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中国哲学对精神医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8-05-18 10:12

1对中医精力医学的基本知道

中医理论系统中本来没有树立起独立的精力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含义上的精力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猜中能够知道我国古代不只存在许多关于精力疾病的记载,并且对精力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知道,仅仅这种知道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力医学的基本观念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中心内容。《内经》着重整体观念,树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以为精力活动与五脏功用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力活动的主体。《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根底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力乃居。”尔后,中医对精力疾病的医治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别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明对我国人心思的影响

人的心思具有生物与社会两层特性,精力疾病不只仅生物学上的反常表现,并且是其所在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明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错觉、梦想与民族文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社会要素关系密切[1]。文明乃至是构成人心思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明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一起的心思特征,构成了共同的民族心思。哲学是文明传统之源泉和魂灵,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明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范畴之中,成为我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了解国际、处理社会矛盾的办法办法。我国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不只给出了对人心里日子的理论阐明,并且给出了提高精力境地的涵养办法[2]。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我国人对波折、窘境有着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明自身也能够成为应激源,导致各种心思障碍,比如儒学中一些压抑、捆绑人道及苛求完美的东西又是导致精力疾病的病因。本文仅评论儒道佛对心思国际的积极影响。

3我国古代哲学对精力医学系统的两点影响

3.1我国古代哲学语境下的“心主神明”论我国哲学中的心有多重含义,或以心为思想器官,或指思想、性格、赋性。而西方人所谓之心,与魂灵离为两物,只指肉体心之一种机能而言。西方人以为超肉体者只要魂灵,我国人所谓之心,则已容纳西方人魂灵观念之一部分。我国人放弃人的魂灵而直言心,便放弃了人生之宿世与来生,而就此实际国际,从人类心思之来源与终极的大同处来树立全部人生观与宇宙观[3]。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模仿社会政治礼制次序建构了“心主神明”的特别理论,《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念被中医学吸纳并展开,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力之所舍也”,《类经·藏象类》中说:“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我国哲学一元人生观对心身观的影响东方人以为心身不敌对,对国际并无精力界与物质界之分。我国的人生观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观。心虽为人身肉体之一机能,而其境地则能够超乎肉体。中医理论以为心与身是相互影响的,是一致的,从未对精力疾病与躯体疾病进行严厉差异,自《黄帝内经》以降的我国古代医学,其生理上的五脏五志说、病理上的内伤七情说等都表现了心身一元观。这种沿用至今的中医学的心身理论,并没有经过二元的割裂,而是由对前期心身朴素同一的知道直接深化而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对心身混沌同一的完全分解[4]。我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一直贯穿戴形神合一、形质神用的心身一元论思想,没有以二元论的思想把生理同心思的东西差异开来。而西方人对国际和人生的知道整体说是二元的,即以为在肉体生命之外还有一个魂灵生命,因而有所谓精力国际与物质国际之别离。尽管古典二元论带有降低肉体、举高心灵的错误倾向,但却由于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根底,才有了对精力疾病与躯体疾病清晰的差异对待,所以西方逐渐发生了现代心思学和精力医学,而中医对心思及精力疾病一直没有发生差异于脏腑病证的系统知道。

4儒道释—安慰心灵的良药

传统文明的骨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厚的调理心身的办法。冯友兰以为我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力境地为基本任务,在《三松堂自序》中将其称之为“含义”哲学。儒家经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思抵触或困惑,用“命”来化解严重波折和晦气的人生境遇;道家选用让步、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窘境;释教则把生计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逸轮回来处理人的窘境和问题[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公务员之家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调和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人坚持心态平缓、防止心思抵触的必要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人与人调和共处的要害准则。儒家发起的中庸是一种在严格实际中的安居乐业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心里国际,使心思平衡、适中,做人不狂不狷,处事无过亦无不及,心情温而不厉,心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还赋予“心”以品德和品德的颜色,孔子把心看作主体的品德涵养,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尽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涵养办法。孟子的“居心、养性”、《大学》的“正心”、《中庸》的“慎独”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惩忿窒欲”等,无不着重在品德涵养进程中对情感的调理[6]。理学思想被宋今后医家用以评论摄生学,朱丹溪建议摄生要正心、收心、养心。张介宾以为摄生必寡欲保精,才干气盛神全。李以为“心静则万病息,心动则万病生,延年不老,心静罢了”。这些摄生规律往往与养德并论,可见我国古代医学中之品德色彩,正如《医源》所说:“如能少私寡欲,则情不妄发,致中致和,不但可却病延年,而圣贤正心,诚心,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养性之术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园日子,以求扔掉全部俗念和争论,超旷出生、知足保和等思想供给了在命运多舛的实际中自我调理的办法。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我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安慰我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从其美”是道家的摄生处世之道[7]。不争就要知足,庄子对立心为物役,《金丹大体》也提出寡欲的养心之术:“夫圣人之养心,莫长于寡欲。”道家寻求心灵的安静、吉祥,《庄子·天道》说过:“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道家哲学发起的“清静无为,顺从其美”力求把情感从实际捆绑中解放出来,使人超逸尘俗之羁绊。《素问·上古单纯论》中说:“淡泊虚无,真气从之,精力内守,病安历来”,道教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养性》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均是对道家寻求心灵安静的饯别。极私多欲会给人形成精力压力与躯体劳累,使人的精力高度严重,甚者导致精力溃散,而儒道思想倡议的少私寡欲就是坚持平稳的心态,使心里不受外界搅扰的精力疾病防备术。

