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黄桑页鱼不同生长阶段适宜营养水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5 10:32
1前言
1.1黄颓鱼的营养价值及养殖意义
黄颖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又名黄嘎、黄姑子、黄腊亍、昂刺鱼、 昂弓等,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流域,是我国江河、湖泊、水 库、沟渠等水域中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黄颖鱼成鱼个体较小(一般50g〜200g), 但肉质细嫩、少刺、肉味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黄峰等(1999)测定,黄 颖鱼的含肉率变动于66.47%〜68.41%之间,平均为67.53%,与缎鱼(67.18%)等 名优鱼类相接近,属于含肉率较高的鱼类。张明等(2001)报道,鄱阳湖黄颖鱼鱼 肉蛋白质含量15.62%,脂肪1.84%,灰分1.14%,水分81.36% o黄颠鱼肌肉中18 种氨基酸俱全,总量为15.11% (占鲜样),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7.01%, 4种鲜 味氨基酸的含量为5.62%,高于除缎鱼之外的其它鱼类。鲜味氨基酸含量5.62%, 钙(Ca)的含量 0.0134mg/g,钾(K) 3.80mg/g,硒(Se) 0.24“g/g。陈琴等(2001b) 研究表明,黄颖鱼的铁、铜含量均高于黄鳍、鲫鱼及鸡蛋、牛奶、猪瘦肉等,认为 黄颖鱼具有一定的补血疗效。另外,黄颗鱼还含有丰富的锌、镭、硒,并且,满足 人体对铁、锌、铜需求的比例,长期食用黄颍鱼,能满足人体对矿物质的需求。除 此之外,黄颖鱼在医学上还有消炎、镇痛等疗效。
随着天然水域捕捞增大和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黄颠鱼天然资源量日 趋减少。为弥补人为的滥捕现象,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保全黄颠鱼种质资源,在 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人工养殖黄颖鱼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1.2黄颗鱼营养学研究进展
1.2.1黄颗鱼的生物学特性
1.2.1.1分类
黄颠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隶属于鲂形目(Silurformes)、鳍科 (Bagride)>黄颗鱼属(Pelteobagrus),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淡水底层经济 鱼类。
1.2.1.2食性
黄颖鱼食性的研究已有多篇报道。研究者根据在各地天然水域中采集的标本, 经解剖、分析发现天然黄颗鱼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橈足类和水丝蚯蚓为食,黄颖 鱼成鱼主要以小鱼虾、螺蚌、水生昆虫及幼虫为食(余宁等,1996;刘世平,1997; 邹社校,1999b;邱春刚等,2000)o黄颖鱼的食谱较广,而且在不同生活环境中, 食物组成有所变化。多数研究者认为黄颖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也有学者认为黄颗 
鱼为杂食性鱼类,彭建华等(2003)认为黄颖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陈琴(2001a)认为黄颖鱼为偏肉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季节变化和鱼体的大小 而有所差异。据梁子湖调査资料表明,规格不同的黄颖鱼食性有所差异,体长2〜 4cm的幼鱼主要食物是橈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吃浮游动物以 及水生昆虫的幼虫;8cm以上的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小鱼和小虾等。总体上来说, 黄颖鱼的食性偏向动物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其食性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不 同。最初育苗出膜期,营内源性营养阶段;经过2天,开始开口摄食小型枝角类与 橈足类等一些小型浮游生物;经过半个月的喂养就可以摄食水蚯蚓或人工配合饵料, 长至4〜5cm可以进食人工软颗粒料,同时也喜食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长至8cm 以上,开始转为成鱼食性,食物组成偏向于稍大的动物性饵料,其次为植物及腐殖 质等。
1.2. 2黄藏鱼营养学研究进展
黄颖鱼养殖的早期均是投喂鲜活饵料,如小鱼虾、螺蚌肉、蚯蚓等。随着养殖 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开展规模化养殖,饵料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仅靠投喂 鲜活饵料,其养殖规模已难以扩大和推广,经济效益也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各地 养殖户纷纷寻找黄颖鱼专一人工配合饲料,市场上为了迎合这一需求,有的厂家也 就有了黄颍鱼饲料的生产,但真正从黄颍鱼的营养需求上进行科学研究,进而研制 的饲料配方还未见报道。其它如虹鱒、斑点叉尾鋼、尼罗罗非鱼、南方大口鲍、彭 泽鲫等做过较系统的研究。
对黄颖鱼的研究报道多见于养殖学、繁殖学、生物学以及疾病学等领域(刘庆 虱2002;孙红梅,2004;孙月,2003;吴萍,2003;王吉桥,2003;李明锋,2000; 张志华,2000),而对其营养需要学的研究不多。
邹社校(1999a)用不同蛋白质水平(17%〜57%)的半精制日粮饲喂黄颖鱼幼 鱼(体重3.0±1.3g) 56d,结果表明,当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37%时,黄颖鱼相对增 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达到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韩庆等(2002b)用含有不同动植物 蛋白比例的日粮饲喂体重为ll.06~ll.58g的黄颖鱼50d,结果表明,当日粮蛋白质 水平为42.5%,动物性蛋白质含量为67%时,黄颖鱼生长最快,对日粮的利用效率 也最好。王武等(2003a)以不同蛋白含量的日粮饲喂体重为2.65g的黄颖鱼64d, 结果表明江黄颖鱼的适宜蛋白为39.73%。
鱼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能量。其能量来自从饵料中获得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氧化。鱼类生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在体内积累的过程,因 此,鱼类日粮中不仅需要含有各种营养素,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能量。能量蛋白比(E/P) 是指每千克饲料的可消化能(DE)与蛋白质百分含量(%)之比,它在鱼类饲料的 配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饲料中适宜的能量蛋白比既有利于能量的利用,又有利于 蛋白质的利用,从而提高饲料效率。韩庆等(2002d)以不同的能量水平为试验因素, 用三种不同能量水平的饵料饲喂体重6g左右的黄颖鱼45天,结果表明,饲料能量 为16MJ/Kg时,最适能量蛋白比为35.4-36.5时,鱼体增重最快。
脂肪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鱼类对脂肪有较高的消化率,加之鱼类对 碳水化合物利用率较低,因此,脂肪就成为鱼类重要的能量来源。日粮中脂肪含量 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类代谢紊乱,蛋白质效率下降,同时还可以发生脂溶性维生 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抗病力下降, 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加工。韩庆等(2002c)的饲养试验表明,粗蛋白质含量 为44.35%的日粮饲养6g左右黄颖鱼春片鱼种,适宜的脂肪含量为7%〜8%。一般 鱼苗脂肪需要量偏高而养成鱼偏低。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刘庆国(2002)认为黄颖 鱼日粮中粗脂肪含量在5%〜8%。而沈庭栋(2003)认为粗脂肪为7%〜9%。肉食 性鱼类对日粮中的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能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对于黄颖鱼营养需要的研究主要是日粮最适蛋白质含量的研究,其 它营养素未作探讨,故其营养标准也未能建立(多数是饲养经验数据),有待进一步 从营养研究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
1.2.3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制约黄颖鱼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关键因素有两方面。第一,培育大规格鱼苗、鱼 种的成活率较低,原因有多方面,但营养因素仍是主要因素之一;第二,黄颖鱼规 模化人工养殖所需的饵料难以大量提供,解决的办法必须配制人工配合饵料,才能 满足其需求。因此,始终制约黄颠鱼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因素就是缺乏营养全面,适 口性好,黄颍鱼鱼苗、鱼种喜食的配合饵料。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刚刚起 步,对各营养素的适宜需求量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缺乏可靠的理论 依据和研究成果。
1.3鱼类蛋白质营养和能量营养的研究进展
1.3.1鱼类蛋白质营养研究进展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动物体内特有 的生物学功能不能由其它任何物质取代。长期以来,蛋白质营养一直是鱼类营养学 中最受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众所周知,为了使饵料成本最低,饵料蛋白质含量必 须维持在适当水平。如果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增重鱼体负 担,造成蛋白质中毒,采食量降低,过量的蛋白的分解排泄耗能而降低生长速度, 同时过量的氨氮被排入周围水体,恶化水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养殖水体的污 染。另一方面,饵料蛋白质含量不足,首先是肠道粘膜及其消化腺体细胞更新受到 
影响,肝脏和胰脏不能维持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引起消化机能障碍,降低饲料利 用率。若长期不足,鱼类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率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发 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影响经济效益。因此,确定鱼用配合饵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要 量,对鱼类营养研究、饵料生产和水产养殖都极为重要。
饵料蛋白质含量是建立在鱼类对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基础上。鱼类在保持最佳 生长状况下所需要蛋白质的最低摄取量或饵料蛋白质的最低含量,称为蛋白质最适 需要量。由于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很低,鱼类对蛋白质需要较高,摄入的 饵料蛋白质除用于构成鱼体组织细胞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分解供能,蛋白质和脂 肪是鱼类主要的能量来源,肉食性鱼类尤为如此。所以鱼类不能象畜禽那样把廉价 的糖类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特别是在饵料能量不足的情况下,鱼类更优先利用蛋 白质作为能源来源,这样鱼饵料中的蛋白质需要量就特别高(王胜林,2001 )<> 一般 畜禽日粮最适蛋白质含量为12%〜22%,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哺乳动物和禽类 高2〜4倍。
根据鱼类食性的不同,养殖鱼类可分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 试验表明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杂食性鱼类要高,杂食性鱼类又比草食性 鱼类要高。如虹鱒为40%〜50%;鲤鱼为35%〜40%;草鱼为20%〜30%。肉食 性鱼类由于对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较差,需要消耗部分蛋白质来提供能源,因此, 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多年来,养殖鱼类对饵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在不 同鱼类包括肉食性、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中均有报道。肉食性鱼类种内或种间蛋白 质需要量变异较大。青鱼是以螺娴为食的肉食性鱼类,对夏花青鱼(lg〜1.6g)的 生长养殖试验确定其饵料最适蛋白质含量为41% (杨国华,1981)。南方鲍是以鱼 虾为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对南方鲍幼鱼(重35.0g〜力.0g)的饲养试验表明:在 日投喂率4.5%下,南方鲍幼鱼饵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1%〜45.1% (吴江等, 1996)。吴遵霖等(1995)对蹶鱼憑鱼的养殖试验确定其配合饵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 为 44.7%〜45.8%。
而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强,其用于能量 消耗的蛋白质比例减少,因此,其饵料蛋白质需要量较低。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 类,食性转变后的草鱼幼鱼饵料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22.77%〜27.66% (林鼎等, 1980), 28.20%〜29.64% (廖朝兴,1987)。邹志清等(1987)用不同蛋白质含量饵 料饲养团头鲂幼鱼(21.4g〜30.0g),采用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法确定团头鲂幼鱼 饵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21.05%〜30.83%。
杂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居于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方之平等(1998)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彭泽鲫幼鱼(均重28g)饲料的蛋白质适宜含量为30%。 李爱杰等(1999)确定鲤鱼鱼种(均重7.0g)饲料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5%。
鱼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饲料蛋白来源、试验设计 方法、统计方法、水温、试验时间水体盐度、鱼的年龄和健康状态等,均会对蛋白 质需要量产生影响。
1.3.2鱼类能量营养研究进展
鱼类营养能量学(Nutritional Energetics)是指把生物能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 到营养学研究中,以能流作为通用指标来考察鱼类摄食、生长、消化、排泄和代谢, 建立能量收支模型,从整体上分析影响鱼类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关键性因素的作用机 制。
鱼类在摄取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同时,也伴随着能量代谢,满足生命活动的能 量需要。鱼类的能量收支方程式为:IE=FE+UE+ME+GE,其中IE (intake feed energy) 为摄入饲料能,FE (fecal energy)为粪能、UE (urinary energy)为排泄能、ME (metabolizable energy)为代谢能,GE (growth energy)为生长能。鱼类从饲料中 摄取的总能量,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一系列代谢活动之后,大部分能量首先消耗于 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只有约20%〜40%的能量用于生长。
鱼类对能量的需求量相对较低,远远低于畜禽等陆生动物,只有它们的30%~ 70%,如美洲鲍的饵料中可消化能与粗蛋白之比最适为7.8〜9.6,而家畜饲料为15 (王胜林,2001 )o鱼类维持能量需要量约占摄入总代谢能15%〜24%,消化能需 要在13MJ/kg~19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为35.1 KJDE/g蛋白质〜46.1KJDE/g蛋白 质;合成lg蛋白质和lg脂肪需要代谢能分别为53.9kJ, 41.7kJo鱼类对能量需求较 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鱼类为变温动物,其体温仅比水温高0.5°C, 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小;2)鱼类生活在水中,水的浮力大,用于维持体态和水 中运动需要消耗的能量少;3)鱼类主要以氨(NH3)的形式排泄含氮废弃物,因而 在蛋白质分解代谢及含氮废弃物排除方面损失的能量少。
影响鱼类能量需要的重要因素有运动水平、温度、体重和蛋白质水平(周小秋, 1994)o种类和体重、饲料质量和摄食水平、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等都与饲料能量 转换率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1.3.3鱼类蛋白质营养与能量营养的相互关系
鱼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鱼类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饵料中的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三大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体内经酶的催化,通过一系列 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储存的能量,供机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所需。饵 料能量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的综合指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随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增加罗非鱼的饵料能量含量,获得最 大生长速度的蛋白质水平从30%降至25% (Wang et al, 1985)。在不影响生长的前 提下,适当提高饵料的总能量,可以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的消耗,降低饵料成本。 但能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糖尿病等一系列营养性疾病。
保持饵料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既有利于饵料能量的利用,也有利于饵料蛋白 质的利用,从而促进养殖鱼类的生长,提高饵料的养殖效果(Winfiree & Stickney, 1987)□能量蛋白比(energy to protein ratio, E/P)就是表示两者之间合理比例关系 的指标。Garling等(1976)提出了饲料能量蛋白比问题,及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的 比例关系,研究鱼类饵料中合理的能量蛋白比,对于提高饵料转化率和养殖效果是 非常重要的。
有关鱼类的最佳能量蛋白比(P/E)有较多的报道。ChoC Y (1985)报道虹鱒 饵料中最适能量蛋白比为41.67MJ/kg〜52.63MJ/kg; Schwartz F G等(1983)研究鲤 鱼饵料时,认为最适能量蛋白比为43.48MJ/kg〜47.62MJ/kg; LovelLRT等(1973) 报道斑点叉尾銘最适能量蛋白比为27.61MJ/kg〜30.96MJ/kg; Cho & Kaushik (1990) 报道虹鱒幼鱼饲料适宜的可消化能是14~17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0.00 KJ/gDP~45.45KJ/gDP (digestible protein).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毛永庆 等(1983)初步研究报道,草鱼幼鱼阶段的饵料最适能量蛋白比为31.82MJ/kg~ 57.74MJ/kg;王道尊等(1987)报道,青鱼最适能量蛋白比为38.07MJ/kg;邹志清 等(1987)报道团头鲂最适能量蛋白比为35.96MJ/kg。团头鲂夏花饵料适宜能量水 平为1255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为35.97KJ/g (杨国华,1989)□彭泽鲫饵料适宜 能量水平为适宜能量蛋白比40.33KJ/g,饵料中能量过剩引起鱼生长率 下降(方之平等,1998)。鲤鱼饵料的适宜能量水平为14.55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 41.58KJ/g (李爱杰等,1999)。鳍鱼饵料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6.08KJ/g (林黑着等, 1998)»青鱼幼鱼饵料适宜总能为13.3 MJ/kg~15.2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为 38.1KJ/g蛋白质(戴祥庆,1988);适宜可消化能为14.9 MJ/kg〜19.42MJ/kg,适宜 能量蛋白比为40.9KJ/g〜49.31KJ/g蛋白质(王道尊等,1992)。黄鳍最佳生长所需 饵料总能为11.50MJ/kg~ 12.50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31.6 KJ/g〜38.90KJ/g (杨代 勤等,2000)-南方鲍鱼种(均重3.64g)适宜的饵料能量蛋白比为39.0KJ/g (许国 焕等,2001)。总之,不同鱼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水温等情况下,其最适能量蛋 白比是不同的。
每克脂肪中含有相对较高的能量,鱼类能够有效的利用饵料中的脂肪,当饵料 中充分供应脂肪,可以满足鱼类对能量的需要,减少蛋白质分解供能,提高蛋白质 效率。目前,关于畜禽、鱼类等都有脂肪减少蛋白质氧化供能及提高日粮蛋白质利 用率的报道。Takeuchi et al. (1978)发现,当饵料中脂肪水平从15%增至20%时, 虹鱒蛋白质需求可从原来的48%下降到35%。Pnillps等人用虹鱒鱼进行了提高饵料 总热量,节省蛋白质消耗的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当蛋白质含量从27%降到 18.3%的同时,添加油脂使饵料总热量与原来的相等,生产lkg鱼所需的蛋白质由 820g下降到622g,节省30%以上的蛋白质。而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则相对 较低。Ogino et al. (1976)报道,当虹鱒饵料中能量用脂肪替代时,获得最大生长 速度时的蛋白水平为30%〜35%;而用碳水化合物替代时,则为40%。总之,脂肪 和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
1.4研究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决定鱼类生长最关键的营养物质,也是饵料成本中花费最 大的部分。饵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对于黄颖鱼的正常生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蛋 白质供应不足会阻碍其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其生长潜能的发挥,然而蛋白质过量不 仅不能促进生长,反而造成不必要浪费。只有根据所有必需营养素平衡的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配制全价配合饵料才能促进黄颖鱼的生长,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 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黄颍鱼的人工养殖在我国逐渐兴起,但是相应的黄颖鱼营养需要的研究 还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现有的黄颖鱼营养需求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围绕某一特定 生长阶段,黄颖鱼短期内相对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方面的研究。而综合研究黄颖鱼整 个生长阶段营养需求、饲料效率、饲料品质对肉质影响、RNA/DNA等方面的较全 面的报道至今还未有过。
本次研究通过采用鱼类营养学传统的生长试验,研究不同营养水平的试验日粮 对黄颖鱼生长、饲料效率、肉质品质以及RNA/DNA等方面的影响,寻找黄颍鱼在 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的特点,以及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需求量、能量需求量和 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今后大力推广人工养殖黄颗鱼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 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的科学的饲料配方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第一阶段饲养试验
该阶段的试验目的是确定体重为0.20g~2g的黄藏鱼的蛋白质、能量最适需要 量、最适能量蛋白比和最适预混料配方。
2.1.1材料与方法
2.1.1.1试验鱼
试验鱼为同批次人工孵化的黄颖鱼。于孵化出第15d,进行人工驯食,投喂人 工饵料。经过10d的驯食,黄颖鱼能自由采食人工饵料后,开始进入第一阶段试验, 试验开始前停饵ldo
选取规格基本一致,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黄颗鱼9000尾,平均体重为 0.40±0.03g,随机分成9组,每组1000尾。
2.1.1.2试验日粮
以蛋白质、能量、预混料为3个试验因子,3个试验水平分别为蛋白质(45.00 %、40.00%、35.00%)、能量(14.00MJ/kg、13.00MJ/kg、12.00MJ/kg)和 3 种不同 配方的预混料,按照“ (34)正交设计表,设计9种不同营养水平的试验饵料。试 验设计方案见表2-1-1.
表2-1-1第一阶段饲养试验设计表
Table 2-1-1 The一design ancttreataieiit of tte first trial
组别(n) A蛋白质(%) B能量(MJ^kg) C预混料
Treatment CP GE Premix
 
