息可以看出,教练等相关人员具备相关营养知识的重要 作用,因此加强教练等相关人员的营养知识的培训学习,对于运动员营养知识认知 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矿物质,矿物质对机体的代谢、内环境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等 的稳定、心血管功能、神经肌肉兴奋性及运动能力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第9 题至第11题这三题主要是调查了解矿物质方面营养知识的认知状况。第9题“预防 运动性贫血的食物”,第10题“肌肉痉挛的发生与体内缺乏哪种营养素有关”,第11 题“大汗后补液应注意哪些元素的补充”完全了解分别为: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10.5%, 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9%, 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9%,从数据结果上看,第 9题相对的情况好些,但是与另外两题仅相差2.6%,换句话说,运动员对日常训练 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运动性贫血、肌肉痉挛等等,都没有一个较清晰地认知和 了解。第9题和第10题的不了解比例分别为:48.2%和55.3%,接近或超过调查总 人数的一半;二第11题,相比较而言,不了解的状况略微好些。也许这和日常训练、 比赛中接触的机会比前两道题中的现象和问题更多些的缘故。有研究表明,科学合 理的补充运动饮料,是维持血糖恒定,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电解质的有效手段之 一,缓解运动疲劳的发生。种种现象和事实表明,教练、运动员具备相关的营养知 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部分平衡膳食,第12题“挑食和偏食对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道有 关平衡膳食的相关知识,统计数据结果:完全了解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基 本了解8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7%,不了解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9%,从数 据上看,大部分人还是处于完全了解与不了解之间的“基本了解”,也就是说,对于 挑、偏食的危害,他们还是知道、了解一些,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理解。在我们 的很多宣传板报、宣传画册、中小学生课本上都可以看到,所以对于挑、偏食不利 于人体健康,大家还是有个基本的概念,但是对于“为什么”、“怎样才算是挑偏食? ”、 “如何预防挑、偏食现象”等等这深一点的问题就茫然不知了。因此,除了加强宣 传力度,增加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或专家讲座等等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 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对于这些基本的营养知识,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缺 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影响着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效果及比赛成绩的提高。
和教练的交谈中,发现大家都认为刻苦训练、良好的训练条件,如场地、设备 等才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证,在科学迅猛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运动员的营养问题仍没有被大家所重视。通过与教练、 运动员的进一步交谈,了解到营养没能引起大家重视的一些原因,诸如:中国传统 的烹饪方式,使大多数营养素在烹饪的过程中就已经受到破坏,换句话说,烹饪前 食物的营养与烹饪后的并不能完全或大致等同;也有个别的教练自己对运动员进行 膳食营养、营养补剂方面的配给和摄入指导,经过1、2年的时间就放弃了;目前高 校体育竞技队伍的后勤、经费保障等等问题也是导致运动员营养不被重视或者说无 法重视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容易忽视,却不能忽视——教 练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根据目前的条件和实际情况,队员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 队友和教练,从教练那里获取知识的机会也是最多,如果教练们的营养知识的认知 水平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相信队员们在具有丰富营养知识教练的耳濡目染之下, 营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提高。
3. 2. 2江西省不同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现状及其差距,选择 了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这两所江西省健美操运动发展相对较好高校健 美操运动员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寻求导致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现状的原因。下面 是江西师范大学健美操运动员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健美操运动员对营养知识认知情 况统计表(表3.3)
本研究选取江西师范大学健美操运动员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健美操运动员进行 营养知识认知水平研究,旨在了解两所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差异, 争取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样,我们把问卷上营养知识的12题分为营养基础 知识、碱储备、补液、矿物质、膳食平衡这五个部分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部分营养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什么是平 衡膳食、健美操专业运动员日常训练所需营养素和人体内的最主要供能物质来源这 几个部分,它们涵盖了普通人及健美操运动员的基础营养知识,这些内容在宣传画 册、宣传栏,宣传板报上比较多见,尤其是前两个知识点,在社区、街道的宣传栏 或板报上屡见不鲜。对于前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板报、宣传画册等多 种途径了解,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本次调查对象对这些营养知识的认知状况并不 理想,从表3.3中的数据看,第1题至第4题的P值分别为:0.058、0.662、0.582、 0.943均> 0.05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差异无统计意义。