4.3禅宗对尘世困惑的逾越禅学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它一直不渝寻求完好的个性化品格,能够说是一门近乎心思剖析和医治的学识[8]。禅学是生命哲学、心灵逾越法。精力病学者贝诺瓦说:“禅非宗教,而是一种为实践而建立的睿智,一种今世文明可用作典范,以脱节焦虑而到达调和安静日子的系统。”释教思想及修持办法的心思医治效果主要有破我执,除妄念,破法执,空国际。我执即对我的固执,释教以为我执是万恶之本,苦楚之源。只要破除我执,人才干消除烦恼,到达摆脱。释教宣传“三界唯心”,“全部皆空”。释教以为,只要知道空性,达到空观,才不会发生种种贪爱固执情感,才干逾越存亡轮回,得到摆脱[9]。禅宗亦注重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见性”的心性涵养出题。佛家教人们面临大千国际,做到心净、心空、目空全部,然后得到心灵的安静。摆脱与逾越是禅学的最高境地和终极果报。释教以为苦是人生的实质,人的生命进程就是苦,生计就是苦。因而,释教的人生抱负就在于断除实际日子中的种种苦楚,以求得摆脱,即所谓成佛。尽管它是虚妄的,但填补了人们的精力空无,构筑了对来世的期盼。《冷庐医话·卷一·慎疾》记载了一个以佛家“静”、“空”治好心病的比如:“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令独处一室,扫空万缘,默坐月余,诸病如失。……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

5小结

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力活动的主体。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心思学的中心思想。打着我国传统文明痕迹的“心”的概念在中医心思学和精力医学中简直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我国人的生计观和疾病观。中医摄生学即着重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医治上也表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我国传统文明对国民的心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形式和处事办法。我国本乡传统心思学以其特有的内省办法来引导人的心里日子,促进人的心灵生长,提高人的心灵境地。心思医治的意图是改动患者的认知和日子心情,而传统文明着重的内省即指出了个别内求逾越的心灵展开路途及个别与国际相调和的心思日子路途[10]。杨德森等创建的精力超逸心思医治即以道家处世摄生准则为指导思想,日本森田正马受我国禅宗文明理论影响,创始了“顺从其美,为所当为”的医治办法。能够说,我国传统文明模塑下的本乡心思学在现代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中医精力医学尽管先天单薄,但其对疾病的知道和医治有着明显的特别性,其与文明的相关性也值得人们去探究和研讨。

参考文献

[1]张慰丰1展开医学文明史的研讨[J]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193~194

[2]葛鲁嘉,周宁1从文明与品格到文明与自我[J]1求是学刊,1996,1:27~31

[3]钱穆1魂灵与心[M]1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9

[4]张福利,车离1古典二元论与心身分立[J]1医学与哲学,1992,2:34~35

[5]景怀斌1传统我国文明处理心思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1心思学报,2002,34(3):327~332

[6]周天庆1论儒家品德中的情感要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杨德森1我国人的传统心思与我国特色的心思医治[J]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8

[8]徐光兴1心思禅—东方人的心思疗法[M]1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1

[9]张纪梅,许树村,常存库1释教—一种特别办法的心思医治[J]1医学与哲学,2002,23(7):53~54

[10]葛鲁嘉,高荣1我国本乡传统心思学的内省办法及其现代启示[J]1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25~30
本文由代写毕业论文整理写作而出,如需写作请附加转载地址!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xuelei/jingshengyixue/203.html

上一篇:试论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分化趋势

下一篇:探讨动态观察柴胡皂苷a对实验性癫痫小鼠痫性发作的影响

相关标签: