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小组工作介入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的 实务研究——以 K 机构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08 13:43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迈进,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应激因素不断增加,我国患严重性精神障碍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多。精神疾病诱发的肢体、心理伤害,影响深远,一些突发、偶发性的精神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社区治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精神障碍疾患呈现出高发态势,截至 2020年 9 月,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 620 万人①。精神疾病的健康危害日趋严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应当采取一切适当措施防止一切形式的剥削、暴力和凌虐,除其他外,确保向残疾人及其家属和照护人提供考虑到性别和年龄的适当协助和支助。因此,对包括精神障碍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照护,不仅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更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严重社会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举措,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人才队伍,逐年增加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投入,把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到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中来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治病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筑牢特困供养人员“安全网”和最后一道“防护线”的重要性,公办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照护方面的角色,显得日趋重要。2017 年民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2018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当前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19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再到 2020 年 12 月《关于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两个文件的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制度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精神障碍康复者的照护场所主要由医疗机构、民政福利机构和社区康复中心三种类型。其中,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城市特困人员和流浪乞讨救助人员的救治、康复和托管职能。院舍化管理是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精神① 李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发展中的民政力量[J]中国民政,2021-3-191

绪论
康复的常用模式,主要以预防严重精神疾病暴力行为的发生,进行“社会管控”为主导思想,服务和资源主要集中于预防上,以消除病症为目的,以药物控制为主要康复方式,以建立相对封闭的庇护场所为载体,对其进行集中供养①。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易出现自伤自杀、冲动物现象,对各种治疗与日常照护极不配合。精神障碍照护者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人员,在与精神障碍康复者的接触中,易受到患者来自言语甚至肢体上的伤害。面对这群特殊的群体,即要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又要时刻警惕,避免遭受暴力行为的攻击,长此以往,精神高度紧张。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精神卫生照护行业正处于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及人才流失严重的艰难处境。精神障碍照护人员的工作困境和职业倦怠现状,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职业倦怠列为疾病,把它被纳入到国际疾病分类第 11版(ICD-11)中,归类在“影响健康状况或接触卫生服务的因素”下。ICD-11 还强调,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场所长期压力得不到有效管理而引起的。职业倦怠会对的心理、身体以及所在机构造成巨大的隐患,比如离职、工作效率下降,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②。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达 45.4%~76.9%,呈现出高发态势③,职业倦怠是一种公认的与工作相关的综合征,与职业压力不同,倦怠是由持续和未缓解的压力引起的。压力过大通常是短期的,事情缓解,容易恢复。相比之下,职业倦怠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并对工作者的状态产生长期的影响。笔者以 K 机构 F 科室精神障碍照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 F 科室的照护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进一步探讨了照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后,分析当前照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特征、成因及其危害,运用社会工作小组的方法介入到对精神障碍照护人员的干预中去,旨在减缓甚至消除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中精神障碍照护群体的职业倦怠,增强照护者自身权能,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 ① 赵蓬奇、邓明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绪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促进小组工作专业方法在 K 机构精神障碍照护工作中的运用。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原则,运用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精神障碍患者、照护者提供专业服务,为照护者提供情绪疏导、压力舒缓,使其感受到接纳、支持与尊重,通过小组的平台,为机构照护者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分享照顾经验与技巧,宣泄情绪与感受,获得情感支持,极大的丰富了小组工作理论的发展,强化了小组方法在精神卫生领域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第二,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技巧在精神障碍照护行业的运用,是理论植根于实践的勇敢尝试,更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理论和自身专业展开反思的重要契机。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 K 机构精神科照护人员身上,通过对其职业倦怠的干预和对比,能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理论的水平,形成专业自觉,培养专业思维。与此同时,透过精神障碍照护这一群体,不断拓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运用到不同语境、不同群体职业倦怠中的适用范围,丰富理论的实践运用。

(二)实践意义
第一,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 K 机构 F 科室的工作中,可以充分评估 F 科室照护人员的工作需求,缓解其工作压力,显著降低其职业倦怠,全面提升照护水平,增强 K 机构 F 科室照护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照护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转变,更加强调对照护者的人文关怀,为长期在精神障碍照护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照护人员恰当处理日常工作不良情绪,促进其沟通水平的提升,树立健康的职业观。第二,社会工作价值与民政工作理念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所秉承的“助人自助”、“公平正义”“接纳”和“同理”等原则,正是民政工作实务中的基本准则,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雷洁琼老师说过“民政工作就是中国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其具体实施的技巧和方法,必须结合到中国国情的实际。通过对 K 机构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对于身处科层制中的 K 机构管理者,或者 F 科室部门负责人,亦或者精神障碍照护人员,都是社会工作理念走进民政队伍,走进民政工作实际的具体尝试,必定能促进民政工作开展方法的创新和多元化。
 
绪论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职业倦怠的研究
(1)有关职业倦怠概念
“倦怠”(Burnout)一词在英文中,原意为“一种正在燃烧且快速迸发的状态”,最早出自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当 1974 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看了这本小说后,书中所描述的建筑师每天有着朝气蓬勃的事业却对工作丧失了热情,心态出现厌倦颓废而躲进非洲丛林的故事,弗洛登伯格感同身受,觉得跟自己当前状态极其相似。后来他在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上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这个词语并提出“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在工作中因为持久的投入精力过度,而出现身体上的疲惫和不适感,以及心理上的颓废和厌倦的体验。生理上,产生倦怠的员工可能会呈现出疲倦状态,无法摆脱的持续性的感冒,频繁的头痛和肠胃不适或是失眠气短等不良反应。而在行为上,产生倦怠的员工可能会变得易怒、敏感或是经常感到挫败。后弗洛登伯格与社会心理学家 Maslach 两位学者把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个概念引入学界。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到人力资源科学等多学科,都展开了相关研究。职业倦怠也多出现在把“人”当做工作对象的行业中,从警察、教师、医生和护士,再扩展到货车司机,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几乎出现在所有行业,他们身上出现的身体疲惫、心理负荷、情感枯竭等不健康的状态。

(2)测量方法的研究
在针对职业倦怠量表方面,主要有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NBS)、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BI)和哥本哈根职业疲倦量表(The CopenhagenBurnout Inventory, CBI)三种。其中,《护士职业倦怠量表( Nursing burnout scale,NBS) 》由西班牙学者创建 。该量表主要针对从事在护理行业的人员工作人员而设计的,紧密围绕着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护士不同的个人特征、压力源、职业倦怠、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设计选项。我国学者宋双、张立力②等人对其进行翻译和修订,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形成中文版的 NBS① Freudenberger H J.Staff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1) : 159 -164.② 宋双,张立力.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广东医学,2010,31(04):501-502.4量表,每条采用四级评分法,得分数值越高,表示倦怠程度就越高。Kristensen①在批判 MB 量表的基础上,于 1997 年在丹麦国家职业卫生所创建哥本哈根职业疲倦量表(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CBI),该量表在各领域也有了广泛的使用。然而在该领域因为其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操作性得到广泛运用得量表当属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Maslach 和 Jaskson 联合开发的该量表,在他们的体系中,由于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 (Personal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内部的一致性,被广泛运用到各行业。随后开发的三个自量表,即 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Survey,MBI-HSS)、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Survey,MBI-ES)以及 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我国学者李超平②对该量表进行翻译和修订,充分检验了 MBI 中文量表的可靠性。学者李永鑫等③在参考 MBI 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工作倦怠量表(CMBI),问卷采用李克特 7 级计分方法,符合程度从 1 到 7,表示程度由低到高。其中,1 表示“完全不符合”,7 表示“完全符合”。在保持精神耗竭、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将职业倦怠程度氛围无职业倦怠、轻度职业倦怠和中度职业倦怠和重度职业倦怠。