第二部分碱储备,大量研究证实,造成机体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机体在运动 过程中由于体内新陈代谢加快,造成体内的酸性产物不断堆积,从而导致机体发生 疲劳。如果能够提高体内碱储备,有利于延缓机体疲劳的发生,因此,运动营养学 专家及科研人员提倡通过多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提高体内碱储备,有利于 提高训练效果,改善运动能力。从表3.3的数据可以看出,第5题与第6题的P值分 别为0.925、0.644均>0.05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差异无统计意义。这些 知识虽然在社区、街道等的宣传板报上不易见到,但是它们却和我们的日常训练、 比赛等有着重要的关系。除了加强教练及相关人员营养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外, 我们同样可以在训练场内开设出运动训练相关的各类知识、信息,如:营养小知识、 训练知识我知道等等宣传栏,这样运动员就可以在训练之休息、空闲时间通过这些 宣传栏了解这些有用的信息。
表3.3不同学校运动员对营养知识了解情况分析(n=114)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师大(疋=89)
(山=25)
X2 P
完全基本不了 完全基本不了
了解 了解 解 了解 了解 解
1是否了解或知道平衡膳 食 1 19 5 8 61 20 0.824 0.662
2是否听说或看过《中国居 民膳食指南》或《中国居 民膳食宝塔》 4 21 32 57 3.597 0.058
3您了解本专业运动员日 常训练所需营养素及其标 准吗? 3 14 8 6 47 36 1.082 0.582
4您了解人体内最主要的 供能物质来源吗? 2 17 6 9 58 22 0.118 0.943
5您了解提高体内碱储备 的意义吗? 2 8 15 6 32 51 0.156 0.925
6您了解提高体内碱储备
的食物有哪些吗? 2 7 16 4 32 53 0.881 0.644
7您了解运动饮料及其中 最主要的成分吗? 2 11 12 8 46 35 0.609 0.738
8您了解合理的补充运动 饮料的原则和方法吗? 2 17 6 6 35 48 7.254 0.027
9您了解预防运动型贫血 的食物吗? 2 13 10 10 34 45 1.547 0.461
10您了解肌肉痉挛的发生 于体内缺乏哪种营养素有 关吗? 1 14 10 8 28 53 5.155 0.076
11您了解大汗后补液应注 意哪些元素的补充吗? 1 13 11 8 49 32 0.984 0.611
12您了解挑食和偏食对运 2 19 4 3 65 21 1.490 0.475
动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吗?
第三部分补液,各种研究表明运动引起大量汗液排出,补充水和无机盐是很重
要的。运动中一般不要补充纯水,这样只会加速矿物质的排出,导致运动疲劳的加 速,补液的原则一般为少量多次。另外,现实中我们很多运动员都是在感觉到口渴 或者嗓子干涩才会进行补水或补液。有专家研究并指出,在运动过程中,一定不要 等感觉口渴时才进行补液,这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已经有一定的困难了。补液除了应 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还需要注意预防性补充,其可以避免因脱水而引起的运动能 力下降。为最快速度恢复体力和保持最大的运动能力,补液总量一定要大于排泄汗 液的总量,尤其是钠元素。由表3.3可见,第7题的P值为0.738 > 0.05差异不显著, 第8题的P值为0.027<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第7题“运动饮料及其中最主要的成 分”,这道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对较细,并且我们的运动员基本上不会饮用教练及相关 人员或自己事先调配好的运动饮料,喝的运动饮料都是从超市等购买的,而且大多 数运动员在购买运动饮料时都是根据口感、个人喜好等来选购,很少有人会去仔细 阅读瓶体上相关介绍或信息后购买。第8题:“合理补充运动饮料的原则和方法”这 道题所涉及的知识信息在日常运动训练中经常会碰到。据了解,此次调查两所高校 这些知识与信息教练等人员都是通过口头讲述或队员间的交流等形式进行的,并没 有哪所高校采取了不同于对方的形式或途径进行交流、学习,因此,本次调查统计 所产生的差异也许是由于操作中的误差产生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补液原则 和方法目前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细,因此加大教练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从而 促使运动员在日常的运动训练中通过教练及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授、 指导,效果可能会比集中学习更好。
第四部分矿物质,有研究表明,补液总量一定要大于排泄汗液的总量,尤其是 钠元素的补充更是如此,这样可以最快速度恢复体力和保持最大的运动能力。多吃 矿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证明,许多矿物质在日常训练、生活、 比赛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运动水平等等。如:适当的增加 铜、猛的摄入,可以加强机体的代谢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适当增加锌、铜 的补充,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当钙摄入不 足可引起肌肉抽搐,长期不足将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导致运动性骨折等等。但是, 研究也发现微量元素的补充,稍有不慎就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严重时会引发中 毒,因此补给时很多研究工作人员都鼓励食补。由此可以看出,具备一定的营养知 识显得尤为重要。从表3.3可以看出,第9题至第11题的P值分别为0.461、0.076、 0.611均>0.05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通过交谈、了解,发现教练及相关人员对这方 面知识了解、认识,都只是停留在一些运动训练中经常遇到的常见问题上,如肌肉 痉挛等。另外,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刻苦训练才是提高运动能力,创造优异成绩的根
本和关键。
第五部分平衡膳食,问卷中第12题“挑食和偏食对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危害”主 要是考察被调查对象对平衡膳食的基本了解。各项资料和信息均显示,机体缺乏任 何营养素都将出现不适,长期不足必将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现象。因此, 加强平衡膳食方面的宣传、教育也是推广、普及营养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表3.3 可以看到,P值为0.475 > 0.05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
在和教练、队员们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对于三大供能物质以及重要性,大家 还是比较熟悉的。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上一顿没有吃饭或者没有吃饱,那么 接下来的训练,很快就会明显地感觉到乏力,体力不支,迅速进入疲劳状态。在进 行力量练习时,教练除了让大家进行一定强度的力量训练的同时,也会叮嘱大家每 天要吃一定量的蛋白质,另外,蛋白粉等营养补剂也让队员们进一步了解蛋白质对 于人体的基本作用和功能。肌肉痉挛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尤其是像健美操运动员 这样缺乏有力的后勤保障的运动员,发生肌肉痉挛的概率相对较高,也就是说,肌 肉痉挛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属于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发生这样的情形时,教练 都会让队员之间相互帮助减轻肌肉痉挛队友的不舒服状态,同时也会告知大家,大 多数教练是要求注意钙的补充,相对较少会说注意镁元素的补充,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在早期,大家只知道造成肌肉痉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抽筋”是由于缺钙造 成的。所以,对于这些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来讲,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教练, 因此,获得知识等的方式也主要是教练的言传身教。在如今体育专业的大学课堂里 都会开设营养学课程,甚至有的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在开始营养课程开设的尝试,但 是健美操运动员往往疏忽相关文化课的培训和学习,各种宣传栏前看到他们的身影 更是难得一见。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刻苦训练才是提高 运动能力,创造优异成绩的根本和关键,这一基本观点的存在,导致教练、运动员 及相关人员都忽视,甚至是不视营养等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和存在。改变这一错误 观点,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和关键。
3. 3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态度调查分析
知识一信念一行为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知 信行”模式。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 行为)是目标。由此可知,“信”在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帮助、支持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积极有效改善训练效果、提高竞赛成
绩,此次调查研究对运动员对营养态度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第1题“您了解科学膳食搭配的要求吗? ”基本了解92人,占 调查总人数的80.7%;第2题“您了解合理膳食制度对运动训练水平的影响吗? ”基 本了解7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7.5%;第3题“运动期间出汗多,如何正确补充水 分吗? ”基本了解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8%;以上三题充分反映了被调查者对 营养基础知识相关知识的了解处于一个模糊、不清晰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在回答“您接受过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或指导吗? ” 这个问题时,只有6%的人是经常参加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或指导(见图3.3)。这主 要是由于学校、社区等组织开展此类活动相对较少造成的,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这一 特殊人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训练强度大、时间长;学习、生活环境 相对狭小;承担着专业运动员的赛事活动等等,有时连正常的上课、学习时间都会 受到影响,因此,要根据这一特殊人群开展相关的营养知识宣传、讲座、培训、指 导等相关活动,加强他们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改善他们的营养态度,为他们能够科 学合理的健康膳食打下基础。
59%\ 6%
\
e经常参加a偶尔参加口从未参加
图3.1接受过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或指导(n=ll4人)
“如果您具备相关营养知识,您愿意约束或要求自己科学膳食,养成良好的膳 食习惯吗?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结果是可喜的(见图3.2)o根据改变人类健康相 关行为的模式,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此次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的“信念”这一 中间环节,处于“畅通”的良好状态。“知识”这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在有关部门、 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努力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使“不太愿意” 人群逐渐的向“愿意”或“非常愿意”人群迈进。
图3.2是否愿意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n=ll4人)
从以上数据看出,被调查对象相对缺乏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对于基本 的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态度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可喜的是,在被调查的对象中, 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在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后,愿意改善自己的膳食习惯。
3. 4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认知水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 实践与应用。此次调查问卷,还增加了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这一部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第1题“您的主要用餐途径是:? ”被调查对象中53人选择了 学校食堂,占调查总人数的46.5%, 44人在家里,占调查总人数的38.6%, 17人选 择了其他方式,占调查总人数的14.9%;第5题“您日常三餐的进餐时间:”非常规 律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8%,比较规律8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5.4%,没有规律 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第6题“您在饮食方面接受过专业的营养膳食指导师的 指导吗? ”58.8%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养膳食指导师的指导。从以上 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学校食堂就餐,办好学校食堂 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属于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 训练等原因,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配合学校食堂的就餐时间,但是他们大多数人还有 比较规律的进餐时间,这得益于现在各个高校食堂除了传统的“米饭+炒菜”这样的 窗口有相对固定的营养时间,还有一些营业时间较长的窗口,如:面食、点菜下锅 等。从第6题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养膳食 指导,这也必将成为影响他们在选择食物时,无法考虑营养因素之一。综合以上各 种因素,长久以往,这必将会影响这个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良好膳食习惯的形成。 由此可见,给他们建立自己的食堂,配备营养师、厨师等,从长远发展来看是非常 有必要的。
由于缺乏相关的膳食指导,在进餐时即使有人会考虑营养搭配,但是也未必是 科学的、合理的。换个角度思考,在进餐时能够考虑营养搭配,也说明如果在具备 了相关营养知识后,他们会更科学、更合理的考虑膳食营养,促进身体健康。第2 题“在用餐过程中,您会考虑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满足身体需要吗? ”被调查对象 中14人选择经常会,占调查总人数的12.3%, 72人偶然会,占调查总人数的63.2%, 28人选择了从来不会,占调查总人数的24.6%O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岀,推广、普 及基本的营养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大家选择食物 的依据来,促进、改善膳食营养。被调查对象在选择食物时的主要依据(见图3.3)。 从以上结果来看,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在膳食中注意营养均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 分人在选择食物时会根据口感的好坏来选择食物,那么改善、提高食物的色香味, 在改善国民营养健康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图3.3选择食物时的主要依据(n=114)
科学合理的补充运动饮料,是维持血糖恒定,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电解质的 有效手段之一,缓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有资料显示,矿物质和水、维生素能够起到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酶活性的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疲劳恢复。运动 中一•般不要补充纯水,这样只会加速矿物质的排出,导致运动疲劳的加速,但是一 次补充量过大,会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补液的原则一般为少量多次。因此,日常 训练、比赛中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进行补液,以满足H常的生理活动及运动的需要。 根据“训练或比赛中出汗过多,您习惯的饮料补充是? ”这问题回答的统计结果(见 图3.4)。在实际的日常训练和各种比赛当中,补充适量的运动饮料本应该是一件很 正常,且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这一切都应该在教练等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中变 得熟悉,运用自如。据了解,大多数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一般都是在感觉到口 渴、嗓子干燥或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去喝些矿泉水、白开水等等,以此改善或减少 身体的不适感。在不具备相关营养知识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在感到口渴等时, 才想到喝水或饮料等。当人体感觉到口渴的时候,才开始喝水,这是需要改正或杜 绝的,因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补液观念和方法。从以上数据和信息可以看出,加 强教练等相关人员营养知识的培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帮助运动员形 成正确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个人习惯。
图3.4训练或比赛中出汗过多习惯的饮料补充(n=114)
第7题至第10题主要是一些与训练有关的问题,如:第7题“你认为感觉训练强度 如何? ”11人感觉很强,占调查总人数的9.6%, 58人觉得较强,占调查总人数的
50.9%,感觉适宜的4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0%,还有3.5%的人觉得较小;第8 题“服用营养补剂的情况” 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5%的人会每天或几乎每天服 用,一周服用3-4次的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1%,偶尔服用,也就是一个月大 概1-2次的有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3%, 56.1%的人也就是64人从未服用过;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认为运动强度偏大,这也许和营养膳食不科学、 不合理,额外的营养补充——营养补剂也没有跟上有关。因此提高营养知识认知水 平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积极促进人体健康。第9题“您认为每次训练后,疲劳程 度如何? ”很疲劳,就是正常情况下第二天都没法恢复;疲劳,即第二天能够完全 恢复;认为当天就能够恢复的,也就被视为不疲劳。具体情况见表3.5。
不疲劳
疲劳
59%
图3.5:每次训练后的疲劳程度(沪114)
第10题“你认为最佳营养补充手段是? ”8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1.9%选择了 “合理膳食与营养补剂二者合理搭配”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对运 动与营养有个相对较清晰的,正确的概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了解、认知。根据这 组与训练有关问题的统计数据,尤其是第10题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有 适合的环境和条件,这群被调查对象是不会回避、拒绝与日常运动训练有着密切联 系的营养知识的了解、学习,从各种资料、信息显示,他们还是有意愿接触、了解、 学习相关营养方面知识。
下面是有关被调查对象一些日常行为的调查了解,第11题“您平时的吸烟量? ” 52.6%的人从不吸烟,36%的人偶尔吸,只有10.5%的人有经常吸烟的不良习惯;第 12题“您平时喝酒的情况? ”只有5.3%的人几乎每天会喝酒,21.9%的人3-4次/周, 35.1%的人是1-2次/周,还有37.7%的人从来不喝,从以上数据显示,吸烟、喝酒这 两个不良嗜好,尤其是对于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来讲没有益处的生活习惯,总体 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对于那些沾染了这些不良习惯的人,除了要积极开展相关营 养知识教育,还要给予心理等方面的开导与疏通,帮助他们远离恶习,形成良好的 个人生活习惯。本次被调查对象整体的消费水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日 常生活质量。第14题至第20题是有关个人日常饮食行为习惯的问题,从统计数据 上来看,绝大部分的人都够做到一天吃3-4餐,但是,只有21.1%的人能坚持每天吃 早餐,而24.6%的人只是偶尔吃早餐,也就是一周不到5次。对于蛋类、鱼肉类、豆 类等的摄入补充绝对多数人都能够保证充足蛋白质的供应。蛋白质与人体运动能力 密切相关,是机体调节物质、实现肌肉收缩、运输与储备02、能量代谢和生理机能 的主要物质。特殊人群蛋白质的需要量应高于正常人,但是,摄入过多时会导致体 液酸性增强,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对水需求量增加等等副作用。已 有研究证实,过量补充蛋白质或氨基酸会引起机体体液酸度增加,而酸性代谢产物 会增加肝脏、肾脏负担,导致肝和肾的肥大并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加强营养知识 的学习,有利于合理的摄入、补充营养。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总体情况还是好的,但是早餐的情况不尽人意,食物消费 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些与缺乏相应的营养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多数被调查者每 天都能够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如,蛋类、肉类、鱼类、豆制品等,保持充足的蛋 白质的摄入,也能够适当的补充一些水果。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和端正态 度,在整个膳食营养环节中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假若你 拥有良好的营养知识,端正的态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克制、管 理好自己的行为,一切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除了要帮助大家建立良好的营养 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指导、督促良好营养态度和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也是至关重要 的。
第4章结论与建议
第4章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共120名健美操运动员营 养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但是营养 态度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学习营养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 也非常愿意改掉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习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 以发现高校健美操教练在膳食营养对提高运动员体能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 够,加上自身营养知识不全面等原因、运动员缺乏获取相关营养知识的途径和渠道、 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不足等原因是造成目前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水平偏低、 不良饮食习惯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