以白鱼粉、豆粕为蛋白源,用植物油来调节能量达到所需水以a —淀粉作 为粘结剂,调节饵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另加入腥味剂,以提高饵料适口性,增加鱼 的采食量。
2.1.1.3日粮制作
将试验配方所需的各种原料经超微粉碎后,过40目筛,筛上物<20%。按照配 方比例,准确称量各种原料,人工混合均匀,装入已编号的塑料袋中,置于一20°C 冰箱中保存。每次投喂前用电子秤准确称量每组的投料量,加适量水揉搓成粘性食 团,置于投料台上,让试验鱼自由采食。试验日粮营养水平见表2-l-2o
2.1.2饲养管理
2.1.2.1试验条件
试验于9个2m (长)x2m (宽)xl.5m (高)的方形水泥池中进行。试验前10d, 进行清池和消毒,清除池壁上青苔,冲掉池底淤泥,每池用5kg漂白粉消毒。每个 试验池配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一个投料台供投料用。
2.1.2.2试验用水
试验用水取自充分暴气后的鱼塘塘水,各池池水高度保持在lm左右,水质条 件保持一致。在整个试验内,根据各试验池中试验鱼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及时加 注鱼塘塘水,调节水质,保持池水清新。
整个试验场地用黑色遮阳膜遮光,避免烈日暴晒,2台增氧机24h不间断充氧。 鱼池水质为pH6.5~7.0,水温26±2°Co
表2-1-2第一阶段试验日粮营养水平
Table 2-1-2 The nutrient contents of experimental compound feeds
组数(n) Treatment 水分(%)
Moisture 粗蛋白(%)
CP 粗脂肪(%) EE 粗灰分(%)
Ash 能量(MJ/kg) GE 能蛋比 E/P
1 9.07 45.97 8.67 10.21 14.59 31.74
2 9.27 45.44 4.95 10.70 13.15 28.94
3 9.22 45.73 2.80 13.08 12.26 26.81
4 8.89 40.38 6.53 9.97 14.24 35.26
5 10.03 39.87 4.68 9.59 13.39 33.58
6 10.24 40.02 2.75 9.81 12.17 30.41
7 9.25 36.28 10.39 8.51 14.35 39.55
8 9.53 35.48 7.47 &83 13.13 37.01
9 10.23 35.67 5.04 9.15 12.05 33.78
2.1.23饵料投喂
根据黄颖鱼的采食规律,每日按体重2.0〜5.0%投喂试验日粮,分两次投喂,9:00 和16: 00,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40%和60%o坚持“四定”原则(定时、定量、 定点、定位),同时根据天气、摄食强度、剩料情况、水温等情况及时调整投料量, 使饵料在投喂后0.5h内采食完。
2.1.3疾病防治
2.1.3.1入池前,试验鱼用0.1%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lOmino
2.1.3.2每隔7d,在饵料中添加0.5%的土霉素或大蒜素,连续投喂药饵2d。
2.1.3.3每隔15d,放出试验鱼,清除池底淤泥、粪便及饵料残渣。
2.1.4试验观察
试验期内,每日坚持早、中、晚、深夜4次巡视,了解鱼的摄食情况、精神状 态和水质变化情况等。每天早、中、晚各测水温一次,观察其变化情况,必要时对 水温进行适当调节。
2.1.5试验期
本试验开始于2003年6月25 H, 7月24日结束,试验期30d.
2.2第二阶段饲养试验
根据第一阶段饲养试验结果确定的营养水平,研究体重为2g~20g的黄颖鱼最 适蛋白质、能量需要量、最适能量蛋白比和最适预混料配方。
2.2. 1材料与方法
2.2.1.1试验鱼
在第一阶段饲养试验结束后,从9000尾试验鱼中选取1350尾体格健壮、采食 活跃、规格一致、无病无伤的黄颓鱼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将1350尾试验鱼随机分 成9组,每组150尾,平均初始体重为3.67±0.34g,饲喂第二阶段试验日粮,试验 开始前停饵一天。
2.2.1.2试验饲料
以蛋白质、能量、预混料为3个试验因素,试验水平分别为蛋白质(40.00%、 35.00%、30.00%)、能量(13.00MJ/kg、12.00MJ/kg、11.00MJ/kg)和 3 种不同配方 的预混料,按照UO4)正交设计表,设计9种试验饵料。试验设计方案见表2-2-lo 2.2.1.3日粮制作与第一阶段相同。试验日粮营养水平见表2-2-2。
表2-2-1第二阶段饲养试验设计表
Table 2-2-1 The design and treatment of the second trial
组别(n) A蛋白质(%) B能量(MJ/kg) C预混料
Treatment Protein Energy Premix
 
表2-2-2第二阶段试验日粮营养水平
Table 2-2-2 The nutrient contents of experimental compound feeds
组数(n)
Treatment 水分(%)
Moisture 粗蛋白(%)
CP 粗脂肪(%) EE 粗灰分(%) Ash 能量(MJ/kg) GE 能蛋比
E/P
1 9.17 40.38 5.03 10.40 13.05 32.31
2 9.08 41.02 3.08 9.66 12.04 29.34
3 9.23 40.58 1.19 10.36 11.33 27.91
4 8.61 35.69 9.91 10.08 13.12 36.75
5 9.17 34.87 4.62 10.58 12.35 35.40
6 9.59 35.78 1.74 10.27 11.03 30.82
7 &62 30.85 11.41 11.88 13.10 42.85
8 9.24 30.78 6.19 12.44 12.13 39.39
9 9.54 31.58 1.66 12.85 10.98 34.77
 
2.2.2饲养管理
与第一阶段试验相同。
2. 2. 3试验期
本试验开始于2003年8月9日开始,10月17日结束,试验期70d。
2. 3采样及样品预处理方法
2. 3.1试验日粮样品的制备
按“四分法”原则,分别从各组试验日粮中采集500g,装入已标号的样品袋中, 置于一20°C的冰箱中待测。
2. 3. 2试验鱼的选取
第一阶段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称量每组试验鱼的总体重(带水称重)和计算每 组总尾数,每组随机抽取100尾,分别称量每尾体重,并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试验开始时,称量每组试验鱼的总体重(带水称重)和计算每组总尾 数。每组随机选取50尾试验鱼,用棉花吸干鱼体表水分,测定每尾鱼的体重、体长。 试验结束时,称量每组试验鱼的总体重(带水称重)和计算每组总尾数。每组随机 取20尾,用棉花吸干鱼体表水分,测定体重、体长,做好记录,装入样品袋中,编 号后置入一2(rc的冰箱中,冷冻,作为全鱼样品待测。
2. 3. 3解剖样品的处理
第二阶段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抽取50尾试验鱼,用棉花吸干鱼体表水分,测 量体重和体长后,在解剖盘上将鱼处死。由鱼的肛门向头部方向剪开腹部,剪至鲤 盖下缘,然后用眼科银子小心取出鱼的内脏,分离出肝脏,然后沿鱼体侧线,从鲍 盖后缘至肛门取下两侧背肌,测定鱼体的肝脏、背肌以及取出脏器后的鱼体重,做 好记录。
2. 3. 4测定RNA/DNA样品的处理
将已称重的背肌用脱脂纱布包好,编号后,放入液氮罐中,冷冻保存待测。同 样,将已称重的肝脏用脱脂纱布包好,编号后,置入液氮罐中,保存待测。
2. 4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2. 4.1常规概略营养成分的分析
试验日粮的常规概略营养成分的分析,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 总能量,均按国家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测定(杨胜,1993)。
全鱼样品及背肌样品在常温解冻,置于60°C的烘箱中,连续烘24h,再称重, 经剪碎、碾磨后,装入已编号的样品袋中,置于冰箱中保存待测。测定全鱼样品及 背肌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总能量4个营养指标,按国家常规饲料营养 成分分析方法测定(杨胜,1993)。
液氮保存的肝脏样品在常温解冻后,测定水分、粗脂肪,按国家常规饲料营养 成分分析方法测定(杨胜,1993)。
2.4. 2 RNA、DNA的测定方法
将液氮中保存的背肌、肝脏样品,按STS法经过磨碎、去除酸溶性杂质、脱脂、 RNA分离、DNA分离五个步骤,提取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将制取的核糖 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经过处理后,置于75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溶液在260nm 处的光密度值,即OD260。并按如下公式计算RNA和DNA的含量。(朱俭,1981)。
RNA(ug/ml)=OD26oxlOxlO/0.286x0.5
DNA(ug/ml)=OD260xlOx5/0.286
0.5为测定时用0.5mlRNA原液
10和5为测定溶液共10ml和5ml
10/0.286为每毫升l“g核酸在260nm处的光密度值
OD260为测定溶液在260nm处的光密度值
2. 5数据分析及处理
原始数据经过EXCEL处理后,按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进行极差、方差分析分 析,并用SPSS 12.0软件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检验。
2. 6计算公式
净增重(weight gain, WG)=末重一始重
成活率(survivorrate, SR)=(总尾数一死亡尾数)/总尾数xlOO
相对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净增重/始重xlOO 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净增重/(摄食量x日粮蛋白质含量) 饵料系数(feedconfficient, FCE)=日粮摄取量/净增重 饵料转化率(feed efficiency ratio, FER)=净增重/摄食量xlOO 能量蛋白比(E/P) =lkg日粮中所含总能(MJ) /lkg 0粮中粗蛋白质含量(kg) 体长净增量(length gain)=试验末体长一试验初体长 体长相对增长率(length gain rate, LGR)=体长净增量/试验初体长xlOO 肥满度(fattiness)=体重/体长'xlOO 肝体比(hepotasomatic index, HIS)=肝重/体重xlOO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第一阶段黄颍鱼饲养结果与分析
3.1.1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簌鱼生长的影响
经过30天的饲养,试验鱼的生长结果见表3-1-1 o
表3-1-1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生长的影响
Table 3-1-1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energy levels
wn^effrow^^Pebeob^rusFulvidmco Rich
组别(n) 始重(g) 末重(g) 净增重(g) 成活率(%) 相对增重率(%)
Treatment Initial Ws^ht Final Weight Weight Gain SR WGR
1 0.37+0.03 2.57±0. 26 2.20 9935 594.59
2 0.39+0. 01 2.56+0. 34 2.17 96.95 556.41
3 0.39+0. 05 2.35 ±0. 24 1.96 99.80 502.56
4 0.40+0. 06 2.25 ±0. 29 1.85 98.89 462.50
5 0.39 土 0;03 1.92 ±0. 22 1.53 99.51 392.31
6 0.45 ±0.02 1.96+0. 21 1.51 98.34 33556
7 0.41 ±0. 04 1.59±0. 30 1.18 91.12 287.80
8 0.42+0. 01 1.72 土 0. 28 1.31 94.84 309.52
9 0.39 ±0. 03 1.75 ±0. 24 136 94.43 348.72
注:以每组每尾平均体重计算
Note:calculate based on average weight of fish of each group
所有试验组中,第1组的净增重最大,为2.20g;第7组的最小,为1.51go不 同蛋白能量水平日粮对黄颗鱼净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 著(P<0.01)。净增重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一阶段试验,每组黄颖鱼成活率均达到了 90%以上。从相对增重率来看,第 1组在整个试验期内生长最好,相对增重率最大,为594.59%;第7组的相对增重率 最小,为287.80%。各试验组相对增重率的高低顺序为1> 2> 3> 4> 5> 6> 9> 8> 7。 不同蛋白能量水平日粮对黄颖鱼相对增重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每两组组间 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能量不同蛋白质水平时,试验鱼的相对增重率随日粮蛋 白质含量的降低而降低。相同蛋白质水平不同能量水平时,在45.00%和40.00%蛋 白质水平条件下,饲喂高能量日粮的试验组相对增重率高于饲喂低能量日粮的试验 组,由此说明14.00MJ/Kg的能量更有利于试验鱼的生长。日粮蛋白水平为35.00% 时,相对增重率随日粮能量含量的降低而升高,可能是因为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过 低,不能满足鱼类快速生长所需,同时,H粮能量过高,导致鱼体代谢紊乱,引起 鱼体生长缓慢。因此可以认为在蛋白质不能满足需求时,用其它非蛋白能(如脂肪、 糖类)代替蛋白质不能提高生长速度。
 
极差分析可知,3种因素对黄颖鱼生长影响的重要性顺序为:蛋白质>预混料〉 能量,蛋白质是影响相对增重率的最主要因素,预混料与能量的极差值相差不大。 最优水平组合为ArBi-C2,即蛋白质45.00%,能量14.00MJ/kg, 2号预混料。由F 值可以看出,蛋白质水平对黄颖鱼相对增重率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预混料 因素对黄颖鱼相对增重率影响不显著(P>0.05)o说明在试验鱼生长过程中,日粮蛋 白质含量对黄颖鱼生长起主要作用。
相同蛋白水平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即第1、2、3组,4、5、6组和7、8、9 组的均数进行显著性比较,同样对3个能量水平、3种预混料进行LSD检验(余家林, 1993)□ 45.00%与40.00%、35.00%的蛋白水平间对相对增重率均有极显著影响 (P<0.01)o
表3.1-2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3-1-2 The orthogonal analy或s on the growth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项目 指标 A蛋白质 B能量 c预混料
Items Index Protein IE Premix
& 6.33 5.23 5.02
k2 4.89 5.01 5.38
k3 3.85 4.83 4.67
Re 0.83 0.13 0.24
较优水平 Ai Bi C2
F值 76.65* 1.98 6.23
 
注:1、Foa)i(2,2)=99
2、审表示差异显著(Pv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vO.Ol)
Note:】、F。05(厶2)=19, Foqi(乙2)=99
2、*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t (P<0.05)> **me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P<0.01)
表3J-3显著性检验结果
Table3・l・3 The result of LSD analysis on the growth of Pelteobagrus Ftdvidraco Rich
项目
Item 指标
Index LSD检验
1、2水平 1、3水平 2、3水平
蛋白质 154.40** 235.84** 81.44
相对 可消化能 28.88 52.68 23.80
增重率 预混料 42.65 19.00 61.65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Note: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t (P<0.05)( **me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P<0.01)
经回归分析,E/P值与增重率之间关系近似于抛物线,如果以E/P值为X,增重 率为Y,得到一元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为:
 
Y=143.60+38.26x-0.82x2 r=0.8660
由此可知,X与Y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可得当X 为31.77时,Y取最大值531.51,即当日粮中能量蛋白比为31.77时,试验鱼可以获 得最大增重率531.51c
3.1.2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日粮利用效果的影响
经过30天的饲养,黄颗鱼对试验日粮的利用结果见表3-l-4o
表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日粮利用效果的影响
Table 3-1-4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feed utilization Q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OJ 7n)摄食量(g)""更白质摄入量(g)蛋白质效率 饵料系数 饵料转化率(%)
Treatment Intake feed Intake protei PER FCE FER
 
蛋白质效率以第1组最高,为79.71x10-2;第7组的蛋白质效率最低,为 50.00x10-2。试验组的蛋白质效率的优劣顺序为:1、2、4、3、5、9、8、6、7。不 同蛋白能量水平对蛋白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相同能量水平时,蛋白质效 率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相同蛋白质水平时,45.00%和40.00%蛋白组中, 试验鱼对日粮蛋白质效率随日粮能量的下降而下降,但35.00%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 随日粮能量的下降而升高。显著性检验表明,45.00%与35.00%蛋白组组间差异极 显著(P<0.01), 3种能量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种预混料组间差异也不 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蛋白质、能量、预混料对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 (P>0.05)<,
试验组的饵料系数的高低顺序为:7、& 9、6、5、4、3、2、1。以第1组的饵 料系数最低,为2.79,即第1组试验鱼对日粮的利用程度最高;第7组的饵料系数 最高,为5.72,该组对日粮的利用程度最低。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饵料系数有极显 著影响(P<0.01)o 45.00%和35.00%蛋白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o各能量水平组 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种预混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极差分析表明, 较优组合为A1-B1-C2,蛋白质的影响作用最大,预混料次之,能量最小。方差分析 表明,蛋白质对饵料系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能量、预混料未达显著水 平(P>0.05)o
3.2第二阶段黄颗鱼饲养结果与分析
3.2.1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生长的影响
不同营养水平的试验日粮饲喂黄颗鱼生长情况见表3-2-1 □
从成活率来看,第1、2、3、4、5、6组成活率为100.00%,这在长期的饲养鱼 类养殖试验中是较少见的。从试验鱼的净增重来看,第1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营 养水平为蛋白40.00%,能量13.00MJ/kg;第7组的生长效果最差,其营养水平为蛋 白30.00%,能量13.00MJ/kgo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净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 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vO.Ol)。40.00%和30.00%蛋白水平间,35.00%和30.00 %蛋白水平间对净增重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 3种能量水平、预混料组间差异 不显著(P>0.05)。极差分析表明,蛋白水平是影响净增重的主要因素,预混料次之, 能量最小。较优组合为A1-B1-C2,即蛋白水平为40.00%,能量13.00MJ/kg, 2号预混 料。日粮蛋白水平对净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预混料未达到显著影响 (P>0.05)o
表3-2-1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颓鱼生长的影响
Table 3-2-1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the growth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D)
Treatment 始重(g)
Initial Weight 末重(g)
Final Weight 净增重(g)
Weight Gain 成活率(%)
SR 相对增重率(%)
WGR
1 3.66±0. 05 13.99 ±6. 09 10.33 100.00 282.24
2 3.74+0. 07 13.14±5. 87 9.40 100.00 251.34
3 3.69 ±0. 03 12.67±7.61 8.90 100.00 243.36
4 3.65+0. 06 12.64 ±6. 24 8.99 100.00 246.30
5 3.71 ±0. 05 12.43 + 7. 68 8.72 100.00 235.04
6 3.65 ±0. 04 12.01 ±5. 48 8.36 100.00 229.04
7 3.62+0. 06 9.11 + & 41 5.49 97.27 151.66
8 3.67 ±0. 03 9.76土 & 01 6.09 99.33 165.94
9 3.64+0. 04 10.10±7. 68 6.46 9&00 1力・47
注:以每组鱼的平均体重计算各指标
Note:calculate based on average weight of fish of each group
所有试验组中,第1组的相对增重率最大,为282.24%;其次是第2组,为 251.34%。这两组日粮共同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40.00%)。第8组和第7组试验鱼 的相对增重率最低,分别为165.94%和151.66%,这两组日粮的共同特点是蛋白质 含量低(30.00%)。极差分析表明,影响试验鱼相对增重率的试验因子的主次顺序 为A>C>B,即蛋白质水平对黄颖鱼相对增重率影响最大,预混料其次,能量最小。 最佳营养水平组合为Ai-Bi-C2,即当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40.00%,能量为 13.00MJ/kg,取2号预混料时,用于饲喂黄颖鱼,可以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方差
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对黄颖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而能量水平,预 混料对黄颖鱼生长影响均不显著(P>0.05)。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蛋白能量水平日 粮对相对增重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 40.00%和30.00%蛋白组间、35.00%和30.00 %蛋白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o
以相对增重率为Y,以能蛋比为X,求取一元二次曲线回归方程:
Y=-242.34+33.66x-0.58x2 r=0.8774
当x=29.02时,y取最大值246.02,即当日粮能量蛋白比为29.02时,黄颍鱼 鱼种可以获得最大相对增重率246.02。
3.2. 2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颓鱼目粮利用的影响
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试验组的投料量相同。日粮蛋白质效率的高低顺序为:1、
4、 5、6、2、3、9、8、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试验因素对黄颖鱼蛋白质效率 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显著性检验表明,所有试验组每两组组间差异 极显著(P<0.01), 40.00%与30.00%蛋白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 ,35.00%与30.00 %蛋白水平间差异极显著(P<0.01)。
表3-2-2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饲料利用的影响
TiNe 3-2-2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feed utilisation of Betie(ri>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n)摄食量(g)~~蛋白质摄入量(g)—*磊质效率 饵料系'数 饵料转化率(%)
Treataient Intake feed Intake protei PER FCE FER
 
第1组的饵料系数最低,为5.20,即第1组试验鱼对日粮利用效果最好,其次 为第2组,饵料系数为5.71;第7组的饵料系数最高,为9.78,该组对日粮利用效 果最差。不同蛋白能量水平日粮对饵料系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所有试验组每 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40.00%和35.00%蛋白水平组的饵料系数随能量水 平的降低而升高,但30.00%蛋白质组的饵料系数随能量的降低而降低。显著性检验 表明,40.00%和30.00%蛋白组、35.00%和30.00%蛋白组组间差异均极显著 (P<0.01)o极差分析表明,3个因素对饵料转化率的影响大小为蛋白质〉预混料>能 量,较优组合为Ai-BrC2,即蛋白质40.00%,能量13.00MJ/kg, 2号预混料。方差 
分析表明,H粮蛋白水平对饵料转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水平、预混料对 饵料转化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o
3. 2. 3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颓鱼体长生长的影响
表3-2-3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颖鱼体长生长的影响
Table 3-2-3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the growth of body length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n) 初始体长 终末体长(cm)~体长净增量(cm) 体长增长率(%)
Treatment Initial length Final length LG LGR
 
所有试验组的体长净增量的大小顺序为:1、2、3、4、5、6、9、8、7,分别为 3.60cm、3.43cm> 3.39cm> 3.38cm> 3.37cm、3.33cm、2.72cm、2.61cm 和 2.40cm。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体长净增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能量、 预混料对体长净增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蛋白 能量水平日粮对体长净增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o 40.00%与 30.00%, 35.00%与 30.00%蛋白水平间差异极显著(P<0.01), 3种能量水平间、3种预混料间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黄颖鱼体长增长率以第1组为最高,达到51.80%,其次为第4组,为47.94%, 比最低的第7组33.61%分别高出18.19%和14.33%。方差分析表明,日粮蛋白质水 平、能量水平、预混料对黄颖鱼体长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显著性检验表明, 40.00%和35.00%与30.00%蛋白水平存在极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o
3. 2. 4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颠鱼肥满度的影响
肥满度常用作衡量鱼的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优劣的指标。试验开始时,黄颖鱼 鱼种的肥满度变化范围为0.99g/cm3~1.09g/cm3;试验结束时,试验鱼的肥满度变化 范围为1.05 g/cm‘〜1.19 g/cm3,肥满度的变化幅度为0.06 g/cm‘〜0.10 g/cm3,试验 期内各组的肥满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1组的肥满度变化量最大,为10.12X 10_2g/cm3,第8组的肥满度变化最小,仅为3.20x10-2 g/cn?,比最大的第1组小 6.92xl0-2g/cm3o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变化量的影响显著 (P<0.05),能量水平、预混料对肥满度变化量影响不显著(P>0.05)o
 
表3.2.4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肥满度的影响
Table 3-2-4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the fattiness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药 初始肥满度(g/cn?) 终末肥满度(g/cm‘) 肥满度变化量(妙cm')
Treatment Initial fattiness Finial fattiness Growth of fattiness
 
3. 2. 5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颓鱼肝体比的影响
表3.2-5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肝体比的影响
Table 3-2-5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HSIand 0S of Pelte^agrus FulvidracoRich
组别何
Treatment 肝重(g) Hepotasomatic weigh 肝体比(%)
HIS
1 0.31+0.10 2.22xl0"z±6. 98
2 0.30 ±0. 09 2.28x10_2±7. 34
3 0.31 ±0. 11 2.45x10_2±6. 49
4 0.30+0. 10 2.37xl(p2 土& 13
5 0.29 ±0. 09 2.33x10-2±7. 28
6 0.28 ±0.12 2.33x10_2+7. 88
7 0.26+0. 08 2.85x10_2±9. 34
8 0.24 ±0. 13 2.46x10~2±6. 16
9 0.24 ±0. 09 2.38xl(f2土 & 59
由表3-2-5看出,试验组的肝体比的大小顺序为:7、& 3、9、4、5、6、2、1, 以第7组的肝体比最大,为2.85x10-2%;第1组的肝体比最小,为2.22x10-2%,二 者相差0.63x10-2%, 9个试验组的肝体比值相差不大。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o方差分析可知,蛋白质、能量、预混料对肝体比影响均不显著(P>0.05)o
3. 2.6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藏鱼肌肉成分(%湿盍)的影响
表3-2-6列出试验后黄颖鱼肌肉的各种成分含量。肌肉蛋白质含量以第1组最高, 为14.29%;第7组的肌肉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1.46%-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o显著性检验表明,40.00%和30.00%蛋白水平间,35.00%和30.00%蛋 白水平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o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预混料3个 试验因子对背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表3.2・6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颖鱼背肌成分(%湿重)的影响
Table 3-2-6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n)粗蛋白(%) 粗脂肪(%) 粗灰分(%) 龜量(kJ/g)
Treatment CP EE Crude ash GE
 
所有试验组肌肉脂肪含量的大小顺序为:7, 8、9, 5、4、6、2、1、3,分别为
3.73%、2.82%、2.43%、2.10%、2.06%、1.98%、1.91%、1.90%、1.81%。第 7 组的 脂肪含量最高,为3.73%,极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所有试验组间,每两组 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o 30.00%蛋白组与35.00%、40.00%蛋白组均存在显著差 异(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预混料3个试验因子对黄颠鱼肌 肉脂肪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o
各组粗灰分含量变化不大,最高为第9组,最低为第1组,二者相差0.68。蛋 白质、能量、预混料对粗灰分影响不显著(P>0.05)o
3. 2.7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藏鱼体成分组成(%湿重)的影响
表3-2-7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颍鱼体成分组成(%湿重)的影响
Table3-2-7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onprmumatecomposition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n)
Treatment 粗蛋白(%)
CP 粗脂肪(%)
EE 粗灰分(%)
Ash 能量(kJ/g) GE
1 7.64 + 1.61 3.96 + 0. 09 4.15±0. 15 4.64+0.41
2 7.10+1.03 3.85 + 0. 05 4.30±0. 16 5.16+0. 49
3 6.81 ±2. 95 3.79 土 0. 19 4.00+0. 10 4.24+0. 26
4 6.47+0. 82 5.04+0. 20 4.12±0. 23 4.19+0. 29
5 7.87±0. 56 4.31+0. 04 4.11 ±0. 10 4.84+0.27
6 7.08±1.62 3.29+0. 30 4.14 + 0. 18 5.03 ±0. 44
7 5.14±1.61 6.18 + 0. 19 3.74±0. 13 5.14+0. 37
8 7.64+0. 97 5.42土 0. 20 4.09+0. 10 5.10+0.40
9 7.08 ±0. 63 3.64 + 0. 10 3.98+0. 15 4.59 + 0. 10
表3-2-7列出试验结束后全鱼各种体成分含量。全鱼蛋白质以第5组最高,为 7.87%,极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 °第7组全鱼蛋白质含量最低,为5.14%, 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o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3个因素对黄颖鱼全鱼蛋白质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
全鱼的脂肪含量以第7组最高,为6.18%,分别高于其它各组12.30%〜46.76 %,极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其余各组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8、4、5、1、2、
3、9、6。相同蛋白水平组间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脂肪含量随日粮能量水平的降低而 降低。方差分析表明,3个试验因素对全鱼体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日粮蛋白能量水平对粗灰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方差分析表明,蛋白质和 预混料对粗灰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能量对粗灰分有显著影响(P<0.05)。
3.2.8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颗鱼肝脏化学组成(%以干重计)的影响
表3・2・8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颍鱼肝脏化学组成(%以干重计)的影响 TBble3-2-8 Th&efl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s and-gross energy levels on proxhnate composition ( % by dry ma优er) ofPelteohagrus Fulvidraco Rich
组别(n) Treatment 1 2 3 4 5 6 7 8 9
水分(%)Moisture 62.13 62.41 63.03 62.52 61.84 61.54 58.36 59.14 60.86
脂肪(%)Lipid 24.36 22.86 22.20 26.23 25.86 23.25 31.52 27.68 26.18
所有试验组的肝脏水分含量变化不大,变化范围为58.36%〜63.03%,说明鱼体 肝脏水分含量相对稳定。黄颓鱼肝脏水分含量以第7组为最低,为58.36%;第3组 肝脏水分含量最高,为63.03%o 40.00%和30.00%, 35.00%和3(X00%蛋白水平间 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由肝脏月畅含量可以看出,黄颗鱼肝脏脂肪含量以第7 组最高,达到31.52%,极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vO.Ol)。第3组的肝脏脂肪含量最 低,为22.20%,二者相差9.32%o30.00%和40.00%蛋白水平组间差异显著(P<0.05)o 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肝脏脂肪含量的主次因素为A-B-C,蛋白质水平对黄簌鱼肝 脏脂肪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能量,预混料的影响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 质水平对肝脏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作用(P<0.01),能量水平对肝脏脂肪有显著作用 (P<0.05),预混料对肝脏脂肪的影响未达對显著水平(P>0.05).
3.2.9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藏鱼肌肉、肝脏RNA/DNA的影响
表3-2$不同蛋白能量水平对黄颜鱼背肌、肝脏RNA/DNA的影响
Table3>2-9 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a contents and gross enei^y levels on RNA/DNA of muscle and liver of Pelteobagrus fiilvidraco
RNA/DNA
组别(n) Treatment 肌肉 肝脏
1 3.97 ±0. i0 1.79±0. 17
2 3.79 + 0. 07 1.73±0. 13
3 3.68±0. 13 1.67土0・ 16
4 3.75 + 0.02 1.70±0. 10
5 3.68+0. 02 1.65 ±0. 15
6 3.57 ±0. 27 1.60±0. 12
7 2.53 + 0. 28 1.42 土 0・ 17
8 2.85 土 0. 15 1.47±0. 18
9 3.04 ±0. 31 1.53±0. 11
 
由表3-2-9可以看出,试验组的肌肉RNA/DNA比值相差不大,其大小顺序为: 1、2、4、3、5、6、9、8、7,分别为 3.97、3.79、3.75、3.68、3.68、3.57、3.04、 2.85、2.53-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o 35.00%和30.00%蛋白水平间组间差 异显著(P<0.05)o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肌肉RNA/DNA影响最大, 预混料其次,能量水平影响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预混料对肌 肉RNA/DNA比值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o
所有试验组的肝脏RNA/DNA比值的大小顺序为:1、2、4、3、5、6、9、8、7, 分别为 3.79、3.73、3.70、3.67、3.65、3.60、3.53、3.47、3.42。第 2 组的肝脏 RNA/DNA 比值为所有试验组中最大的,为3.79,极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第7组的肝 脏RNA/DNA为3.42,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o每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 35.00%和30.00%蛋白水平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极差分析结果表 明,蛋白质水平对肝脏RNA/DNA影响最大,预混料其次,能量影响最小。方差分 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预混料对肝脏RNA/DNA比值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P>0.05)o
4讨论
4.1第一阶段黄藏鱼最适蛋白质、能量需要量、最适能蛋比
本次试验表明,体重0.2g-2g黄赖鱼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5.00%,最适能量 需要量为14.00MJ/kg。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方程求得,黄颜鱼该阶段的最适的能量蛋 白比为31/77,此时可以获得最大的相对增重率。
研究表明,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是随鱼体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幼 鱼和生长迅速的鱼比成鱼和生长缓慢的鱼需要更多的蛋白质。这一阶段鱼体将摄入 的能量多用于体蛋白合成,以达到最大生长速度。随着鱼体的生长,鱼体蛋白含量 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随之下降并趋于稳定,此时,鱼体倾向 于把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贮于体内,所以在早期生长阶段,日粮中的蛋白质主要 用于合成体蛋白,即主要用于生长,它们经常处于氮的正平衡状态(梁萍等,1999) „ 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青鱼夏花鱼种日粮中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1%,二龄青鱼日 粮中最适量为35%—11%,食用鱼日粮中最适量为35%左右(王胜林,2000) o体 重114-500g的沟鲍,日粮中蛋白需要量为25%,而体重为14-100g的沟鲍最大 生长速度时日粮蛋白含量为35%,而不是25 % (Page and Andrews,1973)»Chen & Tsai (1994)报道1.5g左右的石斑鱼的蛋白需要量为54%,而体重为20-30g时的蛋白 需要量为40—50%。体重为0.828g的尼罗罗非鱼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0%,而体重 40g时的最佳蛋白需要量为30% (Siddquietal, 1988)□草鱼鱼苗对蛋白质的合适需 求量为41%〜43% (Dabrowshi, 1977),草鱼鱼种则为23%〜28%(林鼎,1980)。 本次试验中,针对黄颖鱼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以及对不同营养物质 代谢利用效果的不同,分为体重0.2g-2g和体重2g-20g两个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试 验,以便更加准确的确定黄颖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水平。
本试验得到黄颖鱼(体重0.2〜2g)时,获得最大生长速度所需的蛋白质含量为 45.00%,与肉食性鱼类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基本一致,如缎鱼幼鱼(44.7%~45.8%) (吴遵霖等,1995)、大菱鲜幼鱼(45%)(马爱军等,2001)、南方鲂(47%-51 %)(张文兵等,2000)、军曹鱼雏鱼(44.5%)(王广军等,2003)、赤点石斑鱼(48.37 %-49.24%)(陈学豪等,1995)、长吻诡(46%〜49%)(张泽芸,1993)等,而 高于草鱼(36.62%-38.86%)(毛永庆,1985)、斑点叉尾御(25.3%)(陈铁郎等,1992)o 在自然界中,黄颠鱼是以小鱼虾、螺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这种肉食 行为影响了它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韩庆等(2002)报道,体重为5〜6g的黄颖鱼的 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4.35%,与本次试验结果相近。周秋白等(2003)报道,用不同 蛋白水平的配合日粮饲喂体重为10.7g左右的黄颖鱼40d,结果表明,黄颍鱼适宜的 蛋白质需求量在39.49%-44.5% o饲养前期为保证黄颖鱼幼鱼较快的个体增重,H 粮蛋白水平偏向44.5%为宜。在本次试验中,黄颖鱼的相对增重率随日粮蛋白水平 的增加而增加,45.00%蛋白水平组的相对增重率极显著高于35.00%蛋白水平组
(P<0.01)o
杨州等(2003)报道在日粮蛋白质水平低于50.2%时,体重为23.6g的暗纹东 方純幼鱼的相对增重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蛋白质水平超过50.2%时, 相对增重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蔡春芳等(2001)报道,研究异育银鲫蛋白质营养时 发现,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从10%增加到30%时,各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性增加,蛋 白质效率随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当蛋白质水平提高到50%时,相对增重率 增加不显著,蛋白质效率也逐渐下降。钱国英(2000)报道加州勢对蛋白质的利用 率随日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先出现一个快速的上升阶段,在蛋白质42%处出现峰 值,然后呈现回落的趋势。随着日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这 表明象其它动物一样,在低于最适蛋白需求量时,黄颍鱼对日粮蛋白质的利用率更 高。日粮蛋白质含量低,蛋白质绝对供应量少时,黄颖鱼将摄取的蛋白质大部分用 于身体生长积累,这样就获得了较高的蛋白质效率。当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绝对 供应量多时,黄颖鱼能将摄取的蛋白质的有限部分加以积累,蛋白质的其它部分被 代谢用作能量或转化为脂肪后,主要从尿、粪中排出,这就导致了蛋白质效率的下 降。这也是在相同能量水平下,黄颍鱼鱼体脂肪含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 加的原因。本次试验中,只出现相对增重率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并未出 现相对增重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这与试验设计的蛋白质水平不同有 关。由于本试验设计的蛋白水平最高为45.00%,蛋白质含量超过45.00%的饲养效 果没有体现出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能量和蛋白质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营养素,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浓度 及其比例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量、营养物质转化效率等(Page and Andrew, 1973)。 本次试验中,第一组试验鱼苗的生长情况最佳,获得最大增重率594.59%,该组的 蛋白水平为45.97%,能量为14.59MJ/kg,能量蛋白比为31.74。本次试验结果同刘 永坚等(2002)研究红姑鱼的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时,得出红姑鱼的适宜蛋白质 水平在46%左右,能量需求约14.55MJ/kg,能量蛋白比为31.63MJ/kg相接近。
4.2第二阶段黄颗鱼最适蛋白质、能量需要量、最适能蛋比
吴遵霖(1990)指出,当H粮蛋白质水平增加到最适量前,鱼体的增重即体蛋 白的积累是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呈直线增长,达到最适量时,鱼体增重最快, 但当超过蛋白质最适量后,增重就会逐渐减慢。
由第二阶段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黄颖鱼的相对增重率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增加而 增加。当日粮蛋白水平为40.38%时,试验鱼生长效果最佳,该蛋白水平与其它肉食 性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相接近,例如大口鲍鱼种的蛋白适宜水平为40.23% — 48.32%(吴江等,1994)、加州餉鱼为42% (钱国英,2000)、大口黑勢鱼种为37% (董娟,1996)、餉鱼为42.73% —43.04% (林利民等,1994)、青鱼41% (杨国华, 1981),高于彭泽鲫的适宜蛋白水平(30%)(王胜林等,2000)o王武等(2003)报 道体重为2.65g的黄颖鱼的蛋白质需要量为39.73%,与本试验结果相接逅。
鱼类对日粮蛋白质需要量的适宜值和饲料总能水平紧密相关,总能水平高,日 粮蛋白质的适宜值低;总能水平降低则日粮蛋白质含量的适宜值提高。付世建等 (2001)对南方鲍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添加油脂提高日粮总能,当日粮脂肪添加 量由8%增加到15%时,日粮最适蛋白质水平从54%下降为43%。在能量含量较低 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脂肪,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从而减少日粮蛋白质用于供能消 耗,节约了蛋白质,提高了蛋白质的效率(E】s Torreele, Ad VanBr Sluiszen & Johan Verreth,1993)o本试验日粮是通过添加植物油来调节能量达到所需水平。结果表明, 当日粮蛋白水平相同时,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使曰粮能量、蛋白保持在适当比 例时,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蛋白质需要量,还能取得较好的生长效果。本试验中第3 组为高蛋白水平低能量水平组,日粮蛋白水平为40.58%,总能为11.33MJ/kg,能量 蛋白比为27.91MJ/kg,脂肪含量为1.19%,该组的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饵料 系数和饵料转化率极显著低于等蛋白水平的第1组(其蛋白水平40.38%、能量 13.05MJ/kg、能量蛋白比32.31MJ/kg) (P<0.01)。从适宜总能值和能量蛋白比值来 看,高于青鱼(戴庆祥,1988)、黄鳍(杨代勤等,2000)和南方绘(许国焕等,2001), 与虹鱒(Cho and Kaushik, 1990)相近。付世建等(2001)报道,南方鮎日粮脂肪 添加量为8%时,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4%,而脂肪水平为12%时,日粮最适蛋白质 水平为47%,脂肪水平为15%时,蛋白质适宜量为43%。本试验表明,黄簌鱼日 粮中适宜脂肪含量为5.03%—8.67%左右。不同种类的鱼,适宜的脂肪水平不同, 添加脂肪引起蛋白质水平下降的幅度不同,本试验中第7组为低蛋白高能组,其蛋 白水平为30.85%,总能为13.10MJ/kg,脂肪含量达到11.41%,能量蛋白比为 42.85MJ/kg,该组黄颗鱼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饵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试验 组(P>0.01),表明黄颖鱼对能量物质脂肪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脂肪水平过高而蛋 白水平过低的能量、蛋白比例失衡的日粮并不利于黄颗鱼的生长和饵料利用,还会 导致营养性病害,降低存活率,这与红姑鱼(刘永坚等,2002)、草鱼(刘玮,1995)、 青鱼(王道尊等,1987)的研究结果相似。对厚唇鲍的养殖试验表明,当日粮脂肪 含量从4%增加到8%时,鱼体增重率显著降低,增加到12%时,鱼体重呈负增长
(Seenapp & Devaraj, 1995)。从能量代谢水平上对投喂不同脂肪含量Fl粮的青鱼鱼 种的研究表明,当脂肪含量为0%时,用作能量消耗的蛋白质为5.78mg/g.d,当脂肪 含量为7%时,用作能量消耗的蛋白质为1.95mg/g*d,日粮脂肪含量过高或过低,用 作能量消耗的蛋白质显著提高,增加了氮排泄量,提高了能量代谢强度,引起耗氧 量和二氧化碳排岀量的升高(李祖军等,1997)。日粮脂肪含量过高,日粮也易于氧 化酸败使其品质下降,对鱼的生长、存活会产生显著不利影响(高淳仁,1999)。
4.3饲料营养水平与鱼种体成分的关系
鱼体的营养成分主要反映在鱼体肌肉中,其营养成分含量决定了鱼肉品质。蛋 白质、脂肪是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也是肌肉营养成分的重要指标。有关日粮营养 水平对黄颖鱼体成分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但日粮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鱼类体脂 的影响已有真绸(Ybne Y.and Fujii M.,1975)、鲤(Watanabe T.et al,1975)、草鱼(Takeuchi T.et al,1991)和高首^(Xu R.P.et al,1993)^鱼类上的研究报道。Roberts RJ. (1989) 等证实了日粮中脂肪含量过高常引起鮭鱒鱼类发生脂肪肝,而碳水化合物过高则易 导致鱼类肝脏中糖元过度积累和内脏脂肪含量升高。Lin (1990)和朱雅珠(1992) 等研究报道,草鱼和团头鲂脂肪肝的发生与日粮中蛋白质添加水平有密切关系。