(3)职业倦怠适用对象研究
Agnieszka Komorowska④对社会福利院中不同职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群体间压力强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系。压力强度最高的是理疗师和护士的职业群体,其次是社会福利院的医疗照顾者/照顾者、社会工作者和职业治疗师/文化和教育工作者。Isabel Cristina⑤则认为压力和倦怠是卫生专业人员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压力影响来自任何年龄和专业领域的个体。国外研究更多的以医护人员为主要研究群体。职业倦怠在国内引进的时间很短,但研究对象却是在不断丰富之中的。目前① Kristensen T S, Borritz M, Villadsen E,et al.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J].Work&Stress,2005,19(3):192-207. ②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有郑艳玲针采用分层抽样,对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①,王偲怡对城市公交车司机心理状况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
究②。高虹基于 “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对期刊编辑人员开展的研究③,周文莉等人基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政府审计人员的倦怠状态④,何凯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出现的风险性因素⑤。此外,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还涉及到海外石油员工⑥、国内石油工人⑦、监狱警察⑧、图书馆员⑨、银行基层员工⑩,以及消防员的职业倦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研究⑪。当然也包括需要持续付出情绪劳动的社区工作者⑪和专业社会工作者⑫,因为这类群体的工作对象是需要帮人的弱势群和个人,反而他们却是共情疲劳的高危人群。事实上,纵观全国各行业来看,职业倦怠群体最庞大的群体,应该是担负着履行政府社会治理职责,服务人民,维系国家行政系统正常运转的广大基层公务员群体,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基层公务员群体在被公众视为手捧“铁饭碗”的光环背后,是日趋繁杂的政府管理事务和相对有限的晋升空间和名额,其工作压力和生活现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⑬,学界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还有针对教师行业职业倦怠的研究日趋增多,无论是国内高校教师⑭、① 郑艳玲,余芳,陈艳黎,余旻毅,刘玲,甘勇,李丽清,杨宇迪,卢祖洵.我国全科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2019,22(07):764-769.② 王偲怡,周虹,周芸竹,兰亚佳.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学,2020,47(01):35-39. ③ 高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06):671-676. ④ 周文莉,顾远东,彭纪生.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契约与领导成员交换的作用[J].管理评论,2020,32(09):229-238 ⑤ 何凯,陶建刚,徐静英.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2):205-209 ⑥ 高峰,王芳.海外石油员工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04):13-15. ⑦ 张玉粮,李雪,刘继文.石油工人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07):798-801. ⑧ 刘世博,王运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青年监狱警察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21,36(04):117-122 ⑨ 侯辉,陈静.基于心理授权理论的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03):85-92 ⑩ 任祖智.基层行员工“职业倦怠”心理现象分析及对策[J].现代金融,2021(08):46-48. ⑪ 张睿,陈静,周习文.消防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创伤的关系[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07):77-84. ⑪惠靖瑞,陈涵彬,蔡艺,程爽,熊振芳.隔离期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病,2022,48(01):22-25+38 ⑫ 蒙艺,杨晗.共情疲劳研究综论——兼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104-112. ⑬ 孙怀平,银彩云.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事科学,2021(09):1-7. ⑭ 王丽萍.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启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
报,国际教师①,还有乡村教师②,甚至包括社会培训机构教职人员③,都不断成为国内学者在职业倦怠研究方面的适用对象。李琴等人研究发现,有关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数量在逐渐递增,成为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绝对的重要群体④,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护理队伍的庞大,照护工作自身的艰巨性所导致的职业倦怠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也伴随着近年来医患、护患工作导致的社会冲突,对高质量照护服务的需求,也使护士的职业倦怠更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二)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学者 WANG Enjian⑤发现内在动机与薪酬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工作倦怠在中国 RHE 护理人员中起中介作用。Young-Hwa Lee⑥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因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工作量这三个变量都对心理耗竭有正向影响。工作压力变量、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以及心理耗竭对工作满意度(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指标)有负向影响,但对离职意愿有正向影响。Karcz Edyta⑦通过在新冠病毒期间
精神科病房医务人员的研究,认为孤独感和抱怨可以用来预测职业倦怠。妇女和没有管理支持的人更经常抱怨。孤独感与团队中不良的工作组织和不良的合作有关。Juliana Onwumere⑧研究发现,照顾者的倦怠与消极的照顾经验(即负担)、情绪不佳、积极的福利水平降低和对健康的感知呈正相关。Halperin Dafna⑨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因素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有影响。年龄、工龄、冲突、超负荷工作和对衰老的认识与工作倦怠有关,而冲突、超负荷工作和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有关。Harrad Rachel⑩认为在照顾老年人的护理和寄宿家庭工作的人员 ① 郭绒.国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知识基础、热点主题与前沿进展——基于 WOS 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28-37.② 祝海玉,张典兵.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缓解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1(10):38-41.③ 刘昶良.社会培训机构教职人员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与应对策略[J].决策与息,2021(08):78-84.④ 李琴,李春花,唐玲,高灿.近 10 年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J].循证护理,
绪论
中,倦怠现象很普遍,对病人、工作人员和家庭护理提供者产生影响。与倦怠相关的因素似乎包括对工作压力和职业方面的感知,以及员工采用的应对机制类型。在工作中处理与患者死亡相关的悲伤,以及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及其疾病的感知也与倦怠和具体的医疗环境类型有关。国内很多学者把职业倦怠作为相关联因子的一个变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首先,徐云①、班永飞②和何兴国③都认为职业承诺的提升会显著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发展,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中间扮演中介作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呈现出来负相关的特性。其次,在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二者关系方面,所有学者的研
究都显示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即职业倦怠对个体的离职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龚淑云④和王琪如⑤的研究都把满意度视为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中介变量,所不同的是,赵世超⑥和洪秀秀⑦均把职业倦怠当成中介变量来研究,他们分别着眼于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对离职倾向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再次,学者们还广泛引入了心理资本作为中介,来进一步探讨职业倦怠。所不同的是,周晓芸⑧关注心理授权,叶宝娟⑨讨论了组织公平,张秀英⑩从职业认同来探讨其负相关性,而陈相宇⑪从工作满意度,杨莉君⑫着眼于共情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曾建国⑬关注情绪劳动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产生的正向预测作用,田雅 ① 徐云,姚晶,金晨霞.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承诺、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4):825-828+776 ② 班永飞,孙霁,白冰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承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的调节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9(08):34-40.
 ③ 何兴国,赵志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承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J].职教论坛,2019(07):86-92. ④ 龚淑云,王万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基于 Bootstrap 方法的介模型检验[J].中国物价,2021(12):110-112. ⑤ 王琪如,谭晓东.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对医务人员离职意向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9,22(02):122-126+149 ⑥ 赵世超,王京浩,王幡,张守鑫,孟庆跃.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的关系研究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04):276-279. ⑦ 洪秀秀.高校初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视角下的教师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1):24-26. ⑧ 周晓芸,彭先桃,付雅琦,张子鑫.心理授权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5):1049-1053. ⑨ 叶宝娟,李露,夏扉,宫盛花,刘明矾,王鑫强.农村幼儿教师的组织公平感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与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01):125-131 ⑩ 张秀英,李小麟.心理资本在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
康,2020,36(06):808-811 ⑪ 陈相宇,刘晓.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基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12):102-109. ⑫ 杨莉君,曾晓.幼儿园教师共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与教龄的调节作用[J].教师教究,2021,33(05):84-92. ⑬ 曾建国.高校辅导员情绪劳动策略、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干预[J].赣南医学院学
报,2021,41(10):1025-1029.
 
绪论
琳①分别从情绪劳动中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的作用机制,以职业倦怠为中介,从而探讨职业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相关性。第四,在专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方面,陆菊②认为专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呈现负相关。此外,还有学者朱艳梅③主张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具有相互关联性,二者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如果从公共管理学看待,舒全峰④相关探讨,更加注重领导与成员交换程度的高低,影响着职业倦怠水平。

(三)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在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上,Hsiao Ming Chang⑤通过对台湾台中市 LTC 照顾者的 250 份问卷发现,与其他教育水平相比,具有大专教育水平的人员对“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压力更大,在情绪耗竭方面,未婚的照顾者高于其他。Yi-ChuanChen⑥发现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 1 )工作要求;( 2 )工作-家庭冲突;( 3 )同事或照料者支持不足;( 4 )工作场所暴力和欺凌;( 5 )组织问题;( 6 )职业危害;( 7 )请假困难;( 8 )无能为力;( 9 )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据此还研制开发了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 NOSS )。Nève Solen⑦对养老院研究发现,面对一个老化的身体和一个不断衰退的头脑或不充分的工作组织,会导致职业枯竭和倦怠。Zawieja⑧认为许多职业枯竭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时间、工作超负荷、照顾虚弱的人、层次需求与赋予他们的决策权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资源不足,都会导致职业倦怠。Onwumere Juliana⑨认为照护者对疾病、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的信念是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重要预测因素。低个人成就,与护理人员对疾病不太乐观的态度和较差的适应性有关。Zimber⑩认为职业压力受到许多与工作相关的因素的影响, ① 田雅琳,仇勇,张杉杉.情绪劳动对导游职业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商业研究,2019(01):139-146. ② 陆菊,班兰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③ 朱艳梅,刘萍,袁静.耳鼻喉科护士心理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④ 舒全峰,刘亚禅.公共服务动机、领导力与基层扶贫干部职业倦怠[J].北京社会科学。
 
绪论
从居民的行为问题到时间压力和组织缺陷。压力反过来会导致倦怠、心理健康问题、身体不适和营业额增加。工作场所的社会支持和控制应该基本上有助于减轻压力。Eder Lara Luisa①针对职业倦怠,需要一个整体的护理干预计划,包括个人指导、基于团队的干预和组织发展过程。员工本身应该对这个问题保持敏感并得到长期支持,在国内研究中,王璐②通过对教师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源于低薪水、高期待的行业特性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不足。刘博③对此的研究却不以为然,在对 8 家五星酒店开展实证研究基础上,发现对预期薪酬的差距与酒店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相关性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常理相悖。刘芳④从对医护队伍的角度来看待,发现个体能否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及工作劳动强度,将直接关系到其职业倦怠水平高低,这是基于把人作为“生物体”的角度做出的结论,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睡眠质量和值夜班得次数也是关键因素。然而,刘曼⑤从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出发,看到了薪酬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体生存生活带来的危机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在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上,谢治菊⑥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运用 ERG 理论,认为强压力、高期待、低成就感和非对称性问责机制,都会导致职业倦怠增加。而石中英⑦则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源,认为职业倦怠是劳动者丧失自主性被劳动异化的体现,只有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才能求得职业生涯的“解放”,改变被异化的局面。王娟⑧等人根据不同人格类型,以护士队伍为研究对象,认为人格类型决定倦怠的程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的人格特质会降低倦怠风险,而神经质性的人格 ② 王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③ 刘博,赵金金.薪酬差距对酒店基层员工职业倦怠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8-107 ④ 刘芳,唐大龙,刘伟楠,周稳,朱滨海.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09):1151-1157. ⑤ 刘曼.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 ⑥ 谢治菊,叶思轩,李小勇.ERG 理论下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探讨——基于 G 省的实证调查[J].贵州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⑦ 石中英.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哲学解释[J].中国教育学刊,. ⑧ 王娟,杨蓓,王颖,李艳艳,曹枫林.护士人格特征的聚类分析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绪论
质增加其数值。王春国①在对教练员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格类型会关系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日常工作中体验的程度。徐蓉蓉②通提出从社会学(形成良好的角色认同,避免角色冲突,培育健康和谐的工作“场域”)、心理学(高校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基层人员的心理预期,增加激励手段,满足其心理契约)、管理科学(克服科层制本身固有的弊端,优化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自层员工的胜任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以及生态学(恰当处理应对工作环境与自我抗压力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如何缓解职业倦怠。贺小芳③认为社会支持体系,尤其是和谐的家庭氛围更应该引起重视,许梦清主张在管理手段方面须引入柔性管理,更加注重管理对象自身的价值,提高基本的尊重和关照,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周丽娟④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改善职场环境生态圈,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正视倦怠,形成有益的经验分享体验。同样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黄好忠⑤以合理情绪疗手段介入,改变个体对待事务和问题的不良认知,克服错误的认知判断,建立有助于提升自我评价的思维模式,来达到延缓职业倦怠的目的。秦立霞⑥主张在实践中检验出正念减压的方法在舒缓职业倦怠中的有效性。此外,武雅学⑦主张正念压力理短训课程 ( MBSS)、袁群⑧发现五行音乐联合八段锦、钱苗静⑨尝试运用巴林特小组活动、任京科⑩以罗森塔尔效应模式作为介入方法,这些方法都对舒缓护理人员的倦怠情绪效果明显,也往往实践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被经常用于作为干预方法和手段。 ① 王春国.校园足球优秀教练王春国员大五人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5):53-57 ② 徐蓉蓉.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 ③ 贺小芳,任延涛.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对警察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19(05):145-149.④ 周丽娟,陈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倦怠的积极应对[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⑤ 黄好忠.合理情绪疗法介入 IT 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改善的个案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1,12(02):70-73+76. ⑥ 秦立霞,罗涛,王省堂,刘筠,刘桥生,胡茂荣.正念减压疗法对高校教师知觉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影响[J].山东医药,⑦ 武雅学,周婷,方玮联,黄峥.正念压力管理短训课程改善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⑧ 袁群,屈群芳,何清湖.五行音乐联合八段锦对女性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及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⑨ 钱苗静,吴晨懿,夏海涛.巴林特小组运用下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⑩ 任京科,孙丹丹.罗森塔尔效应在降低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及工作压力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
 