4. 2建议
由于营养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运动营养学更是在近些年才引起广大体育研究 者和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影响着营养学科的发展。诸如:营养学知识的普及率不高、缺乏对营养学 科知识的整体认识、有关工作人员,如:教练、队医等相关的营养知识不健全、中 国传统饮食文化及习惯、缺乏相应的后勤保障,如:营养师的配备、竞技运动员的 专有食堂或窗口,相应的资金支持等等、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运动员过于“重 '武'轻文”,不重视或者说忽视文化的学习等等现实问题。调查对象——高校健美 操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营养知识认知水平不高的现状,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次 研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供参考、米纳。
4. 2.1建议学校开设营养相关课程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 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随 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如何维护健康,而是越来越关注
第4章结论与建议 如何才能改善体质,提高智能。人们也越来越希望增加营养保健知识来提高生活质 量,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现代营养学的营养健康观念也正在逐渐影响并改变 着渴望健康人们的生活饮食观,由此可见,它的发展和应用必将对未来社会产生巨 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目前营养学在高校的发展应用仍是欠缺的,尤其是高校运 动员这一特殊人群,存在很多营养误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校开设 营养学课程,尤其是针对高校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已经显得极为重要。
4. 2. 2加强教练员营养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据了解,教练应该是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接触较频繁、时间相对较 长的对象,他们的营养意识和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运动员的营养意识 和认知水平。但是,由于目前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练、队医等相关人员接受营养 知识方面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同时,大家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营养方 面问题是营养师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工作职责所在。可是,目前各方面的条 件尚不成熟,也不能因为没有配备营养师而忽视运动员营养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 各个学科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配备了营养师,教练、队医等相关人员仍然要 进行必要的营养知识学习、培训以便更好的为运动员服务。相关人员营养知识的学 习和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定期培训班了解学科前沿、系统营养知识的自学等 等形式开展。
4.2.3呼吁社会重视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早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中国烹饪协会就曾以“创建全 国营养健康餐饮示范单位,唤醒国人营养意识”为主题,举办了一次创建“全国营 养健康餐饮示范单位”说明会。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在会上 指出此次会议的宗旨,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规模大、经营好、影响广泛,尤其 具有营养健康意识的餐饮企业,努力将其创建成全国营养健康餐饮宣传的示范性窗 口,让他们为中国营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他还强调,创建的“示范 单位”必须形成“营养、健康、绿色、安全、环保”的餐饮业型态,必须要突出以 强化食品为基础的营养特色。著名营养学家杨则宜教授就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和营 养,同时还详细讲述了健康与运动、健康与营养的关系。社会营养意识的唤醒,单 单靠这些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全民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通过各种渠 道进行学习和宣传,如广播媒体,电视公益广告、报纸等;学校课堂;开展各种形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式的营养知识竞赛活动;各层各级宣传栏、宣传板报每期都安排一定的版面刊登相 关的营养小知识;食堂及餐桌上,也可以粘贴一些相关营养健康小常识等等,通过 生活中点点滴滴,逐渐达到提高营养知识认知水平,进而达到唤醒社会营养意识的 最终目的。
4. 2.4配备营养师,加强后勤保障服务
众所周知,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 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 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早在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 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开展适合我国营养饮食方面的研究,更 好的指导国民营养饮食,建立营养意识,是广大营养学科研人员、工作者急需解决 的问题。给专业训练队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专项资金、专门的食堂或窗口, 并给于一定的经济供给;专职或兼职的营养指导师(条件不允许,也要力争配备兼 职营养指导师),让运动员能够更健康、更合理的膳食。