本试验比较了日粮蛋白质、能量和预混料对黄颗鱼肌肉、全鱼营养成分组成和 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日粮能量水平一定时,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 降低,肌肉、全鱼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当日粮蛋 白水平一定时,随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肌肉、全鱼、肝脏的脂肪含量增加。许国 焕等(2001)研究日粮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鲍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时,表明日 粮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鲍鱼体粗脂肪含量影响明显。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一定时, 随着能量蛋白比增加,鱼体粗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且随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提高至 40%-50%,其趋势愈明显(P<0.05)o低蛋白高能日粮易导致鱼体脂肪蓄积,而高 能高蛋白日粮,鱼体脂肪含量却并非最高。当日粮中能量蛋白比一定,日粮蛋白水 平增加,鱼体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本试验结果相一致。曹俊明等 (1997)研究日粮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对草鱼生长和组织营养成分组成 的彩响时,发现草鱼内脏的相对重量随日粮脂肪添加量增加而升高;日粮蛋白质添 加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草鱼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升高。吴江等(1994)以 蛋白质梯度法研究大口鮎鱼种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时,发现鱼体的蛋白质含量先随、 日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日粮蛋白质含量达到50%左右时,即达最高值, 之后则趋于平稳,近似恒定。鱼体脂肪的含量随日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 高值出现在日粮蛋白质含量的最高处。蔡春芳等(2001)研究蛋白质营养对异育银 鲫生长和免疫力影响时,发现H粮蛋白质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使体脂含量增加。能 量蛋白比太高或蛋白质水平过高,全鱼脂肪含量均显著增加。由此可导致肝胰脏脂 肪沉积过多,致使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下降。Robinson等(1993)的研究表明,当日 粮粗蛋白含量为28%时,鱼体脂肪含量为6.6%;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为32%时,鱼 体脂肪为5.1%。一般认为,低蛋白日粮所导致的鱼体脂肪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日粮 中高的能量蛋白比所致(Page和Andrew, 1973; Deru, 1985)。本次试验结果中,低 蛋白高能量的第7组肌肉、全鱼、肝脏脂肪含量毘高,高蛋白高能量的第1组肌肉、 全鱼、肝脏脂肪含量并不高。这是因为低蛋白高能量组的能量蛋白比过高,而高蛋 白高能量组的能量蛋白比较适宜,能较好的满足黄颗鱼对能量、蛋白质的需要量。
Sargent J. (1989)等曾指出,与哺乳动物相似,鱼类可以将日粮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转化成脂肪。在斑点叉尾銅(U, 1989)、的研究中也显示,高蛋白质含量日 粮使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随鱼体体重增加,肝脏作为主要代谢器官和脂肪积 累的负荷加重,因而肝脏重量增加(叶元土等,1997)。蔡春芳等(2001)指出日粮 中脂肪吸收后主要在肝脏、肠、肠系膜等处沉积,高蛋白日粮显著增加肝脏脂肪含 量。长期摄食高能或高蛋白日粮会导致营养性脂肪肝,这将对生长不利。在本试验 中,日粮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黄颗鱼肝脏脂质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日粮蛋白质、能 量对黄穎鱼全鱼、背肌、肝脏脂质含量的不同影响表明,黄颍鱼能够较强地将日粮 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脂肪并贮存于肝脏中,而日粮中的脂肪则更多地贮存于肝外器官 如肌肉和肠系膜中。高脂质日粮使淡水白鳍、庸缥和台湾颌鱼鱼体肌肉含较高的脂 质(WndermeerMB.etal, 1997; Helland S J et ab 1998,黄承辉等,1999)。从视 觉评价,日粮中高脂肪含量养出的大西洋鮭鱼体脂较多,腹部较大,肌间脂肪沉积 较多(BjerkeryB.etal, 1997; Vander meer M B.et al, 1997; Helland S J et aL 1998)□ 在大西洋鮭淡水生活阶段末期用脂肪代替日粮中的蛋白质发现,脂肪可以节约蛋白 质,而鱼体的脂肪含量与日粮中的脂肪含量呈正相关(Grisdale-Helland B. et al, 1997 )0在庸蝶和条纹狼餅鱼种上结论相似(Helland S Jet al, 1998; BettKLetal, 1998; VebsterCDetal, 1997)-在三种陵鱼鱼苗日粮中,日粮中脂质过高,鱼体内 脂肪就会积累(Erfanulla HA.et al, 1998; Erfanullah, 1998)»
4.4饲料营养水平与鱼种RNA/DNA的关系
目前评定鱼用日粮质量优劣的方法除直接测定日粮营养成分外,还可采用生长 对比试验来判断。但养殖对比试验周期较长,并受多种条件制约,试验结果往往不 够理想。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RNA浓度及RNA/DNA比值与鱼类的生长和营养状 态有关。Bullow (1970, 1971)、Mustafa (1977)、Buckley (1987)、Hailes (1980)、 
Foster (1993)等学者分别研究一些鲤科鱼类以及蓝鲤太阳鱼、红点鮭、小口胪、大 西洋鱈等鱼类肌肉、肝脏中RNA/DNA比值与摄食、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RNA/DNA比值与鱼类生长率呈正相关,并认为这一比值是评定鱼类近期及长期生 长的良好指标。Buckley (1987)的研究表明,在其它外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大西 洋鱈肌肉中RNA/DNA比值随水中浮游生物的增加而增加。龙良启等(1998)在鲫 鱼中亦得到类似的结果,认为RNA/DNA与鲫鱼体重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0.98), RNA/DNA是鲫鱼重要的生长指标。赵振山等(1997)用RNA/DNA比率 评定鲤鱼的生长及其配合日粮的营养价值,认为鲤鱼肌肉中RNA/DNA比值是一个 能非常灵敏的反映鱼类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指标,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指标评价鱼类 生长及其配合日粮营养价值优劣。日粮中粗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鱼体内 RNA/DNA比值也呈正相关,这正是可用RNA/DNA来评价日粮营养价值的依据所 在。
RNA/DNA作为鱼类生长指标,是受Neidhardt和Megasanik (I960)启发而来 的,他们在研究细菌生长时发现RNA的浓度与细菌的生长呈正相关关系。Bullow (1970)曾观察到组织内的RNA含量与蛋白质合成速度之间呈正相关,其理论依据 是:机体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来讲是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合成与降解的动 态过程,且机体的任何一种生理代谢都与酶类生成和激活有关,而RNA,无论是 mRNA、tRNA或是rRNA,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王小磊,2001 )o蛋 白质合成又取决于RNA量的变化(Brachet, 1955; Leslie, 1955),这是因为RNA (尤其是rRNA)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因子,所以定量测定RNA的量即可了解蛋 白质合成情况,从而了解到鱼类的生长情况(Houlihan, 1989; Foster等,1993), 另外RNA是DNA在特定时间和位置的表达产物,影响其表达量的因素会有很多, 所以RNA含量迅速和大量变化是很正常的现象。而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 情况下,其含量保持稳定,否则会引起遗传信息的丢失和功能紊乱,对于个体或物 种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由于每种鱼的每个细胞DNA含量是一定的,而DNA浓 度是与细胞以及核体积密切相关的(Cavalier—Smith, 1978), —般来讲,DNA浓 度高,说明单位组织中细胞体积小但数目多,RNA/DNA能够排除细胞数量的影响 而反映出细胞内 RNA 的浓度(Hotchkiss, 1955; Mustafa, 1977)o 所以,RNA/DNA 比单独的RNA浓度能更好地反映出蛋白质合成的水平,因为鱼类体内每个细胞的 DNA含量是恒定的,RNA/DNA就能够排除细胞数量的影响而反映出细胞内RNA 的浓度,因此RNA/DNA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蛋白质合成水平(Haines T.A.1973)。 由于RNA/DNA的变化是体内蛋白质合成状况的体现,因此,即使在鱼体的体长、 体重尚未明显变化时,根据RNA/DNA的大小就能够算出鱼类的生长速度,因此, Love等(1980)建议可以把这一比值作为仔鱼生长速度的指标。显然,RNA/DNA 具有某种种属的特异性,即同种鱼的生长率与RNA/DNA的关系是特定的,不同鱼 的生长率与RNA/DNA关系不同。
RNA/DNA不仅与鱼体的生长有关,也与鱼类的营养状况有关。因此,RNA/DNA 比值亦被认为是评价鱼类营养状况的指标,能较准确的反映鱼体的饥饿状况,鱼类 长期饥饿,细胞核相对密集,单位湿重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DNA含量增加,而RNA 含量减少,因此RNA/DNA比值下降。Loslie (1955)和Bullow (1970)研究认为,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和mRNA是重要的参与者,当鱼体的营养条件较好及 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鱼体蛋白质合成速度加快,鱼体组织中RNA的浓度增加。由 此可知,RNA的浓度是测定生物个体生长率的敏感指标,而DNA浓度是体现生物 个体细胞数目的指标,因为细胞中DNA的含量对环境的改变并不敏感(Dorchetal 1983;司亚东等,1992)。因此,RNA/DNA比率是一个比单独RNA浓度更能精确 地反映新陈代谢活动的指标。因为这个比率不受样品中细胞数目和细胞大小的影响 (Haines, 1973)-司亚东等(1992)研究认为,鲤鱼在饱食或饥饿时,其白肌中的 RNA/DNA比值显著不同,且与鱼体的增重率呈正相关。
本试验结果表明,肌肉RNA/DNA比值与增重率y=-82.44+88.28x (r=0.9700, n=9, P<0.01),与蛋白质沉积率呈正相关 y=0.12+0.09x (r=0.8685, n=9, P<0.05), 与饵料系数呈强正相关y=18.05-3.24x (r=0.9975, n=9, P<0.01),与饵料转化率 呈强正相关 y=-6.11+6.18x (r=0.9733, n=9, P<0.01)。肝脏 RNA/DNA 比值与 增重率呈很强的正相关y=-1062.78+354.65x (r=0.9691, n=9, P<0.01),与蛋白质 沉积率呈正相关y=-0.8115+0.3423x (r=0.7953, n=9, P<0.05),与饵料系数呈 强正相关y=52.78-12.67x (r=0.9423, n=9, P<0.01),与饵料转化率呈强正相关 y=-74.67+24.80x (r=0.9718, n=9, P<0.01)o 吕景才(1998)通过试验证明, 在养殖环境条件、投饲率相同的情况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与鱼体增重率呈正相关, 而增重率又与鱼体内RNA/DNA比率呈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又表现为饲 料中粗蛋白与鱼体内RNA/DNA比率也呈正相关,肌肉中RNA/DNA比率能极其灵 敏地反映饲料中蛋白质和EAA含量的变化。梁萌青等(2001)报道当基础饲料和环 境条件相同时,红鳍东方純的增重率与RNA/DNA比率呈正相关,添加剂的优劣直 接影响鱼的增重率和RNA/DNA比率,鱼体RNA/DNA比率可作为评价饲料添加剂 优劣的指标。
5结论
5. 1 0. 2g-2g阶段,黄颖鱼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5.00%,最适能量需要量为
14. OOMJ/kg,最适能蛋比为31.74,最适预混料为2号;
5.2 2g-20g阶段,黄颖鱼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0.00%,最适能量需要量为
13.00MJ/kg,最适能蛋比为32.31,最适预混料为2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9.
20.
21.
参考文献
BrecB.J,董娟.几种商品饲料及不同饲料蛋白质饲养大口黑餉鱼种的效果比较.水产科技 情报,1996 , 23 (6): 283-286 -
马爱军,陈四清,雷其霖,陈大刚,于东祥,王立超,张少华.饲料中主要能量物质对大 菱鲜幼鱼生长的影响.海洋与湖沼,2001, 9 (5): 527-533.
方之平,潘黔生,何瑞国,吴小平.彭泽鲫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适合量的研究.水利渔 业,1998, (5): 1-3
王小磊.热冲击、pH、盐度及饥饿对黄颖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1: 3-5
王广军,李霞.军曹鱼雏鱼最适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水产科技,2003, (6): 12-15
王吉桥.黄颖鱼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现代渔业信息,2003, 18(6):3-8
王武,石张东,甘炼.江黄赖鱼幼鱼最适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a,
(6): 185-188
王武,余卫忠.江黄颖鱼适宜生长水温的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003b, 30(1): 13-15
王胜林.鱼类营养能量学研究进展.中国饲料,2001, (1): 29-30
王胜林.淡水鱼类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研究的进展.广东饲料,2000, 8(9): 35-37
青鱼配合饲料中可消化能需要量的研究.水产科技情报,1992,
19(2): 38-42
王道尊,龚希章,刘玉芳.饲料中脂肪含量对青鱼种生长的影响.水产学报,1987, 11(2):
23-28
曹振东.南方鮎的营养学研究:ni.饲料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效
应.水生生物学报,2001, 1(1): 70-75
叶元土,林仕梅,罗莉,马建立,李恒.黄颖鱼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的研究.大连水产学
院学报,1997 , 6(2): 23-30
司亚东.鲤鱼白肌中RNA/DNA值与其生长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2,1(3-4): 159-167 石文雷.水产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内陆水产,2002, (12): 6-7
龙良启.鲫鱼体尺及RNA/DNA比值与体重关系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 (5): 37-40 刘永坚,刘栋辉.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红姑鱼生长和于体组成的影响.水产学报,2002,
26(3)5 242-246
刘庆国.黄颖鱼池塘养殖技术浅析.科学养鱼,2002, (12): 34-35
刘自杰,肖顺利,黄金果,窦海鸽,马光刚.四种营养素对泰山螭霖鱼生长效果影响的研
究.淡水渔业,2002, (2):34-37
刘玮,任本根•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草鱼雏鱼生长的影响•江西科学,1995, 13(4): 219-223
 