绪论
(四)社会工作与职业倦怠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中,涉及到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Kıvanç UZUN①以为社会工作者的群体知觉和与职业倦怠总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Wagaman MAlex②使用共情评估指数和专业生活品质工具探讨了社会工作中共情、倦怠、STS和同情满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Dima Gabriela③基于 COVID-19 大流行,指出社会工作者来自于组织支持的重要性和制定自我护理计划有助于预防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Xie Xiaoxia④研究认为工作资源(JR)对工作倦怠和抑郁的影响大于工作需求(JD)。女性和年轻专业人士似乎受 JD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最大。ugene Tartakovsky⑤发现个人价值偏好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差异。对仁爱、普遍主义和成就价值观的偏好越高,对权力和面子价值观的偏好越低,倦怠感越低。在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上,Wampole Donna⑥和 Pleić Matea⑦都认为职业压力、共情疲劳和职业倦怠是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检验了社会工作主导正念干预对降低职业倦怠要素、发展的社会工作技能和增加与案主关系的有用性。而在国内,王梦怡⑧和汪希贤⑨都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涵义、表现、测量方法、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干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述评。王大胜⑩则从现代性语境下提出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职业倦怠。任娟娟⑪和徐莎莎⑫都从性别视角看待女性社会工作者,侧重女性的群 ⑧ 王梦怡,张双双.从西方概念到本土研究: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学院学
报,.⑨ 汪希贤.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环渤海经济瞭望, ⑩ 王大胜.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倦怠[J].社会工作(学术版),⑪ 任娟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分析[J].社会福利,
⑫ 徐莎莎.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社会工作
 
绪论
特质、职业期望和父权制文化的全面规训、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对女性工作者产生性别制度的压迫,阻碍女性从社会支持中获得资源而陷入倦怠状态。还有从情绪角度展开讨论,蒙艺①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共情疲劳的操作化概念。王上②认为采取表层扮演策略的社会工作者对职业倦怠影响显著。郭锦蒙③认为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受个人因素、角色认同和组织环境影响。在解决倦怠的路径上,东波④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赋权增能理论"摆脱职业倦怠。王恩见⑤提出通过社会工作的"自我关怀"来消除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同情疲劳以及治愈替代性创伤。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xuelei/huliyiuxe/2778.html

上一篇:我国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研 究

下一篇: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