总之,通过对江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知识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从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新时期运动员的营养健康问题还有待社会、各级 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学校和教练的认真对待,以及运动员自身的不断努力。 但是,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营养问题,如:在日常训练、比赛等不同时期健美操运 动员应该怎么科学、合理的膳食摄入,以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之后的效果等诸多问 题还有待于广大体育科研工作人员今后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歲,平晓春•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 13(2): 62〜64
[2] 王竹影.1, 6-二磷酸果糖对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8
(3): 94〜96.
[3] 何建伟,卢伟等.运动员维生补充的建议与思考[J].运动,2010, 5: 4-6.
[4] 赵兰革.“马家军”营养恢复手段分析[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12(1): 86-88.
[5] 尹伟娜.优秀男子摔跤运动员降体重期间膳食结构调查与分析•硕士论文2006年
[6] 周丽丽,杨则宜等.中国运动员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
21 (3).
[7] 张绰庵,宋磊刚等.对河北省某优势项目运动员膳食营养的调查分析及建议.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08, 4 (22): 71 〜73.
[8] 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
[9] 陈琳.日本专家谈运动营养卩].体育科研,2007, (2): 80〜83.
[10] 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1]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2] 资方宇,王宏梅.运动性疲劳的营养补充.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13] 尹昌岭,冉建华,张明霞.职院学生营养素摄入与运动能力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
24 (2): 194-19&
[14] 王旭东.运动员的体能恢复与营养研究[J].科技信息,2008 (18): 145.
[15] 金其贯,冯美云.运动、营养与免疫功能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朵志,2003, 22 (1): 63~
67.
[16] 马瑞红,卢忠瑾,马惠丫•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8 (2).
[17]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 林文铁,翁锡全,冯魏.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比赛及赛前训练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的监控研 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 29 (1): 106〜109.
[19] 杨则宜.国内外运动营养食品发展现状及趋势[C].北京国际运动营养食品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4.
[20] 李鸿,顾晓菁.营养干预对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5, 39 ( 10).
[21]王维群等.营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李裕全,吴成林,万宁.补充蛋白质对健美运动员肌肉力量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 床康复,2007, 11 (45).
[23]张钧,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任昭君.营养补充与运动能力.辽宁体育科技,2003, 25 (4)・
[25]Coyle E F, Montain sJ.Benefits of fluid replacement with Carbohydrate during exercise.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2, 24(9): 324〜30.
[26]Kreider R B. Energy exchange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isometeic contraction. Circ Res, 1991,48 (6Pt2): 11 〜17.
[27]贾磊,聂秀娟等•黄参多糖干预运动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7 (36): 72〜76.
[28]郑歲,平晓春•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支持•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 2, (13): 117〜119.
[29]Burke L M, Collier G R, Davis PG, et al. Muscle glycogen storage after prolonged exercise: effect of the frequency of carbohydrate feedings. Am J Clin Nutr, 1996, 64: 115~ 119.
[30]Van Loon L J C, Saris W H M, Kruijshoop M, W^enmakers A J M・ Maximizing postexercise muscle glycogen synthesis: carbohydrate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mino acid or protein hydrolysate mixtures. Am J ClinNutr, 2000, 72: 106~111.