22.吕景才,赵元凤.氨基酸螯合盐对鲤鱼的促生长效果与RNA/DNA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 报,1998, 7(增刊):181-185
23.孙月,边佩华,张雅莉.池塘主养黄颖鱼技术.中国水产,2003, (3): 41-44
24..孙红梅,张立全.池塘主养黄颍鱼技术要点.吉林畜牧兽医,2004,⑵:1042
25.朱俭,曹凯明,周润琦.生物化学试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牛127
26.朱雅珠,杨国华.团头鲂的脂肪肝形成及防治研究.水产科技情报,1992, 19⑴:1-5
27.许国焕,丁庆秋,王燕.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鲸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浙江海洋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⑼:94-97.
28.余宁,陆全平,周刚.黄颍鱼生长特征与食性的研究.水产养殖,1996,⑶:19-20
29.余家林.农业多元试验统计.北京:中国农林出版社,1993: 87-92
30.吴江,张泽芸,黄德友.大口鲍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科学养鱼,1996, (4): 9-10
31.吴江,张泽芸.大口鮎鱼种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1994, 7(3): 97-101
32.吴萍,崇加荣.黄鞭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水利渔业,2003 , 23(2): 65-66
33.吴遵霖,潘德思.圾鱼幼鱼配合饲料最适蛋白质含量的初步研究.水利渔业,1995, (5): 3-6
34.吴遵霖.鱼类营养与配合饲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7-53
35.张文兵,谢小军,付世建,曹振东.南方鮎的营养学研究: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水生 生物学报,2000. 24(6): 603-609
36.张志华.黄颍鱼的生物学及繁殖和养殖技术.渔业经济研究,2000, (4): 21-27
37.张明,陶其辉,肖秀兰,欧阳敏.鄱阳湖黄颗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分析.江西农业学报, 2001, 13 ⑶:39-42
38.张泽芸.长吻餉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动物学研究,1993, 14(2):150-157
39.李明锋.黄颓鱼的生物学及其开发利用研究.重庆水产,2000, (3): 30-33
40.李祖军,王道尊,龚希章.以能量代谢水平评价鱼用饲料的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7, 6(3): 186-192
41.李爱杰,徐玮,孙鹤田,刘汉华,马俊岭,王志忠.鲤鱼营养需要的研究.水利渔业,1999, 19(5): 18-20
42.杨代勤,陈芳,李道霞,刘百韬.黄鳍的营养素需要量及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水产学报, 2000, 24(3): 259-262
43.杨州,杨家新.暗纹东方純幼鱼对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水产学报,2003, 10(5):450-455
44.杨国华,戴祥庆.团头鲂的营养饲料配方和高产养殖技术.饲料工业,1989, (1): 7-10
45.杨国华.夏花青鱼饵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水产学报,1981, 5(1):49-55
46.杨明生.乌鳍、鲍和黄颗鱼摄食器官的比较研究.孝感学院学报,2001, (12): 64-66
47.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16-23
48.沈庭栋.黄颖鱼池塘主养技术.农业新技术,2003, (1):24-26
49.邱春刚,刘景祯,刘丙阳.汤河水库黄颖鱼的生物学及其资源利用.水产科学,2000, 19(2): 28-30
50.邹志清,苑福熙,陈双喜.团头鲂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淡水渔业,1987, (3): 21-24
51.邹社校.洪湖黄颖鱼的生长,食性与渔业地位.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b, 19(3):240-242
52.邹社校.黄颖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a, 19(2):143-145
53.陈可东,万全,蔡玉龙.滁讯鲫夏花鱼种适宜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水利渔业,2004, 24(2): 23-24
54.陈学豪,林利民,洪慧馨.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研究.台湾海峡,
1995, 14(4): 407-412
55.陈铁郎.斑点叉尾倔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水产科技,1992, (2): 33-35
56.陈琴,黄飞鹤.三种野生江河鱼类肌肉中矿物质元素的组成分析•水产养殖,2001b, (1): 22-24
57.陈琴.黄颗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1a, (1): 8-14
58.陈葵.甜味剂溶液及其酸碱性对黄颖鱼的诱引作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2): 57-60
59.周小秋.鱼类能量需要量研究进展.国外水产,1994, (4): 3-8
60.周洪琪.鉴定鱼类生长的新指标一RNA/DNA.水利渔业,1998,⑶:14-18
61.周秋白,吴华东,吴凤翔,李升生,熊玲玲,张燕萍,杨发群.黄颗鱼蛋白需求量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10): 763-765
62.林利民,胡家财,洪慧馨.鲂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研究.厦门水产学院学 报,1994, 16(1): 6-10
63.林黑着,江琦,黄剑南.淄鱼配合饲料适宜蛋白含量及蛋白能量比的初步研究[J].上海水 产大学学报,1998,⑶:187-192
64.林鼎,毛永庆,蔡发盛.幼垸鱼种生长阶段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 1980b, 7(3): 207-212
65.林鼎等.銚鱼鱼种生长阶段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0a, 7(2): 33-35
66.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167-178
67.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高等农业院校教材),1993: 234-241
68.赵振山,林可淑.用RNA/DNA比率评定鲤的生长及其配合饲料的营养价值.水产学报, 1994, 18(4): 257-263
69.钱国英.饵料中不同蛋白质、纤维素、脂肪水平对加州鲂生长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2000,
4(2): 48-52
70.高淳仁.饲料中氧化鱼油对真绸幼鱼生长、存活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1999, 8(2): 124-130
71.曹俊明.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对草鱼生长和组织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卩].水 产科技情报,1997, 24(2): 56-60
72.梁萌青,王成刚.几种添加剂对红鳍东方純的促生长效果与RNA/DNA关系.海洋水产研 究,2001, 6(2): 38-41
73.梁萍,陈祥,何立太.鱼类对蛋白质代谢及其生理意义.重庆水产,1999, (2): 14-16
74.黄承辉,熊文俊.饲料脂质含量对台湾铲颌鱼成长与肌肉组成之影响[J].台湾水产学会会 刊,1999, 26(2): 95-102
75.黄峰,严安生,熊传喜,郑锐,张桂蓉.黄鞭鱼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评价.淡水渔业,1999, 29(10): 3-6
76.谢刚,陈煜慈,李丛伟,胡隐昌,邓国成.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及其含量对倒刺靶鱼鱼苗生 长的影响.广西水产科技,2003, (1): 28-32
77.韩庆,:罗玉双.鱼粉和豆饼的比例对黄颍鱼生长的影响.水产科学,2002b, 21(1): 9-10
78.韩庆,夏维福,罗玉双,王文彬.酶制剂对黄颗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水产学杂志,2002a, (5): 84-87
79.韩庆,夏维福.不同能量水平对黄颍鱼生长的影响.内陆水产,2002d, 27(9): 36-37
80.韩庆,夏维福.不同营养水平对黄颖鱼春片鱼种生长的影响.饲料工业,2002c, 23(7):43-44
81.廖朝兴.草鱼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蛋白质需要的研究.淡水渔业,1987, (1): 1-5
82.熊炎成•鱼类营养学知识讲座第五讲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生理功能•渔业致富指南,2003, (5): 54-55
83.蔡春芳,吴康,潘新法,王永玲,宋学宏.蛋白质营养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水 生生物学报,2001, 11(6): 590-596
84.戴庆祥.青鱼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的研究.水产学报,1988, 12(1):3541
85.Bett K L. Sensory and chemical evaluation of sunshine bass (Morone chrysopsxM.
saxatilis)fillets during frozen 1998,30(11); 872-886
86.Bjerkerg B, Refstie S. Quality parameters of flesh of Atlantic salmon(Salmon salar)as affected by dietary fat content and fish meal in the diet[J]j4guac,1997,157(3/4):297〜309
87.Brachet J, The biological role of the Pentose nucleic acids. In The Nucleic Aci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New Y^rk, Academic Press,1955, col, (2):475~519
88.Buckley L.J,Bulow f.j. Techniqu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RNA/DNA and protein in fish, cited from the age and growth of fish(Ed・ Summerfelt, R. C, and Hall, GEJ.)JoFv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4):345〜354
89.Bullow F. J. RNA/DNA ratios as indication of recent growth rates of a fish. J. Fish. Res. Bd. Con,
1970,(27):2343-2349
90・ Cavalier-Smith T. Nuclear volume control by nucleoskeletal DNA, selection for cell volume and cell growth rate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DNA-C value paradox. J. Cell, Sci, 197& (34): 247*278
91.Cho C Y and Kaushik S J. Nutritional energetics in fish: energy and protein utilization in rainbow trout(Saino gairdneri). WforZd Rev Nutri Diet, 1990, (61): 132*172
92.Cho C. Y. Cowey C. B. and Watanabe A. Methologyical approache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Fish nutrition in Asia,19S5, (233e):25*28
93.Company R, Alduch-Giner J A, Perea-SanchezJ.Protein sparing effect of dietary lipids in common dentex(Z>e/ifex dentex):^ comparative study with sea bream(^parus aurata)and sea bass(Dicentrachus labrax)卩].Aquat Living ResourIRessour Vivantes Aquat, 1999,(12):23-30.
94.Cowey C B, Pope J A, Adron J W and Blair A.Studies on the nutririon of marine flatfish: The protein requirement of plaice(Pleuronectes platessa)^r J Nutri, 1972,(28):447*456
95.Dabrowski, K. Protein requirements of grass carp fry(Ctenopharyngodon idella). Aquaculture, 1977, (12): 63
96.Dortch Q. et al. RNA/DNA ratios and DNA concentrations as indicators of growth rate and bromass as planktonic marine organisms. Man EcoL Prog. Ser, 1987,(13):61-71
97.Els Toneele, Ad VanDer Sluiszen & Johan Verreth. The effect of dietary L-Carnitin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in fingerlings of African catfish(Clarias gariepinus)in relation to dietary lipiid. In British J. of Nutri, 1993,(69):289*299
9& Erfanullahjafai AK. Effect of dietary carbohydrate-tc-lipid ratio on growth and body compcsitron of walking catfish (Clarias, batrachus)[J]^uac, 1998,161(1/4):159*168
99.Foster A. R・,Heulihan D. F. and Hall S. J. Effects of nutritional regime on correlates of growths rate of juvenile Atlantic cod(Gadas Morhua):comparison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measurements. Can. Jt Fish Aquat. Sci, 1993, 5(X3):502*512
100.Grisdale-Helland B, Helland S J. Replacement of protein by fat and carbohydrate in diets for Atlantic Salmon(Salmon salar) at the end of the fresh water stage卩].Aquae, 1997, 152(1/4): 167*180
101.Haines T. A. An evaluation of RNA-DNA ration as a measure of long-term growth in fish populations. J. Fish. Res. Bd. Can., 1973, (30): 195-199
102.Haines T. A. Seasonal patterns of muscle RNA-DNA ration and growth in black crappie, Pomoxis nigromacalatus Environ. Biol. Fishes, 1980, (5):67-70
103.Helland S J, Grisdale-Hellend B.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Atlantic halibut (Hippoglossus huppoglossus)fed diets differing in the ratio between the
macronutrientsfj]. Aquae, 1998,166(1/2): 49-56
104.Hotchkiss R D. The biological role of the deoxypentose nucleis acids. In the Nudeic Aci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55, (2): 435473
105.Houlihan DA F. Effects of ration on protein tumouer in cocl. Aquaculture, 1989, (79):103*110
106.Leslie I. The nucleic acid content of tissues and cells. In The Nueleic Aci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t1955, (2): 1*50
107.Li M・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content on weight gain of channel catfish stocked intensively in earthen ponefe. MS.Thesis, AiAurn University, Alabama, 1989,(1): 48
108.Lin D.et al. Nutririomd lipid liver disease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f^on idelhus (C.et. V).CAzn JOceanolLimnol,19909 (8): 363-373
109.Love R M.Fee(Hng and Starving in chemical Bilogy of FishcsJLondon^Academic Press, 1980,(2):268-273
110.Lovell R. T and leather E. E. Response of invensiveiy-fed catfish to diets containing various protein-to-eneigy ratio, Game and Fish Comm, 1973,(27):455-459
111.Mustafa S. Influence of matura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NA and DNA in the fish of the catfish Clarius batrachus. Irons. Am. Fish. Soc, 1977,(106):449*451
112.Neic&tfdt F C.&. Magasanft B. Studies on the roles of ribonucleic acid in the growth of bacteria. Bioche Bk)phys. Acta, 1960, (42): 99*416
113.Ogino C.Requirements of carp and rainbow trout for essential amino acids血〃 Jpn Soc.Fish, 1980,(46):171^174
114.Page J W Andrews.Intemetion of dietary levels of protein and eneigy o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Njp Nutt; 1973,(103):1399-1346
115.Roberts RJ.and Bullock A.M.Nutritional pathology.Fish Nutririon.2ed edition (J.E.Halver.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w,1989,(2): 423*473.
116.Sargent JUenderson R J,locher D R.Fish Nutrition.2nd ed.ln:Halver J E.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89,(4)153〜21&
117.Schwartz F. G Zeitler M・ H.and Kirehgessner.Tierphysiol Tierenahr.V.Futtermittlede,1983, (49):88-98
118.Seenappa D and Devaraj K V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rotein,fat and carbohydrate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arcass composition of fingerlings in Catla catla (Ham). Aquaculture, 1995, (129); 243〜249
119.I^keuchi T.et al.Essential fatty acids of grass carp Cienopharyngodon idella. Bull Japan Soc Sci Fish, 1991,(50):467〜473.
120.Vander Meer M B,2Lamoro J E and Verdegem M C J. effect of dietary lipid level on protein utilization and the size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body compartments of collosslma macropomum(Cuvier)[J]-4^uac Res, 1997,28(6):405 〜417
121.Watanabe T.et al.Effects of dietary methyl linolenate on growth of carp . II £ull Japan Soc Sci Fish,1975, (41):263〜269.
122.Webster C D,TIU L G, Tidwell J H.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on growth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sunshine bass(Morone chrysopsxM・ saxatilis)reared in cages卩]H护acMbs/; 1997, 14(3): 1568
123.Winfree R. A. and Stickley R R.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on growth,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tilapia. J.Nutri, 1981,(111):1001*1012
124.Xu R.Ret al.White sturgeon tissu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re affected by dietary lipidsJ Nutr, 1993,(123):1685 〜1692.
125.Yone Y.and Fujii M. Studies of nutririon of red bream Effects of ©3 fatty acid supplement in a com oil diet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fishSull Japan Soc Sci FzsA,1975,(41):79〜86・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ngyangxue/7252.html

上一篇:香港8-12岁自闭症游泳运动员膳 食营养现状调查及干预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