[31]Van Hall Q Shirreffs S M, C albert JAL. Muscle glycogen resynthesis during recovery from cycle exercise: no effect of additional protein ingestion. J Appl Physiol, 2000, 8& 1631 〜1636.
[32]Jentjens R L, van Loon L J C, Mann C H, et al. Addition of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to carbohydrates does not enhance postexercise muscle glycogen synthesis. J Appl Physiol, 2001, 91: 839 〜846.
[33]Burke L M, Collier G R, Davis P G, et al. Muscle glycogen storage after prolonged exercise: effect of frequency of carbohydrate feelings. Am J C Lin Nutr, 1996, 64: 115〜119.
[34]Van Loon L J C, Saris W H M, Kruijshoop M, Wagenmakers A J M. Maximizing postexercise muscle glycogen synthesis: carbohydrate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minoacid or protein hhydrolystae mixtures. Am J Clin Nutr, 2000, 72: 106~lll.
[35]Van Hall G Shirreffs S M, Calbert JAL. Muscle glycogen resynthesis during recovery from cycle exercise: no effect of additional protein ingestion. J Appl Physiol, 2000, 8& 1631 〜1636.
[36]Jentjens R L, van Loon L J C, Mann C H, et al. Addition of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to carbohydrates does not enhance postexercise muscle glycogen synthesis. J Appl Physiol, 2001, 91:
839〜846.
[37]周元•营养与运动后疲劳恢复•科技信息,2009, 15: 183.
[38]张立春.谈运动疲劳与营养的关系.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9(9): 87-88.
[39]Kreider R B.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muscle growth with resistance exercise. Sports Med, 1999, 27(2): 97〜110.
[40]Tipton K D, Rasmussen B B, Miller S L, et al. Timing of am inoacid-carbohydrate ingestion alters anabolic response of muscle to resistance exercise.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281(2): E197 〜206.
[41]高言诚筹编•营养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42]曲东海,麻正茂,杨淑民等•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营养补充[J]•冰雪运动,2008, 30 (5): 19〜 21.
[43]CTNeil C A, Stebbins C L, Bonigut S, et al.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contracting skeletal muscle of cats. J Appl Physiol, 1996, 81: 1197 〜1206.
[44]Janero D R.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vitamin E against myocardi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Free Radical Biol and Med, 1991, 10: 315〜324.
[45]Halliwell B, Gutteridge J. 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9.
[46]高红等•原动力营养液对高校研究生自由基、脂肪和雄激素代谢的作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22 (3): 315〜317.
[47]Yu BP. Cellular defenses against damage from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4, 74: 139〜162.
[48]Karlsson J. Antioxidants and exercise. Human Kinetics. Champaign. 1997.
[49]余斌,罗吉伟等•抗氧化维生素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第一军医人学学报2003, 23 (9), 892〜894.
[50]李柏杨•运动疲劳与营养补充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5. 19(12): 209〜210.
[51]杨桦.人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营养补充[J].冰雪运动,2007,29 (1): 90〜92.
[52]商立新,杨则宜,鬥慧.笫19届冬奥会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调查和身体成分 的分析[J].冰雪运动,2004, 5: 23〜26.
[53]马国东.微量元索的营养学研究[J].冰雪运动,2005, 4: 31〜34.
[54]李向阳,邹纯学等.运动与铁代谢.湖北体育科技,2006, 25 (6).
[55]肖德生,车力龙,李月英等.长期游泳运动对大鼠铁状态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3, 19 (4): 359〜362.
[56]周国霞,熊正英.硒营养的补充与运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5 (3): 96〜9&
[57]陈亚军,徐晓阳,邓树勋.硒缺乏和运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27 (2): 87.
[58]黄聪.硒营养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辽宁体育科技,2004, 26(5).
[59]苑少璇.被忽视的营养素.健与美,2011, 271: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